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3 11:04:28

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

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范文1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简介

新兴产业集中表现出“战略性”和“新兴性”两个特点。战略性是指这类产业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能够左右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趋势,其重要性十分突出;新兴性主要突出了新兴产业的创新与创造特征。通常情况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高科技领域项目,其发展不仅对产业规模有较高要求,同时还对科技创新活力有很强的依赖性,需要相关企业能够顺应时代变化,随时迎接科技创新和技术革新。由此可以看出,“新兴性”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明显特征之一。虽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一定优势条件,但这类产业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和产业规模支撑,否则发展起来就会比较困难,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家政策的依赖性比较强,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批准和认可,更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有时甚至需要国家财政投入大量资金;最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相关企业拥有的资源十分有限,各种要素成本、人力资源成本都比较高,再加上客户缺乏,需要投入的销售成本和运营成本都比较高,这样大的成本压力会将许多发展中的企业扼杀在成长初期。综上所述,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虽然它在发展中有着独特优势,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少。通常政府在划分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明确标准,这个标准的确定对国家经济政策有很大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未来经济发展趋势。

(二)产业经济学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产业经济学是专门研究经济领域产业问题的重要学科之一,是一门应用型经济学科。在经历数百年发展之后,目前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已经不再局限于制造业,也广泛应用于商业和服务业。许多新兴服务行业如金融、保险、信托等领域的研究或多或少都要用到产业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介于宏观经济理论和微观经济理论之间,表现出了独特新颖的理论特征,首先,它研究的对象是产业而非企业,这一点与其他经济学科存在明显差异;其次,它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与产业相关的宏观结构、布局、政策等都属于其研究范畴。在微观层面,各种影响产业发展的要素也都有产业经济学研究人员关注,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产业经济学具有宏观和微观的双重属性,研究的内容比较宽泛;最后,当前国内产业经济学已经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特征。在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一切成果都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服务。虽然在发展的前期参照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借鉴了西方产业经济学的已有成果,但我国并没有完全照搬西方的一切模式和经验,而是摒弃其不合理的一面,在批判中吸收,在吸收中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以上三个方面集中表现出了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特征。

(三)定价策略分类

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定价策略是影响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商品和服务定价关系到商家与消费者切身利益,同时也是影响交易量的最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多数消费者并不是很在意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而是更加看重产品价格,这凸显了定价策略的重要性。从理论视角来看,在营销过程中,产品定价方式主要有议价定价、拍卖定价、折扣定价、差异定价、心理定价等;多产品的定价方式主要为有买有赠、多买多赠以及网络上流行的团购、捆绑销售等等。其中,议价定价和拍卖定价两种方式多用于高端产品,折扣定价、多买多赠、团购等定价策略多用于普通产品。商家通过薄利多销、以“让利”方式吸引消费者。实践中,定价策略一方面要根据产品和服务质量来选择,另一方面还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商品供给与需求因素、市场氛围好坏因素等。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商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日益市场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商家应以市场营销理论中的定价策略来指导实践,科学、合理制定商品和服务价格。

二、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策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定价策略与战略性

新兴产业基本特征不符许多企业在制定价格策略过程中,不仅忽视自身产品和服务的基本特征,还忽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特征,结果往往导致定价策略出现失误,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失。虽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属于高科技产业,但两者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异,并不能完全划等号,企业在定价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高定价。不同地域之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策略也要有所差异,不能采用统一定价策略,否则会产生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毕竟不同地区拥有的资源不一样。正因为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企业在选择定价策略过程中,必须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紧密结合起来。实践中,定价策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特征不符的现象比较普遍,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战略性

新兴产业内部结构失衡,影响定价策宋华: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策略研究略的制定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存在结构失衡问题,导致内部各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冲突、难以协调,而外部影响因素作用力十分有限。从系统动力学角度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缺乏内部动力,如果不能从内部入手及时进行结构优化,时间长了必然会影响到相关产品定价策略的确定。许多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外部力量依赖过多,尤其是对国家政策的依赖性极强,一旦政策发生变化,相关企业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科技创新也将成为空中楼阁。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少数企业甚至连融资都成问题,没有相应抵押条件,需要依靠政府出面提供担保。如此一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价抉择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内部结构失衡问题也变得日益严重。

(三)缺乏自主创新

降低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价能力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是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水平还很低,虽然部分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总体上对国外科技仍然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层面,只有不断创新科技、快速更新产品,企业才能迅速占领市场,成为竞争中的强者。与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相比,国内除了航空航天、新材料等少数产业具备技术优势外,其他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都缺乏核心技术。以汽车行业为例,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在改革开放政策引导下,打开了国门,吸引了许多跨国公司到我国投资办厂,我国政府希望通过让出市场来换取技术,但经过长期的实践之后,我国汽车科技仍然缺乏核心技术优势,导致国内汽车产业定价优势一直不显著。从汽车产业发展的案例中可以发现,缺乏自主创新会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能力,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常明显的一个特征。

三、解决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策略问题的建议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策略

实施应紧密结合产业基本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紧密结合产业基本特征,遵从产业发展客观规律。一方面,要根据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采取差异化定价策略,并将价格限定在一个合理区间,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保留战略性新兴产业价格优势,不至于完全丧失价格控制权。从我国大众消费偏好看,在质量相近的情况下,多数人都愿意消费价格便宜一些的商品和服务,因此价格高低对消费者购买决策有很大的影响。此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哪怕能够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也不能一味追求高价格,必须将价格限制在合理区间,并根据地区差异灵活调整产品价格。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要根据客观规律变化而灵活变动。除了按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采取差异化定价策略之外,灵活变动定价策略也是必要的营销手段。当一种战略性新兴产品出现以后,一般情况下,前期的生产成本都比较高,企业不可能采取较大范围的低价促销策略,也没必要一开始就自降身份、自毁品牌。可以在前期采取一定时期高价策略,等产品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后,再在后期选择节假日等时间段实施低价策略,以换取销售量增加、占取市场份额、实现企业盈利。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策略实施

应以产业内部健康发展为前提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结构失衡是影响定价策略实施的重要问题之一。必须不断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努力提高产业内部运行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各影响因素中,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是关键,在决定投入额度时必须综合考虑系统内部各种影响因素,毕竟其他环节包括销售、日常运营、广告等都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过度重视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必然造成产业内部失衡,间接导致生产成本增加,给企业定价策略实施带来负面影响。总之,定价策略选择是一个系统问题,要充分考虑产业内部的各种影响因素,严格控制生产成本,制定的定价策略要符合产业发展内部需求,不能以牺牲产业自身健康发展为代价。在解决好内部问题之后,战略性新兴产相关企业才能进一步借助政策、金融等外部力量发展壮大自己。否则,再多的财政支持和补助、再好的资本融资市场也难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通过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来增强战略性

新兴产业定价能力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期,我国可以引进国外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这样能够在短期内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前发展。然而,在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之后,这种依赖学习外国经验来发展自身的优势就会逐渐消失,需要不断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才能实现新的增长。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有着先模仿后创新的发展历程。我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同样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即在发展前期以学习和模仿为主、创新为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则必须以创新为主,努力打造创新实力强大的企业。要实现这一目标,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是关键,科技创新则是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四、结束语

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方面持;文献综述

2016年11月29日,国务院颁布《“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7号),明确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离不开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培育、发展、壮大更离不开金融支持。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

国内学者以金融支持方式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从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融资的支持方式(翟华云,2012)、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撑方式(袁天昂,2010)、私募股权投资方式(王宇伟、范从来,2011)、商业银行支持方式(于海林,2013;肖彬、李海波,201))、“政府引导银行主导商业担保”为流程的知识产权质押模式(郭淑娟,2012;胡剑波等,2013;朱颐和,2010)等方面硖剿髡铰孕滦瞬业的发展。刘湘虹(2014)以金融支持为研究内容,从金融结构、金融规模及金融效率三个层面,构建了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模式,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实操性的金融建议。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效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表现于:熊正德(2011),刘慧(2014),凌江怀、胡雯蓉(2012),张宏彦、王磊(2015)等人对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各金融支持方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正效应。王键、张卓(2015)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理论分析实证了金融支持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得出银行贷款对其支持力度更稳健,劳动投入对其发展产生显著的正效应。肖兴志、谢理(2011)则利用 SFA 与 Tobit 模型,从创新效率的角度和产权结构的角度论证了股权属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效率存在影响,国有股权的支持效率显著低于私有股权的效率。李萌、杨扬(2017)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通过DEA-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测算了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综合效率和动态效率,得出经济新常态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相对有效。翟华云(2012)通过分产业对以股权融资为代表的直接融资体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的效率进行了实证,结论是我国股权融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整体效率不高、波动不大,但是分产业看则技术要求越高的产业股权融资效率越大。

金融支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互相促进方面,一般认为两者之间相互促进:杜传忠、曹艳乔(2017)利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的微观数据,证实银行贷款和政府补贴对新兴产业上市企业成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余振等(2012)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金融业的共同聚集可以产生非常大的经济效益,金融聚集可以吸引优质资本,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多层次资本需求,还能减少集群企业创新中的机会主义,而反过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也可以优化金融生态,促进金融发展。马军伟(2013)从金融与产业共生理论出发,分析得出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可以使金融体系的构成主体分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回报,分散和转移风险,激发金融创新,这也是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力所在。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其自身发展规律,需要经历若干年的探索和长期投资。因此,需要认识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金融风险。袁中华等(2010)认为,化解金融支持风险,要完善法律制度环境,构建风险保障机制,发展私募股权基金,为各种基金的退出提供安全通道。宋智文等( 2012) 认为: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很高,极易产生金融风险隐患; 一哄而上所带来的产能过剩的可能性,也会危及银行信贷资产安全; 财政干预提供的隐性政府信用可能引发金融风险; 部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能引发潜在的金融风险。而且,银行自身因素也会成为金融风险的重要诱因,外部融资渠道过于集中在银行信贷层面,会进一步加强银行风险的集聚。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主要侧重于金融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作用影响、支持效率等角度上论述了金融支持对战略性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即以主观分析的方式肯定了金融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研究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提出对策建议。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的理论和实践上,未来可能会更加关注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实践中创新的空间和风险如何控制等方面。

参考文献:

[1]熊正德,林雪.基于DEA和Logit模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J].系统工程,2011(06):35-41

[2]李萌,杨扬.经济新常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评价与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6,(05):83-87

[3]贺正楚,吴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与选择[J], 科学学研究,2011, (5):678-683.

[4]胡海峰,孙飞.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中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经济决策分析,2010(6):24-26

[5]顾海峰.信贷体系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演进的机理及政策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1(8):78-82

[6]徐枫,周文浩.新能源产业的金融支持绩效评价――基于 DEA 和 Logit 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14,( 20) : 33-38.

[7]胡翠,姚永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研究―基于PCA-DEA-T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7(05):第3期

[8]刘浩博.战略性新兴产业萌芽期融资模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7(02):第1期

[9]肖彬,李海波.商业银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1(5):53-57

[10]郭淑娟,常京萍.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运作及其政策配置[J],中国科技论坛,2012(1): 120-125

[11]胡剑波等.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3(2):96-103

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科研课题立项;查新检索;科技查新服务

科技查新是文献检索和情报调研相结合的情报研究工作,它以文献为基础,以文献检索和情报调研为手段,以检出结果为依据,通过综合分析,对查新项目的新颖性进行情报学审查,写出有依据、有分析、有对比、有结论的查新报告。也就是说查新是以通过检出文献的客观事实来对项目的新颖性做出结论。因此,查新有较严格的年限、范围和程序规定,有查全、查准的严格要求,要求给出明确的结论,查新结论具有客观性和鉴证性,但不是全面的成果评审结论。这些都是单纯的文献检索所不具备的,也有别于专家评审。

1、大数据环境下的科技查新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提升国家网络信息优势,已成为发达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总理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具备6个基本特征,即: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和综合效益好。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都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只有基于全球前沿科技领域的创新成果才能发展,我国必须积极利用创新资源,加强国际科技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创造和分享国际创新成果。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而科技查新是科技创新获得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查新工作是以文献为基础,以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为手段,以检出的文献结果为依据,通过信息检索查询和文献对比分析等方法,对科研立项、新产品开发、科技成果鉴定等项目的创新性做出判断。科技查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创新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已成为我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科技查新在新兴产业中的作用

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企业需要了解国内外相关的产业动态,了解最新的市场动向。科技查新服务既着眼于为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提供国内外相关工作的情报支持,同时也可提供高质量的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发展分析服务、专利分析服务等多项内容。创新是发展高科技的重要前提,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标志,目前我国的技术创新活动多数还属于跟踪创新和模仿创新,真正从原理、核心算法上创新的技术并不多,由科技查新从竞争对手中获取科技情报特别是核心技术情报,可以使战略性新兴企业在推出新产品、占领国际市场份额等方面占据优势,同时不断调整和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导向,进一步统筹规划产业的空间布局和结构调整方向,逐步调整和确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布局导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的原则,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环节,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查新机构依托查新资源和专业技能提供公益性情报服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努力推进科研机构、高校的技术转移,支持企业实施创新成果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的结晶,目前鲜有企业完全通过自己的技术进行产品开发,一般为在借鉴他人技术的基础上完成产品研发并尽早投放市场。科研机构及企业应大力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分析,要对从国内外引进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把技术创新和专利布局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科技查新工作应该利用相关专利信息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发展,同时跟踪全球专利动态并且深度开发利用重点产业的专利信息资源,深入开展产业专利分析及预警,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产品技术开发与申报提供客观依据,从而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3、大数据环境下的科技查新服务对策

科技查新机构应该开展国际合作,提升服务质量,逐步与国际信息咨询业接轨,实时跟踪掌握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向,以便进一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重点产业的科学发展、加快高端突破。科技查新是获取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的重要途径,探寻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的科技查新新思路显得至关重要。充足的文献资源是保证科技查新质量的必要条件,科技查新的数据资源,具体可分为专利数据库和非专利数据库。专利文献包含了丰富的情报信息,通过一定的检索策略,可以免费获取全球七国两组织专利机构的专利文献全文。非专利数据库包括综合数据库(维普、cnki、EI、INSPEC)、行业数据库(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化工类的CA化学文摘、生物医药类的MEDLINE)、网上信息(百度、谷歌、雅虎)等。但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查新机构除了具备上述数据库之外,还应该不断补充信息资源,积极建立完备的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注重数据资源的及时更新,形成涵盖各学科、多语种、范围广的电子资源体系,如补充“国研网”推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库》,其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热点、发展趋势、政策法规和研究报告。科技查新机构应该不断提高查新人员自身素质,通过培训不断扩展查新人员的跨专业领域的知识,使其时刻站在科技最前沿,及时掌握和了解我国乃至世界的科技动态。查新人员专业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课题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影响他们所提供信息技术的质量,而信息技术发展路径的选择,信息技术各相关领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将直接影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程。

4、结束语

查新可以为科技成果的鉴定、评估、验收、转化、奖励等提供客观的文献依据;查新还能保证科技成果鉴定、评估、验收、转化、奖励等的科学性和可靠性。高质量的查新,结合专家丰富的专业知识,便可防止不公正现象的发生,从而保证鉴定、评估、验收、转化、奖励等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范文4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座谈会中指出,要重视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原始创新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源泉,战略性新兴产业由此产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可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与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介绍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含义与特征,并对众多学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

0 引言

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世界各国开始谋求经济复兴,发展新兴产业以推动经济增长并以此占领世界经济制高点。新兴产业的发展由此展开。我国也在经济危机中受到不小的影响,为了应对消费低迷,经济发展停滞的局面,我国开始进入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2009年,我国先后召开了3次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座谈会,2010年正式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文件,确立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含义及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指在重大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发展代表了未来产业与科技发展方向,体现现代世界是指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潮流的相关产业,虽然其尚处于成长期,但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对未来社会经济与科技将有巨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根据国内学者李晓华等人的概括,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具有4个特征,即:不确定性、正外部性、战略性和复杂性。不确定性指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技术、组织、市场方面存在不确定性;正外部性指战略性新兴产业多从事基础研究,这将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外部性;战略性指产业能通过自身较强的关联度,辐射带动其他产业,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复杂性指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技术、产业链、产业化分工等方面具有相当的复杂程度。

那么什么样的产业才能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呢?国内学者刘洪昌提出了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六大原则,市场需求原则: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不同开拓不同的产业;国家意志原则:根据国家的战略方针开展特定领域的重点研究;技术创新原则:产业的选择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及一定的科技含量;产业关联原则: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横向和纵向的产业联系,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就业吸纳原则:创造数目可观的就业机会,提升其社会效应;可持续发展原则:满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立足于国情,综合考虑国家科技实力,我国将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致分为7个部分: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

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概述

根据国内学者不同的说法与观点,可以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归纳为以下三种:

2.1 产业融合模式

该模式认为产率恶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与传统产业联动,共同进步。李世才、熊勇清等学者根据我国展业发展面临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培育的双重任务的情况,提出了将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分析两种产业的特点和融合关系,开发出了融合理论并对其运作机制和发展阶段进行了研究;曾立,乔玉婷等学者则从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角度给出了另一种融合模式,他们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应面向军用与民用两个方面,通过满足军需求,解决民生问题,走上军民融合的发展模式;林学军等学者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嫁接、裂变、融合三种方式,嫁接指的是将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的原材料、设计、制造等环节,从而产生新的分工,就在进一步裂变发展形成战略性新型产业。融合则是指将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各个方面如原材料、设计、制造、销售等结合,提升传统产业的行业竞争力和区域优势。

2.2 集群发展模式

该模式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应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扩大优势,相辅相成。喻登科等学者提出了此种发展模式,主张通过产业的协同创新形成产业集群,这些集群根据不同的发展环境,产业结构,经济需求等可分为单核、多核或者星形发展。涂文明学者则提出了另一种集群发展模式,他认为战略性新型产业应从国家战略层、技术产业层和区域聚集层三个方面进行区域集群,由此可以产生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型、高新技术开发区升级型、突破性技术创新驱动型三种不同实践分支。

2.3 创新驱动模式

该模式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应从技术与产品创新入手,以技术的发展推动产业的发展。王利政学者从技术水平的国际比较优势及技术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了起步、成长、成熟三个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的可能性,并提出了技术领先与技术追随两种发展模式以供选择。刘志彪学者也有类似的见解,他提出“避免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低端制造业”的观点,指出了发展高新技术的重要性。并通过全球价值链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的措施与对策。申俊喜学者也提出了科技至上的观点,他主张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应靠科技与研发驱动,而不是投资驱动,加强科技投入以开发核心技术形成核心竞争力。由此便形成了产学研合一的创新发展模式,将科学研究作为发展重点,依托自主知识产权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扩大产业价值与行业优势。

3 结语

综上所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主要可从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创新驱动三个方面来开展。但是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时间不长,许多研究成果还处于理论阶段,缺乏实践和有效的第一手资料,还需进行多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程贵孙 芮明杰.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研究新进展[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08:75~83

[2]姜大鹏 顾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09

[3]王利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01

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创新;技术扩散;竞争优势

1.绪论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资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引导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避免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现在依靠要素投入和资源能源的消耗的传统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进步上来,实现由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向现代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1.1理论意义

本文的核心内容是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出发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如何增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的问题。前人对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得作了非常深入的研究,例如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所谓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使其公司或产业在同一领域中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提出,一国兴衰的根本是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而取得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国家是否有合适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本文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增强国家竞争优势联系起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

1.2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损害大、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等方面。从需求结构看,主要是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从产业结构看,主要是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从城乡和区域结构看,主要是城镇化发展滞后、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城乡和区域之间生活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从要素投入结构看,主要是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突出。

另外,我国的很多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存在低端锁定的现象。例如我国的汽车工业中比较核心的发动机技术国外企业掌握了更为高端的技术,每年中国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发动机,进口发动机的金额甚至超过了石油的进口的花费。一些生产过程中附加值高的生产环节都被国外企业占据,而中国只能从事一些附加值相对较低的环节,而这些往往是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环节。因而可以通过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高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打破低端锁定。

2.战略新兴产业与国家竞争优势相关理论

2.1战略新兴产业内涵及特点

《国务院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从以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全局性,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并能够有效解决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约束,为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基础,在一些重要的竞争性领域能够保持产业技术的领先地位。(2)导向性,意味着产业的发展方向与政府的政策导向、未来的经济发展重心相一致。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体现国家的竞争优势,通过科技创新来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地位,要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和趋于上升的辐射力。(3)创新性,即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是以创新为基础的,能够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的排放,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家是企业最基本的竞争优势,因为它能创造并保持企业的竞争条件。国家不但影响企业所做的战略,也是创造并延续生产与技术发展的核心。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四项环境因素影响国家竞争优势,即(1)生产要素(2)需求条件(3)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4)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生产要素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表现。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是指这些产业的相关产业和上游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是指企业在一个国家的基础、组织和管理形态,以及国内市场竞争对手的表现。

3.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机制分析

3.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性

在前面一章的内容中谈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几个特征,包括全局性、导向性的创新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就是体现在它的全局性特征,即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又是一个新兴产业,创新性是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国家支柱产业的产业,但是这种可能性有多大,主要取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性,因为一个国家会有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所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都能够成为一个国家的主导产业或者是支柱产业,只有在创新上取得优势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才有可能成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

3.2创新提升生产要素使用效率

生产要素是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的关键要素之一,波特认为生产要素是一个国家与其它国家互通有无的根本。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的水平制约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而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是不同的。中国近年来国家的快速发展与在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是分不开的,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促进了一大批产业的发展,例如纺织业、建筑业,这种依靠人力资源优势获得的经济的快速发展称为人口红利。但这种发展方式是不能持久的,中国的人口红利预计会在2015年左右消失,因而经济转型对中国来说变得尤为重要。

3.3创新的扩散效应

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是国家竞争优势的另外一个关键要素。创新扩散理论是埃弗雷特?罗杰斯提出的。罗杰斯认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用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实践或事物;创新扩散是指一种基本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观感受到的关于某个新语音的信息被传播。通过一个社会构建过程,创新的意义逐渐显现。

创新在企业间的扩散能够促进一个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从而提升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应用创新的主体。在国际竞争中,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改善、创新和升级。企业在技术管理上的创新包含了新产品、新流程和新客户群等。另外,企业可以通过形成产业集群来加快创新的速度、促进创新在各个企业之间的扩散。

3.4创新提高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水平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是打造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之一,即这些产业的相关产业和上游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在很多产业中,一个产业的潜在优势就是它的相关产业具有优势,相关产业的表现会带动上、下游企业的创新和国际化。当上游产业具备国际竞争力时,它的下游产业具备及早反应、快速、有效率,甚至低成本等优点。

4.政策建议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提出政府在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本文的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建议:创新在国际竞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创新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内容,

因此国家应当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的投入;需求是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政府应当扩大内需,并积极向国外市场扩张;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和良性竞争,加速创新在各个企业间的扩散。

参考文献

[1]金碚,中国工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态势,经济管理,1996年第7期

[2]M.E.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2002

[3]李叶飞,后改革时代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学术论坛,2011年第5期

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范文6

内容摘要:本文在分析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提出了六个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基准,即产业增长潜力、综合效益、带动性、技术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区域比较优势基准,由此建立了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并分析了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几种典型方法。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区域 选择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是提振区域经济、提升竞争能力的战略抉择。2009年11月,总理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科学选择新兴战略性产业非常重要,正确的选择就能跨越发展,错误的选择将会贻误时机。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及特征

(一)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

目前,国内学界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认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地区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从其战略性来讲,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在区域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具有能够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经济发展支柱的可能性,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新兴的“新”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而“兴”是指技术的先导性,产业的辐射性,经济的带动性,发展的可持续性,占领竞争制高点的可能性;“产业性”,即把新技术新材料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二)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国内学者一般认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战略性,即在区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并对经济发展有带动作用的产业。二是不确定性,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其新兴性,在技术、市场和组织等方面都存在极大地不确定性,同时也就说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三是辐射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要保证自身发展,还要在各方面辐射产业链上下游,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四是地域性,即由于地域不同,地方的要素资源等各方面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存在差异性。五是可持续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要有潜在的增长潜力,具有可成长性,同时还必须是生态性的,注重节能环保,做到可持续发展。六是动态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能够根据时代变迁和环境变化做出调整(刘玉忠,2011;李晓华等,2010;刘洪昌等,2010;肖兴志,2011)。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原则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特征为基础,参考以往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的选取原则,本文认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市场需求原则

市场需求是指一定的消费者在一定的地区、时间、市场营销环境和市场营销方案下,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市场需求包括现实的市场需求、潜在的市场需求、将来的市场需求。一个真正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能够满足现实的市场需求,引导潜在的市场需求,预合将来的市场需求,才能有持续的能力发展和成长。

(二)产业带动原则

发挥产业带动作用,就要充分考虑产业的关联度。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要保证自身的发展还要带动其他产业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在选择时,应首先选择那些纵向联系深远,横向联系广泛,扩张能力较强,与其他产业和部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作用较大,对整个地区经济发展贡献大的产业。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发挥促进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结合的作用,有力地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

(三)技术经济效益原则

经济效益,就是通过商品和劳动的对外交换所取得的社会劳动节约,即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技术效益,就是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中应用而获得的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或生产技术的进步和提高。经济技术效益包括现在的和潜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周期比较长,因此在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时,既要注重现在的经济技术效益,更要考虑到潜在的效益,这样的产业才能够生存并得以长远发展。

(四)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不仅要根据相关的产业发展、选择理论和国家的政策、方针,还要综合考虑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发展定位。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或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上寻求各自的产业定位。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基准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不仅要遵循科学的选择原则,还要有合理可行的选择基准。本文将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基准确定为:产业增长潜力、产业综合效益、产业带动性、产业技术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产业区域比较优势基准。

(一)产业增长潜力基准

市场需求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动力。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产品不仅要求有现有需求,更需要潜在需求保证其比较快速的增长。因此,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要有高的经济增长贡献率还要有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和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率。

(二)产业综合效益基准

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是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产业综合效益基准包含了成本费用利润率、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和贡献率三个指标。

(三)产业带动性基准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具备很强的带动性,能向前或者向后带动区域内一批相关及配套产业,包括给传统产业带来机会、催生新产业等。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就是对产业关联性、带动性的定量表达。一般来说,这两个系数较大的产业在区域经济中发挥较大作用。

(四)产业技术资源基准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前提,引领科技带动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发展,使产业具有较高的技术经济效益。产业技术资源基准由技术密集度、技术进步贡献率、技术扩散率和科技经费比率构成。

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范文7

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政府服务、企业资源能力、政府政策、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笔者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理论假设,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结果。研究表明,民营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能力越丰富,越有利于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服务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增强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愿,而经济环境的改善对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有积极影响。然而,政府政策和社会文化并不直接影响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是通过提升民营企业资源能力间接影响其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民营资本;进入;结构方程模型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2CJY10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2YJC63002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4批面上资助项目(2013M54143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1&ZD142)

作者简介:程贵孙(1977-),男,江西崇仁人,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孙心怡(1994-),女,江苏扬州人,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学生,主要从事管理学研究;芮明杰(1954-),男,江苏宜兴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4)05-0068-07收稿日期:2013-08-03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新技术、新产业迅猛发展,孕育着新一轮产业革命,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世界主要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抢占未来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2012年5月国务院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其中提出到2020年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也制定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其中指出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力量。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活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现实经济活动实践中,不少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时仍然遭遇“玻璃门”,进入不畅。民营资本能否自由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是什么因素造成了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障碍?决定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因素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推动我国民营资本进入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尝试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探讨分析政府政策、政府服务、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和公司资源能力等要素是否对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影响及其影响程度,研究其因果关系与作用路径,期望从中发现影响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因素及其作用路径,进而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这对引导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相关文献与研究假设

企业进入和退出一直是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和经验研究的重要内容。前人对进入退出问题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各种因素如何影响企业进入退出行为和新企业进入对产业的市场结构和绩效的影响。早期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影响企业进入和退出的因素。一些学者从行业超额利润、盈利性角度探讨了企业为什么会进入。Bain(1956) 认为企业进入是由行业超额利润、非均衡引起的,并且由进入形成的非均衡到均衡的调整路径是非平滑的。不同产业有不同的调整路径,形成了不同的长期均衡的利润水平,并且认为这种调整路径主要是进入壁垒。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产业经济学家开始从经验层面分析企业进入退出的影响因素。Orr(1974)将各种进入壁垒、盈利机会和结构要素作为产业内企业数量或净进入企业数量的解释变量,采用线性的进入函数来刻画企业的进入行为,利用加拿大71个制造业部门的数据对影响进入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结果发现绝对资本需求、广告销售比例和集中度形成了很强的进入壁垒。

国内关于企业进入和退出的研究早期主要围绕进入和退出壁垒,以及企业进入对经济绩效影响的关系研究。杨蕙馨(2004)构建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解释和度量企业的进入退出, 并以汽车制造业和电冰箱制造业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认为利润率(盈利状况)不是激励厂商进入的重要动机,负利润(亏损)也并不能导致厂商退出,在中国主要是制度因素和制度壁垒吸引厂商进入和阻止厂商的退出。李德冰等(2004)利用Orr(1974) 经典理论模型, 构建了一个计量模型来论证中国工业企业的进入退出的原因,研究发现我国工业企业进入退出与国外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情况有所不同,中国工业企业仍然存在明显的最小规模经济壁垒,受到产业增长的影响,进入率逐年提高,但对于固定资产以及利润和销售额的反应不明显,国有企业对企业的进入与退出有明显的阻碍作用。李世英(2005)通过建立一个可估计的理论模型, 对中国的制造业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作为规模经济的进入壁垒与产业的市场绩效具有反向关系,而企业的研究和开发对市场绩效具有正向作用,表明企业的自主研发对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陈艳莹等(2008)利用14个细分行业和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从行业和地区层面对影响我国服务业进入退出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行业本身的盈利前景是吸引企业进入服务业的主要因素,行业的专业化壁垒、高素质劳动力稀缺和在位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的策略也会给想进入行业的企业导致进入障碍。另外,政府行政管制、垄断经营以及对制造业的控制都会制约服务业的自由进入和退出。吴三忙(2009)利用中国26个制造业2003年~2006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进入和退出决定因素,研究表明资金利润率、行业风险等已经成为决定企业进入和退出产业的主要因素,资本规模壁垒和行政性制度壁垒也是阻碍企业有效进入和退出的因素。李世英等(2010)利用我国2003年~2007年制造业产业数据考察了企业进入阻止行为对净进入率与市场绩效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较高的广告支出密度会增加新的进入者的进入困难,研发支出对净进入率的影响却是不显著的。

早期针对新兴工业化国家产业兴起的研究表明,各国政府部门的政府公共政策在推进技术创新、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在培育和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政府的角色,发挥政府的突出作用,确保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刘澄等(2011)指出政府“产业政策”实质是政府对产业活动的一种干预,推动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和创新要素进入新兴产业领域。吴金希等(2012)认为政府通过技术投资、研发、转移、吸收和扩散等相关政策倾斜以促进中小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美国、欧盟尤其是芬兰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其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推出了支持本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为其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空间。政府政策在引导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积极的政府政策能够加速新型人才的培育和科技创新,为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通过增加公司的各方面软硬资源来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面启动。为此,本文提出假设1和2。

H1:政府政策对进入意愿有正面影响。

H2:政府政策对公司资源有正面影响。

在转型经济中的政府仍然保留着对许多重要产业活动、经济活动的治理权和管理权,所以政府提供法律、产权保护等公共服务,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Ram(1986)刻画作为政府“偏好、态度及认识水平”集中反映的政府服务所扮演的角色。Robert等(1999)从“制定法”的层面强调了法律制度完善对私人企业产权保护的重要作用,有关私营企业财产权的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着私营企业发展水平。孙早等(2007)论证了地方政府行为规范、政策供给水平与民营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指出地方政府相关法律、政策等服务的缺失,将对民营企业发展产生显著抑制作用。我国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各种政策制度还不完善。因而政府必须出台与民营企业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大保护民营企业发展政策的执行力度,才能有针对性地向民营企业提供相关政府公共服务。落实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除了完善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鼓励中小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必须加大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力度。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最重要的特点是依靠创新、技术驱动,政府应该在竞争中充当研发支柱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高效的政府服务便可以起到激活发展、同时调控外部环境的作用,吸引民营企业家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领域,以充分地利用民间实力雄厚的民营资本。这些正面的政府服务包括便利快捷的行政审批,研发服务平台的创建,维持良好的市场经营秩序,保证同业公平竞争、规范政府采购招投标等等。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3。

H3:政府服务对进入意愿有正面影响。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受到市场前景、成长潜力、资源条件、产业结构和科学技术创新等要素影响,而这些因素与整个国家或者某个区域当地的经济市场环境息息相关。孙早等(2006)指出地区市场规模、地方政府行为等市场环境构成因素与民营企业发展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验证了市场规模越大的地区,民营企业发展绩效更好。同时,良好的市场环境能给企业创造更多获取公司资源的来源和途径。如果当地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需求旺盛,居民的消费水平高,很容易得出当地市场的发展潜力大、当地企业在新兴产业的预期收入将很高的结论。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也将大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建立相应社会网络,丰富企业的科研人员储备,提高与新技术领域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的研发能力。一旦企业提升了整体资源实力,便具备了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能力,进入意愿会自然加强。为此,本文提出了假设4和假设5。

H4: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对进入意愿有正面影响。

H5: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对公司资源能力有正面影响。

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成长期、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对我国而言,尽管近年科技创新投入成倍增加,科技创新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科技成果转化率逐步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的创新水平还是很低,这与我国社会文化氛围中对创新的忽视有关。如果一定区域内的社会文化氛围倾向于大胆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各个阶层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比较认同,当地居民重视对节能环保、信息技术产品的使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度比较高,那么当地民营资本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热情也会较高。为此,本文提出假设6和假设7。

H6:社会文化对公司资源能力有正面影响。

H7:社会文化对进入意愿有正面影响。

从企业资源能力理论角度来说,一个企业到底要不要进入一个新产业从事相关经营活动主要取决于企业是否拥有进入该行业所必须的各种资源和关系专用性和扩散能力。Penrose(1959) 认为一个企业可以进入许多的经营领域,但为了抵御竞争的压力,企业必须准确地把追加资源投入拟进入的每一个领域,认为企业对于进入和拟进入的领域应该建立在自己资源和能力的基础上,否则就会为了应付市场形式和保持竞争力,而进行更大的连续投资,从而导致投资也更具风险性。民营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情况,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从业经验和社会网络、相关的技术和资金等,将大大影响着其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愿。因此,本文提出假设8。

H8:公司资源对进入意愿有正面影响。

以上8个假设的相关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基本结构模型及其假设

三、研究设计

1.量表建构

本文所做的假设涉及6个潜变量,即政府服务、政府政策、社会文化、经济环境、公司资源能力和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愿(如图1)。为了测量者6个潜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设计了相关量表和问卷,问卷中5个外因潜变量和一个内因潜变量分别由6个观察变量反映。量表中的问题均采用李科特7点量表衡量测量对象对问题陈述的赞同程度。在进行大规模问卷投放之前,我们挑选了上海某大学近60位MBA学员对其进行小范围调查与测试以及访谈。根据调查结果,我们修改了部分量表指标的题项,使其表述方式更能被被测者理解,同时使题项对量表潜变量指标的表现力更强。

2.数据来源和检查

在正式发放问卷的过程中,我们挑选了上海某大学MBA学员为主要问卷对象,同时依靠学员各自的关系网络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向其他人发放问卷,问卷对象包含创业人员、企业中CEO、高管、中层和基层管理者。从2013年2月至5月,总计向江浙沪及部分其他区域的多名管理人员发放问卷,共回收255份,剔除其中有缺失值、违背逻辑等无效问卷之后,共得到204份有效问卷。

本文的量表设计建立在大量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并在访谈过程中得到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因此本文所使用的量表具备一定效度。此外,本文使用SPSS 17.0对204份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由于本文采用的是李科特态度量表法,而该方法中常用的信度检验方法为“Cronbach’s α系数”和“折半信度”,本文选择Cronbach’s α系数来估计量表的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法利用各题得分的方差、协方差矩阵,或相关系数的矩阵来计算同质性,得出唯一的信度系数。所得的Cronbach’s α系数越高,则代表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越佳。究竟信度系数要多少才算有高的信度?一份信度系数好的量表,其总量表的信度系数最好在0.80以上,如果在0.70至0.80之间便是可以接受的范围;如果是分量表,其信度系数最好在0.70以上,如果是在0.60至0.70之间便是可以接受的范围。本文对总体量表和各个潜变量都进行了信度检验,分析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量表内部一致性较高,都在0.8以上,因而具有一定信度。

3.实证分析

本文利用EXCEL和SPSS 17.0进行录入数据和基本分析,然后在AMOS 17.0软件中建构理论模型,再将数据导入AMOS 17.0软件对初始模型进行运算,并根据模型拟合指数和参数估计结果对模型进行调整,得到最终模型及路径系数。

为了衡量模型整体的拟合度,我们选取5个指标,包括χ2/d.f,GFI,AGFI,PGFI和RMSEA,其结果见表2。其中χ2/d.f用来衡量模型的拟合优度,其值一般认为小于2比较理想,2至3之间可以接受,大于3则应放弃该模型。本模型的值为2.058,在可接受范围内;GFI (适配度指数)和AGFI(调整后适配度指数)一般大于0.9比较理想,小于0.7则应该放弃。本模型的GFI值和AGFI分别为0.759和0.720,结果不是很理想,但在可接受范围内;PGFI为简约适配度指数,大于0.5为可接受范围,本模型为0.652,比较理想;RMSEA(绝对拟合指数)是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通常被视为最重要的适配指标信息,一般而言,当RMSEA的数值高于0.10以上则模型的适配度欠佳,数值在0.08至0.10之间则模型尚可,在0.05至0.08之间表示模型良好,是合理适配,而如果其数值小于0.05则代表模型的适配度非常好,本模型的RMSEA值为0.072,表示模型良好。综合以上对绝对适配度指数和增值适配度指数数值的讨论,可以认为本文提出的模型是可以接受。

在进行因子测量时,我们选取每个因子对应的众多指标中的一个指标,将其负荷单位固定为1。比如固定政府服务中的政府采购指标、经济环境因子中的公共研发平台指标的负荷为1,其余指标的负荷值和标准差结果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各因子所对应的指标负荷值都比较大,比较显著;另外,所有指标负荷的p值都小于0.01,说明各指标具有良好的解释力。

模型中结构方程的拟合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中的结果可以看出,除了经济环境对公司资源、社会文化对进入意愿、政府政策对进入意愿的路径系数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其他路径的显著度都比较高。说明从本文依据的数据样本和建立的模型来看,经济环境对公司资源的影响作用较小,社会文化和政府政策并不直接对进入意愿产生作用,而是通过对公司资源产生正面影响,来间接对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愿产生影响作用。公司资源和政府服务都直接对进入意愿有正面影响,其中政府服务对进入意愿的路径系数最大,即有较大的影响作用。

从表4的模型拟合结果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政府服务对提高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愿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政府服务与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愿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820,其中P值为0.000,表明二者之间的路径系数在1%的水平上统计显著,假设H3成立。这说明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对提高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和当前我国各地政府提出优化政府服务,创建服务型政府是完全相符的。政府服务水平的提高如快捷高效的政府行政服务、优惠性的事业性收费等,这都有利于降低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种障碍,促进产业发展环境的改善,这些都促进了民营资本的进入。

(2)经济环境的改善对提高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愿的作用是显著的。经济环境与民营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愿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127,说明经济环境的改善对民营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愿有正面影响,其中P值为0.027,表明二者之间的路径系数在5%的水平上统计显著,假设H4成立。经济环境改善一定程度上将带来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物质产品消费需求的增长,这将刺激企业生产进一步扩张,也将进一步刺激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3)公司资源实力的增强也有利于提高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愿。公司资源与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愿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150,P值为0.004,表明二者之间的路径系数在1%的水平上统计显著,假设H8成立,说明民营企业资源实力增强对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愿有正面影响。从资源基础理论来看,企业进入某个产业取决于它是否拥有进入该行业的所需资源量的多少,民营企业资源实力增加说明该企业拥有进入该行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关键资源与能力,这对促进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有着重要的作用。

(4)社会文化和政府政策并不直接对民营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愿产生直接作用。假设H7和假设H1不成立,但是它们却通过对民营企业公司资源产生正面影响,来间接对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愿产生影响作用,即假设H6和假设H2成立。其原因在于,社会文化更多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价值观体现,某地区的社会文化必然会影响到个人和企业的价值观,但这种影响难以影响到每个人、每个企业,因此社会文化对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而政府政策对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愿影响不显著,这与预想的假设是有较大出入的,其原因可能在于目前我国虽然颁布了有关促进民营资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但这些政策都难以直接落地,“玻璃门”、“弹簧门”依然存在,民营企业不能真正享受到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相同的政策优惠,这些都成为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隐形障碍”,因而政府政策难以对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较大的直接作用。

(5)经济环境的改善对提高民营企业资源实力没有直接的作用。这说明经济环境的改善对于民营企业资源实力的增强是没有实质性影响的,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即假设H5不成立。其原因可能在于经济环境改善只作用在宏观经济利好和消费需求层面,对单个的民营企业影响不是很大,对其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积累和提升影响不是很大。

基于以上模型拟合结果,对模型中变量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修正,得出修正后的路径图,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修正后的模型与路径图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表明,民营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能力越丰富,越有利于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服务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愿,而经济环境的改善对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有积极影响。政府政策和社会文化并不直接影响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是通过提升民营企业资源能力间接影响其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

通过本文的实证分析,得出了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积极发挥政府服务的直接正面效用。从拟合的模型可以看出,政府服务不仅直接对民营企业家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愿产生影响,而且这一影响值高达0.82。因此,今后政府要进一步提供高效率、优质的服务,为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新兴产业提供多种资金的多形式、多层次的担保服务。给民营企业提供公共研发平台以促进其技术创新,适当将产学研专项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技术创新资金、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等政府专项资金向从事新兴产业领域的民营企业倾斜,从资金上促进、鼓励了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民营企业提供快速便捷的行政服务、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等。

(2)保持经济市场秩序稳定,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目前,包括上海、北京、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几乎形成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覆盖,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呈现出同质化趋势,根本原因在于部分产业准入门槛偏低,产业标准不明确。政府要发挥市场秩序建立者的角色和作用,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严格行业准入标准,对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要从企业规模、技术参数、能耗比、投入产出比等方面进行严格的标准设定,积极引导企业加强对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强化行业的监管力度。同时,政府还需要注重这些产业新产品的市场培育,强化政府作为需求主体的作用。对于一些前景广阔但未形成竞争优势的产品,在其开拓市场初期,政府可作为重要的需求方,起到培育市场、增强产业吸引力的作用。

(3)制定扶持民营企业进入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政策。政府要真正促进民营企业进入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减少国有企业的比重,在某些行业某些领域真正做到“国退民进”。虽然中央部门提出了促进民营企业进入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思路和原则,但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却因为种种原因迟迟不能出台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致使政策形同虚设,难以落实无法执行。因此,这些形成了民营企业各种所谓的行业进入“玻璃门”和“弹簧门”现象。虽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门向民营资本已经敞开,但民营资本是否“敢进门”、“愿意进门”,政策上允许民营企业进入,但是审批程序复杂、进入条件苛刻、门槛过高,这使得民营企业可望而不可即。因而,设计民营企业进入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陈艳莹,原毅军,游闽. 2008. 中国服务业进入退出的影响因素――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10):75-84.

李德冰, 闫冰. 2004. 中国工业企业进入与退出ORR模型的实证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68-72.

李世英. 2005. 市场进入壁垒与产业的市场绩效研究――对中国制造业的实证分析[J]. 经济体制改革(4):121-124.

李世英,李延平,蒋飞龙. 2010. 企业进入阻止行为与市场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29个四位数制造业产业的面板数据[J]. 上海经济研究(9):34-45.

刘澄,顾强,董瑞青. 2011. 产业政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196-203.

孙早,刘庆岩. 2006. 市场环境、企业家能力与企业的绩效表现――转型期中国民营企业绩效表现[J]. 南开经济研究(2):92-104.

孙早,张振. 2007. 政府行为规范、政策供给水平与私营企业发展[J]. 财经研究(8):84-96.

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范文8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战略新兴产业;趋势;对策

0 前言

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使过度金融化的西方国家意识到必须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后危机时代”美国奥巴马政府十分强调新能源、干细胞、航天航空、宽带网络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欧盟重在提高“绿色技术”和其他高技术在全球的领先水平,并决定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的发展;日本把重点放在商业航天市场、信息技术应用、新型汽车、低碳产业、医疗与护理、新能源(太阳能)等新兴行业。从发达国家和经济体的行为来看,他们更加关注实体制造经济,希望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下一轮经济增长。

在这样的趋势下,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后危机时代,由于外部需求的萎缩和转变将使出口增速难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因此,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后危机时代必须转变,从而能在国际分工中不脱节。在此背景下,江西省政府于2009年12月出台了全国第一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提出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国务院于2010年10月《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内容高度一致,见下表1。

表1 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及全国对比

1 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江西省发展和改革研究中心余前广(2010)指出,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呈现出产业规模快速壮大、产业质量稳步提升、产业链条有机关联、企业产品竞争力彰显、技术水平初具优势和发展后劲强势蓄积[1]。

2010年,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40.77亿元,占全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44.7%,同比增长47.4%,高出全省工业平均增速3.6个百分点,拉动全省工业收入增长20.6个百分点,贡献率达47.1%,实现利润375.08亿元,同比增长77.5%,高出全省平均增速4.8个百分点,拉动全省工业利润增长33个百分点;2011年,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500亿元,资产总额迈入4,000亿大关,实现利润452.54亿元,比去年同期净增79.72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568.32亿元,同比增长21.6%,高出全省工业平均增速2.5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2%,其中金属新材料、文化及创意、光伏、绿色食品、非金属新材料、生物及新医药制造及航空制造七大产业资产规模过百亿元;2012年上半年有902个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启动,实现销售收入4,480亿。

目前,各地市产业集聚格局形成。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光伏产业85.0%的收入集中在新余、上饶两个产业聚集地,新余以赛维为核心的光伏产业链共完成收入294.09亿元,同比增长77.3%,上饶在晶科能源的领军下完成收入178.43亿元;风能、核能产业集中在南昌,完成收入11.27亿元,占总量的73.2%;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业集中在宜春、九江、上饶、抚州,四地大力发展节能汽车及纯电动汽车,全力打造动力与储能电池完整产业链,共完成收入122.41亿元,占比达65.9%;航空制造产业五成以上收入由景德镇完成,实现收入71.98亿元,占53.5%;半导体照明产业近九成收入集中在南昌、吉安,向赣州、景德镇辐射,南昌、吉安两地完成收入59.16亿元,占87.9%;金属新材料产业集中在鹰潭、新余两地,共完成收入2347.14亿元,占57.1%;非金属新材料产业七成以上收入分布在宜春、景德镇、九江、上饶四地,分别完成收入161.44、137.35、93.47和88.64亿元,合计占72.9%;生物及新医药制造业集中在宜春、南昌两地,共完成收入347.00亿元,占58.7%;南昌、宜春、赣州、吉安、九江的绿色食品业均已形成规模,共完成收入1,023.24亿元,占81.0%;文化及创意业集中在新余、南昌,分别完成收入377.83和172.47亿元,合计占产业收入的57.6%。

2 产业基础不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均衡

从已公开的相关数据可以发现,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金属新材料、绿色食品、非金属新材料、生物、文化创意和光伏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走在前面,其中,2010年光伏产业的收入增长居首,2011年是金属新材料产业,尽管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在高速增长,但是由于江西在该产业的积累有限,总量还较低,占十个产业收入比重不到2%。具体见表2。

表2 2010年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工业指标

另外,十大产业集中度各不相同,光伏产业、风能及核能、航空制造、生物及新医药产业、金属新材料和文化及创意制造业集中度较高,作为传统农业大省,绿色食品的分布最广,集中度相对较低。行业集中度高能较好地实现产业集聚效应,降低产业链成本,有效控制竞争秩序,提高整个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2 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环境与趋势

后危机时代,新兴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着力培育发展方向。在政府的推进下我国形成强劲的发展热潮。对江西省而言,既迎来了历史性的重大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和挑战。

2.1 国内环境中的机遇与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工业化发展道路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和低产出为主要特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已成为政府近年努力的方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我国政府通过新增4万亿元投资和10大产业振兴规划等保持了经济的较快增长。但同时,也使原来准备淘汰的过剩产能不减反增,产业结构升级更加困难。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和“十二五”时期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同时保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提升综合国力和全球竞争力,我国政府确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由国家20多个部门的领导和专家组成起草小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区域调研、重点行业调研,以及同财政部、国家税务局、银监会、证监会和深交所进行为期3个月的调研[2]。在此背景下,2010年10月,国务院正式《决定》。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政府导向和支持激励下,各省掀起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热潮,其中也存在为争夺国家资源和政策支持,抢占发展先机而出现的盲目投资、雷同的战略方向、无序竞争等市场问题和隐患,是阻碍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顺利发展的影响因素。江西地处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东临福建,西靠湖南,他们总体都强于江西。在众多“高手”间展开竞争,无疑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

2.2 江西省的环境与趋势

江西省政府于2009年12月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并积极推动规划的落实。2011年,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合作推介会在北京举行。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洪礼和表示,未来五年,江西省将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总量一半以上。在推进会上,江西省共推出了196个新兴产业项目,总投资为1381亿元。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具有江西产业特色,又符合低碳与生态经济要求和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江西省将采取诸如大力推进产业招商、力推企业技术创新、加快保障项目建设和加强财政金融支持等举措来保障江西省新兴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3]。

江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一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规模。在太阳能光伏产业领域,江西省产业链完整,规模居全国第二位;在锂电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宜春钽铌矿探明的可开采氧化锂储量占世界的12%,居第一位; 在新材料产业领域,江西赣州市素称“稀土王国”,全球最具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的中重离子型稀土矿主要集中在赣州,最近又被国土资源部列为唯一的稀土国家规划矿区;江西省具有发展非金属新材料得天独厚的优势,产业规模迅速壮大,产业水平不断提升,岩盐保有储量115.5亿吨,居全国第六位;萤石资源品位高,储量大,组分比较单一,有害元素少,占全国单一型萤石保有储量的10%;玻璃纤维和复合材料产业生产装备、工艺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产量居全国第五位;蜂窝陶瓷、纳米陶瓷和陶瓷膜占全国市场60%以上份额。

从两年的发展和产业优势来看,江西省应该做到“舍”“得”,有所侧重,先做强做大传统优势项目,再考虑发展弱势产业,形成强势产业带动后进产业的态势。具体说来,当前新材料产业(金属和非金属)、光伏产业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最为良好,在政策和其他支持方式要宽松和积极一些,从完善产业链,掌控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和技术入手,使我省相关产业能立足于产业至高点,从而到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目的。如,江西省非金属材料产品大部分仍是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产品,高技术、高质量的新产品和深加工产品偏少,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产品更少,高端品种短缺,研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急需通过技术升级来完成战略转型。

3 对策与冷思考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意义深远,但主要产业在全国甚至全球都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尤其是关键技术和市场应用还未成熟,面临着各中不确定性因素所产生的风险。因此,对于江西省而言,要在发展中把握先机,强化优势,还需加强研究,不断修正规划中的细节和相应政策举措。

3.1 理清理论界与执政者认识上的差别

理论界对战略新兴产业的理解还没有统一,一般以国务院的《决定》为标准,刘玉忠(2011)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是:战略性、创新性、先导性和市场需求不确定性[4]。江西省发改委和省价格理论研究所课题组对其内涵做以下理解:其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个区域概念;其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个动态概念;其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交集[5]。

执政者则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理论界的认识,形成了不一样的理解,主要表现为“新产业”“热门产业”“区域内未涉及的传统支柱产业”,如,将石化深加工、绿色食品、林产业、海洋产业、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等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与中央《决定》要求的必须从抢占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出发存在差距。

因此,执政者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标准应该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前瞻性、长远性、辐射性和适应性[6]。江西省的规划也将“绿色食品”、“文化创意”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与上述两界认识差别是有关系的,这种认识上的差别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很容易导致官员利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名义发展一些传统落后的项目,目的只是为了完成“招商”工作任务,从而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最终影响整个规划的实现。因此,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产业发展规律。

3.2 充分重视金融和人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

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引领性、战略性作用,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的能力。这就要求通过灵活的政策和产业发展优势充分吸纳他们。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市场的大力支持。从公布的数据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都是巨大的,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在市场中积累是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的。江西省各地依据实际情况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如,南昌市每年提供1亿元,但是从总量上来看,还是显得杯水车薪。企业应该多方面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需要给予大力支持。另外,积极引入风险投资或者是战略性股东,使得融资渠道进一步放大,同时,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降低原始投资者的风险。

3.3 风险的控制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更应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扩大投入的主体、产业发展的主体。由于新兴产业前景不确定性,企业需要特别关注风险控制。

第一,密切关注相关市场的变化,构建起企业自身的商业模式,掌握市场主动权。赛维LDK原是江西第一、全国第二的光伏企业,由于企业在构建产业链的过程中走得太快,资金链变得紧张,其产品市场主要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当这些国家取消新能源补贴后,这些国家对硅晶片等产品需求量下降,同时,为维护本国企业利益,美国诉讼中国企业有倾销行为,并正式惩罚性关税,造成产品出口成本急剧上升,实际上丧失了欧美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赛维陷入深深的债务危机,成为新余市乃至江西省的一块鸡肋。江西赛维走到今天,除了自身因素外,外部因素的不确定性是加速其陷入危机的主要原因。赛维短时间就建立起相对的企业规模,但是其商业运作还只是一个卖低端产品的企业,不是掌控市场的主体,因此,其成长完全依靠市场需求的稳定。尽管,赛维也投资高端多晶片,但由于错过最佳时机,反而拖累了整个集团。因此,前车之鉴必须面对,一方面不能单纯乐观市场,需要企业通过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商业模式来引导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政府也不要盲目给企业发展压力,遵循企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

第二,通过推进本地传统产业的战略升级,避免新市场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以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的。江西省是个经济较落后的地区,传统产业底子薄,发展新兴产业要量力而行。有学者指出,通过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使之转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可行的。如,江西的陶瓷产业,传统的是艺术品陶瓷产品和建材陶瓷,新兴的是蜂窝陶瓷、纳米陶瓷和陶瓷膜等特征陶瓷。显然,这需要科研的支撑,因此,构建一个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学研”新模式是新时期的重要课题,有效将资金、技术、知识产权和人才等资源有效整合,使产业中每个角色都能发挥最大效能。

参考文献:

[1] 余前广.江西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思考[J].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告,2011(6):45-46.

[2] 刘峰.把握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J].领导之友,2010(5):6-7.

[3] 科技之窗.江西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1(4):109.

[4] 刘玉忠.后危机时代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11(2):45.

[5] 江西省发改委和省价格理论研究所课题组.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J].价格月刊,2011(8):2.

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范文9

【关键词】 商业银行 战略新兴产业 互动机理

为不再坐失“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前国务院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能源汽车这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战略新兴产业也概莫能外。目前中国的商业银行在金融业中居于主体地位。因此,理清商业银行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持,特别是商业银行与战略新兴产业的互动关系,对于两者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相关文献回顾及评价

自明确提出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以来,相关文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顾海峰(2011)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及其政策设计,认为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政策性金融支持机制、市场性金融支持机制、以信贷为主导的间接金融体系、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直接金融体系的支持。张训、贺正楚(2012)通过实证分析比较了证券资本市场和银行融资市场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效果,结果显示银行贷款对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效果非常弱,而股票融资对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刘志彪(2012)认为中国在“十二五”时期应该把商业银行的科技金融功能的建设摆上议程,鼓励商业银行以控风险、早布局为原则,以建设和完善科技专营机构为突破口,加快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确立商行在科技金融中的领军地位。

战略新兴产业属于中国特色的名词,国外主要是涉及到金融支持产业发展,包括高新技术、高新产业等方面,研究成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前后。Raghuram G.Rajan,Luigi Zingales(1988)对比多国数据发现,金融体系建设落后国家的行业发展不如依赖于外部资金的行业在金融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GreenWood(1990)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验证了金融对于产业的发展具有显性的支持效应。Maksimovic(1998)重点分析了金融发展对于微观层面企业的作用,研究发现能够进入发达资本市场的企业比不能进入的企业发展得要好。

综合国内外研究,总结出以下特点:一是研究金融支持战略新兴产业,主要侧重于资本市场对战略新兴产业的作用,忽略商业银行的支持作用;过度倚重直接市场融资,忽略间接市场融资。有的还得出了银行信贷对战略新兴产业负效应的结论。二是少数研究注意到商业银行对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但是研究成果限于银行单一的信贷资金支持,忽视商业银行在中国作为金融主体的其他重要作用,譬如网点建设、金融创新等方面。三是过度偏重金融对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忽略了战略新兴产业对于金融系统,特别是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鉴于此,本文主要围绕中国商业银行与战略新兴产业互惠互动关系做一些探讨与研究。

二、中国商业银行与战略新兴产业互惠的必要性

商业银行与战略新兴产业之间不是单向的利益输出关系,而是相生互惠的合作关系。两者关系不仅局限于银行金融支持战略新兴产业,而且广泛存在战略新兴产业对银行的促进作用。两者存在互动的供求关系。

1、商业银行对战略新兴产业的供给与需求

(1)商业银行对战略新兴产业的供给。商业银行对战略新兴产业的供给包括:一是信贷投放为基础。信贷供给贯穿新兴产业发展的整个过程,特别是在初生阶段起到基石作用。二是金融创新为关键。主要涉及信贷投放环节中的担保物抵押问题,如知识产权抵押、股权质押、高技术设备质押等。三是网点网络为渠道。渠道为王,商业银行的物理网点设置、无线网络服务是渠道的主要支撑。四是财税理财为优化。银行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提供财税规划、资产管理、理财投行等金融业务,弥补战略新兴产业除技术优势外的先天不足。

(2)商业银行对战略新兴产业的需求。银行对战略新兴产业的需求包括:一是企业存款为依托。存贷比是监管商业银行的重要指标,虽然战略新兴产业初生阶段存款资金量小,但存款仍是银行的重要参考指标。二是经济增加值为根本。对于中国商业银行而言,指标关系到自身的资源配给。新兴产业作为潜质客户,将对银行经济增加起到效应。三是社会效益为补充。银行支持中小企业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初生阶段的战略新兴产业属于优质中小企业范畴,应支持新兴产业取得经济和社会双效益。

2、战略新兴产业对商业银行的供给与需求

(1)战略新兴产业对商业银行的供给。战略新兴产业对银行的供给包括:一是作为潜质客户。战略新兴产业企业对银行而言,既是潜在客户,又是优质客户。二是作为集群客户。从产业链的角度,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将是产业集聚的过程,赢得了核心客户就能锁定上下游企业。三是作为政策客户。新兴产业是政府着眼未来的科技竞争实施的国家战略,其发展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

(2)战略新兴产业对商业银行的需求。战略新兴产业对银行的需求包括:一是融资需求。不局限于对银行的信贷资金需求,而且包括以商业银行为中介,发行企业债券、引导推荐到资本市场融资等融资需求。二是信息需求。作为新兴的产业,受自身实力所困,资源有限。与此同时,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对信息资源需求旺盛。银行作为金融主体,具有较为完备的信息资源优势,可以满足其需求。三是政策需求。新兴产业将持续得到政策的支持,而银行是货币政策的执行者。因此,建立战略新兴产业和商业银行的良性互动,也是政府所乐见其成的。

三、中国商业银行与战略新兴产业互动机理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历程较短,但发展如火如荼,趋势符合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将产业发展依次分为初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下面将结合经济学原理中的供求理论,分析战略新兴产业与中国商业银行的互动机理特征。

1、产业初生期

为便于研究,假设商业银行与战略新兴产业的供求均衡的帕累托最优点为G点(如图1所示),图中向上倾斜曲线为供给曲线,向下倾斜曲线为需求曲线,X轴表示商业银行投入,Y轴表示商业银行产出,均衡G点对应的投入值为x0、产出值为y0。在产业初生期阶段,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对银行投入具有巨大需求,由于此时为卖方市场,银行在交易中处于优势,战略新兴产业在市场中处于弱势。银行会主动寻求更高的投入产出比,进而压低对战略新兴产业资金的供给,使得需求曲线向左移动或者供给曲线向上移动,此时的均衡点停留在G1点,对应的横纵轴之分别为x1和y1,不难发现,x1y0。

2、产业成长期

在产业成长期阶段,战略新兴产业的实力不断壮大,虽然在业务发展中仍需要商业银行的支持,但是话语权已经大大增强,因为此时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也需要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持。因此,市场买卖双方力量处于势均力敌状态,近乎为理论中的帕累托均衡状态。如图2所示,此时的银行投入产出比接近100%,均衡点在G点或其附近。

3、产业成熟期

进入产业成熟期后,战略新兴产业的实力更加强大,在资金、技术、信息、资源等方面拥有了更大的后发之势,进而在与商业银行交易中处于较为明显的优势地位,类似于目前中国的央企与银行之间的关系。此时,商业银行之间的客户竞争战争会更加激烈,将要付出更大的条件来吸引和留住客户,相应的投入产出比会下降。正如图3中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或者供给曲线向下移动,此时的均衡点将出现在G2附件,显然投入增加了(x2>x0),但是产出却下降了(y2

4、产业衰退期

依据产业周期理论,产业衰退期即是企业被市场淘汰的的消亡期。本文结合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特点,更倾向于将衰退期认为是新兴产业转入传统产业的变更期。一部分企业经受住了市场的洗礼,另一部分不幸被市场淘汰。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破产法有望出台,不排除未来中国商业银行倒闭的现象发生。

四、中国商业银行与战略新兴产业互惠互动的策略建议

中国商业银行与战略新兴产业应当积极把握产业周期中的阶段性规律,有的放矢,在市场变化中抢抓机遇,力争实现互利共赢。

1、产业初生期策略建议

在相对弱势阶段,新兴产业应借助政府的力量,以此为桥梁获取银行的信贷支持,迅速做大做强。银行应响应政府号召,在支持新兴产业壮大的同时,做好优质中小企业甄别,设定盈亏风险底线,找准合作对象。

2、产业成长期策略建议

在势均力敌阶段,战略新兴产业应向银行中间业务的拓展,诸如企业债券、理财咨询等。条件成熟下,与银行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约定合作的一揽子协议。商业银行应不断拓展合作内涵。

3、产业成熟期策略建议

在比较优势的阶段,新兴产业一方面应借力银行,向资本市场进军获取低成本融资,另一方面应打造产业集群,增强自身实力。银行应走差异化竞争道路,结合需求量身定制金融产品,也可在工业园区设立银行科技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