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集锦9篇

时间:2023-03-10 14:46:57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范文1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本次摸排的对象是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o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

今年3月底以来,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截至目前,不满十六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其中,由(外)祖父母监护的805万人,占89.3%;由亲戚朋友监护的30万人,占3.3%;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31万人,占3.4%。有36万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监护,占4%。

从范围看,东部省份农村留守儿童87万人,占全国总数的9.65%;中部省份农村留守儿童463万人,占全国总数的51.33%;西部省份352万人,占全国总数的39.02%。从省份来看,江西、四川、贵州、安徽、河南、湖南和湖北等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都在70万人以上。

会上,民政部等8部门还联合通知,部署在全国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通过落实家庭监护责任、落实强制报告责任、落实临时监护责任、落实控辍保学责任、落实户口登记责任、依法打击遗弃行为等,力争到2017年底将所有农村留守儿童纳入有效监护范围,杜绝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监护现象,有效遏制监护人侵害农村留守儿童权益行为,切实兜住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底线。

《2015―2016年度北京市全民阅读综合评估报告》显示:阅读已成为京城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

《中国教育报》消息 近日,“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领导小组办公室《2015―2016年度北京市全民阅读综合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5―2016年度北京市综合阅读率为92.24%,连续两年保持一个百分点增长;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10.88本,较上一年度增加了1.39本;数字阅读率为83.57%,较上一年度增长了5.39个百分点;纸质阅读率为79.72%,较上一年度下降了1.98个百分点。

据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公共服务处处长王亦君介绍,北京阅读季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持续完善全民阅读综合评估体系的基础上,组织相关部门、专业调查机构和业内专家,采用抽样调查方法,通过结构式问卷,对北京市16个区7~70岁居民以及相关政府机构进行调查访问,对居民阅读理念、阅读行为、阅读服务需求以及阅读投入、政策支撑、社会力量整合、活动效果等情况进行了综合调查评估。

调查结果显示,从综合阅读率、纸质图书阅读量和数字阅读率三大指标来看,北京市均居国内领先水平。调查显示,纸质特有的书香具有无形的影响和感召力,实体书店仍是北京市居民购书的重要渠道,2015―2016年度,61.86%的居民在实体书店购买过图书,特别是20岁及以下的青少年群体,有73.34%的人在实体书店购买图书。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范文2

关键词:全民阅读活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066-03

一、研究背景

全民阅读活动是根据“世界读书日”演变而来的。2006年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和新闻出版总署开始开展“全民阅读”活动。2012年12月,党的十报告中,第一次将“全民阅读”提到党的报告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2014年3月,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倡导全民阅读”。2015年3月15日上午,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答中外记者问中再次提到全民阅读活动,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1]

2014年在第1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在京召开成果会[2]。调查显示,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上年增长0.38本,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首次超过半数,超五成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3]。可见,在中国,需要通过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风尚,让人们在阅读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不断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江苏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程建设。2014年11月27日,江苏省人大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全民阅读的决定》,将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自此,我国有了首个全民阅读地方性法规。然而,江苏省居民全民阅读活动开展情况如何?为此,我们于2014年9月开展了江苏省全民阅读活动普及情况及其作用的调查研究。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通过探索性调查发现,全民阅读活动在农村基本没有得到普及,所以本项研究主要选择城市居民作为调查对象。考虑到经费时间等因素,本次调查采取自填式问卷的形式,在苏州、无锡、淮安、南京四个调查点,在各调查点公园、餐馆、超市、书店、车站等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抽取偶然遇到的人作为调查对象,对其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92份,有效回收率为98.8%。

三、主要结果与分析

1.样本情况。692名调查对象中,男性占42.6%,女性占57.4%;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以大学本科学历的人居多,占总有效回答的59.6%,其次是大专/高中/中专/职高学历,合计占总数的26.7%,初中及以下学历者仅占4.8%,硕士及以上学历者约占9.0%,特别高学历和特别低学历的人均比较少;从职业情况来看,最多的是全日制学生,约占有效回答的60%,其次是办公员/普通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占14.5%和12.2%,商业服务业人员和单位负责人最少,各只占3%左右;对于收入情况,在598个有效回答中,最多的是1500元以下,约占总数的38.3%,其次是1500~3000元,占总数的33.9%,而回答3000~4500元和4500元以上的,分别只占有效回答的12%和15%。

2.全民阅读活动普及情况分析。(1)全民阅读活动普及情况。调查对象中,只有29.8%的人表示自己知道全民阅读活动。由于调查对象每天阅读时间、阅读量和用于书籍的花费存在较大偏度,采用中位数作为集中趋势的描述统计量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调查数据表明,调查对象平均每天的阅读时间大约是1个小时;过去一年中每个调查对象大约阅读了6本书,远低于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的以色列年人均阅读量64本及欧美国家约16本的水平;调查对象每月在书籍上面的花费大约是50元。可见,江苏全民阅读活动的普及情况并不理想,居民阅读量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全民阅读活动普及情况差异性分析。使用列联分析和卡方检验法发现,在α=0.05的显著水平下,居民是否知晓全民阅读活动只在不同学历、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对全民阅读活动了解较多的是高学历、拥有良好纸质阅读习惯的群体(详见表1)。

3.全民阅读活动作用分析。(1)全民阅读活动整体效果分析。知道全民阅读活动调查对象对全民阅读活动的作用评价不一,其中,71.4%的人认为全民阅读活动使身边阅读的人数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效果并不明显;其次是15.6%的人对全民阅读活动的作用充满信心;最后13.0%的人认为全民阅读活动没有使周围阅读的人增加。由此可见,大部分调查对象对于全民阅读活动的作用持比较保守的态度,对其作用缺少信心。进一步比较是否知晓全民阅读活动对居民阅读量高低的影响发现,过去一年中,知道全民阅读活动的调查对象大约读了10本书,而不知道的调查对象大约读了5本书,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两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知道全民阅读活动的人其阅读量显著高于不知道全民阅读活动的人。总体而言,全民阅读活动对于提高市民的阅读量具有积极意义。(2)全民阅读活动作用差异性分析。由下页表2可知,去除调查对象性别、学历、收入、职业、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的不同所造成的影响,对阅读量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可知:

从性别来看,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P值都小于0.05,说明去除性别的影响,全民阅读活动对于提高市民的阅读量具有积极意义。

从职业来看,各个职业的P值均大于0.05,是否知道全民阅读活动对于阅读量没有显著差异。

从收入来看,各类收入的P值均小于0.05,即阅读量在是否知道全民阅读活动上的差异不仅在整体上得到体现,也在相同收入段的人群身上得到了体现。

从学历来看,只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群P值小于0.05,考虑到上文所述的对全民阅读活动了解较多的是高学历人群,可知学历与是否知道全民阅读活动的交互作用对市民的阅读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特别是较高学历并且知道全民阅读活动的市民的阅读量远远高于其他人群。

从阅读习惯来看,去除从不阅读的人群之后,P值均小于0.05,即阅读量在是否知道全民阅读活动上的差异在相同阅读习惯的人群身上也得到了体现。

从阅读方式来看,在α=0.1的显著水平下,三种方式有显著差异,即市民在阅读量上的差异在相同的阅读方式人群之间也得到了体现。

四、讨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江苏居民全民阅读活动的普及情况并不理想,只有29.8%的调查对象知道全民阅读活动,调查对象阅读量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同时发现,对全民阅读活动了解较多的是高学历、拥有良好纸质阅读习惯的人群。整体上全民阅读对于提高阅读量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在分别去除性别、收入、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的影响后,这个促进阅读量的积极作用依旧非常显著,并且这种积极的作用在不同学历之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在学历较高的人群中,这种积极的作用更加明显。

虽然全民阅读活动已经开展了将近10年,但是即使在作为文化大省江苏的各大城市中,普及率依旧不高,可见“全民阅读”离真正的“全民”还有一段比较漫长的路要走。因此,需要继续推进全民阅读活动,切实促进市民阅读,营造文化氛围,提升市民文化素质。为此结合本次调查分析结果,提出如下建议:一是从孩子抓起,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二是加快全民阅读立法进程,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加强电子宣传力度,营造阅读文化氛围;四是提高书籍质量,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阅读需求;五是提高宣传活动针对性,要特别向低学历人群、农村地区和基层地区倾斜。

参考文献:

[1]新华社.答中外记者问[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03-16(01).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范文3

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数据,我国国民阅读率一直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要想成为创新大国、文明大国,也必须成为学国、阅读大国。毋庸讳言,除了中国整体文化发展比较落后、国民素质发展不平衡之外,过去几十年一切“向钱看”、快速致富的物质环境进一步降低了全体国民追求知识、提升创新能力的氛围。要彻底扭转这种情况必须要从国家的高度制定政策和措施。不但要把全民阅读作为一句口号、一个号召,更要当作各级政府的硬任务,当作必须达到的工作指标。

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同样,全民阅读指数(Gross Domestic Reading简称GDR)也应当成为一个省、市或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的实际阅读的综合指标,反映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省份对于阅读环境、阅读质量、阅读花费、阅读时间等综合情况,得出反映居民阅读综合情况的数值。全民阅读指数的检测和评定要设立中央级的统一标准,有专业的委员会和科学的统计方式,特别是要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进行检测统计。

从目前的社会环境和特点来看,GDR的统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计算:第一,传统书、报、刊的销售量。主要通过传统的书店、报刊亭来统计。第二,图书馆、阅览室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借阅量。第三,互联网,特别是个人移动终端的阅读统计量。此外,还可以把阅读环境(比如图书馆、书店、报刊亭、WIFI覆盖等)的建设作为考察参数。这些销售渠道的终端必须同国家的计算系统相连。对具体的阅读产品进行精确的计算。

自1999年开始,国内已经有了一个很有影响力的阅读调查: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这项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执行的课题,每年耗时半年有余,调查2万名读者,对阅读率、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媒介接触时间、国民平均能承受的出版物价格等进行调查。这些指标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特别是面对数字化、移动互联网的新环境,数据还远远不够完整。

在城市或区域的阅读指数方面,有些地区已经有了这样的意识和尝试。2012年湖南省“三湘读书月”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统计局进行了2012年湖南省“城市阅读指数”调查。项目分析了城市居民的阅读量、阅读频率、阅读种类、阅读意识、阅读活动参与状况等因素,综合形成了“城市阅读指数”。从调查结果看,政府在逐步改进全省的阅读环境。

此外,调查结果也显示“阅读环境”因素与“城市阅读指数”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意味着随着政府加大公众阅读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于阅读活动的投入力度或者改善公共图书馆环境等举措,将会有助于提升本地居民的阅读情况,进而促进社会整体阅读氛围的形成。

但是, 这样的模式和方法还不够,还没有体现出目前阅读环境的根本性改变,也还没有形成由政府作为责任主体的阅读指数考核机制。

2014年年初,中国移动阅读基地的日均点击量达到6亿次;龙源期刊网目前日均839万次。如果再从手机的微信内容传播来看,阅读量肯定已经大大提升。全民阅读的导向非常重要。要倡导正能量的知识阅读,要从销售、借阅等方面予以指导。因此,国家应当从细发图书、期刊、报纸以及其他阅读品种的指导清单和等级,从出版的源头上做好价值和质量导向。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企业知名度 读者群 选题方向 经销手段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9-0119-02

党的十六大召开后,我国启动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在各级政府加大了文化基础设施和投入,加速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各种适应市场需要的文化产业开始异军突起。特别在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和战略任务鲜明的摆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入到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这其中,我国的出版业乘势而上,已经拥有一定的市场信誉和经营经验的老牌出版业高歌猛进,不断萌生和崛起的新兴企业也以强劲的发展势头不断地开辟市场和占领市场。在我国出版企业的朝阳业态充分显露的当下,笔者仅就刚刚起步运营的出版企业中的图书开发经销企业吸引读者的四项策略发表一己之见。

一、扩大企业知名度,营造先声夺人之势

刚刚运营的图书开发经销企业在业界是新人,在市场上名不见经传,不知名的企业怎么能拥有市场?换句话说,一个出版企业知名度的大小决定了受众群的多寡,受众群的多寡决定了目前市场所占有的份额和市场的发展前景。所以,刚刚运营的出版企业首要的人物是扩大企业知名度,营造先声夺人之势。可采取的做法有:

1.利用市政设施打广告。在繁华地段、有广告位的公交站牌上打广告,也可以在报亭前张贴海报。广告的内容应突出出版中心与百姓的关系,如可以帮助百姓将自己的作品印刷出版,为其提高升职空间,或者是提高名誉。广告语宜精练、醒目、实用。2.借助媒体做宣传。应注册企业微博、微信。初始阶段的粉丝固然不多,但可以请“承德新鲜事”“承德新闻网”等微博帮忙出版中心的最新动态,以及向人们征稿等信息。信息时,需注重实用性。应在微博、微信上发起投票调查活动,了解人们的阅读习惯、阅读喜好,调查结果将为选题策划提供参考。为了鼓舞大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可以举办转发有奖,或是提供有建设性的建议有奖等活动。3.通过报纸刊登读者调查问卷,通过寄信或是在网络上下载电子问卷后发电子邮件的形式,获得人们的反馈。4.在百度百科、维基百科上建立宣传本企业的词条,及在适合时机建立企业网站。5.组织线下活动。在高校、图书馆等文化圈组织线下活动,如读书活动或是宣传活动。邀请媒体报道,增加曝光度,吸引眼球。

二、明确读者群,有的放矢地开辟市场

据中国出版网的报道,2012年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上升,综合阅读率下降;我国18―70周岁国民报纸和期刊的阅读量均有下降,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均有上升;我国国民每天接触传统纸质媒介时长有所增加;有数字化阅读行为的成年人中,超过九成为49周岁以下人群,纸质读物阅读仍是七成以上国民偏好的阅读形式;超五成的18―70周岁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接近七成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无疑,这些调查数据表明,国人中的多数人爱读书、渴望读书,并希望有更多类型更经常性的阅读活动可参加。另根据《2008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的结果可知,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1.4%,远超成年人(49.3%)。如果我们能根据年龄、性别、职业等明确我们的读者群,就能有方向性地做图书的选题策划。当然,还可以通过自行设计读者问卷,开展读者调研等方式来获知读者的需求。在掌握读者需求的基础上,将本企业所要面对的主要读者群确定清楚,抓住这些读者的阅读需求经销图书,有的放矢的开辟市场。

三、明确图书选题方向,力求所经销的图书被更多的读者所喜爱

选题方向的选择对于图书的销量至关重要,如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图书选题:

1.了解读者喜好。2012年,《海口晚报》在海口市做了一项关于读者阅读喜好的调查,结果表明:各年龄段的受访者对阅读的需求不同,喜好各异。如青少年更爱阅读文学书籍,中青年热衷于通过书籍“充电”,老年人则更钟情于阅读历史类、传记类、养生类书籍。老年人较为传统的阅读习惯使得其成为此次调查中阅读实体书最多的群体。经统计,阅读排行前3类的书籍分别是文学小说类(超50%)、旅游指南类(约20%)、人物传记类(约10%)。这个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全国的读者阅读喜好,也就是说,文学小说类、旅游指南类、人物传记类的图书能获得更好的市场。2.畅销书榜单。亚马逊、京东、当当的图书销售榜单,都是我们选择图书选题的参考。参考畅销书榜单,可以受到的启示是:寻找能够成为畅销书的选题。如小说、散文随笔、教辅图书、教养读物等;按照畅销书的思路策划图书;热播电视剧未出版的小说。如2013年10月14日起,在安徽卫视《海豚第一剧场》、北京卫视《红星剧场》、天津卫视《快乐生活剧场》、重庆卫视《黄金剧场》播放的电视剧《打狗棍》,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可以关注热播剧,了解热播剧的原著小说是否已经出版。如果尚未出版,趁着电视剧的备受关注,尽快出原著小说。3.自费出版书。自费出版的图书通常是没有市场前景的、学术类的、专业类的、书画类的书,印量不大,市场风险也不大。想自费出书的作者,通常是为了有实体的成果(可能是为了评职称),或是为了更有利于保留自己的作品(如画作、书法作品等)。

策略四:图书形式不拘一格,经销手段更注重媒介化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范文5

[关键词] 微信公众平台;高校图书馆;用户服务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3. 102

[中图分类号] G25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13- 0186- 03

1 微信平台成为高校图书馆利用新技术创新服务的重要路径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对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用户需求产生了重大影响。高校图书馆必须顺应外部形势的转变,利用新技术改革资源获取方式,转变服务方式,其中开设微信公众号成为重要路径。

1.1 智能手机普及促进手机阅读终端的广泛运用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6.88亿,普及率为50.3%,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为90.1%。调查还显示,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手机终端阅读量及其应用的开发。

1.2 数字出版快速发展推动数字文献急剧增长

在当前出版业中,以纸质媒介为代表的传统图书虽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数字出版快速增长,导致数字文献倍增,并呈现数字文献赶超纸质文献的趋势。表1是近年我国数字出版的具体情况。表1表明,电子图书增长最快,年均增长率为127.95%;数字期刊增长最为平稳,年均增长率为53.10%;数字报纸则出现下滑;手机出版的基数巨大,且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

注:表1根据2011-2015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整理

1.3 微信阅读成为高校用户重要的阅读方式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数字阅读接触率为64.0%,其中成年国民日均手机阅读时长首次超过1小时,其中超过50%国民习惯进行微信阅读。腾讯最新的2016版“微信数据化报告”显示,微信用户达6.97亿,学生以14.4%的比例在微信用户的职业分布中排列第三。

2 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建设现状

2.1 普遍设立微信平台

调查发现,截至2016年2月底,我国80%的高校图书馆设立了微信公众号,其中以211高校、985高校为代表的重点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覆盖率为100%,高职院校图书馆微信平台覆盖率较低,仅占70%。

2.2 微信平台主要服务内容

(1)提供馆藏书目查询服务。部分高校图书馆将OPAC系统融入微信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指尖上的OPAC系统实时查询馆藏书目信息,以及预约借书。比如,南华工商学院图书馆微信平台设有“书刊检索”功能,用户在检索框中输入书名,便可查找到所需图书的索书号、馆藏地、副本数量以及借阅情况。此外,用户可以跟踪自己借阅读书的详细情况,关注自己所借图书是否存在超期等情况。

(2)图书馆信息通知。微信具有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大多数高校图书馆会通过微信平台假期开放情况通知,讲座、展览、读者活动等预告,新书上架、学术资源等信息。南华工商学院图书馆在微信平台的“活动咨询”栏目下设立“通知公告”“读者活动”等子栏目,用户可在各个子栏目获取该馆的通知和活动信息,如在假期来临时,该平台会提前告知图书馆服务时间调整、借阅期限调整等。

(3)开展阅读推广。高校图书馆整合线下文献资源与线上信息资源,通过微信平台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引导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山大学图书馆在微信平台的“云阅读”栏目下设立“好书推荐”“杂志精选”“热门图书”“公开课”等子栏目,读者点击相关栏目便可阅读相关的图书、杂志,还可以通过视频方式学习相关内容,生动有趣。

(4)开展参考咨询。很多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参考咨询,打破了时空区域限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咨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图书馆在微信平台的“特色服务”下设置“FAQ问题推送”子栏目,用户可以根据问题进行相应的咨询,如文献检索、借阅密码修改、电子书下载。

3 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存在的问题

3.1 容易被校内外微信公众号淹没

在各高校,党政部门、院系、科研所、学生社团等纷纷开设微信平台。根据笔者不完全调查,在广州高校中,平均每个高校设立的微信公众号多达20个。高校的各个微信平台都在加强内容建设和推广,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服务能力。图书馆作为高校中的一个普通部门,其微信平台很容易被众多的高校微信平台、社会微信平台淹没,其微信平台的资源和服务也很容易被淹没。

3.2 内容比较单薄,个性比较缺乏

笔者的调查表明,相对于社会微信平台和学校的其他微信平台,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微信平台内容比较单薄,个性比较缺乏。比如,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的阅读推广常用方式是推介图书,内容多以简单的文字和图片为主,缺少生动的视频、音频资源和对用户群体的类型划分,图书分类不明显,专题图书较少,从而造成图书推介流于形式,很难吸引用户的关注。

3.3 交流互动较弱,反馈机制欠佳

笔者的调查表明,相对于社会微信平台和学校的其他微信平台,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微信平台缺乏热烈的交流互动,而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的反馈机制也比较弱。比如,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的参考咨询、图书推介基本上处于“我发你收”的状态,缺少与读者的实时交流互动功能。当用户咨询的问题不属于常见问题时,往往无法及时反馈给高校图书馆。反馈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图书馆不能针对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改善工作,严重影响面向用户的个性化服务。

3.4 信息资源分散,共享性有待加强

高校图书馆部门众多,资源分为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分属于不同部门,受版权限制、部门分离等因素影响,微信平台很难共享众多的数字资源。比如,当今很多学生用户学业紧张、就业压力大,在阅读上以碎片化、浅阅读为主,这需要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具有丰富的电子书、数据库等资源,让用户在图书馆进行资源推介,以及馆藏书目检索后,能够及时阅读相关图书和数据资源,但事实上暂时难以实现。

4 高校图书馆改进微信平台的策略

4.1 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增强黏性

高校图书馆开通微信平台的根本目的是让更多的用户关注图书馆、了解图书馆、使用图书馆资源,应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增强用户的黏性。比如,充分利用传统宣传方式和网络宣传方式进行全面推广。在传统宣传方式上,高校图书馆可以在宣传海报以及用户指南上,在显著位置印刷图书馆微信平台的二维码以及具体的操作流程;通过举办讲座的方式向全校师生普及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的使用技巧。

4.2 充分调研,细分用户,精准服务

高校图书馆用户主要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用户群体因关注点不同,信息资源的需求和服务需求也有所不同。高校图书馆只有通过充分调查,把握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和服务需求,才能在微信平台开展多层次的个性化的精准服务。以教师群体为例,在教学上,他们需要阅读与教学、专业相关的文献信息;在科研上,他们需要搜集具有学术性、权威性与前沿性的文献信息;在课外阅读上,他们希望获得与自己兴趣相关的文献信息。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教师的这些不同需求,通过微信平台提供相应的服务,比如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图书推介、学术资源推介。

4.3 增强交流互动,完善反馈机制

针对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参考咨询过于简单、交流互动不畅、缺乏完善的反馈机制,建议高校图书馆的微信平台注重挖掘用户的深层次需求,建立多元化的交流互动机制。比如,建立微信交流群、微信咨询群,采集用户的信息需求,分析用户的信息需求,以此作为个的依据;通过微信交流群进行图书推介、专题图书导读、阅读交流。深层次的交流探讨可以提升用户的阅读兴趣以及延伸用户阅读的广度与深度。

4.4 整合信息资源,完善服务功能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信息中心、文化服务中心,拥有丰富的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图书馆应根据图书情报发展趋势和用户需求的转变,整合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实现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的深度融合,通过微信平台开展深度服务,一方面,方便用户快捷地利用,满足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促进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与此同时,图书馆应与学校党政部门、院系和社会社团在微信平台上密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拓展图书馆微信平台的服务功能。

主要参考文献

[1]吴雪莹. 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图书馆图书个性化推介研究[J]. 图书馆学刊,2015(1):112-114.

[2]曾小玲. 基于微信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J]. 图书馆研究,2014,44(3):88-91.

[3]黄妙琼. 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措施[J]. 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36(1):44-46.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6,01.http:///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1/P020160122444930951954.pdf.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范文6

一、中职生阅读调查现状及分析

阅读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阅读媒介的变化必然带来阅读方式的改变,阅读的内容、工具和时地也因此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4年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50.1%,较2012年的40.3%上升了9.8个百分点,其中41.9%的国民进行手机阅读。74.2%的网民将“阅读新闻”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

《2014年移动阅读报告》基于海量用户行为和调查数据,勾勒了移动阅读用户群像特征以及整体使用情况。报告显示,中国人2014年电子书总阅读量已经超过14亿册。此外,报告还揭示了移动阅读的一些趣味性规律:比如阅读高峰期永远在床上(占34.5%),在公交或地铁上占28.6%,有12.7%的人会在马桶上读书;阅读的时间除了22点睡觉前后,12点、18点分别出现两个阅读的活跃期。

我校也进行了《基于教育信息化的中职生课外阅读实践及指导调查报告》,有效问卷数为1465份,涉及的专业有软件网络部、商贸部、旅游部和会计部,问卷涉及阅读方式、阅读工具、阅读时间和阅读场所等问题,从而了解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而为中职生课外阅读开出药方,以下是问卷呈现出的几大特点:

第一,学生的阅读方式和工具发生了改变。学生虽然更偏爱纸质书籍,偏爱纸质书籍的人数为783人,占比53.4%,略胜于电子书籍,但在实际阅读中却呈现出相反的态势。每天阅读纸质书籍30分钟以内的有803人,占60%,30分钟以上的有549人,占比40%;而每天阅读电子书籍30分钟以内的有704人,占55%,30分钟以上的648人,占45%。可以说,纸质书籍作为传统的阅读媒介仍然占据着学生的主流习惯,但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却更不由自主地选择电子书籍。而在电子阅读工具的选择上,手机占89.9%,形成压倒性的优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分别只占6.3%和3.9%,校园随处可见“低头一族”。

第二,阅读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所谓“碎片化”就是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阅读中的碎片化除了阅读时间被分割成长短不等的碎片,在内容上,也意味着阅读的注意力难以持久,很难按照一个思维逻辑过程完整地看完一本书。根据对学生阅读时间和地点的调查显示,学生的阅读时间都被分割成长短不等的碎片,如:29%的在睡前,20%的在午休,15%会在上厕所,15%在课间,13%在等车时,还有8%在饭前。阅读的层次上也随之降低,阅读更容易被标题党的文章所吸引。

第三,阅读内容上缺乏经典,呈现出“轻阅读”的趋势,他们的阅读内容以实用和娱乐为主,缺乏经典的引导和沉淀。据调查结果显示:26%的学生选择的是生活实用类图书,选择励志类图书和娱乐休闲资讯的均为19%,新闻时政类的占15%,文学作品占14%,专业教辅占7%。其中文学类图书中,青春校园小说最受欢迎,占22%;其次是网络文学和武侠小说,均占19%;依次是言情小说(16%)、科幻小说(11%)、名著(7%)和散文诗歌(5%)。

第四,阅读习惯还有待改善。阅读中是否有做笔记的习惯,35%的学生有做笔记的习惯,37%的偶尔会做,28%的从来不做。而做读书笔记的方式,29%的学生会佳句点评,29%的会提出自己的看法,26%的摘抄好词佳句,8%的会写下心得体会,8%的会圈点批注。提起阅读计划,只有56%的学生有过制定计划进行有规律的阅读,44%的学生没有计划,看到感兴趣的才读。

在问到为何阅读量会少这个问题时,21%的学生认为是阅读氛围不浓厚,19%的学生说学习压力大,17%的资源不足,13%的信息获取途径不足,11%是没有阅读兴趣,9%缺乏选书指导。

二、 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中职生课外阅读的对策研究

根据《基于教育信息化的中职生课外阅读实践及指导调查报告》,结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4年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和《2014年移动阅读报告》,电子阅读已经成了不可逆的趋势,阅读工具也更集中于手机终端。如何利用教育信息化的手段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因势利导,既能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量,又能着眼于课外阅读的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步骤地推进:

首先,打造书香校园,培养阅读氛围,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

在校园硬环境上,让学生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营造校园良好的书香静态环境,打造班级的阅读气氛。我校向来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体现为生本教育,在活动中学生自主管理。同样在书香校园的建设上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开展“我的校园我做主”的主题活动,以专业部为单位,将校园的走廊和板墙划分为几个大的区域,让学生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搜集名人关于读书的名言或者壁画制作出来并挂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让学校呈现出一番读书的文化景观。装点书香校园也可以辐射到班级,在班级的软装饰上着力,让“读书”上墙,可以粘贴名人名言,也可以在每个班级设立“微图书馆”,同学们可以把自己买的好书带到班级来,跟同学一起分享好书。

在校园软环境上,学校倡导阅读,可以在每周的晨会上,按班级顺序进行好书推荐,并将稿件推送至图书馆公众微信号,并在每学期末进行投票评奖;在广播站开辟“一职之声――我的微书评”专栏,把学生的优秀微书评在校园广播中播放。图书馆可以多开展一些有关读书的活动,比如在全校开展“阅读月”的系列活动,开展征文活动,开展“微书评”征集活动,图书馆还可以进行年度借阅量统计,对排名前十和前二十的学生全校表彰。

其次,做好阅读的指导和推荐,增加学生阅读的量,提高学生阅读的质。一是走进图书馆,让学生与书的接触率增加,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图书馆为新生开展读者培训,让新生熟悉图书馆的馆藏,了解图书馆的检索方式,并关注微信公众号“一职图书馆”,以及时了解图书馆的动态和参与图书馆的活动。二是以班级语文老师为辐射点,可以在每个班级开展“阅读课”,教师每学期可以重点推荐几本书,也可以在班级定期开展“图书分享会――好书一起品”的活动,从学生相互影响的角度提到学生阅读的质量。三是根据《基于教育信息化的中职生课外阅读实践及指导调查报告》,语文科组和图书馆给全校学生开出推荐书目,书籍涉及专业类和非专业类。阅读的指导和推荐,对于整体阅读兴趣不浓和阅读主动性不高的中职生来说,是一种指引和促进,希望学生才能在漫无目的的阅读中找到方向。

再次,提高手机阅读的质效。鉴于阅读工具的改变,手机阅读已经成为主流阅读,是通过手机进行视觉观看的一种阅读方式,包括手机新闻、手机短信(微信、微博)、手机网页、手机图书。它虽然呈现出碎片化、轻阅读的弊端,但手机阅读也有它独特的优势,比如微传播的功能和互动性,如何扬长避短提高手机阅读的质效也是我们研究的一个方面。

手机阅读的传播类似于病毒传播,速度很快。我们可以通过手机阅读的传播功能,利用校园网络、微博和微信等平台定期介绍好书新书,进一步做好阅读的推荐;也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优质的网络平台或者公众微信号,比如古文故事、中华好诗词等,以此来拓展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

手机阅读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人人都是作者,人人都是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产生零星的阅读心得,教师鼓励学生跟帖评论,互动的评论也会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微书评”比赛活动,同时推送到“一职校图书馆”公众微信号,可以通过学生的推荐带动校园的阅读氛围。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范文7

日本是一个报业国家,报纸等传统媒体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良好的教育让多数民众喜欢读报成为可能;而日本较有影响力的主流报纸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和积淀,办报风格和策略都趋于成熟,报纸提供的信息质量较高;成熟的报刊发行网络让每天的报纸都能快速准确地送达读者手中。日本国土约是中国的1/25,人口约为中国的1/10,而报纸发行量巨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大的10份报纸中,有7份在日本。200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读卖新闻》的发行量达1003万份,位居全球首位。而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参考消息》的发行量为350万份,与日本主流报纸的发行量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巨大的发行量让报纸一直是日本最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介。日本新闻协会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各类报纸的发行量达4778万份,每个家庭订阅报纸数量为0.88份,还处于比较高的水平。但是综合近几年的数据就很容易发现,即便是在爱读报的日本,报纸发行量也在逐年下降。2000年各类报纸发行量为5371万,2005年为5257万,2010年则下降至4932万。

近年来,日本主流报纸虽然依然保持高发行量,但逐渐显露颓势。日本新闻协会2011年下半年最新统计显示,《读卖新闻》发行量为995.5万份,《朝日新闻》发行量为771.3万份,《每日新闻》发行量为342.2万份,《日本经济新闻》发行量为301.1万份,《产经新闻》发行量为160.8万份。与上半年相比,上述日本五大报纸的发行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读卖新闻》下降0.28%,《朝日新闻》下降0.93%,《每日新闻》下降0.97%,《日本经济新闻》下降0.63%,《产经新闻》下降0.24%。短短半年,《每日新闻》发行量减少3.3万,《朝日新闻》则减少了7.3万。发行量减少的不只是少数大报,日本整个报业发行量呈现下降趋势。2004年,日本全国各类报纸总发行量为5302万份;2011年,这个数字缩小为4835万。这意味着每年都有近百万份发行量蒸发,仅2011年一年,报纸发行量就减少97万份。

报纸行业从业人数和广告收入也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2000年,报社和新闻社从业人数为5.9万人。这个数字近年来持续下降,2011年已降至4.6万。同时,报纸类广告收入也连年下降。据日本最大广告商电通公司的统计,2005年,日本报纸类广告总收入为10377亿日元,到2011年已降至5990亿日元。据电通公司的调查结果,2009年,日本网络广告收入首次超过报纸广告:网络广告收入2009年增加1.2%,达7069亿日元;同期报纸广告收入则减少18.6%,为6739亿日元。这是从1947年开始该调查后,日本网络广告收入首次超越报纸。

二、日本受众的媒介接触特征

日本民众对大众传媒有着高度依赖。日本新闻协会2011年“全国媒体接触·评价调查”的统计显示,60.7%的日本人每天都会接触报纸信息,89.1%的日本人每天都会接触电视信息,19.9%的日本人每天都会接触广播信息,3.3%的日本人每天接触杂志信息,39.2%的日本人每天接触网络信息。

报纸在日本有着绝对的影响力,在各类媒体形态中,日本人依然偏爱报纸。日本新闻协会2011年的调查显示,在报纸、民营电视、NHK、广播、杂志、网络等媒体中,报纸得到的评价最高,如在“社会影响力大”、“理性”、“作为社会一员接触这类媒体非常重要”“、紧密联系当地”、“有利于提高自身素养”、“接触后印象深刻”等方面,报纸均得到比其他各类媒体都高的评价;在“信息可靠”等方面,NHK获得最高的评价;在“快乐”、“亲切”、“话题性强”等方面,民营电视获得最高评价。

日本受众普遍信赖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信息。在信息可信度方面,被调查者认为NHK的可信度最高,其次为报纸,接下来才是民营电视、广播、网络、杂志。日本新闻协会2011年的统计显示,45.1%的被调查者认为报纸信息的可信度高,仅次于NHK的数字(46.6%),而认为杂志可信度高的被调查者只占2.0%。

日本报纸在“传播深度”方面有优势,传阅率普遍比较高,读者阅读报纸的平均时间较长。日本报纸实行户别配送制,报纸的大多数订户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订阅的,近九成的人选择在家里阅读报纸。同一份报纸会有多个家庭成员传阅。日本报纸的千人拥有率较高,每千人拥有报纸459.1份,在全球位于前列。日本新闻协会2011年的统计显示,一份早报平均有2.7人阅读,晚报平均有2.5人阅读。周一到周五,一份早报的阅读时间平均为26.7分钟,周末则达30分钟。

日本受众受网络新媒体影响增大,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手机网络用户增长促进新媒体发展,日本总务省的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末,日本接入互联网的手机和PHS达1.41亿,超过日本人口总数,普及率达110.2%,比上一个年度增加6.3%。日本新闻协会2011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信息量大”“信息快”等方面,网络媒体获得最高评价。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报纸开始重视发行和推广电子版。不过,人们对电子版的认识还不太高,对报纸电子版“非常了解”和“多少了解”的只占45.3%,其中,在阅读电子版的只占12.5%,而不了解者则超过一半。

三、日本受众对华心态

近年来,中日关系在波折中发展,同时也表现出很强的不稳定性。2006年安倍晋三上台后,结束了小泉对华的不友好态度,双方国家领导人开始破冰互访,中日交流和中日关系逐步回暖。2007年和2008年,温家宝总理和胡锦涛主席先后成功访问日本,两国各领域、各层次的定期交流机制逐步恢复正轨。2010年起,随着钓鱼岛撞船事件、钓鱼岛国有化等问题不断发酵,中日关系再次陷入低谷。

而在中日关系不断波动的过程中,也就是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注定成为中日关系史中具有象征性意义的转折点。日本与中国形成明显反差:经济低迷、各种社会问题凸显,日本人的优越感逐步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心理落差。中国游客在日本旅游、消费,成为日本媒体和民众关注的焦点。中国游客强大的消费力和购买力,给日本民众留下深刻印象。中国高铁速度不断突破,已经远远超过日本。日本民众对中日关系显得心情复杂。 今后,无论是“中强日弱”还是“中日双强”,都是不同以往的新座次,双方民众的心理调试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民众在涉华信息接收方面表现出比较复杂的心态。一方面,日本媒体和受众对中国的相关信息十分关注,涉及中国经济发展、军事动向、社会事件等方方面面;同时,不少日本民众认为中国是与日本价值观不同的“异质国家”,这也是安倍“价值观外交”能大行其道的背景所在;另外,在接触中国外宣媒体信息时,不少日本民众自然地认为是不可信的“政治Propaganda”,这似乎已经成为某种“刻板印象”。

四、中国对日传播策略

结合上述日本媒体概况、日本受众媒体接触特征和对涉华信息的心态,中国在开展对日传播时可从如下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重视主流媒体,积极开展驻华记者工作,推动中外合作的信息提供。如上所述,日本是报业大国,民众对报纸的信任度高,受报纸影响最大。日本各大报纸的涉华信息主要来自驻华记者,在面对驻华记者时,应在“我想宣传的”与“他想获知的”信息之间寻找科学的平衡点。此外,还应积极开展中外合作的节目制作和信息传播活动。日本NHK电视台于2007年在中国各地拍摄制作了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铁道大纪行》,采访活动得到中国外交部、国家广电总局、铁道部以及沿途各地政府和媒体的协助。《中国铁道大纪行》忠实记录沿途经历,向日本受众传达真实的中国景象、真实的中国人,很多观众在NHK的节目博客上表示,通过观看这个节目对中国有了更深的了解,甚至有的观众直言:“我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印象发生了180度的转变。”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范文8

关键词 数字报纸 报业升级 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 G216 文献表识码 A

今年6月,国内新闻纸价格涨到每吨5900元,而一年前仅为4400元左右,涨幅高达34%,成为报业内部的一条爆炸性新闻。在报纸的生产成本中,新闻纸成本大概占到了60%至70%。新闻纸不断涨价,背后则是报社严重亏损,行业涨价也成为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而提价也同时面临巨大的发行风险。

传统报纸在面临广告收入下降、纸张成本大幅增高的双重压力下,也面临“眼球”的转移。一项针对美国人如何获得新闻信息的调查显示,现在更多的美国人已经转向从网络中获取新闻信息:约50%的人获取新闻信息的第一来源是网络,比去年上升了10%,从电视上获取的约占29%,从广播上获取的约占11%,而只有10%的人是通过阅读报纸了解新闻。

报业面对挑战,可以考虑提价,可以缩减版面,可以强化管理以减少成本开支。但从科技发展的潮流来看,主动转移战场,降低纸张的束缚,寻找产业升级转型的合适道路,已经成为急迫的战略选择。

一、数字报纸的技术背景与商业价值

2006年2月,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与北大方正合作开发了“数字报刊与跨媒体出版系统”,推出中国第一张数字报纸。

2006年8月,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成立,标志着对数字报纸的探索正式从理念走向实践,确定了“十一五”时期推进我国数字报业发展的9大创新方向,即报业数字信息资源平台、报纸网站、电子商务平台、电子阅读器、移动采编系统、户外数字媒体、手机报、手机二维码、多媒体数字报刊。其中,多媒体数字报刊成为最具有战略意义的选择。

有专家认为,数字报纸的出炉尊重了人们选择和阅读的习惯;也有专家认为,在传统报纸与数字报纸的共同作用下,有利于促进传统报纸读者资源、广告资源以及品牌资源的平稳转移,实现报纸产业的升级。笔者认为,前者是基础,后者更值得我们重视。

与传统的报纸以及与传统的新闻网站相比,数字报纸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技术特点和优势,为数字报纸的收费发行奠定了技术基础:

(1)完全创新的人机交互环境设计。在新的交互环境中,数字报纸尊重了传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以往报纸的电子版在网上呈现比较零散,与传统阅读习惯割裂。由于这项技术的创新,填补了以往电子版的重大缺陷,保持报纸完整的产品形态,实现与纸质报纸十分接近的阅读体验,使得与传统报纸一样进行收费成为可能。

(2)数字报纸实现了报纸版面信息的完整展现,报纸原有广告得到再次。由于这项技术的创新,填补了以往电子版或者网络版的重大缺陷,为延续、创新和增强媒体广告资源的价值,奠定重要基础,预留了发展空间。

(3)数字报纸的网上,已经实现报纸内容和广告在网络上的有效延伸。在新的传播渠道中,发行空间巨大。如果通过有效的宣传、推广与应用,读者(网民)的数量可能增加几倍甚至几十倍。发行总量大幅上升,而其成本十分低廉和恒定。它将不受纸张成本与价格的影响,挣脱发行地域的限制,超越邮递网络和印刷能力,使报纸的“抗击”能力、商业价值与发展空间得到大幅提升。

(4)在跨媒体出版系统的支持下,不管版面规模、发行量有多大,数字报纸的时间可以始终定格在凌晨7点或者更早,可以实现全球同步发行。利用先进的检索和导航技术。为读者提供任何时间报纸版面的查询和利用,在功能上大大超过了传统纸质形态的报纸。比如,《浙江日报》数字报刊合订本暨历史报刊全文数据库系统,已经实现在党政部门、高等院校、图书馆系统等机构客户内部网络同步发行,并受到海外机构的青睐。这种技术背景下,报纸的形态以及衍生产品将带来新的商业机会。

(5)如果对数字报刊实行收费发行,可以更为方便地建立读者(网民)档案,为实现阅读量调查分析、民意调查以及受众行为监测分析创造条件。这将是今后报纸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传统报纸难以做到的。

二、数字报纸网络发行市场的形成与发

普遍认为,全球第一份正式发行的电子版刊物是在2001年4月12日出版的德国报纸《Der Standard》。

美国报纸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至少有44份美国报纸网站就内容向读者收费。例如,Spokesmanreview.省略从2001年8月开始实行收费,在迅速取得可观盈利的同时,网上流量没有减少反而开始回升。

《华尔街日报》网站是一直坚持付费阅读的新闻网站,赢利情况很好。默多克在完成收购道琼斯集团计划时,一度高调宣称全面取消《华尔街日报》网络版收费。他大力宣扬取消收费的好处,向股东表示将把的用户数量由100万提高到1500万。但是没多久,这位传媒大亨毅然改口:华尔街日报网站不会全部免费,而是继续对完整内容收费。

美国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发行经理Stephan Gray声称,通过发行报纸的电子版,300名用户的订费即可抵消所有的数字发行成本,以后每增加一名全年订户,报社就净赚96美元(印刷版的全年订费为199美元)。

2007年4月,我国第一批实行付费订阅的数字报纸――温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温州日报》、《温州都市报》、《温州晚报》、《温州商报》正式上线。根据温州在外经商人员多、海外侨胞多的特点,温报集团把首批读者锁定为遍布全国各地的100多万温州商人和60来万海外侨胞,还组织专门的营销团队,远赴北京、上海、天津以及海外城市进行演示和推广,受到热烈的欢迎,也取得不凡业绩。

据不完整统计,目前我国还有《环球时报》、《金融时报》、《第一财经日报》、《经济观察报》、《人民邮电报》、《中国交通报》、《健康报》,文新集团旗下《新民晚报》,浙报集团下属《诸暨日报》、《乐清日报》,浙江的《台州日报》、《台州晚报》、《青田侨报》,以及《重庆日报》、江苏的《吴江日报》等近二十家数字报纸,先后展开收费发行的尝试。

2008年6月,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下属的《浙江日报》、《钱江晚报》、《今日早报》和《美术报》等四份中文数字报纸,率先登陆加拿大Pressdisplay报纸发行平台,面向海外主流市场实行收费发行。

三、数字报纸实行收费发行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实行数字报纸网络收费发行的模式,是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产业升级转型的必然措施和当前的重要选择。

报业作为“二次销售”模式的最大受益者,其主办的各类新闻网站在应对新媒体新技术挑战中。更习惯于这种思维。如果没有财政或者传统报业的“默默奉献”,很难想象一个新兴产业在长期亏损的情况下,能够支撑十年之久。难怪

有人精辟地将此现象称之为“乌龟背兔子”。

互联网的精神是“共享”。而不是“免费”。如果所有的互联网盈利模式都传承报纸传统的盈利模式――“流量变广告”的话,互联网将充斥无边无际的信息垃圾――各种各样的广告。

数字报纸的推出。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阶段性产物。虽然它不是未来报业的终极形态,但也已经不是传统的电子版、网络版,更不是传统的新闻网站,而是传统报纸与新闻网站之间的一个中间产品。笔者认为,从报纸自身的发展出发,这个中间产品以及由此衍生的更多可能的、更高级的信息服务,需要合理的经济支撑。唯有如此,才能为网民和读者提供更多、更好、更具价值的信息服务。

当前,鼓励读者选择订阅数字报纸,具有品牌、资源与政策的优势,对于报业实现升级转型战略极为关键。对于广告主可以实现增值,而对于读者,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理由。

第一个理由:内容完全一致,阅读更为舒适

“数字报纸”与印刷版报纸的内容保持高度一致。包括所有的文章、标题、图片、版式以及广告,完整传达其中蕴含的信息。在这里,只读报――不用纸。

第二个理由:完整收纳保存,随时查阅检索

通过网络发行的“数字报纸”,兼具合订本的功能,具有信息搜寻与资料再加工的作用。通过日历导航,你可以查询以往任何一天的报纸版面;通过全文检索,可以找到散落在各期报纸中的所有相关文章。这些文章以及高清晰的图片、版式,你可以任意复制、粘贴与下载,轻松构筑你的剪报,成为你工作必须的永久资料库。

第三个理由:助力环境保护,节省费用开支

据相关报道,一份都市报一年消耗的纸张,相当于一颗20年树龄的松树,一份50万份发行量的报纸,每年要消耗50万颗松树。而造一吨纸,大致要消耗200至500多吨水。“数字报纸”为环境保护作出的贡献将有目共睹。

最新的报业受众测量方法,是将报纸发行量和网站流量合并计算,得出一家报社的“受众整合覆盖率(IntegratedNewspaper Audience Percentage)”。数字报刊实行网络收费发行,在具有充分合理性的同时,也具有紧迫性。当前,虽然缺乏盈利模式的支撑,国内数字报纸的发展也同样迅速。在短短两年中,国内39家报业集团,已实现数字出版有33家。占整体比重的85%。这是一个可喜的局面,也是一个可忧的局面。

可喜的是中国报业已经走在时代前列,具备升级转型的技术基础。数字报纸与跨媒体出版系统经过近五年的持续开发和二年多的正式运行,系统已经趋于稳定、成熟。根据Alexa网络流量统计数据,国内数字报刊的阅读率在新闻网站中占据比例高达20%到60%,可见网民的认可度极高。同时我们也看到,免费数字报纸由于缺乏经济利益的驱动,并没有得到强力的推荐与营销,其市场空间依然巨大。

可忧的是,在全国800多家数字报纸中,只有为数甚少的报纸,实现了数字报会员管理和收费发行。如同传统报业发行市场一样,如果没有良性有序的市场环境,大家低价倾销,损害的是大家的利益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范文9

关键词:建筑业 农民工 文学阅读 个案调查

众所周知,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而这一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高达159313亿元①,占2013年GDP的28%。由此可见,建筑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增长有着非同寻找的意义。而建筑业又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村劳动力。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3800万人,其中农民工约2700万人②,农民工占整个建筑业从业人员的71%。从事建筑行业的农民工与在国企打工的农民工,代表着农民工这一庞大群体的两大典型。因而针对建筑行业农民工的文学阅读情况做一个调查,可以了解在农民工这个群体中,从事建筑行业的农民工的文学阅读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典型性。对于了解建筑行业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4年5月,笔者去了广州市萝岗区广东水电二局所负责的建筑工地,发放了第一批调查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0份。8月,笔者又去了鹤山市保利富力所负责的建筑工地,发放了第二批调查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两工地的有效问卷加起来,正好是200份。现根据调查问卷,整理成文字如下。

一.建筑行业农民工文学阅读现状

由于建筑工地上的活大多是一些繁重的体力活,因此工地上的农民工基本上都是男性。这些农民工以60后为主,占55%;80后占35%,70后占10%,而没有90后。他们的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占60%;小学及以下占25%。整体来看,年龄层偏高,学历层次偏低。

从阅读量来看,在“您每年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是多少”一项中,50%的人选了“基本不读”;15%的人选了“5本以下”,25%的人选了“5-10本”,只有10%的人选了“10本以上”。这反映工地上的农民工基本上以干活赚钱为主,缺少阅读习惯,阅读量偏低。这种情况,一方面跟整个社会氛围有关系,据调查,2013年国民年均纸质阅读量是4.77本,整个社会缺少读书的氛围。另一方面与他们工作的强度也有关系。他们每天工作的时间都在8小时及以上,有10%的人甚至超过12小时,强度非常大。因此,他们的业余生活,更愿意选择一些轻松的、不需要动脑子的活动来打发时间。在“您的业余生活主要做什么”一项中,50%的人选择“看电视”,30%的人选择“睡觉”,只有10%的人选择“读书”。相比而言,看电视与睡觉,是大多数建筑业农民工亲睐的一种打发业余时间的方式。

从阅读媒介来看,61%的人是以手机作为阅读媒介,只有39%的人是以正规出版物为阅读媒介。这说明由于现在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大多数的农民工也学会了使用手机阅读。

在“您喜欢阅读什么样的文学作品”一项,65%的人选择“故事精彩”,这说明大多数农民工的阅读倾向于故事型的书,对于思想深刻、艺术性高的作品兴趣不大。在“您阅读文学作品的原因是什么”一项,44%的人选择“无聊”,44%的人选择“喜欢”,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阅读是由于无聊而打发时间,而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阅读是出于喜欢。在“您喜欢阅读的文学作品类型是什么”一项,35%的人选择“历史题材”,20%的人选择“公安侦破”,15%的人选择“经典名著”,10%的人选择“战争军事”,10%的人选择“都市言情”,5%的人选择“玄幻穿越”,5%的人选择“其它”。说明农民工喜欢的文学作品类型比较分散,但又以历史题材与公安侦破为主要类型。

在“您选择文学读物的渠道是什么”一项,47%的人选择“亲友推荐”,35%的人选择“报刊摊的海报展示或介绍”,18%的人选择“手机广告”,而没有人选择“出版物广告”。说明农民工选择文学读物的渠道,主要是依赖于亲友的推荐,及报刊的海报展示或介绍。

在“您每月的文学阅读消费是多少”一项,60%的人选择“2元以下”,20%的人选择“2-5元”,消费在10元以上的只占10%。这说明建筑行业农民工的文学阅读消费偏低。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工资并不高,更愿意选择免费的活动如看电视或睡觉来打发业余时间;另一方面是没有文学阅读消费的习惯,不愿意去书店或书摊或报刊亭买书看。

二.对文学经典与热门作家作品的个案调查

针对文学经典阅读,笔者选择四大名著作一个切入口。其中21%的人一本也没有读过。只有16%的人全部读过。连脍炙人口、闻名遐迩的四大名著,全部读过的人都只有小部分,这反证了建筑业农民工的文学阅读,确实有待提高与加强。而在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的阅读率是37%,《西游记》的阅读率是32%,《水浒传》的阅读率是26%,《红楼梦》的阅读率是16%。这说明,在工地上的农民工中,《三国演义》与《西游记》,要比《水浒传》,尤其是《红楼梦》,要更受欢迎③。

对于温儒敏先生说的拥有最多读者,并且在基层读者包括农民工读者中长久受到欢迎的《平凡的世界》④,笔者也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59%的人选择“没听过”,12%的人选择“不喜欢”,只有12%的人选择“喜欢”。这与贺仲明在《农民工当代文学阅读状况调查》的数据也有较大差异。贺仲明在《农民工当代文学阅读状况调查》一文中说:“在新文学中,最受欢迎的是《阿Q正传》与《平凡的世界》,二者的比例都是27%,其他几部在新文学中很有影响的作品都在20%以下。”⑤《平凡的世界》能与鲁迅的《阿Q正传》同等受到农民工的喜欢,足见在其所调查的农民工群体中所受欢迎的程度。而笔者的调查显示,在建筑业农民工群体中,喜欢《平凡的世界》只有小部分人,大部分都不知道路遥及此书的存在。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文化层次偏低(大部分是以初中学历为主),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平凡的世界》。

针对当前热门的两位80后作家郭敬明与韩寒,笔者也做了调查。在“对于郭敬明的作品,您的态度是什么”一项,58%的人选择“没听过”,21%的人选择“一般”,5%的人选择“不喜欢”,只有16%的人选择“喜欢”。在“对于韩寒的作品,您的态度是什么”一项,61%的人选择“没听过”,22%的人选择“一般”,6%的人选择“不喜欢”,只有11%的人选择“喜欢”。可见在农民工这一群体中,郭敬明与韩寒的知名度很低,喜欢他们只是极少数人,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他们的存在。

从以上的调查数据来看,不管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还是最受底层读者包括农民工群体长久欢迎的《平凡的世界》,还是长期高居作家富豪榜前几位的郭敬明与韩寒,在建筑业农民工这一群体中,阅读率都是偏低的。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从事建筑行业的农民工年龄都偏大,以60后为主,而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学历在初中及以下的占了85%。在农民工这一庞大的群体中,建筑行业的农民工的学历层次,不说是所有职业中最低的,至少也是最低之一。文化素养限制了他们对文学的了解与需求。另一方面,他们的居住环境,他们的生活习惯,他们的劳动强度等等,都限制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

注 释

①徐敏.国家统计局2013年宏观经济数据 全国建筑业总产值15.9万亿元[N],2014-01-23.

②2012-2013年中国建筑业劳动力发展现状[J/OL].

⑤贺仲明.农民工当代文学阅读状况调查[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