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政治经济学毕业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2 17:34:55

政治经济学毕业论文

政治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公民社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反思

引言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引起了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今天,学术界更多地将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的研究集中在了经济学和教育学上,从供给需求和高等教育改革等相关理论入手的研究层出不穷,这些研究为该问题的解决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和实证基础。然而,在我们千辛万苦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寻找出路的时候,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众人皆知的客观存在,或者说对这个客观存在的认识远没有达到本质的回归程度,那就是在构建成熟公民社会的社会背景和高等教育大众的时代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本质是什么?从构建成熟公民社会视角来溯源大学本质如何能为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拓宽思路、另辟蹊径?相信这就是本文的意义之所在。

一、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

(一)构建成熟公民社会的社会背景

自古希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将公民社会叫做“politike koinonia”开始,到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首次提出的“市民社会”,再到马克思社会主义者的“市民社会”概念的形成,直至哈贝马斯运用“公共领域”来阐明对公民社会的认识,以及剧变后“公民社会”概念的迅速转换和流行,“公民社会”理论成为当代世界一股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潮。正是缘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以及建设民主、文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需要,“公民社会”理论在当代中国乃至全球政治文化中的核心意义也显得愈来愈重要。

当代“公民社会”理论主要是基于“国家—经济—市民社会”三分法来进行阐述和研究,也就是强调文化领域作为与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并列的单独一个领域的独立性,这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轨迹不谋而合。高等教育及其组织机构——大学,在现代成熟公民社会的构建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这种核心地位是由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文明进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决定的,其核心作用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而更重要的则是体现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简单概括,公民社会与高等教育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即大学是公民社会构建主体——公民的“养成地”,更是一个国家、社会不断向前的最高精神“引领者”,这正是对大学本质和本职的回归性认识,也是本文成立和展开的核心源发基础。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

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研究生院教授马丁·特罗(martin trow)博士在《从大众高等教育向普及高等教育转化的思考》(1970)、《高等教育的扩张与转变(1972)、《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1973)等长篇论文中,逐步深入地阐述了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将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的基本观点。他认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当达到15%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转向大众型;如果这个过渡成功,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下,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当超过50%时,即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时,它必然再创新的高等教育模式”。现在国际上通常用这一划分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的通行指数。

在构建成熟公民社会进程中,作为大学两大核心功能之一的合格公民“养成地”功能发挥作用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从1998年我国高校招生108万人到2009年629万人的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高等教育已不再是少数人才拥有的“奢侈品”。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9年9月6日新华网访谈中曾谈到,高校扩招的成就是应该肯定的,高校大规模扩招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到来正是对高等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的公民社会属性的验证和回应,而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归罪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则导致我们寻找原因、解决问题的方向和坐标发生严重偏离。所以,我们需要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进行一个再认识:看似高校扩招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短期表象迷惑了我们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性的认识;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培养“合格公民”、构建成熟公民社会的一个必然结果;其作用是不断提高全社会公民素质,为社会向更高方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于构建成熟公民社会视野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反思

(一)反思一:高等教育与经济的“纠缠”导致了什么?

为了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从增加有效需求拉动就业需求到质疑高校扩招“过度”,从调整产业结构到改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众多专家学者纷纷展开相关理论研究,献计献策。然而时至今日,该难题却依旧未见破解。通过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奥肯定律将高gdp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三个主要目标,就业问题归属于经济领域范畴已无可置疑;而通过对大学本质的追根溯源,其作为第三部门的公民社会属性亦十分明确。如此一来,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势必出现一个悖论,即将大学作为解决归属于经济领域问题的现实同公民社会中大学的本质的严重背离。高等教育和经济“纠缠”在一起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高等教育“庸俗化”,大学发展严重偏离本质。

大学“不是政府、不是企业。从其宗旨、目标、组织、产品等多方面的属性来看,大学属于一种特殊的非营利组织”,尽管当前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也面临产业化、法人化、私营化等背景和问题,但是,如果从起源和发展轨迹来看,现代大学是由西方中世纪大学演化而来,即是宗教和世俗知识团体的演化物。

因此,尽管大学时刻离不开政治和经济的现实条件,时刻面临会被“政治化”或者“商业化”的可能,但是始终伴随其发展的核心是传播知识,不顾一切追求真理才是大学的本质和本职。对大学的认识一旦回归了本质,我们就会发现在社会各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关注度与日俱增、在面对高等教育无论怎么改革却似乎依旧受到质疑的现象背后,透射出的问题本质是:大学偏离了其无条件追求真理的本质,却被迫“承担”起了“就业”这样经济领域的“功利性”政府责任,其结果当然是“本末倒置”、问题百出。

(二)反思二: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不是高等教育的本职?

在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时,人们往往更多的关注都放在了高校身上,尤其是高校毕业生由“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状况发展到了“毕业即失业“的境况,更是让高校质疑不断,矛头直指高等教育。然而,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不可逆转的发展轨迹中出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不是高等教育的本职?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从“公民社会”理论中找到了答案。第一,就业问题本质上应归类于经济领域范畴,不应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职责人归为大学,这只是整个国家、社会就业问题中的一个部分而已。第二,就业问题不是大学的本质和本职。构建成熟公民社会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在此进程中,高等教育扮演着核心角色,主要原因归于两大功能:合格公民的“培养地”和社会文化领域的“引领者”。公民社会的构建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具有“合格公民”。什么是“合格公民”呢?简单说来,就是同时具备“公民身份”和“公民素质”的人就是“合格公民”。而在有效地参与民主的政治、经济、道德生活等公民素质养成上发挥核心作用的关键无疑就是高等教育。文化领域的高度发达是文明社会显著标志之一,大学追求真理的本质对一个国家、社会不断前行的推动和引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大学的本质是追求真理、引领社会文化和培养合格公民,解决就业不是其本职。

三、构建成熟公民社会视野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两点思考

(一)思考一:回归大学本质,重塑“象牙塔”精神

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之所以屡步为艰、收效甚微,其原因就好比“没有找对开门的钥匙”一般,一直处于“错位”状态。从“公民社会”理论来看,要想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必须要充分认清就业问题的经济领域实质和大学追求真理的本质和本职,改变围绕就业“指挥棒”发展高等教育的现实,把本就不该属于大学本职的就业问题卸下,理清高等教育同经济的“纠缠”,避免“不伦不类”,实现大学本质的回归,重塑大学作为培养“合格公民”和引领社会文化的最高“象牙塔”精神,将注重研究和创新、独立和自由的“大学之风”发扬光大,让高等教育在成熟公民社会构建进程中发挥应有功能。

(二)思考二:构建成熟公民社会,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

本文至此之前的论述似乎让人不免产生一个疑问:高等教育难道就跟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无任何关责?肯定还是否定的回答其实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对高等教育质量该怎样进行有效监督而又不影响其本质发展才是重点。

公民社会是凸显公民权利与自由的民主社会。自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提出“文化领导权”思想开始,经过帕森斯的“社会共同体”、前期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后期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和被称为“后马克思主义者”的当代美国政治学家科亨和阿拉托的“重建公民社会”,经济领域从公民社会中分离出去,社会组织和民间公共领域成为公民社会的主体,形成了“政治社会——经济社会——公民社会”三分的社会生活划分模式,从而完成了将公民社会指向社会文化领域的当代转型。大学作为社会文化领域的“引领者”,其核心地位不言而喻。因此,大学的本质和本职就该同其核心地位“一贯到底”。如此一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就需要开拓另一种思路:一方面,将大学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主要“责任人”的“桎梏”中释放出来,让高等教育回归本职;另一方面,从成熟公民社会中寻找解决之策:既能对大学起到质量监督又不怕破坏其独立、自由属性的公民社会核心载体——非盈利组织首当其冲。因此,通过民间认证机构的“第三方性”的充分发挥来监督高等教育质量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真正“责任人”——经济领域解决途径的相互配合,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必定会为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翻开崭新一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及其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政治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给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让大学生充分、全面、安心、满意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认为以大学生的就业实际、自身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之一。因此,加强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实现毕业生就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今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明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明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人,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触目惊心的数字,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也成为高校办学、治学的突出问题。如何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尤其是加强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社会、学校的原因。

1.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总量压力增加。高校毕业生从2006年的4l3万人增至2009年61l万人,到2010年的630万人。毕业人数的急剧增加,使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2.国际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对我国就业影响更加明显。2010年高校630万毕业生,加上历年未就业人员,超过700万的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可以说,在全球金融危机下找工作,是社会对“80后”这代人的又一次考验。

(二)大学生的主观原因

1.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大学生的择业观和成才观滞后于就业体制改革,择业期望值过高,毕业生大多选择在东部沿海等中心城市就业.对急需人才的基层、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山区却少人问津;向往机关、事业单位,很少人考虑民营企业,更少人考虑自主创业。2008年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5》显示,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

2.就业能力差。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学习成绩优良,而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心理素质等十分欠缺,择业时很难让用人单位满意。

3.就业心理脆弱。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毕业生持有不同的就业心态,很多毕业生存在自我认识过高、理想脱离实际、心理封闭、害怕困难等问题,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弱;协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差;自卑感强,缺乏自信,与人交流、沟通存在障碍,等等。

4.精神追求欠缺。现在的毕业生是“80后”,且独生子女较多,从小物质生活丰富,但精神上较脆弱,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很不完善,精神信仰匮乏,缺乏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往往一遇到困难就畏缩退却。

5.缺乏职业道德,诚信意识薄弱。一些毕业生对职业的选择具有强烈的功利性目的,对个人的发展考虑过多,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和社会、奉献与索取的关系,缺乏诚信意识,违约离职、频繁跳槽现象普遍,影响了用人单位的接收计划。

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给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让大学生充分、全面、安心、满意地就业。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效途径。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应根据新形势发展进行转移,就业指导必须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地位,把就业教育融于平时的思想教育中,作为大学生教育全过程的系统工程来进行。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就业实际、切身利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的最好时机,而且是根本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以涉及学生利益的就业指导作为新的工作重点,是思想教育突出人性化的具体体现,是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程。我们要紧紧把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动态、新特点、新需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做深、做细、做实,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以下在问题。

(一)对就业指导内涵认识不足。

就业指导部门承担着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压力,就业指导工作强调服务功能,重视就业指导的实用性,主要将力量集中于搜集就业信息、为学生咨询就业政策、组织学生参加用人单位的供需见面会或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却忽视了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择业观、就业观、职业生涯的规划教育、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造成大学生求职障碍的思想问题和职业价值观问题没有解决。

(二)就业指导工作定位不准。

就业指导往往定位于“就业”指导,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才进行就业教育,未毕业的学生“事不关己”,出现就业教育工作“前松后紧”的局面,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

(三)就业指导人员相对不足、渠道单一。

就业指导工作只靠职能部门、部分学生工作人员及个别教师参与,不能引起各层面的人对就业问题的高度关注,由于人手不足,难免出现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就业信息多,就业观念教育少;讲普遍性问题多,解决思想疑惑少;介绍方针政策多,敬业精神培育少;学生盲目就业的多,深思熟虑的少等现象。

毫无疑问,大学生在就业环境中所暴露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足的问题,与当前高校忽视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的思想教育息息相关。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加强就业形势政策教育。

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加强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教育,积极宣传国家和各地区的就业政策,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充分做好面对现实、面对困难的思想准备,要继续利用讲座、论坛、网络、新闻宣传媒体等多种方式,坚持正面教育,宣传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先进典型.动员更多的毕业生到基层和农村去,在校园中形成到基层就业光荣的舆论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工作。新出台的征兵政策的征兵对象主体倾斜于大学生,鼓励更多的毕业生为国防建设作贡献。广东省为吸引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自2009年起,每年招募1600名高校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服务,制定了《广东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实施意见》;为鼓励毕业生走创业之路,2009年至2011年,重点扶持400个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为2000名有创业意向的高校毕业生提供系统的创业辅导,组织6万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一系列大学生就业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自主创业,走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成长道路。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理念教育。

我认为,要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能只抓就业环节,而必须从学生入学教育开始,把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新生军政教育、形势教育课和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到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中,渗透到社会实践和实习中,引导学生从确立职业发展目标起步,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使学生认识到综合素质在今后就业和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作用。增强其危机感和紧迫感,使学生能对照自己,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在新的就业环境和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合在就业指导中全程为学生服务,要将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就业作为思想教育新的着力点。改变思想教育脱离学生实际的弊端,发挥思想教育主渠道作用,使思想教育工作贴近学生实际,针对学生所关注的就业问题,注重对学生开展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成功观教育,突出吃苦耐劳精神、社会责任感、服务意-in、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确立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相互尊重的职业道德观,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教育和激励学生自强不息,树立追求先进科学知识、做合格人才的成才观,鼓励他们要凭借自身的优良素质参与公平竞争.从容选择自己的用武之地,成为国家有用之才。教育毕业生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正确评价自己,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不要把收入高低作为评价职业好坏的唯一标准。职业是无贵贱的,正所谓“行行出状元”,一个人无论职务高低,能力大小,学历深浅,工作性质如何,只要努力工作,就会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就能从就业“寒冬”中突围而出

(三)创新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政治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3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2013年,国际劳工组织了以“风险的一代”作为副标题的《2013全球青年就业趋势》的报告,通过数据和例证说明了全球性的青年就业难的问题。中国青年就业难问题也在其中。

中国青年就业难最突出地表现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自从1999年大学扩招政策以来,各地的高等教育规模极速膨胀,大学生及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699万,是1998年(108万,大学扩招前)的近7倍,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季”。而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727万人,相比“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毕业生人数增长了近30万,再创历史的新高而被冠以“史上更难就业季”称号。

急剧增长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和竞争。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引起了我国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专家学者也纷纷展开了讨论和研究。国外学者从高等教育体制和性别的因素分析了年轻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的情况 (Paola Potestio,2011:880-892)。国内已有的研究则大致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求职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选择、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社会结构因素的影响等四大方面进行分析 (李春玲,2012:45-46),根据发展的观点,影响事物的发展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内因,在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多种原因之中,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则是其真正的内因。

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中,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两个方面。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人力资本是基石,是获得就业机会的“敲门砖”,社会资本是桥梁,是人力资本得以展示的中介。在校大学生或者是刚走出校园寻找工作机会的大学生,他们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主要来自于家庭,比如:家庭所在地、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工作状况、父母的收入状况等(郑洁,2004:111-118;文东茅,2005:58-63)。人力资本主要来自于先赋因素和自致因素,先赋因素包括性别、外貌、生源地等,自致因素包括所学专业、学习能力、外语水平、学校名气、政治面貌等(陈海平,2005:8-15)。

究竟作为人力资本之一的英语水平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是否有影响,具体从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影响有多大,我国全国范围内各大中小学、乃至大学的 “英语热”是否有必要和价值……本文将基于人力资本视角,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生活及价值观追踪调查”数据,以家庭背景、户籍、政治身份和学校类型等为控制变量,主要分析英语水平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①。

二、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一)关于人力资本对就业的作用的研究

1960年,舒尔茨(T.W.Sshultz)发表了《人力资本投资:一个经济的观点》的著名演说,正式提出了“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的概念,明确提出了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并认为“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由此可见,“人力资本”的产生一开始就和人类的知识投资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划分,跟研究的需要和个人的倾向,以及某个因素或者变量发生作用的机制、目的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本文则将政治面貌、学校类型、家庭背景这几个因素归为人力资本进行分析。

张安国和张宇明的抽样调查发现,高校的党员毕业生比非党员有着更高的入职薪酬 (张安国、张宇明,2013:129-134)。孟大虎等人的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显示,中共党员身份对大学毕业生求职的结果影响力很大,并认为党员身份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单位类型有影响 (孟大虎、苏丽锋、李璐,2012:24-25)。陈成文和谭日辉通过研究发现,学校名气地位获得机会和收入没有显著的作用(陈成文、谭日辉,2004:31-35)。

(二)关于英语水平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的研究

语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交流工具,学者张卫国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提出“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的命题,认为语言附着在个人上表现为一种人力资本(张卫国,2008:145)。全球60亿人口中,有3.8亿人的母语是英语,2.5亿人的第二母语是英语,12.3亿人学习英语,33.6亿人和英语有关。英语作为众多语言语种当中的一种,属于通过后天教育和学习而获得的自致性的人力资本。作为自致性的人力资本,英语在一定的情况下能够产生相应的效益和回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群所使用和重视。

英语作为诸多国家的第二语言,对它们的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影响,引起了外国学者的广泛研究。Mohammod Moninoor Roshid和 Raqib Chowdhury提出,全球化和英语语言的关系暗示着在就业市场中就业能力的重要性,两位外国学者通过研究在澳大利亚的大学毕业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对于他们在就业市场的作用,认为英语水平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前景有着重要影响 (Roshid & Chowdhury,2013:68-81)。

英语水平与高校毕业生就业之间的关系已经得到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和检验,大多数的研究和讨论一致认为英语水平对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大部分的研究只是基于北京、贵州和辽宁的高校进行的抽样调查,范围有限;而且所选取的高校或者是普通高等院校,或者是重点大学,或者是高职高专院校,没能囊括全部的高校类型,样本层次比较单一。如果在调查地区范围更加广泛、调查样本所在学校层次更加多样等情况下,英语水平对大学生就业是否真的会产生影响呢?

三、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一)选题意义和创新

人力资本是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和结果中的重要因素,也是研究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角度。弗里曼研究发现拥有大学学历的工人收入水平不断下降;Thurow L.C.& Lucas R.E.B、Tinbergen认为人力资本对于大学生就业与否、工资水平的高低产生影响,这个影响还受到职位、工作技能、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干扰。我国的学者一方面认为人力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受到限制,另一方面认为人力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仍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黄敬宝,2009:192-200)。

那么,到底英语水平、政治面貌、学校类型等影响因素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何种影响,这是现实生活中经常讨论的话题,也是本文研究和分析的主题。

(二)研究方法

资料收集方法: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2013年度“中国大学生就业、生活及价值观追踪调查”项目对国内13所高校(南京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大学、吉林大学、上海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广州大学、北方民族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长沙民政职业学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冀中职业学院)进行的调查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

具体研究方法:通过统计学软件stata13.0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包括变量的基本描述统计、变量间的列联表分析,以及相关变量的Logit回归分析。研究和分析政治面貌、学校类型、户籍等控制变量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并着重分析英语水平对就业的影响。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数据的预处理和描述

本文主要采用的是线性回归和Logit回归分析。在分析前对学校、政治面貌、英语水平等自变量进行了预处理。将“学校类型”分为3类,1代表重点大学,2代表普通大学,3代表高职院校;将“政治面貌”分为2类,0代表非党员,1代表党员;将“英语水平”分为3类,1代表不好,2代表一般,3代表好;将“性别”分为2类,0代表女性,1代表男性;将“户籍性质”分为2类,0代表农业户口,1代表非农业户口;将“年级”分为6类,1代表大一,2代表大二,3代表大三,4代表大四,5代表研究生,6代表else(其他);将“家庭背景”细分为“家庭收入”、“经济评价”两个方面,并将“家庭收入”分为15类;将“经济评价”分为5类,1代表很不好,2代表不太好,3代表一般,4代表较好,5代表很好。因变量“就业”则细分为“单位类型”和“月薪”(对月薪取对数)两个方面,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政治面貌不同,大学生所在的学校类型的人数比例也不同,尤其是在党员这一块,学校类型层次越高,党员的学生比例越大。第二,从大一到研究生的年级变化随着非党员到党员政治面貌的变化而变化。在非党员人数比例中,年级越大,学生人数比例越小;在党员中,年级越大,学生的人数比例越大。第三,农业户口在政治面貌中的比例随着非党员到党员的变化,从52.12%减少到50.31%;非农业户口则从47.88%增加到49.69%。第四,公有制单位类型在政治面貌中的比例随着非党员到党员的变化,从35.57%增加到52.16%;非公有制单位类型则从64.43%减少到47.86%。

由此可见,政治面貌与学校类型、年级、户籍、单位类型存在一定 的相关关系,政治面貌的不同,学校类型、年级、户籍、单位类型也随之变化,且基本上呈正相关的变化。

随着学校类型层次的降低,公有制单位的大学生人数比例越来越小,从55.76%减少到23.96%;非公有制单位的大学生人数比例则越来越大,从44.24%增加到76.04%。高层次的学校类型中,公有制单位的大学生比例比非公有制单位的大学生比例高;低层次的学校类型中,公有制单位的大学生比例比非公有制单位的大学生比例低。

(二)发现与分析

通过以上的数据整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大致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就业”细分为“单位类型”、“月薪”,我们所讨论的人力资本视角下英语水平及政治面貌、学校类型等人力资本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就是指这些人力资本对“单位类型”和“月薪”的影响。通过研究分析发现,“政治面貌”、“学校类型”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单位类型”有显著影响,这与许多专家和学者的观点一致。比如有学者在北京地区的调查研究提出,知名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高于非知名院校毕业生,党员学生比非党员学生在体制内就业更具优势(董克用、薛在兴,2014:62);“政治面貌”、“学校类型”、“性别”对“月薪”有显著的影响,也与很多学者的观点是一致的,比如陈海平在湖南所做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政治面貌对收入水平有显著影响 (陈海平,2005:11),胡永远等人的调查分析发现,“211重点院校”的学生找到工作后的工资要比专科院校高出约30.8%、“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高出约16%,而性别收入差距的存在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女性和男性的收入差距存在并且不断拉大 (吕康银、朱金霞、张丽,2013:163-167)。同时,这些因素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也是人们直觉所认为的,跟实际生活中的情况基本上是吻合的。

第二,“英语水平”一直是家长、学生个人都极其重视且越来越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的人力资本投资,也是当今政府、用人单位、学校(不论是高校,还是中小学)极为看重的重要能力,同时也是许多学者认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我们应当深思英语是否值得大学生、甚至中小学生花上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提高,也值得用人单位认真考虑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是否真的有必要以“英语水平高低”为录用的关卡,更值得政府和学校反思对英语教学、考试制度的设置是否妥当和必要!

第三,“家庭背景(包括家庭收入、对家庭经济条件的评价)”也是人们认为会对大学生就业有影响的人力资本,也是许多学者经过调查研究分析并认为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如孟大虎等人认为,大学生的家庭收入越高,其保留工资水平就越高,否则该大学生就有可能宁愿不就业(孟大虎、苏丽锋、施璐璐,2012:88-89),黄敬宝的抽样调查提出,家庭人均月收入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是显著的,高收入家庭大学生的就业率是低收入家庭大学生的1.528倍 (黄敬宝,2009:196)。而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背景(包括家庭收入、对家庭经济条件的评价)”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初值收入没有影响,与前面的这些学者的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因为在此模型中,“政治面貌”、“学校类型”和“性别”等控制变量的存在,对“家庭背景”和“就业”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影响,从而导致“家庭背景”对“就业”的影响不显著。

五、总结及讨论

本文通过对2013年度“中国大学生就业、生活及价值观追踪调查”数据分析,基于人力资本的视角,主要分析作为人力资本的英语水平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

基于本文使用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到包括人力资本在内的影响因素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和结果中发挥的作用,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些人们直觉认为或者盲目看重的东西(比如英语水平)其实在大学生就业过程和结果中影响并不显著。2014年12月,我国政府颁布高考改革方案,提出“英语退出高考”,亦与本文的研究结论不谋而合。

注释:

① 本文所讨论的人力资本对就业的影响,主要探讨的是人力资本因素对就业所包括的“单位类型”和“月薪”这两方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成文,谭日辉.人力资本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系――基于2003、2004届大学毕业生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4,(06):31-35.

[2]陈海平.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J].青年研究.2005,(11).

政治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主要内容 主要方法

1.加强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1.1保障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做好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疏导毕业生在毕业学年的复杂情绪,等等。在日常工作中,无论毕业生在校内学习还是在校外实习,都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对他们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关注毕业生思想情绪的变化,从而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就业工作顺利地开展。

1.2纠正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思想和行为的偏差。

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时期,高校扩招带来的影响已经显现。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毕业生就业压力空前巨大。在这种环境下,一些高校毕业生必然会出现思想上的困惑,进而导致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专业知识,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及时纠正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使他们对就业问题有一个正确完善的了解。

1.3帮助大学生建立适应就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心理素质。

自信心是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必备心理素质。只有具备自信心才能使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坚定的态度,这种良好的态度能够赢得招聘单位的认可和欣赏。对毕业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培养他们用科学的方法正确认识自己,继而正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充分认识就业压力和困难,从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分析自己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在看到自己潜力的同时形成积极的主动适应观念,既不骄傲,又不气馁,满怀信心地迎接社会的挑战。

2.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2.1加强国情教育,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现实社会与教科书的内容是有很多差异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只有用科学的方法对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和估计,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面对,才有利于正确世界观的形成。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举办形势报告与座谈,让学生更多了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以便客观地认识和理解各国的国情、民情,避免看问题的表面化和极端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已然来临,大学生就业也步入了“大众化”时代。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从一而终的职业意识已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司、企业越来越多,毕业生要学会在流动中、在变化中谋得生存和发展,正确处理好“忠诚”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高校应通过思想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1]。并且要加强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从而调整好就业期望值,同时鼓励他们到农村、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树立艰苦创业的思想。

2.2加强毕业生道德法制教育。

当代大学生在学校中虽然能够接受到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但没有专门的公民道德教育。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德才兼备的,才能在步入社会后发挥自己的能力,作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在高校毕业生中加强道德教育十分必要。目前,在高校教育中,很少有专门的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这对于大多数即将走向社会的高校毕业生是十分不利的。高校有关部门应重视毕业生职业道德教育,在毕业生离校之前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以防止由于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而造成毕业生求职缺乏诚信、组织纪律观念淡薄、敬业精神不足、协作精神不够等情况的发生。

当今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后,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上,都会遇到很多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法律问题,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高校虽然开设了法律基础这样的平台课,但是大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依旧狭窄,主动性差,意识淡薄,导致自身法律知识匮乏。在毕业生教育中,可以邀请法律专家、相关教师从求职到就业、从工作到日常生活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从而逐步提高大学毕业生自我保护的能力,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2.3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稳定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积极地适应环境,使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保持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就业、尽快适应社会的必备条件[2]。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越来越受到学校、社会、家长及学生本身的重视。因此要根据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集体辅导和单独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客观评价自己和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帮助学生增强求职的信心和勇气,教育学生以积极良好的心态参与竞争。让毕业生们不管就业与否,都能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为就业难而退缩,不为就业容易而沾沾自喜。在毕业生群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解决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为面对就业压力与就业竞争提供良好的心理素质保障[3],从而以良好的心态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充分展示自我,顺利实现就业。

3.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3.1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确立科学的择业期望值。帮助高校毕业生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间的利益关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遵循人的认识的发展规律,将理论教育转化为毕业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把个人前途同祖国命运联系起来,把实现个人价值同服务祖国、人民统一起来,使大学生确立适当的择业期望值,到祖国最需要、最能发挥个人才智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将榜样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一方面,组织毕业生学习到西部、到基层和艰苦的边远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典型事迹。利用寒暑假和实习期间,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农村等基层单位参加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接触社会、了解现实的过程中,加深对基层单位、基层群众的感情,并及时端正就业态度,纠正不合理的就业行为[4]。这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确立职业理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3.2坚持主导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毕业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过去我们常常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一味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毕业生在思想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5]。实践证明,这种教育方法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毕业生本身的要求。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并且被广泛认可的情况下,毕业生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不断提高,他们渴望能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下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和认可毕业生的自我教育作用,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信任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帮助和引导毕业生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充分发挥毕业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主导教育内化为毕业生的自觉行动,实现由“他律”走向“自律”[6]

3.3社会、家庭、学校、网络四位一体的教育。

毕业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各类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学校方面应该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率,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为了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择业观,家长应增强与孩子的沟通,通过自己的阅历,给予孩子最好的最直接的指导,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在校内应该通过各类庆典、仪式、讲座、报告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思政课专业教师、辅导员及其他专业课教师应充分发挥能动性,提供优质服务,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当今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应占领网络阵地,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同时有针对性地引导校园网络舆情,不断拓展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及时解答和解决毕业生提出的问题,让毕业生真正畅所欲言,使学校、院系的工作更加全面、深入,使思想政治工作完全互动起来[7]。

社会、家庭、学校、网络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可以增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从而达到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为毕业生成长成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刘静.大学生就业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0.

[2][3]胡长伟.试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和措施[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4]夏金元.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5).

政治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5

【导语】济南专升本考试是大学专科(高职高专)学生进入本科学习的选拔考试的简称,是中国教育体制大专层次学生升入本科院校的考试制度。

济南成考专升本考试科目为:两门公共课为政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

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

(一)高起本: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

(二)高起专: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

(三)专升本:

各科类统考科目为政治、英语和一门专业基础课。

1.文史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2.艺术类:政治、英语、艺术概论。

3.理工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一)。

4.经济管理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二)。

5.法学类:政治、英语、民法。

6.教育学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7.农学类:政治、英语、生态学基础。

8.医学类:政治、英语、医学综合。

9.体育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10.中医药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专升本有两大类型:

第一类是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专升本),选拔各省当年应届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入学)的专科毕业生。

第二类是成人教育大类专升本。四种途径,包括自考专升本、成人高考专升本(业余,函授)、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专升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升本。

统招专升本,即在正规大学里面的全日制学习的专升本。全称为"选拔优秀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统一考试",正式文件中一般称为普通高校专升本,简称普通专升本,也称"统招专升本","普高专升本","全日制专升本","3+2专升本",个别省份如河北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接本,江苏省称之普通高校专转本,广东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插本,其余省份皆称之为普通高校专升本。

政治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试点政法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272-03

一、试点政法院校与“试点”班教育

所谓试点政法院校,根据《中共中央转发〈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精神,是指开展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普通高等政法院校。试点班也是我国学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层次主要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浙江警官职业学院作为专科层次的政法高职院校,主要从事专科层次的试点政法人才培养,而且主要是为县及县以下基层政法单位培养基层法律职业工作者,如基层司法所人民调解员、基层公安干警等法律职业人才。

为什么要开展政法院校试点班教育?按照笔者的理解,这主要是从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政法行业的特殊性等角度考虑而做出的重大决策。首先,政法干警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作为基层的法律服务工作者,是我国基层社会的上层建筑,担负着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职责。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法制建设的推进,基层群众的利益意识和法律意识在不断增强,基层社会的冲突和矛盾日益增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何合理合法地解决这些矛盾?群众的需求要求基层政法工作规范化、专业化和法制化,基层政法工作可谓职责崇高、使命重大,肩负着政府和人民的期望和期待,这一点从试点班的招生对象中就可以得到反映。试点班招生对象是那些上过大学的本专科毕业生和优秀的退伍士兵,必须通过严苛的入学考试。其次,之所以开展试点班教育,也是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以及社会公平正义的角度出发做出的决策。20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扩招,在校生规模越来越大,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很大,类似公务员、事业编制之类的稳定就业岗位的供需矛盾越来越显性,包括普通本科生甚至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在内的千军万马都在为考取国家公务员而孜孜以求地努力着。对于政府来说,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公务员的情况下,如果专科毕业生仅仅通过内部的公务员录用考试就能获取公务员身份,而本科生甚至重点大学毕业生都很难找一份类似公务员那样稳定的工作,是不公平的。因此,从社会公正的角度来讲,这是一个需要改革的问题。再次,从我国国情出发,现阶段我国经济政治发展并不平衡,尤其是东西部经济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表现在,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欠发达,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弱,法律职业人才同样如此。在我国法律职业化的时代,从事法律职业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具备法律职业资格,而很多西部欠发达地区本来教育水平就跟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可能有一定的差距,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从而获得法律资格是比较难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追求更高的收入待遇、追求更好的生活工作环境这也是人之常情,各级各类人才在经济利益的吸引下“孔雀东南飞”就在所难免。据统计,在有的西部边远地区的县市严重缺乏法律职业人才,尤其是通过司法考试的法律专门人才,有的人一通过司法考试就“孔雀东南飞”。此外,东中部地区同样存在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问题,有的基层政法单位同样面临人才短缺。我们政法院校试点班的教育正是基于以上社会大背景下,基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视角,为了解决西部地区和其他地区基层政法单位法律专门人才严重匮乏,从我国国情出发而出台的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社会举措。

从中央政法委颁布的试点班学生的招生条件,以及笔者几年来从事试点班教学工作的经历来看,试点班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已经完成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甚至大部分是本科院校的毕业生,还有一小部分来自于优秀的退伍士兵。为什么政法试点班会吸引很多大学毕业生甚至重点大学本科毕业生来报考,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以及政法单位公务员工作稳定,收入待遇不错,社会地位较高,还有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社会对法律职业人才的求贤若渴等因素决定的。同时,那些优秀的退伍兵之所以能够找到这样一条投身国家公务员队伍,同时又能给自己安身立命的出路,是因为他们确实在某些方面足够优秀。从试点班学员的未来工作岗位和大部分已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现实出发,试点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必须有所创新,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普通高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要帮助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我们在试点班的该门课程教学中就应该有所突出,大力加强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普通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对于试点班来说就是要大力加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扎根基层吃苦耐劳等思想教育。从教学方法来讲,应该从试点班学员的实际出发,比如他们的不同大学经历和专业、工作经历、年龄和社会阅历的优势、来自五湖四海的特点,在教学方法的选取中应该充分考虑并充分尊重学员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把学员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政治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7

我是1984年8月参加工作,技校毕业后取得汉语言文学自学大专学历。专职从事思想政治工作20年,先后担任过公司政工科副科长、科长职务。通过多年来的实践和学习,是自己的政工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得到了不断提高。在从事政工工作期间,扎扎实实,勤勤恳恳,较好的完成了自己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公司争得了多项荣誉,为公司的不断健康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现将我的业务工作报告如下:

一、扎实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学识水平

为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我坚持学习与思想政治工作密切相关的学科知识,从1984年技校毕业参加工作后,于1989年至1992年自修了山师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四门基础理论课。认真学习党的基本路线,系统学习了〈邓小平文选〉,十六大精神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学习,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邓小平理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规律,增强了党性观念,坚定了在思想政治工作岗位上,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心。现在,为进一步提高自己,我又于2001年考取了博山区委党校经济管理本科班,继续深造。

二、立足本职,狠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通过政治理论学习,不仅提高了思想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而且坚持理论指导实践。自己作为公司政工科科长,在工作中,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先进的同志学习,不断提高充实自己。注意尊重职工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关心群众,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办好企业,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公司绿巨人纯净水厂开业前夕,广大职工不怕困难,日夜奋战,齐心协力,无私奉献,取得了显著成绩,对此,我及时进行总结,在市供水系统政研会上发表了《实施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方针,开辟以水养水、发展三产战略》,将公司的成功经验和职工中先进典型进行了大力宣传 ,收到了极大的轰动效果。同时,狠抓公司的对外宣传工作,专门成立的宣传工作小组,签定宣传工作计划责任书,组织对外宣传。几年来,公司的对外力度不断加大,先后发表各类稿件一千余篇,收到了较好效果。自己撰写的《浅谈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相互作用》以及《当前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做法和认识》等论文先后在市供水系统政研会上获奖。

政治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8

一、扎实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学识水平

为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我坚持学习与思想政治工作密切相关的学科知识,从1984年技校毕业参加工作后,于1989年至1992年自修了山师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四门基础理论课。认真学习党的基本路线,系统学习了〈邓小平文选〉,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学习,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邓小平理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规律,增强了党性观念,坚定了在思想政治工作岗位上,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心。现在,为进一步提高自己,我又于2001年考取了博山区委党校经济管理本科班,继续深造。

二、立足本职,狠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通过政治理论学习,不仅提高了思想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而且坚持理论指导实践。自己作为公司政工科科长,在工作中,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先进的同志学习,不断提高充实自己。注意尊重职工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关心群众,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办好企业,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公司绿巨人纯净水厂开业前夕,广大职工不怕困难,日夜奋战,齐心协力,无私奉献,取得了显著成绩,对此,我及时进行总结,在市供水系统政研会上发表了《实施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方针,开辟以水养水、发展三产战略》,将公司的成功经验和职工中先进典型进行了大力宣传,收到了极大的轰动效果。同时,狠抓公司的对外宣传工作,专门成立的宣传工作小组,签定宣传工作计划责任书,组织对外宣传。几年来,公司的对外力度不断加大,先后发表各类稿件一千余篇,收到了较好效果。自己撰写的《浅谈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相互作用》以及《当前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做法和认识》等论文先后在市供水系统政研会上获奖。

政治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9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61-02

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培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仅要加强大学生职业技能教育,而且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

一、引言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方面看,有经济结构矛盾、地域发展差异、专业设置不能紧密结合社会需求造成结构性失业等;从主观方面看,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择业观、就业期望值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内在重要原因。解决大学生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思想问题。

就业主动性不够,依赖心理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较多的精力主要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高校对学生毕业考评的唯一标准仍是课程学分,对学生的社会沟通能力、协调组织能力等职业素质缺乏重视。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许多高校加强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大学生的职业意识仍十分欠缺,求职的主动性不够。他们不是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推销”自己,而是一味地等着亲戚、朋友给自己找路子,依赖学校、依赖老师、依赖家长现象普遍存在。

职业定位不清,职业目标不明。许多大学生毕业前对就业市场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工作、能做什么工作。他们对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缺乏了解,对自己的职业选择缺乏自我定位。毕业生抽样调查显示,多数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没有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面对就业难的现实状况,为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不少学生纷纷加入各种考证过级的热潮之中。

就业期望值高,求职功利性突出。一些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受社会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受身边同学的影响,一味跟风上,人云亦云,缺乏个人主见,从众心理较为严重。求职择业过程中,忽视所学专业的特点,过分追求实惠,盲目奔向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就业,追求功利,一味追求所谓的热门单位,热门职业,没有从职业发展、个人前途、社会需要去考虑,缺乏积极进取精神,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严重。

就业诚信和法律意识淡薄。面对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和就业压力不断加剧,为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优势,部分毕业生在求职准备时容易产生投机心理,提供应聘材料不真实。他们往往夸大工作能力和业绩,虚填学习成绩,伪造荣誉证书、资格证书等证件,随意编写履历和实习实践经历,诚信意识淡薄。有的毕业生签约时不严肃,毁约现象经常发生,缺乏应有的法律意识和诚信品质。部分学生上岗后频繁跳槽,根本不考虑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扰乱了企业正常的工作秩序,有损于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既有社会因素的影响,又有学校教育层面的原因,也与大学生自身有着密切关系,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随着社会变迁的加速,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评价标准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冲击,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建立,导致社会道德产生一些混乱。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时间较短,诚信问题一直是影响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中随意毁约的现象时有发生,社会上广泛存在着诚信缺失问题,这些不良因素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崇高的职业理想,培育奉献精神和注重人生价值实现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高校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总体来看,高校就业工作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就业信息的搜集、招聘单位的组织联系以及毕业生求职技巧指导等表层方面,对大学生诚信教育、职业理想教育等内在因素重视不够。由于各种原因,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相对落后,缺乏专职的就业指导老师,对大学生开展专门的就业思想政治工作落实不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教师,教学中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与学生最关心的就业实际联系起来,很少开展专题性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两张皮”的脱节状态,人为造成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分离开来。

毕业生自身不能处理好求职期望与现实的矛盾。一些大学生容易受社会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受身边同学的影响,忽视所学专业的特点,过分追求实惠,一味追求所谓的热门单位,热门职业。有些毕业生就业时往往表现为“这山看着那山高”,这个单位不顺眼,那个单位也不如意,导致与不少适合自己发展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措施就业良好时机,最终难以就业。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遭遇挫折在所难免,但许多毕业生对就业竞争压力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时承受能力较差,当求职期望与现实相背离时,他们极易产生消极心理,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大学生就业。

三、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高校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不是单纯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他们顺利找到一份工作,更应立足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采取各种措施开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将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大学学习全过程。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培养高尚的职业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要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引导大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就业观。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方面要强化世情、国情以及行业发展情况,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找准职业定位,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建设发展紧密结合,把个人成长融入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

就业指导工作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面对复杂的就业形势,不仅要为毕业生广辟就业渠道,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更要注重大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帮助他们筹划未来的发展。一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大学生主动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二要加强诚信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三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敬业爱岗精神,树立遵纪守法、公平竞争等意识。四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克服挫折的能力。

专业课程渗透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职业理想需要专业课程发挥育人功能,鼓励专业任课教师自觉地把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的课堂之中,在理论教学和实践实习中引导学生稳定专业思想,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教师要结合专业教育,介绍本行业发展状况,以及该行业在国家建设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应经常用行业模范人物来感化学生,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理想,强化奉献精神,增强大学生投身本专业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社会实践活动融入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培育大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重要形式。高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下乡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接受职业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学校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积极做好“三支一扶”计划等国家项目的组织引导工作,号召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在实践教育活动中,高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推动大学生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逐步培养大学生爱岗敬业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参考文献:

\[1\]付嫦娥.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09,(8):82-84.

\[2\]张芬昀.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及实现路径\[J\].河西学院学报,2009,(12):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