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47:03
导语:在新闻本科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论文结构
中文封面
英文封面
原创性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正文:第一章,第二章.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二、格式要求
页面要求:每一节从奇数页开始
页眉要求:每一节的首页没有页眉;
每一节的单双页页眉不同即:每一节的双数页码的页页眉相同,为中国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而单数页的页眉为第..章章标题
页码要求:摘要之前没有页码,摘要至正文之前页码为罗马数字。i , ii或I,II,..
正文页码为1,2,3,4
致谢及之后的所有页码和正文不同,重新从1开始,格式不限
页边距要求:无特别要求
一、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管理过程演绎
我国高校推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已有30多年的历史,纵观已有的经验和研究来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从规章制度到具体运作及管理体系已经比较成熟、完备。不过,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的发展,本科教学普遍面临着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的挑战,特别是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因为存在着教师指导不力、过程不严以及论文质量泡沫等问题,正经历着废除与存续的舆论煎熬。对此,本文认为首先应该对高校现行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过程展开演绎分析,然后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展开调查研究,如此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探讨毕业论文的“弃存”或“改革”问题。
(一)管理主体及架构
综合来看,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监督和管理的主体大致可分成三类:第一,省(市)教育厅及其相关部门。作为浙江省属重点高校之一,浙江工业大学的主管单位是浙江省教育厅,其中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改革及其质量评估等各项工作由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具体负责指导、监督和检查,具体包括编写《普遍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规范、下发通知、抽查各校各专业的毕业论文等。第二,高校教务处(科)。从学校层面来看,高校教务处一般都设立教学科具体负责毕业论文的指导、监督工作,包括制定毕业论文的规范要求、毕业论文评分标准、指导教师评语、毕业论文进程安排与考核等。从毕业论文题目申报、中期检查、答辩督导到论文抽查等每个环节上来规范和监督各个学院的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第三,学院教学主管机构。如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成立了以教学院长为组长的毕业论文指导小组,制定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规范、毕业论文写作指南、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工作规范、毕业论文答辩工作规范等各项规章制度。在这三大监管主体的指导下,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具体执行过程则是:毕业论文教学年度工作计划及组织实施由系负责,包括参照导师制确定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组织和动员指导教师、毕业班学生认真学习毕业论文有关制度规定;组织做好毕业论文的选题、审题工作;审核签署《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组织答辩委员会,确定答辩程序,组织答辩工作;做好毕业论文总结工作;由学院教学办公室负责毕业论文具体工作的安排,包括统计和整理各类表格、安排论文评阅教师、发放通知、收集论文等;由论文导师负责学生的论文写作过程,包括选题、撰写开题报告、论文初稿及其修改、答辩等。
(二)管理机制和流程
根据现行制度框架,毕业论文教学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监管主体比较清晰、管理制度规范程度较高,大致的运行机制可以用图1来表示:图1毕业论文管理运行机制从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上来看,以导师与学生为主的毕业论文教学主要包括选导师、选题目、开题、论文写作、答辩等几个主要环节。结合以上两部分内容来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除了受到教学监管层的影响之外,关键还是在执行层的论文导师与学生。下面就以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为观察对象,分析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探索优化毕业论文教学的可行路径。
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实施及问题
教学改革是基于现行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制度等方面的完善和创新。因而,要进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必须先要清楚高校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的实施过程,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究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毕业论文导师双向选择
论文导师双向选择制度是政管学院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一项教学管理创新举措,具体做法是在学生大三第一学期的时候开始实施论文导师的双向选择工作:一方面,学生根据自身的研究兴趣、学习课程等情况,结合论文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填写“论文导师选择志愿表”,每个学生可以填写三个志愿;另一方面,论文导师通过阅读学生简历、面试等方式,选择自己愿意指导的学生名单。最后由学院根据师生双方的选择情况确定最后的名单,并进行公示。这一制度实施近五年来,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据调查数据显示,学生所选择的导师是第一志愿的比例达到62.07%,学生对导师选择结果“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总和达到了98.85%。这说明:第一,学生的选择权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和尊重,对该制度的认可度高。第二,论文导师的选择过程及程序透明、公正,体现了学院教学管理过程的民主化。第三,此项制度扩大了师生交流的机会,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这为整个毕业论文教学的开展和完成奠定了良好地基础。但是,我们把学生的评价与毕业论文导师的评价情况进行对比,则反映出论文导师对该项制度的认同度比较低。为此,课题组专门对政管学院长期担任论文导师的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综合来看,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大,其中对学术研究感兴趣、学习认真的学生日益减少。这种情况导致指导教师一方面对选择自己的学生不满意,另一方面选不到自己满意的学生,因而一些导师认为这种“没得选择”的选择不如随机分配。第二,部分学生滥用选择权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该制度自实施以来就存在一种情况,即不少学生在填写志愿前同时给好几个教师打电话,希望导师选择自己,而指导教师对这种情况往往是无法掌握的,所以导致指导教师在自己选择的学生名单里(一般是五个左右)选择了该学生,而该学生的第一志愿却是其他指导教师。简言之,对整个教学工作来说,作为第一个环节的“选导师”,其重要性则不用多说。不过,从调研结果来看,该制度在设计、执行、监管等各环节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选题分析
结合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的毕业论文题目统计表来看,有几个情况比较明显:第一,从选题来源来看,从高到低分别是“学生自定(45.98%)”、“导师课题(33.33%)”及“导师建议(12.64%)”;在选题上花的时间比较多的学生人数占到62.79%,而且大多学生选择的是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选题,选择这两个选项的人数比分别为80.42%和76.47%。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内容感兴趣,教学的效果也比较好,这为较好地完成最后的毕业论了一个铺垫;另一方面则说明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作为评价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仍然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第二,论文题目体现了专业特色。2011届本科毕业生共提交113篇论文,大约有20篇论文题目是教育管理方面的,27篇论文属于社会保障方面的选题,其余66篇则集中在政府管理和公共政策分析方面。这与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模块课程设置基本一致,明显反映出学校公共管理的特色。从近几年学生论文题目分析来看,问题集中表现在:第一,宏观理论研究较多、选题偏空泛。以2009届行政管理专业为例,40篇论文中就有10多篇论文选题明显空泛,不适合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第二,实证研究的偏少,研究方法运用不当。从本届毕业论文的题目来看,尽管有35个选题是对研究对象做实证分析的,但从其论文终稿来看,案例说明主要以网络、政府文件、已有研究数据为主,真正自己去做实证的调研数据、访谈资料少之又少。第三,热点问题关注多,理论知识运用则明显缺乏。本届毕业论文讨论主题涉及“菜价最后一公里”,“以房养老”、“廉租房政策”、“居家养老”、“民间慈善基金会”,“用工荒”,“房屋拆迁”等非常热点的社会公共事件和政策。不过,这些论文均没有获得比较理想的成绩,其中最大缘由则是理论知识运用的欠缺。
(三)开题报告分析
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直受到教学管理机构、毕业生、论文导师的重视。有36.84%和47.37%的论文导师认为开题报告对论文写作“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对应地,学生中有19.77%和53.49%的人选择“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不过,尽管有53.49%的学生表示自己“比较重视”开题报告的写作和答辩,但在开题报告上所花时间比较多的人数比例只有45.35%,同时对于整个论文教学中“哪个环节最重要”的问题选择时,只有5.81%的人认为“开题”最重要。结合师生的访谈情况,发现开题环节存在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开题报告的质量,真正体现开题对论文写作的意义。目前,在开题报告教学时间安排上,学院考虑到学生考公、考研和就业的压力,适应地做了调整,即把开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开学第一周。这一教学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开题,更好地完成报告的写作。对于这一教学时间安排是否合理的问题中,有61.79%的学生选择“合理”,但是,仍有42.11%的教师反映学生在开题前才和教师联系。同时,仍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承认自己花在开题上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基于上述问题,在本次调研中,课题组专门设计了“是否把开题报告作为过程考核的一部分”的调查。对此,论文导师中有47.37%的人认为对毕业论文的阶段性量化考核对毕业论文教学有积极促进作用,26.32%的人则认为基本上没有影响,另外还有21.05%的人选择了“不清楚”。结合前面的数据来看,如何真正地发挥“开题报告”的作用,加强对这一环节的考核或许是可以尝试的一项改革。
(四)论文写作环节分析
论文写作是一个综合性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过程。课题组从动机、写作时间、师生互动情况、论文质量情况等几方面来评价这一环节的教学情况。从写作动机来看,有55.81%的学生是为了“完成任务”,40.7%的学生是出于兴趣,仅有3.49%的学生是为了获得优秀的毕业论文成绩;从论文写作的时间上来看,76.74%的学生到5月份才完成初稿写作,仅有23.26%的人在4月下旬之前完成初稿;从论文写作过程来看,大部分学生的论文都经过导师3次以上的修改,人数比例达到75.58%,而且没有一位学生的论文是未经导师修改直接提交的;从师生互动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选择“有事情才联系”,这说明师生之间在选题、开题、初稿、定稿这些重要的“事情”上才会交流;从互动方式来看,现在师生间的交流主要以电子邮件和电话为主,传统的面对面或小组式讨论日趋减少。从毕业论文教学监管单位、学院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机构和论文导师的多方评价来看,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首先,以浙江省教育厅对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2005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抽查分析的结果来看,与省内其他高校相比,论文总成绩处于中等偏下的层次,特别在“选题”、“教师指导”、“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学术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能力”这几大方面,得分明显落后于其他高校。其次,根据政管学院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办公室的统计来看,近几年本科毕业生的成绩分布大致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所谓两头小,即“优秀”和“不及格”的论文少,大部分论文都处在“及格”和“中等”之间。调查显示,“及格”和“中等”的论文比例占到64%。同时,与前几年相比,“良好”的论文比例则有所上升。最后,从对论文导师的调查来看,仍有16.67%的导师认为本届毕业生论文抄袭情况“非常严重”,22.22%的导师认为“比较严重”,而认为“基本没有抄袭”的比例是零。也就是说,如何提升毕业论文质量,优化毕业论文教学效果,仍旧是目前本科毕业论文教学面临的严峻问题。
(五)答辩环节分析
毕业论文答辩是整个毕业论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近年来学校教务处组织专门的督导组对下属学院毕业论文答辩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和指导。从学院层面上看,非常重视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包括事先成立答辩委员会,制定了毕业生答辩工作规范并及时公布答辩信息等。从相关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学院的答辩工作程序比较完善,师生的认可度也比较高。学生对答辩工作满意程度非常满意的占23.26%,比较满意的占61.63%。此外,浙江省教育厅也开始加大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监管力度,要求2011届本科毕业生提交论文文献相似性检测报告。对此,政管学院在答辩资格审核中增加了文献相似性检测报告的环节,即文献相似性检测超过20%的学生不能参加首轮答辩,而与为首轮答辩没有通过者提供第二次答辩机会的大组一起答辩。对该项规定,有73.68%的教师认为很有必要,可以防止严重抄袭的现象;26.74%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可以保证论文质量”;68.6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但不够完善”。至于相似性检测的结果是否合理,60.47%的学生认为比较合理,有15.12%的学生认为非常合理。
三、优化毕业论文教学效果的改革路径设计
从政管学院的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发现:第一,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的实施主体是学院和系。省教育厅、学校教务处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着主导、监督的作用,具体的规范要求和实施责任主要落实在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头上。据此,要提高毕业论文教学的质量,则需要各学院、系(所)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改革措施。第二,毕业论文教学的核心是导师和学生。毕业论文好不好关键在于导师“导得好不好”,更在于学生“写得好不好”。这就要求一方面毕业论文导师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把写好毕业论文作为自身内在的要求,增加对学术研究和写作的兴趣。第三,优化毕业论文教学的成效需要从改善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出发。毕业论文教学是个周期漫长,场地分散的教学活动,这就需要突出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监督和考核。课题组认为要优化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可以探索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一)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主体应该进一步完善毕
业论文教学的相关机制,特别是导师双向选择制度、论文指导教师评价体系就管理过程来看,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主体,尤其是学院这一层级,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调控功能。在此,仅选择导师双向选择制度、论文指导教师评价体系为对象展开讨论。首先,就政管学院实施的导师双向选择制度来看,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该制度的认同度较高,而论文导师的认同度则相对较低。因而,导师双向选择制度的优化方案要做到既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也尊重导师的选择权,具体改革可尝试:第一,把大三第一学期(第五学期)前两个月作为师生沟通月,鼓励师生在选择之前做充分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第二,每个学生只能限填一个志愿,如未被该导师选中,则服从调配。第三,为提升学生选题与教师研究方向的匹配性,设置导师与学生的流动、协调机制,包括交换、共带等。第四,适度考虑学生所学模块课程与导师选择之间的相关性,比如需调配的师生,则可以充分考虑这一点。其次,鉴于导师在整个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中的重要角色和功能,参考其他高校的相关制度,可以考虑建立论文导师评价指标体系。为此,课题组专门设计了关于开展这项制度的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的认可度较高,而指导教师的态度则比较模糊。因此,应立足本院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其他院校的经验来设立导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先研究讨论评价指标项,然后征求导师的意见,进行修改、试行。从内容上来看,导师评价体系可以包括导师自评、学生评价、领导小组评价等。
(二)推行实证研究论文的教学改革
从学生选题和监管部门的评价情况来看,公共管理系的学生选题偏大、空泛的问题比较突出。选题直接影响着论文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学生对纯理论、重大问题的研究能力、研究条件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导师对此类论文写作的指导也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在论文教学中对选题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论文教学改革中尤为值得探索的一项工作。鉴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普遍修过社会调查方法、统计分析、案例研究等课程,结合学院目前正在推行的“五个一工程”等教学环节,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优化方案的核心可以放在推行实证研究性本科毕业论文。所谓实证研究论文是指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以公共管理领域的某一现实问题为关注点,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记录,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其展开分析研究,并得出一定结论。实证研究论文教学的目的是鼓励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学习如何从某一社会公共事件出发,运用合适的理论去分析、解释,探索更好的公共管理策略。从这一内涵出发,推行实证研究论文教学的意义在于:首先,做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既避免学生做大而空、无意义的理论研究,又会激发学生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度、责任感,提升写论文的积极性。其次,以现实问题为基础的研究,凸显了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这一点正好能弥补目前学生对论文意义的虚无看法。再次,从现实来看,实证研究论文的训练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职业,为胜任公共事务的管理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当然,这一方案的实施细化,需要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诸多环节的配套改革,例如需要毕业论文监管主体的配套性制度支持,包括教育厅、学校对改革试点的支持、学院毕业论文规范的改革、学生从事实证研究的相关费用保障、论文导师教学方式的改革等。
(三)构建过程考核的毕业论文教学体系
过程考核首先是指对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主要环节进行综合考核、评定,并折合成一定的成绩比例,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基于政管学院毕业论文教学的开展现状,可以考虑把选题、开题、论文及答辩四个环节分别折合成一定的比例,综合计算学生毕业论文最后的成绩。其中,可以探索公共管理系+导师的复合型考核机制,具体指选题、论文环节的考核由导师来完成,开题报告和答辩的成绩考核则由公共管理系来完成。这一考核体系还可以建立与其他考核体系的衔接。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积极性,可以考虑把毕业论文的过程考核和学生的评优、评奖联系起来。加大对学生,在各种竞赛、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奖的宣传和奖励。
1.人力资源管理环境亟需改善
从对五所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访谈中知道,新建本科院校在努力改善学校管理环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历史相对较短,不少学校办学基础差,资金短缺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把管理的重点放在了对物、事的管理上,对人力资源管理还研究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管理观念需要转变。表现管理是以事为中心,是见事不见人的管理,将教师的调进、调出当作管理活动的中心内容;二是管理执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较短,很多单位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还没有真正重视起来,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还比较缺乏。从调查中得知,五所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执行人员主要以大专或本科为主,大多只是在这个岗位上兼职,且在长期的管理过程中缺乏正规专业训练,整体素质普遍不高。在管理实践中,对教师的管理基本上还停留在人事管理阶段,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策制度的执行,也影响了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进而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2.教师数量不足
生师比是衡量高校教师数量和效益的重要指标,也是国际上评估高校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生师比太高的话就会增加教师负担,影响教学质量、教师教学创新精神的发挥J。新建本科院校都是为了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而组建成的一批普通本科院校,承担着繁重的扩招任务。随高校连续几年扩招,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数量的增加远远赶不上学生人数的急剧增长。
根据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规定,本科院校在合格时,生师比应达到16:1,但这五所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师比都是19:1以上(表1),与合格本科院校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
3.教师的结构有待调整
新建本科院校在合并建校初期教师结构状况有所改善,但与国家对本科院校教师结构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1)职称结构有待提高。教师的职称结构是指教师队伍中各级各类职称人数的比例关系,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和胜任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层次,是衡量一所学校人才培养层次的重要尺度。
从表2可以得知,五所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职称结构与老牌本科学校相比,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较小,如湖南城市学院、湘南学院和湖南科技学院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所占的比例分别是26.99%、28.77%和24.71%,与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体系规定:合格的本科院校副高职称以上要达到35%以上的标准J,还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高级正职的比例相差较大,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占14.44%,而五所新建本科院校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都不到7%,其中湖南城市学院、邵阳学院和湘南学院都低于5%。
(2)学历结构偏低。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整体学历层次偏低,与本科教育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不相适应。表3说明新建本科院校的高学历教师所占的比例远远低于老牌本科院校。教育部规定本科教学评估体系的标准:要求硕士学历以上教师占教师比例要达到45%以上,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目前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
(3)年龄结构有待改善。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科研的活力,体现了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科研水平的稳定程度,直接影响教师的连续性和继承性。笔者认为,合理的年龄结构,应利于保持教师较高的创造能力和工作效率,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成长,有利于人尽其才、分工合理,发挥教师队伍的整体效能。
按照教师的成长规律,教师队伍的正常年龄段分布,以每十年为一档,每个年龄段的应占教师总数的25%左右为宜。从表4可以看出,五所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年龄结构分布不均匀,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居多,将近到达专任教师总数的70%以上,中年教师很缺乏,其比例不到专任教师的30%,而湖南科技学院尤为突出,40岁以下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3.6%,教师的年龄结构严重失调。
4.教师的总体科研力量较弱
新建本科院校一般均以教学为中心。尽管新建本科院校的领导已经认识到科研在教学以及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性,教师的科研能力比原来有所提高但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前身是专科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从事教学工作,许多教师不进行科学研究或很少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导致教师的总体科研能力较差。目前有少部分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其科研获奖级别不高,在科研项目中国家级课题、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高级别的课题非常少,发表的论文数量少,且所发表的刊物级别较低。高水平科研能力需要教师们长时间的实践和积累,在较短的时间内,他们的科研能力很难有大幅度提高。相对老牌本科院校而言,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这种科研总体力量较弱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发展。二、新建本科院校师资及其管理现状的成因
湖南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以上的问题,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新建本科院校主观上的原因。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因素
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环境因素分析可以分别从高等教育生态环境的学校内部环境、国家制度环境以及社会大环境三个环境领域来分别进行探讨。一是学校内部环境。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建校只有短短的几年,硬环境和软环境的积累都不够。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基础设施薄弱,物化环境较差。由于新建本科院校都是从专科升格为本科的,很多学校的教学科研设施、实验室建设等往往比较单一,还不能适应现有的本科教育教学的需要;而软环境对教师的吸引力也不足。教师一般都愿意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以便安心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新建本科院校刚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历史沉淀不深厚,校园文化等软环境设施还有待完善,因此对优秀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二是国家制度环境。
虽然中国目前对高校教学水平评估采用的是一个统一的标准,但中国的高等教育事实上也存在着“高校分层”,这种分层依据一定标准把中国的高等学校分为若干个等级层次,新建本科院校是属于层次不高这一档的。这种分层使新建本科院校公众的认可度降低,政府拨款的减少,进而影响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的建设。由于向层次较低的学校流动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地位相对降低,很多人才都不愿意流向新建本科院校,这种状况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建设与管理是一种威胁和挑战。三是社会大环境。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建本科院校有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中国高等教育形式的巨大变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环境威胁,可以说新建本科院校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一方面,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人们群众对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采取了更开放、灵活多样的政策,一批民办高校、私立高校正在迅速崛起;另一方面,中国加入WTO后,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以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学历教育、联合办学等方式抢占中国教育市场;而且一些跨国公司和外资企业也进入了中国经济领域,以职业培训为切入点,并借助其知名度以及出国、就业等诱惑逐步打开了中国学历教育市场的缺口,部分的垄断该产业在中国的高级人才。相比之下,新建本科院校总体竞争力明显不足。
2.管理因素
由于中国高校一直来对教师的管理是以人事管理为主,将教师的调进、调出被当作管理活动的中心内容,在管理中没有体现教师的个人发展和主体地位。第一,管理观念有待转变。由于受中国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在管理上还存在认为管理人员是“管人的人”的观念,存在忽视教师个人需要和个性的倾向。管理者还停留在只重视传统的人事工作,对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新的理论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没有意识到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第二,教学科研行政化倾向还依然存在。由于受传统教师管理模式的影响,使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侧重于行政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导致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有着行政化倾向。一些新建本科院校中还存在的“官本位”的价值取向,权利价值标准还仍然是肯定人的价值的根本标准和根据。所以目前高校有一种作为体现承认或者挽留学有成就教师的传统做法,就是安排领导职务,这就有意或无意地助长了“官本位倾向。新建本科院校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合格的本科院校,必须要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所以要不断加强自身环境建设,积极营造一个政策宽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事关系和谐的“软环境”,为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3.地域因素
绝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处于省会城市以外的中小城市,由于地方经济发展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对高级人才缺乏吸引力的问题尤为突出。第一,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多处于非中心城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地理位置偏僻,文化、科技、人文环境较差,为人才成长和发展提供的机会与空间较少,高水平人才有后顾之忧;第二,在所调查的五所新建本科院校中,几乎每一位领导和老师都谈到了办学经费紧缺的问题。众所周知,对于名牌、重点高校,国家一年拨的办学经费可以达到几亿甚至十几亿,而拨给新建本科院校的经费就少得可怜,其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的拨款和学生的学费;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大多处于中小城市经济较为落后,地方能为高校发展提供的财政支持也非常有限。第三,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经济利益也是人才去留最重要的原因。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工资待遇相对较低,这也是新建本科院校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建本科院校已逐步成为承担中国本科教育的主体,它们不仅承担了严峻的高校扩招任务,推进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而且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不同类型的需求,培养了大批国家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必须正视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并采取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观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人力资源规划、采取教师引进与培养并重的管理机制等有效措施来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而稳定的师德高尚,结构优化,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为实现新建本科院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蓉.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3.
【2】曾绍元.现代高效师资管理热点问题的研究[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7:127.
【3】张尧学.规范管理深化改革切实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3,(9):10—11.
【4】陈厚丰.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的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65.
【5】张维迎.大学舳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73—177.
【6】孙跃平,孙君亮.论新经济时代企业的人本管理[J].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72.
【7】邝邦洪.对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5):68—69.
1.旅游管理本科学生能力构成及其认知差异探析
2.基于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3.海南高校旅游管理本科项目化教学模式研究
4.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探析——以长沙学院旅游管理系为例
5.CBE模式在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以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产业计划”项目为例
6.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与毕业生就业情况考察分析
7.从广西旅游人才需求谈旅游管理本科教学改革
8.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酒店实习教学研究
9.关于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再思考
10.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成因及教育对策分析
11.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双轨双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12.“政研产学用”五位一体的旅游管理本科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以石河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13.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14.基于新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以乐山师范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为例
15.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危机与创新
16.对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再思考
17.构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双元制”人才培养新模式
18.高等农林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19.湖南省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20.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初探
21.旅游管理专业全日制本科课程设置研究
22.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问题分析与发展策略
23.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维度分析——基于南京林业大学的案例
24.浅谈旅游管理本科课程教学方法创新
25.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与旅游业发展适用人才培养浅析
26.基于专业实习与就业调研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改研究
27.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28.从就业谈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
29.基于知识市场的旅游管理本科校企合作机制探讨
30.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探析
31.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增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必要性与可行性实证分析——以河池学院为例
32.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机制实证研究
33.基于NCM范式的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34.“学分银行”视角下旅游管理本科教学改革思路初探
35.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及其优化
36.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
37.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
38.我国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新探索
39.中美旅游管理本科教学的比较研究
40.云南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开放教育培养思路
41.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系统分析——基于重点大学高年级本科学生的问卷调查
42.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现状及其优化对策研究——以四川省部分高校为例
43.提升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专业认可度的对策分析
44.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的构建
45.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验项目整合研究
46.中美酒店与旅游管理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
47.智慧旅游视域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48.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框架的建构
49.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50.关于借鉴美国旅游管理本科教学经验的研究
51.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与建议
52.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培养研究
53.对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
54.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实证分析
55.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研究
56.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问题思考
57.略论武汉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58.基于校企合作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59.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60.基于学科专业特色的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改探讨
61.关于高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思考
62.浅论旅游管理本科教学中创业精神的培养
63.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析
64.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65.关于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实证研究
66.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研究
67.基于工作本位学习理念的旅游管理本科实训教学研究
68.地方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69.浅谈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70.以创业素质培养为取向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71.新升格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综合实习反思与探索——以湖南女子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综合实习为例
72.借助相关学科优势培养旅游本科人才——以淮阴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73.研究型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中的应用
74.论在旅游管理本科课程中开展研究性教学
75.论新形势下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课程体系优化——以成都大学为例
76.西藏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学体系改革初探
77.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一·五·二·三”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78.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
79.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产学研立体化教学应用研究
80.地方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双语教学对策探究——以广东省肇庆学院为例
81.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
82.市场需求与我国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
83.中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比较研究
84.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发展思考
85.旅游管理特色专业本科不同层次实践教学的探索
86.高等院校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研究
87.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88.基于职业教育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89.论地方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特色化人才的培养
90.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与优化
91.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特色化建设——以长沙大学为例
92.重庆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科建设特色与创新趋势
93.欠发达地区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
94.大旅游产业视角建设旅游专业——走出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与就业困境
95.论情境——启发教学模式在旅游管理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96.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论文问题导向型的选题探索
97.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研究综述
98.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素质与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99.论生态旅游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重要性
100.应用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核心能力及培养探析
101.旅游管理本科课程设计的结构与挑战——基于教学大纲的内容分析
102.刍议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旅游经济学》教学改革路径
103.对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
104.构建“双元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与途径
105.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模式创新探析——基于SECI理论视角
106.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探究
107.高等农林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108.导师制在高校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109.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110.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讨——基于地方服务型教育体系
111.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本科教学改革研究
112.旅游管理(游憩与公园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思考
113.地方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以韶关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114.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创新探索
115.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以宁波市高校为例
116.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
117.以高级应用能力为本位的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CBE”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18.普通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研究
119.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120.地方院校旅游管理本科特色人才培养方案预思考——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例
121.论高师旅游管理本科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22.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研究综述
123.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探析
124.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发展思路探析
125.中瑞酒店与旅游管理本科高校合作办学的思考
126.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探讨
127.创意培养: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未来的提升空间与发展重点
128.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1.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两大功能,根据高等学校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服务社会经济有不同的定位。“985”高校更多关注科技创新前沿,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211”高校把精力放在技术集成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形成新的学科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群。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数处于地方,则应关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服务是继续教育培养人才的特殊使命。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凭借高校对周围经济的辐射拉动相应的服务业发展,扬“地利、人缘”之优,避“名校、品牌”之短,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调整学科专业,利用高校的理论、技术、人才优势开展技术研发与服务,制定适合服务地方的培养目标,集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培养多形式、多层次“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土化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高自己的社会效益和服务水平。2.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服务是一项实践活动,继续教育在服务地方经济实践中紧密联系地方,以具有区域特色和变化的市场为导向,针对地方人才市场的需求,以服务业为宗旨,带着前瞻性的思路,加强沟通,理顺关系,彼此信任,紧贴地方经济发展实际,体现地方区域特色,共同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趋势,进行宏观规划,吸取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办学理念不仅得到升华,办学知名度得到提升,办学质量得到提高,还彰显了办学特色,锻炼和提高了办学能力,增强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培养了一批以未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专业技术人才,满足了地方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潜在需求。3.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继续教育立足于本土资源,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寻求定位,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和特色专业,开拓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空间,发挥多方面、多层次的重要作用。加大职前职后一体化力度,提高服务社会的参与力、渗透力和影响力。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在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践中,推动学校培养人才模式改革,同时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与社会力量合作办学,合理利用和吸收社会办学资源,加强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促进继续教育办学特色的形成,扩大继续教育的影响力。从地方经济需求出发,解决影响地方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地方产业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把科学实践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高校继续教育的资源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储备和智力保障。
二、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四川文理学院是新升格的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弘扬“博文大理,厚德笃行”的校风,紧紧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和达州市建设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的需要,主动融入川东经济文化主战场,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的现实,依托学校资源和社会办学资源,面向川东地区经济和社会的需要、面向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学习的需要,推进继续教育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方面协调健康发明。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调整专业结构,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实践育人”的新路子,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形成了明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提出“立足川东,服务全川,辐射周边省市”的服务面向定位,秉承“质量兴校、科研强校、人才立校、特色名校”的办学理念,努力创新“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规模适度、结构优化、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发展思路,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把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把教学质量视为学校的生命,把提高质量作为提高继续教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4]紧密结合达州实际,坚持科研立足地方、服务地方,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校地合作空间,加强对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特色植物研究开发实验室、基础教学外语示范中心、高教研究所、巴文化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建设,发挥其聚集资源的有利条件,增强协同创新能力,多出成果,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继续教育功能定位社会化。四川文理学院是一所以教学为主的高校,优质的教学与达州市经济和服务实践相结合。继续教育是一个很接地气的合适突破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拓创新,树立教育服务本位的观念,转变服务并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路,抓住达州市场,制定校内与各二级学院合作、校外与其他高校和企业合作的运行机制,进行规范运作,有序运作,安全运作,念好地方经。科学调整自己的办学理念,转变重心,从学历教育逐渐向非学历教育转变,适当增减成人学历教育规模,加强与中职学校、高职高专的衔接。及时进行社会功能定位,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市场需求办学、面向社会需求办学,完全按照市场的需求运行,调整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层次及类型结构,改造现有的传统学科和专业,紧紧围绕加快达州市经济发展服务,拓展服务面向,大力发展各类技能培训,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水平高层次的培训,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级专门人才,让自己的“产品”“适销对路”。以正确处理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关系为基点,以服务当地经济建设为要旨,科学谋划继续教育新思路,日益加快继续教育社会化进程,贴近达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促进校企、校地有机互动,使其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公民广泛参与、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的事业,推动达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迈向新台阶。
2.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特色化。随着继续教育市场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与之配套的特色化专业、系统化课程尤显重要。构建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开设适应社会要求的特色专业,培养有实用技能的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人才,必将成为新建本科院继续教育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石。四川文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主动适应地方市场需求,积极开拓新的办学领域,准备申报“酒店管理和土木工程”两个紧俏专业。紧紧围绕“内涵发展,提高质量,办出特色”这一目标,进一步整合资源,进行专业重构与学科调整,把“影视艺术与技术、影视多媒体技术”两个专业从教育学院转入文化与传媒学院。强化规范管理狠抓质量,继续实施人文社会科学提升计划,遴选建设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力争在特色专业上有较大的突破。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区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创新专业设置,发掘特色学科,充分考虑人才市场的需求,根据地方建筑背景、经济特点,学生就业的现实性,并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设置专业,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新建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办出“工程造价”的专业特色。创新课程内容,服务地方经济。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编排课程内容,根据成人特点,追求知识的新颖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要求课程内容涵盖从业人员需要的新知识、新技能和创新能力,以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5]
3.继续教育服务方式多样化。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要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向其他知名高校学习先进经验,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与思想交流。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既要通过高校自身人才智力优势,为当地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更要通过和当地有影响的企业进行校企协作,直接走进工厂,用知识为企业分忧解难。同样,也可请企业组织更多更优的员工到继续教育学院参加培训,开展讲座,既提高他们自身的理论修养,又提高其学员的实用技能。积极开拓继续教育领域,面向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开办各类短期培训,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为此,继续教育学院为四川省至诚监狱开设提升监狱民警综合素质培训专题讲座,与成都嘉善商务服务管理有限公司签定共同致力于老年服务与管理协议,对四川宏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进行物业管理专业技能培训。并选派优秀教师到普光气田对石油工人进行专业英语培训,到达州市钢铁集团进行机械技能培训。同时指定一部分教师带薪到其他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学习,给予锻炼的机会,为培养双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把企业具有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请到继续教育学院为专业师生授课,进行特色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可以为继续教育服务方式多样化搭建平台。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激励机制
新建本科院校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不同需求的重要使命。据统计,从1999年到2007年全国新建普通本科院校219所,约占同期我国普通本科院校数的三分之一。高校教师作为高校人力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高校的活力和发展水平,是培育高校竞争优势的关键。新建本科院校如何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师激励机制,优化配置教师人力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促进教师健康发展,在现阶段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一、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激励需求分析
激励是通过满足人的各种需要,激发、培养、加强和维持人的行为并引导行为指向组织目标的过程,它涉及到需要、绩效、期望、报酬、满足等范畴。激励的心理过程模式可以简单表示为: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指向目标。了解和把握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需求的群体特征和个体差异,才能有效地激发、引导他们的行为。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需求特点表现为:(1)物质需要的关切性强烈。绝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处于省会城市以外的中小城市,地方经济发展处于一个较低水平,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激励因素中,物质因素甚至占首位。工资待遇和住房需求仍然是教师急需得到的满足。(2)中青年教师学习发展的需要突出。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是由一批地方专科学校通过重组、合并而升格的普通本科院校,建立时间较短,具有正高职称和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偏低,年龄上,青年教师居多,中年教师缺乏,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工作,总体科研能力较弱,青年教师渴望能有机会继续深造学习和培训,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的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使自己今后能有更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3)公平需要和民主参与需要日益增加。教师对学校内部的分配制度、考核制度、职称评聘、进修学习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公平需要。同时教职工的民主参与意识日益增强,他们珍视自己的民利,要求参与学校管理和民主决策,并希望领导在进行决策时能采纳自己的意见。(4)尊重与成就的需要增强。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特殊性表现出他们对提升专业成就、各类声誉、相应的社会地位以及晋升机会的取得具有强烈的荣誉感、社会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二、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教师激励机制是指学校管理者根据学校管理工作特点和教师心理特点,对教师发出激励信息,刺激工作需求,激发工作动机,施行激励行为,调控激励效应,使他们充分发挥内在的工作潜力,为实现大家一致认同的激励目标而努力的机制。在实施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把教师激励机制看成一个复杂系统,以整体思考的方法认真分析整个系统中各种影响因素,深人研究,深思熟虑,细密量化,建立多样化的有效的激励措施,并使各种激励措施协调构成一个相对完善的激励体系。
2.差别化和重点化原则。学校管理者必须认真研究学校的现实状况,明确教师群体的哪些方面值得或不值得激励,哪些给予较轻或较重的激励,哪些给予一般或特殊的激励。
3.人本化原则。激励机制的设计不是束缚人的手脚、禁锢人的思想而没有生机和活力。教师激励机制的构建要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首位。
4.公平合理原则。建立一套科学公正的制度化、规范化的测评标准,测评结果符合本人实际,并获得相应的激励报酬。
5.竞争性原则。针对学校外部和内部竞争性两方面设计出富有竞争力和合理有序的激励机制。
6.持续改进原则。必须根据激励机制在实施过程中所暴露出的各种问题,不断纠正、调整和创新激励机制,以便使激励机制愈来愈完善和有效。
三、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评价考核机制不科学,影响了激励的科学性。考评指标体系过于简单,仅有岗位工作量考核和科研考核,没有考虑到教师在教学科研之外其它方面的贡献付出,同时,在教学工作量的考核上,重视数量而轻视质量,考评过程不规范,考核过程流于形式,缺乏考评的反馈与沟通,教师不能很好地依据考评结果更好地改进工作,考评结果未能真正发挥纠正与督促等作用,达不到考评目的。
2.薪酬设置不合理,影响了激励的效益性。教师薪酬总体水平不高,与其他行业相比不具有竞争力,与其他行业同学历、同水平的员工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导致教师的薪酬满意度较低,收入增长不能满足教师需要,也造成部分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流失。
3.教师聘任制度不健全,影响了激励的满意度。长期的“评聘不分、以评代聘、一聘到底”的弊端不断地显现出来,教师一旦评上了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失去了工作的目标和动力,这种现象在评聘高级职务后显得尤为突出。长期以来人才流动机制上“能上不能下,能高不能低”的弊端仍在,致使教师的潜能不能充分发挥,不利于鼓励教师的上进心和事业心,减少了平等竞争的机会。
四、完善与改进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教师的评价考核机制
(1)实行分类的教师考核标准。学校要根据各类岗位的工作性质,将专业技术岗位分为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辅导员岗位、公共必修课教师岗位、专业课教师岗位)和非教师专业技术岗位(实验型、其他教辅型等)以及教学单位管理岗位(在院、系、部担任领导职务或管理任务)。
(2)建立科学的教师考评指标体系。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试行办法》规定,岗位工作量应包括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和其他工作量。首先,依据不同的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三者之间不同的比重,如教师岗位,它的教学、科研和其他工作量的比重可设置为75%:15%:10%,而实验型岗位可设置为80%:10%:10%。其次,确定完成的工作量,如教学工作量要合理制定不同岗位的教师每学年要完成多少个标准学时,科研工作量要制定不同岗位年度要完成的科研任务、科研类业绩分值等,其他工作量则主要表现为教师积极参加学科、专业、课程、实验室建设,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社会调查,以及推荐学生就业等等。
(3)考评手段和主体的多样化。学校管理者要要以全方位的动态的观点来设计考评制度,完善教师的考评体系,把定期考评与不定期考评,制度考评与活动考评、管理者考评与学生考评结合起来。年度考核、岗位教学科研考核和职称评审是定期的制度考评,教学督导等测评属于平时测评,教师教学水平竞赛则属于活动考评。积极开展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利于考评全面性和实效性。通过对教师实施较为全面的考评视角和考评手段,在重视教师科研能力的前提下,重点检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以提高学生的教育培养质量。
(4)考评程序要公开公平。在考评的程序上,选择德高望重的人员担任考评委员会成员,考评过程让教师公开答辩,全面展示自己的成果并与其他教师相比较,按照评价指标体系得出分值和等级,杜绝因权力和人际关系介入考评过程而产生的不公。
(5)搞好考评信息的反馈、沟通和共享。考评信息的反馈沟通既包括平时的考评也包括制度性的定期考评,建立畅通的信息共享平台和渠道,使教师考评信息及时快捷的反馈到任课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校领导手中。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质量。
2.合理解决教师的薪酬待遇问题
薪酬水平是高校延揽人才、挽留人才的有力手段。也是促进教师努力工作的重要动因。新建本科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财务状况,结合教师队伍的特点,制定以教学和教师为主体、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薪酬水平和相应的内部薪酬分配办法,体现绩效优先兼顾公平、强化岗位增量拉开等原则。
(1)适当提高薪酬水平,对外具有竞争力。学校在对教师进行薪酬设置和激励时,应做好薪酬调查,不仅要立足于学校本身,还要考虑社会心理的影响作用,使薪酬水平与社会外部相关群体相比具有竞争力,充分体现教师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2)建立符合本校特点的人事分配制度和运行机制,按照不同专业技术岗位对应国家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不同等级的绩效差距,不同等级的绩效数额,以评价考核为基础和前提,对内具有公平性,体现优劳优酬。通过客观地评价每位教师的工作业绩、水平和贡献,依据岗位和考核结果,确定教师的收入水平,合理拉开不同职级和岗位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以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对于学科带头人、教学科研骨干等优秀拔尖人才,学校的薪酬分配应适度地向他们倾斜,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学科建设发展,从而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3.改革和完善教师聘任制度
遵循“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进行用人制度改革。在岗位设置的基础上进行岗位聘任,岗位聘任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绩效优先”的原则,以形成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
(1)根据学校发展目标,按需设岗。过去人们岗位意识不强,人人要职称,评了就要聘,能上不能下,致使不少教师误认为只要争取到了职称就可以受聘,并享受相应职称待遇,使聘流于形式,评却成了核心。岗位聘任制要求必须根据实际需要因事设岗,要确定岗位类别、岗位数量、岗位职责和聘任条件,并设置不同岗位的任务目标,使岗位的任务目标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同时也是岗位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
(2)平等竞争,择优聘任。岗位设置后,符合聘任条件的教师要通过平等竞争,公开、择优聘任,把不同教师配置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使人和事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事的效益。要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岗位的责、权、利的一致性,岗位职责大小任务多寡不同,相对应与岗位津贴高低的不同。
(3)加强考核,动态管理。学校设置的岗位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固定,但在岗位上任职的人员却可以是流动的,人员上岗所取得的岗位职务与相应待遇也仅在聘期内适用。学校要加强教师聘后的考核与管理,通过考核岗位职责和任务目标的完成情况,将考核结果与薪酬分配和下次聘任联系起来,决定聘期结束后是晋升聘用、继续聘用,还是低聘、解聘。岗位聘任能上能下,动态管理。这就使得以往存在的“干好干坏一个样”、“职称能上不能下”的弊端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
4.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的柔性化
[关键词]数字文学 文学理论 文本 超文本小说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3-0048-02
文本(text)原指编织之意,引入文学理论中是指文学书写符号的织体(fabric)。20世纪前的传统文论用得更多的是“作品”而不是“文本”,文本被引入文学理论带有浓厚的“以文为本”的意味,但是很多时候在强调文本的独立性的同时也阻断了文本与生活情境的连续性,造成了对文本这个概念的僵化理解。
作为20世纪西方文论的重要转折,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强调用科学实证方法研究诗歌,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认为要切断诗歌和作者以及读者的联系,把注意力放到诗歌自身的文本结构上才能实现科学的研究。茨・托多罗夫说:“形式主义者认为,不能根据作家生平、也不能根据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分析来解释一部作品。”[1]这意味着文本的封闭性和独立性正是对它的科学研究的保证。新批评派也有类似的主张,即注重对文本自身进行研究。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合写的两篇文章《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最能体现这种以文本为中心的批评方法。所谓“意图谬见”,即他们认为文学研究要抛开作者的意图,宣称“就衡量一部文学作品成功与否来说,作者的构思或意图既不是一个适用的标准,也不是一个理想的标准”[2];“感受谬见”是指要进一步把读者对文本的感受驳斥为一种谬见,感受谬见在于将诗和诗的结果相混淆,也就是混淆了诗是什么和它所产生的效果。通过对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的批评,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切断了文学文本和作者以及读者的联系,也就使文学批评集中在对文本自身的词语、语义、句法、结构等的研究上。结构主义文论将这种以文本为中心的思想又往前推进了一步,结构主义文论更倾向于寻找文本各种因素下隐藏的深层关系。比如,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认为在各个民族和国家不同的神话表面之下隐含着一些相同的关系和结构,因此他主张“对每个神话分别进行分析,把故事分解成尽可能短的句子”,[3]然后通过横竖排列寻找其中的二元关系。这种结构主义神话学暗示了相同的结构关系和意义可以表现为不同的文本组织,但反过来也可以说不同的文本组织其实都具有相同的或者固定的意义和结构关系,而不管文本的具体语境和历史如何。
罗兰・巴特为后结构主义文本观打开了大门,代表了当代西方文论在文本上的新看法。在《从作品到文本》一文中,巴特从7个方面列举了文本和作品的区别:(1)文本应不再被视为一种确定的客体;(2)文本不能理解为等级系统中的一个部分或类型的简单分割;(3)文本常常是指所指的无限延迟,文本是一种延宕;(4)文本是复数,它能够获得意义的复合;(5)作品是在一个确定的过程中把握到的,它要受外部世界(如种族、历史)、作品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对作者的认定来决定作品,文本却不需要这些关系的担保;(6)作品一般是作为阅读的消费对象,而文本要求读者主动地合作,不仅是阅读,还是写作;(7)文本的阅读是享乐和愉悦。[4]巴特的文本观打破了那种视文本为符号的固定织体的观念,与列维-斯特劳斯寻找不同文本背后相同的结构和意义不同,罗兰・巴特把文本视为“可写”的,也就是说文本在与作者脱离后就成为邀请读者参与其自身建构的存在,文本不再是具有确定意义的封闭实体,而成为开放的语言游戏的场所。在后来的《恋人絮语》中,巴特强调了“情境”在文本中的重要性,他说情境从词源上看是东跑西颠的动作,应该从体操或舞蹈的角度去把握,而不是对静止对象的凝神观照。当人们在稍纵即逝的语流中辨认过去曾经阅读过、听说过或感受过的某种东西时,种种情境便会显现出来。在这里我们看到,与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派和结构主义竭力把文本和现实情境分离不同,文本在巴特这里又开始和现实情境相结合,但是和20世纪之前的传统文论强调文本是反映情境的固定织体不同,文本在巴特那里是情境化的嬉戏,它尽力追逐情境化的戏剧场景,就像脑海中倏忽闪现的情景那样漫流四射。
我国现今的文学理论教材使用的文学文本这个概念,主要采纳的是西方传统文论和20世纪前期文论关于文本的界定,即把文本视为语言符号系统的固定织体,而文本的开放性和情境化的特征则大多被忽视了。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文学理论教程需要一个可以对之进行分析的稳定对象,罗兰・巴特提出的开放的文本观虽然诱人,但是过于强调动态性的特征而很难成为分析的对象。
现今数字文学的出现为这种开放性文本观的教学提供了条件:一方面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CD-ROM、U盘等为基础的硬件载体为文本分析提供了稳定的对象;另一方面,通过这些载体传达的超文本小说、互动文学、多媒体文学等新的文学类型又为教学双方体验开放性文本提供了条件。比如超文本(Hypertext),指的是运用超链接将不同文本块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迈克尔・乔伊斯1987年创作的《下午,一个故事》通常被视为第一本超文本小说,这部超文本小说由539个段落和951个链接构成,讲述的是一个男人在早晨去工作途中目睹一场车祸的故事。但是这部超文本小说并不是按照传统小说那样安排好固定情节结构等待读者去阅读,而是把小说分成了539个段落并在这些段落之间提供了951个超链接,读者可以自行选择不同的链接进行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顺序和段落的组合。这就好比把小说分成一副牌,每一次把牌打乱之后阅读,每次看到的故事也就不相同。
超链接的运用,使超文本小说的文本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文本结构的非序列性。泰德・尼尔森对“超文本”有个著名的论断,他说:“关于‘超文本’,我指的是非序列性的写作――文本相互交叉并允许读者自由选择,最好是在交互性的屏幕上进行阅读。根据一般的构想,这是一系列通过链接而联系在一起的文本块,这些链接为读者提供了不同的路径。”[5]在超文本小说中,所谓非序列性也就是说事件之间并不遵循时间的顺序,每次阅读都可能带来不同的秩序。可见超文本小说实现的是真正文本结构上的开放性,而不仅仅是传统文学的那种想象上的空白点。
二是读者阅读的参与性。任何文学活动都缺少不了读者的参与,这是在接受美学出现以后就成为几乎常识的文学原理。但正如上文提到,在接受美学那里读者的参与大多是以想象性地填补空白为特点的,并没有改变文学文本自身的结构。超文本小说除了想象性的参与,读者甚至可以改变文本自身的结构。在超文本文学中,“读者成了作者”是广为人知的观点,由于读者参与了文本自身结构的构成,使得传统文学中作者和读者之间泾渭分明的界限开始模糊,读者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作者的角色,他不仅阅读文本,也重组文本,改变文本。
三是作者写作的高技术化。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高科技的出现,高技术化是贯穿数字文学活动整个过程的突出特点。在数字化技术如此发达的年代,技术已经不仅仅像在传统文学中那样被视为一种写作工具了,而是作者创作过程中的合作者。有学者提出赛博格作者(cyborg author)这个名词来描述这种人机协作的新型作者。人机结合为新型的表达和文学交流开辟了可能性,随着越来越多的作者通过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进行文学创作,文学活动中的人机协作现象将会成为今后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我们看到在这个例子中,文本不再是凝固的织体状态,而是被不断地打断又在阅读中不断地形成新的结构,文本结构的形成是要依赖于现实情境的――读者的选择。如果我们能在文学理论的教学中运用这种超文本小说的例子,那么传统的文本概念将会改观,并促进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参与和共同创造。文本不再是冷冰冰的被分析的对象,而是在师生交流情境中不断被打破和不断重组的开放性文本。继续发掘数字文学在教学中的潜力和价值,是高校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值得关注的重要方向。
[ 参 考 文 献 ]
[1] 茨・托多罗夫编选.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 维姆萨特,比尔兹利.意图谬见[C].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陆晓禾、黄锡光等译.结构人类学――巫术・宗教・艺术・神话[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一、新加坡国立大学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隶属于杨潞龄医学院(YongLooLinSchoolofMedicine),学制为5年,年招生规模约300人左右,毕业可获国立大学医学学士学位或医学学士荣誉学位(成绩优异者)。
(一)培养目标
1.坚实可靠的医学知识。2.提供高质量的患者照顾。3.基于实践的持续学习和提高能力。4.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交流技巧。5.高标准的专业素养。6.系统性执行力。
(二)课程设置:五年培养期分为两个部分
1.医学基础教学期:第一、二学年,在医学院内进行。完成医学基础知识、交流技巧、基本体检技能的学习,教学内容按运动骨骼、血液、呼吸、心血管、肾脏、体液和电解质7大系统组织,在第一学年学习7大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第二学年学习异常结构和功能。
2.临床教学期:第三至第五学年,在合作医院内进行。除了学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临床推理外,按常见疾病的分类学习临床各专科内容。
(三)教学安排
每学年2学期,每学期16周,授课时间约13周,每学期4~5门课程,每周不超过20学时。一般每周有2学时的基础技能训练和2~4学时的技能自由练习。(见表1)
1.实行学分管理制度。课程分为主修和辅修两大类,除表1内容为主修外,还有知识面很广的辅修课程,学生可自由选择。主修范围内有单独课程或课程模块两种形式。在整个培养期间,不再安排计算机、语言、体育等公共课程。在校参加体育活动频率和成绩作为日常表现的一个考核内容。
2.临床实践。学生自进校起即开始接触临床工作,但内容和要求在每学年有所侧重。从第一学年开始每学期会有1~2周集中医疗工作体验,低年级去康复医院、社区医院等,主要体验与病人的交流以及如何能更好地照顾病人,高年级根据课程内容参与专科实践,第五学年会有连续9周的实习。
(四)教学方法
有少量的大课,大部分课程教学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课前给予大量学习材料,讨论课每班20人左右进行。每学期都有2~3门课是完整采用PBL教学法进行上课,其余课程也会选择性采用该教学方法。学习过程中团队学习方法使用很普遍,大部分学习任务以小组形式完成。沟通的训练用标准化病人进行,各学年有不同的侧重,如接诊、问诊、术前术后谈话、检查谈话、病情沟通等,以及不同年龄、不同疾病、不同种族的沟通方式等。
二、南洋理工大学
2012年南洋理工大学与国家保健集团、伦敦帝国大学联合成立“李光前医学院”,开设有临床医学专业,目前招生规模约50~60人/年。学制5年,毕业可获得南洋理工大学及伦敦帝国大学双学位或双方荣誉学位。毕业后必须为新加坡服务5年。
(一)培养目标
1.能从事医疗工作,特别是慢病管理和社区医疗工作。2.具有高科技高触感的人。3.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4.可以进行科技的应用。
(二)课程设置
1.医学基础教学期:指第一、二学年,在医学院内进行,完成医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沟通交流的学习,教学内容按系统组织教学,强调科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相关性。第一学年开始进行无菌、缝合、插管等基本技术和沟通交流训练。开始接触慢性病人,并要求完成持续2年的联系和陪同就医。
2.临床教学期:指第三至第五学年,在合作医院内进行,学习临床各专科内容,与国大医学院设置方式相似。此外还要完成为期6周的学术项目。临床教学内容中突出了康复医学和社区医学。(见表2)
(三)时间安排
每学年2学期,每学期16周,授课时间约13周,每周不超过20学时。第一、二学年用于技能训练时间约30学时/年,用语沟通交流训练时间约10学时/年,慢性病人的管理在课余完成。其余类似于国立大学。
(四)教学方法
1.翻转课堂:知识学习全部采取翻转课堂方式进行。由李光前医学院(40%)和伦敦帝国大学(占60%)共同提供教学视频和其他教学资源,学生通过ipad进行学习,校本教师组织讨论课和技能训练。
2.模拟训练:沟通交流的训练采用标准化病人进行。医疗操作在模型上训练。解剖学内容的教学中不再使用尸体,而全部用塑化标本代替。
3.TBL、PBL: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以小组为基本学习单元,PBL广泛体现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三、新加坡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特点及启示
(一)基础医学知识教学以系统为单元进行综合
两所学校在医学基础部分均采用系统为单元的知识组织方式,但课程综合的方式各不同,国大按照“正常”和“异常”两个层面将相关学科进行综合,按学科教学和系统教学两种知识整合方式。南大是将整个基础医学部分完全按照系统的概念进行综合,没有横向正常和异常两个层面的划分,综合的力度更大,知识的衔接较好,但学生学习难度较大。这种知识整合的方式较国内目前主流的学科分类式来说,理论知识被灵活运用到了实际的工作情景之中,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会更好,有利于形成探索式的學习方式,对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临床思维方式的训练更加到位。
(二)早接触、多接触临床的训练模式
两所学校都采取不同方式,在学生进校的早期即安排接触临床工作及病人,并注意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知识储备去设计合适的临床接触内容,而不是单纯的到各科室去看看,如杨潞龄医学院针对临床常见疾病诊治,李光前医学院主要是针对社区、慢性疾病管理进行了解。早接触、多接触临床能增强学生的职业感受,可以培养学生与医患进行沟通的能力,使学生尽早建立临床思维方式、加深对疾病的体验,还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在新加坡“少教多学”教育理念的号召下,教育界大力减少课时,学生和老师拥有了大量自由学习、沟通交流、个性辅导的时间。学校提供了双学位、双主修、副修、选修等灵活的课程组合方式,并要求有较大比例的课程应在专业之外。如南洋理工大学人文类45%学分、理工类30%学分应在专业之外。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自行设计课程组合,选择自由度大。此时,在减少课时的基础上还要提升教学效果,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成了关键。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要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包括沟通交流、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的能力。该国大学从21世纪初开始,积极研究和推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以小组为基础的学习、“翻转式”学习、合作学习、使用互联网学习等多样化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将接受知识变为探索知识,通过大量的小组协同、课堂讨论、项目研究使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为提高,本科学生主动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同时,除保留少量大教室以外,小教室全部改成了适合小组学习、展示分享的新型教室,并完善了信息化教学的装备。随着教室布局的改变,为多种教学方法的开展提供了保证。学生在课前会有大量的自我学习或团队学习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终身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大量病例分析和知识讨论也进一步活跃了学生思维,加强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对沟通交流能力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2011版新课标 初中语文 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oretical Study of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2011 New Curriculum Version
HAO Yi
(Xi'an Aizhi Middle School, Xi'an, Shaanxi 710003)
Abstract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basic education reform but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mote the goo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ersonality, improving students' Chinese accomplishment and formation of school characteristics plays a positive role.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2011 edition of 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s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language. In this paper, the 2011 edition of 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clear nature of Chinese curriculum, emphasize the motherland language application, highlight the mother tongue curriculum value, carry forwar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pirit, such as new concept put forward in the wake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reform, achieve school Chinese education concept "of Chines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dea. Combined with the 2011 vers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guidance of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from" the student individuality development,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discipline development, school characteristics form the reg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etc. Put forward the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based on raw, curriculum guide, multiple subject, harmonious and unified,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inciple of "establishing organization, investigation, evaluation, target, design plan, organiz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refl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rogram, "projects, activities,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ype and "country i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existing curriculum, school-based development" approach, such as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language systematically in this pap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Key words 2011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junior Chinese course, exploitation of school-based course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是校本课程开发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由于语文学科在义务教育阶段中所扮演的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以及语文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越发显得必要而迫切。笔者也希望能以此文引起更多语文教育教学的工作者们对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关注。
“2011版新课标”在继承了“实验版课标”的正确理念下进行了部分内容的修订,在明确语文课程性质、强调语言文字运用、突出母语课程价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等方面作出了新的要求,这些都给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宏观上的理念指导。“2011版新课标”中多处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突出母语课程的育人功能。首先体现在写字教学方面,强调在能写、会认的基础上,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体会汉字的美感,注重书写的育人作用。从近几年的教学实际来看看,初中生的书写水平普遍偏低,一个班就那么几个,优秀者更是凤毛麟角。由于电脑的普及,纸笔被键盘所取代,导致书写能力变低;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也导致初中学生的书写较差。陕西是书法大家汇集的地方,颜柳二人的书法艺术值得初中生们,甚至是小学生们去学习。
其次是阅读方面,注重优秀诗文的学习和诵读,在学习先贤们的那些文质兼美的诗文过程中,既要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更要接受美好情感和民族优秀文化熏陶,充分发挥母语教育的育人功能。温儒敏指出:“语文教育加强育人作用,必须立足于通过渗透而不是采用与语言文字教育平行外加的方式”。那些优秀的诗篇是用心情写出的历史;是用文字演绎的生活,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而对优秀古诗文的诵读,既是对诗文的学习,也是和诗文的对话,是自我情感的表达。母语课程的核心价值就是在学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提高道德审美,获得与语文素养的提升,不断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文化。
“2011版新课标”指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修订之后新加入的内容,明确强调语文课程要承担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责任。巢宗祺指出这一点“不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过程之外另加进一项内容,而是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思想情感的教育渗透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之中,融入到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所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的平白阐述,简单机械地告知灌输让学生去接纳,而是将思想融入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当中,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和实际生活中的切身感受。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途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国家课程校本化,二是原有校本课程新编,三是校本课程开发。课程开发类型大体上分为专题类、活动类与综合类三大块,以不同的开展形式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发展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1)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属于广义上的校本课程开发,即对国家课程进行补充、拓展或删改更换。
首先,语文校本课程对语文课的补充和拓展、删改更换,可以根据教材的变化,较多地选择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陕西省所使用的人教版语文课本改版之后,口语交际部分的内容减少了一半,加入了写作单元,课内很难再有时间充分进行综合性的学习,校本课程可据此作适当调整。
其次,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调整。一些老牌名校的学生基础都较好,会觉得有些内容太过简单,需要进行深入学习,老师就可以增加相应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对学生兴趣特别浓厚的课文相关内容进行专题教学,或开展相关活动。
(2)整合原有校本课程。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还可以是对学校原有语文活动进行整合。例如,学校经常举办的朗诵比赛,手抄报、板报的制作,语文兴趣小组活动,校刊校报的创办等等 。这里,要注意区别语文校本课程和语文活动的区别。语文活动一般是短时间的,或者是一次性的,没有连续系统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只有那些保证一定学习时间,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学习内容,经过调研――目标制定――实施――评估反思的语文活动才可以成为校本课程。
(3)结合现有资源自主研发。结合现有资源进行自主研发是狭义上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指利用学校和地区文化资源进行课程开发。西安爱知中学结合学校和地区资源进行课程开发主要指充分发掘西安乃至陕西地区的人文资源,进行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
(4)专题型。专题类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以某一专题为中心或以某一类型为中心进行开发”。陕西地域文化下试以以下专题为例:①文学专题类:《史记》《诗经》,杜诗;②名人专题类:秦皇汉武评价、人物传记;③艺术专题类:秦腔与秦风,书法与碑林。
这些专题内容可以作为演讲辩论的素材,也可作为阅读写作素材或者欣赏交流素材。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材料的搜集整理,然后进行表达与交流,或读或写或表演,在这一过程中与经典对话,和名人谈心,与艺术交流,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扎实语文功底,开阔语文视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
(5)活动型。活动类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主要以活动为载体,在开展活动情境中,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给学生以最直接的人文环境影响,让学生在多重感官中感受语文世界的多姿多彩,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与柔情;艺术海洋的浩瀚与深沉;历史文化的广博与厚重。从而增加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①文化考察:阿房宫古今、红色延安;②自然采风:山林河溪;③艺术欣赏:碑林、历史博物馆;④学校活动:朗诵、书法大赛等。
活动类型的语文课程是初中生非常喜欢的一种类型,长期以教室、学校为学习场所的学生,对室外、校外而且是风景独特的语文学习场所十分向往。在山川河流上,蓝天白云下,看雾霭霓虹、听鸟语虫鸣、赏柳绿花红,怡然身心;在人潮人海中,雕梁画栋前,观众生百态、感历史沧桑、悟人生理想,涤荡心灵。这些都是学生们学习语文重要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是学生学好语文最为潜在也极为重要的感受力的源头。这些课程资源,最能体现语文校本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的优势,但实施起来必须要注意安全问题。
(6)综合型。综合类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指对课程内容的多样选择和综合,可以选择语文学科内的多项教学内容进行综合开发,或者是结合临近的人文学科进行开发;二是对课程组织实施方式的综合,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阵地、以教师为主力,以满足学生个性需要、凸显学校特色为目标进行开发的,不同于国家课程的统一性和强制性。进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紧抓校本课程的这一基本属性,使其与国家课程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补充,充分发挥校本课程所应有的基本功能。
(下转第164页)(上接第114页)
“2011新课标”十分明确地提出语文课程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性质,并强调了汉字书写、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性,凸显母语教育的价值所在。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容易出现将校本教材的开发等同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现象。语文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物质体现形式,它以直观的形式和具体的内容来体现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是语文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通常来讲,教材是需要有关教育部门的审议通过才能够投入使用的,但是,就目前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状况来看,教材的开发还处在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没有太多成体系的教材,课程的开展多以大纲、课件和讲义作为实施的载体。
参考文献
[1]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评论,1999.1.
[2] 余建三.中学语文校本课程实施中存在的误区和对策[J].专论平台・课改讨论,2006.
[3] 廖哲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8.
[4] 崔允.校本课程开发在中国[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7.3.
[5] 屠锦红.语文教育的愿景:勾勒与阐释――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解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4:53-57.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1-43.
[7]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