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文言文课堂教学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6 15:40:17

文言文课堂教学论文

文言文课堂教学论文范文1

教师的语言表达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在语文课教学时,教师在要做到以下几点:语法要科学,语音要规范;语言词汇要尽量简单明确,有针对性、鼓励性;语气要做到亲切,富有教育性、激励性;语言表达能力要强,要能随机应变。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口头语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段名言:“在拟定教育性谈话的内容的时候,这时候也不能忘记,你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语言。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的。然而,语言可以是强有力的、锐利的、火热的,也可以是软弱无力的。”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须悉心琢磨自己的语言,坚持不懈地训练自己的语言。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表情达意的工具。下面我就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口头语言要规范

教师为人师表,在学生看来,教师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可以效仿的。因此教师语言必须具有规范性,以期产生语言的正面示范效应。

(一)教师的语音要规范

教师必须运用国家宪法规定的“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推广普通话是国家一项重要的语言政策。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前沿阵地,每一位教师都应成为推广普通话的模范。普通话必须成为教师的职业语言。如果一位教师只会用方言土语教学,那么即使他妙语连珠,也算不规范化语言。用方言讲话不规范,用普通话语言讲话,语汇、语法方面出了问题也是不规范的。例如,一位教师指着黑板的某一地方说:“同学们,请看这个地掌儿(地方),要看清亮(清楚),不能囫囵马约(马马虎虎)。”他的读音合乎普通话语音要求,但使用了普通话里没有的语汇,因而就不是规范的教学语言。

(二)教师的语法要规范

只有规范的语言才能把要表达的意思讲得清楚、明白,只有规范语言才能谈到语言美,才有可能使语言的魅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不同学科的教学,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识领域和知识系统。教师只有准确使用科学的专业术语,才能使学生学到应有的科学知识。

二、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口头语言要为教育教学服务

(一)教师语言应当有针对性

教师必须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运用不同的语言,这便是常说的“因材施教”。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使教师的语言有的放矢,取得实效。一次,学生抄袭作业,怎么教育呢?课上我说了这样一段话:“天工造物可真是无比奇妙,即使是同一种同一类的物也有千差万别,人们不是说,天底下绝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吗?可这次我们班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批改作业时,我发现不少同学的作业长得一模一样,比如:这个缺手,那个也缺手。孪生姐妹也没有像到这个程度的啊。请你们帮我解答一下这个难题。”学生先是煞有兴趣地听,接着表情有点紧张,毛病由学生自己诊断。教师只要顺势而下,指点良药就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有这样那样的差错,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此时此刻,指责、批评定然把事情搞砸,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一两句风趣、富有幽默的话,是安慰剂,定心丸,能消除学生的窘态,帮助他们跳出困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如自尊心强的和自尊心差的,学习好的和学习差的,性格外向的和性格内向的,骄傲的和谦虚的,等等,都要注意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语言方式,以求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教师语言应当有鼓励性

教师语言的主导对象是学生。学生处于成长时期,由于未成年,更盼望别人把他们看成大人。一般说来,他们自尊心很强,也特别敏感。面对这样的谈话对象,教师必须爱护他们,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时时鼓励他们积极上进。时下流行这么一句“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课堂里要对学生适时多进行表扬和鼓励,那么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口头鼓励了。

教师对学生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任何时候都不能伤害学生,即使是批评也要充满激励性,最忌讳“冷”“硬”“辣”――传授知识时,要忌讳“笨”“傻”之类的埋怨;启发诱导时,要忌讳“呆”“木”之类的挖苦;指责骄傲时,要忌讳“真行”“真了不起”之类的冷嘲热讽;批评错误时,要忌讳“没治了”“看透了”之类的断言。小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答案总是不准确,教师听完回答后如果能说:“你说的好像也有点道理,但有其他更好的想法吗?”“你基本上说对了,但能说得准确些吗?”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说:“你回答错了。”“你回答得不准确。”那么富有激励的话,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学生会变得乐于与人交流,这不仅能让课堂活跃,还能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教师的语言要有教育性

教师的全部活动都贯穿着明确的教育目的,作为教师借以完成现实职责的主要手段的教师语言,当然也始终贯穿着教育性。教师在开口与学生讲话时,一刻也不能忘记自己是教师,担负着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的重任,要时时做到“心中有人”“目中有人”。教师语言的教育性特征首先要求教师语言本身要健康、文明、进步,禁绝粗俗、低级、反动。有些教师为了逗乐,爱用些难登大雅之堂的土话俚语,或讲些庸俗的笑料,带些粗鄙的口头禅,这是应当反对的。有些教师爱在学生面前大发牢骚,如一位教师公然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考试作弊,还说这是社会风气逼我们这样做的,谁老实谁吃亏。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违背了教育性原则。教师语言的教育性特征还要求教师无论在教育语言、教学语言,还是在交际语言中都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即把“德育”渗透在全部语言实践当中去。有位教师被聘请到少年劳教所讲课,不料刚一进门就跌了一跤,少年犯们立即大笑,起哄。这位教师不慌不忙登上讲台说:人生谁能不跌跤,跌跤不要紧,哪里跌倒哪里爬起。今天我就来讲一讲“人生与社会”这一问题。这位教师把一个突发事件顺手拈入教育过程中,迅速组织了精彩的教师语言,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口头语言的作用十分显著,它关系到每一节课的所取得的教学成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是众多主观能动的学生,不是简单的个体,所以有许多情境、问题无法预料。这要求教师在课堂里语言表达上能灵活应变,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印象。在语文课堂里,教师语言亲切,说话内容浅显易懂,娓娓动听,学生听了宛如春风拂面,这样肯定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充分应用口语表达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陈德秀.浅谈教师的教学语言【J】,2008(12)

文言文课堂教学论文范文2

[摘要]文章运用英语教学交际理论及心理语言学认知理论,分析了情感因素移情对课堂第二语言交际的驱动作用,并阐明了移情的机理、程序和运作,提出应用移情因素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第二语言交际的主张,并依据移情的互动和情感渗透特点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交际原则,讨论了外语课堂上师生二主体间移情式第二语言交际活动。

外语教学受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语言学等众多学科的影响,基于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及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涌现出多种外语教学方法,诸如,“情景法”、“听说法”、“全身反应法”和“自然法”,以及目前流行的“交际法”和“功能—意念法”等。尽管这些教学法的侧重点不同,但都强调通过第二语言交际获得语言交际能力和“文化能力”的原则,且注重情感因素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StephenKrahen认为,为了获得外语交际的能力,必须在语言环境中使用这种语言。Schinit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当学生更加关注获得有效交际能力时,他是成功的,他的二语交际能力进步较为明显。心理语言学家在关注语言社会交际能力的同时,侧重人类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PeterSkehan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是在有意义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完成的,而交际涉及的事件或内容都伴随着某种情感因素,交际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谈者是否理解对方的情感。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情感、需求及人际的交流和个体的自我实现,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和情感型师生关系。随着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深入研究,情感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有关情感因素的观点开始系统化。如社会语言学家J.Schuman的文化合流模式、H.Giles的语言调节模式及心理语言学家Ste2phen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都强调情感因素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英语教学交际理论

英语教学交际理论是一门新兴的科学。交际一词含有人际交际、社会交际和语言交际等多层次含义。英语教学交际论研究课堂上为达到习得第二语言为目标的语言交际活动,即师生间和学生间通过第二语言进行交流意见、情感、信息的过程,以及为习得语言而组织的课堂模拟第二语言交际活动。本文中语言交际指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语言交际活动,从这个角度讨论情感因素,可以把情感因素置于课堂第二语言交际之中。从交际理论的角度审视英语教学,可以说,英语教学的实质就是交际,是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际。交际的双方都是人,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活动。他们是平等合作关系,两者都是语言交际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实践者。而正是在双方之间交流思想、感情和信息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语言习得的过程。二语教学中的“沉默法”和“暗示法”,都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教学效果的外语教法。英语教学交际理论基于教学的实质是交际的思想,因为课堂是人面对面的交际,是双向交流,是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的过程。

1.课堂语言交际Cristensen将外语课堂上的第二语言交际分为五个层次:

(1)运用套用语的表层语言交际;

(2)无信息交流的报告式交际;

(3)表达个人思想和观点的交际;

(4)融入情感的交际;

(5)增进友谊开放式交际。他认为,多数外语课堂上的第二语言交际活动仅停留在不含情感因素的第二层次上,而少有的第三和第四层次的课堂第二语言交际活动的交际内容也只局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琐事。Brickbichler认为,生活中有两种语言交际行为:以需求为目标的语言交际和以自我满足为目标的语言交际。显而易见,课堂上的语言交际不是为了满足生存需求的语言交际,而只是为满足自我、满足发展人际关系和满足了解外国文化的语言交际。WilgaM.River(1977)把语言交际分为“标准语言交际”和“自然语言交际”。前者不含个人情感因素,而后者是指交谈者投入真实情感的语言交际。他进一步指出,只要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场景和角色,学生便可以使用第二语言参与标准语言交际活动;而只有师生关系平等,相互信任时,才能达到自然语言交际的境界。上述研究证明,学习者的情感状况、个人价值及个人潜能在语言交际,即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地位。然而,人类情感因素对语言交际的影响极为复杂,目前验证情感因素对课堂第二语言交际有何种程度影响的实证研究不多,但外语教师已经认识到,情感沟通是成功组织课堂第二语言交际的重要因素。

2.交际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人们在研究为什么有些学生总是比其他人学得好一些时发现,影响语言学习的因素众多,包括语言因素、生物因素、情感因素、社会因素等。而情感因素制约人的行为,所以情感因素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学习中的情感因素,是指人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发挥动力功能和信号功能作用的情感因素,诸如自我、抑制、动机、焦虑、移情等。DouglasBrown指出,语言交际如同流动的水,情感是水流动的动力,它可以增进人际间的友谊,促进情感交流。如果我们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只考虑认知因素,势必忽略人类行为中最基础的一面。Dulay,Burt和Krashen提出“情感过滤假说”,其操作过程如下图所示:这一假说表明了情感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之间的关系。情感因素在语言输入和习得者之间起着一个过滤作用。当第二语言习得者有满意的学习态度时,他的“情感过滤”障碍就低,就能充分地获取并有效地处理语言输入;反之,则影响语言输入的获取和处理。“情感过滤假说”对第二语言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要求我们的教学目标不单单是提供可理解的语言信息输入,而且还要排除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给学生创造一种低情感过滤的环境。课堂第二语言交际环境,即交际场景,直接影响课堂外语交际的效果。MarryFinocchiaro(1980)指出,“最有效的外语教学策略是帮助学生在各种真实环境中恰当地运用外语”。他强调,“只有在真实或模拟的场景中运用语言,语言才有意义。教师应帮助学生感知到场景及文化因素”。然而,在课堂上模拟场景第二语言交际活动中,学生难以进入角色。换句话说,模拟场景无法给人真实感,学生难以投入情感,发挥交际潜能。因此,能否使学生进入角色,在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第二语言交际活动,达到习得语言的目的,决定课堂外语交际活动的实效。为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及观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情感状况组织教学,使学生在投入情感的同时,在较为真实的模拟场景交际过程中,获得语言交际能力。

二、语言交际中的移情因素

所谓移情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使人际交往更加和谐。移情是交际的动力,可以使人表现出对说话人的理解和关心,故而愿意与你交谈,敞开个人的情感世界。JamesL.Hal2lenbeck的研究报告显示,移情可以感受到别人情感的亲密接触,看到别人哭,我们也哭,看到别人遭受痛苦,我们也感到痛苦。移情是个体在社会中与他人和谐共处的主要因素,语言是移情的主要手段之一。人际间交际需要相当程度的移情。要有效地与人交谈,必须了解对方情感和认知状态,当我们对此做出错误的假设和判断时,交际就会中断。Guiora把移情定义为“理解的过程,其中自我物体界限的暂时融合使我们可以即时领悟别人的情感经历”。

1.移情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LawreneeJbookbindes认为移情有下述功能:

(1)移情可以使说话人感受到你对他的理解和关心,因此愿意与你继续交谈,进一步吐露其内心情感。

(2)移情可以使说话人立刻感受到你是否正确理解他表述的信息,如果你理解有错误,说话人会立刻重新表述或解释其真实意图,你对说话人的了解会进一步加深。

(3)移情可以使说话人感受到你不但理解而且接受他。因此,说话人愿意与你分享其情感,谈及亲密个人话题,讲述个人经历。

(4)移情可以使说话人有安全感,消除对你的偏见或敌意,并意识到所有人都是可以理解的,并与你建立更有意义和有帮助的亲密关系。移情在课堂第二语言交际活动中扮演什么角色呢?首先,为了达到交际目的,师生二主体必须正确理解对方的情感和认知状态,如果对别人的意图不明了,交际就会中断。移情可有效增强

教师与学生及学生间的友好关系,增强情感的交流,使第二语言交际成为情感流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以情感为动力。其次,移情可以让教师和学生感受彼此的情感,有时人们在交谈时可能被对方误解,为了消除误解,说话人必须重新表达,或进一步解释。此外,移情可使师生间和学生间有心理的接触,有效克服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交际活动中经常出现的自我保护性心理屏障,或外语学习自我形象,激发学生的二语交际欲望。2.师生二主体间移情过程移情是通过交际得以实现的,交际的双方都是人,都是主体。为实现移情首先要认真听说话人讲话,不但要听懂,还要感悟到对方的情感和处境。当说话人感觉到你没有认真听,会失去继续谈话的愿望。其次,要正面理解和接受说话人的情感和观点,让说话人感受到“心理拥抱”。此外,听别人讲话时,不要有偏见,思想要开通。不只是用大脑去听,而且要用心去听。用大脑可以听懂别人的信仰、思想、态度、观点、价值观和愿望,只有用心听才能感受别人的情感。听别人讲话时要回应或回答,以表示你听懂或没听懂,可有效地促进语言交际的持续。回应时应留意对方的情感,而不仅仅是他讲述的内容或处境,移情式回答的关键是表明你理解他,而讲话人必然因此而愿意与你继续交谈。总之,移情式回应可使交际双方的情感更亲密。LawrenceBookbinder认为,转换话题式回应、权威式回应、判断式回应、建议式回应、部分否定别人情感式回应、反问式回应及讲述自己经历式回应等,均属可使谈话中断的非移情式回应。

三、移情式课堂交际活动

配对练习、小组或班级讨论是课堂第二语言交际的重要形式,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课堂上宝贵的时间。下面讨论的语言练习都是基于语言习得理论中的交际原则设计的,旨在调动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语言练习活动,通过移情达到情感沟通的目的。

1.利用课文组织讨论外语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选的语言材料,涉及广泛的文化知识,学生可以从中获得语言知识,同时也会对外国的习俗、信仰及价值观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语言材料,选择恰当的题目组织讨论,使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信仰和爱好的同时,增强交际能力和自信心。

文言文课堂教学论文范文3

(一)准确使用音乐教学术语

专业型教学语言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工具,准确使用专业术语,是各行业人员技术水平的基本体现,在音乐课堂上的专业型语言,更应该注重专业术语的使用。要是教师均使用生活化语言、俗称等代替专业术语,一方面体现不出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责任感,另一方面给学生留下“音乐课就是唱歌”的片面印象,更不利于音乐人才的培养。例如生活化语言中将三声部称作“上面的”声部、“中间的”声部以及“下面的”声部,而专业术语应该叫“高、中、低声部”。

(二)发挥肢体语言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广义上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音乐课堂本身就是一个小的艺术舞台,在舞台上肢体语言显得尤为重要。音乐教师要善于并指导学生准确运用肢体语言来增强舞台表现力和音乐艺术的美感[3]。肢体的伸展舒张均要与音乐节奏旋律相协调,与音乐不协调的肢体语言显得生硬,甚至“画蛇添足”,因此要用准确的肢体语言让学生享受音乐艺术的美。

(三)善于运用诗化语言描述音乐作品

要善于运用诗歌般美妙的语言描绘音乐场景,让学生沉浸在浓郁的语言环境之中。如音乐作品葫芦丝独奏《月光下的凤尾竹》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描述:“宁静的夜空,月光皎洁,江水缓缓的流淌,在月光下晶莹剔透,如何的月光,宛如缓缓流动的江水,化成美妙的雨滴倾洒在凤尾竹上,凤尾竹斑驳的影子在晚风中摇曳,向舞动的绿色精灵……”这样的描述一下子让学生置身于美妙的意境中,受到教育与感染。

二、适当运用时代型网络语言,让音乐课堂接地气,传播正能量

随着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网络语言正在逐步改变并影响着人们的语言环境,音乐课堂作为一个小的艺术传承和音乐教育平台,音乐教师也应该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音乐后备人才和传播弘扬时代精神为主题的音乐作品为己任。

(一)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运用网络词汇沟通

恰当使用网络词汇并不是一味地迎合,而是借助网络词汇更好地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恰当的运用网络热词能使得授课与时俱进,比如用“给力”等词汇对学生进行表扬等。

(二)要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要关注社会发展

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学习以“中国梦”为主题的音乐作品,将音乐课堂巧妙地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相结合,自然体现社会面貌和时代气息,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情操。

(三)使用健康、文明、积极的网络语言

作为教师,在教学时还应该注意使用健康、文明、向上的网络词汇,不能将具有骂人、歧视等负面意思的词汇带入课堂,不论那种语言,语言之美都以文明向上为最基本的前提。

三、重视语速语调

在课堂上,正确把握语速语调尤为重要,不恰当的语速让学生听课往往精神不振、一惊一乍或者昏昏欲睡。语速过快则让人不知所云,显得敷衍行事、照本宣科,语速过慢则显得有气无力、缺乏激情;语调过低学生难以听到或者打不起精神,语调过高则显得粗糙高亢,缺乏美感。因此,适当把握语速语调,是保证课堂语言美的重要方面,多快多高为宜,因人因环境而异,但总的原则是要符合教学课程的情景情节,强调重点时高亢、直述事实时平直、长串排比时明快、优雅安静时缓慢。抑扬顿挫、字正腔圆的语言,往往给人以心旷神怡、心潮澎湃的感受,能激发学生对于课堂的热爱。

四、结束语

文言文课堂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评价语

一、言语行为理论分析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根据言语行为理论的阐释,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是指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意图的行为,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举例来说,当老师走进教室,说“请同学把窗户打开”这本身就是一个施动的言内行为;当教师走进教室,说“教室怎么这么热呢!”其话语的言外之意是希望学生把窗户打开;当教师说完“教室怎么这么热呢!”有学生领悟了老师的意图,主动将窗户打开,这产生的就是言语后出现的行为动作――言后行为。

二、教学评价语概念分析

课堂教学评价语是指学生在完成某一规定任务时,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其中包括纠正、引导、鼓励、批评等多种言语行为,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的根本出发点应该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如何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课堂评价,已经成为教育界人士研究的热点话题。

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来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不仅具有评判学生回答的言内行为,而且对学生语文学习行为、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有言外之意和言后之效。也就是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时,其目的在于通过自己的言语,对学生产生影响,对学生施动,使其产生“言后行为”,而当教师的评价语没有对学生产生“言后行为”,抑或是“言后行为”不理想,通常会认为这样的课堂评价语是无效的。

三、教师课堂评价策略分析

为了使小学语言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使学生产生“言后行为”,使课堂教学能够按照教师的预期效果进行,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考虑:

(一)强制性评价语――尽量避免

语言是具有艺术性的,语文教师作为语言文字的传播者,在语言运用方面应该更加注重艺术性的培养,针对小学生,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以关爱为主,尽量避免使用强制性的评价语言,如:“这道题你必须给我做出来!”“这首诗你必须给我背下来!”“这个问题你必须给我回答出来!”等,像类似这样的强制性评价语,会使课堂气氛变得尴尬,而学生的心理除了逆反还会产生紧张与恐惧,这种课堂教学情景是与小学语文教育相违背的,同时从言语行为的角度来看,这种强制性课堂评价所产生的言外之意会使学生产生误解,而其带来的言后之意,也不会达到教师的预期效果。

(二)鼓励性评价语――提高比重

从情感的角度来讲,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是需要教师的呵护与关爱的,而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汉语技能,更应该是使学生体会汉语文字中的情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课文阅读情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时应该尽量多说出鼓励性、表扬性的课堂评价语言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讲解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我是男子汉》一文时,教师往往会在课文讲解结束后提出开放性问题,如“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是男子汉?”对于这样的问题,如果学生在回答时表示沉默或回答效果不佳时,如果学生刚好是男生,教师就可以通过评价性语言对该学生进行鼓励“老师觉得你就是男子汉,因为你……”,将学生日常表现的细节之处作为鼓励的内容,进而对学生进行激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批评性评价语――适度得体

一味的盲目鼓励在教师评价语中也是不可取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时,还是应该坚持适当批评的原则,如果教师不分是非对错,都采取表扬式评价,表扬评价后的言后行为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对学生适度得体的批评性评价,对学生而言也是对其言语的一种纠正与刺激。我们强调可以采取批评性评价,但还要遵循适度得体的原则,即对学生进行批评的时候不可太过激而伤害学生自尊心,使学生产生逆反情绪,从而出现适得其反的“言后行为”。

本文在对言语行为理论阐述的基础上将言语行为理论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的使用相结合,希望能够为广大小学语文教育者提供必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

文言文课堂教学论文范文5

首先,它具有一定的传播作用。教师头脑中的数学知识在课堂上主要是通过语言传达的,而数学知识包含在一字一句的语言中,也就是说教师头脑中的数学知识是以语言为媒介和载体传播给学生的。

其次,它还发挥着特定的指挥作用。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既要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还需帮学生巩固记忆。那么教师就应该像乐队的指挥那样去指挥学生,而课堂上教师的“指挥棒”就是语言,学生则跟随着指挥的引领轻松高效的掌握课堂知识。

最后,则是它的工具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思维是无法进行的。在数学课堂上语言的工具作用表现得更具体,教师不仅要通过“说”来进行“想”,而且还要通过说来表达“想”,在这里语言就好比是思维的教具,它让学生从教师的怎么“说”中去学会该怎样去“想”。

2.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及其特征

艺术,即“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方式、方法”,艺术品都是以“美”的形象呈现给人们的。语言艺术,也就是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完美的语言方式。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越强,越能烘托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扣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兴趣。那么要达到这样好的效果,语言艺术的特征也须现代教师熟知。语言艺术的几个特征表现如下:准确与规范性。数学是科学性和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更加准确、规范,不能含糊不清。教学语言要反复的推敲,必须严谨、周密、符合逻辑。在课堂教学中,“大概”、“也许”之类的模糊语言只会给学生带来模糊的认识。简洁性。简洁性是指教学语言要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不啰嗦重复,要言简而意明,这样学生既容易接受,又便于记忆。

3.数学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的培养

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语言艺术水平,必须注意平时的积累和实践练习。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教育呈现加速变革和日益复杂的局面,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满足瞬息万变的学习变革的需要。首先,在阅读各类书籍的过程中积累。书是人类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阅读书籍是对我们最大的补充,没有书籍的滋润,何来渊博的学识,何来传道授业解惑。读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智慧,扩大人的视野。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不仅会下笔如有神,还会出口必成章。

文言文课堂教学论文范文6

一、对于优生,要多给予启迪

这部分学生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课本上知识对于他们是轻而易举的事,他们所需要的是超越课本难度的新知,要体会学识上超越同龄人的,他们要享受获得更高水平知识的乐趣。因此,教师的评价,不能停留在简单肯定所学课本知识的层次上,而要选择独特视角,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深入思考、探究的欲望,使他们的学习进入更深层次。

从学习内容评:如一位学生作文中以水晶来比喻小公主的眼睛,我给予很高评价:“比喻恰切精当”,展示作品时问“为什么”,学生回答:“透明嘛,用这个比喻写出了孩子心灵的纯洁无瑕”这固然不错,但不够全面,我没有忙于作评价,而是顺势问了一句:“那为什么不用玻璃呢,它不也透明吗?”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悟出用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童真的纯洁和可贵。“评价的是一个学生,可受益的却是全体学生。”不光这个孩子得到了启迪,全班同学也从中得到了教育。

从学习方法评:如针对识字多的学生,启发说:“你是怎么认识这么多字的?”引导学生说平常留心生活中的字,赞扬“你是个有心的孩子,希望你能继续在生活中识字。”

这样的评价语言不仅给其他学生指出学习的目标,还给了优生继续奋斗的目标,避免使其满于现状。教师抓住这些个别现象进行评价,往往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二、对中等生,应该诚挚地欣赏

这部分学生在班内占多数。他们有向优生靠近的愿望,但学习积极性不持久,学习的潜力还没有最大限度发挥。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教师丰富、生动的评价语言能让这些孩子处于一种积极亢奋的状态,这个时候的他们所释放出的热情和潜能就能使他们努力向优生靠拢。同时他们也需要听到恰如其分的评价,通过老师的评价,了解自己的长处、短处,从而取长补短,完善自我。课堂评价就应侧重对他们学习态度的鼓励与欣赏,对知识正误及学习方法的点评。

等待时机在他们表现好的时候给予最大限度的表扬。“很欣赏你读书时专注、入神的样子”“你读得真好听。看,袋鼠妈妈冲你微笑了”“老师觉得,你长大肯定能当一个播音员!”……通过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充满信心,从而自信愉快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这样,学生的创造力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三、对学困生,要热切地激励

这部分学生通常在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及主动学习意识等方面存在问题。在评价中对他们的评价是最难的,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缺少自信心,最需要的是鼓励。因此,老师在评价时更应该小心谨慎,切不可敷衍了事,要从他们身上发现让他们自己认同的优点,进行准确的评价;发现闪光点,使他们打消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激发努力学习的愿望。

可侧重在学习态度方面:如“虽然你没有把问题答对,但你能举手发言就很了不起,勇气可嘉!”“你真有毅力,一次次读错,一次次重读,一次次克服困难,终于读对了!”“今天你读文没有重复词,一定是认真预习了。”

可为他设置下失败台阶:“你可能因为紧张答错了,平静一下心绪,你一定能回答得非常好。”“老师看得出你不是一个笨孩子,你回答不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你刚才没有认真地听讲,漏学了知识,现在老师帮你补回来,希望你以后不要犯同样的错误了。”刚柔并济的评价语言不仅能让差生心服口服,还为他们的进步指明了方向。

文言文课堂教学论文范文7

在进入21世纪的背景下,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中学语文教学仍然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不能以自身特有的汉语言魅力、内在丰富的人文蕴涵和情感动力赋予个体生命以价值、尊严以及发展动力,因此,我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中学语文生命化课堂教学”这一命题,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生命的追求和生命的丰富,从而全面提升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研究的基本情况:

在研究初期,主要研究语文学习心理,探索语文生命化课堂的心理机制。标志性成果就是我主持并于2005年结题的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名教师”资助课题“中学语文学习心理研究”。这一阶段的研究以高中兼顾初中,从实践层面上来说,由侧重对“教”的研究转向对“学”的研究,拓展了研究的空间;从教育对象的层面上来说,由初中生扩展到高中生,拓展了研究的范围;从理论的层面上来说,从以心理学理论作指导进行实践,转而研究语文学习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过程、能力特征等,由实践的层面提升到理论的层面。课题重在分析和研究中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借以促进中学语文教学向高层次上发展。这正是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突破的难点问题。

在中期阶段,我主要研究了中学生心理变化对言语表达的影响,探讨了生命化课堂的教学策略。通过对语文生命化课堂言语教学的指向性进行深入思考,从中学生心理变化对言语表达的影响来探讨生命化课堂的教学策略。我认真总结了前期研究成果,在《农村教育研究》发表了《中学语文学习心理研究报告》(2008.4),并于2008年由语文出版社出版了《名师讲语文――李震讲语文》;我又主持研究了“中学生言语和心理素质同步发展研究”这一课题,被省政府列入“六大人才高峰”第五批资助课题,这是我省基础教育系列唯一入选的一项课题,同时我被列入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第五批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运用了调查法,设计了《感觉偏好测查表》,寻找学生的优势通道,便于个性化教学。

在后期阶段,我深入研究生命化课堂的理论,建构生命化课堂模式,建构中学生写作模型。我主要从四个方面突破,一是运用行动研究法,在语文生命化课堂实践中探索,集中体现在生命化课堂流程设计、生命化课堂模式建构、生命化课堂策略运用;二是进行理论思考提炼,对语文生命化课堂理念进行追寻,对课堂教学流程进行模式重构;三是深入研究了语文本体,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百年语文“主体话语”的主要内容和话题方向,考察了百年来语文话语的基本语境和现实背景,打破了语文“性质神话”,抓住“汉字性”这个最根本的中国话语形式,提出了“文(人及其心灵统一体的象形符号)本性”这一语文本体性质;建构了中学生写作模型。这一时期,我主持的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语文生命化课堂理念特征与实践路向之研究”历时近三年结题,核心成员是张长松、李涛、管开兵、谢敏、朱曼雯、张永庆。课题自立项后先后研究了生命化课堂理念、课堂特征、课堂模式、资源开发、策略运用等,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厘清了语文生命化课堂理论

到目前为止,研究语文生命化课堂的文章较多。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把语文“生命化课堂”混同于语文“生命课堂”。语文“生命课堂”是用语文材料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而“生命化课堂”是在课堂上用语言文字来化育学生的生命。二是贴着“生命教育”的标签,课堂仍然是指令型的以语文知识为绝对主宰的格式化王国,学生缺少尊严感和自主性,很难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语文“生命化课堂”需要从理论上揭示语文本体,需要研究并论证语文生命化课堂的内涵、教育理念、价值取向、课堂文化、教学境界等。

我对“语文本体”的探讨和对语文“生命化课堂”理论研究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语文本体到底是什么?我查阅了大量资料,运用“字思维”深入探究语文学科性质,撰写了两万字的长篇论文《语文“生命化课堂”本源探索》,发表在人教社出版的权威刊物《中国教育科学》2013年第4辑上;又梳理了百余年语文教育历史,撰写了两万字的长篇论文《语文走向与主流话语的百年演进》,发表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上;还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等刊物上发表了《理性追寻:语文“生命化课堂”之重建》《语文课堂:享受语言文字的生命阳光》《从“知识课堂”到“生命化课堂”的飞跃》等论文,系统地阐释了语文“生命化课堂”研究中的理论问题,为语文“生命化课堂”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2.建构了语文生命化课堂操作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我在语文生命化课堂研究中建构了五种操作模式:

以目标整合为取向。语文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此类课堂模式是:整合目标,着眼生命关怀;围绕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落实目标,促进生命发展;拓展目标,激发生命活力;反馈目标,丰富心灵涵育。

以经验关注为取向。学生生活在世界中,参与在活动中,对生存状态和世界存在,会不断地产生体验,积累经验。这些经验是语文课堂教学最真实、最坚实的基础和源泉,教学中应该也必须联系这些经验,才能展现学生活泼可爱的天性以及丰富的想象力。此类课堂模式是:诵读通读,感知文本;联系生活,构建话题;探究读议,潜心会文;同伴互助,拓展思维;个性展示,全班评议。

以过程开放为取向。在语文课堂上,有着学生自身视野的开放,有着文本意义生成的开放,有着师生问答结构的开放。此类课堂模式是:马蹄组合空间,形成立体传导;小组讨论交流,开放学习方式;引入生活资源,重建文本意义;选择争鸣视角,碰撞思维火花;主题拓展联系,体现课堂张力。

以情意沟通为取向。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语言形式中感受生命的气息,让学生透过语言来发现川流不息的生命,体会深沉的生命意识,观赏高尚的生命之花。此类课堂模式是:整体把握文本,选择情意品点;捕捉言语空间,透过字词体验;理解生命意趣,填补言语境域;调动生活经验,流转生命光彩。

以丰盈生成为取向。个体生命的动态生成性,为语文教学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语文课堂必须引导学生不断地追求自己生活的意义和实现生命的价值,体现出生成的丰盈性。此类课堂模式是:营造轻松氛围,建立平等关系;引导学生参与,分享学习成果;展开联想想象,促进共融共生;交流回应沟通,体验唤醒生命。

3.归纳了语文生命化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语文“生命化课堂”始终伴随着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的探索。运用的主要教学策略有:

字里乾坤:生命化语文课堂深度解读的语言之家。汉字通过意象结构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全部内涵,描绘了“一幅初民的生涯图”(安子介语)。我在语文教学中始终运用多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展示汉字独特的魅力,深入开掘汉字的文化意蕴。我先后发表了《语文课堂:享受语言文字的生命阳光》(《中学语文教学》2011.03)、《以语言的魅力来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4.1)等论文。

主体参与:生命化语文课堂生命形态的深度探寻。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时采用了两种方式: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积极参与需要情感和态度的积极,有效参与需要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积极,这两个方面是有机的统一。

探讨这种课型的文章有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2009.10)上的论文《生成:在言语的感性世界里行走》。

理解想象:生命化语文课堂领异标新的心理桥梁。在实践中突破思维定势,在理解的基础上,注意通过对话互动,营造想象的氛围;积累表象,加深情感体验。这些措施,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体验感悟:生命化语文课堂生命意义的瞬间直觉。体验是生命意识的,感悟是突然窥见了语文学习的一片新的天空,跃动着生命的活力,身心得以涵养,精神得以澡雪。为了探讨这种课型,我先后发表了《体验:抒情语体教学的价值追求》(《中学语文教学》2011.5)、《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唤醒》(《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3.9)等论文。

视野融合:生命化语文课堂深情向往的生命交感。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把文本的视野、作者的视野纳入到自己的视域中,从而丰富和提高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经验视野,形成了一种新的视域,这就是视野融合。所以说,视野融合是“生命交感”。研究这种课型的论文有《对话:课堂最本真的敞开状态》(《中学语文教学》2009.6)等论文。

4.探讨了语文生命化课堂审美追求

主要研究了课堂中灵想的飞动之美、生成的智慧之美、体验的含蓄之美、对话的意趣之美、情景的交融之美、精神的烛照之美。

灵想的飞动之美。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喜欢通过感知、联想、想象、理解、感悟等多种心理因素的发现性活动,根据文本的邀请和呼唤,通过对话,产生飞动的灵想,达到美妙的阅读境界。

生成的智慧之美。生成教学实现了“人”和“语”的交融,“语”和“人”互为一体。这是在特定的情境中教与学智慧的呈现。

体验的含蓄之美。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没有让学生牺牲生命灵性和语言悟性,而是通过感知、融情和会悟来引导学生形成经验,产生领悟。讲究“情知交融”“身体心验”,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对话的意趣之美。对话的审美性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形成自由、开放的心理场,架构适合的对话空间,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策略,收到意趣盎然的学习效果。

情景的交融之美。情景交融之美主要是通过品味语言,用心玩味蕴藏作者的心机之处;互动交流,互相敞开,共享精神智慧。

精神的烛照之美。在阅读教学中,把握内在的视点,重新构筑形象,引导学生走进精神世界,获得新的领悟,学生的精神世界就会感到敞亮。

我先后发表了《借文句的阶梯跃入审美时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11)、《语文教学要“知白守黑”》 (《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1.4)、《在言语实践中引导生命主体不断超越――特级教师李震的“生命化”教学智慧》(收入程振理老师主编的《特级教师这样教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5.提炼了语文生命化课堂作文教学模型

研究高、初中作文教学写作序列,调动高初中学生的写作主体意识,唤醒高初中学生的写作体验,感同身受地体验写作的发生、构思、表达与修改。课题组通过实验研究,建构了“中学生写作‘三级转换’模型”。模型中用三个椭圆形(中间两个并列)表示作文三个阶段。“内部言语思维加工”指的是学生接受了作文的任务和明确了作文目标后,调动生活积累,运用有关写作知识,建立写作计划。这是完成“一级转换”。“言语表达” 把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言语,包括“外部口头言语表达”或“外部书面言语表达”。这是完成“二级转换”。“修改推敲润色”是指把物化的作文,经过增加、删改、取消、更换、修饰等加工。这是“三级转换”。

根据“中学生写作‘三级转换’模型”,我组织课题组成员,围绕“生命的诗意表达”这一主旨,收集了本校学生作文156篇,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新海高级中学学生优秀作文选》。

我还围绕“情趣”这一聚焦点,将初中语文(苏教版)三个年级六个学期每个教学单元的“写作点”进行整体设计,形成了一条三年的“写作能力发展链”,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出版了《情趣读写》一套写作指导书(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011),还编写了《走读中国――名山名文》一书,将国内名山一网打尽,名山之名文一览无余,让学生通过名山阅读名文,通向自然之心,步入精神之境。

三.取得的实际效果与反思:

1.创新和丰富了有关语文“生命化课堂”教学理论,发表了一批研究论文和语文教学编著。

在研究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有关生命化教育和生命化教学理论,探讨了语文生命化课堂的内涵、原则、本源和策略等十余方面的问题,结合生命化课堂教学实践,深入反思,先后发表研究论文十余篇,代表性论文有在《中国教育科学》上发表的《语文“生命化课堂”本源探索》、在《洪氏语文》一书中发表的《语文生命化课堂的意蕴与特征》,在《农村教育研究》上发表的《中学语文学习心理研究报告》等。这些论文或者从理论上对语文“生命化课堂”作了理性的探讨,或者从实践方面提炼总结了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教学编著有《李震讲语文》《笔尖上的成长》《情趣读写》《生命张力》等。

2.积累并发表了一批语文“生命化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学实录。

我先后评析了有关语文“生命化课堂”典型课例,整理并发表了一批课堂教学实录。高中课例有:《登高》(张永庆)、《渔父》(管开兵)、《将进酒》(谢敏)、《雷雨》(朱曼雯)、《声声慢》(张长松)等;初中课例有《我的叔叔于勒》(王旭彤)、《“诺曼底”号遇难记》(王旭彤)《惟一的听众》(宋凯)、《都市精灵》(王锦起)、《桃花源记》(王锦起)、《爱莲说》(朱海燕),分别发表在语文核心或主流刊物上,或者被收入《名师成长研究丛书》或者《走进新课程》里。

我运用生命化课堂理论对这些课例或者教学实录进行分析研究,先后发表了有关课例研究论文十余篇,如《借文句的阶梯跃入审美的时空》《对话:课堂最本真的敞开状态》《彰显经典之魅力》《关于的教学对话》等,在全国中学语文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建构了五种语文“生命化课堂”教学模式和“中学生写作‘三级转换’模型”。

根据语文“生命化课堂”模式设计教学流程,课堂上师生以平等为基础,它以物质形态的言语交往为表征,以精神形态上的心灵互动为本质实现。有一批体现“生命化语文”理念的教学课在全国、省、市教学比赛中获奖,或者被教育行政部门推荐为示范观摩课。

“中学生写作‘三级转换’模型”展示了作文由思维到表达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是唤醒生命意识,激发生命潜能,形成生命体验,产生表达欲望,形成生命话语。

4.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新海实验中学等实验生命化课堂的学校,在语文教学中都能够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课堂上学生普遍敢于表达,善于表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近年来在全国或省级作文大赛中有一大批学生获一等奖;二是学生在全国、省、市报刊上发表优秀作文数百篇优秀习作;三是在江苏省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学生也有出色表现;新海高中、赣榆高中和海州高中考入名牌大学的学生作文被收入《笔尖上的成长》一书有60余篇,著名特级教师、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陆志平先生在《序》中评价说:这些文章“热情澎湃,坦诚率真,是勇敢无畏、活力四射,是21世纪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的青春气派。”

5.大面积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

生命化课堂实验学校构建了生态语文课程环境,任课教师在任教过程中注意修复语文学习生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任教班级语文成绩普遍提高。考入高校的学生到高校后充满青春的活力,他们或者参与班级管理,或者担任学生会干部,或者成为文学社、诗社成员。

6.阶段性语文生命化课堂教学成果先后获省市级奖励。

前期侧重初中“语文生命化课堂教学研究”,获首届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江苏共获奖16项,填补了江苏苏北五市空白);后期侧重高中“语文生命化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获首届江苏省教学成果(基础教育类)奖一等奖,获全国中语会优秀教学改革成果奖(2009―2013)二等奖;“语文学科教学中主体参与方法和途径研究”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李震讲语文》获连云港市教科研优秀成果特别奖。

7.课题促进了参与者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促进了专业发展。

参与者阅读了一批有关生命化语文研究专著和研究论文,进行了文献综述,提高了理论素养;“语文生命化课堂理念特征与实践路向之研究”课题被评为江苏省“首批精品课题培育对象”。我由教授级中高晋升为三级教授,张长松被评为“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江苏省课程教材改革试验工作先进个人”;李涛被评为“连云港市名师”“江苏省课程教材改革试验工作先进个人”;谢敏被评为“连云港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多次获全国、省作文大赛“优秀指导老师”称号;朱曼雯被评为“连云港市语文骨干教师”,多次获“江苏省作文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管开兵被评为“连云港市语文学科带头人”、连云港市“521工程”培养对象。

8.布点实验,应用推广,成绩突出。

我原在赣榆县中学任教高初中语文教学,先后发表过两个实验报告:《初中语文引读教学实验报告》《高中语文四课型试验刍议》;在连云港新海实验中学担任校长期间,带领语文团队从事语文生命化教学改革,教学成果获首届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后担任东方分校(现连云港高中)校长,带领语文团队研究语文学习心理,获省级资助课题并结题;海州高级中学从语文“生命化课堂”中分离出“语文审美教育”和“语文课堂审美生成”,先后被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为“十一五”“十二五”课题,取得了显著成果,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基础教育类)一等奖。赣榆高级中学设计的体现语文生命活力的《“山海文化与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基地方案》,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课程基地。

文言文课堂教学论文范文8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讨论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对于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参与、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疑难问题有重要的意义。相互讨论可以使模糊的认识变得明晰,散乱的知识变得系统,零星的感悟变得更加完整。但是也不能随意开展讨论,适时地讨论才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否则,不仅达不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反而会成为影响学生学习进步的障碍。小学语文课堂讨论有积极的作用,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使思维迅速发散与集中,扩大思维容量,它还能促进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适时而有价值的讨论,往往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在讨论中明辨是非,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加强讨论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语文学习的很多内容都是开放性的,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局限在老师给出的答案中而不再思考。讨论环节的增加则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问题的结果,从而锻炼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也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境遇中解脱出来,激发了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1.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富有情趣,善于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风趣机敏的话,以增添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语文教学语言的形象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善于形容、比拟,绘声绘色,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感以唤起学生的表象,使学生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最令人深思、最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的语言,语文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就能使语言充满魅力、富有启发性;就能启迪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动脑去思考、动眼去观察、动口去表述,学会写作,从中获得知识。

2.语言规范准确力。

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必须借助于语言来表达,因此语文教学语言必须要做到规范和准确。语文教学语言的规范,要求语文教师讲课时发音要正确,语句要合乎语法修辞,用普通话;要求围绕中心,句句紧扣,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要求遵循规律,论证严密,立论有据,不以偏盖全。语文教学语言的准确,要求语文教师选字用词要科学无误,不含混、不糊涂、不模棱两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否规范和准确,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规范准确、言简意赅的教学语言,才具有美感效果,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反之,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或障碍,妨碍学习的顺利进行。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剔除颠三倒四的罗嗦话、无关紧要的两可话、牵强附会的题外话、不着实际的空洞话、不合语法的半截子话。

3.语言含蓄幽默力。

语文教学语言的含蓄,指的是含而不露,语文教师只引导思路而不告诉结论,不讲本意而进行烘托和暗示,让学生思而得之。语文教学语言的幽默,是指在保证课堂庄重严肃、科学规范的前提下,适时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发人深省的典故等,使讲授富有启发性。含蓄幽默的语文教学语言是耐人寻味的,它能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像力,去丰富和补充语文教学内容。它有如宜人的春风,拂得学生心智激荡,乐得学生学而不倦。

三、课堂讨论虽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是应掌握好度,否则会适得其反

课堂上讨论的问题要有目的性、科学性,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讨论的价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每个问题都需要开展讨论,要有的放矢,所讨论的问题必须为提高课堂活动的效率服务。但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的课堂讨论却成了为完成任务而设定的一个环节,所讨论的内容没有任何价值。有价值的问题讨论,往往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在讨论中明辨是非,是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得到唤醒和发展,但有些教师只是把讨论作为课堂教学点缀,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学生讨论刚刚开始不久,有时甚至才发表了一个意见,其他同学还没来得及发言,教师就匆匆收场。这时,学生的思维尚未碰撞、激活,讨论尚未进入实质性阶段,而且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学生未完全弄懂,在学生“讨论”正浓时突然打断,往往使学生大惑不解。这样,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浪费了时间,使讨论仅仅流于形式。

对于教师来说要在课堂上能放能收是一个难点,但目前教师在设置课堂讨论这一环节时,往往是设置一些话题抛给学生自己讨论,就在一边旁听,以至讨论的内容跑到话题之外去了也不加以引导,看似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其实讨论的实效性很差,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没有帮助,也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高效课堂必须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但问题是,小组合作大多即使安排了,由于事先缺乏合理的分工,只有少数学生参与,讨论也没有目的性,其他人无所事事,甚至说闲话,不参与问题的讨论。因此,在课堂讨论时应该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讨论环节还有助于与大学教育接轨

文言文课堂教学论文范文9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课堂 评价语言

语文课堂评价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行之有效的调控手段,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始终,其语言不但影响着学习者的自我期待和自我认识,还间接地影响着他们对自己的价值判断,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

有效的语文课堂评价语言,能够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师生的互动交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形成健康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有效语文课堂评价语言的运用,可以使教师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存在问题探析

当前语文教师普遍注重课堂评价,重视评价语言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课堂上不断涌现出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评价语言。但同时存在以下问题:

(一)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言重视预设,忽视动态生成的过程,评价语言缺乏科学性。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可以根据教学的目的,按照教学思路,进行预先设计;但同时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瞬息万变”,在与学生的互动交往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进行即时、即兴的评价,这使得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充满着不确定的动态。然而,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预设的评价语言,运用得较为得心应手;应对学生给予即时反馈的评价,在语言表述上却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案例:一位教师在《我若是小小鸟》的课堂上,提出这样的问题:

老师: 同学们,你若是只小小鸟,你将会怎样?

生A:我若是只小小鸟,我将会飞入云霄!

老师:那么,怎样才能飞入云霄呢?

生A:展开双翅飞入云霄!

老师:到底怎样飞?

生A:这样飞。(做出双手展翅飞翔的动作)

老师:坐下,没有想好,我们问问其他同学该怎么飞。

生B:只有勤劳,才飞入云霄,才能飞得高!

老师:很好,大家一起说:只有勤劳,才能飞入云霄,才能飞得高!

显然,在提出问题之前,教师早已事先设定好了问题的答案,希望学生能够沿着自己的答案回答问题,使教学环节能够顺利进行。然而,A同学“展翅飞翔”的动作显然出乎教师的预料,所以,A同学做出这样回答和动作,完全被忽视了。渴望得到教师首肯的A同学,在得到一句“坐下,没有想好”的命令之后,是否还能够再次鼓足勇气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言机械、单调、匮乏,缺乏艺术性。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的评价语言,如“你真聪明”、“你真努力”、“你真棒”、“很好”、“继续努力”、“好”、“对了”、“正确”等等,反映出教师课堂评价语言枯燥单一的现状。案例:一位教师教授《将相和》课文。

老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

生1:我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聪明。

老师:(语气平淡)嗯,还有吗?

生2:我喜欢廉颇,因为他知错就改。

老师:(称赞)很好,还有其他的吗?你们说得很棒。

教师的评价语言对学生而言只表现得简单正误判定,而学生对之对错的原因并未完全知晓。学生等待着教师的肯定和鼓励,然而教师只一个“好”字,或者根本不作任何评价,这种单调的评价语言,会使课堂变得了无生气、死板;激发不起学生回答问题、讨论问题的积极性。长此以往,这种评价的激励作用也就消失殆尽,只剩下教师的一种习惯性反应。

(三)在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具体运用中,存在讽刺、挖苦、苛责学生的情况,缺乏人性化。教师以讽刺、贬低、挖苦等口吻来评价学生,刺伤学生的自尊心;或在批评学生时,态度过于严厉,表达过于直接,使学生心理上难于承受;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存在对比现象,对于某个学生的评价,往往拿其他学生的优点来比他的缺点,借此指出学生主观努力不足,试图激发孩子的好胜心,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二、提升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言效果的建议

(一)提高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理论素养。教师需重视课堂评价相关理论的学习,同时,向名师学习,注重自我提高。名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向名师学习课堂评价语言,是教师提高自身课堂评价语言的一条捷径;加强与其他教师间的交流、学习。

(二)课堂教学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为课堂评价语言的使用创造条件。要提高课堂评价语言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前必须要认真设计教学方案,充分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状态,对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充分估计和预料。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时,应认真设计好课堂的提问,优化提问质量。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现有水平,相关经验进行充分了解,以及对学生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表现进行充分估计,在教学实施中,才能捕捉到学生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才能对学生的各种有创造性的回答做出及时而正确的反馈,进行适当的评价。教师要学会课堂倾听,观察学生反应。因此,评价语言运用的效果是因人而异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使用评价言语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从而决定某种评价言语是否可以继续使用,或者做出怎样的调整。

(三)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言要丰富多样,注重评价语言的艺术性。单调的评价语言容易使学生产生听觉疲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富有诗意、丰富多彩的评价语言则不仅能唤醒学生求知的欲望,更能使学生在妙语连珠的评价中受到熏陶感染。评价语言是一门艺术,它根植于深厚的教学功底、良好的口语素养和正确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急需以艺术化的态度去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营造课堂教学评价的美学韵味。课堂评价语言不止局限于有声语言,多样的无声语言更具魅力。语文教师要提高课堂评价语言的有效性,还必须重视教学的反思和课堂评价语言的研究,在反思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评价语言的本领,成为行家,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运用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综上,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评价对学生发展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只有真诚地关爱每一个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使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语言焕发生命的光彩,才能使每个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张虹.提高课堂评价语言有效性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 2007(01).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