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货币资金的用途集锦9篇

时间:2023-07-17 16:30:38

货币资金的用途

货币资金的用途范文1

自1998年我国经济出现通货紧缩以来,中央银行采取的一系列积极的旨在刺激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从现实情况看,其货币政策操作力度是相当大的,然而却与国内市场需求持续不旺、经济增长缓慢的政策实施效果形成了较大的反差。这究竟是因为货币政策本身已经陷入了“流动性陷阱”,还是由于受客观经济新形势的影响,货币政策有效发挥存在时滞?一时间,人们禁不住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

如果仅仅从近几年货币政策的表现就断言货币政策无效,似乎有失偏颇。因为从我国货币政策实践来看,1984年以前,我国的金融政策一直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控制下,因而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确立为中央银行后,其职能和地位得到日益巩固和加强,货币政策也日渐成为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加上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核心地位越来越明显,货币政策在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例如,1993-1996年,为治理因社会总需求过剩而引发的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同时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因而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可以说,这是我国中央银行首次成功地运用货币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其效果是显著的。1998年我国经济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为扩大国内需求、刺激经济增长,中央银行又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应该说,我国治理通货紧缩的货币政策效果也是有的,但发挥得不够,属于弱效应(这似乎验证了凯恩斯学派早已有过的解释:货币政策的紧缩功能强而扩张功能弱)。为此,国内许多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二、对我国货币政策弱效应的辩证分析

1998年以来的货币政策弱效应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是复杂的,必须辩证地加以分析。首先,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具有金融制度的二元结构、金融市场体系残缺与滞后、政府对金融业过度管制等金融特征,因而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评价标准去衡量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因为西方国家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是立足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市场体系完善、机制健全),而应更多地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分析框架。换言之,同样的货币政策,在西方国家能够带动经济的复苏,而在我国却可能无明显效果,或短期有效、长期无效。其次,以物价稳定作为最终目标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货币当局采取的货币政策,我国也不例外。但物价应稳定在什么范围之内,虽然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的实证分析,然而至今还没有一个合理的量化标准。换言之,目前理论界认为的货币政策弱效应是基于不同的监控指标体系之上得出的结论。再者,从理论上说,货币政策的意义就在于货币当局通过改变一定的经济参数,达到影响实体经济活动的目的。因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货币政策目标的选定和传导机制的确定等内部制约因素以及经济开放度、现行汇率制度、金融创新和资本市场现状等外部影响因素,对货币政策有效发挥都有着制约性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1.内部因素的制约

(1)中央银行独立性与货币政策效应分析。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可以自主决定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程度。由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而中央银行自成立起就始终摆脱不了政府的影响,受制于政府的行为;中央银行自主选择货币政策的能力十分有限,独立性较弱。表现在: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既要考虑自身的目标偏好,又要考虑政府部门的目标偏好,因而形成了实为多重目标的单一目标——稳定货币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定位以及我国货币供应具有的内生性[1]与外生性“混合特征”,便明证了中央银行不能独立地随意控制货币供应量。而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基础货币变动都是中央银行意愿决定的,这里还存在着许多经济学家常提到的货币供给的“倒逼机制”过程。然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保持币值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是非常突出的,因此中央银行极有可能迫使自己在多重目标之间寻找平衡。这种弱的独立性,导致货币政策效果难以有效发挥。

(2)货币政策目标与货币政策效应分析。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四个: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然而,从现实情况看,要完全实现这四个目标,达到宏观经济政策效果是不可能的。因为这四者之间存在着内在冲突,会严重削弱政策效果,因而西方许多国家的货币政策相继完成了从“多目标”到“单目标”的转变。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虽然也选定为单一目标,但这一目标实际上却包含着两层含义。由于必须考虑到经济增长的重大政治和社会意义,因而中央银行在兼顾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双重目标的同时,更偏重于经济增长。但在目前我国通货严重紧缩的情况下,究竟应该偏重于经济增长还是保持币值稳定,都会产生“囚徒困境”,[2]削弱货币政策效应。

(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效应分析。货币政策是不能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而是要通过一定的中介来传导货币政策的意图。因此,从某些程度上说,货币政策的效果取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灵活、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就成为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我国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始于1998年,主要是以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为基础的,至今尚未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具体表现在:

第一,凯恩斯学派的传统利率传导途径不符合我国国情。凯恩斯学派认为,利率是整个传导机制的核心,即决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畅通的关键因素是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然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基本上还是实行管制利率,利率的市场化程度很低,同时实体经济对利率弹性也呈现出非预期化特征。因此,用凯恩斯学派的利率传导途径来发挥我国货币政策的作用十分有限。

第二,货币学派的资产相对价格变动传导途径在我国缺乏金融市场支持。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认为,如果货币供应量增加到供过于求的状况,则货币资产的持有者会将多余的货币用于购买各种资产,从而增加产出。也就是说,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是通过公众多余的现金余额支出变动来影响支出和收入,从而达到国民收入的增加。这需要有充裕的货币以及完善的金融市场和丰富的金融资产的支持。而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完善,即使公众有能力也有愿望对其资产结构进行调整,也缺乏可供选择的金融资产。因此,用货币学派的资产相对价格变动传导途径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第三,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以托宾为代表的股票市场传导途径在我国存在现实阻滞。托宾的q理论认为,当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货币供应量上升,利率下降,促使股票价格上涨,q值相应上升,企业也相应增加投资,从而总产出增加。因此,货币政策通过股票市场传导的关键,取决于资本市场的规模、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以及金融市场各子市场间的一体化程度。而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还相当滞后,不仅规模偏小,而且还处于规范发展阶段;另外,我国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几乎完全被割裂,通过股票价格提高形成的财富效应和流动性效应也不是很明显。因此,通过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存在现实阻滞。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主要通过信贷途径。但据李晓西等同志的研究报告,[3]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存在六方面问题:一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机构存在活力不足的问题;二是传导机制的客体即企业存在活力不足的问题;三是货币政策传导的路径过窄;四是货币政策传导速度下降;五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动力和信号有失真问题;六是货币政策传导的环境不容乐观。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发挥。

2.外部因素的影响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快,我国货币政策有效发挥面临着许多新的外部因素的影响,具体包括:

(1)经济开放度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货币政策效应与经济开放度密切相关。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总需求和总供给与国际收支形成了一种紧密的联系,从而使经济运行方式和货币政策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即:货币政策对产出和物价水平的影响程度依赖于经济开放度;经济越开放,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越小,而对物价水平的影响越大。因此,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快,在货币政策实施和传导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国外经济因素的影响。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跨国银行的大量进入,跨国银行可从我国银行业手中抢占大量的业务和市场,影响资金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受到极大的影响;也使得我国现行的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被削弱,因而货币政策效应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现行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由于我国现行的钉住汇率制度缺乏必要的弹性,因此无法及时地对外部冲击作出反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果。具体表现在:第一,由于我国的汇率制度实际上是钉住美元的,因此会出现所谓的“储蓄、投资和通货紧缩”悖论,即越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通货紧缩的预期反而会增大;第二,钉住汇率降低了套利风险,会造成短期资本外逃,投资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受到阻滞;第三,钉住汇率无法及时应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汇率变化,影响进出口增长,进而影响货币政策效应。

(3)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包括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就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来讲,金融创新使得货币供应量脱离了中介目标的基本要求,与中介目标的“三性”(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差距拉大。因此货币供应量是否仍适合继续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已成为现实问题。具体说来,金融创新使得货币供应的内生性增强,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可控性降低;金融创新增加了货币供应定义和计量的难度,降低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可测性;金融创新改变了各层次货币总量的决定因素,削弱了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就货币政策工具来讲,金融创新降低了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效率,弱化了再贴现政策的操作效果。就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来讲,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途径有弱化作用。[4]

(4)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是畸形的,主要有二层含义:一是指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的非均衡发展;二是指资本市场本身的非规范发展。由于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的非均衡发展,尤其是股票市场的高收益,造成了虚拟货币需求猛增,相应降低了货币供应量对实体经济的刺激,削弱了货币政策效应;而资本市场的非规范发展,使得大量银行资金流入股市,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导致货币政策无法顺利传导致实体经济,同样削弱了货币政策效应。在当前中国股市的发展状态下,通过股市上扬促进经济增长只能是一个幻想。[5]

三、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对外开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货币政策有效发挥受到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多。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要求,我们必须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作出适当的调整,尽可能地使货币政策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内部制约因素还是外部影响因素对货币政策的作用,最终都落在了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协调性等方面。以下就此提出调整对策:

1.我国加入WTO后,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对外经济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的外部平衡开始成为我国货币政策制定中必须考虑的经济因素。因此,在强调稳定货币币值这一政策目标的同时,也应关注国际收支平衡,选择汇率目标区作为现阶段的汇率制度安排,这是我国货币政策能否有效发挥的至关重要的方面。另外,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应尽快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物价水平监控指标体系。

2.适时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从总量性指标逐步过渡到价格性指标已是世界性的趋势,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利率弹性的增大,应适时把市场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这既可消除金融创新对中介目标的不利影响,又可消除外资银行业务扩展对中介目标的不利影响。但在目前还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采取渐进调整的策略:即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中介目标,并将外汇存款和外资银行存款纳入货币供应量统计范围,同时参照短期利率指标,逐步过渡到以利率为单一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货币资金的用途范文2

影子银行作为传统银行业务的有效补充,为经济增添了活力,同时也为民间资本开辟了新的投融资途径。在经济发展中,影子银行机构因其所具备的少监管性、高杠杆性、表外性、高收益性被各经济主体所青睐,并迅速的发展。在看到影子银行对经济发展的正面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随之而来的负面作用。影子银行由于其与生俱来的内生性和高风险性极大的增加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降低了中央银行对经济整体的控制力。中央银行的传统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分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由此可见,影子银行对中央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能否正确看到和解决这种影响作用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影子银行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1)、影子银行体系对利率途径的影响首先,影子银行体系的存在和发展让商业银行有了央行外的新融资渠道,使得商业银行对货币供给敏感度下降。商业银行可以较快的获得资金,部分的抵消货币政策对于货币供给量的调节,市场利率的变化难以达到央行预期的调整幅度。其次,影子银行体系会形成新型的重要市场利率,对市场利率的形成产生干扰。影子银行体系形成的利率将会成为利率市场上的重要指标,银行的贷款利率很大程度上受到此利率的影响。这将导致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途径的效力被削弱,最终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2)、影子银行体系对资产价格途径的影响首先,影子银行产品已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投资品种。如果影子银行产品走热,资本市场的资金将不断的涌入。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有利于使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互相补充和影响,使得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途径更加复杂。其次,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使得市场上金融资产存在形式不断丰富,由于资产转换的成本较低,因此各种金融资产之间可能频繁转换,这使得中央银行通过资产价格途径进行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受到影响。(3)、影子银行体系对银行贷款途径的影响首先,影子银行体系的存在和发展拓宽了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渠道,使商业银行快速、便捷地融通资金成为可能,使商业银行贷款能力对货币调控的敏感度不断降低,中央银行对于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控制能力下降。其次,影子银行体系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一个可以规避管制的途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积极创新发展理财产品、增加银信合作和银证合作等影子银行业务将表内资产转移至表外,商业银行业务重心发生转移。

(二)、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影响1、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影响从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來看,影子银行体系加快金融市场货币流通速度,对货币供应量影响最大。而货币供应量的划分是以流动性为基础的,影子银行体系的出现打乱了传统货币定义的界限,使得现代货币统计和对M2的定义日益困难。2、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物价持续走高、CPI高位运作。为了稳定物价,中央银行只得通过公幵市场业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来调整信贷规模,进而控制货币供给量,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得商业银行的金融信贷受限,影子银行体系通过创造的各种金融资产及衍生品大量吸收存款,影子银行系统不仅可以利用金融工具为需要资金的一方和需要获得资金回报的一方提供交易条件,并且能够将流动性较差的金融资产转变成流动性较强的金融资产,提高了金融市场流动性,扩大了货币供给量,大大降低了货币政策调控信贷规模的效果,使中央银行无法有效地调控货币供给量,进而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产生影响。其次,影子银行体系通常以非传统的方式进入信贷市场,以理财产品人的角色金融融资和投资活动。影子银行体系具有逐利性,追求的是远高于银行房贷或购买国债等金融投资获得的高收益。影子银行体系通过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等为房地产、大宗商品、艺术收藏等高收益、高风险领域投资资金。影子银行体系创造的金融资产的高利润,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资产泡沫,从而加大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进而造成的物价波动也会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产生消极影响。

(三)、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首先就是要选取合适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达到一系列的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传统的货币政策目标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1)、降低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力度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中,央行通过改变存款准备金率控制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手段调控流动性。影子银行体系因特有的存在形式规避了央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约束,从而弱化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实施效果。首先,从动因上看,由于存款准备金是无息的,缴存存款准备金会导致商业银行运营成本的增加,为了减少这种成本,商业银行必然会采用各种手段来回避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限制,影子银行体系的出现为它们提供新的手段,在“流动性陷拼”影响下,中央银行通过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控制银行货币创造的能力逐渐减弱。其次,从结构上看,影子银行体系从市场上以不同的形式筹集资金,使得融资行为“脱媒”,逃避了存款准备金的约束。商业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变相吸收存款,将银行存款从资产负债表表内转移到表外,使得银行负债中的存款占比不断下降,弱化了存款准备金的作用范围。(2)、削弱了再贴现再贷款的作用力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可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贷成本,从而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信用创造能力。首先,从依赖程度上看。中央银行在运用再贴现工具调控时较为被动,其调控效力只有在金融机构进行贴现时才会发挥。影子银行体系的存在丰富了商业银行在出现流动性不足时的融资方式,逐渐降低了商业银行对再贴现的依赖程度,削弱了央行运用再贴现工具调控的效果。其次,从融资渠道角度看。影子银行体系的出现,给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使得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出现资金缺口时,可以通过资产的证券化操作或发售理财产品等方式来筹措资金,较高的融资效率可以维持商业银行所需保持的流动性。因此,影子银行体系的出现,使得本来就被动的再贴现政策的作用进一步被削弱了。(3)、公开市场业务作用力不足一方面,影子银行体系为公开市场操作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影子银行体系的快速发展使得市场上创新式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越来越多,丰富了金融市场的选择,增加了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为金融主体创造了更加灵活的交易方式,改变了中央银行运用公开市场操作进行货币政策调控的金融环境。

货币资金的用途范文3

[关键词]货币空转;影子银行;套利空间

2013年6月,一直被认为不差钱的我国银行业却闹起了“钱荒”,当月20日更是达到极致,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各期限利率暴涨,其中隔夜拆借利率收于13.44%,创下历史新高,盘中更是一度触及30%,7天回购利率最高也达到28%,而在一般情况下这两项利率都不到3%。年中的“钱荒”尚历历在目,年末的“钱荒”又不期而至,上海银行间7天和14天的同业拆放利率分别从2013年12月17日的4.4590%、4.5520%快速上涨到当月20日的8.8430%、8.2460%的高点,距6月20日正好相差半年。“钱荒”使得不少人都认为央行会像往常那样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但央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在12月3日央行以逆回购操作方式向社会注入180亿资金后,连续5次暂停了逆回购操作,26日,又再次叫停了逆回购操作。在第一轮“钱荒”达到顶点的6月20日当天,央行更是发行了20亿元央票回收流动性。文献几乎一致认为,央行之所以采取出乎意料的收回流动性的措施,是因为我国并不缺乏流动性。第一轮“钱荒”前的5月末,我国社会融资规模达到9.11万亿元,比2012年同期增加3.12万亿;广义货币N2同比增长15.8%,达到104万亿元。第二轮“钱荒”前的11月末,我国社会融资规模达到16.06万亿元,比2012年全年还要多近3000亿元人民币,广义货币N2余额达107.93万亿元,同比增长14.2%,也高于年初制定的13%的目标。与此同时,实体经济却不尽如人意,GDP等宏观经济指标持续在低位运行,2013年1季度M2同比增速更是超过GDP增速两倍。因此,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增长、社会融资总量的急剧扩张与实体经济的冷清严重背离,表明大量货币在空转,央行反常的行为是要将空转的货币赶入实体经济。人们普遍用“货币空转”来解释“钱荒”和央行的“见死不救”,却鲜有对“货币空转”自身的探讨。虽然李扬界定了货币空转,认为货币空转是指由于我国的金融机构、利率结构、汇率结构以及资本可得性等体制和机制扭曲,存在较大的套利空间,货币发出之后,其交易只发生于银行间市场或金融机构之间,在金融业务间来回而不进入实体经济。张茉楠、宗良、孙宇也探讨了货币空转的原因,张茉楠认为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逆周期的宽松刺激政策导致了猛烈膨胀的信贷投放,膨胀的信贷投放和缓慢的经济复苏二者造成的“金融热,实体冷”从而为货币空转提供了土壤。而宗良、孙宇则认为M2的较快增长加剧了我国的货币空转。但这些极少量的讨论货币空转的文献有的也并不是专门针对货币空转,只是在分析其它相关问题时有所涉及而已。何为货币空转?货币为何空转?货币如何空转等这些基本的问题至今尚无定论,笔者认为,只有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才能有的放矢地防范货币空转,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一、货币空转的内涵

一般而言,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汇集小额资金,形成货币资本,将其贷出,借款者要么将货币资本直接用于生产流通领域,要么将货币资金用于消费,最终流向销售商或生产商,间接用在了生产或流通领域。但无论如何,货币资本都经过了实体经济这一环节转化为产业资本,最终又以增值的货币资本回流到金融体系。而货币空转却不然,它始终只是以货币资本的形态在金融内部循环,并没有转化为生产资本或商品资本,也就不可能实现价值增值。因此,所谓货币空转是指货币资金不经过产业过程,从出发点又回到出发点,这是所普遍理解的货币空转,可以称为货币空转的第一种形式。即使货币资本最终转化为了产业资本,但如果其转化的链条大大拉长,从银行到信托公司,再从信托公司到小额贷款公司,从小额贷款公司再到地下高利贷钱庄,最后才注入到民营企业,中间要经历多个环节,而不像过去那样资金直接从银行流向了实体经济。那么,在货币资金由金融流向实体经济的过程中所需的时间更长,在任一时点上滞留于金融体系的货币资金的规模也更大,这可以理解为货币空转的第二种形式。因此,狭义的货币空转仅指第一种形式,而广义的货币空转涵盖了这两种形式。狭义的货币空转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对经济增长不仅毫无积极意义,甚至还有破坏作用;而第二种形式的货币空转只是货币资金运行的阻滞和缓流,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还起着程度不同的推动作用。

二、货币空转的途径和原因

归纳起来,货币主要通过票据融资、进出口贸易、影子银行三种途径空转:

(一)票据融资途径

所谓货币空转的票据融资途径,是指企业将自有资金或银行贷款存入银行作为保证金并开出银行承兑汇票,在向它行贴现后将所得资金再作为保证金开出银票,如此循环操作。显而易见,这种循环造成贴现行的票据融资表面上大规模增长,但其实货币并未进入实体经济,仅在账户上空转。参与这种货币空转的承兑行、贴现行以及企业都获得了利益,否则,空转也就难以继续下去。

通过参与这种途径的货币空转,承兑行可以大幅度提高保证金存款而增加存款规模,为了增加存款,承兑行在企业申请贷款时也要求企业将贷款作为保证金存入该行,然后开出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将银行承兑汇票到其它行贴现后,又转为承兑行的保证金存款并再要求开立承兑汇票,如此循环很快便以乘数效应为承兑行创造出数倍的存款,不仅做大了存款量,承兑行还可以收取更多的承兑费用。对贴现行而言,由于票据可以转贴现或再贴现,票据贴现的流动性高于贷款,这有利于贴现行的流动性管理,而且贴现行通过参与这种途径的货币空转还可以扩大贷款规模,稀释不良资产率。由于中小型银行往往抢不到大项目、大企业,又不愿给风险水平较高的中小企业放贷,因此,中小型银行也就比大型银行更偏爱票据融资,票据融资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也就大大超过大型银行,2013年1-5月份,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人民币票据融资占其贷款总规模的比例分别为1.87%、1.79%、1.83%、2.07%和2.28%,而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的该比例则分别为3.25%、3.43%、3.68%、3.90%和3.93%,比大型银行高出近两个百分点,第2、4两个月,中小型银行新增票据融资更是占到新增贷款的22.85%和22.72%,而在通常情况下,票据融资仅占到新增贷款的5%左右。

这种票据融资途径的货币空转表面上看对贴现行和承兑行似乎都没有风险,贴现行具有到期后承兑行无条件付款的银行承兑票据,承兑行有保证金作为抵押,但事实上,一旦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这种空转也就难以持续。

参与票据融资途径货币空转的企业则可以赚取贴现率与定期存款利率之间的利差收益。商业银行的贴现率是以央行的再贴现率为下限,参照同业拆借利率加点确定的。近两年来,我国的再贴现率一直为2.25%,2013年1-5月,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2.27%、2.77%、2.47%、2.50%和2.92%,都低于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3%,2013年前4个月的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还低于2。80%的半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考虑到存款利率10%的上浮幅度,利差将更大。如果企业采取贴现率更低的短期贴现反复循环为更长期的利率更高的定期存款融资,就可以赚取更大的利差收益,因此,企业也有参与这种货币空转的积极性。正是由于各方的积极参与才刺激了票据融资,2013年6月的前10日,票据融资占到银行新增信贷的70%以上。

(二)进出口贸易途径

所谓货币空转的进出口贸易途径,是指外贸企业基于境内外人民币的利差、汇差,借助虚假的进出口贸易进行反复套利,货币在境内外循环进出。进出口贸易途径的货币空转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利用汇差套利的货币空转。从2012年4季度开始,离岸市场上人民币汇率大涨,而境内人民币汇率一定程度上的管制使得离岸人民币汇率与在岸人民币汇率之间的汇差扩大,在2013年1月份最高达到0.6%。因此,如果外贸企业在内地借入100万美元,按较低的人民币在岸汇率(假设1美元兑换6.20元人民币)兑换成620万人民币,支付从境外合伙人或关联公司进口的用人民币结算的货物,于是这笔人民币资金就流到境外,变成了离岸人民币。外贸企业的境外合伙人或关联公司再将这笔人民币资金以较高的离岸汇率(如1美元兑换6.15元人民币)兑换成100.813万美元,然后,外贸企业再将原先进口的货物出口给境外合伙人或关联公司并以美元支付,从而就可以轻松获利8130美元。

第二种是利用利差套利的货币现象。由于欧美等主要经济体近年来一直维持着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离岸人民币与在岸人民币存在较大的利差,利用利差套利的货币空转就是指外贸企业通过虚假的对外贸易,借入低利率的离岸人民币、存成高利率的在岸人民币,如此循环反复所造成的货币现象。如外贸企业在境内借入一笔1亿元的短期人民币资金,存为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其利率可能在3%的基础上上浮一定的幅度,并凭存款要求银行签发信用证。外贸企业的境外合伙人凭信用证从境外银行获得1亿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然后从内地的外贸企业进口等值的货物,这样,外贸企业收到货款并归还短期借款后,就实现了在境外以较低的利率融资,在境内以较高的利率存款的目的。显然,货币空转的过程越短,套利者就可以在境内借入期限越短的资金,从而一方面降低了借款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套利资金的规模,增加收益。

第三种是综合利用汇差、利差套利的货币空转。套利的外贸企业可以在境内借入一笔1亿元的短期人民币资金,存为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同时要求银行签发信用证。境外关联公司利用信用证在境外以较低的利率贷款1626万美元(如果离岸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为6.15),并用美元支付从外贸企业进口的货物,如果在岸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为6.20,即使不考虑以后的利差,当时外贸企业就利用汇差获得了81万元人民币的收益。

地缘使得深圳和香港成为进出口贸易途径货币空转的理想选择地,虚假的进出口贸易也主要体现在深港之间。2013年1季度,广东省的出口增速为34.3%,进口增速为42.4%,但如果将深圳的数据剔除,出口增速只有5.6%,进口则下降1.1%。毫不意外,香港是对外贸易异常增长的主要集中地,2013年前4个月,内地对港的进出口总额增长了66%,深港贸易总额更是增长了130%。4月末,相关机构对广东省内银行进行了风险提示,并要求银行严格审核贸易单据,深圳海关也加大了货物的查验力度,5月份的贸易数据就应声锐减,内地与香港贸易额同比下降了6%,而1-4月增速则高达66%。02013年4月上旬,深圳福田保税区平均每天进出口达到11.7亿美元,5月份就骤降为1.9亿美元,下跌83.8%。

价值高、体积小、物流成本低的黄金和电子产品自然成为虚假贸易途径货币空转的理想标的物。2013年1季度,内地从香港的黄金进口量同比猛增175%,而出口量更是飙升了300%,深圳集成电路的出口额也增长了11.9倍,而纺织服装、玩具等传统的出口商品并没有异常增长。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就需要加快货币空转的速度,在2013年4月1日到11日的仅仅10天内,同一批价值为975万元的集成电路就在深港两地反复被进出口了54次。进出口贸易途径的货币空转使境内的外贸企业及其境外关联公司获得了巨大利益。香港地区银行的人民币贷款利率为2.25%-2.5%,内地一年期存款利率约为3.25-3.3%,再加上0.48%左右的汇差,一亿元人民币本金如果一年空转200次,获利就可达近5亿元。如果这种通过货币空转途径流入境内的资金投资于利率更高的内地银行理财产品,就可以得到比银行存款更多的利润,而参与银行不仅吸收到了一笔保证金存款,也不仅扩大了理财产品的销售量,而且还可以获得一定的中间业务收入。

(三)影子银行途径

2007年,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了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的概念,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影子银行公认的统一定义。2010年,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和Pozsar et al.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定义了影子银行,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将影子银行定义为,“从事与商业银行类似的金融活动,但却游离于监管之外的非银行金融实体”,而Pozsar et al.则认为影子银行是从事期限、信用和流动性转换,但不能获得中央银行提供的流动性担保或是公共部门提供信贷担保的金融中介。到了2011年4月,金融稳定理事会又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定义了影子银行,认为广义上的影子银行是指常规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体系(sys.tem of credit intermediation),包括了信用中介组织及信用中介业务,狭义上是指广义上影子银行中的那些具有系统性风险隐患或可能引起监管套利的部分。这些定义都或多或少的从负面理解影子银行。2011年10月,吴晓灵又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定义,认为影子银行是为企业、居民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期限配合和提高杠杆率等服务,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替代商业银行核心功能的工具、机构、企业或市场。2013年,周莉萍认为并不是所有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都属于影子银行,只有那些“不务正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即发挥着商业银行信用中介的某一项或全部功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才属于影子银行。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对影子银行的定义至少要把握两个特征:一是未纳入正规金融监管体系,游离于监管视野之外,从而也不受监管部门提供的金融安全网的保护;二是发挥着传统银行的流动性转换、期限转换和信用转换功能,用短期负债为长期资产融资。但目前各国纷纷加强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影子银行也从监管部门看不见的影子里走了出来,因此,影子银行的定义需要强调这样两个特征:一是属于非传统的银行部门,不以吸收存款为主要的资金来源;二是发挥着传统银行信用中介、期限转换和流动性转换三大功能的一部分或全部。不仅非银行的信用中介机构及其业务属于影子银行,传统银行的一些业务和产品,如我国的银行通过循环发行短期理财产品获得资金用于发放长期贷款,或与信托投资公司合作,循环发行短期理财产品筹集资金经由信托公司投向工商企业等,也都属于影子银行范畴。换句话说,凡是替代或发挥着类似银行的功能、但又不属于传统银行范畴的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服务机构都属于影子银行范畴。在发挥传统银行的全部或部分功能时,不同类型的影子银行在其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共同作用才替代了传统银行的全部或部分功能,因此,称为影子银行体系更为科学,可以被看作是一个重新分配商业银行三大功能的系统。

所谓货币空转的影子银行途径是指货币需要经过由多种类型的影子银行组成的影子银行体系、经过多个环节才能最终进入实体经济。由于我国实体经济产能过剩,2013年以来,建材、水泥、钢铁等传统行业的设备利用率只有75%左右,经营亏损甚至破产倒闭的状况仍在继续。而热火朝天的房地产业的贷款规模受到严格地限制,因此,资金通过影子银行进入该领域,在规避房地产行业贷款限制的同时,又规避了利率管制――事实上,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实质上就是利率市场化的试水,是利率市场化的特定表现――获取更高的收益。截止到2013年9月21日,房地产类集合信托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9.53%,最高达到10.12%,最低也达到8.90%,不仅远远超过银行贷款利率,也超过所有集合信托产品的平均收益率8.79%。因此,大量资金绕过传统银行部门,经由影子银行流入房地产业也就不足为奇了。2013年前8个月,房地产投资中的12883.21亿元来源于国内贷款,34517.15亿元来源于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外的其它资金,在房地产投资全部的外源融资中,银行贷款外的其它资金占到73%。以信托为例,截止到2013年9月21日,所有集合信托产品的融资总规模为6897.56亿,其中房地产信托融资为2410.01亿,高居榜首,占比高达35%,7月份更是高达47%。

当然,在2013年7月份放开银行贷款利率之前也会有部分资金为了规避利率管制,绕过传统的银行而通过影子银行流向急需资金支持且愿意提供高息的民营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从而导致银行信贷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大幅度降低,2013年8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仅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45%。如果将事实上已经类似于黄金、股票这样投资性质,已经偏离了实体经济的房地产也作为广义的实体经济,那么,这种影子银行途径的货币空转就属于第二种形式的货币空转。在这种途径的货币空转中,货币从最终供给者流向最终需求者的过程需要经过不同的金融中介构成的众多影子银行,从而导致金融同业资产急剧扩张,2013年1季度,我国金融同业资产规模较去年同期增长28%,而非同业资产增速只有16%。

其实,不仅我国存在着货币空转,国外也存在着货币空转现象,如美联储向商业银行注入的一部分流动性又以商业银行存款的形式回流到了美联储,并未注入实体经济。虽然每种途径的货币空转有其独特的原因,但背后也有其共同的逻辑。2008年以来,各国为了抑制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下滑,相继采取了逆周期的刺激政策。但政策刺激的经济复苏并不稳定,为应对经济的再次下滑,2013年5月以来,多国纷纷步日本后尘,进一步采取降息等宽松措施,欧洲央行在5月2日、印度央行于次日都宣布下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澳大利亚从5月8日起,韩国则在紧随其后的5月9日,也都将基准利率降低25个基点,开启了全球第二轮的宽松货币政策。各国一而再、再而三的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背后是对央行独立性一定程度的否定,央行货币政策目标由传统的维护币值稳定变成了维护难以持续的政府债务循环,央行不再独立于政府,而成了政府的“钱袋子”,为财政服务,如美联储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来为政府债务上限的一再提高提供支持。2008年1月初,美联储的资产规模尚不足0.93万亿美元,而到了2013年9月,其资产规模猛增到3.72万亿美元,增幅达3倍;同样,欧洲央行2007年底拥有1260亿欧元的总资产,到2012年底就达到了2073亿欧元;2008年1月,日本央行总资产为106.8万亿日元,到了2013年9月已超过208.7万亿日元,也增长了近一倍。在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以来的14轮经济周期中,本轮的信贷膨胀是最快的,但经济复苏是最慢的。信贷投放的膨胀和经济复苏的缓慢造成“金融热、实体冷”,从而为货币空转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三、货币空转的防范

1.防范货币空转首要的就是顶住经济增速下滑的压力,排除欧美日等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干扰,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合理的货币信贷规模,避免中央银行向市场注入过多的流动性。

货币资金的用途范文4

【关键词】货币资金 审计 舞弊

一、货币资金舞弊的形式

(一)库存现金中常见的会计舞弊行为

第一,涂改会计凭证,会计人员利用原始凭证管理上的漏洞乘机修改原始凭证上的金额,把现金收入改小或将支出放大,从而达到贪污的目的。

第二,错记金额,贪污现金。出纳人员在登记现金日记账时故意记错金额,如多记收入、少记支出,从而将多余的现金据为已有。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因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出了问题,如不相容职务没有分离。

第三,虚开发票,虚构内容。指会计人员与外部人员串通,采取虚开发票的形式虚报支出、谎报冒领现金,将公司利益据为己有。

第四,挪用资金,挪用资金是指会计人员未经单位主管领导授权,将单位钱财私自挪作他用,主要是用于满足个人利益的某种用途。最常见的是以白条抵库,私自将公款用于本人或他人的生活消费或进行经商活动。

第五,私设小金库,私分公款。是指非法侵占出售其他资产的收入,如对边角余料、废旧物品,残次品的收入不入账;非法侵占劳务收入、对外加工收入、租金收入、固定资产变价收入、房租、水电费等零星收入;隐匿佣金、“回扣”和好处费等形式。

第六,撕毁票据或盗用凭证。会计人员或出纳人员对收入现金进行撕毁或不开票据将现金据为己有。或都盗用单位发票向客户虚开,隐藏现金,从而为自己贪污提供方便。

(二)银行存款管理中常见的会计舞弊行为

第一,公款私存,会计人员利用经管资金收支业务的便利,把公款以自己的名义存在自己的银行户头上,从而达到侵吞公款或长期占有公款的目的。

第二,多头开户,截留公款。会计人员利用个别银行间互相争资金、拉客户的机会,利用单位印鉴章在他行开设存款账户,以本单位更换开户行为由,要求付款单位将欠款或销货收入转至私设的户头上,从而达到截留公款的目的。

第三,转账套现。会计人员勾结外单位人员在收到外单位转入的银行存款后,开具现金支票,提现后交付外单位,达到套取现金的目的。

第四,私自背书转让。会计人员将收到的各种票据如转账支票、银行汇票、银行本标等私自背书转让给与个人利害相连的单位,以达到变相侵吞、占有公款的目的地。

第五、出借出借银行账户。会计人员非法将本单位账户借给其他单位用于办理收付或结算业务,从中牟取私利。

第六,涂改银行对账单,会计人员私自提现,然后通过涂改银行对账单上发生额或余额,使其与银行存款日记账上金额相等或平衡,以掩盖银行存款与银行存款日记账不符的事实。有的会计人员私盖印章,月初将提取大额现金,月末再存上,通过这种方法掩人耳目,使银行对账单上的余额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相符。

(三)其他货币资金常见的舞弊行为

其他货币资金包括单位到外地进行临时或零星采购而汇往采购地银行开立采购专户的款项所形成的外埠存款,单位为取得银行本票按照规定存入银行的款项而形成的银行本票存款,在途货币资金和信用证存款等。主要舞弊行为有:非法设立外埠存款账户;超范围使用银行汇票;套取现;收到在途货币资金不转账等现象。

二、货币资金舞弊审计方法

(一)对现金舞弊的审计

第一,核对现金账户及日记账是否相符,对异常及大额现金支付予以特别关注,并抽查记账凭证及原始凭证,核其对真实性,如:在审查原始凭证时,对发票进行认真核对,发票的单价、数量、金额是否吻合,有无涂改现象。原始单据是否符合财务规范及单位财务管理是否有经手人?验收人授权人签字及审查授权,检查是否存在虚列支出,套取现金情况。

第二,对库存现金予以盘点,核对其帐实是否相符。盘点库存现金是核实所列现金是否存在的一项重要方法,盘点库存现金时必须有被审计单位出纳员和会计主管人员参加。盘点的范围一般包括单位各部门经管的现金,如果有条件的话各部门盘点应同时进,避免被审单位进行作弊。库存现金如存在帐实不一致,应查明原因。重点核实是否存在小金库,是否有贪污和挪用的情况。

第三,抽查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

第四,核实现金支付往来款的真实性、合法性,是否存在单位资产被长期占用的情况。

第五,审查现金收支的正确截止日期。审计人员可以对结账日前后一段时间内现金收支凭证进行审计,以确定是否存在跨期事项,记录是否真实可信。

(二)对银行存款舞弊的审计

第一,首先审查银行开户情况,由被审单位提供银行开户情况,包括银行账户的性质、开户日期等。核实是否存在有未提供开户情况的银行账户。

第二,核对银行存款总账、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余额是否一致,并向开户银行进行函证,核实银行存款余额是否真实存在和由被审单位真实拥有。核对银行存款总账、日记账余额是否相等,再将银行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加以核对。对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进行认真审核,核实其真实性。重点关注资金收付异常的银行存款业务,对有疑问的应追查至原始凭证。对资金收付的授权及其支付原因进行审核,是否存在未经授权或越权而擅自收付的资金或与被审核单位经营业务不相吻合的资金收付情况。

第三,检查是否有出借银行账户情况,是否有将收入计入往来科目隐瞒收入或减少支出以达到调节利润或偷税漏税的目的。

第四,抽查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核对收款凭证与存款账户的日期和金额是否相符;核对货币资金、银行存款日记账的收入金额是否正确;核对收款凭证与应收账款等相关明细账的有关记录是否相符;核对实收金额与发票(或收据)等相关凭证是否一致等。检查付款的授权批准手续是否符合规定;核对货币资金、银行存款日记账的支出金额是否正确;核对付款凭证与银行对账单是否相符;核对付款凭证与应付账款等相关明细账的记录是否一致;?核对付款金额和发票是否相符等。 第五。发现企业短期借款、应付胀款账户长期挂账时应关注的问题在货币资金审计过程中,发现企业现金在满足其正常经营需要后还有较大余额却出现大额短期借款贷方余额长期挂账时,一定要查看借款合同,核查资金去向、用途等,必要时追加相应的审计程序,查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企业单位有时会将下属单位或者职工承包上缴利润放在应付款上,然后转人小金库。长期不予处理的应付款项,忽然进行清理,要注重收款单位是否与账面符合,清理的依据是否充分。审查应付账款是否有其他收人、其他上缴利润列其他应付款。审查经济合同结合现金银行日记账进行核对,是否有房租水电费、对外加工收人、劳务收人未人账。另外,应注重投资形式,注重对基建工程审核防止一些单位假借基建之机,同施工企业联手以工程款名义提取现金用于挥霍;为对方提供资金、场地技术等投资收益是否人账。

第六。审查银行存款收支的正确截止日期。对结账日前后一段时间内记录的银行存款收支进行核实,针对结账日前后进出的资金予以详细审查,是否有调节收入、支出及损益情况,核实会计截止日的经营业务是否按会计制度相关规定予以核算并记录,关注与银行存款收付相关的期末调整事项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完整性。

(三)对其他货币资金的审计

(1)识别其他货币资金业务会计造假的一般查证方法。第一,查阅各种存款日记账,查证各种专户存款开立是否必要。如外埠存款是否因临时、零星采购物资所需而开立,信用证存款是否确实因在开展进出口贸易业务中采用国际结算方式所需而开立。第二,要求企业提供各种书面文件,查证开立各种专户存款是否经过适当的审批手续,其数额是否合理。第三,从日记账记录中抽出数笔业务查证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查证各存款户支用款项是否合理,即是否按原定的用途使用;是否遵守银行的结算制度;采购业务完成之后是否及时办理结算手续;有无非法转移资金的现象。第四,对于在途货币资金,应根据汇出单位的汇款通知书,查证在途货币资金的形成是否真实;在途货币资金发生后是否及时入账;收到在途货币资金后是否及时注销;对于长期挂账不注销或一直未收到款项的应查明原因。

(2)识别外埠存款会计造假的技巧。第一,审查人员应运用详查法,审查以外埠存款购进的全部商品、材料和其他物品,看其有无超出采购存款的佣金。第二,审查“其他货币资金--外埠存款”明细账余额,查明其有无长期挂账现象,若“其他货币资金--外埠存款”占用时间长,应进一步分析查证其有无挪用资金或者不及时办理结算的问题。

货币资金的用途范文5

[关键词]经营管理;会计管理;内部控制

根据货币资金的存放地点不同及其用途的不同,货币资金分为现金、银行存款及其他货币资金。货币资金的会计核算并不复杂。但是,由于货币资金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加之货币资金也是最容易被贪污、偷窃或挪用的资产,因此,加强货币资金的内部会计控制,对于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货币资金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货币资金与货币资金的基本业务构成

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来看。在企业从开业到清算的整个存续过程中,货币资金与各个业务循环存在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货币资金与其他业务循环的关系主要有四个方面:销售与收款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购货与付款循环和生产循环。一般而言,企业所涉及的货币资金业务主要是货币资金收入、支出、货币资金在其不同项目之间的流动以及零星备用金业务。

1.货币资金收入业务。企业货币资金收入业务是指企业通过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方式取得货币资金的业务。该项业务主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企业当期销售业务收回的货币资金和收回前期应收款项。此项业务是企业的主要货币资金收入业务。另外一种企业不经常发生的货币资金收入业务,主要包括:通过发行、出售或转让有价证券、固定资产、原材料、无形资产等而收取的现金和银行存款,以及因持有各种有价证券或银行存款而定期取得的股息和利息收入。

2.货币资金支出业务。企业货币资金支出的业务涉及的范围很广,主要包括:各项资产的购入、绝大多数费用的开支、向投资者支付的股息以及向国家缴纳各种税款。货币资金支出除金额较小或符合规定范围的开支可以采用现金进行结算外,企业的绝大多数款项是通过银行结算进行的。

3.货币资金的流动及零星备用金业务。货币资金在其不同项目之间的流动是指从银行提取现金,现金交存银行,其他货币资金账户的开立、取消等业务导致货币资金在其不同项目之间的流动。如,设立采购专户等。零星采购或差旅费等项用途的一定金额的现金款项。企业的货币资金收付业务除少数采用现金结算外,绝大多数业务是通过银行结算的。

二、货币资金的内部会计控制要点

一般而言,一个良好的现金内部控制制度应当包括以下内部会计控制要点:现金收支与记账的岗位分离;现金收入、支出要有合理、合法的凭据;全部收支及时准确入账,并且支出要有核准手续;控制现金坐支,当日收入现金应及时送存银行;按月盘点现金,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以做到账实相符;其中现金收支与记账的岗位分离是现金业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基本要求,具体而言:金实物的收付及保管只能由经被授权批准的出纳员来负责处理,其他职员不得接触支付前的任何现金;规模较大的企业,出纳员应将每天收到和支出的现金数登记现金出纳备查簿。现金日记账及现金总分类账户应由其他职员来编制或登记。规模较小的企业,可用现金日记账代替现金出纳备查簿,由出纳员登记,但现金总分类账的编制和登记工作必须由其他职员担任;负责应收账款的职员不能同时负责现金收入账的工作,负责应付账款的职员不能同时负责现金支出账的工作;保管支票簿的职员不能同时负责现金支出账和调整银行存款账;负责调整银行存款账的职员应同负责银行存款账、现金支出账、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的职员分离;现金支出的审批人员应同出纳人员、支票保管人员分离。另外,对零用现金的控制,应采用定额备用金制度并重点加强对报销凭证的审查,从而达到控制零用现金的目的。

三、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管理设计

1.建立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控制制度。界定现金使用范围。要严格按照国家现金管理制度和结算制度的规定使用现金;不属于规定现金结算范围的款项支付一律通过银行进行转账结算。限额库存现金。单位应加强现金库存限额的管理,超过库存限额的现金应及时存入银行。库存现金的限额是指为保证各单位日常零星支出按规定允许留存的现金的最高数额。库存现金的限额,由开户银行根据开户单位的实际需要和距离银行远近等情况核定。不得随意超过。需要增加或减少库存现金限额,应当向开户银行提出申请,由开户银行重新核定。单位现金收入应及时存入银行,不得用于直接支付单位自身的支出。管好银行账户。单位应当按照《支付结算办法》等国家有关规定,加强银行账户的管理,严格按规定在银行开立账户,办理存款、取款和转账结算。银行存款账户分为基本存款账户、一般存款账户、临时存款账户和专用存款账户。企业的工资、奖金等现金的支取,只能通过基本存款账户办理;一般存款账户是企业在基本存款账户以外的银行借款转存、与基本存款账户的企业不在同一地点的附属非独立核算单位的账户,企业可以通过本账户办理转账结算和现金缴存,但不能办理现金支取;临时存款账户是企业因临时经营活动需要开立的账户,企业可以通过本账户办理转账结算和根据国家现金管理的规定办理现金收付;专用存款账户是企业因特定用途需要开立的账户。一个单位只能选择一家银行的一个营业机构开立一个基本存款账户,不得在多家银行机构开立基本存款账户,也不得在同一个银行的几个分支机构开立一般存款账户。不准违反规定开立和使用银行账户。正确运用票据。应当严格遵守银行结算纪律,不准签发没有资金保证的票据或远期支票,套取银行信用;不准签发、取得和转让没有真实交易和债权债务的票据,套取银行和他人的资金;不准无理拒绝付款,任意占用他人资金;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银行结算制度,不得签发空头支票或者故意签发与其预留的本名签名式样或者印签不符的支票,按时兑付到期的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票据付款人不得对见票即付或者到期的票据,采取故意压票、拖延支付。

2.货币资金收入流程及控制。如果企业配有收银机,企业的售货员或营业员应于每天营业结束后,在由专门人员监督下将当天销货营业额中应有的现金收入数同收银机自动记录的累计数相核对,并填制收款单,连同现金收银机上自动打印的纸带交记账员登记现金日记账。如果发现现金收入数同收银机记录的累计数不一致,应对差异进行调查。该流程的控制要点是防止营业员随意删除收银机里的收款记录。如果企业分别营业柜和收款柜销售商品,一般而言,应由营业人员开具一式三联的销售发票和收据,收款人员收款时,应仔细核对营业人员开给顾客的销售发票或收据的金额与交来的现金数额是否一致,收款并加盖戳记,该流程的控制内容主要有:开票人和收款人相分离;根据不同联次的发票分别编制销售日报和收款日报,并进行相互核对,从而保证销售和收款金额的正确。出纳部门零星项目的现金收入业务处理流程反映企业因收取租金、押金、罚金、赔款等在出纳部门直接收取现金的业务流程的控制内容主要有:开票和收款部门分离,出纳员只有凭审核过的收款通知才可办理收款,出具收款收据;现金总账和明细账分别由出纳员和会计登记和保管,定期进行账账核对;定期进行收款通知单、现金日记账和总账的核对,以便发现是否多收、少收以及登账错误等。邮售业务现金收入处理流程反映企业因邮售业务发生现金收入的业务处理过程。一般来说,客户要邮购,先要汇寄货款。企业收到客户汇单后,由收发室编制汇款清单一式两份,将其一份随同汇单送交出纳部门;出纳部门提取现金货款,登记现金日记账;会计部门提取根据汇款清单通知发货并登记有关账簿。该流程的控制内容主要有:加强对汇款单的安全控制,凡收到的汇款单均要编制汇款清单。有条件的地方,汇款单签收和汇款清单编制应由两人负责;收取汇款单、提取现金和登记账册分别由不同人员负责,不能一人包办;定期进行对账,以及现金日记账与汇款清单核对。

3.货币资金支出流程及控制。单位办理货币资金支付业务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主要步骤如下:第一步,支付申请。单位有关部门或个人用款时,应当提前向审批人提交货币资金支付申请,并填制相应的统一印制的申请表格或自制表格,表格中应注明用款人、款项的用途、本次支取金额、费用预算总额、支付方式(现金或银行结算)等内容,并附有效经济合同或相关证明。第二步,支付审批。审批人根据其职责、权限和相应程序对支付申请进行审批。对不符合规定的货币资金支付,审批人应当拒绝批准或令其按规定改正后重新审批。对于仍作业务执行用途的经济合同原件或相关证明文件,可在审批后以复制件代替原件作为审批的依据。第三步,支付复核。复核人应当对批准后的货币资金支付申请进行复核,复核货币资金支付申请的批准程序是否正确、手续及相关单证是否齐备、金额计算是否准确、支付方式是否妥当等。复核无误后,交由出纳人员办理支付手续。对经复核有误的支付申请,复核人有权要求审批人重新进行审批。出纳人员不得办理未经复核的支付申请或复核人不同意的支付申请。第四步,支付办理。出纳人员应当根据经审批、复核无误的支付申请,按《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和《银行结算办法》的相关规定办理货币资金支付手续,对于违反上述规定的要求,出纳人员有权拒绝办理。出纳人员可根据本单位的职责分工及时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出纳簿或日记账册。

参考文献

[1] 贺凤珍。试析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j]. 集团经济研究, 2006(23)

[2] 刘丽艳,赵云丽。加强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意义及途径[j]. 冶金财会, 2005(05)

货币资金的用途范文6

关键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意义;问题;途径

1 加强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意义

1.1 更好地确保企业货币资金的安全,确保企业的顺利发展

之所以要对企业货币资金进行内部控制和管理,其目的之一就是更好地确保企业货币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消除企业货币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隐患。为了更好地提高企业的货币资金的安全性,在货币资金的管理过程中,企业应该确保资金的收入与支出更加的透明化,进而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或者是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货币资金出现安全问题。针对这个情况,企业可以更好地完善各个职能部门以及人员职责来确保货币资金的安全。

1.2 确保企业货币资金管理的各项工作都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实际的工作,挪用公款的事情在企业经常发生,加强对企业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就是为了更好地避免这些事情出现,影响企业的资金问题,妨碍企业的发展。通过加强对企业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可以使得企业的货币资金管理制度更加地科学合理,资金的使用程序、审批程序等都变得更加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通过加强对企业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不仅会使得企业的资金使用更加的清晰明了,而且还能更好地确保企业货币资金使用的合法性,进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货币资金支出。

1.3 更好地促进企业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企业所作的任何决定都是为了更好地确保企业的发展,促进企业获得更多的盈利,加强企业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可以让企业的货币资金管理更加地科学化和规范化。通过加强企业的货币资金管理,可以使得企业的资金利用率大大地上升,也就是说企业能够用最少的钱去办事,这样是有利于加快企业的发展的。故此,加强对企业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是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

2 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明确的货币资金管理重点

企业的货币资金包括企业的现金支出以及银行存款,大部分企业在开展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时候都会出现控制重点不明确的现象。部分企业会将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重点放在现金的支出与收入,而部分企业则是将货币资金的控制重点放在银行存款。这样的做法不仅不够科学合理,而且部分企业在进行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时候缺乏相应的明细分工,使得在进行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时候出现诸多问题,无法有效地对企业货币资金进行控制,无法确保货币资金的安全性。

2.2 存在挪用公款的现象

在企业管理中,企业领导人的管理方式和做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企业管理中,部分管理者会滥用自己的职权来为自己谋取利益,例如挪用公款,使得企业的货币资金出现安全问题,影响企业的发展。在金钱的诱惑之下,部分管理者会借助自己手中的职权,不按照相关的程序以及规范来办事,不仅使得企业无法对货币资金进行内部控制,还使得企业的利益遭受损失。

2.3 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不够规范

企业是开展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工作中还存在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不够规范的问题,部分企业在货币资金管理中会出现对原始票据的审核要求不高、在支付数额较大的费用时缺乏完善的会计核算手续。而且部分企业还存在着费用支出不够明细,相应的责任人没有签名等的情况,这样的问题都不利于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部分企业在进行报销的时候,也会出现报销单填写不完整、报销程序不规范等。

3 解决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工作问题的途径

3.1 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素质和观念,确保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实行

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素质以及管理观念严重地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如果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素质较低以及管理观念也较为传统,这样是不利于企业的发展。针对于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方式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如果企业管理者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开展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以及开展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工作重点,将能大大地提高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工作效率,提高企业货币资金的安全。故此,企业要定期对企业管理者开展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企业可以聘请相应的教授专家来进行讲课。

3.2 加强对企业管理者以及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

之所以企业会出现挪用公款、假公济私等的管理问题,主要是因为企业的管理者和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不高。为了更好地提高企业货币资金的安全性,确保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工作的实行,企业就要加强对企业管理者以及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首先,要提高管理者以及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首先就要让他们爱上企业,针对于这个问题,企业可以通过提高对企业管理者以及财会人员的福利待遇来提高他们在企业中的工作满意度以及幸福感,进而让他们更好地爱上企业,这样才能更好地避免他们做出一些不利于企业发展的行为。其次,企业要发挥好企业的内部凝聚力,进而通过企业凝聚力来提高管理者和员工们的职业道德操守,确保企业货币资金的安全以及确保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3.3 完善企业会计核算程序

货币资金的用途范文7

【关键词】国际收支;货币供给;传导机制

一、引言

近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并且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的合作与发展对外经济也取得了迅猛发展。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的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随着我国进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组成的“双顺差”的国际收支失衡也在继续扩张,继而带来的是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外汇储备在促进我国经济积极发展的同时,也对货币供给和宏观经济的运行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有必要研究我国国际收支的变动与货币供给的关系,从而确保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文献综述

针对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国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研究最早的是货币主义学派提出的货币供给量决定论,Johnson(1972)等学者认为,一国国内的货币供给超过需求时,超过需求部分的货币就会流向国外,从而使本国现金减少,国内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决定了该国的外汇储备需求,因此本质上国际收支失衡是一种货币现象。还有如克鲁格曼(1999)基于内外经济均衡的“三元悖论”,认为开放条件下国际收支变动所带来的资本流动和汇率变动,将对一国货币供给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国内学者在理论上(田华臣,张宗成,2005;陈岱孙,2011)从货币均衡模型、国际收支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IS-LM模型与不可能三角等不同角度对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基本的结论是我国国际收支的变动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较大,从而增强了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同时,国内学者还进行了实证研究(周铁军,刘传哲,2009;黄武俊,2010),这些实证研究的结论是我国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并且国际收支通过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较大。

综上所述,随着近年来中国国际贸易顺差的扩大,国际经济学界开始较多地关注中国的国际收支问题,但对中国的货币供给研究很少。而国内经济学界虽然对中国的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关系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给后续研究带来了很多启示,但是结论并不一致,且缺乏对其传导机制的研究。本文试图运用实证方法,运用2008~2014年的相关数据对中国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并揭示其传导机制,为改善中国的货币供给提出政策建议。

三、中国国际收支影响货币供给的理论分析

我国央行以“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其中,“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保持国内物价稳定;二是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要实现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目标,必然涉及汇率制度安排。因此,中国国际收支影响货币供给的传导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国际收支状况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货币需求,最终影响货币供给,简称“货币需求机制”;二是中国汇率制度安排直接影响到货币供给,简称“汇率安排机制”。

(一)货币需求机制

根据货币供给内生论的观点,货币供给决定于货币需求。而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变化,将直接或间接地引起货币需求的变化。首先是对外贸易带来经常项目变动,形成对货币的直接需求。对外贸易活动扩张导致的实体经济增长要求与之适应的货币信用形式表现为货币需求量增加。具体表现在:贸易扩张带来总需求上升,物价稳定要求下,总需求上升引起货币需求上升,最终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其传导机制是:出口量国内生产规模生产资金需求贷款货币供给。其次是直接投资活动带来资本与金融项目变化,形成对货币的间接需求。资本流入,尤其是外国直接投资增加了国内的配套资金,诱发了更多的国内投资,从而提高了闲置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在投资乘数的作用下,引起货币需求增加,进而导致货币供给增加。

(二)汇率安排机制

汇率安排机制是从供给侧分析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在“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目标下,1994年中国确立了人民币汇率“有管理的浮动”和结售汇制度,并形成了与之密切相关的外汇储备形成机制,从而使汇率制度和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成为影响货币供给的重要因素。其传导机制是:国际收支变化外汇储备变化外汇供求关系变化稳定汇率要求下,中央银行进入外汇市场买卖操作基础货币投放变化货币供给变化。

四、我国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关联性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择与说明

根据对中国国际收支影响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的分析,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的传导途径有“货币需求途径”和“汇率安排途径”,但前者从属于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最终通过国际储备表现出来,而国际储备又会通过“汇率安排途径”影响基础货币,最终影响货币供给量。基于此,本文选择M2和基础货币MB作为货币供给的变量;选择国际收支状况的直接反映指标――外汇储备FR和国际收支状况在货币形态上的反映指标――外汇占款PFE作为国际收支的变量,分别从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量M2的关系和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的关系这两个角度上不同、实质关联的两个方面对中国国际收支影响货币供给的方向和程度进行实证分析。首先,我们采用X12法对相关变量进行季度调整,为消除异方差,对调整后的变量取自然对数,处理后的变量分别用LFR、LM2、LPFE、LMB表示。由于2005年7月至今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所以本文选择市场较为成熟的2008.1-2014.09月度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二)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量M2的关联性分析

我们采用ADF法对外汇储备和货币供应量M2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表1是相关变量平稳性检验结果。

检验结果表明,两序列均为I(1)序列。因此,可以进行Granger检验,判断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根据AIC准则,确定最优滞后期为2。

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LM2与LFR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显著,说明外汇储备是货币供给量M2变化并不显著的原因。

(三)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的关联性分析

检验结果表明,两序列均为I(1)序列。因此,可以进行Granger检验,判断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根据AIC准则,确定最优滞后期为2。

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我们发现MB不是PFE的Granger原因,而PFE对MB有99.9%的解释能力,说明外汇占款是基础货币变动的明显原因。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首先,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呈一定的正向关联性,而且随着外汇储备的增加,其对货币供给的正向作用也增强;结合中国现行的汇率制度和外汇储备形成机制考察,可以得出:外汇储备作为中国国际收支状况的直接结果,其对货币供给的显著影响具有制度条件下的高度可靠性和稳定性,这里的制度因素就是现行的外汇储备形成机制和人民币汇率稳定目标下的“汇率安排”。

其次,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呈现高度而稳定的正相关性,而且随着外汇占款的增加,其作用于基础货币的效力也随之增强,说明在现行结售汇制度下,随着外汇储备的增加,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投放的比重不断提高,对基础货币的影响不断增大,外汇占款成为中国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渠道,使得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内生性进一步增强。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的高度关联性成为中国国际收支影响货币供给的主要和直接的传递途径。

(二)政策建议

1.货币供给决定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两大要素。在以外汇占款为主渠道的基础货币投放格局下,要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货币供给的冲击,短期对策是调控货币乘数,具体措施是调整法定准备金率。而从长远看,必须弱化或切断外汇储备、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之间的传导关系,其解决之道在于推进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加速从强制结售汇制向意愿结售汇制过渡,或者寻找其他合适的渠道来形成外汇储备,如由非央行机构(财政部或专设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筹措资金购买外汇储备等。

2.对于处于“新常态”状态下的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应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这一目标。汇率稳定有利于国际贸易和投资,更是因为中国影响自身贸易条件的能力不如发达国家;同时,为了控制通货膨胀预期、防范由于本币汇率的过度升值抑制出口进而导致经济下滑,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更为重要。

3.若人民币汇率不再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意味着央行可以不必为“稳定”汇率而进行入市干预,央行持有的外汇储备也不会太多,不会成为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的占款部分。也就是说,国际收支活动不会通过“汇率安排机制”影响国内货币供给,只会通过本身经济活动产生“货币需求”。

4.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19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外汇储备过大反映了我国国际收支失衡,并带来一系列挑战。要解决外汇储备过多的问题应该坚持双管齐下,解决好流量问题,控制好收支平衡。主要措施就是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使经济增长由较多依赖投资、出口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以及在稳定出口的同时增加进口,促进贸易收支平衡。另一方面要盘活存量,不断创新和拓宽外汇储备运用渠道及方式,提高外汇资源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周铁军,刘传哲.中国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关联性的实证分析:1996~2007[J].国际金融研究,2009,(3)

[2]王方静.我国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机制研究[J].金融经济,2014,(6)

[3]王晓雷,刘昊虹.论贸易收支、外汇储备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协调和均衡发展[J].世界经济研究,2012,(11)

[4]范小云,陈雷,王道平.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J].世界经济,2014,9(2)

[5]陈建奇.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的技术条件及经验证据[J].世界经济研究,2015,7(4)

货币资金的用途范文8

经济全球化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企业的竞争越显激励,使得企业生存的内外环境日益复杂,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日益增加,为了规避风险,增强企业的活力与竞争力,对企业的货币资金的管理及内部控制制度的探索研究,已成为企业未来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货币资金的有效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建立和严格实施与监督是相关联的,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严格实施,是货币资金的有效利用和合安全保管的根本保证。企业如何高效发挥货币资金的运营效用,保障货币资金的安全,企业的内部生存力,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结合自身实际,科学的设计一套切实可行货币资金的控制制度和核算方法,从而更有利于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保护财产安全,对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货币资金 管理 内部控制

一、货币资金的概念及在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一)货币资金的概念及特点

货币资金是指资金循环周转中停留在货币形态表现的资金。是资产负债表的一个流动资产项目,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三个总账账户的期末余额,具有专门用途的货币资金不包括在内。 货币资金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处于货币形态的那部分资金,按其形态和用途不同可分为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它是企业中最活跃的资金,流动性强,是企业的重要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因而是流动资产的审查重点其他货币资金包括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信用卡存款、存出投资款等。同时货币资金使用较方便,保管难度大,极易激发人员贪污,诈骗,挪用公款等违法乱纪现象,给货币资金的管理和有效利用带来消极意义。

(二)货币资金的分类与简单概述

一,现金 ;

现金是指企业的库存现金,包括人民币现金和外币现金。

1.企业在办理有关现金收支业务时,应当遵守的几项规定,2.企业必须设置“现金日记账”按照现金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逐笔序时登记。每日终了,应根据登记的“现金日记账”结余数与实际库存数进行核对,做到账款相符。月份终了,“现金日记账”的余额必须与“现金”总账科目的余额核对相符。

二,银行存款

银行存款是指企业存放在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货币资金。按照国家现金管理结算制度的规定,每个企业都要在银行开立账户,称为结算户存款,用来办理存款、取款和转账结算。

三,其他货币资金

其他货币资金是指施工企业除现金和银行存款以外的其他各种货币资金,即存放地点和用途均与现金和银行存款不同的货币资金。包括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证存款和在途货币资金等。如;

1、 银行汇票 银行汇票是汇款人将款项交存当地出票银行,由出票银行签发的,由其在见票时,按照实际结算金额无条件支付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它使用灵活、票随人到、兑现性强等特点。适用于先收款后发货或钱货两清的商品交易。单位和个人各种款项结算,均可使用银行汇票。银行汇票的付款期限为自出票日起1个月内。银行汇票的收款人可以将银行汇票背书转让给他人。

2、 银行本票,银行本票是银行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银行本票由银行签发并保证兑付,而且见票即付,具有信誉高,支付功能强等特点。 银行本票发定额本票和不定额本票。定额本票的面值有1000元、5000元、10000元和50000元。银行本票的付款期限为自出票日起最长不超过2个月。银行本票可以根据需要在票据交换区域内背书转让。

3、 商业汇票 , 商业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法入以及其他组织之间须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或债权债务关系,才能使用商业汇票。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由交易双方商定,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商业汇票提示付款期限自汇票到期日起10日内。 商业汇票可以由付款人签发并承兑,也可经由收款人签发交由付款人承兑。商业汇票可背书转让。 商业汇票按承兑人不同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两种。商业承兑汇票是由银行以外的付款人的承兑。银行承兑汇票由银行承兑,由开立存款账户的存款人签发。

货币资金的用途范文9

【关键词】货币政策;房地产价格;传导机制

一、引言

1998年以来在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房地产市场得了迅速的发展和深化,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的逐步成熟使房价承载和传导货币信号的能力不断加强,并进一步对整个宏观经济产生实质影响。因此,研究货币政策传导的房地产价格渠道,实现货币政策和房地产市场的良性互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对于资产价格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国内学者已经有所关注,并提出了颇具价值的观点。钱小安(1998)认为资产价格的变化是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产生了一定困难,但不宜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来处理。成家军(2004)认为资产价格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并不是十分明显,房地产价格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起着相对显著的影响,而股票价格的影响并不显著。吕江林(2005)认为一国的股价指数与实体经济间存在着显著的协整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大多数学者对资产价格渠道的研究都局限于股票价格的作用,而对房地产价格却关注较少。

二、房地产价格传导机制理论分析

货币政策的房地产价格传导机制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房地产价格从而实现政策目标的整个作用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另一方面,房地产价格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关于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利率途径、信贷途径和资产组合效应途径。

(1)利率途径。利率变动对房地产企业、购房者、投资者等各房地产市场主体都会产生影响。房地产是一种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利率的变化较敏感,利率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房成本。购房成本的变化会使一部分消费者进入或退出房地产市场,引起房地产需求的变化.从而导致房地产价格的相应变化。

(2)信贷途径。在现行银行体制下,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等货币政策工具来改变货币供应量。这会改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存款,进而影响其贷款供给能力。银行贷款能力的变化会影响房地产贷款的可获得性,从而增加或减少房地产需求,引起其价格的相应变化。

(3)资产组合效应途径。货币、债券、股票和房地产等资产一起共同组成了投资者的资产组合。理性投资者会根据不同资产的收益、风险和流动性的变化,调整组合中各种资产的比例,以达到投资效用的最大化。货币政策的实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货币资产的收益率,原有资产组合的均衡将被打破。投资者势必改变组合中的各资产的比例,对各资产的需求的变化导致各种资产价格的变化。

(二)房地产价格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房地产价格对实体经济的传导主要是指通过房地产价格的变化影响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社会总产出变化。这一过程可以分为房地产价格对消费的传导(消费效应)和房地产价格对投资的传导(投资效应)两个部分。

(1)消费效应。一是财富效应。生命周期理论(LifeCycle Theory,LCT)(Friedman,1957;Ando&Modigliani,1963)的传统分析框架下。他们认为居民的消费支出是由其生命周期内的总收入即总财富决定的,央行可以通过改变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影响房地产价格,导致居民的名义财富增加(减少),居民的需求相应的增加或减少,从而起到促进或抑制经济的目的。二是Mishkin(1976)提出了家庭资产负债表效应理论,认为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居民的真实资本流动性增强,价值增值,家庭资产负债表更加健康,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降低,居民会倾向于向银行进行借贷,更多地消费耐用品、住房等,这就是房地产价格的家庭资产负债表效应。三是替代效应。替代效应是指如果房地产价格上涨,会使得人们调整自己的资产结构,其兑现的或者未兑现的财富增加,会刺激他们的消费。

(2)投资效应。一是直接投资效应。房地产价格上涨使房地产业的预期利润率上升,社会资金会更多地流入房地产行业,对房地产的投资增加,带来社会投资的增加。同时,房地产投资的增加会带动其关联产业投资的增加,产生直接的投资效应。二是托宾Q理论。托宾Q理论认为,房地产价格上升,一方面会提高房地产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的Q比值,这将刺激房地产投资支出增加;另一方面会提升房地产上市公司以及其他拥有较多房地产的上市公司(如商业类、酒店类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推动其股票价格的上涨,使得托宾Q效应发挥作用,引致该类企业投资支出增加。

由以上分析可知,房地产价格的波动会通过消费效应、投资效应影响社会消费和投资。理论上,如果房地产价格上涨,这种效应会促进社会投资的增加,产生正向投资效应。

三、实证研究

(一)变量设置、样本选择及数据说明

通过上述理论分析可知,实证考察房地产价格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涉及三个层面的变量。包括货币政策调控层面、实体经济层面和货币政策目标层面。据此三个层面本文考虑用以下经济变量来考察房地产价格传导机制。①总收入(Y)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②物价水平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表示(CPI);③货币供应量选用广义货币供应量M2,因为它不仅反映社会现实购买力,也反映潜在购买力,能较好体现社会总需求的变化,是政府制定长短期货币政策的关键变量。④利率(R)。由于同业拆借市场能够迅速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采用银行间市场30天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作为市场利率变量;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示居民消费的变化(CS);⑥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表示企业投资的变化(PA);⑦房地产价格由全国商品房销售额除以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的计算值表示(HP)。

(1)本文对所有原始数据进行如下步骤转换:①运用Eviews方法对数据进行季度调整,调整后变量后加SA;②为消除数据的异方差性,对所有数据取自然对数,文中在各变量前加LN。本文所有实证检验采用Eviews分析软件。

(2)ADF平稳性检验。为了检验各变量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本文采用ADF方法对所有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

从表中可以看出,所有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是非平稳的,进一步对各序列的一阶差分进行检验,表明各序列的一阶差分值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是平稳的。因此各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根据协整检验规则,可知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可以进行下一步实证研究。

(二)实证检验结果

(1)货币政策对房价的影响

房地产价格渠道的第一个阶段研究货币政策和房地产价格的关系,涉及的变量有货币供应量LNM2、30天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LNR和商品房销售价格LNHP。考察这三个变量间是否存在预计的长期均衡稳定的关系。以下列出的是协整关系检验的结果。

根据相应的判定规则,得出这三个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上仅存在一个协整向量。从标准化的协整关系可知,该协整关系可表示为:

LNHP=0.6279LNM2-0.1407LNR+0.1427

该方程表明了房价、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长期均衡关系,变量的系数分别代表房地产对各变量的弹性系数。从长期来看,房地产价格与货币供应量同向波动,但与利率反向波动,揭示货币政策能够通过综合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而达到调控房价的目的。这与理论上是一致的,即增加货币供应量伴随着房地产价格上涨,反之减少货币供应量将伴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下降。而提高利率将伴随着房地产价格下降,降低利率将伴随着房地产价格上升。

(2)房地产价格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我国货币政策的房地产价格传导效应的第二个阶段是研究房地产价格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涉及的变量有商品房销售价格LNHP、固定资产投资LNPA、居民消费LNCS和国内生产总值LNGDP。Johansen协整检验的结果列在下表中。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上四个变量之间存在两个协整关系。由检验可以得出:①从长期而言,商品房销售价格与消费,投资以及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一种长期均衡的关系。②房地产价格与消费和投资均呈同向波动,房地产价格会伴随着消费和投资的增长而提高。③房地产价格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较大。

(3)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的贡献率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本文利用方差分解分析李了各个变量对房地产价格的贡献率,得出,在初期我国房价对自身的冲击较大,有89.35%的影响来自于其自身,其次为利率和货币供给量,分别为9.45%和0.46%。这说明货币政策传导变量对房价的影响显著,有很大的解释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房价对自身的解释力逐渐减弱,而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解释力有明显增强。至第五期以后,利率的贡献率缓慢降低。

四、结论

首先,从长期来看,货币政策、房价、实体经济三个方面的变量均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这说明房价渠道能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总体来说,房价对于货币政策的变动较为敏感。当房价短期剧烈波动,偏离实体经济均衡时,政府可以通过实施相应的货币政策来进行宏观调控。其次,房价变动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都较明显,这说明近年来房价渠道的消费效应有显著增加。

综上,房价在货币传导机制中的作用较为显著,房价渠道的总体传导效率较高,房地产市场已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途径。因此,当前我国政府应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促进货币市场、房地产市场及宏观经济三者协调稳定发展。另外,房地产价格对实体经济传导的消费效应和投资效应均较为显著,说明我国的金融系统和消费结构在不断的改善和日趋合理化。

参考文献:

[1]钱小安.资产价格变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经济研究,1998,1:70-76.

[2]成家军.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M].北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吕江林.我国的货币政策是否应对股价变动做出反应?[J].经济研究,2005,3:80-90.

[4]刘斌.作为传导途径的房地产产业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上海为例[J].上海金融,2003,1:21-23.

[5]丁晨,屠梅曾.论房价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基于VECM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11):106,116.

[6]郭科.我国货币政策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实证分析[J].济南金融,2006,23(7):12-16.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