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德育方法集锦9篇

时间:2022-07-28 23:48:11

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范文1

一、当前初中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诸如内容空洞无物、措施操作性不强、方法单一呆板、缺乏全面细致的德育评价等问题均普遍存在于初中生的养成教育中,以致于让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受到影响。

(一)德育内容比较空泛

现阶段一些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没有将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大多数德育内容都显得过于空泛,所引用的典型、例子,不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均存在着时间久远或离学生很远的问题,进而使学生无法真正感受,也很难得到学生的信服。部分教师直接将服务人类、服务人员等大道理灌输给学生,而未从浅显易懂的实例与道理出发,让学生常常感到不知所云,进而也让德育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枯燥乏味、苦涩难懂的印象,使德育效果大受影响。还有些教师为书本教材所限,没有有效整合生活资源与网络资源,以致于德育教育内容缺乏新意,过于陈旧,学生的兴趣难以被调动起来。

(二)德育方法不够科学

未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是初中德育工作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均是以一刀切、齐步走为主,没有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引起重视,在要求学生上也过高、过多,如此教育方法,不仅毫无针对性可言,也显得模糊不清和过于笼统,因而教育效果也不甚理想。诸多教师通常都未对情感教育的积极功能引起重视,而只是注重以理服人,以使德育工作成效受到一定影响。一些教师没有采用灵活的德育方法,灌输式口头教育仍然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手段,未对多种教育手段予以充分利用,致使在面对学生思潮多元化的情况下往往显得不知所措。

(三)德育评价比较粗放

在进行德育评价时,部分教师未研究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在疏导与评价学生的心理需求方面有所欠缺,对于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不错成长是正面评价的根本目的上缺乏充分认识。另一些教师则不讲究批评艺术,在遇到学生言行举止不当或违反了校纪班规的情况时,一般都是采取冷嘲热讽或大声斥责的方式,如此也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还会适得其反,违背最初的教育目的。

二、优选的具体方法

(一)加强情感上的交流,注重情感教育

就初中德育教育而言,同学生的情感的交流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的一方面,利用情感教育可使德育效果更为理想[2]。需知,德育教育不能只采取一味说教的方式,灌输式地教育只会让学生更加抗拒。鉴于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同学生建立友好的关系,多与他们交流沟通,进而对学生思想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一及时了解,给予其正确的指导。比如,教师在德育教育课上,可鼓励学生到讲台上将自己存在的困惑与问题大胆的讲出来;也可以采取不记名的方式在纸条上写下自己的问题交给老师,如此一来教师便可根据学生的问题,对自己德育教育的方法进行及时地调整,实现方法的优选。

(二)调动工作积极性,造就优秀德育队伍

需知,只有明确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调动起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方可将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出来[3]。

第一,应充分调动起班主任管理工作的积极性。而这就需要健全完善班主任岗位职责和工作条例,对班主任工作量化管理予以细化,让考核评估表彰奖励制度更为细致全面。同时把班级量化管理制度落到实处,每周对班级进行量化检查,检查的范围包括学习、纪律与卫生等,以此来检查班主任是否做好日常工作,按照量化结果实施奖惩。学期末再结合每周的量化结果进行优秀班主任的评选,优秀班主任在年度考核、观摩考察以及外出学习等方面将获得先机,使表彰先进、激励全员的作用得到真正体现。其次需在引导上加以注意,对要求进行统一。每周均应开展班会课,而在班会课正式开始之前应先由政教处召开班主任例会,其目的在于总结上周工作、交流班级管理经验,就如何创建优秀班集体展开探讨,让所有参会教师共同进步。最后要坚持抓好班主任培训工作,促进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提高。学校可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邀请专家到校开展相关讲座,就班主任工作进行针对性培训。培训的内容既有如何处理学生早恋现象,也有怎样杜绝部分学生迷恋上网等,以让班主任在处理此类班级上更加合理得当。在有条件时,还可为班主任提供到其它先进学校或发达地区进修学习的机会,学习借鉴它们好的经验做法,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

第二,要将科任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若学校德育工作只依靠学校领导和班主任是无法获得理想效果的,因此,应对全校每位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予以强化,要求各科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与学校、班主任相配合,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应结合学科实际,并注意方式的灵活多样,将自己的德育职责充分体现出来[4]。

第三,要将各类管理人员育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校应对包括图书管理员、收发室人员以及饭堂工作人员、门卫人员等在内的各类人员的管理与奖惩过程予以重视,而为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还可充分发挥激励性原则的作用,让所有人员的聪明才智都发挥出来,进而在育人方面达成共识,顺利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三)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作为一种直观性文化,物质文化将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直接表现了出来,直观性非常强,诸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环境卫生以及教学设施等均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5]。学校德育管理水平往往从物质文化的建设与管理中直接反映出来。为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出发,对校园空间予以充分利用,进行植树、栽花和种草,并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把学校打造成为“园林式单位。”诸如校园整体布局、楼馆的建筑装饰以及教学设施的更新添置等纯粹的物质文化仅仅是校园文化的其中一个方面,还应利用对校园环境的点缀,如校园板报的内容形式、办公室科室的布置、名言警句、名人画像的悬挂等将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的审美观等精神文化体现出来[6]。

(四)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一个孩子的成长,除了学校与老师的教育,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作用同样不可或缺,因此,要尽可能发挥出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作用,而学生要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也必须依靠多方的共同努力。对学校来说,在办学理念上应坚持“先成人、后成才”,并积极配合家庭、社会的教育,共同努力,保证教育效果的理想[7]。每个学期可针对家庭的教育问题邀请专家到校以讲座的形式为家长提供科学指导;定期召开各种类型的家长会,对学校工作情况与对学生的要求进行汇报,以使家长进一步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家、校之间就学生在家、在校的情况进行交流,帮助其在教育孩子时更具针对性。与此同时,还应同移动公司保持密切联系,加强交流沟通,发挥“校讯通”的优势作用,实现家长同教师的交流。每学期,班主任的家访次数应不低于3次,以和家长一道将学生的思想工作落实、做好,让学生在教师、家长的正确指导之下,健康成长[8]。利用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知晓如何融入社会,并树立起服务社会的意识,以全方位的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德育方法范文2

关键词:中学教师 德育教育 实践 诚信 榜样 潜移默化

中小学要加强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以及党和政府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和措施,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学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高尚风格,形成青少年求知学习成长修身养德的好风气,下面就德育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二、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坏的习气逐渐减少的好局面。

三、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 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2. 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在班内张贴“诚实守信,立身之本”,“取信于民,方可得天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教育。

3. 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任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观念。

四、采用榜样教育法

树立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在树立榜样时,既要注重树立优等生榜样,又要特别注重树立中等生、学困生的榜样,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发扬他们的优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不同方面的榜样,可以是劳动方面的,可以是助人为乐的,可以是守纪律的,可以是文艺的,可以是体育的,等等。总之,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每个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德育方法范文3

【关键词】德育 渗透 辨别能力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063-01

一 德育方法的内涵

要选用恰当的德育方法来提高德育实效性,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什么是德育方法以及它和德育途径的区别。长期以来,教育界并没有对德育方法和德育途径进行严格的区别,常将二者混为一谈。而实际上从研究角度看,二者是存在差别的。而且影响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没有很好地明确什么是德育方法,将二者看成同一个概念。

德育方法即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在教育原则指导下,运用各种教育手段所展开的互动方式的总称。而德育途径就是教育者为了达成一定的德育目的、用一定的德育方法、进行一定的德育内容所必须使用的通道。德育途径包括家庭德育途径、社会德育途径和学校德育途径等。

二 当前德育实效性与现实的偏差

1.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脱轨

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使德育理论脱离了社会实际情况。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强调理论研究、书籍资料的查找,却不太重视学生的德育实践体验,使学生对于道德教育的概念感到很抽象,没有与现实相衔接的具体理解。

2.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德育价值观存在偏差

学校在日常德育过程中宣扬的都是正面教育,让学生看见正面的价值观;而社会部分存在的负面道德教育,则是用低层次的精神需求来代替高层次的精神需求,造成德育“情感低地”;另外,家庭所倡导的则是坚持利益最优原则。三方对德育价值观的方式和理念存在的偏差,混淆了学生德育思想的发展。

3.教育和管理出现双线偏差,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发挥

德育工作中“教育”和“管理”双线有偏差,政治老师的理论知识相对比较丰富,但大多只是在课堂传授知识,课后疏于对学生的道德管理,无形中就使课堂德育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辅导员和班主任也都承担着学生德育教师的责任,但受到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局限,无暇顾及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由此导致学生德育在教学和管理中出现双线偏差,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发挥。

三 合理的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实效性

1.借鉴传统德育方法

第一,比较鉴别法。比较鉴别是提高学生更好地判断和理解在课堂上或生活中遇到的道德现象的一种能力。通常,在课堂上教师不能直接向学生灌输善恶美丑的概念,而需要教师通过相关的现象或实例的对比来加以引导,从而让学生自主发现认识这些概念的实质性意义。同时应积极与受教育者沟通,理解其价值观念,对其反馈加以引导,最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提高自身辨别能力,抵制不良道德观念的侵蚀。

第二,理解对话法。在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中,教师应切实从学生角度出发,平等地与之沟通,设身处地去理解学生。通过这样的方法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解决自己在道德和审美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加以引导,最终使师生之间达成协调一致的默契。这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一种重要手段。

第三,行为训练法。这是一种教育者使受教育者从理论上的一般认知上升到其主观行为受客观实际约束的过程,这里的客观实际一般是指教育主体为约束受教育者的行为而制定的相关规则或制度。在规则制度的执行中,教育者通过创造宽松、平等的环境,合理、恰当地运用相关心理学理论知识对主观行为上存在问题的受教育者加以改造,最终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2.创新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实效性

第一,回归生活法。道德教育既要来源于生活,又要回归到生活中去,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行为。“习惯成自然”,只有通过在课堂上双主体之间的交流与情感的相互渗透,道德才能汲取丰富的养分,形成一定的集体风气,从而达到德育的实际效果。我们在评价德育的实际效果和德育对学生的影响程度时,不能只是僵硬地“文本化”或机械地“模式化”,而应结合实际,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中去,在实践中深刻地认知和感悟。

第二,教管结合法。德育管理和教学模块本来就是相对较为独立和封闭的两个领域,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教学与管理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具有丰富理论教学知识经验的思想政治教师、班主任以及辅导员应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广博的学识和大气的谈吐成为引导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模范。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和学生学习中搭建起情感交流的桥梁,课后还要多关心和爱护学生,用实际行动来践行“人性化管理”和“温情化管理”,使学生感到自己置身于一片品德的高地,通过教师不断的感化熏染来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胡守菜.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德育方法范文4

一、德育方法的整体性

德育方法的整体性问题是指为了充分发挥德育方法的综合、整体效果,而应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德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德育方法外部关系)及各德育方法之间的关系(德育方法内部关系)。

1.德育方法与其他德育要素的整体性

德育方法与其他德育要素的整体性问题,主要涉及德育方法外部关系,即德育方法分系统要与德育要素系统所包括的其他五个分系统——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管理和德育评价横向贯通,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构成整体。德育方法不应游离于德育整体系统之外,而是发挥它在整体中、系统中的应有作用。例如,从德育方法与德育途径的关系看,二者“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根本的区别,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途径和方法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途径决定方法,德育方法的选择依赖于德育途径。如课堂教学这条途径,决定了讲授法和说明法是基本方法;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锻炼法、考察参观法则是基本方法。另一方面,方法的改进也会影响途径的发展。例如,多媒体信息技术,开辟了网络德育途径”[2]。同样,德育方法与其他分系统的关系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整个德育系统中发挥着各自的独特作用,而独特作用的发挥又与它们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

2.德育方法体系的整体性

德育方法体系的整体性问题,主要涉及德育方法本身系统内部的关系,即各种方法的关系问题。国内有学者指出:“德育过程的复杂性和德育对象的多样性与变动性,以及制约德育方法的诸多因素,决定了德育方法既是多种多样又是紧密相连的。不同的方法各有侧重,要各种方法巧妙的变换和组合是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它将使德育方法的整体效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出色地完成德育任务。”[3]因此,方法的整体性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众所周知,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是可以适用于每个人及各种情形的。一种方法,可能完成多种任务,实现多个目标,适合多类内容。同样,多种方法可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实现同样的目标,适合同样的内容;而且,多种方法优选组合可能更好地作用于目标、任务及内容。因此,要根据不同主体、不同时空、不同情形,合理选择最合适的一种方法或多种方法,进而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协同、整体作用,以便到达良好的德育效果。

二、德育方法的多样性

1.德育方法的多样性

在教育实践中,德育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4类18法:以语言说理形式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辩论法、演讲法等;以形象感染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典型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影视音像法,小品表演法等;以实际训练形式为主的方法,如社会实践法、调查访问法、参观考察法、常规训练法、大型活动法等;以品德评价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奖惩激励法、表扬鼓励法、评比选优法、操行评定法等[2]。除此之外,还有以自我教育为主的自我修养法等。需要指出的是,多样化的德育方法在新时期的发展有所侧重。

2.德育方法的选择问题

方法的根本问题也是选择问题。要想取得德育的良好效果,必须学会在丰富多样的方法体系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因此,科学而艺术地选择德育方法必然引起每一位教育者的重视,也是作为一位合格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方法的选择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依据工作的出发点及不同情况和需要,灵活选择。具体到某种原则,人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列举出许许多多,比如,目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时代性、开放性、实效性等等,这些原则都有其合理性,对实际工作也有一定的启发价值。但由于上述原则提出及排列的依据不是很清楚或一致,致使人们可以列举无数有关原则,从而使原则的指导价值打了折扣。鉴于此,我们试着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演绎出如下德育方法选择的原则,使德育原则既有限,又有效,解决了前述问题。

笔者认为,原则的提出和排列要明确几个前提条件,第一,为谁的问题。方法不是目的,它要服务于目的,因此合目的性是根本。第二,如何为的问题。要想实现德育目的,必须按照事物发展的轨迹或者规律运作。第三,何时的问题。而规律的作用是在实际情形下发生的,这又离不开社会发展历史状况及时代特色的制约。第四,谁用的问题。方法毕竟是通过教师的选择才发挥作用的,因此,教师的自身特点往往影响方法的选择,即教师应该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方法。我们可以把上述层次的原则视为一级原则,它还可以分别划分出二级、三级原则等。根据这种分析,我们认为德育方法的选择原则(一级原则)问题可以表述为以人为本(促进入的发展)的原则、合乎品德发展规律的原则、历史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和教师主导性原则。这些原则都可以具体到某一级教育,比如,对于当代初中学段的学生而言,则可具体为充分促进初中生品德提升的原则和遵循初中生品德发展规律的原则、紧密结合时代要求的原则和适切教师风格特点的原则等。三、德育方法的实践性

传统的德育方法,往往陷入机械的、脱离社会实践、脱离生活实际与脱离时展的窠臼之中。因此,学生也无法有自己的真实的体验和感受,缺乏情感性。基于此,笔者认为,德育方法必须强调实践性,即重视德育与实践的结合,使德育回归学生真实生活及引导学生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并在实践和生活中,强调学生的情感和体验,从而收到良好的德育实效。

1.要重视德育的实践性——在实践中形成美好品德,在实践中展现美好言行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4],这已是古今中外人们的共识。据此,我们也可以认为德育根本上也是实践的。因此,德育工作的全过程应凸显实践性,应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德育的起点,是与学生的已有体会和经验密不可分的;德育的实效,是通过实践来加以提升、检验和展现的。德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道理与已有经验相结合,然后内化为自觉的要求,随之产生高尚的情感,并在实践中外显为良好的精神面貌、优秀的意志品质和正确的行为习惯。具体而言,学校除了强调德育与已有感受和体会相结合外,还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科学考察、远足等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策划、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吸纳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力发展他们的主体性,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在丰富而有意义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同时,通过活动的组织,学生的责任心、组织能力等等也会得到较好的培养。

2.德育方法的生活性——德育回归学生真实生活,并引领学生的未来生活

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方法已成基本定式,模式为“约束—压服—控制”,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病态的压抑心理和专横型的品质,给师生制造心灵上的隔阂,甚至情绪上的对立,以至于压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作用。因此,传统的“管、卡、压”等措施不能做到发挥学生主体以及尊重学生的自主道德选择。所以,必须将生硬的道德灌输教育还原成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过程,进行生活德育。

在生活德育中,德育首先要源于生活,即一定要寻求学生的最普遍的生活,要善于在普遍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充分挖掘教育价值,从而使德育工作可亲、可近、可信,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同时,德育还应高于生活,要考虑到生活的未来性和发展性,积极引导学生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比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他人及成人的生活,再从这种感性发展到理性,形成道德的知、情、意,以便为未来生活中的角色及承担的任务和应具有的品性做储备。

3.内心体验——情感是德育加强与实践及生活联系的重要切入点和关键点

德育的本质在于育德,要培养人的高尚品格,而高尚品格与人对道德的体认及感悟须臾不能分离。因此,要在实践过程中和现实生活中,不断加强体验性教育,调动学生的同情心、责任心及良心,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使之在学生内心中留下美好、幸福的情感烙印,从而达到以情认知、以情促意、以情带行的境界。情感的积极介入,就可以改变过去空洞枯燥的说教,变“刻意”教育为“无为”教育,发挥“陶冶”、“暗示”、“体验”等方法的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判断和自我体验。进一步讲,“德育对象的情感对其德育接受意愿、接受程度都会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德育实效”[5]。

参考文献:

[1]孙少平.改革开放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发展与问题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1999(12).

[2]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利小红.浅谈中学德育的实施方法[EB//OL]http://chsgez.100point.com/school/chsgez/items/校长文集/xz23.htm.

德育方法范文5

中英德育方法的分野

首先,英国在德育方法上采用引导式教育。英国学校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不大带有明显倾向性的说教、灌输及一些标准答案的提供,而主张以“中立”方式呈现含有道德价值观的教材,指导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思考,鼓励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判断什么才是正确的以及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念,同时对社会的道德问题有所反映。而中国德育方法,过于注重整体模式,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性;过于强调硬性的灌输,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过于重视课堂的直接教育,忽视了学科的融合教育。

其次,英国注重生活化的德育隐性方法。英国生活化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在其育教材主要以现实为题材,不空洞,以让学生在现实模拟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由麦克菲尔的“课程发展课题组”编制的《起始线》与《生命线》,前者为中学生使用,后者为小学生使用。比如供中学生使用的《生命线》它以问题式进行,如:一个男孩请他喜欢的女孩看电影,,该由谁付款?为什么?让学生讨论、判断,旨在使初中生学会关心和发展深思熟虑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处理好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1]可以说这些作品来自学生,更容易有所感悟,易产生共鸣,增强教学的效果。而中国的德育方法上,虽然也也有一些生活类的道德规则,但通常很少以具体的生活模拟来达到德育效果。

再次,英国施行体谅式教育。体谅式教育是由彼得麦克菲尔为代表的道德教育研究机构在实践基础之上所确立的德育方案,此方案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德育的重点内容。此方案通过生动活泼的具体现实事例,教育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为他人着想,从而形成自己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人格。体谅式教育把情感因素放到道德教育的重要位置。体谅式教育在教育孩子为他人着想方面,有些类似中国孟子“反求诸己”的思想。虽然中国也注重情感作用,但并未在现实中有效实施。

中英德育方法比较后的借鉴

从中英德育方法与途径的异同分析来看,中国德育应从英国德育方法与途径中吸收有益经验,来促进中国德育效用的提高。对于此问题,许多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与意见,如郑传芳、潘玉腾在《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共性与异性》中一文提到,要注重隐性课程的效用,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道德教育效果。余斐在《论渗透式生活化的英国道德教育——兼其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中提出,道德教育手段要艺术化和技巧化,即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老师应采用一些艺术化的手段,将道德教育与现实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结合,让学生自觉接受道德教育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提高中国德育效用,应加强和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道德作为人处于社会中的应遵循的规范,并不是单一的。道德教育也不是一项独立的、单一的系统工程,而是与周围的一切环境有密切关系。个体道德既不是固有善良本性的展开,也不是单纯环境强化的产物,而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加强德育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建设,加强环境与个体之间的互动,必对德育效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想象一个一切都向钱看的国家,会培养出怎样的社会人。一个自私自利的家庭,会培养出高尚无私的孩子?毫无任何人情味的校园环境,可以培养出关爱他人的学生?国家、学校、家庭、社区等社会群体都应发挥自己德育功能,共促和谐、积极的德育环境。

德育方法范文6

关键词:高校德育;方法陈旧;地方特色;职业素养

【中国分类号】G751

一、高校德育工作的困境

1.重专业、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

目前,“两课”是高等院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在高校里,专业课教学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德育工作的声音越来越弱,甚至成为了学校教育工作的点缀。这势必造成了部分教师对德育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把德育课程看作是学校给予自己的一项不得不完的任务。同时,由于部分教师对德育的重视缺失,在学生心中,把德育课程看成是不得不上的,毫无实用性的课程。德育工作成为了高职教育中的“花瓶”。

2.党团成为学生评优、就业的“铺路石”

党团工作是高校的德育工作的基本职能之一,目前高校的党团工作主要体现在吸纳优秀的知识分子加入党的组织,培养当代大学生具备高尚道德情操,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储备合格人才。但是在就业难和高额奖学金的诱惑下,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出现功利主义的倾向。党团员的身份成为了学生的必胜“法宝”和评优、就业的“铺路石”。

3.网络的德育功能发挥不足

21世纪网络已经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普及,网络正在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网络上一些不适当、不正确的信息严重的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多数学生上网目的更多的倾向于聊天交友、网络游戏、看电影和查看娱乐新闻,真正浏览德育相关网站的寥寥无几,网络的德育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二、高校德育工作困境产生的原因

1.高校学生群体特点,影响德育效果

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有了跨越式发展。到2002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约15%,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进入大众化的发展阶段。[1]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生源质量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学生富有时代气息、个性张扬,对新鲜事物好奇、有求知欲、接受能力强。但缺乏学习动力和社会责任感较差,择业观不切实际、自我意识强、较少合作意识,独立生活能力差,盲目追求时尚,缺乏理性思考。这些缺点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德育教育效果。

2.德育方法的单调、陈旧,无法适应新形势对德育工作的需要

目前,高校普遍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德育课。这两门德育课程承担起了高校德育工作的重担,并且“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共性教育多,个性研究少;大众化的理论讲得多,涉及到具体的、现实的问题讲得少;另外,理论灌输多,行为检验少。”[2]学生只能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教育,即时的网络信息的获得延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用不充分,想要达到好的德育效果是不现实的。

3.高校重专业,轻德育的现状,德育课程处境艰难。

高校学生就业方向为生产第一线企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成为了衡量学生整体素质的关键指标,而思想道德素质却被用人单位所忽视,最终导致学校、家长和学生注重专业课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而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客观上增加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难度。因此,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要想培养出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法治意识的合格人才,就必须搞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从根源上改变认识,把这门课提升到思想工作的首位。

三、创新德育工作方法,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1.发挥专业课的德育功能,培育职业素养

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深厚的政治理论修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自觉维护这种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德育工作。因此应继续加强和巩固“两课”的德育教育主阵地,提升德育教师的认识,发挥德育主渠道的作用。但仅仅依靠“两课”完成德育工作是不够的,我们还应充分发掘专业课教师的德育潜质,通过他们丰富的专业知识,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品格给大学生以感召和影响,使其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2.巩固党团社区德育功能,发挥组织优势

目前,在校大学生中至少有90%以上是团员,10%左右是党员。[3]党团组织通过开展各类政治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它在学生中体现出了积极的政治引导功能,发挥了其在学校中的组织优势和强大号召力。学生会是党团组织领导下的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服务与约束的自治组织,它能过组织开展各类学习竞赛活动和文娱活动,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协作意识,是学生开展自我德育教育的有效组织形式之一。除此之外,在我国各类高校中,均设置有政治辅导员。他们担负起了对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成长方面的引导的职能,他们按照高校德育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成长的实际,为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成长,有计划的开展引导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想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落实学校的各项德育工作任务。

3.积极利用网络德育功能,掌握时代脉搏

我们要适时根据网络的特点把高校德育工作有效地和网络结合起来,拓宽德育的途径、拓展德育的内涵,以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感染力和渗透力。[4]因此,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现代网络技术培训,提高多媒体技术应用水平,及时在校园网络和因特网上建立思想政治理论宣传阵地,让红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网络阵地的制高点。及时、便捷的把健康、有趣的,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信息引入到网络生活中来,使我们的德育工作更加新颖、快捷、有效。

总之,高校的德育工作是长期的、复杂的和系统化的工程,做好高等职业教育还需要我们的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高校扩招.中国网. 2008-12-19 .cn

[2]周猷.高职德育教育改革探索.新闻天地(下半月),2010(4)

德育方法范文7

1从礼仪教育入手,化抽象为具体

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德育工作的主旋律,但是对初中学生来说,爱祖国、爱人民,可能太抽象,因为他们根本无法理解祖国和人民这两个词所包含的内涵。如果我们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让他们先从文明礼仪做起。比如面带微笑;路头路尾、校内校外,见人主动打招呼问候:“老师好!”“叔叔、阿姨好!”……再如与人交谈要正视对方,为班集争光等。文明礼仪内容虽然很广,却就在学生身边,具体而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情感。用文明礼仪改变学生不良习惯,教育学生爱同学,爱老师,爱家长--这不是爱人民吗?爱学校,爱家乡--这不是爱祖国吗?用这些具体形明的东西让学生的爱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发展。

2从互动开始,让学生参与

我们现在的老师课堂上教学知道与学生互动,但德育教育方面就不知与学生互动了,往往是以“训斥、告诫”等方式出现。这样“满堂灌式”的说教方法,很难取好的德育效果。德育教育也要让学生参与,与老师互动,与同伴互动。比如让学生找出他们身边一些不良现象进行批判,充分发挥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内在动力,从中不断地提高思想品德素质。互动活动为学生的道德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机会。老师再关注研究学生中的典型、敏感和棘手的问题,在活动中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让学生能补充深化和理顺自己已有的道德经验,对社会现象有更多的了解,这样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现实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参与活动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认识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心理成熟及群体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增强。

德育方法范文8

一、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中学生已经接受了多年的教育,懂得了一些道理,我们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讲授一些德育道理、道德行为准则,让学生明白一些做人的要求,改正错误的道德观念,让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因此,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德育道理时,务必做到由浅入深,旁敲侧击,并且还要有耐心,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等待学生内化教师讲授的德育道理,只有学生理解和明白了德育道理,他们才能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做出有道德的行为,反对和抵制不道德的行为。

二、 应用案例,触动心灵

德育工作是一项养育和净化心灵的工作,我们要应用一些真实感人的德育案例,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德育情景,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触动学生的灵魂,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我在班主任工作过程中,能够适时地向学生呈现在5.12汶川地震中、在抗洪抢险中、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涌现出来的具有较高道德风尚的人和事,应用那些感人的事例,来感化学生曾经封闭和冷酷的心灵,让学生不断产生爱心。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也是触动学生心灵的一个有效方法,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一个中学班主任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我在建设班风的实践中越来越感觉到优良的班风可以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强烈的积极的向上气氛,优良的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在课室张贴一些道德名言,在板报栏里展示一些特别的好人好事和德育图片等,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受到德育的熏陶。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正面舆论对每个学生的具体行为有正确的导向作用。当某一个德育故事和案例能让学生产生共鸣时,这种德育教育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也就产生了德育效果了。

三、 加强实践,形成习惯

良好的道德行为要通过一定的道德实践才能最终形成和巩固,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有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行。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社会实践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中学生生动活泼、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我在实践中也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例如,在班会课上组织学生讲述道德故事,组织学生开展以“我助人,我快乐”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引导学生对“小悦悦事件”进行评价等,通过这些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情操。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集体讨论,最终得出合情合理的道德评价。

德育方法范文9

教师及学生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少教师认为,德育课就是给学生讲讲做人的道理,对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并没有什么大的帮助。而实际上德育教育是影响学生一辈子的大事,在学生今后的工作中,责任感、专业素质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这些基本的精神素养是支撑学生为事业奋斗的强大动力。正是由于在教学中没有真正掌握德育课教育的目标与内涵,教师没有将德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导致德育成为空谈,没有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现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的途径

1.增加教学中的双向交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更是要充分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去寻找问题,主动探究是非对错,进而加强对自身道德建设的主动参与性。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并不是增加提问或者多布置一些任务,而是要加强教师与学生在思想上的交流,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进度,并要让学生知道老师要讲的核心内容,让学生跟上老师的节奏。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开展情景教学,增加学生的兴趣

德育教育与传统教育有一个明显的不同点,即德育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参与,因为德育课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学生敢于承担责任的能力。在德育教育中,寓教于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应针对当代青年的思想特征和年龄特征开展情景教学,使学生在设置的情景、人物、实践中领会课程的内涵,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一旦学生对课程及所开展的活动感兴趣了,就会积极去参与课程,主动去接受理论知识教育。因此,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促进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德育教育途径。

3.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德育教育不是单纯地给学生讲道理及理论知识,而是与实践密切相关的。在教学工作的实践环节,教师必须紧密结合道德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自身素质的提升和理论知识的掌握,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进行,而是应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正所谓“言传身教”,就是要求老师以身作则,做到课堂的授课与课下的实践、交流相结合,在日常积累中逐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德育教育的目的还在于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式,使其具有宏观感及全局意识,真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德育实践会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拓宽思路,进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