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民生新闻论文

时间:2023-03-17 18:00:10

导语:在民生新闻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民生新闻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参与式新闻出现的原因及特征入手,阐述了其在我国地面频道民生新闻节目中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做好参与式新闻所需要具备的要素,并指出目前参与式新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电视新闻比其他传统媒介新闻的优势在于新闻现场,新闻现场不仅提供了复杂的视听符号系统,还刺激着、调动着受众的注意力。但是对电视新闻而言,新闻现场也仍然处于“可遇难求”的境地,技术、设备、财力等等条件的限制,让很多新闻工作者仍处在追求“现场”的路上。电视新闻需要现场,但现场供给却成瓶颈,这一矛盾为另一种新闻制作方式提供了生长的土壤。这一方式被称之为“参与式制作”,它与传统电视新闻制作最大的区别,通俗地讲在于,传统的是专业人士走出去,后者是受众走进电视媒介。通过这样的参与制作出来的新闻被称之为参与式新闻(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参与式新闻(participatory journalism)是草根新闻(grassroots journalism)或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的一种表征。参与式新闻的特征在于普通公众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参与新闻的报道和,使得他们不仅是新闻受众,而且是新闻的生产者与传播者①。

从某种意义上讲,参与式新闻在电视新闻传播格局中出现并立足,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贴近性”的需要,是大众参与电视制作和某种表达的需要。这种参与式新闻制作与传播正在悄悄地改变着电视传受之间的传播格局,在现如今我国地面频道的民生新闻节目中,这种“参与式制作”模式正渐渐形成规模。

眼下地面频道是五花八门,不少频道称那些手持dv,活跃在新闻现场的人为dv爱好者,dv通讯员,dv信息员等等,也有个别寻求不同称谓的,比如湖南经视称之为dv队员,深圳都市频道叫dv纪录员。还有的称dv拍客,但是最有特色的当属江西都市频道的《都市现场》,他们称其为“新闻社工”。但总的来说,称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这些拍摄的内容如何进行制作,如何更好地融于栏目。

从内容上讲,这些传播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突发类新闻,例如高速路上车子自燃,罐车泄漏,救援现场等等,参与式新闻之所以被认可,与这类新闻在一些突发性事件中崭露头角有很大关系。当灾难性事件发生时,市民人数众多,只要手中有一定的记录工具,随时都可以成为一个现场的“新闻记者”。成都公交车自燃事件,没有任何一家电视媒体拍到公交车燃烧时的画面,看到的现场视频大多来自于普通市民的手机拍摄,正是他们的真实记录并传播才让电视新闻的大众传播优势得以彰显。二是奇闻轶事类。比如说,湖南经视曾播过一个dv队员拍到的一个渔民在湘江捕捉到一条无尾鱼;江西都市频道的《都市现场》曾播过,一个膀爷当街试图调戏一女子,不想女子呼喊叫来丈夫和邻居,当场把他捉住;还有比如饱受争议的公交车上的******问题,江苏城市频道曾播过,一个女乘客在被******时,用手机拍到了瞬间画面,不仅让男子受到了惩处,也让更多的人去关注这个社会问题,同时更让电视新闻本身插上了传播的翅膀,增“色”不少!第三,参与式新闻中也有一些批评性新闻。比如,深圳都市《第一现场》在dv纪事中曾播过的,在深圳放生湖里面居然出现一群放生龟的偷盗者,别人献爱心放生的乌龟,他们却昧了良心来杀生,保安上去制止却无人听,等等。

从节目形态上讲,参与式新闻或串编,或单播,形态不一,还有类似专栏一样的栏目版块,比如,湖南经视的“dv状态”,口号是:“dv状态 随时纪录”,深圳都市的dv纪事专栏,还有甚者,比如江西都市频道,节目组认为新闻社工提供的素材是重要的新闻来源,是栏目的一大特色,所以干脆在适当时间,召集广大的新闻社工们开开会,从而更好地参与节目,为节目拍到更好的素材。从总体上讲,参与式新闻作品与另外一些dv作品等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一种完全的自娱自乐的产品,它与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介入社会生活,它的目的在于完成某种表达,传播新闻事实。

从事参与式新闻制作的人也是参差不齐,社会背景复杂,但是里面也有一些半专业人士,比如说消防队里的宣传干事,从事婚纱摄影的拍摄者,还有就是高校的学生,尤其是新闻系的学生。但是无论是否专业,它对节目来说,提供的都是素材,节目的后期编辑人员,拿到的这些素材以后,他们充当了“把关人”的角色。在语句表达上,都力求避免内容上的失实之处,比如在稿件中表达为,据dv爱好者某某说,或者干脆对拍摄者进行采访,用他们的声音来解说画面,甚至拍摄者还以一个被访问者的角色来发表观点,适当评论。这种参与式制作模式实际上颠覆了传统电视新闻制作模式,这种模式给任何人都提供了充当“公民记者”的机会,同时它还把电视的话语权向大众倾斜,改变了在传统的线型和单向新闻传播中,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部分地改变传播中的“客体”身份,而处于表达话语的“主体”身份。对于电视新闻节目本身而言,参与式制作扩大了节目的制作队伍,并且让参与式新闻成为电视新闻节目中重要的新闻形态,也渐渐成为节目的看点之一,并且这样的作品有着它独到的传播优势。

真实是参与式新闻的根基。摇摇晃晃的镜头,颤抖的画面还略带模糊,本来是电视制作的忌讳之处,但如今这种画面却成为一种特色,没有人会怀疑这段视频的真假问题,相反,却吊足胃口,让受众集中精力,挪动脚步上前盯着去看,好玩的会心一笑,突发的看个稀奇。这就是震撼受众的“真实”力量。

内容是参与式新闻笑傲传媒江湖的资本。电视制作队伍毕竟是有限的,很多时候,很多地域,媒体的触角无法延伸到新闻发生的那一刻。亲临现场,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有时候只能是电视专业人士的追求。而对于公民记者来说,他可能恰在现场,正是恰在现场的契机,就使在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中,他们拥有的内容资本不可小觑,远在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的新闻报道中,电视媒体采用的滔天巨浪画面几乎都是游客用摄像机记录下来的现场视频,稍近的就说5·12汶川地震,我们首先看到的地震瞬间画面,是一个叫卫斯理的秘鲁游客拍下的,等等。内容,是参与式新闻吸引电视传媒采用的主要因素,也是受众关注的主要原因。

贴近使参与式新闻轻易迈过专业的隘口。电视新闻的声画一直以来,有着严格的播出要求,单从技术角度讲,参与式新闻的出现是一个电视新闻的奇迹,它突破了专业的隘口,走进大众的传播平台,正如前面所述,参与式新闻作品与另外一些dv作品等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一种完全的自娱自乐的产品,它与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介入社会生活,它的目的在于完成某种表达,传播新闻事实。参与式新闻介入社会生活,靠的就是它与生俱来的贴近性,这种贴近性表现多样,一是时间的新近性,比如成都公交车自燃事件,当突发事件降临,又有很多市民不幸丧生,我们不自觉地会问,当时究竟发生什么?这个问题对电视新闻来说,只有现场才能回答,于是,市民的手机视频派上了用场。二是心灵上无隔阂。新鲜的,奇怪的,特别的,好奇之心不分男女老幼,参与式新闻中不乏“新奇特”,甚至还部分满足受众窥私的心理。三是距离上的接近性等等。

平等与互动使参与式新闻占领新闻主阵地。电视新闻改革改掉三大陋习,一是高高在上的视角,二是官腔官调的表达,三是一本正经的形象,换上的是平等的视角,民生的表达和和蔼可亲的形象,传受之间平等与互动,成为诸多电视节目努力的方向,这也是参与式新闻得以生长的土壤,而且它一旦生长,就不愿依附,现在电视新闻更多的以电视新闻作品的形式走向市场,接受受众的选择,僵化的表达被淘汰,空洞的说教被摒弃,呆板的形式被耻笑,取代的是关注、关心、平等、互动和活泼。参与式新闻本身就是在新闻主阵地上运作,它满足的是受众参与的愿望,表达的需要和某种情感的维系。

参与式新闻的传播优势,是与它参与式的制作模式不可剥离的,这种颠覆传统的电视新闻制作模式,带来的是传受格局的改变,这个意义非同一般。当然,参与式制作,也存在某些问题,参与的市民素质参差不齐,大多缺乏新闻学的训练,提供的资料也因此可能缺乏可信性,使得报道细节可能失真、报道面可能受到影响等等,甚至有学者尖锐地指出,参与式新闻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新闻事业在几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的规范和原则被破坏,参与式新闻在当下并没有成为优秀新闻的同位语, 相反却成了低劣新闻的代名词,缺少公信力是参与式新闻走向品牌建设之路的最大障碍②。但是正如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指出的,一个模式代替另一个模式,总是经历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来自表达的需要,来自收视的力量,还有笑傲传媒江湖的内容资本,参与式制作会在电视新闻制作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在我国地面频道的民生新闻节目中,这种“参与式制作”模式渐成规模就证明这一点。

参考文献

第2篇

1999年,黑龙江电视台《新闻夜航》开播,标志着中国电视的民生新闻时代的开启。如今,国内诸多省级地面频道都有王牌民生新闻节目,并大多成为频道收视和收入和核心保证,这些节目和栏目以关注民生、反映民情、表达民意为宗旨,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但同时,节目同质化、内容碎片化、表现娱乐化等诸多问题也逐渐显露,并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因此,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如何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亟待探究的课题。

一、价值与内容的双重提升

价值,实际上就是节目的内容所呈现出的意识形态特质,是民生新闻成功必备的要素,未来的民生新闻要拓展报道领域,强化新闻策划,创新报道形式,凸显特色风格。

民生的“民”指的是人民群众,而不仅仅指社会的部分弱势群体。民生新闻的内容既应关注具体个人的生存状况和际遇,还应关注群体普遍的生存状况。在过去的实践中,不少民生新闻在报道内容上出现了鱼龙混杂、低俗空洞的现象,过分追求表现生活的原生态、凌乱琐碎,这是对“民生”概念的误读。

当下或未来,优秀的民生新闻节目,应在做好重大政策、决策宣传,解释背景和依据,做好“大民生”的前提下,涉及民生的释疑和服务性的深度报道,加强贴近性和亲和力。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提高选题的思想性。现在,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民生新闻栏目也应表现出多元取向,明确自身价值输出,提高栏目的思想性。拓展报道范围。所谓“大民生”,就是要从“民生”的角度去解读“国计”。把关注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与关注人民群众最根本、最长远的利益结合起来,使民生新闻呈现多视角性、多层次性,从而获得更大的施展空间,通过报道普通人、普通事,反映当今老百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新思想、新风貌、新追求,展现普通人的真善美。强化主题策划。民生新闻不能在民众的日常琐事中淹没媒体舆论引导作用。善于从小事出发,以小见大,进行新闻策划,引导观众的视线,形成某一关注热点,这个热点是从公众中获得并且本来就是隐性存在的。这是媒体发挥舆论导向作用的必要手段,也是民生新闻突破日复一日百姓琐事报道模式,形成收视亮点的重要途径。

二、形式与技术的不断突破

目前,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和传统电视技术都在迅猛发展,探索引进电视媒体新技术,构建城市全面微波网和便携式SNG,做到每天处于巡视状态,一旦发生重大事件,在第一时间就可以发回直播室。

直播技术的普及,将有效缩短新闻与观众的时差,还原新闻的原生态,吸引更多的关注。SNG卫星直播车的应用,把直播变成了一种常态。这种常态直播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新闻的时效性达到了极致,使新闻栏目的社会影响力得到空前提升,十分有利于民生新闻即时性、动态性、移动性的制播特点。

目前,国内多个著名的民生新闻节目,都在节目时段专门设立的直播板块,如《新闻夜航》、《零距离》、《新北方》等。随着3G技术的发展应用,应该说为民生新闻直播的常态化、灵活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一个记者一个摄像就是一个直播团队。这样直播不再是大型活动的专属品,而成为电视民生新闻发挥自身优势,实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目前不少城市台的民生新闻栏目,例如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直播12345》、《直播南京》等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此外,随着电视技术及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更多的新形式将普及到电视民生新闻的生产和制作中。比如目前广泛应用于体育电视节目和军事类节目的在线包装和虚拟植入系统“威姿”、“傲威”,依赖于一整套的软件技术,实现了电视节目信息量的几何增长,也将传统的二维电视屏幕拓展成三维空间,让观众接收更多信息量的同时,彰显出电视媒体的强大功能。目前,黑龙江电视台都市频道《新闻夜航》、湖北经视《经视播报》等民生新闻节目已经开始着手更先进的在线包装和虚拟植入技术,未来势必与其他同质化节目拉开差距,有助于自身品牌的树立,更有助于确立影响力和提高收视率。

三、民生新闻的从“读”到“说”

说到民生新闻,几乎国内各省的民生节目都有同样的特征,对主持人的相互依赖。从黑龙江的小翟到辽宁的金霞,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正是因为民生新闻的这一特点,节目管理者更应该注意维护和打造主持人形象,进而更好地打造节目本身。

而作为民生新闻的主持人,普通话是不是标准并不是第一位的,关键要看说出来的话,是不是符合所主持民生新闻栏目的定位和风格,是不是言之有物。国内几档优秀的民生新闻栏目中,《新闻夜航》的小翟、景昕非常明确自身定位,深受观众喜爱,浙江电视台科教频道的《小强热线》、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的《直播12345》等,都塑造了很好的主持人。

第3篇

从闲暇时间和工作强度情况反映,新生代农民工休闲时间少,导致体育文化生活缺乏,同时,易产生孤寂感、自我封闭以及对城市产生对立情绪和报复心理,进而可能容易引发心理问题。从访谈中了解到,新生代农民工渴望休闲,而且希望企业能经常性地组织体育文化活动,这样他们对企业更有归属感,生活更充实。在调查“当地政府部门、公益事业单位(如学校)或企业举办过一些体育文化活动吗”,有88.4%被调查者认为“从未举办过”。新生代农民工享受不到应有的人文关怀,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的和谐相处。在调查“生活的社区中,您参加过由该社区组织的体育文化娱乐活动吗”,有94.5%的人回答“知道社区组织活动,但没有被邀请参加”或者“根本不知道”,“没参加过”和“每年1—2次”占89.7%。企业或社区提供的体育文化活动内容单一、贫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甚至有些根本没提供过任何体育文化活动。因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水平相当较低,在组织体育文化娱乐活动时项目往往比较单一,仅仅通过播放专场电影、唱唱跳跳之类的活动,与之新生代农民工多样化休闲文化生活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2当前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文化需求缺位的原因

2.1政府缺乏对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

政府往往只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物质”权利,然而忽略“精神”层面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生代农民工不再仅仅满足物质权益的保障,更多的是要求精神生活最基本的满足。由于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公共体育文化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呈现重“经济提升”轻“文化建设”、重“物质权益”轻“精神满足”、重“现实效益”轻“潜在受益”的现象较为常见。尽管各级政府对体育文化事业大力宣传,但不少政府部门对体育文化建设仍缺乏必要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对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认识不够具体和全面,对体育文化建设对经济的发展发挥的重要作用理解不够深刻,因而出现对体育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时间安排不够、工作落实不到位、活动安排不积极等问题。

2.2企业偏重企业利润,缺乏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

企业总是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对新生代农民工业余体育文化生活则是关注不够,不能认真履行自身的应当的义务与责任。尽量降低自身的投资成本,企业体育文化严重缺乏。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像机器一样对待,新生代农民工就会以工资来决定去与留,为什么有些企业出现“用工荒”,企业缺乏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缺失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新生代农民工是企业的“链条”,是企业的“发动机”。让员工与企业产生感情,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命运是与企业连接在一起的。只有新生代农民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归属感,企业才有生机。企业只有让新生代农民工产生归属感,才能在经济困难时期度过难关。企业只有多增加体育文化投入,多组织一些体育文化娱乐活动,员工才能在活动中体验到企业的温暖,企业的体育文化魅力,感受到企业的人文关怀,企业的团结等。

2.3新生代农民工对体育文化娱乐生活需求自身意识的缺失

体育文化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状态的反映指标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物质满足已经不再是他们唯一的需求,作为精神满足的体育文化需求也是其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经济原因和工作动机,农民工的体育文化需求意识相对较弱,消费层次大多居于较低水平;体育文化娱乐生活极其单调,而相对单调的体育文化生活致使他们在价值观上也产生消极、保守的特点,进而形成不良的循环趋势,在当前城镇化进程大潮中,严重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转变。

3推进城市公共体育文化服务的举措

要推进城市公共体育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效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发展步伐,需要“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方式构建一个完整的公共体育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优势互补,缩减社会距离。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作为体育文化的主导者,政府是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公共服务范畴要充分容纳体育文化的相关内容,不断增强公共服务的职能,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制机制。通过加强公共体育文化设施建设、创新体育文化服务方式、开展体育文化知识普及与培训,完善公共体育文化服务体系。政府要根据新生代农民工业余时间少、生活工作较偏僻,消费能力低的情况,有选择,有目的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公共体育文化设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满足自身需求的公共体育文化设施。各体育文化、职能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将体育文化服务送到企业、送到新生代农民工身边。多开展一些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文化活动,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文化节、送温暖等活动。政府要整合政府部门资源,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技能培训,体育文化知识讲授等,让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得到政府的科学技能培训。

(2)突显企业的主体地位。企业要树立新生代农民工也是企业的一员,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理念。一是通过举行体育文化活动,增进新生代农民工与企业的感情。如多开展休闲趣味运动会,举办文艺晚会,组织休闲茶话会等;二是企业要根据新生代农民工需求,增加建设体育文化设施,提供体育文化产品,倡导体育文化活动,丰富新生代农民工业余生活,营造积极、团结的氛围。

(3)调动新生代农民工和社会共同参与积极性。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社会的最关注的问题。对于文化服务主体的农民工,要积极参与到体育文化建设中,提高自身的体育文化水平,增强休闲体育技能,不断融入城市的文化生活中,进而为社会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全社会共同参与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文化建设,推进体育文化体制改革,将是一个重大任务。事业单位积极主动的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一些体育文化服务或者体育文化服务产品。比如大中院校体育体育文化设施有条件的向新生代农民工开放,定期去到新生代农民工所在的生活、工作社区举办联谊会等,发挥社区服务的优势。另外,允许一部分私人或个人去建设、经营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文化服务和产品。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也要自立自强,自觉地融入到城市当中去。

4结语

第4篇

1.民生档案为人民拓宽信息来源、维护个人权益提供了基础条件

随着各级部门尤其是档案部门对档案社会化服务认识的加深,人民群众查阅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档案越来越成为可能,其中,民生档案是人民查阅最多的档案资源,且越来越受到人民的重视。人民群众利用文件、档案信息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房屋产权、就业就学等相关政策的查询与证明等方面。民生档案的完整性和权威性为人民群众拓宽信息来源提供了基本的资源和渠道。民生档案也是人民群众维护个人利益的重要资源。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在社会保障方面不断出台惠及百姓利益的政策,但人们享受这些政策,需要出具工龄、相关家庭收入、生活条件等证明。民生档案为出具这些证明提供了支撑。就长沙市而言,档案工作渗透性不断增强,全市13家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1405个,448万卷(盒),116万件,资料8.5万册,比1991年馆藏量增长12倍多。档案部门积极参与和林权确认、企业养老保险业务规范化管理等工作,服务职能更加凸显。市档案馆民生档案馆藏量新增29万卷。查阅利用服务明显提升,市档案馆目前可向公众提供7686条政府信息和编研资料电子目录查阅,年均接待一万人次以上,成为集档案保管保护、政府信息公开和现行文件查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大功能为一体的社会公共档案馆。

2.民生档案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原始资料

民生档案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成为领导干部开展工作的有力工具。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龚家湾街道是有名的“破产企业一条街”,破产企业人员上访一度占到同期案件的82%。街道办事处以低保救助和就业这两个百姓关注的焦点作为突破口,建立起涉及扶贫济困、子女入学、劳动就业、医疗卫生、低保救助等方面的民生档案。他们通过“爱心档案”制订具体帮扶方案,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通过“就业档案”了解失业人员的就业愿望和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再就业培训,组织劳务输出;通过“居民健康档案”掌握辖区特困人员的健康状况,依托辖区医疗资源,有效解决弱势群体看病难的问题。各级档案部门要增强档案服务的敏锐性和主动性,提高信息开发的层次,抓住热点,贴近中心,利用馆藏档案资源,编辑整理相关专题的档案材料,为决策层提供高水平的参考资料。

3.民生档案是化解当前人民群众权益纠纷的重要凭据

长沙市出台了《关于做好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规范了民生档案收集、整理、管理、利用,成立市民生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民生档案工作指导,取得了较好成效。比如,浏阳市社港镇创造性设立民情档案,16个村(社区)13742户居民的家庭情况、生活状况全部入档,为社区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各级档案部门提供的民生档案为解决纠纷提供了依据,达到化解矛盾、排除纠纷、平息上访的效果,有效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二、发挥民生档案作用的有效途径

第5篇

在2013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城镇化,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1]可见,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发展问题,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继续教育不仅可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技能,还可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实力和城市适应能力,推动实现“市民化”。总理在2015年3月5日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中国正式步入互联网加时代,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在互联网时代面临新的机遇,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探究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继续教育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意义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是指对初进城市或者对适应城市有困难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的再次教育,包括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文化教育和规划指导,以实现帮助农民工提高生存技能,转变生活观念、思想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尽快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的目标。[2]继续教育的理念是强调终身学习,这无论是对于务工前还是务工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主体需求角度出发,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通过继续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社会的五种需求:

(一)满足生理需求,更好地在城市生存和发展

当前,绝大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务工年龄呈缓慢递减的变化,从80后平均年龄18岁到90后平均年龄16岁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只接受到初中教育,学历普遍偏低,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教育的他们并不符合城市用人单位的要求,而他们又想要进入城市自力更生,保证基本的谋生能力是前提。在“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中青年农民工最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识中专业技能知识﹙69.7%﹚、法律知识﹙54.7%﹚和文化知识﹙47.8%﹚位列前三。[3]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对专业技能知识的需求比例远远高出其他,可见新生代农民工想要融入城市社会,首先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要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能在城市中找到满意的工作,满足自身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继续教育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专业技能培训,包括岗前培训、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实际应用技能培训等,这些都能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解决生产生存中遇到的各种技能资质需求,根据调查,就建筑行业,福建省基层新生代农民工中参与过技能培训的人薪资水平高于没有参与过技能培训的人的16.8%。如果是获得更高级的职业资格证书,那薪酬水平差距将更大。新生代农民工可以通过继续教育来增强自己的就业技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薪酬待遇,更好地在城市生存和发展。

(二)满足安全需求,获得城市生活的安全保障

马斯洛理论中,安全需求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财产所有性、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方面等需要。如今,新生代农民工已然成为城市建设的又一主力军,他们在城市定居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在城市打拼,如何保护自己的工作职位、保证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侵犯是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又一挑战。根据“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新生代农民工对法律知识的需求仅次于专业技能知识,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意识到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继续教育是满足他们的安全需求的。根据实地调查分析,针对“遇到纠纷选择哪种方式解决”中,选择“使用法律武器”的调查比例是46.2%,而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了解只停留在“有听说过”的阶段占69.4%,针对“您觉得自己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吗?”选择“是”的占调查人数的59.6%,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正逐步提高,对法律知识的需求也迈入新的台阶,但因相关知识欠缺所造成的维权能力不足,维权韧力不足则需要继续教育来进行补充。为满足新生代农民工获得城市生活安全保障的需要,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普及法律常识、增强法律意识,是必要的措施。

(三)满足社交需求,更好融入城市社交生活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较,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追求更高,不仅追求充盈的物质生活,还追求更多的精神生活,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获得身份认同,获得身份认同的关键在于解决群体隔阂,除了制度因素外,形成这种隔阂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文化差异。新生代渴望拥有更广阔的社交范围,扩大自己的社交圈,满足社交需求,这就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来让新生代农民工学习了解城市文化、适应城市文化,缩小文化差异。在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在与老师同学的互动交流中新生代农民工就可以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其次继续教育可以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涵养、审美水平、社交技能、兴趣爱好等,农民工通过参与各项文化活动,缓解工作压力,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参与到社会交往中,这些都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缩小和城市居民的文化差异、更好地体验城市生活,更好融入城市社交生活。

(四)满足尊重需求,获得城市社会的认可尊重

在特定的领域中,人们以某一种身份生存,可不管是哪种场域以哪种身份生存,每个人都希望在这个领域中有稳定的社会地位,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场域中以“农民工”的身份生存,同样对获得稳定的社会地位,获得尊重有着强烈的需求,这种尊重包括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希望自己有实力有信心能胜任城市的工作、拥有良好的城市适应能力;另一方面,是希望自由有社会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较高的评价。新生代农民工通过继续教育,能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更好地服务于所在企业,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扩大了其自身的发展空间,向更高的管理层进军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同时可以通过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优秀的人格,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为新生代农民工获得更高的社会评价奠定基础。

(五)满足自我实现需求,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动机更多的是为了谋求发展,他们想要定居于城市的愿望相比于第一代农民工更加强烈,更不愿意回到农村。他们有更强烈的拼搏意识和进取心,使得他们不仅仅满足挣钱来改善家庭生活条件,而是在城市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有的新生代农民工甚至有着明确的职业规划,据相关调查显示在职业选择问题上,新生代农民将注意力转移到工作的环境和职业类型,有超过76%的新生代农民工梦想是当老板,在城市拥有自己的事业。通过继续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完全可以自己掌握自身的职业规划,特别是18—25岁之间的青年农民工,可以通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技能进行学习培训,以长远的眼光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为进入自己理想的行业做好准备。入职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亦可以通过继续教育,实现从普通工人到更高社会层次的人生道路转变,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三、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成本较高

农民工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实际上是一种风险与收益的博弈过程,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时,首先考虑的是参加培训的成本,只有当培训的成本足够小,且培训所带来的效益远远大于不参加培训时,农民工才会倾向于接受继续教育培训。[4]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特别是青年农民工已意识到参加继续培训的效益,对接受继续教育的意愿更加强烈,但全国仍然有六成外出的农民工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究其原因,主要缘于当下继续教育成本过高。

1.经济成本较高

由于财政投入的限制,各个地区为新生代农民工所供给的公办性教育培训资源有限,就福建省成人继续教育资源来看,虽然很多大学有成人教育的机会,但入学门槛较高,许多农民工仍达不到入学要求,且学费较高。而针对农民工所开设的一些技术培训学校,由于大部分以营利性为目的,学费更高,对于一些青年新生代农民来说是一笔不菲的开支,除了企业内部的岗前技能培训,大部分企业是不太愿意为较低学历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额外的培训机会,即使有部分企业支持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培训,但在培训期间给予的工资和补贴也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因负担不起培训费而拒绝参与教育培训的情况也是情有可原。虽然最近几年来国家也加大了对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的力度,鼓励企业化教育机构的发展,鼓励社区免费教育培训试点的开设,争取为给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可以接受继续教育的途径,但根据实地调查,这些教育机构设点不足,供需结构并不合理。[5]

2.时间成本较高

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因缺乏技能只能选择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工作,一些工厂以计件的方式计算薪资,新生代农民工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自愿选择延长劳动时间。就福州某纺织厂的调查,该厂员工中每天劳动时间在八小时以内的仅占10.2%,且企业并没有为这些工人提供双休待遇,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牺牲工作时间参与教育培训,加上大部分工厂远离城市,而多数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设于城市主城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时间成本较高,参与继续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不能保证。这些都将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机会的损失,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

(二)过于重视技能培训,忽视综合素质的提升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传统式继续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首先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继续教育忽视了基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生涯规划的长期眼光,过于重视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这种传统式的培训,其效果只能是短期速成的生存生产技能,更多的是迎合企业、工厂的需求而忽略了对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培训内在要求。新生代农民工的最终目标是融入城市社会,提升社会地位,实现自己的规划和理想,新生代农民工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育培训的持续性和终身性,转变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意识很关键。[6]当代继续教育内容过于单一,忽略了如何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的目标,制约其的全面发展。除了满足工作需要之外,继续教育的目标还包括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铸造人格、提高审美情趣、常识普及等,然而,当前的继续教育在对新生代农民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法律常识、休闲娱乐方面的教育不多,这种提升人文素养方面的教学内容较为缺失,只单纯重视技能的提升而忽视了新生代农民工想要成为“城市人”的需求,继续教育也不能算成功。

四、“互联网+继续教育”特点和优势

“互联网+”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在今年两会上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预示着中国将进入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近年来,互联网像魔杖一般,不管“加”上什么,都产生一股前所未有的神奇力量。“互联网+教育”也是如此,在新网络环境下,继续教育将迎来巨大的变革,为新生代农民工送来福音。

(一)突破时空局限,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个性化教育

网络在线教育是互联网与教育结合的产物,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互网络在线教育的规模也随之壮大起来。传统的培训教育其特点是将学习者从各个地方汇集在课堂,由教师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使教育资源和教育功能集中在特定区域特定人群中;而网络在线教育特点是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将信息传输到四面八方的受教育者手中,将教育资源和教育功能向外扩散。如今,以微课、慕课、在线课堂为代表的新型教育载体,突破了传统教育培训的局限,将培训课堂数字化且继续推进专业培训中情景式、仿真式、探究式、生产式等教学方法的实现。[7]这对于繁忙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突破了继续教育的时空限制,只要具备了上网条件,新生代农民工可以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学习。其次,网络在线化继续教育可以实现个性化教育,每个农民工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网络继续教育另一特点是可以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课程,匹配个性化的学习进度,弥补集体授课统一进度的缺陷,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提升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技能。

(二)开放性互联网平台,新生代农民工享有更多选择

互联网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在开放的互联网领域中充斥着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其特点是公共物品属性,是开放的,对受教育者的年龄、职业、身份等方面没有太多的限制,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信息资源库以共享的形式存在,用户平等地享有这些学习资料,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门槛被降低,因此互联网教育可以扩大受众范围,增加受众数量。[8]在开放性的互联网领域中屏幕取代了黑板,一些非学历需求且经济能力有限的新生代农民工可通过网络下载学习资源进行自学,这也是接受继续教育的一种方式。而对于那些有学历和技能需求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网络教育产业的兴起,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学历提升的机会,开放性的网络教育平台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需求筛选教育机构,且可以对各个机构开设的课程、老师、学费等信息进行了解比较,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网络在线教育改变了传统培训学校现场报名的方式,通过在线报名方式、在线注册、在线缴费的方式简化了继续教育的入学程序。

(三)创新教育方法和内容,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继续教育模式的不断变化、继续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是“互联网+教育”的又一大特点。在线教育发展多年,早期的在线教育,主要是教师通过录制视频利用互联网传递给受教育者,而这只能实施知识的传输,却无法实现实践性的培训,老师如果无法参与到学生的实践过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也将大打折扣,而随着腾讯QQ、微信等软件的普及,继续教育课堂可以利用这些网络平台进行培训和服务,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且容易形成社区感,老师和同学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其次,互联网可以更好地促进继续教育学习方式的创新化,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实用化、多元化的继续教育产品将成为新的热点,网络继续教育行业根据用户实际需求创新的网络教育产品如各种学习软件,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方法,新生代农民工按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下载相关的应用软件来进行学习。官方的网络继续教育平台亦可以通过微博、朋友圈向新生代农民工推送学习链接,分享学习资源,帮助新生代农民工了解城市文化以及必要的生活常识、法律常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持续性、开放性的教育将更好地激发新生代农民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互联网+”时代下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相关建议

(一)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网络学习技能

“互联网+”时代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发展的人力资源,其能力的提升也关系到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9]信息时代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新生代农民工要想在城市立足,就要努力适应这种变化,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坚持终生教育的理念,积极接受继续教育。首先,新生代农民工要抓住机遇,智能手机的用户数量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呈递增趋势,新生代农民工与网络的距离越来越小。新生代农民工应学会合理利用互联网,不再只是局限于使用智能手机进行上网、聊天、游戏、网购等活动,应提高自身的互联网使用技能,不断地提高利用互联网接受继续教育的能力。这就要求政府要协调多元主体共同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提升网络使用技能,例如在新生代农民工集聚的社区,政府可以鼓励社区居委会或大学生志愿者等免费为农民工提供互联网使用技巧的服务,帮助新生代农民工习得互联网学习技能,农民工群体之间也可以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学习技能。新生代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网络运用水平,利用互联网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才能保证在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中不被淘汰。

(二)激活互联网教育产业

互联网教育是对传统式教育的优化补充,值得提倡和推广。互联网教育产业应以市场为导向,关注新生代农民工,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提供合适的继续教育产品,及时更新开发互联网继续教育产品,做好宣传工作。同时互联网继续教育市场所提供的培训方法可以灵活化、多样化,以丰富教学内容、低价的培训费用来吸引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使用网络继续教育产品,并加强网络在线培训的课程管理、效果评价的分析,不断提高使用者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让互联网教育更好地为新生代农民工所用。[10]互联网公司应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深入基层贴近新生代农民工的生产生活,了解新生代农民工所在行业和其自身对继续教育培训的需求,才能在此基础上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科学的培训服务,开发出适合新生代农民工使用的继续教育产品。同时互联网继续教育要有内容,如果只是纯粹利用互联网做教育,而无法保证继续教育的内容的深刻性和实用性,那互联网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作用也无法正常发挥。所以,必须倡导“深刻教育”、“实用培训”。这就要求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不但要加大对互联网继续教育的支持,为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更要承担起监督的职责,对网络教育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

(三)优势互补,净化网络环境

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继续教育带来了教学载体和教学方法的巨大变革,但无论网络教育如何发展,依目前的形势来说,网络继续教育还不能够完全取代课堂式的教育。互联网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补充,但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自律性、自觉性还不高而互联网的在线方式无法做到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直接对其学习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效率无法得到充分保证。因此,互联网教育还应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特点进行科学的课程制定、培训进度安排等保证其学习效果。互联网教学还可以与企业进行联合培育,既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实践的机会,也可以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同时,在运用互联网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的时候也要注意互联网虚拟环境中的一些消极影响,如果说信息是互联网带给新生代农民工的最大礼物,那么虚假信息就是最差的礼物,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新生代农民工求知心切的心理,在网络上提供虚假信息,一些培训机构和不法分子甚至冒用一些名牌高校的幌子,通过网络宣传网络教育的虚假信息,如“一年取证”、“正规品牌大学文凭”、“包过”等,给新生代农民工带来经济损失,严重毁坏了新生代农民工对继续教育的热情,对网络教育产业的信心。针对上述现象,除了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要提高对信息的辨识能力,政府也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净化网络环境,设立官方的网络继续教育平台,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

作者:张青 李宝艳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作重要讲话[EB/OL].

[2]孙学敏,朱凤丽.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1):57—59.

[3]刘寿堂.继续教育:成就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必由之路[J].继续教育研究,2009,(11):70—71.

[4]陈文龙.现代化视野下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9):10—12.

[5]董阜平.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现状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5,(1):47—50.

[6]李雪蓉.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诉求的市民化路径[J].求索,2013,(2):260—262.

[7]苏兆斌,程璐,孔微巍.“互联网+”视域下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探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5):49—52.

[8]张梓英.网络远程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的作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2,(5):25—27.

第6篇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 群众生活; 问题; 发展现状; 发展策略

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可以体现出政府对于社会民生问题的关注与重视,而电视民生新闻能够反映出群众的生活现实,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会受到了群众们的关注。在近几年,由于电视民生新闻的收视率较高,因此我国许多电视塔都开设了自己的民生新闻栏目,但是民生新闻的发展,也呈现出一些问题阻碍了自身的发展。笔者对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未来发展策略与趋势深入研究,希望给我国电视新闻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1 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现状与问题

1.1 新闻视角狭隘,选材单一

我国的电视民生新闻是记录了社会上百姓的生活,所以一些新闻只是一味地去报道了地区的百姓生活,例如城市中市民平时的生活,却忽略了农村人民的生活。一些电视民生新闻只是去报道专门的事件,并不能去细致地筛选题材,也不去深入探究整个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也不去联系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只是去为了报道而报道,许多人们在看了新闻报道之后并不能去感受到新闻的内涵,而只是看到了表面的现象。

1.2 民生新闻内容较为琐碎

由于我国的电视民生新闻去记录了民众生活的一点一滴,去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并且受到了人们的欢迎。然而许多电视民生新闻的内容记录的新闻内容较为琐碎,并不能深入地去探讨事件的本质内涵。而对于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话题,电视民生新闻都只是去关注到事件的新奇性,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但是却没有针对与群众生活相关的劳动、食品等联系起来并进行深入探讨。例如针对五一黄金周的调查,新闻一般只是关注人们对于购物、饮食、旅游等方面的消费,但是并不能去涉及到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内容,这种民生新闻对人们起不到什么实际性价值。

  随着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迅猛发展,许多电视台都开始增强民生新闻栏目的制作力度,所以难免出现了一些民生新闻在各电视台重复播放的现象。有时候一条新闻,虽然事件是一样的,但是主持人的新闻解说却相差甚远。例如有的单位给贫困山区小学捐款,有的新闻说这家单位有爱心,是需要鼓励这种行为的,但是有些新闻栏目却说这家单位在搞形式主义,必须要杜绝这种行为。而人们观看到这种情况后,并不知道到底谁说的对,所以导致了民生新闻自身的公信力降低。而有些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并不顾及到社会的影响,去播出了许多负面新闻,这给观众们的心理上造成了消极的影响,违背了新闻栏目的初衷。

2 解决电视民生新闻发展问题研究

2.1 新闻相结合,以群众的视角来关注这些问题

    我国的电视民生新闻虽然是为了以新闻视角关注民生,但是并不是一味地去关注到群众的任何琐碎小事,我们应当将国内外的重要新闻与社会上的新闻相结合,以群众的视角来关注这些问题。许多人们认为国家大事是离自己很远的事情所以并不会关注,而在民生新闻中去加入一些热点新闻,能够让群众更好地拥护党的领导。而这种改革措施不只是拓展了电视民生新闻的栏目视角,还能够让栏目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可以丰富了民生新闻的内容与内涵,让民生新闻内容生机勃勃,并且让电视民生新闻增添了活力,无形中提升了民众的社会责任意识。

2.2 提升新闻内容价值,深入挖掘内容

虽然电视民生新闻比时政新闻显得轻松,但是也要具有自身的价值。我国的电视民生新闻在表面上来看一般是关注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实际上是挖掘人们生活背后的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与道德观念等问题,所以电视民生新闻应当是具有社会价值的。我们制作电视民生新闻中的内容要具有服务性与贴进性,电视民生新闻的内容要就进行有选择性的接受,可以通过一些小事来反映出当前我国社会上群众的生活现实,或者是对群众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而那些并不具有深刻价值的新闻我们是没有必要选择的,只会去浪费了观众们的时间。而随着我国电视新闻事业发展,观众们对于新闻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所以缺少价值的新闻栏目是缺少未来发展前景的。

2.3 做好舆论监督工作

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受到观众的喜爱,这是由于自身具有的强大的舆论监督功能,能够从人民的角度来评价与报道一些新闻事件。我们需要不断地培养出新闻工作者的媒体意识,要掌握好新闻舆论监督的度,并不能错误地引导人民去过分地依赖新闻媒体。

3 结语

  总之,我国电视民生新闻作为新时期的新闻种类,已经成为当前最流行的新闻种类,而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媒体环境中,我们需要对电视新闻制作进行不断地研究与探索,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一直在改正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让我国电视新闻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路璐. 解析电视民生新闻的资源优势. 传媒观察,2004(6).

[2] 董王芳. 民生新闻的社会构建——《直播山西》的文本解读.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3] 孟建,刘华宾. 对“电视民生新闻”现象的理论阐释——以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为例.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7).

第7篇

特征概述

二、新生代民工的消费特点

个人消费支出快速增加,不再为攒钱而使自己变成“苦行僧”——这是不同于父辈的显着特点。

据广东省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09年第二季度,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每月挣钱873元,只交回老家232元,即将近八成的工资收入被自己花掉了,或者自己留着了。他们把超过一成的收入花在了文化娱乐和电话费上。新生代农民工在接受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不良风气和固有陋习的影响,出现了“娇子农民工”、“月光族”等现象。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刚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入城市打工,既没有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也没有吃苦耐劳的能力和精神,过分追求较好的生活,勤俭节约的品格逐渐淡化。调查显示,有68.5%的人收入主要用于自己的吃穿住行,工资很少寄回家,70%的人拥有手机或小灵通。一些人崇尚享受,注重攀比,非理性的消费观念让收入较低的农民工生活更加陷入困境。

我国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前沿挑战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第二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年龄的增大和逐步返回农村,新生代农民工陆续进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的主体。这部分人的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与其长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他们在文化程度、人格特征、打工的主要目的、城市认同感、生活方式、工作期望、与农村家庭的经济联系等方面与第一代农民工也迥然不同

2、他们的“城市梦”也比他们的父辈更执着,他们中间大多数人不愿意在结束了若干年的打工生涯后回乡务农

3、他们中间绝大多数根本没有务农的经历和经验。

三、面临社会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面临的前沿而又现实的挑战突出表现在:

(1)他们的劳动供给和就业行为明显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在不同时代成长的农民工有着不同的阅历和自身不同特点,导致他们追求目标、偏好等不同,因此,仅仅将农民工视为同质群体的传统研究方法不能了解当今农民工劳动市场的供求状况。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新生代农民工因为他们的效用和目标函数与第一代农民工的差异导致了他们的劳动供给函数及其在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均衡点与厂商需求之间存在“缺口”而出现“民工荒”现象。

第8篇

论文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犯罪 文化冲突

一、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积极主文化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还很贫瘠,处于精神孤岛中,导致主文化的缺位,犯罪亚文化逐渐形成并大行其道,要建设积极的主文化来占领农民工文化的空间。如把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纳入覆盖城乡的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体规划,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平等享受公共文化设施,影视场所、图书馆、社会区文化活动室和民俗广场等;在新生代农民工聚集的区域,设立文化工作站、打工者俱乐部,设“工友活动中心”,不定期开展文体活动;设立“农民工活动日”,举办展播电影,开展各类文娱活动,丰富活跃精神文化。为农民工文化生活搭建了多样平台,让他们逐渐融入城市的主流文化中。

二、消除社会排斥,建立和谐共生的文化氛围

城市市民将新生代农民工划为“二等公民”,对新生代农民工怀有偏见和歧视,而新生代农民工在被排斥之下,其交际圈比较封闭,这使得城市市民和新生代农民工产生很深隔阂,造成新生代农民工难以完整接受城市文化,形成市民应有的规范和法制观念,产生不同程度身份、文化认同危机,成为潜在的犯罪动因。

(一)促进城乡文化互动,实现城乡文化观念融合

农村文化具有较强的封闭性、传承性,相对而言传统的文化保留较多,与现代文明存在断层,所以,作为现代文化的代表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存在“隔膜”,当从农村走进城市中,遭受如暴风雨般的文化冲突冲击。除此之外,文化上的不理解导致城乡成员之间存在误解。在新时期促进城乡文化互动,通过开展城乡文化结对交流活动,让农村文化接受城市文化的辐射,接受与植入新因素,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加强其接受城市文化的能力,减少城乡文化之间的冲突,并以文化交流为平台,拉近城乡成员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相互理解,助改变彼此的偏见,特别是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偏见。

(二)以社区为平台构建畅通的沟通渠道

依托社区的凝聚作用,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积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封闭型的交际圈,与城市居民通过活动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减少双方的误解,同时使新生代农民工避免因交往的狭窄而不自觉地受到不良影响,特别是犯罪亚文化的传播和侵蚀。

(三)发挥大众传媒强大宣传功能

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通过对大众传媒进行积极正面的舆论引导作用,能深入广泛影响社会大众的观念。如深圳农民工街舞团跳上春晚、旭日阳刚农民工组合唱到春晚,中国电视历史上第一台全国性农民工春节联欢晚会——中国农民工春节联欢晚会等举办,借助大众传媒的宣传功能,在展现农民工纯朴善良、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正面宣传力度,低对新生代民工的“歧视性偏好”,同时也唤起全社会对农民工的重视和关爱,以公众信息和社会共同认知的话语形式为该群体赢得社会公众的积极关注和认可,融洽城市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关系,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归属感、心理安全感和情感慰藉感,推动其成为具有现代特质城市公民。

三、逐步改革以户籍制度为主的社会管理体制

当前实行的城乡二元体制是导致文化冲突,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增加的罪魁祸首,所以要逐步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实现城乡一元化。国务院办公厅2012年2月《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户籍迁移实行分类政策,即县级市、地级市、直辖市落户条件不同,落户难易程度不同。该通知是对当前现有户籍制度的一个重大改革,将原来对户籍限制缩小了一点,首次放开地级市户籍,工作满3年可落户,这为农民工融入城市提供光明大道。

除此之外,政府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提供途径,切实改进服务形式,逐步破除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定居、教育、社保等政策壁垒,建立新生代农民工的上升通道,使新生代农民工通过自身努力和不断奋斗,能真正在城市安居乐业,逐步融入城市生活。在此方面,各地政府出台一系列措施,做了有效的尝试。如东莞市为了消除对外来员工的歧视心理,将新生代农民工称为“新东莞人”,真正视为城市主人翁,增强城市亲和力。2012年1月4日民政部出台并公布《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描绘了农民工参与社区生活的“路线图”。该《意见》明确规定在本社区有合法固定住所、居住满一年以上、符合选民资格条件的农民工,由本人提出申请,经社区选举委员会同意,可以参加本社区居民委员会的选举。在广东中山市对外来人口实行积分制管理制度,它根据地方政府的人才需求和财政承受能力,综合考虑流动人口在城镇当地的连续工作年限、文化程度、技能水平、投资规模、纳税额度、获奖等级、计划生育、遵纪守法等情况进行积分登记,累积达到一定积分额度即可申请享受相应水平的公共服务。东莞成立了新莞人服务管理局,每个镇都有下设机构,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诉求表达提供渠道。潮州开始建立外来人员利益诉求表达及优秀外来人员激励机制,通过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及正常增长机制,开展优秀外来人员的表彰工作,评选各类优秀外来人员劳模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外来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重庆市尽量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在居住方面困难,通过适当补贴,鼓励街道、社会单位和集体将存量房、闲置房改建为适合农民工租住的“阳光公寓”、“民心佳园”;允许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村家庭购买一套经济适用房等。

四、健全法治,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发挥法律调和作用

法律是文化的一种,在法律的冷峻之中植入人性的温存,就如同用激光代替钢制手术刀修复行为者偏离秩序的意志观念。减少社会的痛苦。一切法律的应有之义,就是对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在内的所有社会弱者提供更多的保护和人文关怀,“将他们与城市居民一视同仁,给他们以平等的国民待遇和城市居民待遇。尤其在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卫生等公共物品的供给和分配上”。

在立法上,要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政策要求,从法律上清除对新生代农民工不合理的规定,避免法律保护制度的“规范软化”,这就要求修改法律条文里对新生代农民工不合理的部分。2011年7月1日起实施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在“在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方面特别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特别的规定,被认为是有效地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办法,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保障权益得到具体化。完善对农民工保护的相关法规,如从法律层面制定工资支付保障条例,如《刑法》修正案八时增加对欠薪逃匿等恶意拖欠工资行为追究刑事责任,修订《建筑法》时加大对拖欠工程款的惩戒力度,从源头上杜绝拖欠工资问题,规范工程转发包行为。制定出台《农民工权益保障条例》,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子女上学、文化权益三大核心问题纳入法规,在法律层面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

在执法上,加大政府部门的执法力度和执法的效果;开展整治非法用工打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等缺乏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权益的违法行为,在工地公布举报投诉电话,健全预防拖欠农民工工资长效机制,如完善工资保证金制度;建立由地方政府主导、先行垫支、通过资产变现进行补充的欠薪应急周转制度;推行建设领域工资支付专用账户、银行制度;欠薪信息纳入银行诚信系统等等。

第9篇

关键词:功能性排斥;结构性排斥;新生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是一个与制度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文化心理等密切联系的综合性问题,来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保障各方面的社会排斥使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多重边缘化”的境地,成为他们融入城市不可逾越的藩篱。在社会排斥理论中,对社会排斥的划分类型有多种方法,根据社会排斥成因的构成,可以将其分为功能性排斥和结构性排斥。本文依照这种划分方法,从功能性排斥与结构性排斥两个视角来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障碍的形成原因。

一、功能性的社会排斥

功能性社会排斥不是由于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等客观的、固有的、不易改变的结构原因造成的,而是由被排斥群体(组织)或个体自身的原因所形成的社会排斥。对农民工而言,功能性的社会排斥主要可分为人力资本缺乏造成的社会排斥和社会资本缺乏造成的社会排斥两种。

1、人力资本素质不足:功能性排斥的内生根本性约束

在现代工业社会里,人力资本具有比物质资本、货币资本更高的投资回报价值。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的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高中及以上农民工占23.8%,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外出农民工中高中及以上的占26%,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本地农民工高中及以上的占21.4%,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我国农民工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也就是说从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来看,目前我国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总体程度偏低。

从外出农民工接受技能培训的情况看,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34.8%,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接受非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占32%,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接受过农业技能培训的占9.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农业和非农业职业技能培训都参加过的占6.8%,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年龄层次越低,接受农业技术培训的比例也越低。也就是说,在我国没有参加过任何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多数,青年农民工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比例低。

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年龄结构较轻、健康状况良好、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等人力资本特质,但不能否认的是,相对于城市里普遍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同龄人来说,这一群体仍存在人力资本不足的普遍特征。

2、文化与社会认同感的缺失:功能性排斥的隐性意识形态约束

由人力资本素质不足所间接引致的社会认同感的普遍缺失以及消极的自我认同也成为阻碍其融入城市生活的隐性意识形态约束。如同其他流动人群一样,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生活过程中几乎没有主动选择自我身份的途径,只能被动地接受并认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所强加给他们的制度性身份。这种“城里人”对待“外来者”的特有的排斥方式,使得新生代农民工虽然有着强烈融入城市的意愿,但也只能以“过客”身份自居,找不到属于“自我”的归属感。非“城市人”的先赋身份,自我归属感与社会认同感的缺失,使得新生代农民工不自觉地回避与城市市民交往的机会,偏向于内群体交往,更进一步阻碍了其融入城市生活。

二、结构性的社会排斥

除了禀赋条件约束下的内生因素外,政策、来自制度的外生性约束也是新生代农民工遭遇社会排斥的重要成因。

1、户籍制度:结构性排斥的元制度

以户籍制度为依托的各种带有城乡“二元分割”色彩的制度,以及附着在户籍制度之上的各种显性或隐性的社会福利是造成农民工遭遇结构性社会排斥的元制度。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农民工的身份定义一直是模糊的。拥有农村户籍,但在城市务工、生活的非农非工的特殊身份,使得人们无法将其纳入惯常社会场域中的任何一类群体,只能将其定位于特殊的“边缘群体”。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得农民工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之外,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2、就业制度:结构性排斥的衍生制度

以僵硬的户籍制度为基础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将城市劳动力市场人为地分割为一级劳动力市场和次级劳动力市场,户籍身份的限制使得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和他们的父辈一样,只能在次级劳动力市场上寻求就业机会,这类市场在相当大程度上与最低工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保护和劳动监察、工会和基本福利等城市制度化管理体系相脱离,他们往往通过各种非正规渠道被个体、私营企业等非正规用人单位吸纳,在那里,绝大多数都未与用人单位建立起正规的劳动关系。非正规就业将农村流动人口锁定在单纯的劳动力上,没有给予同等的其他权益和发展机会,比如教育和培训机会、晋升机会等。机会的欠缺和不公正,显然不利于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发展。

3、社会保障制度:结构性排斥的强化制度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所以社会保障制度更多得偏向于城市居民,这就造成了社会保障覆盖面狭窄,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缺失的现状。对于农民工而言,边缘人身份使他们既无法享受城市居民享有的一切社会保障,又往往因为频繁的流动无法顺利实现作为农村居民应有的社会保障权益,陷入了社会保障制度极度缺失的“真空地带”。农民工在城市社会中从事着高强度、高危险的工作,疾病、工伤、失业等多种生活风险发生的几率高于城市工人,更需要城市社会保障的援助和保护,但是农民工由于户籍身份的限制,无法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资源,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保障体制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