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班级治理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6 15:41:01

班级治理论文

班级治理论文范文1

【关 键 词】俄罗斯;班集体自治;学生自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042-03

一、引言

班集体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使学生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班集体建设的好坏与否,不仅影响学校的办学声誉,而且影响学生个体的人生发展方向。深入探讨班集体建设的理论和途径,是当今教育的迫切要求。为此,本文在阅读俄罗斯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对班集体自治理论进行简要阐述,以为我国学校班集体建设提供理论借鉴和。

国内关于班集体建设的研究很多,且大多是从学校和教师层面来谈。比如,学校应采取怎样的机制保证班集体建设的顺利进行,教师应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以领导班集体建设。另有,从班集体建设的意义,班集体建设的有关制度,哲学思考等层面来介绍的。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对此方面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大理论的探讨中,在这些理论指导下进行具体操作有一定难度,而俄罗斯对这方面的研究恰恰比较细致、切合实际,对班集体建设的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本文所要阐述的有关班集体建设的理论,主要是从学生视角出发,即班集体的自治。

二、班集体自治理论

所谓的自治,就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管理班集体,教师起引导和指导作用。在探讨班集体自治理论时,我们首先要清楚的是,集体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个人行为,需要靠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完成。马卡连柯曾说:“我花了16年的时间来解决班集体建设的问题、它的组织权利和义务体系问题。”这样一位优秀的学生集体教育巨匠在班集体建设方面都会遇到一系列问题,那么,致力于班级自治活动和自我管理的当代教师们感到困难也是必然的。现在,制约班集体建设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拒绝在教学班级里创设一些学生发挥学生自主能力且需要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组织,是制约班集体自治机构中新形式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们必须清醒地知道,过去的哪些经验可以用于现代,哪些又必须摒弃;哪些新办法可以提高自治的有效性,哪些经验却降低自治的有效性。每一位从事班集体工作的教师必须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因此,本文就现代教育机构中班集体自治的实质、目的、原则、内容、组织方式和实现模式进行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一)班集体自治的实质

实质通常反映在概念界定中,查阅相关文献不难发现,我国学者并没有正式对“班集体自治”这个概念作出诠释,而在俄罗斯的《教育百科大辞典》中,编者将这种“自我管理”定义为“以保证学生获取普遍知识发展的集体活动”。克鲁普斯卡娅解释说,自我管理就是吸引孩子管理自己班级、自己学校的事务。尼.伊.普里霍奇卡认为,它是有目的的、具体的、系统的、有组织的、能预测学生学习结果的活动,在此活动过程中能实现管理的职能,这些职能可以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卡罗托夫把它看成是教育集体的管理方法,而白俄罗斯著名的研究员卡布希得出结论说,学生的自我管理就是在体现主动性、通过方案在实现班级和小组利益的过程中自我实现的一种活动。关于自我管理的科学定义,俄罗斯一线教师和他们的学生已基本明确。比如,一些参加班级自我管理模式比赛的学生们将这种管理机制理解为管理班级的生活;为班级,也就是为自己处理一些事物;独立解决班级面临的问题;需要付责任的、互相信任、互相理解和为学生自己成长服务的学校等等。

综上所述,班集体自治可以定义为,孩子们独立或与社会各阶层成人一起平衡、组织、分析旨在为班级同学交往和发展并解决其它有社会价值的任务创设条件的班级活动的一种行为。

(二)班集体自治活动的目的

对于班集体自治理论的实质了解明确后有助于确立它的主要目标。班集体自治活动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促进学生的发展,这里指的是学生群体。它的作用是保障每一个成员的个性发展,自治应被看成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按卡尼科瓦娅的说法,“独立活动是非常有利的武器,这种活动是按其成员自身的需要进行的,并反映每个成员的个性”,学生参与管理活动能帮助他们自身和其他同学形成独立性、积极性、责任感、主动精神、纪律性等品质。

其次,能发挥教学功能的有效性。当班级中没有了纪律和顺序,也不再为学生未来职业和公民个性发展创造条件时,那么它就不能完成班级的社会功能。

最后,它能让学生为个人的社会角色做准备,并告诉学生他们有能力扮演这个社会角色。自治为体现学生积极性提供了广阔空间,它不仅局限于班级内部,还包括整个学校的任务。要完成这种经常性或间断性的委托,可以不在学校中,可以在“战友之家”(指军队),在农副业附属的农场,在医院,在护林人参与的山中,也就是说,可以在一切能合理体现学生社会价值取向的地方。

(三)班集体自治的原则

为获取明确的目的必须遵循科学的、有充分依据的原则和要求,这些原则和要求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治能力。俄罗斯的一些理论和实践人员常采取以下原则:1. 自治机构活动的充分性;2. 自治活动的社会性;3. 自治组成部分的内容和组织结构与班集体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性;4. 自治机构的功能、权利与实现权利的相关性;5. 自治机构具有自治权和选举权;6. 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活动和创造性要得到充分发挥;7. 问题通过的公开性和迫切性以及问题研究采取会议制;8. 自治常任和临时机构的活动结合,以及这些活动开展的顺序性和系统性;9. 班集体在学校自治机构中有代表席位;10. 所有自治机构的相互作用性;11. 学生们在准备、通过、完成议案时的团队合作原则。

但是,自治机构工作要求的规则和教学形式不总是固定的。它们的形成作为戒律,有的用建议、号召、富有感情意义的谚语和俗语组成,内容不仅涉及自治机构的工作,也包括班集体整个生活活动。比如,奥斯特洛夫自治组织原则如下:

1. 想一个任务,评价一下它的现实性。

2. 确定任务完成的阶段和期限。

3. 批判的同时给予建议。

4. 完成任务后给予点评。

5. 记住:我们在一起,就是力量!

(四)班集体自治的内容和组织机构

按照安东·谢妙诺维奇的意见,活动产生了自治,而不是相反。学校自治机构应授予班级某种活动,或者决定某一种或多种事件的时候,该活动的组织者充当着把班级同学的兴趣爱好连接起来的角色。他们或者是和学生一起研究实现有社会价值的方案,或者是在班级中创建俱乐部。俱乐部的成员是应兴趣相似的学生共同组成,目的是让这一活动对社会及学生自身都有价值。如果活动符合他们的兴趣和要求,那这一活动就能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按他们自己的计划准备并实现个人乃至集体的行动,完成固定或临时的委托。也就是说,活动将是一种自我管理式的,如此以来,班集体的所有或大部分活动都将被纳入到自治体制中来。在这个关系中尤其应当注意的是,学生个人的不正确实践在教学机构中的影响。

班集体自治可以通过下面的图例形式呈现。会议是班级体自治的最高机构,并保证每个学生就班级生活最重要的问题准备讨论和参与投票。班集体委员会是主要的执行机构,它是班集体一年一度选出的,通常由它的成员(一些具体的小组)领导班集体的工作,这些小组是为班级组织知识、艺术创作、体育保健、劳动等活动而创建,小组联系着班级学生的共同爱好并实现他们的团结互助。

与自治机构中常任机构同时存在的临时机构也可在班级进行活动(事务委员会、临时创作小组等)。在创设这些机构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创设临时自治机构时要确立班集体的具体任务;

2. 创设这些机构的决议必须以学生集体、社会组织或他们的自治机构形式通过;

3. 在临时自治机构中只能由参与这一具体问题的学生组成;

4. 自治机构不受它成立的期限限制,它应向班集体报告预期任务的完成情况;

5. 完成机构任务以后,它们就不再工作。

完成学生的常任委托和临时委托任务是自治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它能让学生成为班级和学校活动的主体。按卡布什的论断,如果委托符合以下要求,它的教育潜能将不断发挥。这种教育潜能包括:

1. 委托具有社会针对性。

2. 对完成工作的学生具有个性意义。

3. 对委托执行者的具体权利和义务进行充分肯定。

4. 受委托事件按程序进行指导性准备(委托目的和意义、委托完成的期限,实现活动和可能的支援方案等等)。

5. 委托完成内容、方式、发展特点、委托后的相关问题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自愿到义务的原则。

班集体创设的教育体系极大地影响着班集体自治机构形式和方式选择。例如,俱乐部委员会可以任班集体自治的主导机构,在这个班级里发挥作用的是个性教育体系。因此,体系中俱乐部活动是体系形成的因素。事务委员会通常是班集体核心自治机构,在该班级中创设社会性的教育体系,发挥集体创设活动的优势。各负责人经常在已具有合理教育体系的学习小组中交流。艺术委员会可以成为优先发展的自治机构,这里往往反映了学生群体的文化道德,发挥其教育功效可事半功倍。

三、班集体自治活动的教育保证和它的未来发展

半个世纪前,亚可夫列夫证明,学校自治活动的发展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起初由教师间接领导并创设有利条件,学生在这些条件下发挥主动精神,最后实现无领导独立活动。在学生社团活动繁荣时期,可见,人们建议辅导员和教育专家们在学生自主活动和自治的初始时期分三个阶段绝非偶然。这三个阶段的口号分别是:1. “去做吧,像我那样!”2. “去做吧,像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那样!”3. “去做吧,像我们中最好的人那样!”

这个学生自治的过程常常给我们带来所期望的结果,但教育者应清楚地认识,它的实现依赖于学生集体形成的条件、集体中的事务关系和个人感情等因素,尤其是参加者的积极性和人士组织者的能力习惯。学生集体发展过程的主观因素和其成员直接影响着班集体自制形式和途径。

诺维可夫院士建议教育者们在一般情况下不要变成学生集体活动的组织者。商量事宜、通过决议和形成结论都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育者的任务是帮助学生组织自治机构并引导其在自治机构里工作,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必要的时候给与其提示。教师对活动的决议应是学生及其自治机构的补充。比如,亚尼科夫教师在和自己学生工作时就努力遵循以下原则:

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在准备事宜时,保证给每一个人以帮助。

3. 忽略细小不现实的东西。

这些原则、规则或要求能在教师和学生群体之间以及教师和学生自治机构工作时,帮助其掌握教育的合理立场,在丰富班级学生生活,陶冶情操,为其心灵发展创设有利条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启示

综上所述,班集体的自治理论为俄罗斯现行班集体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我们也可以看到,其教育教学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东西。其理论精髓无论对思想教育工作者还是一线任课教师都有指导和借鉴意义。针对班集体的管理,俄罗斯学校依据学生自治的原则,提出学生自治的具体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都是其一线教育者根据实际需要总结并实践过的,其中必有为我所用之处。在中国,虽然学校也提倡学生自我管理,但并没有系统的策略和实现途径,且有些方法具体操作比较繁难。基于这点,俄罗斯教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1] А.С. Макаренко.Избранные 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ие сочинения[J]. Педагогика, 2011.01.17.

[2]Шишкова Лариса Николаевна. Организация ученического самоуправления в обще-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й школе [D] 18 января 2011

[3]В.В.Корольский, В.С.Пекельман. Каким быть ученическому самоуправлению[М].1992 г.

[4].Н.И.Приходько. 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ие основы ученического самоуправления [М].《Просвещение》, 1990г.

班级治理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助理班主任是协助辅导员和班主任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兼职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高效发挥他和班主任的双向作用,更加全面的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大学的班主任配置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也对高校班主任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这都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提供了一定的组织保障。①

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因素之一,助理班主任发挥了关键环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助理班主任”工作的先进性和必要性

1.助理班主任需要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党的相关理论知识,不断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深化自身对党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作为助理班主任的学生党员,其思想行为在班级成员中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切实加强学生党员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党员的素质,提升学生党员的服务质量,真正发挥学生党员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的模范带头作用。②

2.助理班主任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要尽量全面了解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加强和班级成员的平等对话交流,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在与班级成员进行交流的时候,要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以真诚、坦诚、热情的态度,以建立起一种信任的关系,从中了解班级成员的思想动态。③

3.在了解班级成员的时候,助理班主任难免会以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向和个性去了解和认识班级成员,这就会出现情感效应偏差、定势效应偏差、权威效应偏差④等情况,所以助理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有意识的加强对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助理班主任作为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切入点,学会区分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与心理问题,及时主动与班主任联系,及时发现问题,给有心理困惑和障碍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⑤

二、助理班主任与班主任工作的配合性

1.常规性班级管理工作

助理班主任要协助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要参与班级各项制度的制定,在工作实践中注重提高班级成员的综合素质,狠抓班风建设、学风建设;同时在贯彻学校、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营造民主和谐的班级管理氛围,以此完成班级建设监督者和指导者的工作任务,同时提高和锻炼自我管理能力。⑥

2.针对性思想教育工作

助理班主任在协助班主任进行班级成员思想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而且还要有良好的行为示范能力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认真贯彻和落实学生管理部门和党务部门的工作安排。

三、“助理班主任”工作的发展性

1.完善助理班主任选拔任用的机制和途径

助理班主任选拔的机制可以采取“以党支部为纽带,全面综合测评”的方法,以此保证助理班主任的质量。

2.完善助理班主任考核评价的机制

高校要建立健全助理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对助理班主任的工作目标以及预期达到的效果等有比较详尽的要求,明确考核评价由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共同参与。可通过设立《助理班主任工作手册》等方法,对助理班主任的各项工作制定较详尽的量化考核标准,为助理班主任指明了具体的工作方向。

3. 助理班主任“助手意识”的培养与角色定位

学校、学院应当正确处理好指导与放手的关系,做到“放手但不放任”、“指导但不包办”,充分发挥助理班主任的聪明才智和他们的创造性、能动性;同时,保证助理班主任的使用、考核、评价工作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还应加强其“助手意识”的教育,要协调好班主任与助理班主任的关系。要使助理班主任既敢于工作、便于工作,高校要在加强助理班主任工作的监督、考核方面把握和控制好“度”。⑦

四、结语

选拔优秀的学生党员担任助理班主任可以发挥学生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效能,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尝试和实践。要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根本转变,形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实行助理班主任制度是一种新的探索和新的方法。

参考文献:

① 张柳. 浅析新办本科院校助理班主任管理[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0,(02)

② 翟圣国. 选拔学生党员担任助理班主任的探索[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3)

③ 谢子娟,林吉,谭云. 高校学生兼职班主任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29)

④ 吴雪琴. 论学生助理班主任队伍建设——学生思想教育和新管理方法的探讨[j]. 科技信息, 2008, (35)

⑤ 胡淑蓉. 浅谈高校学生助理班主任的培养与管理[j].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9,(02)

班级治理论文范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要性;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3-0037-01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承载并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信息的具体活动形式,它既能承载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信息,又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使主客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如谈心、理论学习、课外活动等,都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一、创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必要性

1.传统载体脱离学生兴趣和生活实际。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脱离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兴趣要求,忽视学生自主选择和发展的需求,总是依托固定的场所(如教室、班级)进行,年复一年的固定模式让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总是空泛地谈大道理,教条地灌输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等结论,日复一日地讲着同样枯燥的道理,重认知轻体验、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厌倦、厌学,教书与育人完全脱离,这样的课堂教学难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时代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产物,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体现着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如抗日战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主要是发文件、发电报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大量新的载体,如互联网、手机。这些新产品使信息渠道多样化、覆盖面广,时代的发展使载体的形态在教育实践中呈现出由少到多、日益丰富的趋势,使载体的内涵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开发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

1.网络。

(1)建立班级论坛。班级是每一个成员的班集体,人不可能把自己孤立于集体之外,所以每个成员都应该去关心和参与集体事物。教师可以将班级公共事务如班费使用情况、班级活动开展等到QQ群,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进行协商和讨论。这样,通过班级成员间的讨论达成对班级的未来规划和目标的一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班级事务中来,从而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利用QQ群建立班级论坛,随时设定讨论话题,师生通过网络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交流互动。讨论的内容不应局限于学习,可以是学生的兴趣、最新的国际国内新闻,也可以是教师自己的爱好等,从学生喜欢的内容出发,就易引起共鸣,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当学生的学习或思想出现了偏差,也可以通过QQ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就避免了当面进行交流的种种不便,学生也可以从另一方面来了解老师。

(2)创建班级网页,建立专题特色博客。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特色建立班级网页,创造性地营造班级文化,塑造班级形象。班级网页中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个人空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设计,学生的成功与失败都能在上面得到体现,比如优秀作文、比赛的照片、心情日记等。这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正面引导。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建立心理健康、学习辅导、生涯设计辅导等专题博客,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将国内外的时事新闻及时汇集在一起,设置“时事政治”或“热点新闻”板块,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最新事件,培养其对社会的敏锐度。在具有教育意义的特定时期通过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等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2. “拇指文化”。

(1)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手机短信“点对点”的优势,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比如,对热情、开朗但焦躁的学生,可以适时以短信的方式提醒他们要控制情绪;对于内向、心理压抑的学生,则要以匿名的短信含蓄地教他们怎样消除心理负担,减轻心理压力,化解心理矛盾。此外,还可在学生的生日、重大节日(如圣诞节)发去温馨的代表老师深深祝福的文字,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手机短信既体现了关心人、理解人的原则,又体现了师生的民主、平等交流,做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使道德建设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精神追求,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2)开展丰富多彩的拇指文化活动。拇指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和利用,为此,学校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拇指文化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其中。如开展拇指文化节、短信创作大赛等,鼓励学生自己编写积极向上的精彩短信,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校方也可以联合各大媒体,充分利用各种重大事件开展大交流活动,比如祖国成立65周年,开展“给祖国母亲送祝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还可以通过“‘文明修身、自觉抵制不良短信’等活动,在校园中展开短信消费的讨论,让其自觉认识到不良短信的危害,自觉约束收发不良短信的行为。”

3.社会实践活动。

(1)转变观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只会学习、考试的机器。因此,家长应该转变观念,不要把成绩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要看到社会实践的长处,大力鼓励孩子在假期里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孩子在亲身体验中认识世界、了解社会,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并情不自禁地将其转化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精神,达到在实践中促进发展、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目的。

(2)教育源于生活,努力开发创新社会实践资源。生活是一种开放的教育,是一种无时不在发展的教育。教师应该洞悉生活的变化,从中开发社会实践的途径,不失时机地将实践的领域从校内扩展到社会。比如,参观、考察社会调查活动,如各种类型的参观活动和以各类人群为对象的社会调查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如扶贫帮困;生活体验型,如“走进农家”、“体验农活”。教师应充分利用社会的一切因素,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积极表现自我、批判自我,不断丰富自己“人”的内涵,完善自己的人格个性。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要求我们应该在优化传统载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载体。不可否认这些新载体存在一些缺点,带来新鲜血液的同时又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中学教育工作者应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不断摸索,充分了解新载体的功能特点,根据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对象的情况,灵活选择新载体,发挥其积极因素,扬长避短。

参考文献:

[1]杨爱霞.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7,(1).

班级治理论文范文4

为了营建这个幸福的大家庭,为了使我们的班级文化日趋成熟,大一年度班级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活动,团会活动和文体竞赛。这一系列活动增进了彼此间的情感交流,在过程中大家互相学习相互切磋,彼此信任和理解。在院系举办的各类活动中,我们更是积极参与,力争为班级争光,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总之,班级建设和公司治理一样都需要科学的制度加上人性化的关怀,学院的组织工作和领导帮助,班委的积极作用和同学的广泛参与成为了我们进步的主要力量。

现将XX—XX年度班级的建设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团的xx大精神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提高理论修养系列活动,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积极促使同学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班、团支委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团总支的指示和任务,认真并积极地组织同学进行“三个代表”、“两会”等内容的学习。联系实际,加强对同学们的形势教育,积极做好“三个代表”、两会精神的学习。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团队活动,写心得体会,让同学们深刻理解三个代表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通过组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团员们进一步了解共青团,更加明确了团员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开展团的活动。通过两会学习,使同学们更加主动关注国家的政治活动。开展了“正确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优良学风建设大讨论”,“联系实际谈小康建设”,“学习xx的重要讲话”等主题班会。

这些活动提高了同学们的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同学们的协作精神,提高了自身政治修养,使其明确今后的责任和方向,并且通过这些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广大团员在政治觉悟上得到了提高,在思想上也得到了洗礼,为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奠定了质的基础。

二、开拓创新,建立一整套民主、完善的班、团支委工作模式。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班、团支委的凝聚力。

班、团支委本着分工不分家的原则和为同学服务的宗旨,积极开展好各项工作。首先,加强民主的班委建设和完善民主决议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和自我约束机制。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为广大的同学服务;效率意识,今天的事情的今天干;效益意识,进一步合理利用班费,作好财务公开。其次,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学期初,各班、团支委制定职责表,明确各自任务。在月底开展班级例会,班长和团支书作好本月工作总结和下月工作计划,把握班级思想动态,指出班级中存在的问题,由各班、团支委积极讨论,分析利弊,得出相应的方案。并且积极和班主任保持联系,由其提出希望和建议,由班、团支委及时下达给全班同学,作好上呈下达的工作。同时,班、团支委根据《南京师范大学综合素质测评细则》,联系我班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班的综合素质测评细则,使得考评细则条款化、明文化,可以说这是我班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的又一个成果,为以后的考评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再次,加强对班团干部的自身的建设,从学习着手,带头学习,重视学习,为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作好表率作用。同时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努力形成充满凝聚力的实干型的工作团体。

班级治理论文范文5

【关键词】 管理;提高;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01

为实现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的整体素质,圆满完成县委组织部干部培训总体部署,提高参训干部政治素质、理论修养、文化积淀,提高基层党员干部执政能力、履职本领,为沙湾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就党校干部培训主体班次管理工作提出几点浅薄的认识,还望批评指正。

一、强化四个意识

一般讲,干好一项工作,首先要对工作有充分的、正确的认识,要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正所谓思想要走在工作的前面。从事党校干部培训班级管理工作,也应如此,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强化四个意识:

1、政治意识。做好干部培训班级管理工作,首先要讲政治,要强化政治意识。政治意识主要是指政治思想、政治观点,以及对于政治现象的态度和评价。讲政治就是要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严守政治纪律,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中国共产党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强化干部的理论知识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阵地,是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因此,在党校干部培训班级管理工作中,为了充分体现这一党校办学的性质、宗旨与定位,办学的理念与原则,在干部入学时就通过,入学教育、党性教育以及团队课等课程将以上的办学理念,对参训学员进行培训,将政治思想教育列为学员管理的首要任务,并贯穿与教学的全过程。

2、责任意识。责任是行为的原动力,没有责任,行为就会趋于泛滥。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党校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教学工作进行,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在此基础上,学员管理也是保障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学员管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管理、组织管理和生活管理。学习管理就是要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要通过集中授课,分组讨论,实地观摩,交流心得,聘请专家等方式使学员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收获学习的方法,增强教学效果。组织管理要完善并严格学籍、双百分管理(学习一百分、考勤一百分)全封闭式军事化管理等制度,也是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管理要提倡艰苦奋斗,严格校规校纪,积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活跃学习生活,通过军训,早操,班会课,小组活动,党性锻炼增强学员体质,提高学院的修养。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于学员管理全过程。结合班级管理工作的定位,不难看出,班级管理工作与教学工作结合最密切,影响最关键,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管理岗位,从某种角度讲,班级管理工作不仅仅是教学工作的服务岗位、后勤岗位,而且是更重要的教学岗位,她不仅是管理者,而且也是教育者,她关系到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教学质量能否达到更加满意的效果。因此说,党校干部培训班级管理工作,责任重大,意义重大,更应强化责任意识。

3、创新意识。创新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创新,就可能导致思想僵化、固步自封,就不可能有发展。党校学员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加强领导、强化培训、严格管理、注重实效的要求,健全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果。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党校干部培训班级管理工作不仅要符合管理规律,而且要在实践中不断把握新形势,适应新要求,与时俱进,进一步创新管理观念、创新管理内容、创新管理形式、创新管理方法、创新管理手段,特别是当前,干部的年轻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因此,管理干部的创新也因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和信息化时代的要求。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进行管理。我们现在实行的学员自我管理法就很受学员的信赖。学员自我管理法就是通过成立班委会,临时党支部,班级小组,兴趣小组等管理小组。把学员按座位,兴趣爱好分别分到以上的小组里,然后通过民主选举出管理者。实现干部培训班级管理工作的新飞跃、新发展。

4、服务意识。党校干部培训班级管理工作的对象是广大的学员,是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先进分子、党员领导干部,可以说,班级管理工作就是一面镜子,他直接映射了党校人的精神风貌、政治文化道德素养以及工作能力与水平,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带有示范效应。因此,不仅是通过管理者(班主任),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以及班会课中强调服务意识,还在课程设置中安排政务和社交礼仪知识讲座,感恩教育讲座,微型党课等课程,提高学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党校干部培训班级管理工作是党校工作中的前沿工作、窗口工作,具有一定的形象影响力,因此说,服务意识不容忽视。

二、夯实三个阶段

党校干部培训班级管理工作主要是学员管理工作,具体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管理、组织管理和生活管理等四个方面内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做好以下三个阶段工作。

1、准备工作。准备工作也可以称为前期工作,它是指学员在未入学之前的班级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根据培训文件精神和要求,了解所培训学员的基本信息和特点,印制学习培训计划,课表,学员手册,落实培训地点,确定授课教师,确定班主任人选,做好开班仪式的各项准备工作,制作学员考勤册,座次表,领取培训所需物品等等内容。这一阶段工作虽然比较繁琐、辛苦,但是非常重要,必须做到统筹安排,勤看、勤走、勤检查,必须做到各项准备工作最迟完成在学员到校之前,必须做到各项准备工作万无一失,百密而无一疏,否则,可能一个小小的疏漏就会给干部培训工作带来不良的影响。

班级治理论文范文6

关键词:学分制,班级,凝聚力

 

学分制的实施是高校教育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它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整合教育资源和实现人才培养个性化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同时也给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提出了挑战:由于选课制的推进,原有的班级体制和管理模式被打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更加自由,导致传统意义上的班集体概念淡化,班级管理松散,集体凝聚力大大削弱,不利于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基于此,必须对学分制背景下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进行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班级凝聚力是一种对班级成员内在的吸引力,它是指班级成员在班级发展目标的引力下,自愿分担班级风险和实现既定目标的一种综合力,其实质是班级成员对班级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属感的总和。影响班级凝聚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班集体与成员的关系来看,只有保持这两者的一致性,互惠互利,才能维持长久。如果个体通过遵循班级的规范,在班级中活动能够充分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就会提高其积极性,增强班级凝聚力①;其次,辅导员和班干部也是影响班级凝聚力的重要因素,辅导员是否真正关心学生,工作方式是否民主,班团干部是否经得起考验,都直接影响班级凝聚力的培养。论文格式。针对以上情况,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参考其他同行的经验,总结出以下几条增强班级凝聚力的途径。

一、 以班级共同目标为纲要,增强集体观念。

班级凝聚力是评价一个班级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要增强一个班级的凝聚力必须先确立班级的共同目标。所谓班级共同目标是指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一个班级有没有共同目标,目标是否明确会直接影响到班级凝聚力。

首先,班级共同目标的制定必须建立在班级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集体目标和学生个人发展方向的一致性,学生在集体中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增强自信心,从而增强对集体的认同感和信任感。论文格式。例如有的班级整体上学习认真,学习氛围浓厚,竞争激烈,是典型的“学习型”的班级;有的班级在学习上劲头相对较弱,学习主动性不够,但在文娱体育以及其他才艺方面突出,在各项活动上积极参与,是“百花齐放”型的班级。面对这样不同的班情,共同目标的制定应该不同。针对前一种班级情况,在目标制定上应该更加注重学风建设,可以以创建优良学风班级为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积极创设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充分学习,提高专业素养,使学生都朝着这一目标努力,从而增强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

其次,共同目标的制度化和执行,即将共同目标细化为各项规章制度并坚持不懈地执行下去。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全体同学都按章办事,遵守约定,形成习惯才能保证共同目标的实现。学分制实施后,学生们上课的时间并不统一,但每周周二下午的民主生活会(班会)的时间是固定的,同时各班级辅导员还会自行设置某一个时间段(周日晚上等)为全班集合的时间。因此,这两段时间非常重要,应正确利用这两段时间,加强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以学生干部队伍为桥梁,增进师生间的交流。

学生干部是辅导员的得力助手,是联系师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分制实施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联系出现了新的问题和情况,传统的以班级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受到了冲击,不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培养。针对这一特点和变化,应充分发挥学生干部队伍的桥梁作用,一方面通过学生干部将学院和自己的指示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时刻与学院和班级保持联系;另一方面,班干部来自学生,生活上与普通同学朝夕相处,思想上没有代沟,更容易接近,他们能最快地了解到班级同学中的一些思想动态和想法,并将这些情况反馈给老师,老师根据这些情况适时地调整自己的的工作方式和策略,以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方式来展开工作,扬长避短,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三、 以网络为平台,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论文格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网络几乎成了高校校园里大学生交流沟通和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从学院网站、论坛到班级QQ群、校友录、飞信群等都成了学生网上交流的空间和平台。学分制的实施,使师生之间面对面在教室交流的时间减少,但网络却能克服这一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学生们敢于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大到对社会时事政治的关注,小到对学院、对班级等各个细小问题的讨论,因此,只要合理利用网络这一资源,充分发挥其优越性,通过这一虚拟空间将学生吸引到一起,正确引导,形成积极、健康、正确的舆论。同时通过学生在网络上的交流和讨论,还能发现班级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发现有特殊迹象的学生,且能及时阻止班级小团体主义和其他不利于班级团结的情况出现,倡导正义,这对于增强班级凝聚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以班级活动为载体,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班级活动历来是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无论是传统的学年制,还是学分制,它都是增进感情,培养班级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一次成功的班级活动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进班级的凝聚力,因此,辅导员应注重发挥学生活动这一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到功用,以郊游、野炊、球赛、班级间的联谊,素质拓展活动等具体形式为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平等合作、竞争观念以及责任感、正义感,突出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观念,从而达到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效果。

五、以学生寝室为单位,加强寝室间的交流。

学分制实施后,虽然学生在教室交流的时间减少,但各班级的寝室相对集中,而且学生们在寝室学习和生活的时间比较多,辅导员下到各班级寝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交流和沟通的机会也增多,因此,可以设置一些活动,以学生寝室为单位,加强各寝室之间的交流,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增加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另一方面也避免了以寝室为单位出现的班级小团体主义,这对于增强班级整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着重要的作用②。

高校学分制的实施对班集体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辅导员应改变过去班级管理的旧模式,创新班级管理机制,利用一切方法和手段加强班级管理,增强班级凝聚力。

参考文献:

①赵小剑,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消费导刊·理论版》,200704。

② 吕剑秋,学分制下班集体建设的几点思考,《当代经济》,200705(下)。

班级治理论文范文7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班主任 完善途径

高校辅导员、班主任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与引路人。我国自清华大学于1953年率先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以来,辅导员班主任制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行和推广,在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与日常行为管理、专业思想引导等方面一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辅导员班主任模式也开始凸显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高校辅导员班主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辅导员配备数量严重不足

上世纪90年代末高校扩招前,辅导员与学生数量比约为1:100。扩招以后,大学教育逐渐由传统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学生数量大大增加,而大学在编辅导员数量相对增长缓慢。据有关学者调查,专兼职辅导员与学生数量比在1:200标准配置以内的仅占33.8%,超过标准配置的高校占了66%,其中,较大规模超过标准配置的约占31%,严重超过标准配置的达10%以上;在以专职辅导员管理为主体的院校中,超过1:500配置的约为4.25%。从数据对比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配备数量严重短缺,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

2.班主任积极性不高、责任意识不强

班主任一般都由专业教师兼任,他们往往由于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很难有精力了解掌握本班学生情况,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等其他方面的指导。近年由于扩招,学生数量激增,有些兼职班主任教学任务更为繁重,矛盾更加突出。另外,由于班主任工作业绩没有作为职称晋升、评优评奖的一项指标来进行考察,整个班主任工作考评、奖惩体系不完善,造成班主任总体积极性不高、责任意识不强。

3.辅导员工作强度大、缺乏身份认同感

专业老师兼任班主任的模式在实际运行中大量存在,使辅导员往往不自觉地成为学生教育管理的主体与责任承担者,班主任头衔空置、职务悬空,造成“辅导员忙得晕头转向,班主任却无所事事”的现象。长期以来,很多高校又往往重视教学与科研,忽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有时候把他们当做行政管理干部,有时候把他们当做工勤人员,工作要求过于简单化,要么是维护学生安全稳定的第三梯队,保证学生不出事就行;要么是学生的“家长”、“保姆”,什么事情都与其挂钩。

4.缺乏系统学习与培训,理论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辅导员、班主任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层骨干力量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与引路人,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质与较强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这就要求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与工作水平。但在实际运行中,大部分辅导员仅参加过短暂的岗前培训,工作后又疲于应付各种学生事务,无暇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再加上选聘的很多辅导员班主任不具有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学科背景,因此,现行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政治理论素养普遍偏低。

二、高校完善辅导员班主任模式的主要途径

1.增加辅导员配备数量,优化队伍结构

扩招带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给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人与人之间直接交流沟通的工作,要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就必须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提出的专职辅导员与学生比1:200的标准,做好辅导员的选拔配备工作,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每个班级都配备一名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并且每位专业教师至多只能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

2.大一新生班级配备助理班主任

助理班主任由年级辅导员选派大三或大四优秀党员干部担任,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与出色的组织管理能力,兼具老师与学长双重身份,协助年级辅导员与班主任做好单个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助理班主任作为高年级学生干部,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熟悉低年级班级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而褪掉了“班主任”严肃的称谓,作为大一新生的学长、学姐,他们具备了与这些新生进行交流、沟通的绝佳优势。

3.抓住工作重点,明确阶段分工

目前,有一些教育管理工作者将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四年分为三个阶段:大一为适应期,大二为熟悉期,大三后为关键期。每个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所要解决的问题都不相同,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重点也就有所不同。根据这些特点,在辅导员班主任数量都偏少的情况下,分阶段确立各自工作重点、明确分工显得尤为重要。大一新生各班级在配备助理班主任的情况下,可以不设班主任,由辅导员统管各助理班主任;大二学生每班配备一名专业教师兼职班主任,兼职班主任带班制类似于班级导师制,专门负责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如果专业教师数量较多,大三本科生可以实行导师制。

4.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提高工作积极性

要从根本上调动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须从制度上保证辅导员、班主任的切身利益,在工作待遇、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等方面予以优先照顾,制定出工作的量化考核制度,合理、公正地评价辅导员、班主任的劳动价值, 择优上岗,合理分流。

5.加强培训,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效率

强化培养是完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机制的关键。辅导员班主任自身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与健康成长,要积极制定促进辅导员发展的政策,鼓励和支持一些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为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班主任的政治理论素养,高校应该像培养业务学术骨干那样,花大力气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的教育和培养,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

总之,不断完善高校辅导员班主任模式是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其作用的发挥,事关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局。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和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和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不断完善学生教育管理机制,为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参考文献:

[1]赵庆典,李海鹏.努力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2).

班级治理论文范文8

要害词:组织传播班级治理

班级授课制由17世纪捷克闻名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来后,班级就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班级治理顾名思义就是班级治理者运用教育治理学的相关理论,结合班级特点,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治理方法,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教育为手段,以培养人才为目标,对班级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等综合性治理活动。

班级治理是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服务的,良好的班级治理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离开了班级治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就无法正常开展,教书育人的目标就难以实现。班级治理是为学生成长成材服务的,班级治理简而言之就是对人的治理,良好的班级治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而良好的班级氛围又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学生树立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责任感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大都是以班级为单位来进行的,而教育教学活动又是学校教书育人的基本途径,因此,班级治理效果的好坏就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与否,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否。

作为组织的班级要生存和发展,当然离不开组织传播(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称为组织传播)。如何运用组织传播原理进行有效的班级治理?本文结合实际,简要剖析了高校班级治理中班级(组织)传播的两种基本形态:班级内的传播和班级外的传播。

一、班级内的信息传播

1.班级内信息传播的正式渠道

班级(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是指信息沿着一定组织关系环节(如班主任、班干部和普通学生)在班级(组织)内流通的过程。可分两种类型:即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而根据信息的流向,纵向传播又可分为下行传播和上行传播。

下行传播:即有关班级目标、任务的信息,自上而下得到传达落实的过程,是一种以教育说服和灌输为主的传播活动,具有强制性。主要包括:关于教学治理任务和内容的指示或说明(如安全教育);班级内的重要信息(如每周班级、卫生等项目的考评通报);学生权利和义务的信息(如办理人身保险、申请勤工俭学和助学贷款);关于部门和岗位(如班委和团支部)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的信息(如明确规定班干部不是学生贵族,在班内不得享有特权,必须对同学、班主任负责):班主任(或其它方面)对学生的评价(奖惩)信息。下行传播中,班主任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树立权威,尤其要很抓主题班会,做到有的放矢。比如:适时引导新生适应新环境,端正他们对学校的看法,学会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学习方法的改进,适应不同的教学模式,从而克服心理失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名利观,正确处理崇尚个性和维护集体荣誉的关系等。

上行传播:是指学生或班干部向班主任(或上级领导)汇报情况,反映班级同学的呼声和愿望,提出建议和意见的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在高职院校,班主任一般不会天天到学生寝室或教室和学生见面,师生之间经常需要通过电话联系,了解情况。对学生反映的问题(如反映科任老师粗暴处罚学生,学生干部滥花班费以及学生上课讲话、逃课、上网等现象),班主任要及时解决。上行传播的意义在于:第一,它是中枢治理部门获得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班主任乃至校系有关领导能够及时了解班级目标或任务在第一线的贯彻落实情况,并据此对既定决策(如班规或校规)进行修改,使之更符合实际。第二,学生干部是班级的窗口,对班级内部情况的变化感受更直接,有丰富可靠的第一手信息,能够成为班级进行新的应变决策(如班干部改选)的依据,班主任必需随时对他们进行监控。第三,上行传播是把握学生心理和精神状态的重要渠道,充分利用上行传播便于及时采取措施,把他们的情绪和士气调整到理想状态。

在现实中,上行传播和下行传播总是相伴而行,很难截然分开。

横向传播:是指同学(一个班的或班与班)之间互相来往,相互了解,交流和沟通情况,形成和谐的关系。这是一种最经常和最大量存在的传播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传播双方不具有上下级隶属关系,平等的协商与联络是传播的主要形式。假如横向传播不顺畅,轻则造成学生之间(包括班干部)相互猜忌,互不合作,互相推委,严重影响班级的办事效率;重则带来矛盾重重,自由散漫,甚至形成条块分割、各行其是的局面,使班级(组织)限于瘫痪状态。因此,在一个班级内,横向传播必须得到制度保证。比如:一个学期定期或不定期搞一些集体活动,使班集体的个性因素与集体因素相结合,为发展学生个性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2.班级内信息传播的非正式渠道

非正式传播渠道是一种摆脱了班级或班级以上组织的制度性结构压力的传播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班级内的人际传播(如班集体正式活动以外的各种私人交往):二是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如各类自发的爱好小组活动)。非正式渠道的传播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交流的信息广泛,内容不仅涉及班级或学生工作本身,而且很大程度上包括个人私事、爱好等,可以谈天说地。二是交流的双向平等性。师生都作为普通一员参加传播活动.没有身份贵贱和地位高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大多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交流,每个人都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二是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的成分多(如学生生病入院,班主任主动到病房探望:学生受了委屈,班主任耐心开导等),许多在正式渠道不便明说的观点和态度,都可能在非正式传播渠道中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是师生相互沟通感情的重要手段。

对于班级来说,能否充分发挥非正式传播渠道的作用,畅通言路,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班级治理往往只关注班级内部分工、职责划分和规章制度的作用,学生往往被异化为班级这部机器上的一个个零部件。而现代教育治理学则强调,人的积极性是制约班级治理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仅受到物质条件的影响,还受到社会和心理条件(如感情、情绪)的影响,而非正式传播渠道恰好能弥补正式传播渠道的缺陷和不足。加强和疏通非正式传播渠道,如:班主任多下班、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切实为他们解决问题,就能够赢得学生的信赖和拥戴,能够在班级内部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活跃的人文环境,使班级成为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增强学生的团结和向心力,使他们在班级中的行为更多地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而每个学生的良好精神状态和积极性的发挥,也必将对班级的目标实现(如建立优秀的班集体)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班级外的信息传播

按照组织传播原理,班级(组织)外传播的过程是班级(组织)与其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互动的过程,包括信息输入和信息输出两个方面。

1.班级的信息输入活动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有效进行目标治理和环境应变决策,积极投身班级间的竞争,班级〔组织〕需要从外部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如:学习先进的教育治理理论,吸取他人的治班经验,取长补短,不断充实和完善本班的治理制度,使其趋向规范化和科学化。班级(组织)的信息输入渠道是多方面的,凡是与外部保持联系的学生,可以说都是班级(组织)伸出的触角,担负着一定的信息收集义务。此外,班主任及时跟踪了解学生、任课教师、家庭乃至社会的信息反馈,以及校系相关部门对班级各项任务完成情况的信息反馈。

2.班级的信息输出活动

从广义上来说,班级(组织)任何与外部有关的活动(如学生的精神面貌)及其结果都带有信息输出的性质,但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信息输出活动(宣传活动)主要有三种:

(1)塑造和维护班级形象

重点是加强班级理念的教育(如本班提出的“团结和谐,自强不息”),正确引导班级舆论,大张旗鼓地表扬先进.树立健康向上的班风。如:教室、卫生区的打扫和宿舍卫生、早操等,都要一丝不苟,有条不紊地进行:上课不无故缺席或迟到早退,积极配合教师,活跃课堂气氛,考试不弄虚作假;建立团结友爱的同学关系,等等。这些既需要一定制度的制约,更需要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开导。此外,班级形象并不都是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创立和维护的,外部环境的人们会根据大量各方面的信息形成对班级(组织)的熟悉,所以班级(组织)还得注重在外面的表现,在可能的情况下,要竭力对环境施加影响,而不只是适应环境。

(2)开展公关活动,展示班级形象

公关宣传是班级(组织)对外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意义在于让外界充分了解班级自我形象,提高班级的知名度,协调班级与四周环境发生的矛盾与冲突,取得广泛的支持和理解。可以在班级内设立宣传联络小组,由专人负责与学生会等部门保持经常联系,争取一些展示自我的大型活动机会(如参加大型的文艺演出和演讲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学生协会组织的活动(如青年志愿者行动、捐助贫困生等公益活动、迎新生送老生活动等),参加对外服务性活动(如开学接待新生,为相关各种讲座或会议提供服务),献出一份份爱心。另外,还可通过校广播台、校报、网站等新闻报道扩大自身影响。

(3)协调班级之间的关系

班主任之间、同学之间,定期不定期地联合开展一些活动(如联欢或各种竞赛活动),或利用合班上课的机会,进行交流和沟通,与别的班级建立和睦共处的友好关系,为自己营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班级治理论文范文9

一、高校班刊建设的现状与特点

(一)、基层性、针对性。班刊直接植根于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具有鲜明的“草根性”,是班级和大学生成长进步的第一见证人和原始记录者。从内容上看,全国高校现有班刊大都开辟了诸如班级活动、学习动态、个性风采、师生交流等高度贴近学生生活的栏目,显示出高校班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与伦比的针对性。班刊建设与广大师生的零距离接触造就了班刊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天独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优势。

(二)、数量庞大,形式多元,有一定社会影响。班刊创建活动广泛存在于各大高校的各个院系,较低年级的班刊创建活动更为活跃。创刊形式以新闻、文化、生活娱乐等为主,对繁荣校园文化和开展思政教育起着特殊的作用。少数班刊已经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如重庆工商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创建的《班级日志》获得2008年教育部思政司“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

(三)、自创、自办、自助办刊,生存周期不长。班刊的创建大多源于班级活跃分子的创新热忱,其创建过程大多体现班级意志和学生激情,教师、院校相关部门很少参与和介入,具有鲜明的自创、自办特征。但是因缺乏经费保障,不利于学生创刊热情的维持和班刊本身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班刊到高年级阶段往往会逐渐消亡,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去一个直面大学生的重要平台。

二、高校班刊建设的思政教育特色和优势

(一)、班刊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利于发挥思政教育引导优势。班刊与辅导员的学生工作相结合,具有班级信息的权威性。辅导员和大学生通过班刊彼此动态交流,能起到很好的桥梁沟通作用。上下舆情的真诚沟通能帮助学生感受到班刊的人文关怀,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引导,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优势。

(二)、班刊的制作模式和覆盖面利于保证思政教育效率。班刊制作涉及多个复杂环节,本身就是一次团结、奋斗、协作的思政教育过程。班刊作为纸媒体,体积小、易保存,读者范围除本班学生及其老师、家长外,还能扩及外班和社会。广泛的覆盖面直接保证了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比主题班会、校内广播、校园电视等教育形式更持久、更灵活。

(三)、班刊贴近生活,针对性强,利于保证思政教育的效果。班刊所刊信息发生在班级当中、同学身边甚至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事实,根据新闻临近性的规律,事态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这无疑是有利于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班刊还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各种热点问题,发起讨论和争辩,迅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时还可出特刊、增刊,第一时间介入学生的思想问题。

三、高校班刊建设的思政教育功能

(一)、开展信息传播,搭建沟通桥梁。班刊既要传达学校、院系和老师的相关政策和信息,又要做到贴近班级实际,关注学生发展,了解学生愿望,反映学生心声。这就要求多挖掘班级题材,多宣传班级新成绩、新风尚,多反馈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心灵碰撞,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下基础。

(二)、坚定政治立场,把握舆论导向。同志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3]班刊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更直接、更灵活、更生动的贯彻好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导向,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批判揭露不良行为;宣传报道先进典型;评述和疏导校内外“焦点”问题等。

(三)、强化实践育人,锻炼学生素质。创刊团队的通力合作及与外界的紧密沟通有利于磨炼学生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班刊读者的高要求也有利于提高创作团队成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和驾驭跨学科知识的融通能力。办刊过程还能使团结合作、努力奋斗的意识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素质修养,受用终身。

四、发挥高校班刊建设思政教育功能的举措

(一)、增加班刊建设投入,提高指导教师指导水平,鼓励班刊发展常态化。高校领导一方面应将其纳入校园传媒发展规划进行政治方向的引导,另一方面应编制专项发展经费,积极培育班刊文化,充分利用其直面受众、针对性强的特点,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同时,重视加强指导教师的培训和教育,增强指导老师本身的思想政治水平、责任心、创新意识及综合能力,是校园班刊文化内化为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