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集锦9篇

时间:2023-01-03 03:41:37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1

一、讲解示范

在体育教学中,讲解示范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技能在大脑里形成一个表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视觉、听觉等让学生来得到相关的信息。但是,有一些运动项目在体育教学示范中常因动作速度过快而会让学生目不暇接。而速度减慢,又容易影响体育教学示范动作的节奏性和准确性。此外体育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完成动作能力一定会下降的,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就会回避那些难以示范、技术性强的动作,最终的后果也是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则可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来弥补教师的这一不足现象,它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画面,灵活多变的动画及音乐效果来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更形象的了解整个技术动作完成的过程,便于接受示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是教师把整个技术动作完整地向学生示范一遍,让学生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了解动作的结构、顺序、形象以及要领和方法.从而更好地进行模仿,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教师的示范是最形象生动的,它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学手段。体育课教学以实践为主,要求精讲多练,因此需采用直观教学。示范是直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正确技术概念,形成良好运动表象的有效方法。

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兴趣和爱好本来就是个性化的东西,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过去由于教学内容的竞技化和教学方法的刻板等因素,导致很多学生虽然喜欢体育活动但不愿上体育课,这样哪谈得上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呢?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师生要建立合作互动的关系,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和爱好。在教学内容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少竞技多趣味性的运动项目。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也要多样化

小学中、高年级的体育课中,学生一般比较喜欢球类活动,而讨厌跑步等项目,但学生也喜欢游戏活动。如果每节课都安排球类内容,学生的身心和机能就得不到全面发展。我在中高年级同学中曾作过调查,发现他们:喜欢球类运动的男生占90%,女生占85%;其中,80%男生喜欢篮球,74%女生喜欢羽毛球;而喜欢跑步的男女生总共才占10%。为什么他们对跑步等其他项目没兴趣呢?其中,很大因素是这些内容枯燥无味。所以,在上体育课时,我把跑步的内容改为游戏的形式进行,把球类作器材,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来了。或者在上课的后半部分给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大大地提高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范畴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2

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学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应是更重要的、有效的方式。作为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又有着广泛实用性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更应采用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学习主体性、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主动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起指导、启发的作用。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重要的是能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什么是有效教学,福建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余文森老师提出:关于有效性的一个比喻:穿越玉米地时,第一,谁穿得快(速度);第二,谁掰的玉米多(收益);第三,谁身上的伤口少(安全)。在班级授课的前提下,老师把握了讲课的速度,学生接受的速度却有很大差异,当然收益问题就各不相同了。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更大的收益,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最大的收益?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其终身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如何确实有效地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使得速度增大,收益增多,并且更加安全,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研究的重点。

1 认识到课堂引入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课堂引入部分,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使学生进入课堂,使他们乐学。总之,上课一开始,让学生感到新奇、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2 合作与竞争应该是有效教学的课堂主旋律

新课程标准注重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教师应当以启发代替灌输,以辅导代替管制。课堂上如果教师讲得过多,学生会感到厌烦。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当多考虑学生的特点,应当做到各方面的合作,即师生合作,学生之间合作。课堂上,学生有问题可以与老师交流,寻求帮助;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体现合作。

在《网络技术应用》第三章“因特网的基本服务”的课堂综合活动中,笔者安排座位相邻的四名同学组成临时异质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堂练习,内容是下载客户端电子邮件管理软件,完成账户设置,并将设置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截图,以附件的方式发邮件给老师。通过实践表明,同组学生必须相互分工合作再整合,并且有一名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小组长来统筹,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练习。组内积极协作,组间激烈竞争,整个课堂处于浓烈的团结竞争的氛围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 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差异性指导

由于学生之间或者小组之间或多或少地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任务驱动法”为指导,分层次教学以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效率。在课堂上提出基本任务与扩展任务,只要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要求,这样肯定了绝大多数同学的成绩,使他们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给部分学生留下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完成所要达到的扩展任务,并且进行互相激励。一个阶段后,使学生整体水平有所提高。

通过《网络技术应用》模块前四章的实践发现,在活动过程中,每一个小组的进度是大不相同的。教师在巡堂时,对于速度比较慢,或者方法不正确的小组,及时地给出指导意见。对那些速度很快,或者方法大体正确的小组,提醒他们答案是否唯一,或者有没有疏忽的地方,这也可以看作是对课堂内容的拓展,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教师通过对不同小组采取不同的指导,使得速度慢的小组不会失去信心与耐心,也避免了速度快的小组形成无事可做的局面。

4 设置课堂亮点,令学生产生思维兴奋

完美的课堂往往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为自己的课堂创设亮点则是现实而可行的事情。在备课活动中,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自己的每一堂课“亮”起来,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行得体会论文在《4.1.1因特网上的信息检索》这节课中笔者设置了几个亮点,其中一个比较具代表性的是在总结归纳搜索的技巧时提到:不要局限于一个搜索引擎。当搜索不到理想的结果时,试着用另外一个搜索引擎,例如:省略 、oobaidugle. com。当这两个元搜索引擎展示在学生面前时,立即吸引了他们的目光,对于一个页面同时实现百度和谷歌的关键字搜索,学生们感到非常新奇有趣,同时又加深了对这个知识点的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埋下伏笔,进行课外知识拓展

有效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与课堂之内,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新课程标准下学科整合的重要学科,理所应当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这也要求信息技术教师更加开拓自己的视野,了解其他学科的更多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锻炼学生科学严谨勇于创新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意地留下几处伏笔,在最后小结及时地抛出来,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譬如在《4.1.3网上信息检索策略和技巧》这节课的课堂活动问答题中,笔者有意给出了几道有争议的问题,例如:宇航员在月球上留下的脚印,理论上可以保留多少年?这个题目本身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学生们在搜索时找到的答案各不相同,有的几十万年,有的几千万年,有的甚至还是永远保留。于是教师就要趁这个机会让学生知道,网上检索的信息并不是权威的,如果要知道问题的真正答案,要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图书馆翻阅科技书籍。又如:校运会上你的同学参加跳高项目的成绩是1.8米,他在月球上能跳多高?大部分同学看到这个题目马上搜索月球的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然后就简单地把1.8米乘以6作为答案。事实上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运用物理上的知识,考虑到地球月球相互的引力,以及每个人身高不同从而重心高度不同等等因素,才能得出最终的结果。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3

林堡学区王辛庄小学 张素芳

2月3日我参加了“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研活动,在教研中各位老师各抒己见谈自己的想法和实践经验。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认识到要想打造高效益的课堂,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落实。

一、做好课前充分准备。

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我们首先要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深刻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应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有利于学生做探究为原则,选择实验操作的材料,设计恰当的课堂形式。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我们利用导学案的优势指引学生自己去找适合课堂中所需要的实验材料。对于学生不常见的比如像《细菌和病毒》这样的课,我们可以利用课件来辅助学生学习。不同的学习内容我们要设计恰当的课堂形式,让学生贴近科学,不感觉生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进科学探究措施,保证有效课堂。

增强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是实现科学探究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攻坚战。如何通过有效的教与学的手段促进学生科学探究力发展的措施尤为重要:一是依据探究程序,明确课堂探究的重点。探究教学的一般过程是“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作出结论——交流评价。”虽然不必环环紧扣,或在一节课中让学生经历所有的步骤,但内在的程序不能颠倒;二是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探究时间。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有时间提出问题、有时间作出各种猜想、预测、假设、需要有时间进行设计方案、计划、实验、需要有时间进行表达与交流、需要有时间相互评价……与此同时,教师应合理分配时间,规划好小组学习、个别学习和师生互动学习的时间之比,策划好每一单位时间学生做什么、学生有什么问题、教师从哪里入手予以帮助和支持。三是把握好探究的开放度,实现由扶到放。实际上,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能独立从事探究学习,年龄越小越是如此,学生的探究与教师的大量指导是分不开的,它的开展需要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另一方面,我们应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的问题进行探究、步步为营层层深入、把一堂课的重点定位于探究的某一环节上,教师倡导“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因势利导,及时疏导学生思维盲点,促使学生的思维泛起层层涟漪,教学一步一步推向高潮,最终达成理想的目标。

三、课堂中要培养合作探究的协调性。

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刚开始,就要重视学生科学学习常规的养成,让学生讨论制定探究、合作、交流等各种活动的规则,让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有章可循;做到细致入微,放手而不是放任,自主而不是自流。

1、不过分强调合作,提倡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个体思考的基础上,否则往往会产生个别思维活跃的学生包办或掩盖了其他同学,“陪客”现象自然产生。课堂中能够自主探索解决的问题不一定要合作探究。如:小游戏活动时,让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2、小组合作探索中,既要分工又要合作。

首先要有分工,小学科学强调分工,这有利于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分工中要有必要的合作,在探索中“观察结果”应该是每一个学生共同的任务,也是第一任务,是建立在个体任务之上的。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4

本材料分别从定义,现状,基本特征,构建理念,实施几方面进行阐述。

想学说说关于“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的体会

“有效教学应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重点不是要不要设立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而是怎样设立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我想我们可以从可测性目标开始,可测目标是教学环节设计的基础依据,也是教学的灵魂。对于有效来说,更是非常容易检测,这比一些泛泛而谈更有操作性。

“有效课堂教学应该呈现精细的教学环节” 有效的课堂需要有效的教学环节来层层相扣完成,他们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而不是独立的!曾见教师设计教学是板块式的,一个目标一个板块,这样的后果就是,一个目标没有了,一个板快也就消失了,我实在不太理解这样的教学思维,个人认为,课堂上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怎么可以是独立的呢?教学环节是承上启下的。我们还要注意教学设计的生动性,趣味性等。在备课过程中把精细的环节都设计好。

“有效课堂教学应该处于最佳的投入状态”主动投入学习的效果优于被动投入,这需要我们精心的教学环节,更需要有教师的语言做引导, 如果注意观察,我们都会有这样或者那样课堂语言上的问题,因为备课时候我们可能更多的考虑的材料准备,环节设计,而一些细小的环节就被我们忽视了,却不知,正是这小小的忽视影响了我们的整体效果!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情绪;教学效果

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教学和对非智力认识的加深,情绪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教师教、学生学是双向的活动过程,既然是双向活动,从心理学角度看存在着统一与对立,潜伏着诸多情绪的因素。在体育教学中,因违背客观条件的许可或受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会引起一系列不适应的情绪反应。所以,教师要善于调控个人和学生的情绪,以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一、学生畏惧心理的产生

我们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会出现这样的畏惧心理表现,如:动作迟缓、犹豫不决、紧张、胆怯等。这种心理障碍有两种:单纯性恐惧障碍和团体性恐惧。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习每个技能动作,及对动作技能掌握的好坏与快慢都在全体参与者面前直接观察进行的,对于易被别人的评价控制的学生,在不能完成动作时,往往就会采取回避的形式来掩饰自己的不足。假如原有的动作技能水平就不高,同时又受到劣行评价,那么就会出现惧怕参加团体活动,自卑心理也会越来越严重,这种心理甚至还会延伸到其他事物上。

无论何种心理障碍的存在,都会影响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效果,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利。这就要求教师采取一些必要的方法和措施来减轻或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以取得好的教学成绩。

二、对学生情绪的调控方法

教师要学会对个别或全体学生进行情绪调控,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把精神投入到学习中。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各种情绪表现,对学生情绪的调控方法如下:

1.兴趣调控法

学者指出:“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和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了责任感”。所以,作为体育教师要善于运用体育的多样性,快乐性及实效性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在体育课上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学习的情绪,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自己身上不断发生的变化,如身体灵活,肌肉结实,柔韧性提高,用这些变化因素来培养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健康水平。兴趣产生于知识,作为教师要不断教授学生更多的知识及技术。

2.激励调控法

作为学生都希望教师在课堂上对自己的表现给予鼓励,有时教师肯定的语言、手势、表情,会使学生获得成功和愉快的情感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心境低落的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忘掉25%,而心境好的学生只能忘掉5%,可见,教师的教学情绪的重要性。“教师就是面带微笑的知识”,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哪怕是一句赞美的话,一个肯定的手势,一瞬间赞许的表情都会对学生的情绪产生重要影响。

3.教师情绪感染

学生情绪的好坏是体现课堂气氛的关键,积极健康的课堂情绪,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最有利条件,同时体育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宗旨就是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因此,要求教师采用有效的调控手段影响、引导和调控好学生的情绪,努力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寓体育于兴趣之中”,这样学生就会感受到体育活动的无限快乐,陶冶美的情操,从而搞好教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罗湘林.情绪调控的策略[J].中国学校体育,2003(4).

[2]叶弈乾.普通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田径;跳跃教学

一、自我效能感的概述

1.自我效能概念

自我效能概念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年首次提出的。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所持有的信心和期望,以及对自己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具备的潜能的认识(Babdura,1982)。”在许多关于人类行为的动因和绩效理论中,它被认为是最有影响力和说服力的。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人类行为过程中的一种强大力量,它在控制和调节行为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自我效能与个体本身的能力无关,而与个体如何判断自己的能力有关。

2.自我效能形成的因素

(1)成败经验。成败经验是个体在以往参加活动与操作中的亲身经历,因而对自我效能的影响最大。一般而言,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2)替代性经验。通过观察或想象他人的行为会获得间接性经验,即替代性经验。观看或想象与自己能力相近的人的成功时,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并相信自己也有能力完成类似的任务。而当看到与自己相近的人失败时,尤其是付出努力后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3)言语和社会劝导。言语劝导包括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以及自我规劝。使用切合个体实际的言语进行劝说,对个体的能力进行客观评价,鼓励通过努力达到成功,提高个体对自我能力的信心。

(4)情绪和生理状态。良好的身心状态能提高能力判断,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过度焦虑的人会低估自己的能力,疲劳、伤病和烦恼会使人感到难以胜任任务。

二、自我效能感在田径跳跃教学中的作用

人们总是避开超出自己能力的活动,选择自己力所能及并能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项目。高自我效能感者有可能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在超过自己能力的困难面前能坚持自己的行为,以更大的努力战胜困难。在田径跳跃项目中,高自我效能者就会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发起挑战。在遇到困难时,高自我效能感者会更努力并坚持下去克服困难。而低自我效能感者则会降低努力,甚至放弃。有些人有能力跳得更高、更远,但是,经过几次跳跃失败,可能就会抱有“我只能跳这么高(远)了”的思想,就维持现状,不愿意努力了。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行为的选择,决定着人们的努力程度和持续时间,还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高自我效能感者把注意力集中在所进行的活动中,对完成活动要求有信心,情绪乐观稳定、愉快振奋;而低自我效能感者则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可能的失败和不利的后果上,从而产生焦虑、恐惧。

三、培养学生在田径跳跃教学中的自我效能

1.分层推进体验成功的教学策略

每一个人都有适宜的自信心,根据自己的能力来设置目标有利于培养自我效能感。有人指出:自信心程度与运动员的操作表现呈倒“U”型曲线关系,即随着自信心程度的提高,运动成绩也随之提高。在田径跳跃教学中,教师设定目标时,应针对学生的实际分层设立目标。比如,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别,并且给不同组别设立不同高度或远度的目标,这一目标正好是每一个学生刚好能够完成的。这一目标活动的成功,会使学生自我效能感提高许多,随之而来的就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愿望。此时,教师可以给每一个组别设立下一个目标,让他们通过一点努力就可以完成。往下,以此类推,在成功的基础上,提出越高的目标,他们的挑战欲望越大。

2.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

教师教学效能感是特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的知觉和信念。教师教学效能感在理论上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一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培育,如爱岗敬业。同时强调对全体学生的尊重、信任、热爱,并且具有亲和力,能够与学生融为一体,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二是提高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和专业知识。扎实的运动技术和良好的表达能力会使教师充满自信,从而感染学生,使学生喜欢课堂。研究表明,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自我效能比缺乏经验的教师的自我效能高。所以,年轻教师可以经常总结经验,学会怎样处理好教学中的各种关系和问题,提高自我效能。

3.建立积极的合作环境教学策略

班杜拉指出,过度焦虑的人会低估自己的能力判断,疲劳和厌烦会使人感到难以胜任任务的要求。因此,在田径跳跃教学中,要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合作的学习环境比竞争的学习环境更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功体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高校田径教学中,相比之下,跳跃项目较困难,尤其是跳高,有些学生有害怕恐惧心理。教师可以选择胶皮来替代竹竿,以减少学生的害怕,同时,要鼓励学生,帮助学生走出失败的阴影,提高自我效能感。

4.替代性教学策略

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学习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间接经验。当学生看到与自己能力水平等差不多的同学在田径跳跃中取得成功时,就会认为自己也能够跳跃到同样的高度或远度,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在田径跳跃教学课堂上,教师不一定都让跳得最高或跳得最远的学生示范,应多层面地让学生示范,在不同能力水平层次的学生中树立不同的榜样。尤其应给内向、基础差的学生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她们展示自我,并及时给予一定的表扬,使外部强化激发为内部动机。

5.引导归因正面激励的教学策略

不同的归因对自我效能感产生不同的影响,并对后继行为产生重要的作用。正确归因,多激励,才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跳跃项目的难度比较大,与身高和腿的长短有一定的关系。有些同学没有获得成功,就会埋怨自己的个子矮,腿不长,觉得再怎么努力,也不会取得好成绩,就会丧失进取心。在田径跳跃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归因,把成功归因到内部可控因素上(能力和努力),说明自己拥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获得了成功,激励其继续努力;把失败归因于内部不稳定(情绪和身体状况)、可控因素(努力)上,自己拥有能力,但是因为情绪和身体状况不好,或是不努力,才导致了失败,激励学生改变自己的努力程度,调节好自己的情绪状态,以后一定会取得成功。

6.暗示训练

在田径跳跃教学中,教师应多利用积极暗示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比如,用“非常好”“漂亮”“跳得好”等词来鼓励学生,使学生形成一种兴奋、好学的心理状态,从而诱发其内部的自我效能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他们对跳跃技术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肖红艳,孙素梅,王建新,康秀娟.自我效能理论在田径训练中的应用[J].山东体育科技,1997(6).

[2]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7

关键词:英语学习 自我效能感 内涵 影响因素 培养策略

英语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并把情感态度作为英语课程目标之一,而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情感因素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它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bandura,1984)。参照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定义,可将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界定为中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能力评估(主观判断)。由于是主观判断,所以有对错、高低之分。因此,广大英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的主观推测,又要着力培养他们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能力,激发与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一、影响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根据英语在我国作为外语的学科特点以及大量教学实践,笔者将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总结为以下几点:

1.英语学习的成功经验。

班杜拉(1981)研究指出,成功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这是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因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在英语学习方面,不断的成功会使学生建立起稳固的自我效能感,成功的愉悦感会不断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而且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并且还会泛化到类似的情景中去。相反,多次失败的英语学习经验会打击进而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学习者的替代性经验。

替代性经验是学生通过观察其他同学英语学习的成败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当学生看到与自己英语水平相仿的人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信念,从而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取得同样的成绩,最终也能取得成功。若榜样标准比学生实际高出许多,学生觉得“可望而不可及”,这就达不到激励的目的。反之,看到其他同学的失败,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败,则会降低他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也不会有任何成功的希望。

3.目标与任务的设置是否恰当。

如果英语学习目标很高,设置任务较难,这时候学生如果取得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失败不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如果学习目标过低,任务过于简单,学生即使成功也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倘若失败则会大大降低自我效能感。

4.归因方式的差异。

归因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中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的推论,也就是反思成败的原因。如果学生把英语学习中的成功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如运气好,难度小,则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如果将成功与自身的勤奋、努力等可控因素相关联,则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如果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差、难度大等,则不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而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因素,如怀疑自身的能力与自己的智商等时,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所以,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失败时,更倾向于从努力程度、环境条件、应对策略等方面寻找失败的原因。这种思维方式又能激发学生的动机水平,并通过加倍的努力克服困难以取得成功。

5.评价方式的影响。

传统的英语学习评价主要以终结性测试为主要方式,以相对评价为主要标准,评价方式及标准都很单一,考试主要以书面形式,这样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大部分中学英语教师只以分数来评价学生,分数低的学生就成了所谓的“差生”,逐渐失去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与兴趣,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大大降低。

6.生理状态。

焦虑、压力、疲劳和情绪状态等生理状态都能提供自我效能的信息。因为学生有能力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自我信念,而且他们的生理状态也会有力地影响其自我效能。例如,当学生处于害怕和悲观消沉时,这些消极的情感反应会进一步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英语学习效果则会很低。再如,在面临英语考试时,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心跳、血压、呼吸等生理唤醒水平来判断自我效能。平静的反应使人镇定、自信,而焦虑不安的反应则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不同的身体反应状态会影响到活动的成就水平,从而又以行为的反应指标确证或实现活动前的自信或怀疑,由此决定学生的自我效能。

7.教师期望值高低的影响。

教师的期待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当教师认为某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有潜能、

有培养前途时,就会对该生产生良好的期待,这种期待会表现在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上,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时,就会产生符合期望的努力,这就是教师的期待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ffect)。于是,如果教师对其学生充满信心,积极期待,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生教育工作中去,就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否则,就会降低。

二、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

结合以上对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的分析,在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积极探讨提高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是非常必要的。

1.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

班杜拉(1981)曾指出:“成败经验是个体对自己的实际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是个体获得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最具体的、最主要的途径,因为它的确立方式显示了个体驾驭或掌握环境事件的能力”。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过去学习经验的基础上的,以往成功的经验会增强学生未来取得成功的信心;过去失败的经历,则会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特别是英语学习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这些学生创设更多的成功机会。

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感觉自己在英语这门科目上无论怎么努力也没有收效或者收效甚微,这就让他们慢慢地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和行为。因为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失败的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特别在个体效能感还没有坚定地建立起来之前,所以,教师不仅应该尽量避免学生的直接失败经验,如不会回答老师上课提问;作业打“×”;考试不及格等,而且应该让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更多的体验到成功,如正确回答了老师的课堂提问、作业做得好、字迹工整、考试成绩理想等。另外,和其它课程不一样的是,英语是一门语言,教师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课堂学习,过多的把英语学习局限于课本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有些学生英文流行歌曲唱得好,有些学生喜欢用英语和外国朋友交流,这些闪光点都可以作为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能感的萌芽,要细心发现和鼓励学生的这些行为。

“一次小小的成功,如果能让个体相信自己具备了成功所需要的条件,往往能使他们超越现在的行为表现成绩,达成更高的成就,甚至会在新活动中或在新条件下取得成功(bandura, 1978b; bandura et al., 1980; williamset al.,1989)。”

2.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归因理论最早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1958),他认为,人们都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的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为的原因,并预测人们将如何作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在吸收海德理论基础上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归因和非稳定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即所谓的三维度六因素。

归因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积极的归因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期望,消极的归因则会使人的意志消沉、丧失信心。教师应引导英语学困生积极归因,要促使他们认为成功是由于内部、稳定和可控的因素引起的,使他们具有自豪感与自信心,从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将失败归于外部、不稳定等因素,这样就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未来成功的希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造一定情景,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归因训练: (1)通过观察、交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2)指导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完成某项任务,例如词汇听写、口语对话等,并取得成败经验;(3)让学生首先在活动中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4)结合学生的归因与当时的情景,采取一定策略与技巧,分析学生成败的原因。

3.重视榜样的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替代性经验,即利用与自己相近的示范榜样克服困难的学习经验或作为。首先,让学生在替代性经验中获得自我效能感,即通过观察学习能力相近者的进步行为来培养自信心。一般说来,为学生树立的榜样最好是与之在各方面的情况都相类似的学生。例如,假定给一名英语写作成绩居中游的学生树立榜样,最好把榜样定位在写作能力一度也居中游而近来进步比较明显的学生,这样很容易使他相信,既然情况差不多,他能取得进步,自己也完全有能力通过努力取得进步。其次,指导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从自身的进步中增强自我效能感。一些写作处于中下游的学生,如果经常和学习优秀的同学去比较,会觉

得自己总是不如别人,再努力也没别人好,越比较自信心越低,越比较越失去学习的动力。如果引导他们同自己的过去相比,个人的进步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4.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一般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教学效能感可影响教师的活动、努力程度和教学的坚持性。不同的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存在差别的,高效能感的教师倾向于承担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采纳新的英语教学理念和方法,帮助学生成功,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教学也更有坚持性,他们相信只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和努力,学习困难的学生是可以教好的。相反,低效能感的教师则会避免安排自己从事自认为在其能力之上的活动,他们责任心不强,方法平庸,漠视新理念,认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天生愚笨,教师无论对他们进行怎样的教育,他们也学不好。特别是在英语新课程实施中,这种现象很值得关注。阿希顿·韦伯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倾向于采用粗暴的惩罚性的管理策略来控制学生的行为;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一般鼓励学生自我约束,采用民主的管理策略。

因此,英语教师首先要有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言语的权威性。另外,注意对学生的表扬。并非所有表扬都会提高自我效能感,也并非所有的批评都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对容易完成的任务所做的表扬或对没有做出真正的成绩所做的表扬只会削弱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贬低性的批评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而建设性批评隐含着对学生的信任和对能力的肯定,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5.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心理安全是指个体感到自己在被人承认、信任、理解,在受到别人的尊重时的一种心理感受。心理自由则指个体意识到自己是自我的主人,可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当个体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获得满足时,个体就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自主地塑造自己的人格,表现出极高的创造水平,十分容易获得成功。为此,我们要在自我效能感培养教育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体验成功的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建立宽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研究表明,当人们心情处于过分紧张状态时,获得成功的能力判断水平要比心平气和时差得多。避免指责、讽刺、辱骂等不恰当做法,而尽可能采用宽容、理解、关怀的态度,允许学生出错,开始说英语不作语法上的精确要求,能够表达意思、使人明白就行;和学生共同游戏,交流互动;建立合作常规体制,成立英语互动、互助、互查、互促小组,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总之,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能以一种比较轻松的情绪状态投入学习,增强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

6.尝试改变英语学习评价机制。

学生英语水平和基础不尽相同,单纯从应试成绩来区分学生英语学习的优良是不全面的,这不利于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而只会让基础稍逊的学生极易放弃在中学学习阶段学好英语的愿望。笔者在教学中,尤其注重对学生英语学习优良态度的倡导、英语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提倡,给基础稍逊学生更多的改善学习的机会。同时,笔者还在课堂中尝试以表演和参与性强的活动代替小测验,这样,可以给更多的学生以成功的体验,相比于测验,更能提高大家整体的自我效能感。

当然,还可以建立英语学习记录袋。每次的考试成绩,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体验、参与程度、学习态度、课余的作业、活动作品、自主学习、合作精神等都记录或存放于学习记录袋中,作为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师只有彻底改变把终结性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才能真正给予每个学生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形成对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客观、积极的评价,从而建立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随着英语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师应该越来越重视学习者的情感因素,而自我效能感是情感因素的一个重要维度,它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运用学习策略进行自我调控学习,而且有利于心理的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静园.中学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4,10.

[2]刘儒德等.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 自我效能感的理论与研究现状[j].心理学动态,1999,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陈俊山.初中生英

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07,1.

[6]贾珍霞,王利华.非英语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及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6,7.

[7]李玉升, 杜平.浅析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语言文字修辞, 2006,6.

[8]刘家嘉.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 2007,1.

[9]郑晓霞.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其培养[j].丽水学院学报,2006,6.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8

一、对教学有效性的认识

教学认识中,为达到某种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要通过教学活动取得某种结果,这样才能认可教学活动“有效”。而“有效”即“有效果”,这是古代东西方共同的经典看法。这种看法关注的是结果的好坏和效果的有无,并不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这是落后的生产方式背景下的教学有效观。自从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产生,要求学校教学减少“投入”,增大“产出”。它类似于大机器生产的“大批量生产”方式的班级教学带来了规模效率,解决了”量”的问题,但“质”的问题便随之而来。有效性是一种价值属性。教学有效性本质上是教学活动结果与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是否相符及程度高低的价值判断。体育教学价值取向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全民素质、增进学生健康、增强体质,要选择为学生的全面成长的长远发展起长期效益和奠基作用的体育基本知识、技能,养成学生体育习惯与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因此,根据这一价值取向,一方面,教学的有效性意味着人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一切付出,如时间、精力、财力等要符合活动的合目的性。另一方面,由于教学活动是育人活动,教学的效果、效率的产生受到育人规律的制约,因而教学的有效性的前提是符合规律性。具体来说,有效的教学活动,教师应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少的投入来取得多的教学效果,以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因此,教学有效性集中体现在:1.有效性。教学效果是指教学活动教学目标的相符性。它考察的重点是学生。2.有效益。教学效益是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是教学活动价值的体现。3.有效率。由于教学活动师生双方对时间、精力的投入,所以,这种精神性的生产活动,沿用经济学的概念可以将教学效率表述为将有效的教学时间除以实际的教学时间乘以100%。

二、影响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体育教学活动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教师、学生、课程(教材)与教学手段。教学有效性不仅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制约。

1.教师。体育教师活动是在教师主导下进行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对教学的有效性有决定性的影响。一方面,学生学习效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使他们自觉能动地投入学习。另一方面,教师正确选择教学手段对教学活动中的效能产生影响。

2.学生。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指导,而是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所以,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应基于学生的“可教性”,最终体现在学生素质的提高。其次,学生的学习效能也影响着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率。因为学生的学习效能是通过学习使自身获得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方法提高技能,形成健身健心观念,从而使其身心得以协调发展。

3.课程(教材)。课程(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客体,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结构是否合理,教材的选择与安排是否符合一定的体育教学目标。能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并能与学生的体育基础相适应,才能发挥课扩程(教材)的效能。因而,课程(教材)不仅是教学活动目的实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而且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能。

4.教学手段。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了解认识教学活动中采用的中介途径,那便是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指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教学活动的效果、效率的指标与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密不可分,它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有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的活动方式、拓展教学时间的维度等功能。

三、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情知相呼应,提高教学效果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健全和谐发展的人。教学作为社会特意组织起来的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其存在的必要性就在于它应高效率地完成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并有能力主动承担起社会的责任。过去体育教学体系是以技术教育为中心,重视有形的显在价值,忽视了学生心理感受这一无形的实在意义。结果学生在学校接受了十几年的体育教育后,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却与体育无缘。应该说,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的身心锻炼与塑造作用是最完备的,在身心两方面的感受也是强烈的。应该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学活动情知相呼应,学生的认识活动才能深入持久,使学习活动富有能动性。目前,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很大一部分都在挖掘学生的情感作用。如“和乐体育”“成功体育”等等。

2.增强教法手段的复合性,提高教学效率

布鲁姆指出,如果将一些分别着眼于教学过程不同侧面的理论结合使用,效果就会增加。在现有的教学策略上加以另一种新的策略,其效果虽不会因此而倍增,但确能增加效果。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十多年来,广大体育教师将一些现代教学方法的基本思想与做法引进体育教学中,如程序教学法、发现学习法等,对提高教学效果效率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或手段因其特有的作用与局限性而不可能是唯一、固定的新模式,而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因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制于主观(教师、学生不同)和客观(教学任务、内容、项目、条件等不同)因素,决定了教学过程对教学方法需求的多样性。增强复合性,一方面要求突破传统教学方法手段的单一模式,构建多向的模式,另一方面则是注意在特定情境下教学方法手段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在此基础上有效地组合运用,以提高教学效率。这就需要以实验的方法探讨不同类型的教学变量在不同教学场合的不同组合运用。目前,体育教学中借鉴国外的教学理论流派进行的实验多数是单一型的,即以一种理论为指导,以各种方法依据展开实验,而有意识、有依据地将各种教学理论与方法结合进实验的并不多见。因此,体育教学应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

3.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益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9

【关键词】高中体育;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

有效性教学是指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后,在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有没有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发展。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单位时间内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有效教学就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得到迅猛的发展,特别是对初中体育课堂的影响力度之大、发展速度之快、对体育教师思想与行为的冲击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在有效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初中体育课堂改革取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收获,有了一些显著的进步。

一、优化课堂结构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体育教学过程是由组织教学、教学内容、身体练习等各种成分组成,各成分之间的结合并无固定形式。体育课的结构形式应根据课的不同任务、不同教材、不同环境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人体的活动变化规律,合理地安排,并在实际操作中灵活掌握和运用。因此,我们不能把教学过程只限于一种手段的固定。个人认为:不论我们采用哪种课堂结构,总要考虑三个要素:(1)、每个学生每堂课都要能学习到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2)、一节课合理的教学密度应达到85%以上。(3)、有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合理的课堂结构应该是从教学任务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生理特点出发、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出发、从满足学生的活动愿望出发,从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出发。应该多层次的教学组织结构,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多向性、多变化的目标去安排,以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什么样的体育课堂目标才是有效的?即教学目标全面、适度、明确、具体。在备课时,教师设定的目标既要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念,又要充分体现体育学科的特点,让学生的身体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实实在在地学到一点有用的体育知识技能。让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时要有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增强目标性动机,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对活动的具体要求越是明确,他们进行体育活动的态度就越自觉。真正高效的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一定是全面、适度、明确而具体的。为此,体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牢牢把握住体育课程的理念和体育学科的特点,根据本校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以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

三、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体育健康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能增进心理健康。新课程十分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学中,要防止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目标达成的现象;要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又发展心理品质;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境,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体育教学是促进心理健康的载体,这项工作只能依附于运动技能发展于身体的练习中进行,我们要认真挖掘教材的心理因素,以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为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

四、改变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式

体育课堂教学方法不能都局限在讲解---示范---练习的程度上。在实际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况,应用讲授、练习、发现、引导、问题等各种方法,设计出更多具有特色的教学策略,提高各种教学方法运用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引起兴趣,一旦对体育产生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掌握和应用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利用实物,图片、教材插图、模型、标本等教具;有条件的应尽可能地运用幻灯、投影仪、录像及多媒体(利用网络,制作生动直观的课件)等电化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加强有效练习和反馈信息的运用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有效地练习,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还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技能提高的重要途径。然而,当今的课堂练习却陷入严重的缺失状态,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否实现,完全取决于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练习,使学生练习带有目的性、方向性。练习应穿插于课堂教学的环节之中进行,同时,练习要富有方法性。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练习来实现一切发展的,但是它离不开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的。我们常提三基,这是体育课特有的提法,而一般文化课的是双基,即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六、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