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电梯困人应急演练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3-03-13 11:06:38

电梯困人应急演练总结

电梯困人应急演练总结范文1

按照县政府安委会和市局统一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各级政府有关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文件精神,坚持“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面向”(面向基层、面向企业、面向职工)原则,强化宣传工作,普及特种设备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和安全常识,抓好特种设备企业安全主体责任落实,增强对特种设备事故的防范意识,确保我县特种设备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二、活动主题

强化安全基础、推动安全发展

三、活动时间

6月1日至6月30日。

四、重点活动内容

(一)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宣传工作。

1、组织开展特种设备安全“五进”(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活动。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体,通过发放宣传画册、开设宣传栏、举办安全知识讲座等形式宣传特种设备相关法规规章和安全常识以及投诉举报途径,督促维保单位开展电梯安全咨询服务活动,督促液化气充装站和电梯使用单位做好向用户宣传安全使用知识工作,不断增强全社会特种设备安全意识和应急防范常识,营造人人关注特种设备安全的氛围。

2、积极参加县政府安委会统一组织的安全生产事故警示教育周活动。组织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以及相关生产使用单位集中观看《生产安全事故典型案例盘点(2013版)》等安全警示教育片,通过对典型事故进行剖析,分析原因,吸取教训,推动工作。

(二)突出工作重点,强化监督检查。

1、加强对涉及公共安全公共聚集场所电梯的安全监督检查,继续深入开展电梯维保领域和液化气充装站专项整治,督促各运营使用单位和维保单位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切实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排查各类安全隐患。

2、按照县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部署和转发市局、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意见》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校园及学校周边特种设备的监督检查和隐患排查力度,不断提升学校及周边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水平。

(三)加强应急管理,开展应急演练。

根据2013年县政府应急预案演练计划安排,我局计划于6月份在县人民医院开展电梯困人事故应急救援演练,进一步提高特种设备应急处置能力。

五、活动要求

1、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当前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要以“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加强组织领导,周密计划部署,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具有特色的“安全生产月”活动。

电梯困人应急演练总结范文2

关键词:电梯 日常使用管理 维护保养

中图分类号:TG807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中高楼的迅速增加,电梯已成为人们日常频繁使用的交通工具,但电梯的事故时有发生,就目前现状绝大多数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电梯的日常使用管理(以下简称日常管理)和维护保养(以下简称维保)不规范产生的。我们在日常检验中发现,电梯日常管理和维保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电梯的安全、平稳运行。

1 存在的问题

1.1 使用单位

一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 》(以下简称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以下简称规则)缺乏了解、认识,对电梯日常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二是电梯安全意识不够,认为电梯已使用了好多年,都没有发生过安全事故。

三是责任意识不强,没有按相关规定配备持证的专职或兼职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出现以维保代替日常管理,缺乏对电梯维保工作的监督和配合,依赖维保单位,造成电梯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未执行,日常检查不到位,建立“一机一档”不规范,申报检验不及时等问题。

1.2 维保单位

一是电梯维保市场混乱。《法》规定:电梯的维保应当由电梯制造单位或者依照本法取得许可的安装、改造、修理单位进行。目前电梯维保单位参差不齐,有的技术力量雄厚,建立健全完善的质保体系,仪器设备齐全,对技术人员要求严格,经常进行技术培训,保证了电梯的维保质量。而有的却是不过几个人的小公司,没有相对固定的办公场所,这些小公司靠挂靠其他比较大的维保单位弄个资质,必需的设备没有,技术力量贫乏,更不用谈建立质保体系和保证维保质量,依靠社会关系、降低维保费用或包揽维保一些散的、远的电梯,由于成本低或降低维保费,造成维保行业恶性竞争,使得电梯维保质量根本没有保障。

二是维保人员素质不高。在检验中发现由于维保单位维保业务广泛,电梯品种繁多,但专业人员缺乏,有的在社会上找一些社会人员或临时人员参与维保,这些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这样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还有的维保人员知识面不广,认识电梯单一,面对各式各样的电梯,出现了问题往往无从下手,只有打电话请教或搬“救兵”,不能及时的排除故障,耽误了时间。

三是维保不规范。《条例》规定:电梯应当至少每15日进行一次清洁、、调整和检查。但维保人员不能定期对电梯进行维保,这个问题很普遍,有的维保人员一个月去一次,有的是去一次填写两次维保记录,有的根本不到现场或电梯已坏才去修理,把维保当成维修。有的到现场就知道加机油,从来不去轿顶和底坑,敷衍了事,认为电梯只要能运行就平安无事,不注重电梯的保养,完全不按照《规则》中规定的28个半月维保项目进行,至于按要求对电梯进行的季度、半年、年度维保更是不可能了,这种维保方式达不到电梯维保的目的,认电梯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四是电梯救援不及时。《法》规定:电梯的维保单位应当对其维保的电梯的安全性能负责,接到故障通知后,应当立即赶赴现场,并采取必要的应急救援措施。《规则》规定:维保单位设立24小时维保值班电话,保证接到故障通知后及时予以排除,接到电梯困人故障报告后,维修人员及时抵达所维保电梯所在地实施现场救援,直辖市或者社区市内,抵达时间不超过30分钟,其他地区一般不超过1小时。显然当电梯出现故障困人后,维修单位应该及时到达现场排除故障解救被困人员,这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有些维保单位没有制定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更不用说按《规则》规定:每半年至少针对本单位维保的不同类别(类型)电梯进行一次应急演练。而是接到电话后就临时找些维保人员去故障现场,耽误救援时间,由于平时维保工作没有做好,结果往往不能迅速排除故障,延缓了救援进度,甚至可能造成了电梯事故。

2 解决方法

2.1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部门加强对维保单位的管理,提高准入门槛,对维保单位的质资状况,、人员状况和维保设备状况登记在案,定期对维保单位开展巡查。严厉打击、取缔非法的维保公司,逐步淘汰一些管理水平低下,技术力量薄弱,人员少的维保单位。主管部门制定维保行业的维保收费标准,统一规范维保费用,杜绝维保单位为拉业务恶性降低价格的行为,建立和谐相对稳定的维保市场。

2.2 是加强电梯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大量宣传国家制定的电梯相关知识,提高使用单位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督促使用单位建立健全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并切实执行,按“一机一档”规范的建立设备档案,加强重视电梯的维保工作。使用单位安全管理人员还要学习电梯的基本专业知识及维保知识,了解电梯工作原理,不但可以解决电梯的常见小故障,而且还能更好的监督和配合维保工作按照《条例》和《规则》要求的内容进行维保,还要每天对电梯的使用情况作日常检查记录,发生异常立即通知维保单位来处理。这样才能有效的保障电梯安全运行。

2.3 使用单位在选择电梯维保单位时,应选择一些实力雄厚,有信誉的维保单位,要求维保单位认真履行维保合同,严格让维保单位执行《规则》中规定的维保项目,进行全面的维保。保证电梯的维保质量。

2.4 维保单位要加强对维保人员专业技术知识学习,招收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维保人员,建立维保人员技术档案,对维保质量进行不定期的检查评分,将维保质量与他的奖金挂钩,建立工作负责制,“谁保养,谁负责”,提高维保人员的责任感,认真维保,让电梯真正有个好“保姆”。

2.5 《条例》规定:电梯轿厢滞留人员2小时以上的就属于一般事故。另外今年8月11日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局以国质检特〔(2014)433号〕文件形式了《关于推进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可见国家对电梯事故非常重视。我认为对于使用单位应该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和应急救援演习制度,专人负责电梯事故的救援,保持电梯对外紧急报警装置有效,以便发生事故时和电梯里被困人员能进行有效沟通。对于维保单位,也要根据各种类别(类型)的电梯制定有效的救援预案和应急措施,派人24小时接听电话,接到事故报警电话,立刻组织专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抵达现场,及时救出被困人员。维保单位和使用单位配合,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救援演练,这样才能在紧急时候及时救出被困人员,防止事故的发生或事故的扩大。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

电梯困人应急演练总结范文3

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心得四篇

温馨提示:参考范文只是提供给大家参考学习之用,可根据需要任意编辑,文本内容仅供参考,切勿对号入座,感谢您的阅读下载!

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心得体会(一)

我部为提高全员消防意识,增强员工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自我防护能力,使每个员工掌握一定的消防知识。消除火灾隐患。学习有关消防知识和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并掌握消防逃生技能及注意事项等。检验项目部《火灾应急救援预案》的可行性,各救援组在紧急情况下的到位及时性以及在救援过程中如何确保救灾中人员和设备的安全。我部以消防月为楔机,围绕全民关注消防,生命安全至上为主题。我部在20__年__月__日消防日举行了防火演练。邀请了业主桂工、监理孟工观摩。防火演练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全体项目员工的安全意识有所提高,对消防安全常识有了进一步了解。对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有所提高,演练现场大多数员工能有效组织、迅速对火灾事故警报做出反应,大部分救援小组负责人能有效组织本组组员疏散、警戒和投入灭火行动中。对今后应对突发事件有一定的提高。

演练前我部组织了消防预案演练培训,使现场人员掌握一定的消防知识,增强员工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自我防护能力,学习了有关消防知识和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并掌握消防逃生技能及注意事项等。项目部利用张贴标语的形式大力宣传消防安全的重要性。

演练过程中,员工们的团队凝聚力得到了升华。应急领导小组的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和应急应变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基本上达到了防火演练的目的。

二、不足之处

少数员工安全意识不够强,责任心不强,演练不够认真。个别救援组负责人对本组组员对本次演练的重要性宣传力度不够,表现在行动缓慢、纪律松散、不够严肃。救护组的演练不够到位,灭火组的演练不够真实,整体演练效果不是太好。

三、后续工作安排

减少事故给公司带来的损失是每个员工义务和责任。公司员工和各级管理人员都必须密切配合处理突发事件,一旦接到处理突发事件的指令后,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要义不容辞的快速执行。不得以任何借口推托责任或拒绝执行。这样我们的公司才是一个大家庭,一个有战斗力和执行力的集体。

因此项目部在今后的工作和应急活动中对以上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进一步加强应急工作的培训宣传工作。增强应急预案的可行性。确保各救援组在今后紧急情况下的到位及时性以及在救援过程中如何确保救灾中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心得体会(二)

在几个小时的学习培训中,使我受到了启迪,开拓了思维,获益匪浅。下面,我就参加本次演习训练谈谈我个人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认清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火灾的发生是现实生活中最常见、最突出、危害的一种灾难,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的大问题,所以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安全就是效益”、“消防工作是其他工作的保障”,牢牢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将安全生产工作放到尊重生存权、尊重人权的高度,本着对社会,对公众负责任的态度,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时刻做到居安思危,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

二、加强消防常识的学习。

火魔无情,当我们被困在火场内生命受到威胁时,在等待消防救助的时间里,如果我们能利用地形或身边的物体采取有效的自救措施,就可以让自己的命运由“被动”转化为“主动”,为生命赢得更多的“生机”。火场逃生不能只能希望于“急中生智”,只有靠平时对消防知识的学习、掌握和储备。危机关头,才能应付自如,从容逃离险境。所以我们一定要熟悉掌握灭火器材的使用,火场逃生,人员疏散及自身自救的方法。

三、保持良好的心态。

“只有绝望的人,没有绝望的处境。”当面对滚滚的浓烟和熊熊的烈火,保持良好的心态,镇静自若尤为重要。因为只有保持平静的心态,才能冷静理智地去实施消防自救和逃生,就极有可能拯救自己,甚而助救他人。反之,就会出现不辩方向,慌不择路,致使失去有利的逃生机会。

经过这次消防培训,使我对消防有了更进一步了解认识,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对消防设备设施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纠正;当真正火灾到来时,我们一定要记住以下的原则:

1、“报警早,损失少”这是人们在同火灾做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条宝贵的经验。

2、“边报警,边扑救”在报警的同时要及时扑灭初起之火。

3、“先控制,后灭火”在扑救可燃气体、液体火灾时,应首先切断可燃物的来源,然后争取灭火一次成功。

4、“先救人,后救物”在发生火灾时,如果人员受到火灾的威胁,人和物相比,人是主要的,我们应贯彻执行救人第一,救人与灭火同步进行的原则,先救人后疏散物资。

“听指挥,莫惊慌”发生火灾时不能随便动用周围的物质进行灭火,因为慌乱中可能会把可燃物质当作灭火的水来使用,反面会造成火势迅速扩大;发生火灾时一定要保持镇静,采取迅速正确的措施扑灭初起火。这就要求大家平时加强防火灭火知识学习,积极参加消防训练,制定周密的灭火计划,才能做到一旦发生火灾时不会惊慌失措。

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心得体会(三)

在这次消防安全知识的主题班会中我对中学生怎样防止火灾发生,发生火灾后如何自救都有了深刻的认识。

我们中小学生不要随身携带火柴、打火机等火种。不能乱拉、乱拉电线,随意拆卸电器,用完电器要及时拔掉插销。发现燃气泄漏时,要关紧阀门,打开门窗,不可触动电器开关和使用明火。阳台上、楼道内不能烧纸片,燃放_。使用电灯时,灯泡不要接触或靠近可燃物。

发生火灾后要学会自救:在火势越来越大,不能立即扑灭,有人被围困的危险情况下,应尽快设法脱险。如果门窗、通道、楼梯已被烟火封住,确实没有可能向外冲时,可向头部、身上浇些冷水或用湿毛巾、湿被单将头部包好,用湿棉被、湿毯子将身体裹好,再冲出险区。

如果浓烟太大,呛得透不过气来,可用口罩或毛巾捂住口鼻,身体尽量贴近地面行进或者爬行,穿过险区。当楼梯已被烧断,通道已被堵死,应保持镇静,设法从别的安全地方转移。可按当时具体情况,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脱离险区。

一是可以从别的楼梯或室外消防梯走出险区。

有些高层楼房设有消防梯,人们应熟悉通向消防梯的通道,着火后可迅速由消防梯的安全门下楼。

二是住在比较低的楼层可以利用结实的绳索(如果找不到绳索,可将被褥里儿、床单或结实的窗帘布等物撕成条,拧好成绳),拴在牢固的窗框或床架上,然后沿绳缓缓爬下。

三是如果被火困于二楼,可以先向楼外扔一些被褥作垫子,然后攀着窗口或阳台往下跳。

这样可以缩短距离,更好地保证人身安全。如果被困于三楼以上,那就千万不要急于往下跳,因距离大,容易造成伤亡。

四是可以转移到其他比较安全的房间、窗边或阳台上,耐心等待消防人员。

生命最重要,安全第一。学会保护自己。

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心得体会(四)

通过这次对消防法规和消防实用知识的学习,对消防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把握了一些消防安全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对此,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消防安全治理应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把消防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火灾带来的危害,人人都懂,但在日常工作中却往往被忽视,被麻痹,侥幸心理代替,往往要等到确实发生了事故,造成了损失,才会回过头来警醒。

这就是因为没有把防范火灾的工作放在第一位所导致的。

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这十八个字是__同志多年前提出的,至今仍是消防安全治理的主旨所在。而做好预防工作的要害就在于提高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校园中,应该以消除火灾隐患、提高防火意识为目的,不作口头文章,以实际行动和措施来切实做好消防安全工作。

二、加强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提高防范意识

由于有些工作涉及到易燃易爆化学品等高危险物质,校园内部对火灾隐患已经有了一定的防范意识,但通过这次培训,发现现有防范意识程度还是不够的。不论是一线工作人员还是治理人员,都应对岗位和部门可能涉及到的火灾风险和消防通道等消防相关设施有充分的了解。

不论是火灾高危险岗位人员还是其他人员,都应该定期接受相关专家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内容包括:有关消防法规、消防安全制度、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各部门各岗位的火灾危险性和防火措施;各种消防设施的性能、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报火警、扑救初起火灾和自救逃生的知识和技能等。

三、消防安全工作要做到三个抓,不为隐患留空隙

第一是要抓重点。

涉及到易燃易爆设备和物品的部门除了定期的培训之外,还要经常组织进行防火检查,发现火灾隐患,要记录在案并及时研究整改。组织建立义务_,不仅可以及时扑灭前期火灾,更重要的是通过义务_的组织,将消防意识和技能深入到重点部门的各方各面。

第二是要抓薄弱。

相对消防安全隐患少的地区往往是最轻易被忽略的地区,但相对安全隐患少并不代表没有安全隐患。消防安全隐患和生产安全隐患不同,后者只会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但前者却可能出现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电梯困人应急演练总结范文4

摘要:电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器械,因为目前经济的发展,导致了高楼建筑越来越多,随处可见的就是高楼林立,所以不管是民用建筑还是商用建筑,电梯越来越多的被运用起来,而且电梯技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的,但是近年来,电梯发生的事故也不少,前不久杭州奥克斯电梯从5楼直接掉到3楼,导致几人受轻伤。所以对于电梯的事故种类和应急救援方法的研究也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了。本文首先对电梯事故种类进行了归纳总结,之后阐述了实施电梯应急救援的要求以及相应的电梯事故应急救援方式。

关键词:电梯事故应急救援

中图分类号:TU8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3(a)-0000-00

目前电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器械,电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电梯安全事故也相应的呈现出上涨趋势,电梯安全性及可靠性成为当前社会一大关注焦点,前不久杭州奥克斯电梯从5楼直接掉到3楼,导致几人受轻伤。所以对于电梯的事故种类和应急救援方法的研究也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了。

1电梯事故种类

以事故系统位置为依据,可以将电梯事故划分为门系统事故、冲顶或蹲底事故以及其他类型的事故。(1)门系统事故,其发生率在电梯安全事故中所占比重最高,约为80%,导致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电梯系统结构特性。在电梯的运行过程中,每次运行都包括两次开门动作,如此频繁的工作加速其老化。如果未及时进行维护及更换,将会造成一定的安全事故隐患。相关统计结果显示,超过80%以上的门系统事故是由于门锁开关接通不及时或频繁损坏导致的;(2)冲顶或蹲底事故,这种电梯事故所导致的后果极为严重,特别是发生在高层建筑电梯的情况下。电梯上行超速保护装置在欧洲被明确规定为安全元件范畴,我国当前尚未对此作出具体限制。电梯关键部件之一就是制动器,当制动器失去控制或存在隐患的情况下,就会导致电梯处于失控状态,由此导致的后果将不堪设想。(3)曳引电梯,液压电梯非开门区困人(停电,冲顶,蹲底,门触点故障):故障现象可能是电梯停在井道内不能正常启动运行,将人员关(困)在电梯轿厢内;液压电梯非正常开门运行发生剪切事故(开门走车,溜车):故障现象可能是电梯门区或在井道内,将人卡在门区和轿厢,轿厢与对重之间;曳引电梯制动器失效:故障现象可能是电梯停在井道内不能正常启动运行,将人困在电梯轿厢内;安全钳意外动作:故障现象可能是限速器动作后带动安全钳动作,将电梯轿厢或对重闸在导轨上,电梯停在井道内不能正常启动运行,将人员困在电梯轿厢内;上行超速保护装置动作:故障现象可能是电梯停在井道内不能正常启动运行,将乘客困在电梯轿厢内;动扶梯,自动人行道发生夹持(梯级与裙板,扶手带,梳齿板):故障现象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将乘客的身体某一部位或衣物夹住,可能造成乘客身体的局部性伤害;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梯级断裂,断链,制动器失灵:故障现象可能是乘梯人员随着梯级下陷而掉入桁架内,乘梯人员可能会被梯级卡在桁架内,可能对乘梯人员造成严重的伤害,可能直接造成乘梯人员的伤亡。

2应急救援方式

电梯事故应急救援要以人为本,具体的应急救援方式也从之前的“自救“转为 “他救”,今后将朝着自动救护、远程救护以及专门救护的方向发展。笔者在此主要探讨停电、火灾以及电梯设备故障等情形下的应急救援。

(1)自救。此方式主要适用于老电梯。由于电梯故障导致其在两层间停止的情况下,乘客可以先用手将轿门扒开,并根据所处具体位置采取相应措施:如果当时所在位置能够凭借手力波动厅门滚轮,进而打开电梯门,便可以选择从此处离开;如果当时所在我位置无法打开厅门,可以将安全窗打开,爬上轿顶,之后利用上述方式将门厅打开。通常情况下,警铃安装在轿顶位置,如果高度在三十米之上,必须设置对讲系统,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及时与机房取得联系。紧急开锁装置一般设置在基站或两端站。此种电梯事故应急救援方式目前已经很少使用。

(2)他救。作为当前使用率最高的一种电梯事故应急救援方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该救援方式主要是由专业技术人员以被困乘客发出的求救信号为依据采取有针对性的救助措施。第一,当遇到突发情况时,乘客需及时采取以下求救及自我保护措施:借助警铃、对讲系统、手机或轿厢提示求救;不要靠近电梯轿厢门,一切行为听从救援人员的指挥;在专业救援人员实施救援之前,不能盲目对电梯轿厢门进行撬砸,也不要攀爬安全窗;若由于电梯急停造成不适感,可以通过屈膝动作加以缓解。第二,自动进行的应急救援方式,也就是放人之后在查找事故原因,当前国外尚未对此作出明确规定,只有较为高级的电梯具备此项功能:故障自平层,在突发故障情况下,电梯可以自动进行故障检测,并及时停止运行,使乘客安全出梯;断电自平层,在遇到断电等意外时,借助备用电源及时将电梯停靠在就近楼层以便放人。

(3)远程救助,即利用监控系统,电梯生产厂家可以动态监控电梯运行状况,系统在故障发生时自动发出警报,并提示故障原因及具体位置,监控人员借助语音系统可以安抚被困人员,同时对电梯实施远程操控,使其就近放人。但远程应急救援技术尚不够成熟,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4)社会救援,这种应急救援方式更多的融入了社会化因素,地方政府组建专门的电梯事故应急救援组织,培训一批业务熟练、作风严谨、并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专业化电梯事故应急救援队伍,以确保在遇到电梯突发事故的情况下及时实施救援,为乘客人身安全及设备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5)消防状态下的应急救援。当前已经投入运行的电梯具备一级、二级消防功能。在遇到火灾等意外情况,要在第一时间报警,将消防功能开关玻璃罩及时敲碎。如果电梯具备消防功能,及时按下消防按键;如果不具备消防功能,应将其行驶至记者和那并将带能源及时切断。

3结语

综上所述,电梯事故紧急救援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系统性工程,是电梯安全工作的关键内容之一。电梯事故紧急救援存在一定规律,以电梯设备相应功能为主要依据及时制定科学应急救援方案十分关键;鉴于当前电梯事故不断增多,有必要定期开展电梯事故紧急救援演习;除此之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电梯日常管理,强化电梯安全意识,提高电梯事故紧急救援技术。

参考文献

[1] 易风华,徐义.电梯事故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J].电力安全技术,2011,06.

[2] 张梁娟,史熙,朱昌明,张鹏.电梯事故计算机辅助仿真分析系统[J].系统仿真学报,2009,19 .

电梯困人应急演练总结范文5

关键词:船用电梯 管理与维护 安全

船用电梯作为特种甲板机械,其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从小型的客船、海监救援船到大型的客滚船、邮轮、货船以及集装箱船等,新造的各类船舶很多开始安装电梯。但是船用电梯不同与船上的其他传统设备,很多情况下,轮机员是首次在船上接触电梯,因此轮机员对于船用电梯的管理维护事宜往往不熟悉,常常是设备出现问题时,轮机员才开始修理,平时基本没有日常的维护工作或不知道如何开展维护工作,导致设备容易发生故障。因此,本文结合船用电梯方面的工作经验,着重从管理与维护的角度分析如何保证船用电梯的安全运行与正常运行。

1 船用电梯的管理

船用电梯的工作环境比较特殊,在使用过程中,船体有静倾、摇摆和振动,环境温度范围通常为-10 ℃~ 45℃,空气相对湿度为95%左右,空气中还有盐雾和霉菌,其使用环境比陆用电梯恶劣,因此其管理工作应该需要比陆地用电梯更加严格规范。船用电梯的管理应该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1 对人员进行培训

船上电梯的运行管理及日常维护工作应统一由船上设置的管理人员进行。负责电梯管理的人员应具有维修一般机电设备的经验,上岗前应对其进行相关安全教育与技术培训,最好接受电梯供应商的培训。

1.2 按照要求安全使用电梯

a.电梯首次使用前,管理人员应将电梯的安全使用注意事项、警示标志张贴在轿厢内显著位置。管理人员每日将电梯投入使用前,应将电梯上下运行数次,检查电梯的运行状态。在电梯运行过程中,应经常巡视,发现或认为电梯有故障时,应立即停梯,并立即对电梯进行检查。在电梯使用完毕后,管理人员应及时锁梯,长期不用时,切断电梯的电源。

b.管理人员在电梯运行期间应当注意海况,当船体倾斜和摇摆超过电梯使用维护说明书中的规定情况时,应当立刻锁闭电梯并切断电梯电源。

c.管理人员必须妥善保管电梯的所有钥匙,绝对不允许借由他人使用。

1.3 定期进行维护,重要问题及时上报

a.电梯管理人员应当按照产品维护说明书的要求,制定维护计划与编制备件清单,定期对电梯进行清洁、、检查、调整,更换不符合要求的易损件以及更换不重要的零部件,并根据备件清单备好备件。尤其对无限航区的船舶,电梯备件的充分准备非常重要。

b.在维护过程中发现仅依靠维护工作已经不能保证电梯的正常运行,需要对重要零部件进行更换或修配时,应立即停梯,同时上报所属部门。电梯管理人员应根据电梯的实际情况,编制修理方案。修理方案经过所属部门评审通过后方可进行电梯修理。

1.4 制订并演练应急预案

管理人员应根据产品使用维护说明书制订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至少半年一次的演练。应急救援预案应张贴在设备间、轿厢内、轿厢顶,以及电梯围井的每一个出口。当电梯发生困人等突发事件时,管理人员应迅速赶到相应甲板,并按照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处理突发事件,同时应上报所属部门。

1.5 建立设备的技术档案

船上应建立电梯安全技术档案,包括设备及主要部件的产品证书及供应商的合格证,产品及部件的使用维护说明书,前述活动所形成的相关记录,船级社的年检记录。以上文件与记录应永久性保存。

2 船用电梯的维护要点

维护是在船用电梯装船并取得产品证书后为确保电梯设备和零部件达到安全性能和预期功能所需的操作,管理员应根据电梯使用维护说明书及维护计划进行维护保养。笔者结合船用电梯与陆用电梯的工作经验,将关键的维护要点进行总结。

2.1 安全保护装置的维护

船用电梯的安全装置主要包含限速器、安全钳、缓冲器、应急救援装置,以及摇摆检测装置。安全装置的维护主要是定期检查限速器安全钳系统动作是否灵活可靠,并定期加注油;检查缓冲器机械部分是否复位到有效位置;检查应急救援装置是否齐全,并试验其是否工作有效;经常检查摇摆检测装置是否工作有效。

2.2 曳引机钢丝绳及绳头组合的维护

重点检查调整绳头组合的螺母,使各个钢丝绳受力尽量均匀;检查钢丝绳表面磨损腐蚀油污或断丝情况,对比维护说明书的要求,判定是否需要更换钢丝绳;当钢丝绳表面有油污或金属颗粒类的异物时,应及时使用专用的清洁油清洁干净。

2.3 导轨及支架的维护

船用电梯在运行时轿厢对导轨及支架的侧向力非常大,因此导轨及导轨支架的维护非常重要。在维护时应检查支架,导轨的固定有无松动,导轨有无变形,应逐一检查每根导轨与支架。

2.4 照明系统及应急通讯系统的维护和保养

应重点检查正常照明、应急照明及临时应急照明、附加应急照明能否正常工作。检查应急通讯系统在电梯正常电源切断的情况下能否有效工作。

2.5 轿厢及对重系统的维护

检查轿厢和对重的所有连接螺栓,对重块的固定应无松动;防止轿厢的活动部分与固定部分之间发生位移的阻挡装置是否有效;检查导靴的靴衬或滚轮是否清洁,磨损是否超标,检查滑动导靴油壶里油是否足够。检查编码器固定是否牢固,并定期清洁。

2.6 曳引机

曳引机的维护重点:保持曳引轮绳槽的清洁,绝对不允许有油污;检查曳引机底座的连接螺栓,电机与减速器之间的连接螺栓有无松动;适时更换减速箱内的油,保持油的清洁;检查减速箱的运转是否平稳。检查制动器工作是否灵活,制动器间隙是否符合说明书的要求,必须保持制动闸瓦与制动轮表面清洁无任何油污,检查制动闸瓦的磨损情况。

2.7 门系统的维护

门系统的维护主要是检查机械门锁及门锁触点是否可靠;层门的强迫关门装置是否可靠;检查门滑块及门滚轮的磨损。检查轿门上的光幕是否工作有效;检查轿门和层门联动运行时是否平稳,检查相关间隙。

2.8 电气控制系统维护

检查所有电气安全开关的可靠性,检查控制柜内电气元件的动作时序准确性及可靠性。应及时清除柜内元器件的灰尘,检查柜内元器件的固定有无松动。检查所有的电缆固定及柜内接线是否牢固。

3 结束语

电梯困人应急演练总结范文6

关键词: 高层建筑 人员疏散 安全性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T-01 文献标识码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各地涌现了大量的高层建筑,有些已经成为所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1]和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高层建筑的不断涌现也给城市消防安全带来了困难和负担。由于目前高层建筑的容积率增大,容纳的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多,但是高层建筑的纵向交通容量有限,而且外部开放空间面积也在逐步的减小。所以当发生地震,火灾等不可抗力事件时,避难和消防难度也都在增大,近些年来高层建筑中各种原因引起的火灾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高层建筑的安全疏散问题就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从高层建筑火灾的特点入手,分析如何更加安全、有效的做好人员的疏散。

2 高层建筑火灾的特点

不同的规范中对高层建筑的定义不同,本文中按照《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版的规定,也就是建筑总高度超过24 m的非单层民用建筑或者10层及10层以上的住宅建筑称为高层建筑[3]。高层建筑因为自身高度的特点决定了火灾发生后其性质与一般火灾不同。

2.1发生火灾概率较大

相对于普通的多层建筑而言高层建筑内部一般较为复杂,而且高层建筑内部的电器设备繁多,各种电器的用电量较大,常会出现电器线路老化等问题,这就很容易导致火灾发生。

2.2高层火灾扑救难度较大

如果高层建筑一旦发生火灾,消防用的灭火救援设备往往达不到着火层的高度,这就给扑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由于室内设施管路复杂,所需要的水量大很,灭火的时候针对性不强,阻截高层建筑火势能力有限,需要利用消防车从室外进行补给。

2.3发生火灾人员疏散困难

高层建筑物内部结构越复杂,建筑高度越高,发生灾害的时候人员安全疏散就越加困难。高层建筑的特点:一是火灾发时火势和烟气迅速向上蔓延,而发生火灾时人们涌向楼梯间,使烟气窜入,增加了疏散难度;二是垂直疏散距离长,疏散到地人员需要时间较长;三是疏散时人员集中,在疏散通道内容易出现拥挤踩踏情况。

2.4火势蔓延迅速

如果高层建筑的楼梯间、电梯间、管道井、风道、电缆井等竖向井道防火分隔不好,如果万一发生火灾就会形成烟囱效应,加速高层建筑中火势迅速蔓延。

3 影响高层建筑安全疏散的因素

影响安全疏散的因素:1.人员对疏散路线的熟悉情况。建筑内人员对疏散路线是否熟悉,对疏散快慢影响很大。对于常住人员,一般对疏散路线是熟悉的,火灾时,能够顺利疏散;对于暂住人员,多数对疏散路线不熟悉,火灾时,疏散就困难,而且易造成混乱、拥挤。2.应急照明状况和疏散指示标志明显程度[3]。火灾时往往首先造成断电,因此,高层建筑尤其公共建筑,必须设置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如果这些设施位置设置不当,或亮度不够,或指示方向错误,或维护保养不良,都会对疏散造成严重影响。3.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是否畅通。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是否畅通是人员能否安全疏散关键之一 [4]。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是否畅通是人员能否安全疏散关键之一。如果疏散通道被占用,被封堵,或者是进行了可燃装修,火灾时都会影响安全疏散,许多群死群伤火灾的教训都是例证。

4 如何提高高层建筑人员安全疏散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1 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建筑自身防火能力

对于综合性的大型建筑,主要安全疏散设施是指疏散楼梯、公共走道和门;对于高层旅馆、饭店和写字楼,还有安全疏散辅助设施,如疏散阳台、缓解器、救生袋等,超高层建筑还有避难层或避难问等。合理布置安全疏散设施合理布置安全疏散路线,合理布置环形、双向走道或尢尽端房间的走道;合理布置疏散出口,保证建筑结构的整体或局部在设计规定的时间内不出现例塌破坏。

4.2保障高层建筑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

比如某些单位为了管理方便常常把不常用的疏散楼梯和安全出口封堵、上锁 [5]。这样做法是相当危险的。万一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就会给人员的安全疏散造成相当大的困难。因此在高层建筑中我们必须保证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畅通。

4.3 高层建筑使用单位要制定应急疏散预案并定期演练

由于高层建筑层的数多,面积大,人员多,如果发生火灾的时候人员疏散组织不好,就会造成高层建筑中的人员混乱、拥挤,使安全疏散速度大大下降,严重的时候甚至造成伤亡和财产的损失。因此,高层建筑使用单位必须制定应急疏散预案,并组织高层建筑中的员工进行安全疏散的演练。制定应急疏散预案应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1) 疏散预案的演练与修订疏散预案制定好后,组织员工进行演练。通过演练发现有不妥之处要及时进行修订。 (2) 清点人数各楼层或防火分区的人员疏散到安全地点后,现场指挥员要及时清点人数,如发现人数不足,要设法找回,或通知消防队帮助查找。(3)疏散指挥整个疏散过程必须在统一指挥下,按照预定的顺序、路线进行,否则,就可能造成混乱,影响疏散。 (4) 疏散路线疏散路线应选择离安全出口、疏散楼梯最近的路线,一般是沿疏散指示标志所指的方向疏散。(5) 疏散顺序疏散顺序,就是指先疏散哪部分人员,后疏散哪部分人员。这是制定疏散预案首先要考虑的。

4.4加强对高层建筑使用单位职工的消防教育培训

加强对高层建筑中职工的消防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消防安全意识和防灭火技能,使高层建筑中的每一位职工都懂防火,会灭火,会报警,会逃生。

4.5高层建筑中的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标志设置要正确并保证好用

比如前文中我们提到由于高层建筑发生火灾的时候往往首先造成断电,正常照明不能使用[6-7]。高层建筑必须按规范要求设置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并且要做到维护保养良好,确保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标志好用。

4.6加强高层建筑中的自动消防设施的维护保养,定期对自动消防设施检查检测,出现故障的时候要及时修复,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才能做到早发现、早扑灭,早疏散[8]。

5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土地资源在不断的减少,城市人口也在不断的增多,高层建筑的发展已经成为发展的趋势。随之出现的安全疏散问题以及防火安全工作也越来越重要,不仅要在设计院进行设计之初消除火灾隐患,而且人们要在思想上提高预防高层建筑火灾的意识,减少甚至杜绝高层建筑火灾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1年版)[M]

2 蒋永琨,王世杰.高层建筑防火设计实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 陈一峰,陈纲,卢峰.世界高层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4 李一波,高层民用建筑安全疏散及应急对策[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7,15(2):53-55.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主编.GBJ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6 司戈.高层建筑火灾时利用电梯组织人员疏散的可行性[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4(1 0):43.48.

电梯困人应急演练总结范文7

今天是汶川大地震纪念日,我们作为昆明的示范学校进行了地震逃生演习。经典,真的很经典!壮观,十分壮观!特色,非常有特色!

在防空警报响起时,我们很傻地冲出教室。我和同学一起向离我们最近的楼梯跑去,结果到了那儿,我很迷茫,楼梯口有个戴小红帽的同学正挡在楼门口,然后手一指,对我们说:“同学,这边不能走!请走这边。”

我们疑惑地向那人多得已经没法动的楼梯口走去,我们还想,是不是那个楼道是别的年级的逃生线路?无奈从人挤人的这个楼梯,用了近10分钟,才从四楼下到大堂。下楼时才发现除了两处楼梯其余6个通道全部没人。我疑惑!

等到了底楼,按说应该尽快到空旷的地方,但是这时候又有一个戴小红帽的同学拦住我们,然后向后一指说:“同学,不是这边,请往那边走。”于是我们更加疑惑地向另一边――又穿过重重建筑物,从六层的建筑物下冒险穿过,去另一边的所谓的空旷地去集合,不去那个本来可以轻松容纳下全校师生的球场,而是到学校正门集合。挤得差点发生踩踏事件!

后来又来了第二次演习。我终于弄明白了,原来,领导在众多楼梯中的两处楼梯中说笑着参观视察,而且其余领导也在正门口视察。于是,我们就只能空着6处楼梯用10分钟下楼,再空着广场冒着踩踏风险挤到正门集合。这就是我们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所进行的演习。这样的演习,绝对是演习过的死亡率比没演习过的高得多。无奈的是,就算是这样,我们还要花掉一个周日再来正式演习给更高级的领导们视察。

我们在演习还是演戏,我们是学生还是演员?

大部分学校“逃生演练”像演戏

当记者把昆明某中学学生写的日志《领导来了,地震逃命走这边,演习还是演戏》拿给云南省应急救援科学技术学会的专家们阅读时,专家们立即被这名中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所打动。“壹基金”救援联盟安全顾问、云南应急救援科学技术学会总工程师、云南火峰救援总队队长侯昭敏说:“这个孩子写的这篇日志,反映了当前许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危机管理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逃生演习只为完成任务而不讲有效性。”

每两个学生中就有一人受过伤害

中小学校园危机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自然灾害不可抗力引起的火灾、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等,另一类是人为因素引发的突发性事件,如公共环境卫生、健康卫生、疾病预防和医疗卫生事件、火灾、工程质量等造成的重大事故。

教育部2006年公布的《中小学安全事故总体形势分析报告》显示,全国中小学校园发生的安全事故中,事故灾难如溺水、交通、踩踏、一氧化碳中毒、房屋倒塌、意外事故占59%,社会安全事故如斗殴、校园伤害、自杀、住宅火灾占31%,自然灾害如洪水、龙卷风、地震、冰雹、暴雨、塌方占10%。

报告显示,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72.3%发生在农村,27.7%发生在城市;农村中小学的安全事故发生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明显高于城市,分别是城市的2.9倍、3.9倍和4.2倍。在这些事故中,43.8%发生在小学,34.8%发生在初中,9.8%发生在高中,低年级学生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不能忽视的是,目前校园伤害事故增多,25%的安全事故发生在学校内部,主要是校园绑架、爆炸、持刀伤害、放火、犯、学生斗殴,其中校园伤害占56%;而节假日也是事故多发期,36%的中小学生安全事故发生在这一时期。报告表明,学生安全事故多发生在校内,其次为上下学路上、江河水库、学校周边。学校或学生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师生安全意识淡薄,学校安全管理存在明显漏洞和不足,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基础设施不完备等。

“全国各地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学生伤害发生率高达50%,即每两个学生中就有一人遭受一次以上不同程度的伤害。我国2.2亿名中小学生中,每年约有1亿名学生遭受伤害。”云南省应急救援科学技术学会的一位负责人说:“云南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是各类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此外,由于校舍陈旧、管理不善和人为等因素引发的突发性事件对学生的伤害更是经常发生。灾难就在我们身边,时时刻刻都会有危险存在。所有事故和灾害都会伤害生命,同时耗费大量的社会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大部分演练只停留在“组织逃生”环节

然而,专家的担忧、高发的事故却和学校危机管理的缺失和不足形成较大的反差。

2006年3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200位中小学校长进行了题为《当前中小学危机管理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认为,中小学危机管理的最大困难是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于2002年9月开始实施《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标志着在法规层面上开始对学校危机的关注。但是,该法规对于学校处理危机事件并未产生很好的效果,中小学难以借助法律手段处理学校危机事件,而更多地依靠协商或上级主管部门的介入来解决学校危机事件。

云南省应急救援科学技术学会的专家指出,关键在于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没有将校园危机预警分级纳入研究讨论范围,致使各省教育管理部门无法对校园危机进行分级管理,缺少相应的权责机制,危机处置能力和危机管理的系统化和制度化存在缺失和不足。

“不可否认,目前,每个学校都很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但只是重视了学生的人身安全,却忽略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甚至绝大多数学校根本就没有开展过相关安全教育工作。”侯昭敏说。

在长期的工作中,侯昭敏发现,灾难教育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是一个空白。不少学校在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时,只是简单的说教,仅仅开展应对上级的、一次性的、临时性的演练,基本没有形成制度化的防灾疏散演习体制,大多数老师和学生也都没有接受过专业化、经常性的培训和演习,因而普遍缺乏灾难应急、避险自救常识。即便是已经开始组织演练的学校,由于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的设计和策划,大部分演练只停留在“组织逃生”这一个环节上,并且流于形式。一旦灾难发生,即使是发生在白天的火灾,也会由于人员过度恐慌而造成大量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此外,大部分市区校园周围建筑林立,交通繁忙,根本没有足够的空旷地带,让涌出的人流短时间内从教室、宿舍疏散出去,大部分人只能滞留在校园的操场上,由此可能因为大规模人群在操场积聚而形成新的安全隐患。

针对以上昆明某中学的地震演习,侯昭敏认为,这种演习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同时,要选择相应的老师、学生承担不同的责任,以便在灾难发生时组织、引导大家疏散。“演练的策划和专业性很重要,演练不是活动,演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本能。养成本能,逃生时才能有效疏散。”侯昭敏说。

目前的学校安全管理更多是依靠上级发通知

目前,对于校园危机,各国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危机管理模式。

在美国,几乎每个州都有专门的学校管理机构对危机管理进行研究,为本州内的所有学区危机管理报告的制定提供意见,编写《公民应对危机指南》宣传册、组织本州的危机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等。

日本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和生存本领。日本是地震频发国家,因此具有比较完善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和卓有成效的地震知识普及工作,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参加地震自救演习,从幼儿园开始就会被带到地震模拟车上学习逃生技能,从小就灌输普及避灾知识。家家户户的门窗附近,都备有矿泉水、压缩饼干、手电筒以及急救包,就连新潮的IT业,也开发出考验人们在强震下应急对策的电脑游戏。

云南省应急救援科学技术学会专家指出,相比于这些国家,我们目前的学校安全管理更多是依靠上级紧急通知、文件,依靠校长、老师个人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缺少必要的灾难预防知识。

电梯困人应急演练总结范文8

关键词:高层建筑 消防 演练

目前, 我国高层建筑正朝着现代化、大型化、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 高层建筑与一般低层建筑发生火灾的特点有很大不同, 在同等条件下, 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的危险性要严重得多。高层建筑具有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化的特点, 起火后烟雾大, 烟火扩散快, 进攻通道少, 登高困难, 灭火战斗展开障碍多, 因而给火情侦察、火场供水 战术实施、组织指挥、通讯联络、协同作战等带来极大的不便。这就对传统的灭火救援工作提出了挑战。

1、高层建筑火灾扑救中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

1.1 高层建筑火灾对于消防部门的快速反应提出挑战

国内外一些高层建筑火灾案例表明, 高层建筑火灾的主要特点是蔓延迅速, 烟囱效应强, 极易向上迅速蔓延, 几层同时燃烧, 形成立体火灾,高层建筑火灾一旦失控, 就会酿成冲天大火。高层建筑火灾的这一特点,就要求消防部门只有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进行救援, 才能防止火势加速蔓延。

1.2 高层建筑灭火对消防员登高速度提出挑战

首先, 消防员登高时体能受到挑战:一名消防员需背负 22.6kg的重量(空气呼吸器、 两盘水带、一支水枪) 向上攀登, 则登高需要消耗大量体力,对开展灭火战斗有一定影响。其次, 如何迅速到达起火楼层, 登高路径的选择往往会受到限制:当消防电梯电源关闭无法使用、举高车辆达不到起火层高度时, 主要靠室内楼梯或电梯登楼灭火。而此时楼上大量人员则从楼梯间向下疏散, 致使两者发生对撞, 既影响了人群的疏散速度, 又阻碍拖延了消防员的攀登速度。

1.3 高层建筑灭火对消防设施和消防装备有更高的要求

目前, 国内高层建筑的消防设施和扑救高层建筑火灾的消防装备, 还不能满足高层建筑发展的需要。一是缺乏空中救护设施, 无消防直升飞机, 不能从高空及时营救人员。 二是登高消防车少, 有的城市尚未配备。 三是疏散设施差。安全疏散设施如救护袋、避难梯、滑梯、缓降器等, 数量少或者没有, 发生火灾, 不能及时疏散人员。比如, 高层建筑灭火中的供水量和供水高度在灭火救援中有更高的要求。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 用水量通常要达每秒 80L以上, 甚至超过每秒100L, 使得火场实际用水量远远超过传统的设计消防用水量, 需要多辆车远距离供水。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一些在地面实施的高层救援所必需的设备, 如高压水带等等还不是很普及, 使得供水的高度受到明显的限制。

2、提升高层建筑火灾扑救能力的措施

增强火灾扑救能力的措施总结如下:

2.1 坚持开展高层建筑熟悉及实战演练, 由于扑救高层建筑火灾消防员体力消耗大, 要求平时加强耐力、速度、力量、灵敏的身体素质训练以及挂钩梯、滑绳自救、全副武装快速登楼、 室内外铺设水带等技术训练, 不断提高训练难度, 加大训练强度, 以增强灭火战斗的适应能力。

实战经验对于战斗行动成败非常重要, 丰富的实战经验有利于战斗人员在火场上保持稳定的心理、 正常的逻辑思维和敏锐的观察感知能力,在紧急和突变情况下作出正确判断和反应。因此, 必须从训练入手、从装备入手、从熟悉演练入手, 结合执勤岗位练兵活动的深入开展, 不断加大专项训练力度, 提高高层建筑灭火救援水平。基层单位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建筑开展实战演练, 尤其是加强救人、控火方面的训练, 灾情设置要有高度、有难度, 要充分利用现有器材, 广开思路, 创研灭火、救人的新战法、新措施, 不断加强实际处置能力与水平。

2.2 加强第一出动力量

在火情发展阶段,烟、火垂直蔓延速度为每秒 3~4m。其水平蔓延速度为每秒 0.5~0.8m。建筑物越高,“烟囱” 效应越明显。根据测试数据, 一座高度为 100m的高层建筑,在无阻挡的情况下,烟气顺竖向管井扩散至顶层只需要30s, 瞬间整幢建筑即可形成立体火场。

我们发现高层建筑火灾如果失去控制, 即使有充足精良的消防器材装备和兵力, 也难以控制和扑灭。这就要求消防官兵必须在短时间内集结足够兵力, 快速抵达火场, 确保及时营救生命,控制火势,消灭火灾。加强“战时” 第一出动力量, 周密组织, 充分准备,调集足够的兵力,搞好火场侦察, 迅速成立指挥中心及火场指挥部,统一指挥,密切协同, 组织好战斗保障工作, 维持好火场秩序, 加强通讯联络保障,组织好救护工作,立足一个“快” 字。

2.3 提高高层建筑火灾灭火装备、器材的配备水平

随着高层建筑的高度被不断刷新,这就要求针对本地实情,集中资金, 集中技术,形成适应本地实战需要和经济水平的装备体系: 一是配备消防直升飞机等空中救护设施, 以便从高空及时营救人员。二是配备超高举高能力的云梯车、高喷车、高低压供水车、压缩空气泡沫车等特种车辆,超长静力绳索、滑轮、无后坐力水枪、大容量空气呼吸器等器材,以满足实战需要。三是配备相应的疏散设施。安全疏散设施如救护袋、避难梯、滑梯、缓降器等。

3、结束语

总之, 高层建筑结构的特殊性,造成灭火行动展开的障碍很多。因此,高层建筑火灾扑救原则应该是在群众火灾自救基础上,立足于“快速”、“救人第一”、火场“统一指挥, 协同作战”、“内攻为主, 内外结合”的原则进行, 争取把人员和财产损失降低到最小。

参考文献:

[1]消防灭火救援[M].北京: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2.

[2]胡忠日.安全疏散研究的国内外动态和发展[ J]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1 (6).

电梯困人应急演练总结范文9

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15-02

新颁发的《干休所工作条例》将医疗保障明确作为干休所服务工作的核心内容。院前急救是老干部医疗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当前老干部急救医疗研究的主要课题[1]。我所从建所之初,一直很重视医疗保障工作,不断完善各项制度规定,探索院前急救模式,成功处置老干部急救事件。

1 基本情况

我所保障老干部基本为军职以上退休干部,现有老干部48人,遗属3人,年龄在64-97岁之间,平均年龄80岁,平均患病4种以上。有23位老干部未与子女同住,占总人数的45.1%。而且老干部居住分散,医疗保障难度大。

2 院前急救模式

2.1 急救复合模式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急救预案,成立了院前急救小组,分工明确,职责到人,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在老干部集中居住的每个小区,邀请数位身体状况良好、临床急救经验丰富、现仍返聘的老干部组成医疗保健专家指导组,参与本所左邻右舍老干部突发疾病的急救,并现场指导卫生所医护人员开展救治。同时,为老干部家中安装了上海市老年应急呼叫系统“安康通”,老干部遇突况只需按一下按键,可立即与所内工作人员、地方120联系。这样,即组成了医务人员――医疗保健指导专家――地方120“三方联动”的急救复合模式,大大提高了院前救治的效率和成功率。同时,利用背靠附属医院的医疗优势,与院方积极协作,确保老干部急救护送绿色通道畅通。

2.2 抢救设备完备

除心电图机、除颤仪、吸痰仪等急救必备仪器设备外,卫生所还购置了气管切开包、静脉切开包、急救常备针剂和药品等。专人负责,定点放置,定期检查,使仪器设备处于完好备用状态,药品无失效、破损。每位急救指导专家的家中也备齐了一套急救设备和药品。急救车由勤务分队专人负责,定期发动,随时使用。

此外,现今老干部居住条件改善,都居住在高层楼房内。由于电梯空间狭小,配发的担架无法进入电梯,走楼梯又严重拖延救治时间。经过所内工作人员细心钻研,研制出可方便进出电梯的急救担架小车,并兼顾到送院途中的搬运方便、安全。一次性制作了8个,放在老干部居住集中的每一个单元内。这样,大大提高我所老干部突发疾病急诊送院的效率。

3 完善院前急救的措施

3.1 规范保障制度

加强医德规范,严格执行医疗规章制度[2]。在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军队干休所卫生工作管理规定》和《军队干休所卫生工作考评标准》,结合干休所实际情况,卫生所工作人员制定了规范、全面的《卫生所医疗保健服务实施办法》,工作中严格执行。对于抢救、急救、就诊等都有详细的流程,建立各种疾病抢救预案。

3.2 抓好医疗保健

对老干部进行分级保健制度,建立老干部保健病历和健康档案。完善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措施。由于老干部居住分散,每月两次上门巡诊、代开药,掌握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置隐患。对重点人群,加大巡诊频次和力度。每周两次医疗班车,保障老干部就诊和取药,并有一名医务人员陪同,解决老干部就诊和取药中的困难。每月写一次病情记录,每半年写一次病历小结。每年组织一次老干部参加学校体检,体检率基本达到100%。对于体检查出的疾病和异常指标,建议老干部及时进行复查和专科就诊。

3.3 提高技术水平

每位工作人员熟悉老干部病情,熟练掌握各项流程、预案、急救要点,并能熟练操作各种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急救演练和技能比武。借助所内部分老干部临床经验丰富,仍在返聘的优势,搞好传帮带,工作人员轮流到附属医院跟老干部随诊学习[3],提高全科医生能力。组织工作人员参加学校、附属医院组织的青年医师培训,以及全军兼职心理医师培训班和总后老年内科急救提高班的学习。

3.4 加强健康宣教

在日常保健过程中,注重疾病防控和健康宣教。平时巡诊过程中,嘱咐老干部把医疗卡、病历、证件放于固定位置,方便就诊,家中备好常用急救药品。外出时,随身携带老年应急卡(所内为老干部制作了包含姓名、住址、常见疾病、过敏药物、联系电话等基本信息的老年应急卡。)和常用药品。气候多变、季节交替及疾病多发季节,对老干部进行健康宣传。并在秋冬季节,组织有需要的老干部,免费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同时,注重对家属和保姆的宣教。教会他们一些急救常识,遇突发疾病和意外情况如何处理,以及最有效、省时的呼救方式,提高家庭自救、急救能力。

以上是休所结合具体实际情况、老干部身体状况,形成由卫生所医务人员――医疗保健指导专家――地方120“三方联动”的急救复合模式,此模式的建立和实施大大加强了院前救治的力度和及时有效[3]。建所三年来,及时送院或成功救治、现场抢救老干部意外情况,无一例拖延、延误现象。

参考文献

[1] 吴文炎.干休所院前急救现状、对策及发展模式探讨[J].西南军医,2009,11(2):317.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