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科普信息化工作计划集锦9篇

时间:2023-03-06 15:56:15

科普信息化工作计划

科普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市场监管;科普平台功能设计;平台管理方案

推动“互联网+市场监管科普”建设。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通过开展创作,并进行多次开发,最后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呈现,可在多个媒体、终端和部门对科普内容进行传播,将传统型、网络型以及创新型进行有效结合,进而创建形成“三位一体”的科普传播体系,提高市场监管科普信息化水平和宣传成效。创建市场监管科普品牌,为促进市场监管科普工作水平的提升,应当坚持精品意识,提高质量控制意识,充分发挥品牌的宣传引领作用,将政府和市场、需求和生产、事业和产业以及内容与渠道的有效连接,保障科普效果。

1平台建设重要性

1.1提升市场监管科普供给能力

发挥全省市场监管系统广大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在科普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公众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将市场监管业务作为中心,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创建重点科研平台,推进重大项目规划建设,并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使得人们都能够提高对科普工作的重视度,激发科普创作热情,同时对科普内容的表达方式进行创新调整。在科普宣传中,联合应用多种宣传方式,包括利用科普图书报刊宣传、开展讲座活动、展览展示、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等等,打造市场监管原创科普精品,提升客户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另外,在科学传播内容监管中,创建完善的专家审核机制,并鼓励公众纠错,促进科普监管水平的提升,包括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除此以外,还可组织开展各类奖评活动。

1.2加强市场监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对市场监管科普教育基地进行规划布局。在科普教育基地创建过程中,应当将市场监管重大项目、重点科研平台、高校等作为基础,据此创建形成适应市场实际需求、布局规划合理并且具有特色的基地,在科普服务以及科技教育中充分发挥模范作用。促进现有科普教育基地服务水平的提升。不仅应当经常性组织开展科普教育工作,同时还应选择适宜主题开展科普活动,进而实现科普教育基地常态化,同时充分发挥其工艺作用;加强专业类市场监管科普场馆建设,申请创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省科技厅认定的科普基地;鼓励符合相关要求的企业、事业单位、高校、科研所等共同协调配合,创建市场监管领域相关科普基地;充分利用行业会展、论坛等平台,组织开展科普展示活动以及互动体验活动。推进科普教育基地改革创新。在信息化时代,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展教力度,提升科普教育基地的信息化、时代化、社会化等,据此为基础,为公民开展科普宣传,提高公民市场监管科学素质。

1.3增强市场监管科普传播协作能力

将市场监管科普和宣传工作进行有效结合。在各项科研项目以及重大活动开展过程中进行科普宣传,为公众充分展示出市场监管科技,以改善行业形象;另外,在行业中所组织的各项微视频竞赛活动中,也应当宣传科普内容;邀请科普专家组织宣传队伍,为公众答疑解惑。积极推进“互联网+市场监管科普”建设。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通过开展创作,并进行多次开发,最后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呈现,可在多个媒体、终端和部门对科普内容进行传播,将传统型、网络型以及创新型进行有效结合,进而创建形成“三位一体”的科普传播体系,提高市场监管科普信息化水平和宣传成效。创建市场监管科普品牌,为促进市场监管科普工作水平的提升,应当坚持精品意识,提高质量控制意识,充分发挥品牌的宣传引领作用,将政府和市场、需求和生产、事业和产业以及内容与渠道的有效连接,保障科普效果。

1.4开展市场监管科普精准惠民服务

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性和群众性科普活动。比如,对广大人民群众所关注的市场监管科技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在全国科普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全国科技活动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5•20”世界计量日、“6•9”世界认可日等重大活动,组织开展科普活动,为公众广泛宣传科技知识,并提供科普服务。结合市场监管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及重要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等主题,实现市场监管科普活动能够“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标准、计量科普知识竞答”“食品安全”“阳光纤检”消费警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等活动,加大市场监管专业科普的服务水平。提升市场监管科普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对科技进步发展对于市场监管职业的影响进行调查分析,提高市场监管系统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科普意识,提升创新服务意识,促进行业工作人员综合素养的提升。

1.5加强市场监管科普交流合作

引导市场监管科普交流与合作。在市场监管科普中,可广泛吸收优秀的科普作品,并对科普模式进行创新提高调整。鼓励市场监管技术机构和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科普交流,通过相互合作,共同组织开展人才交流培训活动、科普知识竞赛活动、科普展品展示活动等等。在省内外,均可展示省内市场监管科普基础设施、监管执法服务现状、组织管理能力等等,提升市场监管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力。

2市场监管科普平台建设内容

2.1平台对接需求

(1)与省局市场监管局官网进行数据对接,实现平台科普数据在省局平台的个性化展示。(2)与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微博等进行对接,实现在平台“一网,多端同步”的数据共享。(3)与短视频平台对接,实现平台科普数据在短视频平台的信息。

2.2平台建设标准

建立统一、规范的网站标准规范,为全省各单位提供统一的建站标准,并符合国家关于政务网站管理的有关要求。在系统规划设计中,可将国际上的成熟规范、标准等作为依据。另外,还应严格依据国家相关法律规范,包括《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要求》《电子政务流程设计方法通用规范》等。

2.3总体架构设计

本项目总体架构应遵循“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管理、内容整合、共享协同”的原则,在“云平台”基础上,实现各类信息的汇集展示、服务集成和应用集成,全面支撑各类社会化服务信息产品及应用的构建、管理、集成、和安全,从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应用支撑、应用服务、接入端、标准规范、安全体系等多个层面规划。在系统规划设计中,系统总体逻辑架构设计十分关键,在架构设计中,应当综合考虑稳定性、可拓展性、安全性等各项影响因素,平台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系统总体逻辑架构自下而上(纵向)可以分为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应用支撑层、应用服务层、接入端几个逻辑层面;同时,安全保障体系与标准规范体系贯穿整体系统。图1市场监督科普2.

3系统平台管理

3.1栏目管理

网站栏目的灵活性比较强,构建方式便捷,能够提供直观的浏览界面以及编辑界面,管理人员可对各类操作对象进行准确定位、全面检查和细条控制,同时还可自动化形成网站栏目导航。在网站创建中,首先确定动态信息,然后再利用网页模板即可自动化形成。(1)通过加强栏目管理,即可实现栏目新增功能、删除功能、编辑功能等等,在删除栏目时,要求创建并应用验证机制,避免人为操作失误;(2)可规划设置栏目分类、呈送、同步映射等;(3)可预览栏目,通过搜索栏目名称即可直接搜索;(4)栏目类型能够支持单信息、自定义、多信息等;(5)在系统运行中,可创建自定义数据库;(6)可对栏目分类,可直接引用栏目中不同子站点之间的栏目;(7)栏目支持是否启用、信息审核、访问统计、RSS、创建索引、网页复制保存、信息方式、图片和信息积分等批处理功能。

3.2新闻构件管理

实现对网站新闻管理,对的新闻信息进行编辑和审批的各种操作管理,面向访问用户的打印设置,对文章作者、来源的管理,对图文等多种内容形式的管理,实现网站新闻审批管理,为网站建设用户了解相关新闻、工作动态、通知公告等提供信息服务。通过对新闻构件实例化创建所需的新闻栏目,栏目属性可以由管理进行设置,包括新闻的审批方式(一二三逐级审批和工作流审批方式)、是否开启评论、评论是否需要审批、是否需要签收、是否使用标签、排序规则设置(排序规则包括时间降序、时间升序、系统创建时间降序、系统创建时间升序、最后修改时间降序、最后修改时间升序、浏览量降序、人工排序等多种排序规则)、小页(新闻首页)显示条数设置、大页(新闻列表)显示条数设置、是否控制记录浏览设置、是否限制IP访问、是否显示相关新闻、栏目图片等等属性。

3.3互动交流

实现政府用户与网民的网上沟通渠道,满足网民通过纪检监察网站进行意见咨询和在线投诉,对各种问题进行反馈,可以设置领导信息、投诉举报等栏目。栏目属性满足灵活配置,可以设置信息主题、信息描述、是否需要输入验证码、提交信息是否需要填写用户个人信息、是否允许添加附件、信息是否允许公开、是否需要审批、是否需要指定部门和满意度调查等设置。

3.4调查问卷

可用于实现多种题型的问卷调查,支持是非题、单选题、复选题、简答、普通填空题等多种形式,并提供完整的分析报告。问卷满足截止时间设置,截止日期后问卷自动关闭,问卷限制规则设置用户次数控制,同IP用户次数控制,同一台电脑cookie限制,可手动控制文件状态,满足问卷随时开启、关闭需求。

4结语

科普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2

“丰收计划”是惠普耕耘农村市场的一个长期计划,包括了其面向农村致富、农村文化生活、农村信息化普及、农村教育、农村医疗等各个方面的一系列举措。

惠普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村市场表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国家‘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更为企业拓展农村市场搭建了良好平台,并且激发了广大农村用户的消费潜力。惠普作为身负责任的在华企业,秉承‘在中国,为中国’的理念,也投入其中,发挥自身在技术、产品、经营、服务等方面的特长,将优质的产品和金牌服务送入农家,帮助农民朋友通过高科技产品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实实在在为推动中国的信息化进程而努力。”

自2009年4月以来,惠普“丰收计划”的实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丰收计划”已覆盖全国31个省份。惠及超过200万农民。

其中,“丰收计划”第一步“5×100工程”,建立了115个“惠普电脑之家”,配备100辆信息大篷车和100名随车的信息普及员,培训100名农村信息化教师和100名信息化村长,奠定了深入农村坚实基础;第二步“惠出好生活”。发起大学生村官农村信息化方案征集活动。最终,23份优秀方案从千余份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惠普提供的总价值50万元的资源支持,并全部得以顺利实施,目前运行情况良好。同时,以“乐、富、新、美”命名的季度线上争抢、线下配送活动,为广大村民送去了“电影大片”、“致富课程”、“科技大课堂”和“和谐家庭大礼包”,惠普工程师、特别邀请的农业专家还跟村民零距离传授实用技能,使得超过5000名农民成为信息化普及的直接受益者;第三步“惠创1+1”,继续携手大学生村官推动农村信息化创业,在全国农村地区建立了若干农村信息化实践基地,同时在产品、技术、服务、培训等方面给予村宫一对一的指导,帮助他们及村民迈出信息化创业的第一步。

“惠幸福”深入农村凸显国际品质

2012年3月,惠普在“丰收计划”前三年的成果基础上,结合农村市场的特有规律和农村消费者的需求等诸多因素,提出“国际品质惠幸福”主题,致力于引领农村幸福生活新篇章。作为惠普农村策略“丰收计划”的纵深之年,惠普的渠道、团队、产品和服务将进一步深入农村地区,以农民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将适农产品和实用IT知识普及到农村。

与此同时,惠普“幸福大巴”重装亮相。3辆满载前沿技术及先进产品的惠普“幸福大巴”兵分三路,开始了2012年“幸福干县行”之旅,行程涵盖了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及西南地区在内的50个重点县市镇,开展科技巡展,将惠普的前沿产品与应用带到农村市场。同时,惠普信息普及员深入开展IT技能辅导、国家“家电下乡”政策宣传,以及维修和咨询服务等,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农民消费者与信息普及员热情互动交流,现场曾一度出现排长队购买惠普下乡电脑的景象。

据介绍,随着“幸福大巴”下乡的产品大部分为入围2012年国家“家电下乡”项目的惠普电脑产品,售价在2499元至4999元之间,涵盖了HP Pavilion p6和Pavilion s5系列台式机,Pavilion g4,Pavilion g6和Compaq Presario CQ43系列笔记本,以及HP 120系列一体机等多款经典机型。农民消费者在参观体验之后普遍认为,作为国际大品牌,惠普的产品质量过硬,售后服务有保障,加上国家的下乡补贴,农民朋友可以以更实惠的价格购买。

惠普看好农村市场,签约旭日阳刚

伴随着全国各省市“家电下乡”政策的陆续到期,惠普是否会削减对农村市场的关注和投入?对此,惠普相关负责人表示,即使家电下乡政策不再继续,惠普也将继续坚定地履行一贯的农村市场策略,坚持对广大农村市场的持续投入。

据介绍,在过去的3年中,惠普在耕耘与拓展农村市场的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5×100工程”、“惠出好生活”、“惠创1+1”,以及今年开始的“惠幸福”,作为惠普“丰收计划”中的4个阶段,已惠及31个省市的200多万农民,为广大农村消费者带去了包括文化、娱乐、致富、教育、医疗、信息化普及等方面的各种领先体验。

另外,在惠普的市场份额中,家电下乡产品所占比重不断攀升,根据商务部定期的家电下乡产品销售监测数据显示,“丰收计划”实施仅两年,即截至2010年12月,惠普在农村市场的份额已实现翻番,并且始终位居“家电下乡”计算机产品销量(额)排行榜的前五名。下乡笔记本的市场表现更为突出。

科普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3

计生半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教育中心计划生育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心领导的重视支持下,紧紧围绕总厂下达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任务,全面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结合教育培训工作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现了计划生育工作的良性循环。

(一)领导重视,机制健全。

教育中心领导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计生工作,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计生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加强了组织领导。四所中小学移交,教育中心及时调整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员,进一步建立完善“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负全责、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工作机制。召开了计生领导小组会,落实表彰奖励经费等问题。今年投入计生经费4675元;二是强化领导责任。教育中心坚持把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各校园专业管理考核方案中。1月4日,召开计生工作表彰暨签状大会,对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并与所属校园站签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基层单位也层层签订责任书,强化了工作机制,确保任务落实到实处。

(二)广泛宣传,提高认识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提高大家对此项工作的认识,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计生意识。我们充分利用例会、报刊、专栏及黑板报等宣传工具,对国家政策、办事程序、婚育知识等方面进行广泛宣传。及时张贴《家庭人口墙报》,做好人口和计生宣传品的发放工作,不断提高计划生育宣传品的质量和使用效率。2006年征订《中国人口报》2份、《人口墙报》6份、《中国妇女》1份、上报计生办、石化报信息3篇。

为营造社会氛围,提高群众的知晓率,为及时掌握计划生育新知识,2005年,乌石化。同时,还与基层实际相结合,在各个纪念日(“5.29”、“3.8”、“6.1”“7.11”、“9.25”等)开展针对性宣传。“7.11”世界人口之际,在石化网上打出了宣传用语、电视台也进行了宣传报导。同时,还开展了全厂性的黑板报比赛(参展33块);今年在自治区面对面问卷调查中获优异成绩,受到东山区计生委的好评。9月份为迎接自治区“婚育新风进万家”验收,在厂前路橱窗内挂宣传挂图40余份;全年出《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信息》四期。基层的小黑板、小讲座、小栏目、小简报、网页等在计划生育宣传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调动了群众参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热情,提高了群众对新型生育文化的认识。宣传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满足了群众意愿,而且有效地推动了我厂计划生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主要体现在“五个提高”上:一是拓展了计划生育宣传领域,群众满意率不断提高;二是推动了优生优育工作,新生儿缺陷发生率逐年降低,出生人口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三是广大计生工作人员,工作方式和服务态度有了可喜的变化,计生工作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四是职工群众已经普遍认同了“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生男生女都一样”的科学婚育观,职工群众的认识不断提高;五是丰富的宣传形式和内容,促进了计划生育科学知识的普及,使群众对计划生育政策和有关知识的知晓率不断提高。

(三)夯实基础,推进各项工作水平全面提升

为了适应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新要求,确立了夯实基础、狠抓“四基”的工作目标。首先是落实基础数据。今年2月份对全厂人口信息进行了清理清查,并写出书面报告上报计生办,年内还多次下基层进行指导,确保了人口信息准确率。其次是加强基础资料收集与管理,对资料的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今年,我们对卷内目录、卷内资料及封皮进行了统一要求,使资料更加规范整齐。第三是强化基础培训。通过多种手段(参加培训、知识问卷、板报比赛、知识竞赛、上网查寻等),提高各项工作基本技能。第四是加大各项基础工作落实力度,常抓不懈。根据育龄群众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随访服务,确保随访到位;完善知情选择,进一步提高计生宣传品进单位、宣传信息入网率,提高育龄群众对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基础知识知晓率。推进了宣传教育、依法行政、信息管理、药具发放等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四)以人为本,服务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在以人为本的新的工作理念指导下,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宗旨,职工群众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需求得到日益全面的关注和满足,相关权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尊重和维护。各基层单位普遍开展了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优质服务,普及包括性病、艾滋病、男性健康、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知识,推广避孕方法知情选择,将群众的满意率作为评价工作的一项重要标准。

2005年,在乌石化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组织了第六次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体检2846人)。各二级单位领导也十分关心女职工的身心健康,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为育龄群众免费进行妇科常见病的检查(如:远红外检查、乳腺B超检查、妇科检查、涂片检查、骨须疏松等),检查人数逐年增加,为维护妇女身心健康,促进家庭幸福,提高优质服务水平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在职工家庭方面,我们真正落实“四个得到”,即得到相关法律法规和新型婚育文化的宣传服务、得到计生合法权益的维护、得到避孕节育和生殖健康科普知识服务、得到“三生”方面的相关帮助,促进了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五)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乌石化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为了摆脱繁琐落后的手工操作,我们积极运用现代手段,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了人口信息全部采用计算机管理,药具发放、孕环情随访、宣传等实现微机管理。信息共享对引导服务和规范管理,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六)加强培训,提高依法行政的工作水平

新的历史时期,新的任务目标,对人口计生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不断加强人口计生工作队伍建设,以保证适应新的工作需要。一是加强宗旨教育,使人口计生工作者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二要加强业务能力建设,定期参加东山区组织的培训班(一期25人),总厂、各二级单位每季度组织培训班(以会代训516人),邀请专家进行软件培训班(2期64人),知识问卷(领导137、兼干180份)、知识竞赛等培训,使人口计生工作者进一步做到想服务、会服务,依法行政,文明执法,自觉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树立良好形象。三是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作风建设,使人口计生工作者进一步做到不断学,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高素质计生队伍。

(七)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加大服务力度

科普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4

为解决以上问题,鞍山市水务集团、鞍山市排水事业总公司启动了对地下排水设施的普查工作,使其成果满足排水设计、施工和排水管网维护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建立排水管网的更新机制、数据保密机制,进而完成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一、排水城市管网普查的目的

(一)通过排水地理信息资源库及共享环境,实现各类信息系统中地理信息处理的量化、可视化及资源共享,提高排水管网施工、管理及清掏养护部门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

(二)解决管网地理信息数据更新不快、业务信息沟通不畅、宏观调控不及时等问题;

(三)地下管网是排水企业重要资产,理清地下管网分布为管网的科学规划与运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四)为管网科学管理、自动化管理及信息共享奠定基础;

(五)城市的快速发展对排水管网管理、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网高级分析、管网防汛、减灾能力的提高,需要全面准确的排水管网及附属物信息;

(六)对泵站及管网重点位置的管网分布、流量状况、水质情况、流域方向等,排水公司需要用遥测系统和动态仿真系统来实现和模拟,强化管网排水能力,改善管网的排水效果。

(七)为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施工、清掏养护、防汛、管道设施维修、管网改造及抢险等作业提供专业的信息资料。

二、普查小组具体工作及完成进度

按照水务集团的部署,排水事业总公司于2016年9月26日成立排水普查筹备小组。筹备组成立之后,利用三天时间收集、整理各城区排水管线图纸并集中学习了排水普查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及技术标准。普查小组的工作思路是以规划院提供的排水管网图为基础,通过现场实地测量对其进行核对和补充完善。具体实施时,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对鞍山市城区范围内的18条主路进行普查,第二阶段,对鞍山市各城区次、支路及街巷路进行普查。普查小组分为内业和外业两部分,外业负责按照规划院的排水管网图进行现场测量复核,将发现的问题反馈给内业人员;内业人员负责将外业测量获得的数据输入数据库,并将其中的主要数据以CAD的形式上图。同时,全体小组成员用时一周,将收集到的图纸与规划院提供的电子版城区排水管网图进行核对,对存在问题的区域在图上进行标注,以便进行下一步的现场实测复核工作。为了更好的完成普查工作,水务集团为普查小组提供了優良的办公场地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并派出技术骨干为普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水务集团还与规划部门积极协调,为普查小组取得了全市的排水管网图,为排水普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6年10月上旬,排水普查小组正式成立并开始按计划对城区18条主干道进行现场实测、记录工作。测量的内容包括排水管线的埋深标高、管径、管长、流向、设施完好情况、检查井及雨水井规格,并在2017年的5月份完成了鞍山市市区管网的基本数据录入和1:10000的CAD图纸。

三、排水管网普查及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完成成果

1、为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施工、清掏养护、防汛、管道设施维修、管网改造及抢险等作业提供专业的信息资料。

通过外业实地普查,我们发现规划院所提供图纸与实地测量的管线埋深不符率为30%,管径不符率为20%,井具规格不符率为67%。以上这些问题普查小组通过到问题路段实地勘察测量、查阅图纸、高程静态推算等对以上问题加以校核改正并上图。

2、建立数据库并和专家合作对规划院数据系统进行改进:

①编辑功能

可对管网的图形进行变更与修饰并对其属性数据进行添加、删除、修改、替换。

②查询功能

可按照管网中的实体空间位置、属性种类或根据条件表达式进行检索。系统强大的图形、数据联动功能可以实现图形和属性数据的同时显示以使管网资料更为直观,如实现数—图、图—数两种方式的双向查询,可大大方便操作人员的使用。

③统计功能

可针对某个区域、某类管线或检查井进行各种形式的统计,不仅可以得到表现统计结果的各种统计图,而且可以得到各种所需的统计数据(见图2)。

④定位功能

定位功能可以方便、快捷地定位到管网中特定的区域和设施,大大提高了整个系统的管理效率。

本系统中采用定位线和地名库两种定位方式。定位线完全按照实际管理的需要划分区域并分三级建立(以具体的标志物或地名来命名)以方便操作人员的使用。地名库则是以管网中重要设施的名称直接实现定位。

⑤管网分析功能

可以进行管网水流方向、管线碰撞及埋深检测。

⑥输出功能

可以按用户的需求输出各种管网的管网图、管网数据资料并可整图输出或进行任意裁剪输出。

3、排水管网普查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带来的经济效益

1)体现在企业管理上,该成果的应用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技术水平,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及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这在当今已形成向管理要效益、时间就是金钱的共识下,无疑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另外系统的开发研制及拓扑管网的建立,其本身对企业也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2)普查的外业工作、信息的录入工作、信息库的维护工作和更新工作都由小组自行完成。即节省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费用约100万元。

4、排水管网普查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带来的社会效益

科普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GIS;规划设计;应用

1 GIS的发展状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人口的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在诸多方面的需要,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不能满足。由于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所以要想使用全面、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解决问题,可以使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其具有输入、输出地形图快捷方便等优点,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在各个领域中已经逐步代替了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

在城市建设规划中,我们需要有对空间数据的处理能力的技术,因为要实现规划建设对象图形属性管理,所以不能使用传统的MIS,可采用引入GIS技术。要想使新型城镇化管理的现念逐步拓宽,同时规划方案的创新性,探索性,艺术感也被提高,这是使用GIS的优点。

2 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初期GIS只能实现粗略的制图和简单的栅格解析功能,但是其不能满足我们对制图工作的需求,因此需要改用基于GIS的制图系统。我国GIS快速发展主要应用领域为城市规划发展,GIS能在城镇规划中应用主要体现在提供大量的科学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等数据资料,对城镇化规划设计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

2.1 公共设施的选址

公共设施选址是一件复杂的过程,它会受到多种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还要进行多方面的分析,是一个比较麻烦的将决策和设计效果作为一个整体的过程。地理信息系统GIS具备这样的能力,对相关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信息,进行统一的数据管理和分析,在公共设施选址中优选优化设计,进行规划选址分析,要想提升定量与定性结合在一起的分析方法,那么主要考虑主观定性分析以主观分析判断方法,因此其在公共设施选址提供丰富的分析依据。

2.2 土地适宜性分析

初期对于城镇化规划设计的基础研讨过程中,我们还会对规划地块进行高度分析、坡度效果分析、坡向分析、高线分析、流域分析等,当我们遇到地形比较特殊,总体比较复杂的规划设计地形,因此可以使用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以及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用来作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参考依据[1]。运用先进的GIS软件ARC/INFO进行的土地评价,可以缩短工作工期,提高作业精度,这是一种快捷准确的评价方法,而且还能将结果直观地表现出来。具体步骤如图1所示。

2.3 规划方案的评价和规划成果的表现

虽然CAD在城市规划中应用广泛,主要作为绘图效果的软件,其原因是因为其没有对空间数据的相关属性的管理,AUTOCAD软件主要显示设计效果是图形、图像设计。在进行制作规划效果设计和平面上图纸会受到很多的限制,主要表现在:展示的效果不能够给使用者和普通的用户真实的效果感,而且也不一目了然,场景不突出,同时也不便将整体的规划方案展示出来,这样就会导致使用者与普通的用户在效果上不方便沟通;即使设计方案存在纰漏,也不易被发现,最终会导致规划方案具有很大的风险;在设计过程中存在效率低、时间长、费用高[2]。

2.4 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

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规划设计人员必须掌握更有效的交流方法和工具,这样可以在规划设计人员和普通人员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因此这样有效的交流工具就是可视化。至今为止,作为高科技的可视化工具GIS已慢慢地应用在城市规划中。

可视化公众参与技术GIS的优点在于为使用人员提供方便,其提供具有强大功能的分析使用工具和一个解决大量复杂空间数据的途径。对于巨量的城镇化社会经济信息和复杂的空间数据地理信息,在城镇化规划策划和管理有所涉及,因而获得、解决、处理和分析这些信息只有这方面的顶尖人才才有此能力,从而完成专业性较强的城镇化城市规划工作[3]。因此掌握复杂的数据信息和社会经济信息,是为了更方便参加到城镇化规划设计中。

公众参与GIS技术采用了新的技术使用方法,其中以IN.与GIS技术结合以及GIS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这两个方面研究最多,其主要是让普通用户使用。信息如果是不清楚的,没有设置其定位,或者不能设置空间数据原型来表达的,则都应该排除在GIS的知识基础以外[4]。在地理信息表达中占主导地位是地图,我们可以结合其他的表现形式或者其他的媒体,用在我们现在的技术上。想要实现普通用户更感兴趣或者更容易感触到他们所在的空间,同时使公众得到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我们可以在GIS上添加声音、视频效果、照片信息、遥感影像等,因而将公众参与GIS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将极大地扩展公众参与的基础知识[5]。

3 GIS在城市规划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GIS也有不足之处,虽然其在城镇化规划中使用广泛作用巨大。在解决城镇化规划设计中的问题时,由于GIS功能不全面,所以并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在国内规划行业中GIS并没有得到普及,阻碍GIS技术应用的主要原因有:(1)城镇化信息资源数据收集、数据更新、数据导入及数据共享等问题,都会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如:城市规划部门体制、经费、管理等方面。(2)目前我国的规划是不太重视管理,而重视设计,所以导致规划人员中很少的人了解GIS,当然研究与开发人才更是不足。这种策划体系也严重影响了GIS技术的广泛应用。(3)在城镇化规划过程中,还未形成一个专业的标准,所以对背景分析,影响评价,趋势预测等要求还没有完善。

参考文献

[1]赵然,石小蒙,姚瑶.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纵横,2010(18).

[2]赵景伟,顾凤霞,吕京庆.城市规划制图中的GIS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35(1).

[3]李定平.“数字城市”技术在长沙城市规划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

科普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化;普及

引言:

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在世界信息化潮流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时抓住机遇进行信息化的建设、普及?如何实现现代社会的信息化?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单靠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信息化差距存在巨大的困难。要发展要创新,关键在思想观念和技术、设备、资源配置上,要有超常规的发展方式才能实现信息化的普及。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有“结合实际,注重实效,稳步发展”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思路,坚持“边规划边建设、边培训边应用”的原则,做到“创造条件上设备,精心管理抓使用,潜心研究促效益”,还要与“建网、建库、建队”同时抓。只有这样信息化建设才会有长足的发展。

一、要搞好信息化建设、普及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世界贫困人口多,信息化建设落后,观念陈旧、经费匮乏、师资紧缺是制约经济欠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的三大瓶颈。要因地制宜建设好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国际互联网。特别是加快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发展,加大投入,做好设备、资源、人才培养等。

搞好信息化建设、普及,要有自力更生的思想,积极调动当地人才超前发展,发扬奉献精神,大家齐心出资才能把设备、资源、人才问题解决,早日步入信息化的快车道。只有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才能与发达地区享有共同发展的机遇。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做好人才的培养、设备配置、资源建设

人才培养首当其冲,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校本学习的办法。派有信息素养的人到外地去学习、考察发达地区建设情况。回来以后要做三件事:一是书面向领导汇报考察的情况;二是广泛宣传外地建设经验,以实现资源共享,让没有出去的人也了解外面的信息;三是自己带头发展。举办信息化建设论谈,交流信息化建设与普及的问题。

如果有了人才,而没有设备,就像有鱼无水。从一定意义上说,信息化环境构建是一项花费钱财的工程。欠发达地区本来就资金困难,无米之炊不行,等米下锅耽误了信息化的普及更不行。要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利用信息技术设备的总体规划和实施细则。规划不要贪大求洋,但要具有前瞻性、标准性和实用性,体现 “高起点、远打算、近着眼、有重点”的发展信息化建设。在实施中,要根据“少花钱,多办事,用好钱,办大事”的原则,分期分批,逐步到位。

经费缺口大怎么办?一是“挤”,压缩其他项目的开支,每年列出一定经费,切实保证把钱用在“刀口”上。二是“贷”,向银行贷款。三是“争”,争取各级部门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四是“借”,急用时向其他单位借,采购中向商家借(由商家先提供设备,使用一段时间后再分期付款)。多方筹措,为信息化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有限的经费怎么用好?一是“远景规划、分步实施”。制订信息化建设规划,然后分步实施;在购置设备时,可以不购当时最好,但要求能升级的产品。二是“硬软环境、同步推进”。在购置计算机的同时,就组建局域网,为了省钱可以由自己设计布线,逐步完善的方法。这样既锻炼了人,又培养了人。

在资源建设上,要有建库的思想,并有专业人员管理,把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软件如电子音像教材、资料做成VCD或放在网上做成视频点播。多组织各种比赛,对于好的资源要进行奖励,把它的版权买下,让其成为共享资源。只要不断积累与更新资源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不但要尊重版权,而且要严格执法。激励更多人进行资源建设和开发,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如何进行信息化环境建设“一站九点”模式可让其受到启示:

一站:东华镇中心学校远程教育中心站。

镇中心学校抓住省配套建设地面卫星接收点的契机,以省配套设备为主,学校又多方争取投入资金,增添设备,不断完善和建设“东华镇中心学校远程教育中心站”,现已初具规模。一是有一间符合需求的专用教室;二是有一套价值4.8万元的远程教育设备(含天线、电脑、CDVB6000卫星接收机、29寸彩电、DVD)。学校又添置了电脑、打印机、刻录机、采集卡、扫描仪、调制解调器、刻录盘。上了Internet;三是新添置了50套专用桌凳。中心站主要进行教育资源的收集、整理、刻录、播放,对教师教育教学业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师生电脑操作技能的培训,课件制作的指导等,满足部分师生及农村党员电化教育科普培训的需要。

九点:东华镇中心学校下属的“九个播放点”

东华镇各完小在原有工会活动的电视机、VCD等播放设备的基础上,又多方争取筹措资金3万元,为下属的九所完小建立“播放点”,每个“播放点”的设备为:一台VCD机,34英寸的彩色电视机和一套教学光盘。“播放点”主要承担“中心站”从中央教育电视台及部分省台教育节目及Internet中下载的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刻录成的光盘、教育教学信息、优质课案、优秀课件、科普知识、农村家用技术的播放,使中心站获取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能准确、快捷地传送到所属的各完小师生及农村党员干部中,实现资源共享。

信息化普及要全社会关注,加强交流与开发,才能实现信息化均衡发展。

转贴于 三、信息化的建设、普及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要建好资源中心,有了资源信息化就如同有了源泉。信息源的采集与开发是连在一起的,要做好此项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方可完成。

(一)信息化的建设、普及要与教育教学相结合

开展教师的课改实验培训工作。要真正转变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理论业务水平。仅靠教育部门为数很少的几次集中培训远远不够,而且每次都只能是为数不多的教师参加,为了让全体教师都得到培训,让广大教师参与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来,利用教研活动和教师会议集中的机会,采用分散学习、集中培训、个人提高相结合的方式,播放专家对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讲座及从卫星教育平台、教育网站刻录的教研教改,课程改革的信息资源,使广大教师,特别是课程改革实验教师对新课程体系、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教法和学法,有了全面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进一步推动学校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向纵深发展。

开展计算机及课件制作培训。计算机步入学校,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然而受到经济和客观条件的制约,欠发达地区掌握计算机操作运用的教师并不多,与信息时代的要求差距甚远,为使教师能够尽快适应信息技术的要求,服务教学。广泛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及多媒体课件制作活动。首先是以完小为单位,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学习、技能操作和网络资源查寻方法的学习,然后上机操作练习。根据教师对计算机操作的熟练程度,制定分期学习,共同达标的学习计划。对初学者进行基本操作培训,对有一定操作技能的教师则进行熟练程度的培训,对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教师则进行操作速度,课件制作方面的提高。使所有的教师在短期内都有较大进步。不断到网上查找信息,丰富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要把“远教”和国际互联网当成良师益友。

课件制作可以科学、省时、高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课件制作小组,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学习,为课堂教学服务。开展课件制作比赛,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加快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步伐。

开展电化教学业务培训。教学科研活动可利用拨号上网,卫星接收,让全体教师分年级分科目收看教育网站CETV-1、CETV-2、CETV-3、远教IP中提供的优质教学节目。把专家、学者、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的讲座直接传播给学生、教师。通过观摩、研讨、交流、刻录、播放,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利用各播放点观看教学节目,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形成制度。各年级分科目的教材分析、备课、教案、艺术活动等方面的指导。许多内容成为教师的教学辅助手段,进入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综合发挥整体优势,呈现动静交错、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学生提供机会,拓展视野。力争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去接触电脑,打破对电脑的神秘感,多种途径开展使用电脑的宣传活动,微机室都向学生开放,学生可随时上机,每班每周两节的信息技术课,每个学生一学期自由上机实验不少于20个学时,并把培训对象扩大到下属各个村完小的学生。教师分批轮流上机,不断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90%的学生能够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主动从网络资源中查找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内容,打破教材是课程唯一资源的传统观念,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学习方式有全新的转变,新的学习理念得到建立,创新意识得到增强。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把教师和学生从封闭状态下解脱出来,了解到外面精彩纷呈的世界,拉近和城区学校的距离,大大的改变教师和学生的精神面貌,提高师生的整体素质。

(二)信息化的建设、普及要与“三农”相结合

增强辐射功能,扩大服务领域。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提高农村党员素质,是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务。发挥信息中心站的辐射功能,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建设服务。

首先,“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为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围绕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有效利用远程教育的网络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在师生中,特别是综合初中班的学生中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把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劳动力和二、三产业转移。

科普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7

在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开展了建筑物核查工作,有人不禁要问,为什么要进行一次所谓的建筑物“小普查”呢?其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它和普查数据有何联系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GIS的世界。

GIS展现科技魅力,让人口普查“飞得更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光电扫描、普查数据处理平台等高科技成果也逐渐应用到了人口普查工作中,为了满足政府决策需要,实现统计数据的社会共享,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引入人口普查,将人口社会经济信息与地理信息有机融合,不仅提高了人口普查的工作效率,更极大地拓展了人口信息的应用范围。展望全世界,美国从1970~1980年人口普查就采用了自动化技术,并开发一套地理基础文件/对立坐标地图编码系统。1980~1990年继续深入研制开发出著名的TIGER系统专门辅助人口普查。GIS在英国被认为是一种必须的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工具。英国先后研制HMDS,SASPAC等人口GIS,以满足人口制图和分析的需要。

GIS的中文名称是地理信息系统,它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英文缩写,是一种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显示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空间数据的通用技术。它在最近30多年内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并被广泛地应用于资源管理、环境评估、区域发展规划、公共设施管理、交通安全等领域,成为了一个跨学科、多方向的研究领域。在这个平台上,可以进行空间数据采集、自动实现人口数据空间地址编码、数据检查和质量控制、数据分区汇总统计、查询分析、制作各种专题图、并可在网上人口信息, 大幅提高普查数据的利用率。人口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国家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基石,对社会经济和各行业都有着重要影响。

GIS展示多元功能,绘制普查数字地图

基本功能,建立地理单元间数据可比性联系

人口普查的空间信息资料主要由行政区划图、航拍图、测绘图、普查区地图、普查小区地图等构成,是一整套由省市、区县、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行政区划组成的完整平面图域。各个地理单元连续、完全随机地分布在整个图域中,且具备惟一编码,构成人口普查的基础框架。GIS系统利用空间地理单元的不变性、编码惟一性及时间序列上的连续性,实现相同地理单元内多类数据间的对比、衔接,极大地提高了统计数据的利用价值,丰富了统计产品的种类。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后,不仅可以为人口普查、人口抽样调查提供帮助,同时可以为经济、农业、水务等大型普查及各类统计调查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进阶功能,创新人口普查成果展现方式

将人口普查数据与空间数据相结合,拓宽了普查数据的开发范围。传统的人口普查开发产品,往往借助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等手段,形成以“文字为主、图表为辅”的统计报告。这类分析方法虽然科学、严谨,但是由于人口普查数据具有数字容量大、内部分析拓展性弱、趋势性分析需求大等特点,传统的分析方式无法完全满足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需要。为此,GIS系统利用多种统计分析模型,将人口数据与空间布局进行合理对接,通过缓冲区、专题提取、空间自相关、人口重心等功能,充分展现人口空间分布、迁移的空间特征、空间关联结构等内容,有效地提高普查资料开发与数据挖掘应用的能力,表现形式也趋于多样化、空间化、立体化。

扩展功能,实现数据分级交叉开发

利用地理单元系统中的省市、区县、街道、居委会及建筑物等多个层级,在分析数据使用需求的基础上,对人口普查数据库中的数量、结构、分布等诸多信息进行分级归类。在各行政层级的口径上开展统计专题分析时,只需用鼠标轻轻一点,即可完成在相应行政级别子数据库中的数据查询,为快速、准确、有针对性地完成专题分析提供了基础依据。GIS的分级调用功能,让传统、枯燥的数据调用过程变得轻松、便捷、高效。

同时,GIS系统又是一个开放式的数据平台,可谓“入口实时更新、出叉分析”。从平台入口上看,除了人口普查的数据,还可将5年一次的经济普查、 2011年开始每年一次的年度人口抽样调查及各类统计调查数据随时导入系统,实现了数据平台的动态更新。从平台出口上看,可利用系统内的数据分析功能,将人口、社会、经济、民生等信息进行交叉分析、多元比对,提高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GIS变身三大法宝,助力人口普查工作

高精度“美工刀”定位地理信息

人口普查作为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要实现普查对象“不重不漏”的基本目标,就要按照“按区划分、以房控人”的工作思路,在数清人头前,摸准房子(开展普查区图绘制和小区划分)。传统的地图绘制由于普查员水平参差不齐、草图绘制方法各异、加上部分电子绘图使用软件、格式不统一,给地图利用造成了很大困难,但GIS系统却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系统利用最新测绘图、航拍图和相关地理数据等基础资料,借助普查员实地踏查情况,自上而下地对区县、街道、普查区及普查小区的边界进行核实标绘。同时,GIS系统会按照地域属地、不重不漏、归属惟一、不切分建筑物等原则,以道路、胡同、河流等地物为分界标志,实现对整个普查区域的精确切分,确定普查对象范围,保证做到“不重不漏”。用GIS系统绘图具有出图速度快、定位精准、时效性高等特点,能有效避免各地理单元间交叉、重叠、遗漏的现象发生。此外,它还能为普查人员科学制定入户摸底、登记路线起到重要的向导作用,有效提高普查工作效率。

普查“点对点”宣传的定位器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难入户、难见户”成为疾驰中的“普查高铁”遭遇到的最大障碍。在开展传统宣传动员的基础上,如何开展有针对性的“点对点”宣传已成为摆在普查人面前的最大难题。这时,GIS系统又发挥了其强大的归类显示、精准定位功能,它能将普查区按其自身特点分为老旧小区、高档社区等区域,针对这些区域内的人群特点,在普查员培训内容中加入“互动式”宣传的内容,利用普查员的亲和力和广度优势,将问答式服务带入千家万户,破解“难见、难入”难题,切实为普查工作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同时,在人口普查中,也可将普查对象按照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写字楼、居民百姓、部队学校等进行划分,利用各单位系统内的宣传机制,开展普查宣传工作,提高其普查知晓率和参与度。

科普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8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不仅预示着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

的巨大变化 ,更预示着信息社会已经来临。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 ,已在社会各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并逐步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率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西方发达国家 ,都越来越把信息技术教育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 ,他们的一些经验和措施无疑值得我们参考与借鉴。本文试以美国为例 ,介绍其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情况 ,探讨其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经验。

美国是世界上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最早的国家 ,从 60年代中期开始麻省理工学院就以幼儿

园儿童为实验对象 ,进行LOGO语言的教学实验。进入 90年代美国对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给予了更多的重视和关注。小学电脑教育要求小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应用功能和计算技术的重要性 ,在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上能简单操作"。中学是"电脑科学"的学习阶段 ,内容包括计算机程序、算法、数据结构、数据提取等。近年来 ,美国的小学陆续开设了键盘操作课程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美国大多数小学的键盘培训是作为一种短期的单科技术训练。如有些学校只是打算让孩子们初步熟悉键盘 ,鼓励用双手操作键盘 ,手指放在正确的键位以及用拇指按空格键等;而有些学校则有较高标准 ,尽量要求孩子们熟练打字 ,为今后使用计算机打好基础。

目前,信息技术课在美国中学已普遍开设,该课程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包括:①运用模拟、实验进行高层次知识技能的教学;②通过人工智能进行训练和教学;③建立信息数据库并应用它处理各种教育信息;④通过计算机程序的编写与设计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技巧;⑤运用计算机加强个别化教学 ,落实教育机会均等原则;⑥运用计算机加速完成班级、学校以及各教育行政机构信息的搜集与共享;⑦通过计算机进行各种新教学策略的实验研究。美国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分为两部分:①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技能与意识。它包括资料处理 与应用 ,使学生学会使用各种信息资源 (文本、数据、图像、声音等信息 )进行处理与应用的计算机软件和工具;信息技术系统概论---从含计算机在内的各种信息技术产品的软件、硬件介绍起 ,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系统组成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 ,对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使用的各种信息技术产品的组成和功能有所了解 ,并初步掌握其使用方法 ;人工智能概论---使学生认识人工智能的意义及其应用 ,并介绍自动化系统、机器人和虚拟现实技术等。②计算机程序设计。通过学习计算机语言和编写程序 ,使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完成一定的任务 ,进一步培养他们的逻辑运算和抽象思维能力。

美国总统和副总统在促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克林顿在竞选总统时即指

出 ,把信息和技术革新带入美国的每间教室 ,应是政府首当其冲的一项任务。1996年克林顿 提出了全面普及教育信息化技术的行动纲领。这份纲领的核心内容是:到 2000年,全美国的每个学校、每间教室和每个图书馆都将联上信息高速公路 ,每个孩子都能在 2 1世纪的技术科学方面受到先进完备的教育。其具体目标有四项:①每个学生都能使用计算机 ;②每间教室、每个图书馆都与因特网联通;③大力开发优秀教育课程软件 ;④鼓励愿意使用和善于使用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戈尔副总统也提出倡议 ,要使美国的"特许学校" (EmpowermenT School)---全国 15个情况不同的贫困城镇和乡村社区的所有学校与国际互联网接通。1997 年克林顿总统在国会发表再任演说时又提出了"1 2岁孩子能联机上网接受多媒体网络化教育"的目标 ,希望"到2000年使网络联结所有的教室和图书馆"。为实现这些目标 ,国会在五年内将提供20亿美元的特别拨款。 1 998年克林顿总统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强调 :"我们再也不能允许任何一个中学生在其毕业时 ,还不知道如何利用新技术来学习。"他要求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应做到所有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

美国是世界上信息技术教育和学校网络建设最为发达的国家。据美国联邦教育部教育统

计中心 2000年2月公布的一份统计摘要报告, 1999学年初(秋) ,几乎所有公立中小学校均已接入国际互联网。 1994年至 1999年 ,上网学校比例从 3 5%提高到 95%,美国中小学校全部 上网目标基本实现。几年前中小学之间的差异、贫困生比例不同的校间差异以及城乡差异 ,现在均已基本消失。另据总统专家顾问分析 ,在中小学校平均 45名学生拥有一台电脑最具效率。根据抽样调查, 1999年美国中小学平均约 6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 ,平均9名学生拥有一台上网电脑。1996年约 3 / 4的学校选择电话拨号方式上网 ,而最新调查结果表明 , 1999年63%的学校已更新为速度快捷的专线上网方式 ,另有 2 3 %的学校选用包括ISDN、无线连接以及光缆调制解调器等其他方式上网。学校上网的服务与资金支持来源主要是所在学区及政府。据抽样结果 ,约 9/ 1 0的学校接受了所在学区的支持 ,有 72 %的学校接受州及联邦政府专门项目的支持 ,约 1 / 3的学校接受了学生家长或家长所在公司的支持 , 1 / 3的学校接受了工商企业赞助和非营利组织的支持 , 1 5%的学校依靠收取教师和学生的上网费用来维持 , 5%的学校接受了其他来源的支持。

笔者认为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普及得益于以下一些经验和措施 :

(一)制定规划和明确策略

美国政府一直提倡、支持和促进许多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计划项目 ,这些计划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把技术引入美国基础教育的教学工作中。例如 ,"远程通信和信息基础设施支持计划"是1994年由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设立的 ,它为地方建设便于学校和其他公共机构使用的信息基础设施提供联邦政府的配套资金 (与州、地方和私营部门的资金相配套 )。 1997年克林顿总统提出了基础教育改革计划---《为美国教育行动起来》 ,它强调要让 1 2岁的少年都能联机上网 ,接受多媒体网络化教育。同年4月,克林顿邀请加州大公司总裁、学校教师和家长代表到白宫参加圆桌会议 ,要求他们参与讨论提高全国教育标准、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等计划。美国联邦教育部制定的"明星学校计划"(1988- 1997年),至今已有 6000多所学校据此计划联通了因特网。美国科学基金会还资助了一个涉及 150多所学校联合进行的教改实验 ,即"全国学校网络试点项目"。1998年芝加哥市开始启动芝加哥大学专家学者帮助本市中学生学习、使用因特网进行信息查询等计划。该计划将逐步在 550所公立中学内落实 ,芝加哥大学的专家们正在帮助这些学校建立网络 ,并指导学生如何使用。

联邦教育部在 1998 - 2002年的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 :至 2 0 0 1年 ,拥有现代多媒体电脑的比例将提高到每 5个学生有 1台 ;至少 50 %的教师将把高水平的教育技术、高质量的教学软件及信息高速公路融入他们的教学课程中 ;在公立学校 ,与信息高速公路联通的教学场所其比例将由 1 996年的 1 4%提高到 1 998年的 2 5%,并且此后将以更高的比例增长 ;至 2 0 0 1年至少60 %的教师、学校行政人员和学校图书管理员将受到计算机使用及因特网方面的培训 ,以帮助学生的学习。为此 ,联邦教育部制定了相应的策略。例如 ,利用联邦通信委员会"全球服务基金"的折扣规定和"联邦价格优惠日"给学校布网 ,以运用教学技术及与因特网联网 ;鼓励使用网络技术 ,如声讯、传真及电子邮件 ,以促进家庭、社区、教师和学校间的联系 ;通过"技术知识挑战基金"和其它项目向各州及各地区提供财政支持 ,以规划、购买和使用现代化的计算机和其它教育技术;以州和地方标准为指南 ,以有效措施的研究与开发为基础 ,同私人部门合作,开发有效的、有吸引力的软件及教育资源 ,以此作为学校课程设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转贴于 (二)保证公平而普遍的机会

所有的学生,不论其社会经济地位、民族、种族、性别或地域因素如何 ,都有机会使用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和交流工具。联邦政府鼓励地方、州、联邦机构及私人部门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让所有的教师和学生 (包括特困学校的学生 )都有机会运用现代化的计算机。TitleI还为在经济上处境不利的学生规定了有关技术的投资。特困学校的学生和残疾学生将有机会运用相对于其它学校的学生来说同等先进的技术 (包括对残疾学生的辅助技术 )。

联邦政府还支持开发、传播和使用辅助性技术 ,以保证残疾学生充分参与各个教学项目。这些主要项目包括"国家残疾与康复研究所"的研究和"辅助技术项目"及IDEA的支持。

(三)制订切实可行的经费预算

1996年美国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就加强基础教育的教育技术应用向总统提交了一份报告---"技术学习的挑战" ,该报告是为支持美国的学校使用技术提供经费而制定的。它向教育委员会或其他地方教育机构领导的地方联合体提供五年年均 1 0 0万美元的资助 ,也包括向其他参与者 (如硬件和软件的开发人员、电子通信企业、图书馆、博物馆及社区活动中心等)提供资助。该报告特别重视教学内容与课程、专业开发和教育效果的评估。就像其公告所说的:"教育技术挑战资助不是关于技术的 ,而是关于如何利用技术来改善学习的"。它优先考虑那些"为大量处境不利学生服务或最需要教育技术的学生服务"的申请者。就经费预算而言 ,最宏伟的计划是克林顿总统于 1 996年 2月 1 5日提出的"技术普及挑战"(Technology LiteracyChallenge)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提议以 2 0亿美元作为技术普及基金 ,以便推动州、地方和个人达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经费将按在校生人数分配给每个州 ,但私营部门需提供 1 :1的配套资金。这一计划在教育技术的投入上增加了 3 0多倍 ,从 1 993年的 2 3 0万增加到 2 0 0 0年的7.69亿美元。为促使中小学加快与因特网联网的步伐 , 1 997年美国政府计划在五年内拨款20亿美元 ,资助所有的公立学校联网。 1 998年美国政府决定每年拨款 2 . 4亿美元 ,以帮助中学构建计算机网络系统 ,进一步提升中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学习科学的兴趣与质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近年来美国对中小学计算机硬件、软件和设备、远距离教育等的投入每年增长 1 1 %,从 1 9961 997学年起开始超过对教材、练习册等学校印刷品的投入。

(四)加强教师的技术培训

美国为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还加强了教师培训。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组织的一个教育技术专家组建议将教育技术投资中的 3 0 %用于师资培训 ,不少中小学也采取了富有特色的校本培训模式来培训教师。根据新的教学标准 ,联邦教育部还通过诸如艾森豪威尔教师进修计划、技术知识挑战基金、明星学校、双语教育、职业教育、TitleI等联邦项目以及同"国家科学基金会"合作 ,来支持教师培训工作。通过与各州、各地区及各私人部门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创造新的激励措施和方法 ,提供技术性援助 ,帮助教师更有效地运用技术。例如 ,联邦教育部的地区技术合作计划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通过专业开发、技术帮助和信息传播等各种形式来使用技术。教育信息资源中心 (ERIC)的服务提供课程计划样本、与教育改革有关的信息和解答教师通过电子信箱提出的问题 ,它对帮助教育工作者把技术融合进课程中也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

最近美国一些州相继颁发了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如加利福尼亚州 2 0 0 0年 9月开始实施的《中小学教师一、二级水平技术证书和三级导师水平与管理水平证书标准》 ,其最大特点是教育技术水平成为中小学教师任职资格的标准之一。其中一级技术证书为个人水平 ,考试目标是确保教师能够:①使用计算机及提高相关软件个人产出率;②通过因特网收集信息 ,开展研究;③操作一些普通的媒体显示设备。技术证书二级为教学等级 ,其考试目标是确保教师在下列情况中应用教育技术技能:①规定课程对提高更广泛的学习风格和能力的实际意义与价值;②提高学生掌握相关的能力;③运用技术更有效地迎合单个学生的需要。得克萨斯州与加州一样,中小学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增加了教育技术的内容 ,并明确规定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 ,必须通过最基本的计算机水平考试。

(五)重视企业参与

美国在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学校网络建设中,十分重视企业参与。 1995年进行的一次全美500家大型企业董事长的问卷调查表明,董事长们都强调美国要保持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学校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科学、技术以及微机诸方面的能力。 1996年1月23日,克林顿总统在其国情咨文中宣布了《总统的教育技术倡议》。该倡议的特点是 ,广泛依靠私营企业和非赢利机构来帮助美国中小学有效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例如 ,白宫把它对倡议的支持责任完全委托给了一个称作"技术队"的私营机构。该机构通过一个全国各社区的志愿者网络来协调对全国学校提供技术援助。总统和副总统也会见了许多商界首领 ,争取他们对教育技术工作的支持,他们还亲自参加了"96网络日"。这是一个"高技术收集库"活动 ,大约 2 0 0家私人公司和成千上万名志愿者帮助加利福尼亚州相当一部分中小学与国际互联网联通。这类自愿组织的机构及其活动在把技术引进全美的学校教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不仅通过直接捐助能建立最基本的基础设施 ,还能唤起公众对美国基础教育迫切需要技术及其它问题的注意。

为了迎接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最近我国提出了在中小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性发展的宏伟目标:从 2 0 0 1年起,我国将用 5到 1 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笔者认为这一目标的提出必将大大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为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等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主要参考资料

科普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9

作者:祖爱香 单位:山西省科学技术馆

科技馆被视为一个接触和观察“现实”的地方,一个展示科技的历史和演化的地方,一个进行各种科技演示和积极参与到活跃科学过程和体验的地方,科技馆的核心是通过展品或展项向公众展示科学技术的原理、应用、社会意义以及发展过程和趋势。如何依托科技馆的展品和展示,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吸引更多的观众?除了科学小实验、科普培训、科普剧等以外,展览和展品功能的多样化、高科技数字科技馆的多元化,也将是未来科技馆的发展方向。科学性是科技馆展览内容最具生命力的。科技馆的展览浓缩了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科技馆展品要开发公众在观看过程中对新科技的期待,昭示未来科技的新方向,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展品、展项着力展示信息技术及数字化的内涵,这是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数字化科技馆的特点数字化的科技馆是通过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的演示,展示关于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信息传递的基本知识,使观众了解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在互联网中传递的技术和方法,感受在网络世界中人如何交流、学习、生产、创作、娱乐和观察,体验异地的人们穿越时空、时时沟通的快乐,了解网络文化、网络艺术的精彩等。新时代的科技馆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公民终身教育的讲堂,更需要一大批符合现代人口味的、具有时代气息、有质量、有品位的高科技的主题展览。科技馆科普展品档案是促进科技馆展品发展和应用的基础资料,也是科技馆实施科普教育活动的历史见证。

科技馆工作中的档案管理档案工作是科技馆的软件工程,它是及时地把科普活动中形成的文字、声像、实物模型等收集齐全,并加以系统整理。建立科技馆科普档案,是展览、培训、实践工作的有力后盾,是领导决策的参谋,是展品设计和科研的指南。要开创科技馆的新局面,必须重视这一工作。展览和展品是科技馆展教功能的重要载体,是科技馆的灵魂所在,展品的更新改造及新展品的诞生是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科技馆科普展品档案具有保存信息、记录历史、启迪后人的作用,是科普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公众通过所展示的科技馆科普档案,了解科技馆各个时期科普活动内容,了解不同时期科学技术发展情况,充分地发挥了科普活动的作用,使科普档案成为公众吸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还可以成为科技馆科普宣传的新形式。

科普档案对科技馆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熟悉了科技馆的档案内容、掌握了特点,才能有效地满足工作需求;其次,充分利用现有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涉及科技馆科普活动各方面科普展品档案,为馆领导在谋划全局、制定计划、发展科普事业中提供新的有力支持。但是,随着信息化建设过程的加快,许多单位有大量积累下来的视、音频资料,照片资料,办公文件及科普档案资料需要进行分类整理和归档,传统的档案管理软件多媒体检索及提取功能较弱,这就需要我们运用现代化高科技的软件,无论是在档案的收集、处理、加工上,还是在档案信息的保存、传输上,电子档案都具有传统档案无法比拟的优点,比如快捷、方便、易于查找、便于修改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馆队伍的不断壮大,使得档案在建设工作中更多地运用了现代化高科技手段,这样才能不断完善科普展品档案制度的建设,为公众提供更加称心的服务场所,在服务科普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科技馆事业永远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