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新的校园新的环境集锦9篇

时间:2023-03-13 11:03:56

新的校园新的环境

新的校园新的环境范文1

人类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经济时代,又走过了几百年的工业经济时代之后,在将要进入21世纪的前夕,我们便急匆匆跨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在知识经济时代,谁都不能忽视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存在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新知识,开拓知识新的应用领域,成了人们的新追求。国民的创新能力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近年来,同志从面对2l世纪挑战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高度,多次提到了创新问题。他说"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最宝贵的财富。而学校是知识传播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

但是,面对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面对网络和教育日益紧密广泛的联姻,给我国的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能否在网络条件下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

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实施创新教育,实现教育创新,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使其创新潜能得以激发、展现和生长的环境。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只有在学校和社会都为学生创设了适宜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环境,充分发挥网络在信息传播和改变教育教学模式方面的作用,才能真正培养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急需的创新人才。

毛译东同志在著名的《矛盾论》中指出"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到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从另一方面讲,即便是鸡蛋,如果没有适当的环境和温度也永远不可能变为鸡子。可见在内因一定的情况下外因起着决定的作用。我们都把学生看作"鸡蛋"(具有创新潜能的人才),而不是"石头"。要使"鸡蛋"(学生)变成"鸡子"(创新人才),适宜的"孵化温度"也就是良好的创新环境的建设就是极为重要的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就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外因"。没有这些环境就很难或者说根本不可能培养出大批的创新人才。因此,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在创新环境的建设上下大气力,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创新教育环境。使在校的"鸡蛋"都变成"鸡子"。

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外部环境。目前从社会的大环境来讲,党和政府大力提倡创新。举国上下,齐谈创新,大中小学,都搞创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呼声不绝于耳。而且校园基础网络的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国已有600多所高校和3000多所中小学建了校园网,2000年12月CERNET网的主干网已全面建成提速,这一切都为学校创新教育环境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

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还在学校,学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环境的好坏至关重要。只有大力加强学校内部创新教育环境的建设,营造出了一个良好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创新环境,才能真正使创新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校园创新环境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很多因素,牵涉方方面面。在网络时代除了抓好校园网的建设,对学生进行网上获取知识信息的培养教育之外,我们还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校园创新教育环境的建设。"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在我们国家,什么事情,只要领导重视,就好办了。学校领导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真正从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需求的高度,从创新人才培养对国家的发展及生死存亡的高度,从学校创新环境的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的高度,来认识学校创新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把学校创新环境的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校领导不但要拿钱投资网络建设良好的创新教育硬环境,而且要定出目标,积极倡导,拿出措施,合理组织,有效监督,正确评价,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创新软环境。

第二,要创建一个合理的组织环境。任何一个目标的实现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组织机构。它决不同于应试教育所存在的组织机构,而是应该围绕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形成一个良好的、有效的、运转灵活的组织机构。比如可设立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专门研究管理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事情。团委、学生会要以如何适应新时代对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继续发挥密切联系学生、引导学生、组织学生的作用。要研究如何组织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兴趣小组、创新小组,这些小组应该如何活动等情况。校内各职能部门也要明确职责,相互配合,共同为创新环境的建立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三,创新环境的建设要从课堂教学抓起。倡导素质教育,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如何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仍是主渠道。要充分发挥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注重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习惯于"满堂灌"、"一言堂",学生擅长于知识的接受和模仿,缺乏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而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模式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参与的权利和机会,鼓励引导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创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应是一个好"演员",而应是一个好"导演"。

第四,创新环境的建设离不开教材创新。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媒体。没有一套好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教材,开展课堂创新恐怕也是一句空话。好在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教材出版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都已意识到了这一点。教育主管部门和有关出版社已经组识出版了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面向21世纪教材。这些教材从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电子教材到网络教材应有尽有。另外各学校还依据自身特点开发新的创新教材。不仅高校编写出大量的结合自己特色的创新教材,中小学也开始编写适合本校使用的创新教材。如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就鼓励教师自主设计课程,自主探索课程的规律。开设了《以案学法》《模拟股市》《环保行动》《经历求职》等课程。这些课程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体验,充分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受科学意识、创新精神。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进行选择性学习,甚至可以自报选修课程、自主进行课题探索、研究。初步调查有93%的学生认为开设这样的课程很有必要。

第五,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是建设创新环境的核心内容。

1、培养成立学生兴趣小组。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兴趣是创造力的源泉。我们追溯历史不难发现,很多成功的科学家、艺术家都是由对所从事专业的兴趣而走上了成功之路。达尔文对生物学的兴趣,写出了《物种的起源》;爱迪生痴迷发明,而获得了二千多项专利;丁肇中对物理学有兴趣,而获得诺贝尔奖。培养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兴趣小组无疑是一种好形式。

2、定期和不定期地举办多种形式的创新竞赛、创新展览会、科技小制作、创新电视大奖赛、电脑建模、设计大赛、联网创造、网络远程创新大赛等等,是使创新活动充满活力的强大杠杆;

3、在网上设立创新主页,利用网络创新。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创新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为这些能力在网络时代是学生创新的基础能力,是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基本能力。

4、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使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可使学生更早地接触科研创新活动,并受到教师更多的直接指导。

5、设立必要的"大学生教学实习与社会实验基地"。大学生教学实习与社会实线活动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经。

6、举办多种形式的专家报告会,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启示作用。同时也是让学生更多、更广的了解掌握国际科技、经济发展前沿信息的有效方法。

以上这些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能起到消化课堂知识,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作用。这些活动的开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应该充分利用并大力发扬。比如我国开展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已进行了两届,它正逐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实验室,提高实践能力的练兵场,创造未来业绩的孵化器。国内和国际间的各种"奥林匹克"智力竞赛,更因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而受到各国政府和民间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第六,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要培养懂得创新教育、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是学校开展创新教育的关键。美国阿克隆大学董事会杰出教授、著名高分子科学家程正迪教授认为:"要使中国的教育和科研真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就要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授队伍。建立竞争机制和考评制度,确保教授队伍的质量。"

他说∶"教授要活跃在育人第一线,把最先进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做人的品质。教授是学生的楷模,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有不可估量的影响。"高校如此,中小学也一样,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要培养出创新人才,先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水平的教师。

因此,加速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教师也是学校创新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因为具有创新教育理念的教师,不仅能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和落实已有的创新教育理念和经验,还能够根据自己以及学生的情况创造性地去开拓创新教育的新领域。

以上笔者提出了学校创新环境建设的六个方面。抓住了这些方面并确实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校园创新环境的建设,就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但是,由于大、中、小学对创新人才要求的目标不同,创新环境的创设也应有所区别。在今年召开的"全国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教师就提出了∶"在初等教育阶段,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为主,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创新欲望,使学生从小就乐于创新,勇于创新;中等教育阶段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为重点,要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批判思维上下功夫;高等教育阶段要在继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些研究成果,为不同类型的学校进行创新环境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使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创新环境建设的重点。从而培养出具有不同特点的不同层次的创新人才,来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希望和要求。

学校教育实际上就是做"孵小鸡"的工作。就是做使学生由"鸡蛋"向"鸡子"的转化工作,就是想方设法促进学生"内因"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良好的校园创新环境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网络时代充分发挥网络的"第一生产力"作用,是创新环境建设的首要条件。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参于21世纪国际竞争的核心武器。相信通过校园创新环境的建设,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园创新教育环境,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氛围。也一定能够培养出千千万万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所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有了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够实现百年的夙愿,实现伟大的复兴,再度辉煌。

参考文献∶

《选集》277页

《创新与未来》路甬祥主编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发展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光明日报2000年11月15日

新的校园新的环境范文2

[关键词]高校 和谐 舆论环境 方法

[作者简介]贾彦彬(1980- ),女,黑龙江佳木斯人,长春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信息科科长,编辑,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吉林 长春 13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期构建和谐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方法与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3B338)、2013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舆论环境优化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64亿,学生占比为25.1%,其数量在所有网民中居首位。高中和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接近饱和。随着互联网络的迅速崛起和社会信息的日益透明化,作为高校校园重要信息传播载体的校园网,已经成为师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覆盖高校发展建设与管理的各个领域。

同志考察人民日报社时曾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着力加强网上主流舆论阵地建设,不断提升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建设网络舆论危机的监管机制,构建和谐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已成为高等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目的明确地对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内涵、影响、特征和引导策略进行研究,对维护高校校园的稳定、和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内涵

网络舆论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对某一焦点事态多数人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共同意见或言论。笔者认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是主要依托学校相关网站、微博等网络载体传播的大学生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

当前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内容,主要围绕国际国内敏感事件、学术争鸣、校园改革、招生就业、师德师风、学生管理等方面展开。广大师生围绕某一事件或观点,借助校园网络平台表达自身看法,探讨相关问题,进行交流互动,经过热烈的讨论往往会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形成具有倾向性的网络舆论。在高校中,校园网络舆论不仅是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粘合剂,又是师生交流思想、建言献策的传声筒,还是解疑释惑、消除误会的减压阀,为高校师生各种思潮和论点进行碰撞和交流的提供了良好平台。

二、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特征和影响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形成,受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领域的发展状况影响,在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快捷性等网络舆论普遍特性的同时,还体现出以下特征:

(一)主体的情绪化与理性化

在校园论坛上,经常会看到关于情感、就业、毕业、学校管理等方面问题的讨论。大学生思维活跃,又敢于表达和质疑,往往把网络言论作为一种彰显个性的方式,对于颠覆性、煽动性的言论容易盲目跟风,缺乏冷静的思考。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心智已发育得比较成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已经初步形成,法制意识较强,行为上趋于理性。

(二)内容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青年学子关注社会、关注热点,他们在网上关注和讨论的内容是丰富而多元化的。具体来说,大至世界风云、国家政策、学术争鸣、突发事件,小到校园生活的教学运行、科学研究、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切身相关的焦点问题。网络信息来源的多元性决定了网络舆论的良莠不齐,这常使网络舆论呈现出混乱无序、缺乏权威、浮躁多变的复杂性。

(三)影响的广泛性与深刻性

高校是社会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他们的言论对整个社会舆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如果有组织地在网络上就某个话题进行讨论,经过论坛反复跟帖或微博转发,就会产生所谓的“议程设置”效果,引起师生对此话题的高度关注,成为高校校园乃至社会上的共同话题,进而对整个社会产生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四)过程的互动性与可控性

在校园网络的各种平台之上,广大师生可以发表自身对某一事件或观点的自身见解,实现彼此的互动交流。一旦有舆论危机突发性事件发生,学校也可以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关措施对高校网络舆论进行适时引导和控制。学校还可以通过主动设置议题,引导网络舆论热点和校园情绪,从而实现校园网络舆论的可控性。

基于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上述特点,其对于高校的和谐发展具有“双刃剑”作用。一方面,校园网络为师生话语权的提升提供了空间。高校领导借此窗口洞察民意,广大师生通过网络言论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另一方面,青年学生往往容易对网上良莠不齐、繁杂多变的信息难辨真伪,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往往利用学生的血气方刚和辨识力薄弱进行渗透和煽动,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破坏正常的校园秩序。对此,我们应该用科学、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只要我们准确把握引导网络舆论的策略与办法,就可以在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工作中赢得主动。

三、构建和谐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方法

(一)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和谐的校园环境和高尚的精神陶冶人

优化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基础应该是高校自身的和谐发展。高校只有进一步完善软硬件设施,优化教育资源,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倡导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同时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各项中作中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做到管理规范、民主、科学,才能形成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才能更好地传道解惑、启迪思想、指导实践、净化心灵,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土壤,为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营造筑牢基础。

(二)推进精品主题网站建设,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校园网络主流媒体

高校应加强以大学新闻网为核心的一批精品主流网站建设,在坚持弘扬主旋律的同时,搭建良好的舆论平台,努力提高信息的权威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突显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服务性,与广大学生形成一种和谐的互动关系。

1.高校新闻网。校园新闻网代表学校的官方声音,具有其特殊性和权威性,所刊载的报道题材和事件都将成为校园师生关注的焦点,同时对其他网络平台的舆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高校新闻网应站在时展的需要和高校和谐发展的大局高度,对校园的大众媒体和丰富信息进行严格和慎重的筛选,不断提高其正面引导网络舆论的能力。

2.辅导员博客网。充分发挥网络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功能,建好“辅导员博客网”等师生交流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辅导员通过对自己的博客进行及时更新和维护,不断提高博客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形成了师生网上、网下互动互补的良好局面。此类平台的建设,为及时解答学生疑惑、疏导焦虑情绪、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3.校园电子公告系统(BBS)。校园BBS对高校师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表达诉求的平台,有些高校为避免出现对学校不利的舆论,没有开通此类平台,殊不知这样会使相关舆论在其他非官方的各种网络论坛,更加不利于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构建。因此,各高校应当建立校园官方BBS,并努力搭建好这个广大师生和学校互动的平台,营造开放、公平、包容的校园网络舆论氛围。

4.校园官方微博。高校微博对于规章制度、宣传最新发展成果、及时掌握师生思想动态、引导校园舆论方向等方面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充分把握校园微博带来的良好的沟通平台,将微博、更新和评论工作列入舆论引导工作体系,以便进一步做好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引导工作。

(三)创新网络舆论监管机制,充分发挥校园网络评论员的重要作用

面对当前的高校舆论新形势,建立一个统一指挥、协调有序、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网络舆论监管机制至关重要。首先,应成立高校网络舆论协调领导小组,实行主管校领导负责制。具体工作由校党委宣传部统领,学生工作部、团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专题教育网站建设、网上舆论引导、网络信息监控、网络文化建设等工作,为校园网络舆论的和谐环境建设提供保障。同时,校园网络中心负责建设和维护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的技术问题,保证校园网络技术层面的安全平稳运行。其次,应按照教育部和的要求,建设一支思想水平高、网络业务强、熟悉学生上网特点的网络管理工作队伍。要进一步整合资源,从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园网络中心等部门和学生骨干中聘任网络评论员,通过有效的“议程设置”,把握住舆论引导的最佳时机,按照高校党委的指示精神,主动对非理性公众舆论进行整合,及时对不实言论进行澄清和批驳,促成正面舆论的形成,成为校园网络舆论的“引路人”。

(四)建立健全高校应对校园网络舆论危机的应急机制,为营造安全稳定、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提供保障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因其特有的情绪性、复杂性、突然性和群众性,经常容易引起突发性公共事件。因此,应建立校园网络舆论危机应急机制、校园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新闻制度。构建和谐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需要依托于完善的信息制度。及时、公开、透明、畅通的信息渠道能有效减少谣言的产生和传播,降低舆论主体的非理性言行,进而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对于不实的网络言论,不应只是简单的删除和堵塞,而应迅速理清事件真相并及时权威声音进行反馈。针对紧急网络舆论事件,应进一步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在第一时间通过新闻会或网络最新情况和动态,使不实舆论在第一时间得到澄清和更正。这样才有利于形成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合力,为建设健康向上校园网络舆论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五)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将网络伦理道德内容融入大学课堂

所谓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当前,国际互联网管理的共同思路是“少干预,重自律”。高校可以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相关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增设《网络伦理与道德》《网络文化素质培养与网络人格塑造》等教学内容,促进网络伦理学走进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让大学生明确网络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不断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和信息分辨能力,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进而增强青年学生的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以及在网络舆论中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能力。

(六)开展丰富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营造健康、互动的良好舆论氛围

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大投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举办各种形式活泼、内涵丰富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如网络学术沙龙、网页设计大赛、网络辩论赛、网络虚拟炒股大赛、IT应用技能竞赛等。通过组织网络文化活动,不仅大大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网络安全知识,还在参与活动中培养良好的健康心态,排解和疏导学习压力,对引导良好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任海.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特点及引导策略[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0(2).

新的校园新的环境范文3

一、校园植物挂牌的发展演变

1.文字或图文阶段的植物挂牌

文字和图文形式的植物挂牌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植物挂牌,已有很长的历史,也是最为常见和熟悉的植物挂牌形式。牌面内容多为固定的通用模式,一般为植物的中文通用俗名、其他俗名、学名、产地、功效和形态特点等。

2.具有互联网入口的植物挂牌

此类挂牌牌面除了基本的图文信息外,还具备了一些互联网的特征,在标牌上注有文本超链接形式、条形码标记的某数字编号、二维码等。虽然互联网入口表现形式上有差异,但都是链接到类似搜索引擎、校园网、与植物相关的专业科普网站等,从而引导参观者通过挂牌牌面转入互联网来获取该植物的更多相关信息。这种具备互联网属性的牌面突破了牌面空间的限制,将有限的文字内容和无限的网络世界连在了一起,此种形式的挂牌形式正逐渐成为主流。

3.具有移动互联网特征的植物挂牌

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使得植物挂牌在内容和形式上突破了牌面空间和植物地域空间的限制,功能上具有明显的移动互联网属性,即朝着即时性、物联化、聚合化、虚拟化、互动化方向发展。将植物挂牌移动互联网化,应该是下一阶段校园植物挂牌发展的趋势。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植物挂牌的内容、形式和功能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载体。这样的技术革新除了提供丰富的信息和便利的检索方式外,还可以解决传统植物挂牌存在的不足,实现传统互联网无法实现的一些功能。

二、互联网技术背景下的植物挂牌

将移动互联网应用到植物挂牌后,通过发送坐标位置查看植物,或者即时拍照上传社区、论坛,请网友和专家帮忙解惑……移动互联网给这种设想的实现提供给了可能。

1.利用互联W技术给植物挂牌的好处

(1)移动网络和设备提供更加便捷的网络访问

移动设备即时联网的特性,使得植物挂牌上所有标记互联网元素的信息可以被即时访问,而针对移动设备访问优化的方式则可以大量被使用,如短网址、二维码、条形码、定制APP等。

(2)移动设备和APP提供植物的LBS信息

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基于位置服务),这个是移动设备和APP的特有功能。移动设备和APP可以标记植物的LBS信息,可以让使用者了解到校园各种植物的分布位置、离使用者的距离、植物数量等相关信息,甚至可以将使用者的位置坐标与校园植物位置坐标进行比对,使其实现边走边浏览和校园植物虚拟挂牌的功能。

(3)移动设备和APP提供即时的网络交流

移动设备联网后,使用者可通过论坛、社区、APP即时将信息发至互联网与网友进行讨论,而移动设备的拍照、摄像、文字、语音等功能又帮助使用者更好地实现交流互动。

2.利用互联网技术给植物挂牌的技术要点

利用移动互联网给校园植物挂牌的整合开发过程,涉及收集和整理大量的校园植物的数据、构建基于搜索用途的植物数据库、设计和开发用于程序APP访问的后台接口,以及搭建可以即时存储的网络空间和交流互动的网络社区等。收集和整理校园植物的数据主要分为植物挂牌牌面图文数据、与植物相关的互联网信息数据、植物分布的LBS信息(主要是GPS信息)。信息收集完成后,需要对校园的植物进行分类和归类,编制成数据表以方便后期制作标牌过程中的批量打印,同时需要预留互联网特征码。植物的GPS信息采集,可以和植物分布信息的采集同步进行,采用移动智能设备终端采集,也可通过卫星地图定位的方式采集,通常采用谷歌卫星地图、微信定位、高德地图等,若采用百度地图采集,则需要对应转换坐标。

该技术的基本操作要点包括以下几点:

(1)构建植物数据库和可访问的网站或数据接口

首先,搭建可以访问的网站。可以使用ASP+ACCESS或者PHP+MYSQL,许多的网站套件均可实现此环境,可以设定为校园网内访问,也可以连接互联网。

其次,将收集采集的数据编入数据库,建立关键词索引表。将植物信息中常用到的分类信息,植物的特征、名称、俗名,以及本地区常见分部等信息纳入数据库。

(2)搭建可即时存储的网络空间和互动交流的网络社区

搭建好空间和社区后,还需要考虑对移动设备的访问进行优化。此类集成的程序如DISCUZ、PHPWIND等,都是非常优秀、健壮的社区系统,适当修改后可以使用。

(3)开发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是时下最为风靡的优秀移动APP,其特有的公众号服务为实现互联网环境下的植物挂牌提供了新途径。其流程为:注册公众号开发公众号搭建微社区调试开放访问。用户注册公众号并对其后台开发后,通过技术可以实现二维码扫描、关键词检索、地址信息采集、校园植物浏览、社区互动讨论、植物认领、植物虚拟挂牌等功能。

(4)部署代码、测试和开通访问

新的校园新的环境范文4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高校网络;舆论现状;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2)01-0136-07

比尔・盖茨曾说:“如果80年代是注重质量的年代,那新世纪的前十年就是注重速度的年代。”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以其传输快、覆盖广、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总人数为4.2亿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1%,高中以上文化的比例占到了53.6%,而学生在其中的比例高达31.5%。在互联网络提供的网络服务中,网民使用论坛、BBS、微博等比例达41%。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互联网络(包括局域网一校园网)进行沟通和交流,校园网络成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发表观点的主要阵地。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

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说:“数字化社会改变大众传播媒介的本质,‘推’(pushing)送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将一变而为允许大家(或他们的电脑)‘拉’(puuing)出想要的比特的过程。”校园网络的建设,对广大师生提供了“拉出想要的比特”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校园BBS,大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比特”推送出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无数“推送”的“比特”加在一起,经过筛选和升华,促成了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载体比较广泛,各类网站上的公共论坛、校园BBS及个人网站、学生网站、博客、微博等为个人观点的自由表达和传播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公共平台,“权威”、“中心化”等得以消解,每个大学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但从目前的调查情况看,校园网络舆论的主要载体还是校园BBS。校园新闻网、校方微博的新闻信息往往被大学生转移到BBS论坛进行讨论或评述,而学生个人网站和博客网站、校方微博等由于质量、访问人数、阅读的有效性、可控性等问题,只是停留在“浅舆论阶段”。

其一,高校校园BBS的使用人数。随着高校网络的日益普及,大学校园BBS的用户数量日趋增多,其影响力也极为广泛。例如: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BBS,平均每天拥有同时在线用户数近14000人;华中科技大学的白云黄鹤BBS,每天拥有在线人数超过30000人;同济大学的同舟共济BBS,己有注册用户近35000人;西南大学的樟树林和稻草人BBS,已有注册用户近40000人;重庆大学民主湖BBS已有注册用户近92000人,平均每天在线用户数近7000人。

其二,高校校园BBS的版块设置。同社会性的网络BBS一样,校园BBS也设有多元化的讨论版块。大学生群体成员虽然具有相近的年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但志趣、爱好、专业等不同要求讨论版块更加多元化。重庆大学民主湖BBS设有“校园信息”、“学术学科”、“文化艺术”、“生活休闲”、“体育竞技”等10个分类讨论区,81个讨论版块。多元化的版块不仅能满足广大学生多元化的信息需求,而且能保证多元化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但也有调查显示,只有6%的校园BBS用户表示版块设置“非常能满足”,31%的用户表示“不太能满足”_2j。因此,校园BBS版块设置有待完善。

其三,高校校园BBS使用频率。一项对成都某高校校园BBS使用频率的统计显示,59%的大学生一个月内上校园BBS的时间超过20个小时。另一项调查研究显示,登录所在学校BBS“一天多次”的占5%,“一天一次”的占12%,“几天一次”的占41%,“从来不去”的只占30%。据重庆大学民主湖BBS管理对访问者的统计:以月为单位统计,其中3 7月、9―12月为访问的高峰期,最高达2000多万页面流量;以小时为单位统计,其中10-12点、22-24点为论坛访问的高峰期,最高达5000万页面流量。

其四,高校校园BBS的使用目的。据一项对登录校园BBS目的的统计数据表明,选择“了解学校的情况”占57.3%,“了解学术信息”占32.7%,“人际交流”占36.4%,“娱乐”占37.3%,“随便看看”占46.4%,“发泄情绪”和“其他”占2.7%。对重庆大学民主湖BBS使用用户的调查显示,主要使用目的依次排序为:了解校园信息、了解社会热点、人际交流、情感需求、娱乐、学术讨论、记载网络日志、其他。可以看出,对于高校网民来说,获取信息、人际交流和娱乐占了很大的比例,以BBS为代表的讨论类校园网络文化以其内容之丰富与涵盖范围之广泛而独树一帜。

其五,高校校园BBS讨论话题统计。关于校园BBS热门话题的调查研究显示,BBS话题呈现几个显著特点:一是情感交流占据重要地位,即校园BBS上更多的话题突出情感问题;二是专业性较强,即把BBS作为获取专业信息、解决学习问题的重要途径;三是关注焦点有明显地域差别,和广东、上海、北京相比,具有更多开放性和商业性的特色。

笔者通过对重庆大学民主湖BBS一周的讨论热点进行随机抽样,统计结果见表1、表2。

从分类统计结果看,关于“社会热点讨论”、“休闲娱乐健身等”、“校园建设”的讨论话题位居前几位。通常BBS中的帖子都有“点击数”和“回复数”两个功能,这两个数字直接影响了论坛访问者对该帖子的兴趣指数。热门话题的设置,吸引了大量的“点击”和“回复”,即多数人参与到话题的讨论当中;大量的“回帖”反过来又能增加问题的“热度”,两者互相推动,成为校园网络舆论形成的关键因素。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策略

虽然微博等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对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增加了难度,但是从调研结果看,校园BBS信息交流平台因为贴近学生的优势依然在高校大学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强对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一是能保证校园BBS信息交流平台和解决问题渠道两个功能,二是在发挥校园网络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尽量减少负面言论对师生的影响。

(一)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

1 重“控制”轻“引导”

高校BBS是各类焦点问题的讨论场所,是校园网络舆论的主要集散地。现在高校BBS上经常会出现一些针对学校管理事务等方面的负面评价,大多数高校并未及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给学生及时作出回应,而是让BBS管理员强制“删帖”。这种

“重堵不重疏”的做法不仅不会消除负面言论,相反会更激起学生的抵触情绪,爆发更大规模的负面舆论,导致学生和学校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2 重“平台作用”轻“媒体效应”

媒体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阵地,发挥媒体效应是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当前,校园网络还只是发挥着平台的作用,即将社会热点和校园重要事件“贴”在校园新闻网或校园BBS上。但校园网络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其重要的功能是发挥“媒体效应”。简言之,校园网络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对文字、声音、图像等新闻信息的整合、重构和各种信息形态的转换,最大程度地发挥宣传的效果。

3 重“宣”轻“教”

对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是“宣传”和“教育”的结合,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宣传的同时,要教育广大学生提高政治水平和网络道德素质。目前,高校往往着重于事件的报道、动态信息的传递,而轻视新闻的育人功能。大学生一般处在18-23周岁之间,还处在心理学所谓的“叛逆”时期,对于学校的硬性宣传多表现出反感的情绪和态度。因此,学校在引导大学生舆论的时候,要“寓教于理”,纯粹性的宣传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把教育的观念“隐藏”在信息之下再通过校园网络传递出去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原则

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原则应包括道德和实践两个层面。

1 道德层面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原则

一方面,要坚持理性的引导原则。无论学校教育管理者还是校园BBS版主,都应该坚持理性的引导原则,将大学生网络舆论带人理性的道德层面,否则,“任何高校BBS如果脱离理性追求的目标,最终都会成为道德问题的合谋者,比如黄赌毒、破坏性的黑客等”。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反映在校园网络引导上,就要尊重大学生的价值,保障大学生言论表达的自由和权利,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层面出发,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各种问题,充分满足大学生的舆论诉求。

2 实践层面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原则

一是要坚持正面的原则,即在舆论引导过程中强调对问题的分析和评价。当大学生对某一校园事件或问题形成网络舆论时,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正面地对此问题作出解答,而不是采取回避的态度。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和循循诱导,以切实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以适度、恳切的语言将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到正常的发展轨道。二是要坚持针对性的原则,即对不同形态的信息采取不同的引导策略。对于事实信息,传统媒体主要是事前审查把关,但网络媒体的“把关人”相对缺席,因此,对于传播于校园BBS上的事实信息,必须坚持事前审查、信息过滤和事后追查机制并用。对于意见性的信息,在舆论引导过程中要尽量采取“两面说”的方法。因为对于高文化素质的大学生群体来说,“一面说”未必能达到说服的效果。要敢于将两面道理都放在校园BBS上,让大学生自己去甄别与思辨,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方法

1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2004年8月2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第十七条规定:“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因此,利用校园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新时期高校新的教育模式。

一是要加强校园网络媒体建设,提高“硬件”水平。首先要建设一批“红色网站”和校方微博,提升其影响力,使其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武器。“红色网站”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充实到网站的各个栏目以达到育人的目的。高校应在“红色网站”上开设互动性的栏目,如心得交流等,进一步开发红色网站的育人功能,通过大学生的广泛参与,传播真、善、美,提升网络道德,引导校园网络舆论。其次,拓展网站功能,发挥交互作用,使网络的影响力渗透到高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开通基于校园网的校长信箱、学生工作咨询系统、勤工助学在线等校园管理网络功能,使网站成为广大师生学习、工作和交流的重要场所。再次,构筑网上文化精品库,通过网络进行名著点阅、名片点映和名曲点播等,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结构。最后,以网络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重庆大学通过民主湖BBS开展校庆标识设计征集、民主湖文化衫征集、Flas设计等等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大学生使用网络与利用网络的能力,又为引导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通过开展网络文化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其中,使广大师生在活动的参与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能力。

二是要开展网上舆情分析,增强网上评论力度,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舆论。首先,应成立专门的校园网络舆情收集与分析队伍。掌握舆情动态,了解具体的舆情信息,才能全面把握大学生的关注焦点和思想动态,在引导舆论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广泛收集校园新闻网学生的评论信息以及校园BBS上的各类信息,对其作出整理和分析,以内参的形式提供给学校领导及相关负责人,为政策和制度的制定提供参考与借鉴。其次,培养网上评论队伍,增强网络评论力度。这支队伍应由校领导或专家、辅导员和学生三个部分组成。校领导或专家主要负责国内外重大事件和学校大政方针的评论,这种评论有着很高的权威性和指导性。辅导员兼任网络评论员,主要是针对教育重点、热点、难点等问题,撰写有深度、说服力强的网上评论文章,引领网上评论导向,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学生主要担任校园BBS讨论区各个板块的“斑竹”,对学生的关注问题给予及时的评论,文风更贴近学生,评论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读性,易于被学生接受。

三是继续利用校园传统媒介给予网络舆论引导辅助和补充。传统校园媒介包括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等,对于校园网络上的正确舆论,应积极深化报道,逐步放大加强;对于不正确或不健康的舆论要果断严厉地进行批评和疏导,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媒介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龙头”作用的同时,将校园网络与传统校园媒介结合,整体联动,开展立体式的宣传报道,增强舆论力度。对于校内新闻事件,网络新闻媒介(比如新闻网、博客、校方微博等)发挥“及时迅捷”的优势,在第一时

间发出报道,把握话语主导权,抢占舆论先机;校报、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在报道的深度上下功夫,还原事件的来龙去脉,为大学生提供全面、正确的信息,避免小道信息的流传。

2 加强对校园BBS的管理

校园BBS是校园网络舆论的主要来源,是校园网络舆论的集散地,因此,加强校园BBS的管理是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重要途径。目前校园BBS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论者指出:“压迫与反抗永远共生共存,当管理员剥夺发帖人话语权的同时,发帖人内心也一定产生了反抗的期望,当发帖人具有突破管理员权限的能力时,这种硬的监管方式就形同虚设;这种以技术为基础的监管方法是以技术领先为前提的,实质上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技术上的竞赛,而我们无法保证在这场竞赛中取胜”。因此,加强对校园BBS的管理十分重要。

一是高校要建立一套BBS制度保障体系,从制度上保障校园网络舆论的正常发展。从整体上应完善或建立《校园网络BBS站管理规则》和《校园网络BBS站安全运行条例》,从具体操作上应制定《校园网络BBS站信息准入条例》《校园网络BBS站信息条例》《校园网络BBS站监察和管理办法》《校园网络BBS站版主管理说明》《校园网络BBS站违纪违法出发条例》,等等。

二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园BBS管理队伍,包括BBS专管教师、BBS纪律委员会、BBS站长及副站长、版主等。高校BBS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些不良信息,最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校园BBS管理队伍的建设。首先,BBS专管教师应由思想政治素质相对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他们一般具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和良好的政治鉴别力,是BBS专管教师的最佳人选。其次,BBS版主等要做好“议程设置”,把握热点话题的主动权。如果设置多个舆论“兴奋点”,就会引导舆论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如果议题设置不当,就会招致BBS成员的反感,效果就会适得其反。因此,在议题设置上,BBS版主要主动积极营造校园BBS的热点信息,引导校园热点话题的建构,在工作上还要注重发挥学生骨干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校园网络热点话题的建构当中。再次,BBS版主要当好“把关人”,确保校园网络舆论的健康和积极向上。对于在校园BBS上传播的不良信息要坚决抵制,采取信息过滤技术,维护网络纯洁及秩序。最后,舆论引导要讲好“两面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免疫力。在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大学生群体中,一面理的宣传策略往往难以奏效,宣传效果远远不及“两面理”。很多高校在对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的时候,回避一些有争议、有矛盾的问题,这往往使大学生产生抵触的情绪。因此,要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让大学生对“两面理”都有所认识,从而自己找到正确的观点。

综上,建立一个从高校到BBS站长,再到各个讨论区的版主的校园BBS监控体系,能够有效地引导校园网络舆论。如图1。

三是要完善高校BBS技术监控。从技术角度而言,目前高校BBS技术平台大多采用Firebird(火鸟系统)及其修改版本KBS(由清华大学水木清华BBS修改开发),而Discuz、PHPW ind、Dvbbs等商业软件也是高校BBS的常用技术平台。由于BBS软件易于在网络上免费获得,而且运行成本及其低廉,有一台可以上网的计算机加上一个BBS软件包程序,在任何一台可以免费获得一定网络资源空间的服务器上,就可以方便地开通BBS服务。这样的BBS很容易逃避控制和管理。因此,采取更高端的技术,从源头上断绝网络漏洞显得非常必要。此外,运用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管理和过滤。随着信息过滤技术的发展,能够控制网络信息的技术和软件已经产生。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BBS都采取了信息过滤技术,即先制定一个包含有害信息或诽谤、侮辱他人词汇的“黑名单”,该帖子将被拒绝,无法在网页上出现。以技术的手段保障校园BBS的纯洁和健康。

3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是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重要措施。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主要问题包括道德认知出现偏差、人际情感日益疏离、信息污染问题严重、知识产权受到侵犯等方面,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

首先,开设专门的德育教育课程,加大高校网络文明理论教育力度。理论教育法一直都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主要方式有讲授讲解、理论学习、宣传教育、理论培训、理论探讨等,然而,传统的理论教育比较侧重于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方面教育。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部分高校都已经普及了大学生计算机知识的教育,但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的教育,因此,开设一些“网络伦理学”、“网络文化学”等课程,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方面教育十分必要。

其次,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道德教育规划。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做好相应的教育规划方案,高度重视网络道德教育的引导作用。

再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从目前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看,主要是盲目从众心理、孤独感、逃避现实、麻痹自己以及诚实信用感缺失等,因此,应开设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将其与大学生心理协会的活动结合,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最后,要增强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抵制消极信息,提高信息的识别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就要教育大学生树立对环境的独立意识,对信息进行鉴别和取舍,而不是被各种信息流所埋没,丧失自主能动性。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就是要大学生接受社会赋予的责任和义务,自觉地遵守网络活动的有关法律法规,接受网络道德宣传教育以及自觉地宣传相关知识,接受网络活动心理素质训练,做一名守法守纪的网民。

新的校园新的环境范文5

关键字:大学校园 环境建设 校园建设

过去的大学教育仅仅局限于教师在教室中的传道授业解惑,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很少被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的大学校园建设逐步开始重视教室以外的校园环境建设。

1、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大学校园是一群朝气蓬勃、思想活跃的年轻人学习、生活的场所,这些年轻人将在这个空间里度过他们的身体和思想成长中最为剧烈的时期,可能四年或者更长的时间。这个园区内的每一幢建筑、每一个雕塑、每一个花坛、每一棵树木都可能让他们驻足,让他们在以后很长的时间里仍记忆犹新。例如浙大学生一谈起自己美丽的校园,就首先想起“华家池”, “华家池”岸边的学生的身影映在湖中,每个到浙大的人都向往看到湖光亭影的图画。

环境艺术的核心应是生活艺术,美化环境,最大程度上是美化生活。大学校园环境是师生们的露天“起居室”,从课间休息、室外阅读,到聚合交往、散步休息等等都与之息息相关。

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更加活跃,比以往的大学生更渴望人际交流,更需要广阔的自然空间,而这些空间很大一部分是在建筑空间以外,校园内的小树林,林荫路,池塘边,往往是学生停留的地方,或交谈,或散步,或静静的读书。

课堂上的学习只是人学生接受教育的一个方面,校园环境对培养大学生的修养、情操、品德更是不可缺少的要素,校园环境就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因此,在现代人学校园建设中应该重视大学校园环境文化艺术建设,以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2、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的方法

大学校园环境建设有很多的表现手法,下面简单列举一些常用的方法,这些方法组合在一起使用更能创造出完美空间环境。

雕塑,无论在教育上、人文上和知识上,雕塑都可以作为一个标志性的景观,从中引中出的寓意应该是积极的、向上的。如贵州工业大学塑像,毛老衣着简朴,淡泊宁静的身姿及神志,凝重中不失慈祥,深刻中不失质朴,衬托出当年中国领导人的正直不阿、宽厚善良的人格力量。让许多的学生与毛老有心灵上的交流。

水景,自然状态湖泊和小的人工池塘,无论大小,其中的水体都能给予环境以生气,相对与体型巨人的建筑,它可以软化环境,增添亲切感。无论动态和静态,水都能赋予空间灵气。池塘水表现为静,水体反射四周建筑,展现空间融合于自然的特点。喷泉水体表现为动,或面形、或线形、或点形。一动一静的结合,对比勾勒出丰富多彩的学习、休憩空间氛围。

广场,适当的校园广场建设,可以丰富校园内的院落感,现代小的教学组团型的教学模式人多有一个围合的空间,这个空间很适合建设一个小刑的广场,供学生举办小刑活动使用。

3、新老大学校园环境建设

老大学校园在校园环境改造中进行环境文化建设;以往的大学校园建设很多只是着重教学、科研、办公、生活、体育等各个职能建筑的设计,对于校园环境,仅规划好校园道路和路两侧种植些简单的树木。对于校园小环境的建设从来没有提升到象重视建筑设计一样高的层次。这就形成了一个现状,很多建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大学校园环境都是围绕校园主要建筑简单的路网,简单的树木绿化,点缀其间的是一些纪念性的雕塑,很少看到绿地和成片的景观区域。旧校园环境的重新整合改造,会使老校阅焕发新的生命力。可以见缝插针的进行小区域景观建设:在保留年久的树木的情况下,增加小范围绿地,减少黄土地,在一些建筑上增加藤类植物或浮雕,从平面上和空间上增加绿色景观和文化景观。

新大学校园在规划中充分考虑环境文化建设。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建设就突出的表达了一个新的大学规划理念:大学园林。这个新概念已经引起了很多校园规划专家的兴趣。紫金港校区的布局将园林概念融入到规划设计中,以“园”为特征,形成现代化、园林化、生态化、网络化的校园环境。在校园中形成大大小小的、有主有次的园林组团,使园林包围建筑,建筑建在园中,按地貌自然分布,形成人、建筑、自然的和谐氛围。现在该校区已经建成投入使用,大小十余个园林组团已经建成,园林化格局初步形成。

4、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几点问题

要因地制宜进行校园环境文化艺术建设,不能盲日追求效果,将不适宜校园的作品搬入校园。在一些校园环境建设中,尽量避免照搬景观,将一些已有的景观或放大、或缩小、或原状搬入校园,会使人产生抄袭之嫌,从而淡化它的美感。

要考虑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要建出人学生能够接受的环境。现代大学生对文化景观环境要求具有知识性、和谐性、对比性等一般审美范畴外,还要求有新奇性,丰富性和多样性。他们追求开阔视野、思想深化的东西。不能简单的随便做个塑像就算环境建设,要使塑像与大学校园的氛围想适合,大小比例体现美感,并与周围环境相适应。

要因财而建,量力而行,不盲日耗巨资进行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校园环境建设要根据学校的财力、物力来建没,不能因为追求美观而挤占教学、科研上的资金。

5、上海华东政法大学新校园环境的建设

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把上海华东政法大学新校园建设成了一个环境舒适,气候宜人的园林大学。上海东华大学校区位于上海市松江大学城,校园周边自然环境好,有山有水,进学校就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给学生们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上海华东政法大学松江校区通过几年的建设,形成了学生生活区、教学区、教师居住区三大组团。

上海华东政法大学新校园植物品种丰富多彩,以常绿的香樟、梧桐树做为主干道的苗木, 绿化地布置了不同层次的苗木品种如高大的榉树、热带风味的棕榈树、银杏树等乔木及红叶李、垂丝海棠等灌木,还有球类如龙柏球、瓜子黄杨球等;还搭配了色彩的小灌木如红花继木、金叶女贞、月季、杜鹃等。由于苗木品种的多样性和丰富,使同学们想了解植物的爱好与兴致。同学们居住区环境舒适,中间有一条通向啊哈湖的自然河流通过,加上小取内部的绿化给同学们创造一个天仙般的居住环境,让同学们更加勤奋努力的学习;校园中间也有一个很大的人工湖,通向教室的路两旁绿树成荫,夏天可以坐在湖边乘凉看书,早上同学们去上课感觉空气新鲜。

新的校园新的环境范文6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环境分为物质文化环境(硬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软环境)两个层次。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基础,根本在于文化设施和校园景观的规划和建设融入丰富的文化内涵。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环境的目的,根本在于规章制度、符号体系、文化活动等的制定、提炼、组织过程中体现浓厚的人文理念。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为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营造氛围;可以为培养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需要做好支撑;可以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可以为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条件。因此,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一、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基本任务

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划分两个层次:一是以文化设施、校园景观等为代表的物质文化环境;一是以规章制度、符号体系、文化活动等为代表的精神文化环境。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任务,就是在文化设施和校园景观的规划和建设融入丰富的文化内涵,实现功能性、艺术性与教育性的统一;在规章制度、符号体系、文化活动等的制定、提炼、组织过程中体现浓厚的人文理念,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统一。

二、建设功能性、艺术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1.在建筑功能性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全面提升校园建筑的文化内涵是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的基础。建筑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通过各种功能的实现为人服务,在建筑功能层面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一方面,要通过合理的规划、现代化的设施更好、更便捷的实现其基本功能;另一方面,就是通过精心的设计、巧妙的布局完善其扩展功能。给师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多的便利、更多的服务,让其全方位感受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人文关怀的理念

理想的大学校园建筑美学设计有其独特的气质,是功能性、艺术性、教育性的统一,通过其传达的人文关怀理念给与身处其中的师生愉悦的精神感受,陶冶师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师生的爱校热情。因此,在学校建筑规划和设计过程中,要注重与现有校园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融合与协调,体现和谐性;精心设计每一栋建筑,使其既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又同时具有独特的建筑形式;要认真装饰建筑内部环境,以高雅、庄严、艺术气息浓厚的装饰设计体现教育建筑的庄严感和神圣感,全面提升建筑的品位和层次。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不断被建筑文化的魅力所熏陶和感染,从而实现校园建筑的育人功能。

3.建设承载深厚历史和人文价值的校园景观

校园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是提升校园文化层次的点睛之笔。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涵盖了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强调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统一,承载着学校的历史和人文价值。要通过整体呼应,协调统一的布局体现校园景观的和谐感;要通过发掘校史中的优秀人物、标志性事件等,选择最具代表意义和象征意义的部分作为校园景观设计的主体来增加历史感;要将校训、校歌、校徽等元素通过校园景观的方式加以强化,增强校园景观的教育性;要以雕塑、书画作品等元素营造文化氛围,丰富校园景观的内涵。让校园景观浓厚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气息时刻影响学生,提升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层次和品味。

三、建设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相统一的精神环境

1.建设以人为本的制度体系

健全的制度体系是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健康、和谐发展的保证。实现规章制度的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改进和完善校园制度体系。高校是知识分子相对高度集中的场所,对于社会新的变化、新的理论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和接受力。所以,在高校制度体系运行过程中,更加需要及时废除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修改与现实需求不相适应的规章制度,确立解决新问题的新型制度,这也是高校制度体系灵活性、有效性和约束性的基础。二是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服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年来,我国高校在制度规范方面都是重约束、重管理、轻服务,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只有在制度设立和执行的过程中全面贯彻服务理念,为学生的生活服务,为学生的教育服务,最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做到教育、管理与服务并举,才能形成富有生机的精神文化环境。

2.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体系

符号是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体现,是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的凝练和浓缩。校歌、校徽、校训、校史、典型的校园景观、大型典礼仪式等等都属于校园文化符号体系的范畴。高水平的校园文化符号体系可以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是校园文化环境传承历史、引领后人的重要参照。建设校园文化符号体系,需要以学校发展历史为参考,以学校现实发展条件为基础,以学校未来发展预期为方向,科学的提炼和总结,避免同质化、共性化,追求特色化、个性化,通过校园文化符号全面提升校园文化环境的内在氛围和外在形象,使校训、校歌、校徽等校园文化符号体系广大师生、校友的精神寄托。

3.建设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水平的重要途径。建设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活动,一是文化活动要实现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坚持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是校园文化活动整体形象的基本要求,是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基础。二是要坚持教育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文化活动是教育理念和思想传播的有利方式,与此同时,它们也是文化活动的基本目的。坚持教育性和思想性的统一,需要探索合理的艺术表现手法,将主流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渗透与提升文化活动的吸引力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三是校园文化活动要做到文艺性与科技性、政治性的统一。提升校园活动的层次,需要突出科技创新活动的分量,以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需要大力开展政治参与活动,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学习、形势教育,更重要的是探索和设计提升学生政治参与主动性的活动形式。这也是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优良传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爱校热情,促使其不断勤奋向上、求实创新。通过全面、科学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不断满足大学生学习成才的需要,陶冶大学生的美好情操,增强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认同感,进而增强其对学校历史、学校文化的认同感,达到文化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启文.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路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新的校园新的环境范文7

关键词:环保社团;行为教育;管理方法;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法定假日的日期调整,免高速收费等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大众外出旅游和户外游玩频率也逐渐增加。人们的行为文明就与环境保护紧密的联系起来,新闻媒体和网络频频出现国人旅游景点的环境破坏的负面报道,使得国人对环境保护的观念和文明行为的倡导广泛关注起来。大学生的行为文明教育,在高校学生管理与教育工作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大学生环保社团的活动组织对大学生环保教育及行为文明教育起着广泛的作用,同时大学生环保社团也成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组织。

一、大学生环保社团特点分析

高校大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各高校不断提高学生社团的科学管理。大学生环保社团建立的初衷即是丰富校园文化,营造防范的育人氛围,坚持先进的文明发展方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然而,在环保社团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社团组织、社团管理的方法不能开拓创新,大学生环保社团的现状也普遍存在一些特点。

1.社团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

大学生环保社团成员招募过程中,由有着共同热衷于环保志愿的学生群里组成,成员加入的过程没有特定的招募办法,只要加入者有意愿加入环保社团,即可报名编入社团成员。相对松散的社团组织为社团活动的有效组织埋下了隐患,在组织环保活动时,新加入会员往往因没有严格的组织纪律,由于自己个人事情,懈怠了老会员细心组织的公益活动,呈现活动参与者迟到、参与过程中偷偷溜掉、或借此活动游玩等现象。由于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新会员选拔、组织、培养缺乏长远规划,使得社团凝聚力逐年下降,会员整体素质缺乏有效培养,社团活力逐渐消退。

2.会员流失严重

高校环保社团的会员呈现年级化,新会员全部为大一新生,老会员为大二、大三学生,这两类会员对环保活动的响应程度存在较大差别。新会员在环保活动中充满激情,踊跃表现自我,积极响应活动号召,具有较高的活动积极性;老会员往往因为大二、大三专业学习、熟悉活动过程、没有在社团中担任管理者等原因懈怠环保社团精品组织活动,逐渐的离开了环保社团,呈现大一新会员数量居多,待到高年级成为老会员,即刻参与活动积极性下降,从而离开环保社团,老会员流失严重现象。

3.环保活动缺乏创新力

环保活动不同于其他文化宣传社团活动,要开展社团成员能投身于其中,身体力行,丰富多彩的实践性环保活动。新会员大多为大一新生,对环保知识、环境认识、活动时间经验都停留在较低的水平,流于形式,缺乏内涵、蜻蜓点水、兴趣乏味的宣传环保活动时不能吸引社团成员积极参与其中。为了使宣传活动广泛的覆盖到大学生群体,激发庞大的大学生投身环保的激情,要加大生动有趣,途径广泛的宣传方式,如加大校园环保先锋队的微信平台建设、微博、人人的关注主页,利用现代通信,多渠道、接地气、浓兴趣的将环保理念宣传到学生身边;开拓创新,组织形式多样,学生能够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参与到的环保活动。如在学生流量大的生活区开展垃圾分类投放活动,为学生创造投身环保行动的机会,逐渐养成环保行为,提高环保活动的创新力。

4.环保社团活动范围区域化

在谈到老会员流失量大的社团特点中,一个主要的原因为社团活动经常为固定群里组织、参与,活动范围局部在校园范围内,很少走出校外,活动形式也多以校园为主,不能与校内其他社团或校外社团有良好的交流学习机会,无法拓展社团成员视角;由于缺乏活动范围的拓展,环保社团的活动宣传报道也受影响于校内宣传,缺乏知名度,导致环保活动影响力不够,失去广大学生的参与兴趣。

5.环保社团校方支持力度不够

目前,各高校环保社团由有着共同环保志愿的学生群体自发组织而成,环保社团的宣传力度需要有力的后盾支持和宣传平台,然而,环保社团缺乏这样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社团生命力脆弱,往往组织活动中以考虑活动经费、组织协调、宣传平台等因素,局限于形式简单、内容乏味的环保宣传活动,遭遇举办大型活动时缺乏校方组织管理、关心,缺少正规化保护以及雄厚实力支持的尴尬场面,使得信心满满、充满活动、青春向上的环保社团备受打击,无形间消弱了环保社团所需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二、环保社团对大学生行为教育的积极影响

高校大学生生活在大学校园,日常生活习惯参差不齐,行为举止也就有着多种层次。现代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之前接受着家庭、小学、中学的行为教育,而随地丢弃垃圾、在寻找垃圾桶要略费周折而不能随身携带自己的垃圾、故意遗留垃圾、兼职贴小广告、走路时见到垃圾视而不见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生活行为都是在步入大学之前就存在了的行为。部分学生的这些日常陋习在经过大学的学习而不能得到改正,步入社会,就会自然而然的出现十一、五一等节假日旅游景点垃圾成吨出现的惨淡景象。大学生环保社团的成立,吸引了有一定的环境科学素养,普遍有进一步了解环境知识,参与环保实践的兴趣和追求的大学生投身到环境保护的事业当中,并通过环境保护平台宣传文明行为。

大学生环保社团的成员对环保事业充满热情,富有青春活力,有责任感,有较强的行动力和创造力,不断推动高校环保事业的发展。高校环保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和实践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致力于普及环保基础知识,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

1.环保社团对校园环境维护的影响

大学生环保社团成立于学校,一群有着共同环保志愿的同学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先进团体服务于校园,服务于学生。环保社团在校园的环境维护中充当着校园环保先锋队的角色,定期组织校园清扫活动,感染本校的学生以校为家,共爱校园的情感。维护校园公共卫生区域过程当中,会熟悉校园的每一片区域,每一处角落,每一处文化板块,感受每一处环境对学生生活学习氛围的营造,能够及时发现环境、公共设施问题,及时查找及时整修,更可以提出改进方案,以学生亲身经历亲身感知,为学校的校园环境出谋献计,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能体现学校接地气的群众路线。营造学生良好校园环境的同时,促进着校园的健康、科学、人本的进步发展。

2.维护校园卫生环保社团对校园环境不文明行为的记录统计

校园环境卫生的维护一部分由环卫工人承担,更多的时候学校学生同样要承担些环境卫生维护工作。学校的校园卫生遭到破坏一方面来自于自然环境对校园卫生环境的破坏,比如刮风天气将白色垃圾乱刮到校园的角落;另一方面来自于在校学生卫生行为的破坏,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由于对自己的行为不加克制,乱丢垃圾,遇到垃圾不及时清理等因素;还有就是来自于校外人员对校园环境的破坏,比如乱贴广告,乱丢垃圾、烟头等。学生在对上述三方面因素造成的校园环境维护时,经常有遗漏的垃圾较多的区域,这些区域长时间不及时清理,就会对日后清理带来很大不便,也对校园环境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校园环保社团可以组织对校园环境的日程清查,及时查找环境经常出现的区域,并做记录统计,及时与学校相关部门沟通,通告相关责任区域的环境情况,维护了校园卫生环境的整洁。

3.制作环保行为微电影,新生入学行为文明教育

大学是追求理想的净土,是展示才华的舞台,大一新生步入新的校园环境,除去了中学繁重的学习任务与升学压力,许多同学处在兴奋、欢乐、放松的愉悦心情之中,但是每个环境、圈子都存在着规律和规矩,新生入校不能及时的熟悉校园环境及生活习惯,这种放松很容易演化成放纵,随意破坏校园环境。大学生环保社团中的校园环保先锋队可根据每学年校园卫生的图像采集、记录、评比,以及维护校园环境过程中取得的方法、经验制作校园行为文明、环保行为题材的微电影,在大一新生入校期间播放给每一名学生观看,了解校园环境的同时,学习校园行为规范,知道校园文明行为标准,学习怎样维护校园环境方法,为日后在校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共同维护校园环境,这对大学生的行为文明教育有着广泛、深刻、有效的教育意义。

4.环境保护活动创新对学生环保行为的正确引导

大学生环保社团立足于校园,他们开展形式多样、种类新颖的环保宣传和实践活动,丰富着校园的文化生活,传递着先进理念。大学生环保社团的宣传活动和创新的实践活动能有效的帮助在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良好的环境道德换,强化大学生环保意识,培养环境保护技能。大学生环保社团的实践活动要实现可持续的影响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就要不断的开拓创新,组织新颖的、学生可以广泛参与的环境保护实践活动,使得学生们能够亲身经历,身体力行的参与到环保的行动中,大学生环保社团在这方面体现着先进的思想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执行力作用。

环保社团的积极影响还有很多,大学生环保社团应努力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大学生环境素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达到受教育、增知识、长才干、服务社会的作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大学生环保社团的发展。环保社团不仅使得大学生在校培养好的环保习惯,在毕业之后仍能够保持环保的理念才算是达到环保社团对大学生的真正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应湾湾,童丽珍,罗F.大学生环保社团在大学生环保理念与行为培育过程中的作用[J].新农村,2012,(11).

[2]黄华.论大学生环保社团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和发展方向[J].鸡西大学学报,2011,(09).

[3]聂云,佟玉洁,杨静.大学生环保社团在高校环境教育的作用探讨[J].科技传播,2010,(20):39-40.

新的校园新的环境范文8

关键词:新媒体;校园文化;规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250-03

一、 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变化规律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校园文化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姑且称之为新兴的校园文化。这种新兴的校园文化有着它独特的特点,它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时代性。因此,研究在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已经成为一个热点研究课题。有关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研究有很多,但多停留在怎样建设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文化,或拓展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建设途径等,从理论上对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其变化的规律研究却少之又少。本课题着重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以便更好地搞好新媒体环境下新校园文化的建设。

2.实际应用价值

掌握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才能遵循规律来满足大学生的信息需求、个性需求、人际融合与社会互动的需求以及娱乐和消费需求,才能够更好地建设新媒体下的校园文化。

新媒体能满足人们特别是大学生对信息的需求。新媒体具有分众性、交互性、实时性等特点,信息内容及形式十富多样,传播源广泛,传播成本低廉,这就使得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能够及时、便利地获取所需信息,并参与信息的反馈和再创造,最大限度的满足大学生获取知识、进行自我教育、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建议和思路的要求。①

新媒体能满足大学生的个性需要。大学生通过网上论坛、个人网页等平等、互动地表达和交流自己的主张,展现自我个性,从而强化个人价值,拓展心灵空间。

新媒体能满足大学生对人际融合以及社会互动的需求。新媒体消除了时空距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种族、、风俗习惯等方而的差异,提供了“无障碍”的人际交往的环境。大学生在新的虚拟空间里能畅所欲言,尽情宣泄,更好地满足自我表达和渴望沟通的欲求,有益于人的精神调节,也容易洞察他人的境况,寻找到谈话和社会交往的基础,加强同亲友和社会的联系,减少孤独感和寂寞感,寻回归属感、认同感和被需要感,实现感情沟通和社会交往。②

新媒体能够满足大学生对娱乐的需求及消费的要求。新媒体的内容丰富并且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呈现,能够给受众带来一种多维度和全方位的感受,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来体会美学和文化所带来的乐趣,身心可以得到彻底的放松。此外,现在的校园中,很多的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在网上进行购物、交费、储蓄等。目前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一种方便,快捷、经济的方式,深受大学生的欢迎。

其次,研究好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其规律才能更好的普遍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校园中的推广工作,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新媒体时代,应该以新的传播方式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既然传统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我们就需要用新媒体手段刺激大学生的感官,从而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作为马克思主义者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创新。③

新媒体不仅仅为在校师生的学习、娱乐、工作以及生活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潜在的在改变着人们固有的思想意识和习惯,从而可以重塑或养成新的思维方式,进而成为创新型人才。如利用微博传达学校精神,微博讲座,博客讲座等形成等。加强和改进新媒体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成为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因此,在加强新媒体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之前,我们应当掌握好新媒体对校园文化的新影响等理论知识,本文的研究就是对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特点以及变化的规律进行研究,在理论的基础之上,运用理论更好的去指导实践,更好的加强和改善新媒体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

我们要把握时代的特点,找准新媒体校园文化建设的立足点。搞好新媒体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要把握时代的脉搏,时时以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核心开展工作,也应善于利用先进的设备及技术,使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④可以利用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去指导实践,借助现代新媒体传播手段,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来拓宽新媒体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有效的延伸和有益补充新媒体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同样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运用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来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新媒体方式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力,让大学生们更容易的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好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对接。①

二、新媒体及传统校园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1.新媒体的内涵及特点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在日常生产生活学习中总是接触新媒体,然而何谓新媒体呢?新媒体是指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而形成的新的传媒技术体系,由这些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有别于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媒体称之为“新媒体”。新媒体包括网络以及手机等当今社会流行的传播媒体。新媒体具有覆盖面广,分众性、交互性、实时性强等特点,它内容及形式十富多样,传播源广泛,传播成本低廉,是那些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这些也是新媒体的显著特点。这就为补充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2.校园文化内涵以及传统的校园文化特点

(1)校园文化内涵。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活的一种存在方式,是在物质环境、精神风貌以及活动方式上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型。②高校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生活在校园的这个大的空间内,学习与生活,参与课外娱乐活动等,获得全方面的发展。

(2)传统校园文化的特点。传统的校园文化特点十分显著。首先,传统的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渗透性,它可以渗透到大学校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之中,无论是教学、科研、管理还是学习、生活及课外活动。其次,传统校园文化具有实践性。传统的校园文化可以使大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可以在这些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实践与动手能力。第三,传统校园文化具有教育性。传统的校园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文化,它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构建起来的。第四,传统校园文化具有群众性,无论是在校园生活、工作还是娱乐,都少不了群众的参加,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群众的一部分,校园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在群众的参与下完成的。

三、新媒体传播背景下校园文化的特点、变化规律及其影响

1.新媒体传播背景下的校园文化的特点

(1)时代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它打着深深的时代刻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高校校园文化也不例外。③现在是新媒体广泛传播的时代,新媒体被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它是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社会在发展,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也有所不同。在我国,从学校的建立到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阶段,我国的校园文化是充满着抵抗压迫、争取民族自强的,各种学生运动风起云涌。新中国建立以后,每一个阶段,校园文化也都有其特有的特色,时期的校园文化是激进的,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大大的增加;时期的校园文化则是批判性的,学生们戴着批判的眼镜看待校园的一切。在新媒体时代,校园生活也必然的存在着这个时代特有的特色,大批的学生依赖新媒体接触外界,吸收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并利用新媒体传播自己的主张,这就赋予了新媒体鲜明的时代特征。

(2)开放性。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其重要的有机构成。高校校园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社区文化、部队文化、企业文化、街道文化等文化都一样,都是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与社会的联系不断加强,只有更加开放的校园文化才能被先进的社会文化所接纳,校园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加面相市场和社会,更加开放。只有这样,校园文化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才会被社会文化这个大熔炉接纳。

在新媒体传播的环境下,各种信息的接受和都是开放的的,校园文化也变的更加具有开放性。新媒体传播信息的本身就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所有的信息都是全面的对外开放的,大学生们可以自由地获取信息,这是时代的进步,同时也为大学生开拓了眼界。

(3)多样性。高校校园文化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处于主体地位的大学生提供了张扬个胜、展示才能、施展魅力的舞台。校园文化的载体是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也就是多种多样的,这包括社团活动、课外活动以及教育教学活动。

(4)创新性。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这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生机与活力。高校应该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己任,建设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文化。新媒体不仅为在校师生的学习、娱乐、工作以及生活提供了便利,也潜在地改变着人们固有的思想、意识甚至习惯,从而塑造和培养出新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如利用微博传达学校精神、微博讲座、校园文化论坛等。新媒体背景下的校园文化,为人们知识的掌握与观念的更新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从而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思想基础。因此,校园文化具有创新性特征。

2.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文化的变化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校园文化是不断的变化发展着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二者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相互制约又互相影响。当今的校园文化离不开新媒体,同样也离不开传统媒体,二者有其各自的特点与优势,相互推动,构建着新的校园文化。

(2)量变到质变规律。校园文化从传统媒体环境下发展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同作用环境下,必定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新媒体传播工具从少到多,就表现了这个规律。

3.新媒体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新媒体满足了人们特别是大学生对信息的需求。新媒体具有分众性、交互性、实时性等特点,信息内容及形式十富多样,传播源广泛,传播成本低廉,这就使得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能够及时、便利地获取所需信息,并参与信息的反馈和再创造,最大限度的满足大学生获取知识、进行自我教育、获得解决现实问题方法的需要。④

新媒体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大学生通过网上论坛、个人网页等平等、互动地表达和交流自己的主张,展现自我个性,从而强化个人价值,拓展心灵空间。

新媒体满足了大学生融洽人际以及社会互动的需求。新媒体消除了时空距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种族、、风俗习惯等方而的差异,提供了“无障碍”的人际交往环境。大学生在新的虚拟空间里能畅所欲言,尽情宣泄,更好地满足了自我表达和渴望沟通的欲求,有益于人的精神调节,密切了同亲友和社会的联系,减少孤独感和寂寞感,寻回归属感、认同感和被需要感,实现了感情的沟通与社会交往。⑤

新媒体不仅满足了大学生对娱乐的需求,也满足了其对于消费的要求。新媒体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能够给受众带来一种多维度和全方位的感受,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此外,很多大学生在网上购物、交费、储蓄等,这种方式不仅便利、快捷,而且经济,深受大学生的欢迎。

随着技术的进步,校园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所以,第一,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要与时俱进,不断的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校园文化。第二,我们要把握时代的特点,找准新媒体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契合点,搞好校园文化的建设,用先进的校园文化去敲开创新人才培养之门。第三,先进的校园文化即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它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是人才成长不可或缺的土壤。

――――――――――

注 释:

①周书俊,等.正确认识-5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和相互关系[J].新视野,2012,(2).

②石丽敏.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J].教育探索,2010,(8).

③李元卿,等.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其功能[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1,(2).

新的校园新的环境范文9

大学是国家高等教育的学府,综合性的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大学校园作为社会文化结构的汇聚点,是创造知识的场所,也是公众相遇的场所。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规划和建设好校园的环境,主要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大学校园能有一个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让我们的校园成为一个具有开放性和人文性的校园。

2现状分析

2.1大学老校区的窘境

由于土地资源紧缺,某些大学也没有足够的条件去建设新校区,只能在原有的老校区里通过对现状进行改造,属于发展中的改造型大学。他们只能是在原校址上拆除一些旧建筑,对现有校园可利用的区域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去增加因学生数量增加而紧缺的教学楼、学生公寓、食堂、运动场等建筑物。本身已经拥挤的校园,随着新教学楼和学生宿舍的增加,占去了原本属于公共环境的空间。校园建设也打破了原有的规划,校园景观不再存在,校园文化也充斥着商业化。

2.2大学新校区的问题

另一情况是现在很多城市通过建立大学城,来带动城市中心的转移,从而扩大城市建设和规模。大学城中的高校得以在新的场地建立新校区,将老校园的环境保留了下来。一些大学校园急切的为了追求建筑的景观,而忽视建筑景观与校园整体景观及校园文化之间的传承和延续。归纳起来现在新校园建设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建设任务量大,建设经验不足,虽然近些年来有不少案例可供参考但是每个学校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以及办学历史不同,不可能会有很齐备的设计规划图纸,同时设计规划是直接在图纸上完成,落入实际还是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解决的,不可能一步到位。

(2)缺乏区域特点,缺乏意向感。很多大学校园环境自身整体的特点缺失,导致学生的归属感淡漠,仅从景观局部很难确认它是属于那个城市的。

(3)空间尺度巨大,环境缺少活力。由于很多老校在原址上很难再拓展,只有在郊外另辟新校区,校园与周边环境长时间形不成人气,和所谓“文化氛围”。尤其是一些扎根于本地,有悠久历史的“老校”对于其文化氛围与内涵在短时间内难以体现,需要通过设计去改变去加强。

(4)环境小品的造型流于普通化。小品在体量以及作用上与人最亲近,它以点状出现,可以作为整体环境的一种点缀,一种弥补,其造型与功能也不可小视。当前由于受到建设施工进程以及对实际行为关注度等原因的的影响,校园的环境设施不够到位更谈不上造型等深层次的问题了。

3校园景观改造与校园景观营造

景观设计的改造就需要把握校园历史的延续,保留有文化的部分,为校园增添新的元素,去弥补老校园功能上的不足。不应该全盘的原有存在的东西,而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重新建造。这样不仅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和原有的文化景观,而且也无法体现出校园成长的历史变迁。旧校门,老主楼,校园的古树,名人的题词这些都是传承和见证校园成长的历史烙印,我们应该去保留,并让它继续地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去,成为校园独特的文化及历史景观。在功能上,新的道路交通布置需要将原有校园规划中不合理的部分得以解决,满足现有实际情况的需求,人车分流。新的道路交通系统满足校园资源共享的需求,使之人性化。在分区上,通过合理的分区使校园整齐划一,学习区、生活区、活动区各区域有机统一。在植物配置上,以选择当地适宜生长的植物,乔木、灌木、地被植物三层绿化的方式搭配和组合,勾勒出校园的立体空间和天际线。通过苗木色彩和季相上的变化去丰富校园的色彩,为增添校园活跃的气氛。中国至近代以后,由于经历了战争和殖民统治,以及一系列的社会动荡和变革,大学教育及大学建设都处于学习和探索阶段。学校的建设失去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取而代之的是苏式建筑风格等。包括中国的清华大学,其校园建筑风格也都是西欧文艺复兴风格,到后来又增加了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大学校园景观处于探索和发展之中。有自己的建筑特色和有自己校园景观的大学校园在中国很少见。而新的大学校园建设应融合整个城市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的自然的环境中去,区域性的景观能凸显地方特色。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去感受自己居住城市的独特文化底蕴和自然环境。新的校园规划更多的要有自身校园文化的传承,只有继承才有发展。

在规划中要更多考虑以人为本的原则,总结旧校园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目前、未来可能的需求。通过道路、建筑物、植物的合理规划布局,营造出生态环境优越的绿色网络体系,更适合师生的工作与学习。

(1)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2)校园道路系统完善,便捷,步行空间与非步行空间关系处理得当。

(3)建筑物尽量选用新型环保、节能无公害材料。

(4)校园内部绿化自成网络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发展、循环的功能;绿化植物丰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达到以点带面的绿化效果。同时多采用对人体有益的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5)生活服务娱乐设施齐全,方便师生购物与休闲。

(6)整个校园具备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

(7)校园采取先进技术和严格、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校园内的空气、噪声污染、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进行监控,污水、垃圾等有害物质的收集与处理符合国标。使校园内形成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学习、生活环境。

4校园景观的文化性

校园要想保持它的持久魅力,必须实现历史的延续。没有历史的,文化的内涵,校园就会迷失自我个性,失去自身的场所精神。挖掘、整理、强化内在关系,延续和增强场所的生命力与活力。斯坦福大学内连廊铺地的地砖上刻下了历届毕业班的班级序号,随着岁月的流逝,铺砖连绵不断,给人以浓厚的文化精神氛围。在有着无数广播电视大学、网络学校的今天,大学校园的存在不仅为求知识的人聚集交流,共同学习提供基地,也作为一种精神将永远存在。每所大学的历史、传统、人文精神都标志着它的存在。大学本身就是继承与传播文化的场所,文化性是校园区别于其他场所最显著的特质,人们对大学校园的向往也在于一种对于文化精神的向往。大学的景观环境应在理念与风格上区别于其它场所,体现科学文化的理性、秩序、高雅、淳朴、自然的意味。校园景观设计中应继承文化,创新文化。利用历史事件人物提炼出符号运用到校园景观中去,表达出不同高校的不同风貌。大学校园景观环境的设计中要体现校园所在区域的人文历史背景,展现校园文化的独特性与创新性。

5校园景观的生态化

大学校园就和城市及公园一样,需要满足一定标准的绿化面积。校园介于这两者之间,兼具两者的一些特性。除去城市生态方面的意义以外,就环境景观的价值而言,大学校园中的绿色也十分宝贵。大学中囊括了很多建筑,如教学场所(如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生活场所(宿舍,食堂等),还有课外活动场所(如体育馆,广场,娱乐场所等)。这些钢筋混领土的硬质景观更加重了绿色植物存在的必要性。提高校园绿化率不仅是学校的任务更应该是城市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想营造宜人的校园户外空间,充足的植物景观和舒适美观的小品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应该注意:

(1)空间的组织与划分应根据不同层次的需要组织不同的活动空间;

(2)各种空间中的设施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景观的创造应充分考虑人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

(3)绿化植物配置应选择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凸显四季变化的植物。大学校园更应该是一个生态的,可持续的校园,在对现有的校园进行改造时,其中原有地形地貌尽可能的保留,减少土方量;原有植物,尤其是古树,尽可能的去保留并养护好,精心考虑教学楼及宿舍楼楼前的景观生态环境。所增加的人工景观应与保留的改造的自然景观和谐统一。校园环境应以自然为主,通过植物的立体搭配,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一个轻松舒适的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