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印刷技术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7-06 21:53:48

印刷技术论文

印刷技术论文范文1

[关键词]印刷史;出版史;图书馆学家;印刷工业;中国

伴随着电子书媒介与“无纸阅读”方式的盛行,基于纸质媒介的印刷书与纸本阅读方式本身则成为了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作为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国的我国,对于印刷史的研究一直在不温不火地进行着,其中,图书馆界的研究者和印刷界的研究者成为两大学术主力。

1图书馆学界的“印书史”研究

图书馆学家们关注书籍的印制与形成是自然发生的研究缘起。以曾经在北京图书馆工作多年的张秀民(已故)老先生和钱存训博士为代表的一些学养深厚的图书馆学者们,把对印书史的研究扩展到对印刷史的研究,分别著有传世的关于印刷史研究的代表作。正如钱先生所说:“现代印刷并非单指印书,除用纸张印刷的纸币、纸牌等以外,还包括在纺织品、金属、塑料、皮革、木版、玻璃、陶瓷等表面上的各种印刷。但是一般学者对印刷术的研究,主要对象是书籍,因为文字和图画的复印乃是人类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体,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影响。”…所以,被誉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的发展历史在图书馆界的研究者们看来,就是一部书籍图文的印刷史。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为中国印刷史研究的成长时期,这个时期的书史研究与教学开始兴盛,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的图书馆学系都开设了中国书史课程,书史内容中融合了印刷史(主要是印书史)的内容,所以可称之为以图书出版印刷史为主流的研究阶段。

1956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两校图书馆学系都给新招收的一年级本科生开设中国书史课,并编出了新的书史讲义,其中以北京大学刘国钧先生的《中国书史简编》影响最大。

武汉大学皮高品先生也于1956年推出《中国图书史讲义》油印本,书中提出按社会发展的五种形态对中国书史进行分期,故在材料和观点上都有所创新和突破。1964年修订增补后铅印,1986年又以《中国图书史纲》为题由吉林省图书馆学会出版发行。

专门研究印刷史的当数北京图书馆张秀民先生于1958年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一书。作者在广泛收集古今中外有关印刷术的文献资料和实物例证的基础上,提出雕版印刷发明于唐初贞观年间之说,论述了印刷术对亚洲与非洲、欧洲的影响,编制了“世界印刷术发展年表”,“朝鲜金属活字史料”等。

张静庐先生(1898—1969)历时20年苦心收集、精心整理、辑注,推出了七部专题出版史料,全书共250万字,收录了自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7年间出版事业的重要资料。

除上述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和大型史料集之外,这一时期还出版了一批有关中国出版史的通俗性普及性读物,如刘国钧著的《可爱的中国书》(1952年)、《中国书的故事》(1955年)、《中国的印刷》(1960年)、《中国古代书籍史话》(1962年),陈国庆著《古书版本浅说》(1957年),阿英著《中国年画发展史略》(1954年)、《中国连环画史话》(1957年)等。

这个时期突出的特点是出版史、印刷史的研究互相交叉融合,由于研究者都来自图书馆界、出版界等文史领域,所以印刷史研究实际上是着眼于图书文献范围,书史、出版史、印刷史研究融为一体。

20世纪60年代中至70年代是我国印刷史研究的萧条时期。除刘国钧、张秀民等又编写出几本有关书史、印刷史的通俗小册子,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内部编印几本“中国书史”讲义外,几乎没有出版印刷史学术新著发表。尤其是1966年至1976年间大陆内地的出版印刷史研究基本陷入停滞状态。

就在内地处于停滞状态之时,港台及海外学者没有停止出版印刷史的研究工作,编辑出版了一批著作和论文集,这一时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及图书馆学研究院的名誉教授、兼东亚图书馆馆长钱存训先生撰写的《中国古代书史》一书。该书原名《书于竹帛》(WtittenonBambooandSilk)英文本完成于1957年底,1962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20世纪80年代为复苏壮大时期,五年内出版了三部以出版史、报刊史、印刷史为名的通史著作,各具特色,均有建树,标志着这一阶段的高起点,也预示出版印刷史研究经长期蓄积、准备,盛期将临。这一时期国内也是以出版史研究为主流,但海外的钱存训博士为印刷史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钱存训的《纸和印刷》(PaperandPrinting)是英国学者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andCivilisationinChina)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ChemistryandChemicalTechnolo-gy)的第一分册。该书出版后在海内外影响巨大。

1987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在中国图书史研究上又迈出新的步伐,郑如斯、肖东发编著了成套的教材,即《中国书史》、《中国书史教学参考文选》、《中国书史教学指导书》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这三本书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图书馆专业教材,故发行量较大,被多次印刷,广泛流传。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的教授谢灼华主编的《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注意从广泛的文化领域去说明图书出版、编纂和图书馆发展轨迹及相互关系,分析中国图书对世界文明发展史的贡献,局部理顺典籍发展的线索。

1989年最突出的成果是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张秀民的又一鸿篇力作——64万言的《中国印刷史》。该书详细、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自唐初贞观年间印刷术发明后,迄清末1300余年的印刷事业的源流演进。不仅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更有许多新鲜资料和独到之处,被美国印刷史专家钱存训称为“划时代的作品”。

20世纪90年代为中国出版印刷史研究的丰收时期。研究的深入还表现在一些学术专著视野开阔,角度新颖,富有论辩性。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教授曹之先生的《中国印刷术的起源》一书是中国出版印刷史专题研究的新成果,开拓了研究印刷术起源的新思路,其方法是通过对各种文化现象的多角度扫描,全方位、多学科地论证“唐明说”。

220世纪后期“大印刷观”的印刷史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印刷工业界的一些学者专家们在对印刷史文化积累与保护措施的关注、印刷史知识的教学普及方面也有新动向,如1982年6月、王仿子先生联名提出《关于建立印刷技术博物馆的建议》,经过各方面的长期努力,1993年底举行了中国印刷博物馆奠基典礼,1996年6月举行了隆重的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典礼。1985年9月,北京印刷学院首次开设《中国印刷史》课程,由张树栋、张耀昆合编教材《中国印刷史(讲义)》。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印刷科技界专家对印刷史研究领域的加入,倡导“大印刷观”、从科技史角度研究印刷史问题的观念逐渐彰显,成为与传统的图书出版印刷史研究的观念相并列的另一流派。

1976年后,、王仿子、范慕韩等先生倡导建立“中国印刷博物馆”。在鼓励学术研究之下,印刷史学研究成果迭出,先后出版了多种重要的印刷史书,1993—1999年举办了6次印刷史学术研讨会(北京5次,台北1次)、百余篇,出版5册论文集等。

1991年6月南开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隋唐史方向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国印刷术的起源》,赵永东著,作者从雕版印刷术的定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物质条件、古代社会技术发明的一般机制和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技术背景等方面全面探讨了雕版印刷术的起源问题。1998年4月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方向方晓阳的博士毕业论文《中国古代特技印刷工艺研究》,从印刷工艺角度研究了古代的特技印刷。

1999年出版的张树栋等印刷科技专家合著的《中华印刷通史》填补了印刷史上的大部分空白,赢得了业界同行专家的高度赞誉。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的肖东发教授盛赞该书是用大印刷史观、横跨中华各民族、纵贯历史五千年,视野开阔、有史有论、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该书后来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简明浓缩的版本。

以上约10年之间,印刷史学之研究成果远胜往昔。呈现如下突破:①由书史、印书史向印刷文化史转进;②由印刷文化史向印刷科技史转移;③由传统印刷史观向大印刷史观转移;④由争论“发明”年代向探讨“起源”时间转进;⑤由唐初向上延伸至隋代、南北朝、新石器时代;⑥由清末向下延伸至当代;⑦填补历史空白的《中国印刷近代史》及《中华印刷通史》问世;⑧中国印刷史由1300年往上延伸5000年,往下延伸百年。由雕刻凸版延伸到雕刻孔板、由汉民族延伸到各少数民族、由印纸延伸到印织物;⑨确认了与韩国的雕版纸上印刷品的发明先后之争,及多项模糊不清的史实结论。

3印刷史研究的认识观和方法论

如前所述,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出版印刷史研究的学者大都来自图书馆界、文化学术界,对印刷史的研究其实是关于印书史的研究。钱存训《纸与印刷》、《书于竹帛》,从书名就可显示图书馆界的学者将印刷史视为印书史。张秀民、曹之等先生的研究也关注的是印书史。研究者们在历史唯物论认识观与方法论指导下,注重实物考证与史料查证,这也是出版印刷史学领域通用的研究方法。90年代后,随着“大印刷观”的推行,研究界开始扩展史料考证范围,并进行了工艺史、专题史研究。

1993年在全国第一次印刷史研讨会上,郑如斯教授《书史研究与印刷史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一文辨析了两门独立学科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她认为,书史与印刷史是交叉学科,两者研究的内容都涉及到图书的印刷。当然,两者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在书史研究中,图书是主体。对印刷的研究是第二位的。在印刷史研究中,印刷术本身的发展变化是主体,图书只是印刷品成果之一种,对图书的研究是第二位的,透过图书探索印刷技术发展的成就和水平。

印刷的起源,历来是中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诸多论断,大都根据文献上的记载加以解释。大部分意见分歧,只是由于对早期文献中镌刻或印刷的关键名词解释不同。研究的方法在突破了印书史的套路后,强调探讨“起源”。中国是世界上发明印刷术最早的国家,但无法确切知道中国的印刷术是何时由何人发明的。它是一种经验的长期累积,是一种源流的演进发展。从横的方向看,是相互重叠、综合应用的工艺。所以,探讨中国印刷史的源流演变,可将其看作一条光谱的谱带,李兴才先生更确切地比喻为一条调子丰富的连续调灰色尺,它可以概分为暗部、中间调、光部三大部分,但无法截然地明确分界。张树栋先生在《试论中国印刷史的历史分期问题》中,主张将中国印刷史分为四个时期:准备与发明时期;手工刷印的发展与繁荣时期(古代史);近代印刷术的传人与发展时期(近代史);现代印刷术的兴起时期(现代史)。

印刷史研究中观点的歧义,往往源自技术分析的差异。由流溯源,使得近年来的印刷史研究更加倾向于技术的分析。如周广学、宋青梅整体勾勒出活字印刷的技术演进过程及变化的原因,并首次对不同阶段泥活字印刷技术进行了类型分析;而杨玲通过对宋代雕版印刷的基本要素纸、墨与基本工艺的考察,结合文献与考古资料,揭示宋代雕版印刷业繁荣背后的物质技术原因。

在实证研究方面上,北京印刷学院尹铁虎先生对毕升泥活字的仿真复原研究,是近年来我国在印刷史实证研究方面的一次方法创新。

从大印刷史观研究中国印刷史,即从整体的、全面的、全程的、全方位的角度来研究。

1996年6月1日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典礼之时,召开了第二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落实论文49篇。论题进一步深化、细化、方位更广阔。会上延续了对印刷史研究的历史观、方法论的探讨。自然地显现出图书馆界与印刷科技界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着眼点差异。

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曹之教授《关于印刷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探讨了印刷史研究的关于“印刷术”的概念问题。曹教授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说明,认为印刷术不是印染术,适宜采用约定俗成的“印字术”、“印书术”。钱博士也认为,一般学者对印刷术的研究,主要对象是书籍,因为文字和图画的复印乃是人类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体,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影响。

关于印刷术的起源问题,曹先生认为其发明时限范围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不可能有千年之久。不能把印刷术的发明时间同应用时间混为一谈。印刷术就是印书术,但在研究印刷术起源的时候,就不能从研究印刷图书开始。

对于“大印刷史观”,曹先生认为要从造纸史、制墨史、制笔史、藏书史、目录学史、教育史、抄书史、书业贸易史、图书亡佚史、佛教史、石刻史、外交史、篆刻史、拓印史、文字演变史、印染史、货币史等多方研究,全面考察。印刷史研究是一个巨大的综合工程,需要由一支考古工作者、印刷工作者、文献工作者等组成的一支“大”的队伍,要努力改变各自为战,信息闭塞的研究现状。

印刷工艺界人士与图书馆界人士的认识观与方法论各有特点。海外与内地的观点也略有不同。范慕韩先生的“大印刷观”和李兴才、张树栋先生的“大印刷史观”大同小异。“以印刷为伍,着眼点自然是印刷”,“对中国印刷历史的研究,理应、也只有沿着印刷工艺技术的发生、发展这条主线,顺藤摸瓜,才能逐步接近历史的真实,再现中国印刷术的发展过程。”印刷工业出版社的黄浮云、张子谦在《用大印刷史观研究印刷史势在必行》一文中指出,“印刷虽是以新闻出版为中心的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但从根本上讲,它是工艺技术,是工业,它的起源和发展,是沿着印刷工艺技术发展这条主线进行的。”

印刷工艺界人士认为,印刷术的导源和历程,织物印刷的起源,套印术的肇始和发展,近代印刷术的传人和发展,以及印刷设备、器材、科研、教育等一系列与印刷相关的领域的研究和考证,都是印刷史研究的内容和对象,一个全面、系统、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中国印刷史的局面将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图书馆学界“大印刷观”的重点是强调方法论体系的博大,印刷工业界“大印刷观”的重点是强调研究对象范围的扩大延展。

4印刷史研究的现状和未来态势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现了“盛世修史”的繁荣气象,印刷史研究也得到新的发展。笔者曾在2005年通过对国家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检索,得知馆藏现有关于印刷史方面的各类图书资料近30种,其中部分在2000年以后出版的专著举例如下:①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钱存训著,郑如斯编订.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②简明中华印刷通史/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③插图本中国图书史/萧东发、杨虎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④近代西欧印刷媒介研究——从古腾堡到启蒙运动/项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⑤古代版印通论/李致忠著.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11;⑥中国版本文化丛书/任继愈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2。

近年来的研究成果频出。由北京方志编撰委员会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北京印刷志》(2001年),该书史料详实,生动准确地反映了北京印刷业渐进的演变过程,从而也折射出中国印刷业的发展脉络,为后人研究北京乃至中国的印刷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国家设立了多项印刷史研究的项目来鼓励开展印刷通史的深入系统研究。以中国印刷博物馆为基地的印刷史研究活动也在我国印刷工业界的一些老专家的坚韧努力中得到持续进行并发扬光大。

印刷技术论文范文2

(一)大印刷观为基础的印刷术视野我们分析印刷文化的构成体系,可以从“文化”的角度着眼,从“印刷术”产生于人类社会、服务于人类社会、又为人类社会所改造和创新等社会现象来抽象提炼,概括出印刷文化体系的主要构成单元。我们对于印刷文化的认识基础是来源于“大印刷观”。长期以来,传统印刷观念把“印刷”理解为仅仅是印刷书报杂志。这种落后于时代、落后于经济发展并带有很大局限性的旧有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束缚了人们的手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印刷事业的发展。大印刷观是以系统、整体、全方位、多角度的方法来看待“印刷”的。印刷从属于文化这一概念已为人们所共识。文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事实上印刷远远超出文化的范围,现代社会已充分显示印刷的社会性。即使在古代,印刷除应用于书籍印刷外,还应用于宗教(佛像)、金融(纸币)、政治(告白)、生活(印布)等各个领域。由于过去以出版为中心研究印刷史,所以书籍与印刷关系的研究比较详细,认识也较深,而对印刷在其他领域的功能与作用,及其对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则缺乏研究或研究较少。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印刷技术日新月异,功能不断完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新的领域不断开拓。印刷技术的应用领域已不再局限于文化、教育,印刷技术现已扩展到诸如:工业、农业、商业、科技、艺术、宗教、财政、金融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众多领域。“印刷”作为一种特种工艺技术正在更广泛的领域为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无愧于人类“文明之母”的称誉。印刷术发明后,主要用于印刷各种书籍,为出版服务。因而形成印刷业从属于出版业的结构模式,一般以出版机构命名沿袭千余年直至近代。传统印刷观,即以出版为中心,影响着印刷史的研究。如:在考证印刷术发明年代时,往往以印本书籍最早出现的年代作为印刷术发明年代的依据。这一论点已在学术界引起争论。大印刷观也应用到印刷史的研究之中。近年来,不少海内外学者提出了以大印刷史观作指导进行印刷史的研究。李兴才先生主张从整体的、全面的、全程的、全方位的角度系统研究印刷史。大印刷史观派生于大印刷观,应用于印刷史研究可以揭示印刷术长期被人们忽略的潜在社会功能与作用,对印刷术的发明做出更准确、更公正、更全面的评价。大印刷史观逐渐为印刷界众多人士承认与接受。张树栋先生提出的大印刷史观的涵义是:“站在印刷立场,从印刷角度出发,以印刷工艺技术的发展为主线,坚持历史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系统地研究印刷史。”这对印刷史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钱存训教授在《中国印刷史的研究范围、问题和发展》一文中也对印刷史领域的新课题进行了扩展性思考。他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应该怎样考虑结合社会学、人类学、科技史、文化史、中外交通史等对印刷术的发明、传播、功能和影响等方面的因果加以分析,进而研究其对学术、社会、文化等方面所引起的变化和产生的后果,以及印刷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有没有产生影响?对现代西方文明和近代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有什么相同或不相同的因素和后果?印刷术对社会变迁有怎样的功能?笔者认为,所有这些研究新课题的提出,正是一种大印刷观的视角,同时也从线性的印刷史研究拓展到多元的印刷文化研究的新思路。(二)印刷文化的范畴体系综上所述,印刷文化的研究范畴是比较宽泛和丰富的。其主干部分由器物文化、技术文化、制度文化、行业组织文化、信息文化等要素构成。所谓器物文化,是属于物质层面的印刷文化,即由印品及其印刷设备所积累形成的一种印刷文化。印刷在不同载体介质上的印品丰富多彩,就拿印刷在纸本上的图书来说,图书的产生相应地就产生了传统媒介与典籍文化,而围绕图书的研究,则衍生出了“图书文化”这个研究分支。不同时期、不同介质的印品、不同装备的印刷设备及材料(比如,位居我国印刷业重要行业协会的组织就是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则形成了不同形态与特质的印刷器物文化。这是一种生产资料和产品所构成的器物文化,也是一种媒介文化。所谓技术文化,则主要是由印刷技术的发展历史、印刷技术的动态趋势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所构成的印刷文化范畴之一,包括印刷术的特性、印刷术的功能与价值、各种印刷术的演变历程与技术创新等。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印刷文化(比如我国古代以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为代表的雕版印刷技术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所谓制度文化,是指管理和调节印刷行业的各种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等印刷行业的各种知识成果与精神财富所构成的精神层面的印刷文化。所谓行业组织文化,是指主要由印刷行业的各种学会、协会、科研教育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等机构组织及其活动,以及行业代表人物的专业活动与知识成果等因素所构成的印刷行业文化。所谓信息文化,反映了一个行业的信息生态和信息活动所形成的文化业态。控制论的奠基人维纳(Wiener)在1948年指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专门指出了信息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信息是事物表现的一般形式,信息就是消息,具有一种知识属性。印刷行业所产生积累的大量书、报、刊等传统纸质文献资源和磁盘、光盘、网络数据库等虚拟数字资源,构成了印刷业信息文化的知识核心部分。以上各个文化子系统互相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印刷行业的文化整体系统。

印刷文化的社会知识价值

毋庸置疑,印刷文化是孕育和推动人类其他文化发展的“文明之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集》中有30多次提到谷腾堡和他的印刷术,以及后来的印刷机,高度赞誉了印刷术作为最伟大发明的意义。美国文化人类学学者克利福德•格尔兹的代表作《文化的解释》认为,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而文化就是这些网。印刷媒介的出现对人类社会整个交往环境、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过程有着极其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印刷媒介在很大程度上重新钩织了人类所悬挂在上的文化之网。印刷文化塑造了人类文化的诸多特性。印刷术带来了空前浩瀚的书籍,随之而来的是对这些书籍的编目、分类、整理,以及著作本身的索引。这势必引起知识分类的革命和学术传统的变化。麦克卢汉传播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媒介是人身体的延伸,媒介可以改变人的心理和思维方式,进而在某种程度上重构社会组织。他在《媒介通论》中还特别指出:“在五百年的时间里,关于印刷术对人的感受力的影响所做的明确的评论和了解,实在是寥若晨星”。在他看来,印刷术的同一性、连续性和线性的特征影响了人们的思维过程。西方有一批历史学家在“新社会文化史”的旗帜下开始研究“知识”,探讨知识的组织和传播,以及人们对知识的接受等内容,他们将此称之为“知识的社会史”或“知识社会学”。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印刷媒介这一过去不受重视的内容进行研究,进而探讨知识、文化、社会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在知识和传播领域中,印刷与书籍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在中国,留存下来诸多种关于书籍的各种论述和体裁,如艺文志、经籍志、购书记、卖书记、藏书约、书目、书跋、书序、题跋、书志、书刻、书约、校勘记、注疏、补遗、章句、疏证、读书记、书话、词话、诗话、评点、夹注、眉批以及有关禁书、焚书、藏书、书厄的表达,书籍地位之崇高自是不言而喻。印刷文化形态下的书籍造就了一代代独特的社会知识精英阶层。

作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雕版

印刷技术论文范文3

自1984年经国务院准,每四年一届,CHINA PRINT展览会已成功举办了五届,为世界六大印刷展之一。三千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已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中心。北京作为我国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市场和辐射力。商家能否进入北京,对占领全国的市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984年开始,成千上万的专家、经理人来到北京,参观中国印刷及相关行业的奥林匹克盛会―CHINA PRINT。她已成为了印刷经理们工作计划中不可错过的部分。在这里参观者可以亲眼看到印刷出版业全过程中各类技术、设备的现场演示。而任何其他一个国内同类展都不可能像China Print一样,对整个相关行业产生如此巨大、深远的经济和技术方面的影响。历年来,China Print展会都给我们展示了国际最先进的成熟技术和设备,而这在其他展会上是无法看到的。

回顾2001年CHINA PRITN的盛大场面,我们仍然记得那六天中我们经历的紧张、兴奋和成功。10万名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32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观者, 300多名中外媒体记者和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家参展商,以及45,000平方米的展览场地,都打破了以往各界印刷展的纪录。然而更让我们感到骄傲的是100%的参展商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认为这是“历史最好的一届CHINA展会”。

有目共睹的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不断成熟的商业和市场经济,中国印刷出版经理人们对市场的意识和创新的渴求,都将是我们和所有 CHINA PRINT参与者们一道再攀高峰的动力。

展品大类

印前处理系统、印刷机、装订设备、包装与整饰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印刷器材、检测仪器表、印机自控设备及其它配套机电产品,纸张加工设备及材料、丝网印刷及广告制作技术设备器材、各类二手印刷及相关设备、瓦楞纸箱及纸加工、包装加工的机械设备。

展会特色

新产品新技术最佳场所

许多在欧洲刚推出的技术设备都选择CHINA PRINT作为与中国乃至亚洲观众见面的平台。各类新产品新技术会,使CHINA PRINT展成为印刷业各方面行家了解和亲自体验最新技术和设备的最佳良机。

展会贸易气氛浓

从第一届开始 CHINA PRINT已成为印刷业、出版业、广告业的制造商、经销商、采购商的贸易平台,吸引着来自中国和亚欧各地的买家。在上届展会,90%海外展品样机被留购,成交和成交意向金额超过1亿美元。国内展品成交达到目5000多万元人民币。上海印机集团在展会上出口成交240万美元。

海外参展公司过半

CHINA PRINT2005年展更将吸引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及港台地区的跨国企业参展。仅海德堡公司一家的展出面积就超过3000平方米。

国内外媒体报道宣传

CHINA PRINT一直是中国印刷同类展中最亮的一颗明星,高质量的展品,专业的观众和浓厚的贸易气氛吸引着国内外的各界媒体争相报道,如:《印刷技术》,《印刷杂志》,《中国印刷》,《今日印刷》,《广东印刷》,《印刷资源》,《印刷世界》,《纸和造纸》,《中国包装》,《中国机电报》,《中国机械报》,《广告世界》,《中国出版》,国际媒体有:Screen Printing,Package Printing,Graphic Arts Monthly,Eurographic Press,Paper and Druck, MacWrold,Print and Publishing,日ectronlc Publishing等。

专业展览和国际性专题研讨会完美结合

国内外专业印刷协会的紧密配合使一系列的高层论坛及专题研讨会将再次吸引印刷出版及包装行业的专家和经理人聚会CHINA PRINT2005。

一流的展会服务完善的展馆设备 1989年China Print获国际展览联盟嘉许为成员,经过了严格的检查及考验,无论是参展面积,参展商国际比例,参观人数,还是服务质量都经过了UFI的连续三届跟踪考察,获得优异评价。我们随时都服务在您身边。主办单位将一如既往的按照国际通的程序和服务标准进行招商 和现场服务。“CHINA PTINT”的展出地为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是中国最大、设备最完善的展馆之一。拥有优雅的建筑风格和高水准的技术设施。该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为参展商和观众提供了高效、优质的商务平台。

第六届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特

1.规模大

本届展会占用国际展览中心和全国农业展览馆全部展厅,84,000平方米,将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印刷展;参展厂商约800多家;观众达12万人次。

本届展会摊位面积较大的有:上海电气集团印刷包装有限公司6000 m2;海德堡4629 m2;北人集团公司4335 m2;联强集团1224 m2;多元数码印刷技术产业(中国)有限公司1100 m2: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936 m2;曼罗兰 (中国)有限公司600 m2;高宝552 m2;小森550 m2等。

2 国际性强

来自德国、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法国、瑞典、瑞士、荷兰、捷克、以色列、印度等20多个国家,及中国内地和台湾、香港地区的800多家厂商参加展出,海外参展厂商摊位面积约占总面积的40%。

主办方分别在美国、日本、德国、韩国、印度、俄罗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南非等国家和北京、上海、广州及香港、台湾地区等地举行了 ChinaPrint 2005新闻会和推介活动。预计有50个以上国家的专业人士参与本届展览。

3.综合性强

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门类多、展品全、相关活动多。展品范围包括:印前处理系统、印刷设备、印后加工设备;平版印刷、柔版印刷、凹版印刷、丝网印刷、喷墨印刷设备;印刷版材、油墨、纸张、其它配套器材;办公自动化设备、纸制品加工设备、特种印刷设备、广告制作设备及器材;检测仪器仪表、印刷自控设备等。展会还设立“印刷出版精品馆”.展示我国印刷企业设计和生产的高水平的印刷精品和印刷企业的形象和风采。

展会期间,主办方精心组织了一系列相关活动,有“国际印刷发展论坛”、“CTP版材最新成果信息会”、“中外数码印刷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与CEO对话”、“国际柔印技术发展高峰论坛暨国际技术交流会”、“国际凹印新技术发展研讨会”、“2005年中国药业包装高峰论坛”、“国际标签印刷技术论坛”等。

为了增加本届展会的文化气氛,中国印刷博物馆和德国古登堡印刷博物馆将展示古代印刷技术发明、发展史。博物馆的参展将增进人们对印刷历史和古代印刷技术的了解,使得印刷工业技术与中国文化的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4.时空广

印刷技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现代印刷术;版画艺术;影响;启示

所有技术的发展过程,都能够体现出它的延续性以及继承,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的、新颖的工艺技术都可以基于落后的、陈旧的工艺技术,不断发展。

一 现代印刷术的发展

我国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有过照相铜版印刷以及铅字印刷的印刷术,它属于凸版印刷术;用照相凹版以及雕刻凹版印刷的印刷术,它属于凹版印刷术;用石版、间接印刷、照相平板进行的平版印刷技术;以及借助于照相制版技术来进行镂印的印刷术,它属于孔板的印刷术。和以上提到的这些印刷技术相对应的是版画的不同种类,不同的印刷技术使得版画艺术进行创作的空间大大延伸,也给版画艺术工作人员带来了更多的使用手段。印刷属于机械复制类型的技术,而艺术需要表现出人们心灵的感受活动,通过版画艺术良好地结合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现代印刷技术开始在电子自动化方面大力应用,这同传统的使用手工操作进行的印刷技术不同,但现代印刷技术在印刷、间接性、复数性,以及制版这些方面的基本特征同版画的相同。为此,可以说,现代印刷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版画艺术也出现了很多新颖的研究主题。现代的时代不断发展,在进行版画方面的艺术创作时,不管是表现技法,还是表现精神,都会受到技术观念以及科学观念方面的深深影响。新颖的科学技术衍生出新颖的印刷手段,为此,版画艺术画家需要不断融合新颖的印刷技术,使之能够成为新颖的版画语言,借助于现代化的材料发展以及技术发展,缩短版画艺术同现代印刷技术之间的距离。

二 印刷术在质材上对版画的影响

版画质材性很强,不同的版画种类都对应着不同的技术手段以及质材要求,同时使用不一样的质材使用,就会产生不一样的版画画面效果,质材的每一次创造革新,也能给版画画面带来新颖的视觉艺术享受。现在的印刷材料一天一天变的广泛,凸版画使用的材料也有了多样化的发展,例如,麻胶版、实物版、塑料版以及剪切版等等这些材料让版画的风格变的异彩纷呈,同时也能够融合别的印刷方式。例如,美国的版画艺术大师休波顿借助于一种很薄很柔软的橡胶模板来当成凸版画的版材,然后把照相复制完成的图像移转到印版的表面,最后进行雕刻。通过这种方法,成功地对照相蚀刻的凸版技术进行了改造,能够给人们带来当代的视觉感受。现代印刷方式不单单给凸版画带来材料技术方面的革新,表现出来的图式也能够给凸版画的工作人员带去启示。版画工作人员深入研究凸版画的语言,会有现代电子电分印刷的因素影响,例如,在王华祥的《绿色背景》版画中,人们采用了近距离写实的方法,表现出客观形象的效果,让彩色版画朝着写实、具象方面发展,王华祥创作的肖像类版画十分相似于现代的彩色印刷品,现代高清晰度的印刷成果给其带来启示,让抽象性的技术语言成功地表达出近距离来。《平原上的舞蹈》这幅彩色木刻由张敏杰创作而出,他借助于现代的新颖印刷形式以及动画摄影技术,连续递进人物的动作,传达给别人生命的动力。以上所说的版画家成功地运用了现代印刷成果,站在社会学的立场上理解现代印刷技术的意义。为此,我们也需要靠这些印刷原理以及现代印刷技术成果,匹配起自身观念精神和版画视觉语言。

三 印刷术给丝网版画带来的启示

丝网版画同现代印刷术的联系最为紧密,丝网版画比其他的版画类型更加全面地吸收了现代印刷术精华。现代工业丝网印刷术的广泛应用,让丝网版画得到很大发展。古代的漏孔版应用具备了简单粗糙的图案,随着丝网印刷术不断发展,现代的丝网版画慢慢符合了现代人们在艺术审美上的要求,成为设计艺术以及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60年代盛行的波普艺术里,丝网版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景观艺术大师安迪尔的带领,现代版画慢慢被人们广泛接受。安迪尔一些作品就是进行物象上的简单重复,例如《玛丽莲梦露》,把美国明星照片当底片,同时使用黑白照片、彩色照片拼贴而成,用写实主义的具象艺术,丰富地表现丝网印刷技术。丝网版画在印刷方式也具有其他版画类型不具有的优势,丝网版画能够在凹面的实物表面印制,也能够在凸面的实物表面印制,能够完成简单图形的印刷,也能够完成精密的四色印刷,完全达到了现代艺术在艺术审美上的要求。丝网印刷让丝网版画人员不断运用新科技、新成果,这样一来,也加快了艺术性应用与技术性应用相互结合的步伐。

四 版画的未来发展启示

版画来源于印刷技术里的图像,由于文化传播上的需求,版画同印刷文字被人们广泛使用,版画技术也是绘画对印刷术的巧妙借用,由科技进步、造型艺术的紧密联系,加上机器制作、图像文本的改变,让人们的视觉文化也有了根本性的巨大转变,普通的百姓慢慢得到视觉文化产品,版画艺术同视觉经验、其他视觉文化快速发展。为此,可以说科技的进步过程也是版画艺术的进步过程,版画拓展空间也变的越来越大,有更多创造的可能性。

五 总结

基于工艺社会环境,我们需要掌握现代的文化核心,充满挑战传统版画的意识。艺术跟随着时代,一个时代匹配一种艺术。伴随科技飞速发展,印刷技术也会出现巨大革新,有更新颖技术手段,版画艺术也会随之演进、探索出新的创造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胡建清.浅析黑白木刻版画的艺术处理[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2] 李雨晨.女性美与自然美的结合——景德镇当代女性陶艺家创作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J]. 沧桑,2011,(01).

[3] 金晖.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价值与利用[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

印刷技术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印刷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已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突出能力本位,开发设计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是各高职院校推进深层次工学结合的关键环节和基础工程。笔者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的视野,对高职印刷技术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探讨。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主要经历了四个较为明显的阶段:一是“三段式”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主要是借鉴国内本专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模式并进行压缩复制,此时虽然已经明确了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理念,但仍沿用学科本位的形式。二是理论与实践分立的“二元”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在完善理论课程体系的同时,以廓清技能体系为特征,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实践教学学时,尤其是集中实训环节,但课程体系的变革仍停留在简单的课程组合,没有实现能力本位的深层重构,学科本位痕迹依然很重。三是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的典型特征是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设计课程,实施能力本位的课程方案,即在课程设计方法上,从以学科为起点的课程转换为以职业为起点的课程。Www.133229.coM这次课改可以说真正显示了高职课程从学科本位课程突围的姿态,但由于没能形成成熟的课程开发模式与技术,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流于形式,在能力分析与课程设置上,一些专业课程甚至出现“两张皮”现象。四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以职业工作过程系统化分析为特征,课程设计基于工作过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的特点,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方向。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从更高层次上体现了高职课程的能力本位

职业教育课程的能力本位,目前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然而,由于急于摆脱知识本位的束缚,对“能力”这一泊来概念的理解不免矫枉过正,很多情况下将“能力”单纯地理解为“岗位能力”,即满足学生当下就业需要的能力,以此作为课程建设的唯一出发点和立足点。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通过系统化、整体性思维观照,从更高层次上体现了对高职课程能力本位的独特理解。

对知识的重新审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认为,高职课程反对复制知识,但不等于消灭知识、不要知识,而是重构知识。“工作过程系统化”是对“学科知识系统化”进行“有距离观察”,以解放与扩展传统的知识序列课程的视野,寻求知识关联与分离的路线,确立新的课程内容定位与支点。因此,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通过知识解构与重构,高度融合知识与技能,从知识与技能如何互动的角度更高层次地体现了高职课程的能力本位。

对技术的理性认识不可否认,正是技术的独立性使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一个独立的高等教育类型,也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独特品格和形态。但当把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推向极致时,就可能走向“技术主义”,变成“物的技术”,人成为技术的“奴隶”和职业的“工具”。工作过程系统化是借助“人的技术”将“物的技术”转换为对社会财富过程的系统把握,以强调技术与技能的不可分性,寻求工作中“物的技术”与“人的技术”的关联。工作过程系统化是过程性技术,即以个体自身经验和策略等形式存在的技术——技能或所谓“人的技术”。因此,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关注技术存在向技术价值的转换,从技术与技能如何转换的角度更高层次地体现了高职课程的能力本位。

对职业发展的人性关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反对复制技能,反对单纯技能训练,强调综合,强调思维训练,以避免单纯通过拷贝工作步骤进行课程设计的弊病,寻求职业工作的变动与应对的策略。一是通过对现实具体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设计,把握具备具体职业特征的工作过程六要素,即工作的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进而掌握指导完成工作过程的思维过程的六步骤,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训练,也就是从具体的个性去获取普适的共性。二是通过对完整的思维过程的掌握与迁移,去应对未来变化了的具体工作过程。因此,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通过同一范畴载体的设计,在“重复”中掌握“同”的工作程序,在“类比”中习得“异”的工作特质,从行动与思维如何跃迁的角度更高层次地体现了高职课程的能力本位。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开辟了高职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新途径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在继承和创新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能力本位”的基础上,其工作过程系统化方法,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对“职业行动”这一复杂活动进行系统化分析,克服了职业能力系统化分析抽象、虚化的弊端,开辟了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新途径:一是通过对知识与技能、技术与技能、行动与思维等高职课程重要概念的厘清与界定,实现了高职课程知识观、能力观、教学观、质量观等课程观在高职课程理论上的内在统一,并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与程序,具化为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实现高职课程理论与高职课程建设实践的有机结合。二是通过对实际工作过程的分析,确立课程的职业培养目标,明确课程模式,在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将职业行动领域转换为职业学习领域,再进行学习情境的具体化设计,实现课程体系与具体课程的内在统一。三是通过系统化的课程项目、课程学习领域、课程情境等课程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四是通过仿真或真实工作情境的整体化、体验式设计,解决行动导向教学中学生主体性、评价多元化问题。可以说,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是高职课程改革的一次“颠覆性革命”。

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在印刷技术专业课程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一)印刷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的构建

工作过程系统化作为高职课程设计总的思路与方法,具体到某一门课程,主要应考虑三方面的层次与逻辑:一是根据课程性质选择课程模式,如学习情境课程、项目化课程、任务型课程、案例课程等;二是根据课程内容结构之间的关系确定学习情境(或项目、任务、案例等)之间的组合关系,如并行式、包容式、递进式等;三是根据技能与知识的有效整合方式组织和序化学习情境(或项目、任务、案例等)内容。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印刷技术专业可设计多种多样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下面以印刷技术专业部分主干课程为例,探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模式选择与内容设计。

以任务为载体的印刷工艺类课程印前工艺、平版印刷工艺、包装印刷工艺、印后加工等印刷工艺类课程是印刷技术专业综合性较强的核心课程。该类课程可根据印刷工艺的明确印刷任务、印刷准备、实施印刷、印刷质量检验等实际工作来选择和编排课程内容。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精品课程《平版印刷工艺》,以“精装书印刷”单个典型任务为载体,采用任务递进方式,并结合国家平版印刷工职业资格标准,将知识解构与重构,实现了技能与知识在工作过程系统化基础上的高度融合。

以项目为载体的印刷综合实训类课程如印前综合实训、印刷机操作综合等实训课程。该类课程可以选择印刷企业实际生产项目,按照项目类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课程内容安排,学生经过具体项目的反复学习训练,即可较全面地掌握图像制作与处理、菲林输出、印版制作、印刷品印刷、印刷品质量检验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以模块组合为主的印刷机结构与调节课程印刷机结构与调节这门课,可以说既是印刷工艺等综合类课程的基础课,其自身又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该课程可以印刷机的典型构造为基础,按照印刷机结构组成序列、难易程度、操作顺序等综合考虑,系统提取学习模块,使学生在学完各模块后整体把握印刷机结构,并能结合印刷工艺等课程的学习,掌握印刷机调节的步骤、方法和技巧。

以问题为中心的印刷故障排除类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涉及印刷质量故障和印刷设备故障两个类别。如印刷质量检验与控制,可根据故障性质、类别,以一个或几个故障问题为主线设置学习情境,将课程实施演变为一个连贯的实务操作过程。每个学习情境以解决、处理一个或一类故障为目标,学生完成所有学习情境的学习训练后,获得印刷质量检验与控制的系统化能力。

以案例为载体的印刷业务与管理类课程如印刷成本核算、印刷企业管理等课程。该类课程在开发设计中可根据实际工作类别、工作环节等设置教学单元,以典型案例贯穿单元内容,并且在每个教学单元后安排一定数量的典型案例供学生深入分析和讨论。课程实施建议进行小组或团队教学,将个人能力与团队精神培养相结合。

(二)印刷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应注意“系统化适度”系统化是一个组织构造范畴的概念,本身含有科学化、合理化、优质化、高效化等价值取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目的并不是要想方设法减少专业课程数量,而是在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原则下进行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优化。如果不考虑课程之间的有机关系、技能与知识间的结合方式,把理论和实践的概念过于通俗化,让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包容一切基础理论,如将印刷材料、印刷设备、印刷色彩等全部整合进印刷工艺,就将导致印刷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系统化泛化”,这样的课程设计实际上也是无法进行的。

印刷技术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 主要介绍数字印刷的概念及其特点,并分析数字印刷的关键技术和在 工业 界的应用。 

 

1 引言 

 

传统印刷有凸印、平印、凹印、丝印四大印刷,先是凸印一统天下,后来演变为以胶印为主导的情形。胶印固然可以提供良好的质量和较短的生产周期,但仍存在很多不令人满意的地方;而数字印刷具有个性化强、按需印刷交件快、使用劳动力少、占地面积小、节约资源等优势。由于在数字印刷工作流程中无需胶片,甚至无需印版、润版液及显影液,所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在图文转移时溶剂的挥发,有效地降低了对环境的危害程度[1]。 

数字印刷这一新技术自1995年在drupa展览会上展出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热潮,而我国的数字印刷近几年也有了快速的 发展 。 

 

2 数字印刷的概念及工作原理 

 

2.1 数字印刷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对数字印刷(digital printing)的标准定义,主要存在两个观点,一个是 计算 机行业的观点,另一个是印刷行业的观点。计算机行业把由数据输出到纸上的技术过程均称为数字印刷,不管它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因此也把这种意义上的数字印刷机称为打印机(printer)。而印刷行业则把由数字信息代替传统的模拟信息,直接将数字图像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印刷技术叫做数字印刷。 

数字印刷是用数字信息代替传统的模拟信息,直接将数字图像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印刷技术,它将各种原稿(文字、图像、 电子 文件、 网络 文件)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处理后,无需经过电分胶片输出、冲片、打样、晒ps版等工序和时间,而直接通过光纤网络传输到cmyk四色数字印刷机上印刷或直接进行分色制版的一种新型印刷工艺[2]。 

2.2 数字印刷的工作原理数字印刷系统一般由图文合一的印前处理系统与数字印刷机或照排系统组成。数字印刷利用印前系统,将图文信息直接通过网络传输到数字印刷机上,印刷出彩色印品。操作人员根据用户的要求及其所提供的原稿输入计算机(印前处理系统);在计算机上进行图文数据的处理,对图像进行色彩、阶调、层次等有益的调整,进行能满足用户要求的创意、修改以及文字合成等,再将图文信息进行编辑排版,最终将理想的图案、文字编排成用户满意的内容和形式。这些数字化的信息最后经过rip栅格化处理,生成相应的单色像素数字信号,然后将这些数字信息输出到电子数据控制中心,这样就可以进行分色制版;也可以将数字信号传送到印刷机的激光器上进行调制,发出相应的单色激光对印版滚筒进行扫描。由感光材料制成的印版滚筒经感光后就能吸附油墨或墨粒,这样就可把图文信息转印到呈印物上,完成印刷[3]。

3 数字印刷的关键技术 

 

3.1 静电成像数字印刷技术静电成像(electro-photographic)又称电子照相技术,其基本原理是用激光扫描的方法在光导体上形成静电潜影,再利用带电色粉与静电潜影之间的库仑作用力实现潜影的可视化,最后将色粉影像转移到承印物上完成印刷,将小颗粒的粉末附着固定在纸上成像。打印的程序各厂牌虽有不同,原理则大同小异。通常是将打印的资料转换成小点之后,以激光把小点扫描到一个旋转的滚筒上(滚筒用对光高度敏感的材料制成,并带有正静电荷,被激光扫描到的部位则转为负静电荷);当滚筒转到粉末槽的旁边,粉末带正静电荷,所以立即附着在激光扫描的部位,即是要打印的影像;这时一张带负静电荷的纸在滚筒下方出现,所带电极强度较激光扫描到滚筒上的略大一些,于是滚筒上的粉末就被吸到纸上,加热固定之后,打印就完成。这一流程单色走一次,彩色要走4次(cmyk四色粉末各走一个滚筒)。成像的粉末非常细小,通常是固体粉状[4]。 

3.2 喷墨成像数字印刷技术喷墨打印则采用不同技术,以小滴的墨水滴到纸上,组合成像,墨滴非常小。滴墨的位置靠喷墨头准确的精细移动,用多个不同彩色的墨水匣,可以打印出完全色彩的影像。一般要求油墨中的溶剂、水能够快速渗透进入承印物,以保证足够的干燥速度;油墨中的呈色剂能够尽可能固着在承印物的表面,以保证足够高的印刷密度和分辨率。因此,所使用的油墨必须与承印物匹配,才能保证良好的印刷质量。 

按照喷墨的形式把喷墨成像分为连续喷墨和按需(脉冲)喷墨[5]。连续喷墨所喷出的墨流是连续不间断的,在压力的作用下通过细小的喷嘴,在高速下分散成细小的墨滴。当每一滴墨滴离开喷嘴的时候被充以静电荷,通过改变电场的有或无来实现在承印物上的印刷。按需喷墨也叫脉冲给墨,它是将计算机里的图文信息转化成脉冲的电信号,然后由这些电信号来控制喷墨头的闭合,即实现承印物上的图文区或是空白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喷墨技术要属压电陶瓷技术。 

3.3 磁成像数字印刷技术磁记录成像技术与磁带的记录技术采用的是相同的记录原理,即依靠磁性材料的磁子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定向排列,形成磁性潜影;然后再利用磁性色粉与磁性潜影之间的磁场力的相互作用,完成潜影的可视化;最后将磁性色粉转移到承印物上[6]。 

磁性色粉采用的磁性材料主要是氧化铁,这种材料本身具有很深的颜色,因此,这种方法一般只适合制作黑白影像,不容易实现彩色影像。 

 

4 数字印刷的应用 

 

数字印刷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商业印刷、情报印刷、包装印刷、报纸印刷、卡片印刷、制罐印刷、短版印刷、按需印刷等。由于数字印刷的特点,它已经在印刷业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尤其在欧美市场,已经形成与传统印刷并驾齐驱的态势。 

 

5 结束语 

 

数字印刷技术以其不同于传统印刷技术的方式,越来越趋于成熟并引起广大关注。同时由于数字印刷开发的是以一个新的概念来开发的市场,与传统印刷业务也有本质的区别,所以随着我国印刷业务朝向短版、快速、个性化 发展 的领域进军,数字印刷将凭借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在我国得到飞速的发展。 

 

参考 文献  

[1]杨净.数字印刷及应用[m].北京:化学 工业 出版社,2005 

[2]贝内特.数字印刷和可变数据印刷[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8 

[3]时永青.数字印刷及其与传统印刷之比较[j].印刷杂志,2004(2) 

[4]胡维友.数字印刷与 计算 机直接制版技术[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7 

印刷技术论文范文7

关键词:CTP数字化印制工艺

 

CTP取代激光照排机是必然趋势,而且会非常快速。那么针对教材、教辅、普通图书实现CTP印制工艺,对出版社、代印点有什么好处呢?

1、对出版社的好处:

1)质量:

围绕胶片在不断的再版、修订再版时,带脏、马蹄印、划痕、重新拼版、拷贝都会带来质量的下降,因此出版物的印制质量是没有保证的。科技论文,CTP数字化印制工艺。科技论文,CTP数字化印制工艺。河北一新华说过,每年几千万的印刷业务中,再版的图书印制质量是最差的,不是技术、设备、管理不行,实在是胶片的质量太差,没法弥补。科技论文,CTP数字化印制工艺。

对比CTP印制工艺:

没有网点的损失,不会带脏等,可以根据自己印厂的印刷适性进行印前制版与印刷工艺的匹配,甚至是不同阶调的印刷补偿;利用特殊挂网技术配合CTP,可以轻松实现彩色300线、黑白175线的印刷,使印制质量进一步提高。科技论文,CTP数字化印制工艺。

2)成本:

对于有些出版社的教材在多省出版发行,出版社还要进行胶片的拷贝,胶片母板还要很好的保存,既是成本的浪费,也是管理上的麻烦。

对比电子胶片实现CTP印制工艺:

利用数据库保存电子胶片,极大的方便了管理,成本也进一步降低

3)效率:

春秋两季教材,对出版社、代印点都是一种挑战,电子胶片传版、CTP印制工艺都是提高出版、印制时效的有效手段。

4)对数字出版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电子胶片、与电子胶片一致的阅读PDF及JPG版面图是出版社出版资源建设所必需的成品数据,没有这个系统的支撑,出版社是获得不到真正与纸书内容一样的印刷成品电子文件的。

1、对印刷厂的好处:

对印刷厂来说,出版物采用CTP印制工艺后,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效率,提高现有印刷机的产能,可以干更多的印刷业务;印制质量提高,可以为出版社更好的服务;大大降低印刷过版纸的损耗,节省胶片再次处理的所有成本。随着CTP板材的快速下降,书刊厂从成本、质量、效率的角度希望采用CTP印制工艺,即使是针对再版印刷。

比如:

万象思维是一个做教辅出版的民营书商,其直属印刷厂是陕西思维印刷厂,有二十多台印刷机。陕西思维从07年开始应用CTP,现在每月CTP用版量达到了20000多张(最高峰时达到每天1500张版),100%淘汰了两台全开激光照排机。科技论文,CTP数字化印制工艺。不管是新书、再版书都全部使用了CTP。科技论文,CTP数字化印制工艺。

河北一新华是一家综合性大型印刷企业,已经购买了两台CTP,一台用于商业、包装印刷,一台专门用于教材、教辅、普通图书的印刷,河北一新华已经体会到了CTP工艺的好处,迫切希望上游出版社能给他们电子文件,以充分发挥CTP的优势。

印刷技术论文范文8

“云”色彩管理技术

云计算是一种分布式计算技术,其最基本的概念是通过网络实现软硬件和信息资源的共享。这不仅可以打破信息存取的地域限制,更能将庞大的计算处理过程自动拆分成无数较小的单元,并将这些单元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处理,然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通过这项技术,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在数秒之内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数以亿计的信息,具有和“超级计算机”同样效能强大的网络服务能力。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已渗入到印刷领域,并生发出一些崭新的技术和产品,影响到印刷产业的生产流程和方式。drupa2012上,就已经出现了基于“云”的色彩管理、远程打样、远程制作及远程印刷的产品,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

当前,色彩管理技术已经在印刷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通常的色彩管理都是针对印刷企业内部实施的,用以保证企业内印前与印刷环节的颜色一致性。但是,很多企业仍然面临色彩管理方面的种种问题。其一,印刷企业总是遇到与客户进行颜色沟通的困难。对于来自广告公司、设计公司,甚至是来自国外的电子设计文件,印刷后经常遇到客户对颜色不认可的情况。其原因在于设计者制作电子文件时的颜色条件与印刷企业的条件并不匹配,通常这种情况下,设计者除了要提供印刷电子文件外,还必须配合打样样张的确认。其二,如果一个印刷集团拥有多家印刷企业,或者同一批活需要在不同企业印刷,如何保证这些印刷企业印出的活件颜色一致,也一直是困扰印刷企业的现实问题。

事实上,如果设计公司与印刷企业使用了相同的特性文件,或者能将印前制作所使用的特性文件传递给印刷企业,就能够有效地进行颜色沟通。采用“云”色彩管理技术后便可以有效解决特性文件共享的问题。印刷企业可以很方便地将所有与颜色有关的数据通过在线测量方式输入到云端服务器,生成相应的参数曲线和特性文件,建立企业各种设备的颜色特征数据库,便于质量管理并与客户共享。不仅如此,利用这个颜色特征数据库还可以进行与标准数据的比对,记录印刷颜色的变化情况,给出设备颜色偏离标准值的定量指标。

用云网络平台管理印刷企业的设备颜色特性参数,其最大好处在于数据共享。印刷企业与客户、印刷企业与设计公司、印刷企业与有业务联系的各印刷企业之间,都可以通过授权共享特性文件,这样就开通了一条沟通颜色信息的绿色通道,从而保证各个环节颜色的一致性,这便是“云”色彩管理技术最大的亮点。

以北大方正虹云色彩管理系统为例,该系统是方正电子云服务平台中的一个模块,可以实现印刷企业色彩管理的云端服务。其各项功能包括为企业建立ICC特性文件、建立企业的色彩管理数据库、对企业的印刷色彩质量进行分析、远程印品质量管理等。从原理上说,利用这样的云色彩管理平台,可以实现更专业的色彩管理,克服了由于企业人员色彩管理操作水平不高甚至操作错误所导致的色彩质量控制问题。

X-Rite PantoneLIVETM也是一种云色彩管理系统,但更侧重包装印刷和专色印刷。更确切地说,这一系统其实是一个基于云网络平台的Pantone电子色谱。X-Rite PantoneLIVETM将所有Pantone颜色的光谱反射率建成一个庞大的颜色数据库,并考虑了不同承印物、不同印刷条件对颜色的影响,它就像是一个数字化的色彩银行,用户也可以把自己所需要的颜色加入到这个数据库中,便于今后的使用和与客户共享。比如当某一个品牌的包装要在世界各地印刷时,利用这项技术,印刷企业可以通过色彩银行很方便地和用户进行颜色沟通,而不需要使用实际的色样进行标样。由于采用了定量的颜色数据,通过颜色的测量和控制,用户就可以保证在不同地点印制的包装产品颜色,特别是品牌标志色的一致性。这项技术对于包装印刷企业以及为国际品牌加工包装产品的企业非常有意义。

类似的产品还有GMG公司的COZONE、CGS公司的ORIS Color Tuner、FFEI公司的REALPRO COLOURCLOUD和富士胶片的XMF COLORPATH等。可以预测,China Print 2013上这些产品肯定会以很大的宣传力度展现在中国观众的面前。

CTP技术

CTP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其在我国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也许正因为如此,drupa2012对CTP技术的宣传力度并不大,展出的产品也不多。

但是,CTP技术的成熟并不意味着其在应用上的成熟。在CTP技术推行的初期,有些企业受资金限制或因为对CTP技术的认识不足,仅仅购买了CTP制版机而没有配套数字化工作流程,仍沿用以前CTF的生产工艺;有些企业虽然购买了数字化工作流程,但是不会使用CIP3/4油墨预置等功能(或者是没有购买此功能),仅仅将流程软件当做RIP使用,浪费了大部分的流程功能,无形中造成了很大损失。事实上,用好CTP技术远不止是将其用来直接制版、省去胶片这么简单,完整的CTP技术的含义是将计算机直接制版、数字打样以及CIP3/4数字化工作流程融于一体,只使用计算机直接制版而缺少数字打样就不可能控制印品质量,不采用CIP3/4数字化工作流程就不能完全发挥出CTP技术的全部效益。笔者将CTP技术归为数字印前技术的看点之一,也正是由于国内印刷企业对CTP技术的应用仍有待提高。笔者希望印刷企业在观展China Print 2013时,能带着问题,关注CTP技术及其配套流程的发展。

在CTP技术方面,除了几个国际上的大品牌以外,国产CTP制版机近几年也异军突起,无论是从品牌数量还是机器的性能指标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占据了国内CTP市场的很大份额,值得印刷企业关注。特别是科雷CTP,既有热敏机型也有UV机型,配套佳盟优联或方正畅流国产数字化工作流程后,便可构成一个完整的CTP系统,实现印刷全数字化流程的功能。该系统以其非常高的性价比,不仅在国内销售,还出口到俄罗斯、欧洲、南美以及亚洲周边一些国家。

印刷技术论文范文9

【关键词】数字网络技术 飞速发展 印刷产业 挑战 解决措施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数字印刷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很多传统的印刷企业开始引进数字网络技术来提高印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造成以传统印刷为主的印刷行业开始面临强大的挑战,这些都严重抑制或阻碍了传统印刷的发展。为了能够使传统印刷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发展,相关企业必须采取积极有效解决措施应对数字网络技术对传统印刷的挑战[1]。本文将以传统印刷面临的形式为起点,分析传统印刷面临的机遇,并采取积极有效的解决措施,现综述如下。

1 数字网络技术对传统印刷的挑战

传统的印刷模式已经从单一的模拟时代开始向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数字网络时展和转变,这种核心技术的转变使得印刷产业在基础上也发展了很大的变化。从计算机进入出版、印刷业开始,传统型的印刷生产服务大众化市场在不断的发生着渐进式的变化。近年来,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开始对传统印刷机进行改造,从而促进传统印刷的发展。但是,在数字网络技术下很多传统印刷人开始手忙脚乱,很多印刷企业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这一新的调整,他们到处寻找新的经营、管理、产生模式,建立ERP网络等,这些举措在积极应对挑战外可能存在囫囵吞枣之势。

同时,数字网络技术下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数字网络技术下,人们对于信息的汲取不再局限于书本等纸制品。根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人们获得信心的途径多数来源于电视,20.79%来源于互联网,已经明显大于报纸。由此看出,无论是图书、还是报纸,其销售量均出现小幅度下降趋势,这使得传统印刷都产生一定的压力[2]。

此外,数码印刷的出现和发展增加了传统印刷的冲击和挑战。数码印刷由于其方便、快捷、个性化等优势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从而造成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下降。随着数码产业对市场份额中的不断扩大,它对于传统印刷业构成了很大的冲击,也使传统印刷面临着空前的挑战。

2 数字网络技术对传统印刷的挑战的解决措施

数字网络技术下为了保证传统印刷能够得到稳定的发展,印刷企业必须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其具体方法如下。

(1)拓展服务范围,加速企业转型。数字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纸媒体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为此传统印刷要位于抽魔,要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和变革,积极的调整经营方向。一方面传统印刷应该打造夸媒体服务能力,从而为出版单位提供更多的媒体出版物制品服务;另一方面,传统印刷要积极大胆尝试按需出版印刷,使得传统印刷朝着多种多样化、少批量、去库存化发展趋势,从而做到与时俱进。如虎彩集团起初以印刷业为基础,后来在数字网络技术冲击下打造了自己的连锁文具品牌“七彩文具”。

(2)加快转型升级,打造自主品牌。传统意义上的印刷企业是单一的加工服务上,它的发展更多的受限于上游客户的需求,在数字网络技术下,印刷企业应该从单一的加工服务向自主品牌制造商发展,探索出一条适合本企业的发展道路,从而开发国内市场,打造自身品牌。

(3)开展多元化尝试。当前数字网络技术冲击下,我国的传统印刷企业遇到了一定的发展瓶颈,传统的印刷企业应积极利用已有经验再结合自身的资源,跳出单一的印刷行业,积极开展多元化尝试。同时,传统印刷还应该关注印刷技术在新兴市场中的应用,为印刷企业开辟新的空间[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数字网络技术下我国传统的印刷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和新的机遇,但是传统印刷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大优势,如色彩层次感、稳定性控制能力以及处理大量印刷品的能力等。相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传统印刷能够在新的发展条件得到适应,并且在数字网络技术下共同发展,这样既能够弥补传统印刷中的不足,同时还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保证传统印刷行业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华.数字印刷如何融入传统印刷企业生产流程[J].印刷技术,2013,2(12):27-29.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