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教学设计理念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0 16:14:03

教学设计理念论文

教学设计理念论文范文1

【关键词】人文理念;小学音乐起始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小学一年级音乐课是整个小学音乐教育的开端。一年级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思维方式以直观、具体、形象为主,并且好动、喜欢模仿、自我管理能力不足。音乐起始课一方面要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引发他们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根据音乐课程整体目标规划音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起点;还要帮助新生适应小学生活和环境,建立音乐教学常规和音乐学习习惯,为他们整个小学阶段音乐教育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因此,小学音乐起始课课程设计与教学不是简单的音乐教学这一项内容,也不是仅实现音乐审美价值观念,而是更多地具有人文教育的重要内涵。

一、音乐教育人文理念

2011年音乐课程标准出台,强调音乐“人文性”性质:“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无论是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1]“人文性”一词,是与科学性、社会性相比较的概念,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内涵的强调,即重视人自身的价值。与认识改造物质世界的自然科学和认识改造社会的社会科学相比较而言,音乐艺术主要是对人自身的精神世界的改造,是人自身思想情感的直接外化。音乐的“人文性”是个体的“人”、社会的“人”、类的“人”对自我的关怀。音乐的人文性是音乐教育的根本价值,是一切音乐课程与教学的起点与归宿。

人文理念的音乐教育是用音乐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教育活动,而不只是促进学生音乐素养和能力成长;人文理念的音乐教育是用音乐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不同个体需要的教育活动,而不只是满足人具有普遍性的“美”的需要。人文理念的音乐教育是符合学生全面整体发展需要的综合课程系统,其课程具有整体组织的灵活性;其教学是满足不同教学对象个体差异的对话交往过程,具有现场生成的即兴性。

二、模块组合的音乐课程观

人文理念的音乐教育是符合全面整体发展的综合课程系统,包含促进学生成长的所有内容。因此,人文理念的音乐课程是包括多个内容模块及其组织的完整内容,即,模块组合的音乐课程观。

课程模块之一:培养儿童的社会行为习惯。音乐学习的第一堂课,是明确课堂教学与学习行为规范的重要时机。建立师生课堂教学习惯,建立学生用音乐语言感受、学习、体会、表达对音乐理解和热爱的习惯,成为第一堂课音乐教学最为重要的目标,即培养学生课堂学习和音乐学习的习惯。音乐学习习惯主要包含听觉、歌唱和表现三个方面内容。所以课堂学习的设计,一开始就要引领孩子们学会仔细倾听,建立正确的歌唱发声位置,并有想象地表现的习惯。例如,“听听几个‘听’字”的游戏,每次老师都可以即兴唱出不同个数的“听”字,请学生计数;同时可以把它作为课堂活动过程中提高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方法。

课程模块之二:l展儿童的音乐语言。歌曲的学习,离不开音乐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如何把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相对枯燥的音乐语言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这需要把音乐知识技能与儿童现实生活体验结合起来,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让学生形象地感受、生动地表现。例如,可以把节拍想象成女皇、公主,把节奏想象成国王、王子、老皇后、骏马等。节奏组合的练习可以为和声的学习奠定基础。再如,歌唱是音乐学习的主要环节,歌唱位置的正确建立会影响一系列音乐体验活动。我们尝试以在身体内部中建立“宫殿”的比喻帮助学生感受腹腔的结实的地基作用:将胸腔的打开比喻成宫殿宽阔的空间,头腔比喻成宫殿隆起的屋顶,鼻腔正像敞开的窗户,可以通过闭口音“M”体会声音在宫殿中自由流动的感觉,用“U”进一步体会宫殿的庞大,感受各个器官很饱满很精神的表现力度等。

课程模块之三:结合儿童的现实生活。歌唱的学习一定要建立在听与唱的过程中,可以完整感受、分句接唱,可以结合儿童的现实生活与自然现象建立联系,让学生把抽象的音乐体验转化成形象的感受。例如,通过对雨滴落在不同物体上所发出的不同声响的模仿,让学生感受音乐与生活的联系。为丰富歌曲的演唱,老师可以与学生合作,和谐的合作自然能达到学习的目的。例如:歌曲中模仿雨声的部分可以加入更多象声词模仿,长音处老师的不同音高加入,和学生一起用不同力度和气息的变化来演绎。由于得到更具象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课程模块之四:开展儿童综合艺术实践。歌唱的表达,是检验学生对音乐理解程度的最好方式。在音乐学习整体的情感体验过程中,最后的完整表现方式,莫过于学生们创造性地组合出来的音乐剧。它是音乐与其他各艺术门类的综合,其中的戏剧、诗歌、舞蹈等都在学生对歌曲的进一步体会和联想中共同展示出来。

课程模块之五:提升音乐学习的人文意义,形成价值观念。音乐是触动人类心灵最深处、并易产生共鸣的艺术形式。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音乐所具有的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可以使人们的内心情感在美的品味中得到升华。在听、唱、表达的完整音乐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音乐及各综合素质都可以获得系统提升。通过歌曲演唱,可以让学生领略音乐的美妙,再学会用音乐赞美、歌颂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以上多个课程模块的架构是形成每一个具体课时教学的基础细胞或单元。每一课时教学内容既可以以上述模块为基本内容均衡铺陈展开教学,也可以是侧重某一模块的类型课程,从而实现音乐教学课程组织的灵活性与整体性的统一。模块组合的音乐课程观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为意义赋予性、衔接连贯性等特点。

三、人文理念的音乐教学设计方法

人文理念音乐教学设计方法主要为虚拟情境法、角色设定法、联结叠加法、意义行动法等。下面以笔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支持北京市小学教育特色发展音乐项目”所设计的一年级音乐起始课《我爱新校园》为例。

1.虚拟情境法。将所有教学内容和活动设置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场景中,结合学生生动、具体、形象的想象,实施相关音乐知识内容的教学。根据一年级学生刚入校的心理特点,以及帮助儿童熟悉适应小学生活的主要教育任务,笔者以《我爱新校园》为主题进行音乐起始课的设计。将第一堂课音乐教学内容和活动都设置在校园情景中,再现小学生入校心情、小学教室、小学教师与学生、学校校训等内容,不知不觉中开展小学生音乐学习习惯、发声训练、节奏训练、歌曲学唱等教学环节和内容。

2.角色设定法。根据一年级音乐教学主要知识与技能,将一种知识点或一种技能命名为一个角色或一个身份,在角色介绍中引入知识点或技能,在知识点或技能学习中赋予角色以想象,在角色扮演中巩固升华知识点或技能表现的教学。比如,唱名学习,将do命名为紫色的地板,mi命名为蓝色的桌椅,sol命名为粉色的墙,la命名为白色的天花板等。再如,四分音符“ta”名为教师,八分音符“ti ti”名为学生等。学生在知识技能学习与角色扮演之间获得成就感和快乐。

3.联结叠加法。根据音乐作品学习需要或教学重难点解决需要,将不同知识点技能加以组合联系的教学。比如,“这么炫彩的学校,每个人看到了都会很新奇”。用惊奇的感受找到吸獾姆椒ǎ保持歌唱的积极状态演唱表现教室的各种唱名。再如,将歌曲《我爱我校园》第三、第四句的唱名与节奏组合的练习,解决歌曲音高节奏的难点。

4.意义行动法。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将音乐作品思想内涵升华为小学生日常行动的准则。比如,笔者创作了《音乐入心来》明确学生上课行为规范:“小手放腿上,腰儿立起来,耳朵静一静,音乐入心来。”比如,演唱校训的同时,鼓励学生按照校训所提倡的精神品质在实际行动中履行。

总之,依据音乐教育的人文理念,运用上述教学设计方法,笔者设计了《我爱新校园》。该教学设计一方面体现了音乐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整体框架,另一方面体现了第一节音乐课教学的开端。其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培养学生音乐学习习惯。包括确立音乐让生活富于情趣的认识;塑造自我行为的习惯;专注聆听欣赏的习惯。其二,在校园情景中进行音乐知识与技能教学。包括唱名及音高练习(这节课是sol、mi、la);歌唱呼吸训练(这节课是吸气和歌唱口型);节奏训练(这节课是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歌曲音高la的听记、歌词朗读、歌曲演唱(这节课是歌曲《我爱我校园》的学唱);以固定低音伴奏的歌曲二声部演唱(这节课是do-sol固定音型伴奏);歌曲变换拍子的演唱(这节课是二拍子与三拍子的对比)。其三,实现热爱校园的人文意义升华。包括上学开心快乐心情再现;教室空间色彩与高低想象;师生角色扮演;在歌唱中对校训的践行等。

以上内容围绕引发儿童心理体验展开教学,教师教学语言、表情、情绪是唤起学生多种体验无声的课程模块,即心理体验模块,这是音乐教育教学重要和不可或缺的内容。由此,学生的心理体验在教师声情并茂的组织示范作用下得到实施,多种艺术实践方式的运用也拓展与深化了音乐教学。

教学设计理念论文范文2

论文关键词:创业教育;毕业设计;改革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成为世界第一。然而,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下,毕业设计形式比较单一,毕业论文仍是最普遍的毕业设计形式,毕业设计不仅能综合检测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效果和水平,也是对已有的教学环节的扩展和深化,更是检验和发挥学生创造性、开展创新活动的试金石,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但毕业论文的规范形式均为单一的学术论文,其考核片面注重学术性而忽略实践性、应用性,不但强化了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不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创业教育的理念。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创业教育理念,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改革,将创业计划书、营销方案等综合实践成果纳入毕业论文的范畴,有助于改善这种单一的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业素质,也更符合创业教育的发展。在创业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引入创业教育理念到毕业设计中显得意义重大,可实现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毕业设计形式的多样化改革。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发展

当代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以信息为载体,知识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创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高校的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从广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对于大学教育而言,所谓创业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必备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等基本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就是高校在培养创业型人才中对创业教育信念、价值及活动准则所持的一种认识。1989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这一概念。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开展了“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的教育联合革新项目”,中国、日本等九个国家参加了这一项目。我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项目的成员国,早在1991年就在基础教育阶段试点创业教育,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牵头组织了六省市布点研究和实验,极大的加速了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尤其近几年各个高校都大兴创业教育,很多创业教育思想与理念得了到广泛传播与深入。

二、创业教育理念对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1.创业教育理念发展日趋成熟,传统意义的毕业设计形式已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

2002年,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要,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黑龙江大学和南京经济学院等九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学校。目前,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创业教育拥有了很广阔的发展土壤,其发展规模与空间相当广阔,与此同时,很多创业教育理念发展也日趋成熟。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教育期间一个重要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关键环节,传统意义上的毕业论文作为毕业设计的主要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需求。市场经济和社会竞争发展的多样性,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好的专业背景,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如较强的创新能力、强烈的市场意识、较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这其中又以创新精神为重点,社会需要的是以创新精神为主的复合型人才。基于此,毕业设计的内容与形式都应该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采取多样化与多元素的毕业设计形式以满足创业教育理念的需求,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2.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形式应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不同的专业具有其独特的专业特点,在毕业设计的形式上也应该具有其专业特性,实现毕业设计形式与专业理论的有效接轨。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由于市场营销专业属于管理类学科,所以目前很多院校都将这个专业的毕业设计确定为单一的毕业论文的形式,缺乏新意。在毕业设计中,如果全部采用毕业论文的形式,一是限制了学生的选题范围,二是很难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形式单一难免缺乏创新性和主动性,已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采取单一制的毕业论文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设计形式很明显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专业特性,市场营销作为一个社会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其对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要求更加迫切。在创业教育理念下,要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形式进行改革,实现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形式的多样化,如市场调研、营销策划案、商业计划书、促销方案、stp策略应用等形式,突破单一制的论文形式,以实现毕业设计与专业特点的结合,这也完全符合创业教育理念的需求。毕业设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采用不同的设计形式,在创业教育理念下实现因“业”制宜。

3.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形式应具备新的评价标准和制度保障

创业教育理念下,要求毕业设计形式必须多样化并附之新的评价标准与制度,以有效实现对其的监督和支持保障作用。任何新的毕业设计形式的出现都应该拥有完善的评价标准予以评判与监督,确保毕业设计过程中立题规范、审题严格、选题不重复、评价公平。对毕业设计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实行层级领导负责制,对选题、过程管理、成果评阅、答辩评价、资料存档等环节的工作程序、时间安排、质量评价、分工负责等都提出了明确规定和实施细则。同时,新的制度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多数导师对毕业生的指导仅仅局限于书面文字的形式,很少有实践操作性的指导,究其原因一是观念上的因素,二是制度保障体系没有跟上。在创业教育理念下,不仅要更新传统的毕业设计理念与形式,也需要很多新的制度保障体系予以支持。

三、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的思考

1.深化创业教育理念,较好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

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指出: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质量不高,抄袭剽窃现象严重,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缺少新意,独创性差。高质量毕业设计的形成也需要相应理论基础作为后盾,在制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除了专业基础要求以外,还应提高创业教育理念基础的要求,有效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理念与创业意识。创业教育理念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影响是全程的,从最初的选题、开题、设计过程到最后的答辩评价。每一个环节都应加入创业教育的理念,更加全面的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因此,应该深化创业教育理念,较好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

2.建立“三导一体”模式的服务和管理体系

所谓“三导一体”模式就是在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以领导督导,毕业设计导师指导,班级辅导员引导为一体的,层次分明但又层层相扣的服务与管理体系。作为毕业设计改革的决策者,学院领导除了要在过程中不断深化创业教育理念以外,还应督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不仅仅是毕业设计结束时的评价监督,更多的是过程监督,学院可以分设不同督导领导小组,针对不同的专业和毕业设计类型进行有效的督导,确保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导师的指导分为两层含义:一是对专业知识的指导,是指传统意义的毕业设计指导;另一层是创业教育的指导,包括创业教育理论和创业实践的指导。在创业教育理念下,后者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学生在毕业设计实践过程中遇见困难或者疑惑时,导师此时的指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具体的实际操作类型的毕业设计,导师可以提供很有效的建议和解决方案,确保学生高效、高质、完整的完成毕业设计。通过专业导师对选题的适当控制和引导,加强过程的监控和指导,使毕业论文(设计)真正达到训练目的,不会成为流于形式的鸡肋。辅导员是与毕业设计者关系最紧密的一层,他们更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创业教育理念,实现专业与创业教育理念的对接,引导学生选择更加合理的毕业设计类型,制定更加科学的毕业设计方案。领导督导、导师指导、辅导员引导,这三个层次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设计过程到最后的水平评价进行全过程的服务与管理,而且这种服务与管理具有开放性,更能发挥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全面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3.实施对“业”施教,调整教学方式与内容

主要包涵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效结合;二是在前者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主要目的就是根据不同的专业特性采取更适合专业本身发展的毕业设计类型。创业教育的内部运行规律与一般教育的内部运行规律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创业教学理念时,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生源质量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5]对“业”施教就是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采取合适的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与创业技能,这样有助于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与水平。因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适当添加创业教育的课程,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很多,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书本教学,还应该开展更多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自我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以及创造与创新能力等,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发挥自我创造能力,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实现与创业教育的融合,能够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论文范文3

本文对现有高校的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教学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改善的几点设想,结合艺术设计项目式教学模式以及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研究分析报告,总结出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整体问题和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未来发展趋势。

艺术设计与艺术设计史论教学的契合模式

“设计”这一词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被用到,诸如“服装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本文结合许多有关艺术设计著作对设计概念的阐释,将设计的概念试图从设计专业的角度对其进行一番再梳理,使得对设计的概念有更深入的认识。

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艺术设计作为艺术、技术和科学的结合,更是与生活息息相关。随着艺术设计专业的蓬勃发展,全国各大高校基本都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加强,艺术设计史论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高等院校也根据自己的学科专业特点,都开设一定数量的艺术设计史论课程,但是还是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结合整体的分析研究数据,总结出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整体问题和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未来发展趋势。

艺术设计史论课程初探

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理论课程,其中包括了有中外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艺术设计理论的萌发、分支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贡献率等等。艺术设计史论课程自20世纪90年代起陆续在全国的艺术院校和综合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开设。据不完全统计,全国80%以上的院校开设了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此类课程在开阔设计专业学生的视野,提高其人文素养、树立创新的设计理念,提升设计的品位,形成个人风格等方面意义深远。因其滞后于艺术设计实践,其研究内容和教学方法尚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当今国内更是如此。总之,高校艺术设计史论教材田圃中,已由过去的一枝独秀,发展到今天的百花竞放。中国的艺术设计史论研究也将迈进一个较快发展时期。

事物具有两面性,有好的一面,同时也有不足的一面。在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1)艺术设计史论课程观念需要更新;(2)教学课程设置不够合理;(3)教学方式方法亟待创新;(4)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需要更好的对接。

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概况以及发展趋势

1.教材的使用

在艺术设计史论课程刚刚兴起的时候,对于艺术设计史论的教学还处在基本的发展阶段,教材有一枝独秀到目前的百家争鸣。在当时只有尹定邦教授著《设计学概论》,尹定邦教授在书中重点介绍了设计学研究的范围、现状,设计的多重性,设计的类型,设计师的职能,中外设计史的源流,设计批评理论的发展、嬗变与多元化等,特别着重强调了设计理论对设计发展的必要性。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艺术设计史论教材层出不穷。李砚祖教授著的《艺术设计概论》得到众多高校的青睐。该书主要介绍了设计的方法、程序与管理、设计的哲学、设计与文化的关系等,提出“设计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统一结合”的观点。目前,高校设计史论的版本逐渐增多起来,如赵农著的《中国艺术设计史》、李立新著的《中国设计艺术史论》、朱和平著的《中国艺术设计史纲》、王受之著的《世界现代设计史》等,都是比较权威的艺术设计史论教材。

2.加强师资力量

当前,我们一些高校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教师师资力量基础相对有些薄弱。很多时候,有一些毕业生毕业后选择出国或者到科研机构,能够进入高校的人员较少。可见,艺术设计史论教师的供不应求和教学质量提高速度慢是现代设计教学中面对的直观问题。

3.创新教学方法

国内艺术设计史论课程尚属于发展初期,规模相对较小,因而在教学方法上还需要加大创新。目前基本上是沿袭美术史的教学方法,即:授课+图片+(参观)+论文+部分闭卷考试=结业。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国内迅猛发展的艺术设计教育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因此,尽快改善艺术设计史论教学的现状已是当今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改善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教学的设想

1.制定统一的教学规范和教学理念

制定统一的教学规范和方法要求教育部有关部门组织全国已设有艺术设计学专业博士、硕士点的院校的专家编写供全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用的艺术设计史论方法和规范研究,明确该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及各章节的教学目的、基本知识点、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课时要求、课后习题、必读书目、必看图录、参阅书目、参阅图录等指导教学,使各地方高校艺术设计史论课教学有纲可循;教育管理部门检查、评估该专业教学状况有“法”可依,就会对迅速提高全国高校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2.定期组织艺术设计史论课程骨干教师展开研讨会,提高教学质量

鉴于目前一些高校艺术设计史论课程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经验和研究能力整体水平需提高的情况,借鉴在该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的理论课教师,借鉴成功的经验,结合教学实践,组织任课教师探索和交流教学改革经验,对迅速提高艺术设计史论课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学能力会很有帮助。

3. 师资力量的储备

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按照“高起点、厚基础、宽口径、善创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方针,培养具备艺术设计学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从事艺术设计理论的研究,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理论教学以及有关文博、新闻出版、艺术市场管理、企业形象策划、艺术传播与营销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专业发展的需求而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师结构,建成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组建以老教授指导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团队,帮助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我专业各项教学专项建设,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作用,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以骨干教师为核心,以专业方向作为纽带,形成具有良好协作精神的教学团队。

要以艺术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等高学科平台为支撑,争取学校进一步政策倾斜,加大扶持力度,多层次、多渠道培养与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增强梯队实力。取得以“梯队建设”、“成果建设”为标志的专业建设成果。

结语

教学设计理念论文范文4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结构概念;创新设计;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99-02

一直以来,我国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应用实际工程的能力较差,独立和创新的工程意识较低。原因是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实践能力训练不足,缺乏理论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锻炼,教学与实践无法有效衔接。目前,土木行业越来越多的地方用到了概念设计,这种理念在很多实际的建筑方案中得以应用,对土木工程影响巨大[1]。因此,概念设计在土木建筑工程专业教学环节中应当加以体现、反映。针对这样的现状,土木工程专业进行《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教学研究就十分有意义。这对改革工程教育的教学模式有利,又能检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且锻炼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建立工程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2]。

一、《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内涵和意义

土木工程结构概念设计是工程当中结构设计的灵魂,是利用设计概念并以自身为主线贯穿全部设计过程的一种设计方法。概念设计是完整和全面的设计过程,它将设计者繁复的感性和瞬间思维上升到统一的理性思维从而完成整个设计[3]。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建筑结构设计也有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如何打破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过于墨守成规,能将结构工程师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对于现代社会是迫切需要的。因为他们才是结构设计革命的推动者和执行者[4]。

《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是在原《结构创新设计》课、《结构概念与体系》课及《事故分析与结构原理》等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基础之上,发展整合及改造后新设立的课程。该课主要是以学生创新性设计制作实验为主线,训练学生工程意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它体现了工程教育的特色,以结构设计制作实验项目为载体,探索在干中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把工程培养所必要的基础知识、工程设计思想和方法、自学和终身自学的能力和兴趣的培养等内容放在第一位。《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提出建筑结构概念设计的概念和原则,并结合学生的创新性设计制作实验案例进行点评分析。概念与体系部分介绍结构概念设计的背景、思路、基本做法、设计过程中经常用到的结构概念。

该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在于探索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适应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掌握善于主动学习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

二、我校的教学改革研究的基础和环境

1.专业建设基础好。河北工程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以开设创新性结构设计大赛10年。完成了校教研项目《土木工程专业创新性结构实验探索研究》和《结构创新设计等系列课程的教学研究》两项。学院已开设《结构创新设计》、《结构概念与体系》、《事故分析与结构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结构抗震设计》等课程。

2.师资力量强。上述这些课程由多位建筑工程系的老师担任,职称结构合理,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老中青队伍结构。因此,对于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教学改革研究的可持续性提供了保证。

3.实验室基地条件良好。本专业下设的结构实验室是河北省结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学生建立模型实验提供了科学的、可靠的硬件条件。

三、《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教学方案设计

1.教学目标。初步形成《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完成《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的教学大纲制定,确定教学内容,初步形成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指导其他工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经验。

2.教学内容。《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

教学内容:创新性设计制作实验项目的设计,项目要包含若干个结构和力学的概念的运用,如拉、压、弯、剪、扭、稳定、倾覆等,使用材料应宜于制作,实验的方法要直观。项目的要求应是概括性的,应用较少的约束,以使学生开阔思路。给出的条件应尽量少,要学生自己寻找所需的条件。布置结构设计制作实验项目,首先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分析项目,提出问题。学生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自学、讨论、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应经过结构方案设计、一定的计算分析、绘制施工图、施工制作结构模型、进行结构实验、实验分析、总结等过程。

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手段主要以讲课、学生设计、模型制作和模型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和理念启发学生将所掌握的基本结构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模型实验之前教师上课以引导为主,主要由学生自学、讨论和分析计算设计制作出结构模型。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设计与所学内容联系起来,甚至产生出学生还未学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

教师的教学主要以指导为主,如结构概念设计的原则、路线、方法,基本思路、基本做法以及设计中常用到的结构概念等,并结合学生的创新性设计制作实验案例进行点评分析。

基本教学过程:布置题目――学生以小组讨论学习――提出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重点要起到启发、督促、指导、控制进度的作用)――学生形成方案――教师根据方案指导学生改进方案――学生制作模型――学生实验――教师点评总结(重点是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学生总结(学习过程总结)

3.存在的问题。(1)如何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等”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是本教学课程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2)研究创新性设计制作实验题目。研究题目的内涵、题目的难易程度、题目的适用性、题目的趣味性、题目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性等。(3)研究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即稳定又灵活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稳定是要教学理念要坚持不懈,总结提高,教学模式要稳定形成套路和程序,便于教师掌握和控制教学进度。灵活是具体的教学内容,比如涉及的结构概念很多不可能在课堂上全讲,需教师具有灵活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4)初步形成课程所需的教学文件。如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教案、教学讲义、题目库、教学录像等内容。

四、《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的实施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开设《创新性结构设计》等一系列课程以来,我们在不断探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对于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法均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们已经完成了《土木工程专业创新性结构实验探索研究》和《结构创新设计等系列课程的教学研究》两项校级的研究,并开设了相应的课程。相关教师在工程教育方面有长期的思考和教学实践探索,并且已成功组织土木工程结构大赛10年。已开设《结构创新设计》、《结构概念与体系》、《事故分析与结构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结构抗震设计》等课程,相关教师教学水平高,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具体实施如下:

1.修订《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目标、内容安排及学时安排。

2.选择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力学专业大学三年级学生的第二学期开始该课程教学。

3.自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力学专业大学三年级学生的第一学期期末,研究确定题目及相应的教学安排。

4.将大学三年级专业学生按班级分给不同的教师,教师则分头实施教学,定期讨论交流改进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师授课、学生设计、模型制作和模型实验相结合,启发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工程概念设计与创新能力、自学能力。

5.在大学三年级专业学生的第二学期期末,教师对课程实践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法。

五、总结和探讨

本文方案结合新的科研成果开设出新的课程以及课程标准化建设。探索建立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本方案突出土木工程专业特色,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将工程项目、创新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建设中,进行课程计划和实践内容的一体化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本方案突出启发式教学和指导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善问求知和动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海峰,乔安宇.论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及其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2):36-39.

[2]刘彦艳.浅谈建筑结构概念设计[J].科技风,2009,(13):52-55.

教学设计理念论文范文5

关键词: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设计;

作者:杨育林

在国防教育实践中,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往往受制于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就必须创新教学设计。本文侧重探讨和研究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设计,以提高普通高等学校军事理论课教师教学设计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实现教书育人。

一、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关于教学设计的定义,许多学者和专家都提出过各自的看法。赖格卢特研究发现教学设计是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教学设计的关键是寻找最优的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最优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1],其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优化和促进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按预期目标发生变化。乌美娜在研究中发现,教学设计是通过系统方法,分析、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1],其教学设计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张大均研究发现,教学设计就是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五大要素进行有序地优化安排,从而形成最佳教学方案的一个过程[2],通过优化教与学全过程的设计实现教学目标。

尽管上述的定义表述不尽相同,但在“依据学习理论”、“采用系统设计的方案”和“实现优化的教学目标”等方面观点是共同的。由此可见,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解决“教与学”的核心问题,不断推动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建设,实现教学目标。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设计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创新的设计理念,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实现军事理论的教学目标。

二、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设计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根据2007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明确规定:军事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和信息化战争,实际课时36学时。《大纲》是指导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的依据。长期以来,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及各省教育厅不断对全国高校国防教育进行监督检查,高校国防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但高校国防教育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2010年11月,笔者对福建省5所高等院校的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进行调研,只有2所院校具备军事理论课的专职教师,兼职教师较为普遍,教学质量令人担忧。其存在如学科建设、师资专业化和课程质量等问题,尤其是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设计缺乏理性、科学和积极的元素,致使军事理论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具体分析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一)教材内容结构型设计模式

教材内容结构型设计模式是一种传统的设计模式,纯粹围绕教材内容设计,从本本到本本,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易被教材所牵制。其特点是:不容易偏离教学大纲,教学过程不会离题。但其也容易出现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教学内容往往不能跟上快速发展的社会和日新月异的军事科学技术的步伐,严重影响课程教学效果和目的,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二)专业知识结构型设计模式

专业知识结构型设计模式指在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侧重于以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来设计教学内容。其优点:在某些问题上讲解十分清晰,内容丰富,思维活跃,逻辑性强,收到显著的效果,但易偏离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最终出现整体效果不理想及教学目标被忽视。如马列教研室的老师担任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时,教学设计往往侧重于军事思想,而忽视军事技术、当前国际战略环境及国际战略格局的特点、信息化战争等内容。而历史学专业的老师往往会侧重阐述革命历史问题,导致课时安排不合理,重点不够突出,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这充分表明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结构会影响教学过程,致使国防教育课程的效果不能得到全面发挥,而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三)职业角色型设计模式

职业角色型设计模式指兼职教师将现担任的职业思维方式贯穿于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设计中。目前,福建省内还有很多高校由于军事理论老师缺编,为完成教学任务,聘请本校辅导员、保卫部人员担任军事理论课教学,受其职业角色的影响,教学内容设计易偏离教学重点、难点,导致教学目标被忽视。

上述3种设计模式受教材内容、知识结构和职业的制约,导致课程教学缺乏系统性、逻辑性、条理性和科学性,教学整体质量难以提高,最终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既是一门涵盖面广的综合性课程,同时又是具有特定研究领域的课程。因此,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师必须经过专业培训,能够具有良好的军事素质、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积极的创新意识,主动摆脱教材内容结构型、专业知识结构型和职业角色型的设计模式。依据《大纲》的要求,充分运用教学设计原理,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最优教学方案,以提高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质量,促进高校人才的培养。

三、创新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设计

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设计理念,积极开拓创新,才能使教学内容符合时展需要,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设计应有以下3个方面的创新理念。

(一)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应强化国家意识的设计理念

国家意识是公民对国家的认同、认知意识,是社会个体基于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国情等的认识和理解,而逐渐积淀而成的一种国家主人翁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它是一种政治意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意识,它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公民的责任心和义务感,有利于国家的昌盛和民族的强大,使之在各国各民族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安全稳定发展。2007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中明确强调,通过军事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显然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目标在于不断强化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爱国情怀。

分析和比较中外国防教育目标发现美国要求公民必须具有献身国家、服务国家的意识和观念,其把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作为全体国民的“首要社会勤务”[3],强调公民要用爱国的精神克服优越的物质生活所带来的精神颓靡和社会风气堕落。俄罗斯强调公民应具有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观念,其提倡的全民国防教育,一直把军事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青少年国防教育的核心内容。无论是国外的经验,还是我国相关部门规定的军事理论课的指导思想和目的,都明确强调军事理论课必须把国家利益观、国家安全观、国家主权观和国家荣誉观贯穿到教学全过程,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国家意识,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献身国家、服务人民的观念。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军事理论课的特色,把强化大学生的国家意识融入到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内容里,为国家培养更多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人才。

(二)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应具备人才素质培养的设计理念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三大重要职能之一,高校应自觉地把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设计融入学校的育人目标这个大系统中,进行全面考虑、设计,使之既符合国防建设的客观要求,又与学校的育人目标相一致,这是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人才素质角度看,国防素质是公民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开展国防教育是提高全民族、全社会国防意识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公民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高校应采用多样化的国防教育形式,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和报国之志,自觉履行国防义务,时刻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终身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处处维护国家利益、尊严和荣誉,以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设计应融入人才素质培养的元素,服务人才建设,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从人才知识结构看,军事理论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搞好军事学科的课程设置,必须做好以下2个方面:(1)善于利用其他学科所奠定的知识基础,以军事知识为核心进行知识集成,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革命战争和军队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设置毛泽东军事思想课程,就应该利用《中国革命史》所提供的中国革命历史脉络来展示革命战争的进程和画面,进而突出毛泽东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的形成和运用以及对中国革命战争的巨大推动作用和指导未来现代化战争的重大意义,以增进教学效果。(2)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将精确制导技术、侦察监视技术、电子对抗技术、航天技术、指挥控制技术、新概念武器等当今军事高新技术知识融入教学设计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军事理论课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总之,要充分利用军事理论课特殊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造就一批有知识、有技术、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教学设计理念论文范文6

【关键词】学习理论 化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064-02

教学设计是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对教材、教学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的系统安排,是对“教什么”、“怎样教”、“怎样学”以及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的总策划。本文结合学习理论和化学学科的特点,从学科知识结构设计、模块设计、主题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四个层次对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化学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一 学科知识结构设计

布鲁纳认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使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他认为每门学科都存在一系列基本结构。基本结构就是每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以及内在的规律性,这些基本结构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而强有力的适用性”。教师选择学科的基本结构来教学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有助于学生记忆。只有搞好整体设计,才能进行单元和课堂教学设计,使新课程实施取得较好效果。在教学设计中要突出化学学科知识结构设计,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解读剖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化学教学要使学生“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化学学科观念属于科学观念的范畴,它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也不是化学知识的简单组合,而是化学知识的“浓缩和提炼”,是通过化学学习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概括性认识。教师要在课堂上实施课程,关键是在研究、吃透并依据《课程标准》对课程结构的说明进行教学设计。

2.分析所用教材设计思路和结构体系

教材的整体知识结构设计反映了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与学生心理发展顺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是教材中的所有知识要素和知识之间逻辑关系的总和,也是教材中最深广最复杂的设计。化学教材是使学生达到化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要求的内容载体,是将化学课程理念和化学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和一定的呈现形式加以展开和具体化、系统化的材料,是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将化学知识、学科思想、社会生活素材精心整合,形成了新的知识线索和结构体系。教材作为课程理念的载体,是课程改革的直接成果之一,也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之一,研究新时代的教材编写和评价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工作。学界同仁,包括教材主编对教材设计思路和结构体系做了深入研究,为化学学科知识结构教学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化学学科知识结构的设计既要考虑保证该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更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该学科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 课程模块设计

课程模块是学科知识结构“逐渐分化”的产物,在学科知识结构体系中居于中层,起到“特定的组织和解释性原理”的作用。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2个模块和选修6个模块构成。就目前研究的情况而言,学界同仁,尤其是教材主编正在对新课标教材模块进行深入剖析,所发表文章带有很强的系列性,对我们进行课程模块设计提供了很高的参考价值。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发挥模块在学科知识结构体系中的“纵横贯通”作用,必须要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模块与学科知识结构的关系。模块是学科知识结构“逐渐分化”的产物,是学科知识结构的具体化。对模块的教学设计需要理清模块在学科知识结构中的位置、作用以及对学科知识结构体系的意义,突出模块对知识体系的“纵向”联系。第二,模块与模块的关系。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关系包括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2个必修模块以及6个选修模块之间的关系。显然,2个必修课程是选修课程的基础,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理清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关系,能突出知识体系的“纵横”联系。第三,模块与主题的关系。模块进一步“逐渐分化”则是内容主题。而各个主题又要设计为若干个课堂教学设计。

处理好模块与学科知识结构、模块与模块、模块与主题之间的关系,能够把化学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方法有机地融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意义建构。

三 主题教学设计

主题教学设计即单元教学设计,指的是对模块中的主题进行的整体教学设计。王磊等学者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反思三个方面对单元教学设计进行了详细论述,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的课程新理念,本文不再赘述。

四 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是对主题教学设计的“逐渐分化”,是教学设计最主要的部分。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为了贯彻课程新理念,在保持学科逻辑顺序的同时应尽量做到化学学科知识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合。要以学习理论为指导进行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是在明确教学目标、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经验、对课堂教学内容明确定位、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注重学习的情境性、注重知识建构的过程性、注重知识的拓展应用等方面下工夫的同时,并注重归纳与小结、习题设计以及评价,力求在保持学科逻辑顺序的同时做到化学学科知识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合,有利于帮助学生意义建构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化学知识体系。

总之,教学设计犹如一场大戏开演之前的精心排练,必须纵横贯通,仔细雕琢。当前,世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是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使教学过程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突出学生的“学”。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的课程新理念,应重视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从学科知识结构设计、模块设计、主题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四个层次展开,并注重四个层次之间以及层次内部的有机联系,能较好地达到“纵横贯通”的要求,有利于帮助学生意义建构化学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真正实现“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祖浩.教学设计是教师研究的永恒课题(代序)[J].化学教学,2006(235)

[2]陈伟、李宏亮、王心东.学习理论运用于化学教材设计的意义[J].化学教与学,2010(9):12~13

[3]邵瑞珍.布鲁纳教育论著选(张渭城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7

[4]吴俊明、骆红山.关于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一些意见[J].化学教学,2006(Z1):1~4

[5]陆军.新课程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的学科观念体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5):28~29

[6]王祖浩.化学学科知识与社会实际的有机整合——“苏教版”《化学1》教材解析及教学建议[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Z1):3~9

教学设计理念论文范文7

关键词:体验教学理论; 信息化教学; 教学活动设计

为了培养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技能与信息化教学能力,西北师范大学从2009年开始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进行全新的改革,将其分解为“教师信息技术基础”和“信息化教学”两门必修课程。教学资源从单一的文本教材充实为以文本教材、光盘教材和网络课程为资源的立体化教材;教学内容从单一的总结性理论阐述扩充为具有丰富案例支撑的技能体系与方法体系;教学方法从单一的传统讲授转变为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从传统的普通教室改变为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评价从单一的终结性期末笔试改进为客观题和主观题结合、过程性作品和终结性考评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经过两年的实践,从各方面的调研结果显示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中,由于师范生没有教学经历,学生很难与教师达成共同经验,难以真正领会信息化教学的各种方法及其应用。

对于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而言,“信息化教学”课程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运用价值,还应具有信息化教学示范性的特点。那么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课堂体现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如何突显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实践价值?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更易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如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充分利用开发的立体化教材资源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基于两年的实践,笔者认为体验教学理论在“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的恰当运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体验教学理论的内涵

体验教学是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教学活动中的欢乐和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体验教学的教育哲学及理论架构是整合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其他学者的理论而形成的学习框架。体验教学注重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

在教学中,体验是一个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某一活动或情境的过程,是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产生新行动、新选择的过程,是学生心灵与外部世界沟通的一种张力。在体验中,学生主要通过感知、想象、移情、深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已有认知,产生新的认知并内化为自我的感悟,再使感悟上升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体验既是一种活动的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

二、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体验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经验和情感,是个体不可替代的意义建构的学习活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学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即学生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并学会运用,涉及演播教学、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等常用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模式。将体验教学理论的思想和理念渗透到“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可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体验感觉阶段、体验知觉阶段、体验内化阶段和体验应用阶段。学生通过这四个阶段的活动,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逐步达到明晰。

(一)体验感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角色中感知方法

体验感觉阶段是学生亲身经历情境或活动,亲身感受扮演角色的过程。学习信息化教学方法时学生首先要在教师的引领下转变自身角色,从学科教师的角度阅读立体化教材资源中提供的案例与教学视频录像,比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异同,思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特点。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不仅整体感知了信息化教学方法,而且在角色扮演中突显了主体地位。

比如演播教学法的教学资源中提供了语文学科案例“看云识天气”、历史学科案例“青铜器和甲骨文”、生物学科案例“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等不同学科的文字教案、电子教案及教学视频录像。教师可以先引导学

生选择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教学案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选择语文案例“看云识天气”,然后进行角色扮演,以语文任课教师的身份阅读“看云识天气”课文原文,观摩课堂视频录像并思考“这节课的教学环节、教学媒体的呈现形式及媒体作用”等问题,并将自己的见解与小组其他语文“教师”分享,初步整体感知演播教学法。

这一阶段学生的核心任务是感知角色,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学科教师、转变身份——任课教师,带着“这节课我来教学”的任务和思考去观摩视频录像,否则学生会以学习者的角度去观看案例。由于知识内容在中学已经学过,学生根本不会有兴趣来观看整堂课,教学目标很难达成,即便案例设计得再有典型代表性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二)体验知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方法中感悟方法

体验知觉阶段是对感觉阶段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记忆、操作)和解释(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教学理念的认知过程。这个阶段是体验教学理论应用于“信息化教学”的核心阶段,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来感悟信息化教学方法,即学习哪种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师就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的活动设计教师不仅示范了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且体现了信息化教学理念的特色。

学习演播教学法时,教师可以运用演播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学“演播教学的功能和应用方式”时,常见的演播教学方式有演播—讲解、演播—讨论、演播—操作及演播—设疑等,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演播方式讲解相应的“演播方式教学内容”。学习“演播—讲解”的方式时,教师用“演播—讲解”的方式讲解内容让学生体会;学习“演播—讨论”方式时,教师可以结合播放的案例,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并让学生体验;学习演播教学的功能时,用“演播—设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视频案例中的不同功能,学生既可以体会演播教学的不同功能,又可以体验到“演播—设疑”方式的具体应用。

学习协作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协作学习形式开展课堂教学。例如设计辩论活动“协作学习的利与弊”,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学习的内涵,又体会了辩论这种协作学习的基本形式;设计分组讨论“协作小组的基本结构”的活动,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小组的不同结构,又体会了如何开展小组讨论以及如何在协作活动中进行问题分解。

学习探究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探究学习活动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webquest活动,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来体会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webquest一般都由引言、任务、资源、过程、评价和结论六个模块组成。引言模块可以设计成真实的问题情境,比如中学教师请求帮助的电子邮件,请求大家帮助设计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方案。任务模块可以设计为分析型任务和设计型任务的综合,具体任务是为了及时给中学教师回信,引导学生分析“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有哪些主要模式,各模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如何设计这些不同的探究学习模式”等问题,然后分组选题并选择某一探究模式完成教学设计方案。资源主要是课程提供的立体化教材资源及因特网络资源。过程设计为小组分工、收集资料、汇总资料、完成作品等活动。评价可以从资料的收集、内容的分析、方案的设计及团队的协作等方面进行组内和组间的过程性评价。结论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是webquest活动设计的点睛之笔,一定要引导学生感悟出活动设计的方法是webquest。另外,webquest活动的任务设计一定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比如英语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广告英语的特点、中西文化差异探讨、圣诞节在中国、为什么“新概念”在英语教学中长盛不衰等,物理学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卫星发射基地的选址、从“石油文明”到“核文明”等。  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回顾复习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的活动来开展教学,学生既可以梳理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又可以体会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方法。

这一阶段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方法的感知中悟出方法的应用。“信息化教学”文本教材对所涉及的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内涵、特征、功能、基本环节等相关内容都作了概述性的介绍,呈现形式多是文字性的描述,教学时如果教师采用ppt辅助讲解的方式,学生很难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真谛,在设计实践活动时也难以灵活运用。

(三)体验内化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评说中内化方法

体验内化阶段是将知觉阶段认知的结果(概念、观念)与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内在的联系(同化、顺应),内化为行为准则的建构过程

。这个阶段从三个方面完成信息化教学方法理念的内化。首先,学生通过研读教学设计方案、分析设计环节来内化;其次,学生通过阅读教师的说课稿、理解设计意图来内化;最后,学生通过再次观摩案例视频录像、依据评价量规评说教师对具体方法的运用情况来内化。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分析、评价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且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的评价观。

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演播教学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研读课程资源中提供的“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方案,分析教学环节的设计、演播教学的应用时机、媒体的应用形式、情境的创设与应用等,进一步理解演播教学方法;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方案的设计者——任课教师的说课稿,分析具体知识点运用演播教学的设计意图,更进一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观摩这节课的视频录像,观察任课教师运用演播教学的组织过程,之后借助课程资源中提供的演播教学评价量规,分小组评说这节课,深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

(四)体验应用阶段的活动设计——在作品中应用方法

体验应用阶段是对已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进行检索、提取和使用,并对内化的行为准则通过外在行为进行呈现的过程。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所学学科选择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参阅案例设计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包件,并在小组或全班学生面前进行说课。这一过程既有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呈现,又有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体现;既有学科知识的显现,又有教学组织能力的表现,这是对信息化教学法知识、信息化学科知识及学科教学法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融合,是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最高要求。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而且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在作品完成的过程中通过选题、设计、说课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体会到方法的应用要领,体味到方法的应用优势,也会提高学生主动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三、设计“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一)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有法

教学有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信息化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核心必修课,这门课程的核心目标是理解信息化教学方法及其应用,主要教学内容是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介绍,那么课堂教学方法应该且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于职前师范生不仅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说服性,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

(二)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无定法

教无定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尽管有它的优势,但未必对每位任课教师都适宜,也未必每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知识内容都适宜让学生体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

(三)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贵在得法

贵在得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任何一种信息化教学方法都有优势与不足,任课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这样可以弥补某种单一教学方法的不足。例如可以在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活动中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活动,只要教学设计的选题得当、活动得法、组织得体,也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现代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的主动建构。

四、结 语

教学设计理念论文范文8

为了培养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技能与信息化教学能力,西北师范大学从2009年开始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进行全新的改革,将其分解为“教师信息技术基础”和“信息化教学”两门必修课程。教学资源从单一的文本教材充实为以文本教材、光盘教材和网络课程为资源的立体化教材;教学内容从单一的总结性理论阐述扩充为具有丰富案例支撑的技能体系与方法体系;教学方法从单一的传统讲授转变为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从传统的普通教室改变为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评价从单一的终结性期末笔试改进为客观题和主观题结合、过程性作品和终结性考评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经过两年的实践,从各方面的调研结果显示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中,由于师范生没有教学经历,学生很难与教师达成共同经验,难以真正领会信息化教学的各种方法及其应用。

对于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而言,“信息化教学”课程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运用价值,还应具有信息化教学示范性的特点。那么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课堂体现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如何突显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实践价值?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更易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如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充分利用开发的立体化教材资源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基于两年的实践,笔者认为体验教学理论在“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的恰当运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体验教学理论的内涵

体验教学是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教学活动中的欢乐和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体验教学的教育哲学及理论架构是整合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其他学者的理论而形成的学习框架。体验教学注重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

在教学中,体验是一个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某一活动或情境的过程,是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产生新行动、新选择的过程,是学生心灵与外部世界沟通的一种张力。在体验中,学生主要通过感知、想象、移情、深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已有认知,产生新的认知并内化为自我的感悟,再使感悟上升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体验既是一种活动的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

二、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体验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经验和情感,是个体不可替代的意义建构的学习活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学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即学生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并学会运用,涉及演播教学、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等常用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模式。将体验教学理论的思想和理念渗透到“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可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体验感觉阶段、体验知觉阶段、体验内化阶段和体验应用阶段。学生通过这四个阶段的活动,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逐步达到明晰。

(一)体验感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角色中感知方法

体验感觉阶段是学生亲身经历情境或活动,亲身感受扮演角色的过程。学习信息化教学方法时学生首先要在教师的引领下转变自身角色,从学科教师的角度阅读立体化教材资源中提供的案例与教学视频录像,比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异同,思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特点。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不仅整体感知了信息化教学方法,而且在角色扮演中突显了主体地位。

比如演播教学法的教学资源中提供了语文学科案例“看云识天气”、历史学科案例“青铜器和甲骨文”、生物学科案例“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等不同学科的文字教案、电子教案及教学视频录像。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教学案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选择语文案例“看云识天气”,然后进行角色扮演,以语文任课教师的身份阅读“看云识天气”课文原文,观摩课堂视频录像并思考“这节课的教学环节、教

学媒体的呈现形式及媒体作用”等问题,并将自己的见解与小组其他语文“教师”分享,初步整体感知演播教学法。

这一阶段学生的核心任务是感知角色,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学科教师、转变身份——任课教师,带着“这节课我来教学”的任务和思考去观摩视频录像,否则学生会以学习者的角度去观看案例。由于知识内容在中学已经学过,学生根本不会有兴趣来观看整堂课,教学目标很难达成,即便案例设计得再有典型代表性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二)体验知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方法中感悟方法

体验知觉阶段是对感觉阶段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记忆、操作)和解释(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教学理念的认知过程。这个阶段是体验教学理论应用于“信息化教学”的核心阶段,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来感悟信息化教学方法,即学习哪种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师就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的活动设计教师不仅示范了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且体现了信息化教学理念的特色。

学习演播教学法时,教师可以运用演播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学“演播教学的功能和应用方式”时,常见的演播教学方式有演播—讲解、演播—讨论、演播—操作及演播—设疑等,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演播方式讲解相应的“演播方式教学内容”。学习“演播—讲解”的方式时,教师用“演播—讲解”的方式讲解内容让学生体会;学习“演播—讨论”方式时,教师可以结合播放的案例,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并让学生体验;学习演播教学的功能时,用“演播—设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视频案例中的不同功能,学生既可以体会演播教学的不同功能,又可以体验到“演播—设疑”方式的具体应用。

学习协作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协作学习形式开展课堂教学。例如设计辩论活动“协作学习的利与弊”,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学习的内涵,又体会了辩论这种协作学习的基本形式;设计分组讨论“协作小组的基本结构”的活动,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小组的不同结构,又体会了如何开展小组讨论以及如何在协作活动中进行问题分解。

学习探究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探究学习活动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webquest活动,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来体会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webquest一般都由引言、任务、资源、过程、评价和结论六个模块组成。引言模块可以设计成真实的问题情境,比如中学教师请求帮助的电子邮件,请求大家帮助设计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方案。任务模块可以设计为分析型任务和设计型任务的综合,具体任务是为了及时给中学教师回信,引导学生分析“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有哪些主要模式,各模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如何设计这些不同的探究学习模式”等问题,然后分组选题并选择某一探究模式完成教学设计方案。资源主要是课程提供的立体化教材资源及因特网络资源。过程设计为小组分工、收集资料、汇总资料、完成作品等活动。评价可以从资料的收集、内容的分析、方案的设计及团队的协作等方面进行组内和组间的过程性评价。结论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是webquest活动设计的点睛之笔,一定要引导学生感悟出活动设计的方法是webquest。另外,webquest活动的任务设计一定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比如英语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广告英语的特点、中西文化差异探讨、圣诞节在中国、为什么“新概念”在英语教学中长盛不衰等,物理学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卫星发射基地的选址、从“石油文明”到“核文明”等。 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回顾复习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的活动来开展教学,学生既可以梳理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又可以体会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方法。

这一阶段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方法的感知中悟出方法的应用。“信息化教学”文本教材对所涉及的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内涵、特征、功能、基本环节等相关内容都作了概述性的介绍,呈现形式多是文字性的描述,教学时如果教师采用ppt辅助讲解的方式,学生很难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真谛,在设计实践活动时也难以灵活运用。

(三)体验内化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评说中内化方法

体验内化阶段是将知觉阶段认知的结果(概念、观念)与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内在的联系(同化、顺应),内化为行为准则的建构过程。这个阶段从三个方面完成信息化教学方法理念的内化。首先,学生通过研读教学设计方案、分析设计环节来内化;其次,学生通过阅读教师的说课稿、理解设计意图来内化;最后,学生通过再次观摩案例视频录像、依据评价量规评说教师对具体方法的运用情况来内化。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分析、评价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且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的

评价观。

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演播教学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研读课程资源中提供的“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方案,分析教学环节的设计、演播教学的应用时机、媒体的应用形式、情境的创设与应用等,进一步理解演播教学方法;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方案的设计者——任课教师的说课稿,分析具体知识点运用演播教学的设计意图,更进一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观摩这节课的视频录像,观察任课教师运用演播教学的组织过程,之后借助课程资源中提供的演播教学评价量规,分小组评说这节课,深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

(四)体验应用阶段的活动设计——在作品中应用方法

体验应用阶段是对已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进行检索、提取和使用,并对内化的行为准则通过外在行为进行呈现的过程。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所学学科选择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参阅案例设计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包件,并在小组或全班学生面前进行说课。这一过程既有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呈现,又有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体现;既有学科知识的显现,又有教学组织能力的表现,这是对信息化教学法知识、信息化学科知识及学科教学法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融合,是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最高要求。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而且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在作品完成的过程中通过选题、设计、说课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体会到方法的应用要领,体味到方法的应用优势,也会提高学生主动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三、设计“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一)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有法

教学有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信息化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核心必修课,这门课程的核心目标是理解信息化教学方法及其应用,主要教学内容是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介绍,那么课堂教学方法应该且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于职前师范生不仅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说服性,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

(二)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无定法

教无定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尽管有它的优势,但未必对每位任课教师都适宜,也未必每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知识内容都适宜让学生体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

(三)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贵在得法

贵在得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任何一种信息化教学方法都有优势与不足,任课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这样可以弥补某种单一教学方法的不足。例如可以在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活动中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活动,只要教学设计的选题得当、活动得法、组织得体,也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现代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的主动建构。

教学设计理念论文范文9

关键字:传统图形;艺术设计;教学

一、传统图形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

传统图形是我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多次演变,但总体又呈现出统一的格调,具有独特的东方民族色彩。在现代艺术教学中,强调传统图形的运用,不仅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下设计市场的需求,也是为了对当下过分强调西方设计艺术的纠正。现在许多高校艺术教学中,为了追求艺术的前沿线、超流性,就更多的模仿国外的教学方式,过多的引入外来艺术元素,忽视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的传承关系,就会导致学生对我国传统艺术缺乏基本的认识和理解,设计缺乏个性,很难满足现代设计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要培养出具有民族艺术精神的设计人才,就要充分发挥传统图形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作用,深刻认识到传统图形所呈现出来的审美和社会意义,注重对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艺术思维、美学思想和设计理念的研究,构建完整的教学理论框架,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传统图形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质和民族文化内涵。

二、传统图形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在艺术设计的教学中运用应该结合实际情况,不仅重视理论性知识,同时应该加强实践性要求。艺术设计应该是来源于生活,结合设计方面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家完美的设计。把传统图形运用到设计之中,提高设计的文化底蕴。

1、认识传统图形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关于中国的传统图形,加强学生对传统图形的了解。我国的传统图形,是不同时期下,对某种事件或者习俗的文化的积淀。教师在教学方面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传统图形,并且向学生介绍传统图形背后蕴含的文化知识。通过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的了解传统图形背后的含义,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传统图形的构成元素以及图形的结构。学生应该对传统图形的特征、规律以及表现的方式上面进行总结分析,比如像“龙”和“麒麟”,分析两者相关性,以及图形的寓意。我国自古代以来重视祭祀,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在祭祀的物品上雕刻吉祥的团,表达古代人们追求幸福的寓意。久而久之这些图形就被约定俗称美好的含义。除此之外,还有“如意”“云纹”等,这些传统的图案包含了吉祥的观念。

2、传统图形与现代设计的结合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的发挥积极引导的作用,要引导学生给你积极的认识和学习传统的吐信个,要积极地挖掘传统图形背后的含义,并且结合现代设计的观点和理念对传统图形进行改造和创新。所是在设计中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这也给学生学习设计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现代的艺术设计中运用传统的图形,应该注重对传统图形的“形”进行研究,并且在改造中加入现代化的设计原理。艺术的根本就是创造,所以在现代艺术设计的教学中,必须要增强学生的创造力,走个性化的道路。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在现代艺术教学中应该增强对理论性的学习,学上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才能对传统图形进行开发和运用。在教学中加强课程设置,比如在艺术教学中学习《中国纹样史》、《标志设计》等课程,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内涵,学生设计出来的更具有内涵。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该把图形背景讲解清晰。使得学生学习的文化是多元化的,在改造传统图形时更具有深度。

3、培养创造理念,加强再造想象能力

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学生才能设计出具有文化内涵并且能体现出现代化元素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的能力,其实就是在中国传统图形的基础上加上创新的元素,对传统图形的元素进行深入的挖掘,并且能够充分的展现作品的文化内涵。但是必须要传统图形的进行创新,结合现代社会的设计理念。比如,像敦煌莫高窟中的传统图形“云纹”,云纹发给人的一种飘逸流动的感觉,“飞马”给人创造一种腾云驾雾的气氛。学生对于“云纹”要深刻的理解,掌握图形的特张以及美感,结合现代社会的设计理念进行创造。在北京奥运会中,有很多设计作品都成分的体现了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化设计理念向结合。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创作时有一定设计主题,比如像北京奥运会,设计师把我的设计主题就是“民族与世界”,在设计创作时,把中国传统的图形与现代的世界的元素相结合起来。北京奥运会的徽标是“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这就是把中国的传统图形元素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篆刻艺术。北京奥运会中的五个福娃的设计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设计理念的结合,福娃的服饰具有中国国传统艺术特色的民族元素,以及云纹等,结合这些传统的图形进行现代的艺术设计,这种设计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化韵味。

三、传统图形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使用范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对传统图形的兴趣

教师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运用范例示范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现代的艺术设计理念中运用中国传统的图形的设计理念,已经逐渐推广。现在已经有许多设计师都在把中国的传统的图形与现代的艺术设计设计理念结合起来,比图包豪斯、陈幼坚等设计师。他们自实际中结合了中西方的文化特色,充分挖掘中国传统图形的含义,进行现代化改造,设计出来的作品既具有传统文化的特色,又能体现出现代社会设计理念的精髓。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名的设计师的作品。比如,几时可以通过图画的方式向学生展示陈幼坚的作品,设计的作品为一个佛手拈这一个树叶。它的设计理念是把中国传统图形的“佛手”引入到设计中,手中拈这一片树叶,这个做品融入了佛学的智慧,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他的设计把中外文化相结合,并且能够做到把作品设计的雅俗共赏。比如像韩秉华,他再设计苏州印象的海报时,把苏州的“州”字设计的别有一番韵味,把“州”字的三点运用传统的书法形式呈现,但是“川”字的设计利用裂纹的效果,重点突出了“苏”,两个在的设计上相互呼应,对于背景的设计是以小舟和波光为主,这种设计方法变现了苏州的古典美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类似以上的案例进行教学,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传统图形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创作的思路,让学生欣赏这些设计,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同时能体会到中国传统图形的文化和艺术的美感。

2、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应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的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应该摒弃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只讲述理论知识,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与学生进行交流。积极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且进行实际的设计操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仔细的观察,注定提出对艺术作品的看法,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以及设计的理念和方向。学生子咳痰上通过子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锻炼自己,并且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提高学生设计的品质。

3、在教学中注重对传统图形的运用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中国传统图形的运用和理解。引导学生学习中国的传统图形,并不是在设计中直接复制传统图形,而是要深入的中国传统图形背后的文化含义,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相结合,对中国传统图形进行创新和改造,设计出来的作品能够体现中国传统特色,又能体现出现代设计美感的作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图形的了解,让学生在设计中能够灵活的运用。

四、结束语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不仅仅传授给学生一些理论知识,还应该结合实践仅仅操作。在设计应该充分利用中国传统的图形,与现代化的设计理念相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调动学生的而积极性,要对我国传统图形背后的含义进行深刻的了解,提拎出传统图新的精髓,结合现代艺术设计的理念进行改造,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教学的质量。艺术的设计,其实是对文化的设计。设计出来的艺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社会生活,以及地域文化。对于中国传统图形的设计富有现代设计的美感,同时也能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这种设计的理念,充分的展示了对传统文化的崇拜。在艺术的设计中充分的运用传统图形,使得学生在学习艺术设计时,从我国的传统文化出发,能够完整的了解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创造能力。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要把握好传统图形的精神文化和内涵,让学生在艺术设计中展示传统文化的的特色,但是又不失现代设计的风味。

作者:王志刚 臧之筠 单位: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志刚.中国传统图形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教育,2016,01:213.

[2]兰芳.论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运用[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11: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