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成功营销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6 15:41:43

成功营销论文

成功营销论文范文1

实证主义是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其创始人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A.孔德。其基本观念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纯客观的,社会现象背后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规律;社会现象是可以被感知的,经验是科学知识的惟一来源,只有被经验证明的知识才是科学。它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营销学方法论不等同于研究方法或具体技术,它是对研究方法的系统研究和评价。在西方研究概念中,规范的研究都是以实证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如商品学派和职能学派都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基础上的。

实证主义强调知识的可观察性。如细分市场特征、竞争者行为、某一类消费者对某个具体产品的购买行为,等等。这些都是可观察的。长期以来,实证主义一直是市场营销研究的主要方法。我们研究营销学的方法基本就是观察(案例)——归纳(总结共性)——分析(案例中说明的问题)——判断(归纳出结论)——预测(提出指导性的意见)的归纳模式。

本文无意否定实证主义在市场营销研究中的作用,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对于市场营销研究来说,我们不能完全陷入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中,因为市场营销自身的特点和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缺陷导致了市场营销研究的一些误区,而这些误区对于市场营销学科的发展来说,可能是致命的。

一、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缺陷

1、实证主义专注于实证分析而忽视营销理论的建设。

首先,实证主义的本质决定了它重经验轻理论的特征。忽视理论建设而专注于实证分析的结果就是营销学研究的破碎和分裂。今天的营销学的繁荣只是停留在表面,由案例、事件类所组成的经验外壳比较丰满,但其背后的理论内核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每个研究者割取其中的一个小块,但是研究结果相互之间无法融合。如,在行业、企业和消费者三个层次上,虽然单就各个层次来说,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于各个层次之间的整合却始终是个难题。市场营销丞须建立各个知识领域间的正确联系。不客气的说,实证分析对于建立这种联系帮助不大,只会给建立对营销现象的完整理解带来更多的障碍。缺少理论内核的实证分析就好象拉车的马儿虽然都在努力,但却没有朝着一个方向,只会加剧营销学的分裂。毫不客气的说,市场营销学还处于描述性与因果性的归纳阶段,同其他自然学科相比远未接触到深层的理论内核。但就建立营销理论的内核而言,只有理论思维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其次,市场营销的许多理论都是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的,缺少适当的假设与公理,也就没有适当的定理与推论。例如,我们知道要依据消费者的媒体习惯去制定广告计划,但是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才是有效的原因。就好象现在的中医理论的发展动力仍是经验的总结,并非理论科学的发展。甚至在证候实质研究领域,还出现了以“药—方—法—理”研究及“病—方”研究取而代之的想法。以至于中医在一些西方国家被视为迷信。

2、实证主义方法论下的市场营销理论与实际市场操作的成功不具有因果关系。

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从“证”的角度讲,一项科学实验之所以科学,在于其可重复性。如果一个科学实验能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在同样的控制条件下反复进行,那我们就说,这个理论是可证伪的。但是在市场实操中我们发现,在青岛是有效的营销方法在南京面对相同细分变量的消费者可能是无效的。这是因为两个城市的规模、文化背景、经济水平、周边环境都不尽相同,所以我们根本无法实现初始条件完全相同。意思是同样的方法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我们无法获得同样的控制条件,那我们也就无法保证成功的方法是可重复的。也就是说,市场营销是不可证伪的,那它的偶然性就是必然的了。从另一个角度看,实证主义主张社会学不是探讨“应该如何”,而只是客观地阐明社会“究竟是如何”。但是市场营销学掺杂了太多的科学无法判断的“应该如何”的东西,这也导致了市场营销理论的不可证伪性。因为可证伪性对于“应该如何”这一道德命题来说是无效的。依照卡尔.波普尔的观点,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在于经验上的可证伪性。这实际上等于说市场营销并不能算是真正的科学。用菲利普.科特勒的观点来说,营销管理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我们试想一下,快速消费品的一个成功案例能否类推到耐用消费品的营销之中?一些企业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通过投放广告而成功的案例在今天是否依然可行?我们经常听一些成功的企业家讲述如何成功的营销案例,但是换了一个企业这个案例是否还起作用呢?

恐怕都很难奏效。因为我们无法获得同样的控制条件。

那我们再退一步来说,同一个产品,在相同的地点,相同的营销对象,但是时间变了,那么使用相同的方法我们能获得成功吗?

答案是——不能!举例来说,上个世界的八九十年代很多企业通过做广告获得成功,今天如果有人依然想通过这种方式成功那恐怕就是在找死了。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在那个时候你开进中央电视台一辆桑塔纳你开出来的会是一辆奥迪。今天呢,你开进去一辆奥迪,很可能开出来的就是一辆奥拓。时代变了,环境变了,营销对象接触信息的方式也变了,时间变了就意味着什么都变了。只有你的方法没变,你不是找死又是什么?因为时间变了,也即意味着营销地点、营销对象的初始条件都发生了变化。用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话来说就是我们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这里我们又涉及到市场营销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市场营销过程的不可逆性。也就是说,已经发生过的行为不可能被严格的重演,即相同的解释变量并不能得到相同的被解释的历史现象。这里我要说明两点。一是营销过程本身的不可逆,也导致了市场营销的不可证伪性。另一个就是曾经被证明是成功的营销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因为无法获得完全相同的控制条件,而使其前途变得扑朔迷离。

看到这您大概已经明白了我的意思。是的,市场营销的不可证伪性与不可逆性的特点决定了实证主义方法论下的市场营销理论与实际市场操作的成功不具有因果关系。不同的环境条件决定了事物具有不同的行为状态,不同的行为状态又有着不同的结果,因而一个理论方法就有多种可能的未来。也就是说,你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这就需要我们依据环境和条件的变化适时调整营销的方法,也就是我一直强调的随需而变。

3、实证主义的因果性陈述和市场营销过程中的随机性难以调和。

实证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因果关系陈述和概率统计关系陈述,但是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却又充满了随机性。按照菲利普.科特勒的顾客让渡价值理论,消费者总是选择他们认为能提供最高顾客让渡价值的公司购买产品。但实际上,顾客往往并没有选择那些提供最高让渡价值的产品。消费者选择最高顾客让渡价值的产品符合传统的因果律,而作为个体消费者却又千差万别。消费者在购买的选择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随机性。这种随机性用实证主义的因果律恐怕就很难去描述了。

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从宏观的层面看消费者行为,我们假设具有相同特征的消费者都是无差异的,所以我们可以对具有相似特征的消费者进行聚合,也就是进行市场细分。就是说我们可以在确定的原因下得出确定的结果。但是从微观上来看,每一个消费者又是有差异和唯一的,这就违背了具有相同特征的消费者都是无差异的假设。就是说,我们把宏观层面的消费者行为进行微观层面还原的时候,实际上出现了不同的结果。虽然我们又提出了针对这种个体差异性和唯一性的定制营销,但这只不过是又一次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外壳添砖加瓦而已,并未解决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消费者行为之间的融合问题。这样只会使市场营销学更加破碎。市场营销的这种随机性恐怕暂时很难用实证主义的因果性去陈述。

4、实证主义方法论并不能保证市场营销研究的客观性。

实证主义方法论要确保其研究结论的客观性,营销研究就必须要从事实出发,同时尽可能的排除研究者的主观因素。但市场营销学的特点决定了营销研究者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研究者,又是参与者,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在自然科学中研究者一般不介入正在研究的现象,而社会科学家则自身在研究现象之中。因此,研究者必然会把自己的知识结构、情感、意志、价值观念等带进认识过程,并最终影响到认识过程的结果。再加上市场营销研究本身的复杂性,我们很难重复营销事实发生时的所有条件。悲观地说,我们可能无法评估营销研究的客观性。这也意味着我们由经验获得的理论可能与真实客观规律距离甚远。如果营销环境和营销对象又发生了变化,我们如何保证此时此地的“成功法则”在彼时彼地也能获得相同的成功呢?

5、实证主义方法论并不能解决市场营销研究中的所有问题。

为什么说实证主义方法论不能解决市场营销研究中的所有问题呢?

比如说,一个消费者钱包里的钱只够买一双李宁牌的运动鞋,但最后却刷卡买了双耐克。显然实证主义无法解释这种冲动型消费的原因。这是因为市场营销学本来就不是纯粹的科学,而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这就需要用到心理、情感等人文主义的方法论了。也就是说,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并不能解决营销研究中的所有问题,解释主义或者定性研究方法同样是营销科学所必需的。

二、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

一直以来,市场营销学在研究方法上一直存在着两种争论,即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之间的争论。但是今天市场营销学科的现状告诉我们,脱离了人文主义,单纯按照实证主义的方法论走下去,我们的路将越走越窄。

成功营销论文范文2

营销人真的有这么多么?怎样界定营销人的概念会得出这样的数据?笔者常有这样的疑问。这并非意图求证其数据是否确实,也不是闲极无聊的乱钻牛角尖,而是一种对中国营销领域部分现象的担忧,即在被泛化了的“营销人”概念背后的营销表层化倾向——冠营销之名而行捞钱之实、缺乏实效的概念模式满天飞、对营销一知半解、与市场实践脱离等表层化倾向是对企业与人长远发展的极大危害。表层化倾向是中国营销之患,在现时状况下,充分认识并寻求有效的治疗手段十分必要。

一、营销表层化倾向的表现及危害:

1、急功近利的捷径情节:从不规范的市场时期走到今天的很多中国企业还沉浸在过去的成功中,并仍然希望这种成功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能够发生,这种急功近利的捷径情节的大量存在使得他们把精力更多的放在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价值以外的功夫上,更有甚者把营销视同捞钱,在操作中不择手段将营销变成彻头彻尾“骗销”。这些变异的所谓“营销”将直接对构成市场基础的消费群产生伤害,并最终作用在市场上,使企业的生命周期缩短,难以获得持续性发展。

2、脱离实际地追求流行:从差异化到定位,从整合营销传播到蓝海战略、长尾理论,以营销为主题的各种新知在中国市场迅速流行又迅速过时,而在各色出版商偷笑着数银子的背后,却很难见到哪家企业因为对这些新知的学习或选择取得突破性成功,这其实是脱离实际的必然结果,也是营销表层化倾向给我们的深刻教训。中国现时的市场情况与西方有着巨大的差异,虽然近年来营销理论和方法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应用,但企业在实际运营上仍存在着诸多不足,营销方面则主要是系统化的欠缺,以此为基础的盲目跟风与追求流行只能进一步阻碍我们与市场衔接的视野,使我们一次次走入岔道。

3、不知其所以然的泛营销化:销售等同与营销,促销等同于营销,开无聊又不解决问题的会等同与战术设计,拍脑袋与想当然等同于战略目标,闭门造车等同于产品策划,自我感觉等同于消费心理——中国市场好象在一夜之间出现了无数的营销高手,但深究下去往往就会发现很多不过是只知道词汇、不知道内容,只知道内容、不知道方法,只知道方法、不知道实践的滥竽充数者!对营销肤浅的认识与理解,为此提供了温床,各种被冠以营销之名华而不实的“伪营销”大行其道也必然导致中国营销的发展障碍重重、甚至停滞不前。

二、营销表层化倾向的根源:

1、文化根源: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上以伦理道德为首要约束机制的中国文化与产生于西方世界平等、法制土壤中的营销体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割裂,这种割裂也是中国市场难以形成自身营销体系的主因。外力(政府选择)作用跨越经济发展的必要阶段(工业经济)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变社会(在营销领域中主要指市场)规则对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挑战,其结果必然是造成社会整体的浮躁心态,体现在营销上就是表层化倾向,即重艺术轻技术,重结果轻过程,重短期利益轻长期规划。既然利字当头,就没有必要花心思去构建什么营销体系,只要能赚到钱,怎么做都是营销,营销在这时候成了一种符号,冠以营销之名仅仅是为了让某些行为变得不那么赤裸裸。

2、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所导致的营销建设断层:中国具有全球变化速度最快的市场,这给在营销上先天基础不足的中国企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一方面,变化的市场要求企业不断地适应环境和竞争,这无疑需要相应的营销理论与实践支持,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力的本土文化支撑的营销体系,企业在营销上向外谋求借鉴时面对的是西方渐进发展的营销理论与方法的集中展现,很难准确的做出判断与选择,从而极易将某些必要的部分省略掉,导致营销建设的断层,体现在企业运营上就是根基不稳,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能力。另外,由于营销行为与消费行为紧密相连的互动关系,营销建设断层导致的营销表层化行为使消费特征更加难以把握,并最终反作用于企业的营销建设上,使之更加盲目和混乱。

三、为营销表层化倾向开药方:

1、跳出来:对中国企业和营销人来说,从过去成功的经验和对营销的功利化的肤浅理解中跳出来、重新认识当前情况下的市场营销是摆脱营销表层化倾向的基础,它涉及到两个层面,一是在认识上,明确通过不断地创造产品价值以满足消费需求的营销方向,二是在行动上,着手进行营销管理的流程设置,为逐渐向系统化过渡奠定基础。这并不是一个复杂的再造过程,而更多的是放弃旧有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适应阶段,即向营销本质的回归,它能摒弃营销表层化倾向的急功近利,为营销行为在根本上找到依存,成就企业持续稳健的成长。

2、内外看:向内即企业自身,向外即市场环境及变化的趋势。这种内外结合的审视,能够使企业直观的知道需要什么、警惕什么、抛弃什么,并将脱离实际的营销表层化倾向逐步扭转到以实际为基础的营销的良性发展轨道上来,同时使外部市场变化与内部主动适应这种变化的力量相结合,产生积极的效果。此外,它还能使企业脱离对外的盲目借鉴,不被流行左右,在庞杂的信息中重新梳理出适合企业的营销理论与实践方式,更顺利的加以转化与应用。

3、沉下去:很多中国的营销人和企业在营销上甚至需要从A、B、C学起,这不是贬低,而是需要迫切改变的现状,也是我们遏止营销表层化倾向需要具备的向下心态和必须采取的行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已经对企业营销的系统化建设提出了要求,我们必须先补上基础的一课,否则就容易遭到淘汰!无论企业还是营销人,靠一知半解就能混饭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踏踏实实的沉下去,把现有的营销理论、方法等搞懂、弄通是我们必然的选择。也只有如此,才能使本土文化与营销更紧密的结合成为可能,并为本土化营销体系的真正形成提供充分的准备。

成功营销论文范文3

关键词:保险营销人员;自我效能感;职业成功感

追求职业成功,获取职业成功感,是每个在职人员的共同价值取向。在西方的学术文献中,职业成功就是“一个人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所累积起来的积极的心理上的或是与工作相关的成果或成就”,而对自己职业发展获得成功的主观体验就是职业成功感。所以,职业成功感是一个人从事某一职业的内在心理需求。满足这种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既是长期安心从事该职业的动力与保证,更是激发创造力的前提。按照麦克雷格的需求理论,每个人都有要挖掘自己潜能并展示自己才华的需求,每个人的从职行为也是在这样的潜意识支配下而努力的。但是,如果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使得整个需求链发生了断裂或错位,引发人的心理需求的失衡,导致心理上无形压力的增大。所以,职业成功感是人们快乐的最有效的催化剂。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概念。他在其社会学习理论别强调人的认知对学习和行为调节的影响,认为人的认知即人们对自身能力的判断,是人的自我调节得以持续的心理动因。他所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概念,即“人们对自身完成既定行为目标所需的行动过程的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判断”。班杜拉的理论引导着个体不断去关注自己行为能力的信心程度,而不仅仅是关注自己所拥有技能的多寡与高低。他认定,只有当人们感到能胜任某些活动或判定自己在这方面是有能力时,才会产生内在动机。大量实证研究证明,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自我评价高、信心强、喜欢挑战,常选择难度较大的任务,抗挫折的耐受力强,对理想更执着,成功率更大。班杜拉的研究结果还证实,不同的影响方式都能够提高和增强效能的自我知觉,亲身经历的行为成功在建立自我效能感方面的效果要超过言语说服、情感以及替代性的影响。

保险营销人员所面对的工作性质,决定他们很可能要承受比其他许多行业更高频率的挫折与失败。在不断遭到拒绝的情况下能否坚持下去,并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希望自己拥有职业成功感?影响他们职业成功感的因素又有哪些?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对职业成功感有何影响?这是许多心理工作者所关心的话题,但目前这方面研究甚少。笔者试图通过一些调查,探索保险营销人员的自我效能感与职业成功感之间的关系。如果保险营销人员的自我效能感与职业成功感成正相关,就可以通过实施有效影响提高保险营销人员的自我效能感,从而达到提高保险营销人员的职业成功感。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以保险公司员工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福州市及福州周边县市的人寿、财产保险公司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330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89%)。样本对象主要为毕业2-3年的大、中专学生和从事财产寿险的展业营销人员。具体表现为性别分布主要是女性,占了62.80%,年龄主要是30岁以下,占55.10%,而工作年限在4年以下占71.00%,从事人身保险的占81.80%,外勤工作占了80.70%,职称尚未评的占了69.30%,学历也主要分布在大专以下学历,占总样本的83.70%,每日工作时间8小时的占了74.7%。

(二)测量工具

1、个人资料问卷。由笔者自行设计,收集性别、年龄、岗位、职称、学历、工作年限、单位性质等保险营销人员的特征变量。

2、保险营销人员自我效能感量表。这是根据凌文铨等人的《保险推销员(职业)自我效能感量表》修改而成的。经过信度、效度检验,表明量表的测量结果是可靠的,预测效度是理想的;经过验证性因素分析证明项目组成的构想模型对原始数据均有很好的拟合。该量表由32个项目、6个因素构成,即知识掌握、晤谈技巧、毅力、仪态、计划总结、前期准备。每一个项目均有8点评分等级,“1”表示“几乎做不到”,“8”表示“能做得非常好”。分数越高表示自我效能感越高。

3、职业成功感量表。由四个部分组成,它们是影响职业成功感的变量。分别由Kanungo(1982)的8个项目的工作重要性量表、Nixon(1985)的“工作权利”中抽取出的3个项目反映工作疏离感量表、Greenhaus等人(1990)的量表中改编而成的5个项目的职业满意感量表、Porteretal(1976)修订的9个项目组织忠诚感量表等构成,其中根据需要做了一些相应修改。共有26道题目,每一个项目都是以五分量表,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排列。分数越高意味着职业成功感越强。

(三)施测过程

调查以现场无记名的方式进行问卷测试,要求受试仔细阅读指导语,然后按指导语的要求完成整份问卷,基本上保证了问卷调查过程的严密性。所有数据输入微机并采用SPSS13软件包完成统计工作。

二、研究结果

(一)保险营销人员自我效能感、职业成功感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作为受试的保险营销人员的自我效能感普遍比较高,平均得分在5.6以上。职业成功感的相对得分也较高(M职业成功感=3.09)略高于中等水平。

(二)保险营销人员自我效能感、职业成功感的性别、岗位差异比较

自我效能感和职业成功感两个因变量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结果表明:男性在自我效能感、职业成功感上均高于女性,但未达到显着水平(P>O.O5);两个因变量在岗位上的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外勤的自我效能感和职业成功感均高于内勤,但未达到显着水平(P>O.O5)(见表2)。

(三)自我效能感、职业成功感的相关分析

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的双尾检验法,对保险营销人员的自我效能感、职业成功感的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相关数均达到显着或非常显着水平。由表3可见,自我效能感六因素和总效能与工作重要性、职业满意感、组织忠诚感、职业成功感均有非常显着的正相关,与工作疏离感呈负相关,其中知识掌握、仪态与工作疏离感存在非常显着的负相关,而晤谈技巧、计划总结与工作疏离感没有显着相关关系。

(四)职业成功感与自我效能感的多元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

讨自我效能感与职业成功感之间的关系,以自我效能感各维度为自变量,以职业成功感为因变量,采用原始分数作回归分析(Stepwise-regression),结果发现,自我效能感各维度对职业成功感的预测作用是不同的。进入回归方程的显着变量只有三个,多元相关系数为0.525,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0.275,亦即表中三个变量能联合预测职业成功感27.5%的变异量。就个别变量的解释量来看,以“总效能感”层面的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为24.5%,其余依次为“仪态”、“知识掌握”层面,其解释量为1.7%、1.4%。标准化回归方程式为:职业成功感=0.969×总效能感-0.261×仪态-0.272×知识掌握(见表4)。

三、分析与讨论

(一)保险营销人员自我效能感和职业成功感的基本现状

1、基本状况。研究显示:当前,保险展业营销人员的自我效能感、职业成功感的总体状况良好,施测得分均略高于中等水平。这意味着大多数的保险营销人员对自己成功推销保单具有一种确切的信念(或自信心),并能在推销保单过程中调动起必须的动机、认知资源与一系列行动;对自己所从事的保险营销职业具有满意感,对自己所服务的组织具有忠诚感,少有疏离组织的念头。这一结果与我们的假设不甚相符。因为,相对其他许多职业,保险营销人员可能会面对更多的挑战和失败,如果他们面对着许多拒绝而缺乏坚持下去的信心,就很难通过有效的方式获得工作的成功。

2、性别、岗位差异不显着。研究显示:保险营销人员的自我效能感、职业成功感在男女性别上没有显着差异。在工作岗位上外勤与内勤的自我效能感、职业成功感也没有显着差异。这一结果与我们的设想不符:(1)晤谈技巧是保险营销人员的重要技能,也是获取营销成功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无论在语言表达能力还是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女性比男性略胜一筹,就此推论,在营销方面女性会比男性更自信些,更容易取得成功。同时保险营销工作有很大的挑战性,工作压力强度大。通常认为男性更善于竞争、勇于承担风险,不怕吃苦受累,而女性在这些方面却略显逊色。这也许会使男性的营销人员比他们的女性同伴更加自信,更易成功。但综合上述因素,可能正是不同性别的营销人员没有显着差异的原因。(2)内勤与外勤工作性质不同,所承担的任务风险不同,承受的工作压力不同,获得的工作绩效也不同。通常认为保险外勤工作更辛苦,更艰难,更具有挑战性,外勤人员承受的压力也大,但收入更高。而保险内勤工作更安逸、更稳定,更繁琐枯燥,不用承担太大的任务风险,但收入可能偏低。然而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职业成功感没有显着差异,这可能与保险公司内部所推行的保费分摊制度有关。

(二)保险营销人员自我效能感、职业成功感的相关关系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保险营销人员的自我效能感对职业成功感有明显的预测作用。自我效能感与职业成功感间存在非常显着相关。从多元回归分析看,自我效能感的总效能与六个因素对职业成功感有着不同的预测作用。其中有三个预测力最强,能联合预测职业成功感27.5%的变异量。而“总效能感”的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为24.5%。

这是因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通常被认为在某一方面有较高的自信心,这种较高的自信心会使个体产生积极情感,从而努力进行这一方面的行为。自我效能感越强烈,付出的努力会越多,持续的时间会越长。当处于困境时会坚持不懈的努力去征服困难,这种充满自信的努力使人获得成功,产生成就感。同时行为的成败经验是个体通过亲身经历获得关于自身能力的认识,因为靠自己的经历得到的关于自身的认识最可靠,所以它成为自我效能感最强有力的信息源。成功的经验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使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

反之,多次的失败会降低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使人丧失信心。由此,保险营销人员,基于自身的知识、能力、技能,从事保险营销活动获得成功,即形成对这项工作重要性的认同,产生对该组织的忠诚和对该职业的满意,少有工作疏离感,这是提高保险营销人员自我效能感的基本条件。

四、结论

本研究试图通过一定范围的调查分析,了解福建省保险营销人员的自我效能感与职业成功感状况,探索保险营销人员的自我效能感、职业成功感与性别、工作岗位是否相关;探索自我效能感与职业成功感的关系,从而寻求提高保险营销人员自我效能感的途径与方法,为研究保险营销人员的心理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提供了以下启示:

(一)作为受试的保险营销人员自我效能感、职业成功感的整体水平比较高,但并非很高

同时不排除少数人员自我效能感、职业成功感偏低的情况。提高保险营销人员自我效能感和职业成功感的空间还比较大。因此,重视对保险营销人员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的培训同时,更要重视对所有与现实特定目标相联系的活动或行为方面的能力的训练,尤其是对自己行为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的训练,从而促进保险营销人员职业成功感的提高。

(二)保险营销人员自我效能感、职业成功感高低与性别、工作岗位没有明显的关联

由此可以推知,保险营销人员的工作绩效不取决于性别和工作岗位。正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心理学家扎涅特的研究表明,男女之间实际上几乎不存在任何能力差别。男性在该行业能取得职业成功,女性也能。同时,不同的工作岗位,尽管其工作环境不同,经济效益不同,但不影响保险展业营销人员自我效能感、职业成功感。

(三)保险营销人员自我效能感与职业成功感间存在非常显着相关

从多元回归分析看,影响保险营销人员的职业成功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任务的难易程度,营销人员的付出努力的多寡等等,但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其最重要的因素。因此,要提高保险营销人员的职业成功感、职业满意感、职业幸福感,应当首先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现在各家保险公司都非常重视通过组训方式来提高保险营销人员的自信和信念,这确实是提升保险营销人员自我效能感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A.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余鹏,宿淑华,李丽.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

3、凌文辁,张鼎昆,方俐洛.保险推销员(职业)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建构[J].心理学报,2001(1).

4、周文霞.职业成功标准的思考与探讨[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2).

5、周文霞.基于知识经济背景的职业成功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4).

6、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J].心理研究,1998(1).

7、M. London, S.A.Stumpf Managing Careers[M].Reading, MA:Addison-Wesley,1982.

成功营销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城市营销:城市营销战略;城市营销策略组合;公共性价值

城市营销理论上沿用了菲利普·科特勒的“地区营销”概念,地区营销是指为满足地区目标市场的需求而进行的规划和设计,成功的地区营销应使市民、企业对其所在的社区感到满意,游客和投资者对地区的期望得到满足”。所谓“城市营销”即为充分发挥城市的整体功能,提高竞争力,树立独特的自我城市形象,提高知名度,满足公众、企业、政府等各方面需求的社会公共管理活动与过程的总称。

1以往城市营销研究成果

对于城市营销这个课题的研究,许多专家学者都对此做过深入的研究探讨。陈章旺认为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我国城市营销应结合我国国情,转变观念和职能,正确理解城市营销;发掘城市特色。打造城市品牌;准确定位城市,把握城市竞争优势:融入经济区域内发展,锻造城市发展平台;坚持制度的持久性和创新性,促进城市长远发展。我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历了三个的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之初的个体搞活,造就了“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已基本完成的企业搞活,通过国企改革让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的阶段;第三阶段就是目前正在进行的城市搞活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目康宇航,王续琨认为城市营销者应在进行营销环境、优势劣势和目标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实施以产品、定价、促销为核心的组合营销策略。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以城市的策略性营销来活化经济发展,重建地区基础设施,创造与吸引高素质人才,刺激地区企业组织的扩张与成长,筛选和吸引适合地区特点能与地区相互依存的公司和产业,创造特有的地区魅力及和谐的服务文化并对其进行有效地促销。

杜炳立认为国内城市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建议。城市营销是一种综合的社会管理活动或过程“它通过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治理以及城市形象传播等一系列管理活动实现城市营销的目的,这些活动应以城市营销的立足点为出发点,强调其相互间的协调性,功能发挥的整体性”。城市营销可以为城市带来比较的竞争优势,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王勇,李广斌,钱新强对国内城市经营研究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城市管理是作为综合职能的体现,而城市经营是城市经济职能的要求;另外,城市管理着眼于城市内部资源要素的配置,而城市经营则更多地强调城市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整合。

湖南商学院贺康庄教授认为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大小取决于人才竞争力、科技竞争力、资本竞争力、环境竞争力、文化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多种因素,要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竞争力,必须首先转变观念,明确城市营销是实现城市价值整体增值,使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获得和谐同步地可持续发展。

2我国城市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城市营销理论的误解

城市营销的过程包括城市环境分析、城市战略定位与目标市场确定、城市营销的行动计划制定以及计划的实施与控制。但现实中许多城市把销的部分职能当作营销活动的全部。

2.1.1把城市营销与营销策划等同

很多城市都进行了系统的城市建设整体规划,但忽略了营销策划。城市规划主要是进行城市空间、硬件建筑、交通几个方面来设计,而城市策划是在市场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城市发展的整体思路、主题、精神设计来策划城市形象的艺术性,城市建设的人文性,城市的个性来满足城市利益主体的需求程度。

2.1.2混淆城市管理与城市经营

许多城市政府都认为城市的发展就是将一个城市各方面的内部资源进行有力、有效、有节地配置,发挥城市内部的所有潜力。然事实上,这只是城市管理的职能;要发展好一个城市,还须积极地开发利用城市的外部资源,并将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进行有机的结合和有效的整合,才能使得一个城市真正具有自己城市的特色、品格。

2.1.3等同城市营销与城市促销活动

不少城市政府的营销的活动大都集中在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上,普遍的做法是做电视广告,注重CI(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VI(视觉识别系统)的构建,其直接目的是提高城市知名度。没有体现城市形象的独特性,结果是缺乏城市特色、品格,无法有效地提升城市竞争能力,也达不到营销的实际效果预期目的。

2.2政府缺乏城市营销观念管理效能低

我国许多城市政府在城市营销中缺乏准确全面的认识,缺少战略规划和实施模式,实践上表现出活动的盲目与混乱。例如有的城市一会儿说要建成区域商务中心,一会儿又要建成交通枢纽,一会儿要建成文化中心等等。显然,这样的城市政府没有对自身的资源要素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导致其城市定位的随机性与模糊性,不能形成统一的城市形象。缺乏整体配套政策;许多城市用招商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将土地出让成本降得很低,甚至无偿使用上地,浪费土地资源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体现出政府效率与服务功能作用不强。

2-3忽略城市和谐发展。缺乏竞争力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倾向于建设大的经济项目上,对其他普通的、有潜力的项目却束之高阁。使得它们容易忽视一个城市在文化、环境、人才、科技、资本及政府管理等多方面竞争力的培植和提升。长此以往,一个城市难以真正的和谐发展。随着市场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城市对各种要素的争夺日趋激烈,城市之间的竞争加剧。一个城市不用营销理念来规划城市就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城市发展就将落后。

3城市营销的四个战略

针对以上我国城市营销主要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四个战略;①强力制定城市营销的战略;②精心设计城市营销的策略组合;③大力构建城市营销公共性价值实现机制:④坚决锁定城市特色与优势的发展方向。

3.1强力制定城市营销的战略

3.1.1转变政府观念与职能,增强城市营销意识

政府转变观念是城市发展首要问题,城市政府应将以“城市建设为中心”的理念转变为以“城市消费者为中心”营销理念。城市营销是满足消费者对“城市产品’需要的过程。这种需要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政府职能也须相应转变。通过改革促进地方性政府向企业性政府转变,建立政府官员与普通市民之间良性互动的城市营销机制。政府应由城市规划导向转化为城市营销导向,明确城市营销功能的整体性。

3.1.2制定城市营销战略,实现城市营销的系统化和持续化

城市营销战略是城市为使自身资源和能力与市场环境相适应,加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而制定的长期性、全局性和方向性的规划。城市营销过程应是一项社会化、科学化和艺术化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个城市机构与部门,要有效开展城市营销活动,必须制定相应的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城市营销。制定了城市营销战略后,还必须有效的贯彻与执行,并且在执行过程中,还应对城市营销战略进程进行有效监控,定期进行绩效评估,动态地调整城市营销策略,以保证城市营销战略的有效性和目的性。

3.2精心设计城市营销的策略组合

3.2.1坚持制度创新促进城市长远发展

对城市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是进行长远规划,保证制度的持久与和连续。同时,还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综合效益的提高,应当依据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又应当依靠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开拓新兴市场为城市发展提供新机遇与新动力。今天城市竞争日益激烈,各城市更应加大创新力度。在我国城市营销的实际工作中,通常是构建城市营销创新指标体系,营造城市营销创新的环境等途径来加快城市营销创新。城市营销中须坚持城市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环境保护(如历史古迹、文化遗产、自然景观还有留足够的空间发展绿地等);必须综合考虑省、市镇规划相协调、人口因素,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多,还需考虑为老年人提供市政服务设施等问题。

3.2.2科学定位城市功能

自然条件、经济实力、主导产业、行政区划、公共政策等因素影响城市功能的定位。考虑这些因素来对城市主导功能和特殊功能进行定位。是城市诸功能中居于突出地位和起主导作用是主导功能。为某个城市所特有的是特殊功能。主导功能和特殊功能影响着城市的其他功能,决定着城市的性质和方向、城市的独特风格及其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

在市场竞争中任何产品和服务都离不开准确而独特的定位,城市也不例外,否则就谈不上城市发展战略。定位既是城市建立品牌的基础,也是城市核心价值的体现。城市定位的实质就是在目标公众的心目中,形成城市独一无二的印象,进而形成城市鲜明的品牌个性。总之,城市要具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保持持久的生机和活力,必须进行科学的定位,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核心主题。

3.3大力构建城市营销公共性价值实现机制

有效管理城市不仅需要科学的管理机制,也需要构建科学规范的城市营销机制。这一机制核心的价值是实现和发展公共利益。因此,城市政府必须以公共利益作为营销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其制度做出以下两个方面安排。

3.3.1科学理论与方法是城市营销的应以依据

随着城市化、市场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城市目益成为复杂、多变的复杂有机体。需要以理性的眼光科学审视与管理。过去城市发展缓慢,结构简单,对外交往有限,城市管理工作并不复杂,凭借经验就可以去管理城市。当代城市管理己进入了科学管理时代。要求城市管理者对城市营销的基本理念和行动策略予以重新审视与考量,在总结城市营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继承与创新,找出适合我国国情与本城城情城市营销战略。

科学地营销城市,城市政府有必要确立科学决策机制。遵循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的原则,构建有效的服务决策体系包括咨询、信息、监控与协调系统,并采用科学的程序即发现问题、确定目标、设计方案、评估方案、抉择方案等一系列程序进行决策。尤其是要进行充分的调查、听证与研究,汲取各相关利益者的合理意见与建议,平衡各方利益才能使城市营销保持健康发展,城市得以可持续发展。

3.3.2以政府营销为导向促进城市营销

政府营销的理论和实践在发达国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际案例。发达国家所开发、建立起来的政府营销的体制、模式,在建立积极、活跃的政府公众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事实已经证明,有效的政府营销能够增加政府资源,提高政府效率,增进社会的福利。因此,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营销是一种常见现象。不仅如此,关于政府营销的理论也比较成熟。如美国营销学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在深入研究市场营销的基础上,近年来连续出版了《非营利组织战略营销》、《社会营销》和《国家营销》等公共领域、社会领域服务营销与非营利产品等问题的着作,这些着作对社会管理和公共管理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管理的理念和模式。我国的城市政府应加紧这方面的学习与应用,找出适合本城城情的城市发展战略。

3.4坚决锁定城市特色与优势的发展方向

3.4.1挖掘城市特色,实施城市品牌战略

所谓城市品牌战略就是通过品牌管理理论对城市经营活动的概念实现转换、深化的一种创新探索和行为,也就是对城市土地、空间等城市资源进行战略重组,通过商业整合与互动,形成相对统一、符号化的关系模式。成功打造作为城市宝贵资源的城市品牌,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是经营城市的灵魂和城市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可以利用以下途径打造城市品牌:①利用城市环境创新提升城市品牌。城市独特的城市建筑特色、自然景观风貌、浓郁的历史文化特色等都是塑造城市品牌的元素。②利用知名企业品牌缔造城市品牌。如青岛城市品牌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尔、青岛啤酒、双星、澳柯玛、海信等一批在国内外知名企业品牌。③利用强势产业开发城市品牌。如大连市举办服装节,青岛市举办“啤酒节”来打造城市品牌,提高城市知名度。④利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烘托城市品牌。提高市民素质是创建城市品牌的内在要求和必经之路。

3.4.2锁定城市的优势发展方向

城市营销需要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城市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其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的、独有的、吸引与组合并有效利用自身资源的能力。它是城市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在此必须挖掘城市的文化底蕴,形成城市的无形资产,为城市增添灵性、创造性和活力。因此,城市营销必须重视城市自身特有历史文化的保护、合理开发和使用,扩大其知名度,创出有独特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品牌。底蕴丰厚的城市文化能够为城市竞争力增添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

成功营销论文范文5

【关键词】企业 体育营销 研究

1 关于体育营销的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学者对“体育营销”概念的阐述

“体育营销”最早出现在西方,美国学者马修·D·尚克在他的《体育营销学》一书中对其概念阐述的最具有概括性,“体育营销就是把营销原理和过程专门运用到体育产品和那些借助于体育来营销的非体育产品上”。[1]这个解释比较容易理解,被国内学者转引最多。

查阅国内相关专著和文献,发现国内首次完整提出“体育营销”概念的文章是《经济导刊》1997年第5期中汪旭所写的“略谈体育营销”;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也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其中以发表在《产业观察》2004年第6期,田野所采写的“重在参[育]”一文中链接所阐述的最具代表性。

1.2 国内学者关于体育营销的研究及评价

根据对“体育营销”概念的理解,可以把研究“体育营销”的文章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体育产业营销;第二类是借助体育而进行的其他产业营销。关于体育产业,通过查阅资料得出“体育产业是指所有生产体育产品或提供体育服务的经济活动的集合”[2],它所包含的内容是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的。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发展比较完善,依据其现状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是体育本体产业,针对体育本身的经济功能和价值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二是体育相关产业,与体育有密切关系或以体育为载体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经营活动。

第一类文章主要是把体育产业作为研究主体,讨论体育产业的相关营销问题。文章议题主要集中对体育产业营销理论宏观范畴、体育竞赛和表演业营销、体育用品业营销、高校体育营销、体育旅游营销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第二类文章主要是关注企业借助体育进行的相关营销问题。关于此方面研究的文章主要集中在体育赛事营销、体育赞助、企业借助体育进行营销的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的讨论。

综上所述,关于体育产业营销的研究文章虽然在数量较多,但对于同一问题的认识趋同,缺乏创新性观点,只讨论了体育产业中几个传统部门的营销问题,对例如体育健身、体育经纪、体育咨询、体育信息服务等一些新兴部门的营销问题讨论甚少,而对关于借助体育所进行的企业营销的研究文章大部分都集中在体育赛事营销方面,说明研究的视域还很狭窄。

2 我国企业体育营销的现状

2.1 企业市场定位与体育营销的“错位”现象

在消费市场不断细分的今天,不了解消费者的心理行为特征和市场细分的变化,就不能吸引特定的顾客群。我国现在大多数企业在进行体育营销时暴露出与市场定位不符的混乱局面。观察一下参与体育市场中的中国企业,大多数要么盲目赞助,要么跟风似的抢热门体育明星代言产品,也不管产品与运动员之间以及企业与体育之间有没有联系和契合点,只是注重名人效应,这些行为混淆了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

市场定位关系到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满足哪些顾客群的需求。因此,企业在借助某项体育资源进行体育营销时,首先要正确理解体育营销的实质,要全面把握消费者的心理需要和行为特征,明晰自己的定位和体育赛事传达的文化与内涵,使二者有恰当的结合点,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2.2 企业对消费者行为和心理把握不深

体育事业具有公益性、社会性的特点,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企业参与和赞助体育活动带有隐含性,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在具有儒家含蓄思想的中国,体育营销起到的效果将更加明显。通过开展体育营销,可以塑造企业健康、权威和有实力的形象,能够提高产品和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从而提高企业的形象。企业要想达到销产品的目的,一定要了解目标客户群的心理,采取适当的营销策略,激发他们对企业商品的认知、情绪情感,使他们通过学习的过程成为企业忠诚的顾客。通过企业与消费者对体育活动产生的共鸣和体育明星的名人效应,企业将体育的价值转移到企业的产品上,培养起消费者的忠诚度。

在国内,大多数企业从事体育营销活动,并没有充分理解体育的内涵和消费者的心理。由于企业对目标顾客的心理需求理解不到位,很难获得顾客对企业的认同和忠诚。例如国内众多体育服饰品牌,广告打的红红火火,但是消费者的认知仍然很模糊。他们没有认识到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的信号:消费者越来越渴望更专业的产品和对体育更深层次的追求。而目前国内的体育服饰品牌,多数是游离于时尚和专业运动之间,“人群宽泛、价格宽泛、形象宽泛”,一个想卖给所有人的产品,最终是所有的人都不太想买,这样的品牌很难激起消费者的认同。

2.3 体育营销没有长期的战略规划,缺乏连续性,把体育营销等同于事件营销

事件营销是借助某一重大事件,通过“借事”和“造势”以求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销售的活动,其本质上来讲应该是一种促销手段,并不能严格意义地称之为营销思想。而体育营销追求的不是短期效果,是要求企业在体育营销的指引下达到资源重新整合,实现体育文化、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三者的融合,引起消费者与企业的共鸣,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长期的偏好,成为企业的一种竞争优势,这样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3]。

体育营销活动要求有长期性和连续性,要制定一个长期的营销战略规划,企业应该进行市场状况分析、产品状况分析、竞争状况分析、宏观环境分析,制定一个1-5年的规划,将企业产品与体育相结合,产生一种文化。真正执行体育营销的企业销售的是一种文化、一种与消费者共鸣的情感,这样才能达到提高企业形象、扩大产品销售的目的。

2.4 营销策略单一,缺乏整合营销的观念,缺乏创新

国内企业在体育营销的过程中,往往对体育项目所赋予的资源和权益利用不够,对一个体育项目往往只看重场地、服装、肖像及媒体等静态资源,忽略了体育项目对市场营销资源整合的动态资源。如在体育营销手段的应用上,策略显得比较单调,除了广告等单项的传播方式外,缺少与消费者的双向互动沟通;或者只关注热点赛事,花费巨资赞助,而忽略了体育的公益活动,忽略了体育营销的文化和情感内涵。

体育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将各种营销手段应整合起来运用,用整合营销的观念来从事体育营销,尤其要从公益、文化、热点、情感等各个角度运用广告、促销的手段,从而达到整合的功效[4]。另外,体育营销还必须具有独特性,要能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营销话题,酝酿出新思维、新创意,从而引导消费。

2.5 市场化程度低,缺乏职业化的机构和专业人才

在我国,体育赛事目前基本上还是主要由政府行政部门来掌管审批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营销的市场化程度比较低。体育赛事不能市场化运作是我国发展体育营销的最大障碍之一,由此带来对体育资源的浪费和对体育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利。同时,在我国专业从事体育营销的机构很少,机构的水平不高,缺乏相应的行业法规约束,机构的诚信度不高,这都造成了体育营销发展的滞后性。[4]

3 国外企业进行体育营销的成功经验因素特征分析

3.1 关联性

指企业的产品或品牌跟体育运动本身的相关程度。找到一个产品与体育的恰当契合点,是一个企业做好体育营销的关键所在。真正高水平的体育营销是将体育精神和企业的品牌文化二者有机融合的营销,高关联度的产品往往能借助体育平台实现品牌美誉度和销售额的迅速扩张。例如,百事可乐的“畅想无极限与新生代的选择”广告创意,把饮料产品和青少年的体育时尚很好地结合,表达出体育运动的挑战性与青少年的成功梦想,显示着体育精神和企业品牌文化的内涵有机统一,实现了品牌文化传递和刺激销售额增长的双重功效[5]。

3.2 创意性

体育营销的创造力是企业取得良好营销效果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营销不是直接推销实物,而是“创造”一种回忆,一种生活方式、审美情趣,这体现着体育营销策划的创意性。比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三星作为TOP合作伙伴,创造性地把奥运五环的LOGO和它主推的产品D608联系起来,五环LOGO附着于产品之中的设计使目标受众很容易在看到奥运五环后就能产生关于三星品牌的联想,树立起高价高质的市场品牌形象。

3.3 整合性

整合相关资源也是体育营销的一个主要特征。一个成功的体育营销案例总是由协同动作、相互联系的众多要素组成的一个结构复杂且不断变化的商务活动组合,其过程涉及企业、消费者和竞争者的多种主体的利益,构成一个从个体效用到社会福利的横向系统和价值体系。成功案例是Visa在都灵冬奥会的整体表现。2006年冬天,Visa运用各种传播工具,实施了包括电视、网站、报纸、广播全方位的媒介资源整合,在最大范围向国人传播了Visa和中国冰雪健儿一起征战都灵的信息。其中,还创意性地借用杨扬等著名选手高举V字形的胜利手势的电视画面,使冰雪运动象征的速度与技巧、纯洁与高贵和Visa品牌内涵产生了紧密的整合效应。

3.4 持续性

持续性表明体育营销活动要求有长期性和连续性,要制定一个长期的营销战略规划,着眼于企业的发展战略而不是战术,因为体育营销的功效是通过长时间在体育领域的投入和经营来实现的,而国外体育营销塑造市场品牌的范例,多数是靠长期坚持体育营销的结果。

4 结束语

对于研究领域中相关观点的整理与归纳向我们展示了目前我国体育营销研究的现状。如何使体育市场化、产业化,使体育营销成为营销领域中一个新的分支,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虽然体育营销是将营销原理和过程专门运用到体育产品和那些借助于体育来营销的非体育产品上,但是这种营销原理和过程的运用不等同于简单地套用,体育营销因创新而生,体育营销靠创新而发展[6]。对于体育营销的研究,在我国才刚刚开始,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国际体育营销的理论、战略、策略和经验,从深度和广度上对体育营销的研究进行拓展,力图做到理论研究走在实践之前。

参考文献

[1] 朱建峰.体验经济对体育营销的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5(11).

[2] 丛湖平.体育产业与其关联产业部门结构关联变动机制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2(5).

[3] 杜永利,孙筠.中国企业体育营销的现状和对策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2).

[4] 程文广.中国体育营销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8(4).

成功营销论文范文6

[关键词]《小时代》系列电影;网络营销策略;文化产品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143

网络营销是在互联网时代下发展起来的一种以自媒体为主要营销平台的新型营销方式,与传统营销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无论是电影还是其他文化产业,都应该善于总结和借鉴成功的网络营销经验。在当今网络经济时代下,只有学习并利用好网络营销这一新型营销方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

1《小时代》系列电影网络营销策略及其效果

11微博营销

(1)舆论领袖营销。在《小时代》系列电影营销中,导演郭敬明以及一众明星主演就承担着舆论领袖的责任。以郭敬明的微博为例,《小时代》系列开拍以来,其70%的微博都与影片有关,其他主演的微博也是充满了与影片有关的信息,其微博信息潜移默化地引导着“粉丝”的倾向。[1]虽然粉丝量不直接代表影响力,但传播最重要的是粉丝的热评与转发,官微的微博经过转发,就能间接使影片影响力迅速提升,这便是官微营销的突出作用。

(2)微博话题营销。《小时代1》上映之前,便利用微博进行话题营销。先是某导演要翻拍小说《小时代》的消息先进入公众视野,经过几番炒作,公众热情被提到一定高度后,小说原作者郭敬明正式宣布将自己著作的《小时代》还原成电影版。消息一出,网友们便开始在微博发起相关话题,待话题被炒热后片方再放出其他与影片相关的舆论热点,从而扩大影片的话题热度。

(3)微博口碑营销。从导演郭敬明到六位人气与争议具存的主演人员,只要他们通过微博@几位同样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明星好友来分享自己观影后的体验,便可以此口碑传播为途径来实现影片信息的传播与扩散,从而达到良好的营销效果。

12微信营销

(1)公众号推送。在《小时代》系列的微信营销中,与之相关的公众号就做了推送菜单引导,只要受众编辑影片相关的内容索引并按照提示输入相关数字,就会出现影片相关信息。

(2)二维码扫描。《小时代》片方选择与拥有先进微信开发系统的万达影院合作。二维码扫描便是在“粉丝经济”下,尽可能增加粉丝黏性,以达到营销目的最便捷的网络营销手段。

(3)朋友圈共享。《小时代》上映前,影片官方便邀请忠实的影迷发微博、微信朋友圈介绍影片相关信息,并邀请有一定影片解读力的高质量影迷,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上面对影片做出自己的观点评论并以此引发青年网民群体共鸣,通过多渠道转播至多数的微信朋友圈,以此达到影片信息在朋友圈的病毒式营销宣传。

13论坛营销

《小时代》影片官方首选网络论坛进行推广。他们在宣传初期便利用五四青年节在新浪、搜狐、TOM等有影响力的社区论坛掀起有关“时代”“责任”等话题热帖的热议,以此发挥出网络论坛对影片相关信息的高曝光度,进而扩大影片信息扩散范围。

2《小时代》系列电影网络营销成功之处

(1)宣传模式全民化。从郭敬明的微博到微信公众号甚至再到多个论坛网站上,都不难看出,无论是演员的挑选、剧照的公布还是电影主题曲的,这些与影片相关的信息都是借助他的粉丝以及明星朋友的影响力不断向外传播。从最早他与影片主演的微博互动仅仅两个半字就可以获得7000多万量的转发,再到后来任意一条有关《小时代》的论坛帖、访谈视频都会被狂热的粉丝刷出几万次的转发量可以看出,“全民网络宣传”,是完全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影片信息渗透到每一个目标群体中的。

(2)名人效应辐射化。以《小时代2》为例,其上映档期选在2013年七夕档,与之同期上映的还有《一夜惊喜》,两部电影各主创以及影片主演微博粉丝号召力在票房上贡献率的详细情况见下表。

从表1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小时代2》在一众主创人员的联合发力下,微博各个指标都遥遥领先于《一夜惊喜》,而这也与票房成正比的关系。这足以说明该影片利用名人效应辐射为其争取到了同一时段的消费市场。

(3)消费群体精准化。认识到“80后”“90后”慢慢成为电影产品主要消费者与网络主流人群的现实,《小时代》便巧借网络平台来不断迎合其目标消费者。一方面,《小时代》剧中的时间是在毕业前夕,电影的宣传期也特意安排在当时的毕业季,因此《小时代》针对毕业季与人人网联手的“青春纪念册”,就是旨在号召好友组团观影。另一方面,郭敬明本人的文章多向青春文学靠近,其粉丝主力自然集中在青年团体当中,而这个人群也正是本影片的目标消费群体。在演员的选择上,六位主演都是时下粉丝号召力极强的当红青年演员,其粉丝也是主要集中在有一定经济能力的“80后”“90后”。

3影《小时代》网络营销对文化产品的启示

(1)准确把握营销机遇。电影《小时代》在选材时就给自己奠定了消费者基础,因其题材本身就是具有不俗人气的小说,再将其延伸成为电影产品自然是给影片的营销进行了提前预热,这是机遇一。影片在演员选择上也是兼顾当时影迷朋友的喜好以及演员本身自带的话题效应,开拍初期就在网络上掀起激烈的讨论热潮,这是机遇二。在宣传上,影片巧借五四青年节的“青年”“时代责任”等话题来与影片进行捆绑营销,借助节日氛围在各大网络平台,这是机遇三。这样的机遇在《小时代》的整个营销过程中早已屡见不鲜。这就启示了文化产品,机遇是创造的,不是碰巧的;机遇是用来准确把握的,不是用来盲目把玩的。

(2)打造多元营销环境。在《小时代》系列影片的网络营销中,不难看出其精心打造的营销环境。从宣布翻拍小说《小时代》开始的营销造势,到利用名人主演的网络热点进行炒作来不断创造影片话题,再到以各种翻拍形式为切入点,都是其“要唱戏,先搭台”营造营销环境之举。随后,其根据拍摄进程进行阶段性的环境打造,如上映前打造的借助“五四青年节”的节日氛围环境、上映期间各城市院线粉丝与主演零距离互动制造大量围观群众的环境、上映后期利用网络微博、微信、论坛以及视频网站等网络平台来宣传电影观后感以刺激全民参与热讨的环境,都是其营造营销环境的创新之处。因此对于文化产品营销者来说,学会利用网络打造多元营销环境,是保证产品从前期生产制作到后期宣传营销都始终保持高关注度的新型营销手段。

(3)发展多种营销渠道。《小时代》系列电影广泛利用新兴的网络媒介来发展多种营销渠道,从名人微博的助销到微信朋友圈的病毒式营销,从论坛信息的炒作再到贴吧热帖讨论都是其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准确宣传和营销的创新之举。因此,在这个网络化大背景下,文化产品也应该更多地效仿其去广开传播渠道、准确把握当代消费群体脉搏,彻底打破因滞后宣传而造成的产品销售阻碍,以此来广开营销渠道的。

参考文献:

[1]陈旭阳试析2013年国产电影营销亮点[J].电影媒介,2014(9):76

成功营销论文范文7

在销售和市场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她带领的营销团队使品牌广告成为搜狐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在她的带领下,搜狐的网络广告实现了近 6倍的增长,搜狐也被视为在线营销效果最好、最经济的门户网站之一。

作为搜狐公司联席总裁兼首席营销官,王昕带领的营销团队使品牌广告成为搜狐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在全球金融危机最严峻的时候,搜狐的广告收入仍然逆势增长。且听王昕解读搜狐“赢”销之道。

成立十几年来,搜狐的成长历程一直备受瞩目,她的品牌战术也在不断注入新的创意思维。在搜狐品牌不断强大的创新之路上,有一个人始终陪伴其成长,与搜狐一同经历跌宕起伏。这个人就是搜狐公司联席总裁兼首席营销官――王昕。

从 1999年 8月至今,王昕加入搜狐已经整整 10年,而她对张朝阳的追随,也已经近 14年。 2008年,搜狐总收入达 29.4亿元,是上一年的 2.3倍,王昕作为搜狐公司联席总裁和首席营销官功不可没,媒体称她为“搜狐背后的女人 ”。

后奥运之势

王昕是一个非常善于抓住社会“麻筋”的营销人,“抓住社会的热点,抓住每个人心中的兴奋点,你需要去关注这些人在想什么,了解他们想要什么,你才能找到一个很好的营销手段自然地去贴近他们。”王昕总是这样关照自己的下属。

回顾 2006年,德国世界杯无疑是当年关注的最大热点,搜狐自然不会放过。王昕认为,与世界杯合作,一方面可以推广搜狐的品牌,更重要的是,搜狐本身作为一个互联网平台、一个媒体,可以把这个平台和身份共享到客户的营销中去。

如果说德国世界杯是一次练兵,那么 2008年北京奥运会则成为搜狐真正的体育营销主场。奥运是一个重大的营销机会,对搜狐也是一样的,王昕深刻明白这一点,借助奥运进行的一系列品牌传播举措显得非常自然。

作为北京奥运会互联网内容服务赞助商,搜狐抓住品牌推广的先机和奥运资源的优势,采取主动、系统的传播策略,在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跨媒体环境中增强与受众等对象的信息互动,“看奥运上搜狐”的推广策略使搜狐树立自己清晰而稳固的奥运形象。“搜狐的品牌传播是我们的第一追求。”王昕强调。“看奥运上搜狐”已成为 2008年中国最流行的时尚用语之一。奥运之后,搜狐品牌被广泛认知,更多用户体会到了搜狐品牌内涵的厚重。

王昕明白,搜狐品牌影响力借助奥运之势强大了,但这只是基础,奥运之后才是一片新的营销天地。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王昕更感到文化创意产业的爆发极佳点。一场声势浩大的搜狐品牌营销战正式打响。

营销自己提升媒体地位

2009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的小品《不差钱》不仅让小沈阳成了目前中国最火的男星,也让搜狐成了最火的互联网公司。赵本山和毕福剑一唱一和,在小品中先后三次提到“搜狐”,将搜狐媒体资讯丰富的特点广泛告知各界观众。随后,搜狐便以铺天盖地之势,通过电视、户外媒体、报纸、杂志、网络等多个媒体渠道,以超常规的整合营销传播手段,导演了一场席卷全国的最大规模的营销战役――“上搜狐知天下”。

搜狐十年来一直在刷新自己的品牌,从早期的“出门靠地图,上网找搜狐”,到后来将狐狸尾巴与“足迹生活每一天”相结合,再到现在的“上搜狐知天下”。以强化搜狐中国主流网络媒体身份及其媒体特性为目标,搜狐公司针对网站的目标用户群体,在全媒体领域全面展开宣传攻势,以“纵横交织,深层布局”的媒介组合策略,全方位、立体化传达“上搜狐知天下”的品牌信息。在广告投放上,整合了全国 60个城市的户外媒体、公交媒体,整合了包括央视在内的电视媒体与数十家报纸、杂志媒体,形成了立体多元化的传播结构,实现了“全面覆盖,突出重点,注重深度”。搜狐的品牌宣传成为了中国互联网领域最广范围、最大规模的品牌营销活动,不但促进了社会公众对互联网行业的认知,而且直接促进了搜狐品牌认知度的大幅提高。

“‘上搜狐 知天下’是十年来我们第一次对搜狐――这个媒体品牌进行整体的包装。”王昕说到,搜狐就是要告诉大家,搜狐是个大平台。

搜狐的一系列自我营销活动全面提升了搜狐网站的媒体属性,巩固并提高搜狐的行业领导者地位,加大了媒体的市场渗透力,并为那些希望借助于网络媒体影响力实施营销的企业提供了更多机会。

不断创新突显平台价值

坐到搜狐公司联席总裁的位置,王昕依然不把自己看作是职业经理人,“我更愿意把自己定位为事业经理人,我喜欢创业文化,我有强烈的创业文化情结。”王昕说。而这种创业情结,在她为搜狐公司所做的品牌营销中都有深度体现。

以优秀的技术为根基,搜狐一直在网络产品和营销手段的创新上不断突破,以整体解决方案来提高营销服务的附加值,带动了行业营销意识的提升,也给广告主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互联网本身永远是不断变化的,永远都要有创新的东西拿出来跟别人分享。《简单爱》就是一个创新植入的例子。”王昕介绍到。在联想教你“简单生活新享乐”案例中,由搜狐和联想携手成功打造互联网文化新概念――静影像电影,将联想电脑品牌通过情景化模式渗透于《简单爱》的影像世界中,让回归简单和单纯的品牌诉求“简单生活新享乐”达到让网民感同身受的效果,从而形成自传播效应,成功达到让消费者认知联想新产品的目的。

整合发挥最大化优势

除了创新,王昕一直向她的销售团队强调的另一个词就是整合,互联网专家、行业专家、行销专家是王昕对下属提出的惟一要求。搜狐有强大的资源平台,有媒体矩阵,有各个垂直频道。搜狐的营销团队要做的,就是如何将这些资源与客户的营销相配合,发挥出平台最大的力量。

“索尼爱立信寻找优质音‘享’达人”案例就是“趣”、“专”结合的典型。以索尼爱立信的新品W715“好音质”为营销卖点,搜狐娱乐与搜狐IT数码公社共同策划打造了寻找音“享”达人主题活动,以《时尚娱乐攻略》及数码公社为平台,进行网上招募、主题推广音“享”装备大推荐,并成功举办线下“盲测活动”。“此项目充分将搜狐娱乐在音乐上的‘趣’与数码公社在装备上的‘专’相结合,两大平台实现了强强联手、共同推广的整合营销目的。”王昕说。

对话王昕

《成功营销》:搜狐自成立至今,已经走过11年历程,期间经历过互联网的泡沫,也曾经走入过低谷,才取得今天这样的营收。请问在搜狐成长过程当中,是什么在指导它的营销实践?

王昕:没有理论的实践容易陷入盲动的误区,历经十余年的营销实践,高速增长的网络营销领域需要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的指导。搜狐在洞悉网络营销本质和行业普遍需求的基础上,高调推出了有着搜狐特色的“M.A.T.R.I.X.”矩阵营销理论,这一营销理念从实践中来并广泛应用于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目前已得到多个行业的认可,逐渐体现出理论的实际指导价值。

《成功营销》:M.A.T.R.I.X.矩阵营销理念是如何体现出它的理论指导意义的?

王昕:搜狐矩阵营销理念M.A.T.R.I.X.分为核心理念、营销手段和营销效果三个层面,以最大化整合营销为核心,以精准营销、多触点营销、媒体影响力营销及互动口碑营销为手段,实现了消费人群从线上体验到线下体验、从消费决策支持到消费后的分享等多个不同阶段的营销体验循环。

搜狐在网络营销领域持续探索,同时在理论化的总结方面也体现了思考的深度。比如,在M.A.T.R.I.X.理念中,对于广告主最为关心的营销效果的理论阐述是体验式营销(eXperience),这是对网络营销考核的终极目标,搜狐对体验式营销的观点是:营销效果不仅仅是点击率、曝光率等量化指标,最终营销的目的是要促进用户的线上体验带到线下体验,形成产品销售,再将消费体验分享到线上,实现更多的用户关注,不断重复、扩大这种循环。客观而论,搜狐在理论层面的认知是非常领先的,它把握住了体验经济时代的本质和互联网媒体在助力企业营销上所拥有的巨大可能性,将互联网作为企业实施媒介营销的枢纽环节,无疑大大提升了互联网行业的地位。

同样,搜狐对于M.A.T.R.I.X.理论中另外一个要素――最大化整合营销的认识,也体现了搜狐在这一领域探索的深度。在搜狐看来,最大化整合(Max integration)是搜狐M.A.T.R.I.X.营销的核心理念,分为矩阵内部整合、跨媒体整合、跨产业整合三个层面。矩阵内部整合包括Web1.0、Web2.0和Web3.0的整合;互联网和手机互联网的整合;不同类型的广告形式的整合。跨媒体整合包括将搜狐的独家优势内容向互联网其他平台,甚至互联网以外的传统媒体平台扩散。跨产业整合就是找出目标消费群体重叠的不同产业的企业客户,共同向同一目标消费群体营销,使营销效果事半功倍。这说明,在搜狐整合营销的视域里,整合的领域已经超出互联网媒体本身,在整合营销理念上的认识领先于行业。

《成功营销》:今年看到搜狐开展了一系列以“升级矩阵 体验创新”为主题的营销会,您是重要的发言人,所到之处都会与广告主和媒体分享M.A.T.R.I.X.,这是否说明搜狐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又进了一步?

王昕:是的。为了让更多的行业和客户接受矩阵营销理念并从中受益,搜狐先后在北京、上海、厦门等地召开了以“升级矩阵 体验创新”为主题的搜狐2009系列营销会,有针对性地结合不同行业的网络营销实践,不断深化客户对网络营销理论的认知。

成功营销论文范文8

为房地产营销创新提供了一个契机。同时,整合营销的创新优势,以及房地产业在产品、市场、营销等三个方面

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实施房地产整合营销的必要性。

一、房地产营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早期的房地产市场上,房地产开发商极少,兴建的房屋数量也不多,盖好后只需通过简单的交易或中间人的介绍就能售出或租赁,因此,营销策略极为简单。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迅速发展,人民文化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消费者的需求也向多样化发展并且变化频繁,房地产市场也已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房地产产品的数量逐渐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尤其是近几年,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住宅产品走过了一个快速的升级换代过程,从产品的形式到产品的功能、配置、品种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房地产项目的赢利模式也由“低成本、低售价、大规模”的发展模式向“精品开发”、“精耕细作”的发展模式转变。面对消费者的日益成熟与理智,房地产营销单纯靠广告轰炸、炒作概念等方式,已不再是“一招鲜,吃遍天”。由于购买房地产需要很大一笔费用,甚至是很多人的毕生积蓄,因此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十分慎重的,他们不会仅仅因为漂亮的广告宣传而痛快掏钱,而更看中产品的品质和特性。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目前产品层面的创新、哪怕是优化已不甚简单,产品的同质性越发明显,独创性的产品优势很难存在,而且随着土地成本的上升,房地产产品的价格空间收窄,一方面为产品创新或优化付出的成本更大;另一方面项目想依靠一两个点的突破而取得产品领先优势,从而在消费者的认知和购买决策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已不可能。所以,往往是开发商花了很大的力气对项目进行营销推广,其结果却不理想。因此,在目前房地产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房地产如何营销成为房地产开发商最为关注的问题。

二、房地产整合营销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整合营销的创新优势。整合营销,又称整合营销传播,在20世纪九十年代兴起于美国,并以美国西北大学教授D・E・舒尔茨为代表。舒尔茨教授在其1993年出版的《整合营销――21世纪企业决胜关键》中对整合营销的定义是:以消费者为核心重组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以统一的传播形象传递一致的产品信息,实现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在消费者的心目中树立产品品牌形象,与消费者建立长期关系,以便更有效地达到市场推广与销售的目的。与整合营销理论相对应的是传统的4P营销理论,即Product(产品)、Price(价格)、Place(渠道)、Promotion(促销)。这种传统的营销理论以企业和产品为中心,其理论基础是企业只要能生产出正确的产品,即可根据企业生产的成本设定一个能赚取合理利润的价格,然后只需选择合适的分销渠道进行销售,就能获得营销的成功。而整合营销理论的核心内容是“4C”,即Customer(消费者)、Cost(成本)、Convenience(便利性)、Communication(沟通)。整合营销理论主张企业,首先,应暂不考虑自己的产品,而要认清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其次,应暂不考虑定价策略,而去了解消费者为满足其需求和欲望所愿付出的成本;再次,要暂时忘掉渠道策略,而去思考如何给消费者的购买提供方便;最后,要暂时忘掉促销策略,而应努力去与消费者达成有效沟通。整合营销理论是以消费者为中心,比传统的4P营销更适应当今房地产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市场竞争空前激烈、消费者在营销活动中越来越居于主动地位的营销环境。

(二)房地产自身的特殊性更决定了其需要整合营销。房地产业需要整合营销,这不仅因为整合营销所具有的创新优势,这更是由房地产产品、房地产市场、房地产营销三个方面的特殊性决定的。

1、房地产产品的特殊性:①产品生产周期长,所需投入资金大,风险高。与一般日用消费品不同,房地产产品的巨额投资回收期长,不确定性较多,因此面临的风险极大。②房地产产品的差异性、独特性明显。房地产产品因区位、建筑设计、施工等因素,常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从而使购买行为具有全新性,同时由于产品的独特性导致房地产产品个盘之间的营销策略和方法都有差异。③产品价值大,价值构成复杂。在目前我国的房地产价格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下,购买房地产产品对消费者无疑是一笔巨额支出。同时,房地产产品的价值构成不仅包括普通商品所具备的使用功能、外观,还包括房地产产品的区位优势、规划设计、配套设施、物业管理、社区文化等。④产品交易过程和消费使用周期较长。房地产产品的交易过程从消费者搜集信息、实地看房、签订合同、办理相关产权手续和移交手续的全过程一般需要较长时间,同时房地产产品的耐用年限可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

2、房地产市场的特殊性:①房地产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在房地产市场当中,房地产产品的成本、质量、甚至权属信息在购销双方的分布是不对称的,售房者比购房者占有更多的房地产产品的相关信息,处于信息垄断地位。②房地产市场产品结构不合理,供需不平衡。当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上,特别是大中城市,在产品结构上普遍存在中高档价位产品过剩,而适应市场需求有效供给不足的情况。③房地产市场正面临着一场新的变革,正由过去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全面转变,消费者越来越成熟,并在市场上越来越处于主动地位。

3、房地产营销的特殊性。房地产营销除具有一般营销的共性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由于房地产开发的长期性以及市场反馈的间接性和滞后性,使房地产产前、产后市场不尽相同,因而房地产营销就应该成为依据市场意识主动连接前后市场的桥梁。基于以上分析,由于房地产自身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房地产营销必须运用动态的观念,以消费者为起点,以消费者为终点,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去迎接市场挑战。而整合营销创新优势的实质就是在以消费者为核心重组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的过程中,从消费者的角度逆向思考,通过研究他们的需要与欲求以及他愿意为此付出的成本来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营销活动,以期在方便购买和双向沟通上取得成效,从而最终实现提高利润、市场占有率等营销目的。所以,房地产业需要整合营销。

三、对实施整合营销的几点思考

(一)树立全程营销观念。全程营销观念的树立是有效实施整合营销的保证。房地产开发过程涉及征地、拆迁、市场调研、市场定位、规划设计、建筑安装、监理、销售、物业管理及售后服务等环节。由于房地产项目产品在前期市场调研、市场定位、规划设计阶段已基本定型,若在销售阶段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就很难进行功能调整,其产品被淘汰、成为“烂尾”楼盘的可能性极大。因此,房地产企业要树立全过程销售观念,在项目开发前期的市场调研、市场定位及规划设计阶段就要充分了解和研究客户需求,从源头把关,使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满足客户需求,适销对路。

(二)实施成本领先战略。成本优势是实施整合营销的关键。房地产开发成本由征地成本、建设成本及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税费构成。其中,可由房地产企业自己控制的成本主要是征地成本和建设成本。为降低成本,并确保在获得合理利润的同时,使产品价格能为客户所接受,房地产企业应实施成本领先战略。首先,要研究不同客户对住宅功能的不同需求,将对于目标客户而言边际效益递减的功能进行裁剪,杜绝只注重功能增加、不考虑目标客户功能需求以及不具备价格优势的规划设计;针对不同客户设计不同的功能,有的放矢,使成本控制在客户可接受范围内。其次,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建立成本控制体系,从征地、拆迁安置、建筑安装等各个环节控制成本,以低成本进入市场,增加产品的价格优势,抢占销售先机。

(三)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实施整合营销的人文基础。房地产企业是服务型企业,企业员工无论是从事拆迁、工程、销售工作,还是承担物业管理工作,其工作态度、工作质量的好坏最终都将通过产品品质体现出来。只有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使全体企业员工建立起共同的奋斗目标,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行为规范,树立起全员服务的思想,才能确保产品质量,做到满足客户要求。

(四)整合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资源整合是整合营销的重要手段。房地产开发涉及规划、建筑、建材、机电、装饰、商业、教育、服务等诸多行业,企业应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整合各种资源,提高产品的专业化水准,满足客户需求。在整合各种资源的同时,要注重与品牌企业“强强联合”,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使市场推广顺利进行。

(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整合营销的核心。房地产业作为服务型企业,应以客户为中心,强调与客户的沟通与交流,切实做好物业管理和售后服务,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有条件的房地产企业应设立客户俱乐部,系统、持续地了解和掌握客户需求,把企业的一切工作置于客户正常监督之下,促使企业不断超越自我,创造性地开发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提高产品品质,提升企业品牌,赢得市场认同。

四、结论

成功营销论文范文9

关键词:市场营销;定位理论;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竞争日渐激烈,市场营销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愈发突出。市场营销作为一个系统性过程,涉及内容较多,如定位、产品等,而其中定位作为最为关键的元素,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在企业快速发展影响下,相关管理、营销等理论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加强对市场营销中“定位”理论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针对目标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及服务,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

一、市场营销概述

所谓市场营销,是在创造、沟通及传播等过程中,为顾客、客户带来价值的活动、过程及体系。简单来说,是指营销人员针对市场开展的经营活动、销售行为的过程。它在企业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言“任何事业都具备两种功能——营销与创新”,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挖掘市场销售规律,明确目标市场,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经济利益。市场营销理论经历了三个时代,随着市场快速发展,产品至上已经成为主流趋势。自20世纪50年代出现USP理论后,便迅速成为营销理论的主流;随后,产品逐渐丰富方向发展后,迎来了以形象为核心的营销潮流,并形成了品牌形象论;而最近风靡全球的市场理论为20世纪70年代的“定位”理论。

二、定位理论概述及其主要内容

(一)概述

定位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一经提出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所谓定位,主要是指公司设计出自己的产品及形象,并在目标客户心中确定与众不同的有价值的地位。定位不仅仅集中在产品营销方面,更多的是对于市场的发现。其作为一种具有战略性特点的市场营销,定位理论是一个系统化、综合化市场营销过程,需要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具体的调整,并辅助科学的管理方法,最终制定出企业的目标市场。就该意义层面来说,目标市场的本质是市场定位的产出,能够指导企业按照正确的方向努力和发展,以最少的投入创造最大的产出,促使企业成为竞争中的优胜者。

(二)主要内容

定位理论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认可,主要是完善的市场营销理论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企业运用市场定位理论需要了解和掌握市场情况,才能够促使该理论为企业提供更多服务。当前,定位理论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产品定位理论。所谓产品定位,主要是指将具体的产品定位于消费者心中,如果消费者产生相关需求,就会联想到该品牌生产的产品,以此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如宝洁公司以洗发水系列产品为核心,打造飘柔、潘婷等多元产品类型,海飞丝能够去头屑、飘柔突出飘逸柔顺等,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消费者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产品,宝洁公司通过对产品进行精细化处理后,能够规避与其他同类产品的竞争,扩大产品覆盖范围。产品定位是市场定位的重要基础,产品是沟通企业与消费者的重要桥梁,企业能够通过产品销售情况等了解产品存在的不足及消费者对产品的反映;而消费者通过产品能够增强对企业的好感,逐渐形成对企业的忠诚度。如若缺少产品及服务,消费者对企业形象的认知将无从谈起,可见,产品定位是整个定位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其次,品牌定位理论。品牌定位,是指在市场与产品定位基础之上,对特定品牌在文化取向等方面的商业性决策,也是建立一个与目标市场相关品牌形象的过程。如夏日炎炎,人们口渴时会想到“可口可乐”红白相间的清凉爽口;或者在吃火锅的时候,想起“怕上火、喝王老吉”。品牌定位理论最早由全球顶级大师杰克•特劳特首创。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产品与品牌之间具有密切联系,消费者认可产品后,将会深入了解企业品牌。一旦形成了强烈的品牌认同感,品牌将会以一种无形资产成为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实力,并逐渐脱离产品发挥自身独有价值,既能够帮助节省大量宣传成本,还能够与消费者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当消费者从内心接受品牌后,发挥更加明显的效果。企业现代化发展趋势下,品牌定位已经成为营销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发挥品牌优势成为企业亟待思考的关键问题。最后,企业定位。企业定位远远超过于前两种,是最高层次的定位模式。企业要想实现对自身的精准定位,需要先对产品和品牌进行定位,然后在公众心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才能够实现企业定位。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更多取决于前两者定位。企业定位如若成功,将会是巨大的无形资产,在当前市场竞争日渐激烈形势下,也是企业决胜的重要因素。其涉及范围较广、内容较多,除了消费者,还需要获得供应商、批发商等相关合作伙伴的认可,且产品、生产等全过程都会对企业定位产生深远的影响。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成功的企业定位会对国家政府等形象产生积极影响,而国家定位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定位提供有力支持。如德国重工业较为发达,奔驰、宝马等汽车品牌以其自身优良的工艺,得到了公众的认可。而相反,宝马等汽车成功的定位,再一次肯定了德国工业化水平,促使德国在国际范围内成为重要工业国家。定位理论的应用,突破了传统营销传播由内而外的局限性,转变为从消费者角度思考问题、设计产品,从而获得更为精准的市场定位,促使企业营销由外向内渗透,将企业打造成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企业,赋予企业战略性、前瞻性特点。企业任何活动都需要在定位策略基础之上进行,将广告、公关等整合到一起形成合力,才能够发挥出综合效果。

三、基于定位理论,思考恒大冰泉定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定位的前提基础是对市场进行细分后确定企业需要参与的市场,然后深入考察目标市场,选择其中存在的定位,最终形成适合产品的定位。而广告作为企业营销定位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恒大冰泉各类广告来看,其并未选定自己的目标市场,对后续营销活动等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此影响下,企业销售主张呈现多元化,如“一处水源供全球”、“中国真矿泉”等,且没有明确竞争对手,导致消费者对产品认知模糊化,难以深入到消费者内心。另外,即使恒大冰泉在营销之初选择与央视、大明星合作,但是受到定位模糊化、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难以真正打造高端矿泉水品牌形象。恒大冰泉市场零售价为4元,属于中高端瓶装水,但其广告却一度针对农夫山泉,导致其比附对象存在差别。如就广告而言,矿泉水做饭更香这一卖点却与品牌功能相差甚远。可见,多个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恒大冰泉发展遇到重重阻碍。

(二)改进恒大冰泉定位的对策

基于上文定位理论来看,针对恒大冰泉市场营销过程中定位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关注年轻、高学历群体。《2012年瓶装水调研报告》显示,我国25岁-34岁单身人士是消费中高端瓶装水的主要群体,且数据中明确显示,受教育与收入水平与高端瓶装水消费呈现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受教育与收入水平较高的人群,其更加倾向于选择高端产品。如标准指数为100。硕士及以上学历的群体选择高端水为149.3,而月薪收入过万人群指数为203.6。因此恒大冰泉作为中高端瓶装水应将目标市场定位于年轻、高学历群体。该群体具备的理性、品质等消费特点,在选择产品过程中,除了关注其品质,还会看重产品实用性,锁定这一目标市场,能够帮助企业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第二,明确特色销售主张。恒大冰泉要摒弃以往多元化销售主张,组织销售人员、公关人员建立高素质团队,提出明确的销售主张。首先从广告入手,创新精彩的品牌故事,在此过程中,可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等因素,借助品牌故事这一途径将恒大冰泉全新的独特的销售主张传递给消费者。其次对于销售主张而言,应尽量避免雷同性,切实结合自身产品特色,强调独特性,以此打动和吸引目标市场消费者的关注度。企业必须要明确的是主张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品牌形象的树立,其是一个企业文化底蕴等多个方面具体表现形式。第三,树立高端品牌形象。就当前瓶装水发展形势来看,主要形成了两大趋势,一是低端产品强调功能定位,如康师傅矿泉水突出“补充维生素”、农夫山泉“天然弱碱性”等,二是高端产品侧重品牌定位,如依云、怡宝等。因此恒大冰泉应放弃功能定位,选择品牌手段,树立高端品牌形象。具体来说,第一,产品包装方面,改进饮料包装设计及材质,引进传统文化、现代元素及环保材质等,从外观上给予消费者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第二,针对广告方面,树立质量第一原则,提高广告设计质量,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高端印象,如适当削弱“恒大”品牌,突出“冰泉”概念,形成一种全新的形象,给人们清凉之感。如加多宝在发展高端市场过程中,并没有延续原有的品牌,而是将“昆仑山”作为矿泉水的品牌,以此来获得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第四,采取灵活营销手段。企业在品牌定位过程中,要清楚地了解到我国高端矿泉水市场规模较小。如2013年昆仑山矿泉水占据高端市场41%份额,但销量却仅为瓶装水市场的0.6%。对此恒大冰泉可以采取灵活的营销手段,在塑造高端品牌形象的同时,加快发展中端市场,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第五,重新定位。市场经济趋势下,企业作为市场竞争参与者,无力改变外部大环境,如若在发展过程中,品牌形象塑造不成功,企业需要进行重新定位,坚持灵活性原则,把握消费者消费取向,重塑品牌形象,争取成为行业佼佼者。综上来看,定位理论在企业营销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愈发突出。现阶段,企业定位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企业不能够一意孤行,要结合企业营销战略、目标市场等动态因素及时调整自身定位,逐渐由拍广告解决战略问题朝着先找定位战略定位服务公司做定位方向转变,为企业落实营销战略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帮助企业击败竞争对手,避免对市场竞争所淘汰。

根据上文所述,企业市场营销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清楚地看到定位理论在其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企业要加强对影响营销的关键——定位因素的研究,结合自身产品特色及企业优势,树立现代化营销理念,确定目标市场、找准定位后,选择品牌定位、或者企业定位,将自身的优势呈现给消费者,为企业争取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从而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歆迪 单位:山东工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悦.探析定位理论与市场营销理论的关系[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8:38-39.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