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防治管理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6 15:42:38

防治管理论文

防治管理论文范文1

关键词:项目工作首先项目管理HIV感染者

项目管理在我国发展较晚,虽然项目管理的思想渗透到各行各业,成为政府和企业提高效率的手段。但迄今为止,只有为数不多的医药企业、少数公共卫生项目在采用项目管理,且管理水平不高,很多项目仍然在运用传统的管理模式。

项目档案是项目执行过程中所形成的信息资料,贯穿整个项目管理的过程,从项目的执行、计划、执行、控制到结束,包括项目综合管理档案、范围管理档案、进度管理档案、成本管理档案、质量管理档案、人力资源管理档案、风险管理档案和采购管理档案等。我们尝试将档案管理的模式应用于公共卫生体系中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项目,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具体做法

1.1健全网络,加强档案管理硬件建设

要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首先必须有一个健全、强有力的档案管理网络。载止2003年,全市6个区均成立慢性病防治机构,各镇成立了防保所,综合医院成立了防保科,全市共建289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现已形成以市慢性病防治院为龙头,各区慢性病防治机构为枢纽,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和防保所(科)为依托的慢性病防治工作网。各慢性病防治机构都有自己的档案室和档案管理人员。

1.2领导重视,保证项目档案的建立和使用

为了落实各单位项目档案管理的人员和经费,特别是区一级项目执行单位,领导应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自1992年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启动,到2007年我市共有16个公共卫生项目(见表1),并采用项目管理模式,进行项目管理,建立了档案室,2002年我院顺利通过了“国家二级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验收。

表1深圳市公共卫生项目管理档案

项目名称

深圳市HIV感染者结核病控制项目

深圳市初治涂阴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免费治疗醒目

深圳市学校结核病控制项目

深圳市结核病控制项目

第五轮中国全球基金耐多药结核病防治项目

深圳市耐药结核病控制项目

深圳市流动人员结核病控制项目

深圳市预防与控制梅毒母婴传播项目

深圳市男性同性恋人群性病艾滋病防治项目

深圳市公共服务场所高危人群干预项目

深圳市社区-医院一体化糖尿病管理项目

深圳市高血压、糖尿病社区综合防治项目

深圳市社区中小学校学生及幼儿园儿童龋病与牙周病防治项目

深圳市实施子宫颈癌早诊早治项目

深圳市伤害监测项目

深圳市性病规范化实验室建设与质量控制

1.3导入项目管理经验,促进项目档案规范化

根据我市慢性病特点和每年慢性病防治工作情况,组织专家每年对全区慢性病防治工作按照年初考核方案进行考核,第二年重新修订《深圳市慢性病综合考核方案》,该考核方案包括项目资料、记录、计划和总结等各种档案资料,使我市慢性病防治工作日益程序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每年年底将各项目资料分类整理,送档案室归档保存。

结核病防治项目档案包括各级政府有关结核病防治文件,市区组织机构、各级政府经费投入文件等。市、区卫生行政部门与各区医疗卫生单位领导签订了责任书,领导任期目标考核内容、各级结核病防机构工作计划和总结。

“结核病耐药性监测”、“固定剂量复合制剂(FDC)的应用”、“流动人口肺结核控制的研究”及“DOTS2PLUS策略的实施性研究”等项目手册。

性病防治项目档案包括“预防与控制梅毒母婴传播”、“西太平洋亚太地区淋球菌耐药监测”“发廊人群性病/艾滋病行为干预”“男性同性恋人群性病/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等项目手册。市预防与控制梅毒母婴传播项目办工作计划和总结,暗娼、嫖客、吸毒人群和献血员等高危人群STD/AIDS主动监测记录。男性同性恋人群、暗娼、嫖客和吸毒人群等进行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记录。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项目档案有:“深圳市社区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项目”“深圳市社区/医院一体化糖尿病管理项目”“深圳市恶性肿瘤、脑卒中项目”“学校学生口腔疾病综合防治项目”等项目手册,规范整个操作过程而统一设计、印制的“口腔保健知识问卷调查表”“口腔保健手册”等。目前已建立了口腔卫生健康档案,到2006年已有20857份。采用ICD210编码的统计程序,保证了恶性肿瘤、脑卒中报病监测工作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加强对社区的督促和检查,现场考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医生诊疗技能的记录以及随访资料。

根据年初工作重点,对考核指标进行修改,每次修改后都保持一份归档。

1.4加强培训

通过市、区两级的培训,提高了全市慢病防治专业人员和项目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进一步明确慢性病防治机构项目档案管理与各级医疗机构在慢病防治工作中的职能,探索合适的协调机制,建立团结、高效的慢性病防治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体系。

2体会

为迎接信息知识和创新经济时代,我市在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采用网络直报系统,通过全市网络通报慢性病防治信息,方便快捷,具有较好实效性。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少数人不重视资料归档,档案管理人员不积极主动收集档案资料,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等。

为此,必须加强档案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包括项目知识培训、档案管理培训、计算机能力培训,提高其素质。同时加大档案管理的投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项目档案管理现代化,适应创新时代的要求。

防治管理论文范文2

1.1方法

自制《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内容主要包括:精神卫生一般知识、精神疾病的原因及预防、精神疾病的易感人群、精神疾病的治疗及预后及精神卫生相关纪念日等问题。问卷共16道是非题,4道选择题。答对一个条目赋5分,满分为100分,其中80分以上者为基本知晓,60~79分的为部分知晓,59分以下为较少知晓。

1.2质量控制

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的真实性,调查采用自制统一问卷、无记名调查的方法实施。调查员在现场对问卷进行检查,填写不全或未按照要求答题的当场让调查对象予以完善,且调查员不能给予任何暗示或指导,保证原始资料的真实性。所有资料收集完成后,由专人再次对问卷进行完整性和科学性检查,不合格的予以剔除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t检验和方差分析。

2、结果

2.1一般资料

2167名调查对象中50个社区服务中心和225个社区服务站1055人(占48.7%);60个乡镇卫生院154人(占7.1%);958个村卫生所医务人员958人(占44.2%)。男性936人(占43.2%),女性1231人(占56.8%);年龄23~55岁,平均(42±5)岁。文化程度:小学和初中占19.7%,高中和中专占24.8%,专科占32.9%,大学本科和硕士占22.6%。

2.2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情况

得分30~100分,平均(70±13)分。基本知晓的506人(占23.35%);部分知晓的1380人(占63.68%);较少知晓的281人(占12.97%)。经统计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地域、文化程度人群之间的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3。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的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的知晓情况为女性强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地域精神卫生防治管理医务人员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的知晓率比较:六城区社区服务中心(站)强于乡镇卫生院(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任意2个年龄组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知晓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0岁知晓率最高,依次为30~39岁,40~49岁,<30岁。任意3种文化程度人群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知晓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科和硕士>专科>高中和中专>小学和初中。按照《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20条知识要点统计得出各知识要点的回答正确率,太原市精神卫生防治管理医务人员对于第1条的了解程度最高,准确率为93.8%;最低的是第18条,准确率为10.4%,见表3。

3讨论

防治管理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介绍大豆根腐病及灰斑病的危害症状,针对影响两种病害的发病因素,提出防治方法。

1大豆根腐病

1.1为害症状

根腐病主要发生于幼苗期,成株期较抗病。病株的根及茎基部形成褐色椭圆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略凹陷,继而发展成环绕主茎的大斑块,甚至为害侧根。病菌主要侵害皮层,很少进入维管束组织。病株后期根部变黑褐色,表皮腐烂,侧根少或坏死。病株矮黄,下部叶片提早脱落,除少数苗期严重发病外,病株一般不枯死,但荚少、粒小,影响产量。

1.2影响发病因素

大豆根腐病的病菌为兼性寄生菌,寄生性弱。一切不利于寄主幼苗生长的条件均有利于发病。

1.2.1土壤温度与湿度。大豆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的适温为20~25℃。春季低温易于发病,土壤长期干旱后逢连续降雨,寄主生长迅速,根和茎基部产生纵裂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往往发病重。

1.2.2土壤性状。质地疏松、透气良好的土壤,发病轻。土质粘重、透气性差的土壤发病重;砂壤土、黑土发病轻,土壤肥沃的地块较瘠薄的地块发病轻。

1.2.3播种期与播种深度。春季土温低的地区,播种过深过早,幼苗出土、生长缓慢,幼茎及根细弱,地下部分延长,增加了病菌侵染的机会。

1.2.4其他因素。大豆孢囊线虫及其他线虫危害根部后,幼苗易感染根腐病。有些化学除草剂对豆苗有药害,阻碍幼苗健康生长,也使大豆易发病。连作和重、迎茬大豆根腐病发生重。

1.3防治方法

1.3.1选用抗、耐病品种。由于大豆根腐病是由多种菌混合侵染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所以选育和利用抗、耐品种是防治该病的方向。目前尚未发现有免疫或高抗品种,但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的差异,在黑龙江,如抗线一号、垦农4号、妥农10号等品种均达到中抗水平。

1.3.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解决大豆根腐病的可能途径之一,比起化学防治方法,其不污染环境、更安全。目前认为,生物防治的机制主要有寄生、抗生、溶菌作用,促进植物生长和诱导植物的抗性。如木霉可以影响致病菌对寄主植物的致病性,利用的就是抗生作用。就大豆根腐病来讲,菌剂818和929菌株在室内有较高的抑菌活性和温室防效,并且有较强的促生作用。

1.3.3物理防治。田间盖膜晒土对根腐病有较好的防效,田间发病率可降低65%,病菌存活率可降低41.6%,效果比土壤熏蒸消毒要好。用催芽的种子播种可降低腐霉菌的侵染机会,从而减轻该病害的发生。另外,选用饱满无伤的高质量种子,可以减少出土前幼苗被侵染的机会。

1.3.4药剂防治。喷洒或浇灌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900倍液。

2大豆灰斑病

2.1危害症状

大豆灰斑病又称蛙眼病,主要为害大豆叶片,也可侵染幼苗、茎、荚和种子,病粒生出的幼苗子叶上出现半圆形或圆形褐色病斑。此病主要为害成株叶片,病斑的边缘褐色,中央现灰色或灰褐色蛙眼状斑,潮湿时叶背病斑中央部分密生霉层。病重时,病斑合并,叶片枯死脱落。茎斑纺锤形或椭圆形,荚斑圆形或椭圆形,籽粒病斑明显与叶斑相似,为圆形蛙眼状,轻病粒仅产生褐色小点。

2.2影响病害发生的因素

2.2.1气候条件。大豆灰斑病属真菌性病害,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5~28℃,在东北,一般6月上中旬发病,7月下旬温度偏高,湿度偏大、多雨的年份,此病发病重,8、9月多雨的年份,种子带病率高。苗期遇低温多雨,土壤潮湿,地温低,幼苗出土困难,发病重。大豆开花结荚后如遇多雨天气,相对湿度大,病害会很快流行。

2.2.2品种。品种抗病性明显影响病害在田间的流行,高感品种发病早、蔓延快、病斑多、形成的孢子量大;抗病品种则发病晚、病斑少、孢子量小。大豆品种资源中抗源丰富,获得抗病品种不很困难,但病菌适应性较强,致使品种保持抗性的年限短。

2.2.3其他因素。大豆种子带菌率高,病株残体未清理彻底以及大豆连作等使田间菌量大,发病也较重;低温高湿地发病率常常高于岗地。

防治管理论文范文4

1农村水环境状况

1.1自然条件

××市地处东经115°46′~117°44′、北纬29°17′~31°17′之间,位于长江下游北岸。境内山、丘、岗、圩兼备,江河纵横,湖泊棋布;地貌总体征为西北高、东南低。××市长江沿岸历经多次地层构造运动,构成了典型的流水地形,境内湖泊棋布。江湖水面为1623.7km2,其中湖泊1147.2km2,占70.6%;江河水面375.8km2,占23.1%,水库面积85.2km2,占5.24%。全境流域面积在300km2以上的江河有九条,即长江、皖河、二郎河、大沙河、挂车河、龙眠河、孔城河、罗昌河、华阳河。长江沿岸分布有华阳河湖群、武昌湖、破罡湖、菜子湖、白荡湖等主要湖泊,境内流域面积8791.76km2。

1.2水资源

地表水是××市水资源的主体,主要由境内水资源和过境水资源组成。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径流总量为97.77亿m3,其中山区46.32亿m3,占47.38%;丘陵区29.4亿m3,占30.08%;圩畈区22.04亿m3,占22.54%;多年平均径流深山区789mm,丘陵区500~558mm,圩畈区410~490mm。各保证率的地表水资源分别为50%年份为91.13亿m3,75%年份为68.88亿m3,95%年份为44.25亿m3。全市需水量25.3亿m3,其中农业用水21.5亿m3,占85%;工业用水2.5亿m3,占10%;人口用水1.3亿m3,占5%。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700m3,耕地面积亩均占有量为2322m3,高于全国平均数。

1.3水质

全市有五县(市)一郊与长江比邻,干流水质总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水,城(镇)区岸边附近存在一定范围的污染带;各县(市)区主要水系如华阳河流域的二郎河、华阳河、龙感湖等;皖河流域的长河、花凉亭水库等;菜子湖流域的龙眠河、境主庙水库等水质总体良好,一般为国标中的Ⅱ、Ⅲ类水;部分区域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城镇生活饮用水标准基本上达到国家标准。据地质部门的初步调查,全市年平均地下水储量约20亿m3左右,可开采量约6亿m3;由于境内地质构造有利于地下水的贮存,通过对106km2范围的勘探,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水质较好。

然而我市农业人口居多,由于种种原因对农村水环境问题一直不够重视,农村水环境状况存在恶化趋势,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直接威胁着居住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的身体健康。

2农村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镇企业的污水排放、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所导致的农村面源污染、迅速发展起来的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以及居民生活污水和废弃物的乱排乱堆等对水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已众所周知,但水土流失,旱涝灾害,血吸虫流行区疫水对水环境的污染等问题却常被忽视或仍鲜为人知。

2.1水土流失与水环境恶化关系密切

水土流失是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水土流失与非点源污染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共生现象。所谓非点污染源为没有确定空间位置的污染源,也叫面源。非点污染源分散、范围大、难于监测和控制,具有不能用排放标准来衡量的特点。非点污染源的载体主要集中在地表径流,污染物质主要是氮、磷等营养物质和农药。

我市年度降水资源充沛(年降雨量在1300-1550mm之间),年际间分配不均,地表质地松散、易风化,再加上人为不合理的活动,水土流失严重(正常年份每年流失土壤2000万m3以上)。我市水土流失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坡耕地(全市142.5万亩)、开发建设项目、森林覆盖率低的山场。农业的发展及维持要求不断向土地投入化肥农药,其结果污染了土地并通过水土流失将污染物输入各类水体,造成了土壤有机质的迅速下降、土壤结构的破坏以及肥力的普遍衰减。

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直接影响水环境的水量和水质两个方面,主要集中在:①侵蚀泥沙本身就是非点源污染物,造成江河湖泊泥沙淤积,水体浑浊,降低了江河湖泊的防洪泄洪功能;②侵蚀径流和泥沙携带大量的化肥农药等污染物进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引起水环境恶化;③由于侵蚀泥沙和所携带的化肥、农药、病菌等污染物的进入,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进而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长。因此,水土流失不仅使得农业资源遭到破坏引起土壤退化,降低土地生产力,而且造成水环境的非点源污染和水质的恶化,已经成为当今农村水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2.2血吸虫流行区水环境令人担忧

据2003年底统计,××市血吸虫病流行区涉及七县(市、区)一郊的69个乡镇,流行村人口146.8万人,疫区面积503km2。全市共有5个为未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分别为:××市郊区、怀宁县、望江县、宿松县、枞阳县。未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的居民患病率2.55%,耕牛患病率3.36%左右。有2个达到传播控制的血吸虫病县(市),分别为:桐城市、潜山县。有1个达到传播阻断的血吸虫病县为:太湖县。

据调查,2003年底我市疫区钉螺分布总面积约0.92亿m2,其中江湖洲滩钉螺分布总面积约0.87亿m2(含垸内水网区),内陆(山丘区)钉螺分布总面积约0.05亿m2。主要原因是:①缺乏防治经费,难以开展有效的监测工作。一方面工程措施不能实施,另一方面化疗和灭螺药物难以保证,造成有的地区钉螺大幅度回升。②生态环境改变,加剧了血吸虫病传播。钉螺分布广,环境复杂;加上染源种类多,数量大,扩散严重,难以消灭。③缺乏有效的组织协调机构。血防涉及很多部门,如农业、水利、林业、环境等,同时受生物、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缺乏有效的组织协调机构;④缺乏法律保证。我国血防工作主要是人治,血防工作取决于领导重视与否,缺乏法律保证。近几年来,随着退田还湖、平垸行洪开展,将有一些洲垸重新变为有螺区。专家介绍说,人之所以会得血吸虫病,是由于生产或生活过程中皮肤接触疫水感染了血吸虫尾蚴,而尾蚴必须在有水的环境里才能从钉螺体内逸出并侵入人体。而我市血吸虫病的保虫宿主除人外,尚有多种哺乳动物,特别是耕牛为主要传染源。此外,洪水频发,江湖水面面积大幅扩大,使钉螺扩散。因此,在今后的5~10年中,全市钉螺面积将会大幅度回升。重点疫区钉螺主要分布在重点疫区江湖洲滩(含圩内水网地区)、沿灌区干支渠地区,因环境因素影响,消灭十分困难。

2.3旱涝灾害频繁加剧农村水环境恶化

我市自然灾害频繁,降雨量的70%主要集中在汛期,甚至是汛期当中的几场大雨,而且年际丰枯变化很大,容易形成非涝即旱、旱涝交替发生的局面。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旱、涝、洪水等所发生的频率、影响范围以及破坏程度在明显加剧。据调查显示:全市境内流域的主要干流、支流和湖泊、水库的水质总体状况良好。但有些支流污染较为严重,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塑料、玻璃、废旧电池等不可降解物正大举“入侵”农村,村道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等随处可见;同工业垃圾一样,生活垃圾利用率极低,大部分都露天在城郊和乡村堆放,这不仅占去了大片的可耕地,还可能传播病毒细菌,其渗漏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水环境恶化。枯水季节这些居民生活污水和废弃物在河槽内积蓄,而到汛期雨洪而引发大部分支流积蓄的劣质水、污染水集中下泄,使干流和沿河湖泊水质受到严重影响,污水的下泄还导致沿河的城镇供水和下游湖泊渔业养殖遭受影响。非点污染源在暴雨或暴雨后对水质的影响最大,特别是90年代几次大洪水期间,洪水淹没了大面积的土地,基础卫生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灾区的粪便、垃圾、畜圈以及淹死的家禽和牲口造成环境和水源污染;同时洪水频发,疫水横流,使钉螺扩散,血吸虫病也死灰复燃。

2.4农村水环境恶化对农村饮水安全构成威胁

农村饮水主要是指农村和乡镇居民生活用水。我市农村饮水困难有两种类型--缺水型和水质型。缺水型标准主要有三种形式:⑴水源性缺水,⑵工程性缺水,⑶季节性缺水;而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水质性缺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受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影响的饮用水源、血吸虫流行区疫水的影响,以及人为因素导致水源污染等,而由此发生的饮水困难人口要远远多于缺水型困难人口。

根据市水利局2004年编制的《××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近期实施规划》中统计,全市需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总人数共计84.03万人,其中污染水影响人数43.56万人,占解决饮水安全总人数的52%,基本上各县市区均有,但以潜山、太湖、怀宁、望江等县为主;苦咸水影响人数12.76万人,占解决饮水安全总人数的15%,主要分布在桐城市、宿松县;氟超标影响人数0.91万人,占解决饮水安全总人数的1%,主要分布在潜山、枞阳两县;砷超标影响人数2.3万人,占解决饮水安全总人数的2.7%,主要分布在桐城市、枞阳县;局部地区严重缺乏饮用水人数24.5万人,占解决饮水安全总人数的29%,基本上各县都有。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严重影响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由于受资金、技术等多种原因,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4.1水环境污染及其影响

××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0%以上,农村人口主要分布在沿江圩区和低山丘陵区,该地区农村饮水以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为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环境也随之恶化。既在上文中罗列的除乡镇企业的污水排放、化肥与农药不合理使用所导致的农村面源污染、迅速发展起来的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以及居民生活污水和废弃物的乱排乱堆等对水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以外,水土流失,旱涝灾害,血吸虫流行区疫水对水环境的污染等问题也造成农村饮水没有安全可靠的水源,它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同时对农村的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2.4.2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及其影响

我市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主要分布在山丘区及部分圩畈区,饮用水源为地下水,其中有的地下水中有害物质超标,有的矿化度较高,造成水质差,引起对人体的严重危害。

高氟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长期饮用会引起骨骼损伤,我市部分地区已出现氟骨病症患者。

高砷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砷及其化合物是剧毒物质,长期摄入过量砷,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引起砷中毒。如桐城市高桥、孔城、嬉子湖三镇总面积达43km2的丘陵岗脊地区的地表水资源短缺,地下水含砷量严重超标,高达0.19mg/L,是《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最高限值的4倍,直接影响到32个村计3.5万人的身体健康。

苦咸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苦咸水的化学类型主要为氯化物型或硫酸氯化物型,已完全不能适于人畜饮用和农业生产的需要。据桐城市卫生防疫部门1999年至2002年对全市苦咸水区83个村8万人的抽样调查,肠道感染发病率为每人每年平均1.45次,较其它区域高出38个百分点,更为严重的是,苦咸水区儿童的发病率较其它区域高出60个百分点。长期喝苦咸水、严重危害了群众的身体健康,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村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

3.1农村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指导思想

根据1996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以及水利部和国家环保局的有关政策,确定21世纪初叶农村水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以提高农村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为目的,使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并重,结合农村的资源优势、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加强水的高效利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动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实施农村废物的资源化和能源化,实现农村社会和经济在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

3.2农村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总体思路

我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相对充足,应进行水环境容量研究和核算,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在此基础上对污染源进行治理。在制定水环境保护措施时,都应该结合自身的经济、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寻找适合本地区的水环境治理和保护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才能达到治理和保护水环境的目的.

4.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和保护的对策

4.1农村水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对策

农村水环境保护:包括水量和水质两个方面,水量与水质本身就是一对孪生弟兄,没有水量,水质无从谈起;离开水质谈水量,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水要求。严格地讲,应当在满足一定水质目标要求的基础上,按照水利部《水功能区管理办法》编制农村水环境保护规划,科学治水,节约用水,维护水体的良好水质,防止水源枯竭,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要加快区域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即水务体制改革,对供水、节水、排水、中水回用、污水处理等涉水事务进行统一管理,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是改革的必然趋势。

随着点源污染的控制,农业面源的污染已成为水环境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对农村水环境现状与水环境容量进一步了解的基础上,应当在关注乡镇企业的污水排放、化肥与农药不合理使用所导致的农村面源污染、迅速发展起来的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等对水环境造成污染问题的同时,进一步跟踪当代农村最新的发展趋势,充分重视水土流失、旱涝灾害、血吸虫流行区疫水造成水环境污染问题,并结合各种经济、法律、政策、宣传教育、水污染治理技术等综合手段,加强农村地区特别是小城镇地区的环境规划,加强各项环境管理措施,防止农村水环境进一步急剧恶化。

4.2加强水土保持的治理力度、走生态农业的道路

水土流失是加剧水质污染的主要因素,加强水土保持是防治水质污染的有效途径。由于侵蚀过程最终导致土壤生产力下降和河流湖泊的破坏。径流中携带的泥沙使水质量退化,携带的养分和农药影响水生物的生长。泥沙是最大的污染物,大部分农业养分和农药随径流而迁移。因此,必须改变没有水土保持措施的传统耕作方式,防止土壤侵蚀,减少泥沙、养分和农药的流失。

随着点污染源的严格控制和全面治理,在考虑水体污染控制时,非点污染源的控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但在治理非点源污染涉及政策、管理技术、市场调节、农民配合等方面,存在着技术困难、国情条件限制以及农民利益的协调等,在农业中又存在着化肥、农药的难以替代性等诸多限制因素。因此,必须加强非点源污染的治理力度、走生态农业的道路。首先应充分考虑农村区域特点,实行生态平衡施肥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从源头上控制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施用;第二,有效的水土保持经营管理方式可以防止侵蚀,减少径流,控制水质的退化。第三,在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上,必须把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作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即使搞人工治理,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面对大自然,人类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实践证明,大自然在不受人类干扰的情况下,是可以依靠大自然自身的力量来治理水土流失。例如生态治理中所采取的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湿地)、封山育林等措施,就是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实现生态的自我修复。第四,结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水、肥利用效率。

从根本上来讲,我市农业生产必须走生态农业的道路,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同时采取工程措施、行政措施、技术措施等,为大自然自我修复创造条件,增强其自我修复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的发展趋势,实现我市水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3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努力消灭血吸虫病

党和政府对消灭血吸虫病工作非常重视,已逐步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机制。国务院的国家“十五”血防规划提出了“压缩重疫区、突破轻疫区、巩固监测地区”的总血防目标,是符合我国血防工作实际的。

关于防治策略及措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市防治血吸虫病的总目标应是疾病控制,减少疾病的危害,而不是消灭。疾病控制的策略应以化疗为主,结合易感环境灭螺和健康教育,目的是减轻血吸虫病的危害。由于我市流行的为日本血吸虫病,传染源种类众多,而且中间宿主钉螺水陆两栖,防治难度更大,所以防治目标应当是坚持综合治理、科学防治的方针和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治病与治穷、治愚相结合,逐步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法制管理。

对于我市水利部门而言,一是应当抓住机遇,把“三农”问题作为当前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工程项目带血防治理。把长江中下游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的规划与血防工作结合起来,在规划中注意与解决血吸虫病问题。二是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制订全市水利血防规划。水利血防的工程措施主要是结合堤防建设、河道整治、渠道硬化、涵闸改造、人畜饮水、微水工程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水利工程,改造钉螺孳生环境,阻止钉螺沿水系扩散;非工程措施主要是制定水库、涵闸等水利设施的调度方案,调节水位,蓄水灭螺。三是确保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在流行区,不论是湖沼地区还是山丘地区,人们因生活饮用疫水而感染血吸虫病的情况较为普遍,要切实做好安全饮用水。建议在疫区可挖水井、筑沙滤池、兴建简易自来水,以排除水体中的尾蚴。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应将水煮沸后饮用,也可在水中加入漂白粉、生石灰等使用。经过长期的努力,在我市控制血吸虫病,即让血吸虫病和疫区水环境不再成为重要的卫生问题是完全可能的。

4.4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兴利除害结合,防洪抗旱并举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利用各种先进的预测预报技术和手段,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及时运用行蓄洪区和分洪河道,做到了“拦、分、蓄、滞、排”合理安排,严密防守、科学抢险,使洪水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实现了对洪水的科学有效防控。1998年的大洪水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调整和转变治水思路势在必行。就是人类不给水出路,水就不给人出路。因此在水利专项规划中,不能侵占行洪河道,要注意给河道让出一定的宽度来,防止人为约束河道造成恶果;在堤防建设上,要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在一些山区、支流或非人口密集区,要适度控制堤防建设规模;在防汛工作中,要加强分蓄洪区建设,科学合理地运用分蓄洪区;在处理江湖关系、雨洪资源利用等一切工作中,都要按照给洪水以出路这个思路来展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天和谐的理念。

从单纯的防洪减灾转变为在考虑防洪减灾的同时,如何充分利用雨洪资源,更多地为人类造福。首先就要保护宝贵的水资源。在自然条件下,水是可以循环利用的,但如果破坏了自然的平衡,环境就要发生变化,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就会受到影响。其次应对干旱缺水,有多种措施。按照常规做法,解决时间分布不均,主要靠修水库、塘坝多蓄水。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农业、水利设施抗灾能力低,靠修水库与其它蓄水工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量短缺问题,建设节水型社会才是解决我市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

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兴利除害结合,防洪抗旱并举。要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提高水库、蓄滞洪区的运用效益,增加地下水的回灌补充能力,尽可能多的利用洪水,实施地下水的补灌、湿地和水资源的保护。也就是说,人与水要和谐相处,才能保证大自然生态平衡,建设美好家园,享受美好生活。

4.5切实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近年来,国家集中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农村饮水解困的工程建设,逐步改善了农村的饮水条件,取得良好经济与社会效益。××市农村饮水困难人口分布于七县一市及郊区,截至2003年底,全市已解决农村饮水困难总人口25.09万人,全市受益乡镇184个,受益村1185个;全市共完成工程总投资5875.5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753万元;共建成各类饮水工程2169处。在继续完成和巩固农村饮水解困任务基础上,将农村饮水工作重点将转移到解决饮水安全方面。根据《××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近期实施规划》,规划2004~2005年全市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总人数28.8万人,兴建供水工程743处,估算工程总投资10520万元。农村饮水安全关系××市500万农民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关系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

根据我市项目实施区人口饮水安全的现状,对不同类型区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坚持以小型工程为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针对项目区影响饮水安全的原因,根据水源条件和经济条件及以往解决饮水困难的经验,确定工程措施和工程规模。在人口密集区以建集中供水工程为主,对居住分散的,则建分散式供水工程;在水源严重污染区、高氟水区、在高砷水区等区域,为节省投资,方便管理,根据水源条件和污染情况,采取“寻找好水源,建集中供水工程”和“常规处理加活性炭深度处理,建集中供水工程”两种工程类型;在苦咸水区,人口居住相对集中,还可采取“电渗析或反渗透除盐”的工程类型。

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涉及水利、卫生、环境、农业、计划、财政等各个部门,必须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分工协作,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水质处理与水源保护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强农村饮水水质监测,有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防治管理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介绍大豆重迎茬对大豆产量、品质的影响,并提出防治措施,即合理轮作、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合理耕作、施肥、地下病虫害防治及适当增加播种密度等。

1重迎茬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1重迎茬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大豆重茬、迎茬危害程度与重茬年限、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水分状况等有直接关系。重茬年限越长,危害越重。从土壤类型上看,土质肥沃、微酸性土壤,减产幅度小于土质瘠薄、偏碱性土壤;从土壤有机质看,同一重茬年限,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减产幅度小,反之则大;从地势上看,在水分不足的情况下,平地和二洼地减产幅度小,而岗坡地减产幅度大。一般迎茬可减产10%~15%,重茬可减产15%~30%。大豆重茬年限越长,减产幅度越大,如遇到自然灾害(干旱、高温)年份,减产更严重,甚至绝收。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主要引起荚数和三粒荚减少、瘪荚增多等。

1.2重迎茬影响大豆植株干物质的生产积累

正茬大豆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迎茬、重茬1a、重茬2a、重茬3a大豆的干物质积累量,而重茬大豆又低于迎茬大豆。不同生态区间比较,西部风沙干旱区、中西部盐碱土区减少幅度较大,东部低湿区与中南部黑土区减少幅度较小。

1.3重迎茬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从产量构成因子来看,迎茬大豆的产量构成因子均较正茬大豆呈下降趋势,重茬年限增加,降低产量严重。

1.4重迎茬对大豆品质的影响

重迎茬大豆百粒重下降,病粒率、虫食率增加,商品质量显著降低。据富锦、虎林、龙江、海伦、讷河、宾县调查,迎茬百粒重平均为18.2g,比正茬降低了2.7%;重茬百粒重平均为18.0g,比正茬降低3.7%。迎茬病粒率、虫食率分别较正茬增加了39.7%、41.6%;重茬的病粒率、虫食率分别比正茬增加了95.5%、106.8%。迎茬和短期重茬对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3a以上的长期重茬,大豆的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脂肪含量明显减少。

2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

种大豆不宜重茬和迎茬,也不宜种在其他豆类之后。“油见油、三年愁”,大豆重迎茬减产的主要原因是根部病虫害的严重危害,根系分泌物、根茬腐解物、根际微生物的变化,破坏了共生固氮系统,抑制了根的吸收能力,使植株代谢减弱,植株生育缓慢,产量降低。

3减缓大豆重迎茬危害的技术措施

3.1合理轮作,尽量减少重茬,适当迎茬

在当前大豆重迎茬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应把重茬和迎茬区别开来,尽量减少重茬,适当迎茬。因此,风沙盐碱土地区以及土壤瘠薄的岗坡地和孢囊线虫病、菌核病、根蛆严重的地块,不能种植重迎茬大豆。在重迎茬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要坚持“宁迎勿重”的原则,可选择有机质含量高的平川地和二洼地种植重迎茬大豆,重茬也只能重1a。对于那些开发晚、有机质含量高的地块,虽可适当重茬,但也不可重茬年限过多。

3.2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

大豆重迎茬,各种病虫害很多,比如灰斑病、苗核痫、食心虫等,一年一更换品种,新品种抗病力很强,选择种植抗线一号等抗病性强、增产效果好的品种品系。国内外研究与实践证明,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是减轻重迎茬影响大豆产量与品质的有效措施。另外,还应做好不同品种合理搭配、轮换种植,以减轻重迎茬危害。

3.3合理耕作

进行合理的土壤耕作,可以破坏板结层,为大豆根系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并可有效减轻病虫危害。在土壤耕作上,坚持以深松为主的松、翻、耙、旋相结合的土壤耕作制,大力推广应用深松耕法,要避免原垄耕种。

3.4增施农肥,合理应用化肥,适量补充微肥

一般地块施用优质农肥15t/hm2以上,瘠薄的岗坡地施用20t/hm2以上。可采用秸秆还田的方法增加土壤有机质。一是秸秆粉碎翻压直接还田,将作物秸秆用机械粉碎,施少量氮肥或喷洒酵素水剂,结合秋整地翻入土壤;二是运用发酵剂、发酵素,或加入畜禽粪等按照一定比例,制造优质秸秆肥还田。

化肥的施用要做到氮、磷、钾搭配,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确定氮、磷、钾和微肥的适宜比例及肥料品种。

3.5搞好地下病虫害的防治

近些年,地下病虫害有加重的趋势,一般用大豆种衣剂,按药种比1∶75~100进行包衣,或用质量分数为35%乙基硫环磷或质量分数为35%甲基硫环磷,按种子量的0.5%拌种,防治大豆根蛆和孢囊线虫以及根腐病。

防治管理论文范文6

漏洞即集中渗流通道。在汛期高水位下,堤防背水坡或堤脚附近出现横贯堤身或堤基的渗流孔洞,俗称漏洞。漏洞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说来有:①由于历史原因,堤身内部遗留有屋基、墓穴、阴沟、暗道、腐朽树根等,筑堤时末清除;②堤身填土质量不好,末夯实,有土块或架空结构,在高水位作用下,土块间部分细料流失;③堤身中夹有砂层等,在高水位作用下,砂粒流失;④堤身内有白蚁、蛇、鼠、獾等动物洞穴,在汛期高水位作用下,将平时的淤塞物冲开,或因渗水沿隐患、松土串连而成漏洞;⑤在持续高水位条件下,堤身浸泡时间长,土体变软,更易促成漏洞的生成,故有“久浸成漏”之说;⑧位于老口门和老险工部位的堤段、复堤结合部位处理不好或产生过贯穿裂缝处理不彻底,一旦形成集中渗漏,即有可能转化为漏洞。根据出水清浑可分为清水漏洞和浑水漏洞。漏洞出口一般发生在堤内坡下部或坡脚附近。开始时因漏水量小,堤土很少被冲动,所以漏水较清,叫做清水漏洞。由于洞周土体浸泡时松散崩解,或产生局部滑动,或堤身填土含砂重,土体可能被漏水带出,使漏洞变大。如漏洞出浑水,或由清变浑,或时清时浑,则表明漏洞正在迅速扩大,这时,漏水转浑,发展成为浑水漏洞。如不及时抢救,则将迅速发展成为堤防决口。堤防有发生蛰陷、坍塌甚至溃口的危险。因此,若发生漏洞险情,特别是浑水漏洞,必须慎重对待,全力以赴,迅速进行抢护。

二、漏洞险情的抢护原则:

漏洞是江河防汛中最严重的险情之一。若发现和抢护不及时,很容易导致大堤溃决,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一旦漏洞出水,险情发展很快,特别是浑水漏洞,将迅速危及堤防安全。所以一旦发现漏洞,应迅速组织人力和筹集物料,抢早抢小,一气呵成。抢护原则是:“前截后导,临重于背”。即在抢护时,应首先在临水找到漏洞进水口,及时堵塞,截断漏水来源,同时,在背水漏洞出水口采用反滤和围井,降低洞内水流流速,延缓并制止土料流失,防止险情扩大,切忌在漏洞出口处用不透水料强塞硬堵,以免造成更大险情。

三、漏洞抢护方法:

由于漏洞一般在迎水坡有洞口,所以抢护应以外堵为主,视情况在堤内出口用倒滤井为辅,或两者兼施的原则。自古至今,抢险漏洞的方法很多,有塞堵法:塞堵漏洞进口是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尤其是在地形起伏复杂,洞口周围有灌木杂物时更适用。一般可用软性材料塞堵,如针刺无纺布、棉被、棉絮、草包、编织袋包、网包、棉衣及草把等,也可用预先准备的一些软楔、草捆塞堵。在有效控制漏洞险情的发展后,还需用粘性土封堵闭气,或用软帘、蓬布盖堵,然后再压土袋或土枕,直到完全断流为止。在抢堵漏洞进口时,切忌乱抛砖石等块状料物,以免架空,致使漏洞继续发展扩大。但软帘盖堵是最常见的有效措施之一。根据软帘所用的材料不同,效果也不一样,且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近几年进行的堵漏演习情况来看,洞口位置的探找,软帘的材料,抢堵的程序都十分重要,都决定了抢堵的成败。

四、传统软料材料的弊端

当发现漏洞进水后,将软帘顺坡滚展下去,洞口已被履盖,背河水流明显减少。但在较短时间内或是在抛压土袋过程中洞内水流又继续扩大。究其原因有几种因素。1、使用的软帘材料遇水变硬不柔软,与堤坡坡面不能紧密吻合。2、使用的软料材料太软易变形。当封闭洞口后,洞内形成真空吸力猛增,把软帘局部吸入洞内,平面软帘横向收缩变形,洞口周围的软帘布形成大小不均匀的折叠纹,水流从缝中流速加剧,降低盖堵效果。3、当软帘展铺后,有目的的往上抛土袋时,由于堤坡或软帘表面光滑,土袋在水中易集中滑向下边滚筒外,迫使软帘绷的更紧,与堤坡展辅闭气后,由于洞口周围土壤受水泡处于饱和状态,若在洞口处猛抛土袋或重物,将会扩大洞口,使软帘变形,造成洞口再次进水,起不到盖堵作用。

五、土工合成软帘材料的优点

土工合成材料7O年代末引入我国。并在抗洪抢险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在1998年长江洪水和松花江洪水抢险中,土工合成材料也发挥了很大作用,随处可见编织袋筑起的挡水子埝,防风浪的彩条布。实践证明,土工合成材料应用于防汛抢险有着其他材料不可替代的优点。

土工合成材料在防汛抢险使用中有如下特点:一是整体性强;二是抢险速度快;三是适应性强;四是储运方便;五是造价低;六是经久耐用;七是可重复利用。

土工合成材料主要分为土工织物和土工膜两大类,分别为透水材料和不透水合成材料。在防汛抢险中主要利用土工合成材料的排水反滤和防渗功能,与传统的抢护材料相比,采用透水性软帘有比较突出的优点:1、制作简单:即采用聚脂长丝无纺土工布做软帘,在上面或两层中间加一层由高密度聚乙浠通过热塑挤压而成的土工网即可。2、防真空:防冲、保沙、透水、防止洞内形成真空。3、防滑:无纺土工布在堵漏应用中与地面接触摩擦力大,可防滑。4、吸水快:无纺布软帘表面粗糙吸水性好,吸水快每平方能吸水13公斤,能迅速增加软帘的自重。软帘进水后能快速使软帘靠自重和水压力的作用下沉,迫使软帘与堤坡坡面接触盖堵漏洞进水口,而漏洞形不成真空,然后在软帘处抛投粘性土。再加适当配重,易与堤坡吻合接触。5、防变形:柔韧性好,抗拉强度高,可有效地防止软帘横向收缩变形,是传统材料所无法比拟的。6、施工速度快:由于其质量轻,运输方便等特点,应用时速度快,符合抢险要抢早抢小的要求。短时间内能有效地防止洞口扩大,给抢护赢造时间。7、整体性强:可根据险情的需要,做成所需面积,保护面积大,无薄弱环节。8、适应性强,对洞口形式和土质无条件限制,展铺后,适用于一般机械大型推土、卸土、倒土多种闭气方法。9、透水性:透水性织物的反滤机理,使漏洞出水口由浑水变为清水,使其逐惭闭气。使其漏洞逐渐达到闭气。10、储运方便:重量轻,易搬运,易保存,还可以折叠。11、节约投资:制做简单、造价低。生态保护:在抢险中不用或少用石料、柳料、梢料和木桩等材料,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六、软料材料的应用效果

透水性软帘盖堵。当洞口较多且较为集中,附近无树木杂物,逐个堵塞费时且易扩展成大洞时,可采用大面积透水性软帘盖堵,可沿临水坡肩部位从上往下,顺坡铺盖洞口,或从船上铺放,盖堵离堤肩较远处的漏洞进口,然后抛压土袋或土枕,并抛填粘土,形成前戗截渗,达到堵漏的效果。

在2001年,长垣县局研制了透水软帘,通过多次试验,堵漏及时,效果明显。如在软帘抢堵进水洞口的同时,在背河抢修减压井或养水盆,且采用大型抢险机械,效果更好,且能达到消除之目的。

防治管理论文范文7

关键词:楼板裂缝结构加固

一、裂缝产生的原因

混凝土水灰比、塌落度过大,或使用过量粉砂

混凝土强度值对水灰比的变化十分敏感,基本上是水和水泥计量变动对强度影响的叠加。因此,水、水泥、外掺混合材料、外加剂溶液的计量偏差,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而采用含泥量大的粉砂配制的混凝土收缩大,抗拉强度低,容易因塑性收缩而产生裂缝。泵送砼为了满足泵送条件:坍落度大,流动性好,易产生局部粗骨料少、砂浆多的现象,此时,砼脱水干缩时,就会产生表面裂缝。

混凝土施工中过分振捣,模板、垫层过于干燥

混凝土浇筑振捣后,粗骨料沉落挤出水分、空气,表面呈现泌水而形成竖向体积缩小沉落,造成表面砂浆层,它比下层混凝土有较大的干缩性能,待水分蒸发后,易形成凝缩裂缝。而模板、垫层在浇筑混凝土之间洒水不够,过于干燥,则模板吸水量大,引起混凝土的塑性收缩,产生裂缝。

混凝土浇捣后过分抹干压光和养护不当

过度的抹平压光会使混凝土的细骨料过多地浮到表面,形成含水量很大的水泥浆层,水泥浆中的氢氧化钙与空气中二氧化碳作用生成碳酸钙,引起表面体积碳水化收缩,导致混凝土板表面龟裂。而养护不当也是造成现浇混凝土板裂缝的主要原因。过早养护会影响混凝土的胶结能力。过迟养护,由于受风吹日晒,混凝土板表面游离水分蒸发过快,水泥缺乏必要的水化水,而产生急剧的体积收缩,此时混凝土早期强度低,不能抵抗这种应力而产生开裂。特别是夏、冬两季,因昼夜温度大,养护不当最易产生温差裂缝。

楼板的弹性变形及支座处的负弯矩

施工中在混凝土未达到规定强度,过早拆模,或者在混凝土未达到终凝时间就上荷载等。这些因素都可直接造成混凝土楼板的弹性变形,致使砼早期强度低或无强度时,承受弯、压、拉应力,导致楼板产生内伤或断裂。施工中不注意钢筋的保护,把板面负筋踩弯等,将会造成支座的负弯矩,导致板面出现裂缝。此外,大梁两侧的楼板不均匀沉降也会使支座产生负弯矩造成横向裂缝。

后浇带施工不慎而造成的板面裂缝

为了解决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和温度应力,规范要求采用施工后浇带法,有些施工后浇带不完全按设计要求施工,例如施工未留企口缝;板的后浇带不支模板,造成斜坡搓;疏松混凝土未彻底凿除等都可能造成板面的裂缝。

二、裂缝的预防措施

1、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质量检验以及混凝土和易性的要求确配合比。严格控制水灰和水泥用量。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减小空隙率和砂率以减少收缩量,提高混凝土抗裂强度。

值得注意的是近十几年来,我国一些城市为实现文明施工,提高设备利用率,节约能源,都采用商品混凝土。因此加强对商品混凝土进行塌落度的检查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

2、在混凝土浇捣前,应先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避免过多吸收水分,浇捣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既振捣充分又避免过度。

3、混凝土楼板浇筑完毕后,表面刮抹应限制到最小程度,防止在混凝土表面撒干水泥刮抹。并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楼板浇筑后,对板面应及时用材料覆盖、保温,认真养护,防止强风和烈日曝晒。

4、严格施工操作程序,不盲目赶工。杜绝过早上砖、上荷载和过早拆模。在楼板浇捣过程中更要派专人护筋,避免踩弯面负筋的现象发生。通过在大梁两侧的面层内配置通长的钢筋网片,承受支座负弯矩,避免因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的裂缝。

5、施工后浇带的施工应认真领会设计意图,制定施工方案,杜绝在后浇处出现混凝土不密实、不按图纸要求留企口缝,以及施工中钢筋被踩弯等现象。同时更要杜绝在未浇注混凝土前就将部分模板、支柱拆除而导致梁板形成悬臂,造成变形。

三、裂缝的处理方法。

1、对于一般混凝土楼板表面的龟裂,可先将裂缝清洗干净,待干燥后用环氧浆液灌缝或用表面涂刷封闭。施工中若在终凝前发现龟裂时,可用抹压一遍处理。

2、其它一般裂缝处理,其施工顺序为:清洗板缝后用1:2或1:1水泥砂浆抹缝,压平养护。

3、当裂缝较大时,应沿裂缝凿八字形凹槽,冲洗干净后,用1:2水泥砂浆抹平,也可以采用环氧胶泥嵌补。

防治管理论文范文8

关键词:高等学校 国防教育 社会价值

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以来,高校国防教育的社会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与展现。所谓价值“是反映价值关系实质的哲学概念。在主客体相互关系中,客体是否按照主体的尺度满足主体需要,是否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的作用,这种作用或关系的表现就成为价值”。[1]

高校国防教育的社会价值,反映了高校国防教育客体与社会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具体是指整个社会作为主体把国防教育活动作为客体,从其过程或结果中获得价值。社会能够从高校国防教育活动中得到什么样的价值满足呢?我们认为是人的培养。任何时代的统治阶级都把培养他们所需要的人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从教育对于社会来说,它发展了人的价值,增值了人的价值。可以说教育过程就是人的价值的积累过程”。[2]因此,高校国防教育的社会价值就表现在培养了符合社会需要的大学生,通过国防教育把大学生训练得具有更大的价值。

国防教育对于人的价值和对于社会的价值是统一的。我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国防教育活动培养党和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人才。人本身虽然是国防教育活动直接的成果,但是,人本身不论是在教育活动中还是今后进入社会,他们的一切活动都是社会活动的组成部分,他们都对社会维持其存在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些贡献就是对社会的价值。如果我们把这些价值做进一步分析,就可以把它们分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促进价值和管理价值以及对整个国家、民族、人类的发展价值。

一、经济价值

高校国防教育的经济价值是指国防教育所培养的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参加社会生产实践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的一部分。这一部分是指经过国防教育培养的人所产生的高于没有经过国防教育培养的人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而不是指受过国防教育的人所产生的全部经济效益。受过国防教育的人之所以能够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高校国防教育在与经济领域的相互关系中,促进着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通过国防教育,当代大学生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和谋略能力得到加强,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人才需求局部过剩的当下,这些一专多能的人才进入社会经济领域,就可能很快成为现代化生产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科技与管理人才,推动企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

另一方面,国防教育提高了人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间接地形成经济价值。这主要表现在国防教育对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价值。研究国防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价值是基于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性联系。生产力归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而国防教育则归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根据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规律,不难看出,国防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起着积极的作用。从国防教育与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主要的因素――劳动者的关系看,劳动者是指有一定体力和智力的人,是首要的生产力,而国防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来看,生产力由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构成,其中,人的因素是生产力最活跃、最具潜能的主导性因素,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所以,应该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加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发展,从而实现其经济价值。

二、政治价值

政治价值是指通过国防教育培养为社会政治服务、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发展的价值。军事是国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本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又具有重要保障作用。军事实力的强弱,往往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决定着一个国家能否有效地维护本国的安全和发展利益。因而,军事具有独特而巨大的经济、政治、文化价值,在阶级社会里,这种价值是不可取代的。[3]一定社会阶级通过国防教育制造舆论,宣传政党纲领、方针、路线和政策,从而使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接受符合时代潮流的政治观点的影响,促进青年政治社会化。所谓青年政治社会化,就是指青年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从价值标准、行为规范、政治态度、理想信念等方面采用社会已确立的政治标准来衡量、约束自己,使自己达到内化并和社会保持同一,形成一定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并外化为自己的政治行为模式,扮演该政治体系所需要的政治角色,这样,他就成了该政治体系的支持者和拥护者。[4]今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平建设时期强化国防教育的政治功能,就是通过各种途径,系统地对广大青年,尤其是大学生进行主旋律的教育,其中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集体主义道德观和各种行为规范的教育等,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这样才能使未来各级党政领导权力都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手里。

三、军事价值

高校国防教育在与军事领域的相互关系中,促进着军事领域的变革与发展,这表现为高校国防教育的军事价值。高校国防教育促进军事领域的发展主要通过所培养的人才进入军事领域而实现的。一方面,在大学生中开展国防教育,使大学生向往军营、崇拜军人,从而在大学期间或大学毕业后走上军营的工作岗位。目前,部队的主要管理指挥以及技术人才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地方高校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另一方面,在大学生中征集的新兵,也为部队补充了新的血液,增加了大学生在部队的比例,提高了官兵的整体素质,适应了现代化军事发展的需要。

四、文化价值

高校国防教育的文化价值,首先表现为对社会文化,尤其是国防历史文化的传递和保存。人类的文化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传递的。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通过教育传给下一代,才能保存起来。因此,高校国防教育活动在客观上就起到了传递和保存国防历史文化的作用。其次,高校国防教育的文化价值表现在为民族(国家)间的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教育是社会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5]民族文化之间的传播和交流,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和本民族文化的繁荣。学习国外高校国防教育的有关知识是我国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活动的必备内容之一。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就能学习、了解到外国的一些国防教育以及其他国防知识,从而达到吸收其国防文化、社会文化的精华,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和本民族文化的繁荣。

再次,高校国防教育的文化价值表现在文化渗透、创造功能。高校国防教育传播的是社会主流文化,必须在社会整体文化大背景下进行。当前,高校国防教育的主旋律就是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但是,当今社会除了社会主流文化之外,还有非主流的各种亚文化形态,如军营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等。高校国防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应自觉吸收各种亚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以促进主流文化的发展和国防教育学科的建设。但是,这些亚文化现象也有一定的自发性,其中还包括一些不健康的因素,国防教育应发挥自己的文化渗透功能,将社会主流文化渗透到各种亚文化中去,引导其发展方向,调节社会文化冲突、创建良好的文化交流、文化吸收、文化融合氛围,进而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服务。

五、管理价值

高校国防教育在与其他管理领域的相互关系中,通过价值理念的渗透,积极影响其他管理要素的机制变革与发展,从而表现为管理价值。高校国防教育不仅具有教化和管理的双重功能,而且还能够通过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丰富现代管理的人文价值取向,落实以人为本与军事化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大大提高管理效率。高校国防教育的管理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传播人文精神,为现代管理提供广博深厚的文化价值依托,有利于为社会和经济生活开发新的资源和潜能。二是有利于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为人们提供精神世界的价值导向系统,有利于人们在价值信念上达成共识,从而有利于规避人际摩擦、减少组织内耗和规则执行及产权运行等方面的费用成本。三是有利于实现效率与情感的平衡,落实人本管理原则。任何群体中,正式组织是以契约关系来维持,而非正式组织则是以情感关系来维系;正式组织以效率逻辑为行为准则,非正式组织则以情感逻辑为行为准则。管理者如果只按照效率逻辑来进行管理,而忽略人们的情感需求,显然不能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当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继承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优良传统,形成了人性化的管理理念,成为落实人本管理原则的方法论基础,是实现效率逻辑与情感逻辑动态平衡的有效途径。

六、发展价值

高校国防教育的发展价值是指通过国防教育实现的具体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价值促进社会群体得到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价值。人类社会生活内容丰富,然而教育不仅仅限于传递人类现成的、已有的生活经验,教育还在传授过程中对教育内容进行整理、选择、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解释,以及产生对生活的创造,从而使得教育具有发展社会的价值。但是,教育的发展价值不是直接实现的。不论是从人们发展教育的直接目的和愿望来看,还是从实现价值的途径和手段来看,这种发展价值都是间接的。高校国防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子系统,其发展价值毫无疑问也是一样。开展国防教育的直接目的,首先是提高国民的国防观念,达到保卫祖国之目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同时提高国民的综合素养、社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如进入社会生活,理解社会,被社会接纳等。其次是求生存,获取某种物质生活资料。在提高理解社会生活,或者求得物质生活生存的能力的同时又获得了自身人性的发展,作为社会群体也就是整个群体的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得到了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8页.

[2]陈理宣.教育价值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1页.

[3]张明仓.军事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第11-12页.

防治管理论文范文9

关键词:生态健康;森林健康;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策略

1生态健康

生态健康与生态系统健康应该是同一个定义: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有机体;生态健康是指生态系统具有稳定和谐的组织结构、较强的活力和恢复力、畅通的生态流,对相邻的系统没有侵害作用。显然,健康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理想状态,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主动介入生态健康管理,就是要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2森林健康

森林健康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稳定和谐的森林结构,较强的抗灾能力,并能为人类提供较多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森林物质产品。

2.1森林健康管理

森林健康管理,就是为了维护、促进或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而采取的措施;森林健康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抗逆能力,增强维持森林系统稳定性与和谐性,除去或避免系统中或系统外危害森林健康的因素,创建有利于森林生态健康的良好环境条件,使森林提供更多的服务功能。

2.2森林健康管理目标与措施

森林健康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森林健康管理,让不健康的森林逐步恢复健康,让健康的森林持续健康,让新培育的森林从开始就保持健康。健康的森林应在森林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一些生物和非生物的因素不会威胁和影响到现在或将来森林经营管理的目标。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能够在维持其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又能持续满足人类对森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需求。

森林健康经营要点是健康经营规划,把健康的思想贯穿到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全过程:火险管理,包括可燃物处理、火险分级、杜绝野火、控制火烧等内容;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森林健康系统监测与评价,在全国建立森林健康监测计划,为国家制订政策提供森林状况和变化趋势的信息资料;人为促进的生态系统自然修复方法,即天然林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林以近自然经营为主,注重游憩功能、公众参与和环保意识教育。

3林业有害生物管理

有害生物管理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生态健康原理,采用先进的生物管理学手段和有害生物调控技术与策略,对有害生物实施科学控制,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是运用森林健康理论,采取先进的生物管理学手段和有害生物调控技术与策略,对林业有害生物实行有效管理,预防森林生物灾害发生,维护生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

森林健康理论是一种新的森林经营管理理念,它不仅是今后森林经营管理的方向和工作目标,而且对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工作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传统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理论是把森林病虫草作为工作目标,森林健康理论则是把培育健康的森林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这样,就把森林的病虫草火等灾害的防治上升到森林保健的思想高度,体现了生态学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森林病虫草火防治的可持续控制问题,使森林病虫草火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向更高的层次转变,使森防工作者一跃成为森林的保健工作者。

4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策略

人类在管理有害生物的漫长过程中,逐渐懂得了有害生物的有害性不是绝对的道理,管理理论由“斗争”逐渐转变为科学管理,管理策略逐步完善,走过一条由有害生物的单一防治到综合防治,由综合防治再到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这个发展历程标志着人类对有害生物的认识和对有害生物防治理论的探索和提高。但是,这些理论都没有突破“被动”防治的框框,局限在“防灾救灾”的范围内。因此,笔者认为,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应该以森林健康理论为基础,采取“营林为主,适当干预,精密监测,精确管理”的管理策略,对林业有害生物实施有效管理。

4.1营林为主,培育健康的森林将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工作贯穿于营林工作始终,也就是说,从种苗开始,一直到抚育管理、采伐更新,将培育健康森林作为营林主要目标:科学划分立地类型,实施标准化造林;以地带性植被为主,建立多类型植被;因地制宜,乔灌草结合,合理搭配;加强种子繁育和苗木培育工作,促进遗传多样性;加大现有林扶育力度,及时伐除病弱木,增强森林抗逆能力;提高低产林改造强度,更新老虫源地森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活力;改善现有林木采伐方式,禁止皆伐和“拔大毛”式采伐方式;对天然林减少人为干扰,以防止外来物种入侵为主,保护原生植被;加强检疫执法,防止林业有害生物扩散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4.2以生态调控手段为主,对造成灾害的林业有害生物进行适当干预

对已经造成灾害的林业有害生物,采取生态学调控手段,进行必要的防治;暴发成灾的,有必要时,选用针对性强的、不伤害非靶标生物的无公害药剂,采取先进的施药措施,进行人工防治,禁止使用杀虫(菌、草)广的药剂,尽量不要采用全面布撒的施药方式,以免伤害非靶标生物,并造成面源污染;对一些危险性有害生物,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及时根除。

4.3精密监测,精确管理

精密监测、精确管理的目的就是对生态系统实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非健康生态系统,采取先进的生物管理措施,及时、快速地恢复“患病”生态系统的健康;或者对处在健康、亚健康状态的生态系统,采取一定的、合理的措施,维护生态系统保持在比较稳定的健康状态。也就是说,有害生物的“双精”管理(精密监测,精确管理),不仅仅是要克服被动防治和单种防治带来的弊端,更重要的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国庆.生态健康与有害生物管理[J].中国园艺文摘,2008(3):40-41.

[2]张国庆.生物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OL].科学网,[2008-04-30].

[3]张国庆.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组织与管理[J/OL].科学网,[2008-04-15].

[4]张国庆.论有害生物的“双精”管理[J/OL].科学网,[2007-08-23].

[5]张国庆.林产品标识溯源系统框架设计[J/OL].科学网,[2008-01-09].

[6]张国庆.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J/OL].科学网,[2007-12-15].

[7]张国庆.林业生物灾害防控的法律保障[J/OL].科学网,[2007-11-02].

[8]张国庆.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体系研究[J/OL].科学网,[2008-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