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模拟实践教学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2 17:32:57

模拟实践教学论文

模拟实践教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 模拟法庭 教学 法学实践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47-01

法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一旦选择法学专业,接受法学方面的教育,基本意味着对法学职业生涯的选择,因此,法学教学的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的传授,使其能够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形成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应变能力。但是在传统的法学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属于纯理论教学,缺乏实践,为此,在对法学教学进改革的过程中,要强调实践的作用,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其中模拟法庭教学就是一种实践效果比较明显的教学模式,收效很大。

1.开展模拟法庭教学在法学实践教学的意义

1.1 有利于突破传统法学教学的弊端,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变,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加快素质教育的步伐。在传统的法学教学中,教学的重点是法学知识和法律条文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很多学生在从事法律方面的工作的时候,很难适应法律实务。而模拟法庭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法律实践的平台,在模式的环境中了解和掌握具体审判流程,直接面对法律实践,对所学理论进行实践的检验,缩短了教学与法律工作的距离。

1.2 推动教师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加快教学方式的转变。在经过模拟法庭的教学后,学生对法庭的景象记忆深刻,体会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对推动教学模式的转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1.3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教学气氛比较枯燥乏味,没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模拟法庭的教学方式使生硬的书本知识变得生动鲜活,学生由被动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到,参与性较强,发挥主体意识。

1.4 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模拟法庭教学将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形象和生动,提升他们辨别是非的能了,掌握如何在法庭表达意见,进行合理的辩论,同时找出各要素直接的冲突,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模拟法庭的教学为学生锻炼口才,提高分析能力和交际较能力提供平台,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1.5 增强学生的法律观念,形成依法治国的思想。在模拟法庭的教学中,所选择的案例都来源于生活,会激起学生的共鸣,对他们进行了一定的教育,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参与者也切身体会到法律的威严,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2.模拟法庭教学在法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模拟法庭教学缺乏制度上的保障,课程设置缺少合理性。

2.2 模拟法庭教学在环节上不够完善,只注重法庭内的环节,忽略庭前准备和庭后的材料处理。

2.3 模拟法庭教学中真实性不高,表演性强。

2.4 缺乏充足的教师配备。

3.如何不断完善模拟法庭教学

3.1 保证模拟法庭课程设置的明确性和合理性

对于模拟法庭教学的现状,要将其作为专门的课程进行设置,实现较大的参与性。建议设置36个学时,时间为第七个学期,此时学时已经对基本的法律知识进行了学习,接触了法律实务,综合素质提高,具备开展模拟法庭的能力。可以将模拟课程的类型分为民事、行政和刑事三个类型,采取仲裁形式处理纠纷,以达到一定的真实性。

3.2 在教学制度上进行完善,为模拟教学提高保障

将模拟法庭作为必修课,制定配套的大纲,形成可行的测评制度。另外,鉴于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要制定完备的规章制度,以实现对具体操作的有效指导。

3.3 实现教学环节的完整性,严格按照程序要求,对诉讼进行全过程的模拟

3.3.1 选择合适的案例。在案例的选择上,要避免典型的案例,选择具有一定争议的。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避免形式化。对于案例的选择,教师要进行一定的指导,根据需要对案情作适当的变动,学生也进行积极的参与,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3.2 对角色进行分配。根据案情的需要,对涉及的角色进行分配。分配之后,可以有效进行讨论和分析,教师也可参与,但要保证适中,避免太多干预。

3.3.3 做好开庭前的准备工作。在开庭之前,要求学生做好相应的诉讼文件。注意对律师的授权委托证据和财产的保全、证据的取得与运用等实务的模拟。

3.3.4 在庭审前,要组织观摩活动。观看标准程序的软件,组织学生进行旁听,切实感受司法实践。严格按照程序法和实体法的规定对诉讼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模拟。在完成模拟以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整个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讲究技巧的运用。学生向教师提交模拟教学的总结,教师根据学生个人陈述,给学生进行评分。对材料的归档是模拟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完成模拟实践之后,要形成完整的总结性资料,为今后模拟法庭教学的开展积累资料和经验。

3.4 配备专业水平较高的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必须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如果师资力量薄弱,可以组织教师到法律实务部门进行实践和考察。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法官作为兼职教师,对模拟法庭教学进行指导。

3.5 对模拟法庭进行系统的研究,实现与相关司法、法律等部门的互动。

当前,虽然很多院校都实行了模拟法庭教学,但是在具体实践中认识和探讨的深度不够,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强化模拟实践教学研究,用理论指导实践。学校应积极与相关部门、法律机构进行合作,把握法律岗位的发展动态,以便及时调整模拟法庭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4.结束语

综上,模拟法庭教学是法律专业中实践性较强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其实践作用,需要完善和健全的制度加以规范和保证,做到科学、合理地评价法庭教学模式的意义。它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完善,不能完全代替法学教育的方式,不能过分强调法学教育的应用性,对其理论性和科学性进行否认,只有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促进法学教学的顺利进行,形成崭新的符合科学化和职业化的法学教育模式,培养出更多综合能力强的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小蕾.浅议模拟法庭教学制度的完善[J].中国大学教学,2010,(2):71-72

模拟实践教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法学教育;卓越法律人才计划;模拟法庭;课程化;吉林大学法学院

一、模拟法庭课程设置的要件

鉴于目前高校模拟法庭教学活动的非常规化和以“表演”为主的现状,我们认为开设模拟法庭课程,应将其教学安排与内容常规化和专业化,实现与现行法学教育体系的无缝对接,即在不放松理论教学的前提下,调整部分理论课程的设置,在不改变总体学分的设计下,通过合并或适当减增理论与实践学分,逐步将模拟法庭课程嵌入整个教学计划之中,改变单就某一部门法理论教学辅之以模拟法庭训练的模式,全面提升模拟法庭课程的地位,这将有助于改善和克服现阶段以模拟法庭为主要形式的校内法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系统提升模拟法庭在法学实践教学中的作用,整体推进法学实践教学。为此,经过吉林大学法学院近三年来的摸索实践,我们认为一个较为成熟、行之有效的模拟法庭课程开设条件,至少需要具备以下构成要件。

1. 明确的课程价值定位

模拟法庭课程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理论教学的实践性教学,其通过模拟庭审程序和诉讼角色扮演的形式,为法科学生提供一种逼真的运用所学知识的教学场景。虽然,目前在模拟法庭教学的推广过程中,仍然将模拟法庭作为一种技术层面的教学辅助手段,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和诉讼程序的理解,还未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但是,我们认为,随着法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法学实践性特征的凸显和法科学生现实执业需求的明确,模拟法庭必将成为一门专业的教学课程,纳入正式的教学计划。

首先,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社会科学,法学教育具有学术性和实践技能性的双重属性,这一点业已成为国内外法学教育界的共识[1]。法学院校培养的学生多数将进入司法实践领域,成为职业化的法律工作者。法学理论和实践技能在学生的培养中不相伯仲,同等重要。其次,模拟法庭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创新能力,与理论学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模拟法庭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既考核了学生的理论基础与文本理解能力,也开阔了学生的法律实践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再次,模拟法庭课程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理论学习不同,模拟法庭是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模式。在模拟法庭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突破传统的概念记忆的学习方法,强化自我学习的意识,提高自身的资料检索技能、逻辑思辨意识、语言表达技巧、临场反应能力等,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法学素质教育。

2. 独立的课程结构设置

课程设置是指某门课程在专业教学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授课方式和授课对象的选择。独立的模拟法庭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到模拟法庭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目前模拟法庭在我国高校法学专业学习中作为一门课程设置的现状,主要表现为独立课程模式、辅教学环节模式、集中实践环节模式、隐性课程模式[2]。我们认为,模拟法庭教学应实现独立课程模式。

模拟法庭课程作为面向法科学生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通过量化的学时设计和学分设计,制订独立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编制统一的教材。模拟法庭教学能够成为一个常规性的项目,并以此为基础在反复的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其教义与教法。目前提起模拟法庭教学,大家关注的焦点多为最后的模拟庭审实践,对庭审前的知识与技巧传授关注不足,这也是模拟法庭教学很难成为一门常设课程的瓶颈。我们认为,该课程设置应采取“教学+实训”的授课模式,将课程的前半部分作为模拟法庭知识和法律分析方法讲授的时间,后半部分进行模拟法庭实训。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系统了解模拟法庭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并通过模拟法庭进一步深化已有的理论知识,减少准备模拟庭审的盲目性,避免为了模拟庭审而模拟法庭的误识,增强教学效果。

3. 多元的师资队伍结构

模拟法庭教学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过程,在其教学中涉及多元的知识信息,这一点已经在前文中有所提及。因此,成功的模拟法庭教学必须改变只有法学理论教师单一授课的局面,建议采用双师型或多师型的教师教学队伍,适当聘请有着丰富法律实务经验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公司法务专家等,为学生讲授法律实务。与此同时,考虑到模拟法庭教学选取的案例通常是依据真实案例改编,甚至是教学老师自身参与过的案件,该类案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复杂性,要对其进行细致解析,除了扎实的法律知识外,还需要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在模拟法庭教学过程中也建议邀请其他学科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跨学科基础知识的辅导,真正实现教师队伍的多元化。除此之外,在模拟法庭教学的实际开展过程中,由于实务型校外导师事务性工作的繁忙,往往很难保证其出勤率,为此较为理想的实务型导师可通过教师挂职锻炼或者是实务部门专家调入的形式来逐渐稳定的实务型教师队伍。

4. 优质的理论教学内容

模拟法庭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程序正义意识与程序操作能力,而且还训练学生的案件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为此,模拟法庭课程的内容不能局限于以庭审程序为主线的简单梳理和拼接,而是应该分模块、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教学内容的编排,给予学生足够的广度和深度,帮助其打实基础,拓宽思维。主要内容建议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讲授模拟法庭的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对各类型案件的分类指导。在第二部分中,除了完整介绍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庭审程序外,更应当加入对各类案件的分析方法、证据选择、书状写作、庭辩技巧等一般技能的传授和对典型案件的专门分析方法。此外,课程内容还需顺应法律职业国际化的趋势,设置专章讲授国际法方面的法庭知识和庭辩技巧。

5. 灵活的实践考核方式

模拟法庭教学区别于传统的理论教学,实践性强是其主要特点。传统教学法下的记忆考试方法不适应模拟法庭教学。模拟法庭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考察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只考察参与学生的出庭表现;其二,在充分考虑参与学生法庭表现的同时,增加对法律文书制作的考察。学生的出庭表现主要从职业涵养、知识储备和实务能力三个层面进行判断,具体包括仪态气质、语言表达、应变能力、逻辑能力、争点控制、法律基础、团队合作等几个方面。两种评价方式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均是通过学生的法庭表现对学生内化知识的能力和外化表达能力进行的综合性考评。我们认为,这种考核方式相比传统的考试方式能更真实地反映学生掌握法律知识的能力与主动学习的水平,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热情,并且通过考核本身又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与实际运用。

6. 合理的资源保障机制

模拟法庭教学作为一项长期、固定的教学课程的确立与开展,有赖于各项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积极合作,包括智力资源、物质资源以及制度资源,并为其建立合理化的资源保障机制。智力资源主要是指从事模拟法庭教学的各类师资力量,统筹协调各类教师的参与,其本身就是模拟法庭课程设立的必要条件。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主动培养复合型师资力量,另一方面要联合吸收实务部门优秀专家从事模拟法庭教学,并为这些教师的参与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比如工作量计算、教学业绩评价、职称聘用渠道等方面都给予专门考虑。

物质资源主要指财力、物力的投入。法学院校应开辟独立的模拟法庭实验室,选择适当的场所,按照真实法庭的格局进行布置,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使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开展法律实训。与此同时,开发模拟法庭网上教学系统、编著教学软件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此外还需要通过广泛参加国内外模拟法庭竞赛,来检验和提升法学院校模拟法庭教学的成绩和水平。目前国内外比较重要的模拟法庭竞赛,如“理律杯”全国中文模拟法庭竞赛、“JESSUP(杰塞普)”中国区英文模拟法庭选拔赛、“IHL(国际人道法)”中国区英文模拟法庭选拔赛、“贸仲杯”全国英文模拟法庭竞赛等,如果想取得竞赛成绩除了投入师资外,还需长期参加此类竞赛积累丰富的大赛经验,形成本学院校的竞赛传统,这方面的投入也构成了模拟法庭课程长期开设所必须考虑的。

制度资源主要是指学院和大学两级服务管理机构,尤其是大学方面要充分考虑到模拟法庭教学的特殊性,与传统理论教学的区别,设计并建立适宜推进模拟法庭教学发展的教师工作业绩与职称评聘制度,从制度上向参与模拟法庭教学的广大教师予以倾斜。所谓的“倾斜”只不过是以传统法学理论教学为中心而建立的现行法学专业教师业绩评价机制上言,适当降低其科研论文和项目的要求。实际上,如果从一个全新的教学与科研并重——现在的教学与科研并重,依旧是重科研、轻教学的安排——或者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的角度出发,模拟法庭教学的工作量和社会影响力,譬如,大型模拟法庭竞赛获奖的社会影响力,以及通过模拟法庭教学对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所释放出的强大社会效益,丝毫不亚于教师科研成绩带来的社会影响和收益,因此,针对法学教育改革,推进实践教学,必须调整现行教师工作业绩评价机制,在鼓励教师为模拟法庭教学,以及其他形式的法学实践教学投入大量精力的同时,解决其后顾之忧。此外,也可以借鉴已经存在的对高校学生及其竞赛主要指导教师,参加各类校际、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学术或实验竞赛获奖给予奖励,包括物质奖励和给予深造机会等学业奖励的机制,对参加模拟法庭竞赛获奖的学生及其指导教师予以适当奖励。从激励机制上,鼓励和推动模拟法庭教学在现阶段的发展。这方面,我国刚刚启动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中已有提及,如何抓住契机,具体落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机遇和挑战。

二、吉林大学法学院模拟法庭竞赛与课程化实践

吉林大学法学院模拟法庭教学专项实践始于2010年,该项目以模拟法庭竞赛团队为基本的组织依托,以国内外各项模拟法庭赛事为指向,以法学本科模拟法庭(春季)赛季和硕士模拟法庭(秋季)赛季为平台,以法学院英特尔法学精英实验班为主要教学对象,形成了法学理论与法律实务相结合,课内讲授与课外竞赛互动的立体培养模式。在充分汲取竞赛经验的同时,通过对近年来模拟法庭教学方法的总结,我们开始致力于模拟法庭教学课程化的尝试。

1. 2010年与2011年模拟法庭竞赛与教学实践

2010年是吉林大学法学院模拟法庭教学实验开展的第一年。学院在“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前3个月通过全院选拔的形式,挑选7名优秀本科生组建了“理律杯”竞赛团队。学院为竞赛团队配备了5位理论与实践专家予以全程指导。在案件分析、书状写作、选择庭辩思路等方面,老师们给予了大量帮助。参赛队员主动性较弱,主要参考老师提供的意见,队员本身并没有形成独立的、统一的认识,也没有将指导老师的意见切实转化为自身知识与能力。最后,在比赛中,我院竞赛队伍未获小组出线。

2011年是模拟法庭教学实验推进的第二年。模拟法庭教学团队在总结2010年教学活动与对外竞赛的经验之上,对模拟法庭教学的制度设计、队员构成、培训方式等做了较大调整与创新。首先,转变仅为参加全国模拟法庭竞赛而选拔队员的思路,在学院本科生中开展了常规性的模拟法庭赛季;其次,改变由老师主导队员训练的方式,形成了学生自治为主、专业教师指导为辅的团队训练模式;再次,调整主要由上场队员外出参加比赛的团队结构,增设其他学生为观察员,激活团队竞争与合作意识;最后,加强与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实务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更好地利用外部资源。吉林大学法学院模拟法庭竞赛队伍在当年的“理律杯”全国模拟法庭竞赛中从三二十支队伍中脱颖而出,杀入全国八强。

总结过去两年的模拟法庭竞赛与教学实验,初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学生自主是模拟法庭教学成功的关键。只有激发学生在模拟法庭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其次,模拟法庭课程必须具有持续性。学生需要在一定时期内经过多次的模拟法律实践,“以赛代练”才能更好地掌握法律实务技巧。再次,模拟法庭教学必须整合、优化校内外的各项教育资源,通过理论与实务专家的配合指导,方可收到较好地教学效果。

2. 2012年模拟法庭竞赛与课程化创新

2012年是模拟法庭教学项目建设的第三年。在前两年模拟法庭教学与竞赛经验的基础上,吉林大学法学院模拟法庭教学团队积极践行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在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上继续探索。

首先,将模拟法庭竞赛队员选拔的方式由单次淘汰改为多次考核选拔。2012年4—5月间,吉林大学法学院已举办一系列法律实务培训讲座和为普及模拟法庭教学及选拔优秀竞赛队员的“英特尔模拟法庭赛季”,并于赛后进行了竞赛队员的首轮选拔。同年8—9月间,针对初选队员特点,结合每年下半年全国“理律杯”模拟法庭竞赛议题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论授课和模拟真实的庭辩实训,并将该特训过程命名为“理律杯模拟法庭竞赛课”,课时为32学时,2学分,列入教学计划。

在特训课程结束后,对初选队员进行考核,选拔综合成绩优异者组成吉林大学法学院理律杯竞赛队,再由竞赛队带队教师予以指导,此轮指导主要以学生自学和自训为主,带队教师宏观把握并带队赴北京参赛。通过增加选拔次数,增加模拟法庭教学的训练周期,使学生形成持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理念和能力,将法律实践思维融入日常的理论学习中。

其次,借鉴模拟法庭竞赛特训课的教学方法和授课内容,为广大未进入特训课学习的本科学生开设专门的模拟法庭课程,供法学本科生二年级下学期选修,课程名即为“模拟法庭课”,2学分,40学时,列入教学计划。

模拟法庭课程的教学目的,为通过知识讲授与实战演练相结合的形式,将法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教授给学生,以达到使学生夯实专业基础,掌握法律分析方法,提高法律实践能力的效果。课程内容突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发挥实战演练在法学教学中的作用。课程教学团队,采用双师型的师资配备,强调不论是校内教师抑或校外实务专家都应在理论与实务方面有较深造诣和丰富经验。由校内教师与校外实务专家共同组成,分模块对学生进行讲授。校内教师侧重模拟法庭基础理论的讲授,包括各类型案件的理论与学理分析,校外专家重点承担典型案件证据使用规则和方法的讲解以及庭审技巧的传授,包括各自不同诉讼角色在庭审过程中应予以注意的问题等。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互相配合,以具体案件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完成从案件发生、受理、分析到法庭审理(或经仲裁)、调解、执行的全过程。

课程的教学内容,在现有模拟法庭课程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吉林大学法学院模拟法庭教学团队计划自主编写教材,已设计全新的模拟法庭课程教学大纲。具体如下内容:第一部分,介绍模拟法庭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介绍模拟法庭教学法的内涵、历史沿革、在当前法学教育中的定位、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教学功能等理论知识,分3章4学时;第二部分,立足于我国目前法庭实践和模拟法庭竞赛活动,分民商法、刑法、行政法、国际法等四大教学板块,结合每一类型案件所涉及的法庭专业知识、庭审程序、庭审技巧、书状写作等实践技能,在已有理论专业课的基础上通过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展开讲授,课程安排为16章20学时;第三部分,采取实战演练的方式,通过进行多角色扮演的模拟法庭竞赛,帮助学生将所学的平面知识立体化,提高法律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与具体案件的现实应处能力。课时安排为16学时,以实际竞赛时数计算。由此,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析案例与法条解读的基本方法;掌握证据收集、运用以及法律文书写作的基本方法;在第三部分的竞赛考核中,掌握基本的庭审程序与庭审技巧。

课程的评价方式,采用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题提问、随堂笔试,与模拟法庭竞赛成绩,包括团体名次与个人得分,予以综合评定。对平时成绩的计算,有助于考察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力,但这部分所占的比重较小约占总成绩30~35%,模拟法庭实战演练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

模拟法庭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良好教学范式,将其专业化、常规化及制度化,是法学实践教学开展的必由之路。该课程促使法学教育过程体现更多的专业性、实践性及技能性,使学生在模拟法律实践的学习过程中,体味法律的精髓、感受庭辩的智慧、领略法律人的风采,以实际行动为指向让学生更好地承担起法律职业者的使命和责任,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模拟实践教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模式 虚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207-01

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这是适应网络时展要求的需要。网络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正在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的时空概念,引发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也自然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价值观念。一方面网络的自主性,为大学生个性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网络开放性的特点极大地拓宽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时空,为大学生及时、准确地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提供了最有效的载体和依托。在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影响日益增强的今天,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虚拟实践教学已经成为根据大学生思想和生活状况作出的一个必然选择。同时,网络技术能够为现代教学提供一个新的实践平台,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大容量的信息、交互性协作、实时聊天系统,这些技术条件为师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创造了现实条件。基于以上两方面因素的考虑,如何把网络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已经成为时展的要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培养虚拟实践教学模式的主体

在虚拟实践教学模式中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

1.教师主体。在虚拟实践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一个重要主体,教师担负着根据教学内容设定虚拟实践目标、创设虚拟实践具体形式、组织学生实践活动等任务。教师的相关能力和素质直接关系到虚拟实践教学的效果和成败。这就要求实施虚拟实践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网络知识和能力,主要包括熟练运用相关软硬件的知识和能力,对网络系统进行维护、管理的技能等。而一些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计算机知识技能的培训,运用网络组织实践教学存在困难,这就要求对教师进行计算机知识技能的培训。

2.学生主体。在虚拟实践中,学生也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技能。因为学生不是被动的受体,而是要主动地参与到虚拟实践过程中去,需要具备进行网络搜索、建立网站、制作PPT、简单动画等知识和能力。另外学生还要有相应的网络法律法规知识等。可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培训也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探索多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虚拟实践教学模式

根据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虚拟社会发展的程度,虚拟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可分为课内虚拟实践模式和课外虚拟实践模式两种类型。

1.课内虚拟实践教学模式,指在课堂上运用电脑网络进行的实践教学模式。课内虚拟实践教学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做幻灯片。由教师布置某一教学任务后,把学生分成小组,由每个小组的学生自行进行分工,在电脑上查找文字、图片等资料。例如,在讲到“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时,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来解答以下几个问题,这一时代主题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正确判断时代主题有什么意义?当前有哪些事例能够证明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之后每一小组把对问题的理解结合有关资料做成幻灯片,轮流展示讲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对进一步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也大大加强。

参与网上调查。当前网上经常有某些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这种调查。例如,在讲“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时,可以进行这样的实践,网上有关于个税起征点的调查,教师可能把有关的调查表进行下载,在网上由每个学生填调查表,之后由学生对电脑自动生成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且把本班级得出的结果与社会上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异同,从而增强对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理解。

网络讨论。教师布置要讨论的问题,由学生同时在网上进行讨论。例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关于如何调节收入分配的问题,就由学生先查找资料,之后通过班级QQ群在网上发表每个人的观点,教师在这过程中可以跟学生互动,并且最终根据网上记录对学生的实践进行评价。

2.课外虚拟实践教学模式,指在课堂外由学生自己利用网络进行的实践教学模式,其体现了学生自主性实践的特点。

模拟实践教学论文范文4

一、法律基础教育中引入模拟法庭实践的必要性

(一)提升法律基础教育的直观性

法律基础教育难免会涉及到一些晦涩艰深的法学术语,如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等词语,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可能一时难以理解,从而导致学生对法律基础教育可能产生畏难情绪。也有的教师为了降低课程难度,转而采用平实的语言来讲授法律基础课程,也不失为一种积极尝试,但是极易降低法律的实践性和严肃性。如果能够在法律基础教育中引入模拟法庭实践,则能够有效地提升法律基础教育的直观性,使学生更容易在亲身实践中掌握法律知识。模拟法庭实践的直观性体现在,它和真实的诉讼一样,呈现出对抗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其中,通过扮演一定的法庭角色,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这会比空洞的宣讲更有利于增强法律基础教育的直观性。

(二)提升法律基础教育的针对性

法律基础教育虽然只是一门基础课程,但是该课程中包含了众多知识点,内容涉及法学原理、部门法知识、司法制度、法律心理和法律观念等。法律基础教育的目的应定位于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使学生对国家法律制度有初步了解,同时使学生能够具备积极利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的基本观念。传统上的宣讲可能无法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甚至流于形式,导致学生一知半解,或参与度不足,使学生缺乏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模拟法庭实践在法律基础教育中的引入,则能够有效地提升法律基础教育的针对性。教师可以精选法律案例,有针对性地将学生关心的法律问题、法律案例,制作成模拟法庭教案,引导学生在法庭上解决问题。

(三)提升法律基础教育的实用性

法律基础教育不应仅仅在意识层面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念,更应提高学生运用法律武器解决问题、保护合法权益的实践能力。法律基础教育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应这样回答:法律基础教育就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的实践能力。在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大背景下,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不管是生活、工作,还是投资、经商,都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类纠纷。每一个学生都应学习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熟悉基本司法程序,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合法权益。模拟法庭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法律、实践法律的新平台。法律基础教育中引入模拟法庭,是提升法律基础教育实用价值的必由之路。

(四)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法律基础教学中引入模拟法庭实践,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是实现法律基础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学生之间多元互动的有效途径。法庭和诉讼,对于学生来说显得相当遥远,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也难有机会旁听真实的庭审。同时,学生又对模拟法庭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心,非常想在模拟法庭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使自己有机会成为法官、检察官或律师。以模拟法庭为平台开展法律基础教育,可以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景教学,能够将法庭对抗这一生动的情景搬到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法律基础教育中引入模拟法庭实践的可行性

(一)良好的师资力量

模拟法庭实践的开展需要教师的介入,教师应在案例精选、程序引导等方方面面起到积极作用。离开了教师的引导,法律基础教育中的模拟法庭实践将无法开展。此外,教师还应对实体法和程序法有相当的了解,必须熟悉部门法规定,对典型案例、热点案例也能够信手拈来。当前从事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不断上升,如不少教师是法学专业的硕士甚至博士,也有不少的教师同时还兼有法官、检察官或律师的身份,他们能够对模拟法庭实践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当然,学校在开展模拟法庭实践的过程中,也完全可以在学校内外聘请一些人士介入,如聘请法学院校的专家教授、知名律师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模拟法庭实践,从而对师资力量起到补充作用。可见,从当前的师资力量配置来说,法律基础教育中引入模拟法庭实践是完全可行的。

(二)现成的庭审影像

模拟法庭是对现实庭审的模拟。运用于教学活动中,模拟法庭实践能够增强教学效果,本质上属于一种情景教学。法律基础教育中引入模拟法庭实践,需要参考一些真实的庭审影响资料,供学生模仿、参照。当前很多人民法院已经将庭审录像公布在网络上,这一公布行为的初衷是加强公众监督,落实审判公开原则,以提高司法公信力。庭审影响资料能够为模拟法庭实践的开展提供物质基础。教师可以在模拟法庭实践开展之前,预先下载一些优质的庭审影像资料,并播放给学生观摩、学习。此类影像资料目前在网络上很容易获取,从而为模拟法庭实践的开展提供资料支持。

(三)丰沛的案例资源

法律基础教育中开展模拟法庭实践的基本前提是必须寻找到合适的案例,这些案例必须贴近生活,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同时还必须符合法律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教师在开展模拟法庭实践之前可以通过案例库寻找到很多案例资源,再对案例资源进行精选,挑选出适合模拟法庭实践的真实案例。当前案例文库主要有北大法宝的案例文库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裁判文书网,这两个网站提供的案例几乎是海量的。丰沛的案例资源也能够为模拟法庭实践的开展提供资源上的保障。

三、法律基础教育中开展模拟法律实践的细节探讨

(一)案例的选取

教师可以通过报纸、网络、判决书文库等媒介中寻找合适的案例。鉴于学生的特点,建议选取如下几类案例:1.贴合社会生活。教师应选取贴合社会生活的案例,避免选取那种罕见的案例或偶发的案例;2.注重实用性。教师应选取具有一定实用性的案例,即学生很有可能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会遇到的案例,典型的如劳动合同纠纷案例、婚姻继承案例、交通事故案例等;3.必须具备争议性。教师选取的案例必须具有一定的争议性,这样才能增强模拟法庭的对抗性,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毫无争议的案例则不宜选取。此外,鉴于模拟法庭的特殊性,所谓的争议性主要是指法律适用层面的争议性,而不是案件事实认定层面的争议性。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参考性案例,以供选择,也可以由学生选取案例,交由教师审核。

(二)庭审的对抗

法律基础教育中的模拟法庭实践应体现出对抗性,而不能仅仅体现司法程序和法庭礼仪。实际上,即使在法学院的法学专业教学中,模拟法庭实践也往往缺乏对抗性,参与模拟法庭的各方均按照预先排演的剧本,按部就班地推进模拟法庭,对抗性并无充分体现。缺乏对抗性的模拟法庭局限于单纯的模拟,不足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效果也就难以令人满意。法律基础教学中的模拟法庭应跳出单纯模拟的局限,适当地强调对抗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做到如下几点:1.选取对抗性案例。教师在选取案例的时候就应该选取有对抗性的案例,或者说,选取那类能够引发双方对抗的案例;2.列出争议焦点。由于学生不是法学专业的学生,他们对庭审流程和案件的事实与法律问题不是很清楚,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中事先列出争议焦点,并引导双方在模拟法庭中就这些争议焦点展开辩论和对抗;3.适当释明和引导。教师可以事前准备好大纲,释明法律规定,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工作,避免模拟法庭实践陷入冷场和停滞。

(三)思维的开放

笔者发现,当前我国法学教育中模拟法庭实践的开展往往缺乏开放的思维,如选取的案例没有争议性,缺乏对抗性,案件的审理结果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这就导致模拟法庭仅仅是一种走过场的形式化过程。显然,这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模拟法庭实践。法律基础教育中的模拟法庭实践必须具备开放的思维,教师应做到如下几点:1.不预设任何结论。教师不应对案件审理的结果做出任何预设,而是要求学生在模拟法庭上,通过举证、质证、辩论等环节,通过模拟的司法程序,独立地做出判决结果。任何结果预设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妨碍学生的参与热情;2.不对庭审结果作结论性评价。模拟法庭结束后,教师可以对参与各方的表现进行评价,但是案件审理的结果究竟如何;究竟哪一方赢得了诉讼,则教师不宜作结论性评价,但是可以作出倾向性评价。如此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继续学习,使学生继续保持好奇心。

(四)礼仪的注重

司法诉讼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庭礼仪。由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生缺乏对司法程序的了解,他们可能会把模拟法庭当成一场辩论赛。事实上,模拟法庭包含真实庭审的主要环节,辩论只是法庭程序的一个组成部分;模拟法庭中的辩论与辩论赛中的辩论也存在诸多差异,两者不能混同。因此,开展模拟法庭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模拟法庭,避免学生将模拟法庭误认为辩论赛。这就要求学生适当学习一下法庭礼仪,包括注重仪表和发言的方式、准确用语(最好能够适当地体现出法言法语的法庭用语特点)、尊重法官和诉讼参与人、不得诡辩和强词夺理等等。

(五)其他细节性问题

模拟实践教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仿真模拟软件;文科;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0-0043-03

长期以来,强调理论教学与课本知识的掌握是高校文科教育的习惯性思维和基本教学模式[1]。然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性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人才的培养需要。实验教学是人文社会学科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仿真模拟软件作为一种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已成为文科实践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仿真模拟软件实验教学的内涵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实验等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近年来,各高校在充分肯定文科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的基础之上,将文科实验教学纳入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文科实验教学伴随着新理论、新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逐步成长起来,不仅填补了文科教学手段的空白,而且扩大了文科的研究范围,更使文科的教学手法和研究手法大为改观[2]。

尽管实践教学基地、大学生科研训练等都是大学实践教学的途径,但是这些教学环节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教育面不宽”(如科研训练难以普及到每个人)和“深入度不够”(如类似参观、听讲座的实践环节难以真正接触实际中的问题情境)等问题,因此,仿真式模拟构造“情境认知教学环境”成为必要[3]。现代学习理论认为,求知始于发问或质疑。模拟教学通过让学生持续面对各种典型的情境,培养他们在“例外环境”下的质疑思维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枯燥的学习变得有趣[4]。

仿真模拟软件实验教学是指利用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来模拟真实的实验环境及实验过程,让学生通过在计算机上独立完成实验,达到在有限教学时间内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目的[5]。在国际上,最著名的仿真模拟是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即GMC),是以一个综合性的计算机模型模拟真实的企业经营环境和公司管理,涉及营销、财务、生产、人才资源、研究与开发等方方面面[6]。在国内,最先由部分高校从国外引进了一些仿真模拟软件开展文科实验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何有效利用软件,使之真正成为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的助手,使学生能够在实验教学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仿真模拟实验教学效果最大化成为当前一个重要问题。

二、研究框架及设计

(一)理论基础

情境认知理论(Situated Cognition)是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学习理论领域研究的热点,该理论从对学习理论的自身研究反思出发,既满足了学校实践的需求,又顺应了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丰富。1989 年约翰・西利・布朗、阿伦・柯林斯与保尔・杜吉德联合发表了论文《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这篇论文系统、完整地论述了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7]。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主体,内容与活动的安排要与人类社会的具体实践相联通,通过类似人类真实实践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该理论强调情境具有线索指引的功能,学习发生在真实的情境或事件中;学习者从事的是与专业学习领域相关的实践;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度、责任感和意义感有利于引发其主动学习的动机[8-9]。

情境认知理论的研究观点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和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等教育技术的新领域提供了理论依据。近些年来的相关研究主要有,赵经成(2003)认为运用现代技术开展仿真模拟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延伸实验的空间和时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调动了学习者的主动性[10]。邢振江、徐文涛[(2010)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降低教学成本、促进就业和师生互动四个方面分析了情境教学的效果[11]。张军

征、樊文芳(2012)的研究表明模拟软件能够在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环境和有效引导探究活动两个方面促进探究性学习[12]。本文根据情境认知理论和相关研究成果,从学习者个体特征、情境模拟的真实性、实践场和调动学习者主动性等方面研究仿真模拟软件在文科实验教学的应用。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样本取自Y大学人文学院公共管理、社会学和法学三个专业的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学生(一年级没有开设相关课程),随机发放问卷260份,取得有效问卷229份。

表1 被调查学生基本情况

Y大学人文学院是一个农业院校的纯文科专业学院,其中公共管理专业开设了两门使用仿真模拟软件的实验课程,而法学和社会学两个专业只开设电子政务一门带有实验的课程。因此本次调查选取的样本中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比例较高,占到60%。该学院三个专业都是面向文科招生,因此调查中女学生占到近六成,这与该学院男女生比例大致相符。

三、仿真模拟软件应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模型

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可以描述当各自变量变化时,因变量的发生概率会怎样变化。因变量Y是一个二值变量,取值为Y=1(事件发生)Y=0(事件未发生);自变量X1,X2,…,Xm;P表示在m个自变量作用下事件发生的概率。建立包含m个自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如下[13]:

(二)变量选取

本文以与传统文科教学方式相比,仿真模拟软件是否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为被解释变量(Y)。依据研究目的最终确定了学生个体特征、情境模拟教学环境的真实性、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实践场4类13个解释变量(X1,X2,…,X13),见表2。

表2 变量的含义及统计数据

(三)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本文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并在回归分析前将待分析的数据逐一组织成SPSS变量的形式。解释变量的筛选策略为“Enter”,表示解释变量全部进入方程,结果见表3。通过模型的回归结果,本文分析如下。

1.学生个体特征对实验教学效果的影响。第一,学生的年级与仿真模拟软件实验教学效果在统计水平上呈显著性负相关。说明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使用仿真模拟软件的实验教学效果更好。由于该学院所有课程使用的仿真模拟软件均出自同一个开发商,相同的操作平台使学生逐渐产生了厌倦感。第二,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与效果呈负相关,且显著性水平较强。说明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的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效果也较好。原因是仿真模拟软件教学是在利用计算机的实验环境中进行的,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影响其使用仿真模拟软件的效果。一些学生不能很好地通过仿真模拟软件来开展实验,并不一定是因为专业知识或是软件的问题,而是不具备相应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2.情境模拟教学环境的真实性对实验教学效果的

影响。第一,软件的仿真度与实验教学效果在统计水平上呈显著性正相关。软件能够全面模拟出现实情境,就会使学习者获得置身于真实困境中的权利和行使在真实困境中寻找解决方法的权利。学习者会感到对解决方法负有责任,而不只是从教师那里得到知识。第二,软件与课堂教学匹配程度与实验教学效果呈显著性正相关。情境认知理论指出为学习者提供的实践情境应当是与其学习领域相关。因此仿真模拟实验教学的设计要与课堂教学相匹配并能体现出教学重点方能发挥出实验教学的效果。第三,软件的实时更新功能和实验教学效果呈显著性正相关。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知识更新,要求软件能够保持顺畅的升级渠道,及时更新才能保障其真实性。

3.学生的主动性对实验教学效果的影响。第一,学生对使用仿真模拟软件的兴趣度与实验教学效果在统计水平上呈显著性正相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仿真模拟软件的兴趣越强烈,能够使用软件进行主动的探究性学习,越有利于发挥实验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第二,学生对使用仿真模拟软件对找工作的影响与实验教学效果呈显著性正相关。认为仿真模拟软件的学习对找工作有帮助的学生,具有在该情境下学习的主动性,能够取得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实际上,仿真模拟实验教学通过模拟现实工作情境增进了学生对实际工作的了解,对学生就业有很大帮助。因此,让学生认识到仿真模拟教学对增加实践技能和促进就业的意义,将有利于引发学生的主动性。

4.实践场地对实验教学效果的影响。实践场的概念是由教育心理学派学者提出,萨莎・A・巴拉布和托马斯・M・达菲将基于校园环境而创设的实践场理解为“为了达到一种学习目标而设置、创设的功能性学习场所与空间”[14]。调查数据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实验室的环境对实验教学效果的影响不显著。而实验设备与仿真模拟软件的文科实验教学应用效果在统计上呈现正相关,并且显著性水平较强。在仿真模拟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实验室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和局域网等均有具体要求。若实验设备不符合要求,将会影响到仿真模拟软件的使用效果。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Y大学的样本数据分析了仿真模拟软件在文科实验教学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仿真模拟软件在文科实验课的使用效果受到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软件的仿真度、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否能相互配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实验室的设备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发挥仿真模拟软件在文科实验教学的效果,针对调查中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科学合理地安排文科实验教学课程,将实验课和理论课同等重视。相较理工类课程,文科实验课课时较少。Y大学文科课程实验教学的课时仅为16学时,并且仿真模拟软件的使用多是设置在课程的实验部分,而未单独设课。这说明传统观念对文科课程操作性实验缺乏重视。扩充文科实验课的学时或单独设置实验课程,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为提高情境的仿真度,可以尝试校企联合开发仿真模拟软件。学校与软件公司携手开发实验教学仿真模拟软件的好处是,学校和任课教师能够更准确地表述软件需要具有哪些功能与课程及实验教学相匹配,从而保证了文科实验教学的需求;开发商具有软件设计和程序编写的专业技能,从而保证了仿真模拟软件的专业性。

第三,任课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通过仿真模拟实验教学的训练能够有效地提升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对今后实际工作有所裨益。

第四,加强文科实验室的规划和建设。受传统“重理轻文”办学思路和模式的影响,一般学校对文科实验室的重视程度和建设经费远不如对理工科。

因此,文科实验室的建设应根据学科的办学规模、专业设置以及教学和科研的需求,对实验室的功能和预期效果进行准确定位和分析[15],让仅有的资源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苗月新,郝颖.论财经实验教学改革与本科生创新能力

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5).

[2]徐婷,张晓京,张力军.大学文科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

技术与管理,2006,(10).

[3]甘利人,吴鹏,高蓓蕾.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教学体系构

建[J].现代教育管理,2009,(2).

[4]萧晓东.管理模拟教学的发展与创新[J].经济管理,

2001,(22).

[5]徐瑞平.模拟实验教学在管理类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3).

[6]杨倩晨,李伟成.仿真模拟软件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

应用――以Packet Tracer在“网络互联技术”课程中

的应用为例[J].科技信息,2010,(16).

[7][美]戴维・ H・乔纳森;郑太年,任友群译.学习环境的理

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李玮.情景模拟教学法对管理学教学的启示[J].教育探

索,2008,(7).

[9]高文.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J].教育发展研究,2001,(8).

[10]赵经成.运用现代技术开展仿真模拟实验教学[J].中

国高等教育,2003,(10).

[11]邢振江,徐文涛.情景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的拓展和

深化[J].未来与发展,2010,(9).

[12]张军征,樊文芳.模拟软件促进科学课程探究学习的作

用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2,(4).

[13]王济川,郭志刚.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与应用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4]Herrington,J.& O liver,R.An instructional design

framework for authentic learning environments

[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sing,

2000,(3).

模拟实践教学论文范文6

(一)影响国际法学教育模式

朱文奇教授在谈到中国法学教育时曾总结道:“中国法学教育的落脚点在于介绍法律制度,逻辑起点是理论,终点也还是纯粹的理论。”①这种教学模式在国际法学教育中体现的更为彻底,因为国际法学教学研究与司法实践之间的隔阂远大于国内法。但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非推理,掌握理论熟背法条不等于能够运用。仅以一事为例,在IHLMoot竞赛现场有参赛学生引用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编著的《日内瓦四公约附加议定书评注》②中的内容去支持自己的控罪,而法官显然对此提出质疑,于是质询学生这一理据是否具有法律拘束力(authority),虽然国际法的渊源和《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是国际法教学中的重点,但显然学生并未能将所学正确地运用于实践。联合国前南国际刑事法庭大法官刘大群也认为,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暴露出的首要问题是我国法学教育制度应当改进,通过教会学生辩论、写作、说理,让学生学会如何灵活运用法律。③

(二)启发国际法双语教学方式

国际法双语教学中常常面临的困惑是:外语授课和中文授课的比重如何分配?有学者认为,“所谓双语教学,就是将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教学,”④但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否在短短54个课时内使用学生不熟悉的英文专业术语完成既定教学目标让人怀疑。也有学者认为双语教学是指“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的媒介语,从而使学生通过授课语言的运用来达到掌握两种语言的最终目标,”⑤按照这种观点在国际法双语教学中同时使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但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因学生对中文的天然倾向而使英文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那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平衡教学语言和教学效果之间的矛盾呢?国际模拟法庭竞赛带来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浸入”模式(ImmersionModel)可以为国际法双语教学借鉴。首先,“浸入式”的教学方法是指作为教学语言进行学科教学的一种双语教学模式,该模式使学生一定时间内,被完全“浸泡”在第二语言环境中,该模式因其在加拿大法语教学中的成功而成为各国学生第二语言能力训练的有效方法。⑥

所以浸入式教学方法对语言能力的提高是毋庸置疑的。其次,国际法教学不能片面追求语言能力而忽略专业素养,在本科教学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铺开的情况下,选取部分教学内容采取浸入式教学方法,既能保证教学效果,也能营造全英文的国际法语境。最后,在其他法学主干课程无法采用双语的前提下,授课对象即使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法律专业英语的词汇量和惯用语的欠缺强调双语教学的课前准备,效仿国际模拟法庭竞赛这样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前准备,能够避免学生仅从事繁杂的课程预习作业,带着思考和问题开始双语教学,反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拓展模拟法庭教学方法

模拟法庭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在我国法学教育中的运用有悠久的历史。1921年起,东吴大学法学院就开始开设模拟法庭课程。⑦模拟法庭教学发展至今,其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办案经验累积、职业品格养成、竞争意识锻造中的作用得到共识。但我国法学教育中模拟法庭的教学内容还是集中在国内法范围内,案例内容涉及国内民法、刑法和行政法,庭审程序也采用国内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程序,模拟法庭教学方法很少被运用至国际法领域。

原因来自多个方面:一是因为国际法案例选择较难,其来源远不如国内法那样丰富,且大多案情复杂、证据繁多,模拟案件的设计难度较高。二是因为国际法教学本身重实体轻程序、重理论轻实践,使得用于实践教学的模拟法庭难有用武之地。三是对学生而言开展国际法模拟法庭所必须的法源较为广泛,获取难度亦大于国内法。四是除国际私法案件由国内法院审理外,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领域的很多案件都需要在国际司法机构审理,而对这些机构普遍采用英美法国家庭审程序,对庭审模式的不熟悉也成为开展国际法模拟法庭的障碍。而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成功开展说明,模拟法庭这种传统方式也可以被运用到国际法教学中去。虽然在案例设计、庭前准备、文书写作、庭审程序等方面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但说到底国际法和国内法一样都是法律职业训练,以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为共同目标,因此也需要采取模拟法庭这样的实践教学方法。

二、借助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推动国际法实践教学

德国法学家萨维尼(Savigny)在分析法律的特性时指出,法律的本质是一体两面,法律的理论性与实务性是不可偏废的。与之对应的法学教学也包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但国际法教学活动普遍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因此成为国际法教学的短板,亟待改进。

(一)实践教学对国际法教学提出的挑战

相较于国内部门法,国际法领域实证研究的不足使得国际法实践教学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根源于国际法本身学科体系尚不健全。在国际法领域,实在法与应然法构成的多元法律体系之间的界限不明、国际公法和国际私法的发展过度依赖学说理论都使得实证研究难以开展,⑧从而影响实践教学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国际法律关系的发生频率远不及国内法律关系,使得国际法通常被认为是脱离实践的“屠龙之术”,再加之由于种种原因相关部门的国际法实践资信不够公开,导致实践教学资料的获取更加困难。国际法教师授课中面临的共同困惑是,案例教学无法像民法中那样信手拈来以一个普通的水杯来解释复杂的物权,也无法像刑法中那样以身边的社会热点案件为例去解释定罪量刑,国际法中的案件常常是古老而稀缺的。因此,实践教学之于国际法的难度远大于部门法。

但当前法律人才培养要求对国际法实践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011年教育部联合中央政法委员会的《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⑨中硬性规定“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确保法学实践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不少于总数的15%。加强校内实践环节,开发法律方法课程,搞好案例教学,办好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这就使得国际法教学活动不得不面对实践教学的挑战。

(二)模拟法庭教学方法在国际法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现已提出并被运用的法学实践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七种:案例教学、模拟法庭、诊所式教学、庭审观摩、法律实习、影像教学和法律咨询。⑩法律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是培养学生将法律运用于案件的能力,因而在教学方法上的特殊要求实际上就是对学生进行案件教学。上述七种实践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参与度不同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案件,如案例教学、庭审观摩和影像教学;另一类是以操作者的身份参与案件,如模拟法庭、诊所式教学、法律实习和法律咨询。如果说前类对学生的要求还主要停留在“学”上,后类对学生的要求则上升至“做”的层面,因此以参与者的身份操作案件对法科学生而言更能有利于其应用能力的培养。然而,受制于国际法律关系本身的特点,涉外民商事法律纠纷的发生就已经远少于国内法律纠纷,更勿论数量相对更少的国际法主体之间的法律纠纷。诊所式教学、法律实习和法律咨询这些在国内部门法教学中屡试不爽的实践教学方法难以普及到国际法教学中去,模拟法庭的教学方法在国际法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因此凸显。

(三)模拟法庭竞赛在国际法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具体而言,国际法实践教学可以在以下方面借助于模拟法庭竞赛:

第一,以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的案件为素材进行模拟法庭教学活动。长久以来,将模拟法庭教学方法运用于国际法教学的困难之一是案件设计。所选择的案件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复杂;既要有一定的争辩性,又要适于学生能够根据其现有的知识水准和能力把握的案件。11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使用的案例都是有经验的专家编写的,有着严密的证据链、隐藏的争议点并反映了当前理论热点,因此成为国际法实践教学的绝佳素材。

第二,以国际法模拟法庭赛程设计为参考组织模拟法庭教学活动。国际法模拟法庭教学活动开展的另一难题是,国际法模拟法庭的组织(国际私法案件除外)不像国内模拟法庭教学那样可以直接参考我国法院的诉讼程序,所以以这种参考模拟者的方式组织我国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是一条相对科学、也不偏离实际庭审的途径。

第三,以国际法模拟法庭“与法官对话”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现有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评分规则的共同之处是重视法官询问环节参赛者的表现,这与传统模拟法庭强调学生的对抗性完全不同。“与法官对话”是在国际法庭上说服法官的重要手段,在模拟法庭竞赛中,“与法官对话”既是接受法官的质询,同时也能强化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模拟法庭实践教学中,可以由教师在法庭程序中担当法官的角色,通过现场提问,及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深入思考。

模拟实践教学论文范文7

论文关键词:模拟实践教学法;特点;设计原则;具体应用;效果评价

能力本位的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是否具有“能力”是职业人才的衡量标准。职业教育课堂效果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该把职业教育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放在首位,增强职业教育教学的实用性、可操作性.突出学生能力目标的培养。

模拟实践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在教室里进行仿真实践,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通过模拟实践教给学生解决问题和作决定的各种较高级的技能,符合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人才的要求。

一、模拟实践教学法的特点

(一)完成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高度结合

模拟实践教学法是建立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中,侧重于模拟实践场景,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自觉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进而高效率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二)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

模拟实践教学法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自主地在模拟的情景下进行活动.教师只起组织、指导的作用.教学活动也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并提高能力。wwW.133229.cOM模拟教学实践法的采用可以摆脱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学生对所学知识接受效率低的状况

(三)强调教学内容的应用性

模拟实践教学法在应用中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引导或帮助学生应用有关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它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模拟实践的设计,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实践操作过程,让学生解决实践操作中经常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帮助学生完成对基本理论在实践中的逐层运用。

(四加强教学的互动性

模拟实践教学法通过教师对教学实践内容的设计.使学生在高度参与教学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必须应对实际问题与学生创造性提问这两方面的挑战,因而常常要与学生站在同一平台上去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信息交流是双向或多向的而不是单向的,有时需要相互讨论甚至争论,在引导学生参与实践的操作过程中,不但增强了师生互动.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二、采用模拟实践教学法对高职课堂教学的设计原则

(一)以职业岗位活动为导向设计教学的内容

职业教育理念强调的是课程内容要保持职业活动的完整性,打破知识体系的逻辑性。在采用模拟实践教学法时应尽量压缩理论课教学内容,增加实验、实习指导,强化技能训练。理论教学内容上要求实用性,深度上强调以够用为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二)课堂教学要突出能力目标

职业教育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要求学生在掌握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去完成某种指定的工作活动。因此,在采用模拟教学法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突出学生能力目标的培养,使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变成技能应用为主。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模拟实践教学中,学生具有高度的参号胜,他们不再是被动地听老师讲授,而是主动、灵活地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去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教师的角色将由传统的知识讲授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或辅助者其作用从单纯的系统传授书本知识转变为对知识的消化、运用与创新的引导上。教师虽然不参与学生的模拟与决策过程,但必须引导学生有正确的思路,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对于学习中出现的具有共同性、典型性以及重要的问题,要及时组织讨论并点评、总结。将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结合起来。

(四)教学手段的应用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原则

模拟实践教学法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选取要根据教学课程的特点,教学的目标、教学的具体内容而定,如果教学手段选取不恰当,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这需要教师在采用模拟实践教学时做大量的前期设计准备工作。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情景模拟实验设计。

三、模拟实践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采用模拟实践教学法教学的具体方法

1.放映记录真实岗位职业活动的录像片

选择这种方法进行模拟实践教学,不能和看纪录片混淆在一起,这需要教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要结合理论知识,运用提出问题、小组讨论等方法组成整个教学的过程.由浅入深地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

2.分派角色扮演的方法

这种方法使学生直接地参与到业务操作中来.是一种最直接的模拟实际操作的方法。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与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在学校提供实习机会有限的情况下,这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加强实践效果的方法。

3.利用实务操作软件

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基于网络平台技术辅助教学的手段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广泛应用。利用实务操作软件,可以使学生在计算机上借助网络来完成模拟实践操作的所有环节,利用网络平台技术的辅助作用。可大大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

4.典型的操作业务的案例分析

在实际业务中。会出现很多复杂的情况,这种实际情况很难模拟仿真,教师可以通过收集、筛选、提炼、整理的方式,选择典型性的实际业务问题.做成案例集.和学生起做案例分析,在分析过程中,通过启发、提问、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使学生对操作业务有灵活多变的处理方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采用模拟实践教学法教学的组织实施步骤

1.确定采用模拟实践教学法教学的目标

教师首先要确定通过模拟实践教学法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比如让学生增加对实践的了解与认识.并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参与,达到会运用信用证结算的实践技能。

2.确定采用模拟实践教学法教学的内容

模拟实践教学法教学的内容要根据专业学科的内容而定,将专业学科的主干内容提炼处理后.与模拟实践教学法相结合,形成模拟实践教学法教学的内容

3.确定采用模拟实践教学法运用的具体方法

在确定模拟实践教学法教学的内容之后,应根据内容和目标选择适当的模拟实践教学的方法。

4.设计采用模拟实践教学法教学的环节

教师在确定使用模拟实践教学法的具体方法后,针对教学内容应设计整个教学的环节。比如国际结算信用证结算业务,教师可以先放映信用证结算业务的录像,随后引导学生总结信用证的基本知识点。紧接着教师进行角色扮演分配。最后.设定一些问题,针对信用证结算业务的细节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做最后的总结。

5.采用模拟实践教学法教学的组织实施

组织实施阶段是教师按照事先设计的教学环节.组织整个教学的实施过程。比如在设计好国际结算信用证结算业务教学环节后教师组织学生按照设计的环节做具体的实施过程,这也是最关键的环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根据具体的实施情况做相应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四、模拟实践教学法应用的效果评价

(一)模拟实践教学法的应用解决了教学内容与环节和实际工作相脱离的矛盾.受到学生和企业用人单位的认可

通过对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大量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用人单位在挑选所需人才时.非常重视学生对实践环节知识的掌握,在考核应聘人员时。主要考核内容之一就是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而在对就业率比较高的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情况凋查时.我们发现这样的院校普遍带有共同的特点,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大多采用了模拟实践教学法。

(二)针对职业院校教师理想的教学方法调查.模拟实践教学法是职业院校教师理想的教学方法之一

通过对全国职业院校教师的调查,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利用学校的硬件设施。采取模拟教学法的模式进行教学。使用模拟教学法时.大多数被调查学校已经实现了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实务操作。在教学课堂上,角色扮演法、对典型业务进行案例分析使用得更广泛。

模拟实践教学论文范文8

关键词: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实践教学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也实现了飞速的发展。因此,对国际贸易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相关人员不但要具备基础的专业知识,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对于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加强实践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我国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国际贸易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多种贸易典型案例分析探讨,再现贸易实际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贸易过程的理解。但是在实际课堂案例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只是选择针对具体知识编制的教学案例,缺少真实的、与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的案例,学生不能充分理解贸易理论,更谈不上对贸易实践的掌握。第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聘请具有实际经验的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实际教学,帮助学生解答课堂理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种方式需要校方投入加大的资金成本,但是即使这样也不能确保可以聘请到既有较高理论知识水平,也同时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相关专业人员,最终很难形成固定的教学模式。第三,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贸易环境,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实现学生对贸易理论的进一步认识。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学校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需要大量的资金成本,学生不能真正接触实际业务,最终使得校外实训流于形式,学生难以提高自身实践操作能力。

2建立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的必要性

2.1促使国际贸易理论与外贸实践的结合

贸易模拟实验室通过对贸易过程的模拟操作,采用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充分的结合,从而缩小理论与实际的差距。这种实验教学方式解决了目前我国贸易教学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难题,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我国培养当今国际贸易中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2.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我国传统的授课方法一直以教师的板书为主,教师通过语言讲述的方式将知识原理传授给学生,导致学生只是进行理论知识的记忆,缺少实质性的理解和整体的把握。通过建立贸易模拟实验室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模拟贸易过程,着重训练国际贸易相关的重要业务,使得学生主动的进行知识的获取。这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互动相结合,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改善教学质量,促进学习效果的显著增强。

2.3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形式单一,教师只是进行简单枯燥的理论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这导致了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厌恶心理,最终失去了学习兴趣。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国际贸易的流程,真正体验贸易的乐趣与风险,在练习中学习,边学边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对实践的把握,最终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4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传统教学方式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最终造成学生在工作时缺少经验,与实际严重脱节。通过贸易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使得学生掌握贸易现实环境,灵活运用基础理论知识,从而熟悉和掌握国际贸易业务技能。因此,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的建设有利于培养实践型的专业人才,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更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为以后的国际贸易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建设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的策略

3.1学习其他高校先进的经验和方法

建设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对高校培养实践型的应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应当派遣专业教师到具有丰富经验的高校进行学习和考察,充分了解实验室建立的方法和过程,然后进行充分的准备,详细规划项目预算,逐步形成相对成熟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的想法和思路。

3.2构建仿真的国际贸易软环境和硬环境

构建国际贸易实验室有利于学生了解国际贸易操作环境,应当在实际操作打造仿真的软环境和硬环境,积极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对于软环境的构建,学校应当创造实践与学术统一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具有置于真实国际贸易场景的感觉。另一方面,硬环境的建设可以进行实验室空间的合理划分,配置先进的辅助材料和实验设施,从而实现仿真环境的构建。

3.3建设国际化的多功能实习基地

高校的模拟实验应当朝着国际化、多功能的实习基地发展。学校可以设置面向校外甚至是世界的实验项目,形成独特的教学训练理念,改善实习环境和网络环境,完善实践教学大纲,采用成熟的教材和教学设施,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从而建立多层次、互动式的实验项目,最终使得形成企业化、网络化、国际化的多功能的国际贸易实验基地。

4小结

由此可见,在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建设贸易模拟实验室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我国高校应当注重对贸易模拟实验室的建设,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符蕾,吴瑱阳.建立国际贸易专业综合模拟实验室的构想[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z1):285-287.

[2]杨宏华,李晓钟,胡瑞平等.对高校国际贸易模拟实验教学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1,(33):40-41.

模拟实践教学论文范文9

[关键词]CDIO 模拟电子技术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于军(1973- ),男,吉林梨树人,吉林化工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单片机技术。(吉林 吉林 13202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吉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电子电气基础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和2011年吉林化工学院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构建电工电子分层次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培养‘三实二创’现代工程师” (课题编号:JY2011A1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129-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近年来,课程组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采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施过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和一些有益的成果,对其他课程起到了示范的作用。

一、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

模拟电子技术是高等学校工科电气、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具有自身的体系和很强的工程性与实践性。课程通过对常用电子器件、模拟电子电路及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模拟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深入学习电子技术及其在专业中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涉及的内容多,理论性强,具有基础性、应用性和先进性。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困难,出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学生学完课程后,知识不知如何应用,造成学习效果差、学习积极性低等现象。课程教学亟待深化改革,探索实践。

二、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自2005年引入中国以来,短短几年对中国工程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以产品项目研发到产品项目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建立一体化的相互支撑和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学习工程项目的理论、技术与经验,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CDIO教学大纲》和《CDIO标准》是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两个最重要的指导性文件。《CDIO教学大纲》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提出了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一是深入强调工程教育以技术知识与学科基础为根基;二是培养学生具备能够引领新产品、新流程和新系统的开发与运行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能够理解科学与技术发展对社会的重要性、战略性以及对社会的影响。《CDIO标准》在“如何培养人”方面采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通过CDIO的12条标准指引工程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法,主要包含的内容有:工程背景(标准1)、课程发展(标准2、3、4)、设计实现经验和工作平台(标准5、6)、教学和学习方法(标准7、8)、高水平导师队伍建设(标准9、10)、评估(标准11、12)。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很多工程教育改革相比,是一个国际性较全面的、系统的工程教育改革模式。模拟电子技术是电气、电子信息类专业主要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是学生后续课程的基础,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课程的特点及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CDIO模式的教学内容

随着电子技术新器件、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和实验设备的更新、换代,现有的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主要表现在:第一,注重理论分析,忽略工程性和实践性;第二,传统的教学内容陈旧,滞后于新器件、新技术的发展。此外,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是学时少,内容覆盖面广,基本概念抽象,电路形式多样且难懂等。学生在学完后,普遍反映入门难,知识得不到应用,造成学习效果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现象。为此,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确定了以模拟电子技术的CDIO工程项目为教学内容,具体见130页表。

CDIO工程项目重在强调器件外部特性,淡化器件内部工作原理,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工程性,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学会学习转变,在讲授知识点时实施以工程项目为内容的教学模式。在实践环节中实施多层次、立体化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CDIO工程项目使学生在基础知识的理解、工程思维、工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等方面有了显著提高。

四、CDIO模式的课程体系

CDIO工程教育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工程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主线,夯实基础,拓宽专业,重视实践,培养能力,鼓励创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讲授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以相应配套政策制度为保障,努力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人才,构建了多层次、多样化的课程体系,见下图。CDIO模式课程体系的优点是:采用分层次、多样化授课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以自学为主;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讲授与课外辅导的有机结合;解决了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之间的矛盾;注重专业学习与素质教育、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CDIO模式的教学方法

模拟电子技术授课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框架内进行,需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灵活地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授课教师首先提出工程项目引导学生思考、研讨,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增加工程实践动手机会,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模拟电子技术教育要跟上时展的步伐。为了使CDIO工程教育授课形式统一,教学行为规范,课程组教师课前要进行研讨,总结经验,找出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方式进行。

六、CDIO模式的教学手段

1.利用多媒体技术,使传统板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数学推导多、电路图示多、实践性强、分析和设计手段新等特点。课程组教师自己动手制作电子教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课程教学,课堂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中传统板书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

2.利用仿真技术,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受实验设备、器材的限制,实践教学无法在课堂上正常进行,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Multisim10是一个优秀的电子技术训练工具,是能够代替电子实验室中多种传统仪器的虚拟电子实验室。任课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一边讲解理论内容,一边通过Multisim10软件仿真向学生仿真电路功能,既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解决了实验条件不足的困难。利用仿真软件构建虚拟实验环境,有利于学生掌握模拟电子技术电路设计和分析的方法技术,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3.利用网络技术,使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在信息化、网络化社会的背景下,课程组教师采取研制开发和引进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基于校园网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内容包括课程信息、学习指导、电子教案、例题精解、练习思考、测试园地、教学讨论区、资料下载等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为课程组教师组织网上教学和讨论、课外辅导和答疑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手段,为开展教学研究、课程改革提供了平台。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框架内进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课程组教师要力图做到将网络教学平台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使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有机结合,相互补充。

七、CDIO模式的实施过程

CDIO工程教育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有效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教学过程为:项目要求―实物演示―分析任务―任务设计―任务实施―发现问题―完成项目/理论分析―评估总结。

实践证明,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CDIO工程教育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个人专业能力和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为学生今后开展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将成为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华成英,童诗白.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

[3]王革思,赵旦峰,张朝柱,等.《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5).

[4]顾佩华,包能胜,康全礼,等.CDIO在中国(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

[5]高雪梅,孙子文,纪志成.CDIO方法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江苏高教,2008(5).

[6]唐静.“核心项目驱动”在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