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生态建筑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2 17:34:51

生态建筑论文

生态建筑论文范文1

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建筑的认识不断更新。在当今注重生态和谐、环境舒适及科学合理建筑的背景下,引发了人们对优化的空间利用与建筑设计的新追求,同时也对建筑综合症提高了警惕并加紧防范,这一切都使得具有节能效应和健康性能的绿色建筑备受追捧。绿色建筑在为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效益的同时,也具备着许多潜在的经济优势。第一,由于绿色建筑对能源消耗较低,因此可以极大地降低建设成本。第二,由于绿色建筑在设计理念上符合保护自然生态的时代趋势,能够带来长远的环境效益并有益于人体的健康,因此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经济优势并不会直接转化为市场动力,众多开发商不愿主动进行绿色建筑投资。因此,绿色建筑本身的经济优势和实际的经济效益之间就形成了极大的矛盾,亟待政府部门和建筑学家的解决。

2绿色建筑在生态经济优化中面临的困境

2.1全生命周期优势难以实现

从长远的眼光来看,绿色建筑对环境效益的实现和降低资源消耗方面具有其他建筑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若从短期效应来看,这种优越性则表现得并不明显,经济及环境优势会被极大程度地削弱。这一优势无法实现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全生命周期价值与使用主体的阶段性之间的矛盾。由于一栋建筑的使用寿命与每位使用者的使用期间相比显得极其漫长,在这漫长的生命周期内会涉及到政府、开发商、设计单位、物业管理及各个用户等多方利益主体,而这些利益主体的利益所在和经济需求是多样化的,例如他们需要在各自的使用期内履行义务,追求各自的经济目标。这就造成了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在实际分配中变得复杂,无法使自身的经济优势得到应有的发挥。

2.2国家标准与操作协同不一致

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以建筑专家设定的权重系数为参照而形成的框架体系。目前这一体系在解决绿色建筑生态经济优化的问题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足。首先,体系中对生态目标的制定进行了统一的规划,且生态目标的组成与相互关系也比较固定。然而,实际的建设和操作中,情况往往复杂多样的。表现为各地区的资源和地理环境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特点,因此难以按照统一的目标加以实施。同时,这一目标在不同环境下实行的结果,往往是对促进生态和谐发展初衷的背离。其次,该标准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等要素缺乏必要的考虑。绿色建筑的理念要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在这一标准的限制下显然难以实现。

2.3协同工作的复杂性

在理论上,绿色建筑对环境效益的实现是有序进展并合理搭配的。但落实到实际的设计会商时,则会面临种种复杂的情况。其中首要的问题就是指标权衡的复杂性。由于对环境质量的评定标准各不相同,又缺乏明确的规定,因此常常引起各方在节能、节水、空间优化等不同方面的争议,这一问题在受到经济条件制约的情况下尤为突出。通常的解决办法是以建筑师或甲方的经验为依据进行取舍,而这些经验往往缺乏技术上的保证。

3如何实现绿色建筑的生态经济优化

3.1时间层面

为了解决好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效益与多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首先应从时间层面的角度,对绿色建筑的生态经济进行优化。首先,应重点对整体起始端组分进行优化,原因在于起始端的一切细微变化都有可能引发乘数效应。举例来说,在对某节能系统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应该将优化列为先行解决的问题,其次才是空调或供暖设施的优化。这是以较低成本换取最佳优化效果的解决方案。其次,应注意技术措施实行的时间性。采取技术措施的时间、次序和步骤都都需要进行适当的优化。最后,针对绿色建筑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全生命周期,因此可考虑实行相对应的实时优化方案。既要保证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完成总体优化,也应注重周期内各个阶段的优化措施;既要在设计阶段进行优化,也应在之后的建设和使用中进行优化,形成系统化的优化方案。

3.2制度层面

实现绿色建筑的生态经济优化,成功将其经济优势转化为经济利益,不仅要依靠技术和设计方面的措施,同时也对制度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完善的生态经济优化方案应是技术与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绿色建筑这样的建筑产品,其市场推广严重依赖于与社会其他部门的合作。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使绿色建筑能够在我国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就应努力争取制度上的支持,从而赢得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应该在指标评价标准、生态目标划定等方面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争取能够在制度的推动下实现绿色建筑的经济优势。

3.3内容层面

面对专业协同的复杂性问题,应在内容层面进行优化而使问题得到解决。根据多重收益原理,我们可以将不同的措施加以整合,使其应用到同一个设计当中,力求使各个措施能够协调运作,发挥整体效能,最终使多个目标得以实现,同时还可以提高每种措施的效率达到最优的设计效果。这一原理可应绿色建筑在环保的不同侧面的措施得以整合优化,从而有效解决协同工作复杂性的问题。

4结论

生态建筑论文范文2

自维持住宅的设计研究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核心内容是利用太阳、风和雨水维持自身运作的住宅,这种住宅自身独立处置各种自身产生的废弃物,甚至能独立自给食物,是一种除了接受邻近自然环境的物质与能量输入以外,完全能够独立维持自身运行的住宅。“自维持住宅”思想与富勒的“少费多用”理念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但在设计思想上与其他“技术决定论”者有着一定的区别,这种差别主要有两点:(一)认识到地球的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所以需要寻求一种满足人类生活基本需求的标准和方式;(二)认识到技术本身存在着一种矫枉过正的倾向。因此,在对于技术的追求上,应该以“足够”满足人体的熟识度就可以了,无需追求过度的、更多的舒适要求。“自维持住宅”思想在生态建筑的发展上提出了两个目标:(一)在能源的利用上,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直接源于太阳的可再生初级能源(太阳能、风能等)和一些二级能源(沼气等);住宅自身产生的废弃物也是维持建筑运作阶段所需的重要能源和物质材料,也要给以充分的利用;(二)要选择适当的技术,技术层次不要太高,要便于住宅的使用者个人进行维护。“自维持住宅”的研究成果精华所在在于完美地体现了“少费多用”设计思想,推动了生态技术的革新以及这些技术在实际建筑设计和营建、使用、维护中的实用化实现。在“自维持住宅”的研究成果指导下,1994年德国建筑师特多.特霍斯设计出一种基于向日葵原理的自维持住宅,住宅放置在一个可以转动的基座上,始终向着太阳,从而实现对于太阳能的充分利用,太阳落山后,住宅便反向转动回到初始位置。这种设计使得住宅能获得较普通住宅2倍左右的太阳能。

二、高技术特征下的“生态建筑”观与“建筑节能”观

高技派建筑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从早期以蓬皮杜艺术中心式的英雄形象和不合作形象开始转向对于人本身的关怀,并开始走向对于历史文脉、场所精神和自然环境的融合。而随着绿色运动的发展和生态主义的兴起,以及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下,高技派建筑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改善建筑的使用方式和存在形式,从而实现建筑与周边环境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交流上的高效与节约;实现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物质资料来满足人体的生物舒适和要求,进而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少费多用”的设计思想也成为了高技派建筑发展的重要设计指导原则。借助计算机技术、被动式或主动式能量利用技术,改变建筑的外维护结构,实现建筑表皮对于气候变化的自我调整和呼吸功能,达到建筑系统与外界生态环境系统的能量、物质材料交流成为了今天典型的高技术建筑设计的设计策略。

三、结语

生态建筑论文范文3

在我国传统的民居建筑设计中体现着极为显著的特色和设计理念,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其生态性设计,具体说来,民居生态性设计理念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首先是对于建筑选址充分的考虑了周围的环境以及其生态特性,对于周围地区的采光、通风等都进行了全面的考虑;

(2)对于传统民居的布局也体现出了浓厚的生态型特点,比如窑洞的布局就充分利用了周围的生态环境以达到提高自身舒适度的目的;

(3)在传统民居生态建筑设计中还体现在了其对于室内外环境的设计上,不论是室内还是室外的设计都充分的体现出了生态性,最终达到了减少耗能的目的,这些生态型的设计理念在当前我国现代化建筑设计中也得到了相应的体现。

2民居生态经验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民居生态建筑极多,几乎各个地方都存在自身独特的民居建筑,这些建筑类型在风格上各异,但是其都具备较为明显的生态属性,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核心内容,作为生态型的建筑风格,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自然属性极为明显,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的体现出了融入自然、利用自然的特点,无论是在选址还是在施工过程中都会涉及到自然环境的相关内容,充分满足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以及居民自身的需求,下面我就以江浙地区的民居生态建筑为例针对民居生态经验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阐述。对于江浙地区的民居生态建筑来说,其主要的特点有以下三点:

(1)生态保护意识较强,在民居建筑的建设过程中体现出了极为明显的生态保护意识,对于周围的生态环境极为关注;

(2)节能意识强,江浙地区的民居建筑十分注重对于能源的节约利用,这一点在当地民居的建筑中就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

(3)江浙地区民居建筑的最后一个特点就是其所用的建筑材料大部分都是当地取材,并且都是采用的无污染、节能环保的可再生材料,这种民居建筑对于居住人群的健康十分有益。基于这些特点,江浙地区的民居生态建筑经验在我国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2.1在选址和布局方面的应用

江浙地区民居建筑因为其所处地区独有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其在建筑过程中对于选址和布局极为关注,一般说来,该地区的民居建筑在选址过程中都离不开水,很多建筑都是依水而建,并且都是规模化的民居建筑,所有的民居几乎都是沿着河道而建,具有极为明显的南方特色;在建筑布局上,江浙地区的民居生态建筑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较为紧凑,占地面积很小,人口密度很大,但是其独有的建筑布局却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民居建筑中通常都是把大门和大厅作为中心,然后在两边设置了各种房间、院落和天井等,这种布局格式既能够有效地利用太阳光能以及风能,还起到了美观的效果。

2.2在建筑平面设计方面的应用

江浙地区的民居生态建筑在平面设计上非常有特色,并且其类型较多,其中最为广泛的平面设计类型有以下几种:

(1)单开多进式结构,这种结构主要是建造在一些临水位置的民居建筑风格,体现出了极好的自然性;

(2)四合院式结构,四合院式的结构不仅仅存在与我国北方地区,在江浙地区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四合院风格的民居建筑,这种建筑风格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极高;

(3)厅井式建筑结构,这种平面结构是江浙地区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对于大厅和天井的设置符合我国生态建筑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其对于排水管道等相关设施的安置在很大程度上利用了自然能源,起到了良好地节能降耗目的。

2.3在主体选材方面的应用

上文中也提到,在江浙地区对于建筑主体材料的选择上大部分都是当地取材,并且大多选取一些木质或者是竹制的材料,这种材料既美观大方,又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生态型的要求,值得我们当前一些建筑学习和借鉴。

3结语

生态建筑论文范文4

关键词:新型建筑材料特点生态

建筑是时代的橱窗,构成建筑的基本物质要素——建筑材料,也就按着时代的脉搏而呈现出自己的价值。几千年来,建筑材料产品有了长足的进展,从最早的土坯发展到现在门类繁多,充满技术含量。各个历史时代都有代表各个时代风貌的建筑,也有与之相匹配的建筑材料。随着时代的变化,建筑物的风格、功能以及人们对它的要求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新型的建筑材料也会相应的出现。

新型建筑材料是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产生的新一代建筑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我国新型建材工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从1979—1998年是我国新型建材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新型建材工业基本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新兴的行业,成为建材工业中重要产品门类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给新型建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目前,全国新型建材企业星罗棋布,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已经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建材流通网;大部分国外产品我国已能生产,三星宾馆所需的新型建筑材料国内已能自给;不同档次、不同花色品种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为改善我国城乡人民居住条件、改变城市面貌提供了材料保证。我国已形成了新型建材科研、设计、教育、生产、施工、流通的专业队伍。但是,一种现代新型的建筑材料应该具备怎样的特性才能让人们感觉更舒适,才能适合时代的要求呢?只有充分考虑了以下这些因素才能让新型材料得到有效发展。

一、具有时代价值

一位日本学者在讲学时曾经说过,最好的建筑材料是土坯,他是在分析了各种现有建筑材料功能的优缺点之后,不无感慨地做出了这样的评论的。土坯是人类从筑巢而居时就开始利用普通的黏土做建筑材料,兼有保温、吸湿、透气等特性,更适合人体要求,人住在土坯房屋里比住在混凝土房屋里或者砖房里舒适得多,所以这位日本学者的话具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虽然土坯具有这样的优点,可还是遭到了人们的抛弃。因为现代建筑已经不能仅仅满足居住的功能了,现代建筑是人类技术进步的集合体。除了保温、吸湿、透气这些功能要求之外,还有高强、轻质、防水、防火、防腐、采光、吸音、装饰性以及利于快速装配化施工等等其他重要要求向建筑材料提出来。因此,现代新型建筑材料首先就必须具备时代价值,必须适合现代建筑的要求以及现代人类的审美。现代建筑材料以不同方式进行组合、复合后可以达到比土坯更好的性能,更加适用于现代化建筑的要求!玻璃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就因为其适合时代的要求而普遍存在了。纵观历史,建筑物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在不断改变着的过去。

“我国的建筑材料工业,长期以来处于品种单调、技术落后的状态。其标志就是小块实心黏土烧结砖在我国各类墙体材料中仍然占居近95%的高比例。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可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的国家,保护耕地关系到子孙后代。我国推出了建筑材料改革系统工程,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如何尽量限制小块实心黏土砖的发展,加速采用及开发新型建筑材料并改造建筑物的功能。”中国描写一座宏伟建筑的用词是青砖碧瓦、合抱大柱、雕梁画栋等等。在西方,石砌的古建筑表现出凝重高贵的风格。尽管今天每当人们看到这些建筑时仍不免衷心赞美,深深为当时建筑大师们付出的难以想象的繁重劳动而赞叹、敬佩。但是,事情仅此而已。今天没有人会再想去建造那样的房屋了,因为它只适合观赏,而不完全适合现代建筑。

二、绿色、环保

优良舒适的居住环境历来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目标之一,丰富多彩的建材产品不仅使我们广厦万间的追求成为现实,更为人们从“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优其屋”的转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然而,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却不得不面临着一个严峻的事实:资源短缺,能源耗竭,环境恶化等问题正日益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建筑材料作为能耗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工业产业,在改善人居住环境的同时,对人类的环境污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如何减轻建筑材料的环境负荷,实现建筑材料的生态化,成为21世纪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绿色建筑材料是指对人体及周边环境无害的健康型、环保型、安全型的建筑材料。与传统建筑材料相比绿色建材主要有以下特点:(1)生产原料尽可能少利用天然材料,尤其是不可再生材料。(2)低能耗的生产工艺和无污染的生产技术。(3)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不得添加使用甲醛、卤化物、芳香烃等,不得使用含汞及其化合物、镍、铬及其化合物的颜料和添加剂。

在日益发达的物质社会里,新型建筑材料的生态化考虑显得尤其重要。建筑材料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建筑材料从原料采掘到生产使用直至废弃的全生命周期中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在我国,每生产1t普通硅酸盐水泥熟料要排放1tCO2,0.74kgSO2向大气中排放130kg粉尘,建筑材料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还会产生噪声污染、水污染、玻璃幕墙的光污染、矿渣岩石的放射性污染、化学建材的化学污染、建筑物拆除后的建筑垃圾等多种环境问题。建筑材料与环境的协调性当然建筑材料与环境之间也有着某种程度的协调性。许多建筑材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环保性。例如抗菌建材、空气净化建材等。建筑材料也是消纳废弃物的大户,大部分固体废弃物都可用于建筑材料的生产中。例如粉煤灰、矿渣可作为水泥和混凝土的掺和料,煤矸石已普遍用于制作烧结砖,甚至于一些有毒可燃废弃物及垃圾可作为燃料用于煅烧。随利用建筑材料实现固体废弃物的再生资源化将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越来越追求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各种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日趋庞大,建筑材料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地位。新型建筑材料发展也有了广阔的天空,只有掌握新型建筑材料的特点,才能有的放矢的研究、生产。

参考文献:

[1]郑迎朝,李富.新型建筑材料的商业发展前景.中国科技信息,2008,4.

[2]叶萌.未来建筑材料展望.中华建设,2007,4.

[3]丁大钧.砌体结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魏鸿汉.建筑材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生态建筑论文范文5

1.1高效、清洁

生态建筑必须满足高效、清洁的特点。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城市化进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对住房的需求将逐渐增加在,这一情况势必会加大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普通居民在选购住房之后,一般都要使用很长时间,因此,在对住房进行设计时,就必须加强对一些基本设施的合理设计,例如供热、供水、供电等等。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只有切实做到索取与回报两者间的平衡,方能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能有效的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因此,这就要求城市住宅设计建设时,应当做好高效、清洁。

1.2健康、舒适

生态建筑设计与建设的一大主题就是健康、舒适,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生态建筑的设计与建设旨在追求人、自然以及建筑三者彼此间的统一。换而言之,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通过各种人工手段,且结合自然条件,为人们打造一个健康、舒适、美好的居住环境。因此,这就对生态建筑室内、室外的环境提出一定的要求,首先,在室外环境方面,应当打造土壤绿色环境与水环境,且种植各种树木以遮阳,应当打造良好的休闲环境,以供居民休闲娱乐。其次,在室内环境方面,空气内各化学污染物的含量应当控制在一定的标准之内,要保持较好的通风与采光,进而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声舒适”、“光舒适”、“热舒适”的要求。

1.3优美、和谐

在生态建筑设计与建设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优美、和谐。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应当构建在和生态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之下,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融入了绿色生态理念的建筑中,应当能够切实体会到自然和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体会到自身是生活在一个优美、和谐的环境当中,这是人类发展生态建筑的核心目标。

2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实现对策

以下笔者将对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实现加以分析,且提出对策以促使生态建筑设计的最终实现。

2.1建筑外部环境的设计

绿色生态建筑外部环境的设计,具体表现在环境绿化这一方面。首先,建筑在绿化上应当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将建筑与本地的人文、资源、自然环境等各方面因素有机融合,以实现对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比如从整体角度出发,利用各种手段与方法,例如组景、借景以及分景等,以最终达到内外环境的和谐、统一。其次,必须强调建筑附近环境的绿化。对于硬质铺地的面积应当尽可能的减少,增加草坪绿化的面积,且多种植一些高大的乔木,以最大限度的增加绿化效果。当前,一些小区普遍使用水泥砖铺地,这一做法对住宅小区的环境带来了极大的不良影响,小区应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选用一些拥有渗透性的生态铺地,以此进一步改善建筑外部的绿化环境。

2.2建筑内部环境的设计

2.2.1能源系统的设计

在绿色生态建筑中,要想加强对资源的有效利用,这就要求建筑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对常规的能源系统予以改进,同时还应当强化对绿色生态能源的高效利用。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将建筑设计提升到较高的水平之上;其二,制定科学、合理的新能源改进方针;其三,追求建筑艺术和资源、能源的有机融合。此外,设计人员还应当做到因地制宜,对当地已有的绿色生态资源加以有效利用,例如地热资源、风能以及太阳能等等。

2.2.2声光环境系统的设计

就光环境设计而言,在对绿色生态建筑进行设计时,应倡导利用如太阳能等新能源来实现照明供应,以处理一些日常的照明。在室内应尽可能的使用自然光,且大力提倡使用节能型灯具,以降低能源消耗。就声环境设计而言,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应当把卧室安排在与噪声源相反的方向,亦或者是安装隔音窗,以降低室内的噪音,进而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

2.2.3智能系统的设计

伴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现代化的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建筑中,进而构成了智能化的建筑,人们能依据风力、温度等状况,对“智能壳体”的开关与空调量加以有效地调整。绿色生态建筑的发展同样应当促进智能化的进步,开展智能系统的设计。

3结束语

生态建筑论文范文6

1.1对于暖通设计的相关规范、标准理解不全面

当前我国建筑进行暖通设计主要遵循的规范有《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制图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等,从而保证暖通设计具有可行性、科学性。但是,在实际的建筑暖通设计过程中,由于暖通设计工作人员并不能深入的理解规范中的相关内容,导致其在进行暖通设计的具体细节时设计失误,导致最终的暖通设计方案不合理,从而严重影响暖通设计施工的质量,降低了居民居住的舒适性、满意度。比如在进行通风空调系统的防火阀设置设计时,往往出现在风管穿越防火墙时未设计防火阀等问题,与规范中所要求的“在必须穿过防火墙时需要设置防火阀”相违背,并且埋下了安全隐患。

1.2暖通设计存在诸多不合理情况

当前我国在进行建筑暖通设计过程中,往往存在较多不合理情况。首先,在进行暖通设计时,设置的暖通结构数目过多,无形中增加了暖通的连接点。这不仅给暖通施工过程带来很多困难,也不利于调节室内空间。在一些建筑暖通设计过程中,采用了暖通通道双侧链接的方法,一般为一侧链接室内房间,另一侧连接楼梯,一端作为散热器,另一端作为换热器。这样不仅违反了暖通设计规范,也十分危险。一旦发生故障,其他暖通设备也将受到影响,导致暖通散热器发生故障。再次,在进行暖通设计过程中,由于各建筑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其对暖通的要求也存在差异。但是当前我国建筑暖通设计过程中往往忽略了暖通的适应性,没有对所处地区气候变化规律进行认真分析,不能因地制宜进行设计暖通,导致其不能充分发挥其功效。在设计过程中对于经济性问题也考虑不清,导致在实际暖通施工过程中出现大量浪费现象。

1.3暖通设计过程系统性缺乏

建筑暖通设计往往牵涉方面众多,在设计过程中如果不能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导致暖通设计过程中不够系统。暖通设计过程中往往牵涉到排烟系统、采暖系统、排风系统等,在设计过程中,任何一个因素出现问题都会引起重大的隐患。比如当涉及采暖系统时,在其环路上阀门考虑不清楚或者不设置阀门,便会给整个暖通系统的运行、调节、管理、维修带来很大不便,从而导致整个暖通设计不合理,进而影响了暖通正常功能的使用。在进行供水系统设计时,如果忽略了在管道上侧排气装置的设置,便容易发生集气现象,严重的话将会影响整个暖通系统的正常使用。因此在进行暖通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个因素,以免出现不合理现象,导致暖通施工质量和后期运行不利,降低建筑的实用功能。

2绿色生态建筑暖通设计对策

2.1提高对暖通设计规范标准的认识

作为建筑暖通工程的设计人员,应该努力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提升,加深对相关规范、标准的理解。在进行建筑暖通工程设计时,要严格根据相关设计规范的条文要求进行设计,并要深刻理解其含义,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问题,同时,也要具备超强的阅读设计图纸能力,做到根据设计图纸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在容易出现设计问题的地方加以注意,在设计过程中发现不合理地地方要敢于质疑,积极发现暖通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并认真探讨,提出更加优化的方案,从而保证建筑暖通工程的顺利开展。

2.2合理设计暖通工程

在进行暖通工程设计时,必须要合理规范进行设计。首先在设置暖通供暖入口时,不能随意增加供暖入口。充分认识建筑布置图,在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安全性、经济型、可行性的原则进行设计供暖入口,合理布局,避免出现暖通供暖口与楼梯的设计出现矛盾冲突的情况。在楼梯口处的暖通设计要充分考虑施工的便利性、施工后居民的方便舒适性及安全性问题,合理布设。在进行楼梯间、冻结危险处安置散热器时,要严格遵循相关设计规范,合理设置,以免出现不便,合理设置供暖入口,合理与其他管线进行衔接。其次,在进行暖通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其可操作性、整体性和经济型。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规律及季节变化特征进行详尽分析,以便最大化发挥暖通工程的功效,也有利于降低后期的管理费用。

2.3系统全面的进行设计暖通工程

在进行暖通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影响设计的各个因素,对于容易引起暖通设计失误的因素应该更加谨慎,系统考虑暖通设计过程中的排烟设计、采暖设计和排烟设计等因素,全面优化设计。比如在进行采暖设计时,考虑到后期暖通系统的运行与维修,应该在管道各个支路设置一定数量阀门,保证暖通工程的正常运行。在进行供水设计时,要系统考虑供水过程集气的问题,应该在管道上方设置一些排气装置,既可以保证暖通系统的正常运行,也避免了安全隐患,提高了暖通工程的实用性,降低了暖通工程后期运行出现故障的可能,从而提高了建筑的实用性。

3结语

生态建筑论文范文7

生态建筑环境设计应该是在顺应自然、亲近自然的基础上,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可再生性,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及消耗,创造舒适的、亲和自然的环境。作为设计者应该以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角度出发,以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进行设计。而不仅仅只考虑形象、美观的表面现象,生态建筑环境设计是讲究整体的、环保的、可循环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考。

为了实现建筑环境设计的生态化就要保证每个系统的绿色的可持续性,在建筑构建中要尽量的保有生态系统的原始面貌,针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设计,应该积极的采取恢复原貌的方式进行生态的系统重构,减少对周围建筑环境的影响。绿色生态建筑环境的设计要考虑水环境、能源环境、绿色建材、绿化配置及废弃物处理等系统。水环境系统。在设计时采用雨水收集器和室外污水处理循环再利用系统。可以把收集来的雨水进行处理转换成灌溉用水,卫生清洁用水等,室内外采用节水器具和设施。能源系统。积极鼓励借助自然环境使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源等。风能就是依据地区气候采用风车利用自然风力进行发电,没有污染、可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太阳能主要是利用太阳能光伏板收集将太阳辐射能,通过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转换成热能加以利用。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并且资源丰富,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地热能源是利用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来进行发电的,还可直接利用地热水进行建筑供暖、发展温室农业和温泉旅游等。地热能属于洁净能源,是可再生性热能。绿色建材。

建筑物室内涂料尽量避免无机化合物涂料的使用,采用无毒、无污染、无害、无挥发性、无放射性的材料,减少因使用有害材料造成的对周围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危害。如使用环保涂料、硅藻泥、壁布、壁纸采用由自然原料制造的无害化物质。尽量使用天然可再生的材料并致力于可持续材料的创新。绿化配置系统。绿化布局合理,规划时要考虑因地制宜,从该地区所处的地形、地势和周围环境的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的气候、植被、物种的特性进行设计。在设计时要注重绿化的层次感、人文景观性、地区风格与建筑物相融合。考虑植物造景及绿化的容积率,有效的增加三维绿量,以景观绿化的社会生态性及自然生态性出发,坚持生态为主体,以人为本原则,发挥绿化配置系统在生态建筑环境设计中的更深层次的作用。废弃物处理。主要指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并回收、提炼、再循环利用,有效控制生活垃圾的污染,进行无害化处理,改善周边生态环境,回归自然原貌。

2.生态建筑环境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生态建筑环境设计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层次阶段性,在想法上可以拓宽思路,但在规划设计的具体上应该考虑人们在接受新的设计,新的产物,新的形式等各方向的可预见性。人们在对新事物的认识接受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生态建筑环境设计也是这样。比如早期的居住环境的规划设计,除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实用功能外,还采用了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庭院设计。当涂料成为居室装修材料时,墙面喷涂材料采用具有颜色倾向的装饰时,渐渐被人们所认同的接受形式发生相应的习惯性。因此,生态建筑环境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具体的实践中慢慢实现,创新性的设计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及规划策略。适用于现今的创新性设计是与未来设计相过度的基本形态。未来生态建筑环境设计是人类对社会回馈的一种实践性,也是未来社会所需要创造的一种特定表达的方式,并具有一定的探索及不确定因素。

3.结语

生态建筑论文范文8

关键字:建筑设计;生态建筑;理念应用;分析探讨;作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2306-1499(2014)07-0178-01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能源和环境方面的问题,这对于人类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如果不进行能源消耗的控制,将会给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比较大的影响。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建筑领域中也在开展生态建筑的探讨。本文主要结合实践,就生态建筑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的分析了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措施,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建筑设计水平的有效提升。

1. 生态建筑的概念探讨

生态建筑是一个十分广泛的建筑学的概念,从狭义的角度来分析,生态建筑主要指的是在建筑设计和应用的过程中,将生态的理念融入其中,从而建立起人类和自然环境以及建筑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从广义的角度来分析,生态建筑的理论是比较抽象的,它主要是从建筑学的理论和生态学的理论相互结合产生的建筑的实物层面,进而上升到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在实践过程中,构建更加适合人类居住的生存环境,和周围的环境建立起和谐统一的关系,从而实现人和建筑之间的和谐,从而更好的降低对于资源的消耗,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 生态建筑的主要特点研究

生态建筑是在重新的对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审视的基础之上而提出来的,生态建筑在建设和设计的使用过程中充分的考虑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理论指导,综合的应用科学技术的建筑学的理论,实现建筑环境之间的平衡,以实现建筑的高效使用。生态建筑是以自然为基础,另外要科学合理的人工创造,创建统一的和谐环境,进而实现人和自然的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3. 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主要应用思路分析

3.1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融入生态建筑理论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分析

在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因素。就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来讲,无废弃物和无污染是最终要回归自然的核心内涵,也是生态建筑发展过程中所追求的重要目标。生态建筑是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有机体,这要求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要建立起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到生态建筑的有效实现,所以在生态建筑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人、建筑和自然之间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在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经济因素。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生态建筑的理论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受到经济环境水平的影响。在经济水平发达程度比较低,且相对发展比较滞后的地区,就算是生态建筑的理论被引入,有了比较好的建筑生态化的设计,但也会因为缺少相应的经济发展环境,造成建筑的生态化很难得到有效的实现。

再次在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社会环境。众所周知,高污染和高能耗是生态建筑的一大特点。这使得人们对于建筑科学合理的设计更加的重视,建筑设计过程中生态理论的应用已经成为了目前社会发展下的一种必然趋势。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使得建筑成为了涉及建筑学、生态学以及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的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将生态学的各种理论贯彻到建筑设计的每一个领域之中,生态建筑的作用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实现。

3.2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用的策略分析

3.2.1建筑材料应当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做好各项工作

在生态建筑的实现过程中可以选择生态建材,选择建筑材料改善群体节能节约的过程中,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于环境的污染。因地制宜的开展就地取材,可以广泛的使用本地的一些建筑材料,有效的实现建筑的地域化和生态化建设。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传统建筑都坚持了就地取材的基本观点,通过使用当地的一些农作物废弃物来建设房屋,以达到废物利用和冬暖夏凉的目的,这是建筑生态化开展地域性设计最为重要的典范之一。

3.2.2实现优势能源在建筑中的高效利用

作为一个生态建筑的设计师,在强调建筑使用过程中环保节能的过程中,还应该在设计中将不同地域的各种优势能源充分的整合起来,。比如临海的一些建筑群,就可以充分的利用风能的优势开展设计,同时也可以通过在屋顶设置多晶硅面板来吸收利用太阳能发电,另外也可以配备智能电网,使得电能能够被很好的利用起来,最终使得能源能够被高效的利用起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4.小结

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起来,我国的建筑生态理论和发展和研究都比较晚,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用生态理论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因此,建筑设计师在工作的过程中要生态建筑理论开展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各地的气候和资源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实现生态建筑材料能够就地取材利用,在建筑合计过程中能够有效的融入生态化的建筑设计技术,以此来实现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的理论能够被更为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梅琳,朱明健. 谈当代中国建筑文化“地域性”危机与“多元性”发展[J].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6(03).

[2] 陈燕菲,苗宁会. 体现地域特色的现代化交通建筑――凯里公路枢纽管理信息指挥中心设计[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04).

[3] 王宝荣. 浅谈生态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发展与应用[J]. 现代物业(上旬刊), 2011(07).

生态建筑论文范文9

[关键词]生态建筑 生态观念 教学模式 建筑设计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0-0054-02

城市和建筑物本身是资源和能源的集中反映,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对区域和全球环境影响举足轻重,自然资源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如今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若是从基础教育开始把生态观念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在设计类课程中体现出生态观念带来的创新思维,在以后的设计中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会让自己在其中受益一生。

一、生态观念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20世纪人类文明最重要、最深刻的觉醒之一就是生态觉醒。它使“生态”由生态学家、生物学家从事科研的专业范畴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成为学科发展和研究的新切入点和学科交叉点。因此,以生态学角度研究城市问题和解决建筑问题,需要将问题的各个要素纳入一个整体系统内,并以相互联系的方式来对待,问题的最终解决不是单一地消灭或改变其要素,而是多种要素相结合达到一种系统内的平衡。受这种思维方式的启发,建筑设计也应当把设计放到整个生态系统当中。

由于生态观念与人类健康生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对其他学科领域影响巨大,包括向建筑学科的渗透,使当代建筑发生了深刻地变革,生态建筑成为未来建筑设计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生态建筑教育是促进生态建筑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如何在大学开展生态建筑教育,如何将建筑生态思想更好地融入到建筑设计课程中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强化建筑设计课程的生态观念

建筑设计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更能大幅提高教学效率,取得良好效果。从生态与建筑这个系统来看,生态建筑的生成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场地与环境的利用、功能与空间的设计、材料与建构的选择,因此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计划中重点对这三个方面进行理论学习以及实践锻炼。

(一)场地与环境的利用

在建筑创作中,如何处理绿化和场地,如何创造优美的外部空间环境,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从系统学角度理解,建筑物的外部空间是构成环境的主体,也是人们活动和感受环境的主体,是否尊重自然,保护场地生态特性,直接影响到建筑设计本身。故在学生进行建筑设计练习时,应该让学生明白除了创造优美的外部空间环境之外,更应该注重生态保育,在设计建筑的体重、形式、布局等均应与之协调。

(二)功能与空间的设计

在建筑功能与空间的设计练习中进行生态观念普及,学生需要了解:社会发展对建筑使用有了更高层次要求,这必然影响着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功能与空间限制的回应。在进行设计练习过程中,让学生发现生态建筑功能与空间和一般建筑功能与空间的区别,掌握生态建筑空间不仅要考虑空间的尺度、空间的几何形态构成,以及空间的组织秩序关系,还需要更多地关注建筑空间与外部环境的关联、建筑空间使用者的生理及心理舒适程度、建筑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因此,一个具有生态观念的建筑功能与空间设计是一个循环系统,具有开放性,以获得动态平衡,这不仅意味着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学会建筑功能空间与自然环境系统的沟通,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在处理创作过程中体现生态观念。

(三)材料与建构的选择

根据建筑的组成要素,我们分析生态建筑的设计路线:材料+技术+建构+智能控制。材料是构成建筑的物质基础,是空间赖以存在的物质体系,生态建筑材料又称绿色建材,指健康型、环保型、安全型的建筑材料,它注重功能多样性、全寿命周期经济性以及可循环再生利用性等方面。材料作为建造基础,建构在组合材料的同时决定了建筑的存在方式。以生态观念为设计原则,在设计练习中,寻求新的生态材料和相应的建造技术成为一种培养学生生态观念的手段。

三、教学模式优化

(一)授课方式与课件内容组织

在课程安排中对不同建筑类型都需要进行理论讲解和课程设计,但是都需要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通过对生态的思考,遵循生态设计原则来深化建筑设计理念。课程展开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需要学习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以及生态建筑的内涵和设计方法,学习生态建筑设计现场调研的基本方法,确定设计选题,对环境进行分析,对地域生态特征进行梳理,提出设计理念和生态观念,进行初步方案构思。

2.第二个阶段: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以及场地环境进行相关理论学习、深化案例研究。在调研基础上,对生态特色进行深入探讨,突出针对生态建筑设计目标的基本策略和设计方案。

3.第三个阶段:完成设计成果,包括设计过程、生态设计思路、设计方法、目标、生态特色研究,以及不同层面的分析。

(二)设计能力的培养

1.多种沟通方式对生态观念培养的影响

在设计过程中防止出现专业内单一的沟通模式,设计质量的优劣也不能仅在本专业参与的思维过程中评判。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培养专业之间的相互沟通,从多种基础课程中提供给学生这样的思考方法和锻炼机会(表1)。

2.从生态调研到生态建筑设计

在建筑设计课程训练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进行具有针对性地总结分析,确定调研的内容和安排。在课程设计前期对学生进行一个实地调研的教学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根据所学生态建筑理论对场地进行感知体验,了解环境对建筑的影响,获得第一手的统计分析数据,得出合理可行的生态建筑设计方案。

(三)设计训练框架

场地与环境的利用、功能与空间的设计、材料与建构的选择是反映建筑生态性的三个方面,亦是课程设计训练的重点,在教学安排上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序列训练,通过“整体考虑,分段练习”的方式进行课程设计安排(表2)。

四、结语

生态建筑的生成需要生态观念体现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而现在的学生――未来的建筑设计师,其生态观念的根植,需要教师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将生态观念渗透于课程设计的方方面面。整体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过程,本文所涉及的仅仅是建筑设计课程教学领域的冰山一角,希望通过不断地研究,在今后教学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深入和完善本课程的生态观念。

[ 参 考 文 献 ]

[1] 肖轶,任乃鑫,张娜娜.生态观念对建筑设计的影响[J].山西建筑,2007,(18):8-10.

[2] 张晓琴.论生态文学的内涵与特征[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6).

[3] 屈万英.生态思想融入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