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业农村局局长集锦9篇

时间:2023-03-06 15:57:38

农业农村局局长

农业农村局局长范文1

一、农经站工作

1、完成农业保险合同续签,2020年生猪保险、种植业保险、特色农作物保险投保工作有序推进。

2、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完成基础补贴数据核实、公示、录入系统等工作,待财政补贴资金到位即可通过“一卡通”补贴到户。

3、完成家庭农场、合作社省、州示范场、社申报工作,进行首次县级示范场、社评选工作。

4、参与全县拆违控违涉及农业设施用地查处工作,参与高速公路、横山水库等重大项目建设用地征拆工作。

5、积极处理土地确权遗留问题,参与农村土地权属纠纷及凉山矿业厂社矛盾调解工作,撤村并村集体资产清理工作。

6、按时完成农业统计数据和农经报表上报工作。

二、农村人居环境和能源发展中心工作

1、配合省州农能办在我县彰冠镇金星村召开了2020年全省农村沼气安全月启动仪式,受到省州高度赞扬。

2、落实今年下达我县150口沼气建设任务,预计6月底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3、积极协调乡镇落实土地完成去年下达我县集中移民安置点沼气建设任务2处,剩余2处正在建设中。

4、完成绿水镇松坪村189口改厕任务。

5、完成全县大型沼气和部分户用沼气安全检查工作,发放安全宣传资料两千余份。

6、督促乡镇、办事处认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制定考核办法,开展了明查暗访工作,全县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三、帮扶工作

认真履行脱贫攻坚帮扶责任人职责,下沉到帮扶村、脱贫户开展脱贫工作每月达两天以上,帮助脱贫户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指导产业发展,创建四好家庭。

四、存在问题

1、由于长期在乡镇工作,对县级机关工作不熟悉,工作方法有待改进。

2、土地确权遗留问题多,处理难度大。

3、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经费不足,工作开展困难。

五、下半年工作计划

1、加强学习,特别是业务知识的学习,完成好角色转换。

2、完成农业政策保险承办机构明年招标工作。

3、完成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发放,并对补贴数据进行抽查。

4、完成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后续工作任务。

5、完成家庭农场目录入库工作。

6、继续督促乡镇、办事处搞好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7、完成全年改厕、沼气建设任务。

农业农村局局长范文2

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到2010年6月,届满四年,按照协会章程规定进行换届。同时,根据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意见》吉政办明电[2010]29号文件要求,届时成立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分会。下面,我就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向大会报告,请大会审议。

1.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工作情况

为了拓展为乡镇企业服务的空间,我们在借鉴发达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经验的基础上,于2006年6月9日成立了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在委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协会上下共同努力,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促进全省乡镇企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1积极搭建服务平台,提高乡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协会成立后,利用协会这个平台,成功组织了一系列活动。一是组织参加了由国家农业部主办,吉林省人民政府承办,辽宁、黑龙江、内蒙古三省(区)人民政府协办的全国乡镇企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暨农产品加工贸易博览会。同时组织有关企业参加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论坛。经过认真筹划,组织发动全省乡镇企业会员单位积极参会参展,博览会历时7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山西、贵州等18个省(市、区)派出乡镇企业代表团参会并组织近千家企业参展,参展产品涉及10大系列358个品种。博览会规模宏大、影响力强,盛况空前,给乡镇企业带来了难得的交流合作机遇,促进了我省企业同兄弟省市的多领域全方位合作,使我省乡镇企业招商引资、招贤引智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二是组织举办了农产品加工业创业辅导培训班,先后在长春市、延边州、白城市举办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培训班四次,培训各类人员2800多人。三是协助农业部农业规划设计院在我省延边州举办农产品加工技术对接活动两次,真正实现了科企对接,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四是积极搞好乡镇企业家的培训工作,共在省内外考察培训企业家300多人。通过努力,乡镇企业发展协会已经成为乡镇企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和纽带。2007年7月,全国乡镇企业协会会长和秘书长会议在我省举行,我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与兄弟省市交流了工作经验和工作方式,我们乡企协会的有关做法得到与会领导的一致好评。

1.2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开展乡镇企业对外交流合作活动 为了加强我省乡镇企业对外联系和招商引资、招贤引智工作,发挥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省际间、区域间、企业间的交流合作。我们积极配合省乡镇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实施“走出去”战略,全面开展乡镇企业对外交流合作活动。针对国际市场需求和沿海发达地区土地、电力、劳动力供应紧张和民营资本向北流动的新情况,积极构建“乡镇企业南资北移信息通道”,推动规模以上乡镇企业到沿海发达地区进行招商引资、招贤引智,促进交流合作。同时积极邀请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到我省进行考察投资兴业,与我省乡镇企业进行洽谈对接。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组织全省部分乡镇企业代表赴沿海发达地区考察学习交流合作,参加吉林―福建省政府经贸合作活动,赴“长三角” 、“珠三角”、广西、贵州、河南、湖南、山东、内蒙等地考察交流和进行项目对接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有些对接项目已上马投产。通过这些考察学习和项目对接活动,提高了我省乡镇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使我省乡镇企业在对外交流合作上实现新突破。

1.3强化服务手段,努力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 服务是协会的重要职责,协会成立后,我们努力做好为企业的服务工作。一是搭建信息平台。我们与省乡镇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合作,开辟了协会网站,搭建起协会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平台,宣传有关方针、政策和会员单位发展的先进经验,反映协会工作情况。并及时为企业提供人才招聘、技术交流、项目投融资、产品展览展销、产权转让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二是搭建融资合作平台。融资难是乡镇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为此,协会努力创造条件,积极为会员单位提供融资合作平台,先后在长春、延边、吉林等地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并且积极向主管部门推荐会员单位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重点项目,争取乡镇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扶持。几年来,我们为全省乡镇企业争取扶持项目345项,扶持资金达6000多万元。同时积极推广梨树县榆树台镇闫家村资金互助社经验,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资金问题。三是搭建政策法律咨询平台。协会成立以来,我们整合了各类咨询服务中介机构,联合有关律师(法律、税务、会计)事务所,为乡镇企业提供政策和法律咨询服务,指导和帮助企业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减少、避免经营风险和经济纠纷。四是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几年来,协会秘书处为省农委领导、各市(州)有关领导、协会有关领导以及协会秘书处有关工作人员订阅了《乡镇企业导报》和《吉林农业》等刊物,学习各地发展乡镇企业经验和工作方法。

1.4认真做好对外宣传工作,为乡镇企业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加强乡镇企业宣传工作是促进乡镇企业加快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高对乡镇企业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的重要手段。一是开展名牌产品评定活动。协会配合有关单位在全省开展乡镇企业名牌产品评定工作,评出55户乡镇企业为吉林省乡镇企业创名牌重点企业,以此推动我省乡镇企业的品牌建设。二是开展新型乡镇企业家评选活动。我们改变已往乡镇企业家评定标准,将学习型、创新型、贡献型企业家列入新型乡镇企业家评选范畴。共评选新型乡镇企业家55名,提高了新型乡镇企业家标准和影响力。三是结合全省乡镇企业中心工作,与省乡镇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办《吉林乡镇企业》简报63期,宣传乡镇企业方针政策、各地发展乡镇企业经验和工作动态。以吉林乡企网站平台(吉林省乡镇企业网)和《吉林乡镇企业》为核心,协调各种主流媒体,宣传乡镇企业品牌和知名企业家,特别是加大对乡镇企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起积极作用的典型,编制《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典型材料汇编》等材料,形成支持乡镇企业,关注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新热潮。

1.5强化内部管理,增强服务能力 四年来,第一届理事会在为协会工作作了积极有效的服务的同时,在内部管理上,理事会的财务收支严格按照省财政、民政《关于社团收费的规定》和本协会《会费收缴及管理办法》,坚持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合理使用的原则管理经费。协会截止2010年5月底,财务收支的主要情况是总收入:214.41万元。其中:会费及会员赞助收入10.75万元,其他收入203.66万元,财务总支出:事业支出(培训费、会议费、印刷费、邮寄费、差旅费等)177.74万元。其中:培训费47.66万元,会议费48.00万元;印刷邮寄费39.22万元;其他费用42.86万元;收支相抵:结余36.67万元。

四年多来,协会的账目先后接受了省财政厅、省审计厅的多次审计。目前为止,结余的经费将继续顺延用于新一届协会的日常活动。在此感谢上级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尤其要感谢坚持履行缴纳会费会员单位及个人的竭诚支持,并对无私援助协会开办经费的企业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理事、各位会员代表,协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以来,理事会在各会员单位的支持下做了一些工作,特别是在省委、省政府领导、各部门、名誉会长和各顾问长期以来的关心支持下,为我省乡镇企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此,我代表理事会,对关心支持协会工作的各级领导、名誉会长、顾问、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给予协会工作的支持和关心表示衷心的感谢!

2.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换届情况

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换届的具体动因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动因之一: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第一届理事会成立以来,至今已经超过四年任期。按照章程及民政厅的指导性意见,要求必需完成换届工作。动因之二: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意见》要求,需筹备成立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分会。2010年年初以来,第一届理事会已经着手向民政局审报,成立分会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动因之三:随着我省乡镇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企业的股权结构、劳动用工、法人组织结构和企业的经营管理队伍等,早已突破了原来乡镇企业地域经济在乡本土的概念,进入了统筹推进城乡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阶段。根据我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乡镇企业发展协会换届工作势在必行,意义深远。

换届后的协会,与原来的乡镇企业发展协会相比,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范围更广。从换届后协会的章程上可以看出,在原先协会的基础上,我们又增加了对协会分会的领导职能,加强了与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及各省市乡镇企业协会等有关社会团体的联系,加强了与本省有关经济、科技、教育等有关单位、有关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的联系,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第二是结构更优。本协会的成员对象涵盖了我省二、三产业知名企业家和有关专家,与以前相比这次我们把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休闲旅游农业、信用担保机构、商贸服务企业等作为发展会员的对象,更加优化了协会成员组织结构。第三是机制更活。根据省政府的相关文件精神,今年协会机制更加灵活,通过改革,更能体现企业自身的意志,更能做好企业的维权与自律,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第四是目标更高。通过协会的改革,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会员企业家之家,成为沟通政府与企业的桥梁、纽带,成为为会员企业服务的良好平台。

特别要说明的,此次协会的换届,在领导机构的组成方面,经听取多方的意见,同时征得本人的同意,名誉会长的聘请均由分管我省乡镇企业的省级领导担任,协会的顾问聘请基本都是我省农业、农村、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有关院校、科研单位专家和领导担任。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协会的功能作用。

3.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分会筹备情况

3.1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分会成立的重要意义

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意见的通知》(吉政办明电[2010]29号)规定和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农产品加工局)增加指导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职责要求,按照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在浙江安吉召开的全国休闲旅游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我省由省农委乡镇企业局承担此项工作职责。为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分会在省农委和省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的领导下,经民政厅审核批准成立的社会团体,成立分会是贯彻孙政才书记“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指示精神的具体措施之一 , 是以行业协会规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行为,加强行业自律,为会员提供优质、高效、专业化服务,建立起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促进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

3.2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分会办会宗旨和主要任务

“分会”的办会宗旨是:贯彻国家和省有关旅游、农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研究休闲旅游农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提升发展和管理水平,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广泛团结和凝聚各方面的力量,代表会员的共同利益,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为会员、行业、政府服务,在会员与政府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分会”接受省农委、省旅游局的指导,在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分会”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和会员的需求,开展交流规划、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业务培训等方面工作;举办专业论坛、营销推广及展示活动;组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企业星级评定,开展行业自律,维护市场秩序;及时向政府部门反映会员单位的愿望和要求,保护会员的共同利益,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

3.3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分会筹备工作情况

3.3.1 办理分会登记情况

为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吉林省乡镇企业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2010年初,提出了在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下组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分会的设想建议,向农委、省旅游局、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和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领导汇报后,得到他们的肯定和支持。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经过研究于2010 年 3 月向民政厅进行登记申报工作。2010 年 3 月 15 日,民政厅民社登〔 2010 〕第1206号正式通知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准予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分会登记。分会登记后,省乡镇企业局按照省农委和省旅游局有关领导要求,立即组建了分会筹备工作小组,研究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积极组织有关工作人员开展会员发展、申报审查、分会管理制度制订、领导机构组建、会员代表大会筹备等项工作。各市(州)农业、乡镇企业和旅游部门紧密配合,加强沟通协调,按照推荐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分会有关人选通知要求,积极做好副会长、常务理事和理事推荐工作。各地按照省乡镇企业局的要求,积极组织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企业单位自愿申请,严格把关。筹备小组也按要求对会员单位进行了审核,共发展单位会员150名,经过上下的共同努力,分会各项筹备工作有条不紊,进展顺利,目前各项筹备工作已经完成,已具备了召开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分会成立的条件。

3.3.2关于分会的组织机构

农业农村局局长范文3

为此,笔者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23期县、市教育局局长班上做了“县市区面向农村发展职业教育的现状调查”,调查共涉及150余个县、市局局长,其中来自县城的占57%,来自县级市的占15%,来自市区的占20%,来自旗的占8%;局长们有20%来自东部,34%来自中部,46%来自西部;发达地区有21%,一般地区37%,贫困地区42%。调查显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总体上有进步、有成绩、有变化,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任重道远。

问题一:规模普遍较小,需调整生源结构

调查显示,62%的县市有中职学校或职教中心“1所”,32%的县市有“2~4所”,3%的县市有“5所以上”,“没有中职学校或职教中心”的占3%。最大规模的职校为5000人以上的县、市占8%,为3000~5000人的县、市占22%,为2000~3000人的县、市占17%,为2000人以下的占53%。22%的局长认为本地区涉农状况以青壮年为主,涉农面向中年人的较多的地区仅占3%。这说明,这些地区的学校数量较少、校均规模普遍不大、学校学生来源多为适龄学生。

另外,在“贵地初中毕业生未上高中的比例”这一问题的调查中,发现40%以上学生未上高中的比例为16%,29%~39%的学生未上高中的占21%,25%以下学生没上高中的占63%。这说明这些地区的高中教育普及水平尚不充分,中职教育承担了一定的高中普及的职能。

对策:调整生源结构。解决农村职业教育规模普遍较小的问题,中职学校或职教中心不仅要面向本地区户籍应届生招生,扩大招生规模,还要面向本地区户籍非应届学生和非户籍学生招生。据调查,有8%的地区高中阶段招收职教学生比例为50%,37%的地区高中阶段招收职教学生的比例为30%~49%,55%的地区为30%以下,这说明两后毕业生的比例较大,职业教育发展大有空间,职业教育应调整生源结构,将此部分学生纳入招生范围。另外,不仅要面向学龄段学生,还要面向非学龄段学生,如应将新生代农民工、现有农民、农村闲置劳动力等纳入其中。

问题二:质量有待提升,需重点解决

优质学校缺乏:调查显示,被调查地区最好的学校是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的占16%,是国家重点中职学校的占16%,是省级重点中职校的占20%,是一般院校的占48%,可见,优质学校缺乏。

办学条件差: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其办学条件都比较差,与普高相比只有8%的局长认为本地区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比普高好,47%的局长认为二者相差不多,但还有45%的局长认为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与普高的办学条件差距较大。

师资存在困境:局长们所在地区的职教师资问题普遍存在总量缺(34%的局长认为总量缺)、技能弱(27%的局长认为技能弱)、培训少(39%的局长认为培训少)的问题,师资困境,制约着面向农村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对策:应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解决职业教育的师资难题,有重点、分步骤提升面向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应继续加大投入、给予充分的物力支持。破解师资困境应提升现有教师水平、增加农村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机会、并保障其培训质量,还应积极补充新生力量,一方面,引进农业专业的研究生加入农村职业教育教师的队伍,提高其待遇和地位,让其有心贡献农村,有力留在农村;另一方面,建立流动编制,面向社会引进和聘任农业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实行专职和兼职教师队伍相结合的策略。

问题三:服务功能单一,应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拓展服务功能

调查反映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匹配度基本较好,但仍有14%的局长认为不太匹配。这主要归因于目前的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中,以适龄学生为主的学历教育仍然占多数,而社会培训等服务功能不足或缺失。

各地职业学校面向社会承担“四项培训工程”情况不容乐观,只有29%的局长认为本地职业学校承担的“四项培训工程”较多,57%的局长认为职业学校只承担了一些,14%的局长认为承担得较少。各地职校面向农村农民农业培训也比较少,仅有23%的局长认为量大,49%的局长认为一般,28%的局长认为量小。社会培训等服务职能的缺失,使面向农村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较为单一,不利于经济发展。

而在占多数的学历教育中,涉农专业相对较少。在贵地职校涉农专业情况的调查中,认为涉农专业是本地主体专业的局长仅占19%,认为本地有涉农专业但不多的占71%,而还有10%的地区没有涉农专业。面向农村发展职业教育的主体在于职业中学或者县级职教中心,面向农村发展职业教育主体面农专业的缺失或不足,严重影响了面向农村职业教育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策:拓展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功能,从单纯的学历教育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方向扩展,整合各种资源,实现有效管理。扩大服务面向,加强涉农培训和农村地区发展所需各种培训,让最应成为职业教育对象的中考、高考落榜的往届生、农村富余劳动力、退转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农民、在岗职工,能够无门槛或低门槛进入职业学校,并且可以接受适合其发展的岗前、在岗、转岗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以及提升个人素养的继续教育。还应增加涉农专业的数量,保障职业教育的涉农专业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能够跟上农村发展的需求,切实给予农民以技术指导、理念引领,为农民带来实惠。

问题四:跨区域合作“量小形单”,应力促多元合作格局的形成

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量小形单”,在面向农村地区的跨区域合作调查中,仅有26%的局长认为本地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量比较大”,64%的局长认为本地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只是“有一些”,15%的局长认为本地“很少”。而且其合作内容大部分还局限在招生(34%)和就业(43%)上,资源支持(16%)和异地办学(7%)等形式的合作较少,合作内容比较单一。

对策:跨区域合作的“量小形单”不仅影响到职业教育的规模,而且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应着力形成跨区域、领域合作,形成以城带乡、以高带职、小手拉大手多元合作格局。面向农村发展职业教育,城市有其自身的带动责任,城市应该在涉农教育和培训的内容、资金、保障等方面积极发挥带动作用,帮助涉农培训提升效率,力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实现“离农”目标。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还要与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一方面获得高校的技术技能指导,一方面使学生既能就业,也能“升学”。

在对城乡统筹困难的调查中发现,33%的局长认为本地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城乡统筹缺乏领导,58%的局长认为是条件不足,9%的局长认为是体制不顺。因此,还应加强领导,创造条件,理顺机制。

问题五:经费拨款有所保障,但中职免费仍有待普及

在经费保障方面,调查发现近两年财政教育经费拨款大部分(68%)足额拨付,少部分(32%)未足额拨付。面向农村职业教育大部分(79%)有专项经费,只有少部分(21%)没有专项经费。专项经费来源由国家和地区分摊,国家拨款的占46%,省拨款的占39%,本市、县拨款的占36%。可见,在面向农村发展职业教育的经费保障上,国家和地区基本都落到了实处,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免去了后顾之忧。

在涉农专业和农村学生免费方面,大部分地区也做得比较好,局长们所在的地区有72%都已经实施农村学生免费读中职,有84%都已经实施涉农专业免费(注:在所调查的区域中有20%来自于市区,这些地区没有涉农专业或农村生源,故实际“涉农”免费要比现在比例高一些)。但也还有的地区没有做到农村学生免费读中职和涉农专业免费,在调查中有14%的局长选择了初中毕业生不继续读书是因为家庭经济贫困,中职免费仍有待普及。

对策:全面落实“涉农”免费政策。2009年,时任国务院总理就已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免费。”可以说“涉农”免费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需要在全国全面普及,彻底解决因贫辍学的问题。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全面落实免费的支农惠农的政策,“涉农”免费的普及消除的不仅仅是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经济束缚,还消除了教育的不公平,消除了农村中的无技能、低技能就业状态,有利于赢得人民的认可,维护社会的稳定,实现技能强国。

问题六:培训网络不健全,应构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体系

调查表明,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不健全,92%的局长认为本地县—乡镇—村职教培训网络不健全,认为健全的仅占8%。在远程教育方面54%的局长认为本地没有远程培训,只有46%的局长认为本地有远程培训,远程培训比较缺乏。

对策:构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体系,应以中职学校或职教中心为依托构建三个网络:县—乡镇—村职教培训网络、远程教育培训网络和就业服务网络,延伸建设三个中心:职业教育就业服务中心、法律维权服务中心、为农服务中心。

以县级职教中心为依托,建立健全县—乡镇—村职教培训网络,使县级职教中心成为办学中心、社会培训中心,在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上发挥积极作用;建立健全远程教育网络,丰富职业教育的形式;建立健全就业服务网络,使学生和学员能够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使用人单位随时能够在就业服务网络中找到合适的人才。

农业农村局局长范文4

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对会议作出重要批示,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周伯华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为农村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刘凡主持开幕式,并传达了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批示。江苏省副省长李小敏出席会议并致辞。

周伯华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2006年总局在成都召开服务“三农”工作会议以来,全国工商系统把服务农村改革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重中之重,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支持农村市场主体发展成效明显,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方式的转变;开展合同帮扶活动效果良好,促进了农业市场化发展;实施农产品商标战略成果显著,促进了特色农业集约发展;保护农民消费者合法权益工作进一步加强,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红盾护农”效能不断提高,保障了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周伯华强调,要充分认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中央再次把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突破口选在农村,再次向全党提出农村改革发展这一历史性课题,对我国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从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服务农村改革发展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使命所系、职责所在,不断增强做好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做好服务农村改革发展工作,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客观要求;积极做好服务广大农民工作,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践行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积极做好服务农村改革发展工作,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决策的重要任务:积极做好服务农村改革发展工作,是新“三定”方案赋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重要职责。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农村市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农村市场主体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农民消费维权中暴露出的薄弱环节,以及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切实履行法定职责,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创造性地做好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

周伯华强调,要突出工作重点,努力完成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支持农村市场主体加快发展。要支持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跨地域、跨所有制、跨行业开展经营服务,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鼓励、支持和引导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发展;积极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提高农村经纪人的经纪能力,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积极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者运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增产增收,支持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充分利用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基础信息,更好地为政府决策和农村改革发展服务。二是切实为农村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要大力加强农村食品市场监管,认真做好“家电下乡”等家用电器市场监管工作,切实维护农资市场秩序。三是努力维护农民消费者合法权益。要更新消费维权理念。由事后调处为主向重视事前防控转变,做到调处与防范相结合:继续大力推进“一会两站”建设:提升消费维权水平。

周伯华强调,要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服务农村改革发展工作取得更大成效。服务农村改革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方方面面。各地工商机关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创新机制,加强服务农村改革发展工作的“四化建设”;科学配置人员力量,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加强队伍建设,为做好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的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周伯华最后强调,做好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的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各地工商机关要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总结发扬成绩,继续开拓创新,不断提高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的效能和水平,为农村改革发展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作出更大的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江苏省副省长李小敏在致辞中表示。此次会议的召开体现了国家工商总局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三农”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必将有力地推动包括江苏在内的全国各地农村的改革发展。

开幕式上,江苏省工商局局长佘义和介绍了江苏省工商局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的做法和经验。与会代表观看了江苏省工商局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的专题片,参观了全国工商系统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服务农村改革发展成果展。当天下午,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江苏省苏州工商局服务农村改革发展典型经验示范点。

3月27日,全国工商系统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经验交流会闭幕。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刘凡在讲话中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开创服务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他要求,各级工商机关要以做到“四个统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提升监管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维权质量,保护农民合法利益:不断提升执法效能,维护农村市场秩序。

刘凡在总结近年来工商部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绩和经验时指出,近年来,全国工商系统以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为着力点,以重点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切入点,严格履行职能,强化行政执法,加强政策支持,注重宣传引导,推进机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2006年成都会议以来,工商部门服务“三农”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优势全面彰显,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效能水平不断提高。

刘凡指出,在国家工商总局党组领导下,在全国工商系统的共同努力下,工商部门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一是必须把服务新农村建设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中去谋划和定位,这是推进工作的思想基础:二是必须把服务新农村建设与全面履行工商法定职责有机结合起来,这是确保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三是必须重视制度建设,改革完善工作方式方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这是不断提高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效能的保障。

刘凡强调,要深刻认识工商部门在服务农村改革发展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各级工商机关要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努力做到“四个统一”,积极推进“四个转变”,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切实把行动统一到

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决策上来。紧紧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服务农村改革发展是新时期工商部门的光荣使命,是时代赋予工商部门的光荣职责;服务农村改革发展是工商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的客观需要,工商部门要在提高执法效能、服务质量和规范管理上下功夫,在履行职责和发挥职能作用方面再上新台阶:服务农村改革发展是现阶段强化市场监管的内在要求,要强化农村市场监管,为统筹城乡发展服务。

刘凡强调,要努力开创工商部门服务农村改革发展工作新局面。在新的起点上,各地工商机关要努力做到“四个统一”,进一步深化“七项机制”,扎实推进“四个提升”――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提升监管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维权质量,保护农民合法利益;不断提升执法效能,维护农村市场秩序。

――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工商机关要转变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特有的职能优势,鼓励农村各类企业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扶持农村市场主体,搞活农村市场流通,认真落实各项政策,努力为涉农企业做强做大和农民创业提供优质服务。一是继续深化政策惠农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切实营造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二是继续深化市场兴农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农村市场服务功能作用,切实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三是采取有效措施,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

――不断提升监管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任务。各级工商机关要立足职能。努力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共赢目标服务。一是继续深化经纪活农机制,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切实促进农产品和农资流通渠道畅通:二是继续深化合同帮农机制,增强涉农企业和农民的合同意识,切实为农民排忧解难:三是继续深化商标富农机制,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切实促进农民致富增收。

――不断提升维权质量,保护农民合法利益。工商机关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主要行政执法机关,农民是最大的消费群体,切实保护农村消费者合法权益,是工商机关义不容辞的职责。一是继续深化权益保农机制,加大农村消费维权工作力度,切实保护农民消费者合法权益:二是加大农村“一会两站”建设力度,为农民消费者提供便捷的维权服务。

――不断提升执法效能,维护农村市场秩序。严格执法是工商机关的职责所在,提升执法效能是新形势下工商工作的基本要求,是维护农村市场秩序的重要标准。一是继续深化红盾护农机制,严厉查处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二是认真开展农村商品市场专项整治,切实维护农村商品市场秩序;三是加强农村广告市场监管,努力营造规范有序的农村广告市场环境:四是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农村平安建设。

刘凡强调,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已经明确,关键在于结合实际抓好落实。各级工商机关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局党组的部署上来,加大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力度,落实中央的强农惠农政策,为促进实现全年的农业农村发展目标而不懈努力。要增强信心,共克时艰,强化领导,落实政策,真抓实干,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农业农村局局长范文5

一、县人民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及农业、财政、畜牧、监察、人保财险公司为成员的奇台县农村各种补贴和农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成立“五位一体”工作领导小组,即由乡镇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财税所所长、农服站站长、兽医站站长、村委会主任为成员。村委会组建成立工作组,组长由村委会主任担任,农服站工作人员、村级防疫员为工作组成员。

二、奇台县农村各种补贴和农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各乡镇领导小组依政策规定按时、有序兑现各种补贴和开展农业保险工作。

三、各乡镇领导小组负责宣传国家及区、州、县各种优惠政策,掌握行政补贴项目进展的数量和质量情况;对村、组、农户各种补贴的审核、复查和督促落实;村委会工作组上报各类数据的审核;受灾面积的核查和理赔资金的督促工作;及时上传社情民意,及时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严格监督运行程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真正把国家的惠农政策用足用好。

四、村委会工作组负责宣传国家及区、州、县各种优惠政策;所在村各种补贴的兑现、登记和公示工作;种植业面积和各类牲畜数据的统计核实,种植业、畜牧业台帐的建立;种植业和畜牧业投保户、保项的登记、保费的收取和公示工作;种植业和畜牧业受灾面积的核实上报和理赔资金的公示、登记和发放工作。

五、各乡镇领导小组组长均为奇台县农业保险灾害损失鉴定及理赔工作组成员。

六、保费收取。村级防疫员负责畜牧业保费收取,农服站工作人员负责种植业保费收取,登记好投保户、保项花名册,汇总经张榜公布后交村委会工作组长(村委会主任)把关签字报乡镇领导小组,经乡镇领导小组审核盖章分类报畜牧兽医局和农经局,由畜牧兽医局、农经局分类汇总后报县人保财险公司。

七、灾情上报。村级防疫员负责畜牧业受灾情况统计,农经站工作人员负责种植业受灾情况统计,受灾情况汇总经张榜公布后交村委会工作组长(村委会主任)把关签字报乡镇领导小组,经乡镇领导小组审核盖章分类报畜牧兽医局和农经局,由畜牧兽医局、农经局分类汇总后报县人保财险公司。

八、保险理赔,人保财险公司接到畜牧兽医局、农经局受灾情况后3个工作日完成核灾,履行赔偿义务。具体由县人保财险公司根据核查结果,分类向畜牧兽医局、农经局拨付理赔资金,畜牧兽医局、农经局分类拨付乡镇领导小组办公室,经乡镇领导小组审核后分类拨付村委会工作组,由村级防疫员和农经站工作人员直接发放至农户,并做好发放公示、登记工作,一式四份,一份存档,一份交乡镇领导小组、一份交畜牧兽医局、农经局,一份交人保财险公司。

九、工作运行经费按收取保费的一定比例提取,具体标准以州农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规定为准。

农业农村局局长范文6

一、农村空间布局现状

市共有49个镇,2606个行政村,其中区、区、区共9个镇,333个村,市14个镇,816个村,市12个镇,856个村,市14个镇,601个村。

从人口情况看,农村总人口1621573人,户籍人口超过4万的镇有6个,分别是。

从农村经济收入情况看,农民人均年收入5000元以下的中低收入村有38个,其中4000-5000元的村有11个,3500-4000元的村有10个,3000-3500元的村有9个,2500-3000元的村有8个。

从农村土地资源情况看,农村土地总量7344771.49亩,农用地6113678.58亩,其中耕地2681801.39亩,人均耕地1.65亩;建设用地549296.63亩,其中居民点用地308432.71亩,村内道路用地149292.67亩,村办企业用地75084.32亩,公益性事业用地16486.95亩;未利用地681796.28亩。

从空心村(房屋闲置率20%以上)情况看,全市共有空心村168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6.45%,现有村民4.02万户,占有空闲宅基8041户,空闲宅基地占地3621.6亩,空闲房屋10580处,这些空心村主要分布在离城市(镇)较远的山区。

二、现代化视野下农村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

1、村居分散,布局密度大,土地资源和公共资源浪费。据调研,目前的农村空间布局主要是历史形成,在全市4896.51平方公里的农村土地上,共承载着2606个行政村,平均1.88平方公里就拥有1个行政村,致使农村空间布局太分散,密度大,土地资源严重浪费。另一方面,村中住户与住户之间较为分散,增加了“村村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总之,耗散状态下的农村空间现状使公共资源及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2、人力资源弱态生产力水平相对趋降。据调研,168个空心村中,40岁以下的青壮年几乎没有,40-60岁的很少,50-60岁的男人就算青壮年,村中多为60岁以上的老人和妇女。广传于坊间的顺口溜,农村只剩下“38-61-99-250”(即妇女、儿童、老人、病残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实态人力资源状况。以埠柳镇河西村为例,全村共有110户,共260人,村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80人,50岁以下才40多人,且都外出打工,其余全是妇女和孩子,村中已经多年没有小孩出生。像河西村这样的情况,在我市农村中具有一定的共性,在空心村中尤其明显,强劳动力少,高素质人员少,生产力水平相对趋降。另一方面,农村青壮年劳力外流,造成农村住宅闲置,而进城的农民工却因为房价高、收入低导致居无定所。

3、农民众多,人均地少,难以形成规模经营、集约经营和增加农民收入。全市农村人口1621573人,占总人口的64.59%,人均耕地仅1.65亩。靠山面海的地理现状,使得耕地相对较少,平整的耕地更少,现在的农村空间布局,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模式,不仅人为的减少了人均耕地面积,而且分散的耕地布局难以形成规模经营、集约经营,少量的耕地不仅难以增加农民收入,反而成为农民外出打工赚钱的拖累,这样不仅地种不好,而且影响打工赚钱,不仅不双赢,还造成双损。

4、农村债务负担过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目前,我市绝大多数农村均有债务。以市为例,市农村债务共有3亿元,个别债务时间长达20多年。其中,投资公益欠债3700多万元,占总债务的13%,村办企业欠债2亿元,占总债务的71%,主要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创办企业纷纷倒闭所致,债务中以欠银行债务居多,这些债务欠债时间长,久拖不决,大多成为呆死账,已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

三、调整农村空间布局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

农村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的难点,科学调整农村空间布局,加强小城镇建设又是农村现代化的支撑点和切入点。故解决“三农”问题,根本出路在城镇化、工业化,加强农业必须发展农业,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建设新农村,必须加大农村空间布局调整的力度,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这对于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加速社会转型,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对农村现代化的理解

农村的现代化包括农民自身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和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农民自身现代化表现在思想观念、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等方面。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表现在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表现在城镇生活方式的实现。

2、从根本上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切入点

通过农村空间布局的优化调整,按城乡统筹、小城镇建设、农村社区建设,将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居民向社区集中,打破小农经济桎梏,实现土地资源和产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经营。

3、进入重化工业时代的,农村的现代化更加迫切

20年的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在体制、机制、生产力水平、市场水准、经济基础实力、开放度等方面均为发达地区业态。在客观上将作为一个大的系统予以统筹考虑、统筹谋划、统筹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整体推进的现代化,就不能不把农村现代化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要实现农村现代化,就必须紧紧抓住城乡统筹,调整农村空间布局,加快小城镇建设这个“牛鼻子”,这是真正的民心工程、为民工程、德政工程、政绩工程、示范工程。

4、农村空间布局变化对社会步入现代化的基础性作用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历史证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在短时间内步入现代化,与农村空间布局的调整关系甚大。以英国为例,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以后,土地作为生产要素越来越成为人们争夺的重点,为发展工业,建造工厂,出现了圈地运动。尽管圈地运动让众多的农民流离失所,但也由此打破了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调整了农村空间布局,形成了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为工业化发展铺平了道路,也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由此可见,农村空间布局变化对社会步入现代化有基础性作用。

国内典型的事实证明。农村空间布局调整国内典型有很多,著名的有江苏的华西村和龙口的南山集团,这两个典型都是属于强村带动型,以某一个强村的发展兼并周围众村,实现农村空间布局调整,形成土地的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从根本上解决了“三农”问题,使农村步入了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市内典型的事实证明。我市也不乏成功典型,有西霞口强村带动型,好当家强企带动型,峨石山社区带动型,西楼村远距离兼并型,羊亭镇园区建设型,等等。它们都是调整了周围农村空间布局,实现了土地的规模和集约经营,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素质、生产和生活水平,实现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四、调整农村空间布局的设想建议

1、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社会参与,分步实施

农村空间布局调整是一个大课题,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农民、众多部门,因此在调整过程中,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的思路,进行系统考量和统筹科学规划,哪些村可以合并,哪些村需要保留,要规划的图清表明,科学可行。布局调整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调整中,要从长计议,分步实施,先易后难,逐层落实,切不可不顾群众意愿、违背历史风俗的进行一刀切。同时,调整农村空间布局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社会各界对农村空间布局调整的必要性、可行性的认同,尤其要做好农村老人们的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取得广泛支持。

2、借鉴先进,树立典型,试点带动,推而广之

农村空间布局调整江苏省已经试点开始,这就为我们进行农村空间布局调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应该借鉴先进地区的好做法、好经验,树立我们自己的典型。江苏有华西村,有南山集团,我们有西霞口、好当家,要总结他们的经验和做法,深入挖掘培育众多以村带村、以企带村等典型,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可以先选择几个较大的村进行试点,通过试点带动,进而推而广之。

3、把握政策,确立政策,升华政策

改革户籍政策。放宽农转非户籍限制,让有劳动能力、有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不断地转移到城镇中来。

完善土地转让政策。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强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完善土地流转合同备案制度等。

改善居住政策。对农村闲置宅基地、农民自身的宅基地,可以通过宅基地空间置换转移的方式,将农民迁至城镇或城郊居住,从而释放农村土地,组织规模经营。另外,应该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行“国民待遇”原则,让农民工享受城镇限价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优惠政策,降低农民工城市生活成本,进而减少农民,发展农村。

改革财税金融政策。农村债务必须解决,否则就会成为农村发展的绊脚石、拦路虎。要改革财税金融投入政策,实施工业向园区集中的优惠政策等。要认真贯彻落实总理提出的解决农村债务问题的要求,在银行、农村、企业之间形成利益协调机制,消化不良债务,松绑农村,发展农村。

4、用社会化手段转移减少农民

只有减少农民才能致富农民,只有缩小农村才能发展农村。要用各种社会化手段转移减少农民,进而致富农民,缩小农村,发展农村。要实现农村劳力输出组织化。建立农村劳动力中介组织,架起用工单位与农村劳力之间的桥梁,实现劳力输出组织化,既可以保证用工单位的用工数量与质量,还可以保护农村劳力合法权益。实现农民工就业技能化。要结合农民工自身特点,加强蓝领领域方面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要实现农民工生活“国民”化。在社保、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让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尊重和理解农民工,给他们创造广泛的生活和发展空间。

5、推行和加强农村社区管理

围绕让农民享受到和城里人同样的公共服务,推动农村社区建设。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服务中心所在的中心村有发展潜力的原则,规划农村社区,每个社区中心村设立一个服务中心,并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设立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警务、灾害应急服务、社区环卫、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社区志愿者等服务站,让农民基本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有人。

农业农村局局长范文7

一、“农民培训”实施情况

(一)认真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

2004—2009年间,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和建设部等六部委联合的《关于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通知》精神,认定了三家培训机构为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我县共完成阳光工程培训18550人,转移输出16836人,转移输出率达90.7%;主要培训二、三产业的技术工,包括电脑、缝纫、建筑、烹饪、机械、烤瓷等专业的培训,特别是培训了一大批初、高中毕业生,为富裕农村劳动力转岗就业提高了素质技能。

从2010年后,阳光工程培训由农业部及财政部联合举办,并调整了工作思路及方案,根据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农办财[2011]77号)精神,我县重新审核认定了培训机构,围绕农业和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特色非农产业培训需要,认定“县农业技术培训中心”为我县的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截至2012年12月共完成阳光工程培训4250人。培训专业主要有沼气生产工、农机手、蔬菜园艺工、农村经纪人、农产品加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员、休闲农业、畜牧和渔业等。阳光工程培训开展以来,争取国家培训资金共622.35万元。通过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者的职业技术,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了我县劳务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共同发展。

(二)认真开展新型农民培训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提高农民知识化、职业化水平。根据我县主导产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村一品发展方向,我们以培训现有在家农户为主体,从2007年至今在全县实施新型农民培训,仅2009年,全县就设置50个新型农民培训班,其中优质稻45个、蔬菜(含食用菌)3个、麻鸡2个。完成新型农民培训5万人次,参训人员以从事主导产业的专业农民或专业户为主。送科技下乡40余次,咨询农民3000人次,在县集中办班7次,培训以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村委会负责人种粮大户、沼气工、果树种植专业户400人次,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和指导,使受训户基本掌握从事主导产业的生产技术要领,达到绿色证书岗位规范的要求,从实际上推进示范村“一村一品”发展,提高农村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水平。

(三)培养科技示范户

根据我县的产业发展情况,我们积极探索农民培训指导的新模式,通过遴选科技示范户,加大对科技示范户的培训指导,围绕五大产业在全县筛选出1000名有素质、爱科学的农户为科技示范户,按照10:1的比例配备了100名农业科技指导员,对科技示范户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我们通过整合阳光培训项目和高产创建项目的开展,以集中培训、田间课堂、基地实训、组织现场观摩、发放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2011年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300余期,开展包括水稻、果树、蔬菜种植专业及动物防疫、畜禽繁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方面的培训,受训人员达16000多人次,编写和购买了《县2010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植物保护与防治手册》、《麻鸡蔬菜生产技术》、《惠农政策法规汇编》、《水稻高产创建实用技术手册》等共18000余册,编印其它农业技术资料10000多份。专家组成员深入到乡镇村组户面对面地进行“一增四推”技术讲解和指导,农民的种、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四)开办“农民田间课堂”

根据我县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劳动力结构情况,我局积极引进新的培训模式--开设“农民田间课堂”先后在白彼乡、石庄乡饶家村、白露乡、河上、马鞍等乡镇开设“田间课堂”,选择科技示范户为学员,通过课堂与田间交叉,学员与教师互动的方式,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提高了培训效果。两年来,田间课堂共有学员200余名,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000余户,提高了生产技能。

(五)开展送科技下乡服务

我局近年来开展了农民知识化、职业化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大宣传、大培训、大示范、大服务”四大行动的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通过采取县农业局专家与乡镇农技干部集中到村镇培训、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农户、赠送科技书籍和光碟等形式,共培训4万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9万余份,发放各类《水稻良种轻简高产栽培经济师手册》、《油料旱地绿肥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手册》等30000册,培训新型骨干农民1124人。通过培训,普遍提高了农民的专业化程度,解决了农民生产中诸多难题并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二、主要措施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由分管农业的付县长任组长,农业局、县委组织部、人保局局长为副组长,畜牧局、财政局、教育局、科技局、建设局、农机局、农技推广中心等为成员单位的“县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制定政策、调配经费等工作。成员单位密切协作,各司其职。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在县农业局科教站,有专职管理人员3人,全面落实阳光工程培训项目日常管理工作。农业局组建了农业技术指导专家组和以农技站、植保站、土肥站、经作站、种子站、兽医站、水产站等负责人为成员的专家团队。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股站共同参与的工作氛围。

二是宣传到位。采用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进村入户宣传农户培训的目的、意义、要求,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认真宣传农业政策法规知识,宣传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动员本局共产党员带着深入农村农户、田间地头,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三是任务落实到位。年初下达农民培训任务,分解到各站股和各乡镇、培训机构,实行站长、校长负责制,并且进行年度目标考核。

四是培训基地的设施配套到位。建立了各类培训基地,配齐了必要的教学设备。使培训步入规范化、正规化的轨道。

五是师资力量配备到位。为确保培训质量,我局在师资力量上狠下功夫,采取了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一是选派技术骨干到外地学习、进修、更新知识。二是聘请高级农艺师、畜牧兽医师来我县授课,向广大农民传授现代农业科技知识。

农业农村局局长范文8

一、服务“百村十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做法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着眼于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涉及面广,与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应当而且能够大有作为。全局同志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现实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把思想统一到省、市委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市局的安排部署上来,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扬成绩,开拓创新,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2、注重宣传,加强沟通,营造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我们积极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我们的工作,积极争取支持和帮助。在红盾护农行动中,我们为建立长效的监管机制和快速反应的信息反馈机制,决定由工商所、消协分会和乡镇政府联合下文聘请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由于我们汇报沟通及时,得到了乡村领导的大力支持,工作开展的十分顺利。

为充分调动干部工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分局在召开全局动员会的基础上,还利用政治学习强调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局领导也多次深入基层宣传调研,进一步宣传发动,机制深入人心。市局在全椒召开服务新农村建设现场会之后,分局又召开了机关全体人员和所长会议,分析形式,查找不足,进一步鼓足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气神。

分局还在示范村镇设立广告牌、送法下乡等多种形式,宣传工商部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形成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同时在新闻媒体上大力宣扬分局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取得的方法和成果,树立工商部门良好的形象。

3、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建立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制度和机制。

南谯工商分局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分局成立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一把手亲自抓,分管同志直接抓,各股所队室密切配合,分工协作。明确牵头部门为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人员,加强信息沟通,搞好综合协调、督促检查,做到了领导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实行局包镇、所包村、人包户,从分局领导、业务负责人和工商所长、红盾联络人,都责任明确,任务清晰。同时把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统筹兼顾,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为加强监督,分局制订了《服务“百村十镇”进度表》,各工商所于下班之前将当日服务“百村十镇”的情况采取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上报分局,分局掌握情况后,根据实际,有的放矢的进行指导,同时根据各所上报情况,分局纪检监察会同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督查,确保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

4、突出重点,目标明确,制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案和措施。

南谯工商分局以《滁州市工商局关于发挥职能作用服务“百村十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为指导,结合南谯实际,出台了《南谯工商分局关于建立机制,服务“百村十镇”,推进社会主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受到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并以区委办和政府办的名义联合转发。

南谯工商分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制”就是,政策惠农机制、订单帮农机制、商标富农机制、经纪活农机制、红盾护农机制、市场助农机制、权益保农机制、广告兴农机制,并将“机制”分解成32项具体措施,相关职能股室还将《实施意见》进一步细化,拿出了详细的《实施方案》,使服务新农村建设措施的可操作性进一步加强。

为明确工作目标,对各示范村镇帮扶任务进行了统一,每个示范村镇都要做到“十个不少于”,即:合作社不少于一家、农产品商标不少于一件、帮扶龙头企业不少于一家、经纪人培训不少于一期、放心店示范店各不少于一户、送法下乡不少于一期、市场整治不少于一次、广告示范街(群)不少于一个、执照农民不少于二十户、订单合同不少于一百份。

二、服务“百村十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1、注册登记通道畅通,“政策惠农”落实到位。

分局把“两个免受”落到实处,降低登记注册门槛,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发展执照农民300多户,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15家,减免登记费和管理费16万元。扶持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滁州市志成畜牧有限公司不但拥有下属经济实体3个,还承租了大柳种羊场,准备发展乡风旅游,现在该在公司已基本完成了从饲料加工--禽苗选育--家禽养殖--家禽屠宰加工销售的产业链的连接,年产值1.2亿元,正在积极筹划组建企业集团。

2、加快订单农业发展,“合同帮农”增加收入。

2007年,南谯工商分局指导农户签订订单合同已经达到了3280份。腰铺镇范桥村2007年1-5月份就签订蔬菜订单合同150余份,订单种类设计十余种蔬菜,签约农田面积达1670余亩,占该村农田的45%。订单合同正成为农民致富的有效保障。

3、品牌战略运用得当,“商标富农”初见成效。

在分局的不断帮扶之下,南谯区的商标注册势头喜人,农产品商标蓬勃发展,今年已发展农产品商标12件,省著名商标有了新的突破。由于拥有了自己的农产品商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并向深层次发展。南谯区绿园蔬菜合作社,利用商标、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发展小包装净菜产品,走进了超市,提高了蔬菜的附加值,使附近2000户农民受益。

4、农村能人跑市场,“经纪活农”促进流通。

南谯分局采取为农村经纪人免费培训,降低经纪人的发证门槛等过多种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使下地种田的“泥腿子”逐渐变成了今天市场经济的“弄潮儿”,全区共有105名各类经纪人活跃在全国各地,内联农户,外接市场,有力的促进了农产品市场流通。

5、培育农村市场,“市场助农”繁荣经济。

积极支持花山、乌衣的农贸市场建设繁荣乡镇经济。在“百村十镇”中,高标准的积极建立“食品安全放心店”,促进经营户自律,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6、宣传农特产品,“广告兴农”发挥作用。

分局在腰铺镇和大王办事处规范建立农村广告一条街,宣传农特产品和农资信息。加强广告监管,“百村十镇”中无不文明广告、无虚假广告、无不规范用语广告、无不经登记的广告。

7、网络不断健全,“权益保农”日益突出。

建立农村“一会两站”47个,接受咨询1246人次,调解消费纠纷832件,为农民挽回损失368万元。

8、履行职能到位,“红盾护农”成效明显。

分局在“百村十镇”中建立“红盾护农示范店”,为农户提供质量可靠的农资产品。加大对农村违法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重点查处假冒伪劣农资,严防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查处各类涉农案件156件,案值500多万元。

三、服务“百村十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1、服务“百村十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所以快速取得成效,得益于市局党组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市局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正确指导。市局《滁州市工商局关于发挥职能作用服务“百村十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的科学制定,给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市局领导的多次现场指导,使我们的工作有了新的提高。

2、“两个如何,两个再上”大讨论,给服务“百村十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保证。大讨论大力倡导科学发展、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的良好风尚,充分调动和激发全体人员规范自身行为、奉献工商事业、服务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大讨论解决了存在已久的众多问题,严肃了纪律,使全局上下政令畅通,执行得力,从二为服务“百村十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保证。

3、有一支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队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服务“百村十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性比较强的工程,牵涉到分局各业务、牵涉到各个工商所,几乎是全员参与。在服务百村十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南谯工商人的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工作不论分配给谁,无论份内份外,大家都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使得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完成圆满。

农业农村局局长范文9

关键词:城乡统筹;农村发展;空间布局;空间重组

引 言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城乡分割管理体制制约了农村的正常发展,也严重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割断了城乡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对农村建设始终高度关注,在之前很长一段时期,山西省农村居民点的建设没有明确有效的规划,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各地的发展也良莠不齐,导致不平衡因素显著。新形势下的农村空间重组和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结合山西农村空间结构现状,谋求整个农村建设的优化发展。

1 山西省农村空间布局问题和原因分析

1.1 小而多的村落布局导致土地利用效率降低,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在发展初期山西省农村居民点的建设缺乏合理的规划,导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居民点零星分布,导致现有耕地被不断蚕食,尤其是旧建设用地的大量荒废,导致了山西农村长期以来对土地的利用率低下和对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居住环境的改善和乡村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1.2 旧的建筑格局阻碍了农村居民点内部优化建设

受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两大因素的制约,山西农村居民点的长期自主开发建设,形成了不同年代不同结构的居民住宅散乱,新旧高低各异,纵横交错的现象。各家各户相对独立,基础建筑物呈现比比皆是,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布局。新农村建设要实现农村内部优化建设,就必须对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寻求一个适合该农村发展的布局和合理规划。

1.3 缺乏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

山西乡镇的直观表现就是县多、乡弱、村小。很多农村居民点的早期建筑的破败和搁置,导致其利用价值大大降低,这些早期居民点的基本不具有相应的配套设施,严重阻碍了农村新格局的形成。同时建筑密度大的情况也加重了配套设施的缺乏对村内环境卫生等各方面的影响,加上早期农村养殖点的随机分布,对农村的环境更是极大地打击,这一松散的结构布局不仅增加了建设投入还增大了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活基本设施的建设难度,从而阻碍着城镇化进程。

山西农村建设的这一现状主要是没有明确有效的规划指引,乡村建设过于无序,农村建设资金需求与政府相关资金投入有较大反差,同时也与农民追求叶落归根等根深蒂固的陈旧思想有密切关系。

2 城乡统筹背景下山西农村空间重组

2.1 新形势下农村发展和空间组织的新要求

农村空间重组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规划整理乡村空间,将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对城乡空间结构进行优化,以合理的规划为依据进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和村庄布局,在明确村庄建设目标的基础上指导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作为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以新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实现较为发达的生产力和社会财富达到一定的基础时,通过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技术和资源的合理流动来发挥城乡各自的优势和作用,这对实现城乡融合和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城乡统筹的实质是在理顺城市和乡村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切实可行的空间重组规划,以保障农民利益为主旨,进一步加快并协调城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结合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在新形势下应将结合城乡市场需求和城乡空间联系实现农村体系的合理构建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

2.2 具体的发展和重组模式

(1)山西农村的重组要有合理的目标体系:农村空间布局重组是山西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总体目标是通过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对现有的农村经济和产业结构进行改善,同时对农村建筑的空间结构进行进一步完善,由此提高土地和空间利用率,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体体现在产业发展集聚,农民集中居住,资源利用节约这三个方面。

(2)调整产业结构,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实施适合新农村建设的精品工程,如沼气的开发、园林村的建设和综合养殖园区等,既能实现徒弟的高效利用,又能保证环境质量。现在山西农村此类建设正在运行中,把握平川和丘陵各自的优势,大力调整不同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使蔬菜、干果、养殖等在农村走向产业化,在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有针对性的将有限资源对优势地区进行投资,以实现高效益的产出,通过发挥中心村的典型带动效应,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这就要求在实现分层次分阶段推进的过程中强化规划调控力度。

(3)城乡统筹并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相结合:要从宏观上把握全局,统筹兼顾,正确处理涉及全局的重大关系,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作用关系,以求更好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和调节功能充分发挥,以优先推进城镇化、合理分析村庄布局和集聚规模,统筹城乡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使城市的基础设施与农村实现最大程度的融合。

在山西新农村的建设中,应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对中低产田实施改造并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第三产业,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另外应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基础设施的城镇化步伐,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3 结 语

中国的改革开放率先在农村突破并取得了极大成功,“十五”以来,经过20多年发展,山西各地农村的自然面貌、生产面貌、经济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十二五时期,山西省的涉农体制和相关政策环境更加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乡村空间重组的措施通过规划引导农民居住地的集中,和设施的集中配置,土地节约利用和对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实现了农村传统生产方式的转变,对当前的农村经济和产业结构进行改善,提高了土地和空间利用率,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泉,王辉,陈浩东.城乡统筹下的乡村重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