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教师学生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2 17:34:54

教师学生论文

教师学生论文范文1

(一)人才培养方案不够完善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指导性文件,是组织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目前,我国高校的留学生教学水平与国际一流高校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主要原因是缺少合适的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及其课程设置。高等农业院校针对留学生开设的汉语言课程明显不够,对于一些专业术语的讲授不够深入,留学生普遍感觉虽然与教师交流没有障碍,但进行课程学习的难度很大。很多留学生反映课堂上根本听不懂教师讲的是什么,因而慢慢失去了学习兴趣。同时,高水平的国际性课程相对匮乏。受教师英语水平的制约,有些课程不能实现全英文教学,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教师倾向于开设自己熟悉的、能够轻松驾驭的课程,对于那些留学生培养中需要的必修课程,很多时候教师选择避重就轻。课程体系的不完善,学时、学分分布的欠科学导致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科学性和前沿性,需要进行修订和完善。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够科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等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不能满足留学生的学习需要,更不适合留学生的学习特点,严重扼杀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影响了留学生整体的学习质量。有些教师由于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多媒体课件质量低,只是简单地将教材章节、标题进行罗列。一些口语表达水平比较差的教师习惯将知识重点和难点以PPT的形式展示出来,缺少必要的教学解释。课堂教学基本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互动的机会很少,教学气氛比较沉闷。

二、教师教学发展的必要性

(一)从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来看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农业院校师资短缺成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由于老教师的英语水平相对较低,对留学生的教学工作任务自然地转移到英语基础较好的青年教师身上。这些青年教师尽管英语水平较高,但学术基础相对薄弱,在知识传授上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要想保障留学生教学质量,青年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深入钻研,围绕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深入改革,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从学校和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问题始终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头等大事,谁拥有一流的教师,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师资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留学生教育的最大支撑点是拥有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的人才队伍。教师只有充满工作热情,潜心投入教学,将时间和精力用于教学能力提升和个人素质提高,才能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引领学生学习前沿的知识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三)从教师自身需要的角度来看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传道、授业、解惑被视为教师职业要求的代名词。当传承社会文明被定位为大学的首要职能时,人们对教师素养的要求逐渐提高。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不仅要有广阔的知识视野、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还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精湛的教学技艺。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相互促进的过程,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将学习贯穿于自己的一生,不断地汲取专业知识,提升教学能力,关注专业研究领域,研究最新的科研成果,才能使自己跟上时展的步伐。

三、基于留学生教育的教师教学发展模式

(一)项目培训模式

教师教学发展需要学校为他们提供环境和平台。由于留学生教育存在特殊性,对教师的英语表达能力要求较高,学校要加强对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每学年初,学校应按照教师培养计划设置培训项目,教师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能力提升活动。同时,学校应通过派遣国内访问学者的形式鼓励教师到水平更高的学校研修学习,开阔教师的教学视野。学校还可以聘请校外专家对从事留学生教学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和英语交流水平。

(二)专题研讨模式

学校针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存在的困难设立专题,组织教师进行研究探讨。通过教学工作坊、午茶会、主题沙龙等形式将教师聚集在一起,选定1~2名教师做主题发言,其他教师针对主题畅所欲言,积极参与讨论。学校可以为教师搭建在线学习交流的平台,设置讨论区,根据课程对教学的要求,结合研讨内容,引导教师自觉地通过“提出问题—积极研讨—制定方案—解决问题”的方式分享教学经验,探讨教学疑难,优化教学设计,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改指导模式

教改指导是教师教学发展的一种实践形式,教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探究、合作、反思等学习方式,对教改内容进行深入研讨。教改指导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的发展,有利于教师间形成互助互爱、共同进步的团队提升合力,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个人快速成长和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提高。教改指导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不是随机的,要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要结合教学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研究中提高教学研究技能。

四、结语

教师学生论文范文2

论文关键词:师生关系,教学效果

 

教育是心与心的活动,只有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里去。”老师与学生是实现教学相长的整体。只有发生心灵的碰撞,才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激发其成功的激情,这中间的纽带,就靠诚信。然而,在工作实际中,常常会看到有的师生关系恶化,产生隔阂,甚至对立,发生冲突。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有的学生逃课,对老师冷漠。致使师生都很苦恼。

众所周知,受社会大环境某些阴暗面的影响,学生的心灵会蒙上一层尘土,我们的教育绝不是单对学生智力的培养,更重要的应该是对学生灵魂的塑造、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呼唤诚信,我们的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要讲诚信,我们教师就应该在学生面前树一座诚信的丰碑!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我们要作学生真诚、守信、“言必行,行必果”、敢于负责的典范。赢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建立协调融洽的师生关系。

一、实现老师角色的转换

在传统的教育中,老师大多是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是老师的服从者,师生间的交往是制约性的交往,缺乏对话的平等。在我们这个有着“师道尊严”传统的国度教育论文教育论文,尊师重教已为人耳熟能详。老师因其“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而历来受到人们的尊敬。在科教兴国的今天,学生和学生家长对教师的尊崇自不待言。所以,在我们的学校中,教师的尊严一般来说不成问题,而学生的尊严却是个向来被忽视的问题。据调查,许多学生(特别是暂差生)在回答教师的问讯时往往有“履冰邻渊”之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现代教育的宗旨应是培养和谐的人,对这一点至今仍要大声疾呼。要培养和谐的人,就必须首先把孩子当作有血有肉的人来对待,通过发掘孩子的自身特质和潜能,让其身心与智能健康地成长。但在我们一些教师包括家长的意识和潜意识里,学生,孩子不是有情感、有自尊,有自主意识、需要激赏与关爱的活生生的人,而是什么都不懂,必须讲导、塑造、打凿之“物”,甚至是达到预定目标(如学校的升学率、家长的理想)的一种手段。因此,现代教育思想要构筑新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保证学生活泼、主动全面地健康成长。因此,教师要重新定位,不能以长者、尊者自居,随意地指手画脚,而要以民主的心态,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构筑一个师生交流的平台,才能保证教育结构实现良性循环。

二,加强与学生心灵的沟通

在工作中我发现,我们的学生头脑敏捷,反应敏锐,感知外界的能力相当强;能很快对老师的一言一行作出反应,即使我们一个小小的动作,也可能对学生形成一种暗示,影响其心理的稳定性,如果我们只能讲一些大道理,他们会很厌烦;如果只是对学生讲这不许,那不许,会让他们产生极大的生疏感,距老师于千里之外,躲起老师来;师生间缺乏相互的信任。所以,教师应作好“学生朋友”的角色,赢行学生信赖。学生心中有话才能毫无拘束地跟老师直说,甚至把不愿告诉父母的内心秘密也倾吐给老师。这样,我每次给学生提要求,都要从学生自身的利害关系出发,告诉他“为了。论文格式模板论文的格式。。。。。”你“应该。。。。。。”。这样,变强迫命令为学生自发行动,师生间的隔阂减到最少。所以,真正有尊严的教师,是那些懂得自尊与尊重学生的人。在我看来,让学生在被尊重中学会尊重,让学生在被爱中学会爱,确立做人的尊严与自信,比让他多记住几个单词重要得多。

三、正确对待学生的误解

在工作中,师生间难免会产生误解,我们教师就要善于华解与学生的矛盾,用自己的热情去融化学生心中的冰。一次,一位同学拒绝交作业本,我找到他问为什么,他说“看别人的作业认真教育论文教育论文,你看我的作业不认真”。当时我非常生气,但没有发作。而是采用了“冷处理”的方法。把学生带到办公室,打开办公桌上的作业本,和学生一本一本地看,没几本,学生就说“老师,我错了”。我告诉他思想上想不通,生活上有困难都可以和老师讲,也可以写条子。他心情舒畅地走了。

可见,即使学生误解了自己,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一通,那样只能加深师生间矛盾,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对学生要坦城以待,以心换心,用一腔赤诚的爱,换来一片真挚的情。教师对学生出自内心的爱如“润物细无声”的三春甘霖,学生从教师的辛勤耕耘中体会、感受到了教师的爱,就会表现出积极的尊师情感。

四、正视自己的不足或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错。每一个教师都难免在教育学生,处理矛盾,课堂教学上产生失误。如果我们要求学生形成诚实;光明磊落的品德。但自己有错的时侯,躲躲闪闪,遮遮掩掩,文过饰非,知错不认错,学生会认为教师言行不一,好唱高调,从而丧失了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最宝贵的机会。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该是这种人。”

可见,诚信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进而推动教学改革的基础;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推动教育改革的落实!

参考文献:《中国教育》、《教学研究》

教师学生论文范文3

课堂导入是一堂课教学成败的门户。我认为让学生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动起来,开始部分尤为重要,因课堂导入能直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重视,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处于极顶时期,老师要不失良机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步入轻松活跃的状态。老师态度随和、动作自然、语言流畅、灵活自如,导入贴切会让学生很快轻松下来主动的参与活动,获取知识。我在组织设计教学活动《红灯.绿灯》时,从课桌的摆放形式呈“十字形”,在上课铃响起时,我随意的站在“十字”中心,不像以前雁队式的坐堂,学生在人性化,生活化的主题场境中显得轻松,随意,且主动积极地参与和老师一起过马路的引题游戏,在游戏中孩子是最真实自主的,能使他们踊跃地表达出自己了的游戏体会,这样的情绪同时也感染了我,灵活自如的带着学生进入教学的主体环节。这样的“师生互动”是相互流动,互相传递的,如同有生命一般的是“活”的,老师像湿润的土壤,学生好似待发的种子,而“师生互动”犹如温和的空气,让种子充满了生命力,给土壤带来了生机。

二、“师生互动”中教师是追随者——“随”

在一堂课中主体部分要求教师必须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才能达到课堂实效。教师在重点部分的讲解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尤为重要,而对于这些听力和智力受损的学生显得更为关键。在我的课堂进入主体环节时,我从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成跟随者,在组织活动《红灯.绿灯》时,与学生一起破解新词“贪玩”时,学生举例:“李某某和孙某某昨天自习课在校园里打闹”,听到这里跟着他的表述立即提醒他:“他们什么时间回到教室的?”“放学时”大家抢着说,我问“那他俩的作业什么时候交的?”“还没交呢!”看着学生一脸责怪的表情问“所以像他俩这样一直只顾着玩,不做应该要做的事就叫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贪玩”,接着请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完整表述“贪玩”的词义,再让他们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贪玩”一词的句子一起理解,知道过马路时不能只顾玩,再用课文中的句子说明应该怎样做,说出课文重点内容:“过马路时左右看,红灯停,绿灯行,斑马线上最安全。”再进行演示说明,整堂课学生联系生活、利用课文、借助老师点拨顺利轻松的理解掌握了课文内容,我跟着学生的思路扮演了一个“跟随者”及时的点拨学生,避免他们的思维“冷”下来。让学生在整堂课中保持“热”度,这是由融洽的“师生互动”来维持的。

三、“师生互动”中教师是启发者——“点”

对于聋生和智障学生来说,因身体的某一方面缺陷信息量的接受受限,导致思维缺乏灵活性,所以在特校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的启发、引导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我所说的“点”。在给聋生上律动课时,由于聋生对音乐听觉感知的缺失,对动作韵味的理解把握不准,表现欲望不强,因此教师要做好示范、启发和引导者,及时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演欲望。我在给学生排练教授反映聋校师生情结的舞蹈《特殊支教》前,与聋生进行了两节课的交流讨论,主题围绕“我们初次相见和相处”先说再表演,我先将自己的当时的感受与学生交流后进行表演,我表演了《特殊支教》中老师与学生初次上课情景的老师动作片段,把聋生超强灵敏的视觉感知触动了,他们踊跃的和我一起表演,之后继续启发:“我想知道,你们听到有新老师要来时你们的咋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表演给我看看。”学生便主动互相商量将自己最真实的情感体验用自创的舞蹈动作做以表达,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表演兴趣,随机将他们的动作进行规范和个别指导,并作为这个舞蹈的开始部分,保持学生的少有的表现热情。整个舞蹈的排练和教授我利用启发谈论,牵引指导,联系学生,从聋生的缺障处找填补口拉近他们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和师生间的心理间隔,解决聋生舞蹈表演与意境表达脱节的问题。这样的“师生互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共进,合力双赢。

四、“师生互动”中教师是发动者——“用”

教师学生论文范文4

[关键词] 初中语文;素质教育;博弈论

前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生交流乃素质教学之艺术,是师生增强互信之源头。当教师与学生之间各种交流频繁之时,代表师生互动的教学交流就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最佳载体。但长期以来,由于师道尊严的历史纠结,在教学实践中,师生间交流更多的事倾向于单方向的,总是教师问,学生答,这一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比如,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们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向老师提问,但却鲜有学生举手,师生间的交流不平衡性可见一斑。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博弈的作用

针对上述问题,那么在师生之间,如何确立教学文化自觉的整合理念以促进与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就需要我们及时赋予它新的内涵和艺术化的手段,使师生间的交流互相包容、融合。多文化共生的年代,我们要提倡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之间博弈必然带来思想冲突,进而不同思想之间互相融合,互相吸收。博弈也就是利益实现之过程,如果我们善加利用,必将为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小小桥梁。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博弈的手段

应当承认,师生间的交流的多元化和相互冲突,是推动教学关系前行的内在动力。在提倡素质教育背景下,师生间的交流担负着重要角色,现代教学关系实际上就是师生团结协作的结果,这种交流与思想博弈,是实现师生间交流的有效途径,也使的交流更加富于生气。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语文教学母语的特点,师生博弈的基础相较于其他学科是相当,差距不大的,也许在英语教学中,源自学生对英语的生疏,师生间的交流往往缺乏有效途径;而数学教学中,部分学生因智能水平制约,与教师的博弈同样存在困难;而初中语文教学则没有这方面的问题。但随着师生间的教学交流与合作的全面展开,师生博弈交流呈现出多渠道、多形式的新局面,而现有交流合作模式仍过于滞后,缺乏相应的操作手段。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教学手段仍然过于单一,课堂教师说,学生听;素质教育背景下,更是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师生深层次的教学实践交流,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多方位需求。素质教育的年代,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已成为教育的全新追求,已成为师生共同关注的焦点。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师生也应基于日渐加深的教学实践交流,因地制宜,利用好语言、动作、肢体等手段,进行教学手段的重新调整,为素质教学大潮中的发展壮大探索总结出一条全新之路。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师生进行换位思想,让学生讲,老师听,看看学生内心的真实世界,进而指导教学实践。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博弈的思考

素质教学“暖春”时代的到来是对师生博弈价值观一致的宣扬,其价值在于通过对教师与学生复杂多元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使之达到一种相对的均衡状态。因而可以说,素质教学实际上就是师生间博弈的协调和平衡,反过来也就是,将价值观的机制引入教学实践活动,通过软实力的比较,让师生参与教学博弈,这也是实现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具体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如何推出自己的教学产品,教师就必须基于学生需求,不仅设计出让学生满意的、容易接受的教学产品,更要让学生了解并接受教学背后的文化价值。作为师生间的交流载体,素质教学的实施,有责任更有义务,创造师生博弈平台,为包括初中语文在内的各学科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消除隔阂,增强互信从源头上提供保障。师生之间应借助素质教育这一契机,增强相互交流,通过思想碰撞,让教学朝着大家期望的方向去努力,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举办主题文化活动加强师生交流,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广大,以教学交流缔造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友谊之花,以为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提供全新范例。

结语:纵观师生间交流的发展历程,到现阶段,其博弈的专业化特征非常明确,但其专业化的成熟程度还较欠缺。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师生间的交流博弈框架应基于整个教学文化融合,应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包括教学专业水平、心理辅导专业能力),使自身专业化水平不断发展。可以说素质教育下的师生间的博弈已辐射至多层面。就个体来言,意味着教师必须自身逐渐从软硬件两个方面不断提高,以素质教育为契机,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实现自身发展,为创新师生间的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辉.博弈论的发展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S1期

[2]小米.无处不在的博弈论[J].中文自修2008年10期

[3]尚云飞.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西北师范大学2006

教师学生论文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师 培养 学生 想象力

传统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单方面的活动,学生只是遵守社会所制定和传承下来的习惯去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那么,我们所教授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丰富想象。”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笔者就此问题做简单论述。

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笔者在多年语文教学工作中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不活跃,缺乏想象力。语文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是奠定民族情感的基础,也是传递和吸收知识的重要工具,没有良好的语言文字和感悟能力,一切学习活动都难以进行。

在教学中,当笔者讲到诗词《浪淘沙·长江》的下阕时,曾提问学生:“谁能想象出诗文中描述的画面?比如水、山、桥、船等等。”此时,多数学生都默默不语,一脸茫然,可见脑海里一片空白。“品读文章,勾勒画面”是语文的重点训练项目,为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更好地帮助他们感受语文这一优美的学科。可是眼前学生头脑里的想象力却是根难以拨动的音弦!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让学生“看见”课文中描写的对象和内容。笔者联系现实,分析造成学生想象力缺乏的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学生不能做到认真听讲。如果不能跟着教学进程循序渐进,就不能接受教师所讲授的课文内容,更谈不上进行想象了。

其次,学生缺乏直观的辅助材料,脑海中存储的感知材料较少。这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见识有关,对于从没看过的事物、陌生的情境,硬让他们想象出来,实在是不容易的。

再次,学生没有掌握想象的方法,不能将一些头脑中分散、零乱的事物组成完整有序、错落有致、生动形象的画面。

最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提高。语言是语文范围内一项重要的指标,缺乏语言的表达,展开想象就是空谈。

二、拓展想象空间,挖掘想象潜力,培养学生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拓展想象空间,挖掘想象潜力已是迫在眉睫。我们的教师应以逐步培养学生想象力为首要任务,现对此问题略提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课堂秩序的管理,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保证良好的课堂教学质量。这是一切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展开的基础。

第二,语文是从阅读开始的。不可轻视阅读这一因素的作用,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最好的对课文内容及课文语言的感知途径,也是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重要途径。同时,还可以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第三,教师要有表演般的讲课艺术。例如,在课堂上教师使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并且运用课前准备好的图片、声像等材料,为学生的想象提供实物,使学生直观地感悟文章作者运用语言文字所想表达的事物内容,让学生仿佛看到、听到,也感受到。教师让课文所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再现在学生的眼前,令他们心驰神往,唤起学生极大的关注,驱动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学生能为教师的言行所吸引,为教学的内容所陶醉,便会怀着愉悦的心情走进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

第四,深入文本,合理延伸。有些课文内容虽然已经完结,但却留有想象的空间,可谓是“言已尽而意无穷”。这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深入体会。目的是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去拓展,去创新。学生带着思考走出课堂,有利于他们今后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解读文章,感悟人生。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向更广阔的生活空间,比如亲近大自然,参与社会活动等,在实践中增长见识、拓宽视野、积累素材,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和感染,使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完善。

第五,教师可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使之互相交流各自的心得和情感得失,以弥补不完善的画面缺憾。通过讨论可一举两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而且也达到了提高想象力的效果。

教师学生论文范文6

1.部分同学实习态度不够端正。在实习工作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同学存在着实习态度不够端正、被动实习和责任性不强等问题。从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有少部分同学在实习工作中存在迟到早退和上课接打电话及收发短信等情况,从对中学生的调查中也可以反映出有10%左右的实习生对待实习不够认真。从与中学老师的访谈中也反映出有部分同学的教案编写不规范和内容单调不充实的情况。

2.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够扎实。化学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验操作动手能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同学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上课语言表述不科学。一方面由于实习生第一次登上讲台,心理紧张,另一方面就是知识积累不足,在遇到“突况”时,就手足无措,课堂应变能力差。在平时的实验课上我们也发现,有些同学对待实验态度不端正、不重视,把有些化学实验“想当然”,认为很简单,不愿意亲自动手就觉得自己都会了。比如,说到溶液配制时,分不清“粗配”和“精配”,只要是配制溶液都要用到容量瓶;滴定操作时,想当然地认为把滴定管里的溶液滴到锥形瓶就可以了,不能清楚地认识到滴定分析法是一种非常精确的分析方法,要求操作非常规范,要求滴定终点判断非常准确,测定结果才能精确。

3.教学理论和基本功有待加强。对于高等院校师范类的学生,在进行教育实习之前,都要系统地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比如:教育学、心理学、技术课程教学论等一系列课程。这一系列适合未来从事教育工作的课程,往往得不到学生的重视。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实习生教学理论知识不足,教学技能不高,授课手段单一,授课内容枯燥,思路不清,教学没有启发性,有的实习生只是在“背教案”,甚至“读教案”,根本没有注意学生的反应,也谈不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了,这必然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二、对化学教育实习调查的反思

1.改进课程体系,改革实习时间,让见习实习贯穿大学。在英国,师范生一般至少要花15周时间在中小学的实际教学环境中进行观摩和实习教学,在其他一些欧美国家,师范生实习时间更长,美国多则半年,法国27周,德国则多达72周。所以,我们的教育实习时间的安排是不够充裕的,尤其是真正走上讲台授课的时间,我们应该增加学生实习的时间。关于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也可以分割成几部分,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比如平时针对师范生的课,学院老师可以多创造些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整个大学期间都贯穿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为了能让未来从事中学教育的这些同学更好地把握中学教材,可以每个学期都组织这部分师范生去中学见习。改变过去那种一次集中式的见习和实习,采取连续分阶段式的见习实习,使见习实习贯穿整个大学阶段。

2.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我们的师范生未来大部分都要进入中小学从教的,但是平时与未来从教的中学交集比较少,关系比较疏远。只是在集中实习阶段才和中学的老师和学生有所沟通联系,这样在短短的几周实习时间内很难让学生把握教材,教学质量和水平和原任课老师有很大的差距。这也导致近年来我们的实习生到中学(尤其是师范中学)实习时,并不是很受欢迎。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上提到的改革实习方案,可以让师范生从大一开始就联系一个师范中学作为固定的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可以采取为中学化学老师当“助教”的形式,多和中学教育、中学老师、中学生联系。比如每周要固定一次去实习基地,为中学老师批阅作业、辅导作业、辅导实验等形式。这一过程要对师范生要有考核,考核合格才能拿到学分。这样中学老师也比较欢迎我们的实习生去,这样不会对他们的正常教学和学生成绩有影响,又减轻了中学老师平时的工作强度。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同学提前接触了中学教学的过程,又能对教材有一定的把握,同时和中学老师又建立了比较好的感情基础,等到真正实习走上讲台时,这样就无形地加强了我们的实习基地建设。

3.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一个合格的现代化教师应该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比如:教学能力、实验操作与指导能力、教研科研能力、革新能力、与学生同事交往的能力等方面。这就要求,强化师范类化学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平时加强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从大一开始就从细节处严格规范每一个实验操作,培养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在化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贯穿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新课标体系下,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显得越来越重要,化学多媒体CAI课件的应用、教学演示仪器的应用等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也应该是师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4.加强教育实习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化学教育实习成绩的考核与评定是对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考查与评价。然而在我们的实习成绩评定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有些指导老师由于工作忙去中学听课比较少,或者所指导学生过多,而不能完全把握学生的实际实习情况;还有些指导老师存在着“人情分”、“印象分”等不利于客观评价实习生成绩的一些方面。教育实习成绩的评定可以以化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评价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见习阶段(包括校内见习阶段和实习基地的见习阶段)、化学教学工作阶段、班主任工作见习及教育调查报告或化学教育改革研究论文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分值比例分别是15%、55%、15%和15%,可以制定具体的评分细则表。成绩评定者可以包括学院指导老师、实习小组同学、实习基地的指导老师以及原班主任,同时结合学校实习领导小组的检查情况综合打分,以使评定结果客观真实、准确无误。

三、结语

教师学生论文范文7

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以往高师院校理科教育过分强调教育的功利性和实用性,片面强化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和削弱了理科学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致使高师院校理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发生了偏差,很难培养出时代需要的、适合中小学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理科教师。因此,加强高师院校理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尽快提高高师院校理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已迫在眉睫。

一、加强高师院校

理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高师院校理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代科学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当代科学的发展,正呈现出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综合化为主的趋势,特别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综合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今天,我们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经常看到许多自然科学概念、术语和公式,同样,运用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也比比皆是,如人才学、科学学、管理学、人类学等。现代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也都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人类已越来越趋向于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这种科学发展的趋势,要求高师院校教育亦要有相应的综合化发展,这就是文理渗透,学科交叉。而高师院校理科教育更要适应这种发展趋势,才能培养出文理兼备,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的中小学理科教师。在教育上实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有效地帮助高师院校理科学生开拓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领域,提高其相应的人文素质,已成为高师院校理科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二)加强高师院校理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师范教育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师范教育经过长期的探索,发展到今天,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大力推行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其规律性的认识。首先,从高师院校教育的本质上看,它的目的在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对于人才的培养,不仅局限于单纯的专业知识和才能的掌握与运用,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促使学生在认识、情感和意志等方面健康地发展,在于强调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获得一种新的观念,一种主体能动性的感召力、创造力和想像力。其次,从高师院校教育的功能上看,它不只是培养某一门学科的中小学教师,还要培养一批知识群体,他们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也就是说,一个受过高师院校教育的人,不论他学的是什幺,都应该在哲学、语言、文学、艺术、历史等领域有着丰富的知识,有较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再次,从高师院校教育的过程上看,理科学生在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接受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他们以后的工作中,就能以某一知识为基础,向外迅速吸收各种文化领域的营养,用一种适应时展的文化内容充实自己,开拓自己的知识范围,使心灵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化,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也会变得丰富多彩,因而能在自身所受的专业教育中保持自由和开放,在精神上不是被专业知识所约束的奴隶,从而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大任。

(三)加强高师院校理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是人,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现代化。民族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人文精神是文明的成果,是文明的结晶。人文科学是文明教养的学问,是教育人的学问,它包含着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也包含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包含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也包含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精神、激扬人的意志、规范人的行为、维护人的健康、控制社会稳定乃至发展经济、协调人际关系等。所有这一切,都是民族素质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各国科技竞争、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激烈,而这些竞争,归根到底还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现在高师院校培养的人才,既是未来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又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承担者。面向未来的理科教师,不仅要有坚实的科学知识和较强的综合创新能力,而且还要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崇高的道德情操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就更需要对他们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四)加强高师院校理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普通基础教育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我国传统的基础教育由于受升学指挥棒的影响,实际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应试教育”,升学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很难得到培养和提高。高中过早地文理分科,对文科学生就忽略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基本知识的教育,理科的学生,则无暇顾及历史、地理课的学习,造成了学生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不够全面扎实。为了纠正以往基础教育存在的偏差,同时也为了适应基础教育内容日益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对高师院校理科学生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二、高师院校理科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的涵义和内容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涵义

人文素质是相对于科学素质而言的。科学素质是指人们通过学习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后内化的自身素质,它包括科学技术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能力和科学品质等。人文素质则是指人们通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后内化而成的自身素质。具体来说,人文素质包括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有群众观点、集体主义观点、劳动观点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具有现代社会意识观念,如质量观念、效益观念、创造观念、忠于职守观念;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献身的精神;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劳动态度和团结互助的美德;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认识美、欣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人文素质教育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并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品质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教育学生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理性、情感和意志等。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就当前高师院校理科教育的现状而言,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为主要内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哲学修养对于高师院校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它对于培养理科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作用。

2.高品位的艺术教育。对中外文学名著和音乐、美术作品等,要有所了解,要懂得欣赏,不断提高理科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真假、美丑的能力。

3.系统的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历史教育。对国内外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要有基本的了解和正确的评价,能以史为鉴,以客观、冷静和负责的态度对待过去、现在和未来。

4.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培养人文素养,陶冶人文精神。通过人文精神教育,可使理科学生具有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等。

5.以激发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为主要目的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是当前高师院校理科学生最迫切、最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唯其如此,我们的大学生才能具有鲁迅先生所期望的“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而不被淹没的力量”,我们的民族才有真正全面振兴的希望。

6.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教育。不但要有选择、获取、吸收和消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而且对各种问题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并能准确地表达。

7.社会公德和文明礼貌修养教育。

三、高师院校理科

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照搬前苏联教育模式以来,专业教育观和重文轻理的观念一直在高等教育中占主导地位,使得高等教育在发展中一直存在两个误区:首先,过分强调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忽视了高等教育自身的特点,使得高等教育的目标常为社会发展目标所左右,淡化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次,在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方面,常置人文教育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不仅在学科建设上人为设置门户之见,阻碍了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和谐发展,而且忽视大学生培养中的最重要一环――“人”的培养,忽视他们作为人所应有的个性、品德、情感、观念等的培养。这两方面的偏差使得大学生中存在高知识水平与低人文素质的矛盾,这种情况在高师院校教育特别是理科教育中同样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当前加强高师院校理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最为迫切的是转变这些片面的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真正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这方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很具有典型意义。它从初创时一所默默无闻的工程技术学院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理工大学,期间经历了单纯工程技术――理工结合――科技、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相结合的三个阶段。特别是二战以后,它反复总结了以往的经验,适应时展的要求,更新教育观念,在发展自然科学领域时,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并非常重视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与渗透,从而成功地完成了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两次大的战略转移,这为它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改革学科课程,发掘隐性课程

我国高师院校长期以来不重视人文类课程,课程内容陈旧,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失调,造成理科学生知识结构的严重不合理,影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为此,必须对以往的理科课程进行改革。首先,要提高人文学科在课程结构中的比重,设置普通人文课程,开展基础教育;其次,要认识到仅仅追求学术性课程的不足,注重学生人格的完整发展,关心他们的情感、身体等诸方面的要求;再次,进行课程内容改革,选择最精华的最有价值的人文内容来开设人文课程;最后,着眼于人文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可在高师院校理科设置综合文科课程。除改革学科课程外,还应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开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多种方式,营造浓厚的人文素质氛围。它主要包括: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的熏陶,激发美的情感;组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如读书班、艺术节和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建设等,使之作用于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促进他们的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利用教师的榜样作用和同学之间的互相影响,解决学生思想、情绪中的问题,使之身心健康发展。

教师学生论文范文8

师生关系和谐,对体育教学有积极的意义,对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和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对此,体育教师应有充分的认识,积极创造这种和谐关系。

建立真诚的师生情感。教师应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使他们保持愉快、积极上进的心境,这对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有良好情绪的人容易让人接近,也有利于倾心交谈,教师只有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多关心学生,以情感人,倾注“母亲”般的爱去关怀他们,真诚相待,学生才会理解教师,信赖教师。全国优秀体育教师裴顺安平时关心和热爱每个学生,从不鄙视那些生理上有缺陷和体育差的学生,经常鼓励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用科学的手段训练他们。他所培养的学生赵学恩获得残疾人奥运会跳高冠军,并保持世界纪录。只有象裴老师那样关心和爱护学生,师生之间才能够建立起信任,师生之间才会有共同的语言,才能在一种感情融洽、团结友爱的气氛中密切合作,形成和谐环境,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现代学生个个生龙活虎,生气勃勃,精力旺盛,他们大都喜欢运动,喜欢上体育课。对于体育明星、体育健将有着强烈的崇拜感,喜欢模仿体育明星的形象,渴望得到体育教师的正确指导。因此,体育教师应特别注意自身的修养,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自身的素质。体育教师教授学生知识时,不能仅拘泥于教材,应适当引进一些鲜活的资料,传递一些新科技信息,增加体育教学的“磁性”以吸引学生。因此,体育教师应不断吸取本学科的新鲜血液,多积累一些资料,以便在教学中不断推出新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一位品德高尚,事业心强,正直公道,平易近人,言行举止文明的教师,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和敬佩,是效仿的榜样。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统一思想,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淳淳善诱,晓之以理,使学生真心佩服。这样就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交朋友,并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达到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

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协调师生关系。体育课多数在室外进行,学生与教师接触多。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讲,且还要练,若教师能身体力行,主动参与学生的练习、活动、游戏,无形中就缩短了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尤其是在学生上了几堂的室内理论课后,一旦走进体育课堂,就会象出笼的鸟一样感到无比的兴奋,跃跃欲试。教师若能安排好体育课的活动量和活动密度,掌握好分寸,就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调整,师生的感情得以交流,学生各得其乐,师生关系就更为和谐、融洽。如果学生前一堂是理解性较强的课,那么接下来的体育课就应在准备活动部分适当地安排些游戏活动,轻松一下学生神经。如果学生前一堂课是音乐课或实验课,体育教师就应在接下来的体育课中首先安排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此外,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灵活、合理、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很多体育差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兴趣淡薄,解决他们的认识问题,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体育教师要注重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对己,对学生,对教学,对工作都是一举多得的。当然要注意把握正确的思想方向,以免适得其反。

教师学生论文范文9

关键词:师范生;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能力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目标指向素质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强调对教育对象的人文教育,并把文学作品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品作为实现其改革目标的主要担当。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2年级学生“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3~4年级的学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5~6年级的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众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也被收纳到小学语文教材中。但是,文学教材有着不同于非文学教材的性质和特点,文学作品的教学自然也有别于非文学作品的教学,这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具有文学教育的理念,掌握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方法。而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教育理念和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应从职前教育即师范教育开始。

概括来说,依据在儿童文学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担当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对语文教师专业素质提出的要求,我们可以把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能力、阅读指导能力确定为师范生儿童文学素养的构成要素之一,师范院校应着力培养师范生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学能力和阅读指导能力。师范生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学能力和阅读指导能力的培养主要借助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来完成,具体做法如下:

一、树立师范生关于文学教育的理念,开阔师范生的儿童文学视野

论及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儿童文学学者、语文教育研究者朱自强先生倡导文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他认为,“文学教育,就是指在语文教育中,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将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故事、小说、散文、古诗等文学样式所具有的教育价值转化为教育成果的一系列过程和行为”。诚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是非文学教材所不具备的,对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小说等这些儿童文学教材,理应采用文学教育的方法来进行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只有树立起文学教育的观念,对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有意识地采用文学教育的方法,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才能实现其原有的审美价值,发挥人们希冀的教育功能,才不负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厚望。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还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具有广阔的儿童文学视野,随时关注儿童文学创作、研究的动态和成果,了解儿童文学参与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和现状,研究儿童文学现象等。这样,小学语文教师才能向学生推荐贴近社会、时代脉搏的最新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才能将从儿童文学中得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启迪、儿童文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成果应用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推动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纵深发展。

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广阔的儿童文学视野是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构成要素,是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品教学能力和阅读指导能力养成的前提。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课可借助本课程及“儿童文学理论研读”“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等选修课的理论讲述及理论研读,来帮助师范生即准小学语文教师树立文学教育的先进理念,来扩大师范生的儿童文学视野,为其日后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阅读的积累,提高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

儿童文学作品阅读的积累、儿童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品教学、阅读指导能力的内涵、基础和保障。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对古今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量大面广地阅读,才能在小学生课外阅读中向小学生介绍、推荐语文教材之外的更多更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小学语文教师也只有自身对儿童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赏析能力,才能在文本赏读中获得真实、深入的情感体验和乐趣,才能准确把握具体文本的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在阅读教学中将自己获得的审美感性体验和乐趣与小学生交流、互动,通过有效教学,使小学生获得具体文本给予的或阅读乐趣、或情感熏陶、或想象力激发、或生活启迪、或人性教育等。

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应重视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阅读的积累,要求师范生要有丰富的儿童文学作品阅读量和广阔的儿童文学作品阅读面,涉猎古今中外各个时代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且作品的代表性强,涵盖儿童文学的各种文体。给师范生列出详细的阅读作品目录,并把作品的阅读积累作为师范生儿童文学素养考量的一个硬性标准,用评阅阅读笔记的方式来考查,得分归入儿童文学学科成绩。

师范生的儿童文学作品赏析能力是在不断积累阅读经验中逐渐形成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可传授给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的欣赏原理、规律等,指导师范生从普通读者和教师两个视角去解读儿童文学文本,先是从普通读者的视角去赏读,以求获得阅读的乐趣和感性化的审美体验,再从教师的角度去分析文本的艺术特色、对儿童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并据此去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

三、养成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的诵读、讲授、表演能力

儿童文学作品的诵、讲、演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品教学、阅读指导能力的内涵和具体呈现。众所周知,儿童特别是低幼儿童他们接受文学的方式和审美心理有着特殊之处,他们欣赏文学作品好听赏、喜口诵、爱手舞足蹈,观赏戏剧还会参与演出,感性形象始终贯穿他们审美活动的全过程。再者,儿童文学中的儿歌、儿童诗作品语言生动活泼、音韵优美、节奏明快、音乐性强,阅读教学中适合引导小学生通过诵读作品去体验文本传达的情感,去感受文本描绘的物象,去享受阅读的乐趣;故事、童话、寓言、小说等叙事性文体的作品有着生动的情节、鲜活的形象、丰富的对话等,阅读教学中适合采用讲述、角色对话、表演等方法,让小学生在讲述、对话、表演等活动中更真切、深入地感受、体验和领会,更积极地发挥想象,从而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言语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诵读、讲述、表演等活动应当成为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的常规课堂活动,这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们具备儿童文学作品的诵读、讲述、表演能力,因为只有教师自身具备这些能力,才能给学生示范和指导,才能与学生共同开展诵读、讲述和表演活动。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课程可结合师范生的专业必修课程“教师口语”和选修课程“儿童文学作品的诵、讲、演”的教学,利用“第二课堂”如儿童文学作品诵读、讲述、表演比赛及相关社团活动,来进行师范生的儿童文学作品诵读、讲述、表演训练,以培养其能力。

四、训练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能力

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品教学、阅读指导能力的基本内涵和直接体现。

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课程可结合“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课程的教学,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师范生练习教学设计,着重练习设计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理论讲述、教学设计示例、学生实践等教学环节,引导师范生考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总体要求和对各年级段阅读目标的具体要求,根据文本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再结合孩子的审美趣味、审美要求和接受能力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自有其方法和特点,如它突出欣赏阅读,淡化分析阅读,重视儿童对文学作品传达出的情感的体验和对文学作品艺术地反映出来的生活的感受,允许多元化、模糊性的解读等。只要是文学作品都带有较为明显的文体特征,不同文体的作品自然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引导师范生考虑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基本特点和方法,把握具体作品的文体特征,针对儿童的审美习惯、审美心理、审美特点等,设计出恰当有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1.

[2]朱自强.儿童文学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3]陈晖.儿童的文学世界――我的文学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1.

[4]王泉根,赵静.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

出版社,2006.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