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印刷文化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0 16:13:01

印刷文化论文

印刷文化论文范文1

其中,取消的与印刷相关的行政审批项目包括:设立专门从事名片印刷的企业审批以及印刷机械维修工的职业技能鉴定;下放管理层级的与印刷业相关的行政审批项目包括: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登记,设立从事包装装潢印刷品和其他印刷品印刷经营活动的企业的审批,印刷业经营者兼营包装装潢和其他印刷品印刷经营活动的审批,从事包装装潢印刷品和其他印刷品印刷经营活动的企业变更印刷经营活动(不含出版物印刷)的审批,印刷业经营者兼并其他印刷业经营者(不含出版物印刷企业)的审批,印刷业经营者因合并、分立而设立新的印刷业经营者(不含出版物印刷企业)的审批。

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目录

商务部、、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6部委于9月18日联合了《2011~201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目录》,共评选和认定2011~201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485家、2011~201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108个。中国印刷总公司、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等40余家印刷包装企业入选重点企业目录。经各地组织申报、相关部门评审,商务部会同有关部委每两年一次《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和《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今年已是第3次。

2012年国家印刷复制示范企业评审结果公示

9月21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公示了2012年国家印刷复制示范企业评审结果,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上海紫江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鹤山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等25家企业进入公示名单。据了解,通过公示的企业将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印刷复制示范企业”,国家会在相关政策方面对其给予支持。根据2011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国家印刷复制示范企业管理办法》,自2012年1月1日起至“十二五”期末,全国将建立100家左右国家印刷复制示范企业。

首届中国国际新闻出版技术装备博览会举办

印刷文化论文范文2

关键词:范式 范式理论 雕版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

当代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书中写到“历史如果不被我们看成是轶事和年表的堆栈的话,那么,它就能对我们现在所深信不疑的科学形象产生一个决定性的转变。”[1]他提出了著名的范式理论:科学的发展不是科学知识的积累过程,而是范式的转移过程。范式规定了其一定的研究、实践的领域、方法并形成一定的模型与范例,然而一旦研究在常规的范式下有了不能解决的冲突,那么必然的运动、融合、转向便使得传统范式不再适用,直到新的范式将其替代(范式理论图形概括如下)。[2]

印刷术是从中国古代的印章和碑拓技术发展而来的,我们常常把印刷术视为是一门技术、一门手艺、一项科学发明。但笔者却将印刷术与范式理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因为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它推动着文化传播的巨轮在不断的前进。其中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封建时期印刷术中最为典型的两种印刷术,它们在印刷史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科学革命性的地位。印刷术技术革新的过程不单单是简单的事实、理论和方法累积的过程,而范式的转移才是印刷术革命的内在结构。雕版印刷术作为隋唐时期出现的一种印刷术范式,从整体上加快了书籍的复制速度,增加了书籍产量的同时又降低了成本,对那些出身贫寒的学子是一种恩惠。

众所周知,我国宋代布衣毕昇(约990年——1051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宋仁宗庆历5年,1045年),与他同时代的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之中简明完整地记载下了毕昇造字、排字、印刷以及拆换版面的完整的技术组成,并且表明了对此项发明的看法:“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己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备,更互用之,瞬息可就。”[3]毕昇的活字印刷术的确己经是一套完整的科学技术发明,这项发明的核心价值可以说是基于一种便于扩大印刷的产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达到适应印刷品得以较大规模传播的目的。那么宋代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作为新的一种印刷术范式能否取代其传统的雕版印刷术的范式呢?事实证明,活字印刷术在其后来400多年的时间里并没有广泛盛行。

难道活字印刷术这种新范式技术模型不符合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吗?其实不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不仅仅是一套技术本身,更像是基于某种新范式的早期的技术模型。活字印刷术作为当时印刷术一种新的范式,体现了生产技术方面改良的成果。但是印刷术范式的变革单靠技术层面的推动显然不是决对的。笔者认为印刷术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交流、信息沟通、实践技术等方面中所形成的整体价值系统都决定着印刷术的范式转移。所以从以下三个大方面进行论述:

一、社会制度和经济状况方面

从隋唐雕刻印刷术的出现,到宋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又至清末西洋机械活字印刷术引进到中国之前,印刷术发展历经了千年的历史。这一时期中国一直处于封建主义社会。首先,封建主义社会统治的思想注重儒、道、佛家思想,人们对新思想、新技术常常持保守怀疑的态度, 只要视某一事物为正宗, 便常认为代替这一事物的新事物是佞邪, 对于活字印刷术便是如此。据张秀民先生所著《中国活字印刷简史》一书称:现代流传的明清时代的活字版丛书有20多种, 经、史、子、集的单行本千余种。此数量是数以万计的雕版书籍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可见雕版印刷的书籍在清代图书出版中仍是占主导地位。其次商品经济不发达,始终是自然经济占主流地位,缺乏了市场经济利益推动的活字排版印刷技术,就缺乏了改进发展的推动力,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美籍华裔学者钱存训先生曾对中国印刷使用活字的不利条件作过精辟的分析,他认为其中最主要的特征是中国传统的书籍每次复制的需求量是十分有限的,而且多次再版是常见的方式。“过去中国印书每次仅印数十部,即将书版搁存,若有需求,可随时将书版取出重印,极为方便。这样的方法可免将印就的大量成书积压,造成资金的冻结。”[4]而活字印刷的模式要求在每一批次的排印完成后活版必须拆除,不能反复应用。另外,成套的活字一般数万枚,甚至20万枚以上也不为罕见,因而所需事先投入的资金巨大;加上活字印刷的技术流程中还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一套新的活字应用与管理系统,增加额外的人力成本,所以从长远的计划来看,活字固然有可以重复使用的有利一面,但是却很少会有书坊或个人为这种长期而未必有效的计划投资。从与传统书业相关的整体社会关系上看,相比之下,雕版印刷的技术模式与中国传统社会对书籍的供求关系和模式更加吻合。

二、意识形态与文化交流方面

雕版印刷术比活字印刷术更容易被世人接纳。中国封建时期是“书同文”注:语出《礼记·中庸》,释义:文字相同,形容天下统一。)的社会,不论雕版印刷术还是活字印刷术它们印刷的内容以汉字为主。印刷品不仅作为一种阅读对象和传播知识的媒介, 也作为一种艺术品和传播书法艺术的载体。明代陆深在《金台纪闻》曾说:“近日昆陵人用铜铅为活字, 视板印尤巧便。而布置间讹谬尤易。夫印已不如录,犹有一定之义;移易分合,又何取焉。兹虽小故,可以观变矣。”[5]这种观点在现如今固然腐不堪驳,但在当时却是很有代表性的思想。文人及藏书家对印刷品的评价,往往也是从上述的标准出发。而雕版印刷术所具有的这种功能,是活字版所难以取代的。从艺术审美角度上来看, 活字版很难超过雕版。雕版是书写上版稿,上下字之间的撇、钩、竖、捺有时交叉, 笔画相互照应, 这样就排行整齐, 字体结构美观。虽然活字版不乏排印精良的版本, 如明弘治十五年(1052年), 无锡的华理以铜活字排印的《渭南文集》,排印非常精湛,字体与各家不同,字画起落转折有棱角。但从总体上来看, 由于其技术上的缺陷, 活字版排印出来的书籍往往存在一些问题, 或字体排行不整齐, 或单字大小不一致, 或个别字倒置或横卧, 或墨不均匀;而且活字版一旦制成, 只能用一种固定的字体。这些对于讲究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追求字体美观悦目、行文灵秀飘逸的古人来说, 是不易接受的。尤其是在藏书家的眼里, 认为活字本的质量还不如雕版, 一般需要快速出书时才使用活字版印刷。

中国传统印刷事业还历来伴有提倡非营利的思想,其中含有一种强烈的道德观念。刻书、印书,传播先贤的思想和学问,一向被人们认为是人生的美德,同时,还能修善缘积功德,这种现象在私家刻本中尤为突出。叶德辉在其所著的《书林清话》中说:“积金不如积书,积书不如积阴德,是固然也。今有一事,积书与积阴德皆兼之,而又与积金无异,则刻书是也。”[6]两相对照,可以说,雕版印刷术处在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而活字印刷术则处在社会对它不理解的恶性循环艰难发展道路,至使活字印刷术得不到较大的发展,没有能力去取代雕版术。

三、实践技术方面

《水经注》序注云:“昨夜江南所进之书有《鹃冠子》,即活字版,字体不工,且多讹谬。”[7]虽然活字印刷是一种比雕版印刷要先进的技术,但并不是说其从发明的那一刻开始即是先进的,可以马上代替已得到广泛应用和盛行的雕版印刷。因为在活字印刷被发明的宋代, 雕版印刷的书籍已达到高度完美的境界, 不但在数量上呈现繁荣昌盛的局面, 而且在雕版技术、印刷质量上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活字印刷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在技术工艺上还有待完善和发展。首先是活字排印方面, 很可能会造成排字行距不整齐, 乃至歪斜, 甚至出现单字横置、倒置的情况。活字印刷可能是排捡、试印刷时未经严格校正, 也可能是因为活板不紧, 在印刷过程中导致众多字印之间愈发松动,出现单字打横、甚至倒置的现象。其次, 活字版所排印的字大小不一样, 并且笔画粗细不均。活字是一字一刻, 不像雕版是写稿上版,雕刻工一气呵成, 因而字体大小、粗细不一致。再次, 活字印术易造成印纸墨色浓淡不均匀。由于活字版是一个个的单字检字 、排字、固版而成, 这种活字版不但在边栏界行上往往高出版面中的文字, 而且文字与文字之间也有高低不平的现象。即使是开始刷印前再怎么用平板压平字面, 而在印刷过程中由于活版卡屑不紧, 仍会出现高低不平的现象。这种版面上边栏界行与文字之间, 以及文字与文字之间凹凸不平的现象, 致使凸出来的地方着墨就重, 凹下去的地方着墨就清淡。最后,金属活字不易着水墨, 从而影响到印刷效果。清代以前活字以胶泥、木、锡、铜、铅等材料制成。其中金属活字尤其是锡活字较之泥活字、木活字吸水性要差一些, 加上与金属活字配套的油墨没有很好解决, 以至难于使墨, 造成印刷效果不好。如元代王祯《农书》所附《造活字印书法》曾载: “近世又铸锡作字, 以铁条贯之作行, 嵌于盔内界行印书。但上项字样, 难于使墨, 率多印坏, 所以不能久行。”[8]因此, 活字印刷术在技术层面的不完善决定了其代替雕版印刷术势必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综上所述,活字印刷术范式的变革单靠技术层面的推动显然不是决定性的,任何一种新的范式代替旧的范式,必须由新范式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交流、信息沟通、实践技术等方面中所形成的整体价值系统决定的。

历史也证明了这点, 19世纪初,机械铅活字印刷机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 究其原理与中国传统的活字印刷术无异,直到中国封建主义结束之后, 印刷术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交流、信息沟通、实践技术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逐步形成铅字印刷的工业体系, 活字印刷技术在此时才大放异彩, 一枝独秀, 成为一种新的范式,继续推动着着文化传播的巨轮前进。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

[2](美)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3]宋·沈括,著.胡道静,校注.梦溪笔谈校证[M].中华书局,1959:598.

[4]钱存训.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1.

[5]明·陆深.金台纪闻[M].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7:7.

[6]叶德辉,著.李庆西,标校.书林清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6.

印刷文化论文范文3

为加强图书馆文印室的管理,使其能最大限度地为全校师生提供服务,本着高效、节约、合理、规范的原则,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搞好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工作。

一、树立为全校师生服务的意识

文印室工作人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组织性、纪律性,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学校工作服务的意识,热情待人,礼貌服务。文印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学校教学的试卷印刷、资料的印刷,以及为全校师生提供复印、打印和装订等服务。为了进一步完善管理,科学、合理、规范地使用学校的文印设备,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其作用,文印室内部错时上班,对外延长服务时间。由于高校图书馆周末开放,教师在阅读过程中有时需要即时复印;周末还有MBA、工程硕士等上课的学生,因此文印室周末也为广大师生开放,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与教学有关的文印工作,主要为试卷印刷。文印室承担了本科、研究生、网络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的各种试卷印刷工作。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时间相同或相近,因此考试阶段的文印工作量大,任务急,文印室在此阶段增派人员,加班加点,按轻重缓急、先后安排印制,考试试卷一般提前一周预约,按约定时间领取。工作人员经常要加班到凌晨,保证按时按质地完成文印任务。碰到特殊情况,采取人性化管理,比如有教师由于出差导致在开考前一天试卷样稿才送达,文印室的工作人员就连夜加班印刷装订。此外,文印室还要协助教务处做好试卷归档工作,对试卷进行整理、装订、归档。

除试卷印刷工作外,各个层次的论文的复印任务也很艰巨。学校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以及本科论文(包括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工作量不小。在这项工作中,文印室根据相关部门的要求,设计出博士、硕士文和本科论文等不同的封面,为学校论文的规范化管理添砖加瓦。同时,对论文中的特殊要求采取特殊的排版和装订技术,确保文件、材料的印制质量。比如,博士论文色照片的印制,文印室通过反复调试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印件做到了规范、美观、整齐和大方。

在高校教师申报基金项目等期间,往往有教师急需文稿。为此,文印室特地留出一台机器,帮助教师当场改稿、排版、印制,使教师焦急而来,满意而归。

二、建立规章制度,规范文印管理

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有利于服务规范、管理规范。文印室根据工作制定了职责要求,同时告知师生文印流程,使得文印工作规范有序。

文印室针对不同的文印任务,设计了不同的文印流程。比如,对于部门试卷、资料的印制,为使印制试卷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对于试卷或者量大的资料采取提前预约制度,印制试卷、资料由教务处相关人员进行登记,填写《资料文印审批单》,并对费用进行核算、认可,试卷印制完成后,由主考老师进行清点整理。对于个人资料复印、打印,到图书馆文印室进行登记交费后即时打印或复印。特急文稿一般随时安排印制完成,加急文稿一般当天印制完成。

文印室根据工作制定了职责要求,要求工作人员对来人热情、礼貌,对来人提出的疑问要认真、耐心解释。对文印任务不得随意推诿、拖延,要确保时效。打印、复印文件后,须在登记薄上登记,写明打印内容、张数,经办人必须签字。

文印室除了承担学校期中、期末考试试卷的印刷工作,还承担了高校保送生、自主招生等选拔考试的试卷印刷工作,因此只有做好保密措施,才能保证学校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保证高校的阳光招生。所以,印刷此类试卷时,纪检人员在印刷现场共同参与,试卷印制完成当场封装并销毁试卷样张。此外,文印室工作人员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试卷或打印资料的内容。试卷印刷中,非文印室工作人员,不得进入文印室。

三、开源节流,勤俭办学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开源节流,勤俭办学”的方针,文印室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复印、胶印等印刷方式,在保证使用的前提下,合理使用纸张的型号,注意节约和降低成本。

印刷文化论文范文4

数字&传统

2011年,一大热闻无疑在于“数字”与“传统”的融合,我们看到越来越多传统印刷设备制造商开始与数字印刷设备制造商联姻,甚至某些大型传统印刷企业意欲分得一杯羹。也许,在数字浪潮下,传统印刷这次是要动真格的了。

2011年1月15日,多元印刷机械公司新产品――Duoyuan Jet3200/5000超宽幅高速UV数字印刷机新品会在多元印刷机械公司北京总部召开。该设备是一款平板、卷筒打印两用机,印刷速度高达172~350平方米/小时(5米幅宽)或130平方米/小时(3米幅宽),主要应用于市场旺盛的广告业、家装建材、瓦楞纸包装盒等领域。据称,这款设备的推出是多元向数字印刷进军的第一步。

2011年2月24日,理光与海德堡宣布结成全球战略合作联盟,并协定就理光生产型印刷产品系列签订全球分销合同。这一全球分销行动于2011年4月正式启动,并计划于2012年drupa展会时完成目标。

2011年3月,当纳利和高宝宣布签署技术伙伴合作关系协议,共同开发、生产和销售新一代压电式喷墨印刷机。据称,这款设备将基于当纳利自行研发的ProteusJet喷墨印刷设备中的成熟技术,作为新一代票据、商业和报纸印刷的解决方案,其将于2012年5月在drupa2012上展示。

继2010年底曼罗兰与奥西达成专为印刷行业提供喷墨印刷等解决方案的全球合作协议后,2011年5月16~20日,曼罗兰携手奥西,在曼罗兰印刷技术中心举办单张纸印刷高峰论坛。本次论坛以“2011:数字遇见胶印”为口号,吸引了逾千名业内人士前往。

2011年7月29日,海德堡再度发力,收购了生产型数字印刷机市场领导者之一的德国CSAT。

高速喷墨印刷

2011年,高速喷墨印刷可是出尽了风头,不但惠普、柯达等数字印刷设备制造巨头将核心战略转向高速喷墨印刷设备,海德堡、曼罗兰、高宝、北人、上海电气等全球知名的传统印刷设备制造商也开始联合研制或推广高速喷墨印刷设备。更令人兴奋的是,国内已经有印刷企业开始引进高速喷墨印刷设备,探索新的应用领域了。2011年高速喷墨印刷的精彩表现让我们惊喜不已,高速喷墨印刷的未来更充满了无限可能!

2011年2月,施乐首度推出全球首台高速无水喷墨印刷机,其采用无水喷墨打印技术,能够在未经处理或非涂布的纸张上进行印刷,印刷速度达152米/分钟。

2011年3月10日,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数字印刷分会、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联合科印传媒《印刷技术》、《数码印刷》在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琶洲展馆召开“2011喷墨印刷供应商大会”。大会以“携手共赢 构建和谐产业链”为主题,探讨了高速喷墨印刷市场及技术的发展状况、高速喷墨印刷带来的新机遇和新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2011年3月14日,惠普推出业界幅面最大、生产效率最高的商用型彩色数字印刷机――T400彩色喷墨数字印刷机,其印刷幅宽为42英寸,印刷速度可达183米/分钟。此外,惠普T300连续纸喷墨数字印刷机也于2011年初落户于广东东莞的图书外贸印刷企业CTPS(东莞大朗中编印刷厂),CTPS成为惠普连续纸喷墨数字印刷机在亚洲的第一个客户。

2011年4月9日,柯达Prosper 1000喷墨数字印刷机落户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用于改善短版图书印刷业务,帮助凤凰出版传媒集团降低图书库存,同时为发行系统提供更多的书目选择。Prosper 1000喷墨数字印刷机的印刷幅宽为24.5英寸,最快印刷速度为200米/分钟。

2011年8月10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生产型数字印刷机目录(2011年)》(新出厅字[2011]254号),统一了生产型数字印刷机的标准,进一步明确了数字印刷企业的审批依据。

2011年11月16日,富士施乐在第四届中国国际全印展上推出其首款彩色喷墨连续纸打印系统2800,该系统采用单机双面打印技术,印刷速度可达200米/分钟,印刷分辨率为600dpi×600dpi。

绿色印刷

对印刷行业来说,“绿色印刷”早已不是新鲜词汇。自2010年9月新闻出版总署与环境保护部签署《实施绿色印刷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我国推进绿色印刷实施工作正式启动后,绿色印刷便如火如荼展开。2011年更成为我国的“绿色印刷元年”,各类行业活动的热烈开展、各种厂商及印刷企业的积极行动,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11年3月2日,《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印刷 第一部分:平版印刷》由环保部颁布实施,成为我国印刷行业首个绿色印刷标准,针对印刷企业的绿色印刷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工作随之展开。

2011年4月20日,新闻出版总署印发《印刷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规划提出,要以中小学教科书、政府采购产品和食品药品包装为重点,大力推动绿色印刷发展,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立绿色印刷体系,力争绿色印刷企业数量占到印刷企业总数的30%。

2011年5月13~16日,由新闻出版总署主办、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承办的“中国绿色印刷展”在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期间成功举办。

2011年9月2日,“2011绿色印刷在中国”系列活动之2011绿色印刷发展论坛及“绿色大奖”颁奖典礼在中国科技会堂隆重举行。由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和科印网主办的“2011绿色印刷在中国”系列活动于2011年1月13日正式拉开序幕,历时8个月,先后进行了“绿色大奖”作品征集、网络投票、评委专家评议以及《2011绿色印刷技术指南》出版等环节。此次论坛以“绿色、创新、发展”为主题,来自政府机关、协会、优秀印刷企业与印刷设备及器材商等各界代表共计2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绿色印刷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2011年10月8日,新闻出版总署和环境保护部《关于实施绿色印刷的公告》(新闻出版总署公告2011年第2号),全面部署“十二五”期间绿色印刷的工作安排,我国实施绿色印刷进入新阶段。

2011年10月17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中,明确指出“鼓励使用环境标志、环保认证和绿色印刷产品”。这是“绿色印刷”首次出现在国务院文件中。

2011年11月1日,由新闻出版总署和环境保护部在京举办的绿色印刷推进会,掀开了主题为“让绿色印刷与美好生活同行”的2011年“绿色印刷宣传周”活动的序幕。推进会上公布了首批获得绿色印刷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的60家印刷企业名单。

数字出版

数字出版是出版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也是出版业的一次深层次变革,继2010“数字出版元年”之后,2011年,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终端的普及、相关标准的完善和盈利模式的逐渐成熟,数字出版的发展速度超出了我们的想像,也让印刷企业不敢掉以轻心……

2011年3月,电子书包试点项目率先在上海虹口区启动。2011年下半年,电子书包进入虹口区十几所学校的课堂,取代沉重的教辅课本。这一项目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确定的在上海先行先试的部市合作项目之一,也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上海市就推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部市合作的重要突破口。

2011年5月13日,以“落实数字出版‘十二五’规划 推动数字出版实质性发展”为主题的2011数字出版高端论坛在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期间举行,旨在促进全行业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紧抓机遇、开拓创新,为数字出版产业出谋划策,为实现新闻出版强国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2011年6月9日,天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云计算中心及创新体验中心项目启动签约仪式在天津空港经济区举行。该中心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数字出版产业数据中心和全球领先的数字媒体交易平台。

2011年7月6~8日,以“传统与现代融合,内容与技术共生”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在北京举办,吸引了68家数字出版企业展示最新成果及技术,综合反映出了我国数字出版行业总体面貌。

2011年7月29日,国内首个“数字出版与传播”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启动仪式在上海理工大学启动。这将有助于上海理工大学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学科特色,对培养一大批精通出版业务、懂技术、善经营且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数字出版高级人才,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1年11月10~11日,新闻出版总署组织召开的首次数字出版工作会议――全国数字出版工作会议在安徽合肥举行。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会上做重要发言,强调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全行业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好正确导向、创新发展、统筹兼顾等方面。

2011年11月,中国首个电子书标准规范制定完成,送交国家相关部门审核。

印刷标准认证

2011年的国内印刷行业中,我们越来越频繁地听到诸如“认证”、“PSO”、“G7”等字眼:某企业通过PSO或G7认证、某机构成为国际印刷标准认证机构、某专家成为国际印刷标准认证专家……印刷工艺标准化生产及印刷标准认证,正牵动印刷人的神经。

2011年4月9日,与第二届中国(广东)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同期,富士胶片在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3号馆二楼多功能会议厅C会议室主办了“透过PSO看印刷标准化”的专业主题论坛。论坛特邀资深业内人士、Ugra PSO专家、凸版利丰雅高印刷包装(东莞)有限公司制版与印刷部高级经理佘文成等人为与会嘉宾介绍成功经验并答疑解惑。

2011年4月28日,香港国际印刷及包装展同期,“印刷标准化:G7 & Fogra PSO”研讨会在亚洲国际博览馆6号展览馆论坛区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分为“G7在数码印刷的应用”和“介绍Forgra PSO”两大主题,分别由G7及Fogra PSO认证专家、APTEC导师伍冠华及G7及Fogra PSO认证专家、香港知专设计学院讲师欧阳家耀主讲。

2011年6月17日,由香港印刷业商会主办的“香港高峰会――国际印刷标准化”论坛在香港职业训练局综艺馆成功举行。本次论坛为香港首办的以印刷标准化为主题的研讨会,吸引了超过600名业内人士参会,来自中国、美国、德国、瑞士等国家的多位顶尖专家讲解了印刷标准化的最新趋势,共同探讨如何应用国际印刷标准ISO12647及印刷标准化带来的裨益。

印刷文化论文范文5

设计师在制作出一个好的平面设计作品后,所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将其生产出来,做出成品。然而,由于印前知识不足的原因,许多设计师在将作品提交印刷工厂制作时不能满足生产要求常常被退回,甚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印刷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它按材料的不同还可分为:纸品印刷、塑料印刷、金属材料印刷、玻璃制品印刷、特殊材料印刷等种种。由于平面设计师常常碰到的是纸品的印刷,那么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必须掌握基本的印刷知识。

一、输出前必需了解的知识

一般的输出公司都能够很好地兼容PC、MAC机,输出途径多样化:CD、DCD、DVD、MO、SDK、QQ、msn、移动硬盘、在线输出。输出软件:phtoshop、CorelDraw、FreeHand、IIIustrator、Fit、Page-Make、InDesign等,已包括了我们常用的平面软件,而常用的办公软件Word、Wps、Excel等由于其主要针对的是文字方面的排版,因此虽然也可进行输出,但输出后的效果很难掌握,应尽量避免。

二、数据输出时必须掌握的知识

(一)文字

由于现在国内字库种类繁多,输出中心并不一定能齐备。因此,无论是PC或MAC制作的文件,在字体的使用上,我们都建议使用常用的如方正、汉仪、文鼎等字库。必须使用且较少使用的字体应随文件拷贝到输出中心。矢量文件的字体可进行转曲后再传,但要注意由于字体使用不当造成笔划相交的地方出现空心或乱码。笔划较细的文字应尽量避免是用三个以上的颜色,同样道理在四色的底图上也应尽量避免出现白色的细笔划的文字。

(二)页面

页面应按成品尺寸开,出血应做在页面以外,宣传单页的出血一般为3mm,书籍类的出血应质询印刷公司,包装盒类的出血至少在5mm以上。遇到拼大版时,更是要根据实际纸张的大小进行拼接以免加大成本。如想确保成品内的图文在裁切时不被裁到,其必须离裁切线3mm以上。

(三)色彩

由于胶印机的印刷多为四色印刷,因此,我们在制作文稿时应将图片的色彩选定为CMYK色,RGB色在输出时会难以控制。如果因设计的需要有专色(专金、专银、专色等)时,必须与出片公司加以沟通,防止出错。色块的运用上尽量少使用满版的色块或深色块,浅色的底图或底纹的使用上网点最好大于10%。

(四)拼版

几年前,由于没有拼版软件,许多设计师对画册的拼版问题极为头痛,随着技术的进步,此项工作已可交由电脑完成。但设计师在制作前应与印刷厂加以沟通,最好的方法是由印刷厂提供拼版折手。

三、印刷时注意的内容

我们许多设计者常抱怨,印刷出来的印品与自己设计的东西相差悬殊,认为是印刷厂在印刷时出了错,没能按照自己提供的样稿进行印刷。实际上他并不知道不同的纸张、不同的油墨、不同的印刷机、不同的印刷师傅、甚至不同的晒版机做出的印品都各不相同。特别是数码打样的普及,使得多数设计师过份的依赖数码样,但由于数码打样墨与传统印刷墨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物理成分,印刷品是不可能与数码样完全一致的。为了避免出现较大的差异,在打样上如时间、价格允许,我们应尽量打传统样,特别是对纸张要求较特殊的印品(双胶纸上印四色,图案色彩较灰暗,铜版纸上印四色,图案较光亮,如图案印在硫酸纸、金银卡等特种纸上时效果更难掌握)。在印刷时,如有可能最好上机签样。

也许我总结的内容还不够全面,但我认为作为平面设计的从业人员,必须掌握印刷基本知识已是不争的事实了。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印刷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数码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凭借其短、平、快的优势不断地冲击着传统胶印市场。设计师的作品在设计好后如无印后加工程序,已可以达到按需印刷,也就是说,我想要多少就可印多少,印数精确到个位数,许多传统印刷的工序已可抛弃不用。像我所处的城市传统打样已完全被淘汰了,但是由于数码印刷的价格及印力相对于传统印刷机来说还是有不足之处。而且,一切的印刷品始终是要通过印刷设备这个终端进行输出,因此,平面设计人员在设计时除对传统印刷的注意事项必须加以掌握,还是需要对印刷行业的发展变化加以了解。

参考文献

印刷文化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数字化工作流程的基本思想是以数字化的生产控制信息和管理信息为基础,对印前、印刷、印后流程及业务处理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实现业务处理流程与印刷生产工艺流程的完全集成,使得图文信息、生产控制信息、业务处理信息在整个工作流程中的顺畅流动。数字化工作流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印刷企业更好地适应及塑造内外部环境,为顾客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同时提高企业的关键绩效。

 流程再造(或企业流程再造)理论是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学重要理论之一。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1993)将流程再造定义为:“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process)进行根本性(fundamental)的再思考和彻底性(radical)的再设计,使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流程再造的思想是企业通过对流程的再思考与再设计,使之适应环境的变化,并更好地实现组织的目标。近年来,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激烈变化,众多行业都在思考变革与重组,寻求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思想及方法。流程再造理论在这样的变革时代也就受到了格外的关注,很多企业尝试实施企业流程再造。印刷行业也不例外,从信息化到erp,再到将印刷生产与管理各环节及职能部门集成为一个整体的数字化工作流程,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了流程再造的思想。本文结合流程再造理论分析印刷企业数字化工作流程的思想。

一、企业流程与流程再造理论

1、企业流程的概念

流程一词在《朗文当代英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一系列相关的人类活动或操作,有意识地产生一种特定的结果。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流程由一系列活动组成,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结果及目标。企业流程就是企业完成其业务活动,为顾客创造有效的价值并获得利润的过程。企业流程的分类根据其目的与方法的不同而不同。如按流程的处理对象分,可以将之分为实物流程、信息流程等;按流程跨越组织的范围来分,可将之分为部门间流程、企业间流程等;而从工业企业的角度来说,将其分为管理流程和营运流程更符合其特点。

2、流程再造核心思想

企业流程再造的核心思想有两个,也可以理解为企业再造的两个不同层次的目标:一是通过对企业原有的业务流程的重新塑造,包括进行相应的资源结构的调整,使企业在赢利水平、生产效率和速度以及顾客满意度等关键指标上有一个巨大的改进,最终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二是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的重新塑造,使企业不仅取得经营业绩上的巨大提高,更重要的是,使企业形态发生革命性的转变,将企业由以职能为中心的传统形态转变为以流程为中心的新形态,实现企业经营方式和企业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印刷企业流程及流程再造

对于印刷企业,可将其流程分为印刷生产流程和业务处理流程。印刷生产流程又可分为印前处理流程、印刷加工流程、印后加工流程等子流程,主要包括图文输入、图文处理、排版、拼大版、分色加网、软片与印版输出、数码打样、墨键设定、印刷控制、印刷、裁切、折页、装订等活动。

业务处理流程则主要包括问讯、计算、报价、订单确定、订单准备、生产调配、作业追踪、物流等活动。

印刷企业流程再造是指对印刷生产流程、业务处理流程进行重新塑造,将原来支离破碎的各职能部门组成一个整体,适应激烈变化的环境,满足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以作业、过程为中心的目的,改进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再造可针对印前处理、印刷处理及业务处理等单个子流程,也可在多个流程间进行,实现印刷生产与业务处理流程的整体调节。

三、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

1、数字化工作流程基本思想

数字化工作流程的基本思想是以数字化的生产控制信息和管理信息为基础,对印前、印刷、印后流程及业务处理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实现业务处理流程与印刷生产工艺流程的完全集成,使得图文信息、生产控制信息、业务处理信息在整个工作流程中的顺畅流动。数字化工作流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印刷企业更好地适应及塑造内外部环境,为顾客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同时提高企业的关键绩效。

2、数字化工作流程的几个层次

数字化工作流程从其涵盖活动的数量和范围上可分为三个层次:基于pdf的印前工作流程、基于pdf+ppf的印刷生产工作流程及基于pdf+jdf的数字化工作流程。

(1)基于pdf的印前工作流程。基于pdf的印前工作流程是以印前活动的数字化为基础,从印前流程中关键活动着手,对流程进行重新设计,提高生产效率。如使用ctp技术缩短流程,以更优异的pdf文件取代ps文件作为页面描述格式,采用自动印前检查方法取代以前完全手工的检查方法,采用自动拼大版技术取代手工拼版,由一个高素质的员工完成从图文输入到处理及检查与输出的整个流程等

(2)基于pdf+ppf的印刷生产工作流程(印前、印刷与印后)。基于pdf+ppf的印刷生产工作流程除了对印前流程进行上述设计之外,还将通过流程间的整合实现印前、印刷及印后流程的无缝链接。这种链接需要信息化、自动化的基础,以及管理层与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流程间的整合同样可从关键活动着手。如通过色彩管理及标准化实现印刷机油墨预设的自动化,减少印刷的准备时间;通过印前流程中产生的ppf印后控制信息对印后加工设备进行自动参数设置,提高印后加工的效率等。基于pdf+ppf的印刷生产工作流程具有很高的印刷生产柔性,更能适应当前印刷环境的变化及顾客的需求

(3)基于pdf+jdf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基于pdf+jdf的数字化工作流程的核心是通过pdf、ppf、jdf等标准对印刷生产流程与业务处理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并将它们集成为一个整体,实现信息在流程中畅通的流动。该流程以作业为中心,以客户作业信息输入为起点,以jdf为标准,实现问询、生产计划制定与控制、物流配送、应收款回收等活动的流程化处理。同时,客户与外协企业也成为流程的一个节点,企业、客户及外协企业间的沟通更快捷、高效。基于pdf+jdf的数字化工作流程是三个流程中涵盖活动最多、再造最彻底的流程。

四、数字化工作流程体现了企业流程再造的思想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数字化工作流程体现了企业流程再造的思想。理由如下:

1、数字化工作流程是流程内部及流程之间的整合与重组

基于pdf的印前工作流程是基于印前流程内部的再设计,基于pdf+ppf的印刷生产工作流程及基于pdf+jdf的数字化工作流程是基于流程之间的再设计与组合。

2、数字化工作流程体现了以顾客为导向的思想

流程的再设计是为了更快、更好的为顾客服务,在较短时间内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印刷品,满足顾客的需求。

3、数字化工作流程体现了以作业为中心的思想

基于pdf+jdf的数字化工作流程是以作业为中心而设计的,整个生产与管理围绕作业而展开。流程输入的是包括客户资料在内的作业信息,流程的各节点能从作业信息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各节点的状态保存在信息网络中,其他节点可通过相关权限了解状态信息。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哈默,詹姆斯•钱皮.企业再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印刷文化论文范文7

关键词:印刷资源 图书馆 版权保护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电子资源所占据的比率越来越大,cnki、万方、acm以及ieee等电子资源极大地丰富了馆藏文献的质量和数量。在这一趋势下,很多人认为电子资料会迅速代替印刷资源。客观地讲,电子资源虽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目前还存在时效性差的缺陷,读者很难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另外有些未经专家学者严格审稿,质量难以保证,容易误导读者,违背了出版文献严肃性的基本原则。 中国论文联盟

同电子资源不同,传统的印刷资源已经有300年的历

中国论文联盟 史,在编辑流程、技术手段上均有一套非常完善的方案。并且印刷资源还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一是特色明显,电子资源数据库往往是全国性甚至是世界性的,不会针对某个图书馆和高校的需求进行资源的聚集;二是使用方便,印刷资源阅读、标记和携带比较方便,而电子资源需要专门设备才能阅读;三是连续性好,印刷期刊经过多年的积累,具有较好的连续性,有些甚至能够追溯到50年前;四是数据全面,某些电子资源由于版权问题很难提供全文阅览,而印刷资料由于其阅读范围的有限性,往往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全文阅览服务。

印刷资源作为电子资源的补充和服务,将长期在馆藏系统中存在并对外提供服务,随着图书馆间文献共享机制的不断推进,印刷资源作为图书馆的特色性资源在服务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知识产权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信息的共享,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在当前印刷资料服务模式下存在的知识产权隐患,在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说明了其有效性。

一、当前图书馆印刷资源的服务模式及其知识产权隐患

1、服务模式介绍

印刷资源在图书馆的实体资料收藏中占据主要地位,目前图书馆印刷资源的服务模式主要有阅览、外借、复印和传递四种。

⑴阅览服务:主要针对一些价值较高、短时间内不适合外借的专业书籍和文献资料,目前图书馆一般采用开设阅览室的方式提供服务,读者在限定场地内进行检索;

⑵外借服务:主要是针对期刊和相关纸质学位论文,读者选择自己需要的印刷资料后办理外借手续,带回家进行阅读,在一定期限内完整地归还所解约的资料。一般来说,提供阅览服务的印刷资料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转为提供外借服务;

⑶复印服务:主要针对期刊中一些有价值的部分,在读者申请并经过图书馆批准后在制定的地方进行复印;

⑷文献传递,这是一个较新的概念,是指图书馆之间根据协作框架,互相传递印刷资料满足读者的扩展性阅读需求,传递的方式往往采用邮寄。

2、知识产权问题分析

以上四种方式构成了当前图书馆印刷资料应用服务模式,这些方式中可能存在一些知识产权问题,具体来说包括读者对外借印刷资料进行过量复印、整本复印甚至商业复印。

⑴过量复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版权作品复印的总量大,二是单件作品的多副本复印;

⑵整本复印。随着复印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促使复印成本降低,文献复印价格比以前更加便宜,如今复印一本书的开支只是原书价格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因此有许多读者将文献整本复印;

⑶商业复印。指某些图书馆在某些规定的保护下,在馆内提供高价格的复印服务,从中牟取经济利益;

⑷非法数字化。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扫描仪等设备已经越来越普及,很多读者将借阅的书籍等印刷资料数字化,并在网络上非法传播。

过量复印行为明显构成了对作者版权,尤其是复制权的严重侵犯,整本复印、商业复印和非法数字化等行为也侵犯了作者的版权,如果不加以及时有效的控制,将会给作者带来侵权,同时也为图书馆造成版权纠纷,最终导致经济损失。

二、印刷资源服务知识产权风险规避对策研究

印刷资料在对外服务提供的过程中由于在制度等方面存在漏洞,所以不可避免会产生多个方面的知识产权风险,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规避,具体来说有:

1、制度建设,完善印刷资料的复印行为,在外借复印前必须进行复印范围的限定,并且到馆内制定位置进行复印,整个过程读者不能经手,并且在复印件上还要加入版权保护提醒;

2、技术建设,在采购图书时有限采购具有防盗版功能的印刷资料,在发生盗版等方面风险时能够进行技术鉴定,避免知识产权纠纷的发生;

3、版权保护意识建设,图书馆应制订知识产权管理政策,在学校中积极倡导开设《知识产权法》公共课程和与版权有关的讲座,为馆员和读者提供版权知识培训,同时分发与版权有关的宣传册,以提高馆员和读者的版权意识,使图书馆员在复印服务中能够正确引导读者,让读者在合理的范围内使用版权作品,而读者也能在复印行为中自觉遵守版权法规定。

4、版权补偿,对于商业性的复制行为,通行的做法是先与负责文字作品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签订复制许可协议,而后开展复制活动,收取复制费用,再向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缴纳规定的版权使用费。

三、结论及展望

本文深入分析了在数字资源迅速发展的前提下,印刷资料存在和服务的必要性,结合印刷资料的具体对外服务模式分析了其产生知识产权问题的环节,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分析,从法律、制度和技术等多个方面研究了知识产权风险规避的对策。在将来的研究中将结合管理制度并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保障印刷资料的知识产权不被侵犯。

参考文献:

[1]冯建军.浅论数字图书馆的功能[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5(28)

[2]丁平平.开放体系下图书馆印刷型馆藏资源建设[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8)

[3]王彩杰.高校图书馆电子期刊与印刷型期刊资源协调建设研究[j].医学信息,2009(22)

印刷文化论文范文8

宋代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北宋仁宗庆历年间,杭州的一个普通工匠毕昇发明了木制活字。在印刷中,他发现因为木料的纹理不一,遇水后又容易膨胀变形,又改进成泥活字。他用胶泥制成字模,一个字为一个印,用火烧硬,让它变成坚硬的陶质;接着,在一块铁板里放上松香、蜡、纸灰等混合物,在铁板的四边围一个铁框,在铁框里摆满要印的字模;然后,用火烘烤,松香和蜡就把活字的字模结成了一体;趁热,再用平板在字模上压一下,使字面平整,然后就可以印刷了。

现在看起来,这是个多么有趣的手工活,简单而灵巧,但在当时这却是个了不起的发明!毕昇,这个专注于劳作而又不断思索的巧匠,无意间开启了文明传播的新通道。在活字印刷之前,书籍印刷流通主要靠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活”的特点,雕版的弱点是“死”——这个版的字模上刻了什么字就只能印什么字,印《诗经》的模板就不可能再印出《论语》。这样一来,印刷的成本就变得很高,书籍成为昂贵的商品,囊中羞涩的读书人和贫穷的孩子便无缘接受文明的教化和洗礼。阅读是一件奢侈的事!而活字印刷术的诞生,让每个字都变成活的,用过后每个字模都可以拆下来,重新拼版使用。无论印什么内容,常用的字总是“之”“乎”“者”“也”这些使用频率很高的字,每字制成20多个,以备在一版内有重复时使用。而那些没有准备的冷僻字,可以临时刻出来,用草木灰马上烧成。从印版上拆下来的字,都放在同一字的小木格里,外面标注上按韵分类的标签,以备检索。经过这样的改进,印刷的成本和时间都大大降低了,印刷品成为大众产品,文化的传播得以出现空前的繁荣。

和任何一种发明一样,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古人诸多梦想的共同实现。在先秦时期,这种想法就被尝试和运用过,秦穆公时有《秦公》铭文共100字,也是用戳子造字来印的。只是,当时蔡伦还没出生,造纸技术尚未发明。这些铭文只好印在湿土地上,用于纪念秦穆公的英明神武,而没有发扬光大成为一门印刷的技术。

在印刷术的进化过程中,印章功不可没。它正反印字的原理为活字印刷术的横空出世提供了灵感,而纸和墨的发明,最终使得印刷术瓜熟蒂落。从此,古中国的文字告别了昏暗烛光下的手抄,告别了汗牛充栋的竹简,告别了粗糙简陋的拍印,轻装上阵,越过了雕版印刷的障碍,顺利抵达阅读者的面前,为中华文明的辉煌打下了基础。

这个叫毕昇的杭州人,让宋代时的江、浙成为印刷业最发达的地区,是繁荣的印刷业成就了他的发明,而他则开启了印刷业的新时代。活字印刷术所带来的改变,还体现在人类文明的各个支流。近代出土的木制活字中,除了汉字,还有西夏文、回鹘文等汉民族以外的文字。因为活字印刷术有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所以成为邻邦效仿的重要技术。印刷术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南传到越南、菲律宾,向西经伊朗、埃及传到欧洲各国,漂洋过海,成为文明的扩音器,携着知识和开明、实践和思考,致力于人类实用技术的进步和精神世界的丰饶。

印刷文化论文范文9

关键词:印刷术;图书资料;佛教

中图分类号:TS8-0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2-0094-02

一、引 言

印刷术的发明,影响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在人类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它提高了生产力,解放了无数抄书工,缩短了出书周期,加快了知识信息的传播速度,降低了图书制作成本,扩大了信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印刷术的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就社会效益而言,它让承载着丰富古代文化的图书得以刊行和保存,使人类的文化血脉生生不息、绵延至今。大量的图书资料冲破地域限制,把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虽然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者及其诞生年代至今仍有争论,但从现存的实物来看,最初的雕版印刷与佛教有很密切的关系,寺院和佛教徒很早就利用民间兴起的刻版印刷术,作为宣传佛教的工具了。[2]佛教经典的制作和传播是印刷史上的一朵奇葩,在人类文化交往史上享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印刷术产生以前佛经的流通状况

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9前),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从此,中国与西域各地之间的人员往来日益增多,极大地促进了汉王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公元前2年大月氏国王派使者伊存到西汉都城长安,口授佛经给景卢这个博士弟子。[3]从此,中国历史掀开了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崭新一页。随着中国和印度的频繁交往,佛教经典源源不断地来到中土,其中有印度高僧直接送来的,有途经西域辗转而来的,也有中国名僧到印度留学取来的。很多高僧大德殚精竭虑、耗时费日,把源于印度的经典翻译成汉语。在雕版印刷产生之前,佛经的流通,主要是以抄本形式流传于各大寺院和佛教徒之间的,就是封建帝王宫内所藏者也是如此。为了把经年累积、数量颇丰的佛经译本保存下来并传播开去,许多抄书人皓首穷经却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这除了佛教经典数量庞大外,还因为佛教徒把写经作为造“功德”的重要手段之一。如《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卷中云:“(写经等)有五种功德:一如来忆念亲近,二摄福德,三赞叹法及修行,四天等供养,五灭罪”。[4]许多佛教徒相信只要怀着虔诚之心抄写佛经,就可以给自己和亲人带来无限幸福,还可以满足自己的各种要求。如病中写经,希望通过写经恢复健康;亲人去世后写经,希望亲人在“地狱”中不受折磨,并换取来世幸福;停战后写经,希望化干戈为玉帛;为普济众生而写经,希望广积功德,换取众生幸福。[5]所以历史上写经风气非常盛行,“目前所知,最早的写本是在我国新疆出土的一本佛经残卷,写于公元298年,现存日本。公元618年,唐高祖修故经612卷。公元676年,日本求《大藏经》,鉴真和尚东渡前写一切经三部,三万三千卷。公元870年写藏经若干藏,每藏5461卷。公元944年为宋高祖写大藏经置明圣寺内。自陈武帝永定年间(557~559)下令写一切经十二藏开始,至唐高宗显庆(656~661)时西明寺写一切经为止的一百年内,皇室和民间的写经几达八百藏之多”,[3]其写本的数量是非常惊人的,其中所耗费的人力和时间也是难以估量的,何况传抄过程中还容易出现差错。因此,佛教徒对高效率的印刷术的期盼是非常迫切的,他们渴求能在短时间内准确无误地制作出大量复本,来传播教义和慰藉心灵。

三、印刷术产生的物质基础和技术积淀

任何一项新技艺的产生,仅仅有社会的需要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具备最起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积淀,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地产生,而是通过无数人经年累积地反复实践才能得以实现。远在商代,我们的祖先就有在龟甲上刻字的历史,经过雕印玺、刻石鼓、封禅勒石、画像砖、制符、反写阳文砖志、反刻阴文神通石柱等等的历练,刻字技术趋于成熟。纸张早在公元前已经发明,更有始于东汉、发展于魏晋的松烟制墨工艺,给印刷术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从现存实物来看,佛教徒除了在纸上写经外,还将典籍刻在石头上,如山东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山西太原风峪的《华严经》、河北武安北响堂山的《维摩诘经》、大房山云居寺的石刻佛经等,通过捶拓的方法可以把石经上的文字复制下来,这种技术叫拓印,它可以避免抄写之劳,省时且无差错。敦煌石室遗书中就有两件珍贵的佛教文献拓本,一件是唐太宗时欧阳询书《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此为现存最早的有年代可考的拓本之一;另一件是柳公权书《金刚经》,此拓本题长庆四年(824),现藏巴黎[6]。

印章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商代[7],佛教徒把这种技术应用于捺印佛像。如唐末冯贽《云仙散录》卷五引《僧园逸录》说“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方,每岁五驮无余。”另外,在敦煌遗存的文献资料中发现数量最大的是佛像,而且复本量大,如文殊像在法国巴黎就有三四十份,英国伦敦有5份,北京图书馆有3份,北京大学图书馆有1份[4]。

碑石拓印和印章捺印是雕版印刷技术的关键,拓印虽然复制起来比抄写方便,但因为它是阴文正刻,拓印出来的黑底白字读起来不太方便;印章捺印阳文反字,可以印出白底黑字,但版面太小,如果将石头上刻字的版面缩小,把印章的版面扩大,然后阳文反刻才有产生雕版印刷术的可能。

四、佛典传播对雕版印刷术的推动作用

虽然印章、碑石及纸墨等印刷术产生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准备早已具备,但雕版印刷术迟迟没有出现这里就有一个社会需求的问题。如果没有社会需求,那么这些物质基础和技术准备会因为没有实际应用而淡出人们的视线。

由于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的迅猛发展,从皇室贵族到黎民百姓纷纷慷慨解囊大造功德。佛教认为,造庙、建塔、塑佛像及散施佛像、佛经都是大善举。但造庙、建塔、塑佛像耗资甚大,只有达官贵人才能办到。普通百姓为了满足自己的宗教情感需要,就把捺印的佛像请回家中供奉,这正是雕版印刷最早的创举。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说过:“我一直觉得中国的佛教徒在复制文献的技术上可能有过作为,因为这些善男信女无休止地复制佛像的狂热,正如我曾经在敦煌千佛洞唐代石窑的墙壁上有足够机会所观察的那样”。因此,可以说佛教推动了雕版印刷术的诞生。

雕版印刷发明以后,佛教信徒迅速采用这一最先进的技术刻印了大量佛教经典,现存实物足以证明最初的雕版印刷与佛教的密切关系,如1966年在南朝鲜东南部庆州佛国寺释迦塔内发现的汉文《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咒》,属704~751年间的刊印品,即当时我国唐朝武后长安四年至玄宗天宝十载之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刷品[8]。唐僖宗咸通九年(868)王刻印的《金刚经》(此经被英国人斯坦因盗劫,现存英国)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刻造年月的印刷品[9]。1944年在成都附近唐代墓葬中殉葬银镯内发现的梵文陀罗尼经咒,为极薄半透明唐代著名茧纸刷印,梵咒右边汉文题记为:“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印卖经咒”,考古学界认为这一经咒印刷年代和王所造的《金刚经》雕印年代差不多同时[3]。此外还有两种五代时期佛经印刷品,一是清光绪年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文殊师利菩萨像》。一件是吴越王钱刻印的《一切如来心秘全身舍利宝箧陀罗尼经》,1924年杭州西湖雷峰塔倒塌,从砖缝中挖出此经,从题记可知,钱共造此经84000卷。[2]

由于中国历代帝王中的很多人信仰佛教,佛教徒中的有识之士也清楚“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从而为佛经刻印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其它宗教相比,佛教更善于开展宣传活动。对于普通群众,佛教宣传佛经佛像的灵验,若出钱抄写或刻印经卷、修造佛像,就会得到善报,因此就涌现了很多施主。所谓施主,就是指那些舍财舍物的人,他们用施舍的财物供养僧人或者刻印佛教经像。随着雕板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佛经印刷得到迅速的发展,出现了种类众多的佛经刻本。仅大藏经就有《开宝藏》、《契丹藏》、《崇宁万寿大藏》、《毗卢大藏》、《圆觉藏》、《资福藏》、《赵城金藏》、《碛砂藏》、《普宁藏》、《元代官刻本大藏经》、《洪武南藏》、《永乐南藏》、《永乐北藏》、《万历藏》、《嘉兴藏》、《清藏》等。除以上汉文大藏经外,还有用少数民族的文字雕印的大藏经,如《西夏文大藏经》、《文大藏经》、《蒙文大藏经》、《满文大藏经》等。在中外历史上,如此规模宏大、持续性强、影响深远的雕版印刷事业极其罕见。

五、结 语

佛教经典的传播对于雕版印刷术的产生来说无异于一个强有力的助推器,佛教徒对佛经的大量需求是雕版印刷术诞生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因。雕版印刷术诞生之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也与佛教经典的传播密切相关。作为一种成熟的印刷技术不可能一经发明就完美无缺,它必然会有一个不断改进和逐渐完善的过程,而佛教经典的大量印刷参与了印刷事业发展的整个过程并为之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基地,它扩展了雕版印刷术的应用范围,极大地促进了印刷术的不断改革和进步。因此说佛教经典传播对雕版印刷术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印刷史上的地位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曹之.中国印刷术的起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2]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传》曰: “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M].”北京:中华书局,1982.又《魏书•释老志》曰:“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秦景宪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中土闻之,未之信了也.”[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 戴南海.版本学概论[M].成都:巴蜀书社,1989.

[4] (古印度)无著:《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论》卷中,《大正藏》第25册.

[5]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6] 肖东发.佛教传播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J].编辑之友,1990(1).

[7] 陆根发,尹铁虎.宗教需要是促使印刷术发明的重要因素[J].广东 印刷,1996(1).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