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皮肤科医生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3 15:10:34

皮肤科医生论文

皮肤科医生论文范文1

【关键词】皮肤病;中医辩证;身心疾病;辨证治疗

皮肤对于人来说是具有最高表现力的器官,如果从身心医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又可将皮肤作为心理器官。人的人格倾向以及人的心理矛盾的变化往往通过人的情绪变化发展,通过皮肤病的形式而表现出来。皮肤科的身心疾病种类颇多,但主要有湿疹、斑秃、神经性皮炎、牛皮癣和荨麻疹等,这些皮肤疾病都具有皮肤瘙痒的临床表现。本文通过探讨皮肤科身心疾病与中医的辨证治疗,对皮肤科身心疾病的身心因素、中医辨证分型和中医辨证治疗进行具体论述,详细报告见下文。

1 心身因素

皮肤瘙痒症状主要由于外光看似正常的皮肤产生剧烈的瘙痒,患者用手搔后皮肤出现了抓痕、色素沉着、血痂等继发性的病变。慢性肝肾疾病、血液病、糖尿病、皮肤干燥、体内肿瘤、神经官能症及妊娠等都是此病的体内因素,它们都与患者全身性的皮肤瘙痒有着关联;另外气候的变化以及接触了皮毛、化学物品和肥皂等都是此病的体外因素。

通过心理动力学者的研究,其认为导致心因性瘙痒患者的原因是其过分的对爱的要求,当患者的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这些人的情绪都会有很大的波动和改变,其表现为愤怒和焦虑,他们往往不会将自己的愤怒和焦虑的情绪表露于公开场合,因此这些不良的情绪便指向了其自身,从而使得在心理应激条件下,受试者产生了对痒的刺激变得较为敏感的瘙痒症状。在心理应激因素的影响下,内疚、烦恼和愤怒的情绪还会进一步的加重患者的瘙痒行为和瘙痒感,其耐痒的能力也会被削弱和降低。因此,要治疗和解决各种皮肤性疾病得,从人的心身的医学角度和立场出发。

2 中医辨证治疗

2.1 一般资料 随机的选取了在我院皮肤科在008年3月-2011年3月期间进行身心疾病治疗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80例患者分观察组和对照组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21-68岁。对照组患者,男21例,女19例,年龄为20-69岁。前来诊治的80例患者主要皮肤病类型为湿疹、神经性皮炎、牛皮癣和荨麻疹。据临床观察和询问,患者全身瘙痒,面色暗黄部分患者面部有黄雀斑,皮肤干燥,四肢躯干上出现血痂和抓痕现象;通过询问患者,其平时口干咽燥、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舌苔薄白、脉沉弦细。所有患者均符合皮肤病的诊断标准。

2.2 治疗方法 (1)中医辨证分型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理论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的辨证理论进行治疗,分析患者患病原因,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在中医辨证理论中将皮肤病分为三种证型:①肝旺血虚型,其主要症状表现为情绪波动引起瘙痒发作和瘙痒的加剧,舌质出现红苔薄黄,脉沉弦细。次类型对见于老年人,且病程较久的患者。②脾胃湿热型,主要表现为患者皮肤瘙痒的同时还常伴有大便泄泻或秘结、腹部疼痛、神疲纳呆,舌质暗红,舌苔黄腻,脉滑数,部分患者肠道内有寄生虫。③风热血热型,主要症状为舌质红苔,舌苔薄黄,多由于被褥太暖引发的瘙痒和瘙痒加剧。该类型多见于年轻患者和患者发病的初期。(2) 方法 依据中医辨证理论在观察组中对三种证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①对肝旺血虚型皮肤病患者,使用养血平肝,祛风润燥的治疗原则,主要中药组成为:熟地、麦冬、山茱萸、五味子、防风、薄荷、当归、珍珠母、生白芍、玄参、僵蚕、胡麻仁、刺蒺藜根据病情轻重对药物进行加减。②对于脾胃湿热型,采用清热化湿,疏风解表的辨证性原则。其中药药物组成为:防风、薄荷、荆芥、黄芩、茯苓、刺蒺藜、大黄 、土茯苓、白术、滑石、黄柏;针对肠寄生虫患者加入苦楝皮和大白。③风热血热型皮肤科心身疾病患者,本着凉血疏风清热的治疗原则。其中药药物组成为:消风散合四物汤加减,荆芥、牛蒡子、防风、蝉蜕、苦参、夏枯草、生地、木通、丹皮、当归、赤芍、生龙牡各( 先煎)。观察组中三种证型患者数.

2.3 结果 对两组患者进行相同时间和疗程的治疗,采用了统计学的数据处理分析,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了患者的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患者的情况,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结果。

3 讨论

在中医文献的《内经》这本医学著作中,就有了“诸痛疮痒,皆属于心”的记载,而唐代的《千金方》对皮肤瘙痒顽疾也有具体的描述,“痒症不一,血虚皮肤瘙痒者,宜四物汤加防风妇人血虚,或通身痒,或头面痒,或虫行皮中。有脾虚身痒,本无疥癣,素非产褥,洁然一身,痒不可任,此乃脾虚所困”[2]。中医对于皮肤科的身心疾病的观点认为,致使该病的的大多数原因是由于风邪而致。据记载古人认为,风起而盛瘙痒就发,无风痒就不作,说明皮肤瘙痒的症状可能跟风有关[3]。在医疗实践中,对使用中药治疗皮肤身心疾病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能去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中医治疗皮肤病主要以祛风为主,因此祛风药物在皮肤疾病的应用上十分广泛,常用的祛风性中药有:苍耳子、蝉衣、白癣皮、地肤子、荆芥穗、乌梢蛇、刺蒺藜、全虫等[4]。中医辨证治疗理论认为,祛风治风首先的治血,血行风自灭。 再加上皮肤病患者多受情绪和精神意志的影响,其肝内藏血,患者肝火旺而体虚,中医用药主要以凉血疏风、补血养阴、疏肝清肝为方向进行药物的有效选择。

对于导致和引起皮肤病的心理因素的,其治疗的重点就是帮助病人改善其情绪状态和避免甚至移除社会性刺激物对患者的心理刺激[5]。帮助和告诉患者要合理的安排日常生活,避免过于紧张,消除患者不安的潜在情绪,纠正患者性格中的不良因素表现,同时加强对受情绪紧张和情绪痛苦患者的疏导工作,鼓励和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对于皮肤病的护理,患者要注意调节和改善自身的饮食习惯。禁忌饮酒,少食鱼虾蟹等动风性的肉呢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6]。注意其情绪和心态的调节,避免心烦、愤怒、焦虑等情绪,造成加重瘙痒症状以及促使症状的再次复发。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换衣物、被褥、棉质品,从而减轻低皮肤瘙痒的体外刺激。

总之,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方式治疗皮肤科的心身疾病,针对性的及时辨证的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达到了令人满意的疗效,其效果显著,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8,第1 版:191 - 197.

[2]苗凌娜.皮肤科的身心疾病与中医辨证治疗,医学信息[J],2011,5(11):112.

[3]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浙江: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7(2):第1 版:410 - 413.

[4]徐宜厚,王保方,张赛英. 皮肤病中医诊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14 - 15.

皮肤科医生论文范文2

健康理念

肌肤之美源于健康。健康是人体皮肤健美的根本所在,只有健康,人体皮肤才会容光焕发、红润柔嫩、光滑细腻、富有弹性而充满生命活力。

“蜜妍”医学美容品牌,始终坚持“维护人体皮肤的正常结构与生理功能,修复衰退和受损的结构和功能”这个准则,将其贯彻于护肤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每个环节之中,因为我们坚信,“整体、健康、自然”是人体美的属性,肌肤之美源于健康。

医学内涵

所谓医学美容就是把医学与美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医学理论与技术手段应用于美容实践中,护理问题性皮肤,完善皮肤的结构与功能,维护皮肤的健康与美观。医学美容比生活美容更具有科学性、专业型、针对性及有效性,科技含量更高。“蜜妍”之所以是医学美容品牌,是因为蜜妍品牌的设计理念符合医学科学美容观,同时采用了医学美容最新研究成果,将医药生产技术应用于护肤品生产,用医学美容理论指导产品的推广使用,将掌握医学美容理论与技能作为蜜妍美容技师必备的专业素质,蜜妍品牌产品可针对性地、有效地解决皮肤病理问题并使皮肤恢复到健康的生理状态。

技术优势

医学美容品牌针对美容市场“美白”与“抗衰”这两个医学美容最重要的领域,医学美容品牌的权威专家组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运用最新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成果和生物基因工程技术、透皮靶向吸收技术及天然无添加技术,采用最新的医学美容突破性成分左旋维生素C(L-VC)和细胞间质蛋白(ECM),成功研制了“蜜妍”医学美容品牌“L-VC美白修复系列”和“ECM平皱抗衰系列”以及“舒敏修护系列”等医学美容专业护肤产品,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操作特点

“蜜妍”医学美容品牌重视皮肤诊断这个环节,特别在皮肤分析中对皮肤测试仪器的使用,因为皮肤测试仪器可以帮助美容师更清晰地观察到细微的皮肤问题,有利于正确分析、诊断皮肤。皮肤测试仪器可客观地显示顾客的皮肤问题,使顾客能更直观地了解自己的皮肤问题,有利于美容师与顾客的沟通以及护肤工作的开展。护肤前后分别使用皮肤测试仪器进行皮肤测试,可明确显示出护肤效果,增强顾客对美容师及产品的信心,有利于护理疗程的继续与产品的销售。

使用蜜妍产品进行皮肤护理时,首先需正确诊断顾客的皮肤类型与皮肤问题,其次应合理选择、搭配合适的护肤产品,最后是规范使用护肤产品进行护肤操作。正确诊断合理选择规范使用。正确诊断是前题,只有在正确诊断顾客皮肤类型与皮肤问题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护肤效果。

产品特别推介:

皮肤科医生论文范文3

【关键词】皮肤性病学;教学方式;多媒体

皮肤性病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是皮肤科医生从事临床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皮肤科医生职业意境升华的知识源泉。皮肤性病学是一门形态学强的学科,学生很难仅仅通过文字描述就可以掌握,对刚接触这门知识的学生来说,理论课的学习犹如“天书”;皮肤性病学也是一门涉及面广、病种繁多、涉及知识点较多及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另外,皮肤性病学作为一门二级学科,在理论知识学习时很多学生不够重视,学习目的仅仅就是通过考核。因此,在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尽管有很多老师讲得很精彩,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教学,课堂上反应很平淡,这样导致教师努力讲授的知识点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多数是靠课后的死记硬背应付考试[1-2]。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笔者所在医院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讨,取得了一定效果,体会如下。

1学习兴趣的启发和诱导

1.1开学“第一课”教育

尽管皮肤性病学的课时有限,但是在开始的第一堂课花一些时间去启发、诱导学生们的兴趣,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可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讲述我国皮肤性病学悠久的发展历史,以及取得的一些成绩,在提高学生们兴趣的同时,也可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讲述我国皮肤科的发展现状,如在遗传学领域取得的成绩,在基础学领域、治疗手段及美容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使学生们产生共鸣与自豪感;讲述皮肤性病学在临床上与各个学科的联系,让学生们认识到无论以后从事哪个专业,都会遇到皮肤病的问题,以药疹、梅毒、带状疱疹等病例举例说明,掌握常见皮肤病有利于个人工作的开展;讲述皮肤护理与美容的重要性,与家庭、个人生活息息相关[3]。调研学生本人及亲属患有皮肤病的情况,如调查有多少比例学生出现痤疮。让学生们认识到即使不从事皮肤专科,了解常见皮肤病益处多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开学“第一课”教育为学生们端正学习态度,也为进一步学习皮肤性病学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1.2看图识病

通过经典图片,先认识皮肤病,再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点,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皮肤病最大特点是直观和复杂,认识和鉴别皮疹一直是皮肤性病学教学难点,仅仅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很难准确表达皮疹,手绘模式图、示意图的再现能力与实际差别较大,尤其是对刚接触这门知识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较困难,加上皮肤病的皮疹变化快,更难以准确描述其皮疹变化的情况。因此,通过幻灯片或视频展示典型图片的教学手段来展现皮疹特点,可直观地看到疾病的表现及其治疗效果,同时也可强调各种皮肤病皮疹的异同点,有利于鉴别[4]。这种“看图识病”的方法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好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选择图片时,可以选择非常典型特点或非常严重的图片,能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震撼”,学生带着好奇的心态进一步了解该病,教学效果会更好。

1.3启发式教学理念

以某个相关故事为开端,课程中以师生互动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思考[5]。例如学习白癜风时,以某一著名人物为例,讲到白癜风的影响,白癜风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白癜风的治疗,老师们不断通过故事引导并深入,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学生们听得有趣,在轻松风趣的氛围中接受相关知识,记忆也较深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1.4科室参观方法

一些物理检查可采用科室参观的方法[6]。学生可以分成多个小组,陆续让不同小组独立完成。比如真菌直检学习时,从患者适当的部位取材,处理标本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识别真菌,整个过程有问题可随时问带教老师,最后由代课老师作总结。其他检查如斑贴试验、woods灯、性病检测、组织病理、免疫组化等检查均可以采用科室参观的方法展示并学习。也可以把需要掌握的检查项列出,各小组利用各自时间自由安排学习,每完成一项做相关记录,可纳入学生考试总分中。同学们通过科室参观的学习方法不仅留下了深刻印象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1.5问题式教育

问题式教育是以先提出问题为前提的学习方法[7]。例如,学习皮肤科独特的外用药物的治疗原则,其内容较为枯燥且难以掌握,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这些外用药的种类和剂型实属不易。可以通过提问题的学习方法,将写有不同皮损需要使用不同种类和剂型的外用药物卡片分发给不同小组,然后提出相应的问题,小组通过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讨论并回答问题,多次重复可掌握这部分内容。对于一些有提纲挈领作用的知识点,可采用这种问题式学习方法,即突出强调了其重要性,又为进一步学习提供铺垫,同时也提高学生们学习皮肤性病学的兴趣。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选择

2.1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教学仅仅从理论上学习皮肤病,对疾病缺乏直观认识。多媒体教学的出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源,与文字有机地结合,达到与学生最大程度的互动[8]。比如学习药疹,由于药疹的种类繁多,通过课堂上的讲解很难理解各种类型的药疹,讲课时结合多媒体图库,可以将众多老师多年积累的典型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们可以短时间内认识到众多类型的药疹,打破了认识疾病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又如在讲述痤疮的发病机制时,利用动画的形式使学生很容易掌握痤疮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的四大原因,以及如何通过阻断这四大原因而达到治疗目的。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让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有学者对多媒体的教学效果做了调查,结果发现学生的满意率较高,多数学生认为方法灵活、内容生动,可明显提高对大纲内容的掌握程度[9]。

2.2视频、影像资料的制作

为了丰富教学手段,可制作专题教学课件[10]。将经典的病例图片融入至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建立皮肤病图片集、手术视频材料、介绍新技术的音像资料的学习资料,其内容可涉及多个亚学科,包括皮肤内外科、皮肤美容等领域。皮肤内科包括单纯疱疹、毛囊炎、头癣、皮炎和湿疹等病的诊治,皮肤外科包括各种肿物切除、皮肤缺损修复等疾病的处理和治疗;皮肤美容包括损容性皮肤病的诊治、纹饰美容、射频除皱、美肤激光、注射美容、脱毛、毛发移植等。在课堂上学生对视频、影像资料的学习,加上老师们适当的讲解,身临其境般地感受临床氛围,对构建较完整的知识框架具有指导意义[4,11]。当然,由于课时有限,可选择部分视频进行播放。

2.3网络教室建立

将典型病例图片、病例资料、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等有机地整合到校园网平台上的相应链接中,建立网络教室[12]。并使网络教室界面尽量美化简洁,即便于学生微机操作,又使学生从优质的教学内容中受益。网络教室的丰富资源解决了皮肤病存在的季节局限性,同时给感兴趣的同学增加了一些深入学习的机会。例如,冻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好发于初冬、早春季节,是认识皮疹与学习选择外用药物剂型的良好教学样本。开课时间均避开了该病的好发时间,仅少部分学生可以在实习中见到,采集不同阶段的典型临床图片制作成教学影片,可以让学生系统学习并留下深刻印象。另外,随着患者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逐渐增强,患者依从性降低,尤其皮疹发生于隐私部位的患者,常拒绝配合临床教学,导致教与学脱节。考虑到特殊的感染方式和部位,注意对患者的人格尊重、隐私的保护,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等细节沟通,只需对患者做适当的解释,就能收集到相应疾病的临床资料,同时也教授了学生医患沟通的意识和能力,放大了教学效果。网络教室的建立为部分学生增加了学习专业知识的途径。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综合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系统教学模式还在探索及改进中,带教老师须不断充实自己,争取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苏玉文,严开林,陆前进.提高皮肤性病学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1):220-221.

[2]周春丽,吴军,王儒鹏,等.关于提高皮肤性病学教学质量的思考[J].重庆医学,2011,40(18):1863-1864.

[3]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4.

[4]鲁元刚,伍津津,朱堂友,等.典型病例图库建设在皮肤性病学实习教学中的作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4):839-841.

[5]唐秀生.倡导引导式、指导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新模式-皮肤性病学教改的新思路[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28(5):881-882.

[6]鲁建云,高丽华,谭丽娜,等.皮肤性病学临床见习教学改革及问卷调查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7):148-150.

[7]黄琨,黄闯.PBL教学法在我国皮肤性病学教学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20):120-122.

[8]冯金鸽,周舒,朱芸,等.皮肤性病学临床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4):119-121.

[9]贾雪松,王小波.多媒体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7,6(7):657-658.

[10]吴军,何威,胡学强,等.浅谈皮肤性病学教学形式改革[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1):3354-3355.

[11]SimmonsRN,EllisJI,DellavalleRP.Dermatologyinternetresources[J].DermatologicClinics,2009,27(2):193-199.

皮肤科医生论文范文4

关键字:皮肤病    中医    治疗

一、皮肤病的生理病理学说

    有关皮肤疾病的论述,早在《内经》中有不少记载。《素问·痹论》中指出了人体卫气“其性漂疾,不能入于脉也,故循于皮肤之中,分肉之间”。说明卫气作用在皮肤腠理,其功能正如(灵枢·本脏篇》所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和,则……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强调了卫气功能正常,皮肤腠理才能健康缜密,有似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皮肤粘膜屏障作用。卫气靠肺气的正常宣发才能散布到皮肤,发挥卫气作用,故谓肺合皮毛。《素问·皮部论》亦提出了十二皮部是十二经功能活动在体表皮肤的反映区 。

在《诸病源侯论》中,对各种皮肤病的病因、病理过程及症状也作了论述,指出与风、湿、热等因素有关。如:风瘙身体隐轸误(注:瘙痒症、寻麻疹之类),邪气客于皮肤,复蓬风寒相折,则起风瘙隐轸。头面身体诸疮误,夫风热外虚,为风湿所乘则生疮。对各类经久不愈的慢性顽固性皮肤病常认为存在气血虚或肤腠虚的因素。对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也注意到存在过敏素质,指出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亦有性自耐者,终日烧煮,竟不为害也。对物理因素引起的皮肤病也有冻烂肿疮误、汤火疮误等记载。如:“对传染性皮肤病,如疥疮已了解到好发部位及其接触性传染的病因指出并皆有虫,人往往以针头挑得”。

    对皮肤病的诊治,中医认为把局部改变同整体经络、脏腑、气血、津液的改变联系起来,既重内治,又重外治。《外科精要》一书中指出原夫疮疡之生,皆阴阳不和,气血凝滞。认为外症虽生于肌表,而其根源则与脏腑气血改变有关,诊治应结合全身辨证,用药根据经络虚实,不可拘泥于热毒之说而过用寒凉克伐之剂。《太平圣惠方》对于痈疽,不仅注意它的局部症状,而且结合全身辨证,提出“五善七恶”的观察方法。《外科全生集》把外症分为阴阳两类,主张用“阳和瞬理、温补气血 ”的原则治疗阳症,彼有独道之处。目前用阳和汤治疗结核性脓疡、硬皮病等有一定疗效。《外科正宗》主张内治与外治并重。外治除外用药外,善用腐蚀药或刀针放脓去腐;内治总结各医家及自身经验,应用“消、托、补”三法的辨证施治,使治疗原则与方法日趋完善。《理论骄文》中把辨证论治原则应用于外治法,使外治理论得到发展,他注意到外治比内治副作用小,费用低廉,有“殊途同归之妙”。他主要用膏药外治,也用类似水疗、热疗、泥疗、蜡疗及局部发鲍等疗法。强调外用药物要分辨阴阳,辨证选药,提出了外用药与内服药存在不同的特点。

另外,由于各医家有不同的学术见解,在皮肤病治疗中也各有偏见。如《医林改错》中,用活血化癖方剂治疗头发脱落、糟鼻、白瘫风、紫瘫风、紫印脸等。而刘河间创制的防风通圣散,兼治风热疮疥隐疹等,用药过于寒凉,彼有创见。

二、治疗思路

1.病作当以祛邪为主,药须分部求因论治

病毒性皮肤病的发病特点在于时愈时发,无所休止。其作虽与疲劳、身体抵抗力下降有关,抑或有感冒、发热等诱因可询。但治当以祛邪为主,可从其发病部位辨属为何邪为主罹患以指导临床治疗。“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之俱发于中也,其间即有互变,十证中不过一二”。因此,在病毒性皮肤病的辨治过程中,根据发病部位不同便可确立一个总的治疗原则。这种辨证思路不仅便捷,而且征之临床颇多效应 。例如:对于发于上部的热疮(单纯疱疹)治当清热疏风为主,药用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等;发于中部的蛇串疮(带状疱疹)则当清肝疏解郁火,药用龙胆草、山栀、夏枯草、黄芩等;而对于发于下部的瘙疣(尖锐湿疣)治宜清热利湿为先,药用土茯苓、生薏苡仁、车前子、苦参等。

2.或疹或疣或痘迥异,治风治瘀治湿有别

病毒性皮肤病若从病变形态上加以区分,则分别以疹、疣、痘的表现最为突出。中医传统意义上的疹与西医的斑疹、丘疹相似;痘则与疱疹、脓疱相类;而疣则无甚差别。从病毒性皮肤病局部辨证的角度来看,疹之发,其位浅、其来速、变化快,与风邪特点相近;痘类病变则以疱中积液为著,其液始清、继则浊或脓,与水湿同类;而疣类病变则以形甚为长,或坚、或韧,不外浊痰、瘀滞为患。及其治则,疹类病变为主者当以祛风为要但风为百病之长,易与热、寒、湿之邪相兼;药用荆芥、防风、蝉衣、浮萍等,若兼热、湿、寒等为患则另当别治,病久未已则还需从血论治,即血行风自灭之谓;痘类病变为主者则以祛除水湿为务,或淡渗,或清利,或芳化,药用茯苓、虎杖、藿香、防己等。兼夹者可与解毒、托疮并施,错综者更需与健脾、温肾等同行;疣类病变为主者,病初宜化痰泄浊、软坚散结,久则须并入化瘀之品,药用半夏、白芥子、海藻、地鳖虫等。

3.病息当需扶正托毒,治病求本是图清源

病毒性皮肤病的证治难点在于多数疾病很难彻底根治,每易于感冒、发热以及体质状况不佳时发作。从其发病机理析缘,在病毒不能完全清除的前提下,通过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而达到疾病少发、不发是我们可以追求的目标。虽然扶正的治则在疾病发作时即可与祛邪法同施,但取其恒效且赖其久者则非疾病康复期莫属。扶正之治有补气、养血、滋阴、温阳之异,但普遍用之者以补气固表为上,药用生(炙)黄芪、炒白术、防风、炙甘草、煅龙骨、煅牡蛎等,旨在益气固表,缜密肌腠 。分而析之,则疹类疾患益气之外,尚需养血润肤,常配炒白芍、当归、丹皮、仙鹤草等;痘类疾患需合健脾利湿之治,常配炒薏苡仁、陈皮、苍术、赤小豆等;疣类疾患宜佐活血养血之法,常配紫草、丹皮、红花、水牛角片等。扶正之初虑其病愈邪恋之实,故扶正之时仍须少佐数味以清其余邪;扶正而久,意在巩固则可择丸缓以图之。

4.悉心调理饮食起居,预防护理当需并提

病毒性皮肤病既然有久治难愈或易于复发的特点,从中医“治未病”的境界要求则当追求未病时杜绝复作、已病时尽早痊愈。因此,除了药物治疗之外,预防护理及饮食起居的调理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须。从预防护理的角度来看,未病时减少不良因素刺激,避免与引起复发的诱因接触是非常重要的;既病之后,加强病变局部及心理情志的护理不仅可以减轻疾病的病变程度,而且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愈病能力。从饮食起居角度分析,病变之初辛辣、炙、油腻、鱼羊牛肉等甘肥发物则当所忌以免加重局部病理损害;及其病中、愈后,则多无所忌,但仍以清淡而富含营养者为上。以冀脾胃康健,气血来充,诸疾不染。此亦明~陈实功“疮家全赖脾土”之谓。起居之处,当避风、远湿,适寒温日常生活尚应劳逸结合,动静有度,并防皮肤伤损之害。 

参考文献:

[1]秦万章 . 中医药在治疗自身免疫病中的研究[J] . 临床皮肤科杂志,1988 

[2]又璐 . 17味中药对培养的表皮细胞增生的影响[J] 临床皮肤科杂志,1996

皮肤科医生论文范文5

关键词:伤科油;重型肝炎;皮肤瘙痒症

中图分类号:R275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6-0026-02

重型肝炎因肝细胞大量受损,多伴有严重的肝内胆汁淤积[1]。胆汁淤积时胆红素明显升高,常伴皮肤瘙痒症,患者均有皮肤干燥、脱屑、发痒伴有烧灼、蚁走感,痒呈阵发性,尤以入睡前显著,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至数小时不等。皮肤瘙W可致患者失眠、精神抑郁或烦躁不安、食欲减退,处理不当会出现皮肤感染[2]。胆汁淤积性皮肤瘙痒症病程较长,西医治疗虽然起到了一定的防治作用,但远期疗效差,并有较大的毒、副作用,易于复发,疗效不满意。中医治疗则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辨证论治,若患者体质改善后病情不易复发且无明显副作用。因此,寻找安全高效、使用方便、适用范围广的中医方法治疗重型肝炎患者皮肤瘙痒症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渭良伤科油治疗重型肝炎患者皮肤瘙痒症50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2015年2月―2016年6月100例住院期间伴有皮肤瘙痒症的重型肝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男65例,年龄25~49岁,平均年龄34.6岁;女35例,年龄18~46岁,平均年龄35.2岁。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和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予鱼肝油软膏按每10 g/m2进行涂擦,每日2次,疗程2周;观察组渭良伤科油,按每10 mL/m2进行涂擦,每日2次,连续治疗2周。

1.3疗效标准[3]疗程结束时根据患者症状和疗效指数评定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评分一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临床治愈:疗效指数≥95%;显效:疗效指数70%~94%;有效:疗效指数30%~69%;无效:疗效指数

1.4观察指标主要观察临床疗效及临床症状评分。其中,临床症状评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采用4级评分法评定皮肤瘙痒程度、发生频率、持续时间、瘙痒面积、睡眠状态、皮肤干燥及继发皮损程度,每级5分:无为0分,轻为5分,中为10分,重为15分。计算每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评分。

1.5统计分析方法采用SPSSl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2.12组患者治疗前后瘙痒、皮损面积及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瘙痒、皮损面积及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患者皮肤瘙痒、皮损面积及临床症状总积分均分别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3讨论

重型肝炎引起胆汁淤积性皮肤瘙痒症病程较长,西医治疗虽然起到了一定的防治作用,但远期疗效差,并有较大的毒、副作用,易于复发,疗效不满意。中医治疗则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辨证论治,若患者体质改善则病情不易复发且无明显副作用。

“渭良伤科油”是本院中医特色制剂,具有解毒消炎、散瘀消肿、止血止痛的作用,因疗效显著而在临床广泛使用。其主要成分有黄柏、地榆、栀子等,是加入油剂中炼制而成。黄柏性味苦、寒,泻火解毒,清热消毒,行血止血[4],其在发挥抗菌解毒作用[5]的同时尚可促进血管新生,迅速消除炎症水肿,改善创面微循环和加速伤口愈合[6]。地榆性味苦、酸、涩、微寒,可凉血止血,解毒收敛,外用对局部某些潮红肿胀、灼热疼痛的皮肤病变,能尽快促使局部肌肤热清毒解、炎症消散吸收、止痒止痛消失[7]。栀子性性味苦、寒、同样具有凉血解毒、消肿镇痛和促进软组织愈合作用[8-9]。血液流变学实验表明,外涂渭良伤科油后,血液的高、浓、黏、聚、凝状态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改善了微循环和组织供氧,从而达到修复组织的功效[10]。渭良伤科油作为一种复方中药油剂,在局部皮肤表面可形成一层较薄的油膜,无吸水作用,亦不会影响皮肤水分挥发,缓慢而持久地释放中药的有效成分,既能营养皮肤,抑制细菌生长,又能防止皮肤发生皲裂而造成感染,保持了皮肤表面的柔软性和弹性[11]。中医学认为,重型肝炎既有肝、脾、肾受损的正虚,又有湿、热、瘀、毒之实邪为害[12]。重型肝炎皮肤瘙痒症患者,其瘙痒的发生、发展或转归与湿、热、瘀、毒等实邪的存留密切相关。渭良伤科油药物配伍、组方机理及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十分契合重型肝炎患者皮肤瘙痒症的中医病机。本研究对渭良伤科油连续治疗2周后的疗效评价,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达22%、总有效率达92%,分别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何贵清,李武,段丽芳,等.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0):15-17.

[2]王雪晴,王承红.瘀胆型肝炎皮肤瘙痒的护理[J].宁波医学,1999;11(3):145-146.

[3]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4]翁何霞.黄柏胶囊生产工艺考察[J].医药导报.2009,28(15):638-640.

[5]李峰,贾彦竹.黄柏的临床药理作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4(2):191.

[6]田代华.实用中医对药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87-697.

[7]马建国,马金榜.谈地榆外用[J].山东中医杂志,1997(7):321.

[8]张建花.栀子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1998,(2):58-59.

[9]魏凤玲,吴眚,崔刚.栀子苷乳剂透皮吸收研究[J].医药导报,2008,27(11):1380-1381.

[10]杨海韵,陈志维,陈逊文.伤科黄油治疗软组织开放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医正骨,2003,9(15):15-16.

皮肤科医生论文范文6

关键词:中医外科;湿疹;临床观察

      湿疹为一种慢性复发性痰瘴性皮肤病,其发病多为多种内外因素引起急性或慢性过敏性皮肤炎性反应。湿疹其特点表现为多形性、倾湿润、对称分布,以水疱、红斑、丘疹、渗出、瘙痒、糜烂及反复发作为主要特点,对人体皮肤损害严重[1]。中医认为湿疹发病与风、湿、热之邪关系密切,湿为本、热为表,急性发作时必挟风邪,慢性发作时缠绵乃顽湿逗留,致使风燥湿热郁结,肌肤失养。为此,文章根据常见湿疹其皮损形态,以中医辨证治疗,对2010年8月~2011年9月就诊的88例湿疹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0年8月~2011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88例湿疹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39例;年龄21~74岁,平均(35.7±1.5)岁;病程5个月~10年,平均(3.8±3.2)年。88例湿疹患者中,湿热内蕴型36例,脾虚湿盛型28例,血虚风燥型24例。

1.2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皮疹消退,停药3个月后无复发迹象;有效:皮疹瘙痒明显减轻,停药3个月后无新皮疹出现;无效:瘙痒轻微减轻,皮疹少量减少。

1.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①湿热内蕴型:皮损易发且范广,现皮肤肿胀,具强瘙痒;患者机体呈小便短赤,口干舌燥,苔白且黄,心烦气躁,脉弦滑或滑数;②脾脾虚湿盛型:皮损淡红色,现皮脂结痂,多发四肢;患者机体呈现大便不干,口渴不思饮,舌淡且苔腻,脉沉缓或滑;③血虚风燥型:皮损反复不愈,瘙痒烈且皮损脱屑,伴血痂或抓痕。患者机体呈现舌淡且苔薄,脉沉细或沉缓。

1.4  治疗方法:88例患者中,特别多以发热、皮肤灼热、红斑、丘疹,以红斑丘疹为主。舌苔黄,舌尖红,脉数沉缓或滑数。配以:赤芍、防风、生甘草、知母、丹皮、泽泻、黄芩各10 g,茵陈15 g、生石膏2O g,生地30 g。1付/d行水煎。

2 结果

4个疗程后,88例湿疹患者治愈72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达到94.3%。治疗前后检测患者大小便常规、血液、及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无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湿疹主要由内外多种因素激发引起的过敏性、炎性反应性皮肤病,其瘙痒剧烈,呈多形性、对称性的皮损特点。《医宗金鉴》认为该病机“心火脾湿受风而成”,故湿疹病机不离“风、湿、热、邪”。传统中医认为其发病原因为风湿邪郁于肌肤而成;或因脾失健运、湿热内生且逗留,血虚风燥郁结,致皮肤失养。

湿疹发病原因不外风、湿、热三者,缠绵难愈,且易复发,治疗应以清热祛风、利湿止痒、内外兼顾、表里分消为主。既要重视皮损表现,又要注意内在病机。湿因水液代谢障碍而变生。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日久必耗液伤阴,阴伤血燥,肌肤失养则致皮肤肥厚粗糙,脱屑皲裂。具体为:①湿热内蕴型(相当于急性渗出性或合并感染性湿疹);②脾虚湿盛型(相当于亚急性湿疹);③血虚风燥型(相当于慢性湿疹)。分别配合祛风清热利湿、清热利湿,凉血祛风、健脾燥湿、滋阴润燥之原则。我们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结合现代医学,认为方中生地养阴清热凉血,赤芍凉血活血,丹皮凉血肖斑,三药配合清热利湿,兼以凉血而不伤阴;白鲜皮味苦性燥,是除湿止痒的要药;配地肤子、苦参治全身瘙痒等。并多年应用中药治疗湿疹,中药内外合治是消除渗出、糜烂和水肿的有效方法。

4 参考文献

皮肤科医生论文范文7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3-2055-02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皮肤病学是一门新型的、实践性极强的临床应用科学,其病种繁多,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对初学者而言,感性认识尤为重要。因此,皮肤科见习过程中,学生所学知识最直观、最实用,印象最深刻。作者结合近3年的皮肤科见习带教实践,谈谈带好皮肤科临床见习带教的一些体会。

1 针对学科特点,明确教学目的

皮肤性病学是一门形态科学,其最大特点是直观性强,指皮肤病大多以皮损表现为直接诊断。因此,皮疹的部位、形态、特点及其鉴别要点,对初学者来说极为重要;此外,该学科还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各种皮肤病在不同发病阶段,同一阶段的不同发病部位都各具特点,因此动态地掌握各种疾病的变化特点,区别疾病原发皮疹和继发皮疹是学好皮肤病诊断的基础与关键[1]。但这些往往是临床见习医学生很难掌握的地方,因此,临床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抓住皮肤科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在视觉上早期接触病人,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观的问题引向深入,加强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为学生进入临床打好基础。由于见习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习专业,在教学中也应该根据其各自的专业特点有所侧重[2]。例如,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应该侧重于疾病的诊断、治疗,综合分析疾病的能力培养则更为重要;对于检验专业的学生,在了解疾病的同时,应适当增加实验室检查的原理、操作方法和结果判读方面的内容,并使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有机结合起来。

2 教师自我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师在临床教学过程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因此,自己首先应当顺应时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这样才能为学生所接受,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其次,临床见习是医学生接触临床的开始,也是医学生医德医风形成的开始。带教老师的一言一行,对见习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也是见习教师应当具备的品质。

3 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3.1 注重教学的艺术性:在皮肤科见习带教中,讲授简明、准确、生动的教师往往是最受欢迎的。首先应当将内容条理化,从疾病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治疗原则等几个方面加以讲解,使学生对疾病有一个基本的整体认识;其次,将临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如描述结节大小时,可用黄豆、花生米、鸽蛋大小等来描述,避免直接说多少立方厘米,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另外,在看过实际病例后,要求学生主动加以总结汇报所搜集了解的信息,并自己分析疾病的特点等。

3.2 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多媒体教学目前已成为临床教学工作中的主导性教学手段之一。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将临床中同种疾病不同的皮肤表现以及不同部位的同种皮肤表现采用图片方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形象、感性地认识疾病,从而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目前我科大部分教师均使用自己的数码相机等积累临床资料,并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在临床带教中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

3.3 典型病例讨论:临床见习是沟通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的桥梁,见习过程中,要将理论知识和临床真正结合起来,并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因此,临床教师尤其应重视门诊以及病房床边教学,选择典型病例,带学生查看病人,针对性提出问题,结合病人特点,简明扼要对病例进行讲解,使书本知识更好地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皮肤科门诊病人多,病种多,这样的方法会使学生感到紧张,而且具有新鲜感,这样精神集中了,思维更活跃了,记忆也深刻了。另外,我们还采用讲小课、放幻灯等形式,选择典型病例,扩大补充学习内容,同时让学生进行小组间讨论,自由发表个人意见以加深记忆。

3.4 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由于见习时间相对较短,且多为分小组进行,所接触到的病人具有随机性,因此对于见习的考核应采用多样形式的考核方式,可以实践形式进行,选择病人让学生对疾病进行从病因、机制、临床到治疗进行总结分析,也可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对学生对教学重点内容的把握情况进行考核,也可以进行传统的问卷形式进行考核。宋雪英等[3]对见习中的考试建议采用“等级制”,认为“答辩式”考试加“等级制”评分的制度值得推崇,这样体现了现代教学对于素质教学的要求。

4 正确处理好医患双方和临床教学的关系

随着目前医疗市场的变化,病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对临床治疗的活动和临床教学的影响明显增加,正确处理好医患双方和临床教学的关系极为重要。病人到医院就诊,特别需要医生的理解和关怀,医生应耐心听病人叙说并周到地解释,学会和病人及家属的交谈技巧,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在见习带教过程中,要在充分尊重病人的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确保正常医疗行为和临床教学的进行。要求学生要学会和病人进行沟通,注意使用接近性谈话,必要时对病人要有适当的称谓,对病人主动配合治疗及病情好转要予以鼓励和肯定,以增强病人的信心,获得病人的配合。

参考文献:

[1] 余春艳.皮肤组织解剖特点与皮肤病教学[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2,11(4):372.

[2] 雷 霞,伍津津,鲁元刚,等.皮肤科见习带教的几点体会[J].重庆医学,2006,35(17):1619.

皮肤科医生论文范文8

[关键词]老年; 皮肤瘙痒症;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758.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8-072-01

老年皮肤瘙痒症是一种无任何原发损害的皮肤病,中医称之为“痒风”,是临床常见而又棘手的疾病。笔者自2007年1月~2009年1月,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8例患者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54~73岁,平均(63.24±4.86)岁;病程5个月~8年,平均病程(5.38±1.64)年。均符合《中西医临床皮肤病学》[1]中的诊断标准:(1)只有阵发性皮肤瘙痒,无原发性皮肤损害;(2)瘙痒常于临睡前发作,情绪激动、温度变化、饮酒、食辛辣食物时加重;(3)老年人发病多与季节、某些疾病有关;(4)局限性瘙痒多发生于双侧小腿、、外阴、外耳道、眼、脸等部位。并排除标准虱病、蚧螨病、局限性湿疹、神经性皮炎引起的皮肤损害及”肾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黄疸性肝炎“等引起的继发性皮肤损害[2]。患者均以皮肤干燥、自觉瘙痒为主症,皮肤可见程度不同的抓痕及血痂,秋冬季好发。

1.2治疗方法

1.2.1中医辨证:根据临床证候特点,采用笔者自拟的中药汤剂口服治疗,均15天l疗程,一般治疗1~4个疗程。

1.2.1.1湿热内盛型:此型表现为搔抓后轻度潮润、肿胀,伴心烦易怒,口苦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当清热利湿,祛风解毒。方用车前草15 g,白鲜皮15 g,地肤子15 g,柴胡15 g,泽泻15 g,黄芩9 g,黄柏9 g,苍术9 g,龙胆草9 g,甘草6 g,木通6 g。

1.2.1.2气血不足型:此型皮肤瘙痒时轻时重,劳累后加重,伴四肢乏力,纳呆,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当益气养血,润肤止痒。方用党参15 g,黄芪15 g,茯苓15 g,熟地黄21 g,当归21 g,白术9 g,白芍9 g,蝉衣9 g,防风9 g,甘草6 g。

1.2.1.3血虚肝旺型:此型表现为皮肤干裂,瘙痒,脱屑,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心烦失眠,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治当滋补阴养血,平肝止痒。方用当归15 g,生地20 g,枸杞12 g,白芍15 g,15 g,何首乌15 g,天花粉15 g,防风12 g,柴胡9 g,钩藤12 g,丹参15 g,甘草6 g。

1.2.1.寒束表型:此型冬季多发,睡前或遇冷风时瘙痒尤重,皮肤干燥粗糙,鼻流清涕,肢冷畏寒,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治当解表散寒,祛风止痒。方用茯苓15 g,柴胡10 g,白芍15 g,蛇床子15 g,前胡10 g,薄荷10 g,蝉蜕12 g,白芨15 g,桂枝15 g,羌活10 g,川芎10 g,麻黄9 g,荆芥9 g,党参15 g,甘草6 g。

1.2.2西医对症:予抗组胺、镇静、改善皮肤营养及补充维生素治疗。扑尔敏4~8 mg,酮替酚0.5~1 mg,维生素C200 mg,维生素B11O mg,维生素B62O mg,维生素E100 mg,谷维素2O mg,每日l~3次,与中药同服,15天l疗程,共治疗1~4个疗程。

1.2.3局部用药:内治同时,配合局部外用药,予醋酸曲安奈德尿素或哈西奈德溶液,每日2次,局部涂擦,涂擦仅在发病1周内使用。

1.3疗效判定标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相应标准。治愈:瘙痒及继发性皮损消失。显效:瘙痒明显减轻,不影响工作和睡眠,皮损大部分消退,停药半年内不复发。有效:瘙痒减轻,时影响睡眠,皮损部分消退,停药后半年内复发。无效:瘙痒程度基本同前,皮损无变化[3]。

2结果

本组38例患者经治疗治愈14例,显效11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86.84%,无效3例,在治愈患者中,疗程最短10 d,最长6周。

3讨论

皮肤瘙痒症归属于皮肤病学的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多是由于激素水平生理性下降、皮肤老化萎缩、皮脂腺和汗腺分泌功能的减退使表皮角质层中水分减少,皮肤干燥 ,缺乏皮脂滋润、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刺激而致病[4],通常采取抗组胺药配合维生素治疗,起抗变态反应作用,但很难达到理想疗效。祖国医学认为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属“痒症”、“阴痒”、“痒”范畴,病因多由风寒湿热蕴于肌肤,或血虚肝旺、生风生燥、肌肤失养或胆肝湿热下注,或感染滴虫毒邪,或病久脾虚、肝肾不足,或冲任不调、兼因湿热内蕴所致[5]。根据临床证候特点,区分为湿热内盛型、气血不足型、血虚肝旺型、风寒束表型辨证论治,方中桂枝、白芍、麻黄祛风散寒、调和营卫;柴胡、龙胆草、黄芩清泻肝胆湿热,黄柏、苍术清热燥湿,泽泻、车前草清热利湿;当归、生地、白芍、何首乌滋阴养血,钩藤平肝止痒;党参、黄芪、白术健睥益气,熟地黄、当归养血润肤。本文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中医分型论治、内外兼施能显著提高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疗效,降低复发,可供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光德,王坤山.中西医临床皮肤病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l996:280-284.

[2] 朱学骏.现代皮肤病性病诊疗手册.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122.

[3] 吴少祯,吴敏.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64.

皮肤科医生论文范文9

关键词:色素性肌肤;美白;黑色素

中图分类号: R3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4-110-2

0 引言

在一次次掀起的各种高科技市场概念浪潮后,科研人T将视觉转向了天然植物的深度研究和应用上,消费者也倍加追崇天然来源的化妆品。传统中医博大精深,为研制新型美白功效成分提供了依据,也为建立功效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理论支持。应用中医思想开发药用植物美白产品,用现代科技研究功效机理,进行安全性评价,不仅让产品更安全、更有效,而且蕴含深厚的传统医学思想,将是民族品牌提高竞争力且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方向。

1.1 色素性肌肤的现代皮肤学理论

1.1.1 黑色素形成

黑色素的形成机制为,黑色素细胞内的酪氨酸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受环境中多种因素的影响,氧化多巴醌多巴色素5,6-二羟吲哚、吲哚-5,6-醌等,最终转化为黑色素颗粒[1]。酪氨酸酶活性是影响黑色素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最新研究发现,存在体内的内皮素(ET-1)对黑色素的形成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内皮素及其受体是黑素细胞成熟分化时有效的促进因子。耿建军[2]等人进行了内皮素(ET-1)对羊驼皮肤黑色素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ET-1能诱导皮黑色素增殖、树突增长,使黑色素合成增加。

随着科技的发展,近年来,有学者进行了药用植物成分从基因水平上抑制黑色素形成的研究。Lee M H等[3]报道发现中药spatholobus suberectus dunn中的有效成分紫铆黄酮,可以抑制酪氨酸和酪氨酸相关蛋白( tyrosine related proteins, TRP1、TRP2)的活性,并且转录编码酪氨酸 TRP1、TRP的 mRNA也受到抑制。

2009年, Kim J H 等[4]报道一种提取自黄芪属植物含甲醇的精华毛蕊异黄酮,可抑制蘑菇酪氨酸酶活性,而且在链球菌培养基中有对黑素细胞合成的抑制区域。更重要的是,它可减少细胞色素a的合成,抑制黑素细胞基因的表达,并且未表现出细胞毒性。

此外,最新研究发现,黑色素从黑色素细胞到角质成形细胞的膜间传递,黑色素在角质成形细胞中的分布情况、黑色素代谢出体外都是影响肤色的原因。从茵陈蒿花中提取有效成分,可以保护细胞[5];大枣中提取的活性多糖具有防止黑色素群的生成,并加速黑色素及时排出体外。

1.1.2 抑制黑色素途径

根据现代皮肤学理论认为的黑色素形成过程和黑色素分布、代谢机理,抑制黑色素途径应该包括:①抑制内皮素-1、内皮素-2的生成;②抑制内皮素对黑色素形成、分化的促进作用;③抑制酪氨酸酶活性;④抑制黑色素向角质成形细胞的传递;⑤改善黑色素在角质成形细胞中的分布;⑥加速黑色素代谢,及时排出体外。

1.2 传统医学理论

中医认为,皮肤颜色、光泽是脏腑气血的外在表现。《黄帝内经》中有“有诸内必形于外”的论断。《山海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古代中医名著中均有关于中药化妆品的记载[6]。大量针对色素性皮肤问题的古方中,常用中药大多为清热、解毒、凉血、燥湿、活血、祛风类的药物。如《千金方》的“桃花丸”与《普济方》中的“桃仁散”均有活血化瘀的桃花、桃仁等药物。

2 药用植物

2.1 美白药用植物成分分析、药性、药理分析举例

随着现代植物提取、分离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植物来源美白成分被开发和利用。将几种较多见的具有美白功效的药用植物提取物进行成分分析,并从传统医学和现代皮肤学的不同角度对其药性和功能分析,如表1所示。

2.2 药用植物美白剂组方实例

《理瀹骈文》中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而能补内治之不及此也”。药用植物的药理、药性及组方思想同样可用于外用产品功效体系的建立。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肝藏血,而主疏泄,均与皮肤养颜有密切关系。常见的色素异常皮肤问题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并系密切,主要分为:肝郁气滞、脾虚湿盛、肝肾不足、气虚血瘀几类。

美白功效类药用植物主要以活血类为主[7],如桃花、赤小豆、红花、黄芩、大枣等。根据色素异常问题发生的类型,进行配伍,建立复方美白功效体系。组方配伍思想主要有:理气活血、祛湿化浊、滋阴补肾、补血益气、清热散结。

现代皮肤学理论对抗黑色素,主要通过选取具有清除自由基、抑制内皮素生成、抑制酪氨酸酶活化、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细胞保护、加速黑色素代谢等功能的成分,作用于关键靶点,减少黑色素生成,加速黑色素代谢。

通过传统医学“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建立以理气活血为基础,辅以祛湿化浊、滋阴补肾、补血益气、清热散结等组方思想的药用植物功效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的色素问题进行辨证施治。同时,该功效体系中各成分又能作用于现代皮肤学理论的对抗黑色素的关键靶点,达到“标本兼治”。

3 结论

以传统中医组方思想为基础,针对肝郁气滞、脾虚湿盛、肝肾不足、气虚血瘀等类型的色素性皮肤问题,选用调节气血为主的药用植物,辅以理气活血、祛湿化浊、滋阴补肾、补血益气、清热散结的成分,形成调理肌肤健康为根本的药用组方。将组方药用植物通过现代化提取、分离技术,得到对抗黑色素形成和加速黑色素代谢的药用植物精华,该复合物抗氧化性能,优于各单方组分,应用于美白类护肤品中,效果明显。

4 展望

药用植物种类繁多,自古至今,积累了大量的名方验方,如何将古方应用于现代化妆品的开发,不是简单的照搬,以传统医学思想为指导,利用现代科技,对古方进行成分分析,找出其作用机理;同时,通过复合组方各成分的协同增效,发现更多的解决皮肤问题的功效体系,以满足人们对天然成分产品的诉求。

参 考 文 献

[1] An S M,Koh J S,Boo Y C.Inhibition of melanogenesis by tyrosinase siRNA in human melanocytes[J].BMB Rep,2009,42(3):178-183.

[2] 耿建军, 张杰.内皮素-1(ET-1)对羊驼皮肤黑素细胞增殖和黑素生成的影响[J].畜牧兽医学报,2011,42(7): 932-938.

[3] Lee M H,Lin Y P,Hsu F L,et al.Bioactive constituents of Spatholobus suberectus in regulating tyrosinase- related proteins and mRNA in HEMn cell[J]. Phytochemistry,2006,67(12):1262-1270.

[4] Kim J H,Kim M R,Lee E S,et al. Inhibitory effects of calycosin isolated from the root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on melanin biosynthesis[J].Biol Pharm Bull,2009,32(2):264-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