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书法教学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0 16:13:04

书法教学论文

书法教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中小学书法教育;教育现状;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242-01

一、书法教育文化价值的渊源

教育的文化价值是指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专门活动,通过文化进一步挖掘人的知识及技能的潜力,陶冶人的情操,增强人的道德自律性,从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达到人的全面和谐与充分自由的发展。书法教育自古至今贯穿于中国的教育之中,肩负起传承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对于其文化价值的讨论古已有之,西汉著名的辞赋家扬雄在《法言・ 问神》中提到:“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认为书法可以表现书写者的内心,反映其品质,首开“书如其人”的思想先河;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更加注重人品、书品与文品的关系。直至今天,人们仍将“书品”作为评价一个人的标准之一。书法对于培养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性情有着重要作用,其文化价值历经时间考验,沿袭至今。因此,对于中小学书法教育文化价值的讨论极具意义。

二、开展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文化价值的体现及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高尚文化素养

中小学生接受书法教育能够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历史上,许多成就斐然的书法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例如:“书圣”王羲之是极富文采的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的颜真卿在文学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从现代的教育意义来看,中小学的书法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内外兼修”,其书法作品才能呈现出高雅的艺术趣味,在众多的书法作品中脱颖而出。所以,在中小学的书法教育问题上,教师应该结合语文教学使学生掌握丰富的文学知识,并充分发挥书法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德育、美育功能,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

(二)增加学生的文化广度和深度

教师在进行书法教育时可以引导学生接触书法美学、书论等,使学生逐步建立起正确的审美标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同时,书法教学和语文教学相辅相成,二者可以通过教学过程中的相互渗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中小学生在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同时能够领会书法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能够运用书法将生活的实际体验恰当地表现出来。从这一角度看,书法教育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三)增强学生学习的辩证思维

每个汉字都有不同的写法和不同的含义。形式上,书法表现的是“一笔一划,一横一竖”,深入来看,书法艺术体现的是精神哲学。汉字的线条折射出艺术家的创造方式和心灵追求。人们常说:思维是辩证法的统一。在书法教学中进行书法的文化教育工作,其潜在的辩证思想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思维,提升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思维能力。

(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中小学在学习书法时,不必太刻意追求文本知识。汉字虽然从形象上区分,但确有其丰富的想象力,不必统一写法和形式。例如:颜真卿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代表作《瘗鹤铭》出入笔法笔意,纡徐蕴藉,传达出古朴高浑之风流,雍容秀拔之气骨。中小学书法教育应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丰富他们的语文知识,提升、促进其他科目的学习,培养学生扎实的文化基础。

(五)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书法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的,教师需要采取完善的教学计划,灵活的教学方式和适宜的教学进度将其变得灵活。教师和学生可互为参考对象,相互评价,通过欣赏和被欣赏的角色转换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老师在批阅学生的书法作品时可褒贬共评,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校可以举办书法比赛,定期对好的书法作品进行展览和表彰,从而为学生提供不断进步的动力,增强学生对书法学习的愿望。

三、总结

综上所述,全文围绕了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文化价值展开论述。笔者认为书法教育需要广大教师切实地把这一事情提到日程上来,发挥教学的积极热情,将书法教育深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学校、老师、家长共同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环境的质量,优化学生的书法教育,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让书法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真正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书法教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书法;语文教学;传统文化;作用;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057-02

现代的语文教学,由于拥有了更多先进的教学设备,因而语文课堂比以前更加的丰富多彩了。可是现在的语文教学却还是让人担忧,担忧的不是现在的孩子学习知识的兴趣,而是老师们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有没有一个正确的方向。语文的学习最重要的本质是人文教育,是教孩子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知识,让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中国传统的书法是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学习书法不仅可以陶冶情操,平静心境,更能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在语文课堂上融汇书法知识,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的传统书法来接触中国文化最核心的东西。

一、传统书法的意义

书法被称为我国的国粹,是在书写汉字的时候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之后的作品。书法最重要的是它的内涵,只从表面上来讲并没有什么难度。俗语常说:“字如其人”,这就从侧面反映了书法的真正意义是培养我们的心性,并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地锻炼与巩固。

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传统书法之所以可以流传至今,一定有它自身独特的魅力所在。古代大家流传下来的书法字画等到了现在都成了价值连城的珍宝,原因很简单,就是它的文化魅力。一个人的书法结合了体现他思想魅力的诗词作品以及体现他人格魅力的字迹。这种结合对别人往往有着巨大的感染力。不管作者是想通过诗词表达他怀才不遇的悲戚、不重名利的豁达,还是想通过他的字迹向我们表达他的洒脱与豪放不羁,我们都可以仅通过他的一幅书法作品强烈的感知到,并受到感染。

二、关于传统书法

谈到书法,自然离不开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毛笔最早起源于夏商时期,种类有硬毫和软毫;书写过程中,墨是十分重要的,运用起来也挺难。墨法的运用就是书法体现其艺术效果的关键;纸是我们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纸张的好坏评价主要靠其吸墨水平以及纸张的光滑度;砚大约是起源于殷商时期,用来磨墨。砚比较注重质地,研磨的时候水分挥发的慢并且出墨快的砚质量就是比较好的了。

书法有着非常突出的艺术美,对美的事物的欣赏可以调动观赏者的自身积极性,让自己的思想高度不断地向作者靠近,从而推动其自身内涵的上升。

当然,我们不必这么严格的遵守古人的书写规则,毕竟现在笔墨纸砚并不是很容易买到的东西。在学习书法的时候学生只需要买一只毛笔和现代的黑墨水就行了。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可以接触到我们国家流传下来的国粹,锻炼学生的心性以及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只要能让他们得到好的文化熏陶,别的不用太苛求。

三、书法兴趣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情感的交流。书法教学非常的灵活,学生在书法练习的时候彼此间可以互相指导与模仿,而老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教,这无形中增加了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的情感交流。而静下心来练习的过程同样也是学生与古人的思想交流的时候,学生可以在所写的字体、诗文中,感知到先人的思想。这种学习方式无法具体描述,只能通过感知来了解。但就是这些无法表达的感知,反而可以让学生受到更大的触动。这些触动可以让学生不自觉的学习作者的思想高度,这些对于我们学生拥有更好的性格与品行。而这些感知,一定会让我们的学生更加的热爱我国的传统文化。

2、记忆更加深刻。不管做什么事情,专注度越高,你对它的记忆就会越深刻。书法在语文教学课堂上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将知识记忆得更加的深刻。

3、宁静致远,得以成才。我们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对一些厌学的学生,“待优生”来讲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业对人生丧失信心,我书写的“开神洲千秋伟业,展华夏万古雄风”对联给了他们以鼓励,使他们看到了前进路上的曙光,解决了学生“静”下心来的问题。然后再去励志,再去成才,再去完成学业,不致辍学。提高了巩固率。

4、我书写的大中堂“福、寿、龙、虎”,“福星高照”等作品闻名遐迩,不但学生受到了熏陶,还提高了教师本人的社会知名度。

5、可以使学生在书法活动中,在轻松的享受中,快乐地学习语文,根据现在的中考,高考语文考试试卷分析,书法在中考中一般占5%,在高考中占2%至5%,而且在省市书法参赛中得名次奖者,还可加分,总之书法在现代教育中,确实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6、书法涉及到婚、丧、嫁、娶的内容;也可以使学生学习到语文课本中根本“学不到”而社会上又普遍“用得着”的实用知识。

7、书法涉及文字学知识和历史、地理、礼貌用语等知识,又使学生受到了文明礼貌的教育,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的兴趣。

8、今年初三毕业时我给同学们写了一幅字“放飞青想,书写人生华章”既对他们的中考作文“我的梦想”有所帮助、又对他们的人生有所益。

四、结束语

语文教材上有很多的优美诗词,清雅的或激昂的。这些凝结了先人思想精华的诗词本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美不胜收。可是评价机制的制约让学生们不得不通过单调背牢这些古诗词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但是我们不能就这样让这些民族传承几千年的东西就此遗落。虽然我们不能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创作诗词,可是我们可以让学生适当的学习一下书法,如上所述,毕竟书法与现代语文教学的结合还是有很多优势的。

教师可以根据日常的教学任务,合理的将书法渗入到语文教学的课堂,不仅保证了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更可以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更多的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我相信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学生们的心性一定可以得到锻炼,会让他们的一生都受益匪浅。而灵活的教学方法,也一定可以让学生们语文课堂更加绚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路毓贤.中国传统书法的人文本质[J].唐都学刊.2012.(5).

[2] 明 辉.浅谈中国传统书法的审美范式[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2).

书法教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法律文书 教学内容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李蓉(1977- ),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学与法学;涂玲(1971- ),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警察法学。(江西 南昌 33001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江西省高等学校省级教改课题“工作过程导向下‘法律文书’教学内容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XJG-12-40-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37-02

“法律文书”是高职院校法律类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是为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而设置的,重点讲授各类法律文书的制作与应用,以培养和提高同学的法律实务操作技能为教学目的。目前,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课程理论缺乏系统性,实训环节流于形式等问题,不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因此,必须对教学内容加以整合,从务实致用出发,将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司法实践接轨,改革文书讲授“理论+实训”的单一教学模式,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需要。笔者通过多年法律文书的教学经验,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对该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所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及解决办法作如下探讨。

一、高职院校“法律文书”教学内容设置的不合理现象

目前,“法律文书”教学内容的设置普遍存在着课程知识体系零散,内容安排与诉讼环节脱轨,理论与实训环节的设计不够灵活等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在:

1.总论基础理论与分论知识点相割裂,教学内容缺乏整体性。“法律文书”的教材一般将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即总论与文体分论。总论是该学科的基础理论部分,主要介绍法律文书的概念、性质、作用、特点及制作要素和基本方法,其中,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法律文书制作的基本原理,如法律文书主旨的确立、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安排和表达的方式、语言风格等,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的是写作学方面的知识;分论部分讲授各类文书的格式、特点、制作方法及培养和训练同学制作文书的能力,其中,以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等为主体所制作的文书为主,这部分的内容需涉及法学方面的知识。法律文书总论和分论主要涉及的学科知识不同,有的院校将这门课程总论与分论的教学任务分开,分别交由不同系部的老师来承担,总论部分由公共基础部担任写作课的教师授课,分论部分由法律系担任诉讼法课程的教师讲授,这有利于相关内容更专业、更有针对性的讲解,但也容易使总论与分论的知识相互割裂,导致知识链条中断,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整体性。

2.机械地按照制作主体的不同安排教学内容,中断文书之间的往来,学习过程与诉讼环节不符。“法律文书”的分论部分,是有关具体文书的制作方法与技巧,现在使用的教材,大都按制作主体的不同对此部分内容进行编排,一般先介绍公安机关的主要法律文书,然后是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的相关文书,最后是狱政机关、公证机构、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等制作和使用的文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于完全依照教材的顺序讲授具体文书,这样安排教学内容的好处是同学易于把握不同部门文书的总体特点,但是文书讲授的先后顺序,明显与办案程序不符,因而无法体现不同制作主体在办案过程中相互配合、互相制约的关系,同学对于具体文书在诉讼程序中的地位、作用及不同制作主体的文书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难以把握。例如,在讲授民事诉讼中制作和使用的法律文书,按照民事诉讼的进程,应该先由原告向人民法院递交民事状,再由被告做出答辩,才可能会有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文书,但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要先讲民事审判文书,再讲诉状类文书,与诉讼环节恰恰相反。这样势必把各制作主体之间的法律文书孤立开来,导致原本密不可分的案卷材料在同学的心中成为孤立的、零散的文书堆砌。

3.具体文书的内容一律按照“理论+实训”的教学模式安排,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理论知识重复累赘,课堂气氛沉闷压抑。“法律文书”分论部分虽然涉及的文书种类繁多、作用不一,但教师授课时往往以不变应万变,统一将各种文书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两大块,一是理论知识,包括相关文书的概念、格式和制作方法等;二是实训环节,指导学生根据材料制作文书。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律按“理论+实训”的模式安排内容,这在形式上虽然采用了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较之以前从格式到写法的纯理论教学在内容上更为丰富,但教学效果仍不够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将每种文书的教学内容机械教条地分为理论和实训,导致理论知识重复累赘。大部分文字叙述类的文书,内容都包括首部基本情况的介绍,正文案件事实及理由的阐述以及尾部的签署、成文日期、附项等内容,再加上不同法律文书的首部、尾部的事项和正文的写法都很接近,教师如果在授课中,对不同文书的理论知识都一一详细具体地讲解,那么,在学习第一、二种文书时,或许学生会有一些新鲜感,可学到后面,不仅同学会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教师也会越讲越乏味。二是具体文书讲授按先理论后实训的程序设计,致使教学方式过于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压抑。教学实践中,教师大都不顾及不同文书之间的差异,一律按先概念、格式、写法再实例、实训的顺序来安排教学环节,这种按部就班的内容设置,使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具体文书的特色不易讲清,同学容易只看到不同文书间的共性,感受不到它们的个性,从而忽视文书之间的差异,不利于操作技能的培养。

书法教学论文范文4

[摘 要] 人文素质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手段。秘书学作为一门现代人文社会学科,是推广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秘书学教学应从秘书学的教材、教师和教法三个方面凸显人文素质教育。

[关键词] 人文;秘书学;教学;教材;教师;教法

1.人文·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易》。《易传·贲·彖辞》写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天文”与“人文”对举,前者指自然现象,后者指人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人文,应是指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文化现象,是人类精神生产的总和,包括内在的人性或修养以及培养完善人性或修养的方式和手段两方面内容,其核心是人的精神生活或精神世界。也就是说,人文的核心是倾向、是价值,这种人文倾向和价值体系构成了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强调的是人的目的、价值和自由。

众所周知,人文素质的内涵应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三个方面。人文知识是一个人具有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的内在养成和精神追求,而人文行为表现在一个人的具体行动和实践上。具体表现:(1)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2)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具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3)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用人文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与科学方法强调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不同,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强调体验,且与特定的文化相联系。(4)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人文素质的提高,必须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进行。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人文的浸染与内化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人文素质教育应当作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手段,其目标就是提高人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2.秘书学·文学·管理学

秘书学,目前对其较趋于一致的看法是“综合说”,即被认为是研究秘书、秘书工作、秘书机构、秘书职能、秘书队伍建设和秘书实务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的新兴、横向、边缘、交叉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一门独立的现代人文社会学科。

秘书学的理论来源于秘书实践,先有秘书实践,然后才有秘书学。秘书学是秘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秘书实践经验的条理化、系统化、规范化、理论化和科学化。

秘书学又是一门典型的、新兴的现代、横向、边缘、交叉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在我国,现代秘书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现代性的特征十分明显。秘书学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孤立的,它创造性地吸收了领导科学、管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信息学、公共关系学、文书学、档案学、写作学等姊妹学科的研究成果,化为自己的血肉,赋予它新的内涵和新的特质。所以,从本质上讲,秘书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是一门带有很强技能性、技艺性、技法性、技巧性的技术性应用学科,它对各行各业的秘书和秘书工作都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它具有与其他学科所不同、丰富的人文素质内容。

第一,秘书学是与文学、管理学交叉的学科。

秘书学中有文学的成份。如了解文学家的秘书生涯、文学家的公文理论、文学写作与公文写作的区别、文学史与秘书史的异同及一定的文学素养等。

秘书学中也有管理学的成份。如了解企业管理、经营管理、行政管理、教学管理等等。

秘书学必须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政治经济学成分,必须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成分,必须有公司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劳动法、行政诉讼法等成分,还必须有会计、统计、税收、金融等成分。它融汇了多种学科,使人文素质教育的空间更宽、更厚、更灵活。

第二,秘书学是与管理学、文学有区别的学科。

首先,秘书学与管理学不同。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决策理论,讲究总体性与指挥性;秘书学的研究对象是秘书工作,讲究具体性和辅助性。管理是通过他人来完成工作,注重的是宏观调控;秘书是通过自身来完成工作,注重的是微观执行。两者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不同,所以,将秘书学归属到管理学是不妥当的。

其次,秘书学与文学不同。文学以文字现象为研究对象,讲究娱乐作用、人事作用与审美作用;秘书学以秘书工作为研究对象,讲究参谋作用、助手作用与督察作用。文学以“虚”为主,注重主观感受的抒发;秘书以“实”为本,注重客观实际的关照。两者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不相同,所以,将秘书学归属到文学也是不适合的。

因此,在秘书学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实践性更强。

3.教师·教材·教法

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途径,使其内化为人的气质、修养程度并形成人格的过程。人文素质教育强调大学生知识视野的全面性、平衡性、不偏不倚。因此,在秘书学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教师、教材、教法三大因素起决定作用。

3.1秘书学的教师

实践证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其自身的人文素质构成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为人处事原则、治学精神、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秘书学的教师必须具备:

3.1.1 丰富的学识、深厚的才情、广博的见识,拥有推陈出新的知识底蕴和理念,又具有将古今中外知识融会贯通、取长补短的能力。既然秘书学是一门典型的、新兴的现代、横向、边缘、交叉的综合性应用学科,那么,它对教师的学识、才情、见识的要求就更高。才学练达、厚积薄发,并促使自己善于接受更多全新的理念,掌握更多社会前沿的学识与真谛。同时,具备独立的认知观念,能够利用资深的学识功底,架构自身的教学体系,寻找课程教学与学生认知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以驾轻就熟的语言技能,完善并实践教学相长、因势利导的教育目标。

3.1.2 品位高尚、关爱社会、关爱人民,富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善于遵从人类一切文明进步规则,用自身的优异人品感召学生,从而成为真实意义上的学生引路人。教师既要教书育人,又要为人师表、以身践行;要起到表率作用,就要有相当的人格魅力,要有吸引力。

3.1.3 在教学过程中,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使知识教育和人文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的有关人文研究成果和知识引入秘书学的案例分析中,将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相结合,不仅传授学科的专业知识,还通过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展现科学知识范围以外的亘古不变的人性、人情、真理。

转贴于

3.2 教材的处理

“秘书学作为研究秘书与秘书工作规律的一门科学,始终离不开一个‘人’字。秘书工作的主题是‘人’,工作对象依然是‘人’,工作中主要的资源还是‘人’。”这就要求我们在秘书学教学中树立和发扬“以人为本”的学术精神,对教材中的秘书史、秘书理论、秘书业务、秘书技术等进行人文处理,把握其人文内容。

3.2.1 学史启智

我们知道,秘书史主要研究秘书活动起源、形成和发展演变的过程,主要任务:一是描述秘书活动的演进过程;二是总结秘书活动的历史经验;三是探讨秘书活动的发展规律。秘书史的教学应突出以下六个内容:(1)中国秘书史,即综合探究中国秘书活动起源、形成和发展演变的过程;(2)外国秘书史,即综合探究外国秘书活动起源、形成和发展演变的过程;(3)国别秘书史,即探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秘书活动发展演变的过程;(4)断代秘书史,即探究某一朝代或某一历史阶段秘书活动发展演变的过程;(5)专题秘书史,即专门探究某项秘书活动发展演变的过程;(6)秘书思想史,即探究历史上不同阶级、阶层和人物关于秘书活动的理论和主张。在教学中要突出历史与国情现实相结合,突出鉴古明今、鉴往知来的特征,引导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启智。

3.2.2 学理论通逻辑

秘书理论是泛指关于秘书现象、秘书活动和秘书学自身的理性熟悉成果。基本职能有三个方面:一是描述;二是预言;三是解释。秘书理论教学应突出如下内容:(1)基础秘书理论,即探究秘书学自身的理论,如秘书学的学科对象、逻辑起点、知识体系、相关学科、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和历史演进等。(2)应用秘书理论,即探究秘书活动及其构成要素的理论,如秘书活动的性质和特点,秘书活动的职能和效率,以及秘书活动的主体、秘书活动的对象、秘书活动的空间和秘书活动的媒介等。此外,还有行业或部门的秘书活动。(3)交叉秘书理论,即探究秘书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的理论。通过理论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2.3 学业务夯实力

秘书业务是指秘书人员或秘书部门的专业工作。主要内容有:(1)文字工作,即文稿的撰拟和审核工作;(2)文书工作,即文书的制发、传递、办理和保管工作;(3)信息工作,即信息的收集、加工、提供、存贮和检索工作;(4)协调工作,即组织之间、工作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整与改善工作;(5)督查工作,即对重大决策、中心工作、重要行动和领导交办事项的督促检查工作;(6)信访工作,即人民群众的来信处理和来访接待工作;(7)提案工作,即对人大、政协、职代会等所提意见、建议、批评、提案和议案的办理工作;(8)会议工作,即对会议和会谈的预备、组织和善后工作;(9)接待工作,即对客人的迎送、招待和服务工作;(10)值班工作,即在值班室固定或轮流担任工作;(11)保密工作,即保守和保护秘密,使之不泄露的工作;(12)其他工作,即领导临时交办或突发性工作。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这些专业素质。

3.2.4 学技术会操作

秘书技术是指秘书人员用于处理事务的方法、手段和技能。它与秘书业务相比,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动态性,其功能主要是培养秘书的操作能力。秘书技术应包括如下内容:(1)秘书方法,即秘书人员或秘书部门处理事务工作所运用的方式、程序、途径和技巧;(2)秘书办公场所,即秘书人员按照一定的制度,并借助一定的手段处理公务的处所;(3)秘书办公手段,即秘书人员为达到某种办公目的而采用的办公设备、操作技术和操作程序等;(4)公关艺术,即秘书人员为达到“内求团结、外求发展”而采用的一系列的公关措施、方法和技巧。要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实践,掌握秘书的操作能力。

3.3 《秘书学》的教法

我们知道,本课程实践性较强,教学中要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策略,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3.1 课堂讲授

课堂教学中除了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外,还采用案例分析法、模拟情境法、启发讨论法等多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运用案例分析法,在课程教学中客观地描述或介绍一些知识性、拟真性较强的特定工作案例,通过教师对案例的讲析和学生对案例的思考、讨论、演示,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2 实践教学

通过实践性教学突出《秘书学》课程特色。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共同指向秘书职业能力形成;课内实训与课外实习相结合,共同指向秘书职业能力提高;校企结合,通过顶岗实习,共同指向秘书职业能力拓展和巩固;专业教学和学生管理相结合,共同指向秘书职业综合素质升华。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真正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并在实际工作中出色地完成任务。

3.3.3 教学手段技术化

第一,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实施教学,如多媒体教学、录像观摩等,打破师生之间单一的“传授——接受”模式,实现了高度开发的师生互动模式;教学形式实现图、文、声、像并茂。扩大课堂信息量,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购置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如会议管理和公文写作软件等,运用软件虚拟现实的技术,虚拟项目、虚拟情境、虚拟工作过程,通过这些虚拟的仿真环境,架起“学”与“做”的桥梁,实现所学知识、技能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司徒允昌.秘书学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王熙梅,王景清主编.现代秘书学通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

书法教学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 书法公选课 教学问题

普通高校书法课教学既是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其学习意义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其美学意义在于认知美感所具有的一些不同于科学认识或道德判断的重要特征,其文化意义在于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强力推进,书法的教学逐步得到各类高校的重视和支持。许多高校通过多种形式开设了书法课,其中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为最多。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形式,对传承中华书法艺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现就书法公选课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从理论上讲,高等院校的书法课(包括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是在中、小学写字训练和书法教学的基础上的深化,是书法教育的高级阶段。如果说中小学书法教学侧重技法训练,那么高等院校的书法教学则侧重理论学习,是以提高审美素质为主要目的的艺术教育;是将“写字技术观念”向“书法艺术观念”“实用观念”向“审美观念”的转化,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而事实上,由于书法教学断层现象(书法教育的脱节源于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文革年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忽视)的存在,对未入书法艺术之门的大学生来说,大学书法教育的要求与大学生实际书写水平的矛盾十分冲突,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矛盾也相当尖锐。面对这一客观实际,就不得不对高校书法课的教学层次加以调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既不能把书法课当做书法技法课来对待,又不能不进行技法的学习训练。作为高校公共选修的书法课,课时相对较少,一般在30个左右,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知识,必须有一个切合实际的标准、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相配套的教材以及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等。

一、教学标准定位的问题

按照书法学学科的特点,书法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技法的训练。法帖临摹,掌握用笔、结字及章法布白的规律和要领,为书法创作奠定基础,重点在楷书、行书。(2)书法知识、书法理论的学习。对有代表性传统书论中的章节阐释与学习。(3)书法简史的学习。梗概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发生、发展及各时期不同风格流派、代表书家和作品,从史的高度和理论审视书法艺术。(4)书法欣赏。介绍点画、结构、章法及气韵、风格的一般欣赏原则,观摩和分析历代代表名家名作。(5)书法美学。重点为学习书法美学的基本原理,如书法美学的表现形式、本质特征、审美范畴,将美学理论与具体作品结合起来学习。

以上内容是互相渗透、互相依存的。在实施过程中,不同专业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使其教学重点突出,如文科应突出书法史论和书法美学,理科应突出书法欣赏和书法美学。无论突出哪种内容的教学,都应该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融贯其中,使书法教学与单一的写字训练区别开来。

笔者认为对选修书法课学生的要求和标准应是:(1)掌握书法的基本技法,基本掌握临摹名作具体方法。(2)了解一定的书法史,梗概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发生、发展及各时期不同风格流派、代表书家及作品等。(3)从章法上把握创作的基本知识。(4)了解欣赏书法作品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书法欣赏能力。

另外,对于有一定书法基础的学生要做到能临摹名法帖达到形似,力求神似,并能创作出一定质量的书法作品。

二、教学方法的问题

书法的教学自古以来,以私学为主,大都采用师带徒式的个别传授方式。书法学习进入高校课堂,接受系统施教的时间很短,如何使教学方法系统化、科学化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根据书法选修课的教学特点,对照上述对书法学习的要求和标准,在教学中,重点应该放在“直观教学”上。所谓“直观教学”,就是让学生直接看到实物和临摹、创作(书写)过程,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来接收信息,使学生因有直观感受而一目了然,启迪无穷。 转贴于

例如在书法史和书法技法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单纯进行理论阐述,那么对没有学习过书法或较少了解书法的同学来说,因为没有一点感性认识,就必然会觉得茫然而不知所措,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因此,“直观教学”对书法课的教学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书法史、书法欣赏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这个现代化的手段,将书体的发生、演变、各朝代的名家、名帖、名碑等制作成课件并配以说明;利用仿真字画比市面的字帖逼真得多(真迹毕竟难以看到)的优点,让学生尽量多地接触到古代书法版图,有条件的看到实物、参观一些展览等。在技法的教学过程中,当场示范是必备的环节。中锋怎么写,侧锋怎么写,浓墨什么样,淡墨什么样等等,必须进行示范。在课堂上,利用投影仪等现代教学设备,进行示范。除统一示范外,还要加强个别辅导,有时需要手把手地教,让学生感受到运笔过程中各种技巧变化和运用,如提按运用、使转变化等,使之能尽快进入状态。与此同时,配一些背景音乐,营造优雅的课堂氛围,寓教于乐,使教学过程充满着和谐。由于现代化教学手段飞速发展,使得“直观教学”方法越来越科学,内容与形式越来越丰富。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的欢迎,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材的问题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针对选修课学生的具体情况,最好有一本集书法史、书法技法、毛笔书法、钢笔书法书体、书法名作欣赏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较强的简易读本。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了解“书法”。笔者选用了本人参加编写的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实用书法教程》,这本教材的特点就是涉及的知识面广,对每一方面知识的介绍较简约,比较适合选修书法课学生的使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不断地对该教材加以修整,补充一些新的内容。同时为了学习书法技法的需要,要实行“一课多帖”,即在统一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欣赏水平和对范帖的感觉,自主选帖,自投所好,因人施教。

四、师资队伍的问题

一方面,作为书法教师,是实施书法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能力。书法教师的教学直接目的,是传授书法艺术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阐述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汉字之所以能成为一门艺术,是因为它体现了大千世界美的意象、生命美的意象、自然生命之律动,融会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感、思维方式、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闪耀着崇尚自由、富于创造的人文精神,从而使专门化的学科与人文学科联系起来,让学生获得美感体验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滋养。因此,书法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书法专业功底外,还必须有相应的人文素质和修养。

首先,教师自身书写技术的掌握和书法艺术的创作是否达到相应的水平,主要表现在:(1)对书法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娴熟,有较强的临摹能力和对各种书体有一定的创作能力。(2)具备一定的书法理论知识,并能将这些理论知识经过自己的消化理解,能与学生有知识交流和对话能力。(3)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修养,如书法技法理论、书法史论、书法美学以及文学、史学、哲学等知识,并能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一个内容丰富又重点突出的活“教材”。

书法教学论文范文6

彭小明老师从事语文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已经三十多年,提出了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发表于《现代语文》2009年第11期的《彭小明语文教育观初探》一文就彭老师提出的语文素养观、语文意识观、语文活动观、语文原则观、语文教法观以及语文教师观等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这里也将从语文教学模式观、写作学习与教学观、语文研究性学习观、语文教学技能观、语文教学板书观和校园文学活动观等六个方面对彭老师的语文教学思想进行更加深入和详细的阐述。

一、语文教学模式观

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是建立在一定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型。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是对教学内部规律的揭示,是对复杂多样的教学活动进行结构化研究的产物。它可以用简约的形式,再现性地描述现实存在的复杂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得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行为过程以及操作要领等结构要素被直观地表现出来,成为人们认识和操作教学过程的一种便捷的工具。

传统的语文教学存在诸多弊端,如教育体制僵化、教学理念滞后、教材内容陈旧、教学程序呆板、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评价无理、教师素质不高等。特别是传统的教学“旧五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语文教学“新八股”(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朗读课文—正音释词—划分段落—分析课文—归纳中心—总结特点)的消极影响很大。进入新时期后,许多教育工作者也进行了教学模式的解构与建构,如“三主四式导读法”“六步课堂教学法”等教学模式,都对语文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已有的教学模式赖以存在的教育哲学以及由此而决定的功能目标与师生关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彭老师在已有的语文教学模式基础上,结合广大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的经验,总结出“入—总—分—出”四步教学法。这一教学模式一方面继承了语文教学传统,另一方面切合了现代教育思想,发展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四步教学法”具体阐述为:(1)入——背景参考,情境导入;(2)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3)分——文本研习,对话讨论;(4)出——总结训练,拓展延伸。[2] 由此,彭小明教授还总结了教学模式建构的六大策略:(1)强化教学模式建构意识;(2)营造教学模式建构氛围;(3)确定教学模式建构对象;(4)选择教学模式建构方式;(5)提高教学模式建构能力;(6)反思教学模式建构结果。以及四种方法:(1)反思实践,自觉建构;(2)理论引导,主动建构;(3)继承传统,创新建构;(4)不同情形,多元建构。[3]

二、写作学习与教学观

自2001年7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人们学习写作的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多元文化”、“发展个性”、“教育民主”等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下,许多教师、学生认识到“知识中心”、“文体为本”、“注重结果”、“强调章法”、“要求统一”等观念需要重新审视和更新。彭小明老师认为,写作学习必须树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快乐作文;回归生活,积累为主;真情实感,为情造文;追求个性,自由表达;淡化文体,注重语言;反复训练,写中学写。[4]在此理念的基础上,彭老师总结了关于写作学习需要遵循的原则、规律、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彭老师认为,写作学习要遵循五项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动力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总结前人经验,彭老师将写作学习规律归纳为以下几条:人文共进律、知行合一律、主客互化律、博而能一律、学以致用律、从无到有律、法而无法律和先放后收律。彭老师还提出了写作学习的基本要求:内容与形式结合,作文与读文结合;作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相结合;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相结合;写实与写虚相结合和勤学与多改相结合。众所周知,写作能力的提高依赖写作训练,训练是提高写作素养的必然途径。彭老师认为一切影响写作能力提高的因素,都应该纳入写作学习训练的内容。积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训练、技能训练、文体训练和速度训练等六项训练是最基本的写作训练。另外,彭小明老师对中外典型的写作训练模式进行了总结:基于“语言·思维”的作文教学模式(如观察分析表达模式、语言思维模式、分格作文模式);基于“文体·过程”的作文教学模式(如“文体中心”教学模式、“重视过程”教学模式、“快速作文”教学模式);基于“动力·兴趣”的作文教学模式(如情境作文教学模式、活动作文教学模式、话题作文教学模式);基于“做人·作文”的作文教学模式(如绿色作文、生活作文、新概念作文教学模式);基于“电脑·网络”的作文教学模式(如电媒作文、多媒体作文、网络作文教学模式)。[5]并由此提出了写作训练的梯级渐进模式:写虚作文(如联想作文、想象作文)——写实作文(如生存作文、生活作文、生命作文)——创新作文(如个性化作文、研究性作文、创意写作)。[6]这一训练序列符合学生心身发展规律与写作学习规律。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观

教育部2003年3月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方案规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3年共计15学分。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诉求,彭老师提出,语文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指导下,从语文教材或由语文教材延伸至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进行探究学习的方式,具有语文性与探究性的特点。语文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科学为主要领域,以活动为载体,以团队合作为主要模式,以探究为主要手段,以培育创新精神为主要目的。

彭小明老师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一书中总结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四大过程、五大模式、七大研究方法、五大学习方式。语文研究性学习四大过程是:提出问题——分工合作——研究思考——成果展示——总结反思。语文研究性学习五大模式是:学科渗透模式;综合课程模式;活动课程模式;课题研究模式;实验研究模式。语文研究性学习七大方法是:观察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五大学习方式是:资料性研究性学习、专题性研究性学习、跨学科研究性学习、文本拓展式研究性学习、比较式研究性学习。语文研究性学习成果可以用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结题报告、文献综述、学术论文、论著等形式呈现。彭老师认为,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因此,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营造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7]

四、语文教学技能观

教师教育改革和创新是教师培养的永恒主题,也是国内外教育界一直十分关注的问题。为了适应教师教育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引导教师自觉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师专业技能,彭小明老师对语文教学实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结合自身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建构了“359大语文教学实践训练体系”:“三环节——五课功——九技能”。三个环节即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五个基本功即听课、评课、备课、说课、上课全面训练;九大技能包括上课时具备的各项能力技巧,如导入、提问、讲授、演示、板书、多媒体、练习设计、评价、课外辅导等。由此彭老师主编了教材《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其基本体系是:(1)备课技能训练。强调备课纲、备教材、备练习、备语言、备板书、备方法、备教具、备学生;(2)讲授技能训练。强调讲文题、讲文眼、讲文路、讲文法、讲文旨、讲文体、讲文人;(3)导入技能训练。介绍文学手段导入法、艺术手段导入法、现代技术导入法、活动游戏导入法、实物模型导入法,复习旧知导入法、设疑质疑导入法和开门见山导入法等方法;(4)提问技能训练。阐述回忆型提问、理解型提问、运用型提问、分析型提问、综合型提问和评价型提问。阐释直问、反问、追问和串问等方法;(5)教学板书技能训练。注重介绍锤炼语言、借用符号、运用线条、制作表格、创造图形和调配色彩五大技法;(6)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训练。主要阐释课堂演示型、学生自主学习型、模拟实验型、题库型、教学游戏型和资料库型等多媒体课件的制作;(7)课堂评价技能训练。教师要掌握五项关键技能:一是编写课堂评价方案,二是有效理答,三是作业设计与反馈,四是试题编制,五是表现性评价设计与运用;(8)听课技能训练。听课一要听语言,看教学功底;二要听内容,看教学关键;三要听艺术,看教学策略;四要听反馈,看课堂情境;(9)评课技能训练。评课的主要内容是:评表达、评设计、评内容、评策略、评风格、评效果;(10)说课技能训练。说课的基本环节有: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程序。[8]

五、语文教学板书观

教学板书是艺术,艺术是讲究创造的,是需要教师花心血进行构思、提炼、创新的。每一幅新颖别致、独具个性、富有美感的艺术板书的出现,都是教师创造性思维的结晶。笔者提倡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板书,更提倡教学板书的新设计和新创意。只有这样,教学板书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彭老师立足于理论研究,并且结合自身三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多角度、全方位的对语文教学板书的设计进行了总结概括。在此基础上在《教育评论》连续发表六论:《教学板书设计系统论》(2003.8)、《教学板书分类论》(2003.10)、《教学板书审美论》(2004.2)、《教学板书优化论》(2004.8)、《教学板书设计论》(2005.12)、《教学板书特征论》(2007.8)。并出版了《语文板书设计及评释》(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3?)一书,建构了完整的语文教学板书设计体系:1.语文板书的类型(文字式、线条式、图示式、板画);2.语文板书的要素(主体、客体、载体、受体);3.语文板书的审美(文字美、语言美、形式美、内容美);4.语文板书的特征(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5.语文板书的功能(传播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思想教育、审美教育);6.语文板书的设计原则(目的性、针对性、概括性、条理性、计划性、灵活性、多样性、个性、整体性、重点性、审美性);7.语文板书设计的要求(态度要认真、内容要科学、书写要端正、语言要精炼、色彩要和谐、风格要独特);8.语文板书设计的技巧(锤炼语言、借用符号、利用线条、运用表格、创造图形、调谐色彩);9.语文板书的方法(摘录法、归纳法、演绎法、分类法、对比法、赋形法、表解法、综合法……);10.语文板书设计的步骤(钻研教材概括内容、选择形式表现内容、反复修改突出内容)。[9]

六、校园文学活动观

彭小明老师目前任全国校园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写作学会副会长。从小喜欢文学,上世纪80年代在中小学任教《语文》时就发表文学作品、科学小品100余篇。在自己写作的同时也指导学生写作。到大学后还任教《大学写作》和研究生课程《写作学原理》。2012年还领衔成功申报浙江省第一个“写作理论与实践”硕士点。

校园文学不仅指中小学生的文学创作,泛指反映校园的文学作品及任何人在校园创作文学作品。新课程改革的开始,校园文学社团异常活跃,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文学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优秀人才。与当前“校园文学”较为繁荣的状况相比,“校园文学”的理论研究十分不足。校园文学研究包括校园文学的活动研究、校园文学的教学研究和校园文学的理论研究。其最终目标是探索校园文学活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语文教育途径、方法与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006年彭老师获得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对校园文学展开了系统全面的研究。2009年5出版《论校园文学》(中国文联出版社),本书阐述了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校园文学的若干理论问题,富有开创性、启迪性,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全书分为绪论及“校园文学历史与发展”、“校园文学活动”、“校园文学与语文教学”、“校园文学与学校教育”、“校园文学创作”五章,附录“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课题的部分重要研究动态资料,包括毛志成、陈金明、田慧生、傅国亮等名家有关校园文学的论述,对于进一步深入开展校园文学研究,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促进校园文学的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10]

彭小明老师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凭借自己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三十多年的实践经验,理论联系实际,提出符合“新课改”需要的新教学观念,给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和经验介绍。三十多年来,彭老师一直为语文教育的研究默默地付出着,每一个新理念的提出都是他多年心血的结晶,对他的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有利于广大教师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值得推而广之。

参考文献:

[1]陈思.彭小明语文教育观[J].现代语文,2009,(11):8-10.

[2]彭小明.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01-106.

[3]封力华,彭小明.语文教学模式论:建构与解构[现代语文,2008,(11):142-144.

[4]彭小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写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学语文,2008,(9).

[5]彭小明.我国中小学典型作文教学模式评述[J].温州大学学报,2012:85-90.

[6]彭小明,林陈微.写作学习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2.

[7]彭小明.语文研究性学习[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3.

[8]彭小明,郑东辉.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9]彭小明.语文板书设计及评释[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书法教学论文范文7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献学》 教材 启发式 实践教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同时它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增强该课程的实践环节,我们在教材选择、课堂教学方法、课外实践活动和毕业论文写作指导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具体增强其实践性的方式和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现略述体会如下,祈同道指正。

一.《中国古典文献学》教材中体现的实践性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教材林林种种,各有特色。华师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是以张三夕教授主编的《中国古典文献学》为教材进行讲授的。该教材2003年初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后被教育部列入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部级精品教材。2007年出版第二版后,大约每年重印一次,每次印刷1万册,可见其广受欢迎。我们之所以选择该教材进行讲授,是因为该教材体例新颖,立足于传统理论,又面向现代化,体现了很强的实践性,与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特征相匹配。该教材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教材章节内容设置上,除了重点讲述目录、版本、校勘、辨伪和辑佚五个分支外,还“突出地将标点、注译和检索这三类大众应用型知识纳入教材之中。”[1]“标点、注释、翻译和检索,是本科生和普通读者阅读和利用古典文献时遭遇的最直接的问题。它关系到古典文献的基本效用。”[2]如第七章第二节介绍了古籍标点致误的类型和原因以及古籍标点的几种方法,便于学生在阅读古书时,正确地句读、理解文章意思,提高学生阅读古典文献的基本功。第八章第二节详细介绍了注释的名称及其术语,这对于学生选择和阅读注书类典籍同样有很大帮助。另外,古典文献的检索包括传统的纸质文献检索和电子文献检索。第九章第一节按检索的对象从书名检索、人名检索、地名检索和字词句检索四个方面作了详细介绍。并提供了各种工具书索引书目,便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研究中参考使用。传统纸质文献的检索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学会如何充分利用华师图书馆八楼古籍藏书处的古籍文献资料。除了传统纸质文献,“在电子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电子文献已成为学生和普通读者经常阅读和利用的文献,但是电子文献资源也是良莠不齐的,这就需要文献工作者及时给予指导,推介一些资源优异而稳定性强的最新电子文献。”[3]该教材从光盘数据库和网络数据库两大方面介绍了目前使用率比较高的几种大型数据库,如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四部丛刊》电子版、古籍书目检索网络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检索网络数据库等,并详细讲解了检索方法和注意事项。特别提出“不论检索光盘还是网络中的数据,如果要正式引用,务必要校核书籍的原文。”[4]这也体现了文献学的严谨性。古典文献检索的介绍便于学生在学习中快捷、有效地查阅文献数据,进行实践性学习。

第二,传统文献学知识叙述注重方法介绍和技能的培养。除了以上标点、注译和检索三章体现的实践性特征,在其他五个传统文献学分支的介绍中也突出了对方法的介绍和学生技能的培养。首先,“就方法而言,中国传统文献学的目录、版本、校勘、辨伪和辑佚等主干知识本身就是整理文献的方法,同时,这些方法本身也表达了一种学术观点,一种对古代学术的看法和主张,一种处理历史文化的技能。所以中国古典文献学并不是纯客观的学问,它本身就是方法、观点和技能。”[5]因此学生在学习这五部分理论知识的同时就是在学习整理古典文献学的方法和技能。如第三章第四节对“版本的鉴别和选择”进行了详细介绍。从版本形式、书籍内容和前人研究成果三方面介绍了鉴别版本的方法,便于学生鉴别古籍版本,选择善本进行阅读和使用。第四章“古典文献的校勘”第三节借鉴陈垣先生在《校勘学释例》中总结的《校勘四例》对校勘的主要方法的叙述,从对校、本校、他校和理校对校勘方法进行详细介绍。第五章中也提到了辨伪的方法和要点。第六章古典文献的辑佚中提到了辑佚的基本方法:“从佚文献的认定、佚文献的搜辑、辑佚的主要资源、辑佚文献的整理”[6]四个方面作了详细的方法介绍。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该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文献整理方面操作性强的实用技能。

第三,“在教材体例上的创新,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多元化培养目标的现代教育观念。”[7]教材在每一章正文后设计了“关键词、思考题、练习题和进一步阅读文献”。其中“关键词和思考题”,便于指导学生课后复习、巩固课堂所学内容,温故而知新。“进一步阅读”则为学生提供相关理论书籍,帮助学生扩充知识面,增长知识。而“练习题则集中体现了编者高度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师生互动的教学观念”。[8]如,教材“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这一章节后的练习题中要求学生“在阅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的基础上,自撰一份专题书目提要(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兴趣或毕业论文选题确定专题,所介绍文献应自成系列,并不少于五种图书)”。[9]从这一练习题就可以看出教材在这一板块编写上,要求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知识运用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和研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比如,在第七章讲解完“古典文献的标点”,我们配合教材后的练习题2,要求学生“利用《四库全书》电子版打印一部唐宋笔记小说发给学生标点(每个学生分几页),做完后合在一起就成了一部唐宋笔记标点本。最后请老师讲评。”[10]这一练习题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理念,学生可以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实践课堂学习的标点古籍的方法,在老师讲评中又能更深地体会标点的重要性,更好掌握古典文献标点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参与一部古籍的标点工作,可谓一举两得。

二.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实践教学

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中国古典文献学”授课时间只有短短的36个课时,而这门课程的研究对象即古典文献的知识范围是很广泛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坚持理论和实践紧密相结合的原则,秉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避免教师单向性“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采取教师课堂教授和学生课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吸引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最终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就能对古典文献学中的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等理论知识都有清楚的认识并能实际运用,有利于日后的专业发展。

(一)教师课堂提问

我们在“中国古典文献学”这门课程的教授中坚持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实践教学,这突出体现在“教师课堂提问”环节中。每堂课之后我们都会针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根据课后关键词、思考题、练习题复习已学内容,有时也会列出一些重要的文献学著作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有选择性地亲身阅读古籍文本,第二次上课时我们会首先提问学生,了解学生是否自学,自学的效果如何,自学后有哪些收获,发现哪些相关问题等等。这种紧张而又活泼的带有研讨性质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不仅引导所有学生复习了已学内容,同时也促进学生养成带着问题学习的良好习惯。

比如我们在讲授完目录学一章后及时让学生课后自行复习目录学一章,第二次上课分别就“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叙录”、“六分法”、“四分法”、“史志目录”、“四家目录”、“《七略》与《别录》的关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目答问》”、“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目录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经部”等提问12位同学,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点评补充的互动性课堂环节,学生不仅很好地回馈了自己的自学成果,也很好地复习了目录的定义、结构、历史演变、类别以及作用等理论知识,真可谓是取得一石二鸟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亲身阅读古籍文本

我们不仅要求学生自行复习教材上的理论知识,更强调学生应该通过亲身阅读文本的实践活动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将教材内容完全消化并内化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提高阅读古典文献的实际能力。比如,我们在讲授完教材“目录学”的理论知识后,便立即布置学生们完成相应的课后作业——根据个人兴趣在《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三种目录书中任选一种阅读并写下阅读心得。第二次上课时我们发现有几位同学都阅读了《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的“小说家”部分,于是我们建议这几位同学在课堂上分享并讨论各自的读书体会,借此引导学生培养讨论交流的良好读书习惯。而且,我们也发现有同学将《汉书·艺文志》的《诗赋略》、《隋书·经籍志》的《楚辞类小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楚辞类小序》进行对读,从中基本了解楚辞的发展源流。可见这位同学是将所学目录学知识有效地运用到读书实践中了。其实,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不仅自觉地体会到了《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中国古代目录的分类沿革中各自不同的重要地位,也深刻地感受到古典目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重要作用。总之,学生亲身阅读古籍是本课程教学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实践性环节。

(三)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PPT图片展示和现场实物演示等手段辅助教学

古典文献学中的目录、版本、校勘等知识都具有很强的专业理论性,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口头讲解以外还积极利用多媒体PPT图片展示和现场实物演示等手段,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多媒体PPT图片展示给人以具象感,往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氛围,改善教学效果。比如,我们在“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的PPT课件中就插入了刻有甲骨文的龟甲实物、《甲骨文字典》书影、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石鼓实物、唐代墓碑文、郭店楚简、马王堆汉墓《老子乙本》等多张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古典文献甲骨、金石、竹帛、纸张等多种载体的印象。再比如,我们在讲授“版本的鉴别与选择”时提到“看版式”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但现在学生所接触的书大多是现代书,版式与古籍不尽相同,所以我们在PPT课件中首先插入了“雕版文献版式示意图”,介绍版面、栏线、行款、版心等,我们还结合多种古籍的书影图片向学生演示版式中单鱼尾、双鱼尾、顺鱼尾、逆鱼尾的区别。通过这些具体的PPT图片,学生们真正认识了古籍的版式,而不只是靠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和老师口头上的解释凭空想象。

如果说丰富的多媒体PPT图片为理论性较强的古典文献学课堂增添了生动具体的例证的话,那么现场实物演示则更加体现了我们授课的实践性特点。比如,在讲授完古籍纸书的装式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布置同学们课后动手,用现代人的材料还原古代纸书的装式,开展了一次手工制作纸书装式的竞赛活动。同学们踊跃报名参加。他们在课下制作了卷轴装、旋风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七种纸书装式。在下堂课授课前,同学们一一展示了他们的杰作,我们选出了十位学生代表对这些作品进行投票,选出了制作最好的,最符合课本上介绍的各种纸书装式特点的前三名,并颁发了一些小礼品,以资鼓励。同学们兴致勃勃,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一活动,既让同学们在实践动手过程中更好地了解了七种古籍装式的优缺点及其之间的区别,又增强了同学们对古典文献的兴趣,可谓一箭双雕。学生们对这种实物制作、现场演示和知识讲解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反响很好。

(四)文言文标点翻译训练贯穿课堂教学

要阅读古籍文献首先就是要对文言文进行句读并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因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始终重视学生古文今译能力的训练。教材当中已经适当地选入一些古典文献段落,这就为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文言文翻译实时训练提供了极大便利。比如,我们在讲授目录学中“一书目录”时,让学生朗读并翻译《易经·序卦》中的一段、《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选段、《汉书·叙传》中的选段[11],之后我们会对学生的译文进行评点补充,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对古籍中“一书目录”的发展源流、体例等基本的理论知识都有了较深的体会,而且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提高文言文标点翻译的能力。

再比如,我们在讲完“版本学”的理论知识后,让学生翻译并解答第一道课后练习题:

陆游《老学庵笔记》云:“三舍法行时,有教官出《易》义题云:‘乾为金,坤又为金,何也?’诸生乃怀监本至廉前请云:‘题有疑,请问。’教官作色曰:‘经义岂当上请。’诸生曰‘若公试,固不敢。今乃私试,恐无害。’教官乃为讲解大概,诸生徐出监本,复请曰:‘先生恐是看了麻沙本,若监本则坤为釜也。’”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12]

这则故事讲教官读的是麻沙本,里面是“乾为金,坤为金”,而诸生根据所读的监本记载的“干为金,坤为釜”提出质疑。“三舍法”是北宋王安石变法科目之一,即用学校教育取代科举考试,它是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故事中的“教官”便是太学中的老师。麻沙是福建省建阳县的一个镇,其刻本粗制滥造,质量不高,因而麻沙本也就成为了劣本的代称。监本是指当时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刊刻的本子。可见读书时若是根据的版本不好,纵然是博学多识的太学教官也会犯错。由此,学生不仅当堂进行了文言翻译练习,也更加明白好的版本在读书治学中的关键性作用,而且还顺带复习了“三舍法”、“麻沙本”、“监本”等中国古代文献历史方面的基本知识。

(五)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具体实用的例证紧密结合,提高学生文献处理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秉着学以致用、与时俱进的原则,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紧密结合具体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将古典文献学的理论方法和当代图书馆学、编辑学等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对文献的运用处理能力。

比如,我们在讲授版本鉴别的方法之一“验牌记”时,便积极引导学生对比现代图书与古典文献在“牌记”方面的差异。古代版刻书的牌记,一般用一行或两行字,以说明刻书的时间、地点或刻书人、刻书铺号等,是刻书的一种版本记录,就相当于现代图书的版权页。我们以教材为例,当堂演示,引导学生们识读版权页,其中包括图书名、著者、版次、出版地、出版机构、出版时间、印次、国际标准图书编号ISBN、图书学科分类、中图分类号等详细信息;而从版次印次印数可以看出该书的畅销情况及其在学界的影响。由此,学生们学会通过图书作者、出版机构、版印情况等来初步判断图书的优劣,从而更好地指导读书治学实践。

再比如,我们在讲授完教材上的对校、本校、他校、理校等基本校勘方法后便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校勘经验,其中有两位同学恰好是文学院主办杂志《桂风》的编辑,他们都表示这次在课堂上对校勘方法理论系统性的学习对他们的触动很大。一般来说,凡是投给杂志《桂风》的稿件都要经过实习编辑的一校、资深编辑的二校、主编的三校,但尽管经过了三次校审,稿件往往还是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里面的原因除了编辑本身知识不足以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完全掌握校勘方法。另外几位在杂志社实习过的同学也表示有同样的感受。最后,我们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总结,并让这两位《桂风》的编辑将电子版《图书编校细则》上传到班里的QQ群共享中,以供全班同学参考学习。同时,我们也强调当今大学生,尤其是中文系的学生需要加强校勘能力的培养,这不仅对日后求职有益(特别是对于那些立志于做编辑的同学),更是当今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素养之一。课后,学生们普遍表示此次课堂的收获极大,确实是深刻感受到了学以致用的快乐。

事实上,我们在这门课程一开始就以平时成绩加分来鼓励学生主动寻找《中国古典文献学》教材中存在的错误,包括标点、错别字等。这也是实践教学的一种体现,既有利于学生仔细阅读教材,亲身参与文献校勘,也有利于教材本身的更新修订。

三.课外实践活动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丰富学习生活、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与课程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

(一)参观湖北省博物馆《书写历史》展馆

我们在教授完“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这一内容后,都会组织学生集体参观湖北省博物馆的“书写历史”展馆。湖北省是出土战国秦汉简牍批次和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湖北省博物馆《书写历史》展馆陈列着出土的战国秦汉简牍,除此还陈列着甲骨文汉《朝侯之小子碑》拓片、石鼓文拓本等各种古典文献。其中竹简和板牍依次陈列着,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简和牍之间明显的区别,这有利于学生深切领会书本中的知识。在竹简旁边还陈列着竹简的制作流程,通过实物形象地向学生们展示竹简的制作成形过程,一目了然。

(二)图书馆查阅工具书

为了强调工具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为了让学生学习怎样查阅、使用工具书,我们联系了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张晓明老师,与图书馆合作,在周末组织同学们到图书馆亲自查检工具书,并及时解答学生在查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向学生讲解了四角号码检字法,讲解《说文解字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汉语大字典》等几部大型常用工具书使用法。很多学生反映到图书馆进行工具书查阅让他们受益匪浅,对他们后来论文写作和学习中的资料收集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三)鼓励学生在QQ上创办文献学群展开互相交流

网络时代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即时性通讯工具如QQ群给师生学习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张三夕老师教的2009级和2010级同学,就在QQ上创办文献学群,群主由郑依晴同学负责,她把老师的课件及时上传给同学们,群内有什么学习资料就上传共享。老师也加入到群里,有空也在群里为学生解惑答疑。更多的时候,是同学们在群里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大家都觉得这是一种促进学习的很好方式。一些同学表示,即使这门课结束了,甚至同学们毕业了,如果有兴趣,大家还可以在这个群里互通信息,彼此交流,继续学习文献学的专业知识。

四.与中国古典文献学相关的优秀毕业论文

正是因为我们课程的实践性改革,课堂教堂形式的转变,引起了很多学生对中国古典文献学知识的兴趣。很多上过该课程的学生在他们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写作过程中,都选择了文献学方向。在我们指导的毕业论文中有几篇曾获得省级优秀毕业论文。如,2006届毕业生伍婧琳同学的《韦庄词汇校札记》、2008届毕业生李程同学的《明人选宋诗与〈宋艺圃集〉研究》、2010级毕业生田彧同学的《古诗部分校释》、2011届毕业生柯玲玲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校读札记》等等。这些学生在写作毕业论文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古典文献的“目录”、“版本”、“校勘”等方面知识,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对古典文献进行了校释,在论文写作中充分利用《中国古典文献学》课堂上学习的目录学、版本学和校勘学的方法,进行论文写作,论得扎实,成果显著。这也是该课程实践性教学中的一大重要成果,学生学以致用的最好体现。

注释:

[1][2]彭红卫:《直探本源的理论品味,与时俱进的实践特征——评张三夕主编(新版)》,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1月第1期,第96页。

[3][4]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二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305页。

[5][6][7][8]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二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208—213页。

[9]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二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03页。

[10]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二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250页。

[11]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二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71页至第75页。

[12]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二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35页。

书法教学论文范文8

一、提升文化素质是书法教师培训的不竭动力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开展书法教育,上级有要求。2011年8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艺术等课程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普通高中在语文等相应课程中设置与书法有关的选修课程。中小学校还可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开展书法教育。”这是继1998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2002年《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之后,教育部再一次对书法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意见》要求书法教育基础较好的地区和有条件开设书法课的地区在2011年秋季开设书法课,这标志着中小学“书法进课堂”全面启动。

开展书法教育,实际有需要。“书法进课堂”先要“书法教师进校园”。书法虽然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但书法教育在中小学已经中断了几十年。当前一些学校有教材无人教,有课时被挤占,写字课有名无实,一些想学书法的学生只得花钱参加校外辅导班。许多教师、家长和书法家对淡化书法教育、书写水平整体滑坡的现象忧心忡忡。现在的年轻教师都是伴随着电脑长大的,懂书法的老师少之又少,懂篆刻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师资不足是对当前“书法进课堂”的最大制约。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娄底市教育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写字和书法教育的通知》(娄教发〔2012〕14号),要求全市中小学从2012年秋季开始开展书法教育,并组织了全市书法骨干教师培训。

二、周密深入调研是培训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

教师的实际需求,是我们培训的目标。2012年3月份,娄底市教育局办公室、基础教育科、教师工作科和市师资培训中心对全市42所高中、223初中和421所小学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全市中小学校书法课开设情况和娄底市书法教师需求情况。通过调研发现,我市中小学书法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一是重视不够,开课不足。许多学校不重视书法教育,223所初中和421所小学中开设书法课不到50%,且经常被占用;42所高中学校无一开设书法课。二是目的不明,内容不清。一些学校尽管开设了书法课,但是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内容模糊,教师不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三是师资欠缺,素质欠佳。许多学校专业人才缺乏,由于没有专业老师,书法课由语文、美术等学科老师来顶替,书法课被挪用、边缘化的现象相当严重;许多教师自己的汉字书写也不怎么规范。2012年6月,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娄底市教育局先后下发了娄教发〔2012〕14号和《关于组织全市中小学书法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的通知》(娄教通〔2012〕79号)两个文件,保证培训项目如期实施。

三、领导高度重视是培训有效开展的关键环节

娄底市教育局成立了以党组书记封旺洲任组长的娄底市中小学书法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市师资培训中心。具体工作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北京瀚杰文化发展中心共同承担。时任分管教育的副市长鄢福初对这次培训工作多次提出明确要求,亲临培训学校,看望学员,并做重要报告。2012年8月20日,分管教育的市政府副秘书长亲自主持了第一期的开班典礼。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封旺洲、局长刘道阳高度重视这次培训工作,多次召集会议研究具体工作,解决具体问题,在局里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想方设法保证了培训经费的落实。分管师训工作的副局长黎吾松对整个培训工作的管理做了很有针对性的指示,保证了培训的顺利进行。各县市区教育局和进修学校非常重视,密切配合。要人给人,要钱出钱,为整个培训工作的圆满完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还得到了娄底市书法学会、娄底市书协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全体教师排除各种困难,全心身投入,上好每一堂课。

四、精心科学组织是确保培训成效的重要抓手

⑴部门协作和谐。沟通协调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保障。“书法进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市、县教育部门以及培训机构与中小学校的通力协作才能完成。在本次书法教师骨干培训中,市教育局办公室、教师科、人事科、基教科、市师资培训中心、北京瀚杰文化发展中心及各县市区教育局、培训机构充分合作,各司其责。教师、人事负责相关文件承办,基教负责书法教育的调研,办公室负责各部门关系协调,市师资培训中心负责学员报名、组织管理、结业证办理和培训经费结算,北京瀚杰文化发展中心负责教学资料编写、授课教师安排、书法用品选购与发放、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各县市区教育局、培训机构扎实做好宣传发动、学员报名、组织管理和上述相关经费的落实等工作,特别是对第二阶段集中培训的经费、人员、地点、食宿安排等工作,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

⑵课程设置完备。这次培训的目的是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使书法教师掌握书法教育规律,切实提高教师的书法技法水平。本次的课程设置是根据中小学书法课程设置来制定完成的,分书法教育理论、书法教育技能和汉字书写技法三个部分。开设的课程有:书法理论开设《中国书法简史》《古代书论选读》《书法杂识》《文字学常识》4门课程;书法技法开设《欧体楷书》《颜体楷书》《赵体楷书》《硬笔书法》《魏碑》《行书》《隶书》8门课程,书法教学开设《书法教育技能》《书法教学》2门课程。

⑶师资力量雄厚。理论课聘请北京著名高等院校书法专业教师或博士研究生主讲,技法课聘请每种书体有相当实力的书法家授课。主讲教师有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倪文东教授、西安工业大学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傅如明,贵州师范学院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宋廷位,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周劲松、杨频等;技法课教师有傅如明、周劲松、罗华斌、贺子文、廖吉林、姜新初、贺向阳、李建人、曾庆勋、苏业超10位教师,他们都是中国书协会员,所教科目都有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都有一定程度的教学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能针对每位学员的实际情况作有效的指导。教学资源由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教授联合开发编写。

⑷培训模式富有特色。本次培训由娄底市中小学书法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北京瀚杰文化发展中心共同组织实施,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培训模式。

一是培训分阶段组织。培训工作分两年两个阶段进行,全市共有670名对书法有浓厚兴趣的在职教师参加了培训。第一阶段的集中培训于2012年8月分两期在娄底一中进行,每期5天,共10天;第二阶段的集中培训于2013年7月在各县市区的教学点进行,娄底市新化县和冷水江市两个教学点同时开课,涟源市和娄星区、市直、开发区教学点同时开课,双峰县教学点单独开课,每个教学点为期10天,共30天。第一阶段的培训过程现场全程录制,形成网络资源提供给各中小学教师配合教师基本功全员培训时使用。

二是注重理论与技法相结合。理论与技法相结合是本次培训的整体要求,考虑到学员们都是在职教师,培训都安排在暑假进行,采用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对学员的学习将严格考核发证,确保培训效果。从两个阶段的学员作业来看,大多数学员对书法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基本技能有了较大的提高,具有相当的理论修养。每个教学点在结业时都进行了教学观摩展览,每位学员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示交流,互相取长补短,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着眼于形成良好的书法习惯。书法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以汉字为基础,建立在识字的基础上,日常书写会形成程式化的书写习惯,容易形成固定的模式,如果没有经过专门的审美体验,将难以分辨真正的书法之美,学员们有几十年的书写习惯,即使没有用毛笔写过书法,也会将自己的书写习惯带到书法中来,这为书法培训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因而,从艺术的角度来审视书法是很有必要的。本次培训在第一个阶段开设书法理论课,就是想让学员们更多地接触原汁原味的书法精品,积累一定的书法审美经验,能分析什么样的书法是好的,什么样的书法是不好的,先解决学员们的书法审美问题,之后再进行技法的操练。经过这两个阶段的教学互动,证明这样安排是合理的,学员们的欣赏水平和书法鉴赏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基本技法要领把握得都比较准确,有很多学员反映,通过这两年的学习,对书法艺术及中小学书法教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⑸培训效果明显。这种大规模培训中小学书法教育骨干教师,在娄底市乃至湖南省都是首次,没有任何经验,只能集思广益,开拓性地开展工作。我们多次召开中小学从事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和本次培训的任课教师会议,反复听取各方意见,深入了解我市书法教育师资和各个学校的书法教育现状,针对相关问题多次调研、讨论,形成共识,再精心完成各科的教学实施方案,确保教学的最佳效果。学员系统地完成了相关书法理论知识的学习、书法技法的练习和书法教学的学习,掌握了各种书体的基本临摹技巧和创作方法,提高了各种书体的审美鉴赏能力,解决了在书法教学中“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通过信息反馈,从2013年秋季开始,全市95%以上的学校开设了书法课,所培训的书法骨干教师全部担任了书法专职或兼职教师。

五、健全工作机制是开展书法教育的根本保障

本次书法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取得了圆满成功,获得了学校和老师广泛认可。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培训时间短,技法练习时间、学员互动交流不足;二是不了解培训对象实际,无法兼顾个体差异,没有照顾各层次老师对培训的不同需求;三是受场地和经费、时间的限制,无法全面培训书法教师。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将继续关注书法教师培训教师的培训,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已培训学员进行动态管理,将书法培训长期化。一是创建以校为本的培训制度,形成“集中培训――骨干引领――校本研修”的创新型培训模式,以点带面,全员培训;二是利用市师资培训中心网络平台,建立娄底市书法网络交流平台,聘请专家团队,与参训老师互动交流,深入探讨,尽量帮助老师解决在书法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三是建立网络书法教育优质远程培训视频课程资源,为全市书法教师免费开放,解决培训中的工学矛盾。

书法教学论文范文9

地点:请循其本―古代书法创作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南京)

一、 相关研究的现状

(1)代表性的研究主体―书学界与书法界及其刊物

日本的书法研究主体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书学界,一是书法界。书学界主要为大学、美术馆、博物馆、出版社或其他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多为专门从事书法史或者东方文化、文学、史学、文字学、哲学、美学、艺术史学以及美术造型等领域的学者。书法界的研究平台主要在书坛,研究者多为书法家、书法评论家等,研究活动通常只限于书坛范围内,成果亦多反映在各种书法团体的会刊杂志上。这两类研究主体基本代表了当代日本中国书法史研究的主流,在学术研究方面虽然也有相互协作的一面,但各自的治学理念和研究目的并非完全一致。一般来说,书法界致力于实践性研究(教学、技法与创作等),书学界追求纯粹的学术研究(书法史论、书迹考证、书家研究等)。

a、学界的情况

日本书学界的情况,基本上是由各大学或研究机构的研究者构成,其学术研究活动和成果,主要通过相关学会和学刊反映。从日本开设书法专业的大学情况来看,国、公立大学基本将书法专业置于教育大学的教育学科中,私立大学则置于文学部的日本文学之下。而日本的美术、艺术大学则基本不设置书法专业。此现象反映出日本对书法的学科定位,即不是把书法作为纯艺术或美术看待,而是属于文化教养方面的一门学艺。

设置书法专业的大学一般都有相应的研究会,有条件的还发行研究刊物。全国性的高校书法研究组织,有被称之为“大学书道三学会”的“日本教育大学协会全国书道教育部门”、“全国大学书道学会”和“全国大学书写书道教育学会”,是得到日本官方学术机构“日本学术会议”支持的全国高校学术团体,研究人员来自日本高校从事书法教育的教师及研究生,其中与中国书法史研究有关的主要是“全国大学书道学会”,会刊《全大W道研究》(2007年后更名,前为《全大W道Wo要》)中时有相关研究论文刊载。

在日本大学从事书法史的研究者多为社会、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者,研究成果通常发表在本研究领域的学会刊物中,更多的是发表在其供职大学的“研究纪要”上。就书法史研究专业的领域而言,除高校及其他研究机构外,在社会上最有代表性的学术研究团体有:“书论”和“书学书道史研究”。

1971年由杉村邦彦创立的“书论研究会”发行研究会刊《》;得到“日本学术会议”支持的全国性学术团体“书学书道史学会”(1990年创立),发行研究会刊《W道史研究》。

在日本著名的书法专业杂志是艺术新闻社发行的《墨》。《墨》尽管是没有学会背景的商业性杂志,但以学术水准高、资料性强、印刷精美、内容形式生动多样及图文并茂为特征。

1987年美术新闻社创刊的月刊《道研究》也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专业研究刊物,现虽已停刊,但已刊内容非常值得注意。

日本各大博物馆、美术馆一般都发行研究纪要和展览图录,这类图录中与书法史研究有关的论文虽然不多,但研究纪要有时会登载一些专业论文。

日本还没有全国规模的书法研究目录专书,但有与东洋美术相关的文献目录,其中最著名的有论说资料保存会编的《中PSfY料》。该书收集复印每年发表在全国学刊杂志上登载的有关中国学方面的论文,检索方便。

b、书界的情况

日本书法家按照其师承关系,分别依属各自的“会派”,从上至下形成了一张巨大的书法师承关系网,也是当代日本书法团体的基本谱系。从明治后半期以来,日本民间中小型书法组织纷纷成立,从大正至昭和初期,大型的书法团体也应运而起,推动了日本书法的近代化进程。各个书法会一般都发行会刊,但研究水平基本不高。不过在早期的日本书坛,情况有些不同,一些书法家的汉学素养很高,大部分人既能创作又能研究,故日本早期的书法杂志(其中大部分已经停刊)中有不少文章学术水平很高。

(2)代表性的出版机构:二玄社

在日本,出版各种美术方面书籍的出版社很多,其中一些也出版书法方面的书籍,但象二玄社这样的大量出版书法研究书籍的专门出版社却并不多。二玄社是日本出版书法图书方面首屈一指的著名出版社,自1955年创立,二玄社建社当初,是以书法为主的东亚美术书籍的专门书店,五十多年来,出版了大量高质量、高水准的书法图书。

二、代表性的观点、学刊及学者

(1)书法史研究的对象与范围―日本学者的一种观点

一般来说,在文化史上发生的一切与书法艺术有关的现象,都应作为研究对象而纳入书法史研究的范围内。在这一方面中日学界并无二致,然而在研究的具体角度、理论、方法及处理资料的手法等方面却未必一致。以下就书法史研究的对象与范畴中的问题,介绍日本学者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

杉村邦彦在《中法史を研究するための心えと方法について》一文中,就书法史研究阐述了他的主要观点:书法史总体可分为书人、书迹和书论三个研究领域。此三领域彼此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

a、书人研究

书人的范围较书家更宽泛,只要其人创作了一定数量的优秀书法作品,并在社会和历史上获得一定评价,都应归类书人之列。而欲深刻理解书家的作品,就必须透彻地了解书家其人。因此杉村提出探究书家“人物形象”的概念,主张以“语言”与“形象”作为考察手段。“语言”包括:书家自作和他作的作品;作品以外的文字资料(自作诗文、传记资料)。通过分析考察传记资料,达到还原书法家“人物形象”之目的。“形象”就是书法作品,通过欣赏分析书法作品,以究明书法家“人物形象”及其追求的艺术本质。杉村认为书法是“语言”与“形象”合二为一的艺术。主张用“读解”和“观赏”两种不同的方式欣赏书法作品。

b、书迹研究

研究对象会因研究目的和角度的不同而变化。比如,可以某一书家的书迹作为考察对象,也可以某一作品群(如龙门造像二十品)作为研究对象。以前者为例,研究过程大致为:首先,尽可能广泛地搜集作品资料;其次,分辨考订真伪(有些特殊场合需要注意。如不是真迹的摹拓本、临本等,其本身就具有“作品”意义,不能以真伪标准一概而论);再次,取其有年代可考的作品,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以分析归纳其人一生固有的书法风格,还可以根据其各个不同时期的风格变化,划分其作品的风格期,并且考察作品风格转变的原因。这里还包括个人书风与时代书风的转变,涉及到书法样式史问题。

c、书论研究

从广义上来说,凡是与书法有关的所有论说均属书论范围。本来,专门讨论书法艺术的论说,应是书论的核心内容。但这类书论文献毕竟太少,反而古人一些与书法有关的各种言谈论说数量很多,范围亦广。在讨论如何研究书论时,杉村强调必须探讨书论是什么人在什么场合基于什么立场持什么观点说出或撰写的。他认为在书法史上,最能理解和反映A书人的书法艺术及其“人物形象”的书论,往往在A的书论中找不到,反而需从与A同时的B或后世的C的书论中寻找,而后者往往有比A本人有更为准确客观的评说。了解这个现象关乎对书论的正确读解。另外,他还提出应结合作品阅读书论,或借助书论读解作品的方法。

(2)代表性的学刊―《》和《W道史研究》

《》和《W道史研究》分别隶属于“书论研究会”和“书学书道史学会”,是当今日本关于中国书法史研究最专业、学术水平最高的学刊。

a、《》

杉村邦彦1972年4月创立书论研究会,并任会长(中田勇次郎先后任名誉会长、顾问),同年8月发行创刊号《》杂志。“书论”并非只是狭义上的书法理论,正如该杂志宗旨所言,乃“书法与书法文化的综合性研究”。《》名义上是研究会发行,而实际上由杉村邦彦一人身兼组稿、编辑、发行等工作,所有出版费用也基本是他一人负担。全以个人之力维持一份学术杂志,而且三十多年来坚持不懈,十分不易。《》问世以来,现已发行了36期,为学界公认的高水平学术杂志。从1979年以来,书论研究会每年举行一次全国性的“书论研究会大会”,已举办了三十次。一般在大会期间还同时举办“特别展示”。研究者在大会上宣读的优秀论文多收入《》。《》所收论文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日本近三十年中国书法史研究的基本状况和水平,论文作者也是著名的研究权威或者活跃在研究第一线的知名学者。

b、《W道史研究》

1990年,日本成立了“书学书道史学会”,该学会是得到日本官方机构“日本学术会议”支持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学会以“推进书学与书法史学及其相关的文化研究向前发展,增进国际交流”为宗旨。现任理事长古谷稔(大东文化大学教授)、副会长大桥修一(斡翊笱Ы淌)、杉村邦彦(四国大学教授)。全国会员约五百余人,其中以大学教师、博物馆或美术馆的研究人员为主,每年定期举行一次研究大会,不定期举行国际学术研讨会。1991年会刊《W道史研究》创刊号问世以来,至今已发行了17期。书学书道史学会聚集了全国书法史研究方面实力最强的专家学者,对于投稿《W道史研究》的论文,采取专家匿名审查制度,以维护学术研究的高度与公正性。就目前状况来说,活跃于以上两个学会的研究者(很多人都是二会的会员),是现今书法史研究领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群体,他们的研究基本反映了本领域的最高水平。

(3)代表性的学者―西川宁(1902~1989年)和中田勇次郎(1905~1998年)

在现当代日本,于中国书法史研究领域中贡献最大、成就最多者,应首推西川宁与中田勇次郎二位先生。关于二位的学术声望在中国书界亦广为人知。

西川宁生于东京的书法世家,其父为日本明治、大正时期著名书家西川春洞。西川宁1926年毕业于庆应义塾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科,任文学部助教。1933年与金子庆云等人创立谦慎书道会。1938~1940年以日本文部省在外特别研究员身份前往北京留学三年,其间前往山东、山西、河南等史迹作实地考察。1949年与松井如流一起创办了《品》杂志。1960年发表博士论文《x代墨の道史的研究》,获庆应义塾大学文学博士。1989年获文化勋章,同年去世,后被追赠从三位勋一等瑞宝章。西川宁是日本现当代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与日比野五凤(1901~1985年)、手岛右卿(1901~1987年)三人被誉为“昭和三笔”。此外,作为学者西川宁学识高深,在文化领域尤其在书学研究领域贡献甚巨,被称为不世出的“书法巨人”。西川宁不但具有研究者广博的文史知识和深厚的文献功底,更有书法艺术家的敏锐洞察力,这两方面的才能在他的考论中被发挥到极致,这也正是西川宁研究的特征所在。

中田勇次郎出生于京都,号有庐,书斋号心花室。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中国语学中国文学科。中田就读于京都大学期间,正值内藤虎次郎、狩野直喜所开创的京都学派最兴盛之时,他从中国文学权威铃木虎雄(1878~1963年)、青木正儿(1887~1964年)二教授治宋词。毕业论文为《伤卧~人姓氏考》,按照当时京都大学惯例,用汉文(文言文)以毛笔书写。1935年毕业后任文学部助教,之后进大学院继续深造。1941年任大谷大学教授,1954年转任京都市立美术大学教授、1963~1965年任同大学校长。1969年同大学退休后,任大手前女子大学教授、文学部长。1976年获勋三等瑞宝章。1988年大学退休。1987年任文字研究所首任所长、兼理事长。1990年获京都市文化功劳者受到表彰。1997任文字文化研究所名誉会长,所长由其师弟、著名古文字学家白川静教授接任。在大学任教期间,主要讲授中国文学、书法史等课程。他的研究业绩涵盖以下六方面:1、有关词的研究;2、有关书法史的研究;3、有关文房清玩的研究;4、有关文人画、文人画论的研究;5、有关篆刻的研究;6、其他。

(4)日本学者的书法史学观之一:关于书法时代风格的讨论。

关于书法的时代风格问题,日本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a、中田说

他在1970年发表的《のr代性》(《中田勇次郎著作集》第1卷)一文,继承董其昌说并且详加阐发。

b、西川说

西川宁《中道史研究について》(《西川著作集》第2卷),反对以王朝为时间单位作为划分书法时代的标尺,认为书法的艺术意志是按照其自身规律发展的,应与政治史有所区分。寻找发现并归纳书法中的各类型态,是西川书法史研究的核心。

C、神田说

神田喜一郎于1959年发表的《中国法の二大潮流》论文,是在反对阮元“南北书派”说的前提下提出了新说。神田认为南北书派之别无非就是“都鄙之别”,即文化先进的南都建康(南京)与文化相对落后的北朝之间的区别,书法的正统当然传于南朝。神田也认同中国书法史中存在着“两大潮流”,但那不是阮氏的南北书派,而是王羲之(303~361年)和颜真卿(709~785年)这两大书法流派。他认为王羲之与颜真卿的书法风格完全不同,自宋代以来,中国书法就是以王、颜这两大流派彼此消长隆替而展开的。

D、杉村说

杉村邦彦在《文字造形にFれたr代性》一文中提出了“矢量”说。此说以“文字造型”为基点探讨各时代书法样式的变化,亦属样式史讨论范畴。他认为书法是由人书写出来的,因此必然直接反映时代性,亦即那个时代的样式。考察文字造型,需要设定一个测量模式,即“作用于文字造型的动力矢量”,考察矢量在不同时代的动力。

总之,日本学者以上诸说发表时期比较早,如西川说发表于1929年、神田说1959年、中田说1970年、杉村说1981年,可以说在探讨书法时代性或者风格样式史方面,日本学者走在了前面。虽然有些观点不过为一家之言,并未形成定说,但作为探索书法样式和时代风格方面的尝试,值得借鉴。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也有一些相关问题的探讨,提出不少独到的见解,遗憾的是限于当时条件,似乎未能看到日本先行研究,这是美中不足之处。

三、其他重要的研究成果

(1)书法史类

在日本,冠以“中国书道史”书名的相关著作很多,但大抵为概述历史时代背景、归纳书家风格、添附书迹图版并作解说、罗列历代书家年表大事记等。这类著作繁多,内容却大同小异,多属普及性读物。这也反映了一个现实难题,即应如何编纂书法史。因为经验不多,可供编纂取法的成功范例不多,故大部分书道史类著作基本仿照一般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凡例。尽管如此,在众多的“书道史”以及相关研究著作中,还是有不少佳作的。如中田勇次郎著《中道史》、神田喜一郎著《中道史》、石川九杨著《中史》。另外还有一些专家文集值得注意,如松井如流著《中道史随想》、青山杉雨著《のg相―中国道史》、杉村邦彦著《苑彷徨》等,其中考论随笔多见卓识。又如西林昭一著《中新出土の》、福本雅一著“の周x”系列论集,尽管研究角度与手法不同,但均能着眼于书法周边的文化现象,从文化现象出发思考阐述与书法的关联,其中不乏重要发明。日本学者非常关注中国新出土新发现的资料,并能很快运用到书法史研究当中,如上举《中新出土の》外还有福田哲之《文字のkがv史をゆるがす―20世o中国出土文字Y料の^言》,都是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

(2)书法全集类

日本出版各类美术全集的历史比较长,经验丰富,质量亦佳,书法全集也同样如此。一般来说,书法全集的编纂原则是,汇集整理历代较具代表性的、能够揭示和反映那个时代的书法风格特点的书迹、书家和相关事迹,作系统地排列并予以解说。每卷之首都有总论序论,提纲挈领,再附若干篇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撰写的文章。日本在20个世纪30年代就已经出版书道全集,以后陆续有新版、再版以及相关全集问世。这些书法全集各有千秋,一般来说,新版增补旧版所阙,不重复旧版已有内容。总之,日本陆续出版的各种书法全集应视为一个集合体,是日本学者近一个世纪以来共同努力的结晶和记录。现在我国出版的《中法全集》,在编辑体例等方面对日本书道全集均有参考借鉴。

(3)书法丛刊、集成类

书法史研究三领域(书人、书迹、书论)中,书迹(作品)研究最为重要。因此,为研究者、书法家和一般书法爱好者提供代表性的经典名迹,附加考证解说,是书法史研究的重要工作。在这一方面,日本学者也作了不少工作,其中神田喜一郎、西川宁监修的《E名品部》全208册最值得称道。这是一部卷帙庞大的书法资料集成,208册每册均附专家解说。帖后一般均完整保留后人的题跋、观记、题赞等内容,以全面反映“名迹”流传的经过、鉴赏、考释等信息。在20世纪60到80年代,研究者能看到208册这样大型的书法资料集成,确实很不容易,二玄社此举,亦犹如其后(1979年)原色复制台湾故宫的历代书画精品一样,实嘉惠学林,功德无量。此外,二玄社出版的《中法x》虽然是一套供学书者临习用的法帖范本,但另附的60册《中法xガイド》则是对法帖的专题研究,或可称之为小型研究专集,其中收有研究者针对某碑帖撰写的专题研究文章。

(4)法帖资料以及研究类

日本在法帖研究方面成就很大。因为法帖研究比较单一,不需要借助考古等新资料发现就能有所作为。加上日本国内碑帖资料的藏品丰富,质量亦佳。比如三井氏听冰阁旧藏、中村不折旧藏、宇野雪村旧藏(其后分别归书道博物馆和五岛美术馆和三井文库)等都很有名。有了丰富的收藏基础,才可为研究者提供研究资料。比如藤原楚水《道金石W》中所使用的大部分资料,多取自于书道博物馆。又比如宇野雪村《法帖事典》“图录编”中的法帖图版资料,也基本出自他个人所藏。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很多,其中中田勇次郎《王羲之を中心とする法帖の研究》和宇野雪村主编《王羲之E大系》有关王羲之法帖的专著,对王羲之书迹分门别类,考订校读,编号索引,作了系统详尽的整理,初步奠定了本领域研究的基础。福本雅一编著的《淳化w帖》全10卷对法帖之祖《淳化w帖》作了详细注释,卷一收录作者考论文章,备述法帖渊源由绪,罗列相关文献,是迄今为止法帖释文研究最为完备的重要著作。宇野雪村著的《法帖事典》是对法帖进行系统性研究的专著,是日本帖学较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5)书论研究类

日本自古以来有训读中国古典文献的传统和方法,凡是比较重要的古典文献,都有学者来做训读翻译乃至更详细的校勘注释工作,书法研究亦然。因为欲正确解读中国古典书论,解说、校勘、训读、注释、翻译(译成训读文和现代文)乃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之一。书论研究是日本学者的一个强项,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成果有中田勇次郎主编的《中大系》全18卷。此书博采汉魏晋南北朝以来最重要的书论文献,各卷按各时代编排,中田勇次郎撰“中国书论史”作为“总论”分置诸卷之首,全书均由当代研究中国书法史的知名学者专家分别担任解说、校勘、训读、注释和翻译,在日本的中国书论基础研究领域,代表了当今最高水准。

(6)辞典、字典类

关于这方面日本的出版物可谓多不胜数,其中有特点的工具书也有不少,如草书字典就是其代表。一般检索草书,必须要先假定其为楷书某字,然后根据楷书检索,如果无法假定则无法检索。圆道v之编《草大字典》检索方法比较独特,完全按照文字形态检索,因为不识草书无法从正字部首字划检索,作者特创从草书的第一起笔字形“、”“-”“|”“ノ”四部分类寻检方法,接下来还有第二起笔字形十余类、第三起笔字形十余类,按顺序检索,基本可以解决不识草书而出现的检索困难。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