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土建中级职称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6 15:40:33

土建中级职称论文

土建中级职称论文范文1

一、业务工作计划

1、做好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

主要措施:根据十七大报告第十二条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第(四)条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及中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编委办《关于转发〈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筑人通〔XX年〕79号)、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市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设置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筑事改字〔XX年〕1号)文件精神,做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

2、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认定,资格委托评审工作。

主要措施:根据市职称工作安排意见,组织全市开评职称的事业单位,包括十一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召开全市职称工作会。做好政策宣传,要求各个单位将申报职称的材料报送到我办后,我们再根据省人事厅、省农业厅文件《关于印发〈省农业系列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的通知》(黔人通〔XX〕88号),省人事厅《关于印发〈省工程系列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的通知》(黔人通〔XX〕85号)等评审条件,及各系列评审工作安排。对各个单位报送的材料进行逐项审查,对符合评审条件的个人就开出市专业技术职务委托评审工作介绍函推荐到市人事局参加评审;不符合文件规定的材料,就对其单位办事人员解释清楚为什么不能推评,并将其材料退回。

3、做好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报名工作、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工作。

主要措施:将通知考试的文件发到市属相关单位以及银行、发电厂、盘江化工厂、水晶集团、煤气气源厂等单位,各个单位接到文件后组织人员参加报名。在报名当中,我们将为广大考生做好报名服务工作,对需要考试资料的考生帮助他们选择考试用书,考试用书运到后就及时通知考生来领书。准考证在考试指导中心领到后,就逐一通知考生前来领取。

4、着重做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做好全市专业技术人才的综合管理、职称评聘、继续教育等工作。

主要措施:根据十七大报告第八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第(一)条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及省人事厅、省教育厅、省科学技术厅、省财政厅《关于转发〈关于印发〈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的通知》(黔人通〔XX年〕189号),市人事局《关于转发省人事厅〈关于在全省专业技术人员中开展公需科目学习的通知〉的通知》(筑人通〔XX年〕65号)文件,将组织全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1—2门学习测试活动。学习测试折算继续教育学时数20个,结果将登记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登记证书》上,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聘任、职务晋升、年度考核的内容之一。

根据各个单位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方案》,结合相关系列的评审条件,对各单位要求聘任的人员进行严格审核,对符合条件的人员报局党组会研究,同意后给予聘用。

5、继续加强聘后管理,对XX年取得的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进行审核。

主要措施:通知各个单位审核XX年取得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在审核过程中对以下内容进行逐项审核: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批准文件及其资格证书;近三年以上的各年度考核表;能体现任现职期间取得工作业绩的获奖证书、证明或有关材料;本专业论文或技术总结、业务工作总结;接受继续教育情况的证明(证书);本专业技术职务系列或行业主管部门要求的证明材料;单位或工作部门对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的审核材料的认定和其履行岗位职责情况作出的具体评语。在审核过程中,如发现下列情况则取消其任职资格:违背四项基本原则者;年度考核连续2年不称职者;不能履行岗位职责,在工作中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影响极坏、群众反映强烈;触犯刑律,被司法机关判刑。

6、根据上级要求做好农村乡土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审工作。

主要措施:根据十七大报告第五条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三)条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主动与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联系,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做好(本文来自课堂作文网kt250.com,转载请注明)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在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审方面,组织人员对农民进行大力宣传。与文广局联系,通过电视宣传,并组织人员到各村张贴《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管理暂行办法》。让更多符合条件的农村实用人才晋升职称。

8、继续完善农村乡土人才数据库。

主要措施:在农村乡土人才培训工作结束后,及时将参加培训的农村乡土人才的基本情况录入农村乡土人才数据库。

土建中级职称论文范文2

工程技术类中级职称论文字数限制

每个刊物的字数都是不一样的,要是发省级刊物的话一般字数在2000字到3000字之间不等,一般多数在2500字左右

关于工程师的职称论文

水利工程中的工程地质综述

摘要:本文回顾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学的三个时期,分析论述水利工程中的工程地质环境问题,最后总结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测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地质环境 地质勘测 方法

1、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发展回顾

50年前,中国没有专业的工程地质人员,少量简单的道路、桥涵、房屋等建筑设计中的地质问题,主要由土木工程师凭经验确定解决方案,有时也聘请少数地质师进行咨询。至于水利水电建设的工程地质,由于没有建设什么现代意义上的水利水电工程,也就谈不上相应的地质勘察与研究,尤其是大坝建设中的工程地质勘察几乎是一片空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水利水电建设事业的发展,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学也应运而生,并日益发展壮大,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1)20世纪50~6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中国建设了许多水坝,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如淮河流域的梯级水坝,板桥、石漫滩、响洪甸、梅山、佛子岭等,黄河上的三门峡、浙江的新安江、资水的柘溪、广东新丰江、江西上犹江等。

(2)2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中国在一些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兴建了一批有代表性且规模较大的大坝,这一时期的工程建设及相应的工程地质勘察,全方位地为提高中国大坝建设的工程地质勘察与研究水平提供了条件。

(3)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国政府为进一步综合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相继决定兴建当今最引人瞩目的三个巨型水利水电工程,即雅砻江二滩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和长江三峡工程。这三大工程的成功建设,标志着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的实践经验和学术水平,已登上世界水坝建设工程地质研究的前沿。

2、水利工程建设的工程地质环境分析

工程地质环境稳定性从决定因素和表现形式大体可分为地壳稳定性、地表稳定性和地基稳定性3方面的内容。地壳稳定性主要由地球内因影响下的地壳表层的相对稳定性;地表稳定性是地面由于在人类工程活动的外因条件下结合内外动力工程地质作用的稳定性;地基稳定性指水利工程影响范围内地基岩土体的稳定性。

(1)地壳稳定性

地壳稳定性是在地球内因、外因及水利工程影响下的断层移位、一些临界稳定性坡体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及水库诱发地震等地质现象的加剧或诱发。我们主要从区域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来调查研究影响系统应力场和渗流场重新分布的规模和强度,从而获得这些工程地质现象发展的预测资料,稳定性破坏的空间范围,稳定性趋势的时空关系,预测其稳定破坏的相对时间,提前做好准备,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对现有的工程地质破坏现象进行应力应变反演算反分析,找到影响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从而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通过人为的外力作用来协调,达到系统的稳定。对于水利工程来说,影响地壳稳定性的突出因素是全新活动断裂和地壳升降运动,最重要的是由于现有的水环境平衡状态的改变而引起的各种工程地质现象,造成应力场和渗流场的重新分布,以求达到系统的能量平衡和结构稳定。

(2)地表稳定性

地表稳定性则主要表现为滑坡、泥石流等动力工程地质现象和地面沉陷、黄土湿陷、砂土液化、水库边岸再造等各种地表变形破坏,还包括地表岩土体的性质变化(地下水位上升促使的沼泽化、土壤盐渍化等)。主要调查研究和预测这些工程地质现象的发育规模、发展速度及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工程技术措施来防止或减弱这些变形破坏。

(3)地基稳定性

地基稳定性主要是指地基的承载能力和变形问题。这里的地基稳定性不仅仅指水工构筑物的地基稳定性,而带有区域性的地基稳定性。坝基的稳定性除了承载能力和变形问题,还有坝体的抗滑移问题(坝基岩层的产状对坝基的抗滑移稳定性影响很大)。水利工程的地基不仅承受水利构筑物本身的自重,还得承受水自重及由于水的作用形成的各种荷载作用,接受这些荷载后地基必产生一定的变形来平衡,以应力能转化为应变能。特别是对于岩基,在荷载作用下,既有岩石的弹性变形,也可由岩石的塑性变形或者沿某节理裂隙发生剪切破坏引起基础沉降。软弱夹层或节理也是抗滑移稳定的主要研究对象。

3、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测的主要方法

(1)钻探

钻探仍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手段。随着工程建设的地基条件日趋复杂,许多特殊的地质问题,如软弱(泥化)夹层的层位确定及取样,砂卵石地层特别是巨砾、漂砾地层的钻进,砂砾石层取样,砂层取原状样,特硬地层如燧石层、石英砂岩地层的钻进,钻孔岩心定向等问题,依靠常规的钻探方法无法获得满意的结果。国外解决类似的特殊地层钻进问题,有的有成熟的设备机具,但价格很昂贵;有的则还没有可靠的方法加以解决。在国家“六·五”、“七·五”科技攻关中,中国的工程师本着为生产服务、自力更生的原则,为解决上述难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一批在实践中获得良好效果的成果,包括:大口径钻进技术、金刚石套钻取芯技术、金刚石钻具砂卵石层中钻进技术、液动阀式双作用冲击回转钻进设备、各种类型的砂层和软土层钻进及取样技术等。此外,在绳索取心、破碎地层取芯技术等许多方面,都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缩小了和国外技术的差距。

(2)工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工程物探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它是应用观测仪器测量被勘探区的地球物理场,通过对测量场数据的处理和地质解释来推断和发现地下可能存在的局部地质体、地质构造的位置、埋深、大小及其属性的科学。探方法主要有以位场理论为基础的重力场勘探、磁场勘探、直流电场勘探等,以及以波动理论为基础的地震波勘探、电滋波勘探等。

①重、磁位场勘探。重、磁位场勘探是最古老的一种物探,相对于地震勘探而言,其精度和可靠度较差。目前,由于一些高精度的重力仪、磁力仪的研制和应用,使得重、磁位场勘探的精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神经网络技术等在重、磁位场勘探中的应用,以及磁性矢量层析成像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使重、磁位场勘探在上个世纪获得了广泛的发展应用。地质勘测中应用较少。

②地震勘探

在工程地质勘探中应用较多的为人工激发震源地震波勘探,其人工激发震源有多种。目前,地震勘探在水利水电工程领域发展较快。

③电磁勘探

包括天然场源的电磁测探(MT法)和人工场源的连续的电磁波勘探(EM法)等多种方法。近年来,电磁勘探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④电法勘探

主要包括电阻率法、充电法和自然电场法、激发极化法、电磁感应法。可分为稳定电流场理论、交变流法理论两个分支。在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应用较多的是电阻率法。

⑤地球物理测井

20世纪90年代,由于数值模拟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动态测井技术成为可能。另外,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钻孔彩色电视适用范围由原来的91mm钻孔发展到50mm的钻孔,并可实现图像数字化实时采集压缩存储,成果可刻录成VCD光盘,还可进行后期图像处理及制作。

参考文献:

[l]张悼元,等.工程地质分析原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l981.

[2]谭周地.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评价与区划[A].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论丛(4).北京:地质出版社,l987.

看了“工程技术类中级职称论文字数限制”的人还看:

1.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2.2017年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3.2017上海中级职称论文要求

土建中级职称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职教育 土建类专业 “双师素质” 师资队伍

[作者简介]黄志良(1965- ),男,江苏溧阳人,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党委书记兼校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孙静华(1963- ),女,江苏常州人,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胡冬艳(1982- ),女,山东济宁人,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江苏 常州 213016)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终身发展的制度设计”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JA114017,课题主持人:孙建波)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双师素质”的质量直接决定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建立一支职业素养较高、专业实践能力较强、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是各高职院校首要思考的问题。

有关“双师”内涵的表述众说纷纭。“双师素质”是在“双师型”之后出现的术语,是对“双师型”内涵的深层次诠释。“双师素质”既包括获得的“双证书”“双职称”等对“有形”资格的认定,还包括对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等“无形”资格的认定。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明确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界定的标准。“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综上,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应能及时把握建设行业发展最前沿领域的动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和教师系列中级职称;具有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执业资格证书。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开设土建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作为调查对象。首先,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研究分析,为调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笔者访谈了3所国家重点建设的有土建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使问卷设计更加有效、科学,提高了调查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向国内30所具有土建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师资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共发放120份调查问卷,回收108份,问卷回收率为90%,其中有效问卷1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3.33%。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双师素质”师资基本信息调查结果与分析。通过对调查院校的“双师素质”师资的一般年龄、学历层次、职称、来源和所拥有的职业资格证书与所任教专业的对口度如何等问题的调查结果分析,“双师素质”教师大部分是中年教师,学历集中在本科层次,职称绝大部分是副高职称,来源渠道大部分是高等学校毕业生,“双师素质”教师中兼职教师所占比例少,所拥有的职业资格证书与所任教专业的对口性不是百分百吻合,许多教师具备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但缺乏与证书相一致的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由此可见,目前,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师资来源渠道单一,少部分“双师素质”教师有名无实。

2.“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认识、认定与考核评价调查结果与分析。(1)“双师素质”内涵。28.54%的调查对象选择“双证书”;71.46%的调查对象选择双能力(较强的专业理论教学能力和较强专业实践能力)。(2)“双师素质”资格认定。对于在贵校是否有较科学的“双师素质”评定标准的问题调查中,78.57%的高职院校选择“没有”;21.43%的高职院校选择“有”;对于贵校“双师素质”教师资格的有效期的调查,17.66%的高职院校认为是长期有效,82.34%的高职院校认为在一定时期内要对其进行动态考核,重新认定。(3)“双师素质”考核评价。在贵校是否有“双师素质”教师激励机制调查中,57.14%的高职院校有激励机制,42.86%的高职院校没有激励机制。在贵校每年的教学质量先进评比中是否考虑“双师素质”的这一问题调查中,35.71%的高职院校选择“否”,64.29%的高职院校选择“是”。在贵校“双师素质”教师年度考评中比重最大的评价指标(多选)的调查中,71.43%的高职院校选择教学能力,只有9.62%的高职院校选择社会服务能力。

对以上调查结果分析得知:各高职院校对“双师素质”教师评价标准认识的偏差以及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导致目前大部分院校将“双师素质”教师简单地定义为“双证”“双职称” “双能”教师;“双师素质”标准缺少科学有效的操作细则,从而影响“双师素质”教师资格的认定和质量;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形成较科学和完善的“双师素质”考核评价相关的办法和制度。

3.“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调查结果与分析。(1)在贵校“双师素质”教师所占比例调查中,80.38%的教师所在的高职院校的“双师素质”教师占80%以上,19.62%的教师所在的高职院校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不足80%。(2)在对您认为要成为“双师素质”教师有哪些困难的调查中,52.58%的教师选择无实践锻炼的机会,20.35%的教师选择学校激励政策不健全。(3)在您认为学校在“双师素质”培养上的经费投入的调查中,10%的教师选择很好,80%的教师选择一般,10%的教师选择较差。(4)在您认为影响“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因素(多选)的调查中,93.76%的教师选择“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制度不完善和培养制度尚不健全,85.21%选择缺少“双师素质”教师在职培养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通过对以上几方面的调查结果分析可知: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在“双师素质”师资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在内涵和认定标准上存在诸多歧见;培养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制度不完善,制度执行流于形式;缺乏对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导致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差;对教师的继续教育重视不足,缺少“双师素质”教师在职培养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绩效评价体系的滞后致使“双师素质”教师的价值难以得到有效实现等。综上所述,诸多原因严重羁绊高职教师“双师素质”培养的脚步。

三、对策及建议

1.强化制度保障。(1)健全法律法规及经费保障机制。“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是内外因素的有机结合,需要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和教师本人多方的密切合作。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现有的《职业教育法》虽然对职业教育义务作了相应的规定,但执行力度不强。我国应制定适用于高职教育“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法律法规,通过政策引导,调动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等各方对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师资培养的主观能动性,共同建设“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此外,还需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增加“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资金,并设立专项培养经费。(2)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向“双师素质”发展的内驱力。首先,要完善职称评审制度,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依据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的特殊性,出台与之相应的职称评审标准,应把专业技能考核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还需适当降低学术方面的要求,从而真正体现出与普通高等教育教师的区别。其次,要将“双师素质”教师的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称、奖励和进修机会等方面直接关联起来,激发教师争取“双师”资格的积极性;增加“双师素质”教师的待遇,给予“双师素质”教师评优方面的优先权,并建立专项经费,用于对“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和奖励,形成一种明确的“利益激励机制”,保证“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

2.完善认定和考核体系。《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诠释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反映了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对“双师型”教师标准的理解。但仔细研究会发现,现行的“双师素质”认定标准还存在问题:一是认定标准过于简单,缺乏融合教师教学活动所需的相关能力要求,二是量化指标不全面且界定不清晰,可操作性不强;三是缺乏动态考核和目标激励,一旦认定无需再努力。因此,高职院校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双师素质”教师认定标准,并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认定标准要按不同类别和级别进行构建,并设立初、中、高三个等级;要将知识、能力、素质等教师个人基本教学技能和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技能竞赛及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等方面作为认定标准,最终由行业专家和学校共同鉴定其“双师素质”资格。在考核体系中,要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核,适当加大实践技能的权重系数,对其教育科研论文的考核也应突出教学实践与改革、实用新技术等方面,再结合相关定量、定性指标,为“双师素质”教师的考核提供科学的参考标准。其次,要建立动态的认定及审核机制,“双师素质”教师资格不能采取终身制认定方式,要进行动态考核,对原取得的认定资格进行评审,以保证教师的能力能适应学校和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

3.拓宽引进和培训途径。(1)多渠道引进兼职教师,并确保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兼职教师是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组成部分,学校应积极从企业引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和操作技能强,且熟悉行业发展情况,并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人才来担任实习指导教师或兼职教师。同时,要制定相应的制度或管理办法,以保证兼职教师的稳定性。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为抓手:首先,制定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用于指导兼职教师的聘用、管理、待遇和考评等方面的工作;其次,要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建立兼职教师信息数据库,强化兼职教师的管理;再次,要加大引进工程师及以上职称的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力度,来优化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师资结构;最后,还要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增加兼职教师的归属感,从而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2)拓宽培训领域,增加“双师素质”教师培训的机会。高职院校亟需建立开放培训机制和拓宽教师培训领域,鼓励教师进修、培训和学习。制定教职工继续教育(培训)制度或管理办法,培养在职硕(博)士研究生的暂行规定等制度,鼓励青年教师进行学历提升;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教师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实践锻炼,让其负责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或参与校内实训教学设施的建设等工作;鼓励教师考取与本专业相关性较高的执业(职业)资格证书,并为其报销费用;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大赛,并在经费上给予支持;要重视对兼职教师的后期培训,特别是教育理念、教学艺术、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使教学富有成效;安排教师到企业全职顶岗锻炼,与企业深度合作,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和技术研发与服务等工作,加快教师向“双师素质”靠拢的脚步。

[参考文献]

土建中级职称论文范文4

市国土资源局基层党组织先进事迹

2013年,潍坊市国土资源局机关党委,在各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始终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机关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把业务工作的难点作为机关党建工作的重点,把业务工作的热点作为机关党建工作的突破点,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扎实推进机关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全方位开展学习教育,巩固提升文明创建成果,塑造了“文明国土·地利人和”机关文化·服务品牌,打造了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服务优良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创新创优。市局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奖、部级职工书屋、山东省第十六届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2013-2015年度省委讲师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教基地、山东省理论大众化示范点、全市学习型党组织先进单位等20多项党建方面的荣誉称号。

 

土建中级职称论文范文5

拓宽视野,营造宽松的选人环境,壮大人才队伍。要创新人才观念,大力挖掘选拔农村人才,变“隐性”人才为“显性”人才,不断壮大农村人才队伍,服务农村经济。一是完善选拔标准。放宽准入条件,降低入选门槛,打破学历、身份、年龄限制,把技术和效益作为选拔农村人才的主要标准。二是拓宽选拔渠道。除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才,还应建立和完善选拔标准,从种植、养殖、加工、运输专业户等率先致富的人员中,从有一定文化、有头脑、悟性强、有培训前途的青年人中,从有专长、有技能的能工巧匠、“土专家”、“田秀才”中,从为农产品销售牵线搭桥的农村经纪人中,选拔优秀的农村乡土人才,按照乡土人才的不同类型,分门别类进行登记造册,建立乡土人才库,真正把农村实用人才纳入组织人事工作的管理和服务对象。三是实行“柔性”管理。在乡镇一级确定人才信息员,及时收集各类人才信息资料,将新发现的人才迅速纳入管理。同时,定期对农村人才分类需求进行统计,便于各类人才资源的统筹调配,保持农村人才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四是引进急需人才。对农村的发展现状、产业规模和农业人才总量、结构、分布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摸清人才需求,突出引才重点,提高引才质量,确保引才效果。继续实施“三支一扶”等计划,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加强管理服务工作,健全激励约束和保障机制,吸引更多的毕业生投身基层,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鲜血液。

多措并举,营造高效的育人环境,提高人才素质。人才培养是提高人才素质的根本途径。目前,要在进一步摸清底子、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紧扣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根据实用人才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合农民和农村特点的教育和培训模式,挖掘农村内部资源和力量,建立解决农村人才问题、提高农民致富能力的长效机制。要统筹制定和规划农村人才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各级教育培训设施、人才等资源,做好农村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一要在培训阵地建设上求“高”,确保培训的长效性。协调各方面力量,利用党校、农广校、农机校和各类培训中心,积极探索建立农村人才培训基地。同时建设一批集品种展示、技术培训、信息集散和产业化经营于一体的农村实用人才学用科技示范园,建立村一级生产资料服务站、文体活动室、图书室、农民学校等,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发挥作用提供阵地。二要在培训教育内容上求“新”,确保培训的针对性。要围绕市场信息,组织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到经济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强化竞争意识培训;围绕市场经济,进行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技术指导,强化从业技能培训;围绕市场需要,进行文化、理论、职业道德、经济、时事政治教育,强化综合素质培训,做到“缺什么补什么”,提高培训实效。三要在培训形式上求“活”,确保培训的多样性。坚持因人而异、因时而分、因需而定,不断探索和改进培训形式,力求以灵活多样、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农村人才进行素质培训。一方面,根据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需要,针对不同行业对人才的不同要求进行订单培训;另一方面,将脱产学习、函授教育、专家讲座与科教文卫“三下乡”相结合,对现有人才进行拓展培训,使之成为复合型人才。通过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更新落后观念,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的骨干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创新经营主体。

做好服务,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提升人才地位。为充分调动农村人才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发展,更好地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共同致富,政府要在政策和待遇上给予农村人才充分的倾斜,对农村人才政治上关心、事业上支持、生活上关爱,使农村人才实心踏地为农村服务,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领头雁。一是政策上优惠一点。要鼓励各类农村人才兴办民办科研实体和发展经济实体,帮助他们筹集资金,解决困难,为他们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政策、信息、资金等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实用人才,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建议有关部门让农村人才优先承包农村资源,优先获得农业开发项目、农业贷款、技术资料、良种和先进农机器具设备等,并在新技术推广、新品种试验、评定农民职称等方面给予倾斜,使实用人才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二是舆论上关注一点。积极开展农村人才“营销大户”“种植大户”“养殖大户”“优秀农村实用型人才”和“优秀农村管理人才”等创评活动,树立好典型,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村人才的先进典型事迹和成功经验,加大优秀农村人才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其荣誉感,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工作的认可和支持,激发他们报效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并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农村人才干事业、支持农村人才干成事业、帮助农村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氛围。三是使用上提升一点。对那些年纪轻、技术素质较高的农村人才,应重点培养,符合条件的要及时吸收加入党组织,并优先选拔、充实到村组干部队伍之中,加强锻炼,使其由个人带头致富向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转变,既充分发挥农村人才带头致富的优势,又提高了村组班子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为农村实用型人才作用的发挥搭建舞台,提供用武之地。

土建中级职称论文范文6

佚名

《百度百科-职称》:“职称最初源于职务名称,理论上职称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是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就学术而言,它具有学衔的性质;就专业技术水平而言,它具有岗位的性质。专业技术人员拥有何种专业技术职称,表明他具有何种学术水平或从事何种工作岗位,象征着一定的身份。” “中国现状下,职称主要代表社会地位,高职称者享有较高社会经济和福利待遇,与实际技能未必有直接关联。”职称是区别科学技术人员等级的称号(如工程师、教授、讲师、学院院士等)。高等学校教师担任的教学、科研工作水平和能力评定的专业职称也称学衔。

职称通过申报、评审,由主管部门授予,一般认为决定是否授予职称由主管部门领导决定,评审主要是形式。职称评审指经初级职称认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在一定工作年限后,在任职期内完成相应的继续教育学时,申报中级职称以上的人员须在专业期刊并经一些基本技能考试(如:称职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等),向本专业的评审委员会提交评审材料,经过本专业的专业评委来确定其是否具备高一级职称资格。

据中组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我国将对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师德考核档案,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职称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一种任职资格,它不是职务。是从事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的人员达到一定专业年限、取得一定工作业绩后,经过考评授予的资格。

《百度百科-职称评审》:“职称也称专业技术资格,是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技术水平的标志,代表着一个人的学识水平和工作实绩,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同时也是对自身专业素质的一个被社会广泛接受、认可的评价。对个人来说,职称与工资福利挂钩,同时也与职务升迁挂钩,是求职的敲门砖,同时也是聘任职业技术职务的依据。对资质企业来说,职称是企业开业,资质等级评定、资质升级、资质年审的必须条件。”一般而言,职称晋升有学历、资历的限制,仅少数人可以破格晋升。

其实,职称也是泊来品,中国古代只有官员等级,没有专业技术等级。自从私有制产生,原始社会开始解体,奴隶社会形成十个社会等级:“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左传》)但是,这不是专业技术等级。

中国历来是农业国,古时候虽有手工业,后来发展为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手工业作坊和工场手工业,但是没有专业技术等级。古时候把有手艺的人叫做“匠”,例如:木匠(匠氏、匠者,能剒削柱梁)、土匠(能穴凿穴埳)、土木工(匠营)、画匠、史匠(能雕琢文书)等。“匠”是会意字,从匚( fāng),盛放工具的筐器;从斤(斧)。工具筐里放着斧头等工具,表示从事木工。其本义即木工。《说文》:“匠,木工也。”《考工记》:“攻木之工七:轮、舆、弓、庸、匠、车、梓。匠人建国,匠人营国,匠人为沟洫。”但是,古时候的“匠气”是贬义词,指具有某一方面熟练技能,但平庸板滞,缺乏独到之处。

由“匠”派生的词:匠作即工匠,以技艺做工谋生的人;匠役即做工的仆役;匠户即世业的工匠;匠手即技艺高明的能手);匠石即古代名石的巧匠;匠意即精巧的心思(同“匠心”;匠郢比喻技艺高明;匠门弃材比喻无用之人,自称的谦词。

随手工业发展,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在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从中牟利的商人。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在商业中,出现了大掌柜(即现在的董事长)、少掌柜(相当于总经理)、外柜(相当于业务经理)、内柜(相当于生产经理)、帐房(相当于财务经理)、管家(相当于特助)、长随(亲信)、伙计(普通职员)等职称。

我们不谈官员职称,因为各朝代的官员职称很复杂。现代专业技术职称主要有员、士(助理*师)、师,向上有主治(主管)*师、副主任*师、主任*师或者高级*师。我国的学衔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这些技术职称大概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最早引进时间可能是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这里只研究“员、士、师”。

一、古代,“员”指官员的定额,又指官员、官吏。如:员弁(低级文武官员);员役(从事某项工作的官员;办事的吏员);员僚(亦作“员寮”,泛指官吏)。

在专业技术等级中,“员”最低,但是比工人的技术等级高。也就是说,八级技术工人也不如技术员。我国一直把人分为两个编制:干部与工人。“员”虽然最低,但属于干部。曾经出现“以工代干”一词,还是工人编制。

二、上古,“士”指掌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古代所谓四民“士农工商”即指大学士、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这里,“士”笼统指大学士,没有等级。而“匠”、商业中的职称与“士”也无关。

儒家学说中,儒出身于“士”,又以教育和培养“士”(君子)为己任。“士”者“仕”也。“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说,士出来任职做官,为社会服务,就好像农夫从事耕作一样,是他的职业。荀子也把“士”归于“以仁厚知能尽官职”(《荀子-荣辱》)的一类人。所以,原始儒家学说是为国家、社会培养官吏的学说,是“士”文化。原始儒学主要内容都是关于“士”的修身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

战国文献中,以“士”为中心组成的称谓和专用名词,据粗略统计有百余种。这不仅说明士阶层的复杂,也说明他们的行迹遍及社会各个角落。为区分不同的“士”,便对士进行类分。《墨子-杂守》篇把士分为谋士、勇士、巧士、使士。《商君书-算地》把士分为谈说之士、处士、勇士、技艺之士、商贾之士。《庄子-徐无鬼》把士分为知士、辩士、察士、招世之士、中民之士、筋力之士、勇敢之士、兵革之士、枯槁之士、法律之士、礼教之士、仁义之士等。根据士的特点、社会地位等,大体可分成武士、文士、低级官吏及其他难于归类者(勇士、国士、秀士、俊士、烈士、豪士、车士、都士等)。其中,仅低级官吏与等级有关:1.司法官的属吏称“士”。《孟子-梁惠王下》:“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士师为高级司法官,士则为较纸级的属官。2.基层临民的官吏称“士”。《非攻下》:“士不暇治其官府。”《管子-八观》把“里尉”称之为“士”。3.泛称各种属吏。《礼记-祭法》:“庶士,庶人无庙。”注:“庶士,府吏之属。”

士分布于社会各个角落,上可为卿相,下可为士民、布衣。士的社会地位与职业千差万别,又有统一性,即知识、道德和勇力。这些东西是无形的,但在社会活动中又无所不在,无所不需。士正凭借这些无形的东西才能游于社会各个角落。

诸子书中,也有“士”再分等级的记录。《墨子-节葬下》载:“上士之操葬也。”所谓“上士”显然区别于下士。《荀子-正论》把士分为元士与庶士两等。春秋以前,士中又分等次;战国有关分等次的记载恐怕只是历史的孑遗。

三、师的名称在夏、商、周时就有;而“师”字最早出现是在甲骨文中有“文师”之称。西汉董仲舒用“师”一词,司马迁用“师表”一词,都着重在师的表率作用。唐- 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师”是教人的人。

师是会意字,从币,从垖。垖(duī)是小土山,帀(zā)是包围。四下里都是小土山,表示众多。本义: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二千五百人为一师。东汉-许慎《说文》:“师,二千五百人为师。”又泛指军队。《左传-庄公十年》:“十年春,齐师伐我。”汉-贾谊《过秦论》:“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所以,“员、士、师”本来与专业技术等级毫无关系。“员、士、师”为何用来作专业技术等级名称,值得考证。

四、解放后职称制度改革经历三个阶段:

1.50年代的技术职务任命制度:国家规定统一的技术职务级别,单位根据需要和机构编制确定技术职务,并任命人员,提升职务就可增加工资。主要的技术职务有工程技术人员、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新闻出版人员等。职务等级,如: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60年代初,因国家经济困难,工资基本冻结,职务任命制度基本停顿。在此期间,行政职务任命一直不断。有的单位,一直不进行技术职务任命,例如:某海军医院全院只有2名主治医生,一名是国民党起义主治军医,一名是外单位调入的主治军医。

2.1977-1983年的技术职称评定制度:只要评上相应职称,不需聘任职务,不用履行职责。技术职称实际上成了工作成就、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标志,职称与工资待遇不挂钩。评定职称的专业范围涉及22个系列。1983年9月,中央决定暂停职称评定工作,进行全面整顿并研究改革方案。在此期间,只凭学历、资历晋升技术职务现象普遍,即所谓的“还政治运动债”;也有一大批仅凭资历晋升者。

3.1986年起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企事业单位在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范围内,结合本单位专业技术工作需要,设置专业技术岗位;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评审委员会评审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企事业单位在获得任职资格的人员中聘任。聘任职务有任期,在任期内履行职责,并享受相应的职务工资待遇。由于没有实现科学的分类管理,设岗和聘后管理工作薄弱,在职称的申报、推荐、评审和评委会的组建与调整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漏洞。

职称评审制度的弊端非常明显:⑴各地区评审标准不一,导致评审不公平;⑵论资排辈之风盛行,只要年限到头、资料齐全,一般就能上去,既评不出水平,又阻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评职称成了形式主义;⑶职称与工资福利挂钩,于是出现拉关系和暗箱操作现象,直接滋长腐败和不正之风;⑷每年都要评职称,造成职称贬值,一方面国外没人承认,另一方面同一职称人员的实际水平相差太大;⑸评审过程中没有被评者的工作态度和实际工作能力,庸才照样评上高级职称;⑹职称终身制,福利终身制,一旦晋升职称,就可相应晋升工资,在分配住房、解决夫妻分居、公费医疗、退休年龄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真可谓是一劳永逸,所以也阻碍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出新成果,照样有享受。⑺由于暗箱操作,同行是冤家,于是也产生故意压制人才的现象。⑻有的人考上评职资格,上级就是不聘任。有的以“额度”为理由,有的就逼你滚蛋,可以安排自己的亲信。

于是就有人对职称戏说。这里重点戏说“医生与医师”。

医生,古代称大夫或郎中。唐时设置学校令人习医,凡学医的人称为医生。《唐六典-太医署》:“医生四十人,典学二人。”李林甫注:“后周医正有医生三百人,隋太医有生一百二十人,皇朝置四十人。”旧时,太医院专称大夫。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以官名称呼形成社会风气,所以北方人尊称医生为“大夫”。为区别于官名,将称医生为“大夫”的“大”读成 dài,而不读 dà。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直至近代,医生才成为职业医生之通称。可是,为什么后来把医生改为医师呢?(各等级的医生都如此,而且在官方文书中一律称为“医师”。)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白求恩是国际著名的胸外科医生,他是什么职称呢?职称与医术水平无关;与医生、医师名称无关。

古代,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医生的社会地位同陶土木匠等相当,属于下贱的工作。但是,医生(中医、西医)都实行人道主义。中医有“悬壶济世”之说;西医有“白衣天使”之誉。医学活动中,特别是在医患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同情、关心病人,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维护病人利益、珍视人的生命价值和质量的伦理思想。但是,实行职称终身制,福利终身制以后,医“生”被改成医“死(师)”,病人的生死就弱化了,更不用说病人的病痛了。

在医院机制改革后,医院成为医务人员牟利的地方,改革主要方式就是把医生变成商人,就是所谓市场化。医生本来要节省开支,节约医疗资源,但医院为了维持生存,就鼓励医生多开药,多作检查。如果挣不到钱,工资奖金就开不出来,因为政府是不给拨款的,重赏之下有勇夫,大家争先恐后为医院做贡献。卫生部有“八不准”,地方政府则把医生推向市场;医生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不知自己是商人还是医生。

由于医院“一朝天子一朝臣”,不但中层干部聘用有偏向,连医生的使用也有偏向。按规定:急诊室医生必须是3年以上的主治医生担任,可是那些没有门路的医大毕业生直接担任急诊室医生,甚至十几年如此。这是最辛苦、最担风险的岗位,而且根本无法(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资料、没有后台)撰写论文,一直不能晋升职称。

医疗是个社会问题,看病难、看病贵不仅仅是医院造成的。为什么看病难?医疗资源(人才、物质等等)向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集中,大医院只会人满为患。当然,为了提高收入,一次门诊可以解决的问题,要病人门诊三次;一次门诊要排几次队(挂号、就诊、化验检查、取药,交费就不止一次)。由于人满为患,每个病人的门诊时间很短,不但诊断质量粗糙,而且医患矛盾容易激化。由于多种原因,门诊病人的输液率高,抗菌素使用率高。由于门诊病人多,挂号难,就诊难,许多普通病人选择急诊,而医院为了经济效益而放宽急诊标准,造成急诊的人满为患,继而急诊的诊断质量粗糙,医疗事故高发。这些都是急诊室医生医疗纠纷、医疗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据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调查统计,自2002年9月1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中国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平均每年上升22.9%。

“市场化”的医院改制,不但造成看病难、看病贵,而且严重损害患者安全,继而导致袭医事件频发。现今,医护这个崇高的职业竟然成为“不安全职业”,许多医护人员不热爱本职工作,也不希望下一代从医。卫生部曾经表示:二次医改“两难”,不但要考虑病人,搞人文医学,也要顾及稳定医疗队伍。如果医疗队伍被瓦解,倒霉的还是病人。

土建中级职称论文范文7

关键词:土建 高职教育 定位 培养 体系

中图分类号:TL372文献标识码: A

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结构性调整,由此产生了中国第一批十所高等职业院校,土建类只有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一所。十年过去,“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得到蓬勃发展。截止2008年年底,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已有1184所,学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河山,高等职业教育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土建类高职又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在发展,已暴露出不少问题,很多问题是基础性问题,有些问题已十分严重,如果不及时发现并充分重视,不主动研究对策和解决办法,培养的人才与社会、行业、企业的要求脱节,势必将影响到土建类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现状和问题

目前全国独立设置的土建类高职院校26所,部级示范院校建设高职院校4所(黑龙江、四川、内蒙古、徐州),在100所部级示范建设院校中有83所开设了土建类专业。其它各级各类开设了土建类高职教育专业的院校多达1036所,在校生65万余人,学生半数以上集中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三个专业,其学校之多、学生人数之多为其它专业少见。

土建类高职教育之所以发展迅猛,笔者认为其主要动因有三:第一、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第二、全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认可;第三、建设行业蓬勃发展,有较好的就业和较高的收入。

根据笔者的观察和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办学定位不准,培养目标不明;2、培养方案学科教育烙印过深;3、教学基础条件较差;4、“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只是学校一厢情愿。

二、几点思考

(一)科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国际上通常把人才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种类型,学术型人才主要进行基础科学研究,工程型人才主要进行工程开发设计,技术性人才主要完成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管理,技能型人才主要完成实际操作。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下简称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应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不同的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有不同需求和不同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有区别的,可以是技能型,也可以是技术型。对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可研报告和建设方案分析后发现,凡是以手艺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培养目标均定位为技能型,如加工制造、维护维修、养殖种植等等;凡是以工程技术管理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培养目标均定为技术型,如土建工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交通工程等等。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只要根据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无论培养技能型人才还是技术型人才,都符16号文件提出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土建行业人才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勘查设计人才,主要完成工程设计工作;第二、施工技术管理人才,主要负责施工现场的技术与管理工作;第三、操作工人,从事手艺性体力型工作。这三种人才分别对应于国际人才分类中的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

从人才需求的市场角度分析,土建行业对工程型、技术性和技能型三类人才的合适比例大致为1:10:50。根据建设部统计,全国土建设计和施工企业共有从业人员约4000万人,照此比例设计人员应有66万,施工管理人才应有656万,操作工人3278万。实际情况是目前共有专门人才320万人,所谓专门人才是指具有初级以上职称,中专以上学历者。专门人才中除去从事设计勘察工作的66万人,仅有254万专门人才在施工企业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姑且不谈254万专门人才是否都能达到技术型人才的水平,仅在数量上就差了402万。如此巨大的缺口,是造成近年来土建类高职教育招生异常火爆的直接原因。

从土建行业的特点看,一个现代建筑产品越来越体现出设计个性化、功能多样化、使用人性化的特点,生产过程涉及专业多、单体造价高、生产周期长,同一建筑产品复制可能性极小。因此、一个技术管理人才要完成一个合格的建筑产品,必须具备施工组织、工期设计、质量保障、造价控制、施工安全等多项职业能力。怎样用三年时间完成培养任务,使学生完全具备岗位必须的职业能力,是当前土建类高职专业教育的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综上所述,根据土建行业的人才分类、市场缺口、职业要求和培养可能,土建类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技术型人才上,按照施工现场岗位要求,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标准进行培养目标定位。

(二)区别于学科型教育,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

学科教育的基本特点是,知识系统、理论扎实、基础宽厚,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研究的基础能力。在本科阶段完成工程师的初步训练。

土建施工类技术型人才的主要职业能力指标是:掌握一级建造师“应知”理论知识,能进行一般结构计算,熟练阅读施工图,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使用和检验方法,熟悉工艺标准、工序流程和质量标准,熟悉定额,能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并组织施工。

近年来,施工企业对毕业生提出了“三个必须”:即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多项职业能力,必须熟悉施工全过程,必须直接顶岗。

显然学科型教育难以达到“三个必须”的要求,必须对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革命性的改造,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三系统、三阶段”人才培养体系是较为成功的。

“三系统”是指:基本知识理论教学系统,基本技能操作训练系统,职业能力综合训练系统。

基本知识理论教学系统重点在于知识的传授,通常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可较好地解决高效率、大规模知识传授问题。

基本技能操作训练系统有三部分内容,实(试)验、工种实训和现场参观。通过实(试)验掌握建筑材料的检测方法;通过工种实训学习主要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通过现场参观了解项目的施工组织管理过程。

职业能力综合训练系统是建立在上述两个系统之上的综合提升性训练系统,是职业岗位能力训练的关键环节,是核心,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制订出训练方案,使学生能完成施工组织设计、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操平放线并组织钢筋、摸板、架子、砌筑等多工种作业,按进度提交材料计划、设备工具计划、劳动力计划等,完成内业资料作业。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该系统全面训练学生的多项职业能力,使其具备必须的岗位综合能力,为顶岗实习做好最后准备。

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几个典型问题。1、理论教学系统追求“深、细、难、广”,回到学科型教育的老路。要不重蹈覆辙,就必须牢牢以两个够用为度:即以岗位职业能力规定的“应知”内容为度和再学习的基础知识够用为度。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第一、高职学生应具备小高层框架结构建筑的结构计算知识,第二、具备二级结构工程师考试的再学习基础,由此便可以十分清楚前续课程如高等数学、力学、结构等课程的教学深度。2、基本技能操作训练系统容易出现轻动脑重动手的倾向,把过多的时间投入到工种训练,事实上除了测量,由于抄平放线是一个施工员的基本功,要求熟练掌握而外,其它工种应以感受性训练为主,绝对不能以熟练为目标,训练的重点必须在放在熟悉质量标准和掌握质量检验方法上。3、综合训练系统必须请企业专家参与系统设计,做到真实性、代表性、多功能性、规模性、和开放性。即设备、材料、工具、工序、工艺、标准必须和施工现场一致;科目必须是土建类有关专业的典型项目;能多岗位多角色训练;能按建制班展开训练;能对企业提供培训服务。

“三阶段”是指:前四学期完成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是第一阶段;第五学期完成职业能力的综合训练,为第二阶段;第六学期到工地顶岗实习,是第三阶段。

通过对人才培养体系的革命性改造,这种以能力为目标的培养方案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多项职业能力,使学生在定岗实习之前具备岗位综合能力,和传统的“三段式(基础课+专业科+毕业实习)”相比,“三系统、三阶段”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同样都是在第六学期到工地,但实习效果却大不一样,见下表:

(三)加快指导性政策研究,保证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职业教育要健康发展,还要有好的政策,政策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基础保障性政策,重点在资金上要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和发展的需要;第二类为发展促进性政策,带有保证基本办学条件的强制性条款,如各类评估,数据采集平台等等;第三类为办学指导性政策,如指导性专业目录、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大纲等教学文件。

土建类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下简称“教指委”)和中国建设教育协会近几年做了大量工作,出台了有关教学文件,十分有效地指导了各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下一步应重点在以下几方面要深入研究,并尽快出台指导性政策。1.制订专业设置基本条件,除了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控制性指标的基本要求而外,还要根据不同专业制定专业教师最小基数、专业图书资料基数和生均数,校内实训基地基本配置方案等等。

2.明确各专业的基本匹配数,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土建大类包含建筑、施工、管理、设备、市政五类共27个专业,较为全面的考虑了专业主导性、相关性和匹配性问题。目前大多数学校只开办了一两个热门专业,缺乏支撑和匹配,学生接受的是一种“残缺性”教育,这种情况需亟待改变。

3.宏观调控各专业招生规模,目前在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和装饰工程技术三个专业学生规模太大,要根据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确定各专业合理的培养量,避免进一步加剧土建类人才结构性失衡矛盾。

4.加快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建构,在教指委的组织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已开展了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对指导学校人才培养意义重大。因此、该项工作应当尽快在其它专业展开。

5.制订“双师素质”标准,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质,发达国家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备的职业素质有明确的规定,职业经历和业绩占有很大权重。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法》对高校教师学历有明确规定,教学水平评估体系对教师也有学历学位指标,16号文件首次明确了要加强教学团队“双师结构”建设和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但目前对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中的专业职业素质一直没有量化标准,笔者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来考虑教师的专业职业素质并加以量化:第一、专业对口率,教师的第一学历必须是本专业,否则应该通过专业补课并经考核合格;第二是职业吻合度,把教师的本专业企业经历年限和从事教学工作年限量化,可以反映出教师在行业的介入深度;第三是水平符合度,同时考虑教师工程技术职称等级与教师职称等级,可有效反映出教师的实际技术水平;第四是能力复合性,根据教师取得的相关注册资格(如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监理、造价工程师等),可直接体现教师的多项职业能力水平。

专业职业素质标准是衡量职业教育教师水平的核心指标,应当纳入专业设置基本条件和教学水平评估体系中。

(四)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

职业教育成功与否,企业参与至关重要。从职业能力标准、教育标准的制订、培养方案编制、课程设置整合、实训工位设计、综合训练方案,顶岗实习安排、学生就业接收等等,无一不要企业参与,否则就是闭门造车。

教育部16号文件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必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国家大力提倡、学校高度重视、师生积极。但现在基本成了学校的单相思。企业不是慈善机构,学校的所有想法都会给企业增加麻烦、提高成本、干扰生产、影响利润。这是当前校企合作困难重重的主要原因。发达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企业的教育义务并在税收上保证了企业的利益,从体制上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可喜的是,我国正在编制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开始考虑解决这一问题。

在现今我国的法律框架下,校企合作的体制问题没有解决,需要客观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建立有效机制、寻找有效途径、通过有效手段来促进和加深校企合作。

1.校企合作双方的需求分析

从校企双方的不同需求来看,企业对学校有九个方面的想法:⑴招聘企业所需要的人才,⑵通过学校了解到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⑶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⑷能利用学校的设备为企业完成生产性试验,⑸能参与科研课题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并提升企业技术人员的职称,⑹解决企业职工培训和学历提升,⑺解决企业职工子弟读书,⑻能参与学校的基本建设,⑼通过学校搭建技术和产品推广平台。

学校对企业有八个方面的想法:⑴了解企业的发展规划和用人需求,⑵了解企业技术进步状况,⑶了解企业业务及技术发展动向,⑷了解企业管理体系、运行机制,⑸希望企业参与教学并提出教改意见,⑹希望能利用企业的技术人才为教学服务,⑺希望能利用企业的设备完成实验、实训,⑻希望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和就业。

出发点是:学校想利用企业的生产资源并尽可能发挥其教育功能,企业想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并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共同点是:能满足对方的需求,合作就能提升对方。

结点是:资源利用。

由此可见,校企合作成功的前提是:建立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有效实现校企双方资源共享。

2.校企合作的三大基础

供需基础:企业的人才主要靠学校培养,学校培养的人才主要输送到企业,构成了人才培养――使用的供需主渠道。

学脉基础:企业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才大多是由具备行业背景和特点的学校培养,使企业对这类学校有较高的认可度。

根本基础:企业能拥有高素质人才可立于不败之地,学校能培养高素质人才可发展壮大,高素质人才是链接企业和学校的纽带。而只有通过合作,高素质人才方可脱颖而出,双方才能共同受益。这是校企合作的根本基础。

有共同点,建立了机制,清楚了基础,剩下就是怎样做的问题了。学校要制定出校企合作的远、中、近目标分步实施,通过不断的努力,使学校的教育资源在满足教育需求的同时能充分满足企业的需要,再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把校企合作不断引向深入。

结语

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客观的评价土建类高职教育取得的成绩,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根据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全面思考,制定科学的教育标准和先进的培养方案,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建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建类高职教育发展道路,高效率、大规模培养土建类技术型人才,通过几年的努力,可望较好缓解中国建设行业施工一线技术管理人才紧缺矛盾。

参考文献:

1.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土建中级职称论文范文8

关键词:撒拉族;循化;社会组织

撒拉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现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在青海省内其他地区、甘肃积石山以及新疆等地也有分布。循化地区是撒鲁尔人迁徙到达我国西北地区的落脚之地,也是日后形成的撒拉族主要聚居的区域。

一、撒拉族的传统社会组织

撒拉族的传统社会基层组织包括以血缘家族划分的“六门八户”、“四房五族”和行政区划的“工”。

所谓“六门八户”是指尕勒莽(撒拉族祖先)有六个儿子,撒拉语称街子为“阿尔提友力”(Altiul),意即六个儿子居住的地方,是根子地方。六个儿子的后裔,便是后来所称的“六门”,发展成为六个村子。由“六门八户”形成了街子的八个村子,即上房村、撒里房村、撒兰巴亥村、黑大门村、韩巴村、马家村、托伦都村、沈家村。[1]28“四房五族”中的“四房”是指尕勒莽的直系子孙,“五族”是指“外姓五族”,其中以马姓居多,大都是河州及附近的回民融合进撒拉族之中。

随着撒拉族人口的增多,也是为了方便土司对撒拉族群众的控制,就在循化地区的撒拉族中,划分出“十二工”。每个“工”又包含了一些较小的地域社会,称为“阿格勒”,大致与目前行政村区划的村对应。每个村落又由一个或多个一比较大的父系家族组织“孔木散”构成,而构成“孔木散”的是一些被称为“阿格乃”的家支,这些家支由几个直系血缘家庭组成,家支之下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奥依其”,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家庭。撒拉族的“十二工”分有两个土司管辖。每工设有户长等官员,并有一定的士兵。苏四十三事件之后“十二工”合并为八工,被称为“内八工”,此外还有“外五工”。

而对于“工”名称的由来,有学者认为撒拉人居住在山区谷地、修建水利工程而得此称,与藏民居住山地相对应;也有认为撒拉人居住山区,“工”与“沟”谐音而成;还有认为“工”是有毡房的住处,与早期撒拉人的游牧生态有关;等等。[5]

二、撒拉族的土司制

土司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的一种特殊的统治方式,通过对少数民族上层的收买和利用,委以官职,借土司对少数民族民众进行间接统治。土司制度的特点是部落酋长制与封建官僚制相结合。[6]

撒拉族的土司始封于明代。《循化志》记载撒拉族世袭达鲁花赤神宝“明洪武三年邓大夫下归附”,洪武六年授其“世袭昭信校尉、管军百户职衔”,[2]后“拨河州卫右所管军”,[2]以后子孙相传,在正统元年(1436年)封为副千户。据《循化志》卷五记载,明代撒拉族土司共传了十世,中间有父子相传和兄弟相传,这十世土司分别是韩宝、韩撒都喇、韩贵、韩琦、韩恺、韩清、韩通、韩勇、韩增、韩进忠、韩愈昌(未正式承袭)。

康熙四十五年(1680年),甘肃河州知州王全臣也呈请在河州地区改土归流。其程文中列数了包括撒拉族土司在内的土司、国师霸丁占地、欺凌良民的种种劣迹。雍正三年,川陕总督岳钟琪奏折,主张在撒拉族中“勿庸设立土百千户,但就其原管番目,委充乡约里长,令催收赋科,久则化番为汉”。[2]清政府在当政之初没有在西北地区大规模的实行改土归流而是在康熙、雍正年间设置了众多土司是有原因的,由于西北地区各土司自明到清初,有“捍卫之劳,无悖叛之事”。 [7]特别是在雍正初年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时,各土司纷纷效力,加之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游牧的性质,使得在清朝初年在西北特别是青海地区广设土司。《清史稿》、《循化志》都载撒拉族土司韩愈昌于康熙年间归附了清朝,授外委土司,康熙十六年,靖逆将军张勇委韩愈昌为都司职衔。其子韩炳于雍正二年随从清军赴卓子山讨伐番族,立战功,由于岳钟琪的奏请,于雍正七年(1729年)让韩炳世袭土千户职,而韩宝的次房子孙韩大用同样因战功授土千户职,分掌撒拉。经这次封授,撒拉族一族之中便有了两个奉旨设立的土千户即土司。韩炳驻街子,管辖县城以西的街子、草滩坝、查加、苏只、别列五工和城东的清水工,称“上六工土司”,主要管辖撒拉“四房”。土司韩大用驻崖曼,管辖城东的张尕、崔曼、孟达、夕厂、打速古五工和城西的查汗大寺工,称“下六工土司”,主要管辖撒拉外姓“五族”,又称“马土司”,实际上是管理马姓等撒拉族的土司。此后二韩土司在镇压苏四十三事件、田五事件的过程中受到清政府褒奖,十五代土司韩昱“赐三品顶戴花翎”,韩光祖“赐四品顶戴花翎”。[8]40、84

苏四十三事件之后,伴随着清政府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和中央王朝对回族、伊斯兰教政策的转变,撒拉族土司的权力受到进一步的削弱,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河湟事变”后,清政府在撒拉八工改设乡约(每工一人),直属循化厅,并废止土司制度,这样撒拉族土司自明朝起相传二十世,历时五百二十余年。

三、撒拉族的尕最制

“尕最”又称“卡孜”,旧译“哈的”等,阿拉伯语意为“法官”或“教法执行官”,在撒拉族中也被称为世袭总掌教。尕最制是一种宗教制度,并且跟撒拉族的世俗社会和封建上层紧密结合起来,对撒拉族民众进行和精神上的控制。

据民间传说,撒拉族先民定居街子后,怕失掉教门,避免对伊斯兰教义的解释产生错误,从中亚请来了四十位“舍依赫”(或称“筛海”,伊斯兰教学者),这些“舍依赫”在一位名叫苏来曼的学者率领下,到达街子后,从他们中间推选出一位“尕最”,执掌全族教法、教规和负责管理整个宗教事务。撒拉族的尕最(世袭掌教)是撒拉族基本社会组织各“工”的伊斯兰教领袖,所命所属各寺教长,与土司制度互为表里。各村之寺的学董由世袭哈尔担任,而世袭哈尔又是土司统治的支柱,这样土司的政治统治系统和尕最的宗教系统就结合到了一起。再加之二者都是世袭制,更加深了二者的粘合。

尕最制有着一套特有的组织形式,具体来说就是在“尕最”之下设立了“三长制”和“三级寺院组织”。所谓的“三长”是指“伊玛目”,在主持全面宗教事务的同时担任开学讲经及宗教学说的教授,举行宗教仪式:“海提布”,负责领导信教群众念经;“海依”,负责领念和做呼图白。“三级寺院组织”是指将礼拜寺分为总寺、宗寺和支寺的三个等级,街子清真大寺为总寺,各工有自己的宗寺,宗寺的三长需由尕最任命,宗寺也成为海依寺,支寺为各村的小寺。

尕最制在撒拉族的历史上同土司制伴随而生,也同样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被废止,在街子清真大寺的北面至今还保留着十七位尕最的拱北,可知撒拉族的尕最至少传了十七世。(作者单位:兰州大学 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 编写组:《撒拉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2] 龚景瀚:《循化志》。

[3] 周也夫:读暨苏四十三史劄记[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4] 宁宇:清代循化厅管理体制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5] 王建新:撒拉族的家族组织与婚姻规制——基于血缘认知的文化逻辑分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6] 芈一之:青海土司制度概述[J],青海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

[7] 《清史稿》。

土建中级职称论文范文9

关键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职业资格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1027302

1引言

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现阶段,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模式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较大程度地依附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这是由于我国在学位点建设上以前主要是按照学术型硕博士点进行的建设,近年来获批的专业硕士点也基本上都是在已有的学术型硕士点基础上建设的。理论上旨在培养重实践的应用型人才,但是现实情况中,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主要的体现在,很多学校的学位点是学术型、专业型混合招生,导师面对的学生既有学术型硕士、又有专业型硕士,导师多按照传统培养学术型硕士的思维去培养学生,区分度不大,专业硕士的特色不够鲜明。就课程设置而言,存在照搬学术型硕士教育的教学内容、不注意课程体系的模块整合、案例库的建设不到位,实践环节设置不足和评价不细以及指导教师的配备不科学等问题。

中北大学面向社会招收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并结合专业型硕士的特点,将研究生阶段进行了详细的教学规划和安排,确保研究生毕业后,既有坚实的理论素养,又有一定的实践水平。

2培养模式特点

2.1突出案例教学

(1)除了基本的专业类课程外,设置与职业资格相关内容的课程。课程体系根据研究方向强调岗位需求,基本理论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既有基本理论,又强调与实践结合的教材建设,是实现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的必要选择。传统的教材是不满足需求的,而高校教师虽然理论基础较好,但实践经历相对较差,编制此类教材是有一定难度的。这种情况下,可以精心选用各出版社出版的工程案例类的书籍。这类书籍一般由各工程单位富有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总工级科技人员总结编写,如《岩土工程典型案例述评》,就是由顾宝和大师编著的,这类书籍参考价值极大,按照此思路开展工程案例库的建设,对本学位研究生开展案例教学非常有效。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各研究方向的注册师实务与案例课程,引导学生开展注册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的有关内容学习,在固定时间由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汇报,教师进行指导和补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

(2)多方向培养,拓展学生的执业空间。根据社会需求,本专业领域设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建筑经济与管理等四个研究方向,这四个方向涉及到国家注册结构师、注册岩土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安全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咨询师、注册招投标师等类型,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就业去向等因素引导学习相关内容。这就要求课程设置上要覆盖这些方向,既要考虑开课人数的最低要求,又要给予学生选课一定的自主权,这就需要在培养方案制定、师资力量配备、实際操作等多方面取得平衡。

(3)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考试结合,若学生通过了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则可免修相对应的课程或实践环节,直接给出相应的学分。

这一规定和举措,可以促使学生学习一些与职业资格考试有关的课程和案例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学校良好学习氛围下,通过高效地学习,将理论和实践良好地结合了起来。学生一般都可以在研一结束后,参加一级注册基础类的考试,或二级的专业类的考试。若在毕业前通过相应考试,不仅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同时也提高了其就业竞争力。

2.2实践基地建设

(1)开展双师型(高级职称+职业资格)、双导师(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制联合指导模式。不仅要求校内外导师均应具有高级职称,而且要求校内外导师具有国家注册土木类职业资格的数量不少于50%,每位学生的双导师中应至少有一位具有国家注册职业资格证书。目前,按照校内导师∶校外导师=1∶4比例的思路聘请校外导师。而这些导师一般都是涉及到本省基本建设各领域中的企业总工或技术骨干。如学生研究方向较为特殊,双导师均无注册职业资格,则应再配备具有职业资格的副导师。显然,双师型、双导师指导模式是实现本领域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的重要保障。学生除了基本的理论学习,还能够在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导师指引下学习相关的工程案例,促进了学生适时接触工程实践,接触工程技术人员,学习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2)企业导师主导工程实践与课题选择。研一结束进入暑期后,学生就可以进入到企业导师所在的企业进行工程实践,以学生为纽带,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进行密切交流,由企业导师推荐,双方共同制定学生的研究课题。学生在企业导师的带领下,既可以利用企业实验室,也可进入到工程相应的各种环节寻找热点、难点课题,然后提炼问题作为自己论文的研究内容,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完成了学业,而且提高了学生的为人处事能力,也促进了校企间的合作,扩大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

如笔者在选派一名学生进入某基础工程公司后,公司总工担任了学生的企业导师,并提出了企业施工中碰到的难题,即灌注桩在灌注时如何控制超灌。经过多次的交流,公司出经费立项,开始校企联合攻关,并确定为该生的研究课题。目前,该项目进展顺利。而围绕此项目,又衍生出了好几个课题,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该项工作的开展,为专业硕士的培养、校企联合工作都起到了良好的榜样和示范作用。

(3)吸纳一定数量的企业导师联合校内导师成立学术委员会,每3年一届,届时轮换。这样有利于及时总结企业、学生反馈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采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实现本领域专业硕士培养工作与职业资格高度衔接,顺利地开展中北大学土木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教学。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