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科普知识小课堂集锦9篇

时间:2023-09-11 17:27:25

科普知识小课堂

科普知识小课堂范文1

关键词:课堂讨论;普通生物学

应用效果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在校学生获得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最有效的学习渠道之一。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学效果对高校人才培养起到关键的作用。目前,我国大学课堂教学状况更多的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法为核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1]。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容易忽视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使得教学基本上是一种单向活动,缺少学生的参与互动,导致整体教学效果不佳[2]。面对这样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增添课堂讨论环节无疑是有益的补充。课堂讨论是一种以学生自我活动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如果设计合理,运用有效,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我们尝试开展了以“外来种与生物入侵”“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与保护”一系列主题的课堂讨论,并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普通生物学教学中开展课堂讨论的必要性

普通生物学是一门通识性课程,其内容覆盖细胞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遗传学、生物进化、生态学等生命科学多个学科知识,其课程任务主要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的全貌,获得普遍规律性的知识[4]。普通生物学属于广州医科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理论共设54 学时,教学过程中一直面临着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各教学内容中需要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点相对独立、前后衔接性不强,且不少知识点高中生物已有涉及等问题。在教学方法单一的情况下,会出现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的现象,虽然授课教师可以采用增加课堂提问等互动方式,但是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参与度仍有限,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引入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堂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课堂讨论是一种互动性较强的授课形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并获取新的知识,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如何针对课型特点和教学内容,协调教与学的活动,充分发挥课堂讨论的作用,就需要教师认真探索和思考。因此,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选取部分难度适宜的教学内容,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堂讨论在普通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合理设置课堂讨论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意愿

讨论是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阐述自己个性化见解的一种形式,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普通生物学课程的通识性特征,使其内容覆盖生命科学的众多学科领域,但不是所有的授课内容都适合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课堂讨论题目的选择必须要符合三个要求。第一,课堂讨论的主题不宜过于理论化,必须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并突出实用性和启发性,选择贴近于生活实践的问题,这样才能迅速把学生吸引到讨论主题中去,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第二,课堂讨论的主题设置应当具有阶梯性。若选题过易而缺乏挑战性,则无法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若选题过难,则学生的储备知识不足以满足其讨论需求,亦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第三,能让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结合授课内容,合理选择讨论主题,激发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愿,尽可能地让处于不同专业知识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

(二)合理配置讨论小组的成员,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小组讨论是最常见的课堂讨论形式,小组成员中每位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会存在普遍的差异。为了取得良好的讨论效果,教师应以教学内容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基础,合理配置讨论小组的成员。我们在食品与质量安全专业开展的普通生物学的课堂讨论,就采取了小组讨论的形式,每小组成员约6 人。结合学生前期的课堂表现及课下作业的完成情况,授课教师酌情进行分组,确保每小组各层次水平成员的配比大体保持一致。讨论小组形成后,小组成员自由选择授课教师提供的备选讨论主题之一,分工完成资料搜集、讨论主题框架的构架、演示文件的形成、小组代表(问题的主要阐述者)的选定等流程。通过这些流程的逐步实施,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思考、撰写、发言等能力提升的全过程。

(三)合理安排讨论实施的时间,保证讨论主题的深入

进行课堂小组讨论是一项比较耗时的课堂讨论形式,若授课教师怕耗时会影响教学进度而迫不及待地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便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那么也就失去了课堂讨论的意义。课堂讨论的有效开展,在于重视讨论的过程,应根据讨论小组的人员组成,留给各个层次的学生足够的准备和讨论时间,让学生逐步进入状态,充分调动思维,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在思维碰撞中获得真知。在现有的课程的理论教学计划中,安排运用于课堂讨论的教学学时非常有限,因此仅靠课堂时间完成讨论课的各环节是不可能的。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的做法是,授课教师在讨论课正式实施前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提前给学生布置讨论课的备选主题,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进行讨论主题的选定、小组成员的分工、课堂展示的准备等工作,以保证学生在课堂讨论课时是有备而来,确保课堂讨论的充分高效进行。

(四)重视课堂讨论的过程,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

课堂讨论除了能显著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愿,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讨论虽是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方式,但并不代表课堂讨论就只是简单的师生角色单纯互换为“学生讲、教师听”。授课教师除了是课堂讨论的参与者,更是课堂讨论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各小组代表进行课堂展示、观点阐述和参与课堂讨论的小组成员发言的过程中,授课教师除了认真倾听和适时引导以防跑题之外,还应该保障学生在符合讨论主题范围内,拥有充足的自由探索与思维想象空间。对于各小组积极参与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而不能直接给出观点正确或观点错误的判断,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和积极参与讨论。在小组成员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授课教师还应该认真倾听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包括展示的文本与主题是否相符、论证论据是否选取得当、语言表达是否流畅等方面,及时归纳总结相关规律,以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五)重视小组讨论后的课堂总结

在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以后,授课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对讨论和交流结果进行及时的归纳、总结和评价。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展的普通生物学课堂讨论过程中,会同时安排两位教师参与授课。小组讨论开展时,由授课的两位教师共同参与、组织和引导课堂讨论的进行,以及讨论结果的评价,最终形成课堂总结。此外,我们还可让学生进行小组的自评和各小组之间的互评,使各位参与讨论的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学习方面的不足,并找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法,最后还要进行归纳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三、课堂讨论在普通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效果

从本校2016 级至2018 级最近三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课堂反馈结果来看,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课堂讨论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与讨论主题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各讨论小组的成员能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或通过图书馆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或组织完善演示文件,或撰写发言稿,团结一致,学习气氛不再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得以提高。从近两轮的课程考核和评教评学结果来看,学生对本课程教学的满意度高,考试成绩较为理想。同时,以“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学”为主题的课堂讨论也得到了学校督导组教师的好评,并认可授课教师能及时对每一讨论小组进行针对性点评的教学行为。

四、结语

在课堂讨论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和学生的作用同等重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讨论的顺利开展,除了学生的充分准备和积极参与,还离不开授课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师在课堂讨论中既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避免学生无话可说,不参与讨论;又要及时点拨并引导回归话题的方向,避免讨论偏离原来的主题。同时还要把握好进度,预留出对讨论主题进行归纳总结和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补充的时间。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各小组成员间的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和包容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巧艳,王继平,王红洁,高义民.课堂讨论与同伴学习在工程材料基础课程教学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教育教学论坛,2017 (17 ):175.

[2]陈顺安.也谈讨论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2019 (10 ):26.

科普知识小课堂范文2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对科普类读物比较排斥,觉得这类书不好玩、很难读。作为科学课教师,理应正视小学生所面临的科学知识类阅读难题,充分利用科学课堂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

精心选择阅读素材

科学知识类阅读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选择并建立一批丰富的阅读素材库。而今,随着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多数学校都有着比较丰富的科学类藏书;在书店里,针对小学生的各类科普读物也是卷轶浩繁;网络上,各类科普资料更是无所不包。面对如此多的阅读素材,如何选择最切合小学生实际的、最被他们所接受的内容成为教师开展阅读指导的前提。

以课堂教材为中心 把《科学》教材同其它教材相比较,就会发现教材中有大量的图片、趣味性文字,可读性非常强,表面上看起来教材比较简单,但是在貌似简单的背后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小学生理解领悟能力较差,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科学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堂教材,引领学生阅读、讨论,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青岛版《科学》教材中,阅读材料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知识补充型,如三年级下册《骨骼》中“怎样补钙才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中“避震小常识”等。二是课外拓展型,如五年级上册《地表的变化》中“京杭大运河”、六年级下册《开发新能源》中“可燃冰”等。三是思维启发型,如五年级上册《谁能传播声音》中“声音的波浪”、六年级下册《电脑与网络》中“因特网”等。对于这些阅读材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或课下自行阅读。

以课外阅读为延伸 在做好教材阅读的基础上,围绕课堂知识进行适当的课外延伸阅读,不断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学习完青岛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密切联系的生物界》,让学生在课后阅读《澳大利亚为什么要进口屎壳郎》(选自《小学生无敌百科通》)和《钉在树上的茧,生与死的斗争》(选自“果壳网”)两篇科普短文。学习完四年级下册《热胀冷缩》,让学生阅读《生活中的智慧:热胀冷缩》(选自2006年4月24日《科技日报》)。通过课后阅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生活中存在的科学,实现了课堂和生活的紧密结合,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

以相关书目为拓展 科学专职教师执教的平行班级较多,教师无法针对每个学生的需求提供一份适合的书单。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科学》教材涉及的总体内容,按照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科学与社会发展、科学与技术等七个大类进行书目的精选。选书时,要遵循以下几点:一是图文并茂。书籍的视觉美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假若翻开书本全是密密麻麻的文字介绍,对于这些没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来说,顺利阅读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一定要挑选插图精心设计过的书籍。二是浅显易懂。小学生的背景知识较单薄,所以教师推荐读的书内容一定要符合所在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利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三是趣味性强。常见的一些百科全书式的科普读物,其实不怎么受学生的喜欢,因为缺少趣味性。近年来,以德国少年儿童百科知识丛书《什么是什么》为代表的一批国外优秀科普读物,以新颖活泼、好玩易懂的形式,带领小学生进入浩瀚的科学领域,畅游在地球科学、生物科学、太空科学、气象学、古生物学等学科中,都深受学生的喜爱。

大力营造科学阅读氛围

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是小学生心智成长的重要特征,科学课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一特征,以教学课堂为中心,大力营造科学阅读氛围,不断激发学生进行科学阅读的兴趣。

教师带头阅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故而有“什么样的老师带出什么样的学生”的说法。就科学阅读来讲,教师首先要成为科学阅读的忠实践行者,通过阅读尽快熟悉和掌握相关的科学故事、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科学事件等,并与教材知识融会贯通。然后,以科学课堂为载体,把科学故事、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科学事件等知识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也产生自觉阅读的需要。科学课教师要用自身渊博的知识来让学生佩服,并不断鼓励学生进行阅读。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慢慢培养学生的科学阅读习惯。

举办读书活动 以班级为基地,举办“科普图书漂流活动”。由学生把自己认为最好的课外科普图书拿出来,和同班同学进行互相借阅,建立班级科普图书漂流和定期更新制度,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图书馆借书、到书店买书,带学生到学校阅览室进行科学阅读,让他们感受科学阅读的吸引力。

提供展示平台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们的意志是很薄弱的,经常是虎头蛇尾。这就需要科学课教师提供展示的平台来调动学生科学阅读的意愿。比如,利用课堂举办科技新闻、科学故事演讲比赛、科普知识竞赛、评选阅读之星等活动,让学生感受科学阅读成果带来的喜悦,使每一名学生都被科学阅读氛围所浸染。科技新闻会可以每周举行一次,时间放在上课前十分钟,主要由学生讲述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收集到的最新、最感兴趣的科技新闻,让学生在相互分享中强化科学兴趣和科学意识;科学故事演讲比赛可以每一个学期举办一次,有学生收集与教材相关科学家的故事,向科学家学习其探究的精神;科普知识竞赛可以每一个学年举行一次,通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来做题,检验其科学阅读的成效,选拔一批有潜力的苗子参加上级的比赛;评选阅读之星是对科学阅读的综合性奖励,每学期评选一次。

有效引导课外科学阅读

单靠每周两节课的科学学习,学生学到的东西非常有限,只有引领学生进行课后延伸性、拓展性的阅读,扩大知识面,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创造性阅读 创造性阅读首先要求学生对阅读内容展开想象。如三年级下册《灯泡亮了》一课,一开始就提到手电筒能够发光,那么手电筒为何能发光呢?教师由此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没有电池能否发光”“没有导线能否发光”。二是要求学生对阅读内容提出问题,大胆质疑。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一课,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懂得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后,在课堂上有学生提出:“在微风中,国旗飘扬为什么没有声音?”教师立即用音叉实验解决了疑问。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相关材料,寻求正确答案。例如,六年级下册《通电的线圈》中结合教材中的设问:“电可以产生磁,磁能不能产生电呢?”让大家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又扩展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视野。

科普知识小课堂范文3

关键词:微视频;课堂教学变革;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1-0092-04

引言

2006年3月,博客技术先驱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与另外两位合作伙伴共同创建了以提供“互联网短信”服务著称的Twitter网站。[1]随着Twitter的兴起和广泛运用,人们发现这种被称为“一句话博客”的微博虽然有140个字符的限制,但其所传达的内容同样可以发人深省。同年10月,谷歌公司以16.5亿美元的天价收购在线视频网站YouTube[2],预示着以微博、微视频、微电影为代表的“微时代”已经来临了。此后,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录制微视频解决教学难题,以微视频开展教学的理念似乎一夜之间深入人心。

在教育领域,微视频是指具有完整意义的知识模块或知识点,时长约为2~20分钟,是由多个“知识原子”构成的微型教学视频资源。事实上,视频类教育资源并非新生事物,其经历了教育电影、教育电视、网络课程视频、微视频等多个阶段。[3]早在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LeRoy A.McGrew教授就提出了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的概念。[4]2008年,美国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综合了以往设计短小课程的思想,明确提出了微课(Micro-lecture)的理念。但这些构想由于受到各种限制而得不到实施。近年来,随着Wi-Fi、4G等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iPad、Surface等移动终端的飞速普及,学习者的学习方式走向移动化、微型化和碎片化已经成为可能,学习资源内容的微型化、移动化改革已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

微视频作为智慧学习的重要资源,能够满足学习者入境学习、泛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对均衡教育资源,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变革教学与学习方式能起到重要作用。虽然国内部分学校(如山东省昌乐一中、重庆市聚奎中学等)开展了校内翻转,微课大赛等赛事的举办也使微课的制作和应用得到了推广,但是由于微视频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的新宠,所以取得明显实效的实践案例较少,能从区域范围以微视频促进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变革的案例则更是凤毛麟角。基于此,本文选取了上海市普陀区实施的“J课堂”项目作为案例来进行深度分析,以期获得区域内推进微视频应用的有益启示。

上海市普陀区“J课堂”项目的实施现状

一直以来,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是制约普陀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问题。下面详细介绍上海市普陀区推出“J课堂”项目的实施背景、实施方案和微视频应用模式。

1.实施背景

上海市普陀区区域面积55.4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30万,属于城乡结合部。它是以人口导入型为主的教育大区,随迁子女较多。作为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区,普陀区“J课堂”是“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变革实验”项目的核心课题,2015年5月23日在青岛举行的教育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的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暨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中,普陀区“J课堂”实践案例参展,并得到专家领导和现场观众的高度关注,它被收录到教育部区域信息化案例库。

2.实施方案

(1)组建项目团队

普陀区“J课堂”平台是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云研究院和普陀区教育局共同打造,是由教育局副局长牵头,教研员、一线教师、技术人员组成的项目团队组建的。普陀区教育局行政上的推进,更多的是思想观念上的引领;专业引领还是依靠普陀区教育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项目学校实践研究,多方参与,构建了一个集资源共享、在线互动、智能推送、学习分析于一体的“J课堂”云平台。

(2)微视频开发

普陀区教育局根据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反映出的初中理科教育偏弱的现状,从学科团队的视角出发,分别组成初中数学、初中物理、初中化学三个主力研究队伍。每一支队伍都由市区级教研员、学科专家和骨干教师组成,并聘请市级专家进行备课指导,集中精力打造适合区情的初中数理化优质微视频资源。从选题、方案、设计、预录、录像五个环节设计了微视频“五步骤、三循环”的研究结构。[5]“J课堂”微视频的开发重点发挥课堂一线教师的作用,研究团队共同确定学科微视频的选题和录制计划,并由录制教师对录制方案和教学设计进行迭代设计和反复打磨,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3)普陀区“J课堂”云平台开发与使用

普陀区“J课堂”云平台的设计理念是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从普陀区的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需求出发设计开发,致力于打造集学习与评价于一体的网络学习云平台。下面从普陀区“J课堂”云平台的三个方面功能,即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数据记录分析学情和知识导航助力个性化自主学习对其应用进行分析。

①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一校名师,全区共享。普陀区从教育教学改革优质资源匮乏,优秀师资有限、分布不均衡等瓶颈问题出发,组织参与课题的所有学校的特级教师们一起开发微视频资源,供全区所有学校的师生共同使用。

②数据记录分析学情。“J课堂”平台是以“数据驱动的教学”为核心理念。首先,通过学习过程记录、智能反馈等功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观看微视频的暂停和回放情况、学习次数、学习时间等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实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其次,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学生可以在“学习社区”相互提问和回答,教师可以为学生解惑答疑,指导学生的学习。最后,教师在制作微视频的过程中,可以在视频中插入一些题目让平台自动判断,根据学生观看视频和做练习的情况,为学生个性化地推荐接下来要继续学习的内容。

③知识导航助力个性化自主学习。“J课堂”平台借鉴了可汗学院制作知识地图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导航系统,将片段性、碎片化的微视频学习资料形成知识体系。在平台内,不同的颜色标识不同的学习进度:蓝色表示已经学过,黑色表示正在学习,灰色表示尚未学习。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由点到线再到面,按知识结构组成一个知识网络。

3.微视频应用模式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各所学校根据学校的情况、生源等特点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应用模式。“J课堂”云平台上的微视频旨在帮助学生为课中学习做好充分准备,所以应鼓励学校和教师尝试创新教学的主体需求和学校特色。在实践中形成了如下三种微视频应用模式。

(1)洛川学校“三段式”应用模式

由洛川学校刘爱武校长带领的E教易学工作室,致力于微视频应用于教学的研究,他们开发了将微视频应用于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三段式”应用模式。

在课前,教师根据所在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于本班学生的微视频,学生利用微视频进行预学习,完成导学单上的内容。教师通过人工批阅或问卷星统计导学单的完成情况,对正确率高的内容可以不处理,对错误率高的内容要在课堂上着重讲解,同时为课堂内容的调整做准备。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在课后,以单元知识点为单位,复习并完成检测题。学生整体建构所学知识,及时查漏补缺。虽然微视频是由单一知识点录制而成,长此以往可能会使学生学习呈现碎片化,但是学科知识有其系统性,能完善“J课堂”平台微视频的系统性,让学生实时查漏补缺。学生可以利用“J课堂”平台上的微视频知识导航框架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统整。

(2)北海中学“四驱学习”应用模式

北海中学借助微视频打造初中“四驱学习模型”应用模式。该模式分为四步:第一步是学生自主学习,主要是驱动预先学习,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观看微视频学习知识内容。第二步是预学交流,主要是驱动学生的思辨意识,提升积极思维品质。学生在家根据导学单自主学习,教师上课时把导学单收回,通过对大数据和导学单的双重分析,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组织教学。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讨论思辨,培养思维品质。第三步是主题探究,主要是驱动师生活动,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每节课上教师会设置不同的主题进行探究,培养多样性思维、数学建模思想等。第四步是当堂反馈,主要是即时检测,驱动自我检测,提升即时学习效率。

(3)金鼎学校“AB组分层教学”应用模式

金鼎学校成立于2009年7月,是上海市唯一一所九年制义务教育模式的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学生多数是从乡村进入上海的“留守儿童”,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较差,存在一定的行为偏差。为了实现均衡优质的教育,学校根据学生期中考试成绩将学生分为A组和B组,分层教学,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J课堂”正是通过因材施教的理念实施教学,所以自参与普陀区“J课堂”以来,金鼎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有了较大提升。

“J课堂”对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变革的启示

1.微视频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根据学校特点、学科特点和课型灵活开展

微视频作为开展翻转课堂的核心学习资源,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神器”。通过对普陀区各类学校不同学科的微视频应用的分析,笔者得出有效利用微视频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过程,需要根据学校特点、学科特点和课型灵活开展。首先,每所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不同,微视频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其使用要讲究前提条件,因为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的社会文化实践的复杂过程。例如,对于生源质量相对较差的学校,名师微视频并非是拯救教学质量的“救命稻草”,也并不能实现教育的共同发展。普陀区“J课堂”微视频能根据普陀区学子的学习情况进行应用,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其次,根据学科特点选择微视频。微视频短而精,知识点明确具体,所以在教学情感教学类内容时,它的适用性不强。最后,要根据课型及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设计开发微视频。教师不仅能在讲授新课时应用微视频,而且在课外内容拓展、总复习考试的时候也可以使用,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需求。

2.构建基于知识地图的微视频学习体系

知识地图是一种以可视化方式展现的显性化、结构化的知识关系网络,具有知识管理、学习导航、学习评估等功能。一门课程所承载的教学内容往往具有很强的逻辑结构,这就要求教学必须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自我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比较差,而微课程大多是单个或者零碎知识点的堆积,这对学生理解单一知识点会有较大的帮助。“J课堂”基于学科的微视频知识地图的构建,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学科知识框架,他们通过观看系统的学习微视频,能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基于知识点、章节、主干知识的逻辑知识框架,有了这个框架,学生很容易找出自己学习的不足。该体系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举一反三,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为可视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3.利用微视频推进课堂教学变革,平台的建设不可或缺

普陀区“J课堂”云平台是中国本土缩小版的“可汗学院”。从“J课堂”云平台推进普陀区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不难发现,云平台上可以同时实现学生微视频学习、教师教学任务、师生课程在线讨论、学情分析等功能,实现教学的线上互动。同时,微视频学习平台根据课程学习视频的点击数据,如学习时间、点击数量等,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提供给教师一整套学情分析资料,供其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

科普知识小课堂范文4

一、教学理念和教学原则的普适性

“四合一”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是“课堂四十分钟解决问题,不搞加班加点,学生学得高兴,素质全面发展”。教学原则是:极积参与、阶梯难度、讲求效率、即时反馈、互助合作。显然,这都具有普遍适用的价值。

二、教学组织和教学手段的普适性

“四合一”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开展小组互助合作学习,首先根据有科学依据的“全脑偏好图”进行编制互助合作小组,实现真正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同时实行有效的激励措施,为活动提供动力源泉,这样才能使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活动,从而区别于传统班级教学。

由于各互助小组处于大体均衡的水平,由此增强了小组取胜的信心,促进了小组成员对学习任务和学业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培养了他们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团结互助,互相沟通的精神。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领悟的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稍慢一些的学生可以学会如何思考与表述,而这种领悟快慢并不固定在某一人,特别是当进行不同学科、不同内容学习时,更是增强了每一位成员的信心。

通过经常性的互助小组学习活动,可以看到的好处是:

(1)从正面影响了学生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认识世界方法的社会化。

(2)有利于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3)有利于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4)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社交能力的发展。

(5)促进情绪、情感的稳定与意志品质的发展。

(6)促进学习上的进步。

在教学手段方面,“四合一”教学模式有“学习日记”和“信息卡”。

每位学生有四张不同颜色的单面卡(背后一律为白色),上面分别有A、B、C、D字母各一个,可作多种用途。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一书提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提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这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学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浪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信息卡的使用,可以很好地实现这种交往。

三、课程目标和教学观念的普适性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并强调以下教学观念:互动的师生关系,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和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四合一”教学模式主张写好“有效教案”,应当是没有多余的话,或者说惜字如金。要求写好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是每一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目标决定内容,内容体现目标。而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不应当把它们分割成三个独立部分。知识与技能是整个教学目标的基础;过程与方法是怎样掌握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是在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中培养。教师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中,也是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所以,没有必要规定教学目标要分成三部分写。“四合一”教学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关注人的发展、人的生活和人的生命的“以人为本”的模式,讲究的就是在进行的过程与方法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所以,更没有必要每次都再提一次。

教学流程讲究的是整节课教学过程的的流畅,所以叫教学流程。主要是“定向——行动——反馈”的流动过程。当我们明确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后,就应当设计好教学流程,具体地说:首先营造情景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这节课,然后通过讲解让学生获得这节课应有的知识后,组织他们进行操作与迁移,具体地,就是设计好选择题、口答题和板演题,进行即时反馈,当然,最后有一个反思性的小结更好。

在写教案时,实际上教学流程主要是写清楚如何导入,何时板书,何时出选择题,何时小组合作,何时板演等,这些具体操作环节。当然,如果没有一本专用的同步练习,就还要有一份练习题备用了,或者是一份供学生使用的学案。

这些,恰好符合新课程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观念。

四、学校类型和学科共性的普适性

为了检验“四合一”教学模式的普适性,课题组选定了20间不同类型学校进行实验。这其中有城区普通中学,郊区普通中学,职业中学,民办中学,城区小学,课外辅导机构。这些学校根据本身情况,开展了重点和形式不同的“四合一”教学模式普适性研究。

在各间实验学校,按照各自的办学特色和特长,选定了不同学科进行实验。例如西关培英中学就在数学和英语学科普及开展,广州高级贸易职中则选定会计学科首先开始。三间小学则分别主持语文、数学、英语的统筹实验。

由上述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四合一”教学模式是适用于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教学模式,值得我们认真下功夫进行普适性研究,所以有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的立项和实验,取得一系列显著成绩。

2009年3月,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教授说,为了借鉴“四合一”教学模式的经验,中国教育学会与广州市教育局、教育学会特举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研讨暨“四合一”教学模式观摩会。会议主题:观摩“四合一”教学模式,探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在会上谈到对“四合一”教学模式的再认识说:这是基于变革性实践的创新。立论点是:

1. 着眼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改革实验。

2. 着眼于课堂教学改革和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3.“大容量,强节奏,高效益,活全体”的宗旨。

面对发展极不平衡的办学条件、生源条件,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加课时,有效提升学习水平。提供的重要启示(创新点)是实现了学校教学从“工具论”到“发展论”研究主题的转换。指出研究具有的特色是:

(1)借鉴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脑科学等有关研究成果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2)多学科教师的广泛主动参与,形成团队集体攻关。

科普知识小课堂范文5

关键词: 职高数学课堂教学 现状 课改意义 课改策略

数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数学能力和掌握的数学知识直接影响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我国教育部不断提出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包括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职业院校肩负为社会输送合格劳动者的重任。新课改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些经验也为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借鉴的蓝本。那么,如何改革职高数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增长数学知识和发展能力呢?

一、职高数学课堂现状分析

职业高中不同于普通高中学校,学生素质普遍较低,数学基础较差,数学能力相对不高,这就给职高数学教师提出了挑战。总的来说,职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教育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对数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赋予了教育价值的多样性。(1)数学教育应该具有实践性。数学作为实用科学,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层面上具有重要意义。数学的计算功能在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大到科研项目,小到居家生活都有数学计算的影子。(2)数学教育具有认识价值。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教学能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联想、类比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3)数学教育具有德育价值。数学因其严密性,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一定要认真、仔细、缜密,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并迁移到今后的工作中,形成务实求真、严谨刻苦的价值观。

其次,职高数学课堂以培养技能为主。职高数学和普通高中数学教学有一定的区别,职高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因此不太注重数学知识的教学,而注重数学能力的培养。

再次,职业高中数学课时较少,授课任务重。职业高中因为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且有一定的实习期,这就相应地减少了数学的授课时间,增加了讲课任务。一般情况下,职业高中需要用2年的时间结束3年的课程,这就使得职业高中数学的授课任务变得格外繁重。

最后,职业高中学生素质普遍较低。职业高中的生源大都是不能顺利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普遍较低,这对职高数学教学提出了挑战[1]。

二、职高数学课程改的意义

首先,职高数学课程改革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职业高中教师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创新、具有合作意识和执行力的人才,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普通高中开展得如火如荼的课改相比,职高的课改显得平淡得多。职业高中的教学理论研究相对滞后,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要想提高职业高中的教学质量,就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只有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才能成为促进职高教学发展的关键。

其次,科技的发展,需要培养个性鲜明的人才。科学的进步及知识周期的缩短,使得学生面临更大的失业压力,学生迫切希望获得知识与能力。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张扬个性,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职高数学课改的途径和策略

首先,立足生活实际,注重实用知识[2]。职业高中数学教学应立足职业高中的特点,所教的数学知识要立足生活实际,注重知识的实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取那些生活中学生接触过的数学知识,选取学生感兴趣并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数学知识进行教学,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构建、探究、解决,体会用数学的乐趣。在生活中渗透数学知识,使得数学知识具体而鲜明,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感悟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从而激发对数学学科的热爱。

其次,尊重学生主体,采用个性教学。职业高中的特点决定了学生不可能大量学习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地把数学课程进行分块教学。这些知识块灵活多变,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机械类和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重点学习立体几何知识;电子类专业重点学习函数思想,如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需要测绘专业的学生就重点学习有关测绘的数学知识,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自己讲课的知识板块,从而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的主动性。

最后,利用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现代社会需要有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的人才。教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还要利用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在教学中,教师把学生按照一定的层次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教师在课上提出的问题,让小组成员共同解决,教师根据小组的共同表现对小组进行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此外,职高数学课堂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评价。

职高数学课改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一个职高教师认真研究和探讨,课改虽然不是解决职高学生就业压力的关键性因素,但是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科普知识小课堂范文6

       浅析“Competition法”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可行性

赵  琳

(陇南礼县第一中学,甘肃  陇南  742200)

     摘  要:新课改实施以来,旧的英语教学方法出现了更多的弊端,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急需改进。本文从四个方面探究了“ Competion 法”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可行性:英语学科自身的特点;新课改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高中生年龄、心理及性格特征;小学、初中和高中英语学习的过度和衔接。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Competion 法”;可行性

     一、引言

 Competition是名词“竞争,比赛”的意思,“Competition法”就是“竞争法,比赛法”。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竞争或比赛为形式,组织学生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形式,即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所以,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

二、现状

英语学习进入高中阶段,由于知识容量增多,理解难度加大,英语课堂变得越来越沉闷、低效。老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这种课堂教学,一方面无法让教师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另一方面,长期处于这样的课堂中的学生也会逐渐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现在,很多高中英语课堂都存在相同的问题,课堂死气沉沉, 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活动难以开展,课堂效率极其低下。

三、可行性

面对这种现状,高中英语教师必须要从课堂出发,提供机会、创设情境,正确施教和引导,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并有意无意地进行“竞争”。“Competition法”就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符合英语这门学科自身的特点

     英语是一门集语言、知识、文学于一体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它不能被机械地教,也不能被机械地学。英语学习是记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体,学生自主学习在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比例高达60%——70%,而教师的方法点拨与语言知识传授只占到30%——40%的份额。“Competition法”突出的就是学生的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为主,学生勤动手动口动脑,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真正使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教学。那么,学生会在一种轻松、自然、愉悦的环境下学习英语,不经意间,英语知识和能力会达到一定程度,并发生质的飞跃,事半功倍,最终,真正学会并掌握了英语这门集语言、知识、文学于一体的学科。   

     (二)与普通高中新课改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相吻合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基本理念是: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不断发展。《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使用“Competition法”教学的高中英语课堂上,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真正实现了学生是自己学习和课堂的主人,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提高了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适合高中生年龄、心理、情感及性格特征

      高中生的年龄大多数在15----18岁的范围内,是少年期结束青年期开始的阶段,个性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动荡性、自主性、闭锁性,情感和性格上主要表现为:强烈而不稳定、丰富而深刻、带有隐蔽曲折的性情。单单就这些特点看,他们是极其不利于英语教学和学习的,甚至与英语教学和学习相抵触。“Competition法”在引导学生学习英语时,能深入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世界,采用鼓励,表扬,对比,奖励,刺激,督促,调节等多种方法,利用学生身上一切对于英语学习有利的因素,又巧妙化学生身上的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使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上淋漓尽致地投入英语学习。

   (四)实现了小学、初中英语学习与高中英语学习的自然过渡和衔接

高中英语学习不同于小学和初中英语学习。小学和初中的英语学习更多的倾向基础性的东西,而高中则更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转换。然而,由于知识增多,难度增大,内容冗长繁重,高中英语课堂容易变得沉闷。使用“Competition法”,学生可以在紧张而团结的课堂上活跃而专注地学知识、用知识,使得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像小学英语课堂一样活泼、有趣,同时又像初中英语课堂一样充实、激烈。当高中英语课堂达到这种程度的时候,学生们也就和小学初中时一样对这门语言充满着热情和兴趣,对高中英语课的认识也就随之转变,不再厌烦和逃避英语课,相反,会慢慢变得喜爱和期待上英语课。

     五、结束语

     融Competition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比赛、竞赛活动,可以激发英语教学活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这样,就能充分调动起各种英语学习方面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热情,使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所以,“Competition法”既符合英语这门学科自身的特点,又与普通高中新课改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相吻合;既适合高中生年龄、心理及性格特征,又实现了小学、初中英语学习与高中英语学习的自然过渡和衔接,是一种科学且有效的教学方法。使用这种教学法,学生潜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增强其竞争意识,为将来适应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科普知识小课堂范文7

 

一、初级教育专业实践课程设置

 

在我国,初等教育专业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新专业,主要培养适应小学教育教学的专业教师,其培养目标定“性”在教育,定“格”在本科,定“向”在小学。

 

从社会需求的角度上看,随着我国人口政策的有效实施和义务教育基本普及,普通高中的普及率也逐渐提高,近些年适龄学生的入学高峰逐渐上移。[1]学生入学高峰的逐渐上移,使社会对小学和初中教师的需求日益减少,加之高等教育扩招及教师资格制度的全面实施,教师供给呈结构性过剩之势。

 

[2]因此,正如教育部管培俊司长所言,“我国对师资的需求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结构调整和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3]各所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初等教育专业建设和发展,现实状况是大多数院校的培养模式多以理论学习为主,在课程设置上重视理论课程的开设,偏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借以突出“学术性”。

 

然而,小学教师的从业标准是具有复合性知识结构并具有多种能力及综合素养的“通才”,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和综合性特征也决定了小学教师的工作重点和难点不是“教什么”的问题,而是“怎么教”的问题。因为小学教学不在于教师如何精通所传授的学科知识,而在于教师是否有能力使小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较强的学习自信心和热爱学习的积极情感,形成顽强的学历毅力和独特的探索意识及创造能力。

 

[4]所以,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才是衡量其职业水平高低的核心所在。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技能的训练,必然导致毕业生的学术性和理论性较强,而师范性和适应性较弱,难以较快适应和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甚至会出现教了几年书,板书等基本的教师职业技能仍然不过关的现象。令许多小学校长发出无奈的感慨,现在本科毕业的小学教师反而不如过去中师毕业生能较快的适应小学教育工作。[5]人才具有的知识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显现,因此,实践课程设置与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反映学生学习效能最好的衡量标准。

 

国家教委教师司[1992]39号文件《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和[1994]2号文件《高等学校师范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要求对高师生切实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并印发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基本要求》。根据国家对高等师范学生教学技能的要求及初等教育的专业特点,要想使学生能够全面扎实的掌握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精心设置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构建规范标准的评价体系就显得尤其重要。

 

以安康学院为例,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教育科学系成立于2006年,承办初等教育专业,分设语文、数学、英语三个专业方向,致力于培养知识面广,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系统均衡,教育教学技能扎实的小学教师,使之能够从事小学多门课程的教学与开发,并在某门课程方向具有特长。

 

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为“分科型”,即在综合培养的基础上,对应小学开设的学科分方向培养“学有专长”的小学教师。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紧密围绕小学新课程改革,以加大教育理论知识教学为基础,重视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三笔字、简笔画、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等培养和发展教师专业技能的实践课程,加强说课、试讲、见习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逐渐摸索出一条综合发展、突出专业特长的教育教学新路子,毕业生受到周边小学的欢迎和好评。

 

二、课堂教学技能实践课程特色

 

在师范类专业课程设置中,多以理论知识讲解类型的课程为主,缺乏对学生实践操作层面的锻炼与培养。“重学术轻师范,重理论轻实践,重深度轻广度”已成为各高校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教师口语,从名称上看似乎是一门针对教师职业而专门开设的实践性训练课程,然而多数高校将此课程定位为师范生通识必修课,在大一开设,由中文系或公共教研室承担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主,缺乏与教师职业技能和课堂教学直接对接的技能训练。初等教育专业培养的是能够胜任小学各科教学的应用型教师,而不是培养理论科研型人才,因此,在广泛涉猎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就成为检测培养目标的关键。

 

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语言表达技能、板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基本技能、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等四个方面。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写一手规范的正楷字,做一套生动的多媒体课件,讲一堂流畅的教学课,“四位一体”的教学技能训练体系从大一贯穿到大四,使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切实增强教师职业技能,提升从教本领。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实践课程从第三学期开始,连续开设四个学期,教学内容分别从口语表达、板书设计、课堂教学和说课试讲等课堂教学各环节,分步骤、分层次,由点到面,由浅入深,逐一对每一名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和考核。各训练板块全部合格才准予进入综合实践环节,参加教育实习。考核不合格则需要重修相关课程,强化训练,直至符合考核标准为止,否则取消参加教育实习的资格。

 

三、适应新课程的实践课程评价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评价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评价技术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更加重视质的分析;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评价方式更多地采取诸如观察、面谈、调查、作品展示、项目活动报告等开放的及多样化的方式,而不仅仅靠笔试的结果;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课程本身就是以平日练习、积累为主的实践课程,以往的课程评价只关注训练的结果,多是终结性评价,且从不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评价标准单一,学生处于被动练习和被动考评的状态,参与训练的积极性不高。初等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小学教师,他们将是新课程深入发展的生力军。将新课程的评价理念通过他们的切身体会,感受和领悟新理念的新变化,让晦涩乏味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切实可感的情感体验,深入他们的心底,当他们站上三尺讲台的时候,新课程的评价就不再是流于形式的书本理念了。

 

以发展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在课堂教学技能各个环节的训练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袋,将学生训练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次成绩都通过作品展示、考核记录单等多种形式如实的记录在案,镌刻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以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为辅助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合作学习,互相学习。

科普知识小课堂范文8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科普类文章 学习方法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科普类文章,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大自然的文字》一文就是代表。纵观目前科普类文章教学,往往出现“重知识,少情趣”的现象,使课堂缺少语文味。同时教师容易偏离语文课程标准,忽视学段教学目标,模糊各学段界线,“重内容习得,轻拓展表达”、“重表达指导,轻架构指引”等问题时有发生。

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E学习”课堂环境下,充分利用个性化学习终端,结合终端APP的相应功能,在正确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能有效避免上述教学问题。本文将以《大自然的文字》一文教学为基础,谈一谈在高年级教学中如何通过新技术,让文章架构灵动起来,让教学内容丰满起来,让学生表达丰富起来,给科普类文章“e”双翅膀。

一、思维导图――灵动多样的架构展示

根据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各年段教学目标与相应教学设计应有明显侧重:低年级侧重于“字、词、句”的训练,中年级着手关注“段”的训练,高年级更多地指向“篇章”训练。因此,笔者在教学《大自然的文字》第二课时就以“篇章”导入,运用“思维导图”方式,考查学生对文章整体架构是否有自己清晰且个性化的认知。

“上节课,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同学们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这节课我们先来交流一下”。课堂伊始,笔者以第一课时作业为导入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展现对全文谋篇布局的认识。课堂上学生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思维导图:有清晰展示课文内容的;有创意表达作者意图的;有从作者表达方式入手的。通过短短5分钟的交流,个性化的展示让他们对课文的“架构”有了深刻认识。

如何让这一教学活动更高效地呈现在课堂上,并有一定延展性呢?“E学习”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可能。

二、多彩活动――丰满多元的内容学习

科普性文章教学的首要重点应是弄清楚相关科普知识。因此,在“内容教学”方面,笔者利用“E学习”环境创设出“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两大学习情境,力图通过丰满多元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

经过思考,笔者确定了以下方式:①先创设以“星文字”为主体的“自主探究”,让学生学到内容,习得方法。在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朗读了解段意,再创设“寻找北极星”情境,通过下发学习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并找到北极星,切实获得“内容”知识。②再创设其余“三种文字”为主体的“合作探究”,以“文字探索兴趣小组”的方式让学生分组分工学习。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与交流,积累了许多课内课外关于大自然文字的知识。

如何让学生有目的、有条理、高效率地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呢?E学习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可能。

1.高效平台――师生共受益。

本课所用的平台――智动课堂平台中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功能对科普类文章教学十分有效。如“合作探究”环节,学生根据平台分组功能分好兴趣小组,再从资料库中找到对应资料进行小组分工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学生终端,对教师下发的资料进行合作学习,并通过便捷工具对学习资料进行圈点批注,让学习成果更加直观,学习效率更高。同时,各小组学习各有侧重,组内成员学习各有侧重,个性学习时如百家争鸣,汇报交流时又如百川入海,这样让学生根据多样化教学设计,获得个性与共性学习与提升。

2.APP功能强大――学习更智能。

开放的网络环境及便捷的推送投屏功能使本课个性化学习更为容易。

(1)SIRI语音助手。学习中,学生通过SIRI语音助手搜索相关资料,以此对课堂内容进行拓展。如“云文字小组”就有学生用SIRI搜索相关谚语,“石灰石小组”有学生用SIRI搜索石灰石与地壳运动的关系……

(2)社交APP。交流“你还了解哪些大自然文字”环节,学生利用QQ、云盘等社交APP把自己的学习成果(观察日记、观察视频)展示出来,个性化学习水到渠成。

(3)AIRPLAY实时投屏功能。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下,AIRPLAY实时投屏功能能大发神威。学生只需要简单操作,屏幕上的所有内容(包括动态操作)都能快速实时地展现在大屏上。如思维导图展示、寻找北极星、文字小组交流、介绍稿件交流等环节都因为AIRPLAY变得更具实效性。

三、“学、写”结合――丰富高效的拓展表达

为避免科普类文章教学中“重内容习得,轻拓展表达”的弊病,笔者在教学中重点考虑“表达”教学。本文中作者的表达可以归纳为两个关键词――“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教学中,笔者试图通过多样化学习,让学生学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因此,笔者在教学“星文字”环节时拓展了“北极星”的资料,通过课外搜集的“北极星资料”与课文中“北极星资料”进行朗读分析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作者表达的通俗、有趣。

基于充分交流,学生已经习得了作者“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表达方式。因此,笔者在教学尾声阶段设计了“根据所给资料,用自己的方式介绍一种大自然文字”环节,立足于凸显出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所给资料简明扼要:为什么鱼儿浮出水面,预示着大雨即将来临?水中有供鱼呼吸的氧气。下雨前,水中的氧气减少,水中的氧气不足了,鱼在水中呼吸困难,所以只能浮到水面获得充足的氧气。学生的表现令人欣喜,创作出了关于“大雨来时,鱼出水面”的属于自己的诗歌、谚语、通俗化表达。如大鱼出水嘴吧嗒,小于出水吐泡泡,要问这是为什么,大雨马上要来到……由此看来,充分利用E学习的便利性,充分贴合课程标准设计科普类文章教学,能让学生习得属于他们自己的个性化表达方式。

教学实践证实,只有将文章架构、教学内容、学生表达等置于教学中正确的位置,充分利用新技术,才能让高年级科普类文章阅读教学实践“行之有效”,真正给科普类文章“e”双翅膀,展翅翱翔。

科普知识小课堂范文9

【关键词】初中语文 多媒体 优点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88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已经走入千家万户,是人们离不开的工具。而随着电脑的普及,多媒体的运用领域也越来越广。如今多媒体已经在课堂上得到广泛运用,而且呈现越来越普及的趋势。当然,每个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需要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规避不好的一面,充分利用好的一面。当然,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一种新教学手段的多媒体,其使用也是有利有弊的。这就要求作为老师的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把握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合理的结合,将课本知识与多媒体合理的结合。下面就根据笔者实际的教学经验,简要的谈谈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优点和必然性。

一、初中语文课堂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初中语文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小学语文知识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学生进行高中语文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小学语文学习是对于中国的语言的一个简单了解,而初中语文就是真正进入中国语言博大精深的世界,这时候的语文知识已经没有小学阶段那么简单,对学生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在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便能起到巨大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因为初中阶段的语文知识难度开始逐步加深,内容也开始略显枯燥,又因为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等多方面的原因,能否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是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否吸收到相应知识的一个重要前提。多媒体教学手段相比传统的教学手段而言,在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有着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如视频、音乐、动画、图片等进行情景创设,从而抓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使学生不会觉得课本枯燥并慢慢融入其中,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力。久而久之,学生便从对某一堂课有兴趣,到对整门学科有兴趣,直至开始期待每一堂课,自觉的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初中阶段的语文学科便是最需要达到这种效果的,因为我们学习语文的最终的目的,是要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热爱,是要爱上语文,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语文。由此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初中语文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更能帮助语文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更好的创设课堂情景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进行,创设情景教学法越来越受各学段各科老师的重视。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知识,使老师与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形成更加良好的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吸收知识并不是其自发的,而是需要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情景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于完成预期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多媒体在创设情景方面有着很多的优点,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利用各种方法进行情景创设,而且可以使创设的情景更加具体的呈现,更加具有真实感。比如在教授鲁迅的小说《药》时,我给学生设计了三个问题:1.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华老捡给儿子治病的人血馒头真的是药吗?为什么?3.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个怎样的启发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之后,紧接着便引入第二问题,使学生在这个情景中,由浅入深,不断进行探索,从而达到领悟作品的最深层次主题的目的。而我又通过多媒体,将这三个问题由多媒体呈现,再配以图片、动画、声音等,这样便使得学生更加容易进入这个情景之中,使得创设的情景更加具体的呈现,更加具有真实感。

(三)增加课堂容量,增进学科联系

新课标要求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多媒体教学手段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更大的知识容量,并有更加多维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拥有超链接、超文本用于组织各种各样的教学信息。多媒体的使用,特别是网络技术的使用,丰富了信息的获得、传递、摄取方式,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加开阔的空间,使语文课堂的信息量有了较大的扩充。一方面,由于语文的题材较广,遍布世界古今中外,而有的课文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有的课文离现在的年代较久远,有的课文需要学生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难免会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这么种课文如果单单依靠老师的讲解又会使的过于片面,这时就需要依靠多媒体技术补充知识空缺。另一方面,初中阶段的学生各方面还不是很成熟,知识面也相对较窄,而有的语文知识又相对枯燥,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要完全掌握相对较难。这时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解决这一问题。语文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中插入音乐、图片、视频、动画,不仅能使教学变得不枯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用更加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更能增加语文课堂的容量,增加与音乐、美术等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使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目的。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