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现代汉语语法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2 17:33:16

现代汉语语法论文

现代汉语语法论文范文1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 本科生 课程设置 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5.046

Abstract Linguistics curriculum provision for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should embody the two important points including foreign and Chinese. Under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sets up a curriculum system which assisting to underst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language. On language teaching course, really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ppl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s; the curriculum; linguistics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是在原“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学”的基础上整合设立的专业。该专业具有很强的融合性,包括语言、文化、教育、心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专业建设一般涉及师资、教材、课程、教学条件、教学水平、科学研究、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其中课程建设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该专业培养面向国际传播的汉语教师。根据2012年国家汉办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认为此类汉语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素质: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及教师综合素质。

围绕师资标准,课程应该体现汉语教学基础、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5个板块。①其中语言学课程是该专业的核心。因为这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物质基础,是先决条件。

李泉认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首要的和必备的知识是:具有系统的汉语言文字知识。其核心内容应该包括汉语言文字理论与知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教学理论与知识。②也就是说该专业语言学课程设置要紧紧抓住“对外”和“汉语”两个关键点,课程体系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汉语国际推广能力服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体化”。

如何达到这个培养目标,首先要研究汉语国际教育学生获得相关教学技巧的特点。对外汉语学生只有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将汉语与所派地区外语差异对比,才能理解与掌握汉语理论知识,把握语言教学的重点、难点。这一特点就要求该专业语言学课程要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有明显区别,要加强各国语言与汉语从发音到文字、词汇再到语法的对比教学。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认为要建立一个有利于对比分析的课程体系。

1 语言学课程体系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应设置汉语基础课、汉语选修课、外语、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课等语言类课程。“课程的横向结构以课程对于专业的适用性划分,把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③我们认为起码应该设置以下必修课和选修课。

1.1 汉语基础课

这一板块为汉语语言学的基础课,核心课程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基础课。课程主要讲述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知识,并就汉字的规范化与简化等问题做专门讲解。该课程系统地讲授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训练其语言表达的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能力。

古代汉语相对于古典文学、古典文献学是工具性课程,但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古今汉语的差异,了解汉语词汇、语法系统的简单发展历程,了解汉字的简单发展历程,以便于学生理解现代汉语词汇、语法系统。其中常用词教学要放在重要位置,因为古代的单音节词,今天绝大部分成为双音节词的语素,如果能挑选部分常用词讲解其常用意义,一定能帮助学生理解现代汉语词汇系统,提高他们的词汇认知能力。

语言学概论着重讲授语言学的一些主要理论和方法,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了解语言接触、语言演变等内容,加强学生对语言进行分析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

1.2 汉语选修课

这一板块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而设,核心课程为:文字学、汉语词汇学、汉语语法学。

文字学着重讲授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性质、汉字的结构、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的使用以及汉字的整理和简化、文字信息化、文字与文化等内容。提高学生书写、分析、运用文字的能力,帮助其理解文字中的文化内涵。

汉语词汇学旨在使学生了解语言单位词和非词的区别、词和词位的区别、现代汉语的构词法和构形法的区别,了解词汇的分类、词汇的类聚、词义类聚,了解义素分析法和语义场理论。重点掌握词义解释方法,为他们将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编撰双语词典打下专业基础。

汉语语法学以培养学生的语法分析能力为教学出发点,以汉语词法、句法、语法分析方法为主要内容,重点培养学生观察语法现象的敏感度,以帮助他们观察留学生语言运用中的语法错误。

1.3 外语语言能力课程

核心课程为:英语(含听力、口语、精读、写作)。选修课程为:汉外语言对比。

英语课程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一齐抓的情况,突出英语作为媒介语和交际工具的作用,强调对生活用语的训练,强化用英语进行汉语教学的能力。”④

学生获得一定的英语听说能力之后,选修汉外语言对比,运用对比语言学知识分析汉语与英语语法、词汇类型差异,掌握部分外文类语言学术语,以便于在语言教学中,称说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1.4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课程

核心课程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选修课程为:第二语言习得、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主要讲授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系统了解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掌握该学科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教学法,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修养,培养学生初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付诸研究的能力,为以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打好基础。

对外汉语教学法主要介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语音、词汇、语法、文字、语用功能等语言要素和综合、听力、口语、阅读及书面语表达等技能课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同时讲解语言要素中包涵的文化思想。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过程,主要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习得者为何获得第二语言。涉及中介语研究、语言习得者内部因素研究、语言习得者外部因素研究等内容。

偏误分析着重讲授对比分析的理论框架和语言学习偏误类型,介绍儿童语言获得理论、国内外中介语研究情况,使学生学会搜集偏误语料,掌握偏误描写、分析的基本方法,并能进行偏误分析实践操作。

2 语言学课程内在逻辑依据

课程体系要考虑共同性和时间性。所谓共同性,是指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上的共同性。在本专业要求培养国际汉语教师宗旨下,语言学课程之间要形成一些互相联系的系统: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英语与汉外语言对比相联系,通过古今对比、汉外对比,强化汉语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与教学法相联系,通过分解教学难点,强化学生相关语言学知识。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是本学科的核心课程,与教学法相联系,最终所有这些课程与第二语言习得、偏误分析为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服务。这个语言学课程体系,突出了“对比分析”的教学理念,能够实现语言学课程为语言教学服务的宗旨。

所谓课程体系的时间性,是指课程在时间上的关联。汉语国际教育语言学课程“共同性”围绕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设计,“时间性”围绕着学生学习认知规律: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而设计。大一宜开设现代汉语,使之获得浅显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知识。这一门课程将为语言学概论,为汉外语言对比提供专业基础知识。古代汉语应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相区别,强调古今汉语的一致与差异。语言学概论是一门理论性课程,要联系大一现代汉语、大二古代汉语具体实例,以实例讲解带动理论学习。

专业核心课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以学生具备语音、词汇、语法相关理论知识为宜,于语言学概论同时或之后开设。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针对语言要素教学中的难点而设。词汇学、文字学宜于分别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之后开设;语法学难度最大,应在高年级开设。汉外对比、第二语言习得等难度较大的课程也应该在高年级开设。各高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增加专业选修课,以开阔学生学术视野。

3 语言学课程体系设置最终旨归

语言学体系设置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领悟、理解和产生与教材没有直接提示的新思想、新能力或新技能。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门应用型专业,所有课程以学生能产生运用能力为归宿。

具体说来,学生应该具备《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所要求的相关能力:“能结合自己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目标, 运用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概念分析自己的教学对象”、“能了解并解释影响语言正负迁移的各种因素, 能分析和解释学习者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迁移现象”。这是一种创新能力,没有一所学校能设置课程,帮助学生解决未来面对的非汉语学生学习问题,只能学生自己运用学校所学进行分析归纳。

当学生看到非汉语人员学习汉语所产生的错误,能对错误类型归类、并对错误原因进行分析,指出正确运用汉语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达到了本专业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这也是“一体化”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是我们下一步深入探索的方向。

注释

①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师标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1.

② 李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原则与实施重点探讨.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现代汉语语法论文范文2

关键词:现代汉语;教学;对接关系

现代汉语是高校文科教学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但是这门课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不如更为抽象的语言学概论课和更琐碎的古代汉语课。长期以来,人们就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过多方面的探讨和尝试,如教材编写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始终没能真正改变这门课的教学现状。学生感到枯燥、难懂、缺乏新鲜感,既不能愉人悦人,也没有应用的价值。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高教学效果呢?我们认为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下,摆脱现代汉语教学尴尬局面的关键因素就在于任教者本身。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理念决定了其对知识的取舍,直接影响到这门课的教学效果。从目前现代汉语的教学来看,教师处理好现代汉语与相关学科及语言生活之间的对接关系也许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与相关的学科之间的对接关系

无论从学科的建立还是发展上来说,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现代汉语与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英语等学科之间就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现代汉语教学中就不可能不涉及这些学科的知识。但是这些学科与现代汉语的关系并不一样,教师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科之间的不同关系处理好其间的对接问题。

(1)与语言学概论之间的对接关系

一说到现代汉语课程,人们立即会想到语言学概论。这两门课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二者的关系而言应该是具体与一般的关系。现代汉语是语言学概论的基础,语言学概论是包括现代汉语在内的人类所有语言的理论概括,理论性、抽象性远远高于现代汉语。但是在讲授现代汉语时,有的教师过多地加入了语言学概论的知识,而等讲语言学概论时,学生就觉得不就是现代汉语的重复吗?难以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而有的老

师正好相反,在讲授语言学概论时,由于对人类语言知识了解不多,动不动就拿现代汉语来解释,把语言学概论讲成现代汉语。前一种掩盖了现代汉语的事实,后一种抹杀了人类语言的多样性,两种做法表现不同,但导致了同样的结果:现代汉语即语言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即现代汉语。既然两个学科讲授同样的内容,学生何必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听呢?难怪学生不听或逃课。但凡从事过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教学工作的老师都知道,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的教材本身就有许多重复的地方,如语音的性质、音位,语法的组合,语义(或词义),文字等,所以无论是讲授现代汉语还是语言学概论都必须首先解决这些重复内容该如何安排的问题,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对接关系。就高校课程安排而言,现代汉语课程在先,语言学概论课程在后。作为一名现代汉语教师,选择好讲授内容后,无论你的语言知识有多丰富,在讲授现代汉语课时都应该凸显现代汉语的特色,一定要明白你所讲的内容只是人类语言抽象理论的一个具体的材料,必须注意处理好与语言学概论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应该给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留有充分的空间。

(2)与古代汉语之间的对接关系

古代汉语也是高校文科系的一门基础课,与现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二者之间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我们知道一种语言总要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这种发展变化是一种缓慢的渐变的过程,后一时期的语言总是前一时期语言的继承与发展。对于一种现象而言,也许是在原有现象的基础上发展变化了,也许是原有现象与发展变化共存。而对这些现象的解释,如果没有古今汉语的结合肯定是说不清楚的。可以这样说,讲授现代汉语的老师如果不了解古代汉语的知识,那现代汉语一定是讲不透的。而讲授古代汉语的老师如果不了解现代汉语的知识,那古代汉语就是死的东西。二者都会割裂古今汉语之间的密切关系,导致二学科壁垒分明,不相往来。目前,由于学科分类的细化,讲授现代汉语的教师不了解古代汉语知识,讲授古代汉语的教师也不了解现代汉语的发展的情况比比皆是,致使教学中很多问题不了了之。尤其是许多现代汉语的问题如果离开古代汉语的知识根本无法说清楚。如“不+太”。熟悉现代汉语教材的人都知道,“不”和“太”都被归在副词中,而且“不”是否定性限制副词,“太”是程度性限制副词。二者组合在一起,有时表示减弱程度,有时则不然。要清楚地解释这两种含义及其间的关系,就必须借助“不+太”在古代的使用情况。只有通过历史的使用实际,才能明白不表示减弱程度义的“不+太”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发展出表示减弱程度的意义。因此,作为一名现代汉语教师,古代汉语是必须了解而且要服务于现代汉语教学的,只有这样,一些问题才能得到彻底地解决。

(3)与英语之间的对接关系

在目前的社会中,一个孩子从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接受英语教育了,有的孩子甚至在学前教育中就开始了。英语是一把双刃剑,对现代汉语教学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是学生在学习现代汉语时由于英语的参与更能理解现代汉语的特点,不利的是英语的过分关注让学生对自己熟视无睹的母语印象淡化。在现代汉语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把汉语的拼音读成英语的发音,而且上课提问中发现学生的造句也有英语化现象,更有甚者有会用英语解释不会用汉语解释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英语教育作为一门第二语言学生关注的太深入,而对作为母语的汉语熟视无睹;二是现代汉语老师在处理英语与现代汉语问题上的不当。我们现在的老师有很多接受的外语教育就是英语,在讲授现代汉语时有时为了更加突出汉语的特点,过多地用英语作比较,或时不时冒出几句英语来解释自己觉得有趣的现象,这无形中更加深了学生对英语的印象。所以如何处理好现代汉语与英语的对接关系,排除英语的干扰成为教师传授现代汉语知识所面临的一个难题。现代汉语的教师为了强调汉语特点使用英语进行比较在所难免,但一定要使自己与学生所学的英语知识为现代汉语服务。

二、与语言生活之间的对接关系

现代汉语课的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全面掌握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各方面的系统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及运用语言的能力。按照李如龙先生的说法,培养应包括普及和提高两个方面。普及方面就是听说读写“应用”的达标。提高方面就是掌握规范标准,具备示范、评判和批改各种言语作品的能力;了解语言应用中各种变异的规律,具备鉴赏、分析和创造的能力。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主要停留在讲授现代汉语的系统知识阶段,很少能达到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及运用语言的能力的高度。张志公先生(1992)曾说过:“讲知识往往是提出个名称术语、下个定义、举个例子拉倒。而这知识对提高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能力有多大作用呢?不管。学语法,大不了可以分析分析长句子,改改‘病句’,除此之外,它能从积极方面有助于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吗?也不管。本来,把那些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直接挂起钩是困难的。不止语法,学了音素、音位、元音、辅音、声母、韵母、平、上、去、入,对于提高口语能力起什么作用?学了明喻、隐喻、借喻、夸张、移就等等,对于提高读写能力又有什么作用?谁写文章的时候要先考虑用个什么修辞格?”①张先生一针见血指出只讲系统知识的弊端。这样的讲授带来的后果就是枯燥和无用。其实,这种只讲系统知识与语言的本质也不相符。我们都在说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既然是工具就一定发挥工具的职能。现代汉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及运用语言的能力,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的系统知识,就应该处理好与实际语言生活的对接关系。

(1)与文学之间的对接关系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语言的运用艺术。可是学生喜欢文学,因为它有故事情节、有动人的人物形象等。对于文科系的学生来讲,这些现象虽然是虚构的,但在学生看来,自己从中了解社会、人生等众多方面的知识,足以满足精神需求。这是文学的功能也是其价值所在。所以学生非常愿意接受这些课程的教学,并且学生在接受其现象时几乎没有人考虑作为基础的语言是如何为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服务的。作为现代汉语教师应该明白文学作品与现代汉语的关系,从文学作品中提取活生生的实例对语言知识进行阐释。如现代汉语语法是教师认为最难教学生认为最难学最没用的一部分,如果能把一些语法现象放在作品中解释也许更有说服力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无形之中也让学生认识别文学创作中语言的魅力。如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2008)在讲到副词和名词的关系时说:“名词前面一般能够加上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一般不能加副词。”同时又说:“有几个副词能加在名词前头,但不能单用,如‘园子里净杂草’,在句子中只能做谓语……。还有,近年来在书面中出现一种程度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例如‘很淑女、很绅士、太传统、非常专业’等。这类名词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在此类名词的语义中,都包含一种描述性语义特征……所以并非任何名词都能受程度副词修饰,比如‘很桌子’一般是不能成立的。”如果把这些现象放在作品中解释,学生不但能够领会这种现象的真正含义和作用,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从语言角度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把一些语言现象放在作品中去解释就需要现代汉语教师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如果为人师者不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很难想象现代汉语课能有起色。因此现代汉语课需要文学作品去注解。

(2)与写作之间的对接关系

“写”就是要具备较强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的言语作品用字规范,文从字顺,能够简洁准确地表情达意,能够熟练掌握常见语文体式的写作。但是目前我们的现代汉语课显然没有达到要求。我们的学生毕业论文中最基础的语言问题频出如标点符号用错、错别字、语句不通、用词不当等,甚至语言学方面的研究生也不例外。这些现象使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语言课程的教学。我们传授给学生许多知识,但学生不能用于实践,解决实践中的语言文字问题。如果学生接受了现代汉语课的教学,最基础的语言问题还是不断出现,说明我们的教学是失败的。作为一名现代汉语教师,应该关注自己传授的知识与学生写作之间的对接关系,尽可能把传授的相关知识与学生的实际写作联系起来,从学生的写作中解释现代汉语知识,使学生在写作中消化相关的现代汉语知识。

(3)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对接关系

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现代汉语的理论脱胎于现代汉民族的实际应用。在讲授现代汉语时,本应该紧密联系社会语言生活,体现现代汉语的社会价值,提高学生使用语言服务于社会能力。但是目前的现代汉语课却使学生感觉与现实生活离得太远,有点不切实际的味道。不可否认,目前通行的教材没能及时地把握住语言的发展变化,但是这可以理解。可是如果我们在使用教材时,不能紧密联系现实的语言生活,那就是教师的问题。现代社会中人们使用语言纷繁多变,广告设计、商标设计、公司起名、新闻报道、手机短信用语、大学生校园用语、网络用语等都蕴涵着丰富的现代汉语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将这些现实内容适宜地拿来讲解教材的知识要点,不仅会激发学生产生深厚的兴趣,还将凸显现代课程的社会价值,增强该课程的现实意义。这要求我们的现代汉语教师关注现实社会生活,抓住一切能够解释现代汉语理论的语言事实。只有这样,现代汉语教学才能真正走出经院式理论教学的误区,实现语言的工具职能。

总之,一门课程的教学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相互之间的配合最为重要。面对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尴尬局面,教师首先应该进行反思与改革,处理好各种对接关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 陈黎明,温欣荣. 新时期以来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研究综述[J]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9).

[2] 刁晏斌. 现代汉语的阶段性与现代汉语教学[J]. 中国大学教学,2005(3).

[3] 黄伯荣,廖序东. 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罗昕如. 现代汉语教学应关注现实的语言应用问题[J] . 湖南学院学报2012(1).

[5] 孟建安. 高校现代汉语教学的“四性”原则[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6).

[6] 汪国胜. 关于现代教学的几点思考[J]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7] 王俊霞,刘云汉. 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几个关系[J]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9).

[8] 宣恒大,卢伟. 多方面结合,提高现代汉语教学效果[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5).

[9] 章婷. 论教师在现代汉语教学改革中的核心作用[J]. 中国成人教育,2007(1).

现代汉语语法论文范文3

关键词:古汉语 迁移 母语 英语学习

母语知识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是语言学家及心理语言学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于已经掌握了某一语言的基本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的外语学习者来说,其对外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的学习必然会受到母语语音、词汇、语义和语法知识的影响。古代汉语虽然出现年代和现代相距很远,但仍然和现代汉语有许多相似之处,按照迁移理论,这必将对英语学习产生正迁移,对英语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了解了古代汉语和现代英语的相同之处也会对母语为非英语的学习者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他们掌握英语的各种语言现象。

一、语言迁移对外语教学启示

母语迁移(transfer)一直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重要课题。过去近五十年的母语迁移研究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和发现,也对研究中的问题和新的方向做了分析和探索。Odlin(1989:27)在总结二语习得领域数十年的语言迁移现象研究的基础上,给语言迁移下了一个简明而精确的定义: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造成的影响。他进一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两种,当母语规则与外语规则相同时,产生正迁移;而当母语规则与外语规则出现差异,尤其是表面相似但实际不同时,往往产生负迁移。另外除考虑语言迁移的语言因素外,还要考虑认知因素。Danesi& Di Pietro(1991)指出母语在儿童的二语习得中起着很小的作用,因为儿童的本族语尚未得到完全发展,因此也就没有渗入到儿童的思维方式和概念模式中。但就成人而言,情形完全不同,成人的认知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成人的认知能力能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能在二语学习这一有意识的、受制约的过程中进行形式上的语法推理(Flynn,1996;Schachter,1996;Titone&Danesi,1985)。

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大部分为成人,或接近成人(中国小学生,初中学生),其学习英语和在英语国家习得英语不同,基本上依靠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英语学习的各个过程,语言之间的共性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便利,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对语言的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提高语言学习的过程意识,和对各种语言现象的理性认识,更好地加速语言学习的进度。所以英语教学应加强语言之间的对比分析,并指出不同语言之间形式差异下的共同认知基础。

二、迁移视角下古代汉语在英语学习中的定位

上面谈到语言迁移定义时指出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造成的影响。在目前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大都忽视括号中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的表述。任何已经掌握的知识,尤其是语言知识会对二语习得产生影响。本文所谈的古代汉语,是中国学生必修的课程,在英语学习的大范围内,又多了一层更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对英语学习的作用。现代汉语学习有利于促进英语学习,古代汉语学习有理由促进现代英语学习,当然可知古代汉语学习有利于英语学习。古代汉语学习对现代汉语学习体现在对现代汉语的更深理解上,还体现在文化修养上,这些无疑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在汉英翻译中,对汉语原文的准确理解是实现翻译的前提。

本文谈的古代汉语学习对英语学习的作用更主要地体现在其促进语言共性的认识,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认知能力上。为了更好地分析古代汉语在英语学习的这方面作用,有必要对古代汉语在英语学习的定位作个明确,从迁移角度看古代汉语对现代汉语的使用者来说是不完全习得的语言(尽管他们以汉语为母语),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差异巨大,在学习中,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同样遇到了和在英语学习中类似的困惑和难点,其中最大的困惑和难点来自现代汉语的负迁移。无可争辩的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渊源关系(很多相同点)为古代汉语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对现代汉语的使用者来说,英语是其第二语言,为了更加突出古代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作用,笔者试着称古代汉语为第一点五(1.5)语言――1代表属于母语范畴,0.5代表其半个外语性质,即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其在句法、语法和实际使用都不同于现代汉语――以便其和外语学习统一起来。

上文指出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已经基本具备了成人的认知能力,他们又在中学高中阶段必修古代汉语,有效利用此有利条件,把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英语学习纳入统一过程,具有一箭三雕的独特作用。

三、古代汉语与英语的几点共性

谈迁移就需要了解共性,本文试图论古代汉语对英语的作用,但对他们共性的研究还缺乏广泛性研究,目前这方面的论文,专著几乎为零,这也从一方面体现了本文的价值,期待更多的深入探讨。笔者尝试性的分析,总结了几点共性,由于古代汉语的语音部分对英语学习意义不大,下面主要从词法和句法两个方面作了比较。

(1)古汉语与现代英语词法比较

下面记录了一些例句、例词:

例一、英语中有一种动名词,这个动名词的逻辑主语,用其所属格,放在这个动名词的前面。把逻辑的主谓关系变成了语法的偏正关系。His working for the people gave us a good impression.(他为人民工作给我们留下一个好的印象。)The trouble is their working without a plan.(问题是他们工作无计划。)第一句的主语his working for the people和第二句的表语their working without a plan都是偏正词组,译成现代汉语则用主谓词组。与英语类似的古汉语中的主谓词组,用作主语或宾语时,一定要加“之”,使这个主谓词组偏正化,旧说叫做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其山钦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钴姆潭西小丘记》)前句“前人之述”为主语,后句“牛马之饮于溪”作宾语,都有个“之”在其中,使两个主谓词组偏正化。同英语这类句子一样,译成现代汉语,则用主谓词组。可见,逻辑的主谓关系以偏正词组的形式出现在句中,在英语和古汉语中是一致的。

例二、英语中名词兼作动词的现象较普遍,古汉语中也时常见到名词活用现象。water首先是名词,下面的用法是动词:to water the field(浇);to water the horse(饮);to water the milk(搀水);The smoke made my eyes watere(流泪)。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这里的“水”呈游泳意,作动词。hand是名词,也用作动词。He handed in his notebook.(他交了笔记本。)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种树郭橐驼传》)这个“爪”是用指甲划破意,名词活用作动词,同英语和古汉语的名词活用相比,现代汉语的名词就显得很不活泼了。

在词法方面,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还有其他相似的情况如在:英语和古汉语中,词的兼类现象较现代汉语多,有的能兼几个词类;英语的人称代词有格的变化,古汉语的人称也有不同的形式;古汉语中某个词的引申义用法,或许使古人觉得不够规范,今人也觉得有些乖僻。

(2)古代汉语与现代英语的句法比较

例一、表示时间、处所的介词结构,在英语中常放在动词之后。古汉语亦然。如The bus pulled into a roadside restaurant at mid night.(午夜时分,公共汽车开到一家路边餐馆。)A banner of welcome is waving in the wind.(欢迎的横幅在风中飘扬。)介词结构at midnight和in the wind都放在动词后,在句子的末尾,译成现代汉语则须提前。“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以上两句以“乎”构成的介词结构,或表处所,或表时间,用在动词或动宾词组后,译成现代汉语一律提前。前句译作“到沂水去游泳”,“到舞雩吹吹风”;下句译作“在兵败危险的时候,接受了先帝的委任”。

例二、英语和古汉语都有被动句,其实施者用介词连出。这样的介词结构可以出现在句尾。Our leaders are greatly loved by the people.(我们的领袖深受人民爱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by the people在句尾,“于大方之家”也在句尾,而现代汉语含有主动者的介词结构“被……”从来不会出现在句尾,只能在句中出现。

古代汉语和现代英语在句法方面还有其他相同之处如:英语和古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在安排“大名”和“小名”的顺序时是一致的;在英语和古汉语中,都有某些介词是不定代词,介词既可以出现在宾词之前,也可能有另外的用法。

上面简要分析了词法和句法方面的共同点,另外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占多数,并且使役用法很普遍,并和现代英语有相似之处,下面将重点谈谈其使役用法对英语学习的作用。

四、古代汉语使役用法与英语使役结构习得

张京鱼(2004)指出英语的典型使役化结构是词汇使役形式,使动句英语也很常见。但由于词汇使役形式表示直接约束,使动句表达间接的因果关系,词汇使役动词在表达因果关系上便有了先发占领的作用,make Exp V-ed形式在语言产出中仅以间接因果关系的表征出现。这一发现对英语作为二语/外语教学有直接的影响。由于词汇使役形式是英语典型的使役化形式,英语学习者应该多用词汇的使役形式,但中国英语学习者普遍使用句法(包含make)使役形式。古代汉语也有大量的词汇使役形式,大量的接触,将对英语使役动词学习产生迁移作用,提高学习效果。文言文中中学课本这种用法大量存在,例如:(1)“吞二周而亡诸侯,覆至尊而制六合”(亡:使…亡。《过秦论》);(2)“安能屈豪杰之流”(屈:…使屈:《五人墓碑志》)。通过对这种用法的大量接触,提高对语言多种现象的认识,从而提高对英语和现代汉语不同的认识,这是懂古代汉语学习者的一个优势,比如对英语surprise词的You surprise me中用法的学习,如果学习了“庄公寤生,惊姜氏”(庄公生下来时属于难产,使姜失吃惊《左传・隐公元年》)的话,理解和学习起来就容易得多。

五、结论

语言迁移理论指导我门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看待语言学习,从而自觉地运用迁移理论,去分析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多种迁移现象,达到某种程度的预测和控制作用,改进教学方法,同时指导学生学习的效率。以上把英语和古汉语作了类比,找出了一些相同点。惯用现代汉语的人觉得反常的,而在另一个时间或空间的语言里,也许是很顺畅、很自然的。英语和古汉语的某些偶合,说明了人类的思维既有相同的规律可循,也有相似的趋向可查。从迁移角度谈语言学习可知,古代汉语学习,不仅对现代汉语学习有重要影响,而且将对现代英语学习和教学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英语学习,还需要有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Danesi,M.& Di Pietro,R.J.Contrastive Analysis for the Contemporary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Toronto:The Ontario Institu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1991.

[2]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3]Flynn,S.A Parameter-Setting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n W.C.Ritchie & T.K,Bhatia(Eds),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cademic Press Inc,1996.

[4]Hu zhuanglin & Jiang wangqi.Linguistics:An Advanced Course Book.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02.

[5]Odlin,T.Language Transfe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6]郭巍,韩晓惠.普遍语法框架下“母语迁移作用的争论”.外语学刊,2002,(2).

[7]李亦菲,朱新明.对三种认知迁移理论的述评[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1):59.

[8]寮菲.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2):60.

[9]苏留华.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

现代汉语语法论文范文4

一、重大的进展

1.理论建树初具规模。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它建立在朴素的客观规律之上。对外汉语教学尽管头绪纷繁,却是有规律可循,从理论上探索这些规律,把几十年来国内外汉语教学的经验加以总结,从中归纳出若干规律,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成熟的标志。已故的熙先生说:“现在世界上有各种理论,汉语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提出自己的一种理论来,我认为是完全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熙,1989)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由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部分组成;基础理论包括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等;应用理论是指教学理论和教学法(教学法的部分内容具有理论性质,因此不妨把它也归入理论范畴)。”(《纪要》,1995)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则是一种综合的、跨学科的理论,它是建立在综合应用语言研究、语言学习研究,语言教学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之上的。围绕着理论的思考,有一批出色的论文,其中吕必松、胡明扬是其代表。然而,框架虽然搭起,研究却还不能说十分深入。真正称得上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文章,为数并不多。当然,我们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从事理论研究,但我们必须有我们自己的理论研究者。如果说,一个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的学科,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决不为过。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文章面世。

2.研究对象更加明确。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赖以建立的前提。对特殊对象的深入研究,是一门学科朝着精密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研究对象,熙在1989年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语研究,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是后备力量,离开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就没法前进;另一方面是对外汉语教学本身的研究,而这决不仅是教学经验的问题。四年之后,盛炎、沙砾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盛炎、沙砾,1993)到了1995年,我们对特殊的研究对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就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的学习和教学,即研究外国人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和相应的教学规律。研究的内容则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全过程。从“学”的角度,要研究学习者是如何学会并掌握汉语的;从“教”的角度要研究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全部教学活动,其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内在规律,以便指导教学实践。(《纪要》,1995)只有研究对象明确,才能产生具有指导意义的具体的研究成果。我们根据研究对象,可以分别开展学科理论研究、汉语本体研究和方法论研究。

3.研究方法已具有自身的特点。既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对象是汉语的学习和教学问题,那首先要把“学什么”和“教什么”研究清楚。所以,第一位是汉语本体研究,但在研究方法上、侧重点上不同于一般的汉语研究。

在汉语本体研究方法上突出的特点是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进行汉外语的比较,从而找出学习的难点,“所谓难点,就是中国人看来容易,外国人学起来困难的地方。在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汉语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这些特点往往就是难点。”(王力,1985)研究语法结构,研究语音规律,对本国人来说,一般规律也就够了,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只掌握一般规律是学不会汉语的,常常一用就错,这种错误往往启发研究者去注意中国人自己不容易想到的问题,于是促使我们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习惯用法”和“例外现象”的研究。这种从教学中发掘的研究课题,具有对外汉语教学本体研究的独特视角。其研究,不仅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本身,也对现代汉语研究起了促进作用。在汉语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李英哲、柯彼德、陆俭明、邓守信、王还、刘月华、赵淑华、佟秉正、舆水优等。

至于研究“教”和“学”,与其他语言作为外语教学是有共性的。这也就是在创始阶段,我们不断引进、介绍各种外语教学法的原因。外语教学法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关于这方面的著作已经很多。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无疑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法,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但在研究汉语教学法时,正如张清常先生所指出的:“一不能忘记汉语本身的特点,二不能忽略中国传统语文教学千百年经验的合理成分,三不能忽视国外某些教学法它们一方面显示其优越性另一方面却也暴露出一些严重问题的这种缺陷。”(张清常,1990)这是十分中肯的话。

下面我们对教学法研究略事回顾:1985年第一届国际汉语讨论会上,汉语教学法研究与国际上交际法原则盛行一时相同步,并开始探索结构与功能相结合、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新路子。1987年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教学法研究不断创新,预计有可能形成“结构——功能——文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法新路子,并向综合教学与分课型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拓展。1990年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人们对教学法又有了新的思考,以历史的态度对以往的教学法进行冷静的分析和科学的总结,从而发现现在还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法是完整的唯一可行的,而且可以普遍适用的。应该更加充分地考虑到不同的语言教学目的和不同的教学阶段对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因而普遍存在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是根本不存在的,《语言教学法的研究——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各有千秋》([美]杨觉勇)一文代表了这种思想。到了1993年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吕必松总结到:“更快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已成了各种语言教学法流派的共同目标,这也是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不可逆转的一种发展趋势。”(吕必松,1993)没有一种教学法是全能的,也没有一种教学法是毫不足取的。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今后,我们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兼采众长,摒弃其短,探索汉语教学的新路子。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近年来在研究中比较注重教和学的调查研究,注意统计分析(定量、定性分析),创造条件搞各种教学试验等科学的方法。

4.研究领域正在拓宽。语言教学的研究,是受语言理论研究制约的。80—90年代,国外普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向,是乔姆斯基的理论已经不似70—80年代那样风靡一时,代之而起的是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潮流所及,社会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作用的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开始是关注汉语教学中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的介绍,继而进入了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开始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领域。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民族形式,深入研究并在语言教学中引入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胡裕树等,1989)不同的语言所包含的民族文化是有一定差异的,这种文化差异是第二语言学习的障碍之一。近年来,关于如何在语言教学中排除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讨论,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之一。研究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文化对比,主要是以汉语为背景的中国文化和以英语为背景的欧美文化、以日语为背景的日本文化的比较;另一个是在汉语教学中注入文化内容的研究。然而,并非所有的文化内容都与语言学习和教学直接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胡明扬,1995)探讨了究竟哪些文化因素最有可能直接影响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文章认为,在语言教学中注入文化因素应考虑到外国学生的母语和汉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不要喧宾夺主,不要把语言课上成文化课。这篇文章廓清了在汉语教学中注入文化内容的一些不够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大家形成共识。总的看来,语言和文化的研究还刚刚起步,讨论汉民族文化特点的文章比较多,讨论汉民族文化对汉语学习影响的文章还比较少。领域虽已打通,深入下去还值得探讨。

5.研究成果十分可观。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汉语本体研究成绩尤为突出,这是汉语研究专家与对外汉语教师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的结果。对外汉语教学从一个新的角度开拓了汉语研究点,它受到汉语专家热情的关注,从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研究提供帮助;而对外汉语教师,掌握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特点与难点,从那些中国人习焉不察的问题中,小处人手,大处着眼,发掘带有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体现了学科的特色,为汉语研究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在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篇章、汉外语对比以及与汉语教学有关的文化因素的研究中,语法研究又占更大的比重,在前四届讨论会的论文选中,有关汉语本体研究的论文共160篇,占全部论文总数363篇的44%,而其中仅语法研究的就有90篇,又占总数160篇的56%。这些论文涉及下列三类内容:一是从宏观上研究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路子,探讨浯法教学的改革。二是针对外国人学汉语的难点,深入分析语言事实,发掘语言规律。三是在汉语语言现象的分析与描写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种研究的势头,与80—90年代中国语言学界的语法研究不无关系。近年来,中国的语法研究异常活跃,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硕果累累,新人辈出,成为语言学科各个部门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龚千炎,1996)影响所及,对外汉语教学界的语法研究,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研究特色:一是理论和方法的多样化,涉及到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功能语法等。二是体现了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研究,特别是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形式与意义密切配合,交互验证的研究方法,深深地影响着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研究。三是结合汉语与外语的比较,深入发掘汉语的特点,渗透着理论的思考。

在教学研究方面,对汉语诸要素教学的研究更深入、更具体,有不少新的教学设想,得出不少有教学参考价值的结论。通观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可以说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上,都不断有新的进展。首先,对“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路子,基本上形成了共识;其次,进一步明确丁以总体设汁为主导的教学过程的四大环节。对各个语言教学环节和各种浯言技能训练的研究,更有理论的深度,对教学也更具指导作用。对于各种语言技能从设课到训练,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规范。最后,建立并在不断地完善有效的汉语水平考试系统等等。

自1987年中国对外汉语教材规划会以来,对外汉语教材建设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几年来编出了上百种不同类型、不同课型、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色的汉语教材,可谓洋洋大观。在这些教材中,大都能较好地体现汉语内部的结构规则,并带有不同的教学法理论倾向,应该说各具特色和优势。(杨庆华,1995)对外汉语教材的建设与发展,实际上反映了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探索。今天,更新教材的呼声日高,我们期待着新一代教材的尽快问世。

学会成立以来,研究的重点开始由“教”转向“学”。学习者学习行为的过程和规律的研究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对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分析,对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的描写,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的偏误分析及中介语研究,外国人学习汉语行为过程的调查与实验,以及对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观察研究,等等。学习规律研究中提出的若干理论、模式和假设,对促进汉语教学研究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的说来,研究成果应该重视,值得提及。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真正找到一条全面体现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的教学路子,世界各国的同行们都处于探索过程中,力求逐渐加深认识,不断地改进处理方法,争取良好的教学质量。(吕必松,1993)这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 、明显的不足

1.关于学术方向。1994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指出:“由于近年来我国涉外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和内涵等问题上便产生了某些不同的看法,甚至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本身也产生了某些怀疑。”(《纪要》,1995)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的分歧,不但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地位和研究对象,而且也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对课堂教学也不无影响。面对这种局面,学术方向出现摇摆。

这次座谈会经过坦诚的切磋,在学术方向上可说达成共识,从而明确了学科的性质,规定了学科的内涵,维护丁“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名称的唯一性、稳定性和严肃性。会议指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根本的区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教学规律也没有足够的共同点,所以它们不可能属于同一学科。”(《纪要》,1995)这样就摆正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今后,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特色,把握住对外汉语教学的学术方向,仍是不容忽视的。

2.关于研究视角。从总体上看,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还略嫌偏窄,一个领域的各部门的研究也多有失衡。在汉语本体研究中,词汇及其教学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几年来毫无改善,极需加强。近年来,语音及其教学的研究,有滑坡现象,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质量有待提高。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其数量在历届论文集中呈递减趋势。汉语语段、篇章,汉语风格及其教学的研究,除个别文章,几乎无人间津。

在教学研究中,探讨一般教学法的文章较多,而探讨具体语言要素教学的文章较少,能为单项语言技能训练寻找出有效方法的文章更少。在学习研究上,缺乏有份量的各种教学实验,也还需要更多的学习行为的调查报告及相关的科学数据。由此看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还应更开阔些。

3.关于学术课题。在学术课题的选择上,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研究课题还没有被攻克。比如,我们还没有一个科学的、统一的、具有国家水准的汉语语言能力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我们虽有《当代北京口语语料》,也还只是初级产品,还有待于系统地、全面地开发研究,我们迫切地需要通过开发研究为对外汉语口语教材找到真正的现代汉语口语标准。我们虽然有《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那还只是一个“暂拟”型的或“提要”型的理论框架,似嫌陈旧,我们还应研制一个适合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的应用型的教学大纲。有些基础研究工作,个人难以完成,有关部门应组织人力,成立课题组,共同研制。比如把近年来分散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成果,分门别类,整理归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一方面便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从中发现薄弱环节,以便补苴罅漏,填补空白。有些几经繁难,辛勤劳动研制成功的基础项目,对外汉浯教学界的同仁要充分利用,如《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现代汉语句型系统》、《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系统》等,要物尽其用,不可束之高阁。(张旺熹,1996)

4.关于论说方式。科学研究的成果应以严谨的形式来体现。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的科研论文还只是教学总结,或断想式的经验之谈,甚至写成了工作报告,严格讲来这都不能算作科学研究论文。有的论文选题不错,然而或论证角度欠妥,立意不明;或逻辑层次紊乱,让人难明事理;或浅尝辄止,失之于肤浅。有的论文所用语言不是科学论说语言,过于散文化或口语化。有的文章不列“参考文献”,也没有注释,引文也不注明出处,看不出自己的新见解,甚至对所研究的某一问题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也不甚了了,不能充分掌握某一问题所有的资料。这些都是对外汉语教学在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过程中要加以克服的。走向成熟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应该有一批水,平较高的研究者,并且取得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三、乐观的前景

1.语汇及其教学研究将迈入新起点。长期以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语法教学,把词汇及其教学的研究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于是,词汇的教学与研究就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至今依然如此。

究其原因,是忽略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成年人、外国人这一根本特点,混同了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的汉语教学。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龄前就掌握了汉语的基本语汇及其用法,他们在达意上没有困难,以后的任务是扩大词汇量及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的问题。外国成年人学汉语要一个词一个词地学,要掌握每个词的用法,日积月累,熟能生巧,最终才能掌握一种语言。如果只学一些干巴巴的语法规则,充其量只能表达一些简单的标准句,稍一活用,常常是一开口——动笔就错误难免。特别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外国人会觉得语法条条不管用,而一个个词的用法才真正解决问题。以至于有的外国学者认为:“在学生看来,汉语语法规律不像其他语言那样严密、系统,而且有不少语法规律不好归纳,甚至等于学一个个词的用法。”(舆水优,1991)其实,早在三十年代,著名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就说过:“学习中国语言有三大困难,其实只是一个,即中国语词的问题。”(高本汉《中国语与中国文》)这是因为语汇是语言存在的唯—‘实体,语法也只有依托语汇才得以存在。语法也可以说是无数具体语汇的具体用法的概括与抽象。因此,胡明扬说:“语汇教学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的。也正因为如此,加强语汇研究和语汇教学就成了当务之急。”(胡明扬,1996)现在,我们看到,语汇及其教学的研究已经迈入新起点。《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的正式出版是其标志。这是一部为外国人编的汉语学习的原文词典,它收词3700多个,有准确的释文,丰富的例证,简明的用法,更宝贵的是备有错用的提示。这是语汇及其教学研究的新作,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汉语学习和教学的需要。

最近,语言学领域新出现一个叫做“最小程序”(minimalistprogramme)的新论点,这一论点将各种语言之间的不同归结为其虚词成分和词汇方面的差异。,(袁博平,1995)与此相关,又有“词汇语法”(lexicon-grammar)之说,认为:“语法理论,无论是转换取向或功能取向,若不跟词汇分类相结合则不可能有任何实质意义的突破。”(郑定欧,1995)理论语言学的这些新发展,必将对语汇和语汇教学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带来新的契机。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和教材编写注入新的思想。

2.学习规律的研究将出现新推进。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重点多集中在“教”和“学”的内容,以及“怎么教”这两方面,对“怎么学”的研究重视不够。语言学习和获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研究语言的学习和获得的规律,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国内汉语学习规律研究起步较晚,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是1992年以后的事情。我国较早的学习规律研究是对比分析,即从两种语言本身的比较来预测学习中的难点,继而是中介语研究。研究者认为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一个特定阶段,学生使用的实际上是一套独立的语言体系。这套体系既不是学生母语的语言体系,也不是第二语言的体系,而是学生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研究这套语言体系,可以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而学生的语言偏误正可以观察中介语在学生头脑中的运作情况。七十年代,国外第二语言教学中,偏误分析曾风靡一时,风尚所及,对外汉语教学界曾把错误分析、对比分析和中介语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作为学习理论研究的突破口。(吕必松,1993)近年来,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也曾影响学习理论的研究,如区分“习得”与“学习”,采用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信息提高听力教学的质量等。八十年代,乔姆斯基提出了普遍语法理论,这不仅仅是一种语法理论,同时也是一种语言习得理论。普遍语法理论认为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着某些共同的语言原则,这些原则是天生的,人的头脑中固有的。有人认为,目前世界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趋势是,以语言原则参数理论为基础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主流。(袁博平,1995)对外汉语教学的学习研究必将在这一趋势影响下,展开新的研究未来。

3.电脑化教学研究将跨向新高度。应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视、听材料进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仅仅是利用电视机、收录机的效能开展教学。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汉语教学迅速发展,也仅限于以常见情景;常用句型为线索,配以常用语词和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教学,还不能充分发挥这类设备为语言教学所能提供的多方面的可能性,如综合性、直观性、可选择性等,开辟教学的新路子。

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诸如笔输入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新的希望。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这些先进技术,开辟教学的新途径,研制新一代教材,促进科学研究,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

仅以多媒体为例,编写多媒体教材应立即着手去做,多媒体是既能处理文本信息,又能处理图像、图形和声音的多功能技术,并具有人机交互的能力。以这种技术研制的新一代教材,是一种文字、声音、图像立体发展的教材,必将给对外汉语的教学带来一场革命。又因多媒体信息量大,具有跨时空特点,可变平面教学为多元立体化教学,因之也更符合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我们相信,必将会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一番新的景象。

参考文献

熙 1989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王 力 1985 《在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的讲话》,《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胡裕树 1989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两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纪要》,《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

胡明扬 1995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陈亚川 1990 《汉语教学研究的拓新与深化——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读后》,《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吕必松 1993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郑定欧 1995 《“凝固”析——词汇语法(lexicon—grammarr)引介》,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讨会论文

李忆民 1995 《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龚千炎 1996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学习》第2期。

杨庆华 1995 《新一代对外汉语教材的初步构想》,《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盛炎等 1993 《对外汉语教学论文评述》,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舆水优 1991 《通过常用语法错误来看处所词的用法》,《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张清常 1990 《对外汉语教学法·序》,现代出版社。

赵金铭 1985 《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1987 《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1989 《近十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述评》,《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1993 《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与创获——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综述》,《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现代汉语语法论文范文5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 标(书)词 书面语 书面语词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是一部较全面反映现代汉语词汇面貌的中型语文词典,从类型上看属规范型词典。该词典在描写上注意了词汇的语体特征,采用加标(书)的方式,在处理现代汉语中的文言词语问题上做出了一定的努力。《现汉》凡例部分对标(书>词的说明是:“标(书)的表示书面上的文言词语”,还说:“(口)、(方)、(书)等标记适用于整个条目各个义项的,标在第一义项之前;只适用于个别义项的,标在有关义项数码之后。”这种处理方式无疑是有益的。那么,从实际的标注实践来看,究竟情况如何?目前看到的文献中,最早讨论这个问题的是刘延新(1999),他从“古语词”视角对《现汉》(1996年版)标(书)词进行了频度调查。冯振广(2000)指出了《现汉》标(书)词标准不一致的问题,但未做进一步分析。苏新春(2007)全面考察了《现汉》(1996年版)的标(书)词,并对相关理论问题做了讨论。柴红梅(2009)考察了《现汉》第5版和之前的增补本部分标(书)条目的增删情况,重点讨论词义的演变。已有的这些研究为深入认识有关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仍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标(书)词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因为牵涉到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比如,到底什么是现代汉语?什么是现代汉语词汇?曹先擢、晁继周(2004)谈到:“现代汉语词典在收词上要全面反映现代汉语的词汇面貌。一方面,它要把现代汉语的常用词汇收进词典,不要有太多的遗漏;另一方面,要分清现代汉语词与古代汉语词的界限,普通话词与方言词的界限,不要使文言词(及早期白话词)、方言词与现代汉语普通话词混杂相列。”说明了收词的原则,应该是没有错的。问题是,现代汉语词与古代汉语词的界限究竟该如何划清?问题还是复杂的。比如曹先擢先生据上述文章中列的《国语辞典》收了而《现汉》未收的四条文言词(“好鸟”、“好官”、“好合”、“好逑”),强调是否文言词“从所引书证可以看出”。这是可以推敲的,因为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成为普通话中口语和书面语通用的词语,很多来源于有书证的文言。例如现在一般用于口语中的“半道”在《战国策》、《墨子》等文献中就有用例。由于界限的模糊,就带来了标注上的问题。我们发现,同样是文言词,对“之”和“其”的处理就不一样,“之1”、“之2”、“之3”均标有(书),而“其1”(代词)、“其2”均未标,何以如此不甚了然。两词均用于现代汉语书面语,均源自文言,似应做统一处理。再以“哀”字头名词为例,标(书)的有:哀辞、哀荣,未标的有:哀歌、哀启、哀思、哀乐。无论是从构词成分的角度还是常用度角度看,至少“哀启”应与“哀辞”和“哀荣”同等看待,相对来说“哀乐”等三个词常用度要高一些。

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有两个根本性的问题没有解决好:(1)共时性的规范词典是否应当承担查考功能?(2)作为现代汉语词汇总体的一个部分,所谓“文言的书面语词”和其他书面语词之间有无清楚的界限?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的看法是,共时性的规范词典应该纯化其功能。正如刘庆隆(1981:2)指出的,“为了备查,收一部分,实际上解决不了阅读古汉语著作的问题。原因是这类字、词数量非常地大,星星点点地收一点儿,大量的还是查不到,而且收的这一点儿还未必就是常要查的。”即使要兼顾查考的功能,也要严格收词及标注标准。

本文重点讨论和第二个方面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二、和现代汉语书面语词界定有关的几个理论问题

主张纯化规范词典的功能,是否就意味着不需要给《现汉》中主要或基本用于书面语的词语标注语体属性?我们认为,作为共时性的规范词典,其主要的功能就是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指导语言运用,因此,语体属性标注是完全必要的。《现汉》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在实践上做了努力,这是值得肯定的。如此一来,界定现代汉语书面语词的标准就成了一个需要解决好的问题。

1.文言词和现代汉语词的关系

关于现代汉语中的文言词是不是现代汉语词的问题,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过讨论。先是卢绪元在《中国语文》1961年3月号发表了《究竟什么是文言词?》一文,张世禄(1961)针对此文指出该文讨论的“实际上不是文言词的性质和特点,而是文言词是不是现代语的词”。对于这个问题,他指出:“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解答:一种是就现代语吸收文言词的结果来说,断定文言词是现代语词汇的组成部分;另一种是从文言词的历史来源和它被吸收的经过方面来说,认为文言词原来是跟现代语的词相对立的,不过其中有一部分因为表达上的需要而被吸收到现代语里来,以至逐渐转化成为现代语的词。”他持后一种看法,主张动态的观点,认为不能静止地看吸收问题,指出“在现代语上有些文言词被吸收进来,其他一些不被吸收,这完全是由语言表现上需要不需要和实际语言中使用不使用来决定的。”我们赞同张世禄先生的观点,这是符合现代汉语实际的。语言(不仅汉语)应该看作一个具有自组织功能的系统,语法系统如此,词汇语义系统也如此。某些词语(无论是否文言)是否被使用,完全取决于其在表达上的价值。比如介词“于”是典型的文言词,但并不因为有“在”,“于”就失去其“现代汉语性”。请看下面的一个调查结果:

现代汉语语法论文范文6

主考院校

专业

星期六(10月21日)

星期日(10月22日)

上午(9:00-11:30)

下午(14:30-17:00)

上午(9:00-11:30)

下午(14:30-17:00)

公共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经管类)(04183)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普通逻辑(00024)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11893) 高等数学(一)(00020)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大学语文(04729)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日语(二)(00016) 专科 新疆大学 维吾尔语言文学(C050116) 大学汉语(一)(11894) 文艺理论(10057) 维吾尔民间文学(00825) 中国当代文学(00564) 外国文学作品选(00534) 维吾尔古代文学史(00561) 专科 新疆大学 汉语言(翻译)(C050117) 基础汉语(00574) 汉语精读(二)(00570) 翻译理论(00576) 汉语应用写作(08041) 语言学概论(00541) 专科 新疆财经大学 会计(A020203) 会计专业汉语(10059) 财务管理学(00067)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成本会计(00156) 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00070)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专科 新疆大学 法律(C030112) 大学汉语(一)(11894) 民法学(00242) 行政法学(00261) 中国法制史(00223) 民事诉讼法学(00243) 经济法概论(00244) 专科 新疆大学 行政管理(A030301) 大学汉语(一)(11894) 人力资源管理(一)(00147) 管理心理学(00163) 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 经济管理概论(00314) 公共关系学(00182)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政治学概论(00312) 专科 新疆师范大学 小学教育(A040103) 基础汉语(00574) 小学语文教学论(00410) 小学教育心理学(00407) 小学数学教学论(00411) 小学科学教育(00408) 科学.技术.社会(00395) 小学班主任(00412) 专科 新疆大学 英语(C050207) 基础汉语(00574) 英语阅读(二)(00596)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11893) 英语写作基础(00597) 综合英语(一)(00794) 专科 新疆大学 计算机信息管理(A082207) 基础汉语(00574) 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04754)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0342)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数据库及其应用(02120) 专科 新疆农业大学 兽医 (A090402) 大学汉语(一)(11894) 家畜外科学(02790) 家畜传染病与寄生虫病(02791) 兽医药理学(02787) 家畜病理学(02783) 畜牧概论(02788) 兽医微生物学(02785) 本科 新疆大学 维吾尔语言文学(C050107) 文学专业汉语(00566) 应用文写作(02126) 民俗学(10072) 中国古典文学简史(10070) 语言学概论(00541) 本科 新疆大学 汉语言(翻译)(C050108) 汉语文选(一)(04962) 语体翻译(00578) 汉语精读(四)(00572) 汉语泛读(00577) 本科 新疆财经大学 金融(B020106) 基础汉语(00574) 财务管理学(00067) 国际金融 (00076) 金融市场学(00077)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本科 新疆财经大学 会计(B020204) 基础汉语(00574) 会计制度设计(0016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高级财务会计(00159) 财务报表分析(一)(0016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本科 新疆大学 法律 (C030106) 金融法(05678) 合同法(00230) 公司法(00227) 法律文书写作(00262) 票据法(00257) 外国法制史(00263) 婚姻家庭法(05680)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0228) 汉语泛读(00577) 本科 新疆大学 行政管理学(B030302) 基础汉语(00574) 财务管理学(00067) 领导科学(00320)

现代汉语语法论文范文7

【关键词】现代汉语 应用 教材 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民委教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为《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研究——基于民族地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改探索》,立项文件为《国家民委关于下达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项目的通知》(民委发[2011]185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77-02

1.现代汉语教材现状及研究

现代汉语,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作语言,即使在我国多民族地区,现代汉语也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但是,现代汉语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关于《现代汉语》课,从上个世纪就有人批评,说现代汉语课是五十年代在学习苏联的潮流中仿照“现代俄语”课开设的,说这门课在非语言专业中是基本失败的。也有的老师把现代汉语讲得学生喜欢听,但所占比例很小。近年来,对现代汉语课程进行改革的呼声很高,也有了一些现代汉语教改研究。如,宜春学院的《〈现代汉语〉教学改革与研究》;周同燕的《新教改背景下现代汉语教学的几点想法》;丁健纯的《新闻专业现代汉语教学改革》,莫红霞《课程教学调查问卷分析与思考—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为调查样本》,其调查情况有:“51%的学生认为现代汉语课程难度较大,18%的学生甚至认为难得让人受不了。……不少学生对现代汉语课不感兴趣,主要原因是:a.现代汉语的教学内容脱离现实社会,不能学以致用;b.课程考核方式死板,容易导致学生机械记忆……”[1]杨春冉、杨婧《新闻传播类专业现代汉语课教学改革探析》说:“现代汉语课程是高等院校新闻传播专业普遍开设的基础课。……目前此类专业学生的语言素养远未达到职业要求,……”[2]我国的现代汉语教改,主要集中在融入语言学研究的新成果和让学生感兴趣两个方面。但是在让学生感兴趣方面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语言学专业的学生都觉得现在的《现代汉语》教材与课程枯燥,用处不大,那么,非语言学专业以应用为目的学习现代汉语的,以应用人才为培养对象的学生,更需要能让人感兴趣的,应用型的现代汉语教才,更需要学以致用。

现在已出版的现代汉语教材有几十种,大体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讲授两个学期。邵敬敏(2002)说:“大家都明显地感觉到:体系陈旧、知识老化、信息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尤其是编写的指导思想存在明显的问题,即过分强调‘知识性’,而忽略了‘能力性’,偏重于形式、描写、静态、微观的讲授,而忽视了意义、解释、动态、宏观的把握。”[3]对于此类教材,虽然已有了改进版本,但主要是将“修辞”改称“语用”,后面的应用部分与前面的抽象理论仍然是分离的,在占此课程80%左右的前面的抽象理论教学中,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老师们也感到难教。

第二类,用于自学考试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性质结构与一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样,区别主要是教材的字数压缩,减少例证与分析,更加抽象枯燥。

第三类,用于党校、职业技术学院、干部培训、其它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等。这类现代汉语教材,一是浅显一些,二是由于课时不多,压缩字数,或是减掉某些部分。如有的将文字部分改放在最后一章,有的将文字部分砍掉,有的将语音部分砍掉。语音对有的专业是很重要的,如新闻传播类。这类现代汉语教材是想尽量往实用方面转向,有些还冠以“实用”之名,但达到“实用”要求者少有。在没有适用教材的情况下,教学效果则难以保证。

总的现状是,虽然现代汉语教改的呼声很高,也有了一定的研究,但还是缺少应用型的现代汉语教材。

2.针对以上现代汉语教材改革难的建议

2.1.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来说,重点大学考研究生的较多,二本、三本考研究生者只是少数,主要是应用,非汉语言文学专业者学习现代汉语更只是为了应用。二本、三本加上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现代汉语者要多于一本的。照顾了少数,而忽略多数,不能不说是我们现代汉语教材现状的大缺陷。这也涉及我们现代汉语教学的价值取向、目的问题,是完全为研究而教学,还是也要考虑应用?当然,对语言本体静态的结构、描写研究和应用是有关系的,有价值的,但毕竟是间接的关系,就如汽车构造与驾驶有关系,但学好驾驶还需要交规知识与处理道路情况的训练一样。

2.2.如果二本、三本汉语言文学专业及专科与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用了名符其实的应用型现代汉语教材,是可以做到应用和考研兼顾的。一是对于有考研意向的学生,可采取现代汉语重点、专门辅导等措施;二是招收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可基础理论考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考应用型的。

3.应用型现代汉语教材重点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基础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

应用型现代汉语教材应该把重点放在现代汉语基础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上。如:语言的性质与文化的关系;语音理论与普通话学习,与语速、重音、停连、押韵、平仄等的关系;汉字的笔画结构规律与文字学习规律;词语构成与用词创新、精妙、恰当等;句式转换与适应心理、语境;修辞与语用适切等;幽默的构成机理与创造等。这些都需要紧密结合。现有的一些现代汉语教材有此类应用性内容,但往往是蜻蜓点水,所占比例、深度与广度都嫌不够。

4.体例创新

有些现代汉语教材讲各部分的基础理论时基本上不讲应用,应用集中放在修辞部分,与基础理论隔离较远,而且结合实用的分析较弱。应用型现代汉语,要将基础知识与应用紧密结合,放在一块,应在每一版块的基础知识后紧接着就是其应用拓展。如:

一般的现代汉语在韵母后虽讲押韵,但很简略,应用型现代汉语不但应该押韵讲得较详细,而且讲四呼与洪音、细音,随情选韵;一般学生对韵书不甚了解,还应介绍韵书的种类与如何使用。在声调部分,紧接着讲平仄、对仗,声调平仄和语用意义的关系。在结合播音、朗诵等口语表达时,还应讲句重音位置判断的规律,停顿的规律等实用问题。

在文字部分,中外许多人都说汉字难学,把成千上万的汉字与几十个表音字母对应比较。为鼓励人们学好汉字,应讲清汉字由笔画到部首,再到整字逐层组合扩展的汉字科学原理,并按照这一原理进行训练。就目前大学生识字、写字的不理想情况来说,这也是很需要的。

在词汇部分,词汇的构成与分类可跟语体风格相联系;语义场理论可联系到类义词典,并说明类义词典在写作中的应用;义素分析可与写作中的用词精当相联系;讲词义的概括性和具体性应该与表达需要联系起来,并有实例;词义的民族性可与翻译、对外交际联系起来;词义的模糊性可联系新闻、法律等写作来讨论。

(下转109页)

(上接77页)

在语法部分,不但讲规范,更注重融入实用、活用。如,词类活用,还要能举例说明为什么活用,在什么情况下活用;讲句式变换,除了长句、短句外,还应有主动句、被动句、把字句等不同句式的变换,讲清其变换的语用意义,得体问题。

在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每一版块都将基础知识与修辞、语用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体例上创新的作用是使现代汉语课每一部分都实用而不枯燥。如果还要设修辞一章,集中讲修辞格就可以了。

结语

现代汉语课不但部分语言研究者要学,许多应用者也要学,“如何学”就成了最终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学生如何学的问题,首先就要解决教材问题。本文所说应用型现代汉语教材内容以使用为主,体例上理论与实用紧密糅合等正是要解决此问题。

注释:

[1]莫红霞,独立学院《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调查问卷分析与思考——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为调查为样本[J],语言文学研究,2010年10月号下旬刊。

[2]杨春冉、杨婧,新闻传播类专业现代汉语课教学改革探析,河南教育·中旬刊[J],2010年第8期。

[3]邵敬敏,现代汉语课程教材的改革与创新意识[J],中国大学教学,2002年12期。

参考文献:

[1]张百领、邹向东,高师《现代汉语》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校外教育·理论[J],2008年25期。

[2]周同燕,新教改背景下现代汉语教学的几点想法[J],语文学刊,2010年15期。

[3]丁健纯,新闻专业现代汉语教学改革[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期。

[4]钱乃荣,游汝杰.建设新的“现代汉语”教材[J].语文建设,1988(3)。

[5]杨德广、谢安邦主编,高等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多种现代汉语教材。

现代汉语语法论文范文8

关键词古代汉语实践教学原则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1.060

1古代汉语实践教学的内涵

马克思认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主要的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课题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实践是一切知识获得的前提。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同时,更应注重能力培养,特别是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坚持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2]

实践教学是教育体系范畴的一个重要組成,一般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知识与技能,提高综合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3]实践教学力主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实践结果表明,单一的知识教学不可能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同的活动与不同的素质发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对应性。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实验、体验、实习、课程设计、论文、调查等具体的实践环节,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个人潜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应用性和针对性很强的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必修的基础课,在学科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工具性。主要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分析研究在上古口语基础上所形成的古代书面语言,以及东汉以来所发展而成的古白话。虽然古代汉语课程本质上属于语言学课程,要求学生认知汉语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但从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很难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从学生角度来看,现在的学生普遍接触古文很少,基本上对古文没有太多感性认识,毫无古文功底可言;另一方面,从课程本身来看,汉语的历史发展演变问题是一个难度较大的理论问题,本身既涉及普通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又要求对汉语历史演变特征细致描写,对于古文阅读能力薄弱的本科低年级学生,课程难度极大。鉴于此,要求古代汉语课程具备较强的理论性,既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教学目标。王力先生曾指出:“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我们必须明确地认识到:‘古代汉语’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使我们能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以便阅读古代文献,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4]当前,古代汉语课程工具性特点和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这一课程目标已取得学界的普遍共识,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这一目标的设置也是可行的。

古代汉语课程所涉语言时代跨度大,教学内容多,任务重,教学难度大。当然,本科阶段的古代汉语教学,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能够一定程度上批判地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并通过古代汉语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古今汉语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修养,增强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古代汉语课程的这一目标就要求在教学上要有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让学生充分提升古书阅读能力,牢固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语言文字方面的修养。

2古代汉语实践教学实施原则

2.1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古代汉语课程为语言学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理论性。考虑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又必须以古代汉语语法、词汇、语音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为工具,以此指导学生的古书阅读,帮助学生从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知,能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在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实践教学建立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之上,在基础理论的充分掌握的前提下展开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应当培养学生古代汉语方面的实践能力服务。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一定量的古籍作品,并在阅读中对其中特殊句式表达、虚词运用等语言现象作出某种程度的总结概括,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探究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古书阅读的实践中将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并进一步指导古书阅读的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学生古书的阅读能力。从近几年的教学情况看,不少学生能够自发地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并能在读书笔记中整理出质量较高的课程作业。理论和实践结合,大大加强了学生对古代汉语知识和现象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养成了学生自觉观察古代汉语现象、搜寻古代汉语材料的习惯,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古代汉语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2.2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相结合

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与前提,而发展能力则是掌握知识的目的与归宿,而能力的提升又可进一步促进知识的掌握与深层次理解。二者相辅相成,关系密切。上世纪五十年代,英国哲学家波兰尼明确指出,人的知识存在两种类型: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5]所谓显性知识,即能够用各种明言符号加以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即领会经验、重组经验的能力。二者共同构成个体总的知识体系,而显性知识又植根于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个体获得显性知识的背景与向导,支配着个体的认知过程。而隐形知识的获得,并不能仅靠理论教学,必须以实践为途径,在实践教学中获得隐性知识,从而提升能力。在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学生的隐性知识的获得显得更为重要。学生一方面要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必须将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内化为阅读古书能力的提升。这一过程离不开实践活动,只有学生亲力亲为,在对相关古文一定量的研读练习过程中,才能系统构建起自己古代汉语完整知识体系,促进自身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

2.3信息反馈与课程调节相结合

教师在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过程真正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之中。其实质就是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从教和学的活动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了解教与学的情况,并能够及时有效地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的。在古代汉语实践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充分利用练习、作业、见习等环节,建立并疏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信息交流渠道,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以及自主性等方面信息反馈的及时性与通畅性,在实施实践教学的环节中不断改进教学策略与方法,优化教学程序,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阅读技能的提升与古代汉语能力的发展。

3古代汉语实践教学实现途径

3.1古代汉语教学内容的调整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构建起以文选、通论、常用词三要素相结合的内容体系,给高等院校古代汉语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堅实的基础,也给建国后的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体系建构指明了方向。时至今日,虽有各类古代汉语教材不断面世,但王力先生主编的这套古代汉语教材,经过不断修订,仍然是当前高等院校古代汉语课程的主要教材之一。该教材内容丰富、体系完整,至今仍具有经典价值,但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从当前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及当前古代文献研究现状来看,完全按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就容易忽视专业特点和古代汉语教学的实践性特点,因此对教学内容作出一定程度的调整非常必要。

(1)增加有关汉字方面的教学内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专门人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要能胜任面对国外母语非汉语的学生汉语教学的任务。而汉字历时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构形特点,国外学习汉语的学生往往对汉字的兴趣极为浓厚,这要求该专业的学生需要扎实掌握汉字的有关知识理论,能对一批常用字的构形以及字形的发展演变做出正确的分析。汉字构形多与意义相联系,加强汉字教学也能促进古代汉语词义方面的学习,可以提高古代汉语知识的理解能力与运用水平。

(2)调整文选部分的篇目。古代汉语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古代文献的阅读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设置无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或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是合适的。因此,文选部分是古代汉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目前的古代汉语教材文选部分,所选篇目较为丰富,但内容以文言文为主,并主要按时代编排,虽自成体系,也颇能遵循汉语发展的时代顺序,但不利于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如教材将《左传》《孟子》等先秦部分难度较大的文言文置于初始段的教学中,无疑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对自主性学习有一定的障碍。故在不破坏汉语时展的顺序性的同时,有针对地按照文选的难易程度很有必要。如将相对较容易的《战国策》以及学生较为熟悉的《论语》中的一些章节置于教学前期,学期后段再学习《左传》《孟子》等,由易而难,有利于学生学习。

(3)增加古代汉语的练习部分。当前的《古代汉语》教材并未设计练习部分,学生无法在预习中充分把握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课后也无法通过练习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这不利于古代汉语课程的实践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可以在教材文选、通论、常用词三结合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课后思考与延伸学习的设计。结合教学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思考练习环节,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强、自主性更高。并且对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一些重要问题,专门列出有关重要的参考文献,以供学生按图索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拓展学生学术视野,促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3.2课堂教学方法的借鉴与革新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多以讲授法为主,通过教师对相关问题的讲解分析,使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学生互动较少。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但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无法真正理解所学知识,更无法真正应用,难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因此,借鉴新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如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可以结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在要求学生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先准确地揭示课程学习目的,通过适当引导,使学生围绕学习目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问题进行个体探究,经过类比、分析、归纳等,得出初步结论,并完善结论。教学中给予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通过课堂讨论、合作交流发现新知。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如在教学文选时,可将具体章节落实给每一学习小组,通过自主探研、小组讨论,对文选中的重点句式、重点字词加以研讨,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相关句法特点、词义演变规律,以获得并巩固新知。这样既凸显了古代汉语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也强化了学生学习的实践性,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3.3实践环节的优化设置

首先要优化设计好练习环节。利用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加强学生实践。如阅读训练、课程论文、文言文创作等,尤其是要加大文言文的阅读量,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其次,充分利用大学相关社团、系、院乃至校级平台发起并组织一些有关古代汉语方面的活动,如有关古代文化方面的知识竞赛,汉字听写赛,词语理解赛等,这些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古代语言文化的兴趣与热情,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再次,可以充分利用好系、院的学生实践基地,如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孔子学堂等,让学生真实感受古籍形态,熟悉古代文献,感知古代文化,培养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热情。还可以充分利用地方文献,帮助教学的完成。如嘉兴南湖景区的揽秀园,荟萃了文徵明、何绍基、董其昌等历代文人所书碑刻九十余块,可让学生利用课余,走出校门,研读并整理这些珍贵的古代碑刻文献,标点翻译其中的一些篇章。通过辨文识字,离章析句,感知古代文献的整理方法,加深对古代汉语课程的认知,开拓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 

[2] 张英彦.论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教育科学[J].2006(4). 

[3] 封传兵.实践论:古代汉语实践教学的内涵及其意义[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1). 

[4] 王力.古代汉语(一)[M].北京:中華书局,1999:1. 

现代汉语语法论文范文9

词类问题)有巨大的理论的和实用的意义,因为各种语言的语法结构的本质反映在词类上。离开词类,既不可

能理解汉语句法的特点,也不可能理解汉语形态的特点,因而也就不可能说明汉语语法,无论是从科学的角度

还是从实用的角度。”正是基于这一点,又由于汉语自身特点的原因,汉语词类问题一直是语法学界研究、争

论的热点。从《马氏文通》至今,虽几经反复,犹未有定论,大有继续深入研究的必要。为了给研究者提供方

便,我们把自《马氏文通》以来的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加以搜集、整理,并对此作一个简单的评述。为了叙述得

清楚、透彻些,在此不妨也把古人的一些有关认识附录在前。东鳞西爪,多有不足之处,冀读者笑正。

一、《文通》以前的汉语词类研究述评

1898年的《马氏文通》揭开了汉语语法学的序幕。但是,对汉语语法现象的研究则是古已有之,而其

中研究最多、取得的成绩最大的无疑是对汉语词的研究。

从汉代开始,我国就有了对“语助”的研究。此后直至清代,历代都有人对汉语词的一些现象及其特性加

以描述和说明,诸如“实字、虚字”说,“死字、活字”说,“叹辞”说等等,多散见于一些私人学术着作和

笔记中。元代(一说明万历20年),我国出现了一部专门论述汉语虚字的着作--卢以纬的《助语辞》第一

次对汉语虚词作了较为集中的论述。当然,这种研究多从表义、释义出发,很少涉及语法功能。

清代是我国古代对词类研究的集大成时期。清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前人未加留意的词的类

别概念。如王筠《说文句读》中的“动字、静字”说,王引之《经传释词》中的“问辞”说,其他像“称代辞

”、“形容辞”、“指辞”、“设辞”这些称谓也都出于清人之口。对前人已有研究的现象,清人又加以进一

步的细致研究,扩大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如王鸣昌的《辨字诀》在南宋张炎等提出“实、虚字”之说后,又进

一步把虚字分为起语辞、接语辞、转语辞、衬语辞、束语辞、叹语辞、歇语辞等七类。代表清人对词类问题认

识的最高成就的是刘淇的《助字辨略》和王引之的《经传释词》。

在从汉代到清代的漫长历史阶段中,我国古代学者对汉语词类的认识始终是朦胧的、模糊的,还没有进入

自觉阶段。他们没有视词类问题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而只是附之于“小学”(文字、训诂之学),并使之

成为经学的附庸,所以不可能真正触及汉语词类的本质问题。

从另一方面看,古人对汉语词的研究也是很不全面、很不均衡的,主要侧重于虚词的诠释和说明,而对于

争议颇多的实词却往往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提及,即使触及到的也只是从词汇平面去解

说,而很少从语法平面去探讨。古人所以这样做,在于他们感到实词意义明了,便于理解,毋需为之多费笔墨

另外,古人研究语法还有一个普遍的、严重的缺点,即所用术语从来不给予定义,因而一些有关汉语词类

概念的术语的含义往往不很明确,有时前后用语歧出,缺乏规范化,这都给汉语词类研究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

麻烦。这个缺点在后来的《马氏文通》得以幸免。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一时期前人对词类的研究还是很有成绩的,他们首创了不少语法学上的概念和术语。

只要稍微浏览一下《马氏文通》,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不少有关的术语大都取之于古人。不难设想,如果没有

古人的数千年的辛勤探索,汉语语法学要一下子达到《马氏文通》这样的起点,恐怕也是不可能的。

总之,这一时期古人对汉语词类的研究还是不全面的、不系统的,它只能称作是汉语词类科学研究的前奏

或准备。

二、《文通》至文法革新讨论之前的汉语词类研究述评

《马氏文通》的诞生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兴起,同时也标志着汉语词类研究的真正开端。从1898至1

938的四十年的时间里,汉语语法学处于草创之时,同样对汉语词类的研究也处在新生阶段,既有不少建树

,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这一时期的汉语词类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文言词类的研究;一是对国语白话文词类的研究。

前者以《马氏文通》为代表,后者以《新着国语文法》为代表。虽然它们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总倾向还

是一致的,因而不妨合在一起论述。

A.共同的倾向

首先,这一时期词类研究的最大的共同倾向是模仿倾向。《文通》在词类分别上基本套用拉丁语法,把汉

语的文言词分成九类,其中实字包括名字、代字、动字、静字、状字五类;虚字包括介字、连字、助字、叹字

四类。而黎锦熙的《新着国语文法》则参照了纳斯菲尔德的《英语语法》,也将汉语的词分成五大类共九种:

实体词:名词、代名词;述说词:动词(同动词);区别词:形容词、副词;关系词:介词、连词;情态词:

助词、叹词。

两者一比较,不难看出,除了在每类词的具体范围上有所差别外(如黎氏把指代词、疑问代词统归入形容

词,而马氏未曾),马、黎两家词类体系大致相当。而同期的其他一些语法着作在词类的划分上,或以《马氏

文通》为法,或仿效《新着国语文法》,即有变更,也是无伤主体,均没有突破原有的体系。

对这一时期的汉语词类研究,何容先生在其《中国文法论》中作了精辟的概括,他认为这时的“中国文法

书,差不多都是依照欧洲文法的例,把词分成八类,再加一类欧洲语言里所没有的‘助词’,而成为九类”(

新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第39页)。这一论述几乎适用于当时的一切文法书。

说当时模仿严重并不意味着全无一点革新的气息。早在1920年,刘复(半农)就提出了“建造起一个

研究中国文法的革新的的骨格”(《中国文法通论》第91页)的主张,可惜未能贯彻到底。当时真正称得上

革新派的要数陈承译、金兆梓、何容诸人。他们对汉语词类

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理论上(具体将在下文提及

),而在实际的划分上仍跳不出《文通》的窠臼,只有金兆梓的划分(见《国文法之研究》第52页)相对说

来比较有新意,既照顾了意义,更突出了功能,对印欧语的词类体系有一定的突破。可惜作者对“体”、“相

”这些概念言之不明,使读者甚感茫然。在词类的划分上也存在着互相牵扯的毛病。

尽管这四十年中革新的呼声愈来愈高,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模仿体系的地位,原因在于革新派本身缺乏

一个全新的、比较合理的、能为众人乐意接受的词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