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临床医学研究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3 15:10:59

临床医学研究论文

临床医学研究论文范文1

关键词医院临床药学

DiscussionondevelopmentofclinicalpharmacyinhospitalsLICaidong1,LIANGYun2(1TheSecondHospitalofLanzhou,Lanzhou730046;2TheLungHospitalofLanzhou,Lanzhou730046China)

AbstractThisarticlediscussedthefactorsofrestrictingthedevelopmentofclinicalpharmacyinourcountry,andofferedtheappropriatemeasuretostrengthenthepharmaceuticalworksinhospitals.

KeywordsHospital;Clinicalpharmacy

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出的《医疗机构药师管理暂行规定》中指出:“药学部门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参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提供药学服务,提高医疗质量”。这是医院药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医院药学部门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大力开展临床药学工作,以充分发挥药师在临床治疗中心的作用。笔者在此探讨了医院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进一步推动我国医院药学事业的发展。

1我国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1.1教育滞后,药学专业人才缺乏美国的临床药师有本科和博士学位,是六年制的大学教育和二年临床实践培养,除了药学课程还有医学基础:解剖、生理、生化、诊断、内外妇儿等;而我国传统的药学教育虽然涉及药动学、生物药剂学等药学基础知识,但严重缺乏系统的解剖学、检验学、诊断学、治疗学等临床基础知识,缺少对临床药学、药物经济学等知识的了解,从而造成了药师在临床中无能力系统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同时在医院药学中参与临床药学工作专业人员较少,药师的工作得不到重视,药学服务工作岗位未量化考核,其工作量与待遇未直接挂钩,使临床药学人员难以积极投入工作,从而造成专业药学人才缺乏[1]。

1.2旧观念、旧服务模式制约着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临床药学的核心是研究和参与合理用药,保证药物应用的合理、经济、安全、有效。但是由于传统的重医轻药思想的影响,医院领导对临床药学工作不重视,忽视了临床药师在治疗中的重要性;另外,传统的医院工作模式使药学专业人员的职能停留在药品调剂、药品供应、药品制剂和药品采购等繁杂、技术含量低的事务性工作上,忽略了药师工作的技术内涵。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

1.3现阶段临床药师的地位未确立虽然临床药学在我国开展已有20年的历史,《医疗机构药师管理暂行规定》中也明确提出医院应逐步建立临床药师制,但是目前尚无真正意义上的临床药师,充其量只能说药师下临床,缺乏有关临床药师的教育培养、编制、职称、待遇、工作职责等系列配套内容[2],以致于药师无法体现自身的价值,药学技术人员不安心,无法真正地开展临床药学工作。

1.4法制管理薄弱,影响药学事业的发展由于目前我国的临床药学还处于发展初期,相关的管理法规不健全,临床药学工作者缺乏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措施。虽然目前直接涉及临床药学服务的医疗纠纷还不是很多,随着临床药学工作的深入开展,加上广大患者法律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使临床药师职业风险突增[3]。而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临床药学服务进行调整的法律或法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药学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影响了药学事业的发展。

2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建议

2.1加大对临床药师的培养力度培养既有药学知识又有医学知识的高层次人才,抓紧对临床药师的专业培训和临床药学实践,派送相关人员进行临床药学专业培训或相关知识(诊断学、治疗学、药物经济学等)的继续教育;同时引进本科为临床药学专业,研究生阶段为临床药理学(或临床医学)专业的硕士,博士;或者本科为医疗专业,研究生为临床药学(或医院药学)的硕士、博士,作为医院开展临床药学(ClinicalPharmacy,PC)的技术骨干[4]。

2.2建立药师查房制度临床药师的职责是临床药学,是促进合理、安全、有效地用药,为此医院应建立定专业或轮转式的药师查房制度和会诊制度。每周派药师与医师共同查房,同医护人员进行讨论交流,共同制定治疗方案;特别是对疑难病例、典型病例的用药讨论;同时医院应为临床药师提供有利环境,使临床药师能够走进病房,进行处方审核,查阅病历,记录病人的用药情况,如所选药物的剂型及用法用量、药物理化配伍、药物相互作用等[5]。这既能监督合理用药,也能提高医护人员的用药能力。

2.3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主要是用药不当、药物配伍不当或无效用药而产生的。有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医院不合理用药现象十分普遍,其中以滥用抗生素和临床配伍禁忌同时使用较普遍。滥用抗生素主要表现为用药起点高、大品种使用率高,某些非感染性疾病或非明显的适应症但使用抗生素,医生选择抗生素时盲目、凭经验,品种更换频繁。临床用药配伍禁忌主要表现在理化配伍禁忌、药理拮抗作用、无关作用联合用药、合用增加不良反应重复用药等方面[6]。据报道,在我国5000万住院病人中,至少有250万人(5%)与药品不良反应有关,其中50万人属严重反应,因此致死的病人逾20万。统计资料表明,由药源性疾病致死的病人数占住院人数的11%。我国聋哑儿童中2/3病例是由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所致[7]。临床药师具有丰富的药理学知识和临床经验,一方面通过配合医生查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控制院内滥用抗生素,杜绝配伍禁忌等不合理用药现象发生;另一方面通过对ADR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及时反馈给临床一线和本地区ADR检测中心,可能避免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医院应加强临床药师在预防药物不良反应中的责任,充分发挥他们在ADR监测中的作用,以降低由于ADR给患者带来的伤害,提高医院临床用药水平和医疗质量,保障人民用药有效安全。

2.4开展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drugmonitoring,TDM),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对于治疗量比较狭窄、毒副反应强的药物(如地高辛、氨基苷类),药物血浆浓度和疗效、毒性反应有显著相关;特殊情况用药,如婴儿、老年患者、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进行TDM鉴测,以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和最小的毒副反应。而TDM分析工作非一般医护人员所能胜任,需要有丰富的临床药学知识的药学技术人员应用先进的分析技术测定血液或其他液体中药物浓度,结合药物动力学原理计算病人的药动学参数,制定或调整个体化的给药方案,从而达到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

2.5加强医院临床药学管理的法制化建设,规范临床药学服务行为[3]为调动广大临床药师的积极性,保护临床药师的合法权益,国家应加强药事法规建设,尽快出台针对临床药学服务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理清药患之间的法律关系;同时应明确规定临床药师的法律义务,并尽快推出临床药学工作规范。这不仅对目前解决医疗纠纷,改善卫生服务人员与患者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也将推动我国临床药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2.6运用药物经济学原理,开展药物利用研究药物经济学评价是运用经济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对不同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相对社会经济效果进行比较研究[8],且已日益受到临床医学和药学等各方面专家的关注与重视。因此临床药师应充分发挥其职责,用最新的药物经济学理论、方法与技术,从成本-效果、不良反应-临床疗效指标等方面对临床病例进行分析,为患者提供既节约费用又有良好效果的技术方案,以实现“安全、有效、经济”的用药宗旨,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们的健康生活质量,促进医保制度的改革。

2.7开展药物信息咨询,建立药品信息网络随着医药企业的不断发展,药物情报信息在医疗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医院应以临床药学为中心,通过多种形式(窗口咨询,电话咨询,网上咨询等)建立医院院内用药咨询系统,包括:联合用药的问题,特殊人群用药的问题,不良反应,药物的药效和相互作用,注意事项等专业知识和与健康有关的产品信息指导。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在药学科研、药学教育、药学情报、药学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应用日益扩大[9],临床药师应通过计算机建立药品信息站,在各大医院药学信息室形成网络,以加速药学信息交流与共享,提高咨询服务质量。通过以上途径可加强药剂科与临床科室的沟通,为临床医护人员了解医药动态提供一个快捷的途径。

总之,为提高医疗质量,为保障人民健康以及与国际管理体制模式接轨,医院应顺应历史潮流,加强药事管理,建立临床药师制,力争把我国的临床药学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周莉红,余汉华.中国药师,2003,6(5):270

2颜青,吴永佩.中国药房,2000,22(3):107

3胡静,杨世民.中国药师,2004,7(1):53

4张俊芳,廖广仁.中国药房,2004,15(3):153

5罗浩.中国药师,2004,7(1):48

6杨悦,李野.中国药师,2002,5(3):15

7尤小娟.中国药师,2004,7(2):132

临床医学研究论文范文2

一、改革背景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学科,这 一特性决定了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必须以临床技能训 练为核心。但长期以来,我国临床医学人才的院校 培养,尤其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均以学术型为 主,即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而学生 的临床诊疗能力培养主要靠卫生部门的在职培养。 2009年,教育部对研究生培养进行重大政策调整, 在统招的硕士生中尝试以专业学位模式培养,即由 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转向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和 专业学位研究生并重。但目前临床医学人才培养, 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中,存在 着“重科研、轻临床”的倾向,出现培养与使用脱节、 专业学位层次与临床工作能力不符等问题。我国医 学硕士、博士学位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 位二类,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目的是“提高临床医疗 队伍的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适应社会对高层 次临床医师的需要[3]”。但由于高校绩效评估与考核 偏重于科研指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具体培养过 程中,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 养标准向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标准靠拢,背离了专 业学位设置的初衷,使得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毕业生 的临床工作能力难以胜任临床工作岗位的实际需 要,其工作后仍然需要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存 在着重复培养的问题,延长了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 周期。

改革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我国当 前医学教育现状和需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卓越医生,是提供优质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需要。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两种主要模式,同处于医 学终身教育体系中毕业后医学教育阶段,二者有着 紧密的联系。从培养目标看,二者均以提高医师的临 床医疗工作能力、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为目标[3,4]。从 培养方式看,二者均采用临床技能训练为主、理论学 习和科研训练为辅的培养方式[34]。既然二者培养目 标和培养方式是一致的,为有效解决培养与使用脱 节、学位与能力不符等问题,避免重复培养,缩短临 床医学人才培养周期,就有必要将二者有机衔接,以 提高培养对象的积极性,提高临床教育资源使用的 效益和效率。

二、改革思路

     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 师普通专科培训接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以临床技 能训练为核心的“5 +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培训招录有机结 合,建立严格的选拔机制,把好“入口关”,保证生源 的质量;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培 训过程有机结合,建立高效的督査机制,把好“过程 关”,提高培养的质量;将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 医师准入标准有机结合,建立竞争和淘汰机制,把好 “出口关”,保证培养的权威性。二者的有机结合,既 有利于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工作能力,又有利 于提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培养合格的临床 医师。

三、培养目标

    “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培养目标是 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持续提高医师的临床工作 能力,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为提高临床医师队伍的 整体素质、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保证病人医疗安 全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培养方案

     5, 即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分为4个学习阶 段:通识教育1学期,基础医学教育2学期,临床医 学教育3学期,临床医学通科实习4学期。在临床医12学通科实习阶段,医学生可根据自身发展需求,选择 临床检验学、病理学、影像学、麻醉学等专业。完成教 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临床实习,成绩合格,达到学士 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获得“临床医学本科毕业证 书”和“医学学士学位证书”。

3,即3年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并与临床医 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有机衔接。 培养对象进 入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普通 专科培训,培养合格后,可实现“四证合一”,即经历 一个培养过程可以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普通专科合格证书”、“临床医学硕 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 书”四个证书。培养医院组织培养对象在培养期间参 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合格者获“执业医师资格 证书”,这样能有效解决培养对象在进行临床技能训 练时所面临的违法和违规行医风险。由于“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培训过程有机结合”,培 养对象的临床技能训练达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相关要求,考核合格后可以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普通专科合格证书”,毕业后不再重复进行住院医 师规范化培训。培养对象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并通过 论文答辩,达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可 以获得“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 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X,即X年住院医师亚专科培训,并与临床医学 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有机衔接。 培养对象进入 住院医师亚专科培训基地进行为期X年的亚专科 培训。由于不同的亚专科医师执业难易程度的不同, 使得各亚专科在培训内容、培训要求和培训标准上 有所不同,导致培训时间不一致,我们称之为“X” 年,一般为2至4年,例如普通外科是2年,骨科是 3年,神经外科则是4年。培养合格后,可实现“二证 合一”,即经历一个培养过程可以获得“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亚专科合格证书”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 位证书”两个证书。由于目前我校仅在非学历教育中 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所以学生不能获得博 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各阶段课程设 置、主要考试及获得证书详见表1。

    五、培养过程

      1.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培训 招录有机结合按照“培训基地培养能力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的 原则,制订学校临床医学本科和硕士、博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招生计划,并由学校和各附属医院住院医师 培训基地共同组织招生工作。根据各附属医院住院 医师培训基地临床教学资源,测算每年所能接纳住 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和亚专科培训的人数,同时结 合社会对不同专科临床医生的需求,合理确定临床 医学本科和临床医学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分 专业招生计划数,专业按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标 准》中普通专科和亚专科来设置。这样可在满足社会 需求、提高就业率的同时,保证培养对象进入“3+X” 培养阶段时,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卫生部《专科医师 培训标准》(总则和细则所规定的病种病例数、技 能操作数和手术数。

2.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培训过 程有机结合实践教学是保证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 要环节和必要手段[5],本培养体系,特别是在“3+X” 阶段,充分体现“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的临床实践 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

临床技能训练执行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标准》。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 办法》中规定“在导师指导下从事不少于六个月的临 床工作”[3],在具体执行时,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临 床技能训练时间严重不足且具体执行情况不理想等 问题。而本培养体系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训 练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要求专业学位 研究生必须严格按照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标准》 (总则和细则)所规定的轮转时间、轮转学科以及相 应学科的病种病例数、技能操作数和手术数进行培 养和考核,这样有效地强化了临床技能训练,提高了 研究生临床医疗工作能力。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公共必修课程、公共选 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组成,以我校统一组织的周 末集中授课和网络课程学习为主。公共必修课程、公 共选修课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理论学 习相结合,主要有循证医学、临床思维与医患沟通、 重点传染病防治和有关法律法规等;专业必修课程 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理论课相结合,根据卫 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标准》(总则和细则)要求,学习 和掌握各轮转科室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专业学位论文为临床病例分析报告或临床文献 资料分析报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临床医学 专业学位试行办法》中规定“学位论文可以是病例分 析报告或文献综述,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 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3]”,但在具体执行时,许多导师常常安排自己带教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 生去完成实验室研究课题,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 和科学学位研究生一样发表实验室研究论文。而本 培养体系要求专业学位论文为临床病例分析报告或 临床文献资料分析报告,如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交单 纯实验室研究方面的论文,将不同意其进行论文答 辩,这样从根本上解决了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论文 标准向科学学位论文标准靠拢的问题。

3.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标准有机=口 口3年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阶段,培养对象通 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 书”;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规定的临床科室轮 转,通过培训过程考核(包括日常考核、出科考核和 年度考核)和阶段考核,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普通专科合格证书”;完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完成 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经过学位委员会评定,达 到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获得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 专业学位证书”。培养期间,如果培养对象未能通过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未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 书”,则不能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普通专科合 格证书”,更不能获得“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 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X年住院医师 亚专科培训阶段也经历上述类似过程。

六、改革实践

    2009年,我校开始探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接轨工作。 2009级临床(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共119 人,4人直博,114人按期毕业,其中112人顺利获 得了学位。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78人参加了 2012 年江苏省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阶段考核,考核分 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考核二部分。理论考试69人 合格,合格率为88.5%。理论考试合格者中,68人参 加技能考核,45人合格,合格率为66.2%。阶段考核 合格的45人中,有20人符合江苏省住院医师普通 专科培训合格资格认定条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 即2009级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2012年毕业时, 有20人实现了 “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硕士研究14生毕业证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和“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普通专科合格证书”“四证合一 ”。

2010年,我校修订了 “临床(口腔)医学专业学 位研究生培养实施细则”,正式开展临床医学硕士专 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接轨工 作。此次修订的显著特点是,依据卫生部《专科医师 培训标准》,增加了临床技能训练时间,特别是增加 了轮转科室和轮转时间,如内科临床技能训练时间 增加到27个月,轮转科室由3~6个增加到12个,轮 转时间由9个月增加到15个月;外科临床技能训练 时间增加到28个月,轮转科室由3~6个增加到9 个,轮转时间由9个月增加到16个月。2010级临床 (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21人,2011级硕 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1人,2012级硕士专业学位研 究生279人,全部按照新修订的“培养实施细则”进 行培养,强化了临床技能训练,必将有更多的硕士专 业学位研究生在毕业时实现“四证合一”。

七、保障措施

     1.强化临床技能训练与考核在临床技能训练与考核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 附属医院住院医师培训基地的积极性和主导作用。 各培养基地根据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标准》(总则 和细则)中临床技能训练与考核的标准和要求,采用 床边实践、模拟训练和标准化病人等多种训练方式, 对培养对象临床技能进行了系统化、规范化的训练; 采用工作场所评估(WPBA)、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 ni-CEX)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等多种考 核方式,对培养对象临床技能水平进行了客观、有效 的评估。逐步建立了科学严谨的临床技能训练与考 核体系,持续提高培养对象的临床技能水平,促进培 养合格临床医师目标的实现。

2. 完善适宜的配套政策培养对象在“3+X”培养阶段,打破了传统的“就 业一住院医师”或“在读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单 —身份模式,而具有“住院医师”和“专业学位研究 生”双重身份。身份发生了变化,配套政策应作出相 应的调整,以保障培养对象的合法权益。在培养协议 方面,培养医院与培养对象签订了培养协议,培养期间计算工龄,协议期限即为培养时间,培养结束后 协议自然终止。在薪酬待遇方面,按照培养医院同 类人员薪酬水平发放工资、奖金和福利,依法参加 医疗、失业、养老、工伤、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 社会保障。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注册方面,培养 医院组织培养对象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后,注册地点可在培养医院,培 养结束后如到其他医院就业,依法办理执业地点变 更手续。

临床医学研究论文范文3

 

在中医院校,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日渐壮大相比较,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则逐步萎缩,给学科建设和导师队伍建设带来了消极影响[7]。而在中医研究生培养中,学科的发展水平、师资力量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结合中医院校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特点,重新审视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中医院校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保障中医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1中医院校临床医学学术学位设置的意义及其研究生培养特点

 

1.1临床医学专业设置学术学位的重要意义

 

临床医学的发展与进步,不仅有赖于高水平临床执业医师的培养,更有赖于医学理论研究的突破及临床应用理论、应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两者之间互为支撑、互为依托。学术研究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主要来源于学术学位研究生。对中医临床医学的学术创新研究是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任务和最终目标,即培养具有从事中医临床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标,注重中医临床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科研能力培养,注重中医临床理论和临床诊疗的科学探索及从诊疗、保健方面新技术、新药物、新方法的开发与创新研究。简而言之,中医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学术与研究素养不仅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考核指标,更是学科学术水平、学科导师队伍水平乃至整个医学院校综合学术实力的直接检验和体现。

 

综上所述,中医院校设置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有机整合中医学与临床医学学科资源,有利于改善学科结构,有利于跨学科学术交流,催产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中医院校设置临床医学学术学位,培养中医药高层次创新人才,是深化中医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是增加学科学术活力的需要,也是中医学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1.2中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特点

 

其培养有明显的中医气息。中医背景下的临床医学,与中医学息息相通。研究生在本科阶段有中医学的学习经历,研究生阶段又在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中生活、学习,从事科研和临床工作,研究生指导教师虽从西医院校获得学位,但在中医院校从事科教研工作多年,对中医理论体系也具备一定的熟悉度,这些都给中医院校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打上了深刻的中医烙印。

 

其培养不能脱离中医临床实践。从西医西药的发展模式来看,借助于发达的实验条件和实验技术,其基础研究往往是先行于临床实践,且独立于临床实践之外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则是围绕临床现象建立的,其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的孕育离不开中医临床的土壤,两者难以分割。对中医学来说,某一理论不能被自然科学证明,其概念模型不能在实验室中复制并不重要,关键是该理论所表达的信息有何临床指导价值,以及如何临床运用。因此,中医院校的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应紧贴中医临床,应设置_定的中医临床诊疗实践和规范的中医临床诊疗技能培训要求。

 

其培养突出科研创新能力。如何增强研究生学术与研究素养是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本质和核心。中医临床医学是技能学科,也是经验科学,但不能仅仅理解为临床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学会科学地“思考”,学会对临床现象信息的认知、分析、综合、推理、归纳总结、推陈出新。因此,其研究生培养改革措施须围绕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养来开展,促进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2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

 

广州中医药大学于2010年获准新增临床医学_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是首批开展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招收培养工作的中医院校。作为该校最大的研究生培养示范单位之_,其第一临床医学院目前有临床医学_级学科项下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肿瘤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麻醉学、检验诊断学7个二级学科,有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7名,招收培养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25名。

 

研究结合中医院校临床医学的研究生培养特点,重新审视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对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及战略意义,围绕“临床实践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增强研究生学术与研究素养”为核心进行了中医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2.1注重学科内涵建设,推进高水平导师队伍建设学科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指导主体。学科建设和导师队伍水平的提高为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重要保障,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顺利开展和取得实效的必要支持。构建学科体系。通过专家论证,凝练学科方向,形成学科特色,形成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肿瘤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麻醉学、检验诊断学7个临床医学二级学科。

 

推进高水平导师队伍建设。通过研究生导师资格认定、遴选,强化学科师资队伍力量,制定并完善临床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导师遴选和考核机制,强调导师“三导”职责即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实施导师指导问责制,导师是研究生临床和科研活动的第_责任人,在研究生发生学术不端行为须由导师承担相应责任;组织研究生导师开展业务培训、指导经验交流、学术交流等活动,提升研究生导师指导质量。

 

构建学术平台,强化学科队伍。整合优势资源,培养以学科带头人领导下的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和人才梯队;学术交流促学术的发展创新,促进研究生导师学术知识结构紧跟学术前沿动态更新,活跃学科学术氛围,进_步促进了学科学术科研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近三年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共取得主持各级科研项目17项,可支配项目经费达166.3万,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教学论文32篇;其中临床医学研究生指导教师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经费25万元;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篇,教学论文4篇。

 

2.2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建立系统规范的研究生培训和考核制度

 

研究生培养确立了“三位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以学科专业教研室、临床科室和实验室为培养载体,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临床轮训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规范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为主,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为辅,涵括了临床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学习内容;编写出版了研究生选修教材《现代中医内科研究》。

 

修订和完善了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科研工作与学位论文、培养方式与方法、医疗、教学、社会实践环节的培养、德育、素质与能力培养、研究生教育管理、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等要求;研究生第一学年集中学习公共课程;第二学期进入教研室(研究室),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课题准备工作;第二、三学年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及临床实践技能训练和撰写学位论文。

 

制定了各专业方向的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体系借鉴卫生部普通专科医师培训模式,包含了思想品德考核、临床综合能力考核、专业临床要求等方面,建立了合理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培训考核量化指标,实施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轮科考核与阶段考核、毕业技能考核相结合,笔试、口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考核小组评价与专家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注重科研能力培训和考核。制定了《研究生科研能力培训管理办法(试行)》,针对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为研究生开展临床科研培训和实验技术培训,让研究生熟悉或了解临床研究的基本要求、质量保证以及专项实验技术,为研究生开展临床相关科研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动态跟踪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情况。实施能力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查阅文献与综述报告情况、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情况、实验课操作能力以及研究进展及情况考核。形成一系列管理制度。如《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职责》、《研究生临床轮训管理规定》等,汇编成册,利于规范管理。

 

2.3创新学术环境建设,增强研究生学术和研究素养

 

研究生的创新意识、研究能力、科研探索精神,除了需要在直接参与具体的学术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更需要一种氛围和环境的潜移默化的熏啕和影响。创新学术环境建设,是增强研究生学术和研究素养及实现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积极推动临床医学各二级学科专业,定期开展学术沙龙、学术讲座等学术活动。做到“定期、系列、优质”,如每月一次的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系列学术沙龙,肿瘤学学术讲座等;鼓励学科专业扩大学科学术影响力,主办或承办各类省级以上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近三年各临床医学专业共组织举办院内的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共30场,省级专科学术年会4场,如《广东省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年会、第十届全国肿瘤综合治疗新进展高研班暨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研讨会》等;全国性的学术会议4场,如《麻醉科主任困难气道处理培训交流会》、《全国小儿麻醉暨第三届中美小儿麻醉暨南方麻醉学术交流会》等,为专科人才的培养搭建了—个视野宽阔、气氛浓厚的学术平台,以学科学术建设带动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鼓励研究生自主组织开展研究生学术沙龙活动。以研究生管理部门主办,各年级研究生或各学科专业研究生团体承办的方式,定期就研究生感兴趣的话题,如“在读博士生发表SCI论文经验谈”、“博士生出国学习交流经验分享”等,邀请相关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院内外专家、研究生导师、在科研或临床上有突出成绩的在读或毕业研究生前来交流,活跃了学科学术氛围,强化了研究生理论探索、自主创新意识,也促进了研究生学术讨论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鼓励研究生“走出去”。参加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生暑期学校等交流活动,借助其他高校和学科的学术资源开阔学术视野,促进跨学科培养和学术创新;鼓励研究生以联合培养的形式到国际知名大学进行访学研究和短期交流,提高学术创新能力,如麻醉学专业研究生已于2012年7月赴美国耶鲁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联合培养。

 

中医院校的临床医学一级学科是新生学科专业,与其他学科专业相比,其在跨学科学术交流、学术资源优化与共享、学科建设发展空间上享有很大的优势,构建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将有助于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的蓬勃发展。

 

中医院校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植根于中医药的大环境,与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有其相近之处,两者均涵括了临床与科研能力的培养;其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则不同,前者注重临床实践技能,培养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专科医生,而后者注重科研素养,为高等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输送高素质师资和科研人员。

 

该研究以探索中医院校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主线,围绕学科内涵建设、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学术平台建设等要素,注重和突出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实施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实践管理制度和科研技能培训制度,形成了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和科研能力考核指标体系,以临床和科研实践带动研究生学术和研究素养的不断提高;研究始终围绕实践开展,坚持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较大的推广价值,有利于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发挥效益,在实践中完善提高,通过实践反馈不断完善提升,有利于保证各项培养改革措施按计划实施。

 

目前该研究项目制定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已在该校临床医学专业各二级学科中全面应用,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各学科内涵建设逐步完善,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感逐年提高,专业思想曰益牢固,专业学习兴趣不断增强,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的掌握得到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有力的保障,2014年首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前景看好。前研究生课程学习中大多偏重理论教学的实际情况,要求授课教师逐步摆脱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推行研讨式、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强化师生间的互动,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效果。为此,研究生院大幅增设了诸如《流式细胞仪及激光共聚焦技术及应用》、《生命科学研究进展》、《质谱分析》等为代表的实验技术类、医学前沿动态以及跨学科应用类课程,使研究生的知识视野、科研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和强化。

 

3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改革的思索与探讨进一步推进研究生课程设置改革,构建合理的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结合作者所在院校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和经验,笔者认为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改革,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强调跨学科培养研究生,重视相关学科课程研究生教育模式应随着学科专业的发展而不断变革,应大力提倡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应特别包含新兴学科,重视边缘学科,研究生指导小组成员的专家应至少有一个来自交叉学科,避免学生专业视野狭窄。另外可根据实际情况鼓励部分交叉的学科进行联合招收、培养研究生,并逐步过渡为设立跨学科的创新培养平台进行研究生培养。

 

3.2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提高研究生教材质量进一步加强研究生课程的师资与教材建设,培养_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学术上有新思想、勇于创新的研究生课程教师队伍。加强研究生课程的管理,特别是对研究生课程的开设要把好“准入关”,建立合理的研究生课程评价体系,改变目前部分单位存在的因人设课的现象,促进研究生课程的正规化建设,体现出研究生教材专、精、深和前沿性的特点,使硕士生课程教学与本科生拉开档次。

 

3.3调动研究生主观能动性,重视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方法上,大部分研究生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停留在本科阶段那种知识传授式的教学模式上。应针对不同类型培养研究生,采用多样化的授课方法,如PBL教学互动,计算机模拟,问题式研讨等非课堂讲授式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4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重视实践类课程紧跟现代医学发展趋势,即时修订更新课程设置,尽可能多地开设实验技术类、医学前沿进展类课程,定期举办研讨会、学术论坛等活动,为研究生与医学领域不同专业的研究人员创造交流平台,使研究生更好地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研究的最新进展及研究动态,培养研究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3.5加强研究生思政及人文素质的培养,营造优良育人环境

 

通过进行党课培训、时事政策教育和专业讲座等,教育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社会需要与自身价值取向相统_,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寻找实现个人价值的结合点,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开展环境伦理、生态伦理、科技伦理、网络伦理等教育,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_系列集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_体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临床医学研究论文范文4

【关键词】临床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生培养;专业学位;科研能力;医学教育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与临床医学本科生毕业后现阶段采取的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虽然是并轨进行,但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不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高层次的医学人才,要求在临床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科研能力发展,因此,如何将科研意识贯穿在整个规范化培训过程之中,值得我们探索。

1以往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背景

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往往为6~12个月的脱产式课程学习,以及1年到1年半的科研实验及论文的撰写。这就导致了研究生在临床轮转的时间往往不足1年。多年以来,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其临床技能操作、临床实践经验、临床应变能力等临床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为了扭转这种“重科研、轻临床”的培养模式的弊端,在2014年,国家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的文件。该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或3年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1-2]。正因为这项硬性规定使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在临床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全面启动,这也充分保障了临床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在毕业后能够具备较强临床实践能力以及掌握对本专业常见疾病的基本处理原则。通过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考试,对于临床专业型研究生而言,将会明显提高个人的专科疾病诊疗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使之今后在工作岗位上,成为一名“会看病、能手术”的名副其实的高级别高层次临床医师,同时对提升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实力具有积极长远的意义[3]。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本科毕业的规培生的区别

自2015年开始,新入学的所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时成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将参照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统一下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这意味着对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必须完成为期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还需要在硕士研究生的3年学制内完成科研论文的选题、资料收集、实验、论文撰写等工作。那么专业型医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由于所有的时间都在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他们又将如何利用非常有限的时间来完成科研论文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与研究生科研意识的培养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冲突呢?同样的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毕业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如何在培养好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同时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目标,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科毕业后的住院医师的培养着重于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使其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和实际的临床工作能力。这为其将来能够胜任日常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4]。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及掌握基本的临床科研方法是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研究生们还需要最终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因此,“规培”制度下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对医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培养的过程中,同时培养了科研能力、教学意识。研究生毕业后的视野和发展空间将明显提升,为将来成为临床、教学、科研全面发展的医学高级人才打下夯实的基础。

3如何在临床轮科中培养科研意识、完成科研课题

3.1避免临床与科研脱节,科研课题紧密联系临床实践

虽然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在临床轮科,时间长达33个月,看似没有多余的时间脱离临床去完成科研课题,但如果引导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寻找科研课题的灵感,带着科研意识去开展临床工作,例如发现手术技巧的改进、临床药效的评估、临床疾病数据的分析、某些疾病临床进展的机制等等,只有在临床工作中寻找科研课题,让科研结果能直接解决或说明临床中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让临床与科研紧密相连,并给科研课题带来许多亮点。要彻底改变“科研就是去实验室做实验”的想法,就要建立“在临床实践中完成科研课题”的观点。

3.2完善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机制

通过完善科研专项基金的设立、科室专科业务学习、积极开展专家科研讲座、提供平台交流科研成果和激励相关科研人员等几个方面的措施[5],使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模式。专项研究基金能够提高临床研究生申请课题、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以科室或小组为单位,进行科研交流,组织论文阅读,是提升专业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良好途径[6];国内外相关专家定期展开的科研专题讲座,能拓宽研究生的视野,了解临床科研的前沿知识,激发科研的灵感,建议把听取科研讲座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考核环节;医院也应当积极提供科研成果交流平台,除了邀请专家学者来院授课,研究生也可以彼此在台上相互交流,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一旦临床专业研究生发表了高质量的论文、或者协助导师申报了相关课题。研究生管理部门将对研究生及相关人员给予足够的奖励,彻底去除以往某些“富临床、贫科研”的错误思想,激励研究生们临床科研齐头并进。

3.3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遴选

选择一批具备较强临床科研能力的研究生导师,导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研究生导师开展“双轨培养”模式的宣传和学习,加强指导教师的带教能力。此外学院还可以为研究生配备一到两位副导师,并采取导师及副导师联合培养的机制来强化研究生的培养。传统的高级导师是主导师,他往往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能指导和督促研究生在临床、教学及科研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副导师可以是医学院或医院中从事科研的老师,主要负责传授科研理论知识和指导科研实践[7]。当然副导师也可以是研究生在轮科期间的带教老师,他们不但能直接教导研究生临床实践技能,也能开拓研究生在跨学科及多学科等方面的科研思路。副导师还可以大胆选用具备较强科研能力的年轻博士,让他们来带动研究生的科研意识的提高。研究生入学后,导师应定期召开研究生组会,了解研究生的轮转学习情况,并督查学生科研工作完成情况,从而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以此入手来培养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能力。

临床医学研究论文范文5

以课程为依托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不能适应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特点。现有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以课程传授作为主要模式。然而,临床医学研究生三年学习中只有第一年是集中授课,因此,能够接受课程传输人文素质知识的时间较短,而且学校能够开设的课程类别也十分有限,如在我国医学院校中,公共人文课程一般有大学外语、大学语文、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几门课,因此,把人文素质教育重点放在课堂,无法满足临床医学研究生所需的人文素质要求。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实践针对性。不少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知识还是本科阶段的陈旧知识,在新的学习阶段,他们需要更深、更新的人文知识以帮助解决临床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所面临的价值理念、关系处理、职业发展素养等问题。从调查来看,进入实践阶段的学生对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觉得有很大帮助的仅有18%。这不是说明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没有意义,而是现阶段的课程设计不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

笔者认为主要是医学院校没有在空间(不同环境,如教室、临床)和时间(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不同阶段)两个维度构建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人文素质教育忽略了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多样性背景。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来源不一,有从本科直接读研的,有工作后继续读研的,本科教育、工作经验等人文背景不尽相同,已有的调查研究表明,不同阶段和不同背景的医学研究生对学医的首要目的、个人利益、医患纠纷等问题的看法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这表明不同背景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在价值观、社会技能等方面也存在区别,因此,对他们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必须因人而异。现在很多学校的集体授课、导师统一指导等形式不能适应研究生个性化的特点,影响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导师忽略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多数医学院对研究生导师考核主要停留在两个方面,一是规章制度里面的导师职责,二是科研成果,由于规章制度没有硬性规定导师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因此,不少导师往往忽略了这个方向。另一方面,由于科研成果是评价教学和科研产出的最直接标准,研究生往往成为导师实验或者项目的主力军,造成多数临床医学研究生认为和导师的关系是“老板雇员型”,[3]最终导致研究生长期身处实验室而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甚至几年的研究生学习结束后,一些基本的人文素质能力较本科阶段有所退化。以上现状的存在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是学生重科研轻临床,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人文关怀精神以及主人翁精神等人文素质水平较低。有调查表明,当前医学院校毕业生的人文素质缺失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4],见表1。不少学校和学者都在积极探索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主要集中在教学改革方面,如廖虎等(2009)提出在课程、师资、教材、考试改革等方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5]然而,目前专门针对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较少,且主要也是将焦点集中在课程设计、氛围营造、导师作用等几个层面,[6-7]将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特点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结合起来研究的更少,笔者认为,临床医学研究生是集学生、师长以及医生为一体的高等级专业人才,他们的角色特点与人文素质教育是有联系的,正是因为医学院对其角色认识存在缺失,造成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盲点,本文从角色认知视角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全方位提升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有效方法。

二、临床医学研究生角色认知与人文素质教育联系

笔者认为从角色认知视角进行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研究是有可行性的。医学生的角色占有与人文素质内涵的联系历来存在,如我国古代医家认为“医者意也,医者艺也”,明确指出医学是一门哲理思辨、观念理性的学问,表明医生不仅是具有技术技艺,还是一名思想者;“夫医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下医医病,中医医人,大医医国”的观念,更是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高度联系、高度概括,认为医生应该是一名博学者、有责任感之人;西方医学的奠基者希波克拉底是医学人文科学的先哲,他对医学的人本思想有深厚的见解,强调医术是“一切艺术中最美好、最高尚的艺术”,医生“应当具有最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爱丁堡公报指出“21世纪的医生,应是优秀的卫生管理人才、病人的代言人、出色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专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的专业医师和努力终身学习的学习者”;卡琳•卢特菲(KarenLutfey,2005)认为医生必须扮演多种角色,教师、谈判专家、侦探、商贩、程赞者和警察等。基于对以上关系的认识,笔者建立了临床医学研究生角色认知与人文素质教育关系模型,见图1。

临床医学研究生接受教育的渠道一是来源于课堂教学,二是导师指导,三是临床实践,在不同的角色环境中表现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课堂上,一方面他们是接受知识的学生,另一方面,对于低年级本科生来说,他们承担了部分专业课带教的任务,是小老师的角色;在临床实践中,他们既是向临床带教老师学习的学生,也是对低年级学生进行临床指导的师长,另外,他们还是病人眼中的医生;在导师眼中,他们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研究者,是未来医学事业的执行者。因此,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角色占有归纳为学生、师长以及医生。医学院校要抓住学生、师长、医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要点对临床医学研究生进行培养,具体表现为角色实践,在图1中反映为6个要点。临床医学研究生角色认知与人文素质教育关系模型反映了医学院校可以在不同的角色环境进行角色实践,最终达到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每个角色占有应该具有的人文素质要求。

三、角色认知下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笔者认为可以从角色认知角度出发,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的开展,建立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角色认知体系,以期在最大程度上完善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首先,课程设置能彰显临床医学研究生多样化特点。目前,不少大学在寻找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方法和途径上都有值得借鉴的做法,如首都医科大学实施的“多平台、不同模块设计方案”,从公共必修课程平台、综合素质培养平台、基础实验课程平台、基础理论知识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六个方面对临床医学研究生进行素质培养,中山大学医学院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采用了理论教学—调查研究—撰写总结相结合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把学生自学、专题讲座、师生讨论、社会调研等教学方法融入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正如笔者在之前提到的,他们的背景具有多样性,笼统的课程不能最大范围满足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要求。因此,课程设置在模块化和程序化的同时,不应忽略对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挥。课程设置应该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达到每个层次和层面的学生都有人文素质的提升,通过师生有效互动,最终赋予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以最广泛的意义。

其次,利用角色扮演加强人文教学效果。临床医学研究生具有鲜明的角色特点,因此,运用角色扮演不失为强化他们自我认知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根据已有文献,对于医学生角色扮演的研究大多关注护理专业,其他医学专业涉及较少,针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角色扮演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同时,不少角色扮演的研究停留在对某一课程的效果评估上,而将角色扮演理论用于系统课程设计的研究较少。医学院校应该根据角色扮演方法的原理和规律,为临床医学研究生多角色的平衡发展建立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

第三,将职业素质拓展作为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威廉•古德(WilliamGoods,1957,1960)认为,医学这个职业与其他职业的初学者相比要经历更加严格的社会化过程,大多数临床医学研究生在此阶段将初步接触社会并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这一过程中面临的诱惑和需要学会解决的问题很多,围绕树立医德观念并掌握相应的社会知识技能进行职业素质拓展是这一阶段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尤其要注意利用临床实践中发生的医学伦理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对待医患关系、各种行业不正之风现象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卫生机构改革面临的诸多问题,开展医德案例教学与讨论,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道德判断能力及道德责任感,同时教给学生需要的关系沟通、法律、社会经济等职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拓展其职业生涯所需要的人文素质。

第四,充分利用“隐性课程”作为人文素质教育教学载体。隐性课程是指能够让学生无意识地获得各种经验的途径或方法,它包括教育的空间环境、教风学风营造和素质教育活动等方面。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学生认为在医学教育过程中隐形课程很重要。尤其是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中在传统课程模式不适应的情况下,“隐性课程”是重要补充。医学院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隐性课程”,一方面,医学院校和教学医院要加强塑造校园人文环境氛围建设,通过人文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拓展人文素质教育新载体。尤其要指导学生开展自愿参与性质的兴趣小组、论坛、讲座、竞赛以及各类活动,建立能够符合不同需求的个性化的人文素质教育渠道。另一方面,强化导师队伍建设。根据调查,有92%的研究生希望由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临床专业知识的教师进行医德教育,教师言传身教是研究生最喜欢的教育形式,临床医学研究生在各种角色形成时期最直接的模仿者就是导师,导师正是对研究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人选。隋允康(2010)就提出过导师应该拥有亦师亦父、亦仁亦德、亦示亦言、亦道亦术、亦德亦才、亦慈亦严的师贤标准,[13]可见导师榜样作用的重要性,为此,要重视导师队伍的人文素养提升,健全导师考核和责任机制,增强导师对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注与投入,通过导师的亲身示范、人文关怀和思想行为指导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接受有针对性的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其人文素养水平。

第五,重视临床医学研究生作为“医生”角色与临床部门的融入,将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医院员工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相结合。临床医学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教学医院的临床实践中完成,从事与医院同级别医务人员类似工作,科室与导师共同对研究生进行日常管理。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教学医院一般都是三级医院,三级医院一般具有较为完善的员工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卫生部对此也有强制性的要求。虽然医学院校对临床医学研究生参与医院员工教育体系有强制性规定,但多集中在病案讨论、学术活动等专业技能领域,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参与缺乏相关要求。因此,医学院校应当注重与教学医院间的衔接与沟通,将医学院以人文理论为主的课程学习体系与教学医院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员工教育体系贯穿衔接起来,对临床研究生参与医院员工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作出具体要求并作为考核内容之一建立人文素质教育“院—院”共同管理机制,借助医院员工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加强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这种模式既有益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教学医院的优良文化和服务水平也是一种促进,能够获得“双赢”效果。

临床医学研究论文范文6

关键词: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2-0050-02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在本科生教育基础上,为培养高层次医学专业人才和发展医学科学研究而设立的更高层次的医学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国家医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及新的教育政策和制度的出台,医学教育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解决,本文结合自身教学体会,对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今后研究生教育培养制度建设进行有益的思考。

一、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和临床之间的矛盾

自从国家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我国的教育事业掀开了新的一页,研究生教育也随之蓬勃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医学研究生教育为国家的医药科研和临床工作输送了大量的既有临床工作能力又有高水平科研素质的临床医生,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恢复高考后,最初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主要是科研和临床结合,招生对象也大多针对有过数年临床经验的医生,不招收应届毕业生,目的是对已经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生进行科研素养教育,培养出既能从事临床工作,又能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或将自己的理论研究用于临床的高素质医务工作者。1998年,为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临床医师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颁布《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同时出台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改变了过去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单一学位制,完善了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其目的是逐步完善医学学位制度,加快培养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的科研素质和临床医疗水平。2009 年,本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度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度得到更快的发展[1]。

自从科学型和专业型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制度设立和试行以来,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但由于各院校、各专业、导师对于两类医学研究生的要求不同,国家也没有统一的培养要求和毕业标准,在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以学术为依托,是学术性的职业教育[2],主要目标是提高研究生的临床医学实际工作能力,学生在学习少量课程后大部分时间在临床实习转科,同时根据各院校或导师的要求,从事部分科研工作。而科学型学生任务较重,一般都需要承担导师的课题任务,同时也要参加临床实习。前者学习任务轻,学校要求所学的学分少,后者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对于专业型的研究生,多数学校没有严谨的临床技能考核标准、临床工作中忙于应付大量的日常琐碎工作,真正的临床技能培训欠缺,最后导致临床技能提高不大,科研能力更无从谈起。少数导师不重视临床技能培训,要求专业型的研究生必须进入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造成培养目的不明确,专业型和科学型不分,达不到国家设立两种学位的初衷。少数专业型的学生因为毕业论文的要求也相应偏低,对于科研课题被动应付,未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最后的结果是专业学位的培养和住院医差不多,有研究生之名,无研究生之实。

对于科学型研究生,由于社会资源的分配并不一致,今后从事科研为主的职业和临床医生之间的收入存在一定差别,绝大多数招收为科学型的研究生,今后的人生计划还是以做临床医生为主。很多进入临床医学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因为专业型学位有指标数量限制,是被动地被招收为科学型研究生,其目的是 “曲线”进入临床,而不是真正地喜欢基础研究,拿到研究生学位就业时,即转入临床岗位,因此在校学习期间,用于科研实验和临床工作的时间有所偏倚,多数研究生希望更多地在临床工作中接受锻炼。这样就造成临床医学研究生用于实验的时间偏少,科研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3]。

为了使科学型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能踏实地进行科研工作,国家也出台了科学型研究生不能以该学历报考执业医师的规定,然而这一规定并不能限制具有本科临床医学学位的研究生报考,反而会使科学型研究生更加不重视研究生期间的教育,从而将研究生学习作为跳板,而不是踏踏实实地专心于科学研究。

(二)数量和质量的矛盾

研究生的培养要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考核制度,加强培养过程中的科研管理,这就需要一些科学严谨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指标。考核指标可有很多项目,例如文献阅读和综述、外文水平、科研能力和工作量等方面[4]。科研能力和工作量是考核研究生的主要内容,它表现形式有毕业论文和。由于毕业论文的弹性很大,所以目前各院校往往制定一些政策,要求学生必须发表1~2篇论文,甚或必须发表在SCI收录的期刊,才能毕业并拿到毕业证书。

是经过期刊编辑部、审稿专家审阅,同时要面对广大读者和科研工作者的评判,故而这一指标较毕业论文更为客观。这一考核指标无疑对导师和研究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提高了导师和学生对科研的重视程度。医学院校中,尤其是临床科室的导师忙于临床工作,能直接参与实验的时间有限,研究生是实验研究的主力军,对研究生毕业设立这样的硬指标,无疑会提高导师的科研成绩和产出量。同时,科研实力是高校之间的评比和竞争的重要一项。很多院校也乐此不疲,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制度,通过对研究生毕业发表的论文增加砝码,来增加学校总体的科研产量,进而提高学校的软实力。

科研活动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不能搞急功近利和浮夸。尤其是医学科学研究,临床观察和随访需要有一定的周期,基础研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进行选题、实施。如果不能科学地制定研究生质量的评判指标,单纯地以作为毕业的条件,反而会出现不利影响。研究生为了毕业,把精力放在写论文上,而不能专注于具有实际意义的科研活动上。

临床医学研究生由于需要临床实习,实验时间多在一年左右,时间较短,难以完成高水平的课题。要么采取短平快的办法,寻找一些较小的、先进性不足的课题;要么只能拼凑一些数据,难以形成深入、重要的医学成果,写出的论文质量也不高,只好找一些质量低劣的期刊来发表文章滥竽充数,实际上造成国家财力和人力的浪费。

(三)研究生扩招和质量的矛盾

最初大学生的扩招,有很大成分是为了缓解高中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将高等教育作为“就业蓄水池”;研究生扩招,也有将研究生教育作为大学本科生“就业蓄水池”的考量。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从1999 年的31.9 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140 万,录取人数从1999 年的6.5 万人扩充到2010 年的46.5万人,十二年期间翻了七倍多。研究生人数的增加一方面促进了整个国家科研水平的提高,为国家的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研究生人数的增加也对研究生教育制度与管理以及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巨大的挑战[5]。

我国的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每年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面对如此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仍显不足,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加,报考研究生的考生数量随之增加,很多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不是因为他们喜爱科学研究,而是希望通过研究生学习增加自己的就业机会,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学习不认真、不刻苦,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国家教育资源。有高素质的生源,才能有好的研究成果。由于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一些高校为了完成招生任务而降低录取分数线,招收一些基础薄弱、学科知识不扎实的学生,也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科研人才。

二、提升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对策

(一)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高质量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有高水平、高素质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是提升医学研究生学术水平和育人水平的重要因素。现阶段,由于研究生的扩招和授予学位的细化,导师队伍也不断扩大,但是,导师队伍的扩大不能以质量下降为代价。我们的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仍在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也不断健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导师比例偏低、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比例偏低、导师队伍年龄仍然偏大、学科建设中近亲繁殖现象严重等[6]。另外,临床研究生导师多集中于大型三甲医院等高一级的医院或高校的附属医院,现阶段医疗制度的缺陷又使这些医院患者愈来愈多,使作为医生的导师疲于应付临床工作,对研究生的指导和教育所分配的时间明显减少。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定更严格的导师队伍建设机制,提高导师遴选门槛,废除导师终身制,扩大导师队伍、提高导师自身的素养,进而建设高水平的导师队伍。

(二)增加科研投入,完善教育设施

伴随着学校合并、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教育投入相对不足。一些学校和专业实验设施不全,经费不足。

由于医学研究自身的特点, 决定了其课题资金投入多,一个试剂盒就可能需要数千元至上万元,而产出少甚至无产出。个别导师申请课题不积极,手中无课题无经费无实验场地,研究生做实验像游击战,到处找实验室,甚至自筹实验经费。

其次,国家将医疗服务定位于医疗消费,将医院推向市场,由市场经济推动医疗服务的发展,势必造成医院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节制成本和支出。医院管理部门对于支出多产出少的科研活动,自然会持消极态度。对于科研设备的购买、日常维护常常吝于投入,使院内实验室的科研环境恶化,甚至难于维持正常的实验。

上述几个问题,是当前我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困惑,我们必须认真调研,找出合适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向前进步,培养出合格的科研和临床兼备的人才,为我国医学科研发展创造后劲和动力。

参考文献:

[1]胡光丽,李海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探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11).

[2]郭进军.医学专业型研究生临床与科研并重培养模式探

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4,(1).

[3]谢双锋,尹松梅,马丽萍.现阶段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

问题和对策[J].课程教学研究,2012,(12).

[4]李文强,牛敬媛.关于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

思考[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4,(2).

[5]李伟,张清东.高校扩招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现状及问题

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748).

[6]张健,林伟连,许为民等.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探

临床医学研究论文范文7

1.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              

2.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实习教学模式探讨                 

3.七年制临床医学生基础医学阶段的科研训练实践 

4.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面向21世纪临床医学教育的思考 

6.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技能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7.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成效——以湖北文理学院医学院为例 

8.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课程考试改革思考 

9.浅议多媒体技术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10.对临床医学专业设置《护理学》课程的调查分析 

11.以本科评估为契机 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 

12.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影响及解决措施 

13.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体会  

14.适应现代医学教育模式,改革临床医学教学方法 

15.对临床医学生推行实习生导师制的探讨

16.关于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17.循证医学对中医临床医学的启示 

18.双向整合案例(PBL)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9.以器官系统为模块的临床医学教学改革实践 

20.三段式实验教学模式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验诊断》教学中的探索 

21.核医学科放射防护的临床调查分析 

22.提高临床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基本技能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 

23.OSCE在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临床技能考核中的应用 

24.临床医学专业国际班《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25.培养创新型临床医学生的重要性及方法探讨 

26.Jigsaw教学法与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实习教学中的效果比较 

27.湖北医药学院临床医学实验班“基础学习”生物化学模块式教学实践与思考 

28.历版《临床医学概论》教材的比较和反思 

29.低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行为现状 

30.案例教学法联合传统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本科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31.预防医学专业临床肿瘤学课程体系的开发与探索 

32.提高医学生临床工作能力神经病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33.新疆医科大学六所附属临床医学院输血医学师资队伍调查分析 

34.临床医学专业《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改革方案研究与实践 

35.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体会 

36.临床虚拟医学实验教学模式研发与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37.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分析 

38.地方高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循证医学认知及态度调查

39.可视喉镜在中医药大学医学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40.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药理学课程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41.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性的探讨

42.Mini-CEX在医学影像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43.医学教育管理提高传染科临床教学实践中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

44.关于医院临床医学工程科的建立与管理策略的探讨 

45.急诊医学临床教学模式探讨

46.重症医学的临床带教应分阶段量化

47.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

48.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以成都医学院为例 

49.新医改背景下临床医学定向生免疫学教学实践研究 

50.加强临床实践培训基地建设,促进医教协同培养临床医学人才 

51.“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医学信息素养教育 

52.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分析 

53.提高临床医学教学水平的研究 

54.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五大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55.临床医学生对不同类别公共卫生课程的学习兴趣调查研究 

56.临床医学专业系统整合课程改革初探 

57.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再思考 

58.临床医学类期刊编辑审稿决策能力及提高举措 

59.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的全科医师职业趋向调查 

60.留学生临床医学本科(MBBS)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 

61.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体验 

62.建立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中心的实践与思考  

6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64.医教协同 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海市的改革实践 

65.我国临床医学教育之现状及其策略分析 

66.论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协调发展  

67.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向在高等医学课程改革中的体现 

68.教改医改互动 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模式改革 

69.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现状调查分析 

70.现代临床医学正在走向危险的边缘 

71.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医学哲学 

72.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组织与实施 

7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模式的研究与探讨 

74.浅谈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 

75.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新生学习目标与就业预期的现状调查 

76.过程控制与精细化管理: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发展之路——欧洲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框架应用述评 

77.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78.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证研究  

79.循证医学与临床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 

80.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现状 

81.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 

82.关于转化医学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几点建议 

8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培养质量现状调查 

84.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85.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角色认知为视角 

86.基于ESI的学科热门论文的计量研究——以临床医学学科为例 

87.国内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文献分析 

88.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中的医学生职业精神认知现状调查及分析——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研究之一 

89.国际临床医学研究领域热点论文产出状况分析及对我国医学期刊的启示 

90.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9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中山大学为例 

92.临床医学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93.临床医学生对循证医学课程认知和态度分析 

94.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探索与思考 

95.“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五年制教学改革的思路 

96.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97.构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的“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98.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5+3”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临床医学研究论文范文8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25日

我国是从1998年开始试办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随着临床专业研究生招生的普遍发展,其规模也不断加大,在不断丰富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层次,加大医学专业优秀人才培养的同时,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管理模式革新与优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科学学位强调对于医学学术理论水平与实验研究能力的培养,将培养目标设定为从事医学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人员,侧重其学术性,而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则要求在有限的培养年限内,强化其医学职业性特征的培养方向,以培养高级临床医师为目标。本文聚焦到两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差异,以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为切入点,探讨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教学管理模式优化方向。

一、设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缘起

我国自1981年实施学位条例以来,医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建立了学位比较齐全、学位授予质量能够得到基本保证的学位授权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医学硕士、博士。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不管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还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等,不同学科均授予医学学位,存在名实不符的情形。即使是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其研究方向也往往是针对生物医学某个领域的一些科学问题,并不直接探讨或解决临床医学的职业技能问题,许多毕业生“不会看病”、“不会开刀”,这些问题阻碍了医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我国的医学学位制度,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1997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决定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1998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颁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并确定首批试点单位。至此,我国在临床医学一级学科把学位类型正式区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前者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为主;后者以培养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为主。这样的划分有利于对各种不同性质和不同职业背景的专门人才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有利于满足社会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选择和使用,有利于国际上的对等交流与合作。

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学管理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工作是院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保证。严谨而高效的教学管理是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并直接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然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开展至今,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学计划分类管理缺乏保障条件。教学计划管理是医学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是指教学计划的实施和管理。教学计划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文件,是培养人才的总体设计和实施的蓝图,也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及有关工作的基本依据。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学管理实践中,虽然针对不同类型学位研究生,教学管理部门制定了不同的培养目标、方案、课程体系等一系列教学计划。而在实际情况中,由于两种类型的研究生都是在一个相同的学习和实践环境中,他们面临着基本相同的师资条件,培养方案的实施也普遍类似,无论是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还是医院的科教部门,很难真正针对不同的学位类型做到分类培养与管理。

(二)“考教不分”影响教学质量管理效果。教学质量管理是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所达到的教育目标的程度。教学管理的核心就是质量管理。抓教学质量管理,就是要通过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包括质量控制、质量反馈),动员全员,进行全面质量控制。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的重点与核心,如何客观、有效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进行考核与评价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目前大多医学院校都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种类繁多的临床技能考核体系,但随着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院校往往只能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考核交由培养医院组织完成,作为质量监控的关键手段的临床技能考核也往往由于“考教不分”而流于形式。

(三)教学资源管理需要合理配套。教学资源管理,其范围大致包含:一是教学基本设施,如教室、实验室、实验设备、图书馆等的维护与管理;二是计算机、网络资源等现代化传播技术资源的维护与管理;三是临床教学基地的管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以培养技术精湛的高级临床医师为其目标,因此在其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必须突出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随着医疗纠纷的不断激化,面临无法较好地安排学生临床实践的实际困难。

(四)师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解存在模糊。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着眼于临床能力的提高。但是多数导师甚至学生未能意识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特点,这些导师大多身兼医生和老师的双重身份,基本上科学型、专业型研究生一起带,在繁重的临床任务和科研压力下,很难真正区分培养,难免存在“重科研,轻临床”的现象,研究生一起被派到实验室做实验以发表高质量的文章。而对于医学生来说,在读期间有好的科研成果对其评奖评优、以后就业、晋升都有利,因此他们也希望减少临床实践和临床轮转,埋头搞科研,做出与科学学位研究生水平相当的论文。这类学生并不理解专业学位的真正含义,图一时之利,把专业学位作为获得学位的一种捷径。

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管理模式优化设计

(一)做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分类管理与分层次培养。严格分类培养,建立针对临床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根据岗位胜任力制定更加明确的分类培养方案;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开展跨专业学院选课,加强人文教育,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将来更加适合复杂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压缩学生在校理论课上课时间,突出临床实践,加强临床教学;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

(二)注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过程管理

其一,抓临床轮转。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严格要求在相关科室的轮转,通过轮转科室的出科考核,达到一定的目标水平。作为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教学检查制度,通过定期检查,对不符合培养要求的部门或违反有关制度的研究生,要及时反馈信息,及时纠正不足。

其二,抓论文开题。培养方案应明确指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选题应为临床实用型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定要结合临床,在临床中寻找课题,解决临床中的实际问题,以提高临床的诊疗水平与技术手段为出发点。管理部门通过挑选高水平的专家组成考评小组对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选题的科学性、应用性、可操作性进行审核。

其三,抓临床技能考核。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考核工作应由学校统一组织、管理,按学科抽调出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临床专家组成临床技能考核委员会,具体负责考核的相关事宜。考核可试行一定的重考率和不合格率使临床技能考核落到实处。

其四,善用教学督导,检查临床带教情况。教学管理部门要挑选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工作认真负责,有责任感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的退休及部分在职的资深教授组成教学督导组。通过教学督导定期检查,掌握临床教学的全面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搞好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要搞好临床教学工作,必须充分调动临床医生的积极性。首先,建立教学奖励制度,引导临床教师重视教学的投入;其次,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对青年临床教师的培养与提高,挑选一批临床经验丰富、乐于教学的高水平临床医师加入到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中来;再次,逐步规范专业型指导教师和学术型指导教师的队伍,以便使承担不同指导任务的教师可以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内提高各自的指导水平,使不同的导师群体具有更加专业化的水准。

(四)完善临床实践配套建设,建立临床技能中心。完善的临床技能训练中心,将大幅度地改善临床医学技能的训练教学条件,有利于开展符合临床实际的技能训练及考核,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连铸淡,陈新超,徐永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分析.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3.

[2]连铸淡,徐永刚,陈新超.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

临床医学研究论文范文9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科研思维;培养

为加速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的培养,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临床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1],开始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招生,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侧重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能结合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四证合一”培养模式促使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创新与拓展专业培养方式的内涵和外延,要求培养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要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同时也要掌握临床科研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科研能力[2]。因此,培养科研思维能力对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科研思维能力是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科研能力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在传统培养模式下,由于相关教育部门对科研能力的重视不足,导致专硕生的日后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故要求其在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下功夫,从科研创新思维、科研实践能力和科研理论能力等层面出发,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3,4]。而科研思维能力主要以逻辑思维训练为主。本文就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现状,及如何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进行了探讨。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现状

1.1科研能力培养环节薄弱

通过对2000年至2016年收录的有关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文献进行分析[5],教学方法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中显著的问题。表现在教学方法偏向传统的教师讲课、研究生听课,完成作业,闭卷考试,过于模式化,科研思维能力培养效果欠佳。另外,传统带教模式下,由于过分强调实践性和操作性,更加弱化知识的深度,研究生不能进行很好的临床科研思维训练,科研能力的培养更加缺失。在对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习的43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包括18名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的调查也进一步表明[3],临床轮转工作繁重和技能学习压力大,由于缺乏科研思维的培养,科研能力不强,其在临床科研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也就缺乏应对之策,从而放弃解决。而科研能力的培养更多的在于科研思维能力培养而非实验室各项技术和临床操作的指导[3],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应在注重实践与操作技能教学的基础上,同时注重知识的深度,引导研究生主动思考,提高科研创新思维能力。

1.2重临床实践技能培养,轻科研思维能力培养

在对全国37所医学院校或综合性大学医学院的专硕研究生的调查中发现[6],89%的研究生非常重视职业规划,计划进入三甲医院从事医疗工作,对临床实践技能方面高度重视,在研究生的自我评价中,临床实践技能评分最高,而科研能力评分最低,印证了研究生职业规划导向致使科研思维能力培养不重视,基本的科研能力欠缺,满足不了三甲医院对高层次应用人才的需要。在目前“四证合一”培养模式(即执业医师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硕士研究生毕业证、硕士研究生学位证)实施下,使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临床医院有33个月的规培转科学习,而临床医院的导师更多地从医生的角色出发,重视对研究生临床操作技能及实习能力等专业技能的指导,忽视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训练相对薄弱,其科研能力自然也得不到很好的训练和培养[7]。

1.3强化临床技能考核,弱化科研能力考核

由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其目标培养上主要侧重临床技能培养,促使各医学院校普遍将临床技能与实践能力考核作为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临床训练过程逐渐趋于规范化管理,尤其是使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对研究生的临床训练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对科研能力的考核相对不足,虽然大多数的研究生参与到导师的课题研究中,但是并不作为毕业考核的重点指标。

2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索

2.1优化课程设置,强化授课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新度

首先,整合基础课程,为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奠定基础。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能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及认识世界的工具和方法。譬如英语课,英语在临床医学科研方面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载体,对提高临床英语阅读能力非常重要。其次,专业必修课强调“结合学科前沿”,是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核心和精髓,一定要根据学科范围及其发展趋势,把本学科前沿知识以及体现当代科学发展特征的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整合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8]。把临床医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作为重点课程,开设学科前沿进展的课程,目前已开设的主要有外科学前沿、内科学进展、肿瘤学前沿、免疫学进展等,为研究生提供前沿知识,加强思维能力培养。第三,专业选修课设置充分考虑学科交叉融合,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利用高校综合优势,提倡全校范围内选课,比如医学人文道德课程、理学院的医学高等数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生物信息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各类计算机软件使用等提高医学人文素养、数学、逻辑、统计等能力的选修课程。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教育、通识教育、基础医学教育、临床医学教育,扩大医学研究生的视野、思路和知识面,提高其在医学领域更多的科研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

2.2加强教师授课方式引导与信息化建设

教师授课方式和引导直接影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研究生信息获取渠道比较广泛,但是缺乏在知识的海洋中敏锐把握核心主线和趋势变化的能力。教师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诸如PBL教学、CBL教学、Sandwich等教学手段,加强对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引导。PBL教学的优势是小班上课,8人一组,能够放手让研究生通过主动思考,边分析、边总结。例如肝炎病毒的免疫应答是个前沿问题,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将肝炎病毒的免疫学机制以实际病例的形式融入其中,引导研究生查阅文献、分析病情、探讨免疫学机制的最新研究,最后引导研究生完成肝炎免疫学治疗的设计方案,研究生在讨论中激发科研思维。CBL教学也非常适合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其能突出案例的引导作用,既能够结合临床实践教学的需要,又能够通过案例分析,融入思维能力培养,为较好的一种教学形式。如,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引入艾滋病的案例,讨论艾滋病致病的特点,结合HIV的生物学性状,给研究生布置作业,引导研究生独立思考艾滋病疫苗的设计思路。Sandwich教学侧重研究生自学能力,团队能力培养,在自学过程中促进科研思维能力训练。为进一步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慕课、微视频、雨课堂等,将传统知识通过分解使学生进行碎片化学习,快速掌握基本知识,然后通过开放性平台引导研究生进行以讨论为主的扩展式学习。在此环节,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主要因素,对教师自身素质要求更高,教师首先需要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信息化平台,从而有效把控教学,促进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医学信息化快速发展和医学知识不断更新,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我能力,才能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引导研究生接受前沿信息,切实提高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

2.3在实践技能培养中提高科研思维能力

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周期长、任务重的特点,将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实践技能培养中,在有限时间内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效率。研究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会一种方法,而要教会研究生思考选择最佳方法,引导研究生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操作。一方面通过研究生实验课,在实验课前,教师引导研究生进行实验设计,懂得对照分组的重要性和实验流程设计的逻辑性;实验中,随时引导研究生对目前步骤含义、用途和方法的深入思考,对每一步的结果积极分析、判断,制定下一步方案;实验后,以开放性的问题引导研究生的发散思维。比如教师可借鉴给学术学位研究生开设的《感染与免疫》实验课程中的溶血空斑实验授课流程。首先提前布置,让研究生设计实验方案,实验课上,引导研究生思考脾细胞的分离方法有哪些,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在哪,采用方法的依据是什么;在小鼠的脾细胞悬液离心洗涤一遍以后,引导研究生深入思考去除红细胞的方法有哪些,以及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同时为验证这些方法的实际效果,可进一步通过分组设计,增加红细胞裂解液、蒸馏水两种干预因素,比较不同处理组之间去除红细胞的效果。实验后,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研究生进一步思考完成溶血空斑实验检测后,进一步做什么工作,开拓研究生的思维。通过总结、反思、讨论进一步引导研究生优化实验设计,比如脾细胞悬液的制备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能收集到最大量的脾细胞,溶血空斑实验的方法采用双层玻片小室法、琼脂平板溶血空斑法还是采用何种方法优化实验。如果研究生在开设的实验课程中将每个实验都能通过设计、优化、操作来检测证实自己的判断,实验设计的逻辑性、合理性、完整性都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此流程正是科研思维及临床科研训练的过程,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临床实践,医院可搭建科研服务的双向指导和培训,按照标准要求完成每个科室的项目后,纵向上将科研嵌入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由导师和医院科室教师随时启发引导;横向上主要针对临床病例课题,开展基本流程选题、文献检索、社会调查、数据处理、论文写作等进行专业化指导和培训,从而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

2.4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科研引导作用

导师作为研究生阶段科研思维培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除课堂教学外,还需承担更多重要的工作及肩负更重要的责任。导师不仅需要通过言传身教树立榜样,对研究生科研思维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更需要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进行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导师以科研课题为载体,将科研逻辑思维培养贯穿于研究生培养整个过程,让研究生查阅文献,帮助研究生梳理研究方向;通过提出科研问题、立题论证、研究方案设计等方式锻炼研究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以论文研究为主的研究生组会,让研究生精读文献、专题讨论,为研究生提供科研思维训练的环境及氛围,使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2.5开展学术交流与学术讲座

校校合作、校院合作,搭建科研分享平台,定期聘请国内外高校、医院知名专家开展专题科研讲座,了解国内外最新科研动态、立题理念、课题目标、研究内容、科研方法、技术路线、结果分析等内容,研究生参加科研型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对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具有重要作用,经常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有助于拓宽视野、博采众长、集思广益、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对研究生形成独立的科研思维能力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3结束语

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培养的一个重要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医学高校可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师授课方式引导与信息化建设、在实践技能培养中提高科研思维能力、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科研引导作用、开展学术交流与学术讲座等途径,将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构建一个培养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从而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综合能力的提升,满足医院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J].中国教育,1998,17(5):3-5

[2]张萍,张艳萍,梁德东,等.“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培养模式构建[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6,15(4):333-336

[3]徐昊,鲁继红,于岩岩.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9,39(6):446-449

[4]李萍萍,王鹿,陆梅华.医教协同发展背景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8,32(1):15-18

[5]邓锐.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问题的荟萃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8:122-123

[6]任延刚,袁本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9: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