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社工机构年度工作计划集锦9篇

时间:2023-03-07 15:00:45

社工机构年度工作计划

社工机构年度工作计划范文1

一、“十五”时期我市人口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人口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有效缓解了就业、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全市*年末总人口435.09万,比*年增长2.4万人,年均增长0.48万,年均增长率0.11%,比“九五”低0.26个百分点。“十五”期间,户籍人口出生19.58万人,比“九五”少出生3.25万人;年均自然增长率为2.19‰,比“九五”低1.72个千分点。总和生育率在1.2左右,低生育水平进一步得到巩固。

(二)人口受教育水平有所提高。“十五”期间全市人口受教育程度稳步提高,*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市6岁以上常住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00年,比*年提高0.3年,大专及以上常住人口所占比例为3.78%,比*年增加1.36个百分点。其中常住法定劳动适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93年,比*年提高0.42年;大专及以上人口比例为5.16%,比*年增加1.93个百分点。

(三)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年全市户籍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285.91万人,占总人口65.76%,社会抚养系数继续处于较低水平,为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密切相关的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带来了难得的“人口红利期”。出生人口性别比继续保持正常。“十五”时期全市户籍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05.08,比“九五”低1.12个比值。

(四)人口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人口在城乡间、区域间的流动迁移,人口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239万人,占总人口55%,比*年上升了6个百分点。

二、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所面临的人口形势

受人口增长惯性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综合影响,“十一五”及以后较长一个时期,我市还将先后面临市外流入人口和老年人口“两大高峰”,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人口发展仍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人口形势依然严峻,人口和计划生育任务更为艰巨,给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巨大压力。

(一)低生育水平存在不稳定因素。在低生育水平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十一五”期间全市人口总量将在435万至440万之间波动,2010年前后会平稳下降。由于受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增长惯性以及允许生育二个孩子的独生子女婚配对象逐渐增多等影响,今后一段时间政策内出生人口有所回升;同时由于群众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加上行政管理手段弱化,违法生育有可能增加。人口流动性加大,增加了管理难度,富人、名人超生有增加趋势,城市计划生育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个别农村地区计划外出生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任何政策的偏差、工作的失误及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都可能导致生育水弹。

(二)人口素质总体上不高,制约我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全市出生缺陷发生率约为1-2%,虽然明显低于全国4-6%的平均水平,但由于受环境因素和实行自愿婚检等影响有一定程度的升高趋势。据我市监测点统计,2003年为1.18%,*年升高到1.40%。据此推算,全市每年有560例左右出生缺陷,加重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由于历史原因,人均受教育程度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偏低,影响劳动力充分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庞大,“十一五”期间始终保持在285万到275万之间。劳动力资源充裕,但低素质劳动力相对过剩,给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事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年已达14.45%,2010年将达17.78%左右,2020年达到26%左右,2040年将达到峰值40%左右,呈现速度快、规模大、城乡倒置、未富先老等特点。同时,老年人口向高龄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养老保障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受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失衡的压力依然存在,对家庭稳定、社会和谐以及人口安全将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三、“十一五”人口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按照“立足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实现富民强市”的要求,坚持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树立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用人的全面发展统领人口数量、素质、结构与分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综合决策。把人口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行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综合运用人口与经济社会政策,对人口问题实行综合治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稳定政策。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稳定现行生育政策,推进依法管理,实行处罚和奖励并举、限制和提倡结合,完善利益导向机制,依靠综合措施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

--改革创新。用发展的思路、改革的方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进人口发展领域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不断创新人口发展思路和工作机制。

--分类指导。根据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行之有效的人口发展目标和政策,抓重点,破难点,整体推进人口问题的有效解决。

(三)主要目标。全市“十一五”期末人口总量控制在440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71‰左右,总和生育率控制在1.3以内,五年出生总数控制在21万人以内,计划生育率在95%左右。出生缺陷发生率有所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继续保持正常。区域人口分布趋于合理,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人口城镇化水平达到60%左右。新增城镇就业25万人,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十五年教育。深化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建立人口基础数据库。

四、“十一五”时期我市人口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稳定低生育水平,实施“一项制度、五大工程”。

1.稳定低生育水平。将人口总量控制在规划目标之内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坚持稳定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队伍不动摇,坚持不断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机制和方法不动摇。推进工作思路和方法的转变,建立健全利益导向机制,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经济社会相关制度和配套政策,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工作新机制,依靠宣传教育、依法行政、利益激励、信息引导、优质服务等多种综合措施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努力消除低生育水弹的各种隐患。

2.实施“一项制度”。建立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奖励与保障”制度,努力营造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政策环境。认真落实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各项计划生育奖励保障政策,全面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家庭的优先优惠措施,规范计划生育公益金制度,加大对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的生活救助和生产扶持力度,继续实施新家庭计划少生快富项目。各级政府、各部门在制定经济社会政策时要向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农村计划生育女儿户家庭倾斜,在实施社会保障各类项目中要体现对计划生育家庭的优先优惠,并积极探索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

3.实施“五大工程”。实施“阳光计生”工程,维护群众权益,构建“权责统一、公开透明、行为规范、高效便民”的依法管理机制;实施“民主计生”工程,还权于民,构建“政府指导、民主管理、群众参与、非政府组织监督”的村民自治机制;实施“亲情计生”工程,提高群众满意度,构建“需求引导、科学管理、分类服务、全程关爱”的优质服务机制;实施“人文计生”工程,加强政策推动,构建“多层次保障、多元化奖优、多形式救扶、多渠道筹资”的利益导向机制;实施“和谐计生”工程,贯彻统筹协调理念,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理机制。

(二)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

1.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宣传婚检、免费婚检、方便婚检,在婚前检查或孕前检查时,在知情选择前提下,开展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弓形虫三项优生检测,普及优生优育知识,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结合“农民健康工程”和查环查孕,开展妇女病定期检查,做好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2.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开发人力资源,化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促进我市向人力资本强市转变。高质量普及十五年教育,切实加强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和水平,加快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3.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积极倡导生育文明理念。

(三)改善人口结构,促进社会和谐。

1.努力扩展就业空间。确立“就业优先”政策导向,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扶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增加就业容量。鼓励劳动者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就业,切实缓解劳动年龄人口增加所带来的就业压力。

2.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探索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全市城乡统筹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按照个人养老储蓄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适当补贴的原则,加快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探索建立城镇无养老保障的老年居民生活保障制度。积极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重视老年人口的健康和精神文化生活,鼓励全社会兴办老年卫生保健、老年教育、老年公寓等老年服务事业。适度调节生育数量,改善抚养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程度。

3.建立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的长效机制。加大宣传教育和奖励扶助力度,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大力营造男女平等、尊重女性的良好社会氛围和道德规范。推动部门协调配合和综合治理,完善和落实二孩生育全过程管理,加强对B超、终止妊娠手术和终止妊娠药品的管理,严厉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非法终止妊娠行为,把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作为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

(四)引导人口分布,统筹区域发展。

1.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强化区域规划的引导职能,按照主体功能区划的要求,统筹人口分布与生产力布局,引导人口向重点开发区域和优化开发区域集聚。坚持*大城市、县域中心城和中心镇协调发展,积极培育三大组群,进一步推进人口城镇化。深化户籍、就业、社会保险、土地管理等制度改革,依法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逐步消除阻碍人口流动的制度和政策障碍。加强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加大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引导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努力使外来流入落户人口素质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承载能力相适应。

2.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建立市内“一盘棋”管理机制,落实户籍地和现居住地共同管理、以现居住地为主的管理责任,实行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加强属地化管理,推行市民化服务。

(五)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构建人口发展综合决策支持系统。

围绕人口安全和区域热点,加强人口问题和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完善人口综合信息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机制,定期研究成果,加速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供政府宏观决策参考。加强相关部门、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健全“部门主导、专家负责、政研结合、课题运作”的运行机制。开发利用人口信息资源,建立人口基础数据库和部门人口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对人口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相关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动态监测,为政府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信息支持。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人口发展政绩考核体系。坚持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把人口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纳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重要内容,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坚持完善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责任制度,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工作调研、听取一次专题汇报、作一次工作部署、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完善考核评估方法,加大督查、检查力度,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度。

社工机构年度工作计划范文2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一)“十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全省低生育水平稳定,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0‰和3‰以内,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5%以上,只生一个孩子的妇女占已婚育龄妇女的71.53%。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育龄群众普遍享有较好的避孕节育全程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得到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依法管理的新阶段,“十五”规划的主要发展目标顺利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为“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十一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十一五”时期是“全面达小康、建设新*”的关键阶段,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我省人口基数大、密度高,部分地区群众的生育观念与现行生育政策还有较大差距,政策内生育率逐步上升,人口增长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期,2010年左右将进入第四次生育高峰期,稳定低生育水平的任务仍然艰巨;出生人口素质和育龄群众生殖健康水平有待提高、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流入人口不断增加,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人口和计划生育调控机制和保障体系还不健全,计划生育机构和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人口问题是制约我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关键因素。各地各部门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坚持不懈地做好新时期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二、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新任务,切实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宏观调控和综合治理,全面提升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工作目标。到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左右,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5%以上,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出生人口性别比趋向正常,育龄群众普遍享有良好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家庭保健服务,新型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基本形成,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逐步完善,在全国率先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率先建立计划生育服务新体系。

(三)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协调。把人口问题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强宏观调控,综合利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实行教育、管理、服务和利益导向机制有机结合,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开展。

——坚持改革创新。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推动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能力创新、载体创新,建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度。

——坚持分类指导。苏南地区率先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苏中地区加快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两个转变,苏北地区形成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长效机制,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依法行政,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法治化

1、建立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体系。坚持长期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和完善人口政策和生育政策。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研究,制定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地方法规规章,协调和推动社会各领域制定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政策规定。

7、全面实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深入贯彻《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严格履行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定职责。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深入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宣传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各级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主体合法、权责明确、程序严密、行为规范、制度健全、监督有效的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体制。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执法监督和行政监督,坚决执行人口和计划生育群众工作“八项纪律”,建立严格的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度,严肃查处违法行政行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全面推行人口和计划生育政务公开,开展便民维权活动,打造“阳光计生”。强化依法管理,对违法生育的一律法征收社会抚养费,对影响恶劣的可运用社会曝光、个人不良记录等手段予以揭露,是党员、干部的依法依纪从严惩处。认真贯彻《国务院条例》和《*省条例》,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率先建立依法工作长效机制。

3、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认真落实计划生育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各项措施,进一步搞好村务公开,增强村级计划生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建立完善“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城区计划生育工作机制,落实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不断提高社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

(二)强化利益导向,建立有利于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体系

1、加大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力度。全面推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建立资格确认、资金管理、资金发放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每一位符合条件的对象按时足额领取奖励扶助金。将政府资助和社会捐助相结合,在省、市、县各级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公益金制度,对因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和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等造成的困难家庭进行扶助。落实并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让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2、坚持把计划生育政策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体现对实行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的原则,把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与建立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社会福利等制度相结合,与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统筹等制度相结合,解除实行计划生育群众的后顾之忧。

(三)建设新型生育文化,大力促进生育文明

1、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继续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等活动,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普及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等科学知识,增强全社会的国情意识、人口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建立大联合、大宣传、出精品的宣传教育新格局,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广泛开展全民性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人口与计划生育知识普及率达到90%以上。加强人口理论的学习和宣传。各级党校人口理论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党政领导人口理论学习普及率达90%以上。中等以上学校普遍开展人口国情、基本国策和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在校学生接受教育普及率达90%以上。

12、积极推进新型生育文化建设。加强新型生育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特色的生育文化建设指标体系。建好全国生育文化示范市,在全省建设一批新型生育文化示范点,充分发挥其典型引导作用。加强生育文化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群众性生育文化建设活动,建成一批具有较高生育文化品位的活动基地。

(四)完善服务网络,不断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

1、创新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实施“世代服务”机构建设行动计划。按照“公共投入、品牌管理、依法执业、按需服务”的要求,逐步把市、县和中心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建设成“世代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宣传教育、技术服务、药具发放、人员培训、信息咨询作用。严格实行技术服务机构执业许可的准入制度,构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技术质量标准体系和绩效评估体系。以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网络为依托,以“告知、预约、服务、筛查、转诊、回访”的服务链为纽带,以免费技术服务为基础,建立各级服务网络之间联动的运行机制,提升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提供便捷化、多样化、个性化服务,让人民群众满意。

2、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坚持公共型服务,实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家庭保健行动计划,在确保为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妇免费提供避孕节育技术服务基础上,积极开展生殖健康、家庭保健倡导型、特需型服务。推进知情选择和随访服务标准化建设,应用与推广避孕节育新技术新方法,促进生殖道感染、艾滋病防治和社区干预、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男性生殖健康、不孕不育筛查转诊等工作。建立健全出生缺陷孕前预防机制。完善避孕药具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报告机制和生殖健康相关指标监测体系,构建人口与生殖健康信息平台。探索建立生殖系统高发肿瘤的预防机制和社会干预体系。

(五)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建立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管理和评估机制

1、实行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统计制度。逐步建立全面及时反映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以及相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制度和动态监测制度,完善集定期报告、专项调查、工作记录、信息共享、综合分析为一体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不断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16、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实施“数字人口”信息系统建设工程。依托国家及省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以建设省级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系统为龙头,建成全省“数字人口”信息系统。建立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及与相关部门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进一步开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各项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公众信息网,建成以人口宏观信息和育龄妇女个案信息、业务工作管理和服务信息为主体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数据库,形成人口和计划生育评估、决策支持和公共服务等信息化应用体系,

(六)推进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1、建立人口发展战略研究长效机制。实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与决策支持工程。形成以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为主,相关部门、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开展人口战略研究的协作机制。深入开展影响我省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大人口问题,以及人口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加强对影响人们生育、迁移与流动等行为以及影响人口安全等方面重大问题的研究,提出人口发展的战略措施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建议。

2、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实施出生缺陷干预行动计划,加强出生缺陷干预能力建设。建立出生缺陷干预体系,重点做好出生缺陷一级预防的宣传倡导工作,普及预防出生缺陷科学知识,加强婚育咨询和营养指导,倡导科学婚检,进行优生项目检测和风疹疫苗的接种,降低可以预防的多发性出生缺陷发生率,实现从产前-围产期保健预防模式向孕前-围孕期预防模式的转变。

3、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建立党政负责、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标本兼治工作机制,加强综合治理的过程评估和责任考核。贯彻实施省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的决定》,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实行专项督查,坚决制止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行为,依法严厉打击贩卖、残害、遗弃女婴的违法犯罪行为。广泛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倡导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的社会新风,强化有利于女孩及计划生育女儿户的利益导向机制。加强孕情监测和孕期服务,建立出生性别、引产登记报告和分析评估制度。继续对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偏高的地区实行省重点管理,开展专项治理活动。有效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并逐步使性别比趋向正常。

4、改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实施流动人口维权行动计划。修订《*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暂行规定》。深化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制改革,逐步消除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优质服务”的要求,加快建立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机制,实行以流入地为主的目标管理双向考核,切实维护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在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机构、人员。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经费投入纳入现居住地人口基数,由现居住地财政予以安排。确保流动人口享有国家规定的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并逐步开展生殖健康等服务。加快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强化社区流动人口登记制度,实现流动人口信息适时变动、异地查询和跟踪管理。相关部门为流动人口办理经商、务工、运输、购房、租房、社会保障等手续时,应与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密切配合、互通信息。

四、保障措施

(一)增强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调控能力

1、建立健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策与调控机制。各级党委、政府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将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切实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各级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每年听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专题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制约人口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各省辖市党委和政府每年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向省委、省政府做专题报告。

2、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机构和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党委、政府领导下的部门协调机制,为各种社会力量参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搭建平台,真正形成党政领导、部门指导、各方配合、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自觉履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职责,及时进行工作部署、监督检查、考核评估,形成综合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落实机关、企事业、社会团体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团体在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按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部署,组织、协调、督促、推动各部门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目标任务。

3、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各级党委、政府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采取签订责任书等措施,对党政部门、责任部门、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分别进行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实施党政主要领导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任期考核、晋升考核、责任追究制度。把领导干部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责任制的情况作为衡量政绩、奖惩任用的重要内容。开展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市、区)创建活动,强化以人为本、依法维权和服务群众的工作导向,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

(二)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财政投入机制

1、加大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公共投入。各级政府要按照加快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建立稳定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人口和计划生育财政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确保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奖励优惠措施、计划生育基本项目免费服务、县乡技术服务机构基本建设和队伍建设、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等经费的投入。各级财政要逐年增加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投入,“十一五”期末达到人均30元。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向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投入。

2、加强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的管理。根据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严格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管理和监督检查,研究制定规范的经费支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制定《*省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严肃查处奖励优惠资金发放和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使用中的违法违纪行为。

(三)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职业化的干部队伍

1、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人员准入、选拔任用、引进培养、人才激励、人才培养、交流退出、干部监督机制,努力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结构合理、精干高效,适应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需要的干部队伍。探索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岗位绩效评估机制,全面推行事业单位聘用制,强化岗位管理。在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中,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和人员稳定。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从事公益服务,经费由财政保障。乡(镇)根据人口规模按比例配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采取县管、乡聘、村用的方式,按照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下,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以女性为主的标准,建立一支年轻化、知识化的村级计划生育专职人员队伍。

社工机构年度工作计划范文3

一、全力抓好免疫规划整改。

一项长期而繁杂的工作。近年来,一免疫规划工作。疾病预防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县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作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较为重要的儿童免疫规划工作,2011年的工作中因为一些工作不到位,未能通过省级评审,被列为了全省免疫规划整改县。如何严格按照省、地要求完成整改工作,顺利通过省、地免疫规划复评审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必须全力抓好的重点工作。为此我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严格按照上级有关工作要求制定今年详细的整改工作计划和工作措施,一是卫生部门必须认真总结和研究我县儿童免疫规划中存在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有计划地逐步整改和落实。

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上,二是各乡镇必须充分认识免疫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想办法,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大辖区内儿童计划免疫的组织领导和宣传动员工作。要将儿童免疫规划与其它农村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兼顾。今年对各乡镇的公共卫生目标考核,免疫规划将是重要指标。凡因措施不力,工作不到位,导致全县不能如期通过省地免疫规划复评审的乡镇,公共卫生工作目标考核得分一票否决。

进一步加强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力度,三是各乡镇及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等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依法做好各类疫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确保我县在雪凝灾害之后不出现大的疫情。

进一步落实儿童入学入托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四是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各乡镇要建立协作机制。要通过查验儿童接种证,及时做好未接种儿童的计划免疫补种工作,确保计划免疫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达90%以上。同时要认真履行各部门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职责,加强和配合开展对以艾滋病、结核病、乙型肝炎、伤寒、麻疹等为主的重点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宣传和防治工作。切实做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的严密监测及应急处置工作。

卫生系统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工作。刚刚过去的特大雪凝灾害抗灾过程中。充分说明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既需要党委、政府的强力领导,又需要各部门的通力配合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卫生部门要抓住当前卫生事业发展的大好机遇,积极营造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浓厚氛围。各乡镇党委政府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上要不遗余力抓好落实。一是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公共卫生工作政府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实施目标考核管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分工,建立健全领导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能力建设,提高人员技能、改善服务质量。三是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合作机制,构建城乡公共卫生安全网。四是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协调机构,坚持和完善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完善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健全监测预警系统、医疗救治系统和指挥系统,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92.86%参合率稳步上升,今年。但如何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使用率、进一步扩大参合农民受益面、科学合理地完善我县各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和补偿办法、建立简捷高效安全的筹资机制,今年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重中之重的工作。

各乡镇及有关工作部门要深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发动工作,随着国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及资金补偿比例的调整。让农民群众充分了解调整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有关政策和措施。各乡镇党委政府与县卫生局要在乡镇合管办的建设和管理机制上下功夫,认真研究和解决存在问题,积极探索有效的管办分离”工作机制。县合管办要加强业务能力建设,强化人员培训工作,尽快推进合作医疗信息化管理。财务管理上,各级经办机构及医疗机构要主动接受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及社会各界监督,强化合作医疗资金监管,防范基金风险,保证基金安全。资金支付使用上要公开透明,地给群众一个明白,给干部一个清白。医疗机构的管理上,要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切实加强监管。县乡两级医疗机构要在推广适宜医用技术,采用安全、有效、价廉药品,遏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上下功夫。制度创新上,要认真总结评估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以来的经验,科学规范地完善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坚决杜绝在制度执行上不严肃、随意性大、误导参合群众的做法。

社工机构年度工作计划范文4

一、正确认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人口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基本、最重要的国情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自世纪年代推行计划生育以来虽然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但目前人口过多仍然是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截止到年月日我国大陆总人口为亿。从我省情况看近年来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已达到较低的水平计划生育率逐年提高连续年完成了国家的人口计划为全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年全省人口出生率为‰自然增长率为‰人口总数为万人。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存在四个问题一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早婚早育现象比较突出二是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增加就业问题突出三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亟待加强四是人口素质亟待提高。因此各级政府要正确认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不能盲目产生乐观情绪放松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是新形势下我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依靠传统手段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客观形势要求我们要转变工作思路主动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改革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断提高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当前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面临三个新问题一是由于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原有城市基层行政区划的隶属关系被打破。以前从属于街道、居民委员会的管理和服务职能转向社区这就要求城市计划生育工作必须改革原有的运行机制积极构建以社区管理与服务为载体的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体制。二是随着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流动人口迅猛增加给城市计划生育工作带来新的课题。由于流动人口大多数处于生育年龄流动频繁从业复杂居无定所所以造成了常住户口所在地管不了现居住地管理又不到位的问题计划外生育现象比较严重。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已经成为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三是由于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对象相对复杂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原有的城市基层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队伍、设施、工作体制、机制已不适应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计生部门单一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强相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治理的新机制。因此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要从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局出发正确认识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发扬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的精神积极推进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二、坚持改革创新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加强城市基层工作的战略决策。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构建新的社区管理体制把社区居民组织起来自我管理建设社区、服务社区是在新时期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新途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要全面规划城市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第一社区建设要与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同步进行。要把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同时建立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制度保障和资源支撑体系保障育龄群众享有基本的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服务权利促进新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的形成传播。第二要按照社区自治、议行分设的原则构建起新型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组织体系。建立关系理顺、功能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第三要建立多元化的、同社区建设和居民自治发展进程相衔接的管理机制。要按照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依法管理、居民自治、政策推动、优质服务、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在社区建立“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新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机制明确各方责任。这是城市社区计划生育工作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全面提高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的关键。

二正确把握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做好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要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对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以社区居民最广泛参与为途径把为社区居民提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作为加强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坚持民主实行自治的原则。要改革城市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在社区内实行计划生育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计划生育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三是资源共享综合服务的原则。要合理配置社区内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逐步建立起资源共享、信息共用、综合服务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新体系。四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要从本地实际出发不拘一定模式要大胆创新突出地方和社区特点。

在推进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要坚持政府指导与居民自治、改善管理与加强服务、公民履行计划生育义务与居民自治的高度统一。民政部门、计生委和计划生育协会是做好城市社区计划生育工作的三支重要力量要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定期协商沟通机制加强对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指导和组织协调确保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突出重点大力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是我省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据全国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省流动人口高峰值为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年“计生线”考核结果显示在全省*年计划外出生人口中流动人口占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持证率仅为。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改变管理的被动局面已经成为当前我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要依法加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年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了《人(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明确规定了“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由其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人民政府共同负责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管理原则。这样规定是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由于流动人口的生活、工作主要是在现居住地为现居住地纳税、做出劳动贡献二是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难以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的最新信息不能提供日常管理与服务而由现居住地负责相对容易管理。年国务院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年月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若干规定》这两部法规都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范围、管理原则、管理程序、管理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是我们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基本依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好这几部法律、法规主动履行法律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实施科学管理严格依法行政、依法服务同时文明执法更多地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法制化管理。

二建立并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机制。长春市绿园区和二道区的经验表明搞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必须建立“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单位负责、统一管理、综合服务”的管理机制。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内的流动人口管理负有行政领导、管理监督、协调服务的责任各级计生部门要给政府当好参谋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规划、协调、组织、管理、服务职能公安、工商、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城建等部门既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又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打破门户之见加强沟通做到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做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对于流动人口在办理流动人口暂住证、营业执照、务工许可证等证照以及租借房屋、租赁摊位时一方面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查验《婚育证明》对于符合条件的要给予积极办理不符合条件的要及时讲明政策做细致的思想工作督促其尽早办理另一方面要依照有关规定为流动人口提供生育、生殖和生活等方面的综合服务体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这也是为民执政的要求。此外各类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各种社会组织也要承担法定代表人的计划生育责任做好本单位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三要规范化管理强化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考核。

省计生委要协调相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各项规范建立起全面、科学规范的流动人口工作制度、标准和程序如例会制度、考核制度、评估制度、通报制度等。全省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省里制定的管理规范和考核办法实行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统一管理。要把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考核作为党政线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权重系数加大考核力度促使各级政府提高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视促使各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真正形成综合治理、齐抓共管的局面。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专项检查和调研加强个别指导推动全省各地的工作均衡发展。要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实现对流动人口的统一管理和综合服务相结合力争使我省这项工作步入全国前列。

四、切实加强对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

一各级政府要把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议事日程。

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掌握城市人口计划生育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指导计生及相关部门改革体制创新机制以适应工作需要。要大力提倡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及时总结推广工作中先进典型经验剖析、吸取后进典型教训。

社工机构年度工作计划范文5

业务经营分析及二季度业务经营工作安排意见

省联社×××审计中心主任 ×××

(2019年×××月29日)

 

同志们:

今年一季度,全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下简称“农合机构”)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年度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强化市场定位”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总基调,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践行“坚守定位专注主业,严守底线管控风险,依法合规强化治理”的经营思路,在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各项业务稳步增长,业务经营计划任务总体完成较好,实现了业务经营开门红,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一季度业务经营情况

(一)各项存款持续增长。至3月末,全市农合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 亿元,较年初增加3 亿元、较同期多增2 亿元,增速 %、低于同期0.08个百分点,完成一季度存款净增计划的128.37%,完成年存款净增计划的53.49%。其中×××等8家行社均超额完成季度存款增长计划。×××完成计划较差,仅完成季度计划的0.62%;×××组织资金成效较差,存款余额较年初不增反降4512万元。

从全省农合系统来看,全市存款增长完成季度计划进度居全省第3位,位于×××、×××之后;一季度全省存款净增171.78亿元,×××农合机构净增额占比18.68%,低于安康农合机构(26.34%)7.66个百分点。从全市存款市场份额来看,全市农合机构市场份额31.53%,存款总量位居全市金融同业之首,增量排名第2(邮储银行一季度存款新增41.01亿元,高于农合机构8.91亿元),增速排名第5(位列农业银行、西安银行、邮储银行和村镇银行之后)。

(二)各项贷款增幅较大。至3月末,全市农合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41.69亿元,较年初增加19.22亿元,较同期多增4.55亿元,增速5.96%、高于同期1.1个百分点,完成一季度贷款投放计划的274.54%,完成全年计划的76.87%。其中:实体贷款余额262.76亿元,较年初增加16.41亿元,同比多增15.09亿元。实体贷款占比76.9%,高于上年同期3.09个百分点。3月末全市票据余额78.92亿元,较年初增加2.81亿元,存量票据占比23.1%,较年初下降0.5个百分点。全市农合机构贷款规模稳步增长,实体贷款增幅较大,票据规模增速放缓,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市农合机构一季度信贷投放任务的完成进度位居全省第1位。至3月末,全市农合机构贷款余额占全市金融机构总量的38.7%,较年初上升0.63个百分点,贷款总量、当年增量均位居全市金融同业之首,增速排名全市第4位。×××两家行社的区位优势发挥较为明显,×××保持持续增长。一季度,×××等3家行社实体贷款分别较年初增加了5.13亿元、3.37亿元和3.29亿元,3家行社实体贷款净增额共占全市实体贷款净增额的71.66%。

至3月末,全市农合机构涉农贷款余额217.30亿元,较年初增加4.46亿元,同比多增5亿元,增速2.1%,低于各项贷款增速3.86个百分点。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53.17亿元,较年初增加0.35亿元,增速0.66%、低于同期0.11个百分点。个人消费类贷款营销成效突出。至3月末,全市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33.2亿元,较年初净增5.1亿元,增速18.15%。家福贷签约金额7.24亿元,较年初净增2亿元;家福贷余额4.23亿元,较年初净增9858万元。小微企业民营经济支持力度加大。至3月末,全市各类企业及农村经济组织贷款余额81.68亿元(不含票据),较年初净增10.74亿元,增速15.14%,高于各项贷款增速9.18个百分点。

(三)不良贷款实现“双降”。至3月末,全市农合机构表内不良贷款余额13.11亿元,较年初净降7829万元,完成一季度净降计划的156.58%。除城固联社表内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上升外,其余10家行社均较年初下降。×××等3家行社未完成一季度净降计划,其他8家行社均超额完成一季度清降计划。全市表内不良贷款占比为3.84%,较年初下降0.47个百分点,×××等3家行社表内不良贷款占比已提前实现年度控降目标。

至3月末,全市农合机构累计新增不良贷款1.34亿元,同比减少5.14亿元;当年不良贷款生成率0.43%,同比下降1.82个百分点。至3月末,全市逾期90天(含)以上贷款余额16.64亿元,较年初增加1.02亿元,逾贷比为126.89%,较年初上升14.45个百分点。

至3月末,全市农合机构表外不良贷款余额49.46亿元,较年初减少0.20亿元。累计收回表外不良贷款0.60亿元,完成一季度表外不良贷款清收计划的37.45%,完成全年清收计划的13.03%。

(四)财务收入增长趋缓。至3月末,全市农合机构实现财务总收入8.82亿元,同比减少0.63亿元,降幅7.51%,完成一季度计划的94.88%,完成全年计划的25.43%。除×××两家行社外,其他9家行社一季度财务收入均较上年同期减少。一季度,全市利息收入4.84亿元,同比减少0.03亿元、占总收入的54.88%;金融机构往来收入1.84亿元,同比减少0.9亿元、占比20.86%;投资收益2.04亿元,同比增加0.23亿元、占比23.13%;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共实现0.07亿元。

全市农合机构财务总支出7.23亿元,较同期减少0.05亿元,降幅0.69%。其中:存款利息支出3.79亿元,同比增加0.61亿元;金融机构往来支出0.11亿元,同比增加0.04亿元;业务及管理费支出2.18亿元,同比增支0.05亿元;资产减值损失1.11亿元,同比减少0.78亿元;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等其他4项支出共计0.05亿元,同比增支0.02亿元。

至3月末,全市农合机构实现账面利润1.59亿元,同比减少0.67亿元,降幅29.5%;收入成本比45.22%,高于同期10.9个百分点,低于控制计划2.78个百分点。

    (五)电子银行拓展滞缓。至3月末,全市农合机构累计发行银行卡252.28万张,较年初增加3.25万张;发行公务卡6513张。非柜面交易占比62.19%,较年初增加6.6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6%)3.81个百分点。全市共布放ATM(CRS)417台,累计交易211万笔,金额42亿元。拓展银行卡助农服务点1923个,安装助农E终端1917台,累计交易107万笔,交易金额8亿元,助农点设备日均开机率48.53%。互联网数字银行回迁用户44.08万户,较年初增加3.47万户。数字银行回迁激活用户7.35万户,激活率21.4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4.61%)3.17个百分点。

(六)监管指标稳中向好。至3月末,全市农合机构资本充足率10.04%,较年初降低2.17个百分点。全市共计提贷款损失准备19.48亿元,较年初增加1.26亿元,完成增提计划的50.59%,11家行社较年初均有增加。贷款损失准备覆盖率148.58%,较年初提高17.47个百分点。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149.71%,较年初提高7.46个百分点。贷款集中度超标涉及行社由年初的9家降至6家。

    二、业务经营及营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季度全市农合机构以业务经营为中心,狠抓业务营销,各项业务稳步增长,好于上年同期,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各行社高度重视,并努力加以解决。

(一)组织资金同业竞争加剧,应对措施有待加强

一是存款市场份额下降。全市农合机构3月末存款市场份额为31.53%,较年初下降了0.48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降低0.49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净增133.58亿元,其中邮储银行一季度存款净增41.01亿元,高于农合机构8.91亿元,增量占全市市场份额的30.7%,增量占比高于农合机构(增量占比24.03%)6.67个百分点。此外,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农发行、西安银行和村镇银行一季度存款增量均高于上年同期。年初以来,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大型银行以大额存单的优惠利率和靠档计息等产品优势迅速抢占市场,邮储银行以丰富灵活的营销活动争夺个人存款市场份额。而农合机构应对市场变化的反映速度慢、应对措施少、存款产品少,定价和管理机制不灵活,致使部分行社在县域存款竞争中处于劣势。从县域市场份额来看,一季度末,×××等5家行社存款市场份额较年初下滑。二是存款结构有待优化。至3月末,全市农合机构个人存款570.96亿元,较年初增加3.1亿元,余额占比达80.73%;对公存款余额135.06亿元,较年初增加0.97亿元,余额占比仅19.1%,占比较年初下降0.76个百分点,对公存款仅完成季度增长计划的24.31%,完成全年计划的8.84%。全市低成本存款207.47亿元,较年初下降1.62亿元,低成本存款占比29.33%,占比较年初下降1.64个百分点。对公存款和低成本存款占比持续走低,表明资金结构不优,组织资金成本进一步增加。三是存款稳定性差。存款“冲时点”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至4月上旬末,全市各项存款较月初下降6.17亿元。除南郑农商银行保持较月初上升外,其余10家行社存款余额均不同程度较一季度末下降,存款稳定性还有待提高。

(二)信贷投放县域差距大,支农支小力度减弱

一是贷款市场份额较同期下降。至3月末,全市农合机构贷款市场份额38.7%,较年初上升0.63个百分点,但较去年同期减少0.64个百分点。农业银行等国有大型银行在个人消费信贷领域持续发力,邮储银行、长安银行等继续对优质小微企业客户展开争夺,聚利、汉南汇发、中银富登等村镇银行对城乡个人客户加速分流,金融同业竞争日趋激烈,农合机构贷款市场份额较往年呈下降态势。二是社团贷款增长额度较大,县域信贷投放差距明显。一季度末,全市实体贷款余额262.77亿元,较年初增加16.41亿元,而汉台两笔社团贷款就净增7.77亿元,占新增贷款的47.35%。×××贷款增长较好,区位优势和引擎作用凸显,3家行社一季度实体贷款净增额占全市实体贷款增量的71.66%。若剔除社团贷款因素,×××等4家行社实体贷款余额较年初下降。三是涉农、小额信贷增长趋缓。一季度虽然全市实体贷款较年初增加了16.41亿元,但其中企业贷款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占净增总额的近80%。涉农贷款余额217.3亿元,占实体贷款总量的81.7%,较上年同期下降6.91个百分点。涉农贷款增速2.07%,低于各项贷款增速3.89个百分点。3月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系统签约授信余额79.51亿元,较年初净增1.72亿元;用信53.17亿元,较年初仅增加0.35亿元,授信户数99362户,较年初减少1085户。全市授信签约率22.37%,较年初下降了8.41个百分点,×××家行社的预授信户数较年初下降。×××等5家行社授信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等5家行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较年初下降。

(三)主动营销意识不强,营销效果有待提升

一是迎春行动效果不佳。一季度各行社按照省联社统一部署,开展了“盈春行动”开门红营销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营销氛围。但从“盈春行动”的效果来看,全市普遍存在注重形式,但营销转化率不高的问题。对公账户开户除×××外,其余10家行社开户比例均不足60%;业务占比除勉县联社外,其余行社均不足40%。二是精准营销落实不力。部分行社精准营销管理方式粗放,营销责任未层层压实;行社班子成员只包抓纳税100强客户,未包抓其他类型客户;未单独建立精准营销考核体系,营销考核与业务经营目标考核等同实施,且考核指标的精细化程度不够。各行社未建立营销系统,客户群体选择不准,产品和客群的匹配度不高,无法实现依托网络技术,按地址、年龄、收入等要素实现客群分类,营销精准度不高。三是“双基联动”质效发挥不够。在开展“双基联动”和“整村推进”工作中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部分行社的思想重视不够,未建立“双基联动”绩效考核机制,未能将“一专两兼”联络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出来,特别是部分工作站兼职联络员因忙于村务或年龄偏大,未能发挥有效作用。工作站在提供信息、拓展业务、催收不良等工作上的效能发挥不足。农户建档评级“整村推进”工作仍流于形式,建档不用档、建档不授信、授信不敢用信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农户建档覆盖面高,但签约率、授信率、用信率很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投放乏力,在巩固市场基础、牢固客群关系、助推业务增长上成效差。

(四)乡村振兴试点效果不佳,工作质效有待提高

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上,各行社均制定了实施方案或细则,大部分行社开展了试点,但是从工作整体情况看,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仅停留在安排布置阶段,没有实质进展和效果。各行社对工作的谋划、梳理、总结不够,在工作的推动中缺乏系统性,缺乏有效措施和有力抓手。仅局限于传统业务,缺乏对新领域、新业态、新政策的探索实践,加之政府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农房等管理上缺乏健全的机制,导致在支持乡村振兴工作上主动跟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工作效果不佳。

(五)不良清降形势严峻,管控压力依然较大

一是表内不良贷款管控压力较大。一季度全市表内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减少7829万元,但从清降方式来看,一季度全市累计清降21215万元,其中:现金清收5011万元,占比23.58%;×××3家行社分账管理3996.7万元,占比18.84%;清欠息回调11522万元,占比54.31%。不良贷款清降以账务处理、风险缓释等方式为主,现金清收占比较低。且全市仍有35262万元逾期90天(含)以上贷款形态未真实反映,剔除分账管理和未调实贷款形态两个因素,全市表内不良贷款实际较年初不降反升24300.7万元。二是表外不良贷款占比高清降缓慢。全市表外不良贷款余额494635万元,占表内外各项贷款的12.65%,余额较年初减少1996万元;一季度累计收回表外不良贷款5992万元,仅完成一季度清收计划的37.45%,完成年清收计划的13.03%。除佛坪联社外,其他10家行社均未完成表外清收季度计划;×××等5家行社表外季度清收未达到季度任务的50%。全市表外不良贷款清收进度缓慢。三是双逾和关注类贷款占比高。至3月末,全市农合机构逾期90天(含)以上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1.02亿元,逾贷比为126.89%,较年初上升14.45个百分点。除×××联社逾贷占比95.26%外,其余10家行社逾贷比均超过100%。全市尚有35262万元逾期90天以上贷款未真实反映,逾贷比风险化解难度仍然较大。至3月末,全市农合机构关注类贷款余额39.89亿元,较年初增加1.05亿元。关注类贷款占比11.68%,较年初下降0.37个百分点,但高于年控制计划2.04个百分点,全市11家行社关注类贷款占比均高于年控制计划。

(六)财务收入同比减少,利润增长空间收窄

一季度全市农合机构实现财务收入88239万元,同比减少6312万元,降幅7.51%。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传统业务利差空间进一步压缩,一季度全市贷款规模虽然较同期大幅增加,但利息收入却同比下降。受资金业务利率同比大幅下降等因素影响,金融机构往来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均较上年同期减少,分别减少32.98%和19.25%。财务总支出中,利息支出、金融机构往来支出、手续费及佣金支出均较上年同期增加。全市一季度账面利润15907万元,同比减少6657万元,减少29.5%。   

(七)电子银行差距明显,效能发挥有待提高

一季度,全市农合机构拓展条码支付商户3617户,仅完成年任务的15.13%;当年新增数字银行客户3.47万户,仅完成年计划的17.8%。全市电子银行业务排名的下滑态势并未改观,大部分行社业务指标与全省平均水平和距全年任务差距较大。电子银行渠道业务整体质效不高,机构之间差距较大,新业务推广缓慢等问题较为突出,电子银行业务拓展、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二季度业务经营工作意见

一季度全市农合机构各项业务经营整体开局良好,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良好基础。各行社要认真分析总结一季度各项工作,找差距、补短板,认真研判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和宏观政策变化,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在业务营销、不良贷款清降、基础管理等方面持续用力,努力实现上半年各项业务经营计划目标。

(一)加大营销攻关,狠抓组织资金工作

    各行社要充分认识当前组织资金的严峻形势,增强主动负债能力,分层次营销,拓宽业务领域。领导班子成员作为首席客户经理,加强与地方党政的沟通对接,为组织存款创造良好环境,要认真学习和充分利用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强和规范政府性资金存放管理工作的通知》,积极主动营销财政存款。各行社中层管理人员按照业务条线重点营销财政资金大户,以对公账户开立为重点,精准营销,加大对公存款归集力度。网点员工要守好前沿阵地,做好柜面营销、厅堂营销和上门营销等工作,组织好“小、零、散”客户存款。各行社要着力提升营业网点服务质量,以打造智能化网点为目标,以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赢得客户,发挥好营业网点在稳定存款增长中的主阵地作用。加大存款业务宣传力度,积极推进沙龙营销、异业联盟等活动,营造浓厚营销氛围。针对不同客户群体分类管理,加大对优质客户与重点客户的识别和跟踪维护,扩大中高端客户群体产品渗透率。对年轻客群、外出务工客群、小微商户要通过银行卡业务、聚合支付业务等产品组合营销,提高客户卡内资金留存率,促进个人存款稳步增长。各行社要加强对存款新产品的探索。具备条件的行社要加快同业存单、大额存单的资格申请和业务探索。各行社要加大对存款利率定价的调研,提升利率定价水平,以最小的成本博取最大的效益。同时,要准确研判组织资金市场形势,细化考核指标,充分激发全员揽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定期评比通报,夯实稳存增存责任,把压力层层传导到全体干部职工。要密切关注日均存款、存款偏离度等考核、监测指标,杜绝存款冲时点和虚增存款的行为。做到“存量份额不减少、增量份额有提升、存款偏离度不超标”,确保阵地不失,基础牢固。

    (二)坚守市场定位,加大实体贷款投放

各行社要深刻领会省、市年初工作会议精神,坚决贯彻“推动农商行、农信社业务逐步回归本源”总要求和《关于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坚守定位 强化治理 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意见》,坚定“四个面向”的市场定位,“聚焦主业、回归本源”,坚持服务县域、支农支小支实,充分发挥支持“三农”金融主力军作用。一是大力支持乡村振兴。各行社要立足“三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力支持乡村振兴,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衔接。要加强对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主动探索和谋划,将“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有机结合。要结合县域经济实际,梳理支持乡村振兴工作清单,既做好规定动作,将传统业务做实、做优、见效益;又结合实际开展好自选动作,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新的业务增长点和效益支撑点。二是扎实做好农户建档评级授信工作。农合机构的基础客户群体在农业、农村、农民,农村市场是我们的立身之本、生存之基。农户小额贷款是最贴近农户、最受欢迎的信贷产品,也是农合机构巩固农村阵地的优势产品。各行社务必要提高认识,将农户建档评级工作作为巩固发展根基的战略举措,做实基础、做精主业。务必要强化措施,持续推动“双基联动”工作往实里走、往深里走,通过持续开展“双百佳”创建活动,总结经验、推广应用,提升“双基联动”工作质效。要按照省联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明确农户建档评级授信工作的具体方法和操作流程。加大调研力度,深入查找预授信户数减少、授信签约率下降的具体原因。要制定2019年农户建档评级授信工作推进计划,扎实推进,确保年度内完成系统内授信工作,切实提升授信签约率。在巩固建档覆盖面的基础上,不断夯实农户档案信息,为线上信贷业务打好基础。跟踪已签约农户的用信情况,加大宣传,优化服务,合理引导农户资金使用习惯,不断提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用信率,确保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持续增长。三是大力支持民营及小微企业。近一年来,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大量支持民营及小微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各行社务必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和发展的紧迫感,加大对民营及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要扎实落实《省联社办公室关于缓解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慢、贷款贵”十三条措施的意见》,单列信贷计划、强化考核激励。强化贷款专营管理,选优配强企贷中心人员力量,提升业务素质,切实发挥出专营效能。务必持续改进工作作风,加大对辖内重点项目、民生类企业、纳税大户、涉农龙头企业、职业农民等客户群体的精准营销力度。建立金融顾问制度,提升客户经理的主动营销意识,主动跑政府、跑市场、跑企业,善于抓住“战机”、主动寻求“商机”、并努力促成合作。全方位开展民营和小微企业建档评级授信,缩短工作流程、阳光办贷,创新信贷产品,优化管贷方式,着力加大信贷投放。加强与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的联系,建立多方参与、风险共担机制,增强风险防控合力。积极对接地方政府、人民银行和银保监分局,完善风险补偿、尽职免责机制,促成提高民营及小微企业不良容忍度等配套政策机制的落地。确保年末实现小微企业“三个不低于”和“两增两控”的目标。四是加大优势产品推广运用。各行社要加大对“家乐贷”、“家福贷”、“住房按揭贷款”等个贷产品推广力度,特别是“家福贷”作为主打产品和主推业务,要充分发挥管理优势、利率优势,迅速抢占消费信贷市场。要持续掌握市场需求的变化,依据客户需求加大产品创新,不断满足客户购房、购车、装修等消费需求,不断加强对教育、健康、旅游等产业的信贷支持,寻找、打造新的业务增长点。五是做好扶贫贷款管理和风险管控。今明两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后阶段和关键之年,各行社务必提高政治站位,持续做好金融扶贫,对“三有一良好”的贫困户,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在满足贫困户有效贷款需求的同时,全力做好存量小额扶贫贷款集中到期的风险化解。经摸底统计,今年将有8.66亿元扶贫小额贷款陆续到期,扶贫小额贷款逾期风险逐步显现。各行社要加强日常监测分析,一户一策,提前制定清收措施,着力化解逾期风险。加强与当地党政、扶贫和财政部门的汇报、沟通,凝聚镇(办)驻(联)村包扶干部、第一书记、村两委成员和信贷人员等“四支力量”合力,做好逾期贷款清收。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让贫困户增强信用观念、明确责任主体。对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除纳入“黑名单”外,要依法起诉和公开曝光,避免个别违约行为形成“破窗效应”。对确已发生的贷款损失,积极协商相关部门按照精准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规定的流程,严格审核审定后,按比例分担损失,使用风险补偿金偿还贷款。

(三)全力清降化解,抓好不良贷款管控

各行社要按照“见底、堵新、收旧”的总体思路,坚持“真实分类,夯实基础,防新收旧,严管严处”,“多措并举,全力清降,内外一致,注重实效”,以量比双降、真实反映、强力推进表外贷款清收管理,彻底清理内部职工不良贷款为目标,强化考核,全力以赴完成年度不良贷款清降任务。一是要严把贷款出口关,确保新增贷款质量。各行社要按照省联社2019年信贷投向管理指导意见,对信贷的区域布局、行业布局有规划、善管理,通过多种渠道采集信息,提升对客户综合研判能力,避免非理性的信贷增长,避免信贷投放“先天不足”。要严格按照“十个严禁”的信贷纪律要求,严格落实“三查”制度,筑牢防线,夯实基础,严把贷款出口关。学习借鉴外地好的经验,根据自身实际,坚持三做三不做,即“做小不做大、做实不做虚、做土不做洋”,坚持“姓农、姓小、姓土”。既要抓住机遇、谋求发展、争先进位,又要提高质量、依法合规、稳健经营,确保各项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是多措并举加强表内不良贷款清降。各行社高度关注表内不良管控的严峻形势,3月末,全市表内不良贷款虽然较年初下降,但是4月22日系统跑周期后,表内不良贷款反弹1.7亿元,余额较年初不降反升8496万元,全市表内不良贷款清降压力仍然较大。各行社要继续开展不良贷款清收攻坚活动,领导班子要带头包抓清收扛硬肩,开展全员清收攻坚,积极争创“十优清收团队”和“百佳清收能手”,形成良好的清收氛围。同时要采取借新还旧、转贷盘活、依法清收、以物抵债、资产转让、第三方协助清收等方式全力清收化解表内不良,确保清降任务完成。三是刀口向内强化清收内部员工不良贷款。各行社要加强内部员工自贷、担保、责任营销及重点关系人等不良贷款清收,按照省联社《内部职工不良贷款专项清理活动(2019年)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节点,落实责任和清收任务。省联社对拒不认账、拒不配合、拒不清收、拒不代偿的责任人将从严从重从快处理。各行社要教育、警示相关人员不抱侥幸心理,不存观望心态,督促极力处置化解,打好内部员工不良贷款清收歼灭战。同时,充分利用各级政府大力化解金融风险的良好机遇,加强与地方政府、纪委、监委、司法等机关的沟通对接,运用多种手段层层加压,全面开展涉政不良贷款清收。四是夯实责任加大表外不良贷款管理和清收。全市表外不良贷款余额大、占比高、一季度清收进度差。各行社要发挥特殊资产管理部(岗)的效能,加强表外不良贷款的管理、清收和处置。夯实表外不良贷款信贷档案资料、债权风险管理等工作的管理责任,严防法律诉讼失效。五是加强“双逾”和关注类贷款管控。各行社要加强逾期90天以上贷款和关注类贷款的管理、监测、处置化解。通过催收、借新还旧等多种手段和方式强力清降逾期90天以上贷款。对反映不实的不良贷款加速处置化解和调实入账,已调实的要加快处置进度。加强清息和到期时点的信贷监测,及早提醒客户按时结息和处置应对,避免因管理不善而导致的信贷风险。六是完善考核机制。各行社务必要认真研究《全省农合机构2019年不良贷款清降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全面掌握考核标准、考核规则和奖惩措施。省联社对四大项计分指标进行了细化,分档计分,奖惩力度大,重奖重罚,与高管任职挂钩,既有经济奖罚,又有组织处理,并且采取月评比、季通报。各行社要好好学习,认真领会,对照考核指标,逐项落实措施,争取都拿奖励,不受惩罚。并且要围绕“表内不良贷款量比双降”、“本息逾贷比不超过100%”、“表内外不良贷款总量下降”三条“红线”,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考核细则,将员工的切身利益与岗位职责挂钩、与清降进度挂钩,加大奖惩力度,确保表内外不良贷款清收完成任务。七是扎实开展各项排查。各行社要按季开展信贷领域违规行为专项排查,督促全员对“十个严禁”做到应知应会、认识准确、领会深刻。要深查细查、查纠结合,要严明纪律,敢于碰硬,敢于向信贷违规行为亮剑。对查出的问题,要建立整改台账,限时整改逐一销号,及时、有效解决信贷领域的突出问题。扎实开展冒名贷款、垒大户贷款和抵质押贷款专项排查与整治工作,按照“统一部署、分级开展、联动配合”的方式,明确排查与整治工作流程、工作方法和排查重点,通过审查信贷资料、系统筛查、走访座谈、排查资金去向等方法,做好排查落实。逐社逐笔核对抵质押贷款抵质押物的有效性、真实性和合规性,确保排查质量。省联社将专项排查和整治工作结果纳入2019年行社经营目标责任考核中,各行社务必按照省联社实施方案的时限要求,扎实推进、认真落实。对自查和各类检查发现的问题认真整改,切实提升辖内信贷资产质量。涉及授信集中度超标行社要高度重视授信集中度的风险管控,建立贷款集中度监测台账和压降进度台账,动态掌握变化情况,逐户制定切实可行的压降工作方案。通过与超标贷户协商压降信贷规模,或通过增加收入、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增资扩股等方式不断提高资本净额,尽早化解集中度超标风险。

(四)努力增收节支,持续提升财管能力

一是加强资产运营,努力提增财务收入。各行社要加大实体贷款投放,提高收息率,增加主营业务收入。要密切关注票据、资金、债券市场,加强富裕资金运用;积极开展业务,扩大中间业务收入渠道;加大清收表外不良贷款,向表外资产要效益;压降非生息资产占用,加快抵债资产变现处置。二是关注负债成本,加大管理成本管控。关注存款的付息成本及资产的运营收益,合理确定存款利率定价;严格控制管理费用,尽力压降不必要的费用列支,根据“成本收入比”控制经营成本,促使该项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内。三是严守财经纪律,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各行社要规范集中采购、费用支出流程,严禁逆程序列支费用、滥发福利和违规分红等行为;不断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遵守省联社业务及管理费规范,开展业务及管理费规范管理自查自纠,规范财务行为。四是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明确管理责任,加强部门协同,逐步完善资金预测、统计和管理机制,加强日常监测,关注指标变化,及时分析流动性状况,合理配置各类资产,提高流动性风险防范能力。五是加强会计基础管理。各行社要坚持日常会计检查,巩固会计基础等级达标考评成果。不断加强会计运营管理,提高后督、对账工作效率,加强风险预警对柜面业务的风险监测,有效防范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继续开展柜员等级评定,利用网络学院、内训师队伍等资源,提高柜员业务技能。积极组织业务技能比赛,为全市第七届业务技术比赛及全省第六届业务技能比赛储备人才。

社工机构年度工作计划范文6

今天召开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是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精神,积极落实县委十届四次全委(扩大)会暨县三级干部会议精神,努力开创拜城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开始时,县委副书记、县长迪里夏提·克然木同志科学分析了我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形势,提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的任务和措施。随后,副县长宏千姆·居曼同志作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报告,全面回顾总结了**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安排部署了**年主要工作。会议还对工作较好的乡镇和有关单位进行了表彰奖励。会议开得很成功,达到了统一思想、明确任务、鼓足干劲的目的。

下面,我就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今年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

人口问题既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因素。中央《决定》强调,要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持久动力。这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近年来,县委、政府不断加大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力度,使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保持平稳态势,圆满完成了“十五”期间地区下达的人口控制目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结果,也是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辛勤努力的结果。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今后较长一个时期,人口总量将继续呈现增长趋势,对资源、环境等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计划生育干部队伍素质不高,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相关部门之间的衔接还不顺畅,政策、资金、项目向计划生育家庭倾斜的体系还不完善,努力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人口问题上的任何失误和麻痹松懈思想,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难以逆转的长期影响。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乡镇(场)、各单位要站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县委、政府立足全局,抓大事、谋发展、促民生的战略意图,牢固树立科学的人口发展观,把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加强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力度,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坚持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队伍不动摇,不断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体制、机制,有力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突出重点,统筹协调,努力开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新局面

“十一五”时期,拜城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平抑人口出生高峰,降低出生人口数量,加强人口综合调控、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人口分布、数量、结构、素质差异较大,城乡之间人口不平衡的矛盾将更加突出,面临的工作局面也更加复杂。各乡镇(场)、各部门要立足县情,全面贯彻中央《决定》精神,与时俱进,创新克难,突出重点,真抓实干,不断丰富和拓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新思路和新途径,努力开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重点解决农村人口问题,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难点在农村。由于人口过多过快增长,造成人均占有资源量减少、生态环境和资源压力增大,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难以提高。人口过快增长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问题。对此,各乡镇(场)要把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找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切入点,关心和帮助农村计划生育家庭,进一步稳定和降低生育水平,为有效抑制人口过快增长奠定坚实基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重点加大奖励优惠政策落实力度,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势头。

受人口惯性增长、经济发展水平和宽松生育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拜城仍是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较快的县(市)。在一些农牧区,群众的生育观念还没有根本转变,农村贫困人口出生比重还很大。国家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实施,特别是“少生快富”工程的实施,对新时期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稳定和降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些惠及各族群众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激发了各族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截止目前,我县领取计划生育“两证”的农牧民家庭已增加到了1294户。今年,我县将拿出100万元,分三批落实500户农牧民领证家庭一次性发放奖励金2000元政策,4月底,第一批200户、40万元奖金已发放到农牧民手中,其余300户将分两批在7月底前落实到位。300户首批参加“少生快富”项目工程的农牧民家庭已领取到了3000元/户的奖励金。当前,各乡、镇(场)要抓住大好机遇,积极制定一些有利于稳定降低人口生育水平的计划生育长效节育奖励、间隔奖励政策和少生快富脱贫政策,对自愿少生优生、且采取长效措施的和自愿间隔生育的农牧民家庭从资金、项目等多方面给予倾斜和奖励,切实帮助群众脱贫致富,解决群众实行计划生育后的后顾之忧,让群众真正体会到党的温暖,体会到国家政策带给家庭和个人的实惠,鼓励和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少生优育,早日脱贫致富,从而有效控制农村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

(三)重点强化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切实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也给城市人口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拜城县流动人口已达人左右,而且多数是正值婚育年龄的青壮年农民工,迫切需要加强人口管理,提供良好的计划生育服务。各乡镇(场)、各部门要按照“属地化管理、居民化服务”的原则,将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和服务纳入经常性工作范围,提供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免费服务。积极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协调机制和双项互动、有序管理制度,找到切实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服务方式。各相关部门在办理与流动人口有关手续时应积极与人口计生部门密切配合、互通信息,积极解决流动人口的实际困难,切实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领导,健全机制,为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既是我国最早实行的基本国策,又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各乡镇(场)要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作为一项责无旁贷、关系长远的重要任务来抓紧抓实,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各项目标责任,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认真贯彻中央《决定》精神,切实增强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自觉性。

各乡镇(场)、各单位要把学习贯彻《决定》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决定》精神,提高各级干部对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县计生部门将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切实把《决定》的要求和部署落实到位。计生、文体广电及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决定》精神,使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党政“一把手”职责,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全面落实。

各级党政要把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作为重要职责,纳入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各乡、镇(场)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定期研究人口和计划生育重大问题,安排部署重大任务,并亲自督促检查,抓好落实。我县将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对各乡、镇(场)党政及相关部门班子政绩考核和重大事项的督查范围,对各乡、镇(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行量化考核督查,实行一票否决制,并落实主要责任人的责任。各乡镇(场)、各单位也要建立相应的考核督查机制,有效地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三)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努力构建政府为主、社会参与、各部门协调配合的综合治理格局。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强化措施,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健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当前,个别乡镇(场)、社区及县计划生育兼职委员单位存在着目标责任不细、工作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全面落实。对此,各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抓好落实,积极支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工、青、妇和计生协会等群团组织要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带领和引导群众主动实行计划生育,努力形成全社会参与、各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新格局。

(四)加大支持,保障投入,让人口和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充分惠及于民。

进一步加大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的投入力度,凡中央和自治区已经明确的投入政策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计划生育免费基本技术服务以及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建设等方面所需经费,要千方百计予以保证,使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政策真正落到实处,造福各族人民。

(五)稳定机构,强化基层,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队伍建设。

社工机构年度工作计划范文7

一、全市基本情况

我市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人均期望寿命男71.74岁、女76.**岁;全市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519个,卫生技术人员3.4万名,病床2.74万张,全市每千人口占有病床4.41张,卫技人员5.37名。近三年来,全市传染病年发病率、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65.9/10万、22.0/10万、12.8‰以下。自20**年起至20**年7月,我市已先后分7批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22个(其中中心47个、站75个)。通过市、省、国家三级的评审,天心区于20**年获得了“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称号,岳麓区于20**年获得了“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和“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称号。

二、指导思想

发展城市社区卫生工作,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为目标,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把城市卫生工作重点放到社区,大力开展以社区居民的卫生需求和健康促进为中心,综合提供以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管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六位一体”为主要任务的便民利民的社区卫生服务。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整体规划,结合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际,以维护社会公平、服务居民为出发点,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现有卫生资源,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全面达到标准化,切实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三、规划目标

全市构建起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二、三级医院为依托,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为补充,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较为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逐步改变居民医疗卫生消费观念和单一的医院就医模式,有效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居民享受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卫生服务,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20**年底以前我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目标达到:以满足城镇居民步行15分钟左右可到达一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要求,全市规划设置5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个左右社区卫生服务站,百分之百地覆盖我市城区各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达到标准化建设和设备配置要求,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水平。

规划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具备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位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功能,与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建立起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分级医疗的有效机制,发挥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网络的网底作用。

四、设置规划

(一)设置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原则。

2、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属于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实行定编定岗、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的办法。

3、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立足于调整现有卫生资源,对现有基层卫生机构进行资源重组,对其结构、功能进行调整,促进优质卫生资源进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原则。

4、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具有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向医院模式发展。坚持预防为主,完善“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社区卫生服务与社区发展相适应,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发展方针,保证城市社区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5、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满足社区居民基本需求的原则。

(二)设置分类

根据服务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地域环境和社区类型等因素,确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类别及数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由一级医院或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如街道卫生院等)转型而成,也可由二、三级医院通过招标举办,其经营管理独立于医院。原则上一个街道设立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口约3~5万;街道辖区人口不足2万、服务半径过小的相邻两个街道可合并设立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距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较远的居民小区,适当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独立法人机构,对所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管理。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置标准

新建城区:业务用房建筑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已建城区:业务用房建筑面积在600平方米以上,具备设立“六位一体”综合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机构的基本条件。

2、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设置标准

新建城区:业务用房建筑面积在250平方米以上;已建城区:业务用房建筑面积在150平方米以上,能满足预防、基本医疗、健康教育等功能的需要。

(三)审批权限

申请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符合《**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发展规划》要求,由各区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进行设置审批和执业登记,同时报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属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到机构编制部门进行机构注册登记,属民办非企业性质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到民政部门进行机构注册登记。

五、建设规划

(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建设要与城市规划、新建改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要求和医疗机构设置规范的要求相一致。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施建设要满足公共卫生和全科诊疗服务设施规范需要,符合医学服务流程规范,具备预防交叉感染的措施,污水处理必须达到国家的相关规定。

(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不设住院病床,可设日间观察床。

(四)各区政府承担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建设职责,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建立多渠道的投入机制。

(五)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为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建筑,并符合无障碍的要求,达到相应类别的用房建筑面积,基本设备设施齐备。按功能划分为预防保健区、诊疗与辅助诊疗区、康复训练理疗区、健康教育区、行政后勤保障区,并统一标识。

六、实施步骤

2010年底前完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功能建设,并按分步要求逐年实现既定目标。

(一)制定机构设置规划、配套的政策性文件和建设实施计划。(20**年10月~20**年12月)。

1、市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市市级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明确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房屋建设、人员配备、设备配置等有关标准。

2、市卫生行政部门配合市发展与改革、机构编制、人事、财政、劳动保障等部门依照国家的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发展我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相关文件,为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3、市卫生、发展与改革、财政、规划、建设等部门联合制定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及建设发展规划,明确具体的规范标准要求。

4、各区政府按照本发展规划要求,认真制定本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设置及发展规划,制定具体的建设实施计划。

5、市卫生、财政、药监、人事等部门制定有关工作试点的具体措施,在芙蓉区开展财政补助有关工作试点;天心区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事及收入分配等制度的改革试点;在岳麓区开展双向转诊工作试点;在开福区、雨花区开展医药分开有关工作试点。

(二)根据规划要求,分年度实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和人员培训工作(20**年1月~2010年12月)。

1、20**~2009年的3个年度内,各区必须每年至少完成下列数量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及设备配备任务:芙蓉区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天心区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岳麓区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开福区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雨花区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2、2010年底前,全市城区全部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标准化建设及设备配备任务。

3、20**年底以前,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所覆盖人口应达到居民的90%,居民基础健康调查率达到60%,个人(家庭)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60%。完成200名全科医生、200名护理人员及部分医技人员的培训任务。全面实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机构编制、人事、医保及上级医院对口支援指导等有关政策文件。

4、20**年底以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人口应达到居民95%以上,居民基础健康调查率达80%以上,个人(家庭)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0%以上。完成150名全科医生、200名护理人员及部分医技人员的培训任务。

5、2009年底以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城区所有人口,居民基础健康调查率达95%以上,个人(家庭)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5%以上。完成100名全科医生、200名护理人员及部分医技人员的培训任务。

七、保障措施

(一)各区政府要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年度工作计划和为民办实事工程。迅速成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将该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年度综合目标管理和考核。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组织督促有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认真履行职责,做好有关协调配合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各项目标的实现。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项目工作,涉及到规划、用地、环境影响评价的,应按相应规定做好工作,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建设进度,确保社区卫生建设工作落实。

(二)确保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所需各项经费的落实。按照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工作要求和《**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市、区两级财政要保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经费和标准化建设及设备配置等专项经费,规范其经费管理。对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按照辖区常住居民的数量,市级财政按每人每年2元、区财政应按每人每年5元的标准预算安排。经济发达的地方可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市级财政安排的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主要用于人员培训、部分基本设备的配备、奖励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突出的机构及个人等;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主要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公益。各级各部门要加强社区卫生财政补助资金运行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监督管理及考核验收工作。成立由市政府牵头,组织制定具体考核办法,市发展与改革、财政、规划、民政、卫生等部门联合组成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考核小组,每年按计划要求对各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建设、人员培训、健康档案建立等工作的进度、质量情况进行考核,并按照考核情况实行奖励和处罚。

(四)强化政府各有关部门的管理职能。规划、建设部门要根据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建设用地。城市市政建设和各类开发建设拆除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的,必须按不少于原有面积,采取新建或购房置换等方式予以补偿。新建、改建居民小区,当地政府或建设单位要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用房纳入居民小区建设计划,与居民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其费用列入开发建设成本,房屋产权依相关法律、法规办理。发展与改革部门负责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规划,并督促落实资金。机构编制部门负责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批准成立、定编定岗。物价部门制定并落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收费标准和进一步规范药品价格。财政部门负责将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负责落实。卫生部门负责制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准入标准和管理规范,制订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行业监督管理,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监察、审计部门负责同步监督审计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经费、设备配备经费以及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的使用。人事部门负责全科医生、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任职资格的确定以及此类人员的公开招聘办法和吸引优秀卫生人才进入社区的有关政策。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制定并落实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城镇职工和城市居民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有关规定。民政部门负责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和谐社区考核项目,探索建立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做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民主监督工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监督管理等。其他各有关部门都要切实认真履行职责,共同支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平稳顺利发展。

社工机构年度工作计划范文8

一、深刻认识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工作新机制的重要意义。

1、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工作新机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探索人口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适应人民群众更加关心自身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更加需要生殖健康的科学知识,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等的需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机制、工作方法、队伍素质和思想作风必须转变,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检验的标准。

2、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工作新机制,是稳定低生育水平,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必然选择。新时期人口问题趋于多样化、复杂化,人口素质、结构、分布等问题正在成为影响我县人口安全的重要因素,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许多老办法,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解决新问题,需要新办法。

3、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工作新机制,是维护群众权益、提高群众满意度的重要途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目前我县群众日益增长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需求还得不到很好的满足,计划生育家庭许多实际困难得不到有效解决。工作新机制的核心理念是民主、法治、服务、利益,这反映了群众对人口计生工作的本质要求。通过机制创新,切实改进工作方法,维护群众权益,反映群众意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工作新机制的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机遇,解决人口素质、结构、分布等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创新,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目标要求:

在总结我县过去计划生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对建设新机制体系进一步整合规范。各乡(镇)场、各部门要对近几年来的综合改革工作进行认真评估总结,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规范、管用、有效和操作性比较强的工作新机制实施方案。到2010年,全县要保证建立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宣传教育、信息化建设、保障体系”等新机制运行正常。

3、基本原则:

⑴党政领导,综合决策。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坚持把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建设作为政府职能行为,与经济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综合推进,保证新机制运行正常。

⑵以人为本,依法维权。建立和完善新机制是人口计生工作顺应新形势新要求的自我完善和提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为此,建立的新机制必须始终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各项措施都必须围绕贯穿以人为本、依法维权这一主线,立足于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立足于为广大育龄群众提供更加周全细致的服务。

⑶分类指导,循序渐进。根据本地区实际,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总结经验教训,从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进行改革创新,取得经验后再向其它方面推进。

⑷强化基础,注重实效。做好人口计生工作,夯实基础是关键。在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建立完善工作新机制的同时,必须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制定和落实符合基层工作实际和群众需求的各项制度,制定的目标应当是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所出台的新机制方案是符合本地区实际的,能保证落得实、管得久、成本低、效益高、群众拥护。

三、加强法制建设,努力构建依法管理机制。

1、强化宣传,营造依法管理氛围。将人口计生工作法律法规纳入本地区普法规划,将计生法制教育纳入县乡村三级人口学校培训中,在广播电视上开办“人口与计计划生育法制讲座”,采取面对面宣传、举办大型宣传活动等多种形式,使广大群众从多种渠道接受计划生育法制教育。

2、建立健全人口计生行政执法责任制。明确执法主体,规范执法程序,界定执法权限、范围和标准。按照行政执法责任制规定的责任内容定时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考核、评估,与评先、升职相挂钩。

3、扎实推进行政执法政务公开制度。各乡(镇)场、各部门要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内容,公开行政决策、管理权限、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时限和办事结果等,使政务公开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监督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的一项基本制度。

4、推行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度。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管理工作中发生了行政违法、行政不当或行政侵权行为,应当受到过错追究并承担法律责任。对、超越职权、、、滥设处罚项目、违反法定程序、违反“七个不准”规定,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除国家机关应承担责任外还要追究过错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5、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检查监督制度。重点是行政机关内部的检查监督,即县人民政府对各乡(镇)场、各部门,各乡(镇)各部门对所属工作部门的检查监督。通过行政执法检查监督,对发现行政违法、行政不当或行政侵权行为,应及时予以纠正。

四、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努力构建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工作机制。

1、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机制。一是要建立“政府依法行政、社会综合服务、群众自觉参与”的计划生育“三位一体”的公共管理机制;二是在农村要建立“村级两委负总责、协会组织是骨干、群众自治又受益”的机制,在城市建立“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机制,对流动人口要建立“以现居住地为主、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计划生育管理机制。

2、依法建章立制,促进村民自治程序化、规范化、具体化。经过民主程序依法制定《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计划生育村规民约》和《计划生育管理合同》;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完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完善对村级组织和干部进行计划生育工作民主评议制度,完善村务公开制度等等。在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中,要严格程序,规范运作,实现“四个自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和“四个民主”(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3、推动村级计划生育民主管理的组织依托村计生协。准确界定村委和村计生协的地位,明确工作内容,建立政府与群众组织互联、互补、互动的关系,支持计划生育协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4、大力开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合格村”、“先进村”、“模范村”活动。按照“合格村”和“合格村协会”的标准,综合制定验收方案,由县人民政府每年组织验收一次,三年命名一次。

5、坚持对基层实行动态管理督查制度。制定村(社区)计生宣传员岗位责任制,明确宣传员每月定期入户服务、面对面咨询宣传、药具发放访查、信息收集反馈等职责,对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行全员包干责任制。

6、建立对基层以平时调研、评估为主的经常性督查机制。改革“集中考核、一锤定音”的突出式模式,最大限度地精简指标,抓住主要矛盾和突出考核的重点问题,体现鼓励先进,崇尚求实,推动创新的主题。

五、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努力构建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机制。

1、加强我县以“县站为龙头、乡中心站为骨干、乡服务站为依托、村服务室为基础、流动服务车为纽带”的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坚持“面向基层、深入乡村、服务上门、方便群众”的工作方针,强化服务机构宣传教育、技术服务、信息咨询、人员培训、药具发放“五位一体”的服务功能。依法确认各服务机构《执业许可证》和技术服务人员资格认证。健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质量管理评价体系,严格质量监督评估。各级计生服务站要达到“环境优美、技术优良、服务优质、管理科学、群众满意”的要求。

2、按照“为民、便民、亲民、利民”的要求,着力实施六大优质服务工程,提升计生优质服务水平。一是开展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保证全县广大育龄群众都能够免费或低成本收费享受到规范服务,建立服务档案,形成普查、普防、普治制度。二是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普及优生优育科普知识、推广服用“福施福”、“叶酸”等营养素,依靠高新技术进行出生缺陷检测,加强孕前指导、孕期保健和母婴随访服务。三是开展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工程。广泛宣传避孕节育科普知识,保持畅通的避孕药具免费发放渠道,在“知情”上下功夫,在指导上做文章,帮助群众知情选择以长效避孕为首选的节育措施。四是开展避孕节育随访服务工程。使计生工作真正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对技术人员术后随访和村宣传员送药随访实行“定责任、定对象、定时间、定内容、定范围、定质量”的随访服务岗位责任制。确保每一位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的育龄群众能享受到计生干部的电话或上门随访服务。五是开展男性生殖健康工程。利用多渠道、多形式开展一系列男性生殖健康的知识宣传、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对患有生殖疾病的男性进行规范治疗。六是开展性病、艾滋病的预防和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工程。版权所有

3、健全规章制度,推行规范服务。建立和完善群众需求调查和服务反馈制度、服务承诺制度、质量分析报告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制定各种手术常规和各项工作制度,使计生服务机构各项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逐步走向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轨道。

4、深入巩固自治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活动成果。2005年通过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我县创建自治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获得成功,今后要在巩固创建成果上下功夫,实行动态管理。要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到2010年底,我县力争达到部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标准。

六、加大政策推动力度,努力构建利益导向机制。

1、认真贯彻国家“一法三规”和自治区条例。认真落实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奖励、优先、优惠政策,建立以政府财政为主要渠道的资金兑现支撑体系。

2、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构建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体系。坚持政府为主、单位负责、社会捐助相结合,健全和完善奖励、优先、优惠、扶持、救助、保障“六位一体”的多元化利益导向体系,保证计划生育群众充分享受因计划生育而产生的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推进计划生育由处罚制约为主向利益引导为主的转变。

3、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运行和操作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重点推进对计划生育群众的奖励、优先优惠、帮扶救助、养老保障、免费技术服务等五项制度建设,以制度规范管理,力求公正、公平。

七、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努力构建综合治理人口问题工作机制。

1、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完善考核。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行综合决策、综合协调,建立人口计生工作重大事项督查制度,坚持常抓不懈;坚持每年与相关部门签订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职责;坚持年终对相关部门进行考核,兑现奖惩。

2、健全制度、部门配合、齐抓共管。建立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兼职成员单位主要领导专题协调会议制度、联合检查制度和信息交流制度。政府要强化对综合单位的领导,将人口计生工作与本部门的社会公共管理与服务职能有机的融合,做到职责清、任务明、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3、建立综合治理流动人口的管理措施。县公安、工商、城建、民政、卫生、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人口计生等部门要认真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责任制,抓住办证、租房、生育、节育措施落实和医疗保健等关键环节,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形成各负其责、通力协作的格局。

八、深化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努力构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新机制。

1、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形成大联合、大宣传格局。建立“党政领导重视、宣传部门牵头、相关部门联合、资源合理配置、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认真贯彻中央12个部委和社会团体制定的《关于2006年—2010年继续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意见》,集中组织开展年度主题宣传活动,一年一个新亮点,年年形成新高潮,把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2、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宣传活动,让群众在参与中受教育。坚持立足基层、面向家庭、贴近群众,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文艺、培训、咨询、座谈、演讲、竞赛和评比表彰活动;利用现代化传媒手段为群众提供“零距离”服务;充分利用节假日和纪念日集中开展群众性的宣传活动。

3、加强阵地建设和精品制作。加强县、乡、村三级人口学校建设,制定宣传阵地装备标准和工作规范。按照出精品的要求,在制作墙报、宣传长廊、展板、宣传手册和张贴或悬挂在公共场所标语等方面,要求既警策醒目,又富有人情味,令人爽心悦目,给人以真、善、美的启迪,成为城乡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切忌僵硬粗糙、书写不规范、有碍观瞻等现象发生。

4、加强宣传教育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与个性化宣传相结合,按需施教,增强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准确性和渗透力,使育龄群众对人口计生基础知识知晓率保持在85%以上。

九、加快建立和完善人口计生信息管理和服务机制。

1、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为全县各级计生部门提供一个先进、实用、安全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以改进工作办公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为各级领导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计划生育管理信息提供决策依据;为全县育龄妇女提供更加全面、方便的计划生育服务;实现计划生育信息与公安、民政、卫生、妇幼保健、劳动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同时,通过普及计算机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应用,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电脑化、档案数字化,促进人口计生工作走向“准确、快捷、规范、共享”的新路。

2、按照“建用并举、以用促建”的方针,全面推进设备配置、网络运行、软件引进、技术培训、规范制度等方面工作,抓好队伍、阵地建设,抓好信息准确率。

3、着力完善育龄妇女信息系统、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管理信息系统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形成健全的信息安全体系和信息管理工作制度,提高人口计生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和能力。

十、切实加强领导,健全完善保障体系。

1、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努力构建党委政府对人口计生工作的坚强领导机制。县乡两级党校要坚持对领导干部人口理论的培训,各级党政领导要坚持对有关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强化人口观念,确立人口计生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各级党政要把人口计生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工作中,坚持经济工作与人口计生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同兑现,并形成惯例。同时,每年解决制约人口计生工作发展的几个实际困难和问题。

2、加强队伍作风建设,建立和完善公开竞聘、择优录用的队伍建设机制。建设高素质的行政管理、技术服务、群众工作队伍。探索建立上级业务部门协管下级业务部门干部政绩备案制度。积极推荐优秀计生干部提拔重用,按照年轻化、知识化、女性化、职业化标准选聘村级计生专干,认真落实他们的工作责任和报酬。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着力完善竞聘上岗择优录用制度,业务培训、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制度,考核奖惩、优胜劣汰制度,为创造一种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环境打牢基础。

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深入开展行风评议和“下评上”活动,认真查摆和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违法行政、弄虚作假等问题的专项治理活动,促进思想作风转变和工作效能提高。

社工机构年度工作计划范文9

一、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稳定低生育水平和提高人口素质为主线,以满足育龄群众的基本需求和提高广大育龄群众的满意度为根本出发点,抓住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发展战略机遇期,加强载体建设,整合工作经验,全面推进机制、体制、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创新。

(二)总体目标。通过综合改革,逐步实现人口计生工作管理服务模式的转变,使之与建设国际旅游岛和构建东方现代化热带滨海城市——海南西岸一颗璀璨明珠的要求相适应;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工作机制逐步健全完善,措施坚实有力;部门协作配合、齐抓共管、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工作格局全面形成;群众自治工作深入开展,基层基础进一步增强;利益导向机制健全完善,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优质服务工作扎实开展,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诚信计生扎实开展;计划生育各项经费投入保障到位,财政投入逐年增长;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健康稳步发展。

(三)基本原则。人口计生综合改革要坚持“四个原则”。一要坚持综合决策原则。坚持把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统筹安排,协调推进,在发展中求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二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满足育龄群众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需求,提高育龄群众参与计划生育的积极性。三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四要坚持前瞻性原则。把握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客观规律,借鉴经验,立足实际,着眼长远,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实践。

二、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的主要内容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构建统筹协调机制。

1.强化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坚持加强高层倡导,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确保各级党委政府认识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始终把人口问题纳入全市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市委、市政府定期听取人口计生工作汇报,加大督查力度,把人口计生主要工作指标纳入各乡镇、农场党政一把手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范围,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继续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

2.建立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机制。为了强化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坚持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的原则,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认真落实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法定责任,增强工作合力。在打击“两非”、流动人口管理、优惠政策落实、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等方面紧密配合,联合行动,努力形成“党政领导、部门配合、社会支持、群众参与、齐抓共管、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工作新格局。建立和完善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共同抓,有专人或兼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的工作机制。各有关单位要按照《东方市有关部门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责任分工的意见》(东发9号)的要求,认真履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职责,市委、市政府将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责任人实行问责。

3.构建舆论、文化宣传教育机制。宣传部、文明办、教育局、人口计生委、民政局、文体局、广播电视台、卫生局、工会、共青团、妇联、计生协会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社会公众对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巩固各类社区宣传阵地,着力构建“广覆盖、出精品”的人口计生社会宣传格局,全面推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深入推进人口文化在内容形式、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大力加强具有东方特色的“黄花梨文化”新型人口文化建设,不断加大电视、广播、报刊、政府门户网站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力度,积极营造全市上下共同推进人口计生工作的浓厚氛围。

(二)依法行政,科学决策,构建科学管理机制。

1.坚持依法履职,依法行政。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主动接受监督。充分发挥“12356”阳光计生服务热线,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加大依法行政培训和考核力度,增强依法行政意识,简化办事程序,推进政务公开,将一胎审批制度转变为一胎登记制度;对二孩生育指标审批、残疾儿和节育手术并发症鉴定、优惠政策落实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政务工作,做到项目、标准、程序、结果“四公开”。

2.强化职能,健全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机制。加强八所镇社区居委会的属地管理职能,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社区管理体制和综合服务体系,建立“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新体制。配齐计生员、流动人口协管员,各受益单位和业主要设有楼(栋)、小区信息员,明确流动人口协管员的职责和落实其报酬。将计划生育日常管理纳入社区管理、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纳入社区文化、生殖健康服务纳入社区卫生、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纳入社区治安,切实推动工作落实。

3.强化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加大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力度,综合运用宣传教育、利益导向、依法行政等手段,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进一步完善党政主导、卫生牵头、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工作新机制,强化突出明察暗访、科学监控、孕情跟踪、奖励举报等手段。市卫生局在出生人口性别比还高于正常值的情况下每年要查处1—2宗“两非”案件,按照中共东方市委办公室东方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责任捆绑机制强化打击“两非”工作的通知》(东办发34号)要求,落实卫生、公安、人口计生、药监四个部门责任捆绑,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

(三)注重服务,提升水平,构建优质服务机制。

1.加快计生服务站(所)规范化建设。积极争取财政投入,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全面完成市服务站、7个乡镇计生服务所和2个乡镇计生服务室达标建设工作。市服务站要达到甲级标准(省标),具备开展地中海贫血和优生健康检查条件;已完成新建和改扩建的乡镇所,要进一步加强科室设置、标识统一、环境美化,“十二五”期末,按省要求完成设施配套和技术人员配备等工作。

2.扎实推进技术服务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市站乡所村室要明确各自职能,建立分级负责、协作配合、权责统一、运转有效的管理机制。市乡共同管理乡级服务机构,实行技术服务人员市级统管和服务质量目标责任管理,市服务站与市人口计生委共同负责对每名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完成情况的评估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晋级、调资、发放福利相结合,实行绩效挂钩,按劳取酬。扎实开展全员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采取请进来教与走出去学相结合方式,提高技术人员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坚持面向基层、深入乡村、服务上门、方便群众的工作方针,切实承担宣传教育、技术服务、药具发放、人员培训、信息咨询、优生指导、随访服务、生殖保健等八项职能,逐步形成“以市站为龙头、以中心所为骨干、以村服务室为基础”的总体发展格局和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

3.立足社区、深入家庭,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抓婚前、抓孕前、抓学前,大力开展优孕、优生、优育和优教;通力合作,建立发现、预防、跟踪、随访等完备的优生促进工作机制,着力构建政府主导、人口计生牵头、相关部门分工协作、专家技术支撑、社会参与评估的孕前优生促进模式,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深入开展预防地中海贫血的宣传、入户访谈和孕前免费健康检查及0-3岁科学育儿指导服务工作,围绕群众需求,创新指导形式,实现科学育儿指导服务全覆盖。

(四)进一步健全完善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在全面落实国家奖励扶助、特别扶助、特困救助和“少生快富”制度等各级各项奖励优惠救助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人口问题与“三农”政策及新农村建设的有效结合点,整合农村政策资源,进一步完善市、乡、村三级奖励优惠政策体系,提升优待标准,激励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确保各职能部门制定的各项社会经济惠农政策能100%向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倾斜优惠,特别是要抓好扶贫开发、整村搬迁、新农合住院费报销、危房改造、大病救助、沼气池、水电入户、移民安置、林权改革、承包荒山等项目对计生家庭的倾斜照顾。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落实率100%。

(五)推进诚信计生,实行群众自治。

1.扎实推进我市诚信计生工作。诚信计生工作是新时期转变人口计生工作思路和机制,突破工作难点的有效途径。按《全面推进诚信计生工作实施方案》(琼人口领导小组办12号)的要求,确定东河、大田、江边、天安四个乡镇作为全市的试点,其他乡镇确立1-2个村居委会作为试点,倡导以长效措施为主的避孕方法知情选择,从实际出发,扎实地推进我市诚信计生工作,采取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稳步实施,打造品牌和亮点,发挥典型示范的辐射带动作用,逐年扩大,推动整体工作上水平,确保年全面开展诚信计生目标的完成。

2.重心下移,深入推进群众自治。工作重心下移,建立以村为主的基层管理和服务网络,把计划生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村民自治章程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范围,确保全市年度25%以上的村居达到自治标准,建立健全“依法建制、合同管理、村务公开、双向约束、民主监督、综合服务”的工作机制。各乡镇要按照《东方市进一步加强镇、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的实施方案》(东办发36号)要求,加大督查指导,把计划生育管理与村居两委班子、村计生员工作绩效挂钩,与村民自治挂钩,与建设“小康村”、“文明生态村”和评选计划生育“先进村”挂钩,实行分类指导,帮助村级搞好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工作,实现重心下移。

3.大力加强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建设。各级计生协会进一步更新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不断增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我发展能力,真正成为协助党和政府推动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群众团体。建立和完善基层计生协会组织网络,在集贸市场、新经济组织、社区居委会流动人口集中的地方大力组建计生协会组织,强化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推动流动人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六)加大投入,强化基础,构建人财保障机制。

1.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保障机制。继续坚持将人均计划生育事业经费增长幅度纳入每年对各乡镇、农场的考核内容。同时,市级财政计划生育事业费人均投入在上年度的基础上增长幅度不低于20%,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证各项奖励优惠政策、计划生育免费基本技术服务、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计生政策宣传、优生优育、节育、不育、出生缺陷干预、生殖健康指导服务、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等所需经费投入到位,体现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

2.以职业化建设为抓手,推进人口计生队伍网络建设。按照常住人口比例配备人口计生工作人员,加大对社区综合协管员、生殖健康咨询师、综合服务站咨询医生、家庭计划生育指导员和婚育新风访谈团、优生优育专家咨询组的培训和考核管理力度,优化人口计生队伍结构,推进人口计生队伍职业化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特征的高素质、职业化、专业化的人口计生队伍。

三、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领导机构,明确具体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把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加快推进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建设作为当前人口计生领域统领全局的重要工作来抓,与经济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和体制机制建设有机结合、统筹兼顾、综合推进,着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并在人、财、物上给予充分保障。按要求调整充实市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加强对人口计生工作综合改革的领导;各乡镇、农场成立人口计生工作综合改革组织机构,负责督促落实相关各方责任,领导、组织、指导、协调和推进本乡镇、农场的综合改革和长效工作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