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现代化体系建设集锦9篇

时间:2023-05-23 17:28:01

现代化体系建设

现代化体系建设范文1

市场导向:强化构建江苏现代产业新体系的主体地位

企业要形成可持续的赢利能力,就必须敏锐地捕捉到市场需求的潜在变化,通过工艺、原材料、产业组织和服务承诺的差异化,获得细分市场的垄断利润。一是充分“借用”经济国际化的“外力”。江苏大多数企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仍处于附加值较低的“代工”环节。应进一步发挥江苏全方位开放的新优势,通过实施更高水平“引进来”、更大步伐“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新一轮的国际产业分工,逐步形成江苏与发达国家之间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双重垂直型分工。二是进一步激活企业理性逐利的“内力”。近年来,江苏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引起担忧,应在一定的产业组织政策指导下,引领企业协作,加大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形成大型企业集团,使江苏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三是进一步优化产学研资政的“协同力”。江苏大多数企业产品以质量稳定见长,有较快的市场反应速度,具有较强的个性化产品设计和生产的竞争力,更能适应模块化、网络化、协同化生产的需要。应创新产学研资政合作机制,努力实现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优势叠加”,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

创新驱动:增强构建江苏现代产业新体系的突破机制

江苏单位面积污染负荷全国最重,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必须进一步增强创新驱动力,使科技进步和商业模式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第一,构筑人才高地是增强驱动力的首要选择。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关键是要实现产业知识化,必须在江苏优势产业关键链条中“注入”知识元素。知识的载体是人,必须通过引进高端人才来加快产业知识化的进程,尤其是要注意引进创新创业的领军型人才。第二,突破关键技术是增强驱动力的第一要务。目前,江苏在电子信息芯片、高性能战略材料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与国外相比明显落后,许多产品的关键设备和技术主要依赖进口,许多新兴主导产业的共性支撑技术有待突破。要着力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领域,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鼓励骨干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第三,创新商业模式是增强驱动力的重要环节。对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大力推进设计创新,打造更多的自主品牌。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支持开展出口产品国际认证,对获得驰名商标、名牌产品的企业予以奖励,形成品牌资源的先发优势,并通过鼓励企业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和国际采购平台,放大品牌的增值效应。

结构优化:细化构建江苏现代产业新体系的评价机制

江苏2012年工业规模总量位居全国第一,但服务业比重较低。2012年广东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57%,比江苏高山12个百分点。江苏首先要做大“增量”,进一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应着力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向有专用性基础服务设施园区集聚,提高专用性公共服务平台的使用频率,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市场化速度,形成新兴产业规模化和生产业良性互推的局面。还要着力制定并实施好产业技术路线图,以产业技术路线图来建立多方共赢的协同突破模式。其次要做优“存量”,进一步加快传统制造业升级转型。要着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增强企业信息化竞争优势。要着力提高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制造更多终端产品和成套产品,推动更多的企业从“加工环节”逐步转向“终端整机”

要特别注重结合江苏已有产业的零部件制造优势,加大总装项目的引进力度,加快优势制造业规模化和高端化步伐。再次要做好“剂”,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要存在端化、集聚化、国际化化上下功夫,评价导向要在“补短”和“扬长”上做文章。江苏要着力通过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步伐,将现代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成功经验。移植到现代服务业发展上。同时要牢牢把握当前我国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良好的政策机遇,实现江苏金融业的跨越式发展。最后要做靓“稳定器”,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要通过加快构建江苏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基础设施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保护体系,着力提升现代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现代农业服务城乡居民生产消费、生活休闲、生态平衡的综合功能。

生态文明:强化构建江苏现代产业新体系的倒逼机制

确保江苏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必须牢固树立低碳发展、绿色增长理念,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强化生态对产业发展约束的倒逼机制。进一步大力度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要加快推进节能改造上程,在高效清洁燃烧、工业余热利用、高效机电节能等节能减排重点技术领域,加快攻克关键共性技术及装备,培育扶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改善能源结构,加强企业和园区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

步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组织实施省级循环经济试点,积极创建一批省级生态工业同区,加快开发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培育一批示范城市、同区和企业,建成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和同区。进一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立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公告制度,倒逼落后企业和产品退出市场。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对禁止生产和使用的产品、技术和装备,在国内处于落后水平的技术和工艺等,限期予以淘汰,将有限的环境容量用于支持高端产业发展。进一步强化市场和社会机制。鼓励和支持“环境合同管理”和“能源合同管理”产业的发展,要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形成鲜明的政策导向和利益导向。

政府推动:夯实构建江苏现代产业新体系的基础保障

现代化体系建设范文2

【关键词】医院;财务管理;绩效考核;监督审核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社会经济的的急速发展带动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方式,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提升也预示着人口出生率以及平均寿命的增长,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质量的提升也使得人们对医疗保障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提升,所以,医院作为全民性的理疗保障机构,医疗卫生任务人逐渐的增加。因为人们就以需求的提升,让国家对医疗保障体系进行了不断地带个,将医院国有经营体系逐渐的向市场放宽,私营医院也开始进入医院体系。现代化医院主要有私人诊所、公立医院、合作意愿等,为市场化的转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对现代化医院的经营理念、服务意识等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医院财务管理,良好的财务管理对医院的发展和提升市场竞争力有着正面的积极作用。

一、医院财务管理概述

医院作为卫生医疗的诊治执行机构,其角色和身份的多样化也充分体现在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上,首先是医院是国家卫生部门领导下的医疗机构,因此,传统的医院往往具备显著的事业单位的性质,其财务管理也具有明显的行政管理风格,从医院的财务预算管理、财务结算方式、日常财会信息统计到财务审计、缴纳税等等,都是在上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督促和管理之下完成的,但是医院又具有鲜明的企业管理特质,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医药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医务人员的劳动所得主要是通过日常医疗服务所得,因此,传统的医院财务管理中,行政财务、医疗卫生资源、人才管理和患者财务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的主要工作,对于隐性的医药收入其财务管理很难做到有效的管理。

二、现代化医院财务管理体系建设

现代化医院面对市场化经营的竞争压力和医疗卫生改制的内在要求,其财务管理效率将直接影响到医院的经营效益和可持续性发展。目前来看,医院的财务管理体系主要涉及到医院财务预算管理、投融资管理、资产管理和财务风险管控等部分,而这些都需要现代化医院对财务工作进行资金集中管理。

(一)医院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医院的企事业单位的性质要求医院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必须制定周密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结合医院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导医院的经营发展方向。财务预算的首要任务是要对医院的经营业务模式、医疗市场发展动态、医院投资来源和医院资金使用计划等进行严密的调研工作,从医疗卫生行业的经营模式上来看,国家相关的医疗卫生发展指导意见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现代化医院的财务预算工作要紧跟国家相关的卫生政策动向,确定医院在未来一年,甚至数年内的发展方向。基于医院上年度的经营状况和收支明细,确定医院在设备采购、医药储备、人才储备、和劳务支出上的动态变化,基于医院现有的科研项目和当地的就医趋势,针对性的调整医院科研性支出的覆盖范围,确保研发投入产出的性价比;其次是要以科室为单位,综合考核各职能科室在上年度的预算使用情况,酌情进行预算调整,重视医院优势科室的强化发展,打造医院品牌效应,重视优势资金的集中投入;核算各科室的财务成本支出,制定以科室为单位的成本财务管控指标。

(二)财务绩效考核机制

现代化医院的市场化经营就要求,医院在日常经营过程中,要规避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的经济效益,因此,财务管理体系中财务绩效考核是统计医院经营现状、约束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益的有效策略。财务绩效考核的关键是要制定针对性极强的绩效考核指标,从专业技能考核、服务品质考核、业务能力考核、营收创造考核等方面对医院各科室和个人进行阶段性考核,以财务绩效考核作为业务推行和预算调整的基本依据,并结合医院内部的薪酬管理体系,采用研发激励、服务激励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以末位淘汰制的绩效方式促进医院内部的良性竞争。同时在科室之间,通过绩效考核有效的掌控现代化医院经营成本的动态变化,能够进一步细化和量化医院的财务预算支出效果。

(三)财务监督审核机制

财务支出和财务收入是现代化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容易出现纰漏的地方,针对医院现有的财务预算方案,采用有效的预算监督机制,对于设备采购、医药储备、人才储备、劳务支出、医院诊断条件改善、研究经费支出等重要的预算支出部分,要严格按照财务预算方案中的立项管理、资金结算预案、财务结算时间节点控制等方式,密切关注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并向医院的财务审计部门提交预算管理审核方案;在医院财务收入管理方面,则要对医院的业务营收模式、现金管理办法、医药收入分离方案和税务缴纳情况进行及时跟进,确保医院财务流程的顺利执行,并基于成熟的信息化财务结算系统,对财务信息入账、对账和审计进行自动化管控,进一步提高现代化医院财务监督审核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程度。

三、结束语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刺激了国民的医疗保健需求,医院在当前全民医疗卫生保障中发挥着中坚力量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行,医疗卫生市场化改制也在逐步开展,现代化医院经营过程中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成本控制理念也开始得到重视。本文对现代化医院的财务管理体系进行了针对性分析,并就构建现代化医院财务管理体系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陈彦,蔡一珍.从美国医院财务管理体系看如何加强我国医院财务管理[J].现代医院,2006,06:111-112.

[2]庄重.现代化医院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强化[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10:153.

[3]刘红霞.浅谈医院财务管理体系的现代化[J].中国外资,2011,16:85.

现代化体系建设范文3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策略

一、确定合适的质量管理目标体系

从理论上说,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水平,应能参照国内外通行的先进水平加以制订。但由于各个企业的发展水平和生产条件差异较大,因此,企业在制订质量管理目标时应该因地制宜,追求质量管理与企业整体的匹配和融合,建立切合企业实际的目标体系。企业在确定企业质量管理的内容和标准时,还必须确定:所明确的质量目标在生产实践中能够转变为现实。

二、建立质量管理责任制度

为保证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落实和各项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企业必须明确规定各个环节应该承担的质量职能和质量责任以及相关的协调、预防和补救措施,以建立一套以质量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办法和完整严密的管理制度。质量标准、职能和责任以及相应的奖惩制度,也应通过文字形式明确予以表达,印成手册发到每一位企业员工。通过责任制度,保证每一个员工、每一个岗位、每一项程序以及每一个产品,都在质量管理制度的覆盖之下。

三、建立质量管理信息反馈制度

信息是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依据。质量信息则是进行质量管理、实施质量控制的依据和基础。质量信息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全部活动,即产品质量环的各个阶段中所产生的反映产品质量的有关信息。要使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转,必须建立一个沟通企业内、外的信息反馈系统,并规定各种信息,特别是质量信息的传递路线、方法和程序,形成有效的信息网,及时地收集企业内、外各种质量信息。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举措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过程,应在ISO9000等标准的基础上,对全部的过程进行系统策划,使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有助于企业实现预期目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控制和降低成本。目前,产品结构日益复杂,顾客对外观、精密度、可靠性要求甚高。因而,为使产品满足顾客需求所支出的质量成本增多,约占总销售额的5-10%。因此,分析质量成本中四类成本的比例关系,寻求质量成本的最佳值,从而进行控制就能最大限度的降低质量成本,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对质量成本进行分析与计算,有助于推进质量改进计划的实施,通过质量改进可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预防潜在不合格的发生。通过质量成本计算与分析,企业的管理层能看到各项费用所占的比例,能具体的了解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企业经济效益带来的影响。因此管理层能对企业的质量管理做出决策,也会支持质量推进计划的贯彻实施,并提供充分的资源。

建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一般也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即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文件的编制,体系的实施和体系的完善。在实际的建设中,企业需要把握以下几个重点来开展建设工作。

一、确定核心领导者

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领导者应担任企业重要岗位领导职务,具备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熟悉企业实际状况与质量管理工作,同时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对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思想能够融会贯通。对于企业而言,领导者的能力可能直接关系到推行质量管理体系的成败。

二、合理制定质量目标与指标

质量目标制定要充分考虑目标的合理性、可追求性、可测量性和经济性。中小企业不一定套用和搬用大型企业做法,按层次、按部门制定质量目标,而是结合企业的主要经营指标,结合主要管理者的职能与责任,结合传统的考核指标,比如以年度指标等形式下达并由实际责任者负责执行。

三、建立内部监控机制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内部监控机制,是增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一个重要保障。一方面,可以建立日常生产检查与集中性内审两者结合的监控机制,通过内审,进行自我改进。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与日常管理结合的管理评审监控机制。事实上,管理评审的形式也可以灵活多样。比如,可以是专职领导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评审,也可以是领导层会议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评审。再比如,评审内容和评审结果也可灵活决定,不一定每次都要覆盖标准要求的所有内容,而是通过多次评审在年度内覆盖标准规定的内容。

现代化体系建设范文4

[关键词]消费物流;消费物流需求;创新体系;构建;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0-0004-04

1 引 言

随着我国商品流通领域规模与范围的不断扩大,商品流通渠道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模式,消费者购物表现出多元化和差异化倾向,致使店铺式零售业态(百货商店、超市、购物中心、便利店等)和无店铺零售业态(网上商店、电视销售、电话销售、邮寄等)齐头并进的激烈竞争中,愈加重视售后物流服务的水平。这一方面将直接影响到零售商的物流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消费者购物后对消费物流在空间、时间、数量、规模等方面服务需求。正是基于此背景,消费物流进入到我们的视野,并成为我们亟待研究的一个崭新课题。

学界对消费物流领域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阶段,岳喜松、李麒等提出在现代物流发展中关注并明确消费物流及其目标与任务;申金升从都市生活消费性物流的内涵、特点、意义出发,提出架构都市生活消费性物流系统结构,并根据生活消费物流系统的运作流程,最后提出促进现代都市生活消费性物流发展的相关建议;赵启兰、王稼琼、刘宏志等提出在物流规划中,物流需求与潜在需求的关系,并详细分析了物流需求的数量、空间、时间、结构和层次等组成要素,以及物流服务水平对物流潜在需求的影响;陈胜灿、王磊等以上海市和北京市为例,从城市生活消费总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入手,定量分析了不同城市的居民消费对城市物流需求的影响程度;胡愈针对我国农村消费增长速度放缓,农村消费品市场数目呈负增长态势,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等症结,提出破解我国当前农村消费低迷难题,需大力发展我国农村现代物流建设,拉动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综合上述,我们以为加快流通现代化步伐,营造良好和谐的消费物流环境,积极开拓消费物流市场,构建消费物流创新体系,探索新型消费物流模式,对促进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2 消费物流及其环境与背景

21 消费物流辨析

我们认为消费物流是指发生在消费领域中,指消费者可以迅速而便利地经历购物过程(从开始购物到将商品运送回家的过程)。它属于最终消费领域的物流活动,主要包括:准备购物;到达商店;进入商店;在店内走动;结账;回家贮藏和维修售后服务等环节。

有学者认为,所谓消费物流,顾名思义也就是指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物流。如果从时间上考虑可以认为是从购物(订货)付款、包装、装卸、搬运直至售后服务、维修乃至报废回收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物流活动。

如果将物流学中所指的“物”进行产业分类,我们可以分为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以及生产资料等物流经济活动。尽管这些概念相互之间有交叉、重复的内容和指向,但实践中不同行业类别的“物”,其物流特点明显存在着差异。如图1所示。

众所周知,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个环节,发生在生产领域的物流,可以称之为生产制造物流;发生在流通领域的物流,我们一般称之为商业物流;同样发生在消费领域的物流,我们称之为消费物流。将消费物流置于社会再生产的四环节中来看,它处于全社会物流活动的最末梢的位置,其内涵与外延说明消费物流在全社会经济物流活动中的具体边界和环节。如图2所示。

由此可见,消费物流概念的界定,有助于我们对其内涵与外延的充分认识。

22 消费物流发展环境与背景

消费物流发展的前景与潜力,一方面是逐年递增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见表1),另一方面消费者网购激增。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年1月16日)显示:2011年我国网购用户规模达到194亿,其中,团购用户规模达到6465万。网络购物使用率提升至378%。与2010年相比,网购用户增长率为208%。

近年来,除了网购用户增长外,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也大幅攀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167亿,使用率提升至325%。与2010年相比,用户增长2957万,增长率为216%。

尽管我国网络购物发展呈现出剧增的态势,但网络购物的增长还未完全启动中年人群这一重要群体,未来网络购物用户和市场增长空间巨大。这一点从近年来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及结构显示出来,见表2、表3。

综上所述,可见我国消费物流未来发展潜力与空间极大,既为物流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为消费物流服务提出了挑战,如何在现有物流需求不足,研究消费领域的变化及潜在需求及其特征,未雨绸缪前瞻性地探索消费物流行业今后发展的思路和构想。尤其是现有物流行业整体增长方式、赢利手段、行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的背景下,亟须加快行业内的分工和专业化的进程,消费物流对于整个物流业另辟蹊径,寻求多种经济增长方式,步入蓝海战略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3 构建消费物流的创新体系

31 政策环境创新体系

首先,主要是营造有利于消费物流各个层次创新的政策环境,鼓励消费物流自身的原始创新能力。引导消费物流领域的在技术、管理、运营等方面的创新。积极倡导与推行先进的消费物流理念、模式、产业形态,建立有助于消费物流健康快速发展的政策平台。其次,要增强集成创新能力,采取有效措施,集中优势力量,整合物流行业资源,重点扶持具有前瞻性的消费物流企业,在信息、技术、管理、市场运作等环节上实现经营技术的集成化创新,以此带动整个行业的跨越式发展。最后,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一方面,促进消费物流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行业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运营模式、管理经验等资源,提高消费物流行业自身的技术再创新的能力,为消费物流市场开拓提供技术支撑。

32 物流服务创新体系

消费物流作为全社会物流经济活动的末端,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在消费领域的进一步延伸,而且还直接地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效益、速度及质量的关键,是确保全社会物流整体最优化实现的重要保障。

构建消费物流服务创新体系,必须依靠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水平、物流企业的创新意识和资金投入量、服务创新产生的经济效益等因素合力促成。因此,必须建立消费物流创新的服务理念、客户界面、物流系统和技术等构成的物流服务创新体系,健全与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33 物流设施创新体系

保证最低限度社会先行资本的积累及相应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以确保加快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以现代交通运输为重点的物流基础设施体系作为长期的建设目标。配套项目建设规划纳入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和城乡的整体规划中;突出城乡消费物流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管理,积极协调建设、规划、审计等部门,加大减免或简化审批程序、审批费用、审核流程的力度。总之,保证消费物流基础设施对拉动城乡消费物流需求,优化与整合城乡消费物流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消费物流发展环境和氛围。

其次,确保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在继续重点加强公路、铁路、水运及航空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加大对符合条件的中小物流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帮助中小物流企业努力改善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及信息处理等环节的物流营运设施,提高中小物流企业开拓市场的竞争力。

最后,创新与完善投资回报机制,充分调动民营资本投资物流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物流信息平台等物流节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给民间资本以平等的生存空间。

34 技术与信息建设创新体系

结合行业发展实际,按照以政府为主导、行业为主体、企业为载体的原则,构筑消费物流技术与信息创新体系。即政府应根据消费物流市场的需求特点,组织并协调对物流技术与信息整体研发,实施重点扶持战略,以形成政府、行业及企业的联动创新机制。尤其是强化在物联网背景下的物流信息与技术战略性规划,包括借助新技术向发展模式、核心能力、增长方式等方面转换;推动信息技术开发和扩散,建设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从而推动消费物流行业的整体升级。消费物流企业应积极参与信息与技术政策的献计献策,执行政府的信息战略规划和整体意图。通过研发机构+行业或研发机构+企业的模式,参与政府主导的信息技术项目,促进信息技术的转让和深化,发挥行业专业化的优势,发挥物流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

4 开拓消费物流市场的措施及对策

41 积极培育消费物流市场主体

大力培育多元化物流市场主体,重点是鼓励外资、民营等各种资本进入消费物流领域,推进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的资源整合。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与生产、商品流通企业及消费领域的互动发展,尤其是推进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生产物流、商贸物流与消费物流的一体化和集成化发展进程。

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强化物流企业服务网点合理科学布局与建设,拓展消费物流服务领域,积极培育和发展现代物流市场主体:调整与优化物流企业结构,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加速物流行业内部分工,逐步向消费物流领域渗透和延展,特别是推进物流企业在消费领域中服务范围与职能的综合化和系统化,加强消费物流与电子商务的联动与融合。

42 开发消费物流组合产品

针对消费物流服务的特点,开发消费领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产品体系。主要是在服务产品组合和产品空间组合上进行规划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消费物流产品组合的广度、深度及集聚度的研发。

首先,对消费物流产品组合的扩展。增加消费物流服务产品的项目、内容及功能,扩大产品的广度;通过延伸消费物流服务能力及水平,实现产品组合的深度,提高产品技术、信息含量,衍生出中高端消费物流服务产品。挖掘消费物流服务产品线的深度,促使产品线向上、向下以及向左右进行立体化延伸。

其次,对消费物流产品组合的全面整合。基于物流需求多重性的市场状态下,强化产品组合之间的关联性,从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角度考虑,对产品组合系列进行重新设计与规划,为物流消费市场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物流产品。

总之,建立消费物流产品组合的创新体系,必须立足市场需求的变化,需要建立多样化的、灵活化的、动态化的物流服务产品组合创新体系,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43 建立与完善消费物流服务网点的空间布局

合理规划物流网络布局,完善消费物流网络体系。重点是依托机场、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设施,按照消费物流市场需求,规划与布局物流基地与配送中心。在现有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基础上,加快生产、流通及消费等领域之间的对接,从而建立起从生产到消费的一体化供应链系统,尤其是城乡消费物流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城乡消费物流资源与市场营销网络间的互动与合力,实现物流资源的共享,消费物流网点选址与空间布局需根据城乡居民分布及消费特点而进行,决定着消费物流网点的供给能力与城市消费物流的需求之间的依存关系。

44 建立消费物流行业服务标准与规范

加强消费物流服务的行业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与考核。实现从服务过程的设计与优化、消费物流服务模式、服务规则、服务过程的跟踪与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以及全过程的服务监控与可追溯。加强消费物流服务项目标准化,尤其是细化消费物流在运输、储存、分拣、配送、派送等各环节及一体化的标准体系。通过行业组织对消费物流服务质量、水平、效率、行业资源整合进行专项研究,尽快出台消费物流服务的收费标准,杜绝服务乱收费的现象。

此外,消费物流行业要积极贯彻国家已颁布的有关物流计量标准、货物分类标准、信息代码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其中重点是推广执行货物的包装、条码标准,各种运输工具和集装箱的标准,托盘、货架、装卸机具等标准,以及仓储建设标准等。

45 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消费物流发展模式

消费物流行业要从初期的市场开拓和规模提升逐步向核心竞争力和水平提升的方向转变。随着物流行业发展及内部分工日趋专业化、细致化,消费物流企业组织在现有运作模式的基础上,深入市场进行调研,寻求消费物流新动向、新趋势及新特点,积极探索和拓展多种发展模式。比如,可选择全国性的运作网络、区域性运作网络及全球性运作网络等模式;其次,在消费物流服务的领域,可选择消费者实体店卖场购物的消费物流、城乡社区便利商店的消费物流及网购后的消费物流等发展模式。总之,选择启动项目切入点,实现消费物流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和集约化的格局与态势,促使消费物流增长方式和赢利手段的根本性转变。

46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消费物流政策体系

消费物流在发达国家具有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在行业发展环境、技术手段、运作模式等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所以,需要我们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消费物流政策体系, 实现消费物流管理的科学化和标准化。为促进消费物流领域的整体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建议在消费物流服务产品价格政策、产业发展政策、消费税收政策、消费环境保险政策、消费环保技术政策、消费相关法律政策等方面逐步建立并完善。此外,政府应大力倡导和鼓励消费物流行业加强在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间的广泛合作,进而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发挥集聚效应所带来的裨益。

参考文献:

[1]岳喜松,李麒浅谈消费物流的目标与任务[J].社科纵横,2004,19(2):28-29

[2]申金升现代都市生活消费性物流探析[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8,8(5):10-14

[3]赵启兰,王稼琼,刘宏志,等物流规划中需求与潜在需求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2):92-95

[4]陈胜灿,王磊,等城市物流需求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以上海与北京为例[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10):73-74

[5]胡愈农村现代物流与农村消费增长相关性研究[J].消费经济,2007,23(2):38-42

[6]李学工,等商业物流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3-5

[7]王耀球构建现代物流服务创新体系[J].中国经贸,2011(2):26-27

[8]张忠德,冯晓莉,等中外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特点及启示[J].商业研究,2009(4):118-122

现代化体系建设范文5

关键词: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反腐倡廉建设 反腐制度

全面深化改革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改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促使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能够达到现代化的要求、标准。国家治理体系所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比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等,该体系对于腐败的治理是有着重大意义的,其是国家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视野下反腐倡廉建O中存在的难题

(一)反腐倡廉建设中执政党的反腐困境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是在党的带领下所展开的,要想确保反腐倡廉建设工作能够顺利完成并取得较大的成效,那么执政党就非常有必要强化自身的政治建设。腐败情况的出现往往是由权利所导致的,故在开展反腐倡廉建设过程中,非常有必要注重党和政府所领导的各级行政机关。当前,我国的反腐倡廉体制虽然在各个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效用,然而依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难题,急需相关部门来加以处理。

(二)反腐倡廉建设中制度不够完善

腐败问题是反复发生存在的。[1]腐败行为的出现最主要是因为制度有所欠缺,且其中存在着一些漏洞。在新形势背景下,我国反腐倡廉制度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监督制度并没有落实下来。为了避免腐败行为的出现,国家针对这种情况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法律、条例,虽然这些条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监督好官员的政治行为,但是党内部的监督“越位”、“缺位”情况依然频繁出现,各种监督制度明显有所欠缺,且不是很合理,进而无法展现出自身的效果,同时还没有针对官员行使权利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监督制度,故很难避免腐败问题的出现。二则是防范制度的缺失。在反腐倡廉建设过程中,防范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其是该建设过程中的基础部分,如果防范制度的建设并没有落实下去,那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致使腐败行为的出现。相比于制度惩罚而言,腐败行为的预防明显更为关键,要想从源头上处理好腐败难题,那么就应该贯彻落实防范制度,以此来制约相关权力者的不良行为,确保违法乱纪行为不会出现。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相关部门往往过于注重相应的惩罚工作,从而对腐败行为的预防工作存在着一定的轻视心理,这样不利于制度的创新。

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反腐倡廉建设协调推进的有效举措

(一)法治

法治强调以民主为前提和基础,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要想深化推进法治的建设,那么就不仅需要完善和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而且还需要将法律的权威充分展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所有个体均依照法律来办事,国家的治理也将实现法制化。法治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一部分,而且也是反腐倡廉建设过程中所需采用的基本方式。同时,还应该制定出更加严瑾细致的法律体系,并将廉政法治建设完全融入到国家法律体系中,以此来展现出法治的功效,进而遏制腐败行为的出现。

(二)制度创新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行政许可事项。[3]这样不仅能够很好地制约政府的权利,而且可以促使政府行权方式更加规范化。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非常有必要推进各方面制度的创新,这些与市场机制是紧密相关的,也是制度创新中的内容,其对于我国社会而言是有着重大意义的,不仅能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而且有助于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故非常有必要采取各种措施来推进制度创新,以此来构建出更优的制度环境,从而确保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以及反腐倡廉建设能够顺利完成。

(三)促使执政党的治理领导力不断提升

在当前国家治理环境下,执政党在反腐倡廉建设过程中往往能够起到极为关键的效用,然而依然存在诸多困境。要想促使反腐倡廉建设能够取得一定的进展,,那么则很有必要不断提升党在反腐倡廉建设过程中的领导能力,其能够体现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具体程度。而要想促使执政党的治理领导力达到更高的水准,那么就应该持续改进和完善领导工作,进一步强化党的治理领导能力。同时,要坚持党的正确反腐败、廉洁政治指导思想、基本原则。[4]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腐败行为的出现。

三、结语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反腐倡廉建设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在实践过程中,相关部门非常有必要将两者结合起来,促使两者的共同发展,并采取各种措施来促使这两项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张源,陈氚,陈明珠,张雪.制度反腐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社会发展高端论坛・2015”会议综述[J].科学社会主义,2015,(04).

[2]王海峰.机遇、挑战与责任: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5,(01).

[3]刘庆斌.从严治党背景下制度反腐的路径探析[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5,(01).

现代化体系建设范文6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农业综合服务 体系建设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现代化越发展,农业综合服务体系越健全。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发展、推动我国现代化农村建设的必要保障。

一、农业综合服务体系现状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现代化越发展,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就越健全。

1.产前供应不足。如今,农村的年轻人大都选择外出打工挣钱,家里只剩下劳动力不足的老人和小孩,并且很多人认为农业没有出路,挣不到钱,因此出现土地荒废等问题。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减少,势必加重农业服务功能不全面和服务质量差的问题,很多地区都是单一农业,并且因为农业知识缺乏,只能耕种一些简单的、价格低廉的农作物,没有形成农业生产链条,缺乏市场竞争力,这些在生产中存在的短板使得农业服务发展的综合性难以提高。

2.产中加工不足。因为农业科学教育的缺失,目前我国农村的生产加工大多停留在手工或简单的机械加工层次,经过简单加工的半成品只能以低价售出。如一般的国产猕猴桃,刚从树上摘下的硬鲜果在田里直接批发销售只能卖到每斤1.5元左右;农民经过大小好坏筛选将它拿到集市上可以卖到每斤3.5元左右;如果加上塑料袋包装,摆在超市货架上,便可卖到每斤5元左右;如果运送到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价位可以上升到每个4元左右;如果将水果切片制成果脯,则可卖到每斤15元左右,加上礼盒包装则价位更高;水果还可以制成水果汁、水果酒等。由此可见,随着加工复杂程度的增加,农产品的价位不断上升。如今物价不断攀升,农药、种子、化肥、农膜等生产资料的价格不断攀升,不过不能有效加工农产品,低廉的销售价格只会让农民觉得农业生产是出力不讨好的差事,从而形成外出人员增多、留守人员农业生产情况差的恶性循环。

3.产后销售不足。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作物大多都是卖给收购站或者加工工厂,这种被动的销售方式风险极大,一旦市场变动,农作物就有卖不出去的危险。并且在这种销售方式中,价格都是由买方制定的,农民没有价位的客观感知和谈价的主动权,只能任人宰割。

二、完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1.加强农业科技化的普及。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科技化是兴农的关键,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农村进行国家政策措施宣传,让农民知道目前国家对农业发展的到额投入和关注程度,让他们知道国家不仅没有放弃农业,还一直依赖农业。

2.加大农业建设投入,完善农业加工体系。农业“毛料”注定卖不出好价格,并且单一的作物形式难以应对多变的市场经济,因此国家必须加大对农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种子种苗基地建设,发展茶叶、蔬菜、中药材、渔业等新型农业,使得农业加工成为链条服务,丰富农作物品种,“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建设农作物加工储藏工厂,使得农作物可以直接投入市场销售,主导市场消费走向,面对突如其来的市场风波,可以及时储存农产品,等待风波平息,避免低价销售导致的生产亏损。

3.发展信息农业。所谓信息农业,就是指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售及相关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目前网络发展迅速,农村可以培养一批网络人才,并且利用网络开通自己的销售链条,与各地方的销售渠道,如超市、饭店等联系沟通,并且随时根据市场需求,改变加工方式,使农产品多样化,再不用担心市场经济变化带来的影响。农产品出口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农民可以利用网络与国外商家联系,将自己的产品贴上出口的标签。农民还可以利用网络学习新的农作技术,通过网络向专家学习,及时解决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将生产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杜华章,蒋植宝.论新形势下我国的农技推广[J].农业科技管理,1999(12):14-17.

[2]杜华章.试论农业信息产业化[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7,13(1):77.

[3]钱津.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城镇话的必要条件[J].前线,2010-05-08.

现代化体系建设范文7

[关键词] 体育经济城市现代化关系研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速居世界前列,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快了城市现代化的步伐。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9%,在未来的20年内将有3亿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城市现代化问题日渐明显。因此,研究体育经济在城市现代化中的规律和作用,对于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一、体育经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现状

研究体育经济与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关系,必须明确“体育”的基本内涵。就国际公认的“体育”概念,它的内涵可分为“大众体育”和“运动竞技”两大部分。我国的竞技体育自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为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城镇居民“大众体育”的发展却不容乐观,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处于极不平衡的状态。

1.居民的健身思想观念意识不强,兴趣和热情欠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改善,休闲和娱乐的时间相应的增加,人们的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的意识在不断增强,但目前居民的健身意识却令人堪忧。虽然受到某些客观因素的限制,但多数人的锻炼热情不高。

2.城镇居民人均活动场地严重不足。从全国的体育场馆开放和经营情况来看,体育场馆数量和利用率水平还是很低。有数据表明,我国目前体育场馆远没有达到国家相应的建设要求水平,在城市的体育场馆中,只有44.1%对社会全部开放,21.3%部分开放,34.6%的体育场馆尚未开放。从居民活动点看,目前平均每个街道、乡镇只有2.77个体育活动点,体育活动人数一般为31-100人,而且是锻炼者自发组成,同时缺少体育社会辅导员的帮助。这些均无法满足城镇居民对体育健身的要求。

3.城市中体育基础设施明显差异。大城市主要是省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是高校、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集中之地,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水平较为发达,基于城市现代化的需要,在资金的投入以及体育场馆的修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中、小城市,特别是乡镇所无法比拟的。作为社区、居委会、乡镇的体育健身中心和健身点,由于经济条件的因素,发达城市和较发达城市及不发达的地区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

4.城镇居民的健身活动消费水平差异明显。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指标“体育消费”,在我国还处于相当低的状况,人均体育消费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仅为0.5元,而我国的邻国日本达到了20元人民币的水平,虽然我国居民娱乐、教育文化费用的支出,从1985年至1997年的12年间,占工资支出的比例提高了2.6%,但是增长的幅度还是不快,并且地域之间发展极不平衡,从全国的形势来看,大部分中部或西部的中型城市,特别是小城镇居民的体育文化水平还远低于全国消费水平的平均值。

分析我国城市体育这种状况的原因:(1)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中认为,体育是一种公益性事业,是国家的投资行为,这种惯性思维阻碍体育在城市经济中的正常发展。(2)体育的资金投入有限,公共基础设施缺乏,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率较低,许多居民的体育健身因场地设施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实现。(3)政府机关人员对体育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认识不够充分、深刻。(4)人们普遍参加简单的运动,所以在体育文化消费支出方面比较低。

二、体育在城市现代化中的作用与影响

体育运动的普及与大力发展,对推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在国家经济许可的范围内,发展体育事业将促进综合国力的发展和增加国民的收入,与其他需要大量投资的经济部门相比,体育的发展具有更大的优势。

1.发展体育经济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发展体育能够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由于体育具有健身、娱乐、休闲、竞赛等特点,它能够推进和带动城市旅游、商业、交通、电信、新闻、餐饮等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从而吸引更多的人亲身从事体育运动,通过消费,城市取得可观的经济收入。其次,体育最明显的经济作用就是促进体育产品的消费,而主要的消费人群是集中在城市。最后体育能够增强人们的体质,提高身体素质,提高人的基本劳动技能,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效益达到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目的。

2.发展体育经济可以加快城市现代化。大型的体育赛事是塑造城市形象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它不仅能打造城市文化、体现城市活力、优化城市经济结构,更能够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步伐。东北地区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步伐与内地各大城市比较相对滞后,但是我们的自然环境及体育冰、雪项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一些大型的国内、国际赛事,可以促进和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大大提高我们城市的知名度,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3.体育经济的发展能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国内、国际各大城市举办大型赛事的实践已经证明,都会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比如,体育场馆、道路交通、城市绿化、宾馆、饭店等等,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品位,同时改善城市的软环境,引起更多外商的兴趣,加大资金的投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城市经济增添了诸多的活力,连锁性地为各个行业充满了生机,因此体育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4.体育经济的发展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的机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休闲、娱乐的时间也在增多,因此对体育的需求也就越来越高,体育产品的需求量也就不断加大,为了满足全社会所有参与体育活动的人们,对体育产品的需求,如体育服装、鞋类、运动器材,以及体育旅游等等,都需要加大劳动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增加了城市就业人员的数量,还带动了相关行业人员的就业机会。

5.发展体育经济有利于城市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我们都知道体育运动是国内、外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汇的过程,是城市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纽带”,同时可以吸引外来资金、设备、技术、管理经验等,可以使原本知名度不高,有极具地方特色技术过硬的产品,通过媒体及信息交流打入国内市场,甚至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体育经济的发展为城市经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巨大作用,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动力,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和注意到它的负面影响。首先是竞技比赛大型体育场、馆,专业性很强,承担赛事以后,有可能处于闲置状态。因此要充分考虑到它们的公益性及后续效应。其次是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大型赛事人流聚集空气污染、噪音、废物垃圾等,故此要充分宣传“绿色体育”理念,最后,每次赛事要有适度的商业运作。如国际上的奥运会,第21届蒙特利尔就负债20多亿美元,不仅没有带动经济发展,反而给城市经济带来了沉重的压力。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民间主办的奥运会,在金融界人士彼得・尤伯罗斯的领导下,一改亏损局面,获得了2.5亿美元的盈利。

三、体育经济开发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

1.体育经济开发应与城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一起共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个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人文环境等自然人文因素,必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生存与发展。每个城市的历史渊源不同,所形成的文化传统也不尽相同,具有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气质。因此体育开发要符合当地人们的心理特征和人文特征,以便普及、推广和提高。另外,不同的城市可以利用其地貌特征和气候特点发展不同的体育项目,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不同城市体育文化。

2.体育经济的开发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国不同的城市形成了一定的经济差异,正确制定和有效实施区域体育政策,对于体育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具有深远的意义。以沿海地区和中部省会为中心的周边经济发达地区,资金雄厚,信息快捷,全民健身运动及体育基础设施相对普及,形成体育与经济同步双赢格局。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人口众多,资金匮乏,体育产业以国内大众需求的体育用品为主进行生产,在各自管理的辖区内,给群众提供一些必要的体育健身场地与设施。经济不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少数中部及边远山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他们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体育用品业的生产则应以生产少数民族体育用品为主,人们以开展少数民族传统项目为主要内容。

四、开发体育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与体育经济发展相关配套的建设。发展体育需要其它相关部门与行业的支持与配合。为了使人们更好地从事体育锻炼、休闲、观赏、就需要取得道路交通、服务接待、社会治安、餐饮、检疫等部门的有机配合,形成以体育为中心的服务网络,让人们在锻炼与消费过程中,心情舒畅,身心健康发展。

2.开发体育项目要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城市开发体育项目要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预测市场需求,调研摸清开发项目的经济效益和公益的社会效益,注意超前发展战略研究和制定正确可行的长远发展计划,切不可盲目的进行开发,影响城市的整体经济规划。

现代化体系建设范文8

【关键词】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文化;建设;策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虽与原提法只两字之差,但这“现代”两字给我们文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新思路,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更加明显,对我们今后的文化工作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的华舍街道的文化建设与服务,更应抢抓发展契机,争先保优,走在前列。为此,我们在“以人为本”、“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经济与文化统筹发展”三理念指导下,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地方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努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顺利进行,更好地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最大程度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一、政府与民间联动,引导群众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近年来,柯桥区委区政府提出全面推进创建文化强区,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对文体活动的参与热情。我街道抓住契机,因势利导,建立以政府文化团体为主,民间文化团体为辅的多级联动工作模式,为群众文化大繁荣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在街道政府层面上,其汇聚了全街道的优秀文艺骨干,因此具有很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和开展文艺活动不可缺少的设备,加之其具有政府职能,代表政府从事群众文化活动,这对搞好本街道的群众文化生活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生命力,也是搞好本地群众文化的主力军。其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做大做强文化团体,使其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龙头”。如我们组建了一批优秀的文艺精英,实行“自发与引导结合,普及与提高并举”的方法,对文艺精英实行有效管理。首先我们挑选乐于奉献、善于组织、和业务能力较强的文艺骨干,参加区级组织的各项业务培训班,然后再由各社区组建的广场健身操队、太极拳、太极剑、腰鼓队邀请老师进行集中辅导。到目前为止,全街道在册群众文体队伍18支,参与群众文化骨干培训200多人,为开展各项文化体育活动培养有生力量。二是做大做强街道文化活动中心,使其成为全街道群众文化活动的纽带。三是以文化惠民为抓手,找准群众需求与政府投入的结合点,开展丰富多彩且又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如我们每年多次组织承办区及以上文体活动,积极开展街道内的才艺PK、文艺演出、农民种文化等活动,有效引导群众文化体育健康发展。

在民间文体层面上,我们积极引导推荐,出台各项优惠政策等,激发其积极性。如对于举办各项文体活动和参加区级文艺演出比赛、运动会等给予政策倾斜和经费补助。同时对民间群众文化团体的活动严把节目审查关。对不符合要求的节目予以调整,抛弃其不健康、不全面的东西,不断丰富其节目内涵,增强感应力。对演出效果不好,群众反映不好的演出,更是果断亮出“红牌”,限其改进,从而将民间群众文化团体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对于民间群众文化,我们更多的是进行引导与发掘。如在幸福水乡才艺秀暨民间人才“”文艺巡演活动中,我们尽力为每个民间群众文化团体搭建展示的舞台,如兴越幼儿园、东周居委会、亭东舞蹈队分别展示的舞蹈《好一朵茉莉花》、《红梅赞》、《荷塘月色》等节目,不但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而且我们从中还发掘了一些优秀节目与一些民间艺人。如我们后来推荐了兴越幼儿园表演的舞蹈《好一朵茉莉花》参加了全区比赛,其直接晋级进入了全区十强。民间群众文化的繁荣,极大地丰富了广大老百姓的业余生活,使他们精神生活更加充实、富有。为此民间群众文化也逐渐成了百姓生活中的一件乐事、喜事。

二、节庆与业余并举,促进群众文化多元融合发展

形成以节庆文化为主,送戏下乡、业余群众文化生活为辅的多头并举工作格局,为群众文化大融合构建广阔的发展平台。给节日文化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可以增强节日的喜庆氛围,而且可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在全街道内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我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统筹安排。联合宣传、团委、文化、民政、科技、教育、妇联、老龄办等部门每年年初对全年全街道的节庆文化统筹安排,做到早安排、早部署,年年有计划,月月有安排。二是重点突出。每个节庆日都有其特定的传统文化或历史内涵,为此,应根据节庆日的特殊涵义做到重点突出,增加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三是内容丰富。要通过深化节庆文化内涵,丰富节目内容,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三、设施与人文并重,促进群众文化内涵品质提升

(一)提升设施的文化内涵

文化设施应该是具有文化特点、文化意蕴、文化内涵、文化象征的建筑。一座好的文化设施,其造型和外观应该能够充分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质、文化特色,体现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为此,我们要求街道内各社区(村居)的文化设施建设要具有当地的特色。如亭西居在文化礼堂建设,除了文化礼堂建设的共性外,更突出其自身的特色。在具体建设中,除了常规的文化活动室、视听室、阅览室、书画室、电教室等的配置,尤注重挖掘居本传承“善”文化、乡贤文化、科普文化、爱心文化、村史文化、古建筑文化等特色,将文化礼堂建设与技能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教育有效结合。在增加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增强文化的吸引力。此文化礼堂让人耳目一新之外,更是成为群众最喜欢最愿意去的地方。

(二)提升服务的文化内涵

所设置的免费开放服务项目应该力求做到新颖、独特、益智、有趣,贴近当地的文化传统,贴近老百姓的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乐于接受、乐于参与。要通过自己所提供的文化服务,提升人的素质和精神境界,启发和培养人的文化自觉,引导人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如亭西居充分利用文化礼堂平台,精心设计活动载体,举行敬老礼仪、成人礼仪、礼迎新生儿和新婚夫妻仪式,进行道德讲堂教育培训,开展读书会、书画赛、篮球赛等竞赛活动,根据群众需求,组织开展公共文化配送、文化艺术培训、乡村文艺汇演、传统民俗文化等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送文化,种文化”活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吸引居民广泛参与,增强居民对文化礼堂的亲近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农村文化礼堂的常态化开放和可持续发展。在传统节日里开展主题活动,如“欢乐元宵、欢聚良朋”猜灯谜活动、“迎中秋、庆国庆欢乐亭西文艺晚会”等活动,增添了浓重的节日气氛,居民齐夸文化礼堂活动内容多,传统氛围浓,达到了预期效果。

(三)提升人的文化内涵

街道内各类文化设施的工作人员面对的是广大群众百姓,向公众提供文化服务,其一言一行代表着政府的形象,所以对其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应该有文化,懂文化,有文化学养、文化内涵,应该是典型的文化人。他们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专业文化艺术特长。他们应该特别热爱自己的职业,有着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近年来,我们在全街道各社区(村居)文化阵地建设上推行了长效管理机制,以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各社区(村居)在加大文化设施投入的基础上,都配备了专职的管理员,配备率达到100%。这项工作的创建既提高了我们街道的文化品位,更实惠了广大群众。但同时人员的素质也参差不齐,为此,我们积极争取经费,通过多途径培训与进修,定期开展交流会,不断提升他们的学养与内涵,使他们的一言一行礼貌温和,他们的一举一动优雅文明,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不断提升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的地位与影响力。

四、试点与普及交织,扎根基层文化大餐普惠群众

结合街道实际,我们推行文化综合体试点,实现政府资源的整合利用。文化综合体是一个多功能的交织体,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创新体。近年来,政府为了加强公共服务建设,各部门、各系统在公共服务体系的终端社区(村居),建设了社区(村居)级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基层党员教育培训点、村邮站、老年活动室、村居文化大礼堂、居家养老室、体育健身路径等众多基础设施,但是由于部门割据,资源分散,利用率较底。为此,我们在张村进行了村级文化综合体的试点,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整合资源提效益

首先是进行场地的整合,把所有的项目集中到一个区域,使其既有办公场所,又有文化广场、文化讲堂、文化礼堂、文化长廊、文化舞台、健身器材等活动场所,实现资源的互补。其次是人员的整合,将文化管理员、村邮站工作人员等进行合并,减少多头管理,精简人员开支。再次是资源的整合,集中各部门的财力物力人力办大事、办实事。通过建立公共服务的综合体,聚旺了人气,提高了各项文化活动的参与度,提升了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

(二)开展活动聚民生

我们先后还多次组织广大群众开展业余体育活动。一是举办第四届“张杯”篮球赛,继续推广篮球特色项目。二是多次举办“老年人健康讲座”、“负重竞速比赛”等群众性健身比赛(活动)。三是举办由企业赞助的“银都水岸杯”篮球赛、“荣达杯”羽毛球团体赛等。四是积极组织居民参与上级体育比赛和展示,获中国象棋比赛第二名、老年健身秧歌比赛金奖、老年乒乓球赛团体第二、个人第一等成绩,基本实现了村村有队伍、天天有活动的良好文体氛围。在社区体育中我们还组织了中老年人在华舍商城、各社区、(居)村举行广场健身操、腰鼓队、扇子舞、太极拳等健身活动,每天自发参与群众达1000余人,特别是今年推广居民参与佳木斯健身操展示,得到了群众普遍欢迎,展示效果得到了区老年体协的高度好评。另外,我们街道实施了“2131”电影工程,由街道电影放映员下村为广大群众服务,据统计仅去年一年就放映了电影168场,符合率达100%,共有3万多名群众在家门口看到了电影。

(三)农家书屋促提升

在农家书屋创建上,一是前期先对全街道各村居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加大投入创建工作,严格对照“农家书屋”标准,完善各种硬件设施,同时努力抓好软件建设,由街道文化站统一采购“农家书屋”的图书,使每村都达到标准化、健康化,全街道村级创建率达100%。在原有县级文化村的基础上根据创建标准进一步做好各村居社区管理员培训与考核,力争达到良好级以上。二是我们多次举办文化演出活动,并经常督促他们做好相关活动资料的积累,为各项考核准备。三是努力营造文化氛围。目前,全们街道村村建有乒乓室、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电教室、宣传阅报栏,部分村居还建有篮球场,村村建有4-5支业余文体队伍,常年活跃在广大群众中间,既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又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四)净化市场倡文明

现代化体系建设范文9

[关键词]职业资格制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础

[作者简介]王 斌(1974―),男,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公共管理系主任,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政策;姚丹青(1992―),女,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重庆市北碚区 400715)

[基金项目]2013年度西南大学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创新中心招标项目“基于职位分析与职业能力理论的公共文化单位职业资格制度研究”(13SWUGGFWB13)

十报告中提出要“加强重大公共文化项目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随后在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活跃的因素,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职业资格制度的建立对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至关重要。

一、问题的提出

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其核心要素是要有合格、优秀的公共文化服务人力资源作为核心因素来实现。然而,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人力资源、人才资源的供给与存量、质量与能力还存在着不适应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等问题,因此要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力资源职业资格制度的建设。

(一)改革要求与任务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同时还提出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及资本的参与,大力培养文化的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而以上提出的改革的要求与任务的实现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要素,是要建设一支专业的文化人才队伍。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公共文化服务人力资源的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各个单位应贯彻落实中央有关人才选拔及培养的要求,加快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机制,引进一大批专业的文化工作者,为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人才资源与智力保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发展。

(二)人才资源的不适应

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资源的现状看来,文化机构人员结构正在不断优化,然而,面对着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服务的需求,现有的人才资源不仅是在存量和供给上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在人才资源的结构、能力及素质上也存在严重的不足。根据文化部统计信息表明,以2010年乡镇文化站情况为例,全国共有从业人员73,920人,平均每站2.24人,其中专职人员为39,588人,平均每站1人。在全国342,121个乡镇文化站中,有14,503个没有专职人员,占乡镇文化站总数的32.14%,这意味着近1/3的乡镇文化站没有专职人员。其次是在人才质量上,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如2010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从业人员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61,314人,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7.8%,比重比2007年还下降了2.4个百分点。三是人才培训和教育不足。从文化部门直属的151家文化教育机构看,2010年在校人数81,696人,比上年减少6,934人;毕业人数22,165人,增加1,247人;培训干部4,097人,减少694人。

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势在必行,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得以实现的要素除了增加财政投入、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服务资源的丰富以外,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于要加快调节人才资源的不适应,逐步建设一支具有高服务能力以及业务水平的专职公共文化人才队伍。

二、职业资格制度是实现深化改革任务的基石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作为加快文化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人才队伍的建设与人才结构的完善是保障,而职业资格制度则是实现改革任务的基石。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的现状可以看到,人才队伍的质量、结构、数量等方面还远远不能够满足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造成人才队伍不能适应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缺乏职业资格制度。从现有的人才队伍现状可以看出,大多数公共文化单位的从业人员由于缺乏严格的职业准入标准,公共文化单位员工上岗无行业统一标准,任何人都可以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的素质难以得到保证。公共文化单位中员工的学历、素质参差不齐,文化专业人才占人才队伍比例过低。对公共文化单位从业人员实行职业资格制度,一方面能够提高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的专业性,同时也能够规范公共文化单位人才招聘等环节,保障公共文化单位人才队伍的质量。

三、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职业资格制度的建设途径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职业资格制度的建设不是一个单一的行为过程,而是包含了法律制度建设、行业协会、职业教育与培训等因素在内的一个完整的体系。职业资格制度的实施包含了认证机构、认证标准、认证内容等,同时需要依靠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障职业资格制度能够顺利实施。

(一)加快完善法律制度建设,保障职业资格制度的顺利实施

国外职业资格制度的建立,首先是基于一定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法律法规体系来对职业资格制度的基本纲要进行规定,根据纲要来确定职业资格制度实施的具体内容与方法。我国职业资格制度之所以至今都未全面推行,法律的缺失是最大的原因。法律体系的缺失,一方面没有权威的主体来对职业资格制度的基本纲要进行规定,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法律,职业资格制度在公共文化单位中也无法引起广泛重视。因此,要顺利推行现代公共文化体系的职业资格制度,首要的任务是要针对公共文化体系的特点及内涵制定一套单独的法律,如《图书馆法》《博物馆法》等等,并配之以相关实施细则,通过法律来明确规定公共文化体系从业人员的基本纲要,包括专业地位、从业标准、认证机构、认证方式、认证时间等等内容。通过法律的方式明文规定,只有获得相应的公共文化单位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够从事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二)加大职业资格制度的执法力度,规范用人单位行为

职业资格制度的法律制度建设完成之后,还要加强职业资格制度的执法力度,规范公共文化单位的用人行为,提高从业者的职业水平与就业的竞争力。在推进公共文化单位职业资格制度的有效实施中,劳动保障、人事、教育及用人单位等要形成合力。从现有的公共文化单位从业者现状观察,无证上岗的行为较为普遍,这样不能保证公共文化单位员工的职业能力与工作质量。而一旦推行职业资格制度,从业者将会被强制要求接受相应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这样就能够保证公共文化单位员工具备相应的从事公共文化工作的能力与素质。并且通过持证上岗的用人制度,持证人员能够快速进入到公共文化单位,有效避免了一些用人单位中“走后门”等不公平竞争的现象发生,从而为公共文化单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就业竞争环境。

(三)有效依托行业协会作用,推动职业资格制度的实行

从我国现有的公共文化行业的协会发展情况来看,一是公共文化单位行业协会较少,即使存在,如图书馆学会这样的行业协会只是单纯的学术机构,并不具备行业管理功能。因此有必要成立权威性的公共文化行业协会,并且在行业协会中成立专门的职业资格认证管理机构,负责认证团队的建设、认证标准、认证流程、认证内容、认证形式等的制定,继续教育教材的编写等工作。在行业协会中,还应当设立各大分支机构,负责各个地区公共文化单位员工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

(四)有序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为职业资格制度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公共文化单位员工职业资格制度的实行离不开职业继续教育的保驾护航。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要求公共文化单位员工的知识不断地进步与提升。职业资格制度的认证只有与职业继续教育相结合,才能够保障公共文化单位员工的职业能力能够适应公共文化单位不断发展的需求。

对公共文化单位员工实行职业继续教育,一方面可以使公共文化单位在职员工中尚未获得职业资格认证的员工通过继续教育通过职业资格认证;另一方面可以使公共文化单位在职员工中已经取得职业资格的员工通过继续教育可以获得更高级别的职业资格。在开展职业继续教育的工作中,公共文化单位也应当采取相应的薪酬制度及激励机制,通过实行与职业资格等级相应的薪酬待遇制度,来刺激公共文化员工积极参与职业继续教育以及职业资格认证。

(五)建立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明确职业资格制度的内容

设定公共文化单位员工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是实行职业资格制度的重要内容。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要依据学历、工作经验、职业道德、专业技能、专业资格考试等而定。不同的公共文化单位因为其工作职责、内容及工作难度的不同,其职业资格标准也有所差别。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职业资格标准也有一定的差别。如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公共文化单位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也有重大的差别。

在设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值得考虑:一是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中,要依据大多数公共文化单位员工的实际情况而定,职业资格标准的设定不能脱离员工的实际情况,定的过于宽松或者过于严格都是不科学的;二是指标的设定一定要具有开放性及动态性,职业资格标准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变换过快,在保证整体稳定的前提下,要根据实际情况的转变而作出相应的变化,以便适应公共文化单位不断发展的需要。

(六)创新考核评估方式,提高证书质量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经济体制下的考核评估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改变的要求。传统的考核评估主要以书面形式为主,着重对理论知识的考核。随着工作形式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传统的考核评估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这样的变化所带来的新的要求。传统的考核评估方式着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这样考核内容的覆盖面就较窄,不利于对从业者全方位的能力与水平进行较为完整的考核评估。并且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忽略了在实际操作层面能力的考核评估,这样就导致了从业者的实际工作能力水平与职业资格考核中所展示的能力水平有较大的出入。另一方面,在已有的公共文化单位就业者中,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就业者,由于没有获得相应的职业教育或培训,而没有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而处于不利的竞争情况。因此,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公共文化单位员工的职业资格的考核评估应采取新的方式,以此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在这方面,可以借鉴英国职业资格制度的考核方式,采用现场工作考评方式,分多阶段对从业者进行追踪式的考核评估方式。这样一方面能够提高从业者参与考核评估的积极性,同时追踪式的分阶段考核也能够最大程度减少传统考核评估方式所造成的误差,对提高证书的质量与含金量都有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红卫.国内学者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研究综述[J]. 教育与职业,2012,(6).

[2]严君.基于职业能力模型的职业资格制度建设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5-04.

[3]徐长生.我国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问题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09,(3).

[4]贾淑岩.乡镇综合文化站职业资格制度初探[J].大众文艺,2013,(12).

[5]吕忠民.职业资格制度的研究及对策[J].中国考试(研究版),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