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业现代化研究

时间:2022-12-09 17:51:42

摘要:还要建立质量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并不断完善其制度,保障农产品的质量,稳固消费者和农产品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农业信息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为农业生产水平的稳定发展提供强大保障。

关键词: 农业 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研究

农业现代化研究篇1

农业信息化技术可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在农业生产、农业资源开发、病虫害防治和农产品流通等领域为现代农业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持。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经过多年发展,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2020年,河南省政府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用3~5年推动全省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正在处于关键的转型时期,探索出一条河南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特色道路,对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河南省集全省之力大力建设农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河南省2020年投入1059.7亿元支持农林水事务发展,这进一步提升了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2020年,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快建立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和构建农村信息共享机制,全面推进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病虫害防治和遥感监控等方面的技术应用,推动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二)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现状

近年,河南省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农业信息化的服务推广更加全面。其具体表现为:科技特派员计划等新型农业技术服务工程创新了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上下协同、服务三农”的新型农业信息服务格局得以建立,农村和农民的信息化保障水平得到空前提升。此外,河南省在信息传播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快发展。全省不仅升级和完善了政策性服务平台,还扩大了近180个农业门户网络。各经济强市均建立起了农业领域的服务平台,培养了一大批农业服务人才。同时,农业领域的综合执法能力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2012年以来,河南省凭借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大力建设了一大批物联网示范基地,提升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等环节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为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河南省在农业信息技术普及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农业信息技术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受益主体逐渐增多、保障力度越来越强。科研人员通过将物联网、遥感技术及数据建模等高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提升了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技术水平。

二、河南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

河南省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省内各区域间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异,在进行农业信息化建设时存在着资源投入不均衡、人员配置不充分等问题。尽管政府采取了一定措施,但农业信息化投入水平仍然不足。虽然河南省互联网普及率从2009年的27.5%增长到了2020年的91.7%,但是农村地区依然没有完全普及互联网。此外,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但是河南省内很多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无法满足信息化发展的条件。在部分农村地区,存在道路交通设施损坏严重、畜牧养殖条件落后、农机设备更新换代滞后等现象。这都给为河南省的农业信息化普及带来了限制,也成为了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障碍。

(二)供给侧发展不完善

河南省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落后于经济发达省份,无法及时满足农业生产一线对农业信息的需求。河南省部分地区没有做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等信息数据的管理,不够重视信息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导致科研机构和农民在制定规划和从事生产销售等活动时没有准确的数据可以参考。甚至有的农业信息需求主体长期使用低质量乃至虚假的信息数据。此外,尽管河南省农业数据库数量繁多,但尚未形成标准体系,不仅无法全面满足农业信息化生产的要求,还容易造成不同部门在协调和运用信息资源时产生冲突。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和市场信息供给之间的不平衡,不仅会使农民无法按照市场需求来调节生产,还会使信息技术难以应用于农业生产,导致农业生产发展速度减缓,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三)科研体系不完善,科研成果转化少

河南省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人才短缺、科研支持力度较小等问题,有关研究进度较缓。细分来讲,河南省在科研资源集中利用和成果的转化上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业信息化相关科研机构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科研资源难以得到有效配置,不仅容易产生研究课题重复的现象,还会造成部分大型农业信息化项目进展缓慢的问题。二是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与合作,搜集农业科研相关数据难度较大,无法精准对接实际生产和应用,难以形成成果的转化。

三、促进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政府主导下的农业现代化建设

政府在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程度,直接关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因为农业信息化建设从本质上来说,部门是典型的公共物品供给。河南省政府可以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建立完善的动员机制,使现有政策规划能够有效地执行。此外,在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规划及政策时,需要建立健全不同参与主体、不同区域间的利益协调机制,通过对政策资金的精准投放,实现对特殊群体的精准补贴和支持。具体可以参照并总结政府过去在其他领域的公共设施投入的成功经验。

(二)提升农业信息化资源供给水平

我们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信息进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面对大量农业信息资讯的供给,河南省应当立足于农民在生产生活当中的实际需求,通过构建信息监控与筛选机制,整合省级农业信息化数据库,及时更新对农业现代化生产具有价值的信息,提升农业信息化资源的供给水平。此外,要完善终端覆盖水平,围绕各类信息传播媒介的不同特性和各类人群对传播媒介的需求差异,选择在不同终端投放信息。中老年人更加倾向于选择电视、广播等传统信息终端渠道,应当推广浅显易懂的农业生产实用技术信息;而年轻人更加倾向于使用电脑、手机等终端渠道,可以推广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科技前沿信息,提升年轻农民的眼界和学识。

(三)推动产学研融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河南省应该加强农业信息化的科研投入,充分用好本省的科研机构资源和人才资源,围绕重点产业、重点品种、关键环节,开展农业信息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通过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质量推进农业信息化产、学、研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出一条以政府主导、科研机构设计、企业对接应用的机制,将高水平的农业信息化科技成果转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外在动力。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期找到提升河南农业经济发展的新道路。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河南省提升农业信息化工作水平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探索高效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道路,从而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协调,进而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将是未来推进河南省农业现代化过程当中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作者:孙秀梅 单位:周口市农业生态与资源利用站

农业现代化研究篇2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深入推进,国家对农村的支持与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对农村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将加速形成,更多的资源要素向农村聚集,将为推动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强大的保障[1]。在此过程中,农业农村信息化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手段和新动能[2]。做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是赋能农业、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环,也是激发农村创新创业和农村繁荣发展的重要催化剂,对推进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以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等文件陆续出台,为加快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十四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也迎来重要机遇[3]。近年来,贵州省六盘水市各级农业与农村部门在促进农业产业向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生产经营智能化、服务网络化发展上,积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进“农业+大数据”融合工作,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上取得一定成效,为农村产供销管理和服务提供了有力的信息化支撑,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力。但由于自身农业信息化基础条件薄弱和信息化建设进程相对较短,仍面临一些制约其农业农村信息化进一步提升的突出问题。为提升六盘水市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推动六盘水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总结六盘水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措施及成效,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1六盘水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措施及成效

1.1加强生产基地信息化建设,助推山地特色农业发展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依托、地方优势特色产业为载体,大力推进农业物联网工程建设。全市重点围绕猕猴桃生产为中心进行先行先试,自2015年金铃籽公司野钟猕猴桃基地作为全市第一个“互联网+农业生产”项目启动建设以来,经过6年发展,全市已建设涵盖猕猴桃、刺梨、蔬菜、花卉、畜牧业、食用菌、茶叶、生姜等产业的农业物联网建设项目26个,主要涉及水城区、盘州市、六枝特区等地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较高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基地,总面积0.21万hm2。“互联网+农业生产”在全市猕猴桃生产上的推广应用广泛,已建立六盘水市农投有限公司米箩猕猴桃产学研培训基地、润永恒公司米箩猕猴桃基地、金铃籽公司野钟猕猴桃基地、巴朗河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李家寨猕猴桃产学研基地、民源公司猕猴桃基地、瑞民公司猕猴桃基地、六盘水喀斯特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落别长寨基地等,覆盖猕猴桃基地面积0.15万hm2。同时,宏财聚农公司刺梨研发中心、禾通公司配送、思源公司花卉、胜境蔬菜、普田蔬菜基地、六枝大北农养殖场等物联网示范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4],拓宽了智慧农业的覆盖面,为猕猴桃以外的农业产业推进生产智能化提供了有效示范。在生产实践中,以水城区为例,当地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3S等前沿技术构建涵盖物联网、大数据、经营服务、综合服务等4个技术板块的智能现代农产品云网络平台,推动农业管理智能化。其中,物联网技术板块包括农产品基地水肥一体化系统、大棚智能系统、虫情测报系统、气象监控系统、视频监测系统等;大数据技术板块包括全产业链安全溯源体系、农药残留监测系统、智能种植、农资管控系统、市场价格监控与预警系统、农村土地流转承包管理系统、土地确权管理平台、三资管理系统等子系统;经营服务板块包括农业生产众筹系统、农产品认购系统以及电商平台;综合服务板块涵盖农业科普、农民培训、农业专家在线咨询、惠农政策推广、金融、保险业务等。目前物联网、电商、冷链物流等服务终端均已接入,64家农产品生产企业已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监督,实现了物联网、实景体验、三资管理、生产调度、产品质量安全跟踪,以及众筹、电商等服务多位一体功能[4]。

1.2强化品质溯源系统应用,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为有效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管理平台的普及和使用,实现农产品质量可溯源,六盘水市将推广应用情况纳入市对县政府的食品安全和质量考核,结合“两品一标”认定及试行的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全力推动网络平台的推广应用,达到部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两品一标”及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市场主体全部落户,实现入驻主体基地巡查率100%,确保六盘水市主要农产品实现带证(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带码(国家农安追溯码)上市,落实主体责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1.3推动信息技术及资源进村入户,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

利用益农信息社平台把农村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业务扩展至整个乡镇和农户,并利用农村公益性咨询服务、便民服务、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农民培训体验等业务,提升农户的现代信息运用水平,为农户解答产前、产中、产后技术及农业政策等相关问题。2020年,全市已建立完善的773个益农信息社(占应建数量的100.3%)全部通过检验,共选聘培训益农信息合作社信息员773名,基本实现农户不出村、新型农业企业与合作社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方便、经济、快捷的信息化服务。同时,利用农科教信息调度平台,建成六盘水市农科教系统信息快速交换通道,开展面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在线培训教学和技术咨询服务。在大数据分析基础上强化信息对接,并形成动态调整机制,逐步做到信息技术服务的精细化投放。目前,水城区已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专家及远程技术咨询服务80余次,提供务工资讯服务800余人次,为40余家民营企业提供劳务资源信息咨询服务。

1.4提升农业电商平台建设,推动农产品营销网络化

为扎实做好农业产品产销工作,畅通农产品营销渠道,有效推动农产品贸易流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线上线下营销并举,推进农产品营销网络化。借助淘宝、京东、贵农网等电子商务专业服务平台,广泛吸纳贵州省内外优质电子商务公司,重点发展扶持地方本土电子商务公司,积极带动返乡大学生、农村主体、有志青年等人群进入电子商务产业[4],促进乡镇电子商务主体多元化成长。目前,全市已建有县级农业电商公共服务(运营)中心4家,进驻并管理电商公司70余家;建立农业电商公共服务站点700余个,覆盖面达80.2%;全市注册并备案登记的电子商务公司、个体共计达900余家,其中从事农产品经营的电商企业200余家。2020年,全市农产品电商零售总额达6亿元,同比增加32.57%,推动了红心猕猴桃、盘县火腿、天刺力系列产品、辣椒制品、岩脚面、月亮河红米、小黄姜、芋头、乌洋芋、樱桃等传统特色农产品的网上销售。

2六盘水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农业物联网应用虽已达到一定的覆盖面,但因缺乏相关专业人员对已建平台和系统进行管理和进一步开发,使各系统和平台的部分技术指标尚未实现,部分功能难以得到较好应用,如多数农业企业通过网络终端对各系统进行远程操作仍存在诸多困难。二是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信息化建设积极性不高。以建设智慧农业生产平台为例,其涉及的数据收集设备、软件等前期投入对资金的需求较大,由于投资成本高加之回本周期长,影响涉农企业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制约智慧农业模式在更广泛的农业产业领域实现应用。三是农业信息化重建设轻应用。全市智慧农业资源应用尚未完全整合,目前已建成的物联网农业基地,除部分示范项目外,多数基地的农业信息化系统多停留在视频监控上,其他物联网设备采集到的相关数据在生产实践中尚未得到有效应用。

3六盘水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对策

推进六盘水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助推其农业高质量发展,需将发展智慧农业作为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一是加强农业现代化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通过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开展技术合作等方式,积极引进智慧农业专业人才提供技术支持,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智慧农业技术在农业领域得到更好应用,助推现代农业发展[5]。二是拓展投资渠道,加大资金扶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对重点示范项目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扶持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建立从生产到销售全流程的智慧农业平台,提升农业生产管理的智慧化水平。同时,加大技术服务和培训,帮助生产经营主体完善已建的农业信息化软硬件设施,保障各信息化平台和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不断拓展智慧农业相关技术的应用覆盖面,促进其在生产中切实发挥应有效能。三是强化信息资源整合力度,提高农民的信息应用能力。强化数据采集、储存和分析等工作,做好信息资源整合并完善信息与传播机制。同时,通过强化职业农民培育,提升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者获取和应用农业信息资源的能力,促进农业信息成果转化应用,及时有效指导农业生产经营。

作者:韦权高 黄安林 赵泽英 李莉婕 童倩倩 陈维榕 王虎 单位:贵州省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农业现代化研究篇3

农业事关国之根本,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将如期实现,农业现代化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我国部分农村尤其是山区的农业基础仍较为薄弱,导致整体农业的发展水平还是难以跟上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这就需要国家结合我国国情与农业发展的现状,对传统农业的发展进行改革。农业现代化可以保障食品安全,它的发展水平与能否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有着直接的联系。

1传统农业的内涵及特征

传统的农耕起源于原始的采收耕作和狩猎耕作,是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环。原始农业的出现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让人们不再单纯依赖于大自然的馈赠,而是利用石器工具在土地上耕种粮食作物,以满足人们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换言之,原始农业是由人们从采集经济发展为种植经济而产生的。传统农业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缺少外部资源的投入,没有先进的植保措施,只用农家肥,生产的农产品主要也是用来维持自己的生活需要。生产者们根据代代相传的经验进行耕作,没有相关的理论知识,所以农户们的土地生产规模狭小,商品化程度不高[1]。传统农业缺少现代化的灌溉设施,机械化程度较低,发生旱涝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也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产量又极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多方面的因素阻碍了农业高水平发展,导致农民收入没有显著的提升。我国传统农业发展史承载着我国人类文明史,是从先秦到民国时期时间上的沉淀和文明历史的重重堆砌。从原始农业跨越到传统农业弥补了许多弊端:我国从传统农业时期开始土地集约经营,后来经过生产技术和装备的不断升级,逐渐从广种薄收的粗放型农业转变成高产率的精耕细作型农业,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增加了农产品的生产总量,解决了我国人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了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因地制宜,形成了以农业为中心,畜牧业、制造业等结合的农业发展形态。

2现代农业的内涵及特征

粮食是人类生存之根本,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类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也使得人类对农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前提,在现代工业和科技的指导下,以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为手段发展起来的新型农业促使农业现代化保持着高效稳定的绿色发展,坚持“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这一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2]。要使我国的农业得到有效的发展,必须加强对农业技术的研发,采用绿色环保的种植技术,提高农业的产量。稳定的农业生产既要确保产量的稳定又要确保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这就需要通过提高农业的生态环境水平来提高农民的收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农作物的种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还要能满足人民对食物的需求量,并且应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生态的损害。现代农业是指以生物、信息、化学、机械为技术支撑和指导的一体化农业技术。现代农业技术以遗传多样性为特征,将传统的农艺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可以通过使生物遗传转化,改善农作物的生产效益;复合型化学技术、农艺技术已经在化肥开发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使得化肥种类更加多样化;机器的自动控制技术使传统的农用机器设备在信息化的支撑下大幅提升了机械化程度。

3农业现代化的意义

3.1为解决“三农”问题奠定坚实基础

“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以农为本。“三农”问题历来被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关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乡村振兴战略。要以农为本,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文明乡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构建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报告不仅肯定了农业的重要性,更为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3.2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重要保障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要真正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化(简称“四化”)同步发展。但是从“四化”协调发展的视角来考虑,目前的农村基础比较薄弱,现代化水平还很低,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4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路径

4.1优化现代农业产业结构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也是减轻农业负担和加强农业保护的一种方式,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要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促进“绿色”与“农业”的协调发展,在实际开展农业活动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相关的生产者不能再使用以往的传统农业技术去破坏生态环境,同时要全方位弥补农业技术的不足,勇于创新,为农业技术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从而提升技术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升农业经济效益。

4.2完善土地确认权

推进土地确权制度建设,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完善土地确认权与促进农业现代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想要使土地这一基本的农业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需要先优化土地确认权。完善土地流转政策,通过土地流转配合现代化的经营模式,把分散、闲置的土地统一管理,再根据不同的土地情况因地制宜,提升土地使用效益,提高农民经济收入[5]。目前,由于我国一些地方的土地产权划分不明确,农村人口流向城镇的数量逐年上升,造成了大量的耕地闲置,有的地方甚至产生了非农业用地,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的发展[6]。因此,要坚持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完善土地产权制度,才能更好地激发农民经营土地的积极性。

4.3推广规模化经营

随着传统农业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的发展趋势日益突出,已成为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方向。土地流转的市场化、自由化是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前提条件,而农业规模化经营又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因此,农村土地流转的快慢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从现实情况看,加强“三权分置”是解决土地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一项重要举措。当前,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农业规模化发展已经初步形成,土地、农机等物质资本和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人力资本被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促进土地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并通过土地经营获得规模效益[7]。从农业种植者的角度来说,先进的现代化经营模式可以促进市场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增加他们的经营收入,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模式。

4.4促进农业技术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农业转型的重要武器,为农业现代化的过渡增添了强大动力,不仅优化了农业结构,还使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想要持续发展更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业,需要科技的不断创新给予支撑,因此,要提高农民的农业科技素养,打破传统农业技术的思想牢笼,加大农业科技应用力度并推动农业科技创新[8]。由此可见,党和政府都十分注重农业技术的发展,它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技术革命。

4.5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21世纪,我们的社会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信息化、网络化等也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农业信息化也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农业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进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逐步落实农业的可持续发展[9]。积极打造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推广农产品网络营销平台,引导农民使用网络平台,实现网上开店,将电子商务融入到农业之中,建立好农村电商和电商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10-11]。加强信息化和网络化等方面的辐射能力,应用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逐步推动各个地域的农业信息化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建立质量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并不断完善其制度,保障农产品的质量,稳固消费者和农产品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农业信息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为农业生产水平的稳定发展提供强大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文彬.基于资源流动视角的城乡融合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2019(7):95-102.

[2]谢瑞武.推动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2,33(12):33-37.

[4]唐琼.乡村振兴战略下稳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研究[J].湖湘论坛,2020,33(2):88-98.

[5]何苟妮.加快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J].农家参谋,2019(8):31.

[6]何艳萍.农村土地确权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20):208-209.

[7]陈元刚,张玉欢.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路径探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35(8):105-117.

[8]施敏.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型:以牟定县为例[J].云南农业,2018(5):44-45.

[9]李茂金.转变传统农业观念,发展现代种植业[J].南方农机,2018,49(14):85.

[10]王明霞.浅谈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的转变[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2):245.

[11]陈悦,张文豪.贵州省德江县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路径探析[J].南方农机,2022,53(15):115-117.

作者:邵子玚 谢和成 单位:广州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