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土建工程施工规范集锦9篇

时间:2023-07-07 16:27:07

土建工程施工规范

土建工程施工规范范文1

【关键词】土建工程;结构安全性;耐久性;设计措施

引言

目前,我国的土建工程设计对我国的桥梁、房屋建设和水利建设等项目的整体安全性耐用性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相比于国外同类技术水平有一定的差距。部分建筑工程的安全事故往往都是由于建筑过程中的差错引起的,导致的大量人员伤亡。因此,土建结构的耐用性和安全性问题是建筑部门需要注意的重要部分。为了加快土建结构安全、耐久性研究和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问题,应该积极的改善土建工程的法律法规标准,增强施工的安全技术。

1、土建工程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

1.1 影响土建工程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因素

土建工程结构的安全性是保障施工人员安全的主要性能,工程结构的构件和部位需要在多种措施的保护条件下,来保证施工财产和施工人员的安全。简而言之,就是作为一个检测工程质量的指标,防止施工过程中工程坍塌的能力。工程的施工水准和设计不仅取决与施工的安全性措施的设计,还取决于对施工设施的正确使用、维护以及检测等,这些都与土建工程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有一定的联系。相对于施工工程的设计而言,结构的整体牢同性、结构的安全耐久性,以及结构不见的承载能力等性能都是体现土建工程结构安全性的主要表达方面。为了保障建筑在使用范围时期之内正常使用,就更加需要对土建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多加关注。因此,将影响土建工程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因素克服好,会使土建工程的建设越来越好。

1.2 土建工程结构设计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

对结构工程的设计来讲,结构构件的安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结构设计规范中规定材料强度和荷载的分项系数的设计,材料强度的分项系数指的是对固有结构的不见确定承受能力,并将其进行缩小的一个系数;荷载的分项系数是确定工程结构构件的荷载后,并将其放大的一个系数。对于这些系数的设置,需要在保障结构构件的标准荷载和设计安全系数的前提下,将设置水准储备到需要的工程设计中。第二,土建工程结构的设计规范,规定的是荷载标准值,即一般指的的结构构件所需要承载的最大压力和荷载。对于相同的办公楼来讲,自1959年以来我国土建工程结构的设计规范对楼板的承受能力是150kg/m2,而现在的新型规范规定的承载能力是200kg/m2;在国外同样的存在这种现象,例如对英国和美国工程结构的设计规范中,规范规定的承载能力分别为250kg/m2和240kg/m2。

2、对土建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采取措施

2.1 法律法规的制定

随着我国法治制度的建设,对建筑行业的管理制度也越来越完善。但是我国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相较于西方国家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工程建设部门、管理部门等管理机构,根据土建工程施工的过程对土建工程制定科学详细的法律法规制度,来约束工程建设中的不良现象。将土建工程设计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要求,以及施工安全问题的审查明确规定到法律法规制度上,大力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对土建工程结构质量的检测和评估。并建立一定的质量检测和人员管理的监管体制,改善土建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2.2 土建结构设计的安全合理设置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对建筑的设计要求要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因此,必须要重新审视土建工程结构的设计,并将施工设计方案订立一种新型的设置水准。例如:对桥梁交通的土建结构设计水准上,其承载能力的安全度和设计荷载标准值要比一般的建筑结构具有相对较高的安全储备性能,因为桥梁建筑的车流量较大,车载和车速对桥梁的质量有一定的要求。另外,在建筑行业上,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消费者对商品房的意见等方面,来确定建筑结构安全和耐久性的安全设计水准。

2.3 增强检测和维护的力度

土建工程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问题的研究,体现在工程的检测和维护过程中。在土建工程成的基础设施过程中,投资方一般都有重新建和轻微修的倾向。因此,土建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建筑物的使用耐久性能的检测和维护,对保障工程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保障土建工程结构的质量,需要对工程建设中的结构安全和耐久性进行检测,并对竣工的工程进行定期的维修和检测,及时解决问题防止不必要的安全问题的发生。尤其是对桥梁的承载能力、隧道的支撑部位、建筑物的玻璃幕墙等工程建设的检测和维修。因此,为了保障施工安全顺利的进行,以及建筑持久耐用性能,需要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人员资质认证和监管体制,随时检测和维护建筑工程。

2.4 重视土建工程结构的耐久性研究

我国对于土建工程结构的耐久性问题认识不到位,仅仅依靠经验来确定工程的施工,缺乏在耐久性方面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认识,以及没有完善、可靠地改进措施。为了确保工程质量的优越性,需要在施工的耐久性设计方面加大重视力度。在设计和施工中认识到观念上的不足,将施工设计规范、标准、规章制度的耐久性设计提升到一种新的平台上。重视施工建筑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施工强度的极限状态,重视施工建筑过程中耐久性问题的研究,来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和增加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3、结束语

对我国的规范性土建工程的设计来讲,安全性和耐久性仍是建筑中需要改善的重点,可靠地检测方法和正确的解决措施,对土建工程的安全建设十分重要。我们要在加强对土建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改善施工设计和管理。在日常工作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建筑工程负责的原则态度,积极提高管理方案,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贡献。

参考文献:

[1]高渊,我国土建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现状分析[J] ,开封大学学报,2010(3)

土建工程施工规范范文2

[关键词]水利;土方工程;机械化施工;

中图分类号:TU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3-0190-01

前言:我国水利土方工程建设的起步较晚,在水利土方工程机械化施工管理的相关经验也较少。近些年来,我国已经对水利土方工程机械化施工提起高度重视,并在不断完善和改良,但是在研究水利土方工程机械化施工的管理方面仍需不断加强和深化。同时需要我国的工程建设单位在水利土方建设中重视研发人员和技术人员,加速我国水利土方工程机械化的使用,从而降低工程费用和缩短工程周期,提高水利工程的建筑质量,为我国的水利建设的发展奠定基础。

1.水利土方工程机械化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1 在机械化施工中机械调配的不合理

在开展水利土方施工建设的时候,会配备技术人员和设备的管理人员,但由于工作人员经验上的欠缺,不能够准确把握施工现场的地理条件,出现错误的进行机械化作业,造成不好的后果,严重影响了工程建设的进度,降低了工作效率。经总结分析,机械调配不当常见的原因包括:施工人员技术经验的缺乏,对地理条件及施工环境情况掌握的不够准确,甚至误导工程机械化作业安排;主要施工机械的利用效率不高,或未能进行机械化的正确作业,造成其他作业段的机械效率低:未根据土方施工强度来合理确定施工机械的设备数量,造成盲目配备施工机械。在如此的工程施工调配下,不但使工程施工效率低下,影响工程进度,还会导致工程成本的增加。

1.2 在机械化施工中施工工序重要性的忽视

在水利土方工程机械化施工的过程中,并不能完全做到某个单元工程或某个环节的单独管理。而水利土方工程机械化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或者说每一段工程之间都是有一定联系的。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在土方工程机械化施工的建设中,机械化设备的使用有时候需要严格按照施工工序进行施工。然而,有的时候施工人员忽视了施工工序,只注重表面上的技术性工作,没有控制好施工机械的配合,出现这个工序工作累,那个工序没事干的现象,使工序之间做不到良好的沟通和配合,施工机械不能够按照正常的工序进行施工,因此,影响了水利土方工程机械化施工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延误了工期,造成了经济损失。

1.3 水利土方工程机械的使用不规范

每一个工程都有其相适应的施工规范,水利土方工程机械化施工也不例外,施工规范主要是为水利土方工程施工提供一个完善的参考资料其中包括当地的实际情况、机械设备、施工质量、安全等等,目的就是在水利土方工程竣工后没有隐患,使各个施工环节都能达到合格的标准。由此可见施工规范在水利土方工程施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在水利土方工程的建设中,施工人员盲目的追求工程进度,从而没有严格按照施工程序进行施工,在使用施工机械时不按操作规范,这就使得施工质量难以得到保证。问接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又南于施工人员的经验缺失,施工人员不按照正确的施工机械的流程施工或不按照工程规范施工,都可能使整个水利工程出现重大安全事故,或者是直接造成工程停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水利土方工程机械化施工的策略

2.1 合理配置机械化施工机械

机械化施工是现在建筑工程的主要施工方法,能多快好省的完成主体建设。在接到水利土方工程任务之后,要充分地做好施工前准备,严格按照施工要求选择M足全部施工工作的机械设备;施工人员不仅要熟悉工作地环境,还要熟练地掌握机械运作的方式,以便根据实际施工需求对施工机械设备的投入种类和数量进行控制和安排,发挥各个机械设备的最高能效,尤其要将主导机械的工作效率尽可能的提升,在挖、运、填、压等作业中,充分发挥挖掘机的主导作用,为提高其他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撑。在机械配置完成后,施工现场要呈现井然有序的状态,缩短转移机械设备的时间,保证施工过程中施工机械的灵活运作和转移,保证工程建设有序进行。

2.2 重视机械化施工的施工工序

众所周知,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之前都必须认真学习施工工序,每一个施工工段都是有具体的施工要求的,各个工段之间也有紧密的联系。施工人员在对施工工程进行检查时,需要根据整个工程的进度来开展工作,不能出现不同工序之间的干扰,把握好关键的环节,例如在同一个工段的施工人员可以在自己的专业工序里连续的施工,不受其他工序的干扰,充分发挥机械,人力,土地三者有机结合的优势,强化工人对工序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和熟练程度,推动整体工程的有效进行。

2.3 规范机械化施工的施工标准

施工规范主要是为工程施工提供一个完整的、包括当地自然条件、社会条件、机械设备情况、施工质量、现场安全等级等在内的详细的参考资料,其目的是保障各施工环节均能达到合格的标准并顺利竣工。水利土方工程的施工规范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机械化施工标准的设置必须遵循实际施工需求来制定。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开始建设之前,要对整个工程的图纸进行认真的计算分析,要全部掌握好施工建设中的各种信息资源,制定合理的操作要求,避免出现重复施工,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工程方应该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管理,检查是否有施工规范以及它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强化对施工工作的监督工作,督促施工人员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工作。

3.结语

水利土方工程的机械化施工,不仅保证了水利工程的工程建设质量,减少了建设周期,还节约了社会资源,提高了人力使用率。在现代化的工程建设中,机械化施工给水利土方工程带来了较大便捷,然而水利土方工程机械化施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机械调配方案、施工工程排序,还是施工规范的使用,其管理都必须系统化,同时还需要我们工程技术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技能,累计自身经验,完善自我,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土建工程施工规范范文3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实施策略

土木工程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中非常关键的分析,在建筑中涉及面较广,对于建筑的整体规划也较为重要,因此应该充分重视建筑中土木工程结构的设计和施工策略,提升建筑整体质量。土木工程在施工中对质量的控制涉及面较广,进行现场测试面临的困难较大,而通过土木工程结构的设计与施工策略的实施,可提升建筑的整体质量,为建筑行业的全面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持。

1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策略概述

1.主要组成部分。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策略主要的组成部分是钢筋混凝土,在建筑中占据的位置非常关键,并且稳定性和耐久性较高,建筑中的承重能力也较好,因此在建筑中使用的范围较为广泛,对于建筑的整体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在进行实际施工中因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质量控制难度较大,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实际情况进行钢筋混凝土的选择,针对钢筋混凝土质量进对技术进行控制,从而更好的实现整体结构的完整性,对结构进行更加全面的控制。

2.施工策略。在进行土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钢结构是其中的重点,首先需要选择钢材、板材等结构进行全面的规划,使用质量较高的金属制品,保证整体的硬度达到规范的要求,从而进一步提升建筑工作的质量。在进行施工过程中需要对焊接等工艺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并将相应的规格进行合理的控制,使用精确度较高的参数对技术进行控制,防止中间出现较大的问题,从而更好的控制土木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保证建筑整体质量的提升。同时,在进行准确程度设计的过程中,首先对钢材的各项参数进行全面的检验,进一步提升安装的科学性,从而促进工程全面顺利的进行。同时需要合理的对钢构件的堆放进行控制,选择合适的堆放点,按照相应的流程将钢构件放置在合理的位置上,对现场不合理的放置位置进行科学的纠正,重视对施工设备的控制,保证施工中各项施工技术和现场的相互协调,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对施工过程进行更加全面的控制。最后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工程建筑进行加固,使用换填法和排水法对技术进行全面的控制,将土木工程中的相关自然土进行置换,采用较为稳定的加筋法,保证土质不会出现移动,将地基进行全面的控制,从而增加整体建筑的质量,保证土木工程建设的科学性。

2 我国土木工程机构设计和施工策略存在问题

1.建筑的可靠性较低。我国在进行土木工建设的过程中,因为技术存在问题,相应的技术发展出现不完善的情况,这些因素表现在土木工程建设中就会造成设计构造存在一定的问题,造成整体的设计可靠性较低,设计人员在实际施工中没有按照整体的规定进行操作,造成整个设计中施工措施不规范,设计的内容起到的作用不强,造成土木工程施工中设计方案不健全,真正实施中存在较多的问题。

2.设计安全性存在问题。土木工程设计本身就需要保证设计和施工的质量,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对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和施工策略规划的过程中,并没有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安全性方面,对安全性是较为忽视的,没有按照科学的规定进行安全措施的制定,造成施工中安全性较低的情况,使得整体设计和施工中经常出现一些安全事故和安全问题,对整体施工造成不利影响,造成严重的质量问题。

3.实际操作存在不规范情况。在进行实际工作中,建筑行业得到较大的发展,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对建筑工程进行全面的控制,但是在实际施工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规范的操作行为,设计人员在进行技术管理过程中不规范的操作,造成整个工程在管理中存在较大的问题,对整体施工影响较大。

3 提升土木工程技术应用相关措施

1.合理控制施工结构。在进行施工过程中首先需要关注钢筋混凝土施工结构,对于钢筋施工结构进行合理的控制,保证结构的合理性,并对结构所要承担的负荷能力进行关注,在施工中对施工技术进行全面的控制,将结构进行反复管理,从而实现整体结构的规范性,保证施工质量的提升。

2.提升设计规范性。在进行设计中需要对整体的设计方案进行科学化的管理,设计和实施策略需要进行反复讨论,提升设计施工规范性。其次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更加专业的技能培训,提升设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可以熟练的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和技能培训,这样也可以提升施工和设计质量。

3.提升对材料的监督力度。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增加建筑施工的材料控制,对需要使用的材料进行全面的控制,定期的对材料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了解材料的进货渠道等各个方面的来源,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材料及时进行管理,从而进一步提升建筑施工整体质量。

4 结束语

土木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策略的制定需要符合技术的需要,并在管理中采用更加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新技术、新材料进行应用,保证建筑的质量,还需要不断的进行发展创新,真正了解和掌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这样也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土木工程建设的发展,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也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官志平.土木工程结构的设计与施工策略在土木工程技g上的应用[J].信息化建设,2016,01:397-398.

[2]李影.土木工程结构的设计与施工策略在土木工程技术上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9:247.

土建工程施工规范范文4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混凝土结构具有很多的优势,比如整体性强,可以按照一定的形状进行浇筑,同时也有一定的耐久性以及耐火性。但是其也有一定的缺陷,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抗拉强度弱,如果不加以注意,裂缝就会出现,而且如果是改造工程,新旧混凝土之间难以连接,因此土工工程建筑修复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之,混凝土既不能隔热,同时也不能隔声。基于此,施工人员都会慎重选择混凝土结构。

1 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混凝土结构虽然应用已经十分普遍,但是其施工技术依然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1 材料方面

混凝土结构质量的得以保证的关键性要素就是材料,但是在其施工期间,施工单位所采购的原材料性能、规格等都不达标。比如混凝土材料中所应用的辅助材料,通常都要求含有适度的水量,但是很多土木工程建筑所应用的砂石骨料却不含有一定的水量或者含水量不达标,这必然会影响到施工质量。所以,施工人员在对混凝土结构进行施工时,务必对其材料性能、规格等各方面进行认真的检查,没有达到标准要求,不允许进场。

1.2 技术规范方面

直至目前,针对混凝土结构,我国有关行业依然没有制定相关的行业技术规范,因此其技术标准不统一。某些施工企业为了能够尽快完成工程目标,通常所应用的工艺技术并不达标,尽管看似短期效果很好,但是长期效果却不佳。但是尽管很多施工企业都十分了解,却依然采取相同的策略。这与国家缺乏统一的标准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混凝土结构中,配比问题十分重要,但是国家并没有对其做出统一规定,因此现实生活中,配比差异性十分明显,使得混凝土结构质量大受影响。

1.3 检测手段的方面

目前我国所使用的混凝土施工技术缺乏完善的监督、检测机制,因此很多土木工程中混凝土结构施工都未得到检测或者实时监督,这就无法实现技术标准规范,建筑质量也时常出现问题。目前我国针对混凝土结构所使用的检测手段有电磁原理以及声学原理,这两种检测方法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声学检测方法,无法对投影重合的钢筋进行检测,而电磁检验手段则无法对磁骨料混凝土展开检测,同时施工后期阶段,因为水位、角度等改变,这两种方法都无法对建筑基础、壳体等比较重要的混凝土构件进行研究。为此,混凝土结构施工中,还需要应用更多的检测手段,以此解决上述两种检测手段的局限性。

2 土工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改进措施

因为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存在着很多不足,严重影响了施工质量,因此需要有关人员有针对性的采取改进措施,以提高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水平。

2.1 混凝土方面

首先,材料的选择上。在材料的选择上,主要是指水泥的选择。因为水泥内含有的矿物成分不同,在混合搅拌中释放的温度以及速度也就不同。因而,在水泥的选择上,应该按照施工项目的具体情况选择发热量和发热速度合适的水泥。其中也要多加运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以减少水泥的用量。

其次,温度控制上。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温度对工程的质量有很重要的影响,因而,在施工中,必须根据要求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在温度控制包括:(1)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例,减少水泥的用量。可以在混凝土中加入粉煤灰,降低因水泥水化而引起的内部高温,还可以增加混凝土的密度,提高混凝土的抗渗能力,使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增加。(2)可以在混凝土的搅拌过程中加水,或先用水冷却石料,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3)利用浇筑层面的天然散热功能,选择在热天浇筑,还可以减少浇筑的厚度来达到控制温度的目的。(4)在寒冷的天气中,要注意对混凝土采取保温措施。规定好拆模的具体时间,避免温度骤降引起的混凝土表面产生急剧降温梯度。

最后,混凝土的养护上。为了防止早期混凝土表面失水,帮助水泥水化的进行,就需要对混凝土进行养护。在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地面施工经常出现塑性收缩裂缝。 如果由于混凝土泌水量大,因而需要先进性二次收浆,然后再开始养护;如果是由于温度高或者风大的原因造成的塑性收缩裂缝,应该在混凝土终凝前再次抹面以达到闭合裂缝的目的。 为了加强混凝土的养护,为了提高混凝土的抗裂能力,还可以在混凝土中添加外加剂,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因为混凝土中存在大量的毛细孔道,在水分蒸发以后,混凝土就会出现干缩变形的情况,但是降低毛细孔道的张力又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因而,需要添加外加剂,以防止混凝土的表面干缩和开裂状况的发生。添加外加剂还可以减少混凝土的碳化收缩,提高混凝土的抗碳化性,增加混凝土的耐久性[4]。

2.2 技术规范方面

国家有关部门以及相关行业应该制定标准的施工技术规范,以便施工单位在进行混凝土结构施工时,能够有所参照,不会出现混乱。而且制定标准的技术规范之后,有关检测部门也有检测的依据,这对促进建筑行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应该依据现实需求尽快颁布技术标准规范。

2.3 在检测手段方面

必须发挥工程检测部门的行业主导作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完善的技术环境及法律法规环境。在施工过程中,每以个步骤、每以个细 节都应该进行检测,特别是建筑中的重点部位,必须严格检测,以保证建筑的质量。另外,现有的检测手段单一,不能够满足建筑施工中的检测要求,应该加大建筑施工检测设备的研发以及检测体系的完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混凝土结构是土木工程建筑最为常见的一种建筑结构,此种建筑结构既有一定的优势,又有一定的劣势。表面上看,混凝土结构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裂缝,但是裂缝的产生归根结底是技术规范不统一引起。因为没有统一的施工技术规范,施工单位完全依据自身的需求进行搅拌、配比等,其施工质量的确难以保证。土木工程建筑虽然随着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其施工质量已经显著提升,但是其有关的施工技术问题还需要解决,不能有所懈怠。

参考文献

[1]顾锐.土木工程建筑中的节能减排教育[J].考试周刊,2012(94).

[2]许甲寅,赵若旭.土木工程建筑实现绿色节能的措施研究[J].门窗,2013(9).

[3]贺丽媛.对新时期土木工程建筑以及安全的几点思考[J].城市建筑,2013(20).

[4]陈信良.浅谈土木工程建筑施工[J].江西建材,2014(8).

土建工程施工规范范文5

[关键词]土建;结构;安全

中图分类号:TU3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8-0334-02

一、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

我们常说的结构安全性是指结构防止破坏、倒塌的能力。安全性属于结构工程中最为重要的质量指标之一。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取决于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水准,同时,与结构的正确使用(维护、检测)密不可分。这些又与土建工程法规和技术标准(如:规范、规程、条例等)的合理设置及运用紧密相连。

1.当前我国结构设计规范的安全水准

从结构工程设计角度来讲,结构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构件承载能力上的安全性与结构上的整体牢固性、耐久性等诸多方面。当前,国内建筑物、桥梁的土建结构的设计规范在这些方面的安全设置水准较低,与国外类似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1.1.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设置水准

影响结构构件安全水准主要有两个因素:首先,规范规定结构需要承受多大的荷载。我国规范自1959年以来均规定办公楼的楼板承受的活荷载是每平方米150公斤(目前已经改为200公斤)。美、英则规定的标准分别为240和250公斤。其次,我国规范规定的荷载分项系数与材料强度分项系数的大小有较大差异。前者通过计算确定荷载对结构构件的作用时,将荷载标准值加以放大的一个系数。后者是计算确定结构构件固有的承载能力时,将构件材料的强度标准值加以缩小的一个系数。以上所述的数据表示的系数体现了结构构件在给定标准荷载作用下的安全度,在安全系数设计方法中称为安全系数,该系数直接体现了安全储备的需要。在可靠度设计方法中称为分项系数,它体现的是一定的名义失效概率或可靠指标。安全度的高低可以通过安全系数或者分享系数体现。由于材料的不同,结构类型上的差异在安全设置水准上都与国际标砖存在不同差距。

1.2结构的整体牢固性

结构构件必须有足够额承载能力,此外,结构还要有整体牢固性。这种整体牢固性是结构出现局部破坏后,不至于导致大范围连续破坏倒塌的能力。也是结构不应出现与其原因不相称的破坏后果。结构的整体牢固性的实现主要依靠结构能有良好的延性与必要的冗余度,这样才可以应对地震、爆炸等自然灾害或者认为灾难。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2001年石家庄发生的恶性爆炸事件,同一栋住宅楼由于土炸药爆炸直接造成墙体局部破坏,最终造成整栋楼的倒塌,究其原因就是房屋设计的牢固性不足所致。

1.3结构的耐久安全性

土建结构的设计、施工规范一般会放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强度要求。对环境因素作用(如:冻融、干湿的大气侵蚀,工程周围水、土中有害化学介质的侵蚀)下的耐久性相对考虑较少。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受到锈蚀,混凝土腐蚀也会造成安远隐患,这种严重程度已超过结构构件承载力安全水准设置偏低的危害。这种问题需要引起设计与施工单位的重视。当前,相关的规范所规定的关于耐久性方面的要求,例如:钢筋免遭锈蚀的混凝土最低层厚与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要求,都与国外规范有着较大差距。损害结构承载力的安全性只是耐久性不足的重要原因。有效提高结构构件承载能力标准,有利于结构的耐久性与结构寿命的保障。

2.调整结构安全设置水准的建议

国内这种结构设计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较低的状况是和我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与计划体制直接相关的。这种较低的安全水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基本满足了人们生产与生活需求的标准。经历经了较长时间的考验,说明土建科技人员所付出的努力有了重要意义。但是,这样的建筑物由于安全储备较低,自身抵御意外作用的能力不够。这就需要我们适当提高安全设置水准,这样才能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频率,提高建筑工程抵抗灾害的能力。据统计,国内已发生工程安全事故原因主要是由于管理上的腐败、不善和严重的人为错误造成的。当前,提出要重新审视结构的安全设置水准,其原因是客观形势的变化。同时,还要。满足今后几十年、上百年内人们生产生活水平发展的需要。并且商品房屋这类需要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身商品属性,也要求必须提高房屋的结构质量。

第一,通过长期试验表明,我国现行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是较为合理的。这种实际经验不能轻易放弃,在安全度上不能跟着英美的高标准走。安全度过高会造成浪费,这就需要除去特殊项目,要保持整体上的不变。

第二,我国规范的安全度设置水准尽管相对较低,但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与正常使用的条件下。已建成的上百亿平米的建筑物绝大多数一直在安全状态下,为人们所使用。这就表明:这些规范规定的水准是较为适用的。同时,为了缩小与先进国际标准的差距、鉴于可持续发展与提高耐久性的需要,在物质供应条件业已得到较大改善的条件下,结构的安全设置水准适宜适当提高。因为我国目前尚属发展中国家,这种提高只能是适度提高。

二、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

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和工程使用寿命有着直接的关系。所有工程都需要在其使用期内保持正常使用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包括:安全性与适用性。

2.1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的现状

由于我国既有土建项目主要有混凝土建造而成,所以混凝土的耐久性就成为土建结构安全性的重要问题。有关混凝土耐久性问题还未引起我国政府和设计部门及施工单位的足够重视。

上述提到的耐久性问题依然在当前的建设项目中存在,还未吸取国内外相关问题造成的惨重教训。例如:我国北方部门地区的立交桥与高速公路建设,还没能在材料性能与结构构造等方面采取防冻融与盐害的相关治理措施。

加剧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我国混凝土质量检验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国采用的检验习惯只是强调强度方面的标准。这就造成水泥生产企业过于增强水泥细度,造成早强矿物成分比例过高。这样的做法反而不利于混凝土的耐久性。同时,我国在水泥检测上只要求强度的最低值,对最高值没有限定。由于混凝土的质量检验习惯上以单一的强度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导致水泥工业对水泥强度的不适当追求,使水泥细度增加,早强的矿物成份比例提高,这些都不利于混凝土的耐久性。我国对水泥质量的检验在强度上只要求不低于规定的最低许可值。国外不但规定最低值还会规定最高值,这样不但保证了水泥强度,还保证了水泥的均匀质量。

第二,工程进度过快与政府施工进度的干预也会影响土建结构的耐久性。我们知道,保证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一条就是施工养护期的时间要充足。否则,很难保证其健康的后期养护。长期以来,为了赶进度,我们经常能看到某项重大建设项目为了抢攻献礼项目,短短数月就交付使用。建成后,往往要投入很多资金进行后期修理和维护。类似这种施工情况在发达国家是不允许的,否则可能遭到罚款的可能。

2.2使用阶段的正常检测和维护

当前,我国有大量土建工程逐步进入老化期需要诊治。此外,大量已建的违章工程需要评估,许多工程发生病害需要诊断和加固,全国各地已出现很多从事土建工程诊断、治理与加固的队伍,成为一种新兴行业的趋势。我们不但要对出现的问题和病害加以治理,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加强调预防。土建工程的检测和评估,需要有配套的相关法规和标准,还要有从业人员的注册和从业机构的资质认证制度。

三、技术规范的作用与管理

土建工程通常具有鲜明的个性,工程技术人员需要针对具体特点去设计和施工。规范作为技术标准要强调其指导性而不是强制性。相关规范不能束缚设计、施工人员的主动创造性,否则会阻碍新技术的研究和使用。当前,我国土建工程在结构设计上与国外相比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方案与技术上的创新上。我国的技术规范在编写风格上也有模仿法律的倾向,很少提到使用者需要注意规范可能存在的某些不足之处,没有并鼓励设计人员在某些问题上可以另辟蹊径。一旦在设计与施工中要取代规范中已经落后过时甚至有害的技术规定,基本等同于违法行为。反而墨守规范可以不负法律责任。这样就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工程技术人员的业务技能要求与职责要求。这种做法不利于提高我国建筑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素质,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技术上的劣势地位。为消除这些负面影响,有必要建立这样的共识并作出规定,即遵守了规范条文并不意味着就可免除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提高土建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的措施

4.1 加强土建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设计标准的规范

土建结构的安全性、耐久性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也是建筑结构最主要的质量标准。土建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得不到保证,会直接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威胁。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土建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方面的设计标准进行规范,明确指定土建结构的最低安全系数,土建结构的最低使用寿命标准。同时,要加强对土建结构耐久性的审查,对土建结构的耐久性要求和土建结构的安全系数和使用周期明确加以限制和要求。对土建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的技术标准体系需要不断完善。还要鼓励地方政府依据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规范和体系。土建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设计标准的规范是提高土建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的政策方面的措施,可以为为土建结构设计提供相应的标准和依据。

4.2 土建结构设计要科学,施工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

土建结构的安全性主要取决于土建结构的设计是否合理。土建结构的耐久性又受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因此,在土建结构的施工过程中,设计土建结构需要具有合理性与科学性。另外,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管,可以切实保证建筑质量,提高建筑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土建结构的设计,要根据国家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来严格进行,要根据土建结构的特点和使用功能来正确的选择混泥土强度,科学的配置混泥土的比例。不能盲目追求混泥土的强度、细度以及矿物比例等。施工过程中要做好混泥土的养护工作,严格控制混泥土施工规范。保证混泥土的养护周期和时间,避免出现为了赶工期缩短混泥土养护时间的情况。还需做好施工中的各项质量技术交底,保证工程质量,切实提高混泥土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4.3 使用中,加强对土建结构的检测和养护

土建结构竣工后,要根据相关的规定对土建结构的安全性进行检测,数据达标后才能投入使用。在投入使用后,需定期对土建结构的使用状况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此外,还需制定出相关的检查技术标准,对安全性与耐久性的检查结果进行评估。如果出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和维修。土建结构的日常使用中,需加强对建筑的维护。当前,很多土建工程方过多的重视新建工程,缺乏对已经建好工程的维护和维修。我国在这方面还没有专门的土建结构法规和技术标准。因此,国家需要加强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制定,确保定期对于土建的耐久性和安全性按相应标准进行检测。此外,为了保证土建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还需提高土建结构的维修费用。

2008年发生于汶川县的特大地震中倒塌房屋达到600多万间。地震中人员伤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由此可见,提高工程结构的抗倒塌能力,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国的地震死亡人数远超其他国家,除了人口众多和广大农村地区事实上没有地震设防要求这个原因以外,更主要的是对地震预防的认识不足和措施不力。

五、结语

土建结构的安全性是防止破坏倒塌能力,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主要决定于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水准及结构的正确使用有关,与土建工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合理设置及运用相互关联。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与工程的使用寿命相互关联,结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的概念,与使用阶段的检测、维护和修理不能分割,特别是对处于露天和恶劣环境下的基础设施工程要坚持使用阶段的正常检测与维护,为了保证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当工程在建成后的使用过程中,应该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有些工程倒塌事故,就是因为桥面结构与主拱的吊杆连接处发生锈蚀。如果做好定期检测,这样的事故极有可能会避免。做好定期的检测,可以很好地提高土建结构的安全性。这就需要我们在工程技术方面要不断的改革创新,加强管理,努力为现代化经济建设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刚.土建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关系.建筑科学.2009.

[2]肖男.对土建结构工程安全性的探讨[J].中国房地产业,2011.

土建工程施工规范范文6

关键词:高层建筑;土建结构工程;施工管理;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标识码:A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高层建筑工程建设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为全面提高高层建筑土建结构工程建设质量,提高高层建筑工程的综合效益,推进建筑行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在土建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当积极加强安全管理和施工管理,并充分做好其他管理内容,从而为高层建筑土建结构工程施工安全以及建筑成本控制提供可靠的保障。

1.高层建筑及其特点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不断进度,高层建筑施工具有一定复杂性,其施工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难度较大。尤其是土建结构工程建设是高层建筑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涉及到建筑基础开挖直至高层建筑室内装饰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大力度对高层建筑土建结构工程建设进行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层建筑土建结构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

高层建筑土建结构工程施工管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职能:

(1)调整功能

在高层建筑土建结构工程中,科学的施工管理能够对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规范人才培养与引进方式,全面提高高层建筑土建结构工程中施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岗位技能,促进高层建筑土建结构工程施工效率的提升。

(2)经济功能

在高层建筑土建结构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管理主要体现在材料质量控制、施工环节管理等多个方面,降低土建结构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风险,将施工材料的浪费控制在最低水平,在此基础上优化土建结构工程施工环节,争取实现土建结构工程双方实现双赢。也就是说,在高层建筑土建结构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施工管理有助于提升高层建筑施工效率与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具有高度经济价值,对于高层建筑工程综合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干预功能

在高层建筑土建结构工程建设初期阶段,科学的施工管理能够实现土建结构工程问题的提前控制,具备良好的干预功能,通过专业的经验判断和技术论证,及时调整土建结构工程建设过程的不合理之处,为高层建筑土建结构工程建设质量的提升奠定可靠的基础。

(4)技术功能

高层建筑土建结构工程建设中加强施工管理,能够保障土建结构工程建设的设计、测量、浇筑和保养等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土建结构工程重点项目的建设与控制,确保准确高效地完成土建结构工程建设任务。

3.施工质量管理要点

3.1 测量控制

高层建筑土建结构工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当充分做好“三线”测量工作,对建筑垂直度、轴线和标高进行科学化控制,依据高层建筑柱网补植明确建筑四周角柱的具置,通过吊线方式准确测定立柱的垂直度,待模板安装完成后,及时采用专用的激光仪等设备校验垂直度,为土建结构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奠定可靠的基础。高层建筑土建结构施工中,应当对轴线传递稳定性进行有效控制,及时以经纬仪对轴线进行复核和修正,确保高层建筑土建结构工程中轴线和尺寸线全部放出,并预留洞口,以水准仪进行超平,确保土建结构工程标高满足高层建筑工程建设的具体标准,为土建结构工程建设质量控制奠定可靠的基础。

3.2 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

高层建筑土建结构工程建设过程中,大多采用商品混凝土浇筑的方式,以保证土建结构施工的顺利进行,并对施工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在这一环节中,施工单位应当对混凝土进行充分搅拌后,确保混凝土恢复到运输前状态,方可开始混凝土浇筑。高层建筑土建结构施工中,应当通过分层、分段浇筑的方式,掌握好每层混凝土浇筑的厚度。严格控制泵送混凝土的自由落体高度,一旦其高度在2m以上,应当及时通过串通或滑槽等工具进行辅助施工,以免影响土建结构工程施工质量。为避免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钢筋或模板出现变形情况,应当减少混凝土或振捣棒与钢筋和模板的接触碰撞,待混凝土浇筑操作完成后,及时收浆,清除多余混凝土,最大程度地避免混凝土收缩裂缝的出现,对土建结构工程建设质量进行科学规范的控制。

为保证土建结构工程施工质量,提高混凝土工程建设有效性,应当充分做好混凝土养护工作,对混凝土养护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进行有效控制,并结合土建结构工程建设实际情况,以及环境湿度,对混凝土表面湿度进行合理控制,若地区环境夜晚温度较低,应当在新浇筑的混凝土上覆盖一层薄膜,若地区环境夜晚温度较高,应当选取具有良好透气性能的施工用布,对混凝土进行科学养护,并及时做好养护记录,为后期土建结构工程建设的有序进行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3.3 混凝土裂缝控制

高层建筑土建结构工程建设中,往往有着较高的承载力要求,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比较普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一旦混凝土浇筑及养护不到位,水泥出现水化热反映,温度变化较大,会导致混凝土出现严重的收缩裂缝和温度裂缝,严重影响建筑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导致高层建筑工程投入使用后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在土建结构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当加强混凝土裂缝控制,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将其内外部温差控制在25℃以内,尽可能降低混凝土浇筑温度,保持振捣均匀,避免离析现象出现,在混凝土盐固化过程中确保混凝土表面保持良好的湿润状态,最大程度地对混凝土裂缝进行科学化控制。

3.4 施工材料控制

在高层建筑土建结构施工中,应当加强施工材料管理,与材料供应商密切合作,在对施工材料供应单位进行资质审核后,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施工材料进行质量和性能检查,确保其满足高层建筑土建结构施工的相关标准,在此基础上,依据工程实际要求以及施工材料特性对施工材料进行科学化地保存和管理,确保施工材料满足土建结构工程设计要求。高层建筑土建结构工程建设对施工材料质量有着严格要求,这就要求土建结构工程管理人员对施工材料进行严格把关,一旦发现不合格产品及时进行处理,规范施工材料的取用,对施工材料进行合理配置,规范材料供应、管理和储存等环节,全面提高土建结构工程施工材料控制的有效性,推进高层建筑土建结构工程建设的安全顺利进行。

3.5 施工人员管理

在高层建筑土建结构工程建设中,人是建设的主体,为加强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在高层建筑土建结构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土建结构工程施工标准,完善工程建设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土建结构工程计划,严格执行安全措施,并积极引进土建结构施工专业技术人才,优化施工队伍技术人才比例,建立健全人员管理体系,切实提高土建结构工程人员管理效率。施工人员管理上,应当定期组织培训和教育,全面提高施工检查人员的执业素养,加强施工检查,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规范其施工行为。与此同时,应当加强施工人员的道德培养,确保其在土建结构施工中能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及时发现土建结构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向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妥善处理,降低施工损失,确保土建结构工程建设施工的安全顺利进行。

4.安全管理措施

4.1 加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高层建筑物的病害主要有渗透、剥蚀、渗漏3种,其中影响使用和安全的最大病害就是裂缝。在安全检测中,确定出现裂缝病害的关键就是探测,传统探测方法有声波跨孔法、超声波法等,这些方法反映的只是表层的强度。在安全检测中,通常采用取芯法来校正其他测试强度的方法,土建结构内部的缺陷检测采用的是射线法和超声法,射线法在现场的测试难度很大,并且对测试者有一定的伤害;超声法需要被测物有两个相对临的空间,且穿透的深度是有限的,同时受到物体材料中的含水量和钢筋的影响。

4.2 应用合理技术规范

在规范的标准上,要鼓励和提倡各省市编制地方性规范,在工程的耐久性与安全性的标准上,可以有不同设置水准。全国规范订的越详细,其适用性可能就变得越差,造成的混乱也就越多;在技术的标准中如果强制性越多,也就意味着政府有关部门在技术问题上所承担的责任就越重,而这些并不是政府部门的职责。规范中的要求已经是最低要求,在安全的设置水准上,政府需要保证的应该是公众安全的最低要求。同时要发挥协会在技术标准修订、编制中的作用;淡化规范中的强制性质,鼓励科技的创新和技术进步。

4.3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在高层建筑的建设中离不开对混凝土的使用,由于混凝土在质量检测上习惯以单一的强度指标作为衡量标准,由此导致水泥工业对水泥强度的不适当追求,增加水泥的细度,使早强的矿物成分比例提高,产生了对混凝土不利的耐久性。尤其是某些工程施工单位强加施工进度,特别是一些行政部门对工程进度的不适当干预。混凝土的耐久性是需要有足够的保养期加以保证的,建议有关部门应重点审查工程的耐久性,并对混凝土的耐久性进行研究,充分考虑工程失败后的危害,组织技术人员对土建工程结构设计的安全水准进行进一步研究。

4.4 其他措施与方法

在土建工程的使用中,需要有定期的维护和检测加以保证。在基础设施工程投资上有轻维修和重新建的倾向,是不利于工程的寿命和投资效益的。对于重要的高层建筑和公共基础设施,在使用期内必须实行强制性的安全检测。合理的混凝土体系也是十分重要的措施,配置受力钢筋架,在进行刚度和强度计算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裂缝宽度和抗裂验算,避免因裂缝的宽度超出规定值而导致钢筋受侵蚀。

5.高层建筑土建结构工程建设中的其它管理内容

5.1 成本管理

为确保高层建筑土建结构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应当加强成本管理与控制,实现工程建设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准确把握工程建设资金流向,加强监督、协调与控制,工程项目负责人应准确把握土建结构工程建设过程中盈亏状况,在发现问题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确保土建结构工程建设各项费用的使用满足高层建筑工程成本计划的具体规定,切实提高高层建筑土建结构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2 进度控制

高层建筑土建结构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特殊性,工程建设耗时长、施工规模大,施工难度较大,此种情况下,为保证高层建筑土建结构工程建设的安全顺利进行,应当加强施工阶段进度控制,准确把握土建结构施工的潜在影响因素,并对此类因素的实际应用进行科学化分析和评估,对土建结构工程中的有利因素进行合理利用,对其中不利因素进行有效规避,最大程度地对土建结构施工进度进行合理控制,对动态施工过程进行准确把握,制定可行性预案,沉着应对土建结构施工中的各种突况,准确分析工程偏差信息,积极采取组织、技术和经济等措施保障高层建筑土建结构工程建设计划的顺利实施。

5.3 技术管理

在高层建筑土建结构工程建设过程中,规范的技术管理能够保证土建结构施工的顺利有序进行,为施工质量控制奠定可靠的基础。为切实保证技术管理的有效性,应当对施工图纸进行准确把握,在施工现场做好测量放样定位工作,为土建结构施工指明方向。这就要求施工人员保证测量精度及放线定位的准确性。高层建筑土建结构工程建设中,应当加强质量控制,对现代施工工艺和新技术进行合理应用,提高高层建筑土建结构工程建设标准,准确控制土建结构工程工艺质量控制点,切实保证土建结构工程建设质量。

结语

总而言之,高层建筑土建结构工程建设具有一定复杂性和特殊性,为全面提高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当在准确把握高层建筑土建结构工程施工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土建结构工程的施工管理和安全管理工作,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上,合理控制工程造价,实现工程建设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加快施工进度,确保高层建筑土建结构工程建设的安全顺利进行,为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可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顾建忠.高层建筑土建工程施工技术探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10):78-79.

土建工程施工规范范文7

关键词:混凝土强度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引言

混凝土是目前世界上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它在建筑工程、公路工程、桥梁和隧道工程、水利及特种结构的建设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任何混凝土结构物主要都是用于承受荷载或抵抗各种作用力,强度是混凝土最重要的力学性能。通常用强度来评定和控制混凝土的质量以及评价各种因素影响程度的指标。本文就影响水泥混凝土强度的因素做简单的分析。

1混凝土强度及主要影响因素

混凝土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抗压强度,从混凝土强度表达式不难看出,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用水水泥的强度成正比,按公式计算,当水灰比相等时,高标号水泥比低标号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高许多。所以混凝土施工时切勿用错了水泥标号。另外,水灰比也与混凝土强度成正比,水灰比大,混凝土强度高,水灰比小,混凝土强度低,因此,当水灰比不变时,企图用增加水泥用量来提高温凝土强度是错误的,此时只能增大混凝土和易性,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和变形。

综上所述,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和水灰比,要控制好混凝土质量,最重要的是控制好水泥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此外,影响混凝土强度还有其它不可忽视的因素。

粗骨料对混凝土强度也有一定影响,当石质强度相等时,碎石表面比卵石表面粗糙,它与水泥砂浆的粘结性比卵石强,当水灰比相等或配合比相同时,两种材料配制的混凝土,碎石的混凝土强度比卵石强。因此我们一般对混凝土的粗骨料控制在3.2cm左右,细骨料品种对混凝土强度影响程度比粗骨料小,所以混凝土公式内没有反映砂种柔效,但砂的质量对混凝土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砂石质量必须符合混凝土各标号用砂石质量标准的要求。由于施工现场砂石质量变化相对较大,因此现场施工人员必须保证砂石的质量要求,并根据现场砂含水率及时调整水灰比,以保证混凝土配合比,不能把实验配比与施工配比混为一谈。混凝土强度只有在温度、湿度条件下才能保证正常发展,应按施工规范的规定予在养护、气温高低对混凝土强度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冬季要保温防冻害,夏季要防暴晒脱水。现冬季施工一般采取综合蓄热法及蒸养法。

2分项工程继续施工时混凝土必须的强度

当混凝土浇筑完成,在新浇筑面上继续施工时,混凝土应有足够的强度,以防止施工的各种作用对新浇混凝土造成伤害。这类施工强度的要求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施工规范中的相关的有关规定;二是防止施工荷载超载而造成事故所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

2.1新浇筑的混凝土最低强度必须达到1.2N/mm2方可继续作业;且在我国历次颁布的施工验收规范中均有类拟的明确的规定。例如GB50204-2002规范第7.47条规定,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强度达到1.2N/ mm2以前,不得在其上上人踩踏和作业施工,更不能安装模板和支撑系统及支架,堆放荷载。其目的的保护新浇混凝土表面及内部结构不受破坏;保证混凝土的早期强度。

2.2混凝土施工缝处理及重新浇筑混凝土时,已浇筑混凝土的最低强度保证在1.2N/mm2。规范虽未明确写明此项规定,但在7.4.5条中已规定,施工缝的处理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而确定此施工技术方案是必然离不开我国历年颁发的施工及验收规范的有关规定。例如GB50204-1992第4.4.19条规定,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已浇筑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应该小于1.2N/mm2 。此项施工强度规定的必要性在于:一是处理施工缝应清除已浇混凝土的表面的水泥薄膜、松动石子和软弱层,规定1.2N/mm2的最低强度可以保证正常施工的情况下,已浇混凝土在处理时不受损伤;二是以防止新浇混凝土时的强烈振捣影响已浇筑混凝土的工程质量。

2.3混凝土构件采用平卧、重叠法预制时,浇筑上层构件必须满足的施工条件之一是,下层构建的混凝土强度应达到5 N/mm2。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规范并无此条规定。这是因为规范是验收规范;坚持“强化验收”的原则,而对有些施工技术措施并未做详尽的规定。5 N/mm2混凝土施工强度的规定,是一些建筑科研单位实验结果和生产单位实践经验总结的成果,这是重叠生产构件保证构件质量必须遵循的一项规定。

2.4结构承受施工荷载必须的混凝土施工强度涉及多种因素。继续施工必然带来施工荷载,新浇筑的混凝土结构件内,因施工荷载而产生的内力和变形,往往不是1.2N/mm2强度的混凝土所能承受的,因此而造成的混凝土结构裂缝、甚至结构毁坏的工程实例屡见不鲜。因为施工荷载及其工作效应设计施工技术方案等多种因素,所以施工规范并无这方面的具体规定。但是,施工中必须十分重视,防止在混凝图强度较低的情况下,因施工荷载作用出现结构损害。

3 混凝土工艺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混凝土工艺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主要包括:

3.1工艺中使用活性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粉煤灰和矿渣等掺合料对混凝土强度有较大作用,特别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能降低水化热,减少混凝土内部微裂缝的产生,提高后期强度;

3.2工艺中使用特殊功效的外加剂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最常见的混凝土外加剂为减水剂,减水剂对混凝土强度至关重要,由于拌制混凝土需要一定的流动性才能施工,传统混凝土中总的加水量是水泥水化所需水分的两倍以上,水化多余的水分从混凝土内部迁移出来形成大量的空隙,至使混凝土强度降低,减水剂的作用是保证混凝土混合料在流动性及和易性的基础上降低混凝土拌合用水量,减低水灰比,从而提高混凝土强度。

4混凝土施工技术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混凝土施工技术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主要包括:模板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模板及支架在在施工中出现问题,将会直接影响水泥混凝土的强度;混凝土浇筑质量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把混合物搅拌均匀,浇筑后必须振捣密实,且经良好的养护才能使混凝土硬化后达到预定的强度;拆模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混凝土强度不足时,过早拆除支撑模板,过早荷载作用或者超堆荷载会使混凝土粱、板产生裂缝,导致强度降低;混凝土养护质量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混凝土成型后应在一定的养护条件下进行养护,才能使混凝土硬化后达到预定的强度及其他性能。

5结束语

混凝土强度影响因素众多,本文提出并总结了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几大因素。较全面的分析了这些因素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建筑材料科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混凝土学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土建工程施工规范范文8

土建施工项目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整体,这个项目的管理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而土建施工现场的理性管理是项目管理中的关键部分,同时也是土建管理的重要基础。在另一方面也可以折射出土建现场理性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中异常重要的环节,因为土建工程现场施工理性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主体项目的建设质量及工程造价的高低。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土建施工现场理性管理已经成为土建施工企业开发生产,运转经营整个市场的基础,渐渐成为建筑施工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充分了解土建施工现场理性管理理论以及现在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才能更好的实现土建施工现场理性管理,才能更好的保证每项工程的质量,有效控制企业的成本,使施工更加有效率,这样也就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从而促进土建施工企业的持续向上发展。

一、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理论

1、经济效益理论

成本控制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效益的获取,一般在工程量不变时,成本投入越小,建筑工程效益就会越高,反之,如果建筑工程成本造价越高,其获得的经济效益就会越小。因此土建施工现场管理一定要克服只抓进度与质量而不计成本和市场,从而形成单纯的生产观和进度观,应该在建筑施工现场中做好建筑材料的管理,尽可能地降低材料的耗费,有效回收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同时还要注重设备的使用,更要注重日常的保养维护,以提高设备生产效率,减少设备故障的发生概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建筑设备的购买、租赁,在最大程度上节约材料成本。除此之外,土建施工现场管理者还必须要做好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确保每个岗位分工合理,不造成人力浪费,提高工作效率,最大程度上降低人力费用成本。总之,土建施工现场理性管理者必须要时时处处精打细算,在最大程度上少投入多产出,坚决杜绝浪费和不合理开支,尽可能做到土建施工现场理性管理的经济性。

2、标准化与规范化理论

标准化、规范化是对土建本文由收集整理施工现场的最基本管理要求,并且随着建筑市场的发展,土建施工现场理性管理必须要执行精细化管理,确保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只有施工现场的诸要素都必须坚决服从一个统一的意志,克服主观随意性,有效协调地进行施工生产活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确保工序衔接的顺畅性与连贯性,降低不规范施工概率的发生,加强各个专业施工、不同工序之间的协调,尽可能地减少交叉施工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

3、科学性合理性理论

科学性与合理性一直是土建施工现场理性管理必须遵循的理论之一,只有确保施工现场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才能确保在施工现场管理中做好成本管理,尽可能地节约成本,减少浪费。所以施工现场的每项工作都必须要按照既科学又合理的原则办事,尽可能做到现场管理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施工进度按照计划进行,才能促使工程任务在规定的工期内或是提前完成。同时施工现场还要操作方法和作业流程尽可能科学合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措施的安全系数,降低风险系数,确保工程施工的顺利实施。

4、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安全管理理论

安全问题一直是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重点问题之一,只有安全有了保障,施工才能正常进行下去,才不会延误建筑工程的工期。因此,在土建施工现场理性管理中,必须将安全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安全管理原则,切实加强安全管理。管理者必须不断完善土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机制,注重安全的预防措施,控制建设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在此基础之上还要加强安全应急管理,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将安全事故产生的危害性降到最低程度。

二、土建施工现场理性管理实现方法

1、编制科学的施工方案

施工组织方案在工程施工中的地位是勿用置疑的,它在土建施工过程那种起到了纲领性的指导作用,是指导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以及施工全过程的技术文件,其内容因工程的性质、规模、复杂程度及自然经济条件等的差异而不同,但是一份科学的施工方案能够将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有效搭配与使用。因此在编制施工方案时各部门都应该参与,并由项目技术负责人主编,使施工组织方案真正起到指导工程施工的作用,然后组织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人员、施工单位和部门、材料准备部门、施工人员等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共同研究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经反复斟酌、优化和论证,形成施工实施方案,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实施。最后对于施工组织设计的管理,应该做到动态管理,跟踪管理,同时对于施工组织设计的管理也应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2、土建施工现场材料管理

建筑工程所使用的材料费用大约占工程总造价的70%~80%,因此在土建施工现场理性管理中必须要加强施工现场的材料管理,尽可能降低建筑材料的成本。对于土建施工现场的材料管理必须要做好旬、月计划,要充分考虑资金的合理运转和现场场地实际情况以及工程进度需要,合理安排施工所需机械的进退场,特别要注意材料的保管,以免出现如水泥在保管中因违规堆放出现受潮及底层结块、钢筋未垫好而出现锈蚀导致不能使用等现象,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同时对于到场的材料,应做好数量和种类的统计和登记,按照施工进度严格凭材料出库单发放使用,避免材料丢失或浪费,尽量减少工程成本,提高企业利润。

3、加强对参建人员的管理,规范施工现场人员的行为

由于土建施工现场涉及的人员比较多,因此必须要重点加强参建人员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规范施工现场人员的行为。加强对参建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使参加施工管理的员工懂得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同时公司应该集中主要技术骨干成立专门的班子,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责任到人,并由公司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使整体管理水平加强,从而保证各个岗位配备合格的人员,最后根据各个工程的特点量人所用,从而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能力。

三、结束语

土建工程施工规范范文9

【关键词】建筑工程;预拌混凝土;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的好坏主要是看质量的好坏,而建筑的重要结构材料就是混凝土,随着建筑行业的大力发展,大型施工工程和超高层建筑的不断出现以及施工方案的不断变化,施工工作对混凝土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管理预拌混凝土的质量主要是监督和管理预拌混凝土的制造过程和运输过程,保证各方面的质量指标都能合格,从而提高混凝土的质量水平。

1.预拌混凝土的质量问题

控制坍落度的问题。对于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问题是混凝土质量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和复杂问题。对坍落度的控制稍有偏差,不仅会影响到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强度,还影响到混凝土中拌合物的性能,使得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受到影响。在我国关于混凝土的相关制度中明确了坍落度的合同值与实际值的允许误差。混凝土在出厂前要进行材料配合比的设计和检测,确定含水量和砂率以及水灰比等实际参数,当用水量确定后不可随意的更改。关于混凝土的规范中明文规定,严禁将水加入到盛有混凝土的运输车内,但是仍有些人向车中加水,其中很多是混凝土的接收单位。混凝土的坍落度一般都设置在合同和规范要求的上限允许值。然而,一些施工单位的操作人员为了方便施工,即便在基础底板的浇筑上,也将水加入到混凝土搅拌机中,增大了混凝土中的水灰比,使得拌合材料的和易性变差,降低了试块强度,导致混凝土的表面出现裂痕,实际检测强度达不到理论要求。施工单位的不规范做法导致混凝土公司出现损失,为了降低损失,公司派技术人员巡查工地却仍然毫无起色,导致建筑工程在混凝土产品使用方面存在安全隐患,同时阻碍了混凝土强度的提升。所以,消除预拌混凝土的外加水问题,保持一定的水灰比,是相关部门致力解决的共性问题。

预拌混凝土在试件取样和制作以及养护中存在不规范的行为。混凝土试件抗压强度的大小是混凝土是否能达到质量验收的关键指标,混凝土的试件必须要在规范的标准下进行取样和制作并在标准的条件下进行养护,然后用规定的试验步骤进行试验。大部分的工地注重混凝土试件的养护和制作,但有些工地不按要求做,造成扯皮现象,为混凝土公司对于预拌混凝土的管理带来麻烦。很多工地没有混凝土的标养室,他们认为混凝土的质量应该由生产企业管理,因此,把混凝土关于试件取样和养护的步骤交给非专业人员或者生产公司代办;甚至一些检测混凝土试块的试验站,不认真校对试样的产地、制作商和养护条件,擅自承认试样合格。混凝土公司只要能拿出合格报告单,就可以将产品给施工单位,导致针对工程质量的取样见证毫无意义,产生安全质量隐患。

对于混凝土的养护不到位。混凝土是非匀质的建筑材料,经常出现裂缝。裂缝出现的原因很多,出现干缩裂缝的主要原因就是养护措施不到位或者不养护。混凝土因为被外部条件所影响,导致表面水分过快损失,产生较大变形,内部温度出现较小的变化,表面干缩面积受到内部的约束力产生较大的拉力。在混凝土裂缝的治理和防范方面,国家颁布了一些规范规定了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和养护方法。但是按规定真正执行的不多。供求双方对混凝土规定的不同理解,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时,相互推卸责任,发生扯皮现象。

施工管理员工没有良好的管理知识。很多建筑工地的工作人员没有专业的管理知识,而且在混凝土的规定上没有足够的认识,处理问题的理念不正确,这给混凝土的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麻烦和影响。而且,有些规范不能与时俱进,跟不上混凝土技术的变革。处理新问题仍旧依靠老办法,有时候出现规范与标准自相矛盾的现象,给混凝土的质量监督带来麻烦。

另外构成混凝土的水泥对混凝土的抗压性有一定的影响,不少厂家为降低生产成本,用不符合标准的水泥,导致混凝土的抗压效果大大降低,影响混凝土的质量。粗骨料也影响着混凝土的强度,同强度的石质,碎石表面粗糙,与砂浆的粘合度高,配置出的混凝土质量高。员工在计算混凝土拌合材料的配合比时,不要忽略了实际情况的影响。

2.解决对策

混凝土的供应方和需求方应该在签订的合同中明确相关责任和义务。例如混凝土拌合中额外加水的问题,混凝土试件的制作养护问题,都要在合同中明确出来。

混凝土的供应方和需求方应该相互了解。施工单位在选择混凝土的供应商时,应提前考察生产单位,通过综合测评或招标的方式选择满意的生产供应商。而混凝土的生产单位对需方的情况了解不是很多,那么,混凝土生产公司需要对施工单位进行了解和调查,了解公司的施工质量和员工的素质水平以及专业的混凝土养护措施。

混凝土公司应该经常派专员与施工单位进行交流。一方面,观察混凝土的质量是否满足施工单位的要求,混凝土的浇注境况;另一方面,要和工地的施工人员相互探讨,听取他们的看法和意见,同时阐述自身的观点,对混凝土的规范和章程以及操作办法相互交流,避免发生扯皮现象。

建立人性化的制度。对于不按规定进行操作的单位,混凝土公司应该派相关人员耐心的与需方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必要的时候用书面提醒的方式提醒施工单位。

3.结语

随着预拌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广泛应用,预拌混凝土的质量管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处理预拌混凝土质量方面的问题就应该学习相关的规范和管理办法,依据科学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混凝土公司应该加强管理混凝土的质量问题,定期的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对拌合物的性能进行检测,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加强供求双方之间的交流,实行动态管理,提高预拌混凝土的质量。 [科]

【参考文献】

[1]方荣增.浅谈建筑工程中预拌混凝土质量的管理[J].科技信息,2013(01).

[2]管乃彦,邱德瑜,白莉.市政工程预拌混凝土质量管理措施[J].科技信息,2009(18).

[3]荀旭辉,耿丙华,马经华.浅谈预拌混凝土质量控制[J].科技致富向导,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