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影视语言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3 15:10:55

影视语言论文

影视语言论文范文1

[关键词]《毕业生》;张力;含混;镜头;节奏

《毕业生》是一部著名的美国老片,无论是男主人公的扮演者达斯汀,霍夫,还是片中的插曲之一“寂静之声”,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缓慢的潜水,飞驰的车轮;迟疑的眼神,奔跑的背影;最初的迷茫,后来的坚定;前期的停滞感,后期的行动感,影片用独特的声画效果,不断变换的叙事节奏,讲述了大学毕业生本杰明以及他所代表的一代年轻人的一段成长经历。

影片出色地运用了“张力”等手段,通过表意“含混”的电影语言,让观众在不断重构新的期待视野的过程中,能动地参与到对影片的解读当中。在这里,我们不妨借用一下“张力”和“含混”这两个英美新批评的概念。“张力”理论是由新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艾伦,泰特提出的,最初只是用来分析诗歌语言,后来也常被用于对其他文学形式或语言的分析。“含混”则是新批评的另一位代表人物燕卜荪所提出的一个概念,旨在强调语言强有力的表现力在于其意义的复杂多变。

泰特在他的《诗歌中的张力》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张力”理论,他认为“好的诗歌是内涵的极致和外延的极致的结合,是其中所有意义的统一体。”所谓“内涵”,是指词的暗示意义或感彩,“外延”则是词的字面意义或词典意义。泰特把“内涵”(intension)和“外延”(extension)两个词的前缀去除,生造了一个新词“张力”(tension),用它来指代好诗所具有的一个共同特。他解释说,在诗歌中,“我们所能得到的最深远的比喻意义并不会妨碍字面陈述的外延。或者我们也可以从字面陈述开始,一步步深入隐喻的复杂内涵:在每一步,我们都可以停下来说明已理解的意义,而在每一步,意义都会是连贯的。”换句话说,一部好的作品,它的表层意义和深层含义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外延和内涵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张力”引出了作品的终极意义。而在这个过程中,外延相对稳定,内涵则由于每个读者或观众自身的理解和认知能力的差异而不尽相同。

与“张力”的概念类似,燕卜荪在他的《含混七型》一书中这样解释“含混”:“‘含混’本身可以意味着你的意思不肯定,意味着有意表示好几种意义,意味着可能指二者之一或二者皆指,意味着一项陈述有多种意义。”燕卜荪的“含混” (ambNuity)一词有时候也被翻译成“复义”,“复义的运用可以使作品的内容更为丰富,产生更强烈的效果。显而易见,复义因此能使作品的表现力达到相当丰富的程度,它可以使语言活动方式中潜在的意义得到充分的表达,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相对于自然语言和文字语言,电影语言是更具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它“是一种比自然语言和文字系统更为复杂的系统。自然语言的媒介是语音;文字语言的媒介是痕迹;电影语言的媒介则是声音与连续性影像形成的联合体。”在影片《毕业生》中,导演就是借助画面、声音以及节奏等制造出电影语言的“张力”和其意义的“含混”,不仅使得影片极具感染力,也带给观众丰富的联想和无尽的回味。

一、镜头的设计

“声――画”或者说“镜头”是构成电影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影片的一个独到之处就是声音与画面的巧妙结合。无论是对影像的选取,还是对声音效果的处理,都凸显着影片的深层结构意义。注重深层意义的传达是包括电影文学在内的现代文学的总体发展特征,这种深层意义往往借助隐喻、暗示、象征等手段来得以表达。在《毕业生》一片中,导演就大量使用了隐喻和暗示,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对和水有关的一些事物和行为的着意表现,包括鱼、鱼缸、游泳池、潜水等。

在影片中,水的“外延”即字面意义是确定的,而水的“内涵”即比喻或象征意义则含混多变。比如,水的流动性象征着内心价值的波动,社会文化和道德规范的不确定,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大背景。《毕业生》拍摄于1957年,讲述的是大学毕业生本杰明――一个来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青年的成长历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正值传统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分崩离析,知识分子尤其是年轻人精神世界动荡不安的时期。苦干没有出路,为了寻求宣泄,一些年轻人酗酒,吸毒,沉迷于各种形式的自我放纵,走上了一条反文化、反传统的道路,他们就是所谓的“垮掉的一代”。男主人公本杰明虽然不是反文化、反传统的极端典型,但他身上也有不少“垮掉的一代”的烙印:价值观的缺失,精神上的危机,行为上的放纵和觉醒后的叛逆。

如果把现实生活比喻为水的世界,那么本杰明就好比是水里的一条鱼。本回到家后第一个镜头的背景就是他卧室里的鱼缸。当本正坐在鱼缸前发呆迹他的父母走了进来,劝说他下楼去参加为他准备的毕业晚会。被迫下楼周旋的本没过一会儿就逃回了自己楼上的卧室。这个阶段的本,涉世未深,思想单纯,还不具备“躲进小楼成一统”的独立和潇洒,他渴望融入成人社会却又对其功利庸俗的一面深感厌恶。这迹镜头里又一次出现了鱼缸的特写,愁眉不展的本呆呆地看着游来游去的鱼,似乎是在羡慕那种如鱼得水的轻松。在成人的世界里,本渴望有独处和自由的空间,却只能躲在小小的卧室,忍受被禁锢的窒息。即使这个小天地也并非安全的藏身之处,因为紧接着在这里上演的一幕,就是他陷入罗宾逊夫人设下的圈套的第一步。在这段影片里,鱼缸及其产生的联想意义足以表达本的内心活动和外部处境:狭小的栖身之地,与外部世界的隔绝,有限的空间和自由,逆来顺受的不得已,精神和行动上的桎梏等等,观众们尽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揣摩鱼和鱼缸在这里的“外延”和“内涵”,从具体的事物中挖掘出抽象和更深层的含义。

接下来,影片又通过一个放大了的鱼缸――游泳池来暗示本的心态和处境。在他的21岁生日会上,本被迫在父母的安排下为来宾作潜水表演。当父亲在门外再三请他出来迹身着潜水服的本犹豫不决,神色茫然,他请求和父亲谈一谈却被后者置之不理,当本不得已一步步走向泳池的时候,透过潜水镜,他看到的是父母亲欢快夸张的手势和表情,听到的却只有自己沉重和压抑的喘息。当他终于沉到水底,外界的喧嚣逐渐褪去,耳边只有自己的呼吸;世俗的现实好像变得遥远,周围只有水的清明,本终于可以享受到片刻的安宁。但这种安宁却是如此短暂,又如水一样虚幻。站在池底的本,面无表情,只有流动的水暗示出他内心的波澜;水底的“寂静无声”反衬出他的“躁动不安”。在这里,影片突出了“静”这一特殊的音响效果,通过周围的“静”与本的“声”的强烈对比,制造了一种静谧思虑的氛围,让观众在本无奈的喘息声中,倾听到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反抗之声。在水下的片刻,本似乎也更真切地听到了自己心灵深处的呼声,想清了 现实,决定用精神交流之外的另一种方式来寻求解脱,宣泄冲动。自此,本彻底陷入了与罗宾逊夫人的不伦之恋,以一种离经叛道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与众不同”。

无论是鱼缸还是游泳池,都和“水”紧密相关。“水”在这部电影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它可以无形也可以有形,自由流淌又时常被禁锢,时而无声时而有声,既单纯又多变,透过这些水的特性,观众可以产生种种联想:无序和有序,自由和禁锢,顺从和反抗,纯真与世故。“水”所蕴涵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有时相互关联,有时又彼此悬殊。这种具有“张力”的“含混”的电影语言一方面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地揭示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寓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观众尽可能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影片的主题。

除了“水”之外,影片中出现的加州金门大桥、飞驰的红色法拉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也都包含着丰富的内涵。看到这些画面,熟悉美国政治文化背景的观众会产生特定的“期待视野”,从而充分地理解主人公的种种行为和表现。比如,本的恋人伊莱恩就读的伯克利分校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发源地,1964年在这所大学兴起的言论自由运动改变了一代人的政治和道德看法。此外,嬉皮文化、反越战运动、回归自然文化等也都是从这里开始。在美国历史上,伯克利大学的形像就如同一个敢于对抗权威的叛逆青年,而这正是转变之后本的写照。本在意识到自己的真爱是单纯的伊莱恩而不是其浅薄的母亲罗宾逊夫人后,决心结束和罗宾逊夫人荒唐的不伦之恋,并只身一人来到伯克利大学请求伊莱恩回心转意。本在这时所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和执著追求的勇气和伯克利大学所代表的精神不谋而合。

二、节奏的安排

如果说镜头注重局部和细部的刻画,那么节奏则从整体上传达着人物的情绪和影片的主题。作为电影语言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节奏是利用声音和画面等媒介的综合表达。它“是一部电影的主宰,是将各种综合艺术中各个部分与环节集合在一起的力量。”相信很多观众在看完《毕业生》之后,印象最深的一幕一定有加州大桥上本驾车飞驰而过的镜头。得知伊莱恩将于别人结婚,本不顾一切地前去阻止婚礼,想要追回自己的心上人。从这里开始,影片的节奏开始加快。而在此之前,影片在节奏上一直给人以一种停滞感。本涣散空洞的眼神,心不在焉的对答,逆来顺受的态度以及行动上的迟缓,让观众时刻能感受到他思想上的焦虑、茫然以及微笑背后的紧张情绪。而到了影片后半部,疾驰在路上的轿车,通往教堂的奔跑,加快的语言节奏,一连串的有力行动,则表达出一种急切与紧迫感。经历了思想上的觉醒和转变的本此时变得果断坚定,主动反叛,不畏世俗观念,节奏上的由缓到急,展现了本前后N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

但是在影片的结尾处,当本和伊莱恩逃出教堂,随着一辆公车绝尘而去的时候,影片的节奏又开始放缓。观众看到的是,全车人都把好奇和不明就里的眼神投向了车上的这两个不速之客。经历了短暂兴奋的两人,先是相视一笑,继而沉默不语,泪眼朦胧。拼尽全力得来的自由,却没有换来预期的狂喜。相反,随着汽车从观众的视线中逐渐远去,男主人公似乎又要开始一段未知的旅程,新的问题也随即到来:飞奔的车轮将把他们带向何方?前途迷茫,爱情迷茫,等待他们的又将是什么?在爱晴的小课堂和人生的大课堂上,他们何时才能成为合格的毕业生?至此,整部影片的节奏由缓到急再到缓,引导着观众情绪经历着从茫然到希望再到茫然的循环。

节奏在形成影片风格的同时也在制造着“张力”,传达着表面和深层的涵义。在表面节奏滞缓的前半段,观众能感到主人公内心深处仿佛有一根绷紧的弦,他时刻处在焦虑、矛盾、彷徨、迟疑中。终于有一天,在意识到自己的真正理想后,反抗的决心和追求真爱的勇气喷涌而出,他变得急切、热情、冲动、义无反顾。然而,到了故事的结尾,在经历了“抢婚”和“逃婚”的刺激性场面后,主人公的情绪犹如火山喷发之后再度陷入平静,也许就此永远失去活力,也许是在酝酿着下一次的爆发。

在节奏和音效的处理上,值得一提的还有影片的插曲“寂静之声”。这首歌曲调清新,节奏舒缓,歌词寓意深刻,十分契合影片的主题。导演极为巧妙地三次使用了这首插曲。第一次是在片头,随着刚下飞机的本踏上了出机场的步行电梯,歌声响起。在这个长度为1分半左右的镜头里,始终只有本一人以及他身侧一无装饰的白色墙壁,似乎意味着本即将踏上人生第一段未知的旅途。此时的本正如歌词所述“在无尽的梦里我一个行走,在圆石铺成的狭窄街道”。略带陇郁的歌声唱出了本内心的茫然与无助。接下来,当本一度放纵自己,沉迷于和罗宾逊夫人的肉体之欢时,“寂静之声”再度响起:“人们聊天而不谈心,用耳朵听而不用心聆听,人们创作出歌曲却无人同唱,没人敢打扰这寂静之声。我说:傻瓜,难道你不知道,寂静像癌症一样蔓延。”为了摆脱孤独却陷入更深的孤独,本迷失的痛苦和无奈全在这低吟浅唱之中。到了影片的结尾,本终于赶到教堂,和伊莱恩逃出婚礼时,同样的旋律又一次响起。而这时,不同的观众也许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本是决心冲破黑暗,打破寂静,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人生呢?还是如歌词所言“先知们的预言都已写在地铁的墙上和房屋的大厅里”,徒劳的努力和抗争之后,一切都将归于黑暗,归于寂静,因为一切早已注定?同样一首歌,在不同的场景出现,却传达着不同甚至相反而又与当时的情境极其切合的深意,既具“张力”又产生“含混”,相信这首感人至深的歌曲也是影片成功的关键所在。

影视语言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语言输出理论认为语言习得过程应该是一个输入与输出的双向过程,二者结合才能提高学习者第二语的流利程度和准确性。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恰当开发英美影视材料能够开辟一种学生熟悉的、更加多元、有趣有效的语言输入环境,激发学生英语认知资源的主动输出,形成听、说教学的良性循环和相互促进。将英美影视材料合理融入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达到教学目标的有益尝试。

一、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通知》(2004)明确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教学内容不再仅是语言知识的输人,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跨文化交际等也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优秀的英美影片融画面、声音、动作和故事于一体,以最直观和生动的方式展示了英美国家特定时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等各方面。那么,开发适宜的英美影视材料补充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正是把英语语言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等主要内容融人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中的有益尝试。

将影视材料运用于教学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欧美国家的语言课堂上。在我国,从二十世纪末开始才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至今为止,英语影视片多用于英语专业视听课。面对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仍普遍存在重输人(听)、轻输出(说)的现状,有必要以语言输出和语言输入理论为指导,进行开发英美影视教学资源,以最终达到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均衡发展的研究。

二、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理论

(一)语言输入假设与语言输出假设

克拉申(krashen)于1985年提出语言输人假设,认为理想的语言输人应具备可理解性、趣味性与关联性和足够的输人量等特点。他尤其认为语言习得的关键是学习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人”即略高于其现有语言技能水平(i+1);当学习者能够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同时可理解的输人又达到足够量时,语言习得就自然发生。语言输人(假设)理论同时还认为语言输出只不过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输人来源,在习得中不具备什么作用。

但swain等研究者认为克拉申的理论过分强调了输人而忽视了输出的作用。swain根据加拿大法语沉浸式教学结果提出输出假设,指出可理解的语言输人经过学习者内部机制处理后,并不能完全内化为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只有当学习者受到推动输出语言后,才算完成了学习的全过程,才有可能使自己的二语水平获得全面提高,达到二语使用的准确性和流利性。

(二)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输人与输出过程好比一根流通的管道,两头都要通畅。有学者运用信息处理方法,对输出假设的语言认知心理现象进行了论证并得出结论:理解性输出认知系统需要大量的专门输人以建构相应的系列知识;理解性输出将陈述性知识转变为产出性知识,对强化语言流利性起到了直接的作用;理解性输出激发语言习得者运用输人材料产生新的陈述性知识。换句话说,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输人与输出相互关联、缺一不可;输人是输出的必要条件;输出增强了输人的可理解性,激发了学习者对更多语言输人的需求,使他们反过来创造性地产出更高层次的语言输出,从而形成输人与输出的良性循环和相互促进。

三、英美影视素材是可开发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资源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听和说的积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情感、情绪等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克拉申也指出第二语言习得的成功与否与许多情感因素有关,如焦虑越少,学习者获得的语言输人越多,在短时间内习得效率更高。大学英语听说课一直是大多数学生颇感头疼的一门课,那么,教师如何改变以往“重知轻情”的教学,降低学生的情感过滤程度,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使其在一种开放和吸收的心理状态中接受所输人的语言材料是我们要解决好的问题。英美影视材料正是融艺术性、趣味性和生活性于一体的直观立体学习材料,能够以画面、语言、音乐的复合刺激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潜能,使听说变得轻松,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课堂参与和课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营造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和真实的习得情境,促进提高学生扎实的听说基本功

语言学习离不开真实的语言环境,英语的听说尤其需要语言环境。将英美影视材料应用于教学中正好弥补了中国学生学英语缺乏语言环境这一不足,营造良好的习得情境。首先,在观看英美影视时,片中具体的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帮助学生通过语境假设和推理正确理解听力材料,尤其当视听材料中说话人的言语表达模糊或使用了双关、反语、隐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时,具体语境使影视材料成为一种可理解的语言输人。其次,大量持续纯正、标准的语言输入使学生的语音、语调逐步标准化,并习惯真实交际中语音节奏的变化,自然习得多种丰富地道的语言表达方式,促进提升学生扎实的听说基本功。

(三)创设相关主题听说的理想输入输出条件,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大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模式”,即选取与学生有关的校园和社会生活话题,以主题为单位,抽取最佳语言样本进行单元教学。这种教材具备趣味性与关联性,符合理想语言输人特点。而教学中补充的恰当影视材料又进一步使学生有可能得到足够量的语言输人,使他们能够围绕主题教学从不同侧面以相关的语言信息来不断加深并扩展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提高其语言习得成功的可能性。

同时,根据swain输出(假设)理论,语言输人与输出二者结合才能够达到学习者二语的流利程度和准确性。教学中所选的影视材料作为一种有趣语言输人的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英语认知资源主动输出的有效手段,因为其内容与学习生活相关而有可能帮助学生迅速激活回忆、打开信息库建立知识联系,进而主动语言输出。因此,影视材料的融人为教学中输出输人活动的共同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形成听、说教学的良胜循环和相互促进。

(四)开辟最直接的文化输入渠道,排除听力理解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因此,学习一种语言不可能不学习它的文化。而“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社会环境、思维及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我们的社会文化图式即人脑中关于“文化”的“知识结构块”也不。那么,学生通过已存于头脑中的关于“文化”的知识组织模式来感知和理解人类社会中各种文化现象时就会产生差异。在教学中,通过影视这种包罗万象的文化载体和最直接的文化输人渠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自然就减少了在听力理解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的不全面而导致的理解偏差和错误。

四、英美影视教学资源的开发策略

学生能够进行口语实践活动的主要渠道就是课堂。而学生常常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缺乏让他们把所学语言知识应用于各种交际场合的机会。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设计成各种社交场合。要保证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了解一定的电影知识、把握所带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还需要开发选择优秀的英美影视材料补充进课堂。具体来讲:

(一)选用的影视材料应思想内容健康、语言质量过关

健康的思想内容,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对其积极正面的引导;语言规范标准、声音清晰的材料,则利于学生练习视听和摹仿。

(二)影视材料难易程度应恰当把握

克拉申以 i+1来定义语言输人的难易度,i指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i+1指语言发展的下一阶段,1是当前语言知识与下一阶段语言知识间的距离。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属于i+1水平的语言材料时,才能对其语言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以认知负荷理论来分析,由于学习材料的呈现要求学习者在多种离散的信息源之间分配注意资源,而学习者注意资源的有限性使他无法以语言系统和图像系统同时去辨认、加工和储存信息。如果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比较高,或者目标内容相对容易时,注意力中还有空间,学习者可以同时通过语言模式和图像信息去理解内容;如果目标内容比较难或者学习者语言水平比较低,则其无法同时注意内容和语言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他更倾向于借助图像信息来理解内容而不是用语言形式来理解。因而,选材难易度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影视材料语言输人(听)的效果进而影响输出(说)活动的有效进行。

(三)截取多个跟主题相关的片段而非选择某个整部影片进行教学

依据克拉申语言输人(假设)理论,为保证语言材料是有趣的、与学生学习生活关联的、足够量的和可理解的,教师应立足于听力教材,针对教材每个单元,精心选择多个影视材料,只截取并集中每个材料中与所学单元主题相关的片段在课堂播放。因为影视本身不是为语言学习而创作的,更不可能简单针对某个话题。当我们进行听说教学时,考虑到课堂时间紧,教学任务重,而每部影片话题涉及范围广,对话内容宽泛等实际问题,如果能够从不同影视材料中精选与教材话题相关的多个片断,进行相关内容集中视听,将有助于开展课堂听与说的练习,训练学生良好的听解能力,提升口语表达的流利程度及准确性。

五、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课前,要求学生必须查阅影片所涉及的相关历史、地理和文化等背景知识。如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四单元选用“阿甘正传”、“幸福在敲门”的片断及奥巴马胜选演说录像等有关美国梦题材的影视材料,其中“阿甘正传”故事情节就贯穿了美国50年代到80年代几十年发生的诸多重大政治、文化事件。

在视听前,向学生强调和补充重要文化背景知识并分析涉及到的难句、词语、但语等。如上面例子中,教师可添加“美国梦”这个词的来历、定义、内涵及发展,包括影片中的经典对白。其次,向学生下发已设计好的视听前问题,使其展开小组讨论,激活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图式,从而帮助学生对视听内容进行有效预测。在视听时,应注意将当次课堂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及重点以问题形式罗列出来。若需学生重点理解或是难点,还可重放片断要求学生边视听边做记录,以便于视听后讨论。在视听后,注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语言输出活动的积极性,设计包括问答、内容总结、提要复述、角色扮演、观点辩论等多种形式的口语活动。

影视语言论文范文3

【关键词】视听思维 教学践 同步化 新媒体

《视听语言》作为影视编导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在整个影视编导类本科教学体系中起着基石的作用。此课程通常开设在本科教学的低年级阶段,也就是一、二年级,其目的是通过“视听语言”这种以视听为媒介的叙事规律的研究和学习,架构起电影化的艺术思维模式,为高年级阶段进行专业主干课程及实习实践打下基础。

就目前《视听语言》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教材体系多样,着重点不一,理论教学比例重于实践教学内容,导致授课方式局限于教室内的单向知识传授,课程考核办法大多为书面笔试。如此一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多流于对概念和规律的熟知,很难具体到现实的运用和操作环节中。笔者通过具体的教学和实践,思考《视听语言》课程在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过程管理中的新探索。

以建立视听思维为核心的教学设计

《视听语言》课程是对以视听呈现为媒介的叙事语言规律的研究,[1]其研究对象为图像和声音。因此,教材的编著可以从图像和声音这两个要素出发,从不同角度进行内容的划分,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教材从电影的诞生到现代科技的运用、从场面调度到表演的风格、从艺术特性到意识形态几乎囊括了影视研究的各个方面。这种教材的罗列可以称得上是面面俱到,满足了入门者对电影基本面貌的了解。但是在授课过程中,为了涵盖众多的知识点,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容易向理论课时倾斜。但是作为影视专业本科生,从入学之初就已经接受了相当程度的专业训练,特别是对影像的理解有了一定的形象思维,因此,与视听语言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概念并不是该课程授课的重点。如何连通之前的理论与影像间的关系,把学生已有的影像思维架构起来,形成自有的视听思维模式才是《视听语言》课程的核心。

笔者在参与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院校传媒与影视艺术类专业精品规划教材《视听语言》的过程中,着重将影像的构成和影视剪辑作为本课程的授课重点。影像的构成包括了画面、声音的具体划分、特性特点、使用方法等;剪辑包括了剪辑与轴线规律、剪辑原则和剪辑方式等内容。这些内容,连接了该课程之前学习的理论课程,如《摄影基础》,将所指的静态画面作为一个个意义点,通过和课程内容相匹配的理论内容进行情景练习,逐步带领学生进入文字思维模式到影像思维模式的转换。

从课程本身的教学目的出发,道破惯性文字思维模式,形成影视思维,最终落实到实践创作是《视听语言》课程的核心。“文字的特点是空间成点、时间成线的线性思维方式,同时它又是抽象概括的思维方式。电影、电视等视觉形象的思维方式是可闻可见的四维的思维方式(立体的空间+时间=视听的运动)。”[2]比如,同样要传达朱自清先生的《春》中一段:“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文字所呈现的符号内容在我们的脑海中是逐一出现的,随着文字的进行,在一个句群结束后在脑海中形成自己对于文字描述的画面形象。用影像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设置公园的场景:在自然光下,翠柳、柳枝上驻停的小鸟、着红裙玩耍的儿童,三个表意画面及连接,以一个整体的信息传递给观众,观众在看的同时内心的体验是随之形成的。由此可见,与文字思维模式不同,一个画面中可以呈现出多种信息符号,影像对创作者的表达更具有直接性、立体性和空间性。

从文字思维模式转换到影像思维模式除了课堂上讲授的理论内容之外,需要实践环节的训练和巩固。笔者认为,思维方式的转换不能单纯地从文字到影像,或者从影像到文字。比如,对经典影片的文字性转化,或者通过文学经典转化为影像内容的训练,因为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配合其他文学创作、影视赏析、拉片等基础课程,可以使学生建立转化思维模式的意识。《视听语言》课程需要在转化意识的基础上巩固基本知识要点,实现具体的视听语言实践操作,使学生形成视听化的创作习惯,为以后高年级的具体专业主干课的实行奠定基础。因此,《视听语言》课程的理论内容和实践环节的具体设置、手段与方法是实现教学效果的必要因素。

同步化教学的实施方法

1.突出重点、侧重实践,用实践操作连接基础知识点

《视听语言》课程是“从最基本的视觉元素开始,一直到声画关系,内容涉及影视创作中的各个重要概念,它将各门专业课的内在联系串接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脉络”[3]。笔者认为,不能将《视听语言》课程作为一门单纯的理论课程进行,授课教师和学生不能把力气平均分配到视听的构成、语法和修辞上,而应通过和理论相匹配的实践环节串联影像的要素、构成等基础知识点,同步设置相应内容巩固基础概念,通过大量的剪辑练习、主题短片创作,实现思维模式的转换。

2.以小组为教学单位,融入团队理念

影视编导的工作特点除了个人能够承担相应的工作需求之外,需要每一位成员具有强大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由于工作的特性,每位参与者不仅要发挥自己的优势,还需具备一定的美术、写作、策划、统筹、演讲的能力。按照行业的要求,在课程进行之初学生按照人数分为每组不少于4人的小组。在理论课程进行中以组为单位就座,以便圆桌式教学,达到活跃课堂氛围、增进师生交流、产生合作式学习的愉快教学环境;在实践课程中以组为单位进行,小组成员可以相互磨合、取长补短、共同探讨,特别是外出拍摄中学生可以相互关照,保证安全。

3.同步设置理论与实践内容,架构视听思维通道

课程设计的同步化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重点。在理论课程中除了绪论和视听语言艺术特性等基础内容不需要实践操作外,画面、声音、剪辑等知识点必须匹配相应的实践内容。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相互交替,不同理论知识点内容讲授不累计、不连续,一个理论部分讲解完毕就进入实践环节,再一次理论课程开始之初总结上一次实践内容,这种循环教学法保证了学生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与运用。

在画面部分的理论讲解中分为画面与构图、镜头与景别、色彩与影调三部分,按照实验特点,画面部分的实践按照三次实验内容的不同,均分为两个步骤进行:经典影片片段分析和模仿,针对模仿内容进行文本分析。画面部分的实践属于个人设计性实验,考查学生的影片积累量、分析写作、拍摄等能力。

声音部分的学习包含了人、音乐、音响和声画关系等四个部分内容,实践环节设计为声音和声画关系两个部分,均为设计性实验。声音的实践内容包括人声、音乐和音响,学生可根据实验要求选择以个人方式在经典影片中找出相应片段并作出分析;或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置一段场景并拍摄成短片,提交相应的文学脚本、故事版、小组分工明细等文案。从声音部分的实践环节开始,逐步带领学生进入小组创作的环境中,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案写作、分镜脚本划分、分工统筹等能力。

剪辑在《视听语言》课程的教学中属于重点内容,除了概念容易混淆外,在实践中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要求对学生也是一种挑战。剪辑内容的实践环节包含了轴线规律和剪辑两部分内容。轴线规律因为空间转换和变化的因素成为教学难点,需要每位学生在实践中按照不同类型的轴线逐一进行情景拍摄;剪辑部分的实践环节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个人完成经典影片片段的剪辑分析,拆分镜头重新排列并作文字说明;或以小组为单位设置情景,构思撰写故事性较强的分镜头稿本,并拍摄具有一定动作性的镜头,编辑中体现画面和声音的多种剪辑方式并制成短片。截至剪辑部分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视听语言的各个要素,对影视作品的创作形成了一定的理念,特别是影视的工作流程、文本与影像的关系、团队化合作有了概念。

4.以行业规范为考核标准,树立创作意识

按照理论与实践内容的匹配教学方法,《视听语言》课程期末的考核重点是展示影像、声音中的各个要素,体现综合编辑思维与创作。这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创作一部视觉流畅、意义连贯、体现视听语言思维的短片。这种考核形式借鉴了影视行业中的基本要求,需要创作者提供文本、分镜、故事版、分工等文案,每位参与的组员根据自己的分工工作撰写相应的编导手记,并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学现场或组织专门的影展进行展示。这种考核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侧重理论概念的纸质考核模式,“《视听语言》课程涉及的不仅仅是理论概念和文化知识,更多的还是运用理论知识研磨具体作品,并最终运用于实际,为最后的创作实践作准备。”[4]按照行业规范,对参与者从文案、策划、统筹、拍摄、制作、表达等进行全方位的要求,帮助学生尽快形成视听思维,使其融入行业发展。

借助新媒体平台的课堂延伸

《视听语言》课程的内容包含了课堂内的理论讲授和课堂外的实践操作,考核的形式也属于师生面对面的观摩和评价。这种单一面授、一遍过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新媒体时展的要求。

1.研发精品课程平台

结合传统课堂授课形式,研发微课、慕课课堂,不仅能够丰富授课方式,同时可将视频资源特别是学生作品进行线上共享,方便学生的学习、管理和评价,有效实现师生的互动和高效的教学效果。

2.第三方网络平台

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中的微博、微信等软件,实时实践内容。通过定位告知实践地点、截取拍摄场景、录制视频片段、保留拍摄花絮和宣传创作等,方便过程考核和建立作品的宣传发行理念。同时,在实践创作中产生的大量作业,通过专业网络视频平台,如土豆、优酷视频等,集中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可以吸引更多的目光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交流。

新媒体不仅仅是一个平台和工具,影视编导类专业更应该主动融合和借用新媒体的各项功能,完善传统教学中单纯传输知识的不足,实现多维、互动、运营式的教学理念,按照影视行业本身的规律和内在要求指导具体的教学,拉近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中的距离。

结 语

培养视听化思维模式,通过设计理论和实践教学同步的教学法,循环知识内容,扎实理论概念,以实践还原理论基础。《视听语言》课程通过一系列实践探索,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从接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开始,学生心中要了解影视行业的准则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继而主动去探寻和完善自身技能,为未来的实习实践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聂欣如:《关于“视听语言”课程的建设》,《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第383页。

[2]周传基:《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第43-44页。

[3]张菁、关玲:《影视视听语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第6页。

[4]高明珍、龚绍琦:《动画专业〈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方法研究》,《高教论坛》2012年第36卷第12期,第36-37页。

影视语言论文范文4

关键词:影像媒体;视觉语言;实验性;文化性;当代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121-02世界电影发展百年以来,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各种影像媒体也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阵势向我们袭来,我们正在亲身经历着一次前所未有的影像革命,影视传媒的高速发展和传媒经济的产业化迅速成为社会的焦点之一,如何在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下关注影像媒体视觉语言、视觉文化的显现和发展、塑造具有文化表义的影像媒体视觉语言,不但是传统影像媒体工作者的任务和方向,也是更多非传统类当代独立影像、实验影像媒体人所热切关注的问题。影像媒体视觉语言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属性作用于大众传播文化的延展性推动作用都是影像视觉语言研究与当代社会文化的深度契合。

一、影像媒体与视觉技术的发展交织并行

人类视觉至上的传统源远流长,从19世纪末期开始兴起的摄影、电影、电视等新的艺术媒体,更是将影像媒体的视觉力量推到了文化的核心地位。

电影自诞生那一刻起,便与视觉科技的发展、艺术流派的衍生交织在了一起,特别是现代社会飞跃式的发展,使得电影无论是本质的内在还是外延都产生了更为奇速转化。70年代以来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计算机、广播和通信产业的大融合,各种新的媒介技术层出不穷,尤其是新媒体的出现,更是为以影像为介质的信息传递提供了高速的传输通道。当今社会,电子传播和视觉技术的发展,使得视觉信息爆炸式的充斥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传播同时伴随着经济、文化、科技多方面的视觉化,影像媒体视觉语言文化的研究早已与科学、科技发生了重要的重叠,因此人们“如何观看”的方式正被深刻的改变。

二、影像媒体的实验性视觉语言表达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预测与前提》一书中指出:“视觉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同电脑、新的形象和数据储存等相结合,可能不仅对文娱节目、纪录片,或一般意义上的信息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对我们的思维方式、思维的层面,以及对于我们自己在宇宙中的观念,也会产生影响。”在此之前,没有哪种艺术在时间和空间上拥有如此的自由表现力。作为影像既可以横向展示同一时间点上的种种生活状态(具有共时性),又可以毫无局限地表现大跨度甚至经过艺术加工得以延长或缩短的时间(具有历时性);既可以再现真实的空间形象,又可以表现虚拟再造的空间形象;同时影像的立体化空间又使其具有多信息的共时性和瞬息性的特点,而且时空本身的表现意义也丰富了影像的独一无二的视听语言手段。影像媒介拥有目前最大的受众群体,是完全经由具体可感知的视觉、听觉形象来表情达意、甚至传递抽象思想的艺术类型,因此对于视觉语言实验性表达的研究对于影像媒体的生产者和受众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蒙太奇语言的裂变

蒙太奇,一个人们在谈论影像时无法回避的字眼,原为建筑学用语,当后来电影镜头之间的历时性链接称之为蒙太奇的时候,它的意义便从空间扩展为时空的。蒙太奇广义的来说是指剪接,电影《战舰波将金号》是第一个运用了蒙太奇视觉语言手法的影像作品,其中一系列连贯性的剪切,自婴儿车由楼梯摔下、四周人在开枪、至母亲紧张失措等这些今天在我们看似平常不过的画面交互剪接产生的紧张紧凑、隐喻的效果,成为当时极具实验性质的也是影像史上空前的经典发明创造。通过这些实验,爱森斯坦对蒙太奇在电影叙事功能以外的修辞功能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并进一步提出了“理性电影”的理论,即“力求用最简洁的视觉图像叙述抽象的概念”。

而根植在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新一代“蒙太奇”信徒们,则将蒙太奇的单位不仅仅看做是镜头,而是各种各样的意义单元:例如构图、音乐等等。通过对他们的组合,影像将形成如同音乐一般的交响和对位,从而传达出更为复杂的意义。新一代影像艺术,在表现手法上更加灵活多变,他们注重自己内心深处对于影像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实验影像由于在受视范围的界定上的不同,其表现手法方式往往较之传统影像大相径庭,甚至对于传统影像受视者来说难以接受,而实验影像却也恰恰借助形式上的革新来表达其意图的不同。电影最基本的语言“蒙太奇”在实验影像者手中产生了根本性的裂变,这种表现方式不再是为了叙事,而是为了某种艺术表现的需要;不是以事件发展顺序为依据的逻辑性镜头组接,而是通过不同内容镜头的阵列,来揭示或表达一个原来不曾有的全新的含义,一种剖开事物表面现象,挖掘内在更为深刻、更富有哲理的东西。

(二)长镜头语言的时空再拓展

影像语言和影像风格的发展表明,长镜头语言是一种时空拓展的手段,即通过时间的持续带来空间的拓展,并进一步解释空间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巴赞称赞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中,长镜头是最重要的形式特征之一,也可以成为表现风格化的手段,正如巴赞说的那样:“景深镜头不是摄像师使用滤色镜那样的一种方式,或是一种灯光的风格,而是场面调度手法上至关重要的一项收获,是电影语言发展史上具有辩证意义的一大进步。”在台湾新电影的主要代表人物侯孝贤的电影作品中,长镜头的使用可能强化某种个人化的特征,使影片在形式和意味上都别树一帜。侯孝贤电影的重要特色之一,即是用“长镜头”来营造一种“非常规”叙事,在影片《风柜里来的人》中以长镜头的运用来建立诗意化的写实风格,具有高度自觉的原创意识。谈到长镜头及其实验性的运用,不能不提及的便是俄罗斯导演索库洛夫为圣彼得堡建城300年而创作的影片《俄罗斯方舟》。导演选择了最为真实的镜头作为视觉语言的符号,从开始直至结束,空前完整而连续的长镜头,成为电影史上的一个及其大胆实验。作为影像技术上的一大创举,导演自始至终只用一个镜头,游弋于圣彼得堡冬宫中的30多个房间,启用近千名群众演员,创造了一种横跨时空的超现实感。导演的镜头语言虽然简单,但一镜到底的气魄和雄伟壮丽的宫殿内观,以及变换无定的室内色调,都给人一种目不暇给的视觉震撼和对历史深邃的重新思索。一条拍摄而成的故事片不仅开创了视觉语言的先河,更是欲从本质上颠覆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

蒙太奇和长镜头实际上只是影像语言表现手段的两个方面,两者在本质上并无矛盾,因为对于影像语言的干预本身也有其魅力和美学价值,无论是两者各自跟随时代语境的熵变还是至始至终的相互交织,其关键取决于影像媒体主体如何利用视觉语言干预及干预的手段。

(三)意识流语言的偶影独游

意识流语言的出现时影像视觉语言的又一次突破性转变。意大利电影导演费里尼在1962年拍摄的《八部半》,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影片。在影片中,两条情节线不断平行、穿插、交织在一起,从而将梦幻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影片的叙事舍弃了常规的“线性叙事结构”,而将一种无结构的结构叙事方式运用其中,随意性的情节走向,事件的过渡只能从内在的心理依据中去寻找线索,无法找到推动情节发展的逻辑性线索,直接和间接的内心独白,以及无所不知的作者视角,使影片能够自如、随意地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意识流电影语言。

法国超现实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路易斯・布努艾尔拍摄的《一条安达鲁狗》(1928)对人的潜意识状态进行了更加深刻的探索。在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鲁狗》中,那个切割月亮的薄云影像变成了剃刀切割眼睛的影像,也因此完成链接下一个影像相关的潜在影像的作用。一撮浓毛可以变成了小熊仔,随后又转变为盘发,最后变成一圈看热闹的人。而这部电影产生于两个梦的汇合。全片由66个镜头组成,情节与情节之间看似毫无关联,单镜头却让人触目惊心:男人用剃刀割开女人的眼球、一朵浮云飘了过去、神甫拖着压着死驴子的钢琴、阴阳人凝视着地上的一只断手,突然发生的车祸等等,故事完全超出人们通常的思考模式,因为他几乎是碎片式的,近乎全然意识流状态下的臆想。“影片中集合了超现实主义的美学和弗洛伊德的发现。

意识流手法的大量使用意味着影像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越来越像重视现实的映像一样重视意识的映像,从而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影像的表现潜力和表现范围。这一现象在当代社会文化体系中尤为明显,“意识流”的舵手们游离于主流影像媒介之外,总是偶影独游并通过不同于主流影像媒介所采用的表达方式,对特定范畴的观看对象、观看行为、观看过程甚至是观看视野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相关平台开放化程度的提高,一股新生的力量正在凝聚生成。

三、视觉语言实验性的价值所在

对于影像媒体视觉语言实验性的探索分析,是基于影像媒体的产生虽然短暂但却有着飞速发展的进程,当影像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持下有可能建立自己的一套体系从而为视觉语言的实验性研究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的时候,我们发现,无论是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还是巴赞的长镜头理论,亦或麦茨的电影符号学理论,无一不是通过探索影像特有的艺术构造和表现手法进而上升到探讨和总结电影具有一定适用性的规则。尽管这些“规则”都有着自身的使用时限,而且似乎总是会为后来的影像艺术实践所打破,从而为新的影像“规则”所替代,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普遍规律,而也恰恰因为影像作为视觉交流的媒体,其发展是一种不断变化的感性认识,因此,我们对于视觉语言的诸多实验性尝试乃至生成的影像的认知,才具有了真正的价值意义。

当代就站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并且承担着文化桥梁和建设的作用。它的一头是对于影像媒体传统视觉语言的传承,另一端是对未来影像视觉语言的探索和追求,处于“当代”的影像视觉语言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当下文化差异创新。当代文化语境下的影像媒体与影像视觉语言只有恪守一种从容大度的立场,才能够慨然应对全球化的浪潮,并在寻求必要而合理的改变中守望影像媒体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邹建.视听语言基础.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6-28.

影视语言论文范文5

[关键词] 影视字幕组;网络文化语境;网络口语化;文化角色

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开展、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日趋显著。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际影视作品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介,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也成了欧美文化爱好者理解异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全球化网络背景下,美国电影、电视剧更多通过国际互联网传播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在日益增多的网民的文化需求之下,电影字幕翻译应运而生,并且越来越受到翻译界的重视。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各种商业翻译层出不穷,其中影视字幕翻译是一种具有休闲娱乐、讯息传达、文化传播等用途的重要的现代翻译类型。主要是通过为影视作品配以字幕,使电影观众在较短时间内获取最大量的信息的同时,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异国文化。

一、影视字幕组的物理状态——起源、现状、片源、分工

(一)起源

外国电影、美剧、其他外国电视剧(如韩剧或者泰剧),甚至是动漫作品,都没有国界地在世界互联网上大量传播。随着网民对国外流行或者经典的电影电视下载和观赏需求的增加,字幕组这样一个新兴群体开始进入网民的视野。维基百科对字幕组(英语:Fansub group)的定义是,为影视作品制作本国文字字幕并将其在网络上的爱好者团体。由字幕组配上字幕的影视作品被称为字幕组翻译作品。这个诞生于互联网的新事物并不是中国的特殊产物,是全世界都存在的,而且多国家的字幕组保持着友好的合作关系。字幕组成员散布世界各地,办公场所没有空间限制,所有人均以电脑操作,通过网络联系。这是种自发无酬劳的志愿翻译,不以盈利为目的。

(二)分类

从其艺术类型来看,目前国内的字幕圈子分为动漫、电影和剧集字幕组三类。从事影视字幕翻译工作的网站或者论坛逐渐增多,其中以射手网、伊甸园、汉风、韩剧热线等较为知名。这些网站都是以论坛为核心翻译作品,一般设有自己专门的字幕翻译小组。最早的字幕组是成立于2003 年的YYeTs(人人影视)。随后组建的主要的字幕组有TLF(被公推为最具影响力的一个)、YDY(伊甸园),与人人影视一道成为三个影响较为广泛的字幕组。FR(风软)、Ragbear(破烂熊)、悠悠鸟、圣城家园、飞鸟影苑等后起字幕组也具备很强的字幕翻译能力,渐渐在网络影视字幕翻译中担任重要角色。中国互联网世界中有大大小小的近百个字幕组。

从技术角度分类的话,字幕组翻译作品的分类包括AVI 格式的影片(和)RMVB或是 DVDRIP 格式的影片。前者字幕和影片通常是分开的,而且大多数有多种语言可以选择。后者字幕压在影片里的,影片容量没有AVI 格式的影片格式大,音质和画质相对清晰度也不如前者。

(三)片源及工作流程

字幕组的生存方式是依附于国外原创影视作品的输出。如0-day组织将新发行的软件、电影、游戏等在北美电视论坛等网络载体上供全世界免费分享。而字幕组则一般借由在国外的成员(留学生或者华人),将片源从国外BT网站传到国内字幕组的FTP服务器,或者从韩国服务器下载到本地的 FTP。他们有一套成熟、紧凑的工作流程,利用海外资源和外语特长对片源进行译制,制作时间短,将字幕与画面配合起来。之后交由论坛的压制组和组持续不断地将更新播出的外国电影、电视剧的对白翻译成中文字幕,连同新鲜出炉的剧集一起在国内公共论坛上,供网友免费下载分享。然后再由网友通过 BT、FTP在其他地方即时“传播”。

二、E平台语境下影视字幕组输出语言的特征与文化心理——语境对译者的操纵

(一)字幕组译者语言输出的E平台——网络文化语境

翻译活动是受社会历史形态等文化语境影响与制约的行为,因为翻译活动不能脱离译者所处的文化语境和一定的社会政治语境。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然与社会发生共变。因此索绪尔说语言活动的社会方面只能作为社会成员之间约定俗成的东西而存在。在社团内部,由于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密切,交际频繁,因而在语言的使用上表现出一些不同于其他社团的特点。各种言语社团在全民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根据韩礼德的“语境理论”,我们知道语言是因为语言环境的需要而产生。因此,网络语言的迅速成形与发展也是如此。从技术手段来看,网络传播不同于一般的言语交际,它利用了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通过高科技的手段使大众传播呈现出了新的特点。这个“虚拟世界”具有的隐蔽性、开放性等特点,使得网上交际相对于现实交际而言,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自由性。

而网络语言交际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可以界定为相对等位的网络社会关系网中。据有关资料显示,网络交际主体主要是知识青年,是具有一定文化、懂一些外语、对网络比较熟悉的35岁以下高知阶层。网络主体行为个性化是其最主要的特征。在这个推崇个性、追求时尚速度的世界里,网民们用自己对于语言的独特感知,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对新的东西总是抱有特殊的感情。他们因其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因而学习、交流、休闲多以网络为主。他们求新求变的文化心理使他们把反映世界科技、分享世界文化的行为换化成网络交际语言的使用和创新上,创造出种种新颖的表达方式以彰显个性。

数字化的虚拟世界为网民的交际沟通提供了一个博大而宽容的语言交际环境,使得网民在网络这个载体上发展成为一个推崇个性、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的亚文化群体。网络传播体现出的基本特点使得网络语言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交际用语,网络语言成为一种新兴的社会方言,显示出其独特的风格,介于口语与书面语之间,正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上大行其道,并有逐渐渗入现实空间的趋势。

(二)影视字幕组的输出语言的特征与文化心理

根植于互联网的影视剧字幕组,与规范的影视翻译不同的是,在其翻译语言输出上体现出在网络亚文化语境之下大量的语言表达——目的语的网络口语化趋势。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支撑的网络交际平台使得这个交际社区是个开放的、非中心主义、多元化的空间,也使得网络语言中的交际主体的构成情况与日常交际主体有所不同。字幕组成员通过各大字幕网站招聘而来,绝大部分都是具备一定外语水平、IT技术、教育程度较高的在校大学生、都市白领、专业精英等对外来文化充满渴望的年轻人。而观看影视字幕组出品的中国网民更为集中在学历和英语水平相对较高的中青年层次,尤其是都市白领和高校学生。无论译者还是受众都是对语言的使用比较敏锐的交际群体,使得他们更容易达成共识。在这个交际群体相对年轻化的充满活力的语言群落里,影视字幕组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苦心将源语言译成许多生动有趣且反主流的非规范的网络语言形式,营造出轻松幽默的语言氛围。他们翻译的字幕带有当前网络文化群体文化氛围中的流行习语和网络俚语的使用,体现着该文化的某些特质,如“I swear to god”被译成“向保证”,在坊间广泛流传。再如:

(1)《欲望都市》

I thought you two would hit it off.

译语:我想你们两个会来电。

(2)《花木兰》

Pack your bags Cri-Kee,we’re movin’out.

译语:收拾行李,咱们走人。

(3)Do not argue with an idiot.He will drag you down to his level and beat you with experience.

译语: 你永远不能战胜一个纯SB,因为他会把你的智商拉到跟他一样的水平,然后用丰富的经验打败你。

(4)《功夫熊猫》

When 1 was young and crazy.

译语:愤青。

以上例子中出现的“来电”“走人”“SB”“愤青”等字眼,无不是流行网络用语(或为习语,或为俚语),释放着字幕组成员对网络文化解构的。同时既能迎合广大网民的审美趣味,又能借由互联网广泛传播,更贴近真实生活。

(三) 影视字幕组译者的文化角色

从本质上说,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是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同时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必然可以从其中找到该文化的特点,因而对文化有一定的制约和表征作用。全球化的空前之态使得我国与西方国家特别是英语国家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翻译是跨文化的交流对话活动。这种自觉自发、依托网络生存的亚文化群落已成为跨文化交际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字幕翻译的目的即跨文化交际: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源语文化介绍给目的语文化;这里他们扮演着“文化中介者”的角色。字幕组成员以独有的语言接近性和知识实力在互联网上创造了一个个以其为核心的海外文化贡献和交流的社区群体,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向本国受众输入世界潮流、异域文化价值观生活理念以及各种最新发展趋势。就文化受用角度而言,外国影视剧作品的受众基本以高学历人群为主,大部分的目的是借助观看美剧提高英语口语和听力水平。字幕组为这些想通过看大量的欧美电视和电影来学英语、了解西方文化的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因此,他们被网友看做是欧美流行文化的爱好者和传播者。

三、结 语

网络空间改变了人们的交际方式,网络语言是当前语言交际中的活跃部分之一,是语言多样化的具体体现。对待新兴的网络语言,我们应该要用客观、发展、联系的眼光来看到网络语言的发展,语言接触和变异理论的视角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角度来说,与正规的影视翻译不同的、滋生于网络平台语境之下的互联网字幕组翻译,是有必要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视角加以研究和探讨的,字幕组翻译既能使语言的表达手段更为多样化,字幕翻译又在跨文化交际中起桥梁作用,这将对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跨文化交际理论的丰盈与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段志聪.英语影视剧字幕翻译方法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

[2] 欧阳鹿.中国字幕组翻译现状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9.

[3] 侯彦婷.美剧在中国的网络受众分析[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4] 胡绮珍.中国字幕组与新自由主义的工作伦理[J].新闻学研究,2009(10).

[5] 张薇,王红旗.网络语言是一种社会方言[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6] 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01).

影视语言论文范文6

[关键词]英语影视教学;理论体系;必要性

一、在英语教学中运用英语影视教学的必要性

英语影视教学可以在语言层面和超语言层面两个层面上对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起到作用。

首先,在语言层面上,英语影视教学可以从多方面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一方面,电影中的真实场景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理解语调、语速隐含的其他意义。很多学习者发现,真正的英语母语者之间的对话与课堂上学到的英语有很大差异。这是因为,真实生活中,英语母语者的语调变化更大、语速变化也较多,表达出语句本意之外的很多其他意义。通过影视教学能让学习者更快、更直接地体会、感受到这一点。另一方面,英语电影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理解英语中词、成语的文化内涵。这种作用可以看成是影视教学对提高英语学习者语言水平的直接作用。除这些作用之外,影视教学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听力水平。英语听力训练一直是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难点。通常的听力训练很容易让学习者疲倦,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焦躁不安,学生很难持续练习。用电影进行英语听力训练,是一种轻松、愉快、有效的途径,视觉的加入不但可以提高听力识别率和理解率,还可促进长期记忆,减轻学生学习的紧张度提高学习兴趣。

其次,在超语言层面上,英语影视教学也可以起到多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英语电影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了解不同的民族非语言交际系统的作用方式。非语言交际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语言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过程。非语言交际手段可以强调要传递的信息、可以补充语言信息。非语言交际行为在交际过程中具有普遍性和连续性,也就是说,非语言交际行为表现在每个交际的参与者身上,也体现在交际过程的每个阶段上。非语言交际手段是交际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可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在外语学习过程中,非语言交际手段的学习是很重要的。但是,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和学习仍然以语言形式和结构为中心,不注重非语言交际手段的学习和教学。英语影视教学对提高英语学习者的非语言交际能力有很大的作用,能通过真实的情景来提高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徐小红,2006)另一方面,英语影视教学可以提高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兴趣。第二语言的学习效果和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要在最大限度上减少影响语言学习效果的消极态度。英语影视教学可以创造轻松的英语学习氛围、活跃课堂气氛,增加了学习趣味性。此外,英语影视教学还可以有效地导人英语国家文化。英语影视教学有助于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深入了解。电影是一面镜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最直观、最生动的反映,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通过观看各种英语影片,学生可以加深对英语国家甚至其它国家文化的认识。

二、我国英语影视教学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英语影视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目前存在的首要问题是还没有形成英语影视教学的理论体系,对英语影视课程应该教什么、达到什么要求、教学模式如何等问题还没有形成系统。这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随意性很大,甚至导致将影视欣赏课变成了学生的休闲娱乐时间。

其次,英语影视教学缺乏系统规范的教材和适当的教学资料。目前我国英语电影欣赏课还没有一部正式的教材。(扈B,2006)并不是所有的英语影片都适合在课堂上教学用的。因此急需组织有关专家,专门挑选出一系列恰当的英语影视片,并根据电影欣赏理论,编写英语影视欣赏教材,作为英语电影欣赏课的核心基础。对于教师来说,适当的教材是很好的助手,对于课堂教学的规范将是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

此外,英语影视教学手段单一、设备投入不足也是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包括设备不足、各级学校认识不够、研究人员研究不足等原因,目前的影视教学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教学手段。

三、英语影视教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英语影视教学理论体系得基本内容应该包括影视教学的教学内容、方法、教材编写原则以及测试方法等。

1、确定教学大纲

英语影视教学理论体系的首要任务实确定英语影视教学大纲。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应采用不同类型的教学材料。由于英语教学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从幼儿园直至博士都学习英语的教学体系,并且还有社会培训机构进行英语教学和培训,因此规模庞大。有必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选用不同的影视教学材料。在选用影视材料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李月林,2003)首先,影视材料应该能有利于学生价值观念的树立、思想正确、主题恰当。其次,影视材料应该语言清晰、语速适中、有英文字幕的电影DVD,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影、学习语言,适应相应的学习者水平。对于幼儿、小学生而言,可以选用合适的动画片、童话故事等语速较慢、用词简单的影视材料。

2、建立影视教学模式

英语影视教学理论体系的另一个任务是根据英语影视教学的特点,建立有效的英语影视教学模式。根据电影欣赏的过程理论,电影欣赏应当包括准备、进入、共鸣、回味性延留等四个阶段(袁智忠,2000)。与此相对应,英语影视欣赏教学的模式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这包括教师的课前备课和学生课堂上的心理上的准备,包括对影片主创人员的了解、对影片背景资料的描述等。

(2)进入阶段。这主要是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影片而对影片的故事情节、人物、地点等作的简要介绍。

(3)欣赏阶段。学生可以集中观看影视资料,如果没有特殊需要,中间可以不停顿。

(4)回味讨论阶段。欣赏完影片后,师生可一起就影片内容进行讨论、教师也可以布置学生写感想。这可以使得影视欣赏过程中学生的所思所想得到升华,充分发挥影视课的作用。

3、进行英语影视教学设施的研制和应用研究

应探讨建立影视教学专用教室、相关设备和音像资料的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使用DVD等有回放、显示英文字幕功能的设备。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使用设备的各种功能。比如,可以根据电影的难易程度,采取隐蔽或显示字幕的方法以及回放功能。对重要的部分重复播放,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观看电影中的情节达到训练效果。

4、强化英语影视教学在教学中的地位

应对影视教学对英语学习的作用进行系统研究,使更多的人能够重视英语影视教学。不仅英语专业学生应该开设英语影视欣赏课程,大学英语教学中也应包含部分影视欣赏的内容,使英语影视教学变成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提高英语影视课程的地位,使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也有一席之地。

影视语言论文范文7

论文摘要:语言输出理论认为语言习得过程应该是一个输入与输出的双向过程,二者结合才能提高学习者第二语的流利程度和准确性。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恰当开发英美影视材料能够开辟一种学生熟悉的、更加多元、有趣有效的语言输入环境,激发学生英语认知资源的主动输出,形成听、说教学的良性循环和相互促进。将英美影视材料合理融入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达到教学目标的有益尝试。

一、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通知》(2004)明确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教学内容不再仅是语言知识的输人,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跨文化交际等也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优秀的英美影片融画面、声音、动作和故事于一体,以最直观和生动的方式展示了英美国家特定时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等各方面。那么,开发适宜的英美影视材料补充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正是把英语语言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等主要内容融人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中的有益尝试。

    将影视材料运用于教学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欧美国家的语言课堂上。在我国,从二十世纪末开始才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至今为止,英语影视片多用于英语专业视听课。面对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仍普遍存在重输人(听)、轻输出(说)的现状,有必要以语言输出和语言输入理论为指导,进行开发英美影视教学资源,以最终达到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均衡发展的研究。

二、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理论

    (一)语言输入假设与语言输出假设

    克拉申(krashen)于1985年提出语言输人假设,认为理想的语言输人应具备可理解性、趣味性与关联性和足够的输人量等特点。他尤其认为语言习得的关键是学习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人”即略高于其现有语言技能水平(i+1);当学习者能够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同时可理解的输人又达到足够量时,语言习得就自然发生。语言输人(假设)理论同时还认为语言输出只不过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输人来源,在习得中不具备什么作用。

    但swain等研究者认为克拉申的理论过分强调了输人而忽视了输出的作用。swain根据加拿大法语沉浸式教学结果提出输出假设,指出可理解的语言输人经过学习者内部机制处理后,并不能完全内化为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只有当学习者受到推动输出语言后,才算完成了学习的全过程,才有可能使自己的二语水平获得全面提高,达到二语使用的准确性和流利性。

    (二)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输人与输出过程好比一根流通的管道,两头都要通畅。有学者运用信息处理方法,对输出假设的语言认知心理现象进行了论证并得出结论:理解性输出认知系统需要大量的专门输人以建构相应的系列知识;理解性输出将陈述性知识转变为产出性知识,对强化语言流利性起到了直接的作用;理解性输出激发语言习得者运用输人材料产生新的陈述性知识。换句话说,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输人与输出相互关联、缺一不可;输人是输出的必要条件;输出增强了输人的可理解性,激发了学习者对更多语言输人的需求,使他们反过来创造性地产出更高层次的语言输出,从而形成输人与输出的良性循环和相互促进。

    三、英美影视素材是可开发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资源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听和说的积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情感、情绪等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克拉申也指出第二语言习得的成功与否与许多情感因素有关,如焦虑越少,学习者获得的语言输人越多,在短时间内习得效率更高。大学英语听说课一直是大多数学生颇感头疼的一门课,那么,教师如何改变以往“重知轻情”的教学,降低学生的情感过滤程度,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使其在一种开放和吸收的心理状态中接受所输人的语言材料是我们要解决好的问题。英美影视材料正是融艺术性、趣味性和生活性于一体的直观立体学习材料,能够以画面、语言、音乐的复合刺激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潜能,使听说变得轻松,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课堂参与和课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营造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和真实的习得情境,促进提高学生扎实的听说基本功

    语言学习离不开真实的语言环境,英语的听说尤其需要语言环境。将英美影视材料应用于教学中正好弥补了中国学生学英语缺乏语言环境这一不足,营造良好的习得情境。首先,在观看英美影视时,片中具体的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帮助学生通过语境假设和推理正确理解听力材料,尤其当视听材料中说话人的言语表达模糊或使用了双关、反语、隐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时,具体语境使影视材料成为一种可理解的语言输人。其次,大量持续纯正、标准的语言输入使学生的语音、语调逐步标准化,并习惯真实交际中语音节奏的变化,自然习得多种丰富地道的语言表达方式,促进提升学生扎实的听说基本功。

    (三)创设相关主题听说的理想输入输出条件,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大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模式”,即选取与学生有关的校园和社会生活话题,以主题为单位,抽取最佳语言样本进行单元教学。这种教材具备趣味性与关联性,符合理想语言输人特点。而教学中补充的恰当影视材料又进一步使学生有可能得到足够量的语言输人,使他们能够围绕主题教学从不同侧面以相关的语言信息来不断加深并扩展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提高其语言习得成功的可能性。

    同时,根据swain输出(假设)理论,语言输人与输出二者结合才能够达到学习者二语的流利程度和准确性。教学中所选的影视材料作为一种有趣语言输人的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英语认知资源主动输出的有效手段,因为其内容与学习生活相关而有可能帮助学生迅速激活回忆、打开信息库建立知识联系,进而主动语言输出。因此,影视材料的融人为教学中输出输人活动的共同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形成听、说教学的良胜循环和相互促进。

    (四)开辟最直接的文化输入渠道,排除听力理解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因此,学习一种语言不可能不学习它的文化。而“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社会环境、思维及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我们的社会文化图式即人脑中关于“文化”的“知识结构块”也不。那么,学生通过已存于头脑中的关于“文化”的知识组织模式来感知和理解人类社会中各种文化现象时就会产生差异。在教学中,通过影视这种包罗万象的文化载体和最直接的文化输人渠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自然就减少了在听力理解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的不全面而导致的理解偏差和错误。

    四、英美影视教学资源的开发策略

    学生能够进行口语实践活动的主要渠道就是课堂。而学生常常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缺乏让他们把所学语言知识应用于各种交际场合的机会。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设计成各种社交场合。要保证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了解一定的电影知识、把握所带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还需要开发选择优秀的英美影视材料补充进课堂。具体来讲:

    (一)选用的影视材料应思想内容健康、语言质量过关

    健康的思想内容,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对其积极正面的引导;语言规范标准、声音清晰的材料,则利于学生练习视听和摹仿。

    (二)影视材料难易程度应恰当把握

    克拉申以 i+1来定义语言输人的难易度,i指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i+1指语言发展的下一阶段,1是当前语言知识与下一阶段语言知识间的距离。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属于i+1水平的语言材料时,才能对其语言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以认知负荷理论来分析,由于学习材料的呈现要求学习者在多种离散的信息源之间分配注意资源,而学习者注意资源的有限性使他无法以语言系统和图像系统同时去辨认、加工和储存信息。如果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比较高,或者目标内容相对容易时,注意力中还有空间,学习者可以同时通过语言模式和图像信息去理解内容;如果目标内容比较难或者学习者语言水平比较低,则其无法同时注意内容和语言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他更倾向于借助图像信息来理解内容而不是用语言形式来理解。因而,选材难易度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影视材料语言输人(听)的效果进而影响输出(说)活动的有效进行。

    (三)截取多个跟主题相关的片段而非选择某个整部影片进行教学

    依据克拉申语言输人(假设)理论,为保证语言材料是有趣的、与学生学习生活关联的、足够量的和可理解的,教师应立足于听力教材,针对教材每个单元,精心选择多个影视材料,只截取并集中每个材料中与所学单元主题相关的片段在课堂播放。因为影视本身不是为语言学习而创作的,更不可能简单针对某个话题。当我们进行听说教学时,考虑到课堂时间紧,教学任务重,而每部影片话题涉及范围广,对话内容宽泛等实际问题,如果能够从不同影视材料中精选与教材话题相关的多个片断,进行相关内容集中视听,将有助于开展课堂听与说的练习,训练学生良好的听解能力,提升口语表达的流利程度及准确性。

    五、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课前,要求学生必须查阅影片所涉及的相关历史、地理和文化等背景知识。如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四单元选用“阿甘正传”、“幸福在敲门”的片断及奥巴马胜选演说录像等有关美国梦题材的影视材料,其中“阿甘正传”故事情节就贯穿了美国50年代到80年代几十年发生的诸多重大政治、文化事件。

    在视听前,向学生强调和补充重要文化背景知识并分析涉及到的难句、词语、但语等。如上面例子中,教师可添加“美国梦”这个词的来历、定义、内涵及发展,包括影片中的经典对白。其次,向学生下发已设计好的视听前问题,使其展开小组讨论,激活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图式,从而帮助学生对视听内容进行有效预测。在视听时,应注意将当次课堂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及重点以问题形式罗列出来。若需学生重点理解或是难点,还可重放片断要求学生边视听边做记录,以便于视听后讨论。在视听后,注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语言输出活动的积极性,设计包括问答、内容总结、提要复述、角色扮演、观点辩论等多种形式的口语活动。

影视语言论文范文8

摘 要:本文对视听语言在影视动画当中的作用进行了简要分析,并研究了影视动画作品中视听语言发展现状,以及影视动画作品中视听语言发展前景;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视听语言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从而更重视视听语言表现形式的研究,为影视动画艺术实现进一步提升而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视听语言;影视动画;研究分析;艺术

影视动画是一种深受社会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在给观众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影视动画具有高度假定的特征,其视听语言具有特殊的艺术功能;只有把握好视听语言,才能使影视动画这一艺术形式得到长远的发展。因此,研究影视动画中的视听语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技术与发展水平的局限性使得我国对动画视听语言的研究起步很晚。本文作为对动画视听语言研究的一次简单探索,意在通过对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的研究,提高动画创作人员对动画视听规律的有效把握,从而不断提高动画作品的创作质量。

1.视听语言在影视动画当中的作用

从本质上来看,影视动画为采用动画形式来表达的一种影视艺术形式,其根本特征为假定性;现实与影视动画剧情联系的方式是比较特殊的,不同于其他影视作品,这是假定性的主要表现[2]。一般情况下,影视动画不需要还原现实世界,而只追求与绘画相贴近。在现实世界中,很难找出影视动画当中的角色以及环境,这些角色以及环境多依赖于动画作品创造者的灵感以及想象,更依赖于作品当中的视听语言。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影视动画表现的形式较为特殊,其视听元素可以通过比较灵活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赋予了影视动画一种新鲜的质感。影视动画当中的视听语言应符合假定性特征,并能够迎合观众的观赏心理,以便能够有效提升影视动画所具有的感染力以及表现力。另外,对视听语言加以改进,使之变得人性化,则有助于创作出更优秀的影视动画。

2.影视动画视听语言分析

2.1.影视动画作品中视听语言发展现状分析

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影视艺术形式,动画形成的基础是造型艺术,造型艺术不仅赋予了动画作品生命力,更激活了视听语言实现不断发展。自从动画开始诞生到目前为止,其视听语言具体表现形式均与电视以及电影当中视听语言表现的形式,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另一方面,动画作品当中的视听语言也具有自身特性,主要体现为制作方法的不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关于影视动画中视听语言具体表现形式的完整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常见的模式理论更像是只言片语,无法保证可推广性、普遍性以及系统性,这一问题亟待解决[3]。此外,目前在国内高校所设置的动画专业中,并没有充分重视培养学生创设视听语言方面的能力,也没有向学生传授针对性视听语言表现形式,导致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效果无法有效满足动画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鉴于以上种种原因,笔者认为应该积极研究探索影视动画方面的针对性视听语言表现形式,以便能够形成针对性、整体性的理论,从而为视听语言实现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2.2.影视动画作品中视听语言发展前景分析

从艺术表现形式来看,视听语言不仅是一种创造性表现语言,更是一种新兴语言;只有拥有创新性、活跃性以及跳跃性思维,并保证想象力丰富,才能使影视动画作品中视听语言富有生机以及活力。影视动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当中,形成了独特魅力;而视听语言发展的历程则是观众与作品创作者不断实现深入互动的历程,其特殊质感也是互动所产生的结果[4]。总的来说,视听语言实现不断发展并不是为了满足获得视听的单纯商业性目的,而是基于心理学理论以及传播学理论等,以保证有效传递信息以及避免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出现失真现象为目的,不断完善视听语言表现形式的过程。目前,虽然影视动画作品中视听语言表现形式还有待完善,但这方面的研究正不断变得合理化以及科学化,许多系统的以及正确的研究手段正不断被运用,也有许多的新观念与新思维以及新观点被动画作品的创作者所接受,科学研究精神以及研究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另外,笔者认为只有以严谨、科学的态度,认真分析以及总结影视动画当中的光影色彩表现效果、图像运动方式、图像组接方法、声音构成形式与镜头表达效果以及视听段落划分方式等,才能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影视动画语言与视听表现形式。在研究影视动画作品语言视听方面,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普遍刚开始起步,研究尚未得到深入;因此,探索影视动画中语言视听的空间还非常广阔;相应的视听语言发展以及优化的潜力也非常大。

3.结束语

影视艺术,特别是影视动画艺术带给人类社会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在信息高速传播以及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影视动画不仅能够带来视觉上的盛宴以及视听上的享受,而且也能够帮助人们放松压力以及紧张的心情,获得愉悦;所以要重视研究视听语言变化规律,从而使影视动画艺术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实现其存在价值。希望本文对于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的研究分析,会为影视动画作品的创作于发展有所贡献。(作者单位:黄淮学院动画学院)

参考文献

[1] 徐培玲.用人类的手去创造平面动画――解读宫崎骏的最新作品《悬崖上的金鱼姬》[J].电影文学,2009,11(12):358-359

[2] 陈怡娇.独具特色的动画视觉语言――动画电影与实拍电影的视觉语言比较分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23(12):112-113

影视语言论文范文9

两者的结合是真和美的融合,是理智的逻辑思维与情感的、形象的审美思维的沟通。它们交相扶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达到理智和情感的美妙结合和升华。

关于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之间关系的讨论从未间断过,笔者在本文中试图把二者的关系放在影视语言、历史和技术的维度之中,考察技术和媒介演进,并在媒介形式基础上的内同进行了考察,剖析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之间的关系。最后证明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是同一艺术形式在技术和媒介的作用下的不同发展阶段。

一、 将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的关系放在影视语言的维度考虑

对语言的理解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语言指的是人类自然语言,它是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广义语言则指所有具备某种信递功能的符号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讲,动物语言、身势语言、形式语言、逻辑语言、计算机语言、影视语言等等,均可视为语言,其种类可谓五花八门、数不胜数。本文的重要概念——影视语言,既不是广义语言,也不属于狭义语言。影视语言是广义语言与狭义语言合二为一的产物,因此兼备两者的特点。由此可见,影视语言是一种综合语言。具体讲,影视语言由画面语言与人物语言(人物对白,独白,旁白)两部分组成。画面语言是影视作品受众通过视觉解读的部分,而人物语言则是通过听觉理解的部分。因此,影视语言也可以称为视听语言。如果将一部影视作品看作一个文本,那么,影视语言是由画面文本与言语文本构成的有机整体。画面文本与言语文本又分别由大量子文本组成。画面子文本包括镜头、场景、段落等。而这些画面子文本又由利用各种角度拍摄的景别,即全景、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等构成。言语子文本则包括与上述画面子文本紧密相连的人物言语。这些子文本中的最小表意单位属于影视语言的“词汇”部分。

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的共同载体视听语言是没有本质的分别的。电影与电视剧,无论是画面语言还是人物语言,他们都是通过记录与表现人物特征或者通过记录故事情节的方式向人们传播一些思想与情感,通过视听语言达到和受众产生共鸣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讲,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