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金融世界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6 15:39:10

金融世界论文

金融世界论文范文1

如何让人类充分享有发展成果,而不必吞食自己酿造的苦果,让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永远是一颗绿色而美丽的行星,是摆在全世界面前的共同难题。解答这些难题,需要积聚所有人的努力,特别是领导者的智慧。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也日益成为全世界解决政治和经济冲突不可或缺的手段。打破旧的金融秩序,重建新的金融秩序和制订新的金融制度,已到关键时刻。冲突与争端仍然不能避免,寻求理解和支持,在理性的协商和对话中才能发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为此,全世界的金融精英迫切需要拥有一个常设的、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平台,为增进理解与合作共同努力。

2003年10月,由中国政府部门、联合国系统机构、相关国际组织、全球金融机构和相关领导人,共同发起成立的国际金融论坛(International Finance Forum,IFF)在北京正式宣告成立。

之所以选择在北京,有着深层的用意,正如诺贝尔奖得主、国际金融论坛学术委员会共同主席罗伯特・蒙代尔所言,“在中国设置长期性的国际金融论坛是非常必要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的焦点,全球资本流动也逐步转向以中国为核心,积极参与建立一个高层次的对话平台,将对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对国际资本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作为常设的全球金融高峰会议,国际金融论坛的创立和召开都将向世界表达出自己的声音。”

如同“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一样,北京国际金融论坛作为一个独立的、非营利的、非官方的国际组织,成立以来,每年召开一次大会。自2002年10月开始发出国际金融论坛筹备倡议开始算起,国际金融论坛得到了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加拿大前总理克雷蒂安、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以及中国政府部门、联合国系统机构、相关国际经济组织和全球金融领袖的积极回应。后来,又继续得到包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新西兰前总理詹妮・希普莉、韩国前总理韩升洙等200多位全球政治和金融领袖的支持。迄今,共有来自全世界500多位政治、经济、金融领袖和著名专家参会并讲演,致力于推动所有成员和参与者的全球合作,探讨和协商国际金融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应对世界最重大的挑战,推进更具包容性和广泛性的全球合作与发展。

目前,北京国际金融论坛下设主席团、理事会、国际顾问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等组织机构,论坛的主席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和美国总统经济复苏委员会前主席、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保罗・沃尔克共同担任。论坛理事长为原中国国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论坛顾问委员会主席则是韩国前总理、第56届联合国大会主席韩升洙,中国著名理论家、战略家郑必坚,以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前主席罗德里克・希尔斯。学术委员会主席则由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共同担任……国际金融论坛成员的强势阵容,在推进论坛发挥更大的国际影响力方面将走得越来越远。

2011年11月,国际金融论坛第八届年会在北京如期召开。本届年会正处在欧债危机持续发酵、G20峰会刚刚闭幕之际,因而吸引了全球众多政治经济要员,包括论坛顾问委员会主席韩升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联合国贸发会议秘书长素帕猜、国际金融协会总裁查尔斯・达拉拉等近百位全球金融领袖,以及学术界、商界和媒体界精英齐聚北京,围绕“全球金融新框架:变革与影响”这一主题,就中国和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及其解决之道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国际金融论坛在推进全球金融精英对话和交流的工作中作出了积极努力。论坛除了每年一次的年会外,还为各成员带来更多项目,包括国际金融论坛会议、研究咨询。不仅如此,论坛还致力于以更广泛的形式传播精英思想的工作。2007年11月,国际金融论坛战略文库正式出版,这是论坛为学术建设而设立的高端学术丛书。文库作为论坛的重要学术窗口,是集研究成果、演讲文集、国际金融领袖和论坛成员著作为一体的系列出版物,旨在更好地发挥论坛全球平台作用,成果定期或不定期出版,在前期出版的基础上,2011年第八届年会上,又隆重推出由成思危、韩升洙、保罗・沃尔克担任荣誉总编,郑必坚、戴相龙和吴敬琏担任总编,由王元龙博士所著的《中国抉择》系列丛书。

2008年9月,国际金融论坛创立并筹备出版独立的学术刊物《IFF》,11月推出创刊号。此外,2009年6月,论坛联合中央财经大学建立了中央财经大学艾佛研究院,旨在整合全球经济、金融界和学术界高端资源,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跨学科研究、教育培训和智库机构,包括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战略性和政策性的研究报告,为各界提供交流、研讨的高端平台,为金融机构提供一流的研究、咨询和教育培训服务,并与世界著名大学合作开展全球金融高级培训课程等。

2009年11月,国际金融论坛又在北京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签署永久会址战略协议,建成后的会址,将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交流与合作平台,成为中国和北京首都金融发展的“新标志名片”。

人们有理由相信,设立于北京的国际金融论坛,一定能够完成“全面可持续发展――新资本・新价值・新世界”的精神使命,成为具备战略远见的多边对话通道。如同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一样,北京的国际金融论坛在全球金融精英的不懈努力下,必将为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关链接

国际金融论坛(IFF)目标

通过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运行机制,确保IFF的独立、客观、前瞻和包容性,通过对全球金融领域的深入研究,达到:

1.推动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

2.促进全球金融和区域经济间更具广泛性、包容性的多边合作、交流与对话;

3.加强对金融监管、金融风险和金融稳定性的完善和研究;

4.促进全球金融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增长;

5.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和国际化发展;

6.促进并开展广泛的倡议行动、研究咨询和教育培训项目。

国际金融论坛(IFF)大事记

2003年 IFF正式发出全球倡议、召开首届年会;

2004年 发表《IFF宣言》、建立全球理事会和常设机构;

2005年 参与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会议;

2006年 发表《中国金融开放新格局》;

2007年 IFF全球战略文库正式创立出版;

2008年 筹备创立《IFF》学术刊物;

金融世界论文范文2

融资,即资金的融通。本文所涉及的融资是狭义上的融资,即资金的融入。融资管理是整个财务管理三项核心内容之一,另外两项分别是投资管理和分配管理。在这三项核心内容中,融资是整个企业的资金运作的起点,并且通过融资获取所需的资金是整个企业能够正常开展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的前提。因此,融资策略的选择对于一家企业的经营业绩,甚至是生死存亡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有通过公司内部积累资金、以股本方式融资和以债务方式融资等,捐赠收入等项目来源并不稳定,本文不将其作为主要来源之一。从另一角度上看,资金融通可分为长期融资和短期融资。长期融资包括普通股融资、优先股融资和长期负债融资、融资租赁方式等;短期融资主要有商业信用、商业票据、短期融资券和短期借款等。本文以第二种方式,即以长、短期融资来将其划分。

流动资产是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短期置存的资产,是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动资产有着周转速度快、变现能力强、形态多样化等特点。流动资产的管理水平高低会直接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如何采用合适的融资方式来对流动资产进行融资也是公司一项必须要解决好的课题。

在目前中国的经济环境下,寻找到一种合适的流动资产融资策略的重要性更是愈发凸显。我国目前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大型国企,在流动资产的管理能力存在不足。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多样的,既有传统体制固有的问题,也是由于一定程度上对于流动资产融资策略的研究不发达的缘故。

本文将采用风险中性的假设来逐步推导,试图寻求一种适合风险中性世界的流动资产融资策略。并逐步延伸,寻求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流动资产融资方式。

综上所述,本文将结合中国国情和风险中性理论,来深入研究流动资产融资理论,以寻找出合适的资产融资策略。

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上述引言部分是对本文研究的内容、目的、意义的介绍;其次是理论的回顾,这部分将对国内外传统理论研究进行介绍——三种流动资产融资策略分类,此外,也将对在金融衍生产品定价中得到广泛运用的风险中性假设的理论进行介绍;第三部分是进行完全风险中性世界假设,进而推导出在完全风险中性世界中的对于流动资产融资策略的新认识;第四是放开假设条件,进而假设出一个介于完全风险中性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有限风险中性世界;第五部分是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来寻求合适的流动资产融资策略;最后是对本文所得出的结论作出概括性的总结和对本文的局限性进行解释。

第二章理论回顾

流动资产概念与特性

流动资产是指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短期置存的资产。这些资产可以在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内循环一次,即可以在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流动资产包括现金和各种存款、存货、应收及预付款项、短期投资等等。

流动资产的定义和所包括的项目,便使得流动资产拥有以下几点主要特性。

其一,是周转速度较快。在定义中就可以看出流动资产一般可以在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其二,是变现能力较强。这在流动资产的诸项内容的构成中可以看到,现金项目自不必多谈,存货等项目可以通过销售变现。其三,形态多变。流动资产往往从货币形态开始逐步通过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经由多种形态如实物形态、债权形态等最终回到货币形态。

这三项特性,其源头还是在于流动资产的“高流动性”上。流动资产顾名思义,其流动性在所有的资产中最高,这点在会计报表中也可以轻易看出,资产负债表中将各项资产按其流动性从高至低排列,而流动资产囊括了其上方的诸项资产。但是,强劲的流动性固然为企业的财务安全提供了保证,但是根据财务学中“流动性往往与盈利能力呈负相关”的原理,流动资产也是所有资产中盈利能力较薄弱的。持有过度的流动资产,将会使得公司盈利能力不足,而过度持有固定资产则会使公司财务风险激增。现代流动资产理论真正研究的重心在于在抗财务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两者之间权衡。

(二)传统流动资产融资理论——三种流动资产融资策略分类

在斯蒂芬·A·罗斯所着作的《公司理财》一书中,对传统的流动资产融资的策略做了总结。在传统流动资产融资理论中,斯蒂芬·A·罗斯认为流动资产可分为永久性流动资产和临时性流动资产。永久性流动资产是指公司的营运循环跌至谷地时,公司依旧持有的流动资产,投入其中的资金是长期的。而与之相对,临时性流动资产是指会随着营运循环中季节性和循环性波动而变化的流动资产。

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中,由于销售水平的长期上升趋势,因而往往对于总资产的需求从整体上也不断上升。因此推演出对于一家成长中的企业,其总资产需求量随着时间而表现出有长期上升趋势、并且围绕着这种趋势有季节性变动和不可预测的逐日逐月波动。

可以将之形象的刻画成下图:

如图2-1

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总资产需求曲线呈波动向上,并且这种波动趋势无任何规律可寻。在总资产需求曲线的波动向上的过程中,有一条向上的波动区间,在这一区间的下限以上部分,就是临时性流动资产,在这一下限以下部分,就是由永久性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构成的永久性资产。在图2-1中,永久性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被严格区分为上下两部分,事实上这两部分都是永久存在的,并无明显界限的,只是固定资产在短期内不会上升,而永久性流动资产会随着经营业绩的上升而逐步上升。

在如何解决流动资产融入资金的问题的实质是资本收益与财务风险之间的权衡,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三种不同的融资策略——保守型融资策略、进取型融资策略和适中型融资策略。

保守型融资策略采用了温和的策略,认为公司的稳健重于盈利,因而不仅以长期性资金(如股本、长期负债等长期融资)融入固定资产和永久性流动资产,更是以永久性资金融入临时性流动资金。只有部分的临时流动资产通过临时性资金(如短期借款、短期有价证券等短期融资)融入。

如图2-2。

进取型融资策略则是走到了保守型融资策略的对立面,只采用部分长期资金来融入固定资产和永久性流动资产,剩余的固定资产和永久性流动资产以及全部的临时型流动资产都采用短期资金来融入。该种经营者往往将公司的利润置于第一位。

如图2-3

适中型是以上两种方法的折衷,以短期资金来融通临时性流动资产,而用长期资金来融通永久性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

如图2-4

这三种不同的流动资产融资策略,体现了三种不同的经营者价值观,很直白的体现了三种融资方式。但是其间的高下,并无法直接通过以上直观的表述得出,要结合确实的环境来得出。

以下,我将引入风险中性概念来进一步进行解释。

(三)风险中性世界概念发展回顾

风险中性定义始见于金融领域,主要用于对期权、期货的定价。风险中性假设和风险中性概率在赫尔的《期权、期货和其它衍生证券》等关于金融衍生产品的书籍中常有出现,风险中性概率在DarrellDuffie的“DynamicAssetPricingTheory”中有所描述,风险中性和风险中性概率在宋逢明着的“金融工程原理—无套利均衡分析”中也对进行了一定的分析。风险中性最初是在Black-Scholes微分方程[注1]中出现。

Black-Scholes微分方程是用于为期权或与期权相似的拥有选择权的投资项目的定价或估值公式而被广泛应用。在Black-Scholes微分方程中没有任何与投资风险偏好相关的变量,在该方程中出现了以下变量:股票的当前价格、股票价格方差、期权规定的执行价格、执行时间和无风险利率,这些变量都独立于风险偏好,这是因为与投资者风险偏好密切相关的股票预期收益率这一关键变量已经在方程的推导过程中消除。从而在对期权进行定价时,任何一种风险偏好都对期权的估值不产生影响了。

[注1]Black-Scholes方程的公式为;

其中Ct为t时刻看涨期权的价格;St为股票t时刻价值;X为股票的执行价格;

N(d2)为风险中性世界中期权的执行可能性,X·N(d2)为执行价格乘以支付执行价格概率;St·N(d1)·表示以下变量:风险中性世界中当执行时股价高于执行价时,该变量等于股价,其他情况下都为0。为股票价格波动的标准差;

rf为无风险利率,T为执行时间。

,。

约翰·赫尔:《期权、期货和其他衍生产品》第11章,第216页,(华夏出版社)

在此以后,该方程还额外提出了一个假设:所有的投资者都是风险中性的,这个世界就是风险中性世界。在风险中性的世界中,我们就可以用任意的收益率来代替预期收益率,进一步我们可以用无风险利率来替代证券的预期收益率。此后,有学者证明把在风险中性世界中求出的Black-Scholes微分方程解放到风险厌恶世界中时也是有效的。在风险中性的世界中,投资者的预期收益率为无风险利率,投资世界的风险中性假设便是指世界是风险中性的,世界是风险中性的便蕴涵着:投资者的预期收益率为不要求风险补偿的无风险利率。

以上是风险中性在衍生证券定价领域的基本理论框架。此后,Hull从实用角度(1993),Wilmott、Howison和Dewynne从微分角度(1995)对衍生证券定价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述。使得风险中性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但其使用范围依旧被局限于金融产品及其衍生产品的定价领域。

(四)风险中性概念定义

风险中性在之前的Black-Scholes微分方程在期权等衍生证券的应用的介绍中已经基本给出了基本描述:

风险中性是指投资者对于任何投资项目不考虑这一项目所包含的风险,不要求风险溢价,只要求无风险回报率的情况。

所有投资者都是风险中性的世界被称为风险中性世界。

风险中性世界是与现实的经济环境不同,现实的经济经济环境被认为是风险厌恶世界。在现实的风险厌恶世界中,投资者并不会无视风险。对于风险厌恶者往往会规避高风险的项目;而风险偏好者也不会只要求无风险回报率,他们会根据不同的投资项目中所包含的风险程度,要求不同的风险溢价,以寻求风险补偿。

本文所采用的风险中性定义与在衍生产品定价中采用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并且在此后的论述中,将不再涉及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问题,仅仅借用风险中性及风险中性世界的定义进行进一步分析。

第三章在完全风险中性世界中的对于流动资产融资策略的新认识

在对原有传统的流动资产融资策略分类和风险中性世界进行介绍后,本文将通过一系列假设来进行进一步分析。

(一)完全风险中性世界的假设

在对风险中性世界的概念进行介绍后,我在此处定义一个更为具体的“完全风险中性世界”,以方便此后的分析,并且区分下文我将定义的“有限风险中性世界”。

对于“完全风险中性世界”,本文作出以下假设:

在“完全风险中性世界”中,所有投资者没有风险溢价,对于任何一种投资都要求相同的投资回报率,而无论其风险高低。

在“完全风险中性世界”中,没有风险厌恶或偏好的行为,即投资者不仅不会因为风险的上升而要求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并且对任何的项目都会进行相同的投资,而不会选择拒绝进行投资。

市场是无摩擦的,资金的融通没有交易成本,即融资的唯一成本是对于资金供给者的投资回报,即股利和利息。

资金的融入没有时间间隔,即无论长期融资还是短期融资都可以在作出融资决策后,将立即获得所需资金。

发行股票或债券没有准入门槛。

不存在政府,即没有政府的市场干预与任何税收问题。

在此处,对于“完全风险中性世界”的假设非常苛刻,与现实经济环境有着巨大的差别,但是对于简化讨论过程有着重大的帮助。

在对完全风险中性世界进行了假设之后,实施上排除了以下几点因素:第一,风险对于企业的影响。第二,不符合完全竞争市场假设的因素。在进行了如此的假设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一项投资项目的价值的影响仅仅被限制在了流动性方面,这样就有利于我们简化对于问题的讨论。

(二)在完全风险中性世界中流动资产融资策略选择的影响

在对“完全风险中性世界”进行了定义之后,本文将对市场对于公司采用的对于流动资产的融资策略的选择的反应进行分析与论述。

1、进取型流动资产融资策略分析

在“完全风险中性世界”中,本文首先对于进取型流动资产融资策略进行分析。在进取型流动资产融资策略中,如2.2节所述,企业往往通过冒险的手段,不仅以临时性资金融入临时流动资产,更是以临时性资金融入固定资产和永久性流动资产,只有部分的通过永久性资金融入。

在完全风险中性世界里,通过4.1节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在这样一个风险中性世界中,融资成本只只取决于流动性,即长期资金的融资成本高于短期的融资成本。这样的话,如果其他条件不发生改变,则尽量采用临时性资金会貌似会更有利。

但是,采用临时性资金短期融资是否会对其他因素产生影响呢?从目前主流的财务学中来看,将会对公司的价值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划分为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以及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等等。流动资产的融资策略一般不会对企业的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产生重大影响,因而真正受到影响的因素是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以下将从这两方面开展分析。

偿债能力分为长期偿债能力和短期偿债能力之分。考察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权益乘数和已获利息保证倍数等;考察短期偿债能力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等。长期偿债能力主要与企业的长期经营有关,而对于短期负债和刚性债务的偿还多与短期偿债能力相关,因此本文所指的偿债能力为短期偿债能力。

在完全风险中性世界中,由于本文对其的假设条件1:所有投资者没有风险溢价,对于任何一种投资都要求相同的投资回报率,而无论其风险高低;和假设条件2:没有风险厌恶或偏好的行为,即投资者不仅不会因为风险而提高要求的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并且对任何的项目都会进行相同的投资,而不会选择拒绝进行投资。因而,企业的破产风险被大大的降低了。当企业面临财务困境时,由于假设4:资金的融入没有时间间隔,即无论长期融资还是短期融资都可以在作出融资决策后,立即获得所需资金;和假设5:发行股票或债券没有准入门槛。公司即便风险已经很大,依然能够从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上融通足够量的资金。特别是假设2,由于在这个完全风险中性世界里,投资者不会因为一家企业的风险而选择规避。这就保证了企业无论面临何种财务困境,都能够轻松融到资金而度过难关。在这样的一个完全风险中性世界里,任何的一家公司无论其规模大小或经营业绩和蕴涵着的风险,都没有因偿债能力被逼至极限而破产的可能。因此,在这样的一个完全风险中性世界中,所有的企业的偿债能力都趋向于无穷。

从获利能力角度分析,当公司所需求的临时性流动资产量一定时,在进取型的流动资产融资策略下,流动资产的融资成本就可划分为用来融入部分固定资产和部分永久性流动资产的长期资金,和用来融入全部的临时型流动资产和剩余的固定资产和永久性流动资产的短期资金。设融资总成本为A;用来融入部分固定资产和部分永久性流动资产的长期资金的成本为A长1,用来融入剩余的固定资产和永久性流动资产的短期资金的成本为A短1,用来融入全部的临时型流动资产的短期资金的成本为A短2。于是就有A=A长1+A短1+A短2。在这三项中,由于流动性越强,其盈利能力越弱,因而对于投资者来说,给出的临时性流动资金的使用价格低于长期资金的使用价格。因此,在资金的来源无限的情况下,更多的使用临时性资金的确使得资金总成本更低。此外,使用临时性资金还有另一项优势,那就是灵活性。从图2-1中我们可以看到,临时性流动资产的需求并不稳定,拥有临时性的资金可以迅速根据临时性流动资产的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从而省去了由于持有过量的流动资金而产生的融资成本。

2、保守型流动资产融资策略分析

在“完全风险中性世界”中,对进取型流动资产融资策略进行分析后,本文将通过对进取型流动资产融资策略和与其相反的保守型融资策略进行比照。

在保守型流动资产融资策略中,如2.2节所述,企业不愿冒着资金短缺的危险,因而不仅是固定资产和永久性流动资产以永久性资金融入,临时性流动资金也有一部分是以永久性资金融入,只有部分的临时流动资产是通过临时性资金融入。

从偿债能力上来看,由于公司的一部分流动资产是以长期资金的方式融通,因而在一般状况下较进取型流动资产拥有更高的安全系数。但是在“完全风险中性世界”中,如前文所述,资金在这样的一个完全风险中性世界中是几近无限的,因而同样是抗风险能力是无限,因而事实上保守型和进取型在这个世界中的偿债能力是相同的。

再从获利能力角度进行分析,保守型流动资产融资策略采用了更多的长期资金来达到融通流动资产的目的。设融资总成本为B;用于融入固定资产和永久性流动资产的长期资金成本为B长1,用于融入临时性流动资金的长期性资金的成本为B长2,用于融入剩余临时流动资产的临时性资金的成本为B短1。于是有B=B长1+B长2+B短1。在这三项中,很明显,B的构成中,短期资金的比重远远低于A,(B短1<A短2<A短1+A短2)。短期资金的比重下降,会引起融资总成本的上升。此外,在采用了保守型流动资产融资策略后,由于长期型资金是无法在短期内增减的,因此当处于如图2-2中所示的总需求最低点时,多余的资金将造成无谓的损失。因此,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完全风险中性世界中,保守型流动资产融资策略成本高于进取型流动资产融资策略。

3、适中型流动资产融资策略分析

适中型流动资产融资策略介于保守型流动资产融资策略和进取型流动资产融资策略之间,以短期资金来融通临时性流动资产,以长期资金来融通永久性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

在偿债能力方面,适中型流动资产融资策略与以上两种策略相同,抗风险能力都是趋于无限。

在盈利能力方面,适中型流动资产融资策略的融资成本介于两者之间,设融资总成本为C,设用以融通临时性流动资产的短期资金的成本为C短,用以融通永久性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长期资金的成本为C长。在适中型中的短期资金比例介于进取型和保守之间,(B短1<C短=A短2<A短1+A短2)。此外,由于适中型采用短期资金融通临时型流动资产,因而不存在因为资金闲置而产生的无谓损失。因此,适中型流动资产融资策略的盈利能力介于进取型和保守型之间。

(三)完全风险中性世界中理性的流动资产融资策略选择

在通过上文的分析之后,可以看到在完全风险中性世界里,由于企业可以通过不受任何限制地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获取资金,因而无论采用何种流动资产融资策略,都没有因为财务拮据而发生财务拮据成本甚至是破产的可能性,换句话说也就是其偿债能力都趋于无穷。因此,在这样的一种完全风险中性世界里,采用何种融资策略都不影响其偿债能力。

再从获利能力上看,我们采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来分析,即RWACC,本文所定义的这种RWACC,不是以债务或股权来区分其资本结构,而是以长短期资金来划分其资本结构。设以L代表长期资金,S代表短期资金,RL代表长期资金成本,RS代表短期资金成本。因此,RWACC可以改写成:

从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出,由于RL>RS,因此使得S的比重增加,有利于使RWACC下降。在三种流动资产融资策略中,前文已论述指出:

B短1<C短=A短2<A短1+A短2。因而,进取型流动资产融资策略选取了最多的短期资金作为其资金来源。其盈利能力最强。适中型流动资产融资策略的短期资金比重其次,因此其盈利能力居中。保守型流动资产融资策略的短期资金比重最低,因此其盈利能力最差。

我们在完全风险中性世界中,可以进行进一步推论:应当在资本结构中完全采用短期资金进行融通。

从公式,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令L=0,S=L+S,则公式变为,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达到最低,等于短期资金成本。

所以,在完全风险中性世界中,理性的流动资产融资策略是采用极端进取的理念,将全部资产——而不仅仅是部分的流动资产,都以短期资金融通。

第四章在有限风险中性世界中的对于流动资产融资策略的新认识

在对完全风险中性世界中的流动资产融资策略进行了分析后,我们发现,在这样一个世界中,可以无限制地融通资金事实上就意味着市场上的资金是无限量。这一假设与经济学中的资源稀缺假设向左,因此,这样的一个世界是不可能存在的。

因此,我们就需要更改假设,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一)有限风险中性世界的假设

在对之前的完全风险中性进行了假设与分析后,本文将更改假设,使其有更大的适用范围。

对于“有限风险中性世界”,本文作出以下假设:

在“有限风险中性世界”中,所有投资者没有风险溢价,对于任何一种投资都要求相同的投资回报率,而无论其风险高低。

在“完全风险中性世界”中,有风险规避行为,投资者虽然不会因为风险的集聚而要求更高的投资回报率,但是会选择拒绝进行投资。

市场是无摩擦的,资金的融通没有交易成本,即融资的唯一成本是对于资金供给者的投资回报,即股利和利息。

资金的融入没有时间间隔,即无论长期融资还是短期融资都可以在作出融资决策后,立即获得所需资金。

发行股票或债券没有准入门槛。

不存在政府,即没有政府的市场干预与任何税收问题。

这个“有限风险中性世界”与“完全风险中性世界”的最大区别就是:投资者不再是对于风险完全漠然了,虽然市场上依旧不存在风险溢价行为,但是投资者已经是风险厌恶的了,他们会规避高风险的项目。

(二)在有限风险中性世界中流动资产融资策略选择的影响

在有限风险中性世界中,对于不同风险的项目,投资者已经不再是毫无顾忌的进行同等投资了,因而在市场中不存在无限资金的情况了。因此,要对三种流动资产融资策略进行重新分析。

1、进取型流动资产融资策略分析

在有限风险中性世界中,由于原先“完全风险中性市场”的第二条假设被打破,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分析已经改变。因此,本文将在这两方面重新进行分析。

从偿债能力上看,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上对于不同风险的公司依旧不产生溢价,但是当公司的风险上升后,其能够在市场上通过信用或股权融到的资金总额会下降。也就是,之前完全风险中性市场中的无限偿债能力在有限风险中性世界中不存在了。公司因无法偿还到期资金而将发生财务拮据成本,更为严重的会导致公司的破产。采用了进取型流动资产融资策略,由于其短期资金的总额超过了临时型流动资产的总额,当短期资金到期需要偿还时,发生流动资金不足以补偿债务的可能性很高,此外有相当一部分临时资金用以融通永久型流动资产或固定资产,这些永久型流动资产往往是由存货、应收及预付款项等构成,这些永久型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变现能力往往较差,即便成功变现也往往会产生较大的折价,公司的财务风险极大。

从盈利能力上看,采用进取型的融资策略的融资成本中支付给投资者的部分,较完全风险中性世界中没有发生很大变化。但是,由于财务拮据而产生的财务拮据成本的发生可能性大大增加。在拮据成本中,不仅有包括上文所提到的由于永久型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强行变现而导致的折价损失,还有因为公司由于财务状况不稳而导致经营者无心经营,员工对于工作产生懈怠和对公司的信任度下降等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司原有的生产经营活动必然会受到影响。此外,对于生产经营需要有必要的流动资产,当被迫变卖流动资产以偿还欠款时,就会由于如原材料等资产的不足而无法充分的发挥生产潜能,造成机会成本。此外,财务危机的发生,也对各利益相关者对于公司的信心产生打击。

因此,事实上采用进取型流动资产融资策略的融资总成本为:长期资金的融资成本+短期资金的融资成本+财务拮据成本。其中,长期资金的融资成本与短期资金的融资成本之和与短期资金占所有资金的比例成反向关系,而财务拮据成本与短期资金占所有资金的比例成正向关系。因此,在在有限风险中性世界中,融资成本不再简单地与短期资金占所有资金的比例成反比。

2、保守型流动资产融资策略分析

相对于进取型在有限风险中性世界中,缺点的逐渐显露,保守型在有限风险中性世界中,却逐渐展现出其优势。

从偿债能力角度看,保守型融资策略,由于其短期资金量少于临时型流动资产量,因而其安全性较高。由于长期资金往往会转换为存货等不易变现的资产,而短期资金会以现金和短期投资的有价证券形式出现,因此速动比率和支付能力系数会较进取型高,因此其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远远小于进取型。

在盈利能力方面,采用保守型流动资产融资策略,在长期资金的融资成本与短期资金的融资成本之和上,依旧高于进取型流动资产融资策略。但是,在因财务风险而产生的财务拮据成本上却小于进取型。财务拮据成本是由于公司的不合理借债和过度借债产生,采用保守型流动资产融资策略,其债务结构优于进取型,其长期资金比重高于短期资金。并且,如前文所述,在完全风险中性世界中,进取型的流动资产融资策略会极端地完全采用短期借款进行融资,而保守型策略的选择者,在长期资金的筹集中,相当一部分会采用股本这一永久资金形式筹集,这就更进一步降低了风险。因此财务拮据成本小于进取型。

3、适中型流动资产融资策略分析

适中型流动资产融资策略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分析与,在完全风险中性世界中相似,其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依旧是介于保守型策略和进取型策略之间。

因此,本文在此就不再作更多的赘述。

(三)有限风险中性世界中理性的流动资产融资策略选择

在对三种融资策略进行了逐项分析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与完全风险中性世界不同,有限风险中性世界中,风险对于投资者开始产生影响,偿债能力三种选择策略不再相同,进取型的风险上升至三者中的最高,而保守型为三者中的最低。

此外在盈利能力上,也无法简单地用RWACC进行完全衡量,除了在作出融资决策时可明确预知的长短期融资成本外,还要加上由于财务风险而产生的财务拮据成本。

正是由于“风险”这一变量的介入,使得原先在完全风险中性世界中作出的采用极端进取型融资决策在有限风险中性世界中已经不再适用了。并且,何种策略最佳在有限风险中性世界中已经无法简单作出。

因为,融资总成本=长期资金的融资成本+短期资金的融资成本+财务拮据成本。流动资金所占的比重已经不再是完全风险中性世界中那样永远地与融资成本成反比,它与财务拮据成本呈正比。因此,无法简单地得出结论。

何种流动资产融资策略最为合适,要结合经营管理者对于可能产生的财务拮据成本的预期与其自身的风险厌恶程度,方能得出。

第五章在目前中国经济环境下策略的选择

在对完全和有限风险中性世界的融资策略进行分析后,本文将回到现实的经济环境中进行分析。在此,针对完全风险中性世界和有限风险中性世界的定义,本文对其现实世界进行分析:

在“真实世界”中,投资者有风险溢价,对于蕴含着不同的风险的投资项目,要求不同的投资回报率。

在“真实世界”中,有风险规避行为,投资者不仅会因为风险的集聚而要求更高的投资回报率,还会选择拒绝进行投资。

市场是有摩擦的,资金的融通有交易成本,即融资的成本包括对于资金供给者的投资回报,即股利和利息外,还有交易费用、税收等。

资金的融入是有时间间隔,长期融资和短期融资在作出融资决策后,无法立即获得所需资金,要通过一定交易时间间隔,如谈判时间等。

发行股票或债券有准入门槛。

存在政府,即有政府的市场干预和税收问题。

现实经济环境并不符合任何的一条完全风险中性或有限风险中性的假设,风险中性假设的理想世界的彻底被打破引入了更多的将会影响决策的变量,其中发生了最为重要的改变就是风险溢价的被引入。

风险溢价使得原先在分析盈利能力时,对于投资者不会因为风险增长而造成要求更高的回报率的假设被打破。当采用进取型流动资产融资策略时,其所蕴涵着的风险上升会导致资金提供者要求更高的风险回报率。债权人会提高借款利率,而股东会要求更高的分红比例,以求抵补他们可能遭受的公司因无力偿还债务而破产时,会带来的损失。因此,公司由于大量地采用了短期资金进行融通而产生的较低的融资成本,会被资金提供者所要求的更高的回报率所缩小,甚至是抵消。因此,原先进取型融资策略在融资成本——也就是盈利能力上的优势被进一步缩小。而其所可能遭到的财务风险并没有因为融资成本的上升而下降,反而因对于利息或股利欲求的膨胀而雪上加霜。

与进取型策略不同,保守型策略所遭到的风险溢价将会较小,因为其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远比进取型来得小。同时,保守型的流动资产融资策略,在抵抗财务风险方面的优势并没有丧失反而增大。

最后,结合中国目前所面临的现实情况,即社会诚信度较低、流动资产管理能力不足等客观因素,保守型流动资产管理策略的优势得到进一步体现。

由于中国目前公司的诚信度较低,因而理性的公司应当采用相对较紧的信用政策,以求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因而在中国如果采用短期资金融资,就有可能要面临更短的还款时限,和更多次数的进行借款。这对于一个有摩擦的市场是不利的,因为每次签订借款合同并不能及时履行,并且交易成本的介入会加大其财务成本。

在另一方面,中国的流动资产管理能力往往较为薄弱,这也就意味着发生超出公司原先预期的情况时有发生。一旦出现超出原先预期,当短期资金到期,而流动资产中的非现金项目又无法按照原计划转换成货币形式时,财务危机就发生了。因此,比照发达国家的流动资产管理体系,中国薄弱的流动资产管理能力又加剧了风险。

结合以上两点,对于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式和流动资产管理现状,本文作出以下结论:在中国,现在经济状况下,应采用保守型的流动资产融资策略。

第六章总结及局限性分析

本文采用了两种风险中性假设来逐步分析流动资产融资策略。

完全风险中性的假设,其适用范围最为有限,但是在这样的世界中得出的结论却最为明确而又直接:采用极端的进取型融资策略,即完全采用短期资金融通所有资产,可以使得融资成本最低。这是由于在完全风险中性的世界中,公司的偿债能力是无限的。

有限风险中性的假设,将之前的完全风险中性的假设条件放宽成后,风险开始产生影响,进取型的融资成本优势就被由于风险而造成的财务拮据成本而减小。

最终,所有条件放开后,在目前中国的经济环境下,由于社会诚信度较低、流动资产管理能力不足等现实情况,风险因素进一步加强。因此,采用保守型的流动资产融资策略更为有利。

在本文的分析过程中采用了大量假设进行分析,这也就使得本文的结论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文主要针对于风险对于流动资产融资策略的影响,而其他方面的因素被弱化了,可能导致本文结论的失真。另一方面,由于本文倾向于定性分析,而缺乏数据的支撑,使得本文结论与现实情况可能并不一致。

参考文献:

1.斯蒂芬·A·罗斯:《公司理财(第六版)》,吴世农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第542页至556页

2.约翰·赫尔:《期权、期货和其他衍生产品(第三版)》张陶伟等译,华夏出版社出版,第204页至第227页

3.陈文浩:《公司财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第323页至第355页

4.刘忠、茆诗松:“风险中性过程的非参数估计”,《应用概率统计》,2003年11月第四期

5.陈道平:“风险中性分析及其在衍生证券定价中的应用”,《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22卷

6.廉诚雪,周国标:“非风险中性的期权定价”,《统计与决策》,2005年11月(下)

7.陈士欣李欣:“流动资产的质量与管理效率”,《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8卷第2期,2005年4月

8.尹海平:“企业流动资产管理策略初探”,《财会月刊,FINANCEANDACCOUNTINGMONTHLY》,中国识网编辑部邮箱2000年18期,

9.乔世震:“西方存货管理理论与我国实物流动资产管理模式之间的矛盾”,《广西会计》,中国识网编辑部邮箱1997年12期,

10.WanliChen;FacultyofInformationTechnology;UniversityofTechnology;Sydney;2007;Australia:“AnInvestmentDecisionSupportSystem(IDSS)forIdentifyingPositive,NeutralandNegativeInvestmentOpportunityRangeswithRiskControlinStockMarkets”,《第四届电子商务国际会议论文集(Ⅱ),2004年》,中国北京,清华大学现代管理研究中心

:“OptionPricingTheory”

/link/option_pricing_theory.htm

:“RiskNeutralPricingofDerivatives”,

/fen45/teach_notes/teaching-notes.html新晨

金融世界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 经济全球化不仅是市场规模的量的扩大和积累,更是各国经济的质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也必然带来金融全球化。仅仅从全球金融市场联为一体的角度,或者从国内金融机构走向国际、按国际惯例开展业务的角度来认识金融全球化是不全面的,金融全球化至少应包括货币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和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国际化。经济、金融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但其间又充满着激烈的矛盾和斗争。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

金融全球化是金融自由化和放宽金融管制的必然结果。它由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所主导,由跨国金融机构担任运行主角,其发展建立在金融各类市场融合的基础上,并紧密依托于多种科技化的创新。今后国际的金融体系将进一步自由化,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跨国金融机构业务综合化、网络化,金融业的竞争更趋激烈,威胁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阴影依然在全球徘徊。

20世纪最后10年国内外理论界和决策者谈论得最多的话题之一是经济、金融全球化,诸如经济、金融全球化发生的原因,对各国和整个世界经济、金融带来的影响、机遇和挑战,以及面对这一形势各国和各微观经济主体应采取的对策,等等。在此基础上,人们又进一步预计在新世纪或新千年各国经济、金融必将进一步融合,甚至一体化。以上这些无疑是正确的;然而,我们认为,对经济、金融全球化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在分析经济金融全球化本质的基础上,对全球化与民族化、全球化与自主化、全球化与跨国公司、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和国际惯例、全球化与贫困化、全球化与第三世界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分析、揭露和论证,指出西方掩盖全球化本质的主流理论在国内泛滥,我们既要积极参与利用资本主义全球化,为我所用,发展民族经济,壮大自己;又要必须坚持民族化、自主化(国产化),这应该成为经济金融工作的指导思想,我国金融机构首要任务必须要扶持技术、品牌国产化,以赢得在全球化中取胜。

不少学者只宣传经济金融全球化、一体化、国际化等等,说全球化是一个自然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过程,而忽视在全球化的同时,还存在民族化的另一种基本趋势。不能否认,推动当代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是同资本主义发展到“全球化”最新阶段的巨大作用的结果。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世界是有众多的有主权的民族国家组成,资本所追求的全球性垄断与民族国家的主权之间,是相互尖锐对立的,它们所决定的“全球化”趋势与“民族化”趋势,是世界经济这一矛盾运动的两个方面,全球化趋势越强,民族化问题也随之越突出。因此,我们在重视研究、适应和利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同时,也必须要重视研究各国民族国家主权、民族经济金融的发展和经济金融的安全。我国是一个寻求经济金融现代化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参与经济金融全球化的目的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繁荣与富强,这是第一位的。因为,其一是任何一个大国都不会放弃对资源的控制,听任外国资本对本国资源的任意配组和利用。波兰的国有银行已被外国资本所控制,外国资本家将波兰银行筹集的资金调往国外,使波兰的企业得不到信贷扶持,这是一个令人清醒的前车之鉴。其二是在世界现实生活中,最大的福利单位仍然是民族国家,而不是全球,因为世界尚未大同。在参与世界经济金融竞争中,如果本国银行不重点扶持提高本国民族经济的竞争力,这是舍本逐末,颠倒了主次,最终会导致民族经济被淘汰出局,就不可避免地使本国人民的福利受到根本性的损害。西方发达国家大肆宣扬全球化已使民族经济范畴随着全球化时代到来而终结,这是一种脱离现实的利己主义的宣传,是企图实现他们无阻挡的控制,占领整个世界市场,攫取最大的垄断利润。

金融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和时代潮流。我国在获得金融全球化利益的同时,由于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和对全球金融利益的过度追求,势必会产生一些利益损失,坚持一定的利益原则,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如提高银行业的竞争能力,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并积极推动区域货币合作等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在全球经济中的金融利益,是我国金融全球化过程的重中之重。

虽然许多人都预测在亚洲也必然会出现货币整合,但“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亚元的出现似乎遥遥无期。亚洲货币一体化远远滞后于贸易和投资合作。显然,如果欧洲、北美完成了金融整合,而亚洲各国依然一盘散沙,那么在经济竞争中非吃亏不可。

在亚洲金融风暴的剧烈冲击之下,亚洲各国普遍认识到通过货币整合来增强金融市场稳定性的重要意义。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由于亚洲各国,除了日本之外,经济规模都不是很大,缺乏相互协调的机制,结果被国际金融投机集团各个击破。一个国家出现的金融危机很快就通过外溢效应蔓延到邻国,从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台湾、香港、一直冲击到东北亚的韩国和日本。在金融风暴中各国都竭尽全力应付,也曾经相互磋商,希望能够协调一致,集合地区内更大的力量来制止风暴的蔓延。但是,由于缺乏协调机制,甚至还出现了以邻为壑的做法,结果一个又一个国家在金融风暴中倒了下去。整个亚洲经济遭遇到难以估量的损失。实践证明,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之下,一个孤立的经济体很难独善其身。只有联合起来,建立某种形式的货币联盟才能增加地区的金融稳定性。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泰国外长素林提出要在“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增加“灵活干预”这一原则,希望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达成金融货币联动体系。

金融世界论文范文4

关键词:世界经济格局;虚拟资本;现实经济;金融

作者简介:孙竹(1965-),女,山西新绛人,中国石油大学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虚拟经济、石油经济与现代金融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3-0028-03 收稿日期:2007-01-1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全球年金融商品交易额百倍于物质产品生产的价值量,世界资本主义正进入“虚拟资本主义”时代。美国凭借其在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实力或“虚拟资本霸权”获得了特殊的物质利益。这是否说明,在虚拟资本主义时代,决定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是虚拟资本霸权。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辩证关系原理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国内外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现状

西方有关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方面的理论包括货币数量论和新金融发展理论。欧文・费雪的交易方程MV=PT和马歇尔、庇古的剑桥方程M=KY,研究的是货币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随着虚拟经济的日益发展,Gramer(1986)、Field(1984)将证券市场交易量指标引入货币数量方程,Allen(1994)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的数据回归发现,货币需求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都有显著相关性。新金融发展理论是关于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的理论。Diamond和Dybvig(1983)、Levine(1997)认为,股票市场的流动性有利于资源配置,进而有利于长期实体经济的增长。King和Levine(1993)指出,随着金融工具数量与种类的扩大,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投资多种证券可以分散风险,实现规模经济,不仅在国内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和投资收益,而且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选择更适合生产和更专业化的技术,更有助于技术创新。Boyd&Smith(1996)利用模型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将更多地采用股权融资。国内学者也肯定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复旦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的倪厚明等(1999)认为,金融实力与国际竞争力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一国金融实力越强,其国际竞争力越强。李京文等(2002)认为,金融环境是影响一国国际竞争力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还有一国的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等因素。

对于上述观点有几点说明。第一,西方学者是实证性地研究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联系,且侧重于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积极方面,而对其消极影响较少涉及,因此索罗斯的观点引人关注。如,对于以索罗斯量子基金为代表的投机交易引发东亚实体经济倒退的事实,西方学者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东亚经济自身存在的问题上,并未从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这个思路上分析。只有索罗斯对金融的消极作用进行了反思,他写道,“我们不能对金融市场实行完全自由放任的政策”,政府应认识到“反射性只会增加不稳定性”,并在不稳定有失控危险时进行干预。“反射性”是索罗斯提出的,具体指股价与参与者偏见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这个反射性的存在会扭曲市场对实体经济市场信息的评价,投机者可以借此影响市场价格以获取投机收益。第二,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辩证关系问题,是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分析经济现象时才能提出的一个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术语来表达“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更确切的应该是“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辩证关系。本文之所以以金融为题是因为其通俗易懂。这两种说法的根本区别在于,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因此,上述西方学者的观点对本文具有技术层面上参考意义。第三,还要指出的是,西方经济学家常常把货币与货币资本混为一谈,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而货币资本则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一种资本。它们均表现为货币,但有根本性的区别。下面简要阐述马克思主义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辩证关系原理。

二、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虚拟资本的含义

马克思最早提出虚拟资本概念。本文在马克思关于虚拟资本论述基础上,参考卢森贝对“虚拟资本”概念的注释,分析和借鉴其他学者的观点,如刘俊民(1998)、许均华和高翔(2000)、刘怀洲(2002)、谢永添(2003)等,从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的辩证关系角度提出:虚拟资本是在信用制度下,由实体资本派生的,处于实体资本运动领域之外,但又有相对独立性的,为动员社会资金参与实体经济而不断产生的,可以在金融市场交易,分享实体经济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各种金融工具。

虚拟资本的含义。第一,虚拟资本的三个特性。对实体经济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有索取权的资本特性;独立于实体资本的运动之外,本身不是实体资本,也不创造价值的虚拟特性;本身无价值却可在市场交易的金融产品的市场化特性。随着虚拟经济的发展,股票、债券及金融衍生品等不断推陈出新,但虚拟资本的本质并未改变。第二,虚拟资本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与实体资本概念的对立。因此,对虚拟资本概念的界定,必须强调实体资本对其产生和发展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同时,还要说明虚拟资本相对实体资本的独立运动特性。第三,虚拟资本形式不断发展目的是实体经济动员社会资金的需要,以分享生产剩余作为激励。

(二)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的辩证关系

第一,实体经济对虚拟资本的决定作用。首先,实体经济是虚拟资本产生发展的根本动力,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是基于实体经济的需要而不断产生的。其次,在长期的虚拟资本价格决定中,实体经济起决定作用。以基础性虚拟资本的价格决定看,马克思认为,股票和国债的价格由企业的预期收益大小和利息率决定的。一方面,虚拟资本价格不是由现实收入决定,而是由预期的收入决定,因此“这种证券的市场价值部分有投机的性质”;另一方面,如果虚拟资本的预期收入已确定,那么,其价格变动就和利息率成反比。再以衍生性虚拟资本价格(如股票期权)决定看,实体经济对虚拟资本价格决定还可由布莱克一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说明。该公式中股票期权价格有五个影响因素:股票现价、无风险利率、期权的执行价格、时间期限、风险程度。与实体经济状况直接相关的因素有股票现价、无风险利率两个。长期来看,这两个因素对股票期权的价格起决定作用。

第二,虚拟资本具有相对独立性,在一定时间与空间会脱离实体经济的约束。除实体经济因素外,对虚拟资本产生影响的还有其他因素,如投机、人的心理因素、对市场的操纵与垄

断、供求关系、国家干预以及金融全球化等,这些因素将引起虚拟资本相对实体经济的独立运动。虚拟资本的独立运动的外在表现有三:(1)与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相比,股票价格增长更快,表现出股票价格背离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1986年~2003年,全球实体经济增长不到一倍,而虚拟资本价格加速增长:与传统工业相关的股价增长4倍,与高新技术企业相关的股价增长7倍。(2)虚拟资本的投机特性使得虚拟资本的运动具有独特的运动规律。虚拟资本投机的特点是快进快退、期限短且数额巨大。市场波动不仅是投机的结果,更是投机发生的必要条件;投机可以将国内国际市场连接起来传播市场波动;短期国际资本的快速流动成为加剧市场波动的重要力量。(3)虚拟资本过度投机将引发金融泡沫和危机,但并不必然影响实体经济。1987年10月的全球股灾,道・琼斯指数跌幅超过了30年代大危机。然而,美联储允许银行继续向证券交易商提供融资,有效地避免了企业倒闭之类的实体经济危机发生,说明虚拟资本运动更具独立性,更脱离实体经济的运动。

以股票为例说明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的辩证关系。现实中,对股价的相对独立运动构成影响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股市操纵、股票市场信息不完全和投资者的非理性等,以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政策变化、特别事件等。这些因素使得股票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但市场不会让价格永久偏离价值,股市暴跌就是市场纠正偏差的一种方式。所以,短期看,资本市场价格变动有其独立运动规律,而长期看,虚拟资本的价格不得不在实体经济的作用下向其所代表的真实价值回归。这是实体经济对虚拟资本决定作用的结果。下面由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新形势下世界经济格局的决定。

三、决定世界经济格局的根本力量

(一)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富国与强国

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富国财富积累多,而经济强国则不仅有较多的财富积累,更重要的是拥有强的以先进技术为核心的综合经济实力。这些核心技术使财富的积累可持续,而使该国成为经济强国。世界强国和富国的实例如美国和沙特。但比较美国与日本这两个既是富国同时又是强国的国力差异更具意义。从财富积累上看,日本比美国更富有。但从国力比较上,美国比日本更强。根据国际经济统计年鉴,1990年~2001年日本的人均GDP都高于美国;在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之前,还有日本将要买下美国的说法。但是,转眼间,日本经济因为银行系统的混乱而长期停滞,尽管日本的财富积累仍然在继续,但日本实体经济的健康程度大大下降。由于受到内部经济问题的困扰,日本谋求亚洲和世界经济大国的计划遭遇重大打击。相比之下,美国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源地,其科技实力仍居世界第一,世界第一强国地位勿庸置疑。欧盟是一个国家集团,与美国这样的单个国家没有可比性。也曾有人将东亚新兴国家的GDP加总来说明亚洲的崛起和亚太世纪的到来。而实际情况是,亚洲各国的松散程度使他们难以形成世界格局中的一极,特别是东亚危机后,亚洲经济实力和信心都有很大程度的削弱。

中国的发展目标是富裕强大的国家。为此,我们要有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这个基础上的综合经济实力。实体经济的实力是成为富强国家的第一要义。

(二)如何认识虚拟资本霸权的作用

有学者认为,虚拟资本主义经济体之所以能长期生产不足还照样锦衣玉食,是由于他们可以用虚拟产品交换其他国家的实物产品。一张100美元面值的钞票,其印刷成本不过几美分,凭什么可与价值100美元的物质产品相交换呢。90年代以来中美贸易中方始终是顺差,十几年累计已近万亿美元,但实际上中方获得的只是货币,而美国是在用虚拟经济产品与其他国家交换实物产品(王建,2004)。以上情况确属客观现实,这正是美国拥有当今世界虚拟资本霸权的表现,但这只是表面现象,虚拟资本霸权并未改变实体经济中科技力量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决定作用。第一,自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来,美国仍在世界货币金融领域拥有霸权地位,是二战后美国借助第三次科技革命继续保持其强大的综合经济实力决定的。美国的虚拟资本霸权有强大的实体经济为基础。第二,尽管美国是国际虚拟资本的大本营,美国经济的强势有一部分看似与虚拟资本的巨额流入有关,但实际上,美国如不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虚拟资本就会外逃。第三,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伦敦仍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但仍免不了受到国际虚拟资本攻击。这说明,国际虚拟资本攻击的是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同时金融体系也有漏洞可钻的国家和地区。因此,发展中国家极易成为国际虚拟资本攻击的对象。由此可见,形成当今世界经济以美国为中心,以发展中国家为格局的基础仍然是各国的综合经济实力的差异。

总之,决定美国经济实力的并不是美国已经拥有的世界货币霸权,而是包括世界货币霸权在内,以高新科技水平为基础的综合实体经济。如果不具备这个经济实力,美国不可能仅靠世界货币霸权,就换来需要的物质产品;相反,可能成为被国际虚拟资本攻击的对象。

(三)世界经济的性质及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1.当今世界经济的性质及我们参与世界经济的目的。世界经济格局基于国际分工的基本架构。根据世界经济原理,科技水平虽然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但它小能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国际分工作为世界经济格局赖以形成发展的必要前提,总是同各国的经济制度和国际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而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和国际生产关系决定着国际分工的性质,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内容和形式。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当代国际生产关系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所以现存的国际分工主要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目前,虚拟资本发展迅速,并且正在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掠夺发展中国家的新武器,也正是当前世界经济资本主义性质的写照。我们常常忽略了国际分工的资本主义性质及由此带来的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本主义新变化。强调这一点,可以使我们对我国改革开放的世界环境的性质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中航油事件,对诸如“谁来养活中国?”“中国”等有更深刻的认识。我们改革开放的世界环境是既已形成的世界经济秩序,而已有的世界经济秩序是按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需要形成的。在这样一个与我国利益并不完全一致的环境下改革开放,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我们就要时刻警惕不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随波逐流,仅仅成为世界旧秩序中的一个环节。

金融世界论文范文5

一、关于全球化的本质问题

西方主流理论认为全球化是技术进步的结果。1997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的一份报告称:“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国外有的学者认为全球化最重要的标志是国际贸易迅猛增长。我国相当多学者在论述经济金融全球化成因时,往往也与西方主流学派观点相类同,他们说:“导致金融全球化的因素可归纳为三类:一是实体经济因素,诸如贸易、直接投资、科技进步和跨国公司的发展;二是金融技术因素;三是全球金融自由化创新因素。他们根本不提和掩盖推动经济金融全球化驱动力是资本无限扩张的冲动。

笔者赞同宿景祥等同志的观点,他们指出:“西方主流理论描述全球化是技术进步等因素的结果,却避开了全球化的本质”,从导致全球化因素剖析,“其根本驱动力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冲动”,是资本的本性要求其“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马克思),“不论经济全球化的每个阶段各有其什么特点,资本关系向全球扩张这个实质并没有改变”,“目前的世界经济依然由西方所主导,因而全球化问题仍然属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范畴”“资本主义全球化从本质上说,是指以资本主义为主导、以实现全球少数人利益为目的的资本征服整个世界的现象和过程”,“是西方殖民主义向全球扩张的表现”。而今,西方跨国集团向超级化发展,全球民航客机市场已被美国波音、麦道公司合并坐上霸主宝座;在世界前10名金融巨头中美国竟占了7个,使美国在全球经济金融中处于霸权地位,美国是全球化的最大既得利益者。其政府只不过是国际垄断资本的“人”,利用军事、经济、金融实力称霸世界,企图控制、左右全球的政治、经济发展趋势。

二、全球化与民族化是国际经济金融发展的两种基本趋势

不少学者只宣传经济金融全球化、一体化、国际化等等,说全球化是一个自然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过程,而忽视在全球化的同时,还存在民族化的另一种基本趋势。不能否认,推动当代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是同资本主义发展到“全球化”最新阶段的巨大作用的结果。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世界是有众多的有的民族国家组成,资本所追求的全球性垄断与民族国家的之间,是相互尖锐对立的,它们所决定的“全球化”趋势与“民族化”趋势,是世界经济这一矛盾运动的两个方面,全球化趋势越强,民族化问题也随之越突出。因此,我们在重视研究、适应和利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同时,也必须要重视研究各国民族国家、民族经济金融的发展和经济金融的安全。我国是一个寻求经济金融现代化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参与经济金融全球化的目的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繁荣与富强,这是第一位的。因为,其一是任何一个大国都不会放弃对资源的控制,听任外国资本对本国资源的任意配组和利用。波兰的国有银行已被外国资本所控制,外国资本家将波兰银行筹集的资金调往国外,使波兰的企业得不到信贷扶持,这是一个令人清醒的前车之鉴。其二是在世界现实生活中,最大的福利单位仍然是民族国家,而不是全球,因为世界尚未大同。在参与世界经济金融竞争中,如果本国银行不重点扶持提高本国民族经济的竞争力,这是舍本逐末,颠倒了主次,最终会导致民族经济被淘汰出局,就不可避免的使本国人民的福利受到根本性的损害。西方发达国家大肆宣扬全球化已使民族经济范畴随着全球化时代到来而终结,这是一种脱离现实的利己主义的宣传,是企图实现他们无阻挡的控制,占领整个世界市场,攫取最大的垄断利润。三、全球化与自主化

在参与经济金融科技全球化的同时,必须要坚持自主化(核心是国产化)。从全球来看,俄罗斯和发展中国家印度在坚持自主化问题上是做得很成功的。俄罗斯的电脑网络均是自主开发的,国际上的黑客袭击不了俄罗斯的互联网站,确保了俄罗斯的经济金融安全。印度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也十分重视支持技术国产化,印度风险投资公司投资范围和方式鲜明地为实现国家目标:注重技术的国产化和项目对国家和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使印度科技产业发展在国际上处于领先的地位,令世人瞩目。我国在电脑网络上引进的多,自主开发的少。引进的美国计算机、交换机、路由器均被装有密钥芯片,为美国政府留有一个人口,对经济金融安全存在着不安全的隐患。全球化与自主化是一对矛盾,我们既要参与全球化,也必须要坚持自主化。正是由于我国党和政府长期坚持独立自主的政策,终于使“两弹一星”自主地开发,上了天,赢得了今天我国在国际上较高的政治地位。当然,今日的自主化、国产化并不是关起门来搞大而全、小而全,而是吸收利用国外先进适用的技术,进行技术集成,形成集成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创中国品牌,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在这里,核心的问题是我国的企业要掌握总体设计、核心技术、采购和销售的控制权,不然,我国的企业只能受制于人,只不过是无足轻重的“打工仔”而已。我国的银行、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公司,要学习印度风险投资公司的经验,注重扶持技术国产化的经验,过去只重视支持重复引进彩电、冰箱等生产线,造成了贷款大量呆滞的教训应予以牢牢记取。参与全球化必须要坚持自主化、国产化应该成为经济金融工作的一个指导思想,才能防止经济金融的控制大权旁落,受少数发达国家所摆布。

四、全球化与跨国公司

当代世界资本主义是由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所主宰的,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资本主义的本质不仅在于它无限的扩张,而且要取得主宰世界的地位。当代资本主义最突出的特征是:4万多家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正日益主宰着世界经济和世界金融。据统计,1998年全球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共有6万家,其境内外分支机构已发展到近50万家。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全球生产的1/3、全球贸易的2/3以上、对外直接投资的90%。它们依靠竞争优势,挤跨、吞并各国的民族工业,独享垄断利润。排名全球1000家大银行几乎垄断了商业性金融服务。有些著名学者,主张国企改组借重跨国公司的国际资本,他们认为,只有大型跨国公司有能力进行较大数额投资,只有依靠跨国公司的进人才能显著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他们理由是在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开发与技术流动,愈来愈依靠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掌握着先进技术开发与跨国转让的主要份额。他们把跨国公司当作推动我国国企改革的“救世主”,这个想法过于天真。因为跨国公司战略,就是要采取各种竞争手段,战胜搞跨吞并竞争对手,收购和控制我国国有企业的股权,他掌握的核心技术是不可能转让的,只能把我国企业作为他的一个车间,甚至把我国企业彻底搞垮。最近,“PT水仙”股票被中国证监会终止上市,很能教育对跨国公司抱有奢望的学者和官员。美国惠而浦有限公司是世界最早生产洗衣机的厂商,其技术力量相当雄厚。上海“水仙”原也是名牌家电企业,但1995年与美国惠而浦公司合资建立大型合营公司——上海水仙惠而浦有限公司,中方只占45%的股权。水仙本想借此利用自己遍布全国的庞大销售网络,上个新台阶。但合资公司成立后,从生产、管理到销售全被外方掌握,没有利用水仙现有的销售网络,而是花大价钱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造成水仙惠而浦成本大幅上升,连年亏损,水仙也未能获得先进技术,最终被股市淘汰出局。波兰在私有化中,大批国有企业、国有银行股份被外国资本所控制,70%以上的银行股份被外资所掌握;外资每年以25%的增长速度进入波兰,在同外企竞争中,大批波兰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外企利用波兰在外资管理方面的漏洞逃税。专家警告:如果外资流人波兰的高速度仍然维持下去,那么10—12年以后,外国资本将掌握整个波兰经济,并把所有波兰企业排挤出局。以上两个实例足以使那些主张依靠跨国公司改造国企的学者有所醒悟。美国的资深经济学教授托马斯·内勒最近指出:“规模空前的全球化,已使经济活动变得有点像一场战争。通常,战争是用军事力量获得或保存财富、领土、自由和控制权。但是,在当今时代,无须军事行动,利用技术、经营手段、压力和经济外交,同样能够实现权力的控制。在这里,跨国公司是最合适的执行者”。而今,美国的跨国企业,不仅是一个经营实体,还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因此,笔者认为,对跨国企业和银行的政策是,只能利用它对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有利方面,对某些非国计民生的行业可允许其进行适度投资;必须严格限制其企图垄断、控制和冲跨我国民族经济金融的消极方面,对那些关系到我国经济金融安全、国计民生的行业必须要牢牢控制在国家手中。

五、全球化与金融霸权

在为经济金融全球化唱赞歌声中,切切不能忘了而今的经济金融全球化是在金融霸权的垄断、控制和剥削下的全球化。从国际经济金融发展进程来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金融霸权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控制世界经济金融、剥削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形式,也是发展中国家纷纷爆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金融霸权是霸权国凭借其压倒的军事、政治、经济和金融实力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将自己的意志、原则或规则强制性地在整个体系中推行,从而获得霸权利润。在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发达国家利用金融霸权实现金融侵略和剥削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突出。前美国政治学会会长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一书中,列举了西方文明控制世界的14个战略要点,其中三条均与金融霸权有关:第一条“控制国际银行系统”,第二条“控制全球硬通货”,第五条“掌握国际资本市场”。美国金融霸权国主要通过以下四种形式实现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剥削:(1)美元霸权。目前,美元仍是国际货币,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外贸结算的48%和外汇交易结算的83%。美元的这种特权地位给美国带来霸权利益,使美国获得巨额的铸币税,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约有半数美元(约3750亿美元)在美国境外流通,使其每年约获益15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0.2%;美国还通过向全世界举债和美元贬值,以及转嫁危机等手段,剥削其它国家。(2)国际资本向发展中国家流动。追逐超额利润是国际资本的本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为国际资本盈利提供了良好环境。1990—1998年流人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资本总额达14622亿美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和剥削。美国实施金融大改革后,利用美元霸主地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资金运用十分成功,低成本的资本输入和高回报的资本输出,使美国获取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中的大部分利益。(3)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动具有极强的投机性、无序性和破坏性。目前,美国有1万多只共同基金拥有近4万亿美元资产,3000只对冲基金拥有4000亿美元资产。到目前为止,不少有油水的新兴市场国家均被美国投机基金所袭击,使这些国家陷入严重的经济金融危机。攻击性的金融投机是金融霸权对发展中国家侵略和剥削的新方式。(4)美欧银行大肆低价收购发展中国家金融机构。东南亚金融危机后,金融机构和企业倒闭、破产成为普遍现象。在金融霸权国炮制出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再杀出“回马枪”,以低价收购东南亚金融机构和企业,而后者这时已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有任人宰割。东南亚国家挥泪大甩卖的过程就是金融霸权的实现过程,也是发展中国家被剥削的过程。面对金融霸权的横行,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国在金融改革开放步骤上、在利用外资政策上、在资本账户开放上、在允许外资控股我国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比例上等方面,切忌急燥冒进,必须要做到十分审慎,要反复调研、反复论证,切实做到知己知彼,万无一失。对金融霸权可能带来的危害必须有足够的估计和相应的对策措施。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在金融改革的指导思想上要有防范金融霸权危害的警惕性。才会奋起推进金融改革,从各方面切实增强我国金融体系抗击金融霸权袭击的风险和应变能力,确保我国金融业有参与经济金融全球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六、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和国际惯例

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贸易自由化,世界各国都把越来越多的产品投入世界市场,把世界市场作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途径。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生产的产品约有1/4纳入国际贸易渠道。贸易占全球收入的份额已从二战结束时的7%上升至目前的21%。近年来,世界贸易以3倍于世界GDT的增长速度扩大,但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少数发达国家凭借其拥有的霸权,说的一套,做的另一套,推行有利于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金融自由化政策,削弱不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金融权利,甚至运用所谓的“国际惯例”,使不发达国家非但不能平等获利,而且还受到不应有的歧视和限制。例如1989年,在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所谓“经济制裁”时,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冻结了对我国的贷款。1968年联合国贸发会议通过的普遍优惠制原则,即发达国家应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予以优惠待遇,并给予发展中国家以关税优惠待遇。但美国则对此拒不执行,自行规定将共产党领导的国家与美国“不友好”的国家排除在受优惠待遇之外。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还频繁地运用反“倾销”调查手段,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全球反倾销案件:1995年156件,1999年剧增至328件。其中1999年,美国和欧盟提出的反倾销案件达110件,占全球总数的1/3,这就是西方发达国家高喊的所谓经济贸易自由化。美国银行在中国设立了不少分行,但当中国的银行要在美国设立分行时,美国的金融监管当局则找种种借口,左审查右审查,进行百般刁难,就是拖着不予批准,不执行国际通行的对等原则,这就是美国所高喊的金融自由化!在贸易自由化中,我国也应运用反倾销保护本国企业。

七、全球化与贫困化

按理说,经济金融全球化,使全球生产、商品交换加快发展,有利于提高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实际结果却相反:一方面世界经济金融持续发展,世界财富急剧增加,而发达国家尽享全球化“红利”;另一方面世界贫困国家和贫困人口不断增加。据世界银行统计,1993年全世界每日生活费不足1美元的绝对贫困人口为13亿,1999年则增加到15亿;有关统计资料表明,40年前,全世界最富的人口和最穷的人口人均收入是30:1,而现在上升到74:1。在占世界人口1/6的发达国家集中了全球80%的财富,而占世界人口60%的63个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却只占全球总收入的6%。从美国来看,最富有者与最贫穷者之间差距也越来越拉大,美国26.1%的财富集中在10%的最富裕者手中,而10%的最贫穷者只占有1.7%的财富。这是由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是工业、金融寡头垄断的全球化,其结果必然是导致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因此,主席在2000年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明确提出: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平等的经济全球化、公平的经济全球化和共存的经济全球化。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主席指出:关键在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

八、全球化与第三世界

金融世界论文范文6

关键词:列宁;帝国主义;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A8;F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4―0177―07

2007年上半年爆发的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当代帝国主义的新的垄断性质和裸的掠夺本质,以及与这种垄断性质相配套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的欺骗性、辩护性、军事威胁性特征。金融危机是个很好的“反面教员”,他以生动的方式教育了世界和中国人民。然而,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对于这场经济危机的认识仍然存在肤浅化、庸俗化的倾向。在这种背景下,重温马克思列宁主义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解剖,对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根源的分析,从而达到既深入理解危机本质,又发展马列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历史性课题。

一、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与当代帝国主义

(一)美国金融资本“绑架”世界和中国经济

在金融危机过程中,有两个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一个现象是仍然有许多国家还在争先恐后地储备美元和购买美国国债。还有一个现象是世界各国的宏观货币政策与美国保持了惊人的一致和配合。如果不这样做,任凭美国经济危机越来越恶化,最终世界经济就会像一些学者所言――“没有一个是孤岛”。对于这些现象,有学者将其描述为“携美元以令诸侯”,并称之为“美国金融资本绑架世界经济”。

除了被美国经济捆绑已久的欧洲和日本,持有美元外汇世界第一的中国尤其引人注目。《每日经济新闻》撰文表示,“中国的美元储备已经被绑架,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投资公司总经理高西庆则说得更加直接:中国现在拥有的巨额美国债券就像一颗原子弹,“如果政府把债券往市场上一抛售,美国的美元收益掉到零,什么都没有了,中国和美国都什么也没有了。”而针对这种由美国绑架世界的政治格局,西方学者弗朗科斯・豪塔特认为,“今天我们看到帝国主义两个并行的方面。一方面,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它一直是帝国主义制度;另一方面,美国的帝国主义在这个制度中发挥着主角的作用。”

(二)金融垄断是当前世界经济的最大问题

美国为何能够绑架世界和中国经济,并让世界经济为其埋单呢?笔者以为,从直接层面看,这首先是由被美国垄断的国际货币制度和严重政治化的汇率制度造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以美元为国际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的运行机制并没有被放弃,但美元与黄金挂钩保值的机制被不负责任地拒绝了。美元的印刷权成为决定世界财富多寡的货币尺度,而美联储成为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如果说汇率变动能够直接引起一国外汇储备的价值变化,是显性的;那么通货膨胀就不是那么直接了,是一种隐性的剥削方式。美国完全有机会和事实上正在通过通货膨胀和调整汇率来转嫁危机和掠夺财富。美元外汇的大贬值和国际市场的通货膨胀,在此次危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此次危机向世人提出的必须引起警惕的重大问题。对此,国外学者早就有所发现和警告,例如美国左翼经济学家迈克尔・赫德森,在《超级帝国主义》(中译本名为《金融帝国》)中提出的“货币帝国主义”理论,就深刻地揭示了当代帝国主义的这个重大特征。

(三)金融垄断与当代帝国主义

美国金融资本对世界经济的强大挟持能力,使我们深刻地体验到了世界贸易、金融制度的垄断本质,体验到了列宁所讲的帝国主义的垄断内涵。在列宁看来,帝国主义不是一种军事掠夺,也不是一种对外政策,其本质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即垄断阶段。在列宁之后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尽管世界经济政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列宁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的垄断规律和垄断阶段的理论却并未过时。垄断从马克思、列宁的那个时代开始,正在更大空间范围和更大历史范围中向极端化程度发展。如果说列宁所研究的垄断主要还是经济垄断在一国国内的体现,那么今天的经济垄断则更多地体现为在世界范围内的跨国垄断;如果说列宁所关注的经济垄断主要还是对生产资本产权的垄断,那么今天的经济垄断越来越多地体现为对金融资本产权的垄断;如果说列宁所注重的经济垄断还是以产权垄断为中介的财富权垄断,那么今天的财富权垄断在很大程度上开始摆脱资本产权这个前提,而体现为通过对世界货币发行权的垄断而直接操控财富权。

换句话说,金融垄断和金融掠夺,特别是通过世界货币体系来实现的货币垄断和货币掠夺,已经成为当代帝国主义的新内涵。这种当代帝国主义,在保持传统的以物质产权垄断为基础的掠夺方式的同时,还发展出以金融资产和世界货币垄断为基础的直接掠夺方式。当代帝国主义发展到新的实体资本垄断和新的金融资本垄断相混合,而以对金融资本和货币制度的垄断为主要的新的内容的阶段,即金融垄断帝国主义阶段。

二、从实体资产垄断到货币财富权垄断

垄断,特别是产权垄断,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资本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但随着历史进一步向世界历史转化,资本主义的产权垄断在存在形式上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实现方式上也更加直接和贪婪。这主要体现为从对实体资产的垄断发展为主要对金融资产的垄断,进而发展为对财富量化和直接占有权的垄断。而对实体资产产权自身的垄断,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例如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对世界产业链地位的霸占等。

(一)从实体资产垄断到金融资产垄断

对实体资产的垄断是马克思、列宁时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本质特征。这个特征在当今资本主义经济中依然存在,它主要体现为以国家外交为后盾、以跨国公司为主体、以控制产业链中的经济地位和战略资源为对象的垄断方式。从跨国公司在全世界的分布来看,根据美国学者佩特拉斯的分析,世界上10家主要的制药公司或生物技术公司中6家是美国的,10个主要的石油和天然气公司中美国占4个,10家主要的软件公司美国占9家,10家大的零售商业公司美国占9家。世界上48%的大公司和银行属于美国,30%属于欧盟,10%属于日本。也就是说,统治着工业、银行和贸易的大公司中,90%是美国的、欧洲的或_日本的大公司。世界的经济权力集中在这三个地域。

从跨国公司占据的产业链地位来看,它主要垄断在国际分工中处于高端的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以及低端制造业的高附加值部分。对此,香港中文大学的郎咸平教授指出,处于制造业地位的中国企业之所以只能拿到“一美元”,而跨国公司却可以赚到“九美元”,这是因为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除了加工制造,还有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 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六大环节。正是这六大环节创造出了九美金的价值,而这六大环节就是整条产业链里面最有价值能够创造出最多盈余的一环。不过在现在的全球竞争格局下,这些环节中最关键、最赚钱的环节,几乎都不是我们中国企业所控制的,而是为国际跨国公司所垄断。

从上述对实体资产的垄断程度和垄断方式的分析可以看出,今天的实体资本垄断出现了一些与列宁时代不同的特征:一个是垄断范围由以国内垄断为主发展为以国际垄断为主,一个是垄断主体由多个资本主义国家垄断向世界三大经济体集中,一个是垄断方式上的相对后撤和对关键产业垄断的集中强化。但除了这些特征外,还有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差别,那就是在继续对实体资产进行垄断的同时,国际跨国公司更加加强了对金融资产的垄断。这个特征的突出,甚至让国外一些学者认为资本主义正由“管理资本主义”向“金融资本主义”转化。例如英国经济学家马丁・沃尔夫在《管理资本主义向金融资本主义转变》一文中指出,“如今我们看见全球化击败了地方主义,投机商战胜了企业管理者,金融家征服了生产者。我们正目睹20世纪中期的管理资本主义向全球金融资本主义转变。”

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统计,全球金融资产与全球年产出的比率由1980年的109%飙升至2005年的316%。高收入国家居民拥有的国际金融资产和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由1970年的50%升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100%,2004年又升至330%。与此同时,银行的性质则由商业银行转变为投资银行。1980年,银行存款尚占各类金融资产的42%,截至2005年,这个比例已降至27%。而在这次金融危机前后,越来越膨胀的金融衍生产品的规模则竟然窜至680万亿美元,是世界GDP的10倍以上,以至于有经济学家认为,现在全球经济已经进入“投机新经济时代”。

通过实体资产对世界人民进行剥削的成本显然是高昂的,于是更多的生产性资本开始转入金融投机行业,通过操控金融证券价格,直接对他国人民进行掠夺,以至于“国际金融炒家掠走无尽财富”。这种掠夺方式相对于生产领域,更加隐蔽、集中和残酷。而对金融资产的垄断也使得列宁时代的金融寡头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大银行在很大程度上不再通过操控生产性企业来瓜分利润,而是对自身经济角色进行了新的定位:一分为二,分化为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两种角色,商业银行保留了传统的生产,而投资银行则蜕化为一种投机性行业。投资银行的出现,使得传统的金融寡头角色大大弱化,银行与产业之间的关系不再捆绑得像原先那样紧密。但大银行和大金融巨头对国家政权的操控却在原先的基础上变得更加突出和明显了。这说明垄断资本的掠夺方式变得更加直接、更加野蛮和更具有欺骗性。但马丁・沃尔夫的观点只是揭示了当代帝国主义的一些新的特征,即金融垄断,却没有把这种特征的极端化体现,即掠夺方式的根本变化揭示出来。在笔者看来,这种登峰造极的极端化掠夺方式,就是基于全球经济金融化而形成的对国际财富度量权和度量工具的垄断。

(二)从金融资产垄断到货币财富权垄断

对金融资产的垄断,是帝国主义掠夺本性的进一步暴露;对货币财富权的垄断,则是帝国主义掠夺本性的彻底暴露。这里所讲的货币财富权,主要是指对世界财富度量工具和度量尺度的垄断权。这个度量工具主要是指世界货币体系,而这个度量尺度主要是指通过世界货币体系所体现出来的不同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比价。我们知道,世界上最早的结算和储备纸币是英镑,这主要是由当时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决定的。随着英国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英镑的这种世界货币的地位被美元取代。同样,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开始也是以债权国地位,特别是以黄金储备为支撑的。因此,早期的世界货币美元并没有成为垄断世界财富的武器。使得世界财富权垄断变成事实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关于黄金汇兑协议的取消。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元成为世界唯一的财富度量和结算工具,但它仍然是以实际财富黄金作为依托,因此形成的交易仍然是真正的财富与财富之间的交易。而黄金汇兑协议的取消则使得美元与其背后的黄金依托脱离兑换关系,从而使得国际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美元纸币与他国财富之间的交易,使得美元储备因为通货膨胀和汇率变动而变得风险大增,储备美元不再在直接意义上等于储备黄金财富,而直接成为一种可能兑现意义上的纸币储备。

如果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如同原先的英镑一样,它尽管仍然具有通货膨胀和汇率变动的风险,但却不能对他国构成实质性的控制和垄断。这是因为原先的英镑作为世界货币并没有采取类似禁止汇兑和债务国战略。如果英国过度印刷英镑和随意调整汇率,他国可以通过兑现为财富的方式避免贬值。但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的美元却不是这样的。它不仅关闭了黄金兑换的窗口,而且通过各种手段阻止债权国购买美国国内外的核心资产。那么美元为什么能做到这些呢?这从根本上是因为美国采取了债务国战略。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赫德森的分析,所谓债务国战略,就是以军事和技术为后盾,通过向世界各国发行债务,但又阻止清偿债务,并且通过控制国际货币体系而控制这些债务的实际价值的经济战略。美国不断发行债务,并且将这些债务以美元的方式来结算,而且控制着美元自身的实际价值,这就等于说美国控制着他国财富的价值,或者说美国控制了世界财富权。而这为美国轻易掠夺世界人民的财富打开了方便之门。世界各国储备的美元外汇越多,其被掠夺的可能性就越大。

那么美国在实际上是怎样通过债务国战略来掠夺他国财富的呢?据笔者分析,主要是四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用债务创造债务,直接“购买”他国实体资产。由于世界各国无法立即兑现美元外汇的价值,而大量的抛售又会导致美元贬值,反过来影响自身的出口和生产,因此为了减少美元贬值的程度,就只好购买利率越来越低的美国国债。而美国国债已经多得超过清偿的能力,美国也公开表示不会清偿这些债券。美国的债务越多,流回美国的美元就越多,而这些用债务换来的不需偿还的美元,成为新的掠夺工具,例如发动伊拉克战争控制石油、利用回流的美元购买他国核心资产财富。美元的扩张创造了新的债权国外汇,也就创造了新的国际剥削关系,从而可以继续为美国掠夺世界资源创造工具。美国失去的是美元,获得的是整个世界的财富;而债权国获得的是美元,失去的却是财富、家园和核心资源。美元的威力,要远远超过传统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和资本剥削。

第二种方式是利用脱离了实际价值,而很大程度上依赖政治外交进行估值的汇率调整机制。美国空口承诺美元以美国自身的经济实力作为基础,但其对美元的币值稳定却并没有负到应有的责任,相反,却动辄动用外交手段迫使他国,例如日本、欧盟和中国的货币升值。这种缺乏客观评价机制的汇率 调整,在收支平衡的幌子下实质上变成一种债务消减或者转移方式。正因为如此,郎成平甚至认为汇率已经不再是一国货币对他国货币的价格,而变成一种维护国家利益的政治手段。

第三种方式是凯恩斯式的通货膨胀。相对于汇率变动,通货膨胀的掠夺方式是非常隐蔽的。国际通货膨胀,例如石油、粮食等关键资源价格的上涨,除了汇率因素之外,很大程度上与美国无限制印刷钞票相关。由于大家都将美元看作等同于黄金的实体财富,因此美国印刷美元在微观层面上等于“创造”与之等同价值的财富。但在宏观上,它所“创造”的美元财富与他国创造的实体财富之间成一一对应的消长关系。美元在海外的发行量已超过美国经济规模的3倍,难怪格林斯潘认为,“在没有金本位的情况下,将没有任何办法来保护人们的储蓄不被通货膨胀所吞噬,将没有安全的财富栖身地……赤字财政简单地说就是没收财富的阴谋”。而哈佛大学的利卡多・豪斯曼认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美国将乘虚而入,“通过滥印美钞发动一场凯恩斯式的通货膨胀来出口危机。”

第四种方式是利用它所操控的国际金融机构发放有苛刻条件的贷款,一旦贷款无法偿还,则强迫债务国以核心资源偿还,并利用占有的核心资源胁迫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接受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或者通过限制贷款所用领域,使得债务国农业荒废,从而通过控制其粮食资源而掠夺其核心资产。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赫德森的《金融帝国》和威廉・恩道尔的《石油战争》、《粮食危机》等书,详细披露了这两种掠夺方式。恩道尔在《石油战争》中指出,“由于有了对世界石油流向的有力控制,他们就有了挟持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毁灭性武器。谁还敢挑战美元?”在《粮食危机》中甚至揭露出了更加令人恐怖的一面,即通过垄断世界农业的种子达到控制穷国人口数量,进而控制其资源为美国消费的目的。而对于上述手段,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更是毫不掩饰,他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住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住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住了整个世界。”

(三)从资本输出到债务转嫁

这四种财富掠夺方式,除了第一种和第四种是对关键财富的直接垄断之外,其他两种都是通过执行国际货币职能的美元纸币来实现的。而第一种和第四种方式之所以能够达到目的,也与美元的国际货币职能有关――要么通过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来实现,要么维护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例如对石油和粮食的操控就是对一国经济命脉的操控,同时也是通过挟持他国而对美元地位的操控。所以,从根本上讲,这四种方式都是美元对国际财富权进行垄断的具体体现。这与传统帝国主义通过资本输出进行掠夺的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它可以直接利用债权国的“财富”占有债权国的财富,而这种占有又是永远不可能清偿的,因此这里的输出实质上是一种债务输出或债务转嫁。因为这种债务输出不仅是发行债务,而且是发行不能偿还的债务,所以这种输出完全等同于对他国财富的直接掠夺。从列宁时代的资本输出到当今世界的债务转嫁或直接掠夺,这一转变的重大意义在于,完全地、彻底地暴露了帝国主义的裸的掠夺本质。

三、金融垄断帝国主义的思想政治支撑

如果说传统的帝国主义掠夺行为主要是依靠军事和政治力量来实现的,那么当代的帝国主义掠夺则首先是依靠对国际货币和战略财富权的垄断来实现的。那么是否可以认为当代的帝国主义掠夺已不再具有军事和政治的掠夺特征了呢?显然不是。与传统帝国主义掠夺方式比较,当代帝国主义掠夺除了具有强烈的军事和政治色彩,而且还具有复杂的理论欺骗色彩。

(一)新自由主义与“新帝国主义论”

从经济思想史来看,新自由主义似乎是对古典自由主义的一种当代回归,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因为古典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制度背景发生了变化。新自由主义的国际垄断背景决定了它不过是一种“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沙”的逻辑。在“鲨鱼”与“小虾”之间宣扬“自由”,与在“小虾”与“小虾”之间宣扬自由,完全不是一回事。好景不长,资本的盲目性无法避免危机的必然性,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力地戳穿了新自由主义的骗局。甚至连设身危机之中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也开始认识并坦诚自己的世界观和经济理论“失效”了。美国以“华盛顿共识”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信仰遭到了包括拉美、欧盟、中国政府在内的世界人民的怀疑和批评。

新自由主义的说辞在当今遭到了致命打击,但当代帝国主义的理论武库却非常丰富,例如还有一种非常奇特的理论――“新帝国主义论”。如果说新自由主义是一种带有欺骗色彩的理论,那么“新帝国主义论”则一改这种虚伪性,以惊人的坦率为当代帝国主义的垄断行为辩护。在“新帝国主义论”看来,当代美帝国的霸权垄断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要和合理的,因为霸权有利于稳定。为了维持世界稳定,新帝国必须设计获取与己有利的国际机制和发行国际货币的铸币利差,并且要拥有充分的军事力量去阻止其他国家对它的国际权力的侵犯。权力的集中有利于稳定,这个命题要成立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有一个为世界人民利益谋划的集中权力,而不是一个为满足国际垄断资本家利益而进行谋划的集中权力。否则,它所带来的就不是稳定而是掠夺和动荡。

新自由主义和“新帝国主义论”这两种理论一正一反,从不同角度为新的帝国掠夺遮羞,但其在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却无法掩饰其出发点的龌龊。到底是“自由”好呢?还是帝国的霸权好呢?这种理论上的双重标准决定了美帝国在对待自身和他国的态度上,很难采用一个尺度来衡量。

(二)“经济杀手”与经济操控

如果说新自由主义和“新帝国主义论”还只是一套理论包装,那么形形的“经济杀手”,则是带着各种经济学家的名号,到世界各个角落推销这套包装的销售员。对于“经济杀手”这个角色及其起到的作用,美国的约翰・珀金斯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世人披露了大量机密事实。他说,“经济杀手”是一群精明能干的人,他们在美国国家安全机构的领导下,以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的身份出现,说服第三世界国家的决策层从世界银行等国际“援助”组织接受超过其实际需要和偿还能力的巨额贷款,投资于基础设施工程,并保证这些项目的承建合同由美国公司承担。如果借债的第三世界国家无力偿还债务,美国和“援助”机构就会联手控制这些国家的经济,从而确保石油及其资源为美国建立世界帝国的利益服务。珀金斯揭示出,“经济杀手”是一群不流血的掠夺者,他们创造了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帝国。而当他们无能为力之时,中央情报局派来支援他们的“豺狗”就会出动。如果“豺狗”也没能得逞,则会考虑出动国家军队。由此,让世人很好地看清了拉美和前苏联改革失败的真相;也能很好地理解为何古巴总统卡斯特罗被暗杀 高达600多次,而其“女友”也是美国间谍。

(三)军事基地与地缘政治

尽管美帝国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殖民统治,但却可以依靠遍布世界各地的军事基地和各种傀儡政府达到类似的效果。据统计,目前美国在世界上拥有700多个不同类型的军事基地,在国外有50多万驻军,美国的军事预算超过5000亿美元。从局部来看,美国军事基地的布局侧重于石油等能源的集中存在和输送咽喉,以及便于操控世界各处的战略要地。前者例如在中东产油国及其周边国家建立的军事基地,后者例如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建立的军事基地和在中国周边建立的十大军事基地。对于这种基于军事基地的操控,印度作家阿伦达蒂・罗伊在2004年世界社会论坛上指出:“贫困国家如果对帝国具有地理战略意义,如果拥有规模可观的‘市场’,可以私有化的基础设施,或者丰富的天然资源……石油、黄金、钻石、钴、煤……它们必须对帝国言听计从,否则将变成军事打击的目标。那些天然资源越富饶的国家,危险越大。它们如果不乖乖地把资源交给帝国的商业机器使用,战争机器就可能开进它们的国土。”美帝国在世界各地播撒“民主”的种子,但这种冠冕堂皇的包装与传统的军事侵略没有实质性区别。因此,西方学者瓦西利斯・福斯卡斯感慨道:“曾几何时,人们可以通过历数殖民地来跟踪帝国主义扩张的轨迹。从新帝国的角度来看,殖民地就是军事基地。”

四、金融垄断帝国主义与世界经济危机

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阶段的到来,加剧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程度,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越来越激烈的方式爆发。但国内外一些经济学家却认为经济危机理论已经过时,认为在国家宏观调控和现代先进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提下,经济危机已经不会再发生。这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有力地反驳了这种短视的观点。

对于当前世界性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目前国内外有许多辩护性的观点。有的经济学家把它看作是对金融衍生品缺乏监管导致的,例如斯蒂格利茨,将这种缺乏监管的过度投机行为看作是庞氏骗局。有的经济学家从人的主观精神方面寻找原因,例如中国经济学家郎成平,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委托”责任这种资本主义价值观灵魂的丧失。还有经济学家从中国的高储蓄率寻找原因,例如美国财长保尔森和个别中国学者,认为“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高储蓄率造成全球经济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这些观点,不能说一点道理没有,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揭示出其内在因素。

新华社代表中国政府对鲍尔森等人的回应,非常准确地解释了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机制。文章认为,“众所周知,这次危机的导火线是美国的次级房贷,而导致美国信贷消费过度扩张的直接因素就是其国内长期的低利率政策。自90年代走出经济衰退以来,美国一直以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长期保持低利率作为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应该承认,造成这场危机的原因里包括全球贸易和投资的不平衡,但因果关系必须搞清楚。是美元在监管层纵容下的过度投放,致使全球流动性过剩问题越来越严重,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才最终使得美元低利率政策难以为继。”简言之,是美国上世纪末的网络泡沫引起了经济衰退,为了更快地走出衰退,美国政府连续多次降低利率,这在刺激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导致新的通货膨胀压力,促使美国一改低利率政策,迅速提高利率,从而使得房贷资金链条断裂,引起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

很显然,此次金融危机与美国上世纪的网络泡沫有直接相关性。但要更好地揭示出这种相关性的内涵,我们不得不求助于马克思列宁关于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理论。西南财经大学的赵磊教授认为,正是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所固有的基本矛盾从根本上引起了这次危机。具体的因果关系是:“资本制度的内生矛盾――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经济危机。”而中国社科院的许健康教授也在引用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关系的论述基础上,揭示了金融危机的实体经济根源。马克思认为,“危机本身首先是爆发在投机领域中,而后来才波及到生产。因此,从表面上看来,似乎爆发危机的原因不是生产过剩,而是无限制的、只不过是生产过剩之征兆的投机,似乎跟着而来的工业解体不是解体前急剧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过是投机领域内发生破产的简单反映。”也就是说,因为实体经济的生产过剩已经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这导致资本在实体经济中利润率下降,促使其将资本投到虚拟经济部门,从而导致虚拟经济的畸形膨胀”。

生产过剩与金融投机过剩,直接是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和竞争性导致的,根本上是由经济活动的社会化与逐利行为的私人化之间的矛盾决定的。资本经济的竞争机制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和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引发经济危机。而资本经济的盲目性必然导致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最终也以供求结构矛盾的方式引发危机。因而总理今年在剑桥演讲中很有见地地指出,“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的不公,最终受到惩罚。”与传统经济危机不同的地方在于,因为基于多次证券化和多倍杠杆基础上的金融衍生创新无限放大了破产的资本数额,从而使得经济危机的破坏性类似于原子弹爆炸一样,向世界各地蔓延。

五、金融垄断帝国主义的历史命运

列宁认为,帝国主义的寄生性、腐朽性,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新的金融垄断帝国主义的到来,使得传统帝国主义的寄生性、腐朽性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主要体现在掠夺方式由基于产业的间接掠夺,发展为基于世界货币的裸的直接掠夺。如果说传统的军事掠夺和企业剥削还只是“割肉”,那么今天通过金融手段进行的掠夺则体现出直接“输血”的特征。对于通过资本输出实现的掠夺,有人测算:按照出口商品1:20的中外利润分配比例,目前中国储备2万亿外汇,这就意味着为美国等西方国家贡献了40万亿美元,相当于280万亿人民币,平均每个中国人贡献20多万人民币。而对于通过金融手段实现的掠夺,此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世界范围内的外汇贬值和通货膨胀,则是很难测算的一笔大账。

金融世界论文范文7

关键词 金融 教学 实物 实训软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金融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西方及美国的金融科学,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及厚重的根基,最近几年更是显现出强劲发展的势头。与之相比,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从国内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开始,才有三十年的发展历史,远远比不上西方国家。笔者从事金融教学工作多年,始终注意金融发展和世界经济变化。由于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不同,表现在经济危机上面也不相同,但笔者觉得都和金融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这些为笔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材料,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实践资料。

一、备课国内外的最新金融动态作为课堂教学内容

金融学是一门实用性科学,并且它与现实经济情况、金融态势和实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在课前,笔者总要浏览最近一周的世界经济情况、最新金融报道和有关实事,筛选出本周课上要用到的金融要件。这些要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表现在:

1、拓展了笔者的思路,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加深了对某些经济现象的认识,如大众用品的价格增长具有规律性,也就是季节性和年度性。年度性表现为大众用品的价格上涨不受年度控制;季节性,如水电涨价多在夏季,在夏季,是用水量和用电量最多的季节,并且因为此时气候炎热,不能停止供水,因降温需使用空调等设备,所以也不能予以停电;煤气涨价多在秋冬季节。周而复始,所以笔者得出,相对这些公共用品的生产者来说,在这些季节涨价,消费者欲罢不能,而这时也是政府最无能为力的时机。还是以煤气来讲,现在的冬季取暖都改为了用气,替换了原来的煤,冬季气候寒冷,还有就是春节,家家户户团圆美满,如果在这个时候停止供应煤气,一定会引起人们的极大不满,担心引起群体上访事件的发生,所以政府也只好听之任之,供应商涨价也就顺理成章了。

2、共同解读最新经济形势。为了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在上课前和学生一起研究最新经济形势,并加以分析,论证了金融学的确是一门有用的科学,用金融学的观点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能够对学生起到提醒、回忆、认知的作用,与此同时,教会学生再遇到实际问题时,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分析与探讨。

二、实物教学加深学生印象

金融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经济行动,以及如何对资金进行管理的科学。而进行经济行动的载体就是流通货币和资金,其中涉及到资金,就必然会有货币。尤其是国际金融学,其中必然会有钱币的兑换和汇率情况,不同的国家,货币名称、样式、符号均不相同。幻灯片的演示可以使学生较为直观地看到各种货币的样子,但是真实货币的呈现会给学生以强有力的视觉刺激,比如在讲“国外货币代码”时,这时出示各国的真实货币,让学生们能够亲手抚摸和辨认,给学生以新奇感,能充分刺激学生的大脑,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讲不同国家的汇率不同,让学生自己上网查询,从而得到答案。这种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终生难忘。

三、金融实际操作课程的教学

实际教学现状要求学校备有金融课程训练应用软件,这种软件的引入,方便了学生的实习训练,使学生动手动脑,把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情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真实地操作训练中,体会到证券交易的操作流程。

比如外汇的实际训练,在世界范围内,外汇的买进卖出全天候都可以进行;这种市场是随时都可以买卖的市场,和银行间市场不同;尤其是外汇的买卖问题,学生看到的情况有时会是高价卖出,而低价买入,一定会有盈利,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这是学生在辨认买和卖的时候,还有买卖的货币究竟是买进还是卖出,学生没有认清这些问题;教师在买卖货币应用软件的实际操作中,再次讲解货币的价格是如何标出的,使学生重新理解此类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关注世界经济,以科研促教学

进入21世纪,经济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大多数人认为金融危机是由美国引起的,但很多专家通过实际观察得到,在爆发金融危机之前,世界各地已纷纷出现危机前兆。笔者自2007年就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评论,结合长期以来的认识和学习专家论文,2008年至2011年,先后发表了《全球经济危机下黄金地位刍议》、《从两房退市看我国的金融安全》和《全球通胀背景下的货币制度选择》等论文。通过长期观察世界金融的规律,把自己的观点结合到教学上,和学生们共同讨论,共同进步,希望得到更好的答案,比如在债务危机问题上,为什么单单在欧洲爆发?而中国与美国均没有发生此类现象,其间有哪些客观条件存在?再结合一些专家的认识,讲解国家财政控制权和货币控制权的知识;还有我国政府的债务问题以及保证金融安全运行的措施等等。

五、结语

在金融课堂中有效引入当今的金融时事内容、通过实物和实际事件等的引入,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提高知识的实践应用水平,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提高金融课程教学的实践性。

(作者:中央广播电视大学03级本科,研究方向:教育 经济)

参考文献:

[1]许红梅,杨继国.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生产力研究.2010(12).

[2]刘艳华.金融学教学的困境及其破解路径.中国证券期货.2011(02).

金融世界论文范文8

1.资本主义式家庭农场的兴起与农业经营主体分化的再思考——以水稻生产为例 

2.剩余价值、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基于改进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的视角

3.富士康、数字资本主义与网络劳工抵抗 

4.抓住中间层次剖析当代资本主义——法国调节学派理论体系的演进

5.金融资本与“阶级—垄断地租”——哈维对资本主义都市化的制度分析

6.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理论与马克思的文化思想及其延伸

7.美国金融危机与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 

8.当代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评析

9.论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问题

10.资本主义经济和经济学的双重危机与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

11.马克思经济学与资本主义

12.性的政治经济学与资本主义的性别奥秘——从2014年“东莞扫黄”引发的论争说起

13.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混合所有制

14.社会主义自由的张力与限制

15.工业资本主义、生态经济学、全球环境治理与生态民主协商制度——西方生态文明最新思想理论述评

16.国家资本主义与“中国模式” 

17.财富的悖论:资本主义与生态破坏

18.当代资本主义批判——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新思考

19.21世纪以来的西方生态资本主义理论

20.主权债务危机是金融资本主义的主要危机形态

21.为什么大工业没有割断农业生产中的家庭纽带——马克思农业资本主义理论的解读及发展

22.资本主义全球金融危机与马克思主义

23.反对资本主义的生态学——评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批判

24.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原因与后果——资本主义经济基本矛盾的总爆发

25.驾驭“资本逻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论 

26.金融资本主义全球化:实质及应对

27.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路径及其启示

28.国营公司与中国发展经验:“国家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9.列宁“帝国主义论”:历史争论与当代评价

30.资本、资本家与资本主义——从马克思看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

31.市民社会:资本主义发展的自我认识——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谱系学分析

32.马克思超越“西方中心论”的历史和逻辑

33.大学文化传统的失落:学术资本主义与大学行政化的叠加作用

34.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的视野

35.世界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制度调整 

36.论学术资本主义的生成逻辑与价值冲突

37.列宁关于资本主义的论述及其当代意义

38.劳动关系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兼谈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演变

39.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从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转变

40.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认识的方法论批判

41.学术资本主义视域下的美国研究生创业及其启示

42.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与反思

43.资本主义与城市社会变迁——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视角

44.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理论及其在当代的发展 

45.福利资本主义的命运与前途:危机后的思考

46.资本主义经济长期波动的理论:一个批判性评述

47.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当代困境及其应对——基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新变化的思考

48.关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思考 

49.NBA停摆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50.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能更好地运用市场经济  

51.生态社会主义还是野蛮堕落?——一种对资本主义的新批判 

52.信息资本主义及互联网的劳工

53.马克思与罗尔斯论资本主义及市场的正义

54.加州学派与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 

55.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历史地位

5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与当前资本主义金融危机

57.金融资本、职能资本与资本主义的金融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美国的现实

58.论学术资本主义对大学教师的影响 

59.如何看待《21世纪资本论》对经济学的贡献

60.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 

61.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 

62.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五个重大问题 

63.当代资本主义多样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64.主权财富基金的新型“国家资本主义”性质探析

65.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证伪”还是“证实”了马克思主义?

66.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

67.20世纪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演变

68.资本主义困境与福利国家矛盾的双重变奏 

69.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西方左翼学者关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若干理论的评析

70.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

71.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及其出路——评奥康纳的“生态危机理论” 

72.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停滞的常态化

73.金融资本的矛盾与资本主义发展的未来

74.资本主义精神:新教伦理、个人主义还是“民族主义”

75.资本逻辑与空间化秩序——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解析

76.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能摆脱生态危机吗?——评福斯特对马克思生态世界观当代意义的揭示

77.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78.金融垄断资本与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当代启示

79.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在于它更平等——科恩对社会主义的道德辩护

80.生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阶段的发展

81.全球公共债务危机与世界资本主义新变化

82.学术资本主义: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理念 

83.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及其意义

84.从“欧债危机”透视当代金融资本主义的制度困境

85.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代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

86.可持续的资本主义是否可能?

87.马克思主义与城市问题结合研究的典范——大卫·哈维的《资本的城市化》述评

88.生产条件的政治化与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詹姆斯·奥康纳的资本主义危机论探析

89.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历史走向——中国政治经济学年度发展报告(2012年)(上)

90.“经济利益不是生活的全部”——理查德·亨利·托尼的资本主义批判

91.生产条件的批判之维与当代资本主义的超越之路——詹·奥康纳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观及其评价

92.非物质劳动与资本主义劳动范式的转型——基于对哈特、奈格里观点的解读

93.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与中国精神的弘扬

94.当前高校专业设置的问题审视——基于学术资本主义的视角

95.论学术资本主义与大学核心使命的冲突——知识论的视角

96.资本主义的空间矛盾及其解决——大卫·哈维的空间哲学及其理论动向

97.自然资本主义还是生态社会主义——评福斯特与奥康纳之间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论战

98.金融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及其危机

金融世界论文范文9

关键词:《资本论》;金融危机;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3-0006-03

1867年《资本论》第1卷问世后,作为一部具有崭新经济理论体系的著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武器,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但是,在剧变以后,伴随着一些西方国家大力宣扬“共产主义已经灭亡”、“马克思主义已经破产”等言论,以及的左翼学者对《资本论》的关切程度也远不如前的背景下,《资本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备受冷落。随着200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人们开始不断地思索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危机的对策,这时大家想起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危机的理论。

1国外的共有产权制度

由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的次贷危机自2007年3月爆发以来已持续了两年多,其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危害也不断加深,逐渐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美国的许多金融机构在这次危机中“中标”,而且其次贷问题也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期,如雷曼兄弟公司的倒下,以及大量银行的倒闭,使得许多企业的融资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受次贷危机拖累,英国北石银行遭遇挤兑,瑞银蒙受巨额损失,各主要世界性银行的利润大幅下降,这些情况的出现固然增加了国际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动力,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加大了国际协调处理次贷危机的难度。与此同时,世界经济由于美国经济的放缓也增速降低。从欧盟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来看,这些国家的金融体系大都严重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波及,完全恢复需要一段时间,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经济的平稳增长。而以“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为代表的新型经济体虽然最近几年在世界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目前还无法完全摆脱对美国经济的依赖。虽然这些国家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没有受到次贷危机的太大影响,但是由于美国经济走弱势必会减少从新型经济体的进口,同样对这些新型经济体的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人们反思金融危机的时候,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把目光投向了《资本论》。《资本论》作为一部批判资本主义的鸿篇巨著在经历长时间的沉寂之后,重新受到人们的追捧。致力于学术著作出版的柏林卡尔・迪茨出版社经理许埃特伦普夫说,2008年年初以来,他们出版的《资本论》已卖出1 500套,是2007年全年销量的3倍,更是1990年的100倍。重读《资本论》的不仅有各国的学者,还有银行家、经理和政要人物。据报道,被金融危机搞得焦头烂额的德国财长布吕克自称成了马克思的“粉丝”,法国总统萨科齐正在研读《资本论》,甚至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斯也发表评价说:“长久以前,马克思就窥探到了资本主义的运转之道”。马克思的《资本论》在全球的热销,以至于有西方媒体开玩笑称,如果马克思还在世的话,《资本论》的巨额版税收入会让他轻松进入福布斯富豪榜。德国新电影之父阿历山大・克鲁格甚至准备将《资本论》拍成电影。在西方国家,马克思和马克思著作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重视。

2我国共有产权的设定

马克思从1843年开始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花费了40年心血从事《资本论》这部近300万字的科学巨著的写作,直到1883年3月14日逝世;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之后,又花了12年时间,即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一共花了半个多世纪才完成这部辉煌巨著。据不完全统计,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过程中,搜集了四千多种报刊杂志,阅读了两千多册有关政治经济学著作,研究了大量的英国官方会议的有关文件和蓝皮书,他写的各种摘录、手稿、提纲、札记等达100多本。马克思阅读和研究了当时他能够找到的几乎全部的政治经济学著作,这也是《资本论》能够对资产阶级经济学作出恰当的科学分析的重要原因。马克思为了写作《资本论》,还广泛搜集了各种历史的和现实的经济材料。由此可见,内容博大精深的《资本论》,是建立在详细地占有前人的思想材料和实际材料并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的。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批判地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秘密,指出资本的生命在于增值,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资本不断扩张的驱动力。而金融资本作为资本的最高形式,其本性也是逐利的。资本主义世界决不会放弃对剩余价值的追求。“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关于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曾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这一论述可以说是对今日华尔街银行家的生动写照。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预言了一个金融资本统治的世界,“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都周期地患一种狂想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中介而赚到钱”。马克思深刻地指出,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升级后,资本人格化自我膨胀的必然结果。它必然完全脱离实际生活的逻辑,脱离实际经济逻辑,从而反过来对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造成伤害,成为自己的敌人。华尔街的银行家们所推出的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和债券,归根到底,其最终目的就是“不用生产过程作中介而赚到钱”,在资本不断扩张的整个过程中表现出贪婪性和疯狂性。这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的另一个表现。以马克思的逻辑来看,无论在何种条件下,资本主义危机的本质并无不同,都是生产过剩危机。而生产过剩直接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商品卖不出去,最终引发危机,股市崩溃。上个世纪以来,1929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是这一危机理论的最集中体现。而这次金融危机依然是对这一规律从另一个层面地反映。只是生产过剩不以“有效需求不足”而表现出来,而是表现出虚拟的“有效需求旺盛”,甚至表现为有效需求“过度”,而虚拟的需求泡沫一旦破灭,危机也随之俱来。不过,从古典危机演变为现代危机,危机的发端已从供给方转移到了需求方,把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的爆发从当下推到了未来。但《资本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和为人的发展,因此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散见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及《资本论》中有关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涉及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表现出了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价值,揭示了人们的逐利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我们今天仍有指导意义,成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

由此可见,《资本论》之所以“重新走红”,不仅因为它直面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还在于创建了联系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研究交换、分配、消费关系的理论框架,提供了在追求人的解放和富裕的过程中,如何认识经济(金融)危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思路。

3经济适用住房收益分配分析

我国政府根据自身的国情,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完全正确的,符合全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掘出来以前是不会消亡的。”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其客观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这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不过,我国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结合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注意这样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