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政治博士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2 17:34:41

政治博士论文

政治博士论文范文1

1.从伊壁鸠鲁的愤怒到普罗米修斯的誓言——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宗教批判背景分析

2.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由思想探源 

3.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哲学拯救与宗教批判  

4.对新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马克思博士论文的一类引用及其注释的讨论 

5.伊壁鸠鲁哲学的现实指向与马克思自由观的奠基——重读马克思博士论文

6.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与超越 

7.哲学“软着陆”的初体验: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革命逻辑与创新精神 

8.国内学者研究马克思“博士论文”成果综述 

9.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本体论问题

10.“自我意识”的意义论内蕴: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哲学视野 

11.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独特理论贡献——对黑格尔的超越及自我意识哲学的新突破 

12.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正义思想探析

13.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综述

14.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马克思博士论文述评

15.自我意识旗帜背后的辩证法光辉——重读马克思博士论文

16.原子与自由——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学解读

17.从“自由的反面”到“自由这个对立面”——从马克思博士论文两个版本的翻译差异看对偏斜概念的理解差异

18.市民社会: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哲学本体论诠释

19.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文本解读方法论探析 

20.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伦理向度——兼论其与近代契约论的关联

21.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哲学立场论析 

22.主体性“自我意识”逻辑的初步建构——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思想导读

23.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由思想探析  

24.马克思《博士论文》与恩格斯《谢林和启示》之比较

25.马克思博士论文中自我意识的政治诉求

26.论“自我意识”的政治学况味——马克思《博士论文》续探

27.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政治哲学思想探析 

28.自我意识:从封闭走向开放——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思维方式的批判 

29.黑格尔辩证法在马克思博士论文理论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析 

30.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哲学立场及其与鲍威尔的潜在差异——兼与罗燕明同志商榷

31.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本体论思想初探

32.论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三重向度——兼论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基本差异

33.读马克思博士论文所得 

34.论马克思博士论文中人的解放维度 

35.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启蒙意识初探

36.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实践哲学理念 

37.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综述  

38.马克思博士论文写作背景研究  

39.谈当前马克思主义学科博士培养的几个问题  

40.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伊壁鸠鲁哲学

41.马克思博士论文之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旨趣 

42.浅论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哲学立场 

43.自我意识是一个伦理原则——马克思博士论文伦理思想探析

44.自由的追寻与自我意识哲学的局限——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展开逻辑与思想史定位

45.自由的张力——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理论诉求

46.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时间性视域 

47.自我意识是一个伦理原则——马克思博士论文伦理思想探析 

48.马克思《博士论文》自由思想探微 

49.马克思早期政治哲学中的主体性维度——对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思考

50.是地道的唯心主义哲学还是唯物史观的秘密诞生地——马克思《博士论文》与唯物史观的创立  

51.自我意识哲学的界限与哲学的出路——简论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动因及体系原则

52.马克思对哲学信念与共同体的反思——对马克思博士论文解读

53.试论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哲学观  

54.从理想性到现实性——论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向度 

55.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我意识观初探 

56.自我意识自由向现实自由的转变——马克思博士论文自由思想的解读 

57.试论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伦理思想

58.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原子论批判思想 

59.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人学思想解读

60.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现实实践性探析

61.青年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德国浪漫主义思想 

62.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批判逻辑演进——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63.普罗米修斯意象与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实践吁求

64.被异化的“自我意识”与被照亮的思想未来——马克思《博士论文》辩证思想解读

65.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旨趣 

66.隐蔽的谢林批判——马克思《博士论文》旨趣新探 

67.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我意识观初探

68.理想与现实的双重变奏——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 

69.马克思《博士论文》的自我意识哲学观探析 

70.马克思早期正义思想的萌芽与发展——从《博士论文》到《莱茵报》

71.对马克思青年时期著作意义和价值的再思考——以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为例

72.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关于伊壁鸠鲁的原子偏离运动学说

73.原子世界的哲学原则和结构——马克思“博士论文”解读

74.青年马克思政治思想分析——以博士论文和《莱茵报》论文为例 

75.从马克思博士论文窥新闻契约思想 

76.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哲学观探析  

77.走出浪漫主义的端倪:重新解读马克思《博士论文》

78.哲学的出路——读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笔记 

79.马克思对自由概念的本体论证明——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一得 

80.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问题──马克思博士论文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比较

81.现代自然科学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论偶然性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与作用

82.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由思想探微

83.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黑格尔哲学立场论析 

84.哲学作为一种救赎方式——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哲学思想解读

85.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由观探析 

86.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意蕴探析

87.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新唯物主义”萌芽

88.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继承与超越——以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为例

89.“Idealismus不是幻想,而是真理”——马克思“博士论文”解读

90.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哲学思想初探

91.青年马克思的物质观——以“博士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

92.作为实践的哲学与世界的哲学化——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哲学思想研究 

93.学生时代马克思人学思想溯源——对《中学作文》和《博士论文》的探究

94.马克思《博士论文》关于哲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的论述

95.主体性、客体性与唯物主义的两个派别——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

96.试论马克思对黑格尔逻辑学的创造性转化——以马克思《博士论文》为例 

97.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构境论历史思维研究  

98.感性是时间的家——从马克思《博士论文》谈起 

99.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契约思想研究 

100.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关于哲学本质的思想  

101.马克思人权思想的起点——《博士论文》所蕴含的人权思想研究

102.《博士论文》:马克思空间思考的重要起点

103.从感性遮蔽理性到理性解构感性——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启迪

10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定量分析

105.为新时代觅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马克思《博士论文》探微

106.马克思《博士论文》原子概念的辩证法解读 

107.《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的实践观

108.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历史主体理论的创造性研究

109.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运用的实证分析

110.自我意识哲学探源——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的一点思考

111.马克思《博士论文》辩证法思想初探 

112.马克思作为革命民主主义者眼中的市民与市民社会——从《博士论文》至《莱茵报》时期

113.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看他的异化观 

114.青年马克思的人学思考之变迁——从《博士论文》到《德法年鉴》时期的文本解读

115.马克思的自由宣言──《博士论文》解读

116.一部充满辩证法理论光辉的杰作——读马克思《博士论文》 

117.哲学在与现实相互作用中深化发展——读马克思《博士论文》

118.自我意识的能动原则──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的一点思考

119.具体的自我意识与定在的自由——论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青年黑格尔派的超越

120.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经典、当代与中国化——兼评何志钧博士等著《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从经典到当代》

121.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问题的反思——鉴传今博士访谈录 

122.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变革的逻辑进程——从《博士论文》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123.卡尔·马克思:自由之子——大卫·利奥波德博士访谈(之一) 

124.自由何以可能——马克思《博士论文》解读 

125.如何定位赫森科学史的马克思主义方向——兼与唐文佩博士商榷

126.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自由的诉求 

127.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初步形成——从博士论文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28.《博士论文》是马克思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  

政治博士论文范文2

关键词 河南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eachers of Henan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WANG Jiangtao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He'nan Medical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1191)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ers construction is very important and fundamental work in the college rank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dhere to the socialist orientation, and implement important political security "Rucker tree peopl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province of teachers, should improve the work of the following aspects: increased training effor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cientific training system;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and Research collaboration innovative mechanisms; strengthen efforts to train Marxist Theory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Henan province.

Key words He'nan; college;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是我国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根本性工作;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政治保障。截至2013年底,河南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各类高校共有130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各高校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根本性工作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我省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对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对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教师队伍建设,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好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做大学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当前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近十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了一些列关于加强高校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通知和文件。我省各高校严格按照党和国家下发的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与通知的各项要求,不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按照国家标准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规范化建设,为高校履行“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打下了扎实的政治基础。首先,在思政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建设方面,我省各高校均严格按照党和国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国家标准,积极主动根据自身高校的实际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科研组织机构建设,为高校高质量的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其次,在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上,按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等相关文件的要求,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学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第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学科理论支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所取得的这些成绩,是与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的,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深感受到了使命的光荣,责任的重大。

2 当前我省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几点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省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数量和规模得到大幅度提升,为我省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人力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持。各高校严格按照党和国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是前所未有的。但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不断深入的发展和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进行,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大学生的过程中,肩负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也遇到了一些发展中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训体系还需要完善;第二,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协作机制欠缺;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需要加强。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有助于我省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科学发展,优化思政课教学的教育效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3 加强我省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我省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我们认为,加强和改进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应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在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思政课骨干教师培训和研修项目上做得是比较科学规范的,为促进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的培养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国家和省级思政课教学骨干培训和研修项目所涉及到的思政课教师在全国范围内来说是非常少的,而分配到每个省的名额会更少。因此,建立科学的省级和地方各高校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应当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的一个优良载体。就我省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来说,共涉及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四类学生主体对象的思政课教学,共计十余门课程。在没有硕士、博士学位点的普通本、专科高校里其教学对象和内容相对固定,而在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点的高校里由于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增加,其思政课教学内容则相应增加,其教学科研工作也会有更高的要求。这些客观情况的存在,都对我们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提出了现实的需求。因此,创新和发展科学规范的省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体系,是我省进一步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的文件精神,创新性开展工作的现实需要。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在坚持我省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研修的项目基础之上,可以探索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积极的尝试。第一,依托省级党校和211高校教育资源,建立制度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轮训制度,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培训,使培训工作常态化。第二,依托我省焦裕禄干部学院和红旗渠干部学院,及厚重的文化资源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学培训。第三,探索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疑难问题省级统一备课制度,加强协调和培训。加强和完善省级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培训体系建设,是一项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工作,对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探索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科研协作创新机制。由于各高校办学水平和层次的差异的现实存在,也决定了其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水平差异性的客观存在。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博士点学科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水平通常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而在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本、专科高校中,通常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建设中相对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些情况的客观存在,迫切需要各高校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科研协作方面加强联系和学习。特别是高职高专类高校应当积极主动地向优质本科高校学习汲取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在科研上争取支持和帮助,以更好地加强自身的教师队伍建设。高校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协作创新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推动各高校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为更好地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

(3)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我省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力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立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举措。当前,我省高校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硕士点的高校共有13所,其中具有博士授权点的高校有2所。这些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博士学科点的高校在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为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我省的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已经逐渐开始向教师博士化方向发展,对于广大的专科层次高校在岗的青年思政课教师也随着教学科研和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新要求,迫切需要通过在职的继续深造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知识层次,以更好地服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任务。但就目前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点的分布来看,仅有郑州大学与河南大学两所高校。其中,郑州大学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河南大学拥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级学科博士点。两所具有博士点的高校每年最多的招生量之和不过十余人,这其中还有至少一半是高校辅导员的专项培养计划。由以上可见,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博士层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能力上是严重不足的,这和我省当前高校对高层次思政课教师的培养需求是相矛盾的。因此,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对河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和招生规模给予相应的支持。以有利于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更加积极的人力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持。

4 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是我国高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贯彻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根本性政治工作。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领航者、引路人,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过程中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因此,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是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要求。

本文系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项目资助(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探析 项目编号:2013-MYB-10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的通知.(教社科[2011]1号).

政治博士论文范文3

大连工业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培养目标

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是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

二、招生方式

我校招收博士生有普通招考和硕博连读两种选拔方式。

普通招考:指面向所有符合报考条件的已获得硕士学位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及同等学力人员进行公开招考选拔博士生的招生方式。

硕博连读:指从本校已完成规定课程学习且成绩优秀,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在学硕士生中择优遴选博士生的招生方式。硕博连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选拔及考核办法,详见《大连工业大学招收硕博连读研究生实施办法(暂行)》。

三、报考条件

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博士生的基本条件是: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在境外获得的学位证书,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

3.对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还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含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2)已修完所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且成绩合格(须授课单位提供成绩证明)。

(3)已在所要报考的学科或相近研究领域的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以上(含两篇)的学术论文(署名前2名),或获得省、部级以上与报考学科相关的科技成果奖励(排名前五名)。

4.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

5.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6.现役军人报考博士生按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规定办理。

7.原则上只接收全日制非定向考生报考。

以硕博连读方式报考博士生的基本条件是:除满足上述第1、4、5条规定外,考生应是已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和考核,成绩优秀,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在学硕士研究生。

现为定向培养的应届毕业硕士生、拟报定向培养的考生、原为定向培养硕士生和尚在履行合同中服务年限内的在职人员考生,须征得定向培养单位或服务单位的同意方能报考博士生。考生与定向培养单位或服务单位因报考问题引起纠纷而造成考生不能被录取的后果,招生单位不负责任。

四、报名

1.网上报名。2017年12月15日至2018年3月15日期间,考生登录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chsi.com.cn),进行网上报名,填写报考信息。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复试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2.现场确认。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须在2018年3月31日前向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综合楼B座428)提交下列材料(可用顺丰邮寄),并确认报名信息:

(1)大连工业大学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

(2)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3)身份证、本科及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须提交在学学校研究生院(部)出具的在学证明,入学报到时须提供硕士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原件并补交复印件。

(4)硕士课程成绩单、学位论文评议书及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5)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的考生,还须提交与报考学科、专业相同或相近研究领域的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的两篇(含两篇) 以上学术论文原件及复印件,或已获得省、部级以上与报考学科相关的科研成果奖励(排名前五名)的原件及复印件;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单。

(6)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及其它研究成果证明书。

(7)体格检查表(报名前三个月内二甲以上医院体检证明)。

3.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对提交材料进行审核,对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编排准考证,考生在考前一周通过研招网下载打印准考证。

五、考试

博士生入学考试科目以《大连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公布的考试科目为准,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

1.初试

初试考试时间:2018年 4月21-22日,考试地点在大连工业大学,具体时间考场以准考证为准。初试的科目为政治理论(已获硕士学位者和应届硕士毕业生可申请免试)、外国语和两门专业课。考试方式均为笔试。每科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00分。同等学力人员必须参加政治理论考试。

2.复试

复试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复试内容主要包括对考生学术水平的考查、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及体格检查等。

五人以上的复试小组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面试等形式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对本学科前沿领域及最新研究动态的掌握情况等,并对考生进行外国语的听、说、读等能力的测试。综合判断考生是否具备博士生培养的潜能和素质。同等学力考生在复试阶段须加试(笔试)两门本专业硕士学位主干课程。复试要有现场记录、成绩和评语。参加复试且通过者方可录取。

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学习(工作)态度、道德品质、守法表现等方面。

六、录取

因国家招生计划尚未下达且名额有限,各专业研究方向顺序为本年度博士研究生招生顺序。

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考生初试和复试成绩,结合其平时学习成绩、业务素质、科研成果以及思想政治品德考核情况和身体健康状况,按照“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确定录取名单。

考生的各项考试、考核成绩仅对本次招生有效。未参加我校招生考试的考生,我校不予录取。被录取新生的入学资格只在当年有效。

被录取的新生应按时报到,如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报到者,须有正当理由和有关证明,并以书面形式向我校请假。无故逾期两周不报到者,取消入学资格。

七、学习年限及待遇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4年。博士研究生的学费及奖、助学金待遇按国家及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八、其他

1.考生与委托或定向培养单位或服务单位因报考问题引起的纠纷而造成不能录取后果,招生单位不负责任。

2.对在报名或考试中有弄虚作假或其他违规行为的考生,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其报考、录取、入学资格或学籍。

3.如果上级部门出台新的文件和规定,按上级文件和规定执行。

九、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大连市甘井子区轻工苑一号 大连工业大学研究招生办公室

邮政编码:116034

办公地址:大连工业大学综合楼B座414室

联系电话:0411-86323616 传真:0411-86323616

联 系 人:刘老师

E-mail: yzb@dlpu.edu.cn

附件下载:

大连工业大学报考博士研究生专家推荐书

大连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报考登记表

政治博士论文范文4

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东北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坐落在美丽的北国春城长春市。校本部地处人民大街中段,净月校区设在风景如画的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

欢迎广大考生报考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选拔方式

选拔方式有普通招考、申请考核和硕博连读。

采用申请考核选拔方式的学院(部)有:历史文化学院(含世界古典文明研究所和世界中古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学部、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学院、化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学院、环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具体考核细则请见《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细则》。以上单位不再采取普通招考方式招生。

硕博连读的生源对象为本校在读硕士研究生,具体选拔方式见我校研究生院网站的“关于做好2018年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工作的通知”。

三、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

3.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

注:在境外获得的硕士学位证书须通过国家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资格审查时须提交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的原件及复印件。

4.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的考生(非学历教育,只有硕士学位证书,无毕业证书), 报名时必须已获得硕士学位证书。

5.心理健康且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要求。

6.现役军人考生报考,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规定办理。

7.非应届在读硕士研究生一律不准报考,一经发现,立即取消考试资格和录取资格。

8.部分招生学院(部)对跨学科考生有特殊要求,具体请见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注:在报名或考试中有弄虚作假或其他违规行为的考生,不论何时一经查实,立即取消报名、录取资格或学籍。

四、报名流程

1.所有考生(含硕博连读)须在2018年2月4日—2月28日登录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管理信息系统(yzb.nenu.edu.cn/)进行网上报名,逾期不能补报,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1)实名制注册,证件号码注册后无法修改。

(2)学历和学位证书上如有多个编号,须填写位数较长的编号,国外学历填写“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编号”(含汉字部分)。

(3)须上传近期免冠彩色蓝底JPG格式电子照片,尺寸为:宽150像素,高200像素,图片大小不超过100KB。

(4)报名费(200元)须在线支付,不接受现场缴费,报名费支付后一律不退。

2.所有考生(含申请考核)须在2018年2月28日前将《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登记表》(报名成功后下载,使用A4纸打印,确认无误后本人签字)寄送至我校招生办公室研究生招生科,否则网上报名信息无效,不予准考。因网报信息与登记表信息不一致导致的一切后果由考生个人承担。

寄送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人民大街5268号东北师范大学综合办公楼322室招生办公室研究生招生科,邮编:130024,联系人:朱嘉熹,电话:0431-85099608。

为确保材料的及时送达,建议使用顺丰速递或邮政EMS。

五、初试(仅限普通招考)

1.初试时间:2018年3月24日—25日。

2.初试地点:东北师范大学(具体地点详见准考证)。

3.初试科目:外国语及两门业务课。每科考试时间均为3小时,满分为100分。

4.准考证由考生自行在网上报名系统中下载打印,打印时间为:2018年3月21日—25日。

六、复试(仅限普通招考)

由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考试情况划定外国语和两门业务课的单科复试分数线,不划定总分分数线,外国语成绩不计入总分。具体复试时间、地点、内容及要求由各招生学院(部)另行通知。

跨学科考生复试前还应加试(笔试)所报学科专业一至两门硕士主干课程。若招生专业目录备注中未注明加试科目,则不需要加试。

招生学院(部)成立复试录取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科需要成立一般不少于五人、由本学科副教授职称(含)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以上专家组成的复试小组,对参加复试的考生进行学术水平考查。

复试资格审查时考生须交验以下材料:

(1)有效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2)应届毕业硕士生学生证(应能够明确在校类别及学制)原件及复印件,或在读学校研究生学籍管理部门出具的应届硕士证明原件;往届生的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学历学位认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3)硕士课程成绩单(须加盖研究生培养部门公章或档案所在管理部门公章)。

(4)报考学科或相近学科的两名正高职称专家推荐信,推荐信应对申请人思想品德、道德修养、科学作风、治学态度、外语水平、知识结构、科研能力、工作成果、培养潜力及综合素质作出简要评价。

(5)往届硕士毕业生提供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已完成部分的论文文稿。

(6)已取得的科研成果(含专利、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论文、专著等)复印件。

注:资格审查材料须全部使用A4纸打印或复印,并按材料序号装订,复试时交至报考学院(部)。

七、录取

各招生学院(部)在综合评定考生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初试和复试成绩及报考材料的基础上,确定拟录取名单,并在本单位网站公布。招生办公室对全校拟录取名单统一进行公示。最终录取结果以教育部录取审核通过并在报名系统中公布的为准。

八、学习方式、报考类别、修业年限、学费与奖助办法

1.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在基本修业年限内须全脱产在校学习;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可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毕业时,根据修业年限、学业成绩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相应的、注明学习方式的毕业证书;学业水平达到国家及我校规定的学位标准,可以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证书。

注:2018年我校招生专业中,仅教育学部的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学习方式为非全日制,其他专业的学习方式均为全日制。

2.报考类别

报考类别分为以下两种,考生根据自身情况自行选择,录取后自动转为录取类别,不能更改。

(1)非定向就业。入学前将全部个人档案、工资关系(有过工作经历的非应届考生须提供)转入我校,且在读期间不再转出的考生须选择“非定向就业”,毕业后在国家的就业政策指导下“双向选择”就业。

(2)定向就业。各类专项计划、非全日制及我校教职工须选择“定向就业”,无需将个人档案、工资关系转入我校。入学前须与定向就业单位签订培养合同,毕业后回定向单位工作。

在职考生(除各类专项计划、非全日制及我校教职工)均须将全部个人档案、工资关系转入我校,报考类别选择“非定向就业”。

3.修业年限

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或4年。

4.学费与奖助办法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我校2018年博士研究生均须缴纳学费,学费标准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每学年10000元,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每学年12000元。

我校将加大资助力度,确保优秀博士生顺利完成学业。具体奖助办法参见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改革方案。

九、专业学位博士及各类专项计划相关说明

(一)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招生单位:教育学部)

1.招生领域:

(1)学校课程与教学。

(2)教育领导与管理。

2.报考条件:

满足本简章第三条报考条件后(第2点应届硕士毕业生除外),仍须符合以下条件:

(1)具有硕士学位,有5年以上教育及相关领域全职工作经历。

(2)“学校课程与教学”领域招收具有相当成就和较强研究能力的中小学教师和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不招收高校专任教师及上述人员范围以外的人员。

(3)“教育领导与管理”领域招收具有相当成就的中小学教师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人员。暂不招收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3.报考类别均为“定向就业”。

(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专项计划

1.须满足本简章第三条报考条件。

2.原则上只招收少数民族考生。

3.我校所有全日制招生专业均可接受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以下简称少民计划)考生报考,非全日制专业不招收少民计划硕士研究生。

4.报考资格的确认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民族教育处负责,未设民族教育处的由高教处负责。

5.须在2018年2月28日前将加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民族教育处(高教处)公章的《报考2018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寄送至我校招生办公室研究生招生科,否则不予准考。

注:少民计划登记表上填写的信息须与网报信息一致。

6.报考类别均为“定向就业”。入学前须与省教育厅签订定向协议书,毕业后回定向省市工作。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招生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部)

1.报考条件:

满足本简章第三条报考条件后(第2点应届硕士毕业生除外),仍须符合以下条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业务骨干教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5年以上。必须与原单位签订协议书,毕业后保证回到原单位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至少5年。

2.须在2018年3月5日前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考生登记表》寄送至马克思主义学部。

3.其他要求参见马克思主义学部2018年申请考核制实施细则。

(四)“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招生单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1.报考条件:

满足本简章第三条报考条件后(第2点应届硕士毕业生除外),仍须符合以下条件:

(1)高校院(系)一线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在编在岗的专职辅导员和高校学生工作系统优秀骨干。需经所在学校学生工作部门、人事部门推荐,所在地省级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审核通过。

(2)截至报名之日应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满3年,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73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

(3)2名具有相关学科的副教授以上职称(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推荐。

2.须在2018年3月5日前将《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报考资格审查表》寄送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3.其他要求参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2018年申请考核制实施细则。

东北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

政治博士论文范文5

武汉大学2018年两课教师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简章

武汉大学2018年招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简章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工作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二、招生计划及政策

(一)2018年我校拟招收“思政课教师攻读博士计划”研究生6名(以实际下达计划为准)。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攻读博士计划”)为定向培养计划。

(三)招生工作实行“计划专用、单独划线、择优录取”的原则。

(四)考生采取在职学习的方式,考生所在单位要保证其至少一年在校脱产学习。

三、报考条件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较高的思想理论素质,品德良好,遵纪守法,热爱高校思想理论课教育教学,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已获硕士学位。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业务骨干教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5年以上。须与原单位签订协议书,毕业后保证回到原单位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至少5年。

(四)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教育部等部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

(五)年龄不超过45周岁。

四、报名手续

考生必须第一志愿填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按《武汉大学2017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的要求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网上报名时,“专项计划”一栏填写“思政教师”、报考类别一栏填写“定向”、学习方式填写“全日制”

五、提交材料

(一)下载填写《2018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考生登记表》(附件一),由考生所在单位签署意见。2017年12月15日前将该表寄送至:湖北省武汉市珞珈山武汉大学研究生院214办公室,陈老师收,电话027-68754920,邮编430072。

(二)考生须在2017年12月31日前向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教学管理与学生工作办公室(邮寄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珈山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教学管理与学生工作办公室,联系电话:68756723,邮编430072,张老师收)提交以下材料:

1、入学申请(包括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计划)。

2、《武汉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考生信息卡》与《武汉大学2018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网报系统打印);

3、最后学位、学历证的复印件(应届毕业硕士生提交学籍证明,入学前补验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并交复印件);

4、两名与报考学科、专业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专家出具的《专家推荐书》(网报系统生成打印);

5、本科与硕士研究生课程成绩单(须加盖校级培养单位或所在单位人事档案室的公章)。

6、相关证明、说明材料。包括硕士学位论文(应届毕业硕士生毕业论文摘要、目录等);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教材、所获专利及其他原创性研究成果的陈述和证明;各类外语水平证书或证明材料;获奖证书、课题任务书;说明个人特别成就、能力的其他材料。

六、考试

由学校统一组织,主要考查申请者运用外语进行阅读与写作的综合能力。

(一)时间:2018年3月17日(暂定)上午8:30-11:30。

(二)地点:武汉大学(具体地点详见准考证,准考证请于考试前一周在网报系统自行打印)。

(三)以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在外语综合水平考试阶段需加试政治理论(文科考试内容主要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理科考试内容主要为自然辩证法)。

(四)政治理论考试方式为笔试。考试时间为2018年3月17日(暂定)下午14:00-17:00,满分为100分。

(五)考生自带文具:1、2B铅笔;2、黑色中性笔;3、橡皮擦。严禁携带其他物品进入考场。

(六)成绩公布:考生可在研究生院网站上查询本人成绩。若对成绩有异议,考生可在规定时间内登录网上报名系统申请复查。学校将组织专门人员进行认真复查,并将复查结果在网上公布,考生本人不得查阅试卷。

学校统一划定外语综合水平分数线。参加专项计划的考生不允许申请免考外语综合水平考试。

(二)确定候选人。培养单位考核专家组根据申请者提交的申请材料,参考外语综合水平考试成绩,对考生入学申请进行集体审核评议,做出评价结论。

培养单位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专家组评议结果确定候选人,公示无异议后报研究生院备案。

(三)综合考核

综合考核内容主要包括:

1、学术素养。主要考查候选人的专业基础、知识结构、学术研究兴趣及研究能力等,是否具备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基础及学术研究能力。

2、外语水平(可包括文献阅读、摘要写作、口语和听力等)。主要考查候选人是否具备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应具备的外语应用能力。

3、培养潜质。结合候选人学术研究经历,主要考查候选人的科研创新能力,是否具备本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潜质。

另:以跨一级学科报考的考生(判断依据为考生所学专业代码的前4位与报考专业代码的前4位是否相同,不同则为跨一级学科)须加试两门硕士阶段学位课程(详见招生专业目录),考试方式为笔试。

七、录取

(一)录取原则:坚持“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原则。培养单位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招生计划、考生综合考核总评成绩确定初录考生名单,初录考生名单须报研究生院审核,经政审、体检合格后,确定拟录取考生名单并公示。

(二)录取前考生应承诺报考身份的真实性,在任一环节发现考生有弄虚作假现象,一经查实,取消该生录取资格。

(三)所有被录取的考生类别均为定向,录取前须签订考生、考生所在单位、录取学校三方培养协议。

(四)此计划为专项计划,不接受调剂生源,也不得调出本专项计划录取。

八、学习年限

博士学位研究生学制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六年。

九、本简章未确定事宜,以《武汉大学2018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为准。

十、咨询方式

相关信息将及时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网站(网址:marx.whu.edu.cn/)公布,请考生及时上网查询。

联系人:张燕 联系电话:027—68756723

政治博士论文范文6

如何将新的社会阶层凝聚起来,让他们自觉主动融入社会大家庭,是一个摆在统战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它超强的渗透力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养成有很大的影响,是凝聚社会的粘合剂,沟通思想的高架桥。借助网络这一平台形成的网络文化具有跨越时空、传受无限、方便快捷等全球辐射式的传播效应,且以人们易于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新生文化形态赢得网民青睐,征服人心,其影响力之大、辐射面之广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新社会阶层人员复杂、分布地域广、流动性强,网络文化的辐射式传播正适应这一新兴阶层的工作和学习方式。统战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而做好人的工作关键是要做好人的思想工作。根据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特点,运用网络文化的现实影响力做好新社会阶层的统战工作虽是个初步探索,但运用得当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抓住心理:利用网络文化传播的“圆桌效应”

利用网络文化传播的“圆桌效应”,拉近同新社会阶层的心理距离,淡化新社会阶层人士的边缘化心理。

“圆桌效应”源自一个古老的历史传说。传说公元前五世纪前后英格兰岛上有一位亚瑟王,他和他身边的骑士们围坐在一个特大的圆桌旁,常常举行各种会议或仪式,象征着围桌而坐的人一律处于平等的地位,无首席、次席的地位之别,而圆桌所呈现出来的柔和感和曲线美使在座者很容易产生“亲切的关系”、“和谐的交谈”、“融洽的气氛与感受”,人们把对圆桌所产生的平等、亲切、和谐、融洽心理称为“圆桌效应”。 互联网对时空的跨越,使人们不再受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实现了信息瞬间生成、即时传播、实时互动和高度共享,主体的隐匿性、开放式传播和包容性、共享式传播的特点致使网络文化传播具有“圆桌效应”。处于网络世界当中的每一个个体,无需现身,没有了与权威面对面谈话的现场尊崇感和惧怕感,也可以不需要真实身份,他们敢于在互联网上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争论、指责和批判,传统媒体中“沉默的螺旋”不复存在,各种思想、言论在网络世界中插柳成荫。这种隐匿性带来的显著效果就是每一位网民都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网络行为中来。所以,通过网络文化传播党的政治主张和我国的主流思想和价值理念,让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与讨论,发表言论,不仅能够拉近同新社会阶层的心理距离,还能够了解到他们的现实需要和思想动态,及时完善政策制度,真正做到政策服务于人,服务于现实需要。这样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就能够找到归属感,淡化边缘化心理,能够感觉到社会的温暖,对党和组织给予的关怀能感同身受,自然会主动融入社会,自觉参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塑造情感:利用网络文化即时通讯功效

利用网络文化即时通讯功效,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形成互动的网络政治文化传播,塑造新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情感。

新的社会阶层大多是年轻有闯劲的干将,他们在创业和参与事业的过程中最渴望的就是政策信息的透明。他们希望通过立法活动、政策制定、政策实施、行政预算、公共开支以及其他有关的政治信息把握政策导向,致使在创业过程中少走弯路,这不仅有利于部分新社会阶层人士由于文化层次低而进行政治营养补给,也有利于促进政治生活大众化,提升新社会阶层的政治素养,有助于提升政府公信力,提高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热情,塑造新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情感。网络的开放性本质为草根大众提供了国家大政方针等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他们可以从中认知社会政治现状,认定政治价值,提升政治素养。网络政治信息可以通过即时沟通、语言声音、图片影像等有趣的个性化表达最大程度地展现出来,而且具有长久时效,便于搜索,使大众能够随时随地了解相关信息。统战工作者可以通过政府网站、政治论坛、政治博客、领导信箱等网络文化传播载体传达中央精神,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新社会阶层可以通过这些载体参与国家的各项政治生活,行使政治权力、履行政治义务、表达政治主张、反映民众意见、实现政治诉求、推动公共决策、打造公众精神。实践表明,新社会阶层多数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并希望政治参与行为能得到及时反馈。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政治文化载体的即时性和互动性特征使得新社会阶层在政治参与表达之后,就能通过跟帖、网友回复、信件答复等所传递的信息得到及时反馈,这种良好的成本收益能有效激励新社会阶层保持持续参与的热情。

创新激励:利用网络文化的强大舆论场打造精英文化

利用网络文化的强大舆论场打造精英文化,加大对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的宣传,扩大其社会影响,树立榜样激励新社会阶层为社会建设作更大贡献。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将需求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五类,即: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掌握新社会阶层人士的心理是应用需求层次理论对新社会阶层人士进行激励的一个重要前提。据调查,相当一部分人对“新社会阶层”这一称谓不了解、不认同,有的甚至有排斥心理,所以要让新社会阶层了解自己,看到新社会阶层的魅力和光芒,就要有合适的方式方法。网络文化有平等汇聚功能,也有强大的传播效应。统战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文化的强大“舆论场”打造精英文化,加大对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的广泛宣传,扩大他们的影响力,利用榜样的激励作用,让不了解新社会阶层的人士接受并认可“新社会阶层”这一称谓,获得尊重的满足,满足情感和归属的需求,从而能更好地达到自我实现的需求。成立于2011年8月1日的“精英俱乐部”就是一个成功的例证,它以“才智、权力、财富、荣誉”为宗旨,为会员提供一个聚会、研讨、联谊、项目对接、投资理财、交友的平台。精英俱乐部的会员大多是成功的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精英访谈”中他们的创业史、创新精神、理想信念等不但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而且能给新社会阶层乃至全社会榜样激励的作用。热情是由高层次的需要激发而得的。新社会阶层大多数都对共产党有感情,对党的事业有信心并积极支持,加大对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的宣传能持续其对党的热情,他们会更加努力地起到标兵和模范作用,更好地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为社会为人类创造更多、更高、更好的价值。

引导参与:运用网络文化参与社会管理

网络文化影响力大、辐射面广,统一战线工作者要做好网络服务管理工作,引导新社会阶层人士运用网络文化参与社会管理。

一个政党要保持生命力,就必须不断地吸收新的力量。新社会阶层人才汇聚,遍及工、农、文教卫、科技、社会服务等各个行业,对社会有较大贡献。他们大多具有政治参与欲望,政府要利用网络文化的广泛平等参与功能为他们提供发表言论的平台,把“心桥网”等统一战线网站办实办好,成立专门的网站管理团队,以论坛、博客、微博等为平台,以服务的态度做好管理工作。论坛、博客、微博是网络文化的重要载体,且影响力大,辐射面广。不论身处何时何地,网民都可以借助网络跨越时空了解政策,学习时事,表达个人观点和自身利益诉求。但是,新社会阶层文化层次差异很大,有些人的观点可能有失偏颇,统战工作者要对其加以适时引导。论坛强大的舆论宣传功能,能够在政治危机事件发生时开展及时有效的政治总动员,所以可以通过论坛发帖、跟帖共同探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集中智慧,参政议政。博客以其零进入门槛、零技术要求、零编辑技术优势赢得网民青睐,微博更是尽显信息共享、即时通信之神效,统战工作者可以通过博客、微博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回应,加以正确的政策指导,通过回复加深与新社会阶层的友情沟通,引导新社会阶层进行合理的诉求并参与社会事务管理。

链接

政治博士论文范文7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时间汇总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科目汇总

【新东方网络课程】2017医学考博英语统考全程班!!点击免费试听<<<

(最终以教育部和江苏省最新文件为准)

南京师范大学坐落在六朝古都南京,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江苏省属重点大学,目前拥有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0个,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5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9个;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不含一级学科覆盖)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7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不含一级学科覆盖)10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学科覆盖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门类。7个学科在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进入全国前十,4个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

我校博士生招生方式包括普通考试、申请-考核和硕博连读等三种,报考方式分为按专业报考和按导师(组)报考等两种,报考类别分为非定向就业和定向就业等两种。报考类别为定向就业的考生须参加预报名,取得报考资格后报名有效,具体要求参见我校《关于2017年博士研究生招生报考定向就业考生资格审定工作的通知》及其它相关规定。

一、报考条件

(一)以普通考试招生方式报考的基本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3.考生的学历学位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2017年9月1日前毕业,不包括非学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下同)】。

(2)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人员。

4.考生的科研要求:

报考类别为非定向就业且年龄超过35周岁考生,近三年【2014年1月1日之后(含1月1日)至2017年3月10日前(下同)】须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或主持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或获厅级科研成果奖二等奖及以上奖励(论文、项目、奖励须与所报学科专业相关或相近)。

5.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我校规定。

6.有两名与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7.硕士提前毕业且以应届硕士毕业生报考的,须有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在校博士研究生报考需征得所在学校同意,并在入学前办理完成就原读学校退学手续。

8.报考定向就业的考生须取得报考资格。

(二)以申请-考核招生方式报考的基本条件

1.符合(一)中各项的要求。

2.符合学校和报考学院提出的其它条件,学院提出的其它条件须经学校审核同意。

(三)以硕博连读招生方式报考的基本条件

1.符合(一)中第1、2、5、6各项的要求。

2.我校全日制非定向一年级、二年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3.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或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二等及以上,具有较强的创新和科研能力。

4.硕士阶段课程成绩合格。

5.符合报考学院提出的其它条件,学院提出的其它条件须经学校审核同意。

(四)报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以下简称高校思政教师专项)的基本条件

1.符合(一)中第1、2、5、6各项的要求。

2.已获硕士学位。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业务骨干教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5年以上。必须与原单位签订协议书,毕业后保证回到原单位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至少5年。

4.年龄不超过45周岁。

5.近三年须以第一作者发表过核心期刊论文,或主持厅级以上(含厅级)科研项目,或获厅级科研成果奖二等奖以上(含二等奖)奖励。

(五)报考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以下简称高校辅导员专项)的基本条件

1.符合(一)中第1、2、5、6各项的要求。

2.已获硕士学位。

3.在高校院(系)一线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编在岗,且满3年的专职辅导员(招收比例占70%以上)和高校学生工作系统优秀骨干(限在岗的副处级及以下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

4.经所在学校学生工作部门、人事部门推荐,所在地省级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审核通过。

5.年龄不超过45周岁。

6.近三年须以第一作者发表过省级期刊论文。

(六)报考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基本条件

1.符合(一)中第1、2、5、6各项的要求。

2.已获硕士学位。

3.中小学教师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人员(不含民营教育机构及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4.具有5年以上教育及相关领域全职工作经历。

5.近三年须以第一作者发表过省级期刊论文。

(七)报考“学校发展计划”博士生专项的基本条件

1.符合(一)中第1、2、5、6各项的要求。

2.报考对象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我校全日制非定向一年级、二年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硕士阶段课程成绩优异,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2)原则上来自国内高水平大学、中科院、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排名位列前30%学科的全日制非定向学术型应届硕士毕业生。

(3)在高水平大学(国外一流大学毕业的考生在申请时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学位认证证明)、中科院、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排名位列前30%的学科获得学术型硕士学位,年龄不超过35周岁。

3.报考类别为非定向就业。

4.原则上,英语水平应达到以下条件之一:CET-6≥440 、IELTS≥6.0、TOEFL≥85或在英文国际期刊上(会议论文除外)以第一作者发表过英文学术论文。

政治博士论文范文8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科建设; 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6-0001-04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论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时,强调指出“要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决定》之所以唯一点明这一学科,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我国是一个事关全局、极为重要的学科,事关党和国家的思想理论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以至整个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巩固。高校都很重视这个学科的建设、发展,有这样的积极性是大好事,但要把着力点放在内涵建设上;要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就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努力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规范化建设。

一、学科规范化建设是学科发展的“生命线”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

“无规矩,不成方园”。学科建设只有规范化,从有序到更加有序,才能可持续发展。不规范,无序,就必然鱼龙混杂,危及学术声誉、有违设置初衷,甚至危害学科生命。

提高质量必然要求加强学科规范化建设。“中国研究生教育20多年就走完了美国100多年的路”。数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博士授权学校至2008年达310所(美国是253所)。从研究生规模看,1978年全国在读研究生为1.1万人,1988年增加到11.3万人,1998年增至19.9万人。2000年研究生规模达30万人,2005年增加三倍达到97.9万人,2010年在读研究生规模达153.8万人。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跨越式发展也很显著。仅看博士点:199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二级学科)初设,批准三个学科点招生(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由慢到快,发展迅速;1998年发展到了6个点,新增的3个博士点是中山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2000年发展到了13家,新增加的7个博士点是华中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政治学院;2003年发展到28家,新增的15个博士点是天津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新增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20个:即中国政法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苏州大学、长安大学、中国国防大学、西安政治学院。共达48个。2005~2006年两次审批,升格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后,批准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老博士点一分为二,新博士点是2006年批的)共213个,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52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26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47个、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22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6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共842个,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204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189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100个、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96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253个。2008年,又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2010~2011年,又增列了一批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至今,全国已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7个、硕士点13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近600个。这种跨越式发展固然有与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相适应的背景,但也有过快、过宽、无序的成份和因素。不论从什么原因看,都要求我们迅速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

发达国家对授予学位资格有严格的评价标准。有的国家还建立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来抓这项工作,考核评价规范、客观、严格。我国尚未建立此类机构、制度和统一标准,但从数量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提高质量就成为紧迫任务,就更必须走规范化建设之路。

提高质量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的今后两大重点任务之一,包括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人才评价体系,这些措施成为《纲要》的亮点之一。这说明规范化建设是学科巩固、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规范化建设是高校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科规范化建设的政策法规依据和参照系

除学习贯彻《纲要》(2010-2020年)、中央关于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文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文件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规范化建设还应具体依据下述文件:

第一,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增设和调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特别要关注和贯彻该文件的附件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简介》的精神。2008年下发的关于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的通知。

第二,、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规定和规划的一系列文件,社科司《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等。

第三,除上述政策法规依据外,还可参照:武汉大学主持的学位办委托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与二级学科培养方案研究。其成果已在《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第19期上刊发;中国人民大学中标的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研究。其成果也可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马克思主义研究》、人大复印资料中查到,其中包括张雷声、段忠桥、张新、秦宣等同志发表的成果;学习老点的先进经验,特别是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经验。

三、学科建设不规范的表现和原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在科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被边缘化。有些课题或科研成果内容单一,明显属于别的学科。或“借船出海”、“借鸡生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名义招收的研究生,实质上搞的是别的学科研究。

第二,不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有些科研成果或学位论文所列参考文献国外文献居多,没有或极少有马克思主义的论著。

第三,概念、范畴、术语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以用别的学科术语为主,随意拿来,界限模糊,思维无序。

第四,导师遴选把关不严。不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也让申报。

第五,研究方向面过窄。未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综合性特色,或不是落脚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思想理论教育上,等等。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部分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不够、价值认同不够;二是有的同志受到西化倾向的影响;三是有的同志受原从事学科和知识结构的局限,兼未兼好、转未转好;四是资料占有不全面不充分,攻坚克难不够;五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性质和外延、边界不了解等。

四、学科规范化建设要突出整体性原则和要求

学科建设包括学科方向的凝炼、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科学研究、研究生(学生)培养等等方面,都应努力搞好规范化建设,着力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原则和要求。总的来看,要解决好以下问题:

1.要深刻领会为什么说 “从整体性上研究马克思主义更有必要”

建国后,学习苏联经验分门别类研究马克思主义是应该的,很有必要、也有很大成绩,还应长期坚持搞好。但过去从整体上进行研究比较薄弱,要迅速弥补。国家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意欲着重加强从整体性上研究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总结、吸取历史经验时,提出过要完整、准确地学习、理解思想的科学体系和领会、把握精神实质。这一论断也完全适用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而这一任务要牢靠地完成,既要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从学风上来抓,又必须从学科建设上来抓。

普及马克思主义,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贯彻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也要求大大加强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不重视从整体上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势必难以达到使大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2.整体性研究,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等学科的关系

整体性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建立、存在、发展的合理性、合法性的显著特征。分门别类研究虽然也应该立足整体性,但它们都侧重分科研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则侧重科学体系的整体研究。分科研究和整体研究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3.整体性研究,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部各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是首要的、龙头学科、基础学科,它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重要观点和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是纵向研究马克思主义如何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学科。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是横向比较不同国别、不同流派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我国的运用和发展,是我们学习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中心、要重点研究的学科。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学科: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专门用史实来论证“三大选择”历史必然性的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应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人们“三观”形成中的问题、研究如何增强人们思想政治素质的学科。

上面六个学科可分为三大层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是第一层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是第二层次,思想政治教育是第三层次。这三个层次明显存在着从理论到实际、从宏观到微观、从基础到应用,落脚到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样一个层次递进的逻辑关系。在弄清它们紧密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应坚持各个二级学科内在的自身的整体性,使之不变味、不走样,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战略思想。

与学科存在一定对应支撑关系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都是从整体上梳理、整合、学习、研究其科学体系的。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也不是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而是在思想政治品德修养中不仅要重视思想道德修养,而且要重视法制修养,把法制修养作为思想政治品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予以强调。

4.整体性研究,要求各二级学科抓住自身的核心内容,明确自己学科研究的对象,处理好全面与特色的关系

做到全面研究基础上有特色;有特色却不能抛弃全面、不顾全面,否则就可能模糊学科边界,甚至“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或给别人提供了“借船出海”、“借鸡生蛋”之机。

2010年增列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时,文件指出填申报表设置方向可以突出本学科点的研究特色。这一规定在执行中出现积极与消极的两方面情况:

积极方面:一是在设立研究方向时,突出自己优势填报,不是六个二级学科全面开花;二是在某一个方向命名和论证中,既有整体性研究,又有特色的成果(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向中突出经典著作研究、理论体系研究的优势成果)。

消极方面:一是突出的特色小了。一看就知道此方向老师是搞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的,如方向名称写“马克思主义与三峡库区生态建设”(搞科技哲学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搞政治学的),离开了整体性、综合性要求;二是虽然方向名是整体的,但论证材料、成果不仅不足以支撑该方向,甚至有的还全无该方向的成果。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向的人员、项目、成果,几乎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无什么差别。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的确薄弱的现状。有的设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方向,填的内容完全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史某一方面的内容,是把搞专门史研究的人员、材料拿来申报。

从现状看,今后建设任务的确繁重、紧迫。各二级学科在建设中既全面又突出创新和特色,都必须围绕各自研究对象和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通过经典著作、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和重要范畴的研究,重点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过马克思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规律、理论成果及重大前沿问题的研究,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新的实践。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以重点史实有力地论证三个基本选择的必然性、正确性。

国外马克思主义:在横向比较、流派研究中,重点应从哲学、文化转向科学社会主义,从抽象转向现实,从“西马”转向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在纵向比较中,深入研究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特色和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根本内容,遵循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去搞好思想理论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使人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自己成人成才。

目前有一级学科授予权的学科点正转向按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这是国际国内学科发展以整合发展为主要趋势的必然要求。所有学科点应及早领会、自觉贯彻2011年学科目录的精神,争取尽早实现在一级学科层面上培养素质全面、适应性强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多学科点缺乏国外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师资,这种情况要尽快改变。除引进人才外,可指定素质好的年轻教师转向研究这些学科,安排他们进修,为本科生、硕士生开选修课或搞专题课,专题由少到多,并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逐步建设,经过几年便会取得成效。

5.整体性研究,要拉开档次,处理好本科、硕士、博士的层级和衔接递进关系,保证人才培养规格质量

本科:要懂得打牢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看家本领和根本,绝不能仅仅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技巧。毕业生应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又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懂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历史和它的马克思主义性质,就懂得为什么不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科的原因了(六个二级学科只有思想政治教育设本科层次)。

有一些学校只有硕士点、博士点,无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点,因此,在学科建设中应注意基础课、专业课建设,安排教师研究,否则,跨学科录取的研究生,按规范化要求应补修两门以上低一层次的专业主干课时,有的学校要么无人开课无法补修,要么把硕士生教学水平降低到本科学术水准。

硕士:各个二级学科专业除学好本专业的课外,应力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基础课开齐,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也应尽早安排教师研究和开课。这不仅有利于打牢研究生理论功底,也为二级学科建设和搞好一级学科建设创造条件。严格说,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生学习经典著作应面宽,通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邓小平、的选集、精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选读、资本论选读、科社原著选读、思想政治教育原著选读。

博士:在研究中学习,在更广博基础上更专深。

五、处理好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力争互动双赢

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依托的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而决定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目的就是要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为了贯彻落实这一精神,首先要求学科骨干、研究生导师要树立服务观念,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首要和主要的是要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科、理论、人才支撑。学科骨干也应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骨干。由于历史的原因,这在由专业课教师申报硕士、博士点的单位,思想阻力较大;应从制度、体制等方面逐步妥善解决。比如,校院领导带头参与公共课教学工作,对新增教师一律先安排做公共课教师或承担公共课任务,至少应要求学科专业教师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教学和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况,把公共课中的问题作为学科专业建设研究的重点,主动开展研究,自觉服务于公共课建设实际。

同时,公共课教师要树立和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明确自己的学科定位、学科归属,加强科研,促进教学科研含量的提高,以自己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榜样和激情去感染带动学生也实现“四真”。

此外,学科规范化建设还涉及到许多具体问题。比如,研究生论文选题的认定,严格学制年限,导师资格考核和遴选,研究生录取的程序公正,等等。都应当逐一研究,针对差距,推进制度、机制的完善,才能使学科建设走上科学发展、良性运行的轨道。

注 释

① 洪 煜,钟秉林,赵应生,张筱茜.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现存问题与改革方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2(7):41.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增设和调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R].[(2005)64号].

[2] 国务院学位办.关于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R].[(2012)17号]

[3]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政治博士论文范文9

招生工作坚持“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原则,实行“自愿报考、统一考试、单独划线、择优录取”等特殊政策。

二、生源范围

西部12省(区、市),海南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4省民族自治地方和边境县(市),湖南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享受西部政策的一县两区)和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班、民族院校、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培养基地和少数民族硕士基础培训基地的教师和管理人员。

三、招生专业

福州大学201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上的所有专业均可招生。

四、招生计划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招生计划为国家定向培养的专项招生计划,我校 2014 年计划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博士研究生 3 人,招生计划全部用于招收少数民族考生,其中录取的非在职考生所占比例不超过50%,并且西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考生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0%。

五、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政审合格,立志为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承诺毕业后按定向协议到定向单位或地区就业。

3.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学术型硕士或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 2014 年 9 月 1 日前取得硕士学位);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含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至博士生入学之日)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以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具体应具备条件请查阅《福州大学 2014 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4.身体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要求。

5.有两位与报考学科有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及以上专家的推荐。

六、报名

1.报考资格确认

应届硕士毕业生持学生证、身份证、本校研究生行政管理部门证明(证明其能否正常毕业及户口所在地等情况),在职和往届考生持毕业证书、学位证书、身份证、户口簿,并填写《报考 2014 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一式三份),到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民族教育处或高教处进行报考资格确认。

2.报名时间:2013年11月18日-11月29日。

3.报名要求

(1)报名分两个步骤进行:一、网上报名;二、寄(送)相关报名材料及邮寄报名费。以上两个步骤缺一不可。

(2)网上报名时间: 2013年11月18日—11月29日,网址: yjsy.fzu.edu.cn。具体报名要求、流程请届时查阅我校研究生院网页的相关通知。

4.寄(送)报考材料

网上报名确定完成后,考生应在2013年11月29日前向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寄(送)报考材料。报考材料包括:

(1)通过网上报名系统打印的《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须考生本人签名,经档案所在人事部门签字盖章,并须注明报考类别:定向培养;学习方式:脱产学习或不脱产学习)。

(2)《报考 2014 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一份)

(3)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学术型硕士或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其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须在入学前补交)。

(4)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5)2寸近期正面免冠同底彩照1张(与《报名登记表》上的彩照同底,用于制作准考证)。

(6)两名与所报学科有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及以上专家的推荐书(空白表格可以从网上下载)。

(7)论文、科研成果和获奖证书等资料的复印件。

(8)加盖档案所在单位公章的硕士阶段的学习成绩单和硕士学位论文全文(这两项材料可推迟至复试时交,并由本人于复试前一天直接交报考学院)。

(9)在境外取得硕士学位的考生,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证书的复印件。

此外,考生还应按规定认真如实完整地填写博士报名信息库,并及时传送研招办。

5.报名费。报名费每人160元。所有考生的报名费请于2013年11月29日前(以邮戳为准)通过邮局寄至福州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收(邮编350116)(汇款单留言栏需填写考生姓名和博士报名费)。

6.体检在复试时进行(注意:体检时请备好一张与《报名登记表》上同底的2寸照片)

注意: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名条件。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七、考试科目及考试方法

考试分初试、复试两个阶段。初试科目为:政治理论课(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和应届硕士毕业生可以申请免试)、英语(含听力)和两门业务课(具体考试科目请查阅“福州大学 2013 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同等学力和在境外取得硕士学位的考生在复试阶段须加试政治理论课(自然辩证法),同等学力考生还须加试(笔试)两门本专业硕士学位主干课程。

八、考试时间

初试日期为2014年3月22日-23日(具体时间和地点以准考证为准),各科目考试时间为3小时,考试地点:福州大学。复试工作和体检工作一般安排在我校确定初试成绩基本合格线后进行,时间拟定在5月上中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九、录取

1.根据初试、复试成绩,并充分考虑考生所在的省份、民族、专业和招生规定等情况,单独划线,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2.本招生计划与其它招生计划之间不得相互调剂录取。

3.所有被录取考生的录取类别均为定向就业,须在招生单位拟录取后,由招生单位牵头并先行签订定向就业协议书,再与生源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所在单位签订协议书。

十、学费标准

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我校全面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向所有纳入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新入学博士研究生收取学费。2014级博士研究生不论录取类别为非定向就业还是定向就业,学费标准均暂定为10000元/生.学年(收费标准若有调整,以福建省物价部门核准的收费标准为准)。

十一、奖助体系

学校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我校博士生的生活待遇,鼓励博士生开展科研工作:

1.对全日制非定向博士生,除享受博士研究生助学金外,省和学校还另增加专项生活补贴,使每位全日制非定向博士生各类生活津贴达到1300元/月。

2.学校设立“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遴选优秀的博士生列入科技创新基金资助对象,每月给予2000元的奖励和生活津贴。

3.学校设立“福州大学博士生专项助研(教)奖学金”,给予符合条件的博士生500元/月的奖学金。

4.学校专门设立博士助教岗位,由符合要求的博士生承担助教工作,给予1000元/月的助教岗位津贴。

5.学校从2014级博士研究生起,还将进一步建立完善多元奖助政策体系,提高博士研究生待遇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奖助政策体系的具体实施方案我校正在研究制定中,敬请关注我校研究生教育网页上的相关信息。

十二、其他

1.非在职考生户口、人事档案转入我校,在职考生人事档案及户口由定向单位保管。党团组织关系须转至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