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货币市场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1 17:04:56

货币市场论文

货币市场论文范文1

关键词:货币政策股票市场传导机制

Abstract:ThroughmorethantenyearsdevelopmentofstockmarketofChina,ithasgrowupdaybydayandbecomeanindispensableimportantpartinnationaleconomy,whichiscalledtheeconomic"barometer".Themonetarypo1icy,asoneofthesignificantmeansformacroeconomicreadjustmentinourcountry,hasbeenfoundapparentlyrestrictedinitsroleinrecentyears,duetotraditionalchannelsfadingandtransmissionmechanismimpediment.Withvigorousdevelopmentofthestockmarket,whichislinkedmorecloselywiththenationaleconomy,theimplementationofmonetarypolicyinevitablyinfluencesitstrend.Thistextdoesthebriefsummarytothemonetarypolicyandstockpolicyatfirst,analyze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stockmarketandmonetarypolicyfromcurrencysupply,interestrateandinterbankofferedrate.Putsforwardsomeadvicetoimprovingtheefficiencyofthestockmarketintransmittingthemonetarypolicy.

Keywords:monetarypolicy;stockmarket;thetransmissionmechanism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金融结构演变的一个突出趋势是以股票市场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得以持续发展,随着世界范围内股票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股票市场对国际经济、国内经济的影响也迅速加大。作为现代市场金融经济的主要宏观调控手段,货币政策对于熨平经济波动、促进一国经济金融的良性持续平稳发展已举足重轻。当然,货币政策与经济金融的具体演进态势是相互作用、互为影响的,货币政策的运用会对经济金融的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反过来经济金融格局的演变也必定会作用于货币政策,引起货币供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乃至政策效果的变动,所以无论如何货币政策的制定都必须以现实的经济金融结构为前提和条件,否则货币政策可能将受到极大的制约甚至出现错误决策,从而对经济金融的发展造成巨大动荡。中国加入WTO之后,如何维持本国金融系统的稳定,以及如何提高国内金融系统配置货币资源的经济效率等问题的理论阐述和政策含义已经是国内经济理论界和政府相关部门关注的重点。

一、基本理论解析

(一)货币政策相关理论解析

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而采用各种方式调节货币供应量和货币运行环境,并以此影响宏观经济变量的方针和政策总称。货币政策实际上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控制的别称,它是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构成部分,服从于总的经济政策的要求。

第一,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所包含的首要内容,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最终目标是指货币政策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与要求,它的确立与经济社会所发生的经济问题密切相关中介目标应具有可测性、可行性、相关性等条件,它是指为了达到最终目标,货币当局必须先掌握的一些指标,这些指标在一定时期内应达到一定数值。

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之一,通常有四大最终目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它们的提出和确立是经济形势变化和经济政策转变的结果。对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各经济学派理论分歧颇大,远未取得一致意见,但实际操作机制中,西方货币当局主要以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第二,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指货币当局用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和货币运行环境,并经由中介目标去逼近最终目标所借助的方法和手段。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两大类: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前者指以整个商业银行系统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信用和货币状况的货币政策工具;后者指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系统的某种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只影响某些特殊经济领域中的信用和货币状况的货币政策工具。西方国家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政策。通常采用的政策工具是公开市场业务,即货币当局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的活动。公开市场业务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几乎可以实现货币当局的任何中介目标,因此为许多经济学家所推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可贷资金的多少,对经济作用的威力巨大但弹性效果低下,故不常采用。贴现率政策使货币当局只能被动等待,不能主动出击,同时还会产生难以测度的告示效应,干扰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道义上的劝告、法定保证金比率、消费信用管制、房地产信用管制和利率最高限额等,它们对经济的调控作用微弱且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弊端,因此许多也已逐步取消。

第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如何引起社会经济生活的某些变化,最终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就是所谓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在西方主要分成凯思斯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和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

凯恩斯学派认为,从局部均衡观察,货币政策的作用首先是改变货币市场的均衡,然后改变利率,通过利率变动,改变实际生产领域的均衡,其基本传递过程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首先是引起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量发生增减变动,然后引起货币供应量发生增减变动,这必然会引起市场利率的变动,进而引起投资发生增减变动,通过乘数效应,最终将影响到社会总支出和总收入的变化。

货币学派强调货币供应量变动将直接影响名义国民收入的变动,其基本传递过程为:中央银行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如在公开市场上购入证券,则商业银行准备金增加,使商业银行贷款能力增强,于是利率降低,扩大投资和放款。利率降低,使金融资产价格上升,这就相对地降低了耐用消费品和房屋等真实资产的价格,从而增加了人们对这类真实资产的需求,使其价格上涨,并且会波及到其他的一些真实资产,这样循环下去,又增加了新的货币需求,使其社会的名义收入提高。

(二)股票市场相关理论解析

股票市场是指股票发行和买卖的场所,股票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市场中居于重要地位。股票市场分为股票发行市场(一级市场)和股票流通市场(二级市场),前者指发行人经证券承销商包销或代销,将未公开发行的股票上市以供交易的市场;后者指已发行的股票在投资者之间相互转移的市场。股票发行市场和股票流通市场的发展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第一,股票价格。股票市场的行为通过股票价格得以定量反映。股票价格是股票市场上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它代表了股票市场的一切走势和行为特征。股票价格包括股票发行价格和股票交易价格。股票发行价格是指股份有限公司将股票公开出售给特定或非特定投资者所采用的价格,通常由发行人依据股市行情及其他有关因素决定。它受发行人的收益状况、社会声誉、地理位置、股市供求状况、二级市场股价状况、政府政策等因素影响,常见的发行价格有面值发行和溢价发行两种。股票交易价格是指在股票交易市场上流通转让时的价格,它能够对货币政策做出直接的反应和变化。股票交易价格是股票的持有者(让渡者)和购买者(受让者)在股票交易市场中买卖股票时形成的股票成交价格,目的是完成股票交易过程,实现股票所有权的转移。与其他商品的价格一样,股票的价格也是由其内在的价值和外在的供求关系所决定。

第二,股票市场的作用。股票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产权交易、风险分散和公司治理的市场机制,对经济增长和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日益突出。股票市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为企业筹集资金,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更新,增加其市场化程度,促进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深化金融改革,改善宏观调控手段;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

二、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当中央银行变动货币政策时,就通过货币政策有关手段促使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水平波动,使流入股票市场的社会信贷资金、社会游资和储蓄分流资金相应增多或减少,从而引起股票市场规模和股票价格指数相应变化。股票价格决定于股票的内在价值和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主要是指货币政策对股价指数影响。从股票价值角度看,当松动性货币政策启动,社会货币供应量增加时,企业和居民所持有的货币资产总额相应增加。增加的货币数量打破了原先货币数量供求的均衡状态,导致货币资产短期内收益下降。由此,社会货币资产和实物资产价格比例引起变化,企业和居民负债和资产结构也要发生相应变化。就是说,随着人们手中货币数量的增加和货币收益率的下降,人们必然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实物资产,从而引起实物资产价格的随之上涨。股票价格是实物资产价格的缩影。确切的讲,股票价格体现代表着实物资本的价值,当实物资本价格因货币数量增加而上涨时,其价值的虚拟代表股票价格因其敏感度强,早就发生了变动;另一方面,从资金面角度看,任何货币政策的实施,在使社会货币总量变动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股市中资金量。股市中增量资金的增加会改变股市供求关系,引起股价指数上涨。松动型货币政策一旦实施,既使是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倾向没有发生变化,人们的资产结构也保持不变,股市中的资金绝对量也会相应增加。这是因为,社会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将按照原先股市资金与资金相同比例流进股市和其他领域。同样,紧缩型货币政策又以相同比例和方式减少着股市资金量。当然,不同的货币政策手段,或货币政策实施长短,对股市资金量影响特征会有区别。因此货币政策的实施可以同时改变股票内在价值和股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从而对股票价格也有明显的改变作用。(一)货币供应量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第一,调节货币供应量对股市的影响。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进而影响股票市场。如果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并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使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地减少,股票行情趋于下跌。同样,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资金成本增加,市场贴现利率上升,社会信用的收缩,证券市场的资金供应减少,使股票行情走势趋软;反之,如果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降低再贴现率,通常都会导致股票行情上扬。

货币供应量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有三种表现,一是货币供应量增加,可以促进生产,扶持物价水平,阻止商品利润的下降;使得对股票的需求增加,促进股票市场的繁荣。二是货币供应量增加引起社会商品的价格上涨,股份公司的销售收入及利润相应增加,从而使得以货币形式表现的股利会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使股票需求增加,从而股票价格也相应上涨。三是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加引起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带来的往往是虚假的市场繁荣,造成企业利润普遍上升的假象,保值意识使人们倾向于将货币投向贵重金属、不动产和短期债券上,股票需求量也会增加,从而使股票价格也相应增加。由此可见,货币供应量的增减是影响股价升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公开市场业务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政策行为。当中央银行认为应该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反之就出售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当中央银行大量购进有价证券时,市场上货币供给量会增加,从而推动利率下调,资金成本降低,企业投资规模扩大和居民消费增加,生产扩张,利润增加,这又会推动股票价格上涨;反之,股票价格将下跌。我国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的运作是直接以国债为操作对象的,这会直接影响到国债市场的供求变动和国债行市的波动,进而影响股票市场的行情变化。公开市场业务包括债券正回购和逆回购。正回购是指央行在向商业银行卖出债券的同时,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按照约定的价格再买回上述债券的业务,其实质是央行用债券做抵押借入资金,目的是为了回笼货币;逆回购则与正回购相反,目的是为了投放货币。由于正回购和逆回购的操作会影响市场的货币供给量,往往对股市会产生一定影响。如2002年的6.24井喷行情后,央行公开市场业务立刻由投放资金的逆回购转成回笼资金的正回购,长达半年,总计回笼资金2430亿元,其间行情一路下挫。可见公开市场业务的调控工具最先、最直接地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

(二)利率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利率并不是单向地通过商业银行和货币市场来传导其作用过程,它还会通过股票市场这一中介传导其对实质经济的调节作用。利率是股票市场的一个敏感指标,中央银行的每一次利率调整,甚至投资者对利率走势的预期或市场对利率变动的谣言都极易造成股票价格的波动。利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的:首先,利率发生变化会使不同投资工具的收益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当中央银行降低利率时,持有债券所得到的收益相对于股票而言就会降低,那些债券持有者将卖掉债券转而投资股票,从而推动股票价格上涨,而股票价格的上涨必然会为企业的股票筹资活动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企业股票发行和筹资量的增加,企业的投资会相应扩大,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进而会带动社会投资、消费和收入的增长。相反,中央银行提高利率,则会导致股票价格下行,进而降低企业的股票市场筹资能力和实物投资积极性,在投资乘数的作用下,进一步引起社会收入、消费和投资规模的收缩。其次,利率的变化会对公司的利润产生影响。当利率提高以后,公司贷款成本提高,公司利润下降,这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从而降低股票价格。再者,对于投资者而言,利率的提高会给靠银行信贷进行股票抵押买卖或实行保证金买卖的短期股票交易带来较大影响,增大交易成本,引起股票需求下降,从而使股票价格下降。

股票市场的存在和发展使储蓄分流成为可能,而利率下调则使储蓄分流由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我国中央银行自1996年5月至2002年2月8次下调了存贷款利率,使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名义利率降为1.98%,扣除利息税后的收益率仅为1.584%。在预期股票价格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上涨的情况下,由于股票投资的预期收益率远远高于存款的报酬率,部分居民将一部分存款转化为股票和基金投资。

表2-11997—2004年我国居民储蓄及增长率

年份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平均

储蓄(亿元)46280534075962264300737629430711069512619678571

增长率(%)19.317.111.67.914.717.117.414.014.89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实践表明,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整极易造成股票价格的波动。从1996年至2002年,为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和投资,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八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1996年5月1日,央行首次降息,上交所股市对这一利好做出了积极反应,步入持续上升的态势;1996年8月23日,央行实施第二次降息,企业一年期存款利率降低1.71个百分点,幅度之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受此消息刺激,股指屡创新高,并在当年年底冲上804的高点。1998年3月25日和7月1日,央行再次降息,虽然力度没前三次大,但对准备金利率做出大幅下调,下调幅度分别为2.34和1.71个百分点。1998年12月7日,央行第六次宣布降息,一年内三次降息的间隔之短,在我国银行利率调整史上也实属罕见。但降息当日,上交所股指从前番降息时的1316点下跌到1260点。2002年2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第八次宣布降低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上交所股指也于消息宣布后开市首日应声而涨。

(三)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指的是银行同业之间的短期资金借贷利率。它有两个利率,拆进利率表示银行愿意借款的利率;拆出利率表示银行愿意贷款的利率。一家银行的拆进(借款)实际上也是另一家银行的拆出(贷款)。同一家银行的拆进和拆出利率的利差就是银行的收益。

在20世纪初80年代开始的金融体制改革只能感,金融组织结构进行了大规模调整,通过“分立”和“扩容”两条途径,改变了由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的局面。各家专业银行和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客观上要求进行资金借贷,调剂余缺。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形式中央银行职能后,实行“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新的银行信贷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利用资金的行际差、时间差、地区差进行拆借。1986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专业银行之间可以相互拆借,同业拆借市场得以真正启动,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上海、武汉、广州等城市为中心的有形市场。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规范,在经济过熟和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拆借市场上出现了严重的违规现象,大量短期拆借资金被用于房地产投资,炒股票,或用于在开发区上项目,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延长拆借期限,哄抬拆借利率,干扰了金融宏观调控,扰乱了金融秩序,而且市场内存在系统分割和地区分割,降低了融资效率。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撤消了各商业银行及其分行开办的融资中心、资金市场等同业拆借中介机构。在此基础上,1996年1月3日借助于全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的电子交易系统和信息服务,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在上海建立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成立的融资中心停止自营业务,并逐渐淡出市场。此后,中国人民银行在增加入市主体、完善相关法规等方面积极推进同业拆借市场建设。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同业拆借市场成员的数量不断增多,类型更加广泛,资金供求趣同的矛盾有所缓和,交易规模日趋扩大。

银行同业拆借说明资金的流向和需求,当市场资金需求大的时候银行同业拆借的利率就会上涨,利率上涨将会导致股市看淡,但这都是技术上理论。对股市实质的影响并不大,要结合其他很多因素一起看,比如远期利率,或导致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上涨的真正因素或汇率等。单研究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意义不大,只能知道市场近期的资金需求情况和是留入还是留出,那对股市的影响也不直接的指导作用。

货币市场论文范文2

开放金融市场,意味着我国的金融结构会发生如下变化:第一,现存的银行信用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将转换为间接融资与市场直接融资相结合的方式;第二,金融资产将大大丰富起来,单一的银行资产将由银行资产、政府资产、企业资产、保险资产、信托资产等多种多样的金融资产所代替:债券、股票、商业票据等将成为现金和存款通货之外的又一种流通一上具,第三,传统的资金地区割据、部门封锁、纵向归流的状态将被打破,而形成与一定经济区域相适应的既有向心力又有离心力的资金纵横流动的金融网络中心,第四,我国货币信用关系的深化,将促使人们观念的更新,树立起资产效应观念、生息盈利观念,从而增强对金融市场信号反应的敏感度,第五,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资产价格将冲击目前的利率水平和结构,利率的僵化性和不合理性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货币流通的特点和规律总是受一定的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影响的,因此,金融市场开放带来的上述金融结构的变化,无疑也会给我国的货币流通带来变化。金融市场的开放给货币流通产生的影响,表现在对货币的供给,货币的需求以及货币流通的结构三方面的作用。而这些作用对货币量的单方面影响或是扩张或是收缩。

(一)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货币供给由现金和存款两部分构成。流通中的货币可以区分为现实流通中的货币和潜在的货币两层。所谓现卖流通中的货市是指经常处子商品和劳务市场上为其服务,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潜在的货币.则是指暂时退出流通领域,处于价值储藏职能执行形态的货币。货币供给一般就是指这两种货币形态之和。为了以后叙述方便,我们用公式来表达:假如用Ms表示货币‘总供给,M:S表示现实流通中的货币,MZ。表示潜在的货币,则:Ms=M25+M:s

金融市场的开放给货币供给带来什么样和什么程度的影响,又可分下而三种形况进行分析:

1.如果流向金融市场的资金不是直接来自于银行的货币发行(包括现金货币发行和存款货币信用创造),则货币供给量M。不变,但货币供给层次结构、货币供给的测算速度、货币供给所形成的现实购买力总量会发生变化。

(l)供给层次结构效应这是指金融市场开放引起的货币供给总量中M:。增加M、M:s减少M:s的变化,以致原有结构M;s,M:S变为。这种结构变化程度可以用dms来衡量:

这种变化的实际意义是现实流通中的货币增加到该变化的出现是因为,在金融市场开放后,由于金融资产、投资场所的提供,人们的资产效益,利息意识加强。使得他们产生了货币资产价值下降,金融资产价值上升的意识,从而,改过去用货币形态来实现价值储藏的习惯为用多种金融资产来实现的新方式。

(2)测算速度效应是指金融市场的开放带来的货币周转速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正反两种影响,货币供给的测算速度一般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民经济总量指标与货币供给量之比。用GNP表示国民生产总值,则货币周转速度Vo可以这样倒推:

v。是包括M、。,MZ。在内的周转速度,可称之为真实周转速度,而现实流通中货币的周转速度为名义的周转速度。即

我们国家计算货币流通速度是指真实的货币流通速度。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开发,真正对商品市场发挥影响的是名义的货币流通速度,即现实流通中的货币M:。和由潜在货币转化为现实流通中部分的货币增量才M,s的货币周转速度。

金融市场的开放,对名义的货币周转速度有正反两个方而的影响。一首先,是导致名义周转速度放慢,实际上,这只是货币供给层次效应的一种表现。即由于潜在的货币一部分转化化为现实流通中的货币,使得其流通速度公式中的分母变大,从而,名义货币周转速度放慢。

v:为负,表示速度放慢。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开放,又产生了导致名义的货币周转速度加快的因素。因为,在金融市场机制下,金融信用活动活跃,生息偏好增大,人们将尽可能缩短手持货币收人的时间,而将货币尽快投资于金融市场。企业为了本身效益,同样将尽力减少闲置资金数量和滞留时间。货币的平均手持时间缩短。周转速度加快。因此,名义的货币速度在金融市场开放后究竟是加快还是放慢应根据这两种因素综合考虑。但是,整个货币流通速度,也就是真实货币速度,一般而言应呈加快的趋势。

(3)购买力流量效应这是金融市场开放后给货币供给形成的购买力总量带来的变化。

这种变化受现实流通中的货币及其周转速度的制约。设货币总需求为:

D==Mls.VI

那么购买力流量的效应程度可以用dD表示:

2.前面讨论的是假定货币总供给M。不变。实质上,货币总供给Ms在金融市场开放后也会发生变化。同业拆放市场的开放,提高了专业银行资金使用效率,相对引起货币总供给增加。因为,一方面,同业拆放市场使各行之间的资金余缺得到迅速调剂,从而提高了资金的周转运用效率,使各专业银行对信用扩张更充满信心。另一方面,由于资金周转运用效率提高,各专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一般转存款(即超额储备)将减少而变成存款货币扩张的法定准备金。一般转存款的减少,由于削弱了中央银行的调控能力,使得各专业银行的货币扩张能力相应增加。这是因为,货币供给的一般扩张模式是M。=mxB,其中B是基础货币,m是扩张乘数:其中r工、r:是法定储备和超额储备占存款货币D的比率,K现金货币与D之比,从乘数公式可见,在其它变量一定时,m与rZ成反比变化。即超额储备率rZ越高,乘数m就越小。反之则越大。在金融市场开放后,rZ将减少,从而m将增大。而在货币总供给M。mxB中,尽管基础货币仍不变,由于乘数m的增大,货币供给也就呈上升趋势升的程度由rZ下降的程度而决定。

影响货币总供给的另一个因素是“替代货币”的出现,即是指部分债券、票据的流通转让,将发挥类似货币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的职能作用。这在中央银行货币供给并未增加的情况下,实际上增加了货币供给量。

(二)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金融市场的开放也给货币需求带来影响,具体表现在:

1.金融资产型货币需求增加。这种需求又可分为交易型需求和投机型需求。

(1)交易型需求金融市场中的二级市场形成后,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成为直接的买卖对象,并象商品一样有自已的价格。这样,金融资产的买卖也就必然要吸收一定数量的货币。这个量与二级市场的交易量相关,交易量的增大,服务于金融资产的货币就要增加。假如原来的商品流通规模为Q;,增加的蠢融资产交易规模为Q:,则过去的货币需求为:

(2)投机型需求这部分需求即是二级市场土的投机者的投机堆备金。二级市场开放之后,由于价格的变动,投机不可避免。一些人将在一定时间内持有一定量的货币以准备时机一到就及时买进证券,这种货币需求量要超过正常的需求,它的变动与金融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幅度成正比,与金融资产的收益成反比,由于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一般用利率来衡量,所以,投机型货币需求又与利率成反比。因此,当价格波动幅度越大越频繁时,投机型货币需求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当资产收益率越高时,更多的手持货币将被放弃转而购买资产;反之就越少。

2.物资商品型货币需求增加,金融市场的开放,导致物资商品型货币需求增加可从短期与长期进行分析:

从饭期来看,在物资商品市场上,生产资料市场对货币需求增加,生活资料市场对货币需求相对稳定。因为,企业长期受到资金短缺的制约,而金融市场的开放、打破了企业资金供应渠道单一的状态。多渠道的融资短缺资金供应渠道单一的状态。多渠道的融资方式、利率的诱发作用,潜在货币的转化,替代货币的增加,使得企业对货币需求现实增加,生产资料市场扩大。另方面,由于消费水平的相对稳定,金融市场的开放,对消费资料市场无甚重大影响。从长期来看,生产资料市场扩大的结果是企业的生产得到了发展,商品市场得到了发展,生产资料市场与生活资料市场共同扩大。

(三)对货币流通结构的影响

货币的流通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这里强调的是货币投向结构和货币种类结构两种。

1.对货币投向结构的影响。货币投向结构是指货币投向不同的对象所形成的购买力需求层次。由于货币可形成多种购买力从而可划分为不同程度的多层次,我们在此仅区别其中的两种。即投向生产资料的货币层和投向消费资料的货币层。金融市场的开放,将打破这两个层次的现有比例,即生产资料货币层增加,而消费资料货币层相对稳定。

货币市场论文范文3

1.房地产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房地产的价格会受到利率高低的影响。第一,房地产价格的财富效应。房价的上升增加了消费者的名义财富值,导致消费增加,加大需求量,同时上升的房价会增加消费者对自身未来收益的预期值,同样增加消费,扩大需求量。第二,托宾的Q投资效应。一个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投资会通过刺激社会消费进而扩大总投资和总需求,导致总产出扩大的路径最终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第三,房地产价格的信贷效应。很多资金需求者会以房地产为抵押向银行借款,因此若房地产价格升高,直接会影响到控制这些抵押物的银行的资产负债情况;反之银行的信贷政策也是房地产商是否进行投资的决定因素。房地产价格上涨,会通过推动整体信贷规模上涨的方式推动投资和产出,而房地产价格下跌,会在一定程度上萎缩全国信贷规模,对投资和产出起负向刺激作用。

2.房地产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企业和居民对货币需求的动机会因为房地产价格的波动而发生改变,货币需求的总量也会因此发生变化。第一,房地产价格上升的同时,人们的名义财富也会有所变化,也就刺激了货币需求。第二,房地产价格上升会带动交易量的增加,交易必然会用到货币,市场上对货币需求量因此就会增加。第三,房地产价格上涨以后,房地产的持有量就会增加,相应的货币持有量就会减少,也就是说人们的资产结构会发生变化,货币持有需求的减少,货币需求从而会降低。由此可见,房地产对货币需求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三种因素相互作用,从不同的角度影响货币政策,因此房地产价格波动会对货币需求造成不确定性的影响。

二、货币政策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变动影响宏观经济状况,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房地产行业。房地产泡沫的产生源自于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过度投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该行业的平稳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房价持续增高不下的状况,面对这一现象中国人民银行也有相应的措施,提高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压缩投资和需求。

1.资金供应量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适量的货币资金流入到房地产市场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房地产交易的资金压力,扩大需求量,从而促进价格的确定和成交,同时充足的资金供给使得利率相对降低,即房地产商的资金成本下降,促进房地产投资。从宏观角度看,宽松的货币供给会涉及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其中消费者收入的增加使得居民手中名义财富得以增长,进而增加居民对房地产等耐用品的购买;然而过度的货币供给会产生通货膨胀,此时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是一种假象,此时房地产泡沫随之产生。

2.信贷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第一,房地产开发商在商品房开发初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其获取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向银行借款。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房地产开发商更容易获得所需资金,充足的资金供给能够有效的加速房地产的开发和建设,直接结果体现在产出量的快速增加,供给的增多又会进一步通过供需规律影响价格。第二,分期付款是促进房地产消费的有力工具,信贷约束放松会导致消费者更易获得房地产抵押贷款,进一步刺激房地产需求,从而推动房地产价格上涨;房贷的条件放松会增加对房地产的需求,且由于一般以房地产作为抵押物进行接待房地产价格变动将影响信贷规模,进而影响消费和投资,最终影响宏观经济。第三,资金需求方的真实财富值会随着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进而会根据资金需求状况调整其借贷需求。第四,银行信贷政策的宽松与紧缩受其资产负债拥有情况的影响,由于银行会接受以房地产为抵押的信贷业务,因此房地产价格的变化通过影响银行的资产进而影响银行的信贷政策,上世纪中期东南亚各国历史经验表明房地产价格的变动对资金信贷具有显著影响。

货币市场论文范文4

关键词:货币供给;资本市场;利率;向量自回归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10-0018-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10.05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股票总市值占GDP的比重以及居民资产结构中股票持有份额持续增加,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资金关系加强,股市对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的影响日趋显露。

调整货币供给量是货币当局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也是影响股票市场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理论界对货币政策是否影响股票市场以及货币政策如何影响股票价格波动尚存在争议,对该问题的回答涉及到中央银行对股票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

一、理论回顾

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最早由Tobin(1969)提出[1],后来众多学者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了研究。Patelis(1997)的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收益率的影响很大,因而货币政策对股票未来收益有很好的预测作用[2]。Dupor B.(2002)认为,股票市场关系到资源配置效率,而货币政策可以影响股票市场[3]。Rigobon and Sack(2002)检验了美国货币政策对股指的影响,发现股指对货币政策有明显的负向反应[4]。目前,国外学者主要采用两种方法研究货币供给扰动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即市场预期分析方法和自相关分析方法。

市场分析法主要分析意外的货币政策在消息日前后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该方法主要是采用货币变量的实际值与市场预期之间的差异表示货币供给扰动,研究这种差异对市场的影响。Lobo(2000)发现,货币当局的货币紧缩消息对股市的影响比货币扩张消息的影响更大,货币政策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5]。Bomfim(2001)的研究表明,在事件日之前,股票市场的波动性比事件日后低[6]。Kuttner(2001)则认为人们在事件日的交易行为很可能不是对消息本身的反应,而是对消息中隐含的未预期到的其它信息做出的反应[7]。

自相关(VAR)分析方法建立有关货币政策变量的自相关模型,以模型预测值作为市场对货币政策变量的预测,以实际值与预测值的差异表示货币供给扰动,并以该差异作为解释变量研究股票市场的波动。Rapach(2001)以1959年第3季到1999年第1季的季度资料研究美国货币供给、总支出与总供给的冲击对实质股价的影响效果,发现这三个总体经济变数的冲击均对实质股价有重要的影响效果[8]。然而,这一结论与有效市场理论相冲突,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当期股票价格能够反映所有可以得到的信息,没有超额收益的存在。因此,货币政策变动不能成为预测股票未来收益的依据。随后的一些研究成果也发现过去货币供给或利率的变化对于股票未来的收益没有预测价值,而是一种相反的Granger因果关系。

钱小安(1998)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发现沪指、深指与中国的M0同向变化,与M1无关,与M2反向变化[9]。孙华妤、马跃(2003)发现货币供给量对股票市场没有影响[10]。金德环,李胜利(2004)使用协整和因果关系检验方法研究了中国证券市场价格和货币供应量的关系,发现我国证券市场价格和M0、M2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11]。证券市场价格可以用货币供应量M0、M2来解释,而证券市场价格变化不是引起货币供应量变化的原因。李全(2004)在内生货币体系下对中国资本市场波动进行了研究,发现M2是资本市场波动的核心[12]。

就货币政策应该如何应对股票市场波动方面,石建民(2001)将股票市场引入商品和货币市场得到一个修正IS-LM模型,认为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及实体经济总量有重要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不能忽视股票市场[13]。易纲、王召(2002)提出了货币政策的股市传导机制模型,动态考虑一般商品价格和股票市场价格受到货币政策影响后的变化规律,认为在短期、中期和中长期,预料外的货币供给增加,使股票价格上升,而在长期并不影响价格,央行在考虑货币政策制定时应同时考虑股票价格和商品与服务的价格,但不应迁就股市、或者单纯通过刺激股市的方法拉动需求[14]。谢平(2002)指出货币政策操作应关注股票价格波动,但不能因此认为股价变化应成为影响货币政策的决定因素之一[15]。冯用富(2003)认为货币政策干预股市波动是无效的[16]。孙华妤、马跃(2003)认为中央银行对待股市只能是“关注”而不是“盯住”,但是如果中央银行想干预股市,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二、研究框架

1.货币均衡模型的建立与估计

尽管学界对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存在争议,但大量文献证明了中国的货币供应表现出了极强的内生性。基于货币供给内生理论,本文建立以下货币市场均衡模型:

干扰项①。

利用联立方程回归模型对上述货币市场均衡模型进行估计,由回归模型解释的货币供给称为预期货币供给(货币供给估计值),货币供给实际值和估计值的差额(残差项)则称预期外的货币供给。模型中,Mt和Rt是内生变量,Pt和Yt是外生变量,解(1)-(3)得Mt、Rt两个内生变量,并可写成外生变量(Pt,Yt)和干扰项(?滋t,?淄t)的函数,进一步简化为(4)和(5)式所示的缩减式(reduced form)形式:

若直接以OLS估计(2)式,将产生联立方程式偏误。因为从(4)式看出解释变量(Rt)和干扰项(?淄t)并非相互独立。(4)式中,wt影响Rt,而?淄t影响wt,所以?淄t影响Rt,即违反线性回归模型中解释变量和干扰项无关的假设。为解决这个问题,本文采取两阶段最小平方法估计(2)式。第一阶段以OLS估计Rt的缩减式(4),再以Rt(Rt的估计值)取代(2)式中的Rt,这时Rt和?淄t相互独立;第二阶段则以OLS估计(2)式。(注:既然Rt是外生变量的函数,所以Rt和?淄t无关,若以Rt取代Rt。则(2)式可用OLS估计之。)

2.时间序列方法

本文以AIC作为最优滞后期的选取准则,利用ADF方法对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以考察序列的平稳性。在此基础上构建变量的含k个滞后项的VAR模型,并参照AIC准则选取最优滞后项。预测误差变异数分解是VAR的主要应用之一,通过逐期模拟分析各变量预测误差变异数被本身冲击及其他变量冲击所解释的百分比,以判断各变量的相对外生性与各变量对某一变量的相对重要性。然后在VAR模型构架下利用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探讨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3.数据选择及处理

在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的联立模型中,本文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90天利率为市场利率变量,以定基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作为物价指数变量。由于我国还没有实行GDP月度统计,本文以工业增加值月度数据代替作为收入变量,以M0、M1、M2作为货币供给变量。时间序列方法中本文选取上证综合指数收盘数据作为股价变量。从1996年1月至2010年6月共184组数据。所有变量均以自然对数表示,以消除模型中存在的异方差问题。

三、数据处理及实证结果

1.货币供给函数的两段最小二乘法估计

利用2SLS对三重定义(M0、M1、M2)的货币供给函数(方程(2))进行估计,第一阶段Rt的缩减式和第二阶段Mt的结构式的估计结果如表所示。本文进一步利用Mt结构式求取货币供给估计值Mt作为预期货币供给,并以Mt和Mt的差额(残差项)作为非预期货币供给,如此便将实际货币供给分为预期和非预期两部分。

2.ADF检验

以AIC作为最优滞后期的选取准则,利用ADF方法对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发现所有的时间序列(包括货币供给量M0、M1、M2预期的货币供给EM0、EM1、EM2,非预期的货币供给UM0、UM1、UM2,上证综指SZZZ)经过一阶差分后均为平稳序列。

3.VAR模型估计

变量经由一阶差分后均为平稳序列,以设立含两变量的VAR模型来检验货币供给和股票报酬率之间的短期互动关系(表2)。在VAR模型结构下进行预测变量方差分解,以观察个变量在各期的预测误差变量被本身冲击及其他变量冲击所解释的程度,因而可以判断各变量相对外生性大小与各变量对某一变量的相对重要性。由于排序会影响预测误差变量分解值,本文观察不同排序时的预变量方差的分解值,最后发现相对于股票报酬率M0、未预期到的M0、M1呈现较强的外生性;相对于M0、M1未预期到M0股票报酬率呈现较强的外生性。

4.Granger因果性检验

在VAR模型架构下,对货币供给与股票报酬率进行了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3)。

检验表明,在5%的置信水平上,股票收益率变动是货币供给M0及M1变动的原因。在5%的置信水平上,只有预期外的M0的冲击是导致股票收益率变动的原因,其他的货币供给变动并不能对股票收益率产生影响。

四、结论

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在联立方程模型下建立货币均衡模型并有较高的拟合度。第二,股票市场波动是货币供给M0、M1的Granger原因。第三,只有预期外的货币供给M0的变动是我国股票市场波动的Granger原因。总体而言,股票市场对货币供应量有一定的影响,这说明我国的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基于内生理论建立的均衡模型是合理的。而股票市场对货币供给反应不灵敏。这与很多学者得出的货币供应量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的结论相左。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导致此问题:第一,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对股票市场的调控作用开始凸现,利率逐渐发挥着投资指示器的作用。第二,宏观政策的实施效果不好和其他信息的存在(如股权分置改革)减弱了货币供给变动的告示作用。第三,资产调整过程缓慢或受阻,导致股票市场对货币供给变化反应不明显。第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存在分割性,两市场间信息不能有效传递。基于这些原因,我国必须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把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或操作目标由货币供给量转换为利率;加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前瞻性,正确有效地引导市场预期;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建设,同时加快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一体化建设。

参考文献:

[1]Tobin,James.A General Equilibrium Approach to Monetary Theory[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69, 1(1): 15-29.

[2]Patelis. Stock Return Predictability and 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J].Journal of Finance, 1997,5(12):1951-1972.

[3]Dupor,B.The Natural Rate of Q[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2,2(5):96-101.

[4]Rigobon and Sack.The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 on

Asset Prices[R].NBER Working Paper, 2002.

[5]Lobo,B.J.Asymmetric Effects of Interest Rate Changes

on Stock Prices[J].The Financial Review, 2000,3(8):125-143.

[6]Bomfim, Antulio N. Pre-Announcement Effects, News Effects and Volatility: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Stock Market[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1,1(1):133-151.

[7]Kuttner, Kenneth N. Monetary Policy Surprise and Interest Rates: Evidence From the Fed Funds Futures Markets[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01,3(6):523-544.

[8]Rapach D.Macro shocks and real shocks prices[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2001,53(1):5-26.

[9]钱小安.资产价格变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经济研究,1998(1):71-76.

[10]孙华妤,马跃.中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系[J].经济研究,2003(7):44-53.

[11]金德环,李胜利.我国证券市场价格与货币供给量互动关系的研究[J].财经研究,2004(4):5-15.

[12]李全.内生货币体系下的中国资本市场波动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4(2):75-77.

[13]石建民.股票市场、货币需求与总量经济:一般均衡分析[J].经济研究,2001(5):45-51.

[14]易纲,王召.货币政策与金融资产价格[J].经济研究,2002(3):13-20.

货币市场论文范文5

关键词:货币政策;股票市场;影响;综述

引 论

货币政策是成熟经济体调控经济冷暖和维持金融市场稳定的有效方法之一。根据金融学理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等工具对金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从而对股票价格的变动产生影响。近年来,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我国政府采取了灵活审慎的宏观调控措施,对货币政策进行不断调整。与此同时,我国股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货币政策作用于实体经济的重要渠道之一,股票价格的波动幅度和风险程度直接影响着金融体系稳定性。为了加强金融宏观调控,中央银行必须适时适度地制定并实施货币政策。因此,通过深入研究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可以进一步探讨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操作是否要关注以股票价格为代表的资产价格,分析股票价格能否作为未来通胀的指示器等一系列问题。本文的目的在于就货币政策影响股票价格方面的经验研究进行综述,并指出这一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一、货币供应量变动与股票价格走势

中央银行可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来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货币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进而影响证券市场价格。如果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通常会使证券市场价格趋于下跌;如果央行提高再贴现率,那么证券行情走势趋于疲软。

从国内看,学者范建华(2010)对货币供应量与股票资产价格的关系与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股市收益率的波动性特征及其波动的长期趋势,发现货币供给对股票市场具有直接影响。扩张的货币政策使人们得到了更多的货币,持有货币的边际收益下降,人们转而购买股票,则股票价格就会上升;此外,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会影响到利率的变动从而影响到股票价格。陈姝(2010)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在股市价格与不同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因果关系中,货币供应量处于因方地位,因此她认为利用货币供应量的信息可以增强对我国股市的预测能力,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有必要考虑到货币供应量对股票市场的影响。郑鸣等(2010)创新性地运用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研究了我国的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货币供应量对股票价格有正向的影响关系,但对上证和深证A股影响效力有所不同,这主要表现在效力发挥的时滞上。他们提出了在股市低迷期时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立即正向影响到股票价格,但在股市膨胀期,则滞后1个月后才会正向影响股票价格的观点。此外,邹文理等(2011)采用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作为中国货币政策的度量指标,将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分解为预期和非预期的两部分,分析了货币政策对沪深两市股票价格指数的影响。其研究发现,股票收益率与未预期的货币政策存在非常显著的正向关系,而与预期的货币政策基本上没有相关性。这两位学者以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作为中国货币政策的度量指标,将货币政策清晰地分解为预期与未预期的两部分考察它们对我国股市的不同影响。

与货币供给可以用来直接影响未来股票资产价格这一结论相反,周晖(2010)通过对股市运行的多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货币供应量与股票价格联动不稳定,用货币供应量干预股票价格并不合理;另一方面,央行应该通过货币政策间接地调控股票市场的资产价格。王如丰等(2010)也提出,以不同层次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变量时,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与股票价格的即期关系比基础货币更为密切。目前两者在即期对股票价格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从长远来看,无论是哪种货币供应量都不能有效稳定股票价格,此时货币政策更多地表现为适应性的政策操作,股价指数上涨,货币供应量增加,这不利于发挥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的稳定作用。鲁牧融(2011)应用动态式计量检验方法对货币供应量及其变化与股票价格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当货币当局意图影响股票市场时,只能选择其他货币政策工具,而不能是货币数量。徐琳(2011)以月度货币供应量和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余额月度百分比变动率的时间序列为样本,选用股票价格中的股票指数收盘价作为股票市场的指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其实证检验的结果是股票价格的波动领先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所以股票价格的涨跌趋势可以预测货币供应量的未来走势和变化。然而,这两位学者的结论仅基于月度数据分析所得, 且时间跨度相对大,其可信度尚需时间和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且它们之间是否有更深层次的传递机制还有待研究。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建立较晚,国内学术界就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这一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而且现有的研究大多了模仿国外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虽然有研究认为货币供应量不能用来预测股票价格,但绝大多数文章都发现货币供应量变动会对股票价格产生显著的影响,然而很少有学者研究货币政策影响股票价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利率变动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Arabinda等(2008)研究了美联储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经济萧条和紧缩的信用市场时期,未预期的联邦基金利率变动对股票收益会产生更强的影响。使用公司数据,他们还发现在紧缩的信用市场环境下,有融资约束的公司比相对没有融资约束的公司更容易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Wongswan(2009)采用高频数据,研究了美国非预期货币政策公告对亚洲、欧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股票指数的影响。其研究发现,美国非预期货币政策公告在短期内对这些国家的股票指数有很大的显著的影响。一般而言,随着未预期的联邦基金利率的下降,这些国家的股票指数也会下降。这表明,美国货币政策是全球股票市场的一个风险因素。

在国内,范建华(2010)认为利率变动会影响存款收益率,因此投资者会在股票、银行存款与债券之间进行资产选择以期达到资本保值与增值的目标;同时,利率影响公司经营进而影响公司未来的估值水平和股票价格;此外,利率作为一种政策信号会改变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他提出,资本市场的发展对更高效更完善的货币政策运作体系提出要求,因此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当务之急。国内一些文献在研究货币政策与股票价格作用关系时,设定模型隐含了变量间即期只存在单向作用关系的假定。王如丰等(2010)经研究发现,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价格在即期存在双向作用,市场利率不仅与实际股价指数双向即期作用显著,而且作用关系为稳定的反馈机制明显优于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和法定利率。寇明婷等(2011)从研究方法上创新性地构建了更加符合经济理论的模型框架。他们通过实证检验发现,相对于货币供应量而言,利率在当期及长期对股票价格变动的贡献度更大、更有效。其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冲击反应显著,而股票价格对货币政策的冲击在当期表现也很明显,但随着期数的增加,前者增幅依然明显,而后者呈现衰减态势,即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的调控能力比较有限。

已有文献大都采用线性模型分析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而并没有考虑股票市场处于不同的态势(低迷期和膨胀期)下货币政策影响效力是不同的。郑鸣等(2010)创造性地结合马尔科夫区制转换和向量自回归的方法研究了货币政策工具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表明,在不同区制下利率的提高都会使股价下跌,并日在滞后1个月才会表现出来,但是相比较而言利率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在股市膨胀期效果更明显。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关于利率变动对股票价格变化的影响,很难做出准确性的定论。徐琳(2011)从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出发探讨货币政策与股票价格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运用事件研究法,得出上证指数价格对利率的变动只具有一定的敏感性的结论。其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人民币一年期的贷款利率的变动在短期内会对股指涨跌产生正向的冲击,逆向的冲击效果在中长期内才显著;另一方面,央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股票价格波动的逆向影响在5日之后才会有所显现,但计量统计结果并不是很显著。

总的来说,大多数文献认为,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利率渠道来影响股票价格。但学者们很少去研究利率影响股票价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通过利率影响股票价格所带来的"时滞"问题等。

三、通货膨胀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肖卫国等(2011)在考察了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特征,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胀预期、人民币汇率和股票价格波动是影响长期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其中,股票收益率和通胀预期都是衡量企业和居民持有货币的重要机会成本变量,但通胀预期占主导地位。他们提出,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操作不仅要对产出、消费和通货膨胀的变动做出反应,而且必须关注资产价格波动的影响。此外,学术界也有学者研究了货币政策冲击对股票价格的非对称效果。王培辉(2010)创新性地对一般化的脉冲响应函数程序进行一千次重复实验。其研究表明,货币冲击在消费价格增长不同阶段会有非对称性,在通货膨胀时期,不论正向冲击、负向冲击都会带来股票价格的下降;而在通货紧缩时期冲击响应前六个月,对资产价格有小幅正向影响,随后转为负值。而且不论正向冲击还是负向冲击,通缩阶段均高于通胀阶段。由此他得出结论,股票价格波动在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下表现出一定的非对称性。

综上,大多数文献认为,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控通货膨胀的渠道来影响股票价格。然而货币政策通过影响通货膨胀进而影响股票价格的过程中也存在争议,如股票价格与物价水平的相互关系以及在抑制股票等资产价格上涨的同时能否降低通货膨胀率等。这些问题在未来有待进一步研究。

结 语

本文就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的学术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从目前来看主要有三种方法:回归法、事件研究法以及向量自回归方法。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度量则以货币供应量、利率和通胀调控为主。虽然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但大多数研究都认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可以用来预测股票价格。本文认为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这一研究领域还有以下几点需要加强:

(1)既然是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那么货币政策不仅会对股票价格产牛影响,也一定会对股票交易量等产生影响。尽管一般而言,量与价是正相关,量是价的基础,但二者经常会非技术性地互相背离,而这一点,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国内外学术界几乎没有人研究。

(2)现存的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只关注货币政策对总体股票市场的研究,而对各行业股票和个股的影响的研究则寥寥无几,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并解决。

(3)目前这一领域,国外的理论研究已经相对比较成熟。由于中国股票市场起步较晚以及股票市场体制不完善等客观原因的存在,所以国内学者对此研究相对而言较少。相关研究主要从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开始出现,国内学术界对于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也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而且,在实证研究中结合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和宏观经济环境等具体国情综合分析的文章较少,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针对性的研究较少且分歧较大。

参考文献:

[1]陈姝.货币供应量及流动性与股票市场关系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0(11).

[2]范建华.股票市场稳定性与货币政策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3]鲁牧融.中国货币供应量与股票价格关系的探讨[J].金融经济,2011(2).

[4]王培辉.货币冲击与资产价格波动:基于中国股市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10(07).

[5]徐琳.我国货币政策和股票市场相互影响关系的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1.

[6]肖卫国,袁威.股票市场、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货币需求[J].金融研究,2011(4).

[7]周晖.货币政策、股票资产价格与经济增长[J].金融研究,2010(2).

货币市场论文范文6

【关键词】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利率传导机制;货币市场利率

1 导言

货币政策的传导问题是货币政策研究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研究范畴。研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揭示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规律性,分析其有效性,可以从中找出保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顺畅有效的政策措施,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利率政策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

国内外学者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传导机制做了大量研究。赵伟,朱永行和王宇雯(2013)认为,由于利率尚未完全开放,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中利率传导并不是十分有效,当前仍以信贷渠道传导为主。高山,黄杨和王超(2015)认为,央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操作从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但是这一变动很难促成市场利率的有效变动,这降低了货币政策对市场利率的传导效应,进而说明我国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的有效性较低。根据已有的研究来看,信贷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已经得到了较多的证明,但对于利率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的实证研究争议较多,本文将主要关注我国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2 我国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检验

由于央行管制的存贷利率在时间序列上看,其变动特点是非连续的、阶梯状的波动,利用管制利率进行回归分析将导致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在下文的分析中,我们将把货币市场利率作为利率变量进行检验。本文根据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月度数据建立一个向量自回归模型。

2.1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有效性的模型构建及检验

本文选取的宏观经济指标有房屋新开工面积、出口额、进口额、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本文选取的政策指标有M1、M2、财政支出、货币市场利率(即SHIBOR)。

2.1.1货币利率对实体经济变量的影响

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本文认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SHIBOR只对部分实体经济变量有着显著的解释能力。除了对房屋新开工面积和出口额,货币市场利率SHIBOR对其它实体经济变量没有显著的预测能力,说明房屋新开工面积和出口额是一个对货币市场利率比较敏感的实体经济变量。同时实证结果也说明了货币供给量M2的预测能力较强,优于M1,也优于货币市场利率SHIBOR。

在典型市场经济国家中,货币市场利率对宏观经济变量有着较强的解释能力。但在笔者的实证检验中,可以看出货币供给量比利率对实际变量的解释能力更强。货币供给量影响着消费、产出和利率的波动,是宏观经济变量运动的源动力之一,这说明直到现在,影响中国货币政策变量的核心因素仍然是货币供给量,而不是市场利率。显而易见,中国利率没有市场化,货币供给影响投资无须借助于利率,传导机制的链条在利率上并不顺畅。

2.1.2货币市场利率对CPI的影响

除了对实体经济变量的影响较为显著外,我们还要分析货币市场利率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除了SHIBOR以外,我们还加入了其它货币市场利率指标,包括3个月国债、1年期国债和10年期国债等。

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是CPI显著的格兰杰原因。这表明货币市场利率对CPI的短期波动的影响很有限。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之所以是CPI显著的格兰杰原因可能是因为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所蕴含的通胀预期较好地引导了CPI的波动。利率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表现为长期利率对通货膨胀率的调控能力,引导通胀预期。

2.2实证检验的结论

实证检验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至少是局部有效的。在对实体经济变量的影响上,作为“准市场利率”的货币市场利率对部分实体经济变量有较强的解释能力,甚至优于M2的解释能力,但对另外一部分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的影响不显著。依托于向量自回归模型,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M2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更为出色。M2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调控宏观经济;而利率在时间序列上的解释能力相对较低。但是通过方差分解可以看出利率的波动对实体经济的解释能力较强,并且作为M2调控的传递渠道,说明利率在宏观调控中表现出传导机制的作用。此外,在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上,货币市场利率对通货膨胀率的短期调控能力较弱,货币市场利率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长期利率对通货膨胀率的调控能力很显著,长期利率所蕴含的通胀预期很好地引导了CPI的波动。

3 结论

本文的实证研究的结论表明,我国的利率传导机制是局部有效的,而利率管制等因素是我国利率传导机制存在缺陷的主要原因。我国正处于金融深化的过程中,金融体制仍在不断完善中,金融抑制和市场分割体现在多个方面。在讨论我国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时,货币市场中“价格双轨制”的特点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由于居民和企业面临的存贷利率是受管制的,存贷利率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的利率政策决定,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货币供给量对存贷利率没有显著影响,受管制的存贷利率对产出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也没有显著影响,传统的货币政策理论中所阐述的“存贷利率传导机制”在中国不显著。

另一方面,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正在推进过程中,在存贷款利率完全放开之前,金融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国的货币市场利率正在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作为“准市场利率”的货币市场利率对部分实体经济变量有较强的解释能力,甚至优于M2的解释能力,但对另外一部分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的影响不显著。在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上,货币市场利率对通货膨胀率的短期调控能力较弱,货币市场利率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长期利率对通货膨胀率的调控能力很显著,长期利率所蕴含的通胀预期很好地引导了CPI的波动。

参考文献:

货币市场论文范文7

关键词:货币政策;股市;动态效应;SVAR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1.2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1-68-03

一、引言

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在经历了持续的扩张期之后进入紧缩期,货币政策在2008年经历了5次降息之后,于2010年步入加息和存款准备金提高阶段。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同期也出现了几轮明显涨跌。并相应地出现一定时期的涨跌趋势。对经济现象的观察发现货币政策和股市之间存在联动。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金融领域研究的热点,这一方面是由于资本市场的存在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产生了影响,使货币当局对货币政策的把握能力受到了削弱,另一方面,货币政策作为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而对股市能产生重大影响,以逐利为目的的投资者自然对货币政策的股市效应产生强烈的兴趣。本文正是基于对经济现象的观察和对理论意义的分析提出了货币政策的股市效应这一研究主题,试图回答如下问题:货币政策的哪些指标对我国股市产生影响?影响性质和效力又如何?效力的动态性如何度量?

二、理论阐述与文献回顾

货币政策与股市的关系,各主流经济学派都有相关的理论阐述。费雪的货币数量论认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价格水平(包括实物商品和金融资产)与货币流通量成正比。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利率是影响投机动机的决定性因素。弗里德曼认为金融资产预期收益会通过持币的机会成本影响货币需求,同时货币需求又反过来影响资产选择。理性预期学派认为预期到的货币政策对经济是中性的,只有未预期到的货币政策才对经济产生影响。同时,有效市场理论把理性预期的思想应用到了资本市场中,认为只有弱式有效市场中货币政策才对股市形成动态影响。上述各派理论存在分歧,货币数量说、凯恩斯学派和货币主义肯定这种关系,而理性预期学派和有效市场理论却否定这种关系。为调和矛盾Cooper(1974)提出了SO-EM模型,该模型的重要特点是加入了预期因素,从而一方面肯定了货币供应量是资本收益率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另一方面指出收益变化可以领先于货币变化。

理论阐明了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影响的存在性和作用的机制,但各派理论考察的角度差异很大,且不同市场、不同历史条件下市场对这种关系的表现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实证分析进行检验。所以,中国这个尚未成熟且处于转型期的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冲击会产生一个怎样的反应便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的一个问题。谢平等(2002)从理论上论证了我国货币数量不再简单地与物价和收入呈比例关系,而与经济体系中所有需货币媒介的交易有重要相关性,并用多元回归方法进行定量和实证分析。瞿强(2001)就政策操作层面上对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进行了总结,指出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要“关注”,但不要“钉住”。易纲、王召(2002)通过建立货币政策的股市传导机制理论模型,推导发现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有影响,货币数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不仅取决于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还取决于股市。孙华妤、马跃(2003)在提出综合理论框架基础上运用动态滚动式VAR方法对货币政策与股市的关系进行分析,印证了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影响。陆蓉(2003)通过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研究了不同货币政策控制方式下各货币政策变量对股市的冲击,发现在货币政策的直接调控方式下,贷款限额管理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较大,间接调控方式下,货币市场利率对股票市场的影响逐渐显现。刘松(2004)用趋势分析、协整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货币政策与股市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用年度数据存在影响作用而月度数据不存在。崔畅(2007)通过SVAR模型分析股市在低迷和高涨阶段对货币政策冲击的不同反应,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作用在低迷和高涨阶段都具有有效性。

对文献的梳理发现,我国学者已经从理论上阐明了我国货币供应量对我国股市的影响,并且股市的波动也得到了货币政策的关注,同时,股市对货币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由于使用的实证研究方法不甚完善并且变量的选取和处理严谨性不高,使得实证结果的可靠性很难令人满意。本研究基于SVAR和更严谨的变量选择与处理来研究我国股市的货币政策动态效应。

三、股市对货币政策动态效应的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取与处理

本研究选取的变量包括四类:宏观经济变量、物价变量、货币政策变量、股票市场变量。使用月度数据,研究期为2000年1月至2010年8月。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替代的科学性,四类变量的变量选择如下:宏观经济的变量为工业增加值,物价的变量为定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基期为2000年1月,基期值为1)。货币政策的变量为M0、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银行间7天同业拆借利率,股市的变量是上证综指。数据来源是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中国统计局网站和国泰君安大智慧软件数据库。本文所有数据处理都由计量软件E-views5.1完成。

货币政策变量的选择逻辑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分总量目标和价格目标,我国利率体系中只有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已放开,使得货币供求价格能通过市场的力量形成,而很多机构投资者都已成为拆借市场的主体,这样拆借市场利率能够很好地体现资金投资股市的机会成本,所以选择了交易量最大的七天期同业拆借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价格目标的指标。总量目标的变量,我们选择了M0和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理由是:我国学者研究发现我国的货币供给体现了一定的内生性,对于宽口径的M2的控制难度越来越大。央行只能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和央行票据业务影响M0,此外,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式虽然从1998年开始放弃贷款控制的直接方式而转向货币总量的间接控制,但央行的新增贷款计划却每年还在做,各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受到央行的紧密追踪,贷款仍受到计划贷款总量的约束,可见金融机构贷款仍然是货币政策关注的重要指标。

对这6个变量的月度数据分别做如下处理:先用X-11乘法季节调整对M0、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和工业增加值进行平滑以消除季节趋势,再除以定基消费价格指数消除通胀影响,然后取对数消除异方差,处理后的数据分别用inmO、indky和Ingvz表示。对银行间7天同业拆借利率减通胀率取实际值。用t11表示。对上证综指取对数,用

insz表示,上证综指取对数后,对数差就表示对数收益率。定基消费价格指数用wjzs表示。

(二)扩展(Lag-Auented)VAIL模型的建立

SVAR模型和VAR模型对变量的单整性协整性要求不同。对于无约束的VAR模型,若变量平稳,则可直接用水平数据建立模型,此时的模型估计是有效的:若变量非平稳但协整,则可对数据进行差分建立具有协整约束的VAR模型,以获得有效的模型估计。可见,变量平稳性及协整关系对VAR模型是非常重要的,但SVAR模型中变量的平稳性及协整性已有文献并无深入、系统的探讨。大多直接采用变量的水平值进行估计。但这样建模对模型滞后阶数的选择与通常的做法有差异。Todaand Yamamoto(1995)研究表明,采用扩展(Lag-Augmented)VAR模型方法可以不考虑变量单位根个数及协整关系。这种方法采用P+K一作为模型内生变量的滞后阶数,其中KMmax为变量时间序列的最大单整数,P为根据通常判定准则确定的VAR模型的滞后阶数。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避免以协整为依据所建立的VAR模型可能存在的严重事前检验误差而得出有偏的实证结论,且简单易行。本研究将以此方法建模。

SVAR模型是在VAR模型基础上对其误差项进行结构分解得到的。于是先建立包含4个内生变量(Idkv、InmO、tll和Insz)和两个外生变量(Ingyz和wjzs)的VAR模型,区分内生和外生的原因是:作为研究货币政策对股市冲击的系统,为尽可能准确地估计出冲击的直接作用,必须把影响股市的两大宏观要素工业增加值与物价水平包含在分析系统中,但内生变量的增加会造成模型待估参数以所增加内生变量数目的倍数增多,待估参数的增加会造成自由度的损失并直接影响到模型参数估计的精度,权衡利弊我们把Ingyz和wizs作为模型的外生变量来处理。其次确定扩展(Lag-Augmented)VAR模型的滞后阶数,需确定模型内生变量的最大单整阶数以及无约束VAR模型的滞后阶数。对Indky、InmO、tll和Insz进行ADF检验(检验的方程都含趋势项与截距项,方程的滞后阶数都为12)最大单整阶数为1,即kmax=1。对无约束VAR模型的滞后阶数的检验发现5个判定准则中有4个在5%的显著水平下判定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另一个判定为l,所以无约束VAR模型的滞后阶数p=2。所以,我们建立的VAR模型的滞后阶数为3。

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只有模型是平稳时才有意义,SVAR模型对平稳性有同样的要求。VAR模型平稳的充要条件是模型系数行列式的所有特征值都在单位圆以内。对所建立的VAR(3)进行平稳性检验发现条件满足,可进行脉冲分析和方差分解。同时。残差的LM自相关检验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但进一步分析表明,各随机冲击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有必要识别结构式冲击,

(三)对SVAR模型同期相关关系矩阵的约束及矩阵的估计

要识别出机构式冲击需求出同期相关关系矩阵,而求同期相关关系矩阵需施加k(k-1)/2个短期约束(高铁梅,2003)。于是,对本文4个内生变量和2个外生变量的SVAR(3)需施加6个短期约束,本文施加的是零约束,表明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随机冲击没有当期反应,分别是:InmO对来自Insz的冲击为零;Indky对来自Insz的冲击为零tll对来自Insz的冲击为零;lnm0对来自tll的冲击为零:Indky对来自tll的冲击为零;Indky对来自InmO的冲击为零。上述约束的理论依据是:我国货币政策没有把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所以有了前3个约束:我国现金流通量Mo主要受到巨额外汇储备的影响。具有被动吸收外汇的特征,所以第4个约束也可行;我国央行每年都有信贷计划,商业银行普遍存在惜贷现象,且中小企业长年受融资难困扰,使得贷款对利率不敏感,可见第五和第六个零约束也成立。在施加了6个零约束之后,SVAR模型正好可识别,此时根据变量顺序Ind,kv、InmO、tll和Insz估计出结构因子矩阵A、B。

(四)SVAP,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用结构因子矩阵A、B对VAR的误差项进行分解,可得同期独立的随机干扰项,据此得出脉冲响应函数就不再含有其它内生变量的交叉冲击。从而能更精确度量出变量冲击对系统的影响,这是SVAR脉冲响应函数的优点。本研究探讨股市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动态效应,所以仅给出股市对一单位标准差货币政策变量结构新息冲击的响应轨迹(如下图所示),滞后长度为12期,图中横坐标表示冲击发生后的时间间隔(单位:月),纵坐标表示对冲击的反应程度(单位:百分数)。图中实线部分表示脉冲响应轨迹。虚线部分表示5%的置信水平。

由上图可知: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对股市的冲击作用是负向的且非常微弱,出现负向冲击与我们的经验是相反的,这种冲击到第三期才开始显现,到第十期冲击作用趋于消失。在第五、六、七期这种影响达到最大,此时达到0I01%左右。基础货币供应量M0对股市的冲击作用为正向且较显著,这种冲击从当期显现且冲击作用稳步上升,到第六期达到较高水平,之后一直保持在该水平而无明显下降,说明基础货币供应量对股市的冲击作用较明显且持久。货币市场利率对股市的冲击效力较小,整体上是负向的且持续期较短,第八期之后影响就趋于零了,滞后三、四、五、六期的影响相对较明显,但在第二期却出现了令人费解的正向冲击。

整体上看,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基础货币上,货币市场利率对股市虽有影响,但很微弱。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对股市的影响却是出乎意料的负向,影响力也很微弱。

四、结论

本文用2000年1月至2010年8月的月度数据,建立4个内生变量(Indky、InmO、tll和Insz)和2个外生变量(Ingyz和州zs)滞后三阶的SVAR(3)模型,并求出正交化的脉冲响应函数以分析该时期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动态影响效力,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我国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影响途径主要是基础货币供应量M0,这种影响途径较显著且持久,影响的最大值在六个月后出现。基础货币对股市的追逐,说明了我国投资渠道的匮乏,现金持有者只能通过投资高风险的股市来实现金钱的时间价值。但现金的高流动需求一方面使得投资股市蒙受较大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股市的波动。不利于金融稳定。

第二。我国货币市场利率对股市的影响很小。虽然我国当前有一定数量的券商和基金参与了货币市场的交易,但是从数据的检验结果看股市对货币市场利率还不敏感,这说明了机构投资者在稳定股市方面的作用尚未显现,我国股市的投机氛围依然浓重。

第三,我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对股市的影响呈微弱负向关系。这与经验相反,本文认为这与我国商业银行贷款结构与企业投资效率有关。如果企业对商业银行形成一种倒逼,那么贷款的增加未必表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所以未必对公司的股票有正向影响。如果企业的投资效率不高,根据财务管理原理,项目的净现值可能为负。此时贷款的增加却可能对公司股价形成负向影响。

参考文献:

[1]瞿强,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J],经济研究,200l,(07)。

[2]谢平、焦瑾璞,中国股票发展与货币政策完善[J],金融研究,2002,(04)。

[3]易纲、王召,货币政策与金融资产价格[J],经济研究,2002,(03)。

[4]孙华妤、马跃,中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系[J],经济研究,2003,(07)。

[5]陆蓉,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效应的度量[J]统计研究,2003,(08)。

[6]刘松,中国货币供应量与股市价格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4,(02)。

[7]崔畅,货币政策工具对资产价格动态冲击的识别检验[J],财经研究,2007,(07)。

[8]楚尔鸣、鲁旭,基于SVAR模型的政府投资挤出效应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8,(08)。

货币市场论文范文8

关键词:货币政策 股票市场 状态空间模型

一、引言

自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1991年7月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营业以来,我国股票市场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我国股票市场上市公司总数达到2342家,流通市值达到16.49万亿元,而股票总市值也已达到了21.46万亿元,证券化率已达45.54%,以上数据显示,随着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及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资源配置功能等逐渐显现出来,股票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根据市场有效性假说,股票一种作为金融资产,其价格会受到不断传达至股票市场的新信息的影响。货币政策作为政府调整宏观经济的一种手段,其所传递的信息也将会对股票市场的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对于货币政策影响股票市场的渠道和效果各国经济学家尚没有统一的定论。

二、文献综述

国外已有的文献主要从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两个方面研究货币政策是否对股价产生影响,且结论也不尽一致。Bernanke(2005)研究表明,联邦基金利率预期之外下降25个基点,股价指数将会增长1%,非预期的货币政策变动对股票市场的超额收益有很大的影响。Nuno Cassola(2008)等对欧洲GDP、M2、短期利率、债券收益率及股价指数之间采用S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利率和资产价格在欧洲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股市的周期性波动与货币政策的短期冲击密切相关。Leitemo(2009)研究发现,股票实际价格和利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关系,联邦基金利率升高100个基点,股票实际价格立刻下降7%-9%。Edouard Challe等(2011)研究表明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变动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符合经验估计,预期之外的名义利率变化对股票价格会产生显著的影响。联邦基金利率变动25个基点,会使股票指数变动0.5%到2.3%不等。

国内学者在研究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关系时,主要选取的变量包括货币供应量、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银行信贷规模等。一些学者认为货币政策不能显著地影响股票价格。如孙华妤、马跃(2003)采用滚动式VAR模型进行研究,发现货币供给量对股市影响不大,并且存在时滞。张蕾、郑振龙(2007)对1996-2006年短期利率与上证综指间的动态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2002年之前利率与股指之间有微弱的动态负相关性,但在2002年之后这种负相关性逐渐增强,表明我国金融市场存在分割性并逐步走向成熟。

另一部分学者则通过实证研究认为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有着显著的影响。如刘文超、韩非(2010)运用协整回归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同比变动同股票市场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其中M0和M1的同比增速是上证综指的格兰杰原因。货币政策在紧缩期对股市的负面作用大于其在扩张期的积极影响。郑鸣,倪玉娟(2011)运用MS―VAR方法分析货币政策与沪、深股市收益率的动态相关性及与股票市场特征的关系。实证表明,货币供应量与股市的相关性比利率与股市的相关性要高。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目前学者研究在研究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时,大多采用固定参数模型,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对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货币政策存在着一些不可观测的因素,采用上述固定参数模型难以准确反应现实情况。近年来,由于经济改革、外界冲击和政策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经济结构逐渐发生变化,货币政策冲击对股市的影响也越来越不固定,因此需要构建时变参数模型才能更好地反映货币政策对股市影响的动态性。本文拟采用时变参数的状态空间模型对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进行分析。

三、实证研究

状态空间模型表达了由于输入引起系统内部状态的变化,并由此使输出发生的变化,是反映动态系统的完整模型,它不仅能反映系统内部状态,而且能揭示系统内部状态与外部的输入和输出变量的联系。

(一)变量的选取与数据处理

本文采用上证综合指数的对数的差分即上证综指收益率(dlnindex)作为自变量,采用广义货币供应量对数的差分即货币供应量变化率(dlnm2)、利率对数的差分即利率变化率(dlnr)作为自变量建立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本文设定了一个虚拟变量t来考察货币政策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对股市影响的效果。

本文选取样本为1997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月度数据。数据均来自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二)单位根检验

采用时间序列建模,为避免伪回归问题,要求序列是平稳序列或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需要先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广义货币量(M2)、利率(R)、上证综合指数(index)的对数序列在5%的置信水平下均为一阶差分平稳过程,即都是一阶单整时间序列。

(三)协整检验

Johansen协整检验是一种以模型为基础的检验回归系数的方法,它能够同时对多变量进行协整检验。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各变量之间都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

(四)状态空间模型分析

利用状态空间模型的时变参数模型来研究上证综合指数收益率(dlnindex)、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dlnm2)、利率变化率(dlnr)之间的关系,t为虚拟变量,以实行股权分置改革为界,2005年12月以前取0,2006年1月以后取1。该模型的量测方程为:

@signal dlnindex=c(1)*t+sv1*dlnm2+sv2*rr+sv3

其状态方程为:

@state sv1=sv1(-1)

@state sv2=sv2(-1)

@state sv3=c(3)*sv3(-1)+c(4)*sv4(-1)+c(5)*sv5(-1) +[var = exp(c(2))]

@state sv4=sv3(-1)

@state sv5=sv4(-1)

估计得到如下结果,括号内为z统计量:

(-8.36E+08)

(8.07E+12) (-3.90E+15) (-6.21E+13) (-1.29E+13)

经过z统计量检验,上述模型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显著的,进而可以得到广义货币供应量变化率和利率变化率对上证综指收益率的弹性变化趋势,如图1、图2所示:

图1广义货币供应量变动率对上证指数收益率的影响系数

图2利率变动对上证综指收益率的影响系数

从图中可以发现在1997年-1999年间,我国股市变动剧烈,货币供应量变动和利率变动对股市影响十分显著。在此期间广义货币供应量变动率对上证指数收益率的影响系数为[-0.044,0.26],利率变动对上证指数收益率的影响系数为[-0.153,0.59],并且变动十分剧烈。究其原因,1997年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对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央行开始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逐月增加,利率不断降低,银行信贷不断增加,从而使我国股票市场在1998年5月前后走出了一波不断上涨的行情。这一时期货币政策对股市收益率的影响十分显著。此后,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显现,股票市场逐渐恢复稳定,虽然央行继续坚持执行积极的货币政策,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保持在15%左右,利率水平维持在3%左右,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的预期比较稳定,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未现巨大波动。即便是1999年至2001年的牛市行情,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影响的系数也变动较小,在这一阶段,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影响有所减弱。

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开始实行,并于2006年全面展开。我们发现,股改前后,影响系数有着显著的变化。股改之前,由于国家法人股的无法上市流通,市场流通股规模较小,因而股票市场受货币政策影响的变动幅度也较小。股权分置改革后,央行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货币供应量增速依然维持在15%左右,但利率始终在3%以下,居民储蓄率不断降低,大量的资金涌入股市,促使我国股市走出一波前所未有的牛市行情。从图中结果可以看出,2006年以后,货币政策对股市影响的系数变动率有所增大。货币供应量变化率对上证综指收益率的影响不断增强,从2006年7月的0.001增加到2011年12月的0.071,并在09年以后影响逐步减弱,而利率变化率对股市收益率的负向影响则从0.05增加至0.37,并在09年以后逐步增强。这也一定程度上表明股权分置改革提高了我国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力度。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为了克服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并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增速一度达到30%,利率降低到1%以下,并在1.5%左右波动,股票市场出现了上升行情。随着经济的企稳回升,资产泡沫凸现,为了抑制资产泡沫,国家开始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增速有所放缓,利率也有所提升,股市也表现出了疲软的态势,这与图中曲线的斜率变缓,利率变动率的系数为负并不断增加相吻合,这表明在这一段时间,货币供应量变化率对股市的影响是显著的,但是影响作用在减弱,而利率变化率对股市的影响作用却在加强,这也能解释在利率调整公告前后,股市出现巨大波动的原因。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采用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实证分析了股指收益率与货币供应量变化率、利率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货币政策调整对股票市场影响是显著的,但是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手段对股市的影响效果是不同的。在经济危机时期,货币政策的微小变动都会带来股市的巨大波动,并且货币供应量增速越高,股市收益率水平越高,提升利率对股市的抑制作用要比降低利率对股市的促进作用要大。在经济过热时期,货币供应量变动对股市收益率的影响较小,但利率变动对股市收益率的影响依然显著,并且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提高利率会降低股市收益率,反之亦然。股权分置改革提高了货币政策的股票市场传导的有效性,使得股票价格对货币政策信息的反应更加灵敏。

鉴于货币政策对股市影响的有效性,结合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虽然稳定币值和促进经济增长仍是央行的首要任务,但货币政策应适当关注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并将股票价格等指标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可以适时建立股票价格波动的监控体系。从长远来看,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不仅仅是确保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更应当是保证金融稳定,不仅包括物价稳定,还应包括银行体系的利率稳定和汇率稳定以及股票价格在内的资产价格的稳定。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来看,央行应着重推进利率的市场化进程,强化利率传导机制的作用,提高利率变动对金融资产价格变化的传导效应。

参考文献:

[1]孙华妤,马跃.中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系[J].经济研究.2003;7

[2]张蕾、郑振龙.股票价格与短期利率动态相关性的实证分析[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5

[3]刘文超、韩非.我国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影响的不对称性分析[J].上海金融.2010;9

货币市场论文范文9

关键词:货币政策;票据市场;传导机制;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09)03-0044-06

Research of Chinese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Via Commercial Paper Market

ZHANG Zong-yi, GU Min

(School of Economy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400044,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zed of the mechanism and feasibility of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in Chinese commercial paper market, this paper uses VAR (Vector Auto-regression),Granger Causality Tests and IRF(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to carry out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Chinese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via the commercial paper market during Dec.2001-Dec.2008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policy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monetary policy; commercial paper market; transmission mechanism; VAR model

1 引言

票据市场是指票据的承兑和贴现市场,是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回购市场等其他货币市场相比,票据市场不仅是金融机构进行流动性管理的重要场所,也是企业进行短期融资的重要场所,因此票据市场对货币政策反映十分灵敏。据统计,自2008年9月份人民银行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短短三个月时间,票据贴现余额就由9月末的1.49万亿增加到12月末的1.89万亿,其增加额约占同期各项贷款增加额的30%,较好地落实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由此可见,我国票据市场已成为中央银行传导货币政策的重要平台,因此开展对我国票据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研究,对于进一步发挥我国票据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功能、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文献回顾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外一些学者就已经注意到了票据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Friedman & Kuttner[1]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商业票据与短期国债的利差包含了未来实际总产出的有关信息,因此可以将其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中介目标。Kashyap、Stein & Wilcox[2]等认为,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导致企业外源融资结构发生变化,在银行贷款减少的情况下,企业会更多地依靠商业票据进行融资,导致票据市场利率提高。Boschen & Mills[3]运用相量自回归(VAR)模型分析认为,货币政策冲击会对包括商业票据利率在内的多个货币市场变量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持续的时间较短。

与国外相比,尽管国内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效用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但针对票据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效用方面的研究开展较少,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对票据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及存在问题的分析上。唐雪莲[4]分析了我国票据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制约,并就进一步发展票据市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提出了政策建议。许世琴[5]分析了票据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以及我国票据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存在的问题,并就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提出了有关建议。白娜、张亚珍[6]从实务的角度对票据融资快速发展导致货币虚增的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对发展我国票据市场提出了相关建议。总体上看,上述文献为系统了解我国票据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对货币信贷运行的影响等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但由于均未进行实证研究,有关研究成果难免缺乏说服力。为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本文将在总结分析票据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及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相量自回归模型(VAR)、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IRF)等计量分析方法,对2000年12月~2008年12月我国票据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应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本文研究,希望能为更好地发挥我国票据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功能、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帮助。

3 票据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机制及前提

根据传统的IS-LM模型,货币政策是通过利率的变化来影响实体经济的,其作用的发挥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货币政策在金融系统中的传导,即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改变货币市场利率;第二个阶段是货币政策通过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即变化了的市场利率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由于票据市场的参与主体包括企业、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三方,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通过票据市场直接将货币政策意图传递给实体经济,实现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根据货币政策在票据市场上的传导过程,可以将其传导机制表示为:货币政策操作票据市场利率票据融资规模总产出。具体为,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使票据市场利率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企业在票据市场上的融资需求,导致票据融资规模发生变化,进而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导致总产出发生变化,由此实现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从上述票据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以发现,为确保票据市场传导货币政策功能的有效发挥,至少需要具备三个前提条件:一是票据市场具有一定的规模,能够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提供足够的回旋空间;二是票据市场利率实现市场化,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影响票据市场利率;三是票据融资是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票据融资规模的变化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影响。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票据市场已初步具备这些条件。

3.1 票据市场发展迅速,市场交易量和存量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国票据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票据融资余额和票据交易额分别由2000年的0.2万亿和0.6万亿猛增至2008年的1.9万亿和13.5万亿,年均增幅分别为37%和46%。此外,与同属货币市场的同业拆借市场相比,2000年票据交易额为同业拆借交易额的96%,2008年增至99%。随着票据市场的快速发展,票据市场已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提供了较大的回旋空间。

3.2 票据市场利率已初步实现市场化,能较为准确地反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

1998年3月,人民银行放开了票据转贴现利率,转贴现利率基本实现市场化,成为继同业拆借利率和债券回购利率后,又一个能灵敏反映市场资金供求情况的利率指标。而同时,票据贴现利率也逐步由主要参照再贴现利率的利率形成机制变为主要参照转贴现利率、同业拆借利率或债券回购利率等货币市场利率的利率形成机制。随着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的正式运行,票据贴现利率与Shibor的相关度也不断提高。可见,票据市场利率已基本实现市场化,能较为准确地反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因此中央银行可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影响票据市场利率,并通过票据市场将货币政策意图传递给实体经济。

3.3 票据融资已成为企业短期融资的重要方式,对企业产出影响较大

与贷款相比,票据融资更为便捷,加上市场化的票据融资利率往往低于管制的贷款利率,因此票据融资逐渐成为企业短期融资的重要渠道。2008年,我国新增票据融资0.7万亿,占企业新增短期间接融资(短期贷款+票据融资)的39%,占各项新增贷款的13%。

3.4 票据经营专业化程度提高,为活跃市场交易创造了条件

随着票据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为防范票据风险,增强竞争优势,近年来我国票据市场出现了明显的经营集中化和专业化趋势。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两种模式的票据市场专营机构,一种是以工商银行为代表设立的全国性票据营业部,另一种是各股份制商业银行设立的票据贴现窗口[7]。作为票据市场的交易主体,票据专营机构通过大量转买、转卖票据,发挥着做市商的职能,有效提高了票据市场交易的活跃性,促进了票据交易价格形成,为票据市场传导货币政策创造了条件。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票据市场已初步具备了传导货币政策的条件,下面我们将对我国票据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应进行实证分析。

4 票据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实证研究

4.1 实证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对我国票据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应进行实证研究。VAR模型是描述变量间动态关系的一种实用方法,常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以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从而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形成的影响,是各国学者研究货币政策及其传导效应的常用工具。一般的p阶无约束VAR(记为VAR(p))模型具有如下形式

Yt=A1Yt-1+A2Yt-2+…+ApYt-p+et, t=1,…,T(1)

其中Yt是一个k维向量,p为自回归滞后阶数,et是k维扰动向量,并且et与t-1期及其以前的变量不相关。

根据VAR模型的特点,确定本文的研究思路为:首先,建立包含票据市场利率、票据融资规模和总产出在内的VAR模型,并基于该模型进行协整检验,以确定票据市场利率、票据融资规模和总产出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随后,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分析票据市场利率对票据融资规模、票据融资规模对总产出的作用效果;最后,利用VAR模型的动态模拟技术――脉冲响应函数,对票据市场利率对票据融资规模、票据融资规模对总产出的影响进行动态模拟,以更直观的方式比较其传导效应。

4.2 变量选择

根据对票据市场传导货币政策机制的分析,货币政策通过票据市场进行传导的过程为:货币政策操作票据市场利率票据融资规模总产出,因此本文根据该传导过程进行变量选择。从票据市场利率看,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票据市场,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以点对点、面对面的询价为主,因此还难以对整体票据市场利率进行统计,因此本文选择与票据市场利率具有较强相关性的同业拆借利率作为票据市场利率的变量。从票据融资规模看,以票据贴现作为其变量。从总产出看,一般是用GDP来度量,但由于我国只公布每季度的GDP数据,没有GDP的月度数据,因此本文以工业增加值来近似代替GDP作为总产出的变量。此外,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进入VAR模型的变量,以解决价格水平在紧缩性政策冲击下不降反升的所谓“价格迷”现象。

4.3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样本区间为2000年12月~2008年12月,所有数据均为月度数据,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记为LL;票据贴现利用X-11方法进行季节调整,并作对数处理,记为PJTX;工业增加值经过居民消费价格月定基比指数(基期为2000年12月)调整后得到实际值月度工业增加值,然后利用X-11方法进行季节调整,并作对数处理,记为GYZJZ;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采用月同比指数,记为CPI。

4.4 平稳性检验

由于大多数经济指标的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对这类时间序列进行回归分析时往往会出现“伪回归”现象,从而导致分析结论无效。因此在进行VAR估计前,首先需要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方法对上述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过程中,滞后项的确定采用AIC准则和SC准则,检验结果见表1。检验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所有变量的水平序列都是非平稳的,而它们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即都是I(1)序列。

4.5 协整检验

根据协整理论,虽然一些经济变量本身是非平稳序列,但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这种线性组合反映了变量间的长期稳定关系,也即协整关系。根据ADF单位根检验结果,由于LL、PJTX、GYZJZ和CPI的时间序列都是I(1)序列,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因此可以对它们进行协整检验。本文运用的Johansen多变量协整检验是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检验方法,因此在进行检验前,必须首先对VAR模型进行估计。由于我们已确定了VAR模型中包含的变量为LL、PJTX、GYZJZ和CPI,因此需要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k。综合AIC信息准则和SC信息准则,最终确定k=3。基于该VAR(3)模型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检验结果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变量LL、PJTX、GYZJZ和CPI的时间序列存在1个协整关系,因此我国票据市场有传导货币政策的可能性。

4.6 格兰杰因果检验

协整检验说明LL、PJTX、GYZJZ和CPI的时间序列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并不能说明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因此本文将对上述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从而进一步明确货币市场利率与票据融资规模之间、票据融资规模与总产出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3。从检验结果看,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货币市场利率(LL)与票据贴现(PLTX)之间、票据贴现(PLTX)与工业增加值(GYZJZ)之间均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货币市场利率变化会引起票据融资的变化,而票据融资的变化也会引起总产出变化。因此,在我国货币政策的票据市场传导机制是存在的,我国票据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较为显著。

4.7 脉冲响应分析

格兰杰因果检验证明了我国票据市场具备传导货币政策的功能,为了对我国票据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应进行更为直观的分析,下面本文将运用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IRF)进行分析。IRF描述的是一个内生变量对一个标准单位误差的反应,具体地说,它描述的是在随机误差项上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新息冲击后,对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由于各变量进入VAR模型的顺序会影响模型的分析结果,因此本文根据货币政策通过票据市场传导时,各变量发生作用的先后顺序,确定进入VAR模型的变量顺序为:LL、PJTX、GYZJZ、CPI。由于CPI是为解决“价格迷”而进入VAR模型的,因此将其置于GYZJZ之后。

下面,我们基于上述VAR(3)系统进行脉冲响应分析。首先,给货币市场利率(LL)一个Cholesky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得到关于票据贴现(PJTX)的脉冲响应函数图(图1);然后,给票据贴现(PJTX)一个Cholesky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得到关于工业增加值(GYZJZ)的脉冲响应函数图(图2)。在图1和图2中,横轴均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间数(单位:月),这里选择时间滞后为24期。图1的纵轴表示票据贴现,实线表示票据贴现对货币市场利率冲击的响应函数;图2的纵轴表示工业增加值,实线表示工业增加值对票据贴现冲击的响应函数。

从图1可以看到,票据贴现在货币市场利率的正向冲击下,前两个月反应不太稳定,但从第3个月开始持续出现负向响应,并在第11个月达到响应峰值,为-2.9%,此后负向响应逐步减弱,到第24个月衰减为-1.5%。这说明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对票据贴现的影响是反向的,即货币市场利率提高,票据贴现会减少,反之,货币市场利率降低,票据贴现则增加。

从图2可以看到,工业增加值在票据贴现的正向冲击下,前两个月反应不太稳定,但从第3个月开始持续出现正向响应,正向响应在第24个月达到1.3%。这说明票据贴现的变化对工业增加值的影响是正向的,增加票据贴现能够刺激工业增加值增长,而且作用持续的时间较长,反之,减少票据贴现则会起到抑制工业增加值增长的作用。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的结论支持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论,即货币市场利率变化会影响票据贴现,而票据贴现的变化又会影响总产出。同时,通过脉冲响应分析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到,票据贴现变化与货币市场利率变化反向,而总产出变化与票据贴现变化同向。可见,我国票据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存在的,其作用的路径是:货币市场利率票据融资总产出。

5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我国票据市场已初步具备传导货币政策的条件。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票据市场已具备一定的规模,能够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提供较大的回旋空间;票据市场利率基本实现市场化,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影响票据市场利率;票据融资成为企业重要的短期融资渠道,票据融资变化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影响。

第二,我国票据市场已具备传导货币政策的功能,并在传导货币政策中发挥了较为显著的作用。实证研究表明,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可以对票据市场融资规模产生影响,而票据融资规模变化会导致总产出变化。因此,当中央银行以货币市场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时,其货币政策意图可以通过票据市场传导到实体经济中。

第三,票据市场对货币政策反映非常灵敏。由于本文采用了月度数据,从脉冲响应分析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票据市场对货币政策反映非常灵敏,因此,当中央银行以票据市场作为货币政策操作平台时,将大大缩短货币政策传导到实体经济的时滞。

5.2 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发挥票据市场在传导货币政策中的作用,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建立统一的票据市场。只有建立了统一的票据市场,才能形成统一的市场利率,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也只有在统一的市场上,中央银行才能更好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施宏观调控。

第二,进一步丰富票据市场交易工具。在规范发展银行承兑汇票的同时,加快发展商业承兑汇票,促进商业本票的发展,同时适时推出融资性票据,丰富票据市场的交易品种,扩大票据市场规模,更好地发挥票据市场的融资功能。

第三,积极推动票据市场交易主体多元化。积极推动票据专营机构的发展,培育做市商制度,同时有序推进更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基金管理公司、企业及个人投资者参与票据市场交易,促进票据市场交易主体多元化,提高票据市场竞争效率,以合理形成票据市场价格机制。

第四,充分发挥再贴现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增强再贴现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的联动性,合理确定再贴现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贴现利率、转贴现利率之间的利差范围,逐步理顺价格框架体系,以发挥再贴现利率在票据市场利率形成中的信号作用和引导作用。

参 考 文 献:

[1]Friedman B M, KuttnerK N. Money, income, prices, and interest rate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2, 3: 472-492.

[2]Kashyap A K, Stein J C, Wilcox D W. Monetary policy and credit conditions: evidence from the composition of external financ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3, 3: 78-98.

[3]Boschen J F, Mills L O. The relation between narrative and money market indicators of monetary policy[J]. Economic Inquiry, 1995, 1: 24-44.

[4]唐雪莲.票据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J].银行与经济,2003,(6):31-33.

[5]许世琴.票据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的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4,(7):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