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交通土建工程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3 15:11:32

交通土建工程论文

交通土建工程论文范文1

关键词: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建设;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279-02

在大连交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开设《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源自大连交通大学校级教改项目——《优化“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课程体系,拓宽就业渠道》的教改探索与实践。多年来学生的就业数据表明,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就业的去向主要为各中铁局,从事混凝土材料的制备、性能及相关研究工作。例如,2010届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生从事混凝土行业的就业率达该专业总就业率的84.6%,2011届学生从事混凝土行业的就业率达该专业总就业率的79%。由此可见,开展《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对于培养服务于混凝土工程的应用型人才具有关键作用。只有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方能适应新形势下对高水平混凝土技术人才的需求。2010年大连市混凝土行业共完成混凝土销售量1600万立方米(包括建筑、交通、市政、港口用量),实际产值48亿多元人民币(按现行市场价格计算)。同年,大连市重点项目“地铁”工程全面开工,预计2013年底竣工。这为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研发、检测人才的大量短缺,对《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培养出专业知识水平高、理论基础扎实、能够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必须加强《混凝土工程与技术》的课程建设,一方面使学生提高认识、加强重视;另一方面需要增强课程本身的吸引力,从各个环节进行完善。

一、课程建设

《混凝土工程与技术》是一门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专业课,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混凝土材料涉及面广,行业范围宽,通过《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的建设,可使学生在毕业后很快熟悉业务,成为混凝土质检、研发或监理部门的工作技术骨干。在授课时系统阐述了混凝土行业最新的国家标准,例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等,使学生全面掌握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关键技术内容,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混凝土工程与技术的先进理念与标准。同时,课程在教学内容更新、课件制作、网络教学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采取了措施,以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1.教学内容更新。作为应用型专业课程,课程内容的设置原则为“理论够用,重在应用”,因此,对《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的内容设置做了如下调整:主要介绍混凝土材料组成,混凝土结构及基本性能,混凝土生产技术,包括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预拌混凝土生产工艺、预拌混凝土的运输,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包括模板工程、混凝土的浇注等。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混凝土制品生产工艺及特殊混凝土技术,混凝土结构维修与加固,混凝土的检测与测试等内容。其中,在混凝土结构及基本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内容上加大理论知识的深度,特别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本课程的核心及重点,因此应当深入介绍公式的理论推导及例题计算演示。其他理论内容与实际应用衔接不大的,进行略讲或删减。在混凝土施工工程中需使用大量的钢筋材料,当混凝土发生劣化时,钢筋锈蚀的危害也较为严重。

2.课件制作。《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涉及到大量的施工工具、混凝土制品与施工现场的内容,通过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合理编排课件内容及添加图片等方式尽可能把实际施工现场的情况展现在学生面前,结合一些视频资料,使学生全方位理解课程内容,并在以后真正走向工作岗位时,尽快熟悉业务,胜任相关工作。

3.网络教学建设。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课程的电子资源,如教学课件、教学进度表、教学大纲等。同时,在课程的教学博客中发表了大量与课程相关的行业知识介绍等,学生通过浏览网络课程,可大大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督促学生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专业课的知识,灵活地学以致用,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了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的改革。

1.教学方法改革。①采用启发式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多激发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用发散思维思考问题。实践表明,通过学生自行思考得出的正确结论,往往会使他们印象深刻而加深记忆。采取启发式教学,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注意力集中,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②采用互动式教学。在混凝土配合比章节涉及大量的计算,通过计算方能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以及抗压强度等。结合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采取互动式教学,通过随机提问学生、让学生来黑板前做题等方式,使学生加深对各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更好地掌握较为复杂的理论知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牢固掌握知识点。③采用案例式教学。在讲授混凝土工程建设的相关内容时,通过实际案例的讲解和剖析,加强学生对规范施工的重视。例如,在介绍混凝土结构维修与加固部分内容时,通过对某楼发生的严重混凝土质量事故进行分析,针对事故产生原因采用相应措施进行处理。这些案例都是真实发生的质量事故,有的甚至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通过案例的陈述,使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意识,深刻理解严格遵守施工规范的重要意义,将各孤立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好地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④鼓励学生自学。对于教材中单纯描述性的内容,鼓励学生自学,并通过提交作业的方式进行检查。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查找相关内容最新的动态。通过自学,可锻炼学生对知识点的概括总结能力。

2.考核方式改革。为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引导学生认真复习、归纳总结课程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加强了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的考核,采用口试、课程论文、文献综述等综合考核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通过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已形成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培养体系,结合本专业的生产实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后,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优秀的混凝土技术人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交通土建工程论文范文2

土木工程安全评价课程主要是使学生在掌握安全评价基本理论、方法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以若干个具体、典型的土木工程评价项目为载体,理解和掌握安全评价在具体学习情景中的运用。课程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2课程标准化开发

1)基于安全评价理论和方法在交通行业实际生产应用中的发展,以提高教学质量,保证高效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形成一套教学内容动态更新、紧密结合现行规范变化以及行业发展动态的教学大纲。

2)课程大纲应包括课程理论教学大纲、实纲、课程设计大纲,并紧密结合土木工程安全评价课程的开设特色。

3)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合理科学安排教学周历,控制教学进度。土木工程安全评价教学周历应实现标准化,包括讲授、课堂讨论、测验、课外作业、实践报告、辅导、参考书籍要求等。

3教学资源建设

1)构建土木工程安全评价立体化课程电子教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多媒体学习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2)建立土木工程安全评价课程专用网站,定期丰富教学材料,包括“安全评价典型案例”“安全评价论坛”“教学动画”“行业前沿”等。该网站开发旨在为本课程教学创造一个优良的网络教学环境,形成师生互动平台。3)为满足土木工程安全评价课程的教学需要,编写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辅助资料、习题集、模拟试题库等。

4结语

交通土建工程论文范文3

关键词:行政许可;立项审批;政务公开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针对申请人提出的水土立项审批,水行政主管部门需要依据书面材料的详细性给予答复,而不能依据职权范围主动启动程序,对于申请人提出的书面材料需要包含基本内容有:水土流失发生地,发生时段,水土流失范围图,包括水土流失的状况即程度如何,对于已发生的水土流失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如何,这些材料必须提供准确及时。对于水行政部门不能确认的管辖范围,须及时通知申请人寻求其他的解决方式。对于材料准备不足的,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告知申请人及时补足材料,对通过形式审查的申请,应将受理回证及时交给申请人,并填写立案审批表,交有关领导审批。

对于申请人提交的材料,水行政主管部门需要及时安排相关人员进行核准,及时与申请人进行有效的沟通,采取切实、细致的工作方法对要审批的项目予以客观的审查,对于发现利益往来的问题需要及时的进行举证和辩论。在审查工作中,及时到现场进行勘验是十分必要的。

一、审批条件(一)申请人范围由水利部审批水土保持方案的开发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二)准予行政许可的条件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手续完备,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施工、监理、财务支出、水土流失监测报告等资料齐全;

2、水土保持设施按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和设计文件的要求建成,符合主体工程和水土保持的要求;3、治理程度、拦渣率、植被恢复率、水土流失控制量等指标达到了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和批复文件的要求及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技术标准;4、水土保持设施具备正常运行条件,且能持续、安全、有效运转,符合交付使用要求。水土保持设施的管理、维护措施落实。

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十二五”规划以及流域综合规划,没有国家发展和改革主管部门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的相应文件依据,在25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在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内取土、挖砂、取石,可能严重影响水质或在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未通过水资源论证的开发建设项目,不予审批;对分期建设的开发建设项目,其前期工程存在未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方案未落实和水土保持设施未按期验收的情况,以及同一投资主体的在建及生产运行的工程中存在未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方案未落实和水土保持设施未按期验收等情况时,其新建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不予审批。对没有主体工程比选方案或比选方案中水土保持评价缺乏有关水土保持量化指标,工程的土石方平衡、废弃土石渣利用达不到规范要求,对原自然地貌的扰动率或林草植被的破坏率超过70%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审查将不予通过。

二、水土保持审批管理

凡在行政区划境内从事生产建设活动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项目,必须依法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其中,审批制项目,在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前完成水土保持方案报批手续;核准制项目,在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前完成水土保持方案报批手续;备案制项目,在办理备案手续后、项目开工前完成水土保持方案报批手续。经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应当纳入下阶段设计文件中。

从事生产建设活动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项目必须在先行办理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手续后,方可办理项目立项审批或者核准、备案等其他前期工作审批手续。水土保持方案未经水土保持管理部门批准,发展和改革部门不予办理项目审批、核准或者备案手续。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应根据项目征占地面积或挖填土石方量分类编报,可分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两类。其中征占地面积在一公顷以上或者挖填土石方总量在一万立方米以上的生产建设项目,应当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其他生产建设项目应当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或报告表由从事生产建设活动的单位负责组织编报,并纳入项目前期费用。从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或报告表编制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具有相应的资质和资格条件。

水土保持方案实行分级审批,中央立项,征占地面积不足五十公顷且挖填土石方总量不足五十万立方米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由省级水土保持管理部门审批。地方立项的生产建设项目和限额以下技术改造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由相应级别的水土保持管理部门审批。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由生产建设项目所在地县级水土保持管理部门审批。跨区域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由上一级水土保持管理部门审批。

三、高效务实的审批程序

以便民、高效、务实为出发点,规范审批程序。在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的各个环节,我们始终把便民、高效、务实作为出发点,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简化程序,为项目业主减少环节、节约时间和经费。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规范水土保持方案的申报、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提高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质量,规范申报审批程序,我县就开发建设单位所应提交的要件作出了规定。在审批前,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现场踏勘,对照水土保持方案与项目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根据项目建设造成水土流失的情况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要求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并提高其质量和可操作性。对一些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单一的水土保持方案,可直接审批,力求简化审查的程序和环节,提高办事效率,使审批制度的落实在项目前期工作环节得到保证。实行政务公开,设置办事窗口。为了使公众了解开发建设项目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要求,我们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的服务对象、内容、程序与时限以及责任科室、联系人、联系电话公开,方便了建设单位了解。并在县行政审批大厅设置窗口,办理水土保持方案的受理、审查、审批,一条龙服务,既确立了水土保持方案在政府审批序列中的位置,也为建设单位提供了方便。

参考文献:

[1] 李开孟. 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论证评审和监测[J]. 中国投资. 2009(09).

交通土建工程论文范文4

关键词:交通土建;道路勘测;教学模式;高职

前言

近年来,我国交通建设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家高速公路网[1]基本成型,城镇化建设急需推进。根据各省市的发展规划,未来高速公路网将进一步加密,对已有线路进行大规模改扩建,在城镇化建设中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是基础。整个交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依旧旺盛。

高职院校毕业生往往从事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相比较本科院校而言,对于现场的试验检测、测量等的动手能力更强。对于现场的技术问题的解决能力较差,与高职院校教学中侧重于施工方面有关。道路勘测设计是交通土建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从交通土建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和高职院校学生这也发展的角度,将道路勘测设计与基础课、实践课教学融合在一起,探讨适合高职院校和学生职业发展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符合我国交通土建事业发展,受企事业单位欢迎的创新型复合人才。

1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分析

1.1 教学现状

针对交通土建各个专业进行调研,道路勘测设计在各个专业教学大纲中为重点专业必须课,全部采用理论教学模式,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和课程设计。期末采用试卷考试的方式考核。

1.2 教学对象调查

教学对象为交通土建专业学生,通过随机调研问卷,90%以上学生在课程开始之初对道路勘测设计这门课程有很高的兴趣。期中调查问卷时,这一比例下降到40%以下。普遍反映出理论太强,难以跟上学习进度,缺乏感性认识。期末调查问卷中,70%的学生表示对课程认知模糊,知识点和技能掌握不够。

2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向

《道路勘测设计》与基础课程联系紧密[2],从学生认知角度,《道路勘测设计》从理论上加深不少,与专业实践直接挂钩。如何引领从书本理论认知到实践职业技能过度,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在引领过程中,如何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点与勘测设计技能的掌握是最终目标。

3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理论与实训教学模式改革方法

3.1 梳理教学内容

根据高职院校交通土建专业教学大纲,结合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以及高职院校学生自己综合素质,把握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精细的设计教学过程。综合考虑下,确定《道路勘测设计》教学重点[3]主要有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平面交叉口设计、道路的选线与定线。难点主要有平曲线的计算、竖曲线的计算、设置超高加宽的计算,如何选线及定线。对于勘测设计的基本原理、线性设计的方法做为重点讲解。对于工程可行性研究、交通量预测等可以略过。在实际教学中,把最新科研成果与前沿知识渗透到教学中,是学生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更好的理顺道路设计的思路,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

3.2 教学模式的研究

《道路勘测设计》与实际工程联系紧密。学生未进入施工现场,对道路的空间想象一片空白,传统的板书教学容易缺乏直观感性认知,是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采用多样性教学手段,强化工程认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领学生从理论到实践技能掌握的转变。

课程开始之初,依托道路实训场,1:1比例的真实道路场景,带领学生参观,进行认知的讲解,提高学生对道路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课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4],理论联系实际,以工程实例讲解理论知识点,是教学内容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于平面线性、纵断面线性、横断面设计等不同教学内容,分阶段引领学生到实训场对线性设计的必要性和原因进行讲解。

在课程教学进入到线性设计之初,将课程设计引入。对学生进行分组,分派不同的课程设计任务。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节点一一对应,同步进行设计实践训练。通过多媒体技术,对线性设计中应避免的方案进行可视化的动画教学[5],模拟真实道路运营环境,强化学生对线性设计不同方法优缺点的认知。学生通过纸上手工选线定线并进行计算,整体设计成果。同时,开展道路设计软件的学习,对课程设计各个分组的设计任务,再通过设计软件重新进行设计计算,并绘制施工图。对比人工设计计算与软件设计的方案的差异。这些教学方法手段和思路相对传统教学模式,更加生动形象,更具有启发性,更符合道路勘测教学的特点,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3.3 互动性教学的研究

在《道路勘测设计》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个教学和设计节点,安排适当的课时,让学生各个设计小组对批次的阶段性设计成果进行复核,对方案进行评比,并加以解释说明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并进行多次答辩考核,作为学生个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通过互动式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

3.4 实训教学的研究

在理论教学结束后,安排一个月的实训教学,重点将勘测阶段的实地选线定线插入在实训教学中,以十人为一组,每组独立完成选线,中桩设置,平曲线敷设,中基平测设,横断面测设;并进行平纵横综合设计与施工图纸绘制。将测量学、工程制图与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融合在实训教学中,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和掌握。

4 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结果分析

针对《道路勘测设计》教学改革模式,对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监理工程安全方向专业2015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随机面谈。调查结果显示,95%的学生表示课程压力较大,主要是教学环节衔接紧密,学习任务较重。但同时,93%的学生表示对道路勘测设计的认知非常深刻,对勘测设计的知识点和技能掌握较好,通过期末测验和答辩,也印证了学生对课程掌握能力非常好。但在问卷调查中,也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普遍反映的W习压力大等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探讨研究。

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一个不断完善没有终点的过程,通过《道路勘测设计》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全面提高了学生对交通土建行业的认知,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改善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也更清晰,培养的学生更符合行业的要求,同时对学生自己的职业发展更有帮助。

参考文献

[1]杨少伟,朱照宏.道路勘测设计[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6.

[2]王龙,谢晓光.《道路勘测设计》课堂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1):78-79.

[3]张树光.张向东.张彬.交通土建专业综合改革[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3,(SI):65-67

[4]刘玉涛.安素平.多媒体课件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04,(13):60-63.

交通土建工程论文范文5

[关键词]预审 原则 程序

[中图分类号] D918.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8-326-2

1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的概念

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以下简称预审)是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阶段,依法对建设项目涉及的土地利用事项进行的审查。预审的内容包括对土地利用的调查、记录、分析和对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布局的安排,若是涉及农用地转建设用地的,还会涉及土地利用经济问题。预审的意见是建设项目审核、批准和备案的必备文件。

有关项目投资的政府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发展改革部门是主管部门,负责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质量监督、银行监管、工商管理等部门协同配合对投资项目进行监管,项目一旦经发展改革部门审批、核准、备案,其他监管部门就应履行相应的许可手续。在这种模式下,预审已然成为审批、核准、备案的必要条件,是土地供应的第一道闸门。

2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的原则

经2008年11月12日国土资源部第13次部务会议修正通过《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 第42号),其中第三条预审应当遵循的原则包括四个方面:(1)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3)合理和集约节约利用土地;(4)符合国家供地政策。

“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预审原则的第一条,但是体现在《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与《土地管理法》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第九条需要提供材料中提到“(三)属于《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情形,建设项目用地需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应当出具经相关部门和专家论证的规划修改方案、规划修改对规划实施影响评估报告和修改规划听证会纪要”;第十一条审查内容中提到“(五)属《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情形,建设项目用地需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的修改方案、规划修改对规划实施影响评估报告等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六条:“经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改,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未经批准,不得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经国务院批准的大型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要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根据国务院的批准文件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要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属于省级人民政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权限内的,根据省级人民政府的批准文件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六条描述的是建设项目用地不符合该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情况下预审的基本思想,这样的规定很容易出现“不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但符合土地管理法、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或供地政策”的建设项目通过预审。

“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合理和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这两条原则可以合并为一条公共利益原则。42号令所述的预审原则是最直观、最基本的原则,但是在技术层面上没有提出相应的原则。在技术层面要把握预审的深度与广度,认清建设用地预审与建设用地审批的区别,不要以预审代替用地审批、代替农用地用途转用审查、代替土地征用审查。

3预审工作的程序

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来看,预审程序是一种针对建设项目立项的准入性审查,主要体现在用地的合理性和适宜性两个方面。预审资料的来源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规划选址意见等。预审意见只是作为建设项目获得批准、核准、备案和获得进入用地审批的准入条件,因此预审过程无论在内容、方法、结论和建议上只要做到宏观调控即可。

在《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程序》中,对预审的法律依据、权限、申请时间、程序与时限等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其中基本步骤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1)申请;(2)审查;(3)会签;(4)批件制作;(5)发函。

3.1申请

申请是审查类程序的第一个任务,最少由咨询、接受申请材料、申请审查、移交材料等4个步骤组成。

咨询的主要内容为就有关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政策进行解答,提供《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一次性告知单》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申请表》等。

接受申请材料主要包括文字材料与图件材料。文字材料主要包括:申请预审的正式文件、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申请表、需审批的建设项目应提供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需核准的建设项目应提供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同意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的《核准项目受理通知单》、需备案的建设项目应提供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出具的《备案项目受理通知单》、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选址意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选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确认意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压覆矿产资源证明(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下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初审意见,建设项目符合《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六条的还应出具国家和省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性质的认定意见、规划修改或调整方案、建设项目对规划实施影响评估报告、由项目所在地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论证同意的规划修改方案、规划实施影响评估报告的会议纪要、修改规划听证会纪要等。

图件部分主要包括建设项目所处位置的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建设项目所处位置的1/1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建设项目用地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含勘测定界图);建设项目总平面布置图。

申请审查一般为形式审查,主要审查申请人的资格和申请材料的完备性。申请人资格的判定主要审查申请预审的正式文件、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申请表、批复文件(或《核准项目受理通知单》,或《备案项目受理通知单》)。申请材料的完备性审查主要包括材料种类是否齐全、件数是否正确、材料内部的签章是否齐全等。

移交材料主要是将整理好的预审材料移送预审主办处科室。

3.2审查

审是审查程序中最重要的任务,最少由初审、实地踏勘与论证、会审、会签准备等步骤组成。

初审主要是根据申请资料及主办处科室收到的申报材料,按照受理条件进行详细审查并做出相关决定,其决定指向为:对于受理项目出具《行政许可申请受理决定书》;对于不予受理项目出具《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决定》,对于需要补充资料的项目出具《行政许可补正材料告知书》。在决定受理审查后,主办处科室还必须做出两个审查决策:一是实地踏勘与论证方案的确定;二是会审形式的确定。

实地踏勘与论证应遵循以下程序:(一) 项目建设单位根据编制的专项报告,向本级或上级国土资源部门提出踏勘论证的申请及工作方案;(二)由本级或上级国土资源部门根据项目用地立项具体情况和要求,对初审合格的项目,报请省厅安排实地踏勘和论证工作;省厅根据建设项目情况,组织专家组赴实地对项目用地进行踏勘,召开建设项目用地预审论证会,并出具书面意见;(三)项目建设单位根据书面意见,优化建设项目用地方案,经设区的市国土资源局审定后报省厅,纳入预审程序进行审查。

会审的形式一般情况下有两种:一种是以主、协办处科室独立办文的形式对应审查相关内容,另一种是以会议形式召集主、协办处科室审查人员共同审查。

会签准备的主要任务是对会审意见进行分析、研究,并与协办处科室反馈、沟通,然后准备会签材料,草拟的预审意见。

3.3会签

会签是审查程序中最关键的程序。由主办处科室召集审查人员及其相关领导召开会议。会议内容主要包括:听取主办处科室的预审情况汇报;审定《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代拟稿)》;在《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工作流程表》上填写审定意见。

3.4批件

通过会签准予许可的,制作《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加盖公章,送交业务受理窗口,需要抄报和抄送的许可文件由办公室分送相关部门。不予许可的,制作《不予行政许可决定书》,加盖公章,送交业务受理窗口。审批工作结束后,将审批过程中形成的文书材料按要求归档、备案,经办人将办理结果通过计算机网络等形式进行公示。

3.5发函

业务受理部门负责通知申请人领取批复文件等材料,申请人凭收件回执领取相关文书、证件和资料,并在业务受理部门办理签收手续。

4预审工作的意义

预审是土地供应审批的前置程序,是建设项目用地预先安排的合理性和适宜性审查,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活动,也是一项对人地关系(权利关系与利用关系)产生重要影响的土地制度。在目的层面,预审旨在理顺人与土地的关系;在用地管理层面,预审制度可以有力地促进规划的实施、促进存量土地的使用和供地方式的改革;在社会经济发展层面,预审是实现土地宏观调控、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

根据预审管理办法和至今为止取得的预审效果,预审是利用行政手段在宏观层面对土地利用的方向性把握,其目的直指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增长,人地矛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会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预审所起调控作用要尽可能符合自然土地的覆盖规律,耕地的保有量必须能满足后代人吃饭、穿衣、住宿等生存的基本需求。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for the pre-trial is pre-arranged on a construction project is reasonable and suitable for review,and is the first road "gate"of the land supply.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for the pre-trial from concept to now,although only a short period of 10 years of experience,but the concept of cognition,practice and innovation in three stage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for the pre-trial aims to rationalize the people and land,the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for the perfection and development,will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planning implementation,implementation of macro-control and land sustainable use.

Keyword:The pre-trial;principle;application

参考文献

[1]田春华.把好用地预审这道关【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09-01(001).

[2]田健蓉.改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促进建设项目有效实施【J】.国土经济,2003,(1).

[3]蒋东珂.公路项目征用土地程序的探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0,(1).

[4]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工作的通知【EB】.国土资发{2012}74号.

[5]张华钟.基于GIS的土地规划预审信息平台开发【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2.

[6]朱先高.加强和规范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工作的思考【J】.浙江国土资源,2010,(2).

[7]詹长根.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的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0.

[8]彭艳丽 王梅.建设项目用地预审面临的问题及相关建议【J】.国土资源,2013(4).

交通土建工程论文范文6

【关键词】复合土钉;敏感性;正交实验

0引言

目前,在复合土钉墙支护设计中,经验方法占有重要地位。工程师通常是在类似工程条件及地质条件类比的基础上进行复合土钉墙支护设计,再参照土钉的设计计算方法进行验算。实际中的工程具体情况是千差万别的,经验方法设计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相类比的工程设计差别对基坑支护稳定性是否有显著影响。若有显著影响,失之毫厘,可能谬以千里:若无显著影响,差别较大也无关紧要。因此,经验设计方法中,判别各影响因素对基坑支护稳定的敏感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正交试验法原理对复合土钉墙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灵敏度分析。

1模型的建立

1.1力学模型的建立

《基坑土钉支护技术规程》推荐的方法。该方法假定破坏面为圆弧滑动面,破坏面上的土钉只承受拉力且达到最大抗力,采用普通条分法对支护作整体稳定性分析。取单位长度支护进行计算,按下式计算出内部整体稳定性安全系数:

(1)

式中 , --作用于土条i的土体自重和地面超载,kN;

--土条i圆弧破坏面切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土条i的宽度,m;

--土条i圆弧破坏面所处第j层土的内摩擦角,°;

--土条i圆弧破坏面所处第j层土的粘聚力,kPa;

--破坏面上第k排土钉的最大抗拨力,kN;

--第k排土钉轴线与该处破坏面切线之间的夹角,°;

--第k排土钉的水平间距,m;

--单桩桩身极限承载力,kN;

n--每延米桩数,根;

--为滑弧断桩点至圆心连线与垂线的夹角,°;

--安全系数.计算模型

1.2计算模型

若把每次圆弧滑动计算的结果作为一次试验,把稳定安全系数Fs作为试验指标来考察,则搅拌桩―土钉复合支护参数的敏感性分析转化为以Fs为考察对象的单指标多因素的显著性分析。

单指标多因素的显著性分析可采用线性模型如下。

(2)

式中 为常数项; 为自变量Xi的回归系数;e为随机误差,服从标准正态分布。

对于某个因素变量Xi对指标Y的显著性次序分析,不要求做定量结论,只要求辨明自变量Xi对因变量Y的显著性影响次序。因此无须求解线性模型中的回归系数,只需按回归系数的要求设计试验。此时,正交试验可满足线性模型回归系数的要求。采用搅拌桩―土钉复合支护内部整体稳定分析模型作为试验的计算模型,考察稳定安全系数Fs.Fs值越大,支护稳定性越好。

2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及取值

本文对如下12个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土钉长度L、搅拌桩插入深度D、土钉界面摩擦力 、 单桩桩身极限承载力、土钉下倾角 、土钉水平间距Sh、土钉排数N、土体重度 、内摩擦角 、粘聚力c、坡顶超载Q、土钉直径d。

参数取值范围按一般基坑工程确定,并将其概化为高、中、低三个因素水平。为了减少由于水平次序引起的系统误差,各因素水平的次序随机排列。参数取值范围和按抽签方式确定的因素水平次序如表1所示。

表1各参数取值范围及水平

假设基坑为均质地基,土钉等长且等倾角布置。取计算基坑深度h=5m,则给出的参数范围土钉长深比(L/h)为0.5~4,搅拌桩插深比(D/h)为0.5~2,n为1。

3正交试验设计及计算结果

根据己确定的影响因素,本文将进行12因素3水平试验分析。考虑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只需将各因素分别填在L27(313)正交表的上方与列号对应的位置上,一个因素占有一列,12个因素占12列,剩余一个空白列为误差列。试验方案及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正交实验方案及计算结果

5计算结果分析

各因素极差分析如表3所示。影响搅拌桩―土钉复合支护整体稳定的12个计算参数中,参数敏感性由大到小依次为:粘聚力c、土钉长L、坡顶超载Q、内摩擦角 、土钉排数N、界面摩擦力 、土钉下倾角 、土钉下倾角 、土体重度 、土钉直径距Sh、桩插深D、单桩桩身极限承载力 。对于高敏感性的因素,勘察设计中需慎重分析,反之可简化处理。

表3正交实验方案及计算结果

5工程实例

5.1工程概况

拟建的杭州丽水康城住宅小区是由杭州桥房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兴建,位于杭州市杭州沿河大道汉北六十一码头北侧,原市综合制材厂地段;北临杭州探矿机械厂,东靠杭州台板家具厂,南接沿河大道,如图1所示。该工程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由机械工业部第三勘察院于2005年3月完成,主体设计单位为杭州市轻工设计院。该项目共由14栋高层住宅楼、商铺、会所、服务楼及幼儿园组成,高层住宅地面以上11~28层,设有2个地下室,分别为A地下室及B地下室;A地下室为地下车库;B地下室为人防地下室。

图1杭州丽水康城小区基坑平面图

在基坑支护设计中,我们根据勘察资料和基坑周围的环境,在对影响基坑支护整体稳定的敏感性因素实施重点控制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的施工经验,最终采用了如下的支护方案:(1)西侧边坡及南侧靠近民楼处:采用灌注桩加锚杆联合支护体系;(2)北侧及东侧采用复合土钉墙支护;(3)南侧1:0.75放坡,坡面喷射素混凝土;(4)沿基坑轮廓线采用水泥土搅拌桩作为隔水帷幕和超前支护。

5.2基坑北侧开挖过程的数值模拟与实测值对比

图给出的是点S11(如图2,3)的水平位移、沉降量的监测资料与有限元模拟计算值随开挖深度曲线的对比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开挖后期,两曲线稍有差异,实测值略小于计算值。总的来说,实测值与计算值的变化曲线拟合的较好,说明本次模拟计算是成功的,其计算结果是可信。

图2复合土钉墙水平位移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对比图

图3复合土钉墙沉降量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对比图

6结论

本文通过正交试验法对影响复合土钉稳定性的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从而确定敏感性因素,然后我们在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时,我们对它们的取值尽可能的是其符合实际,通过模拟计算与实测数据对比,我们对那些因素的取值与实际越接近,两者数据对比曲线越接近吻合,从而为今后的基坑设计提供一些理论设计依据。

参考文献:

[1]PlumelleC.SchlosserF.DelageP.KnochenmusG.Frenchnationalresearchprojectonsoilnailing.Clouterre.GeotechnicalSpecialPublication,(25),1990.PublbyASCE,NewYork,NYUSA:660-675

[2]刘建航,候学渊主编、基坑工程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3]汪荣鑫.数理统计[M].成都酉南交通人学出版社,1986

[4]杜长学,钻孔注浆土钉在深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应用,勘察技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长沙勘察院,1997,2

交通土建工程论文范文7

交通土建工程专业群是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下设铁道工程、智能交通、道路与桥梁、隧道与地下工程、城市轨道交通技术铁道电气化、铁道通讯、工程测量、工程造价、智能建筑、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设备等符合交通土建一线需要的多种学科。多年来,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交通土建专业群通过“人才质量求高,教育模式求新,打造品牌求优,专业文化求实”的“四求”战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打造出了交通土建专业的精品。

人才质量――求高

专业发展走势

自上世纪90年代后,国内高校交通土建专业的发展有两个走势:一种是保持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一种是走“大交通、大土建”的路子,与国际接轨。作为铁路运输工科高等职业院校,何去何从?通过几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学校得出这样一些结论:

一是专业定位应审视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国际化的发展形势。专科学校交通土建专业在地位上处于本科与中专学校相关专业之间,发展服务空间亦受到两者的夹挤。随着高校扩招及中国加入WTO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交通土建专业人才市场的供求形势及竞争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来金字塔人才结构(塔顶为重点院校本科尖子,塔底为中等专业人才)逐步被腰鼓形人才结构(两头分别为重点院校和中等学校人才)所代替;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品牌、师资、设备、资金等优势,通过“商业存在”和“境外消费”等形式,将相对过剩的交通土建工程教育力量向刚入世的我国转移,与我国高等学校争夺招生和就业市场。在这种形势下,一般专科职业院校交通土建工程专业所面临的教育竞争与日俱增。

二是基层单位交通土建工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短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各地方的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急需大量的交通土建工程专业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原有的以培养尖子和骨干为主的交通土建工程精英教育,向以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为目的的大众化教育转变,原来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岗位将由接受了高等交通土建工程教育并具备相应素质和能力的高等交通土建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来承担。

三是专业建设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交通体系方面,根据交通部制定的交通三阶段发展战略目标,今后30年我国的交通建设目标是公路总里程超过300万公里,高速公路8万公里;国家铁路体系方面,铁道部提出至2020年路网总规模达到10万公里,在现有7万多公里的基础上,新增客运专线1.2万公里,其他新线1.6万公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大量的交通土建专业人才。

四是专业建设离不开学校自身的实际,应重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专业定位过程中,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紧紧抓住“交通、地方、基层、应用技能型”等要点,进一步确立了“立足河北、依托行业,服务河北、服务铁路,为基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技能型高等交通土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人才质量标准

人才定位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交通土建专业群将人才定位在基层一线。科学的质量观应该根据基层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来定义和确定其质量。对于培养面向基层的交通土建应用技能型人才来说,应该在具有较宽知识面(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有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及与基层单位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英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有一技或几技之长,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创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综合素质高。

培养计划

对交通土建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应进行动态优化。

一是专业口径扁平化。按交通土建大类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统一基础课程的教学,在专业教学上设置教学模块,实行主辅修制度,鼓励学生选修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专业或专业模块课程。

二是课程体系优质化。通过“整合、精简、增加”,使课程体系更好地符合知识结构的要求及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要求。如已将“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课整合为“工程力学”;将“公路勘测设计”、“城市道路设计”、“高速公路”合并为“道路勘测设计”;将“土力学”、“基础工程”和“桥梁”聚合为“桥梁工程”;将“弹性力学”和“路面力学”课由原来的必修课“精简”为任选课;增加了工程经济、管理、法律等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是实践能力技能化。从1998年开始,在实习内容中增加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训;在实训课内容中增加了综合型实训、设计型实训和创新型实训。目前,基础课和专业课都安排了实训课或计算机应用实践课,集中性实践教学时间占教学总时间的40%。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也进行了改革与理论教学平等对待,单独考核,成绩单独进档登记,作为学生毕业评级的依据和指标。

技能训练

2000年12月,由河北省劳动厅批准,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建所五年来,在河北省劳动厅及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指导下,先后开展了工程测量工、建材实验工、电气设备安装工、电脑操作工及电工、仪器仪表装配工等工种的鉴定工作。其中,铁道工程技术、智能建筑和现代测绘技术三个专业被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教育厅批准为职业技能鉴定“直通车”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满成绩合格,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可直接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近几年,有5000多名学生获得了中级或高级技能证书,毕业中高级工占60%,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培养模式――求新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高专教育的首要任务,只有模式新,才能不断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几年来,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学院进行了四种人才培养模式和两种管理方式的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

“3+2”培养模式

近年来,学院与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联合办学,试行“3+2”的“专科+技师”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三年完成预备技师培养要求,在企业二年综合考评达到技师要求。五年培养计划,方案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统一管理。

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学院近几年重点探索的培养模式。企业根据自身需要,提前到学院预选人员,提出培养目标;学院按照企业的要求变更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方式,对所选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有些课程学生直接到企业去,边工作边学习。学生的毕业设计,可以在用人单位学习期间,根据实际从事的工作,在教师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选定题目,“真刀真枪”地做。在考核方式上,学院也改变以前一卷定终身的做法,从多方面、多层次上对学生进行考核,其中用人单位的绩效考核占30的比重。目前与学院签订订单式培养毕业生的单位已有15个之多。

联合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举办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在开设联合新专业上做了积极的尝试。如智能建筑技术,是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在建筑领域的综合应用新技术。学院与沈阳西东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在国内高职院校中较早开设智能建筑专业。该专业于2002年被确定为全国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和精品专业建设项目。由此而开展的《校企联合开设新专业模式的探讨》教改项目已被列为河北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省级立项项目。

“2+1”和“2.5+0.5”培养模式

上世纪90年代,学院就实行了“2.5+0.5”方案,即学生在基层实习半年,结合生产任务,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答辩的教学过程,取得较好效果。2006年,学院还选择了地下工程与隧道专业实行“2+1”模式:前2年在校完成必需专业课的学习,提前预分到工程局结合现场和重点工程实习一年,以熟悉工程,培养能力,最后一年返回学校再予提高,进行针对性毕业设计。

管理模式

“三级教学质量监控模式”

在“政府监督、社会监控、自我监控”的管理体系中,政府监督是导向,社会监控是保障,自我监控是基础。自我监督的作用表现为自律、自省、激励,能够更大限度地弥补不足,更正失误、鼓励创新,最终保证教学质量。多年来,学院和各系都专门制定有教学督导条例,每年组织专家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师备课、教研室业务活动,学生学习风气、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教学管理等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对教师的教学态度及教学质量等进行监督;与此同时,学院还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委员会”,对学院的教学质量和专业发展方向进行检查和指导;在校外聘请了有名望的资深专家对办学条件、教学投入、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情况及人才培养质量等独立地开展监督和管理工作;每年至少一次向用人单位调查了解毕业生工作情况以及对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以教学目标管理制为基本,将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寓于教学目标管理工作中,坚持教学目标管理制度不动摇。通过教学目标管理,进行动态教学管理,实现教学目标管理的PDCA循环。在开展教学目标管理活动中,坚持“质量出自计划”的教学管理理念,将教学计划工作放在教学质量管理的首位,通过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管理目标。在实施中及时加强教学检查(特别是期中检查和期末检查)、监控和评价。

打造品牌――求优

任何一项教学改革,其最终目标都是提高教学质量;而影响教学质量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师资。专业建设中最应强调的重点是师资建设、以及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

以“双师”为师资建设理念

从“双师”和“名师出高徒”的教育管理理念出发,学院提出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按照“充实数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造就名师”的思路,采取培养、引进、稳定、整合相结合的方式,师资队伍水平大幅度提高。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采用自培、引进等多种方式增加高层次师资规模。截至2006年底,教授达到26名、学科带头人16名,专业带头人30余名。

二是学历结构大大改善。到目前为止,博士后2名,博士8名,博士和在读博士后占教师总数5%,硕士占教师总数的75.6%。

三是双师队伍形成规模。学院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到2006年底,80%的教师达到“双师”要求,60%教师持有工程师、监理师、经济师、会计师、建筑师、物流师等多种证书。

四是教师的科技成果明显增多。近两年,获得各种奖励56项;教师公开发表教学、科研学术论文525篇,其中,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180篇(其中被SCI、EI、ISTR收录论文20篇)。

课程建设力争形成“重点群”

在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中,基本形成“重点群”。具体措施:

一是“测量工程”、“隧道工程”“桥梁工程”等专业课,把课堂搬到施工现场,在理论教学中通过案例法教学和形象教学融思维能力与工程实验能力的培养于一体,在实践教学中结合工程项目加强实验锻炼等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目前,“测量工程”、“隧道工程”已成为部级精品课。

二是对“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等力学系列课,建立“以知识板块为主线,加强工程应用”的教学内容新体系,通过“保、删、增、合”等措施,使教学内容“精、新、强、宽”,改“整齐划一的教学”为“按大类分层次教学”。在教学中探索开设创新性讨论课,探索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开展双语课教学试点等。另外,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运用多媒体进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目前,“理论力学”和“土力学”课程被评为部级优秀课程。

三是对“工程制图”、“工程测量”、“钢筋混凝土结构”等专业基础课除通过开发(或利用)CAI课件(或制作电教片)加强形象教学外,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面上还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工程制图”课教学中融计算机绘图、构形设计与传统的工程制图于一体,按知识模块组织教学;“工程测量”课教学中开展经过劳动部认定的测量工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以新结构、新规范为依据拓展教学内容,增加了“钢―混凝土组合构件、双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等新结构的教学。

四是对工程经济、管理及法律知识系列课,以“四新”即新理念、新理论、新方法、新法规(规范)为主线,并结合交通土建工程技术经济特点,对传统经济模式下的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更新。

五是毕业设计教学中结合学校承担的公路、桥梁勘察设计工程测量选题,采取派出去(即派学生到实力雄厚的设计单位,结合对方的设计任务,由对方派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兼职指导教师开展毕业设计)和请进来(即聘请经验丰富的教授、专家来学校指导毕业设计)的方式加强毕业设计指导。在指导过程中,采取答辩检查、毕业答辩、校督导组答辩抽查的室(系)、校三结合的毕业设计检查考核新模式,保证了毕业设计质量。

以“一流”为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建成国内一流、具有先进水平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学院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交通土建专业群的实训基地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有亚洲第二、国内第一的智能建筑实训中心,同类院校中水平最高的无线远程道桥健康检测中心,进口了一大批具有当代最新国际水平的实验仪器与设备(设备总值1000万元),实训中心和建材实训中心也具有先进水平。

校园文化――求实

通过政策导向,合理配置人才

各工程局都承担着繁重的铁路交通建设任务――钻山沟、住帐篷、工作流动性大、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因此,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的现象十分突出。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培养铁路基建工程技术人才的基地,毕业生基本上面向铁路工程局铁路施工第一线。因此,解决需求与培养输送的矛盾,是学院工作重点之一。

针对这一情况,学院积极推进招生与就业制度改革,通过政策导向,合理地配置铁路基建所需人才。具体措施:

一是建立学院与用人单位联系制度,让工程局直接参与招生就业计划的制订。学院成立了由20个工程局和工厂组成的校企招生就业指导委员会,协调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就业事宜,从而提高了培养针对性和毕业生就业到位率。

二是根据铁路发展与改革需要,根据工程部门担负的任务情况,不断调整各专业的招生数量。长线专业有的暂时停招,有的减少招生数量;短线专业则尽力增加招生数量。

三是为工程局单独建立“人才市场”,每年都专门召开只有铁道工程单位参加的“双向选择”会议,让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早见面,效果非常显著,“成交率”每年稳定在95%。

加强思想教育,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

学院的毕业生能够在铁路施工第一线安家落户,建功立业,主要得益于严格的实践教学和强有力的思想教育。学院平时对学生的管理培养,注重和坚持了课堂教育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所学专业与国家铁路需要紧密结合;科学灌输与自我教学紧密结合;把艰苦创业志在四方教育、热爱铁路建设事业的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社会实践、日常生活的全过程,使其在大学阶段牢固树立为祖国铁路建设刻苦学习、立志成材的思想。每年新生一入学,学院就注意上好“三堂课”:一是铁路行业和所学专业教育;二是严格的新生军事训练;三是艰苦创业,志在四方校风教育。学院还建立了以铁路各工程局为主体的社会实践基地,结合课程进展、毕业设计、毕业实习,适时地组织学生到铁路建设工地同工人、工程技术人员一道钻隧道、架桥梁。

交通土建工程论文范文8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技术;建筑工程

中图分类号: TU1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伴随着国内建筑混凝土施工中新技术和新建材的引进,为建筑混凝土施工带来了新的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而新型的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又大大提高了建筑混凝土施工效率。由于混凝土拌制物具有可塑性,它能够和钢筋牢固地结合,最终形成具有较高的强度、坚固、抗震、经济且耐久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日益成为土建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伴随着混凝土材料质量的逐步提高,及其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其在土建工程建设中的地位也显得特别重要。

1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的施工方法

1.1基础施工

土木工程的基础施工指的是建筑的地基施工,在挖掘地基的时候应该采取由浅入深的方式,先开展深基础施工,再开展浅基础施工,以这样的方式保障土木工程项目周边建筑物的安全。在地基施工别要重视基坑的排水和降水工作,以确保施工中的地基安全。

1.2 承台施工

承台施工应该依据建筑物的标准高度开展有针对性的测量,通常的建筑物承台是以间隔水平分割为主的,通常主楼的基础是以两层楼的施工为主,两层都必须浇筑混凝土,浇灌时间通常以六天为间隔,两层间的厚度要求也很严格,通常要超过1.50 米上,而且层与层之间必须采取一定的间隔措施,通常应该采用抗拉钢筋为间隔工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用这种施工方式不但能够有效降低混凝土的内部温度,还能降低施工成本,节约资源。

1.3 严格遵守混凝土的施工顺序

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必须按照施工顺序进行施工。通常是采用从远到近的顺序实施施工,因为混凝土施工有时候会处在不平坦的地点上,在这种有坡度的地点施工时,必须确保混凝土首次浇灌就要成功,继而再推进到另外一边,最后到达顶端。在混凝土施工的整个过程中,一定要将混凝土输送泵放置在施工场地的中间,这样会比较方便输送。

2 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的要点分析

2.1 混凝土施工的工作要点

在建筑工程的混凝土施工中,在原材料质量优良的情况下,要依据施工要求与施工环境来设定混凝土的配置比例。搅拌机在运行时对原材料要进行严谨、严密和严格的计算,以保证混凝土的良好质量。同时还应该对混凝土质量进行分层次的检验,对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全过程进行严密监控,对混凝土的取材、运送、施工以及后期养护等工作都要进行严密控制,防止任何施工环节的偷工减料,以确保混凝土施工过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2 钢纤维混凝土的施工要点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应该严密监管钢纤维混凝土的施工,尤其是要对其搅拌过程进行监督。在搅拌中,混凝土中钢纤维的分布必须要均匀,应该使用强制搅拌机,使搅拌的均匀程度达到相关要求。于此同时,应该不定时的进行施工抽查,以保证施工质量。在搅拌方式上也有严格的要求,主要包括干拌和湿拌两种方式。搅拌时间以及投放原材料的顺序也十分严格,要确保钢纤维没有在混凝土中结成团状。在具体搅拌中,应先放入砂石,再放入钢纤维、水泥以及外加剂等,确保混凝土的质量达标。

2.3 混凝土的运输与泵送要点

在土木工程的实际施工过程中,通常都是使用搅拌运输机来运输混凝土。在运输的时候,混凝土的强度会受到运输时间长短的影响。因此,施工企业在混凝土的运输距离和时间上面都必须有全盘的计划,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不受运输过程的影响。假如混凝土的运输时间比较长,就会凝固,在卸料的时候就会比较困难,减缓施工速度。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施工队应该在运输中实行桶内搅拌或者在现场实行二次搅拌,以保证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的均匀。

2.4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要点

在实际施工的混凝土浇灌过程中,应该十分重视冷缝的问题。由于在建筑施工中冷缝的问题是很难避免的,假如混凝土浇筑的时候不实,那么施工中的冷缝现象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缝隙。施工企业一般会采用振捣的方法处理冷缝问题,振捣过程通常是使用机械来完成,因为人工的振捣方式会导致混凝土的分布不均。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振捣应该以施工要求的时间为准,要以混凝土不下沉以及其表面产生浮浆为准,促进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浇筑过程质量的优化。

3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强化措施

3.1强化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创新与研究

目前,国内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中沿袭或借鉴的部分较多,主创新与研究程度远远低于实际要求。国内建筑行管理部门,建筑技术研究机构,以及相关高等院校都要顺应时展需求,组织专人进行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深入创新与研究,力争实现混凝施上技术的适用性、科学性都由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人员也注意对于工作经验的积累与总结,通过长期施工技术应用的实践,针对性的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合理化建议,并目不断地在工作寻求技术问题与解决方案。

3.2 强化混凝土施工技术交流环节的作用

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全面开展之前,技术管理人员定要对复杂环节的施工节点进行必要的技术交流,技术交流的对象要为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人员要完全掌握建筑施工的技术要求与质量检验标准,并且结合施工位现场施工技术、施工人员素质、原材料、机械设备等实际条件,进而制定利学、合理的混凝体施工技术方案。同时,强化混凝土施工技术交流环节的作用还表现对于工程整体进度和质量的促进,也是工程建设方济收益社会效实现的先决条件。

4 结语

总而言之,混凝土施工技术是当代土木工程施工中所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技术,也是我国土木工程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技术保障。事实上,建筑项目混凝土施工技术有着很丰富的内涵,包含技术施工以及养护管理等多项施工技术。建筑施工企业只有做好混凝土施工技术中的每一项,才能够逐步实现这项技术的科学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各相关主体应该共同努力,不断提高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以及相关管理水平,促进混凝土施工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振涛.浅论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创新[J].城市建设,2008(2).

[2]肖明辉.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的技术基础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0(12).

[3]包艳琴.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6).

交通土建工程论文范文9

基金项目:福建省建设厅科技项目“海峡两岸建筑业合作暨信息平台构建基础研究(K-06)”;

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海峡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基础研究(JA13046)”;

福州大学科技发展基金“海峡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基础研究(2011-XY-21)”

作者简介:范冰辉(1982—),男,讲师,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工程项目管理。通信方式:。

摘要:海峡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提出了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工作方法与原则,分析了基础对照研究阶段两岸土木工程二级学科分类及名词对应上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处理分歧的建议,并对成果的应用和对照的前景做了展望。

关键词:海峡两岸,土木工程,名词对照

中图分类号:H083;N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3)05-0022-04

随着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大量的名词涌现,并随着时间在不断地变化和更新。此外,从土木工程这一学科,又衍生出一些新的而相对独立的学科,如水利、公路、桥梁等,使土木工程名词既有各自的特点又互相渗透。而针对土木工程学科领域的科技名词,两岸学者早已分别提出了各自的定名,但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各自理解上存在分歧;两岸专家在开展学术研讨时,往往要借助英语来判断对方所说的概念,成为两岸土木工程领域沟通的障碍[1]。因此统一两岸土木工程名词,使之规范化、科学化,对于推动两岸土木工程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

福建地处国家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落实海峡西岸经济区开放建筑市场政策的“先试先行”前锋。为促成两岸土木工程学术界的沟通与交流,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取得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授权,与台湾金门大学、财团法人台湾营建研究院开展了海峡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一海峡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工作方法与原则

参照其他学科名词对照方法,按如下程序进行:

(1)搜集已完成对照的学科出版物及过程资料,包括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出版的第一版《土木工程名词》及台湾地区整理出版的土木工程各二级学科的词典,查找名词定义所需的规范、标准、权威论著等出版物。

(2)统一两岸的土木工程二级学科分类与定义。根据学科定义,将两岸的学科分类进行对应如图1所示。

图1海峡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技术路线图

(3)起草名词的对照稿。根据2项中搜集整理中的资料分二级学科体系,将两岸的名词分别按英文字母排序平行列出。

(4)撰写对照报告蓝本。对存在分歧的定名进行专家研讨,进行统一或另做处理。

(5)形成对照成果。整合两岸名词数据库及以上探讨成果,出版《海峡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需经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达到出版标准),将海峡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数据库建置于网站平台上提供查询。

对照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1)参照全国科技名词委“积极推进,增进了解;择优选用,统一为上;求同存异,逐步一致; 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工作原则,持续开展两岸土木工程名词对照工作。

(2)以大陆和台湾各自收录的土木工程及其下属二级学科为基础进行对照工作。

(3)以收录具有本学科特点、构成本学科概念体系的专有名词为主,兼顾保持学科体系所必需、与土木工程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例如工程管理)的名词。

(4)第一阶段总体原则为“宜粗不宜细”;第二阶段再开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

(5)缺少科学内涵,见词明意的词不收;形容词和具体的单位名、人名、书名、刊名不收录。

(6)无法对照的(例如因地方特色而产生的名词)词不收[2]。

二基础对照研究工作阶段分析

1学科对应上存在的问题

依据各自的学科定义,进行了分类与对应。例如大陆对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学科定义为“土力学是工程力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用于土木、交通、水利等工程,从土的应力、应变和时间关系出发,研究地基承载力、侧壁土压力、土体变形和边坡稳定性等课题”。台湾对大地工程学科定义为“土力工程学,又名岩土工程学、大地工程学,主要研究泥土构成物质的工程特性”。因此,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可与大地工程对应。又如大陆对工程施工学科定义为“通过有效的组织方法和技术途径,按照设计图纸和说明书的要求建成供使用的建筑物的过程”;台湾对土木施工学科定义为“一切和水、土、文化有关的基础建设的计划、建造和维修。现时一般的土木工作项目包括:道路、水务、渠务、防洪工程及交通等”;因此,工程施工学科与土木施工学科对应。

两岸二级学科对应过程,存在如下问题:

(1)二级学科分类程度的分歧。大陆依据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的《土木工程名词(2003版)》,分工程材料、工程力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结构工程、建筑结构、桥梁工程、城市道路工程、铁路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港口工程、给水与排水工程等16个二级学科,其权威性可作为对照的分类依据;而台湾方面权威的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审定机构应为“教育研究院审议委员会”,最新审定的《土木工程名词(2011版)》中并无二级学科分类。考虑台湾高校土木工程学科开设的核心课程名称基本是一致的,以及在工程承发包过程中的分部工程公认的名称,进行了分类和对照;当然也需要在将来进一步审议。

(2)两岸二级学科的分歧在于建设工程发展历程的差异性。因台湾历经50年的大建设期后,现有的公共工程建设量已较少,而大陆还处在后发的方兴未艾的阶段;故对于台湾“结构工程”及“交通工程”,相对于大陆来讲就没有必要分得那么细。

(3)地方特性造成的差异。因台湾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地质灾害频繁,故而大地工程对于岩土工程、地质状况的研究和关注程度,相对于大陆会更多、更细;此部分大陆为“土力学与地基基础”,重点还是放在地基状况对于建筑结构的影响上。又如 “燃气与供热”工程,因大陆南北跨纬度相差50度,北方夏热冬冷温度差异大,供热是土木工程中一项重要分支;而台湾地处亚热带,雨水充足,气候温暖,几乎不需要考虑冬季的取暖问题。故而仅取台湾“建筑工程”中之“空调工程”与“天然气工程”,或“工厂设施工程”之“能源供给工程”与之对应。

(4)工程管理专业是新兴的土木工程交叉复合性学科,除工程技术外,还包含与工程相关的经济、管理、法律等学科知识。在土木工程技术发展日趋成熟的当今,工程管理对于提高土木工程生产力的有效性早有共识;且两岸土木工程业界走向交流与融合的首要壁垒在于制度、法律、合同体系,而这恰恰就是工程管理的重要领域。故而在名词对照中除工程技术类外,建议应与时俱进,增设此二级学科。此部分台湾对应的是“营建管理”二级学科。

2名词对应上存在的问题

二级学科对照完成后,将两边的土木工程名词按学科及英文分列对照。基础研究阶段共收录4516条名词进行对照。此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4种情形:

(1)英、简、繁可完全对应。两边同一英文名词的简繁体中文名词形式也相同。

(2)简繁中文名词不同,或单边对应。即大陆《土木工程名词》中列出的名词具有简体中文和英文形式,但该英文在台湾的词典中并未收录;抑或相反,台湾的词典中名词具有简体中文和英文形式,但大陆《土木工程名词》并未收录。

(3)简繁中文名词无法实现对应。海峡两岸对英文一致的专业名词进行翻译时,有可能出现两岸对一词的翻译都仅有一个,但却并不相同的情况。出现这种分歧大部分是因为习惯用法产生的差异[3]。例如“工程施工”(对应台湾“土木施工”)中的“脚手架”(scaffold),在台湾叫“鹰架”,这是两岸建筑界各自多年的习惯用法。

(4)中文名词不同,但能部分对应。即两岸定名重叠词。台湾所收取的专业名词存在一词多译现象,而大陆基本是一词一译(大陆在词头上基本采取此原则,将不同译法放在解释行文之始),这就使得英文一致的专业名词的翻译可能存在无法完全对应的情形。例如 “approach”,大陆译名为“引桥”(桥梁工程),台湾译名为“引道,引桥”(交通工程)。

3对分歧名词建议的处理方法

(1)英、简、繁可完全对应,可直接收录,分二级学科按字母顺序平行列出。

(2)对于存在分歧的三种情形:简繁中文名词不同或单边对应、简繁中文名词无法实现对应、能部分对应的词条,参照我国科技名词定名工作的基本原则,依据概念对科技名词进行定名。由于概念和知识之间的同一关系,在“概念—术语”之间建立起类似“内容—形式”的偶对关系,可实现对隐性领域知识的显性归类,从而保证单义对应 [4]。为确保对照的权威性与说服力,应由两边分别根据现行规范、法律条文、科技文献等权威出版物的给出定义,由此形成对照蓝本[5];在此基础上,组织两岸专家研讨会议,将对照蓝本上需经讨论与统一的词条征求意见并进行修改整理,给出共同推荐名并做说明。

4名词对照的成果应用

(1)出版物。定稿的对照蓝本将提交两岸的学会进行校稿,作为行业手册出版使用。

(2)查询应用。由于网络平台应用便捷及易于推广,可将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的对照成果数据库建置于相关网站平台,提供两岸学者及从业者查询使用。闽台建筑资讯网(http://wwwmtjzzxwcom/)与两岸营建资讯服务GIS平台(http://icocitcriorgtw/)是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与台湾金门大学、财团法人台湾营建研究院先期开展的两岸营建业合作交流研究项目的成果,其中集成了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模块,并同步名词对照进展不断扩充更新。

三结论与展望

由于前期工作知识基础、对照工作还只是处在起步阶段,基础研究工作总体呈现词量偏少、错漏较多、定义工作开展困难等问题;土木工程学科处在飞速发展中,大量新词汇不断涌现;并且随着全国科技名词委和土木工程学会第二版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开展以及相关出版物的更新,阶段成果需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对应对照工作的权威性;这些都对下一阶段的工作提出了挑战。

海峡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意义重大,同时卷帙浩繁,任重道远。但举凡科技名词的名词对照,无不是步步为营、积跬步以至千里的艰辛过程,相信在两岸同人的精诚合作下,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工作终将取得成果,从而促进两岸土木工程界的相互理解和进一步交流。

参 考 文 献

[1]周其焕 为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对照统一而努力[J] 科技术语研究, 2006(1):58-60

[2]李函颖 海峡两岸教育学名词第一阶段收词成效分析[J] 中国科技术语, 2012(2):11-16

[3]刘青,温昌斌 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差异问题分析与试解[J] 中国科技术语, 2012(1):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