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

时间:2022-07-17 02:44:28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

第1篇

    农业生物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增强农作物以及畜禽鱼的抗性、品质改良、提高产量和生产具有特殊用途的物质等。其中以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运用最为重要,发展最快。根据统计资料,到2000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推广面积达4420万公顷,比1996年增长了25倍;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从1996年的6个增加到2000年的13个。这其中美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广,达到了3030万公顷,占68%;其次为阿根廷,1000万公顷,占23%;加拿大300万公顷,占7%;我国为50万公顷,占1%。

    根据有关专家的看法,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表现为:

    ——研究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加速。目前,农业生物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产业在发达国家业已形成,并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有关专家预测,本世纪生物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将达到10%以上,而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又将占相当的比重。世界银行下属机构预测世界范围内转基因作物产业的交易额为2000年20亿美元,2005年60亿美元,2010年200亿美元;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机构(ISAAA)的预测则分别为30亿美元、80亿美元和280亿美元。

    ——研究方式集约化、规模化明显。在政府以及公共机构对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进行投资研究的同时,众多私有企业也开始注意到这一领域将是继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之后的又一个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点,私人公司已逐步成为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主体。以美国为例,民营机构1992年对这一领域的投资为5.95亿美元,而1999年则达到15亿美元。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生物技术企业领域的兼并和收购狂潮,并购金额从1997年的12.37亿美元陡然升至1999年的138亿美元。一些资产过百亿美元的巨型跨国公司由此形成,过去分散的研究基地也随之向集中化规模化发展。

    据业内人士分析,促成公司并购的原因,一方面是为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人员组合,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因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产业,小公司在资金、技术、以及抗风险能力上均难以独立对农业生物技术产品进行研发和推广。只有强强联手的大型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企业才能有效占领市场,与其它企业抗衡。

第2篇

在人类农业生产的发展过程中,节水农业一直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农业生产和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就对现代节水农业及其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并设立和探索出了现代节水农业的初步技术框架。

关键词:

现代农业;节水农业技术;水资源

随着全球水资源短缺现象的逐步加重,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成为人类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议题。如何建立和推广节水农业,需要从技术和科学2个方面出发,以节水农业技术为支撑,对现代节水农业的发展提供引领,从而实现高效、节约的农业生产,也是现阶段各个国家农业研究人员共同关注的话题。

1现代节水农业理念

现代节水农业模式的建立需要以包括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在内高新技术为基础,现代技术与科学的逐步发展完善,实现了节水农业应用和研究领域的逐步扩展,也是现代节水农业发展的主要手段,为现代节水农业模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现代节水农业的基本前提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由植物的自身属性出发,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自然资源的无效消耗,形成一种综合性的高效农业用水理念,其所涉及的技术基础在于与植物生长过程中供水和需水全流程的节水技术。这种现代节水农业的理念和思路,也是对于传统节水农业的一种发展与继承,但其与传统节水农业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现代节水农业更加关注从源头上节约水资源,由植物生长的全过程出发,按照不同植物的需水量适量给水,降低无效水量,这样能够在保证植物安全健康生长的基础上,获得最佳的农业水综合效益,达成现代节水农业的区域智能化配水目标。

2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开发与应用

笔者认为,现代节水农业应包含下述7种基本技术,即区域智能化配水技术、异源水植物利用技术、气植界面水循环技术、土气界面聚墒抑蒸技术、植物精量给水技术、植物生命健康需水过程调控技术及节水植物品种基因型鉴选技术。节水植物品种的选择,也是现代节水农业模式建立和推广的重要基础,然而,在植物品种选择过程中,也强调一定的方法与技术,由现有的植物品种出发,对其中的节水型植物进行选择,在植物培育和生长过程中,对其需水量进行测算,适度给水,避免无效供水。区域智能化配水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区域现代节水农业用水的有效配置和优化调度,其通常涉及数字节水技术、分析和传输技术、农用水动态管理信息智能化采集、区域智能化配水决策系统、区域节水型种植结构与农作制度等几个方面,从而达成区域现代节水农业智能化管理目标。异源水植物利用技术是一种现代化的节水农业开源技术,尤其是现代节水农业中对于雨水资源的利用,能够实现精细化给水,以及植物生命健康过程的有效调控,同时,雨水利用与土气界面的聚墒抑蒸之间也存在直接的联系,现代节水农业中对于污水的利用也能够增加农业用水的来源,并为人类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土气界面聚墒抑蒸的基本目标在于农田水分无效蒸发量的最大限度减少,保证充足的植物蒸腾水量,主要涉及机械仿生耕作技术、土壤水库扩蓄增容、生物质保墒等。气植界面水循环利用技术的应用能够降低植物蒸腾的无效用水量,因而是一种相对高效的节水技术,也是现代节水农业模式发展完善的主要方向,目前可以用于温室植物培育中的实验研究[1]。植物生命健康过程调控技术能够以植物生物利用为基础,严格控制和调整植物生命安全的整个过程,其主要作用在于实现植物精量给水技术参数与理论依据之间的相互结合,而植物精良给水则能够对植物生命健康过程调控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有效利用,这项技术的应用基础就在于微灌技术、喷灌技术与精细地面灌水技术等内容。

3总结与建议

现代节水农业是以区域环境安全和生态健康为基础,为保证植物生命健康,而实施的智能化配水和精细化给水,从而最大限度降低给水过程和植物生命过程中的无效用水量,从而最大限度提高现代农业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涉及区域智能化配水技术、异源水植物利用技术、气植界面水循环技术、土气界面聚墒抑蒸技术、植物精量给水技术、植物生命健康需水过程调控技术及节水植物品种基因型鉴选技术等几项技术环节。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属于一种综合性的农业生产系统,需要实现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与利用。因为植物生长过程是一种包括植、物、水等在内的综合性系统,也是各个环节相互作用的结果,作为植物生命物质载体,水资源在植物的培育和生长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水资源节约的全过程来看,对于水分利用和转化的因素较为复杂,因而有必要进行多学科、各门类的综合研究。

作者:赵育琴 单位: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第3篇

关键词:现代设施农业;保温栽培技术;改善

中图分类号:S3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019

现代设施农业是为了保障植物生长环境采取一些现代设施对其局部范围内的温度和气象进行改进,从而为植物的生长奠定良好生态环境。现代设施农业是目前国际上最受欢迎的农业技术,其不仅能够保障农作物的生存环境,还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满足人们对农业的需求。当前我国现代设施农业技术主要分为果树、蔬菜、花卉3个类型。不同的植物其生长环境需求不同,对设施农业保温技术的需求性也存在差异性。因此,高效、合理的保温栽培技术是保障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关键。

1 现代设施农业保温栽培技术

现代设施农业保温栽培技术主要是利用墙体和供热系统对农作物进行保温处理,在现有采光面的基础上利用的遮盖物和内部供热调节系统对室内的温度进行控制。现代设施农业保温栽培技术是智能化温室系统,近几年随着现代技术的逐渐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保温栽培技术也逐渐得到了完善,从而传统的管道加热方式逐渐成了太阳能恒温保温技术、薄膜保温栽培技术。此外,现代设施农业保温技术还在传统的温度保温系统上增加了温室通风、温室排潮、温室排水等系统,从而共同实现现代设施农业保温栽培技g。现代设施农业保温栽培技术的产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为我国农业经济价值的提升创新了技术手段,拓展了发展空间。

2 薄膜保温栽培技术在现代设施农业中的应用

2.1 薄膜保温栽培技术

薄膜保温栽培技术是目前我国现代设施农业中最常用的一项保温措施,其在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利用薄膜的高透光率、高保温性、高抗水性、高抗张力等特征进行薄膜大棚的搭建,从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在空间内进行各种农作物的培养。薄膜保温栽培技术从研发至今经过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已经逐渐趋于成熟,成为我国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薄膜技术中使用的薄膜为塑料薄膜,其存在不同的颜色和型号,适合不同地区和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现代设施农业。薄膜保温栽培技术进一步实现了夏季作物冬天成熟的技术,解决了作物反季不能种植的现象,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2.2 薄膜保温栽培技术的应用

本文针对现代设施农业保温栽培技术的的实际应用进行分析,选用了最为常用的薄膜保温栽培技术,选取现代设施农业水果种植为例,对其具体的应用进行分析。本次分析中选择的是黑白薄膜,其中黑薄膜的厚度为0.2mm,白薄膜的厚度为0.5mm,采取黑白薄膜交替共同使用的方式进行薄膜保温栽培技术的应用分析。

选择实验葡萄进行实验,在地面构建葡萄架,高3m,葡萄架与葡萄架之间行间距为0.3m,葡萄株的间距为0.3m,所设定的葡萄种植垄高0.3m,垄宽0.5m,薄膜大棚内设定室内通风系统,采用大棚进行实际应用分析。

根据黑白天气候的转变以及外界温度和阳光照射强度的改变进行薄膜的选择和铺盖。当大棚的外界温度下降10℃时,分别设定白膜保温技术、黑膜保温技术、黑白膜混用保温技术3种方式进行保温栽培。此外,在每一个保温技术中分为全覆盖、1/4覆盖、半覆盖、3/4覆盖4种方式,每天进行室内温度测量、室内土壤温度测量,从而分析薄膜保温栽培技术的应用效果。

2.3 应用效果分析

本次从现代设施农业保温栽培技术的应用结果上发现,不同的薄膜覆盖方式即薄膜技术的应用上存在差异性。也就是说薄膜技术在现代设施农业应用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外在因素对其进行选择。本次实验应用中不同方式的总体棚内差异性较低。但是,对其土壤温度测量上发现根据阳光照射强度的不同选择黑白膜交替,3/4覆盖室内的土壤温度最接近葡萄生长所需的土壤温度。因此,在现代设施农业中应用薄膜保温栽培技术宜采用内黑膜外白膜的方式进行植物薄膜保温栽培。

3 结语

根据本文的分析能够看出保温栽培技术是现代设施农业的关键技术,其在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中具有维持现代设施农业温度和气象条件的作用。薄膜保温栽培技术是目前国际上相对较为成熟和先进的一项技术手段,薄膜保温栽培技术的应用能够为现代设施农业提供技术支持,保障现代设施农业的正常发展,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第4篇

关键词:现代化技术;农业种植;应用研究

我国是农业大国,最近几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三农”问题,在现阶段社会主义的发展背景之下,更多先进的现代化技术被不断应用到了农业种植活动当中,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业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广大农业种植户自身的农业种植热情。随着我国现代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农业种植作业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促进了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1重要性分析

现代化种植技术在我国农业种植活动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农作物的综合产量。现阶段,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走进了城市当中,农村劳动力开始逐渐减少。因此,想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就应该注意积极应用现代化技术,使得农业种植活动效率得到提升。此外,应用现代化的农业种植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村农业活动增收[1]。在对现代化技术进行应用时,可以让农民掌握更多的种植方法以及种植原理,也使得农业种植活动的展开与时俱进,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同时也提升了农业种植户自身的经济收入。

2现代化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2.1光技术的应用

对于农作物来说,其生长不可能离开光合作用,因此,光技术的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农作物的生长品质。将农作物种植在大棚中之后,应该科学设置人工光照,要对人工光照的强度进行准确调节,从而使作物生长的光照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此外,借助光技术还可以实现对病虫害的防治,这样一来也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提升了农作物的绿色环保程度,使得农业生产活动的展开更加经济环保。

2.2生物技术的应用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自身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很多生物技术被应用到了农业种植活动当中,主要包括无菌培养以及转基因技术等,这些技术手段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使得农作物的生长品质得到了保证[2]。目前已实现农作物的无菌环境人工培养,可以对种植的发育状态进行更加准确的判断,这样也提升了幼苗的综合成活率,实现了对农作物生长状态的动态调节,预防幼苗枯死。通过生物技术的应用还可以使农业作业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将生物技术应用到农业种植中时,也应该注意与农作物生长的实际规律相符合,在对此项技术进行应用的时候要反复进行试验,从而对技术特性有准确把握,这样才能够保证其在农业种植活动中发挥出理想的效果。

第5篇

    由于采用物理农业技术,在蔬菜大棚中生产的蔬菜较对照温室提前10天上市,黄瓜较常规种植增产30%;发病率降低83%,辣椒较常规种植增产25%,发病率降低85%;达到的绿色的标准,西红柿较对照棚相比亩产提高16.7%,提前15天上市,全生长过程中未施用农药,实现了蔬菜的绿色无毒化生产,对照棚中施用了7次农药,较对照棚节省农药施用费70元;同时,由于示范点采用现代物理农业技术生产的绿色蔬菜由于无农药、化肥残留,品质好,在阿勒泰市直接进入超市,实现了“农超对接”,销售价格高于普通蔬菜20%以上,为种植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技术推广中采取的主要做法

    2.1成立项目领导、技术小组及时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领导小组,负责机具的选型、引进、适应性改进、技术指导、组织实施、宣传培训等工作,为该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技术人才支持。

    2.2多方位加强宣传和技术培训工作组织技术人员编写了《现代物理农业化技术》培训教材,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用于技术培训及宣传。通过“科技之冬”、技术培训、新闻媒介等形式对现代物理农业技术进行培训、宣传,培训农民400余人次,培训农机技术人员60余人,发放培训教材200余份。通过强有力的宣传,使现代物理农业技术得到普及。

    2.3责任到人,跟踪服务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机技术人员各负其责,严格按照所分管的工作履行职责。深入示范点,实地考察大棚情况,根据所选大棚面积确定了机具的型号,技术人员从设备安装调试、作物生长前期、中期管理、后期生长等各个环节进行技术指导,及时解决各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保障了设备的正常运转及效果的正常发挥,同时做好对比测试数据的收集整理等。

    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通过技术推广实施,虽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的认可存在一定难度。现代物理农业技术改变了以往农民所习惯的化学农业模式。相对于化学农业的直观、见效快的特点来说,物理农业技术中的空间电场的效果,在农民看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农民接受此项技术还需要一个过程;二是推广应用见效周期相对较长。物理农业技术相对于其他农业技术来说是一个见效周期较长的技术,在一个生产周期结束时其增产、防病效果才可得到充分体现;三是技术服务不能满足农民需求。现代物理农业技术是一项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机具一旦出现故障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维修或更换配件,目前的售后服务不能满足此项要求,且配件更换需从生产企业发货,需要的时间较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机具的使用效果;四是机具价格较高,农民一次性投入成本大。一个蔬菜大棚中将物理农业装备全部配齐需要投入上万元,农民接受此价格存在一定难度。

    3.2对策

    3.2.1与农业合作社配合推进此项技术的推广速度。农业合作社在农民中的影响力较大,借助农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可大大加快现代物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

    3.2.2通过媒体、举办现场会、培训班等方式加大现代物理农业技术的宣传力度,一方面使农机技术人员掌握该项技术,另一方面让更多的农民了解、认知此项技术。

第6篇

[关键词] 现代化新技术 农业种植生产 数据库技术 光技术

[中图分类号] S1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071-01

引言

现代化新技术是农业种植生产的重要保障,也是经济社会得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支撑。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较少,水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发展现代化新技术,推广新技术新措施,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是提高农业生产种植效益的根本出路。此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加,耕地资源不足,水资源不足等对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也对本区农业种植提出更高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促进农业种植技术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进步,保证农业生产的重要出路就是发展现代化新技术。

1 现代化新技术在农业种植生产中的应用意义

在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中,为保证农业种植生产效益,有必要推广和应用现代化新技术。一些地方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农业生产对新技术和水资源的依赖性极强,农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灌溉发展和现代化新技术的应用。只有水资源充足才能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才能保证农业高产。而一些地区水资源缺乏,农业生产面临缺水和技术不足的严峻形势。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需求量不断增长和水资源可供量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水资源总体短缺的同时,农业灌溉高耗水的状况应该改善,同时还要推广应用现代化新技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在一些地区水资源紧缺、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灌溉用水面临严峻形势的情况下,要保证当地粮食生产,就必须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推动现代化新技术,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效率,节约灌溉用水,扩大灌溉面积,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当地粮食生产能力创造条件。推广现代化新技术,是保证粮食生产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解决当前用水矛盾的根本出路,也是加强当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

2 现代化新技术在农业种植生产中的应用策略

目前,现代化新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库技术、无线传感器监控技术、可视化技术、光技术生物技术。其中,生物技术又包括组织培养技术、生物农药技术。这些技术措施满足农业种植生产需要,需要把握技术要点,使其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应用数据库技术,能实现对农业种植生产的监测与控制,通过构建完善的数据资料信息库,有利于农业种植生产的信息化管理,促进农业信息技术共享,为提高施肥、管理水平提供信息资料与参考。同时,数据库系统还有农业专家的指导方法和意见,能帮助农民解答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惑,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种植效益。无线传感器监控技术能感知外界温度、湿度、光照时间和二氧化碳含量,对周围环境状况进行监测,掌握周围环境是否满足农业种植需要,对存在的不足及时采取防范措施,为农业种植生产创造良好条件。可视化技术能实现对农业生产种植的监测与管理,发现不足并及时采取修复措施。光技术主要应用于大棚生产之中,满足作物生长的光条件需要。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培育新组织,提高作物生长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作物更好生长。

3 现代化新技术在农业种植生产中的应用效益

3.1 节水效益。某地区2011年应用现代化新技术后,加强增效综合示范项目建设,亩均灌溉用水量大为减少,地下水开采量相应减少,农业种植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项目实施后,0.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年总节水109万m3,根据水权转换办法,配置给其它灌溉面积,每立方米按0.071元计算,年节水效益7.74万元。

3.2 增产增收效益。由于项目区内实施现代化新技术,提高作物灌水的保证率,通过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制种业和经济作物,从而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据估算:枣树小管出流滴灌亩均增产50kg,价格以8元/kg计,年增效益24万元。葡萄小管出流滴灌亩均增产50kg,价格以5.6元/kg计,年增效益33.6万元。啤酒花小管出流滴灌亩均增产75kg,价格以4.6元/kg计,年增效益31.1万元。辣椒滴灌亩均增产95kg,价格以3.40元/kg计,年增效益38.3万元。低压管道输水灌溉亩均增产粮食55kg,价格以2元/kg计,年增效益 3.3万元。现代化新技术项目区年均增产增收效益共计159.4万元,增产增收效益明显。

3.3 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采用现代化新技术后,与传统农业种植技术比较,浇水、施肥、打药等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按每亩地每年节省1个人工计算,现代化新技术实施后,年节省人工0.5万个,每个工日按50元计算,年节省人工费用25.05万元。节地效益,现代化新技术还可以节省田间渠道占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一般可节地5‰,节地20.05亩,节地效益6.26万元,现代化新技术总经济净效益110.73万元,社会及生态效益良好。

4 结束语

总之,农业种植生产中,通过现代化新技术应用,不仅能促进农作物有效生长,还能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因此,实际工作中应该重视现代化新技术应用,并加强管理,提高农业种植生产人员综合素质,让现代化新技术更为有效的发挥作用,促进农业生长增产和增值。

参考文献

[1]苏慧侠.探究现代化新技术在农业N植生产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6(7),109-110

[2]代双梅,孙运选.试论农业机械化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J].乡村科技,2016(7),73-75

第7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理论;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战略

1低碳经济时代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1.1对农业资源利用的影响

农业资源利用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低碳经济时代,农业资源利用情况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此过程中要求对农业资源展开循环利用,采用能源加工以及废物回收的方式,对农业资源展开充分应用,发挥出农业资源的价值,进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农业资源的循环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循环发展,进而促进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正在向着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

1.2对农业产业经济的影响

农业产业经济主要指的是农业生产、农业加工以及农业消费产生的经济,在低碳经济时代下,需要对农业生产产物展开两方面处理,一方面为加工成型的农业产品,另一方面为对农产品展开回收利用,实现农产品的资源循环利用。这种方式能够节省大量的农业资源消耗量,采用循环利用的方式,对整个农业产业展开控制,进而实现降低资源消耗量、降低污染物排放以及降低环境污染程度的目的,促进农业产业经济的良好发展[1]。

1.3对物质循环的影响

农业产业的物质循环对经济发展来说具有较大的影响,在低碳经济时代,为了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进行物质循环处理。在传统农业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只是简单地为农业生产提供肥料,或者利用农作物产生沼气等。这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低碳经济时代对物质循环的要求,现在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需要将各个区域中的农业资源进行整合应用,使不同区域的资源起到互补的作用,同时围绕一个物质交换中心,形成一个物质循环网。

2低碳经济时代现代循环农业的发展对策

2.1充分利用现代循环农业关键技术

现代循环农业中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减量化中的关键技术,在此过程中可以使用水循环农业技术、高效农业物质利用技术以及农业种植节能技术,以上3种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在保证种植质量的同时,节省大量的农业种植资源。第二,资源利用中的关键技术,其中主要包括可再生资源还田技术以及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技术2种。第三,再循环技术中的关键技术,在此过程中可以应用农业热资源周年循环技术以及农业产关联循环生产技术,这两种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够实现资源循环,进而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

2.2拓展现代循环农业的实现途径

要想在低碳经济时代保证现代循环农业的发展质量,仅仅靠一个实现途径无法完成,因此需要不断拓展现代循环农业的实现途径。在此过程中可以将实现途径分为2种,一种为模式途径的拓展,另一种为实现途径的拓展。在模式途径技术中,可以降低农业种植中农药化肥的使用数量,进而降低碳的排放量,同时将农业与牧业相结合,这种方式能够降低废物的产出数量,提升农业的竞争力。另外,将农业生产中的秸秆直接还田,这种方式能够对秸秆进行循环利用,提高现代循环农业的碳汇功能。实现途径中主要采用的技术为农业生产工程化技术以及农业生产生物技术等,采用以上技术能够保证现代循环农业中物质循环的有效性以及精准性,最终提升现代循环农业的产量。

2.3提高现代循环农业产业接口支撑质量

在提升现代循环农业产业接口支承质量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示范推广农业循环机制,在此过程中建立一个科研成果推广机制,对先进的农业技术以及应用成果展开宣传介绍,提升现代循环农业的应用范围。第二,采用循环农业发展技术,在现代循环农业发展中,将网络技术、3S技术以及模型技术应用在其中,提升现代循环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科技性。第三,科学评价现代循环农业,重点对社会学、生态经济学等内容展开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相应的评价系统,为现代循环农业发展质量的评价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基础。由此可以看出,要想保证现代循环农业在低碳经济时代中的发展质量,就需要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完善,以保证现代循环农业发展的全面性[2]。

第8篇

(一)农业高新技术及其应用分类众所周知,传统农业由于技术停滞而发展缓慢。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顺应时代要求,通过多渠道增加农业高科技投入,促进农业增长。农业高新技术可以划分为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现代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等三大类。农业高新技术的领域范畴比较广,产业应用层面较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为了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重点培养和发展了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其典型代表为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通过体制改革和技术创(二)农业生物技术20世纪以来,世界生物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70年代DNA分子水平的基因拼接及重组,90年代之后人类基因组序列“工作框架图谱”的完成。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某些优势领域已经能够与国际发达国家同步发展、自主创新。例如,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克隆与基因功能研究、生物技术育种、动物克隆及转基因动物技术、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研究、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生物肥料、重组工程疫苗、转基因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等。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培育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有2600多个,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2%。此外,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2011年12月31日《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以及2012年1月29日科学技术部印发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都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三)农业信息技术从全球的视角来看,农业信息技术的使用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由简单向综合、由低级向高级、由单机到网络化的发展过程。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已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各类信息技术和相关产品已经在农业生产各类经营管理中广泛应用。例如,美国的农业生产中有82%的土壤采样使用GIS,74%用GIS制图,38%收割机带测产器,61%采用产量分析系统,90%采用精确农业技术。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农业信息化之后,农业信息化发展非常迅速,取得了众多农业信息化成果,某些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当前,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农业成为物联网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之一。农业信息化依托物联网,其整体水平迅速提升。(四)现代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在现代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方面,农业工程技术是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成果、工业生产方式、工程建设手段和工程管理方法将农业生物技术、农艺措施、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经营管理紧密结合,利用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形成农业的标准化作业、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以水资源利用效率为例,当前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水资源浪费严重,主要在于我国对水资源的利用属于粗放低效利用,加上现有的农业资源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农业资源利用和保护的要求。因此,需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建立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总之,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因此需要引入新的动力,促进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而这一新的动力则为风险投资。

二、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

(一)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现状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仍然表现出良好态势,我国农业在未来10-15年之内都将保持长期稳定成长,农业行业“抗周期性”强、投资风险小,而且具有很大的劳动力成本优势[13]。早在1999年我国政府就明确指出要培育适合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同时,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税收、贷款、土地使用费、土地租赁费及其他费用方面给予外资各种优惠条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风险投资公司逐渐发展并积累经验,这使风险投资进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有了良好基础。截至2011年底,我国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累计投资项目数9978项,较2010年增加1285项,增长14.8%。其中,投资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数5940项,占比59.5%。我国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累计投资金额2036.6亿元,较2010年增长36.6%。其中,投资高新技术企业金额1038.6亿元,占比51.0%①。可见,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强度不断加大。2006年5月,国际知名的红杉资本首度进军农业领域,向福建利农集团投资500万美元。随后,风险投资进军农业领域并不断深入。据统计,自2006年至2011年上半年,我国农业领域已经披露的投资案例累积达到114起,其中披露了金额的104起涉及投资金额17.6亿美元②。2006年之后,我国风险投资领域已扩展至农机生产与销售,环保农药,花卉、林业、有机农产品种植,农、牧、渔产品深加工等其他更广泛的领域。风险投资的投资方向集中于农业产品改良、农副产品深度加工、规模化养殖、农产品及农需品连锁经营、循环经济型农庄等。2011年我国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投资行业(按项目数统计)前五大行业依次为新能源与环保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计算机和 通信设备制造业、其他行业、其他制造业,合计占比59.9%。我国创业风险投资业的投资行业集中度略有下调,行业领域不断细分,投资重点仍以制造业为主体,主要聚焦于高新技术产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投资依然是行业热点,但相对比重略有下降。与其他行业风险投资相比(见表2),农业风险投资项目数仍然相对较少,所占比例也表现出较大的变动。农业风险投资项目所占比重从2004年的3.8%下降到2007年的1.2%,随后上升到2011年的5.85%。农业风险投资相对较少,主要根源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金供给主体缺位,成为制约农业科技开发和转化的关键因素之一。(二)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1.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支持力度不足。Pereira研究发现,美国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了挤入效应,其中政府投资用于工业设备和运输设备时对私人投资的挤入效应尤其明显。刘忠敏等人的研究也表明,无论是从长期还是短期看我国政府投资都“挤入”了私人投资。可见,政府在吸引和刺激私人投资参与农业科技活动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目前,我国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资非常少,农业科研经费占国家科研经费的比例较低,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支持不足,对私人风险资本介入的带动作用较小。此外,我国政府没有提供有效的制度吸引民间资金参与,退出机制不完善,限制了风险资本的流动性,造成风险投资资金供给不足。2.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直接影响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项目。张雨认为,受高新技术成果本身的复杂性、开发推广转化能力的局限性、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存在技术风险、转化风险、配套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此外,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也不健全。据统计,风险投资退出方式包括公开上市(IPO)、出售、清算等。其中,IPO由于具有较高收益而成为风险投资的最佳退出方式。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主要服务于国有大中型企业,难以顾及中小及民营企业,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很难满足公开上市的种种条件。缺乏良好的风险投资退出渠道,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风险投资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3.农业企业制度及运行机制无法满足风险投资的要求。现代企业制度强调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因而企业需要建立良好的经营制度、分配制度、风险规避机制等。风险投资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要求非常高,发达国家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水平非常高,但我国农业整体的产业化还不够发达,且企业规模较小,没有具备完整的产业链,从种植到加工,再到渠道和品牌,无法实现对产品的完全控制,以保证产品安全。我国农业企业制度尚未完善,运行机制也不够健全,加上风险投资的特殊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高素质的既熟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又熟悉农村金融的复合型农业风险投资管理人才非常缺乏,远未能达到风险投资的要求。4.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相对较慢。2007年,我国对农林水事务的财政支出占国家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6.84%,2011年这一比例达到9.08%①。然而,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相对缓慢,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仍然较低,每年评出的省部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获奖农业科技成果的平均转化率为53.5%,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目前,我国农业科研经费主要是靠政府财政拨款,农业科研经费增长的速度赶不上农业经济增长速度。由此反观,以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有利于风险投资进入农业领域。

三、发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比较快速,其风险投资也越来越受青睐。目前,发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如何?本文就此进一步探讨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以便为我国未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发展提供借鉴。(一)美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美国是风险投资的发源地,1946年在马萨诸塞州波士顿成立的美国研究发展公司(AR&D),标志着现代意义上专业化与制度化风险投资的开始,是风险投资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世纪90年代之后,美国的风险投资发展快速,得益于信息产业、生物工程、医疗保健等行业蓬勃发展以及相关的政策制度扶持。在生物技术风险投资方面,2011年风险投资公司向美国446家生物技术公司总共投资了47.3亿美元,同比增长22%,创下自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也拥有非常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其生产的主要农产品占世界总产量的1/5。美国有一套协调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从而使现代农业科学得到广泛而又大规模的推广应用。美国建立了高新技术推广运用激励机制,其农业发展资金来源也多样化,包括政府和私人两大投资主体。其中,私人投资包括企业和风险投资。目前,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已经成为美国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的重要途径,美国有400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每年为1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美国每个农业比重大的州都有许多专业风险投资公司,每年为农业企业提供风险投资支持,资金总额达上亿美元。(二)加拿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众所周知,加拿大生物技术具有极强的竞争力,而农业生物技术成为仅次于医疗保健领域的第二大生物技术领域,集中了加拿大22%的生物技术公司,5%的生物技术科研经费,17%的生物技术从业人员。1952年,加拿大成立了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加拿大查特商斯有限公司。20世纪80年代之后,加拿大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兴起,带动了风险投资业的迅速发展。加拿大实施了产业研究支持计划(IRAP),引导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2004年,加拿大拨款2.5亿加元建立种子基金和运作风险投资,资助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学技术、环境技术等优先领域技术的早期开发和商业化,并对私人投资产生示范效应。2011年,加拿大的风险投资总额为15亿加元(约合15亿美元),加拿大风险投资机构共投资了444家企业。在投资的行业分布方面,2011年加拿大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和其他生命科学领域的风险投资为3.43亿加元,占23%;可再生能源等清洁技术领域的风险投资额为2.45亿加元,占16%②。总之,加拿大非常注重生物技术的发展,并大力引入风险投资,在推动生物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有助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发展。(三)欧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早在1997年,欧洲投资银行和欧洲投资基金两大金融机构就合作建立了“欧洲技术便捷启动基金”(ETF),该基金将25%的股本引入风险资本基金,支持风险资本基金投资于有新研发成果的研究中心和科学园区的中小企业。随后,欧盟各成员国纷纷建立了各种风险投资基金。欧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为德国。长期以来,德国生物技术在欧盟中一直处于领先水平,其生物育种水平雄踞欧盟各国之首。德国将生物技术分为白、红、绿三种,其中绿表示生物农业(包括育种)。2012年5月,德国联邦教研部了《德国生物技术行业报告2012》,指出2011年德国专门从事生物技术业务的公司年总产值达到26.2亿欧元,该类公司的 数量达到552家。此外,德国还有126家非专门从事生物技术业务的公司,聘用员工总数达1.7万人。风险投资是德国生物技术行业的主要融资方式。2011年,私营部门在德国生物技术产业领域的投资为1.42亿欧元,政府公共研发经费投入依然保持在4500万欧元水平,为广大中小型企业开展研发创新活动提供重要动力。(四)亚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在亚洲,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发展比较迅速。日本风险投资的发展主要经历如下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1973年的初步发展阶段,1974年至1982年的调整消化阶段以及1983年至今的全面发展阶段。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日本生物技术风险企业数为334家。日本政府为了促进基因制药的研究及生物技术风险企业的培育,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政策。生物技术在韩国占据重要地位,韩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发酵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发酵工业是韩国生物技术产业中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领域,仅氨基酸产品就占全球市场的20%。此外,韩国在体细胞克隆牛、艾滋DNA疫苗开发、抗除草剂作物等领域达到世界水平。长期以来,印度一直把扶持的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锁定在信息、生物和材料三个领域。其中,生物技术受到更多的重视。早在1983年,印度就制订了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长期计划,确定了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国家发展目标,提出了生物技术的产业化问题。2003年,印度的风险投资位居亚洲第二,风险投资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产业和生物技术产业,一些风险投资商建立了生物技术孵化基金,风险投资者主要以私营中小企业为主。总之,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亚洲一些国家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本上以农业生物技术为主,风险投资发展迅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第9篇

关键词:东南地区;多级循环农业;构建;技术集成

现代多级循环农业模式是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优化构建,通过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设计和优化管理,着力实现物质能量资源的多层次、多级化的循环利用,力求达到农业系统的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购买性资源投入最低化、可再生资源高效循环化、有害生物和污染物可控化的产业目标。以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可控化和再修复“5R递进”为指导原则,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发展主线,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重要任务。在发展策略上,应注重产业转型升级与经营创新,科技协同创新与集成开发;注重生产结构优化与效率提升,三产有序融合与合理链接;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生态保育与经济并行发展;通过强化系统性设计,实现统筹兼顾与高效经营;通过强化高效性经营,实现提高“四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污染防控率)与“五化”(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和产业化)水平;通过强化创新性技术,实现协同攻关与集成推广;通过强化统筹性管理,实现政策引导与产业扶持;通过强化长期性规划,实现“三产”融合与农村建设。致力于构建循环技术体系,引领区域农业转型升级,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动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实现区域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对福建省多级循环农业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成果进行综述。

1多级循环农业模式的构建与技术

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战略,研发和推广应用农业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技术,结合区域农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创立福建省现代多级循环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并实施集成推广应用,不仅是解决东南地区农业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举措[1]。东南地区是我国农业高度集约化的重要区域之一,其最大的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耗,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面临着生产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的巨大压力[2]。以福建省为例,全省食用菌年产量达230万t[3],同时养猪业快速发展,年出栏约2000万头[4]。研究探讨将大量的菌渣和畜牧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循环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刻环保意义。近年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相关研究所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循环农业科技工程”项目的研究任务,从农牧结合、秸秆菌业、生态循环、固碳减排等方面深入开展生产经营模式探讨与关键技术研发,创建了农-牧-菌-肥多级循环的技术体系与生产实践范式开辟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废弃物再利用型的现代循环农业发展道路,取得明显进展与良好成效。在对东南地区农牧菌废弃物循环利用潜力、农田环境承载力、多级循环能值、循环利用效益和食用菌栽培多级循环温室气体排放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协同攻关,集成构建大中型养猪场废弃物减量化与资源化多级循环利用、规模化养殖场微生物发酵床及其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以牧草治污与饲草利用为纽带的多级循环利用、以菌业生产与增值利用为纽带的多级循环利用、以菌业生产碳减排为目标的农菌立体栽培多级循环利用、以农牧菌废弃物制肥的多级循环利用、以菌渣高效转化为核心的多级循环利用等7种具有东南区域特色的多级循环农业模式,同时重点突破28项关键链接技术,主要包括:攻关环保型生猪饲料及健康养殖配套技术、粪便污水污染物快速减量化技术、猪粪渣代料栽培食用菌技术、利用废渣与沼液栽培蔬菜技术、养殖场废弃物微生物降解技术、微生物发酵床大栏养猪关键技术、养殖场发酵床废弃物作为生物肥药发酵基质及产业化技术、养殖场发酵床废弃物作为种苗培育基质及产业化技术、养殖场发酵床废弃物作为食用菌栽培基质及产业化技术、狼尾草草地消纳养牛场废水处理技术、饲草新品种选育和牧草加工技术、奶(肉)牛高效利用牧草技术、以狼尾草替代常规料栽培食用菌技术、草生菌培养料微生物助堆剂筛选及三次发酵技术、小型隧道式摆头进料机的研发与应用技术、双孢蘑菇新菌株选育和栽培技术、食用菌菌渣二次栽培食用菌技术、麻笋壳和稻草垫料代料栽培食用菌技术、菌业加工废弃物增值循环利用技术、草生菌栽培过程碳减排调控技术、农作物(木薯、芋头)套种竹荪技术、茶园套种灵芝技术、设施菌-菜共作栽培技术、特色农牧菌废弃物生物炭制备和应用技术、高效发酵菌剂组合构建和菌-畜业废弃物堆肥技术、菌-畜业废弃物制肥质量控制与制肥成套技术、低养分双孢蘑菇渣做肥料造粒黏结剂技术、功能性肥料研制与施用技术等关键接口技术。

2取得的科研成果及推广应用成效

近五年来,依托所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通过科技人员共同努力,取得科技成果与科技推广奖励8项;授权专利28项,其中发明专利21项;获得福建省专利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共4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制定行业标准1项、企业标准10项,福建省地方标准2项;研发新产品30个,筛选并获得各类微生物菌株(剂)22个,筛选适宜栽培的食用菌菌株5个,认定新品种2个,筛选食用菌代料栽培新配方11个;出版科技著作7部,发表学术论文139篇;举办学术会议5场次。在福清市建立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2000m2菌蔬共作温室复合系统1套,构建以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为纽带的多级循环,以垫料(猪粪渣)再利用的多级循环,以菌业生产与增值利用为纽带的多级循环,以菌业生产碳减排为目标的多级循环,以制肥工程为纽带的多级循环等示范基地近30个,并通过现代循环农业园区的建设,实现循环农业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将传统农牧菌废弃物多级循环向现代设施化多级循环转型,5年累计辐射推广20多万hm2,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3深化循环农业技术研究的对策

富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多级循环农业是以追求最佳效益(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的,依据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突出地域特色,围绕市场需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农村产业链为主,高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以某一特定生产对象或生产目的为目标,形成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和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非均衡农业生产体系[5]。

3.1要突出地域性

发展现代循环农业就是要合理利用环境和资源,着力优化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输入要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区域特色现代循环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模式,也是特色现代循环农业的支持系统。富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循环农业在生产上局限于特定的生产区域范围,其产品必须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容量,并在区域内形成专业化生产。

3.2要强调独特性

发展独特的现代循环农业就是要体现品质差异、时间差异、季节差异和营销服务差异。独特性还包括区域传统的生产与产品部分,要继承和发展祖辈们在种植、养殖、加工方面创造的有自身优势特色的产品。富有特色的现代循环农业是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板块,还须加入循环环节与现代元素,着力提高产业化与标准化生产水平,着力提高绿色化与高优化产品质量。

3.3要体现规模性

发展现代循环农业就是要通过种养加有效结合、产供销一条龙经营、贸工农一体化管理,将富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循环农业再生产过程作为优化开发系统,即将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富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循环农业稳定、持久的规模经济。同时,通过规模化、产业化,反过来强化其区域优势和产品优势,形成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

3.4要讲求效益性

发展现代循环农业在选择发展项目和品种时要统筹兼顾,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市场需求,更要考虑多数人的消费能力。富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循环农业是针对市场需要开展的农业生产活动,其最终目标是实现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提高农业经营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富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循环农业重要意义就在于有利于提高粮食(农产品)生产能力、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5要注重持续性

结合南方区域实际,继续优化构建与完善提升现代多级循环农业科技园、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园、现代循环农业产业聚集区等“两园一区”的发展新格局,力求提升现代循环农业产业的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与污染防控率,进一步拓展与深化循环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与高优化的开发成效。

参考文献:

[1]翁伯琦.发展现代循环农业是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的重要途径[EB/OL].(2017-06-05).

[2]秦志伟.福建,现代循环农业的“特区”[EB/OL].

[3]翁伯琦,雷锦桂,王义祥,等.秸秆菌业循环利用模式与低碳农业的发展对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1):1-6.

[4]严顺龙,何海铭.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EB/OL].(2017-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