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外贸行业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6 15:42:24

外贸行业论文

外贸行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实践导向;应用型外贸人才;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B2008年以来,北方工业大学经管学院围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探索,初步总结出了一套以实践为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体系,为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以实践为导向进行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原因以实践为导向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指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导向,另一方面是指实践教学是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方向。前者是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目的,后者是实现该目的的手段。以实践为导向进行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改革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是培养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客观需要2010年对北京多所高校的国贸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外贸企业“招聘难”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业难”同时存在。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不再体现在数量上,而是更加注重人才质量。他们往往更加青睐应用型人才,即重视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包括沟通交流能力、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贸易纠纷处理和解决能力等。由于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大多重理论而轻实践,从而导致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脱节。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外贸人才,以实践为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特性的内在要求国际贸易实务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涉外性的特点。首先,国际贸易实务专门研究国际商品买卖的具体过程,包括贸易合同的磋商、签订和履行、贸易术语的选择、商品定价、国际结算、货物运输和保险、商检索赔和仲裁等各个环节。以上环节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业务操作实践,仅凭理论知识纸上谈兵无法真正理解国际贸易的实质。其次,国际贸易业务涉及知识面广。例如一则贸易纠纷的解决和处理需要运用商务谈判、国际结算、外贸单证实务、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商法、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外贸英语等各方面的知识,而以上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必须与贸易实践相结合。最后,国际贸易实务的绝大部分教学内容,包括进出口业务环节、单证制作、贸易术语、合同文本、交易磋商等必须通过外语来实现,而学生的外语沟通能力也必须通过实践来提高。因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在特征决定了教学改革必须以实践为导向。

二、以实践为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具备扎实全面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反映了外贸人才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发展潜力,是企业对外贸人才的基本要求。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可分为贸易理论、业务知识和贸易政策三部分。国贸专业学生在学习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之前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由此,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知识目标重点是业务知识和贸易政策两部分。在业务知识方面,要求熟练掌握进出口各个业务环节的一般操作流程,包括交易磋商、国际贸易运输和保险、国际结算、成本核算、商检、索赔等。在贸易政策方面,不仅要掌握相应的国际贸易惯例和法律,如《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等,还要了解国内外经贸法律法规、国际条约和协定、WTO规则等。

(二)能力目标调查发现,大部分企业希望招聘具有实践操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外贸人才。实践操作能力包括进出口合同的操作能力、单证的缮制和审核能力、贸易纠纷的处理能力等。沟通交流能力是指语言表达能力、外语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指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新技术、新方法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因此,以实践为导向,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能力培养应该成为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重点目标。

(三)素质目标传统教育模式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素质培养。根据近百家进出口企业的网上招聘要求来看,约有76%的企业把求职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等素质摆在首要位置。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爱岗敬业、责任心强成为外贸企业招聘人才的基本准则。因此,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也应把提高学生素质作为重要目标。

三、以实践为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

(一)引入案例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某一问题或社会现象的某些特定方面,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积极的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以求弄懂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国际贸易实务知识根植于外贸业务实践,对于书本中抽象的贸易术语、支付方式、运输保险、贸易纠纷等重点难点内容,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更无法运用。在这种情况下,引入适当的案例在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采取两种案例讨论方式:1.师生讨论。由教师选择与知识点结合紧密,体现国际贸易发展最新进展的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要求学生以4~5人为一组进行分析、讨论和判断,并推举代表对本小组意见进行总结和陈述,鼓励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进行争论。案例讨论不预设惟一答案,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寻求多种解决方式,开展开放式讨论。2.学生讨论。首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贸易实践,课下查找资料,在小组内部分析和讨论,设计原创案例或选择实际案例,并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然后,各个小组分别走上讲堂向其他小组成员演示案例,引导其他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并提出意见或解决办法,展开广泛讨论。最后,由教师对各小组表现和案例本身进行点评。案例讨论教学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发挥创造性思维,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从而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双语教学主要有半英语型、混合型和全英语型三种模式。半英语型是指以中文授课为主,用英语讲授贸易术语等内容,考试采取中文形式。混合型是以英语教学为主,采用英语板书和原版教材,在英语授课时辅以中文解释和说明,学生作业、考试等用英语出题,但用中文回答。全英语型是指教学、教材、板书、试卷全部使用英文。国贸实务课程既包括商品品名、品质、数量、包装,商品运输和保险,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等相对容易理解的基础知识,也包括国际贸易术语、国际支付等操作性强、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重点难点部分。因此,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可分别采取不同的双语教学模式。对于基础知识章节,主要采用混合型双语教学模式,即以英文授课为主,课件内容主要是英文,同时对于难以理解的业务术语辅以中文解释和说明。对于重点难点章节,采用半英语型双语教学模式,即用中文难点部分进行深入详细的分析,但案例讨论、单证制作和作业则全部为英文。灵活的双语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沟通能力,增强他们用英语学习国际贸易实务的信心,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重点难点知识,提高实际业务操作能力。(三)进行多媒体立体式实验教学单纯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因此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大大增加了实验教学的比重,达到近20%。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引入多媒体立体式教学方法:

1. 充分利用国际贸易网络资源网络化和电子化是新时期国际贸易实务的显著特征。国际贸易网络资源涉及业务环节的方方面面,包括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商品供求信息、外汇牌价、航运信息、金融保险、国际结算、电子海关、检验检疫等业务环节,还包括国际商会、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贸易协调机构,各国政府贸易政策法规的颁布和管理机构,如商务部、海关、外汇管理局等,还有各种外贸专业论坛,如福步论坛、精英外贸论坛等。把以上各类网络资源以目录索引的形式推荐给学生,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课堂讲授交易磋商内容以后,可组织学生在实验课上浏览一些著名的外贸电子商务网站,如英文版阿里巴巴等。要求学生选择一种产品,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以进口商或出口商的身份寻找潜在客户,了解国际市场供求信息和竞争对手情况,发送建交函、进行询盘或发盘。网络资源的利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动手操作和创新思维能力,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2. 加强实验教学环境建设加强实验教学环境建设,不断改善实验教学条件。一方面,引入多种外贸模拟教学软件,如世格外贸和TMT教学软件等,为学生创造相对真实的贸易实验环境。例如,在课堂讲授运输、保险和国际结算的理论知识后,组织学生利用世格外贸单证软件制作提单、保险单、汇票、信用证等相关单据,提高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设立外贸模拟实验室,在实验室设立银行、海关、商检局、外管局等服务窗口。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成立虚拟外贸公司,利用世格SIMTRADE软件,以进口商、出口商、工厂、进出口银行的身份在各个服务窗口模拟完成各个贸易环节。多媒体立体式实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四)注重过程教育英国教育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提出了过程教育的观点,他认为,不是在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中研究教育、课程与教学,而只是对过程中的某些结果进行静态分析,这是现代教育和课程研究的最大弊端。传统的目标式教育往往重结果轻过程、重期末轻平时、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过程式教育则强调教育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应该起到引领和示范作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国际贸易实务的实践性贯穿于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的整个过程,因此注重过程教育应该是纵贯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主线。应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着力点,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手段,坚持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过程教育探索。除了在案例讨论教学、双语教学、多媒体立体式教学过程中时刻贯彻过程教育的思想以外,还可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关竞赛,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大赛和国际商务谈判大赛等,让学生“走出去”在竞赛中巩固知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专家进课堂”活动,把专家学者或外贸业务第一线的优秀往届毕业生“请进来”,向学生讲述实际外贸案例,解答业务知识和工作就业等各方面的问题。“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有更加切实的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另外,过程教育意味着必须对成绩考评方式进行改革。改变重期末轻平时的传统考核方式,使平时成绩在总评中的比重达到或超过50%。除了闭卷笔试外,还增加了期末面试、课堂讨论、课内实验等考核方式。考核方式的改革向学生传递了“功夫在平时”的思想,引导学生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结语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随着国际经济形势和科技水平的发展,新的国际惯例、新的运输保险方式、新的国际结算方式、新的电子商务平台不断涌现,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创新。国际贸易实务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以实践为导向是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约翰·科布,马晓梅译. 过程教育[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4):20-25.

[2]李同芳. 如何培养“适销对路”的外贸人才[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3):74-75.

[3]韦霞. 我国外贸人才需求状况与培养问题分析[J]. 集体经济,2010(12):179-180.

[4]于晓燕,马有才. 基于问卷调查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探讨[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2):74-76.

[5]李国. 双语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J]. 改革与开放,2009(10):215-216.

[6]刘育松,张思思,谢朝阳.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外贸人才需求变化及高等教育的对策[J]. 商场现代化,2010(9):132-134.

外贸行业论文范文2

根据杭文明委〔20*〕9号《关于开展“礼仪之都、人文*”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通知》和杭文明委〔20*〕16号《关于印发〈做文明市民,迎休博盛会,*市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将作为我市今明两年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重点。为使这一活动在全市商贸服务行业深入有效开展,我局已下发了《*商贸服务行业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工作意见》,现就开展“职业礼仪进商家”、“商贸职业礼仪大家谈”、“商贸职业礼仪展示”等三项活动提出如下具体方案:

一、“文明礼仪进商家”活动

休博会期间,有大量的国外游客来到*,商贸服务企业是城市的窗口,是城市的门面,特别要加强涉外礼仪的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礼仪修养,提供优质的服务,展示良好的形象。

各区、县(市)商贸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商贸企业要抓住迎接休博会的契机,加大商贸职业礼仪教育的力度,实现教育全覆盖,实践见成效的目标。

(一)活动内容:

行业协会开展为会员企业送文明礼仪教育上门的“双送”活动——送“岗位职业礼仪规范”、送“涉外礼仪培训(教材)”。

*商贸特色品牌企业开展“双会”活动——会普通话接待用语、会英语接待用语。

(二)具体要求:

相关行业协会可结合20*年工作安排,按照自己业内的要求、选择自己业内若干个代表性岗位,在调查研究、总结借鉴的基础上,概括提炼出行业、岗位的职业礼仪规范,形成简练易记的文字,为会员企业进行职业礼仪培训教育提供服务。涉外礼仪教育可以*市民学校“有礼行天下”系列讲座中有关内容(涉外礼仪的基本动作、涉外礼仪的基本对话、与外国朋友交往中的细节等)作为培训的基本内容。通过组织开展涉外礼仪培训,或将涉外礼仪培训教材送到会员企业,在商贸服务企业普及涉外礼仪基本知识。

*商贸特色品牌企业要在岗位职业礼仪规范、涉外礼仪教育上发挥示范、领跑作用。要充分利用内部报刊、广播、宣传栏、内网平台等,设立“文明礼仪宣传教育”专栏,要集中时间、集中内容,运用多种形式和载体,宣传商贸职业礼仪、涉外礼仪知识,传授商贸职业礼仪规范和涉外礼仪基本要求,营造文明礼仪氛围,让文明礼仪在员工中入耳进脑。要让一线主要岗位的员工掌握商贸职业礼仪规范,了解涉外礼仪要求,提高礼仪修养,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实践,展示良好的商贸服务行业文明形象,努力提升服务水平,为休博会提供一流的服务。

(三)时间安排:

1月下旬至2月上旬做准备,2月中旬开始实施,延续至休博会。各行业职业礼仪规范、岗位职业礼仪规范的文字稿,请在2月10日前送市贸易局组宣处,并发送电子邮件*。

*商贸特色品牌企业在开展商贸职业礼仪规范、涉外礼仪宣传教育培训的同时,可从企业需要和接待的实际出发,选择主要岗位,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开展员工的“双会”教育,形成的活动计划,请于2月15日前送市贸易局组宣处。

二、“商贸职业礼仪大家谈”活动

(一)活动内容:

在*商贸网上开辟“商贸职业礼仪大家谈”专栏,组织商贸不同行业的企业、不同岗位的员工,开展商贸职业礼仪大讨论。将采取网上分批上传和网上实时讨论的形式进行。

(二)具体要求:

组织商贸服务行业参与讨论,以百货、超市、餐饮、茶楼、酒吧、足浴、美容美发、照相、家政、粮食行业为主体;组织商贸服务企业参与讨论,以获得第三轮商贸特色品牌企业称号的企业为主体;组织商贸服务企业的员工参与讨论,以获得第三轮商贸特色服务品牌个人和优秀服务员、营业员称号的员工为主体;组织商贸行风义务监督员参与讨论。

讨论的内容和形式:

一是百货、超市、餐饮、茶楼、酒吧、足浴、美容美发、照相、家政、粮食行业的行业职业礼仪规范宣传,包括这些行业的有代表性的主要岗位职业礼仪规范。由有关行业协会与商业总会提供文字稿。

二是上述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和商贸特色品牌企业对各自企业员工在职业礼仪规范上的要求。由有关行业协会组织企业提供文字稿,商贸特色品牌企业由局组宣处负责联系提供文字稿。

三是查找在商贸服务行业存在和要防止的不文明之举,引导员工告别不文明陋习,从着装、语言、行为等方面按照职业礼仪规范要求,事事处处讲文明,言行举止有礼貌。分别由有关行业协会、商业总会和有关行业协会确定的企业、商贸特色品牌企业和个人,义务监督员等提供文字稿。个人和义务监督员的文字稿请在2月底前送市贸易局组宣处。

实时讨论时将组织有关协会、企业、员工,行风监督员参加。

(三)时间安排:

2月中旬开始启动,总体安排1个半月到2个月时间。

三、“商贸职业文明礼仪展示”活动

呼应“人文*、礼仪之都”,以“展商贸风采,迎休博盛会”为主题,组织十个商贸服务行业开展商贸职业礼仪展示活动。

商贸职业礼仪展示可采用普通话演讲、英语对话、礼仪服务小品、优质服务案例演示、岗位职业着装展示等形式,要求反映行业服务特色、员工风采,反映行业和代表性岗位的职业礼仪和涉外礼仪教育培训成果。届时将组织对选送展示活动的节目和部门的评比和奖励。

外贸行业论文范文3

一、对外贸易职业技能的内涵

对外贸易职业技能是指在对外贸易业务过程中利用外语语言和计算机网络,圆满完成对外贸易业务流程的岗位技能,这一技能以外语语言和计算机网络为工具,以较高的个体素质和较强的业务能力为基础。

二、对外贸易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的选择

根据对外贸易的工作特点,一笔外贸业务(以出口为例)大致可以分为交易准备、交易磋商、签订合同、履行合同、制单结汇、核销退税、善后处理等7个模块,可以细分为了解产品、熟悉市场、寻找客户、建立贸易关系、询盘、发盘、还盘、接受、签订合同、预收定金(或催、审、改证)、备货、租船定舱、报关报检(保险)、制单、结汇、核销、退税、善后处理(纠纷处理、存档备案)等18个递进业务环节。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外语语言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熟练掌握业务操作技能,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明确对外贸易岗位工作任务

明确对外贸易岗位工作任务包括两层意思:第一,任课教师要熟悉外贸业务流程和外贸工作的典型工作任务,熟悉各典型工作任务的执业要求,明确所教课程在外贸业务过程中的位置和作用并指导专业教学;第二,学生要清楚外贸业务的岗位工作任务和岗位技能要求,结合自己的个体特点,在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操作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强化专业岗位技能,有的放矢地指导专业学习。按照对外贸易业务流程,在企业专家和本课程组教师的共同参与下,我们将对外贸易工作大致分为外贸营销、外贸跟单、外贸单证、外贸物流、外贸财会、外贸文秘等6个典型工作任务,并归纳出相应的职业行动能力要求。

1外贸营销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

(1)英语熟练,能撰写、阅读英文邮件和外贸函电,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2)能够操作电脑,能够运用各类办公软件、专业软件和办公设备。(3)熟悉公司经营范围,了解公司经营的产品;熟悉外贸操作流程,能单独操作进出口业务。(4)能够运用电脑或通过及其它办公设备处理日常业务、多渠道收集客户及产品相关资料。(5)了解国内外市场行情,能够开发和维护客户,具备一定的客户管理意识。(6)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市场推广能力。

2外贸跟单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

(1)具备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2)熟练操作电脑,能运用办公软件和专业软件。(3)协助业务员或经理履行贸易合同,打样、产前样确认、产中检查、产后验收。(4)在贸易合同签订后,依据合同和相关单证,对业务部分或全部环节进行跟踪和监控。(5)熟悉工厂生产流程,掌握对外贸易企业管理知识。(6)熟练掌握外贸商品学的各种知识。

3外贸单证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

(1)有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2)能够运用电脑、扫描仪、传真机等现代办公设备,缮制外贸合同和购销合同,根据合同或L/C要求缮制各类各类外贸单证。(3)熟悉信用证种类及信用证条款内容。

4外贸物流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

(1)英语良好,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2)能独立报关、报检,办理租船订舱事宜。(3)能够操作电脑,运用各类办公软件和办公设备处理日常事务,多渠道了解国际航运行情。(4)有一定的市场拓展能力。

5外贸财会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

(1)英语良好。(2)能够操作电脑,运用各类财务软件、办公软件和办公设备处理日常事务。(3)熟悉外贸成本核算。(4)能够独立办理国际结算事宜。6外贸文秘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1)具备良好的外语交流能力、网络管理知识和电脑、办公软件操作能力。(2)熟悉外贸流程,口才良好,表达能力较强。(3)独立处理办公室日常事务。(4)独立组织会议,安排客户的吃、住、行、观。(5)独立办理各种文档资料的归类处理和存档备案。

(二)选择技能培养模式

1课证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根据前文所列的对外贸易典型工作任务,可以将对外贸易目前的适应性岗位分为: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外贸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外贸会计、外贸文秘等,这些岗位分别对应着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国际商务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会计证、涉外秘书等职业资格考试。通过校企合作的职业行动能力分析,明确了各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并据此设置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情景),课程与国家职(执)业资格认证考试相对应;在组织课程内容时,侧重于每一个工作任务的有效完成,同时充分考虑职(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形成“课证结合”的教育模式。因为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的直接关联,对学生的就业有直接指导作用,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要求具体,可以较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觉性。

2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做三种教学方式的穿插使用,让学生在老师教的过程中学会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在学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做的过程中掌握岗位动手能力,巩固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这种教学方式尤其适于外贸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对外贸易是与境外客户进行的一种商品、服务或技术的交流活动。从上述外贸岗位工作内容分析表我们可以看出,一名合格的外贸从业者,必须具备外语语言交流能力、国际贸易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体业务的操作能力、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能力以及一定的交际、管理和协调能力,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这五种能力融为一体,整体植入学生的个体,我们采用了“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首先,在学生入学之初,即对学生进行专业介绍,让学生明白在学校生活的三年时间里要学些什么,专业对应的行业状况如何,让学生对专业和行业有个初步的了解。在第一学期,侧重学生外语语言应用能力、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和外贸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让学生了解外贸行业的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专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技能要求以及就业前景,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师的辅导下结合个体特点初步确定就业方向,有方向性地制定学习计划,师生共同努力,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学活动;第二学期,即通过专业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中英文表达、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应用等通用能力,侧重英语交流、外贸实务基础等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贯穿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等职业理念。

然后,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外贸专业基础以后,通过技能进教室、实务进课堂、企业进校园等方法,将真实的外贸业务引进课堂,以外贸实训中心的外贸操作平台为基础,以真实的进出口业务为背景,采用模拟训练、实务操作、顶岗作业等教学模式,在校内外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引导学生完成真实的(或模拟的)进出口业务。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诚信敬业、开拓创新、团队合作的职业素养,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网络技术与应用、专业英语应用等通用能力;在突出专业英语应用的同时,强化外贸营销、外贸制单、外贸报关、外贸文秘等专业技能,培养业务操作技巧,同时,通过具体业务的检验,学生对个人在业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如计算机与网络应用、专业理论的不足有了具体的了解,拾遗补缺,有助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三,通过企业人员参与、实训中心模块化技能培养和顶岗实习,强化学生诚信敬业、开拓创新、团队合作的职业素养,跨文化交际、外语应用等通用能力,通过项目设计、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外贸项目设计,彰显学生个性

外贸项目设计是在学生两年外语与外贸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融合在一起,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某一具体的业务需求,综合运用本人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对整个业务的流程(业务环节)进行可行性设计,在检验学习效果的同时,还能章显学生的个体特性,激发其对本专业、行业的兴趣和信心。三、完善高职高专对外贸易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的方法与途径

(一)培养并完善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懂实际业务操作的教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保证。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除了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遵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热爱关心学生等基本素质和良好的专业基础之外,还应具有基本的企业工作经历,具备基于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和教学组织设计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熟悉所任专业与对应的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就业的相互依联程度,熟悉本行业的发展趋势,能及时将企业新方法和管理新理念补充进课程。

(二)构建适应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专业建设的基础。高职高专培养的是能服务某种工作岗位的应用型人才,其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岗位职业技能要求为基础。要培养符合上述要求的外贸人才,以对外贸易业务流程为主线,以职业行动能力培养为目标,将英语、计算机、实务操作、素质拓展等知识和能力融入到不同的教学模块之中,构建以职业行动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体系不失为高职教育的良策之一。

(三)建立与岗位动手能力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必须与理论教学体系的调整相配合,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为教学目标,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能够胜任专业岗位的执业要求。

(四)建立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体系

针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工学结合”对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评价和考核系统。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由懂行的专业人士全面协调和指导工学结合的实施工作,对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建立适合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通过完善教职工工作考核、奖惩条例,强化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完善系部二级分配管理办法,充分体现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原则。同时,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监控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及时吸纳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企业专家、指导教师等的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与管理。

外贸行业论文范文4

摘 要 我国近几年由于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的逐步完善,已具备应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条件。而外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则应用得比较成熟,尤其是“碳关税”的出现,引发了又一轮贸易保护。

关键词 战略性贸易政策 迪克西特模型 碳关税

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一国政府可以通过关税、配额等进口保护政策和出口补贴、研究与开发补贴等出口促进政策,来加强本国厂商的竞争地位,扩大本国厂商的国际市场份额,从而实现垄断利润从外国向本国的转移,提高本国的福利水平。实质上,发达国家的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象征,它和发展中国家的幼稚产业保护论是没有区别的,都是其贸易保护的借口①。

一、理论起源

70年代末,麻省理工学院的克鲁格曼提出了 “新贸易理论”,他认为当今世界的市场结构发生了改变,不再是传统的贸易理论假定的完全竞争市场,由于规模经济的客观存在,在一些特殊行业里垄断是不可避免的。90年代哈佛商学院的波特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他从产业组织理论出发,分析企业的要素构成.用他的“菱形结构图”,表明了一国国际贸易与企业组织之间的紧密关系,这两个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被称为“战略(策略)性贸易理论②”。

此外,布兰德(Brander)和斯潘塞(Spencer)(1985)建立了战略出口政策模型。该模型假定一个寡头行业中有两个生产同质产品的厂商,分别位于两个不同的国家,并且二者的产品均在两个生产国以外的第三国市场上销售两国内部无消费,企业在该市场上利润的增加就等同于国民福利水平的上升(如下图所示)。

布兰德和斯潘塞(1981,1984)建立了战略进口政策模型,其主要观点是对进口的寡头垄断产品征收进口税,关税带来的进口价格上升会小于关税本身,这相当于政府利用关税来抽取外国寡头垄断厂商的垄断利润。克鲁格曼(Krugman)(1984)建立了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政策模型,它被认为是传统的幼稚产业理论的扩展。

二、经典实证研究

迪克西特(Dixit)(1988)评估了战略进口政策在美国汽车行业实施的效果。迪克西特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建立行业内需求和供应的平衡,该模型的前提条件是整个经济分为两个部门,某行业内和行业之外,其中该行业内部产品有替代性,而该行业内部产品与行业外部产品替代性很差。

主要函数关系为:

需求方面:

消费者效用函数:

预算约束:

指数包括:

产品数量:

价格水平:

供给方面:

成本函数:

其中,1/(1- )是行业内部各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 大于0,小于1; 为固定成本,c为不变的边际成本。利润最大化的两个条件: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新厂商自由进入直至净利润为零。

鲍德温(Baldwin)和克鲁格曼(Krugman)(1988)以日本和美国的半导体产品贸易中所实施的贸易保护政策为例对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政策的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日本政府的贸易政策确实对保护和促进本国行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三、我国有关战略性贸易理论的研究现状

经济发展稳定度和独立创新的能力决定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在发展中国在前些年规模经济不明显,不具备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基础。近几年来,随着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战略性贸易理论不断地被引入,事实证明,战略性贸易理论是新贸易条件下实现贸易盈利的必要手段。

(一)适用性的研究和适用产业研究

孙文远《论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中国的适用性》,文章首先从战略性贸易理论的适用条件即是否垄断或寡占行业(按照美国学者贝恩的划分等级,对照中国CRn指数,可以列入寡占行业的大类企业有5个: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煤气生产和供应);是否有行业进入壁垒;行业规模经济水平是否高来判断我国是否符合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条件。其次从中国的市场化程度以及政治经济条件(包括:独立地决定和执行政策的能力;政府职能的合理化和效率;政府对经济信息的掌握程度)来综合判断。结论是,我国在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效果会受到一些因素影响,但不会从根本上影响到是否适用的问题。

胡昭玲(2002)《论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中国相关产业的适用性问题》,梁滢(2008)《我国实施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的产业选择》,和苏映蓉(2003)《战略性贸易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等认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条件在中国已经基本具备,并且在我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我国的特定行业战略性贸易政策分析

佟家栋和丑立新(2007)《论我国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和谭智勇(2004)《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前瞻性分析―一个战略性贸易理论的解释》分别对石油产业和服务行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适用性问题进行说明,但他们的局限是只有定性分析没有定量分析。许统生(2004)《开放中的贸易保护准则与实证分析》,从战略贸易政策的角度分析贸易保护问题,他以我国汽车产业为例。借用迪克西特(1988)“校准刻度法”,计算出最优关税,最优补贴和最优福利再与现实中的贸易政策进行比较,最后评价我国汽车行业的贸易政策效果。

四、“减排”背景下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工具延伸

广义的“减排”是指减少大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氟化物、粉尘以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狭义的“减排”是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里提到的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碳关税”便是狭义“减排”背景下出现的新名词。

(一)碳关税

“碳关税”是碳税的边境调节,这个概念最早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提出,用意是希望欧盟国家应针对未遵守《京都协定书》的国家课征商品进口税,否则在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运行后,欧盟国家所生产的商品将遭受不公平之竞争,特别是境内的钢铁业及高耗能产业。表面上看,碳关税是发达国家(主要是欧盟)要求公平竞争的表现,实质上却包含了对没有承诺减排额的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国家)的贸易歧视,没有发达国家的技术支援,短时间内,发展中国家不可能达到欧盟要求的贸易平等。

(二)碳关税与战略性贸易政策工具的关系

碳关税是符合布兰德和斯潘塞的“关税抽取租金论”的,会给征收该税的国家带来收益,当产品完全由国外垄断厂商提供时,只要其边际收益曲线比本国需求曲线陡峭,尽管可能引起该产品价格提高,然而税收带来的利益会远远大于由此造成的损失。此外,发达国家不仅靠碳关税收取了大量“租金”,同时避免了本国产品面临不含减排成本的产品的低价冲击。碳关税事实上成为了发达国家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工具,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再度抬头。

基金项目:北京工业大学第八届研究生科技基金。

注释:

①LU Chang―chun.The choice of strategic trade policy in China under the WTO frame.China-USABusinessReview.2009(03).

②王艳霞.战略性贸易理论与政策述评.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0(2):58.

参考文献:

[1]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1:45-80.

外贸行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保税港区;国际贸易;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029-03

2008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重庆设立两路寸滩保税港区,重庆外贸行业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据重庆市政府部门的统计显示:2011年,重庆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294亿美元,增速全国排列第一。未来重庆还将启动“渝昆缅越”国际铁路集装箱的运行和“中比绿色列车通道”项目这两条国际贸易通道,意味着将来转为欧盟、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省市将更多地借助重庆出口。因此对于重庆乃至西部地区而言,保税港区建设的不断完善给现有的外贸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也促使外贸人才需求大幅度地增加,但同时也对外贸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如此机遇,外贸企业纷纷储备相应的人才,但这些企业却很难在重庆本地获得期望的外贸人才。究其原因主要是来自两方面:一方面,过去重庆外贸企业相关岗位数量不多、报酬不高,不仅无法吸引外地的外贸人才,且自身培养的外贸人才也流向一线城市;另一方面,虽然重庆本土30多所高校大多都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但是培养的人才与实际贸易工作中需要的人才需求相脱节,存在“差一公里”现象。企业高价寻求人才却无人投递简历;国贸专业毕业的学生很难在重庆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据统计,重庆外贸人才缺口近1万人,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等人才更是奇缺。地方高校应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就重庆而言,保税港区建设带来的机会以及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与需求的脱节,均对国际贸易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促使重庆地方高校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进一步加快保税港区的建设和发展,推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加快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重庆保税港区建设后对外贸人才需求的新特点

保税港区建设后,重庆市外贸人才除了专业知识强、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具有强力的竞争意识外,还呈现出了以下一些新特点:

1.人才需求类型多样。保税港区建立后,由于存在多种类别和规模的涉外企业,对行业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类型、多数量特征。一般来讲,大型国企、跨国大型投资企业由于规模较大,专业化程度较高,一般需要理论型研究人才;另外,这类企业要求除了掌握英语的之外,还需要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泰语等语种的外贸人才。相对来说,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且专业化程度较低,所以更需要应用型的高校人才。

2.新的国际贸易环境要求外贸人才能够灵敏把握市场信息,具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目前国际经济形势较为复杂,各种风险交织在一起,这就对外贸从业人员在把握市场信息、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充分掌握贸易国家的政策,尽可能减少政策风险,减少交易风险;尽可能规避汇率风险;同时办理相关保险,以防范贸易活动中的风险;需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法律,在贸易活动中尽可能按规则行事,争取和保护自己的合理权益。

3.部分人才上岗需取得职业证书。据统计,外贸企业应用型的人才中,跟单员、单证员、外贸业务员、报关报检员、国际货代员等,都要求持有国家通用的资格证上岗工作。

二、重庆高校国贸专业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1.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模糊。重庆目前共有30多所高校开设有国际贸易及其相关专业。其中,专科学校和独立学院的专业定位大多为培养“岗位技能型人才”,本科院校的专业定位一般都是培养“国际贸易高级专门人才”。这两种定位不但不够明晰,而且未能很好地反映社会对以市场和学生为中心的国贸人才需求。并且两种培养方式在具体教学时又往往偏离为培养“理论型人才”,结果导致学生对国际贸易具体业务缺乏了解,也欠缺基本的实践操作能力。

2.课程设置不合理,不重视实验教学。根据对重庆市各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调查,发现普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重理论类课程、轻实务类课程,如重庆高校不管是专科、本科还是独立学院基本都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但国际商务函电、国际结算等专业实务类课程却不一定开设。如课程开课先后顺序的排序不合理、教材部分内容的重复。二是国贸专业课学习顺序不合理,课程内容重复等。如《外贸单证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商品检验》等课程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有部分内容是重合的,导致学生在专业课学习期间不断学习同一部分内容,知识接受效率低下。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偏理论教学、实验操作没有落到实处的问题。另外,尽管部分学校建有国贸专业实验室,但实验课程安排不当,学生配合度不高。例如:《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实务部分操作主要采用情景教学+角色扮演,一般由教师对学生分派情景中的角色、任务,但由于实验课程顺序安排不当,导致实验结束之后学生不知道所做实验项目有何意义,配合度不高。最后许多学校不重视实习场所和实习基地建设,学生业务能力难以提高。

3.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双师型”教师尤其缺乏。国贸专业本身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要求教师除了懂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当有外贸实践工作经验。但据课题组调查,重庆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大多是经济学硕士或博士,他们对国际贸易实务认识和了解源于书本,甚至自身都不熟悉对外进出口业务,导致在讲授实务类课程时往往照本宣科。另外,由于重庆高校自身不重视实务类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较差。

三、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为了改善目前重庆外贸企业招不到人,而国贸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况,实现国贸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零对接,支持重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国贸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根据以上对重庆外贸人才需求的特点以及目前重庆地方高校国贸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点的综合考虑,本文建议教学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结合重庆外贸人才需求的特点,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地方高校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因此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重新进行课程设置,为重庆的地方建设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满足重庆报税港区建设的需要,是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为地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最大的特点就是其职业性,即通常所说的“能力本位”问题。国贸专业是一项技能性极强的专业,没有相应典型的基于工作岗位的课程设计教材,学生是难以将抽象流程转化为实践技能的。如报价、订货、付款方式、备货、包装、报关报检、装船、运输保险、提单、结汇、退税等等,都有与之相关联的基于工作任务的工作流程。

2.更新和整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重视实验教学。首先,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要遵循教学规律,强化课程间的衔接,协调各门课程内容,避免重复,对教材及其所使用案例进行定期更新,形成有机衔接而不重复的系统课程教学体系。其次,随着重庆主要贸易伙伴的改变,还可开设体现区域性特色的欧盟、东南亚系列微型课程和语言课程,包括:中国与东盟、欧盟之间的关系,德、意、法、越等各国的法律、文化、商务环境和语言课程。在课程中引入这些国家经济贸易发展和市场环境状况、经贸案例,使学生了解区域经贸环境和市场特征等,为学生今后从事欧盟、东盟等国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工作打下基础。再次,结合证书需要增设相应课程。可以结合企业对跟单员、单证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和报检员证书的要求增设商务英语、外贸单证实务、国际商务函电、国际贸易法等选修课程,让学生能够根据将来就业方向自主选择课程组合,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同时因为考证的需要,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再次,在学生系统掌握国际贸易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在实验操作方面,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自主式、合作式为主的学习方式。自主式实验由学生独立完成,并要求学生提供详细实验报告。例如,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可以设计仿真环境下的实际业务综合性实验,利用计算机及IT技术的软件模拟实验等,通过创建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的实验学习动机。合作式实验要求学生集体完成一个项目并写出实验报告。在实践方面,加强与相关的外贸企业和商检部门等建立广泛联系,定期邀请单位人员来校讲学。进而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职业能力。

3.实行师资队伍建设的“四进”模式。国贸专业本身就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要求授课的教师除了懂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当有外贸实践工作经验。高校应充分将理论与实践教育、理论前沿和社会实践相互结合,实行师资队伍建设的“四进”模式,即:(1)主讲教师进企业:选送目前担任国贸专业教学工作的老师到外贸企业交流实习,实际体验外贸工作,融入课堂教学中。(2)外贸人才进学校:面向外贸企业招聘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外贸人进才入大专院校做专任教师或兼职教师,使学生吸取最新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动态。(3)外贸高管进讲堂:定期邀请外贸高管进入讲堂与教师交流国贸专业理论的发展前沿和趋势,将教师的理论前沿和社会实践充分结合。(4)科研课题进实践:将教师所获得的科研课题与外贸企业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外贸理论的前沿性和企业经营的实践性,融入课程内容,使学生对外贸前沿理论的实践可操作性有一定的了解。

保税港区建设带来的机会以及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与需求的脱节,对重庆国际贸易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外贸人才需求的新特点,解决高校国贸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更新和整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三个方面提出了重庆高校国贸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可以消除高校人才与实际贸易工作中存在的“差一公里”现象,促使重庆地方高校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进一步加快保税港区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蓉蓉,林雷.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综述[J].经济师,2009,(4):122-123.

[2]陈云.“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教学改革探讨[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2):76-78.

[3]史岩,于爽,聂鼎昌.我国外贸行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分析[J].商业时代,2011,(10):36-37.

[4]吴丹辉.后金融危机时代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

[5]苏文明,兰虹.我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0,27(2):93-95.

[6]朱念.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三层双轨制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12(4):81-83.

外贸行业论文范文6

(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摘要: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阶段新新贸易理论在批判地继承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从微观企业的角度分析贸易的动因和选择,形成了异质企业模型和内生边界模型两个理论分支.本文介绍了新新贸易的理论背景以及这两个主要模型,并对模型的主要推论进行研究,以期从中找出对我国贸易转型升级的启示.

关键词 :新新贸易理论;异质企业;内生边界;贸易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111-03

1 新新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

21世纪前的贸易理论主要分为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传统贸易理论主要是十八世纪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绝对优势理论、十九世纪以李嘉图为代表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赫克歇尔—俄林的禀赋比较优势说.主要内容可以概况为:国际贸易的动因是各个国家间要素、技术等条件的差异,其贸易模式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直贸易.新贸易理论是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保罗·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的贸易理论,提出了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贸易模式.该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规模远大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规模的现象.

当前,国际贸易活动出现了新的特征:一、各跨国公司公司内贸易增长速度快.1987年,内部贸易占美国出口贸易的比重是40%,占进口贸易的比重是38.9%.内部贸易在瑞典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为36.1%,在德国是34.6%,在英国是29.6%,日本是17%.表1-1显示了1993年美国、法国、日本、瑞典的公司内贸易情况.如今,公司内贸易已占世界贸易总额的80%以上.二、跨国公司的经营行为日益复杂.如今的大多数跨国公司企业已不再是纯粹的垂直型跨国公司或水平型跨国公司,即不是单纯的母公司—子公司结构,也不仅是战略联盟的形式,而是更加复杂一体化的网络化跨国公司结构.三、企业的个体特征在企业国际扩张选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通过大量实证分析发现,国际贸易其实是一种相对稀少的企业行为,并非一国所有的企业都选择对外贸易.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在同一产业内部,也存在着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在劳动生产率、资本技术密集度和工资水平上的显著差异,并且同一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差异可能比不同产业之间的差异更加显著.但是无论是传统的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都是从国家和产业的层面上来解释国家之间贸易的动因,贸易的结构,以及贸易对社会福利的增进和影响.在模型中假定企业都是同质的、无差异的,认为如果一个产业存在对外贸易,则该产业内的所有企业都要从事出口.而这明显与现实中一个产业内只有少数企业从事出口,其他的企业只是涉足国内市场的现实相违背.

2 新新贸易理论的主要模型

新新贸易理论的主要研究思路有两个,即以Melitz为代表的异质企业模型和以Antras为代表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

哈佛大学的Melitz于2003年提出了“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开创性地从企业层面上研究国际贸易行为.他首先认为企业是有差异的,无论是从生产率还是从规模、结构、产品质量、员工技能等方面,行业内的企业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一特征也被称为企业的异质性.他认为只有高生产率的企业才有足够利润负担出口所需的高额固定成本,并根据这一情况,设计了只有少数高生产率的企业从事出口的模型,即异质企业模型.同年,Antras利用不完全合约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形成,特别是跨国公司的问题,提出了企业内生边界模型,用来解释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选择的行为.进而赫尔普曼在2004年结合异质企业模型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从企业组织结构差异的角度分析企业在国际业务中的行为,提出了生产率依出口企业、海外现地生产(FDI)逐级升高的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对国际贸易模式的解释.自此,新新贸易理论的框架已初步形成.

2.1 异质企业模型概述

异质企业模型在异质企业的假定上,探讨了异质的企业如何从事国际贸易以及贸易对企业的生产率增长和福利会产生哪些影响.从而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企业从事出口贸易而有的企业只从事国内贸易,出口是否能够提升企业的效率和竞争率,以及出口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选择等问题.

2.1.1 异质企业模型的主要内容:假设企业的生产率可变,用φ表示,企业的生产者对自己企业的生产率有大致的了解,并据此做出决策.假设企业进入本国市场的固定成本为f,进入国际市场的成本为fe,则总成本为fx=f+fe.假设市场竞争条件为D-S垄断竞争条件.效用函数是CES型效用函数.则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由此公式,可以看出生产率越高的企业受益就越大.所以说,生产率在异质企业进行市场进入决策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些生产率较低,产生的收益较少,不能满足固定成本的企业,只能停止生产退出行业,生产率较高的企业继续生产.那些生产率没有达到拥有足够利润来弥补国际固定成本的企业就不会进入国际市场,所以只有生产率高的企业才会进入国际市场.

2.1.2 其得到的推论:(1)贸易开放能提高产业生产率.在Melitz看来,当一个企业决定进入某个产业时,对自身的生产率以及产业的生产率还不是很清楚,而进入产业后投资是不可逆的.所以,产业内存在着生产率存在差异的企业,即存在着异质企业.当企业进行出口时,也面临着出口成本的约束.其中最主要的是流通和服务成本,而出口数量和目的地越多,其成本就越高.而贸易开放则能大大降低这种成本,使得更有效率的企业进入出口市场,迫使低效率的企业从事国内市场,更次之的企业退出市场.这样一来,通过选择效应和生产再配置效应,不断提高贸易开放度将使产业的资源重新配置,更加有利于更高生产率的企业,进而提高整个产业的生产率,带动福利的增长.(2)贸易自由化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尽管在Melitz模型中,贸易开放能提高产业的生产率,但对于不同的产业来说,效应仍然有大小之分.在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中,生产率增长更多.即,越是具有优势的产业,在贸易开放后,因为其高生产率的企业由于出口机会增多对要素的需求就会进一步增大,这就抬高了该产业中相对要素的相对价格,从而导致低生产率的企业大量退出.使得该产业生产率的增长幅度更大,进一步强化了这些产业的比较优势,从而为贸易影响产业结构的路径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

2.2 企业内生边界模型概述

企业内生边界模型是从单个企业的组织选择入手,将不完全合约理论融入到标准的一般均衡贸易模型,从而将国际贸易理论和企业理论结合起来提出的.主要是分析了是什么因素和原因决定了企业的外包和一体化选择,什么样的企业会选择企业内贸易或外包以及相关的资源配置问题,进一步探讨了企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以及跨国公司对企业内贸易的影响.

2.2.1 企业内生边界模型的主要内容:假设只有南北两个国家进行贸易,企业的组织形式只有垂直一体化V和外包O两种.且垂直一体化的固定成本大于外包形式下的固定成本.消费函数依然为CES函数,生产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则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和异质企业模型一样,生产率越高,则利润越大,生产率越低,则利润越小.但企业可以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和生产地使利润最大化.高生产率的企业选择南国生产,且采用垂直一体化的形式,而低生成产率的企业只能在本国生产,且采用外部的形式.同时行业特征还和行业生产率的分散程度有关,生产率越是分散的行业,越依赖进口中间产品,并且行业内部总部服务密集程度越高,行业也越倾向于一体化.

2.2.2 其得到的主要推论:(1)企业生产率水平的差异会影响企业在组织形式上的战略选择.Antras模型将企业的异质性和不完全契约结合起来,构建了高总部服务密集度的产业存在国内一体化、国内外包、国外外包和FDI四种均衡,生产率最低的企业选择国内外包,生产率稍高的企业选择国内一体化,生产率较高的企业选择在国外外包,生产率最高的企业选择FDI.(2)企业的组织形式影响其贸易模式.在Antras的模型中,将企业进行的国际一体化战略视之为企业对内生组织边界的自发选择,也就是说拥有异质性要素的企业会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要素生产和技术方式,进而选择不同的组织或契约制度,一般而言,具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特征的企业往往倾向于采用内部一体化或垂直一体化,相应的贸易模式更多采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或者子公司之间的内部交易,而对市场有较少的依赖.

3 新新贸易理论对我国贸易转型升级的启示

虽然新新贸易理论刚刚诞生,适不适合我国的国情还有待检验.但它作为一个最新的贸易理论,尤其结合了当前发达国家贸易出口的现实,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对我国贸易政策和贸易战略同样有着重大的意义和积极的启示.

在2013年,我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我国离贸易强国的路还有很远.而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跨越的首要问题就是我国当前对外贸易如何转型和升级.本文通过对新新贸易理论的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对我国贸易转型升级的建议:

(1)我国应该继续重视对外贸易的发展,不断开放国内市场和开拓国际市场,逐步实现贸易自由化.新新贸易理论告诉我们,贸易开放和贸易自由化不仅可以提高产业的生产率,同时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对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变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另外,根据异质企业模型的结论,我们还可以得出,贸易开放并不会降低人均财富,通过产品种类的增多和生产率的提高反而会增加人均财富.所以,政府应鼓励高生产率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本国企业的整体生产率水平,从而抢占国际市场上的份额.

(2)鼓励相关企业设法提高竞争力,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新新贸易认为决定企业出口行为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生产率的大小,我们的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发展壮大,必须努力创新,培育人才,加强管理,不断提高自己的生产率和竞争力.同时政府也应该在相关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植,使得企业在提高生产率方面更加顺畅.企业在创新的同时也要使自己的内部管理流程更加完善,另外也要改进人才引进机制,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优化资金配置和供应链管理来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为了确保高生产率的企业能够获得优质的生产要素,政府也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当前我国的现状是一些垄断企业掌控着多数的资源,但生产率却较低,并没有达到进入国际市场的临界生产率的要求,从而使得很多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一些高生产率的中小企业却由于资源匮乏,而阻碍了前进的道路.因此,政府应充分重视中小企业的需求,尽量使资源配置“按需分配”,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生产率的提升.

(3)扶植民族工业,创立名牌企业,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坚定不移的推进“走出去”战略.根据新新贸易理论,国际贸易中获利的多少与企业的生产率、竞争优势、规模大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国的名牌企业越多,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的优势资源就越多,从而获益就越大.所以,我国的政府政策不能只是保护国内消费者和提高中小企业的盈利水平,而应转向尽可能提高本国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上面来.而且,当前跨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大都选择股权投资,要素的流动也更加方便,这意味着,如果母国企业的生产率大于东道国企业的生产率,则国内的要素就将从低效率的国内企业转移到高生产率的外国企业.所以,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这样才能在贸易中获得更多的效益.因此,我国政府不仅要保护消费者和生产者利益,也应该将政策重点放在培育跨国企业以及提高本国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上.具体做法有:积极推行贸易便利化,尽量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为大企业进入市场减少障碍;完善法律法规,并为企业提供及时的法律法规咨询服务,建立准确全面的信息数据库;大力推行双边和多边的经济合作方式,为大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尽量降低成本.通过以上措施,切实帮助我国大企业建立全球规模优势,抓住当前经济的契机,在国际市场中抢占更多的利润和国际份额.大力推行我国企业“走出去”,加大对外的投资,有效利用外国的资源和市场,将对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进行转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4)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使得在价值链的分配上尽量处于上游.我国的对外贸易长期处于“两头在外”的局面,这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获利有一大部分被价值链上游的企业轻易占有了.另外在出口结构中,我国的加工型贸易占了一半的比重,我国也只是分担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部分,而利润较高的研发和设计大都在国外进行.所以,应鼓励企业加快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高端环节上,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自身的技术存量,致力于抢占价值链的高端市场,提高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樊瑛.新新贸易理论及其进展[J].国际经贸探索,2007(12).

〔2〕孙艳琳.西方“新新”贸易理论的特点及其实践意义[J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5).

〔3〕元悦.Melitz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J].企业管理,2013(9).

外贸行业论文范文7

[关键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是面向企业培养其所需人才。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权的管理方式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准入门槛降低后,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大幅度增加。由于国际贸易特殊的贸易环境和运作惯例,外经贸业务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较强的专业性。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在员工招聘中倾向于录用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外贸人才。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他们的贸易程序都是相同的。

出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出口交易前的准备、签订出口合同和履行出口合同。出口交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出口计划、组织货源、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出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开展广告宣传、办理商标注册;签订出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出口合同包括以收取货款为核心的货物、租船订舱、办理保险、出口报关、办理保险、缮制单据、出口收汇核销、出口退税;必要时,还有出口索赔。

进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也包括三个阶段:进口交易前的准备、签订进口合同和履行进口合同。进口交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进口计划、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进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选择交易对象;签订进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进口合同包括以交付货款为核心的租船订舱、派船接运、办理保险、买汇、审核单据、进口付汇核销、进口报关、检验货物;必要时,还有进口索赔。

从国际贸易的进出口程序可以看出,国际贸易所涉及的业务环节非常多。因此,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该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包括:①基本技能,如阅读技能、写作技能、现代办公设备操作技能、网上进行商务处理技能、商品检验技能、识别与填制外贸单证技能。②基本能力,如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③专业能力,如贸易业务处理能力、外语运用能力。

2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脱节

实习是学生在系统地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熟悉进出口业务程序的现场活动。毕业论文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去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撰写毕业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或设计工作的初步训练。但是,由于外贸业务量大,一项外贸业务涉及时间较长,从发盘到完成业务全过程可能经历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安排在不同的学期,它们之间相互脱节,学生很难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这样就造成了实习的非系统性,毕业论文选题、开题与实习脱节,难免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2.2 专业课案例教学不能相互衔接

案例教学是把实践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经历一系列事件和问题,接触各种各样的组织场景,通过深入地研究与分析,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和反应能力,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各专业课任课教师均从所授课程角度出发组织案例教学,重点当然在所讲课程之中,这就导致不同课程的案例很难形成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学生也很难将多门课程的知识应用到一笔业务,这样就会造成所学知识的“无用性”,知识之间形成壁垒,很难相互衔接。

2.3 课程设计组织难度大

通过课程设计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也是对理论教学效果的检验。但是,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所涉及的环节较多,如讯盘、发盘、还盘、接受,在合同磋商的每一个环节里,又涉及贸易术语、商品的数量和品质、商品的包装、商品的运输及保险、商品的检验、货款的收付以及索赔等。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还要联系其他课程的知识,不容易组织。

3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当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的自身特点,我们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制定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

我们首先对原有的时间短而又分散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进行了整合,统一调整为四周的专业实习,将原来为期十三周的毕业论文调整为十八周,调整前后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总周数却没有变化。然后,在学期安排上也进行了调整: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前四周进行,毕业论文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四周,安排在第七学期后四周进行,第二阶段为后十四周,安排在第八学期后十四周进行,专业实习恰好置于毕业论文的两个阶段中间。

改革之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深入相关企业,选择一笔或几笔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利用毕业论文前四周的时间和寒假进行选题、开题和收集资料,从而确保论文选题的客观性和实用性;在接下来的四周专业实习期间里,学生依据选定的论文题目和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继续在企业里进一步了解、熟悉相关的业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毕业论文最后的十四周里,学生要确定论文撰写提纲、查阅资料、撰写、修改、审查、进行答辩等环节。

通过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可以使学生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撰写等环节紧密联系实际,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2 按国际贸易业务程序统一制定案例教学方案

我们通过组织专业课教师进行共同商讨、相互沟通,依据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和程序,最终制定出来一套统一的案例教学方案,所有专业课的案例都按照业务程序融合在其中,确保了案例教学相互衔接,便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掌握,提高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另外,我们学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与中国石油辽阳石油化纤公司相邻,可以组织学生到辽化对其国际贸易业务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在企业进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这样,不仅使学生对企业有更多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将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

3.3 情景模拟组织课程设计

为了解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计难以组织的问题,我们采取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情景模拟教学形式。按照国际贸易相关业务和程序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都有自己的工作和职责,发给学生一些背景资料,要求学生认真研读,也可以查找相关资料作为补充,模仿国际贸易业务的实际操作,进行模拟训练,可以对出口报价、结算以及所涉及的单证等业务进行模拟。学生在模拟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沟通、商讨,共同理解、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和方法,学生的学习乐趣倍增。

外贸行业论文范文8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一体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130-03

我国大部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通常是使学生掌握经济学原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历史、现状。广西民族大学依托泛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缘优势,致力于培养服务东盟、服务地方的人才,除培养学生掌握上述知识外,还拓展学生学习了解东盟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同时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熟练掌握英语及一门东南亚语言。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问题

1.设置情况。目前,广西民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修的各类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应修最低毕业学分为170分。然而,在课程的学分设置中,出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失调的现象,其中公共课学分为47分,通识、通选课学分为10分,学科专业课学分为101分,实践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所占学分为仅12分,学分具体比例如下图1。

2.存在问题。①“3+1”培养模式下跨文化课程设置较少。国际经济与贸易“3+1”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中,跨文化课程设置不足。学生所学习的跨文化知识则局限于对留学对象国文化知识的学习。另外,只掌握一门东盟某国的非通用语言,已经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②实验课程设置不足,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实验课程的设置不足,没有专门的国际贸易实务实验课,专用的教学模拟实验室则起不到巩固学生所学基础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网络模拟实验室没有开发或引进专业的国济经济与贸易实验软件,学生在实验室不能完成完整的外贸业务流程,局限于主要以教师讲授外贸业务操作流程的实验课上课方式,使得实验课程意义打折。③少数专业技能课教师备课并不充分,相关案例时效性不强。在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中,存在少数专业课教师备课内容不充分,上课局限于对课本知识的讲授,未能充分结合外贸业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这使得学生所学内容与实际存在偏差,不利于今后从事外贸业务工作。同时,国际贸易案例分析不足,教师无法向学生呈现对外贸易的现状,学生则容易忽略国际贸易中的细节。④学生实践性不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践主要集中体现在暑期的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然而,大多数外贸企业规模不大,提供的工作岗位有限,所以,高校让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由于外贸行业竞争激烈,学生到外贸企业实习主要从事比较简单的日常内务工作,没有机会深入地涉及到外贸工作流程中,无法完整领会外贸工作的操作规范。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一体化的新思路

1.改革完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广西民族大学国经济经与贸易的教学一体化改革,主要为泛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区输送更加适应地方需求的外贸综合型人才。因此,改革的重点在于开创具有东盟特色的特色课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与资源体系的构成如下图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应做到以下四点:①以提高国际经贸专业课程建设的知识复合性和人才的社会适应力为切入点,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目前,国内国际经贸专业课程设计内容繁杂、重复、交叉,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职业素质的基本要点灌输给学生,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团队应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基本要求,召开教学研讨会,准确把握教学对象的认知结构,结合教学规律,调整教学内容,完善“经济学+管理学+国际经贸实务+国际经贸理论+商务英语与技能+东南亚语言”的复合型人才的知识体系、课程建设体系。②做好以《国际贸易实务》与《国际经济合作》为核心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与《国际经济合作》两门课程。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改革试点,因为该课程兼容了以下主要专业课程:报关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商法、国际商务谈判等。以此为牵引点可以推进该专业实务方面的课程体系改革。该课程改革可以牵引以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国际贸易理论、国际投资、国际金融、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合作》的课程改革,集中体现在教材的编写运用。两门核心课程的课程内容都增加“东盟元素”,包含更多的东盟国家贸易知识。《国际经济合作》课程改革,在国际直接投资章节融入“中国―东盟国家间的直接投资”这一小节;在国际技术贸易章节中增加“中国―东盟技术贸易现状”;在国际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国际证券投资、国际发展援助、项目可行性研究等部分章节中,同样地增加“东盟元素”,具体讲述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发展援助情况。这样融“东盟元素”于核心课程之中,核心课程牵引下的专业课程授课内容也相应的丰富了,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沐浴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领略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的乐趣。③增设实验和实践课程,使学生通过实验和实践课程提升外贸实践技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课程,主要在校内模拟实验室进行,由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进行对外贸易业务,让学生在体验国际贸易的乐趣与风险的同时,使学到更多解决实际对外贸易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国贸专业实验课程需要专业软件的支持,学校应在学校网站中建立专门的对外贸易实验教学中心,引进“Sim Trade外贸实习平台”软件,学生通过登陆软件,扮演进口商、出口商、工厂、进口地银行以及出口地银行四个角色,同时承担四个角色在对外贸易中的工作。在交易磋商、合同签订、履行合同的阶段,学生同样可以通过模拟训练,巩固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更加熟悉外贸业务具体流程。在国贸专业“3+1”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实验课程应更多地涉及东南亚贸易,学校应引进东盟国际贸易实验教学系统、东盟国际金融投资实验教学综合软件系统等相关软件,为学生开展东盟贸易实验提供良好的平台。④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流的能力为落脚点,完善“3+1”的课程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3+1”培养模式出国前的跨文化课程应在原有《东南亚经济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东南亚政治与文化》课程,让学生在出国前了解留学对象国的政治文化,为出国留学顺地利适应当生活打下基础。学生出国后具体学习留学国家的社会文化。为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能够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策划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3+1”培养模式所培养的学生,所学课程应该更加开阔,不应对小语种课程的选择做出出国方向界定,局限于只有到对象国留学的学生才能选修该国的语言。“3+1”培养模式将留学对象国的语言设置为方向必修课的同时,学生应有机会选择学习其他东盟国的语言。越南语、英语、泰语等课程应该设立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任选课程,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更多的东盟国家语言,选修英语的同学可以更熟练地掌握运用英语。学生毕业时能够熟练掌握一门或多门东南亚国家非通用语言和英语,就业前景会更加开阔。

2.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传统的高校教学方式以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为主,学生提问互动为辅。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多元化的课程体系的建立,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1)形成师生互动、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现代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方式不应局限于校内指导老师制度,高校教师由于长时间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对现实工作中的对外贸易执行方式、流程以及政策等方面变化无法像企业管理者一般,第一时间了解对外贸易变化动态。所以,为了使学生更加适应迅速变化的对外贸易行业工作,在学生实习实践时,应采取企业见习导师制度,学校给予企业见习导师一定的报酬,让企业见习导师负责学生的实习实践工作教授与考核,形成学校和企业联合教学的培养模式。图3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构思图。

外贸行业论文范文9

摘 要:目前中国的外贸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会计控制和全面风险控制三个阶段。我国有关内部控制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与国际研究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二者存在的分歧。内部控制制度在外贸企业会计生存和发展中的起到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目前为止已形成丰富的理论资源。

关键词 :外贸企业 会计 内部控制

本文分析比较内部控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特点,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力图为创新和完善我国内部控制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一些实效的举措。

一、我国外贸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弹性

现阶段,绝大多外贸企业会计偏向于把内部控制的着力点单纯地放在财务内控上,而忽略了其他影响行政内部控制的因素,从而造成了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普适性,不能灵活变动正对复杂的内控环境。外贸企业会计在内控制度建设过程中没有将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外贸企业会计的外部环境进行有效的结合,因而使得外贸企业会计内控控制制度缺乏适应性与灵活性。一旦外贸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着力点过分集中于财务资金的管理,而缺乏综合管控其他环节,就使得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弹性,给其他影响内控的领域留有背离内部管控与制度管理相结合的死角区。

(二)外贸企业会计行政内部控制中权责不明,职能交叉

外贸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虽然属于综合性的管理控制活动,但是如果不强调内部管理中的职能分工,权责明确就容易造成“抢功”“推责”的现象;再者,还存在着没有形成整体框架的问题。也就是说,外贸企业会计对于内控制度应包括的具体内容,其构成要素等诸多方面存在着无法统一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才导致外贸企业会计在内部控制制度上存着这较大的差别。外贸企业会计在内控制度设计上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多头领导不利于提高外贸企业会计行政内部控制的效率。

(三)管理层对内部控制重视力度不够

外贸企业会计的内部控制对于外贸企业会计整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很少有外贸企业会计的管理层真正意识到行政内部控制对于外贸企业会计财务管理,医疗结构的重要性。因此大多外贸企业会计采取可有可无的态度,在主观上妨碍了外贸企业会计建立健全的行政内部控制制度,使得上级部门要求实施的文件落空起不到政策制定初期预想的作用。

二、内部控制在外贸企业会计应用中的作用

(一)内部控制制度通过该过程不断的促进经营流程的正规化与合理化

从内部控制制度的性质来看,内部控制体现的是一个过程,在该过程中涉及到对外贸企业会计的生产经营、风险、监督、决策、咨询、传递与自我检测等等诸多方面,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来实现对外贸企业会计诸多环节的透视。外贸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通过不断的促进经营流程的正规化与合理化。

(二)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的保护外贸企业会计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

外贸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的确保外贸企业会计信息及其它管理信息的可靠性及及时性;能够有效确保外贸企业会计所指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措施的有效贯彻于执行;能够有效的控制外贸企业会计为生产经营所支出的成本,降低外贸企业会计的成本与费用,从而促进外贸企业会计目标的最大化的实现;能够有效的对外贸企业会计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错误与弊端进行预防与控制,从而有效的促进外贸企业会计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健全外贸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议

(一)完善制度建设,降低内控风险

制度建设是一切管理工作的依据和保障,要真正提高外贸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效率,就要从源头上建设和完善与之配套的制度,制定切合实际的政策措施。一是,外贸企业会计要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保证决策的正确性,降低执行中的政策失误风险,也充分尊重民意,减少推行中的舆论阻力;二是,将经济建设、行政管理相独立,降低相互职能部门的干扰性,影响外贸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严肃性和公正性;三是,创新外贸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完善外贸企业会计内部部门间的横向纵向的协调机制,保证内部管理信息的传递顺畅,减少信息失真的风险。

(二)加强监督制衡机制的约束作用

只有强化监督制衡机制的约束力,才能将外贸企业会计内部权力装在制度的“笼子里”。首先,要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利用科技手段疏通管理流程,自上而下传达内部控制管理的理念和决策,将制度镶嵌在外贸企业会计文化意识当中;其次,建立岗位分离制约机制,将管理活动中的决策设计者、政策执行者以及监督管理者,既相互独立又能相互制约监督;最后强化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提高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鞭策水平,保证外贸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行驶在正确的轨道上。只有充分发挥监督机制才能发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对外贸企业会计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对运用的效果作客观的评价。对下一步提出内部控制改善的方案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强化审计职能

外贸企业会计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管理最为有效的手段,也是降低外贸企业会计运行风险的最为关键的屏障。一是,外贸企业会计要加强内部控制审计职能,加强对外贸企业会计财务的监管,严格规范财务预算、支出程序;其次,要加强外贸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审计的力度,审计主体要确实承担起监督控制及管理外贸企业会计内部的职责;三是,要提高审计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为了更好的达到内部控制的效果,外贸企业会计应当制定规范科学的审计体系和运作程序,加强监管控制。

四、结语

内部控制在外贸企业会计中的应用必然会减低外贸企业会计的风险防范和提高外贸企业会计行政管理能力的重要管理方式。外贸企业会计的内部控制应当采取渐进的完善方式,避免过激的改革举措,在尊重外贸企业会计自身的基础上,完善政策制度设计,我国外贸企业会计要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结合国内外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不断优化控制环境,明确控制目标,改善控制手段和方法,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增强内部控制的效率,才能打好外贸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攻坚战。

参考文献:

[1]张汝梅.浅析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建设[J].北方经贸.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