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业专业技术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07 14:59:33

农业专业技术论文

农业专业技术论文范文1

关键词:农业水土工程 研究对象特点 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200-02

水土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耕地逐年减少,水资源日趋短缺等一系列问题造成的粮食减产、区域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水土环境退化、土壤荒漠化等一系列与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紧密相连的资源环境问题,正在制约着当前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如何促进我国农业水土工程研究发展和研究人员培养成为相关研究机构和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 农业水土工程的形成与发展

农业水土工程学科是研究水、土运移规律与持续高效利用的理论与技术,是合理利用农业水土资源,创造良好的农业水土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科学。作为以地学、生物学、气象学为理论基础,以工程学为技术基础的应用科学,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在我国曾先后被称为“农田水利”和“农田灌溉”,国际上普遍采用“水土工程”名称,我国于1990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定名为“农业水土工程”。

农业水土工程是在农田水利工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最早把西欧水利科学技术介绍到我国并在《农政全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农田水利有关问题,这是我国关于农业水土工程的最早著作。随着农业生产的进步,农田水利作为一门科学逐渐形成,不断完善,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主持兴建了泾惠渠等关中大型灌溉工程开启了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农田水利科学。我国关于“农田水利”最早的解释出现在李仪祉先生的《农田水利之合作》中。30年代中期李仪祉的《农田水利讲义》和沙玉清的《农田水利学》,对“农田水利”作了进一步科学地概括,形成了我国农田水利科学的初步体系。40年代初我国出现了“农业水利”一词。50年代以后,原苏联的影响起着很大作用。80年代以来,欧美的影响又逐渐增长,一些专家认为可以用“灌溉排水”来代替“农田水利”[2,3]。

早期的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只是从水的角度出发,以水为出发点。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认识到“水、土、作物”三者是紧密相关的,应该将三者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才能有效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近20年来,我国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围绕我国西北及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节水与水资源持续利用问题进行了诸多方面的研究。中国农业大学成立了中国农业水研究中心。2003年武汉大学的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河海大学的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也为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4]。东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高校相继成立了农业水土工程专业。

2 农业水土工程研究对象的特点

农业水土工程的研究对象是以降水(灌溉)―土壤水―作物水―光合作用―干物质量―经济产量的转化关系和高效调控作为研究主线,从水分调控、水肥耦合、作物生理与遗传改良出发,探索提高各个环节中水的转化效率与生产效率的机理。就属性来说,其属于自然造物占主导地位,并受人为因素影响,是一种具有工程意义的自然过程,是人类农业生产历史产物,其形成受人类农业生产科技进步支配。同时,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又赋存于农业工程系统中,保持着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关系。

农业水土工程从根本上是以水的转化效率和生产效率为基础,以工程应用为目的的动态研究过程。农业水土工程领域具有多学科相互交叉、各种单项技术互相渗透的显著特征。包括水利工程学、土壤学、作物学、生物学、遗传学、材料学、数学和化学等多学科有机地结合。农业水土工程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手段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研究对象的复杂。农业水土工程既要研究工程技术,又要研究包括农业水文学理论,流体力学与水力学理论,土壤物理学与土壤水动力学理论,地表物质(水分、溶质、泥沙)迁移与能量转化理论,植物水分生理与抗逆性生理理论,农业气象学理论,农田生态学理论等。必须将相关理论与农业水土工程的核心理论与技术相结合才能够推动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发展。

(2)研究手段的复杂。为解决复杂现实的工程问题采取的实践手段复杂多变,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不断改进研究手段,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研究手段的更新和新技术的应用,包括计机技术、核技术、信息技术、红外技术、遥感技术、电测技术、示踪技术、现代工程技术以及先进的灌排技术与设备的应用等,同时采用数值计算方法、系统工程学、模糊数学、应用随机过程、系统动力学、信息论控制论、预测学与技术经济学等方法,借助这些技术与方法,才能从整体上考虑水―土壤―作物―大气之间关系,实现地表物质迁移与能量转化的定量描述,才能科学地确定其调控方案使该领域由单纯的实验性质变为一门有较严格的理论基础和定量方法的科学[5]。

(3)农业水土工程系统是开放性的。在其演化过程中不断地有新学科的加入,这又影响着系统的演化行为。

(4)系统具有时间属性。包括工程时间尺度,自然演替时间尺度,工程时间尺度既要关心其工程运营期间的稳定性,又受到自然演替时间尺度的限制,水―土壤―作物―大气之间的能量转换与传递属于短时间的尺度问题。对于不同生长期的水―土壤―作物―大气之间的能量转换与传递又属于长时间的尺度问题。

(5)存在着控制性条件。从水分调控、水肥耦合、作物生理与遗传改良出发,探索提高各个环节中水的转化效率与生产效率的机理。可以利用植物本身生理功能调节和挖掘植物本身的节水潜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作物水分信息采集与精量控制灌溉技术,提升传统节水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利用现代新材料技术,解决节水设备与产品研发中的材料与工艺问题,提升节水农业关键设备与重大产品的技术水平;推进常规节水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模式化、定量化和集成化,促进其大规模的应用,充分挖掘其节水的效果;在高效利用常规水资源的前提下,进一步挖掘劣质水、天然雨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潜力[4]。

3 农业水土工程专业教学不足及对策

通过对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现代高校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分析可知,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存在严重不足。现针对存在的不足,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3.1 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脱轨

本科阶段各专业划分明显,即使存在交叉也多是专业基础课上的共享。例如农田水利专业就很少涉及土壤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等农业水土工程研究生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获得要等到研究生阶段才能够接触,这就导致问题的出现,如植物生理学,生态学的基础课程没有学习,影响这两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生各相关专业本科生都可以报考,导致研究生知识结构不同,偏农学的本科生报考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生,虽然在土壤学,植物学,生态学方面基础较好,但是水利和数学等就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因为偏农学的本科生在本科阶段数学学习要求相对较低,水利方面的知识更是难以接触。农业水土工程专业是以水分在土壤―植物―大气中的运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期达到农业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在这个系统中,水分由土壤向植物的运动规律起关键性作用,农田水利专业本科生从事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在知识储备上占优势,建议农田水利专业的本科生报考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生,同时加强农田水利专业本科生农业生态系统及植物生理生态相关知识的学习。康绍忠在1993年建议在有条件的高校试办农业水土工程专业本科班[5],这将大大提高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生的质量。

3.2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作为科研人员,研究生指导教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和研究内容是不同的,甚至一些导师没有科研项目,科研经费不足,从而影响了学生直接参加科研课题的机会。这一差别不但在各高校之间存在,在同一所高校或研究机构内部区别也很大,造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建议全国统一设立专门的研究生科研基金,用于研究生的培养。另外,各高校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区别很大,1992年康绍忠在他的文章中提出应在农业部所属教材编审委员会下设立农业水土工程专业教材编审小组,讨论全国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生教材的统一编写问题及有关课程的教学大纲,这一举措有利于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3.3 学生掌握学科前沿不充分

学生从本科阶段进入研究生学习,学习方式需要有一个转变过程,现行的本科学生教育模式过于强调已有知识的传授,缺乏对未知领域的开拓和思考,本科灌输式教学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制约其思考的主动性和探索性,研究生阶段只有主动探索性学习才能够完成相应的知识储备,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过渡时间较长,开始进入探索性研究阶段还没有完全掌握本领域的前沿。我国部分院校存在2年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时间过短,研究生质量在时间上难以保证,建议农业水土工程硕士研究生采取3年制培养方式。我国大部分高校文献检索能力有限,教师和学生不能获得本领域国际最新研究成果,建议各高校加大对文献数据库建设的投入,或者进一步促进资源共享,为研究人员提供方便。

面对日益严峻的水土资源状况和粮食危机问题,要求在高等学校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培养适应时代需要、高水平的农业水土工程学科人才,为解决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安全等重大战略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熊运章.中国农业水土工程学科探源[J].西北高等农林教育,1994(增):155-158.

[2] 熊运章.中国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发展[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4,22(增):1-5.

[3] 熊运章,康绍忠.中国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及其发展预测[J].农业工程学报,1996,12(4):6-9.

农业专业技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农业推广 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 课程教学设计

【基金项目】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1YJG-004。

Abstract:Studied on overall designing of “technology extension theory and methods” course teaching for 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in full?鄄time education, proposed that defining theoretical teaching content, application of modern teaching methods and tools. Having planned the practice teaching and the skill training course content, proposed the practice teaching and skill training method, such as the social investigation, role playing law, case teaching method, and so on.

Key words: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in Full?鄄time; Agricultural Extension; Technology Extension Theory and Methods; Design of Cours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58-02

2009年3月2日,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席会议在京召开,教育部陈希副部长在会上明确提出“大力加强应用人才培养,逐步压缩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比例”的要求。随后,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件,决定从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这对于调整和优化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是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修课程。研究《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课程特点,建立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技能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一、理论教学体系

理论和方法相互依存不可分开。理论可以通过分析水平,清晰度、借以陈述的类型、描述或说明的本质等作用于方法,而方法则可以通过结构分析、假设取样、异常数据分析等新理论视角帮助发展或增加理论。学习技术推广理论对于掌握技术推广方法和提高推广效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

理论教学内容包括7部分。第一部分推广的基础理论,内容包括农业推广发展的历史与趋势、现代农业推广的含义与功能、农业推广学研究进展、推广的框架模型、创新扩散理论、问题解决理论等。第二部分推广对象行为及其改变,内容包括沟通理论、行为产生理论、行为改变理论、我国农业推广对象的行为特征。第三部分农业推广组织与管理,内容包括农业推广组织、农业推广组织类型、农业推广组织设计与评价。第四部分农业推广项目计划与评估,内容包括农业推广项目计划、制定农业推广项目计划的程序、农业推广项目计划的编制与执行、农业推广项目计划的监测与评估。第五部分农业推广方式与方法,内容包括推广方法的基本类型与特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方式。第六部分农业推广服务,内容包括农业推广服务的含义与内容、农业推广信息服务的方式、农业推广经营服务的技巧。第七部分农业推广的宏观环境,内容包括影响农业推广的政治与经济环境、其他环境。

(二)理论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理论教学贯彻以育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探索教学方法。应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学生通过课堂模拟、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辩论、演讲等教学形式,大胆尝试将“参与式”教学方法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始终。以“参与式”教学展示工具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随时更改调整发言内容,提高其创造性思维能力,活跃课堂讨论的气氛。以案例式教学,课堂讨论的方法改变过去传统“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理念,教师由原来的“演员”变为“导演”,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产生了“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效果。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教学手段,全面、深入地体现了每一章节的知识点、重点内容、反映最新的推广案例资料等,同时通过板书进行逻辑推导,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学生对推广学概念、原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采用课堂讨论、情景设定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气氛生动活泼。积极鼓励学生阅读有关书籍和文献,达到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素质,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再通过课堂作业和课程论文等形式鼓励和督促学生阅读和涉猎大量有关文献资料,提高教学效果,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二、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体系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应用,主要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具有明显的职业针对性,要求很强的实践性。学位获得者除了应具有从事农业推广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解决农业推广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应用能力。《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制定了培养目标,其中具体要求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因此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对实现培养目标有特别重要的意义[3]。《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体系覆盖农业推广方法和实务教学,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一)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的内容

1.实践教学方面 内容主要包括推广对象行为分析、农业推广人员与机构、农业推广体系与运行、农业推广评价、农业推广经营服务、农业推广的宏观环境与政策等。

2.技能培训方面 一是农业推广信息服务。内容包括成果资料收集与评价选择,收集渠道、途径。成果选择与评价的内容与方法。为一个地区提出启示式的推广项目建议。选择新成果,制定实用化方案。二是农业推广方法运用与创新、农业推广试验示范与评价。内容包括农业推广试验的基本要求与类型、试验方案的编制与实施、成果与方法示范及其基本要求和实施步骤。三是写作技能。写作内容与文体包括农业推广论文、农业推广科技报告(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项目课题报告、科技试验报告、调查报告等)、农业推广公文、农业推广合同(协议)(如农业推广合同、技术服务合同、技术承包合同、技术开发合同、技术咨询合同、技术转让合同、农资与农产品购销合同等)、科普文章、科技简报、科技广告等[2]。四是农业推广培训与咨询。演讲是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进行群众培训的重要手段,是一项经常性的活动。如科普宣传、农民培训、技术培训、经验交流等。

(二)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的方法与手段

1.农村社会调研 进行农村现场调研,分析推广对象行为特点。分析问题,提出问题。有关农业推广经营服务的内容、组织形式等。

2.推广机构参观调研 进行农业推广机构参观调研。了解农业推广人员的类型及其职责、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要求及现状、农业推广人员管理内容、管理方法。了解农业推广机构设置、职能、服务方式和人员管理制度等。了解农业推广工作评价的作用、评价基本原则、评价指标体系、步骤、方式与方法。

3.组织阅读 推荐阅读材料,通过阅读了解我国农业推广的宏观环境、国际农业推广政策与改革。推荐案例阅读材料,了解其他地区农业推广的情况。每人写出读书报告,教师选择其中典型的进行点评。

4.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就是根据学生可能担任的职务,安排一套与该职务实际相似的训练项目,将受训者安排在模拟逼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受训者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4]。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同学都担任一次推广者的角色,一次被推广者的角色。作为项目推广者,为某一个地区选择一项有推广价值和推广前景的项目(或者为一项有推广价值的项目选择一个适合该项目推广的地区)。设定一个推广地区,针对所选推广项目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编写一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概要)。针对所选推广项目编写各个推广工作环节的工作计划要点。基本程序包括:项目选择与确定——小面积试验——成果与方法示范——培训与咨询服务——普及推广——结果评价。告诉大家如何做,做什么等必要事项。重点进行项目选择、项目分析、项目推广、演讲推介、农民培训模拟等。作为被推广者,对项目进行咨询,尤其是针对项目风险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安排双方辩论。通过双方讨论辩论,把优势与不足分析透彻,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设想全面。

5.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的真谛与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地做到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三者的有机结合[5]。具体案例教学实施大致可按如下两种方式进行:

第一种是案例分析教学。分四个阶段进行案例分析教学。首先是阅读分析案例。指定案例材料,并根据该案例教学指导书指导学生者对指定学习的案例材料进行阅读,分析案例的具体内容,思考案例所提出的供学习者思考的问题。其次是组织小组讨论。讨论中要求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简单地说出自己所作的分析及对问题的看法,供大家讨论、切磋、补充,具体做法不拘一格。把讨论中出现的不同见解、合理建议记录下来,对于有纷争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提交到下一阶段进一步讨论。最后是总结评述。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应作全面总结。对讨论中出现的好的分析思路与独特见解加以肯定,同时指出存在的缺点与不足。最后要求学生写一个案例学习报告,对自己在案例阅读、分析、讨论中取得了哪些收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尚待释疑等做出总结,并通过反思进一步加深对案例的认识。

第二种是案例总结教学。对当地农业推广工作进行调研,筛选成功和成熟、甚至是失败的案例,全面的总结、研究分析,总结优缺点。总结编制出一套较系统、成熟的农业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案例。

参考文献:

[1]高启杰.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10-12.

[2]李尚蒲.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定位及对策[J].高教高职研究,2008,(28):117-118.

[3]王威,龙志强等.构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6):43-45.

[4]黄一珊.角色扮演法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J].学园,2011,(14):66-67.

[5]杨蓓.案例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中的运用.教育探索,2011,(243)9:62-63.

农业专业技术论文范文3

关键字:扎佐镇;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管理措施;问题;建议

引言

农业科技网络书屋以丰富、权威、实用、最新的农业科技知识信息为主要内容,有针对性地为用户提供网络信息资源服务。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是基层农技人员交流学习的平台,可用于指导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种养殖服务。

1政府统筹布局,科技引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越来越重要,可以指导产生直接、现实的生产力。农业科技发展也离不开技术的指导,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是广大农技员与农民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一条便捷之路,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建设推广以来,省市县领导高度重视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提出要求并强调重点是抓落实、强技能、提服务、为农户的指导思想。

2服务对象精准,措施得当

贵州省修文县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机械化作业程度不高,如何发展农业是全县领导干部与农户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扎佐镇农业实行分类分级、模块化管理,通过抓重点、抓带头人的科技示范模式,提高广大农户种养殖水平。找准服务对象,方法措施得当,利用企业与种养大户的示范作用进行宣传推广。

2.1农业企业

修文县主要农业种植项目有猕猴桃、蓝莓等产业,农技推广人员深入企业宣传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理论与技术学习,要求企业技术人员注册账号进行学习。如深入“7不够”猕猴桃企业与管理层、农技人员进行交流学习,在做好政策法规宣传的同时进行业务理论学习,并在该企业召开全县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学习现场会,提高农业企业的重视度,切实做好科技进企业、养殖大户与农户,提高科学种养殖技术水平。

2.2农技专业协会

深入修文县扎佐镇大兴村朱世国养牛基地与交易市场,根据该协会的特点,进行业务指导,重点针对牛、羊等大牲畜的防疫处理,进行专业的业务指导尤其是对“口蹄疫”疫情的指导,还包括应急预案编写,对出现疫情的上报程序、处置方法等。对养牛专业协会进行培训,推广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平台,宣传病虫害防治措施等。

2.3农村种养殖大户

修文县是猕猴桃种植基地,根据猕猴桃种植面积大、范围广等特点,深入扎佐镇香巴湖村周珍平户,对猕猴桃种植方法进行技术指导,尤其是果树病虫害防治、育苗、嫁接等。通过对种养大户点对点的扶持,达到点对面的推广效果,利用大户的宣传作用,鼓励广大农民加入到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的群体中来,便于农业网络科技书屋的推广。

3功能实现精准,群众受益

农业科技网络书屋“三农”服务信息,及时推送到农户手中,根据种养类型等特点对农业法规、科技新技术、新设备等进行分类管理,建立了各种类型企业的分论坛,促使农业科技功能精准实现,确保农户与企业得到实惠,做到了不落下“一户一企”,农企对未脱贫的农户采取种养技术支持与就业等形式进行帮扶。

3.1推广个性化“三农”服务信息

县农业局牵头,乡镇农业服务部门具体落实,扎佐镇农技推广人员集合农业科技网络书屋进村入户宣传个性化“三农”服务信息,如企业定制猕猴桃价格信息与新设备、新技术资料,农户定制猕猴桃栽培与病虫害防治知识等。3.1.1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信息平台农业科技网络书屋为企业提供新知识和新技术等服务。通过平台的“新设备、新产品、新技术”等信息,猕猴桃企业“7不够”公司引进“猕猴桃”检测新设备,用于检测猕猴桃糖分含量、大小等信息。扫描二维码查看产地与农药施用量等信息有利于猕猴桃监管信息化,确保猕猴桃产业健康发展。3.1.2宣传农业政策法规信息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定期农村政策法规与惠民政策等信息,使农民与企业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增加法律意识,提高防范水平。依据企业与农户的不同需求进行分类,不定期地通过平台推送农业政策法规知识,对农业企业宣传国家土地政策,对农户宣传土地政策、法律法规等,如近期“非洲猪瘟”等政策的宣传,使农民与企业了解到相关国家政策与专业知识,学到了人畜不共患的知识,避免了群众恐慌。

3.2农资、农产品供求信息

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掌握了农资、农产品供求信息,农民就掌握了农业经济发展主动权。通过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平台农产品的供求信息与价格,搭建销售平台,促进农产品流通。修文县鼓励个人与企业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农产品。如香巴湖村周某通过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平台了解到猕猴桃售价信息后远销到新疆与青海等地区,售价翻了一番。修文县支持农户通过“农村淘宝、京东电商”等平台销售,促使猕猴桃等农产品“黔货出山”。

3.3在线互动与发放纸质资料

通过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平台的论坛在线互动等形式,方便农户、企业与专家进行在线技术指导。不定期到各村进行农业科技资料电子播放与纸质资料发放,鼓励农民和企业通过平台学习猕猴桃等农作物种植技术,形成企业与农户自主学习、“线上与线下”交互学习的模式。

4建设成果与方法

通过“新媒体平台,干部下乡”等方式推广农业科技网络书屋,便于修文县将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与农业科技知识宣传到组、户、人,修文县农业坚持以国家农业政策与科技推广为导向,农户与企业受益为根本进行发展。

4.1利用“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进村、寨、户宣传

利用“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进村宣讲政策法规机会,组织村两委专题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结合当地实际,重点宣传政策与种养殖技术方法,通过技术交流与专家指导等多种形式开展猕猴桃种植技术培训。

4.2农技人员定期开展培训交流,解决技术难题

农技人员驻村开展技术培训,对村民反映较集中的问题进行实地指导。每半个月进行一次技术交流,如开展果树嫁接技术、牛羊等病虫害防治知识等竞赛,研讨技术难题,提出建设性方案。

4.3考勤与考核相结合,提高服务水平

把学习情况纳入年终考核范围内,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要存留GPS定位和视频照片等资料,做到月有总结、年有计划。将技术服务纳入工作量的考核中,技术指导结束后需农户或企业签字确认,督查机构不定时进行入村和电话核实,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不走形式,提高服务水平。

5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是进行科技信息知识传播的一个平台,懂技术与专业知识的综合人才可以对其进行充分利用,而基层乡镇农技部门存在农技人员年龄结构偏大、懂专业不懂计算机技术等问题,个别农技人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因此要加强农技人员在农业科技网络书屋使用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培训,督促科技人员下乡进行技术指导,从思想上做工作、技术上做指导、行政上进行追责,提高农技人员工作活力与积极性,落实农业科技服务“三农”工作。

5.1科技发展迅速,农推人员专业与技术滞后

受知识、年龄、技术等因素影响,农技推广人员技术与知识相对滞后,与先进科学技术无法协调。扎佐镇通过农业网络书屋采用“新带老,新老结合”等方式进行“一对一”帮扶与集体技术培训等,邀请高校教师进行技术培训或招募年轻大学生和志愿者等帮助老同志学习计算机技术,对“教与学”二者进行双考核,如没有教会老同志,要追究教学新同志的责任,并给予警告,提高双方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互动学习工作的有效开展。

5.2改变被动学习,提高主动学习积极性

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加强政治理论素养学习。农业推广人员要日有学习笔记、周有总结、月有汇报。在政策引导下改变学习方式,利用好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平台,督促学习专业知识。结合考核要求农技人员不定期汇报猕猴桃价格信息、果树病虫害防治与种养殖信息等,从思想上重引导、工作中抓落实,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6意见建议

6.1政策支持,加大扶持力度

国家“三农”政策的实施主要针对西部广大贫困山区,贵州是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当地农业科技知识水平,切实做好脱贫工作,建议县农业部门在通过网络书屋搞好农业政策宣传与专业技术培训工作的同时,在工作经费上予以倾斜,促使产业兴旺,乡村振兴。

6.2整合平台资源,提升认知度

基层工作人员的手机APP平台多且杂,如禁毒知识、统计问卷、扶贫云等,多数平台只是基于上级考核要求流于形式。因此,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只有增加实用性、个性化知识定制功能,才能得到更广大农户的认可。整合平台资源,提高使用率,加强专业性,如关于某地区猕猴桃的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等,使农户切实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提升平台认知度。

6.3及时更新资料,加强针对性

农业资料更新及时,针对性强,专家在线解答、回帖及时才更有助于提升用户的体验满意度,如关于非洲猪瘟等的专业知识,基层广大畜牧防疫人员由于知识结构等因素的限制不能全面了解和掌握,建议专家应在平台上及时更新防疫知识,以解答用户的疑问。资料应具有针对性和区域性,以更好地服务网络书屋用户。

6.4开展知识竞赛,持续建设好云课堂

在平台上开展知识竞赛活动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网络书屋的使用率,但本质问题并没有解决。最具核心的问题是农户与农企没有得到实惠,用户在云课堂中不能根据地区找到相应的学习专栏。因此建议云课堂建设应按照地区进行分类,大类与小类之间的专业知识要有针对性,不能够泛泛而谈,如“蓝莓”与“猕猴桃”种植技术等在云课堂中可设专栏,并且根据各地实际建立专栏等。

农业专业技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Sakai平台;农技推广人员;远程培训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7―0094―05

进入21世纪,我国农业总体上已进入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及农民收入,更迫切依赖农业技术体系的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作为实施科教兴农主要载体和重要支撑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生力军――农技推广人员,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主体,农技人员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的高与低,直接影响着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各方面的建设,进一步改革、提高、完善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推广体系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是当前和今后“三农”工作的一个重要工作与任务。

一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的现状及问题

1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虽拥有一支人数众多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但总体上讲,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技人员的素质偏低,人员的专业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低学历、低职称,知识单一、陈旧,专职人员严重不足,人员老化已成为当前农技推广队伍的现实状况。据统计,截至2008年,全国农业系统国有单位共有专业技术人员999992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24.1%,大专学历占37.2%,中专及以下学历占38.6%,但40%以上技术人员所学专业与农技推广无关;专业技术职称高、中、初级所占比例分别为8.4%、30.9%、50.3%。2003-2008年间,每年仅有约8.7%的县乡农技推广人员参加过培训,培训时间大多在一周左右,培训内容主要是结合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进行的。参加培训时间在三个月以上的仅为2%-3%,培训人员多以首席专家,高级农艺师等高级职称为主,培训内容多数又是为实施重大的农业建设项目而进行的。[1]以2008年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赴贵州省六盘水市开展的“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现状调查课题”案例调研为例:从人员构成来看:六盘水市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中非专业人员较多,农技站非农技专业人员占28%,畜牧兽医站非畜牧兽医人员占27%。具体到每个乡镇,人员分布与构成更不均衡;从专业结构方面数据显示,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技术骨干以水稻、玉米、油菜等传统常规栽培技术和畜牧兽医、农经、土肥技能为主,当前急需的水产及特种养殖、蔬菜、药材、园艺花卉等经济作物推广人才紧缺,既懂专业又懂组织管理、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对培训的满意调研表明:六盘水市农技人员所在单位和领导尽管支持职工的培训,但因经费紧缺无法从经济上给予有力支持,使农技人员对培训不满意程度达半数(49.62%),有的偏远地区绝大部分农技人员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知识严重老化。[2]

在当前市场经济与高效农业多样化发展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加强农技人员特别是基层农技人员教育培训,以促进其知识更新,增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农服务的能力,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换,强化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据农业部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的调研情况显示,多数农技推广人员有参加学习深造或再接受专业培训的意愿。但98%的农技推广人员因没有经费或没有时间而难以如愿,进修学习条件和培训渠道限制了农技推广人员特别是基层农技人员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提高。

2 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有的培训体系是以中央统一领导,省级培训为龙头,市级培训为中心,县乡培训为重点的一主多元的培训体系。在这个网络体系中实行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培训机制,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分行业分部门组织实施,重视农业推广、科研、教学单位以及企业的衔接配合,扩大了培训覆盖面、受训率和培训质量,切实提高了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技能水平。但也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1)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我们的培育体系是倒置的金字塔形,处在金字塔形的高层――中央、省级单位的培训,无论是技术、人员、师资、软硬件条件上都处于一流水平,处在金字塔底座――县、乡级培训机构,因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差,收入较低,师资和实验设备资源明显缺乏。部分乡镇农技培训机构办公条件简陋,试验示范基地缺乏,设施设备陈旧,缺乏电话、电脑、光碟机,以及土壤、农残测试仪等检测设备。即使一些配备电脑等设备的培训站点也因缺乏经费等原因没有条件上网。县、乡级的农技推广培训体系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条件难以满足对广大基层培训的需要,以致对基层推广人员的培训强度和力度太弱,培训工作质量和数量很难提高。

(2)省、市级培训周期短、内容多,学员难于达到培训要求

省、市级培训时间一般安排半个月至一个月左右,培训内容主要讲解具备区域特色的主导品种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扶持政策;农业推广的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和管理统计技能等。对主要来自农村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学员:本身专业知识老化,更新严重滞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知识又知之甚少,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掌握信息技术和管理统计技能,又要学习很多农业方面的先进知识:新品种介绍,新机具的使用、急需掌握的新技术和急需了解的新方法,学员要面对的困难很多,很难完全掌握培训内容,真正完成培训的要求与任务。

(3)培训方式单一化,培训内容实效性不强

无论是哪一级培训,主要以专家讲座或集体讲授为主,培训形式都比较单一。利用实验室资源,教学实习农场作现场演示、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示范教学或考察、参观、实验等实践活动较少。调研中有农技人员反映,每年讲授的内容有重复情况,真正实用的新东西,新内容、新方法不多,这种实效性和针对性不强的继续教育培训对专业技术骨干缺乏吸引力。

(4)教师和培训学员缺乏有效沟通

对于一般只有五天至一周学习时间的县级集中办班学习的普通班,培训内容重点是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对实际工作中使用的新机具,新品种,急需了解的新技术,急需获得的新方法进行培训,培训计划一般没有安排学员与教师专门的讨论交流活动,专家与培训教师没有机会或充足时间与学员进行集体或个人面对面的有效沟通,培训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面对还是新鲜事物的水产及特种养殖、蔬菜、药材、园艺花卉、农产品加工等新领域、新品种,在产前信息引导,产中指导,产后加工技术环节出现的问题、情况,因缺乏与农业专家沟通的信息桥梁与渠道而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即使是一个月培训时间的高级技术人员也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更迫切需要在培训中、培训后与高级技术人员或农学专家交流及得到重点项目实施中的点拨。

二 Sakai平台开展远程培训的优势

Sakai(中文译名“思开”)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密西根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2004年本着“Free to use ,free to develop,freedom for education”(即“自由使用,自由开发,实现教育自由”)宗旨发起的课程管理系统(CMS)开发计划。[3]Sakai项目提供的协作和学习环境(CLE)是一个灵活的支持教学、培训学习和学术协作的既支持全部在线又支持部分在线的学习环境与平台。其不仅仅适用于开展参与人数较多、规模较大的课程学习与科研活动,还适合培训和协作学习。Sakai平台的应用数据表明:系统设置课程数可达6000门,最高承载用户数量可超过20万人。[4]Sakai已经成为美国最著名、应用最为广泛的课程管理系统开源软件,在加拿大、英国、瑞典、南非、法国、日本等国等高等教育机构也有相当数量的使用。在我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技术研究所等单位Sakai项目和平台的推广和应用工作也已经展开。

目前,Sakai提供了四大类、四十余项教学与管理的“工具库”:具有通知、名单、邮件箱、日程表、术语表、维基、外部网页、在线答疑、资源库、讨论区、新闻、表单等多用途协作工具,档案、表格、向导、评价等电子档案袋工具,教学大纲、图片演示、作业、投递箱、课程设计、栏、成绩册、测试等常规教学工具,站点设置、账户、我的工作室、参数、成员、站点等通知管理工具。[5]这些方便实用的工具为实施远程教学(E-leaning)的教师提供了众多个性化的教学工具和和手段,方便教师轻松地创建一门课程或一个专题教学网站,实现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日程安排的,在聊天室、讨论区实现师生在“社交网络”中同步或异步的互动交流,方便快速对学员的在线调查、测试,学员电子学档的建立与管理,学生个人学习专题空间的建立,使开展远程培训中教和学更加有效。

1 培训的无时空限制

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主要采用县乡集中办班,异地进修,面对面的现场实训等方式,这种培训方式使学员的学习受到时间、空间限制,参加培训的人数有限。利用Sakai平台开展远程培训,培训单位利用平台提供的工具快速建立相关专题学习网站,把培训内容以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形式添加到网络平台上的相关专题中,充分发挥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的优势,让受训学员在家或在单位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培训,主动地进行知识构建。同时平台也为学员创设了一个有效、互动的学习环境,改变了以往形式单一、呆板的培训学习方式。学员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性学习,探研性学习和协作学习,根据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打破了传统培训中必须定时定点的集中培训方式,适应了县乡特别是一些偏远地方学员的学习需求。

2 培训的经济、高效

传统培训以专职教师或聘请专家集中面授,完成整个系统的培训任务需要。培训名额因场地、专家授课酬金、接待费用等支出限制不能满足众多的基层农技人员,能参加更高层次的省、市级培训农技人员人数更是有限。科技日新月异,每个农技人员都有需要培训与提高的迫切愿望与现实需要,传统的培训方式却很难解决培训的规模、数量与质量问题,使基层农技人员接受继续再教育面临挑战与困难。而利用Sakai平台开展远程培训,培训所需的硬件及软件是一次性投资,多次使用,长期受益,费用分摊下来,培训成本将会大副度下降。(在有些地方,硬件的配置己具备相当条件不需要再行投资专门配备,只需升级或直接使用)。培训单位在Sakai平台上把培训内容按模块和专题进行划分,根据模块与专题安排培训学习时间,广大农技人员按照培训方给予的帐号与密码通过平台网络注册,就可以实现在专家的辅导下学习培训,参与交流、讨论。学习环境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使农技人员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工作时间灵活方便地安排学习时间。显然,利用Sakai平台开展远程培训,可以使广大的农技人员都有可能和机会得到相关领域专家高水平的指导和培训,实现培训的规模效应,扩大培训的受训率,节约了培训经费,缓解了资源在省、市、县、乡级分布的不匀衡。

3 培训的有效沟通与合作

传统培训存在着“培训内容多,培训时间短,培训方式单一,缺乏沟通”等弊病。在培训过程中,农学专家和培训学员之间几乎没有沟通的机会和时间,培训后更是难以保持联系,学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另一方面培训教师和专家也无法收集到培训的反馈意见,培训的效果大受影响。利用Sakai平台开展远程培训,可给专家和学员提供一个后续沟通的平台。通过在线答疑、讨论区、维基等互动平台,实现专家和参训学员、参训学员与参训学员之间在培训学习期间的交流,在培训结束后,受训学员和农技人员在实际工作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平台信息随时请教,也可以通过平台解答别人的困惑,完成知识提升与实践技能的有效迁移;专家、专职培训教师和调研人员也可随时了解基层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新农具的实际情况和第一手资料,为后续相关专题的培训和科研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取得数据资料。总而言之,培训在动态交流中可以随时进行。

4 培训的科学考核与评定

传统培训效果的考核检测方式单一。当集中培训结束后,培训单位组织专门的结业考试对培训学员的理论和技术部分分别进行考试以评定学员的最终培训成绩,却无法考察学员在参与培训中所做的努力和检验培训后学员所学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最终效果与培训实际绩效(恰恰这点是培训活动进行的宗旨和根本目的)。Sakai平台则为培训方提供了考查学员学习过程的途径,学员可以将培训学习中总结的心得体会、在工作中的所思所得等成果上传到Sakai平台上,作为个人电子档案;结束培训后,学员可将实际指导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或新情况,新的体验与好的方法快速地反馈到平台与培训专家,与其他学员沟通、交流和共享。而专家或培训单位专职教师则针对学员上传的资料中反映的问题,进行总体辅导和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并对学员学习成果和资料进行筛选,将优秀成果或典型案例添加到本专题案例资源库,便于其他学员借鉴学习。这样不仅益于学员的学习与进步,而且也丰富并完善了本地区本专业的资源库,补充了基层培训资源不足的缺陷。

三 基于Sakai平台农技推广人员远程培训对策

1 争取财政支持,提高师资水平,完善培训设施和装备

作为县、乡培训机构应积极想办法争取中央、省级和州、县财政培训经费,完善培训设施和技术装备,增强培训服务手段,提高培训服务水平;选聘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或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担任农技人员培训教师,加强与农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合作,加大对基层培训专职教师充电和继续教育力度。当然,对培训专职教师的继续再教育也可以采用Sakai平台进行远程培训。理顺管理体制与人事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培训师资特别是基层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 基于Sakai平台开展农技推广人员远程培训模式

针对传统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弊端,借助Sakai学习平台提供的技术环境优势,以“问题为导向,学员为中心”为培训理念,建构以Sakai平台为基础,培训基于“丰富的资源+多样的活动”开展远程学习的培训模式(如图2)。该培训模式的设计思想是将整个培训过程视为一个互为联系、互为补充的完整体系:培训内容以文本、音频、视频、动画、图片、网页等多种形式呈现,体现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势;也包括同步/异步的专题论坛、聊天室、Blog、Wiki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培训是一个动态的无终止的过程。在活动安排中注意理论与实践,课堂教学与考察,教师讲授与学员讨论的三结合,因材施教的选择适应受训者全方位需要的互助式教学、探研性教学方式,重视农学专家、培训教师、学员之间的双向互动与勾通,使师生在交流互动中形成开放的社交网络,在这个网络共同体中每个面员互帮互助,在共同学习中共同提高。

3 基于Sakai平台开展远程培训的实践活动

在远程培训运用中Sakai平台的操作非常简单,具备基本信息技术能力的农技人员在查看了培训单位相关专题网站平台首页的学习帮助或操作指导手册后只需使用浏览器,就可以进入培训单位相关专题网站参加培训与学习。

(1)培训资源与课程学习的设计与安排

基于Sakai学习平台的资源与课程设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学员工作的能力需要与知识更新需要设置培训课程与网络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既要有多媒体资源又要有文本资源,既要有网络资源又要有光盘资源。培训资源呈现方式的设计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农广人员:年龄大,学历较低的基层农广人员以生动形象的现场实训视频为主,文字资料为辅,而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农广人员则以文本说明、图像介绍为主,多媒体形式呈现为辅;就培训课程资源结构的安排来看:旨在要为参训学员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材料和阅读资料,涉及面要广而精,新而专,既要有来自一线基层培训教师的培训资源又要有来自农学专家的培训资源。用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培训课程资源适应不同层次的学员的不同需要,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供其所需,为有效实施按需施训奠定坚实基础;对具体专业培训课程内容的设计:利用平台提供的工具实现模块化的专题资源库管理,专题资源库为学员提供本省、本地区经济发展应用的具体案例资源库,案例尽量选择一线基层农技教师的现场讲授片段并加上相应权威专家的点评与指导,使学员在观看具体案例的过程中,就知道如何分析,如何模仿,能够在工作中立即实践与应用。

(2)Sakai平台的培训活动实施

在Sakai平台的学习和培训中,学员可以开展基于资源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或协作性学习。在进行协作学习中,培训学员可组成学习小组开展协作学习,参加学习小组的成员本着同专业、培训基地相同、同县同区域、居住地近等原则组成。

学员在Sakai平台注册登录后,立足于当地农业生产需求或培训要求选择相关课程,开展学习。首先,学员结合资源库相关专题中的文本、现场实践视频、案例剖析、IP课件、课堂直播开展基于资源的自主性学习,收看专家讲解的网络视频课件,理解、消化平台上介绍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在具体工作中实际应用。

在培训中、在工作之余结合本人在基层指导的心得,利用Sakai平台的聊天室、讨论区、博客(Blog)、维基(Wiki)等工具开展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Blog撰写学员个人学习心得体会和应用新技术心得,利用Melete模块学习序列,通过Wiki大家协同完成针对本地区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使用的专题作业,以讨论区、聊天室实时/非实时形式的交流解决本地区、本行业在提供先进技术,种子种苗,市场开发,经营流通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中出现的问题;利用论坛、BBS学习或工作中问题寻求帮助。

培训专家定时或不定时在Sakai平台上与学员开展交互:培训期间定时布置学习任务,在网上利用聊天室、讨论区或论坛组织专题讨论,以发贴、在线交流或EMAIL形式及时解答学员的困惑与不解散;培训结束后继续关注学员的学习和工作进展,以在线投票、问卷调查形式调查培训效果,了解学员所需;不定期查看学员的学习心得、个人学习空间等电子档案的内容以了解学员学习动态。

五 结束语

面对农村日益发展的效益农业,绿色农业,信息农业,数字农业,面对广大农民急需的农业科技服务,以Sakai平台作为基层广大农技推广人员远程培训的教学平台,形成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培训内容为主导,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培训体系,使广大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参与培训成为现实,提高了农技推广人员培训绩效。但在利用Sakai平台进行远程培训的具体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今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桃林.加强农技推广提高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力[EB/OL].

[2] 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队伍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EB/OL].

[3] 丁晋.从Sakai项目谈高校网络辅助教学平台[J].中国电化教育,2008,(1):98-101.

农业专业技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特点;培养模式

从1999年高等院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已趋向于大众化,这为研究生规模的扩大提供了生源基础,1999—2005年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年均增长率为27.57%[1]。这种增长不仅表现在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上,专业学位也有很大的发展。我国从2000年开始招收在职农业推广专业硕士,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这是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一次转变。

1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

农业推广硕士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旨在培养具有一定农业技术基础,熟悉农村发展情况,并能运用相关理论指导农村发展,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该专业学位有以下特点:

1.1职业性

职业性是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是专业学位区别于其他学位类型的本质特征。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必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联系才具有生命力。

1.2实践性

实践性是专业学位的重要属性。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具有从事农业推广领域的坚实基础理论和宽广专业知识外,更具有解决农业科研、生产、管理一线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1.3研究性

研究性是专业学位的本质属性。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虽然是应用型研究生,但是作为高层次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学术能力,如文献查阅、试验开展、论文撰写等基本科研素质,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具备研究能力,其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必然不强。

2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2.1招生方面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2009年是从参加全国硕士生招生统一入学考试的考生中调剂而来,2010年采取“分列招生计划,分类报名考试,分别标准录取”的方式招生。对于大多数农科院校而言招生比较困难,在学术型研究生招生有缺口的情况下要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就更困难。因此,近2年招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部分是从学术型研究生中成绩靠后的学生中调剂而来,部分是本科基础较差的应届生。相对学术型硕士生来说,生源质量和学生基础都稍逊一筹。保证生源质量是提高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步。可以采取措施吸引优秀的应届生报考。

2.1.1对于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在学费和生活补助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比如学费可以比自筹学术型研究生低。这样可以吸引一些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继续深造的优秀本科生报考。

2.1.2 增加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名额,选拔优秀应届生直接攻读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

2.1.3进行正面的宣传来提高社会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认知度。目前农科学术型研究生的就业处于低谷,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刚招生2年,就业去向的好坏直接影响以后的招生,而社会的认可程度对于学生就业的影响较大。因此,要加强正面宣传,提高农业推广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以促进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招生。

2.2培养方面

2.2.1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在职推广硕士不同,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没有一定的职业背景,大部分来自于应届本科生,对于他们的培养应该采取与在职推广硕士完全不同的培养方案。培养应该以职业为导向,把他们对职业的要求融入培养的全过程。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师资方面与学术性研究生应有所不同,要突出农业推广专业学位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2.2.2课程设置要求。研究生课程设置是围绕研究生培养目标而进行的课程总体设定和安排,是人才培养活动及其模式的实质性要素和体现教育思想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部分,是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核心[2]。对于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考虑到生源主要是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而其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主要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发展等领域相联系。因此,课程设置应与其实际情况紧密相关:应该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质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应该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按需设置”,并且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特点。由于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2年。因此,课程设置不能像学术型研究生那样细化。注重应用型课程,相应减少纯理论性课程的设置,满足学生学习和就业的双重需要。

2.2.3教学实践环节。教学模式能否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2年,而对于农科类而言,试验的周期较长,结合这一点在教学方面可以采取案例分析和现场讲授等方法,让学生从感性上有一定的认识,以便更好地将理论性和应用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考虑到全日制推广硕士学制较短和社会认可度低,很多导师对这类研究生还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采取“双导师”制[3],也就是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承担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校内导师负责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素质、理论基础和创新思维等研究生基本素质层次的培养;校外导师负责研究生的选题、研究等实践应用能力层次的锻炼。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授课方式应结合其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采用案例式、专题讲座等授课方式,结合学科前沿、国内外最新形势,把农业实践理论和实际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中[4]。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高质量、充分的专业实践是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原则上不少于一年。为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学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等。

2.2.4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应该来源于校外导师的课题或校内导师的横向课题,必需要有明确的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可采用调研报告、案例分析、规划设计等形式,也可以采取澳大利亚一些高校的做法,学位论文不一定要进行答辩,如果需要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申请论文答辩,其余的学生学位论文只要导师和同行专家评阅通过即可按照规定授予学位。

3参考文献

[1] 廖湘阳.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保证的专项[R].全国第七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学术会议,2008.

[2] 潘文年.学科挂靠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8):32-35.

农业专业技术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对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这说明教育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农村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使农业、农村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教育,实现科教兴农,是摆在各级政府领导以及广大职教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迫切的任务。

1 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及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目前我国农村的教育状况,与农业发展的需要极不相称。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直接影响着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这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1.1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

据统计,我国农村劳动力有4.82亿人,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在我国每7000亩土地上只有一名农业技术人员,每7000头牲畜只有一名兽医人员,每万亩森林仅有0.53个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有近70%左右的科技成果在农村得不到及时的推广应用。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农技推广人员严重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也影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水平,培养真正能为农村实用新技术推广的农技人员,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1.2农村劳动力素质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我国农村劳动力从数量上看,有着极大的优势,但从质量上看却处于严重的劣势。据统计,我国每万名农民中拥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仅1人,农民不仅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而且创业精神、专业技能也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极大差距,这对不断更新的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新增的劳动力中相当一部分人又不愿意从事祖辈传下来的农业技术生产,这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进而会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 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存在问题

2.1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去开发农村的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职业技能,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与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息息相关的。但我们知道,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是较薄弱的一环,而作为职业教育基础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更显得势单力薄,发展相对缓慢。

2.2存在问题

2.2.1教育思想陈旧,观念落后

一些地方政府过分重经济,轻教育。重视传授文化知识,轻视掌握实践技能。广大农村家长,观念里仍存在着“读书做官”、“走出大山”的传统观念,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和重要性还了解不够,对职业技术教育缺乏信心。

2.2.2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相分离

我国农村在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上存在严重问题,仅限于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忽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培养途径上,对文化基础知识的要求较重视,而对实践技能的培养上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只有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

2.2.3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

多样化、多层次供给不足,无法满足人们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需要,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还不够健全,不能全方位的满足各类人员的需求。由于中职学校的专业类型比较单一,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专业的多重选择。毕业后的一部分学生又未能到高等职业院校继续深造,这对培养农村高精尖技术人才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2.2.4办学经费紧缺

多数农村职校缺乏稳定的经费来源。近年来由于受普高热的影响,农村职校生源大量萎缩。同时教师进修与培训跟不上时代步伐,专业转向、设备更新等难以实现,进而导致学校自身的发展适应不了社会的需求,这样恶性循环也会影响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

2.2.5专业设置不当,设备陈旧

由于资金短缺,专业设置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设备陈旧,难以适应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有的学校自开办以来,专业设置没有多大改观。而有些学校又盲目设置,仓促上马了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有的甚至完全放弃涉农专业。

2.2.6师资力量薄弱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农村职业学校由于种种原因,教师不能及时定期到外培训,这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也有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陈旧,甚至缺乏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的教育理论。

3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半农半工、半农半商的农户逐渐增多,甚至有部分农民告别了土地。但是,由于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这会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的提高。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是繁荣农村经济,实现新时期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3.1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具有使农村劳动力增值的功能。它可以为农业产业化培养一批较高素质的熟练的劳动者。同时通过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为农村产业化营造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作为直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产业,与农业产业化息息相关。

3.2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农业专业技术论文范文7

1.现行职称评审存在的问题

1.1 评审内容缺乏导向性

职称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但现行职称管理缺乏明确的方向引导。现行的评价偏重于水平、能力,欠缺对顺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引导,缺乏对闭队、单位和社会的贡献的评价。要更好地发挥职称的导向作用,就要顺应单位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1.2 拘泥于门槛、条件,忽视对真实水平的评价

专业技术人员追逐数量和业绩分,舍本逐末,忽视了职称评审是对专业技术人员水平的评价。现有量质结合,“门槛”+“量化分”的评价方式,虽有效地保证了评审的质量,但也容易使专业技术人员产生唯指标心态。专业技术人员为尽早晋升职称,对照着晋升条件工作,忽视了对自身实际能力的锤炼和提高。致力于发表SCI论文的篇数,忽视了发表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致力于实验室工作,忽视了田间地头的实践工作[3-4]。

1.3 缺乏弹性条件,人才不易脱颖而出

现行评价主要围绕对物化产出的评价,缺少对软实力的评价,缺乏对学术水平评价的弹性条件。应当突破形式和数量的桎梏,鼓励人才脱颖而出,不拘泥于对任务、论文和成果数量的要求,鼓励科技人员出大成果、高水平的论文以及完成高级别的科研任务。专业技术人员只要是达到相应水平,就要创造机会,使其尽早取得相应的职称,在更重要的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5]。

1.4 指标间的权重不尽合理

评价指标(任务、论文和成果)中科研任务的权重过大。现行量化体系重点突出了科研到位经费,科研任务的计分权重较高。客观原因是,建立业绩量化体系时,科研到位经费总量较低,当务之急是争取经费。但经过10多年的努力,科研到位经费已今非昔比(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为例,科研经费由2001年的0.14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14亿元),现行权重已经不尽合理。

1.5 缺乏对团队绩效的评价

现有评价属于个人业绩的考评,缺乏对闭队绩效的评价。个人评价有利于明确个人的工作绩效,能够防止滥竽充数,但个人评价会埋没其对闭队的贡献,忽视个人对闭队的责任感,削弱闭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影响闭队间的协作与配合。在评价个人水平的同时,更应当体现贡献,评价其对闭队的贡献、对单位的贡献和对社会的贡献。

2.解决职称评审现存问题的措施

2.1 构建适应现代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的职称体系

研究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强化顶层设计,加大职称制度的创新力度,不断优化职称的导向作用和管理职能,让专业技术人员集中精力搞人才建设、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引人新理念,建立新机制,探索新模式,引导专业技术人员投身现代农业。

一是加大引导激励力度,研究出台推动协同创新,保证现代农业科研单位高效运行,加快新兴学科建设的职称制度。突出成果产出、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的评价机制,促进争取大项目、培育大成果。目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启动了系列农业综合体项目,以首席科学家牵头,通过建设一支产学研、农科教结合,首席专家、推广研究员、责任农技员、科技特派员和农民技术员组成的多层次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队伍,以解决生产问题衡量科技创新水平,提高了科研针对性。二是以“缺什么、补什么”为原则,将职称工作与人才、学科和标准化研究所建设相结合,以优化人才结构为目标,水平、贡献和影响力为内涵,设计评价指标,克服浮躁,协同创新。努力推进现代农业科研单位建设,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服务“三农”能力和政策咨询能力。三是顺应现代农业发展,以现代农业的视角重新审视职称工作,引入新理念,建立新机制,探索新模式,引导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投身现代农业,为浙江省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打造高效生态农业强省、特色精品农业大省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投身现代农业,设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优先推荐业绩突出、工作出色的现代农业人才晋升职称;建立推广高聘制,将首席专家、推广研究员、责任农技员与职称聘任结合起来,对岗聘任;给予农业综合体闭队成员适当的业绩激励,努力构建一支产学研、农科教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队伍,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2.2 强化对专业技术人员内涵的评审

强化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内涵(水平、贡献和影响力)的评审,重点考量其学术、技术水平及工作能力。遵循农业科研和人才成长规律,以个人最具代表性业绩为评价对象,突破形式的桎梏、数量的要求,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克服浮躁,协同创新,争取大项目,培育大成果,发表高质量论文。通过论文送审、专家推荐和评审答辩等多种方式,评审出有能力、有潜力和有水平的科技人员,使评审结果更令人信服,水平与称号更相称,更有利于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2.3 开辟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绿色通道

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是宝贵财富,是加快发展的生力军。突破任职年限的束缚,开辟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绿色通道,尝试建立多渠道解决办法,使水平高、能力强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能尽早取得高级资格,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通过低职高聘能解决引进人才的待遇问题,但不能尽早取得相应任职资格一直是他们的“心病”。直接申请认定人选国家、省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确认其他不同层次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任职资格,为有真才实学的高层次归国人才提前取得任职资格开辟绿色通道。一是引进的青年归国人才,通过知名专家推荐、资格审查委员会审核和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委员会评审,确认其副高级任职资格。二是引进的归国学科带头人,与聘期考核相结合,中期考核优秀,考核期满合格的,直接通过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委员会评审,确认其正高级任职资格。

2.4 调整完善业绩量化评价体系

继续调整完善职称业绩量化计分办法,解决现有评价办法中的一些短板,建立与现代科研院所发展相匹配的职称量化评价体系。把弹性指标与刚性指标、个人能力与闭队绩效、主观评价与客观计分有机结合起来,突出个人在闭队中的作用,以及个人在闭队创新中的地位与贡献。调整评价指标间(任务、论文、成果)的权重,突出成果产出、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保证科学研究高效运行。

1)增加弹性指标的评价。以个人最具代表性业绩为载体,增加对弹性指标的评价。将SCI最高影响因子、引用率、他引率,TOP分区的SCI,作物的主栽面积,动物的只/羽数,推广效益效果,品种在全省的占有率等因素作为弹性考量指标,为高评会评委提供评审依据。

2)增加闭队绩效的评价。以个人对闭队、单位的贡献为载体,增加对闭队绩效的评价。通过对闭队绩效的评价,以及个人在闭队中的地位、所发挥的作用、在闭队绩效中的贡献率,来印证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与能力,判断个人对闭队的责任感,闭队成员间的协作与配合。在以三大指标(任务、论文和成果)排名计分的同时,增加业绩贡献率的标注,甚至考虑以贡献率代替排名。用贡献率来计分,业绩计分更合理和科学,量化分数与个人实际贡献更为一致。作为完善闭队结构的标准,使闭队绩效与资源配置挂钩,进一步对学科及学科群设置开展动态调整,以适应科学研究路径要求。具体公式如下:其中,R为贡献率,主要指个人在任务中所起的作用,按个人在任务中所起作用的贡献率百分比来计;M为经费数;J为项目级别系数。

3)调整指标间的权重。降低科研任务在评价指标(任务、论文和成果)中的权重。按投入产出比,更小的投入,更大的产出,是最佳的绩效状况。目前,科研经费已经足以保证科学研究活动的正常进行,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克服浮躁,协同创新,就应当把工作重心逐步从争取科研经费,转到争取大项目、培育大成果和发表高质量论文上,让科研人员集中精力搞学科建设、人才建设和科技创新。

3.发展与展望

3.1 继续改革和完善评聘分开制度

继续改革完善职称任职资格与聘任相分离的制度,建立更合理有效的职称评审体系。以科学设岗为基础,以加强单位自主聘任为核心,真正建立起“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择优”的职称制度。通过实施的岗位设置,科学设置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和核定岗位职数,强化岗位聘任管理和任期考核,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创业创新热情。

3.2 通用专业委托社会评定,持职业资格证书上岗

严格执行通用专业委托社会评定,持职业资格证书上岗。对社会通用性强、有专门评定委员会的专业,委托省级会计、审计、编辑、卫生、档案和经济等专业评委评审,用专业评审保证专业技术水平。推行职业资格制度,将职称任职资格与职业上岗资格对接起来,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取得注册会计师、注册工程师、注册药师和环评工程师的执业资格,提高科研辅助服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3.3 部分岗位试行聘任替代评审

公开聘任,竞争上岗,彻底打破了重评审、轻聘任及论资排辈的传统做法,将有能力、有水平的科技人员直接聘任上岗。鉴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代表的只聘不评的做法,试行一部分岗位用聘任替代评审,强化聘期考核管理。对符合年限及聘任考核优秀的人员,直接取得相应级别的任职资格,取得相应的职称资格证书。

农业专业技术论文范文8

[关键词] 现代化农业 农技推广人员 职业素质 技术提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06-01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在每次的探讨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工作会议中都明确表态:要紧抓“三农”的决心不能改变,帮助“三农”的力度不能削弱,加强“三农”的工作不能松懈。其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成为“三农”服务的一支主要生力军。在这种特殊时期,应对发展新时期提出的挑战,必须充分发挥生力军的作用,必须要解决农技推广人员素质低的问题,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队伍。最终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当前农技推广人员的基本现状

1.学历普遍偏低,专业不对口,且性别比例失调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高等院校培养各类农科专业的大专以上毕业生,专业知识水平普遍偏低。综合型、外向型人才极为紧缺,专业性技术人员的数量不增加反而日益减少。其中,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大专,本科及以上所占比例最小,可见,学历偏低是导致基层推广队伍整体知识水平较低,是制约推广队伍素质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大多数人都在进修深造,并且取得了更高的学历,但有的专业不对口,同样对新农村建设于事无补。

2.农技推广人员技术老套,不能普及信息化

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体系,普遍过于单一简单,知识老化严重、更新慢。农技推广人员主要是一支以中老年人、中专生为主的队伍。这支队伍知识体系老化、非专业人员多,基本专业综合素质偏低。其中很多人机械式地只能完成低强度、简单重复的任务,并且很少有外出培训、进修的机会,部分自学的技术人员同样因为时间缺乏、内容简单而在专业知识技能的提升上缺乏积极主动性,故知识结构单一而陈旧、技术技能提高缓慢。

二、农技推广人员素质低的原因及针对性对策

1.农技推广人员的生活待遇不够好,工作环境不理想是许多年轻人放弃农技事业的根本原因。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改善农技人员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提升他们的地位和待遇。具体方法:一要解决他们的安居住房问题;二要解决他们有办公处理问题的地方;三要把农技人员的工作经费、试验和实验经费,以及按政策规定应当给予的各种补贴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除此之外,农技推广人员应积极主动地接受政治思想教育,提高政治荣誉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以发展农业为荣,全心全意服务“三农”的价值观,自愿投身于现代化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中去。

2.农技推广人员缺乏进修深造的机会,专业知识浅薄,技术性动手操作能力差,是素质低的主要原因。专业性技术研究生培训的特点主要就是培养应用型、综合型、复合型的人才。因此,政府部门与教育部门应在加强农技推广人员能力建设工作方面,多出台有利于农技推广人员专业技术提升的便民政策,改变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农技推广人员综合素质低与专业技术能力差的现状,基本上满足其在专业技术提升方面的需求,促进我国农业科技与农业兴国的快速发展。开办专业技能培训班,以此全面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总体素质。同时重点培养一大批具有高学历的技术骨干到高校去进修培训,充分发挥农业高校的师资力量、硬件设备优势,进行农业技术知识“补缺”教育,加强巩固已学理论,重点学习新理论、新方法,更新观念和新技术。组织到国外考察学习,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以此有效地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拓展创新思路,取其精华,更好地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

3.各大高校相关的专业比较冷门,没有专业性强的高等农校提供更好的专业知识。现在,我国很多所综合性院校、农业院校和科学研究院所针对农技推广人员素质提高有着迫切的要求,因此积极设立农技推广专业、成立农技推广院校或开办技术性培训班,进行农技推广专业大专、本科和硕、博士研究生各层次的专业知识培训。另外,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必须深刻认识且清醒地明白,专业性知识对于个人和推广队伍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牢牢把握机会,时刻准备着继续深造,抓住机会参加成人高考、到高等院校进修、攻读合适的学位,以尽快提升学历层次。其中,全国各地的培训机构依靠农业高等院校的优势展开培训,针对我国当前现代化农村经济建设中急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设立专业管理、技术人员的重点培训班和再教育,并且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部分地区日益衰退的农技推广队伍素质已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培养具备专业能力和职业技术素养的优秀人才迫在眉睫。同时,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杨绍勇,童春燕,杨建民. 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思考[J]. 云南农业. 2011(03)

[2] 李明旺. 海晏县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对策及建议[J]. 青海农林科技. 2010(02)

农业专业技术论文范文9

关键词: 农村人才 人才类型 培养形式

一、农村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形势严峻

所谓的人才是指具有才能的人。不同的分类标准将人才分为不同种类型。新时期,就才能的范畴而言,人才可以分为管理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三大类。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目的性分析,现代社会的人才可分为理论型(学术型)、技术型、工程型、技能型四类。学术型(理论型)人才是指能够在学术科学领域领先,能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在科学进步的前沿阵地从事科学理论的开拓性研究工作。工程型人才是指能够将科学理论转变实践,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并能通过工程的设计、施工、调试、管理等方面使社会获得最大的工程效益。技术型人才是指在从事技术设计、改造、革新的技术人员。技能型人才是人才层次中的最重要的基础层次,也是人才层次结构中人数比例占有最多的一个群体。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将最新的理念、最新的设计转变成最终的产品和效益。现实中,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的创新、变革只有通过技能型人才实践才能得以完成。在现实操作中,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有所交叉。技术型人才要掌握一定的经验、操作技能。技能性人才在实践操作中,随着现代产品智能化的程度日益提高,也要不断更新原有的知识理论,掌握不断变化更新的生产实践经验,提高现有的技术水平。

依据上述对人才类型的分类,现今阶段,农村人才主要是指技术型和技能型两种类型。从这种分类法出发,我调查研究中,对调查者所填的“一技之长”做出如下分类:将在农村中从事木工、厨师、电工、电脑、电气焊、木工油漆、建筑、开车、理发、美容美发、水暖工、装修、做豆腐、种植果树及其他农作物、养殖等偏重操作性工作的人才划分为农业技能人才;将在农村中从事果树培训、会计、计算机、科技发展、培训、医生等工作的人才划分为农业技术人才。

调查中发现,我国农村人才比重偏低,所占比例仅为31.7%。与农村技能人才相比,农村专业技术人才数量非常少,占农村人才比重的18.2%,仅占被调查村民的比例5.8。这个数据表明:在现有农村中,从事科技含量高的工作、接触新技术的农民很少,即便被认为是农村人才的这部分村民,做的也多是重复性、操作性、经验性的工作。

二、农村需要哪些类型的专业技术人才

农村所需人才的类型:

调查结果表明:调查的村民中,对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最大,有83.2%的人都有这方面的意愿,其中,对有种植知识的人才需求量最大。对农村技能人才的需求最小,这是因为村中已有很多拥有相关技能的人群,他们可以向村民提供帮助。但是,现有农村中管理人才比较缺乏,人们对于经营知识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因而,有必要开展现代企业管理、法律、资本运作等工商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者的市场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继续推进乡镇企业蓝色证书培训工程,重点培养乡镇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人员。

三、农村现有人才培养的来源途径

农村人才的来源途径:

上述掌握“一技之长”的农村人才中,有45.5%的人表示他们的才能是通过培训班讲座得来的,这表明培训讲座在农村人才的培养上确实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推广人员传授、从书本中学得、从亲戚朋友那里获得技能是另外三个采用较多的方式。其中推广人员传授也可以说是培训班讲座的一种变形,本质类似,只是形式有所变化。书本自学虽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但农民的文化水平有限,而且农业技术日新月异,只凭农民自觉的学习方式很可能跟不上时代和信息的变化。传统的师父带徒弟模式学习更多地出现在农民工外出务工,在农村现有的技术生产中不常见。因此,农村人才的培养途径上,在鼓励农民自主性的同时,还要辅以专家、技术人员的指导。

在以上农村人才中,有16人表示把自己所掌握的一技之长传给别人,其余人则不会传给他人。在这16人中,技能所传受用群体范围是有很大差异的,少则只传一人,多则传给几十人。这是农村本土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它有助于形成一个人才圈和人才延续链。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受众群体太少,不利于农村中大规模人才资源的开发。

四、立足高职院校,加强农村人才教育培养

农村人才的培养教育问题关系到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做好农村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各级政府应加大农村人才培养的各项政策的倾斜和优惠力度

在农村人才的稳定、培养教育中,各级政府要发挥重要作用。要继续加大各项政策的倾斜和优惠力度,鼓励农业和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科技开发、科技承包和提供有偿技术服务,并形成制度化,取得经济或社会效益的要给予奖励。要充分发挥四站(农技站、农机站、良种推广站、林业站)等专业机构的作用,通过调整和完善各项政策调动专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要进一步改善农村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要采取有效措施打破人才部门管理的旧有模式,支持和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农业科技承包、试验示范和下乡支农活动,充分发挥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

其次,完善农村人才的绩效评估工作,使农村人才的评聘走向正规化、科学化。各级政府,特别是农业和人事部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对农业和农村专业技术人员的业绩评价、职称评聘、学习培训给予适当倾斜。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评价和使用,要坚持以绩效为主。把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聘纳入人事职改部门的日常工作探索符合农村技术人才职称评聘的具体办法。

(二)发挥农业推广站的作用设置各类教育培训班

调查发现:农民希望得到的技术培训较多涉及的集中在种植业和养殖业,这是和农民生活密切相联系的,同时各方面的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调查统计中有所体现,在获得途径上有40.4%的人选择通过上补习班实现,农业推广人员的传授所占比例为27.9%,书中自学和电视广播者两个途径仅仅占到了4.8%和3.8%,村中能人的传授占到了12.5%。

农民群体是一个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文化水平较低的一个群体,因此,对农民实用知识的培训,农民大多选择了由技术人员或师傅教授的方式,所以说,如果对农民进行相关的培训应该投其所好,给农民提供一个他们认可的方式,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在农村的乡、镇、村举办教育短训班,由政府出资,在农闲季节开展农业技术教育培训,这种离家近、见效快的农业技术教育培训模式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院校应增设农业技术专业

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提出:改革农村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振兴农村经济,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措施。

农、林、商、工等科院校在办好本科的同时,要注意发展农业专科院校。试办以农林为主包括工科、财经管理等的综合性专科学校,专业设置要与当地经济特点与建设需要相结合,为地、县、社培养各种专业人才。

要大力发展以农业为主的职业院校,整合现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资源,在普通职业院校中增设农学园艺、畜牧兽医、农业工程、经济贸易、生物技术、园林、计算机等专业,特别是设置园艺(保护地园艺方向)、农业实用生物技术、农学、种子、果树、动物饲料、动物生产、制药技术(兽药方向)、动物医学、畜牧兽医、农产品贮藏与加工、设施农业、农产品质量检测、计算机网络应用、环境艺术设计、园林、观赏园艺、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商务、会计与审计等专业。同时,发挥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院的师资力量及软、硬件设施资源优势,对于生产生活实践经验较强的技能,可以将各类农业科技人才请进来补充师资力量,增设相应的农业技术专业或小型班,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农村人才中的作用。

总之,中国是农业大国,随着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了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农村经济飞速发展,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农业转化。农民迫切要求掌握专业技术知识,提升农业技术能力。因此,政府应与各级各类院校协作,为多、快、好、省地培养农村专业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桂霞,钟建珍,王立虹.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教育与职业,2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