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3 15:11:33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1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而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我们是民族的希望,我们更有责任传承和发扬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传承议论文高三范文2021,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承议论文高三1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珍珠的色彩也会如此耀眼。当六年的养分在体内积累,毛竹的生机也会如此蓬勃。

正是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最终诞生了华夏女儿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材料中所说的那个歌星的经历,正是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形成的。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现如今,知道重阳节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感恩节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情人节的人越来越多,可知道七夕节的人越来越少了。对于我们先辈留下来的许多传统节日,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几乎全都置于脑后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崇洋媚外吗?这难道是我们口口声声说到的责任感吗?然而,我们身边其实有许多人在为我们做榜样,他们能坚守自己的信念,鼓励人们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学者马寅初不就是吗?他积极提倡我们青少年应当多多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虽然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们传统的中化文化不能丢!因此,我们是否想过,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否会被他国文化所取代?这个答案须靠我们用行动来回答。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继续发展的基石,是我们共同保护,共同继承的使命。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共创美好未来!忆往昔,若不是司马迁的沥尽心血,怎会有《史记》的鸿篇警后人,若不是李时珍的跋山涉水,怎会有《本草纲目》的福祉遗万年代;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会有《石头记》的哀婉催人泪?看今昔,是谁苦心钻研十余载,终使两星成?是谁奋斗十八年,终抱金牌归?是钱学森!是申雪与赵宏博。他们是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坚定,他们是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不懈。正是由于继承和传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们能够这般坚定,这般执着。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点亮一片星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片绿叶,但能点缀整个春天;传统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若驾一叶扁舟,但仍能惊动一片大海。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

传承议论文高三2曾经有报道说,有记者到曲阜看到满街都在卖《论语》,就采访当地的老百姓,他们说,那些东西都是卖给外国人看的。可见,老百姓只是把《论语》看成旅游的商品、旅游的纪念品,并没有对内容感兴趣,并没有当文化典籍看。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灵魂,是我们中国人引以为骄傲的地方。我们要先自己多学习,多了解,并且向外人宣扬我们中国人拥有的传统文化。我们不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离去世界的舞台。因为它使我们中国人凝聚,使我们中国人团结。

前段时间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华成语大赛就是一个很好的继承传统文化的方式,通过搭建这样一个公众平台,使人们重燃了对母语的热爱,还有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弘扬的是中华传统美食,更多的是透过美食宣传积淀的中华美食文化。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十八大又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相得益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已经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唯有民族文化才是历史长河中永远流淌的,唯有民族文化才能凝聚起推动民族复兴的力量,也唯有民族文化才能开启更加灿烂文明的中华新纪元。面对新时期实现中国梦的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汲取还存在明显差距和不足,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还有大有可为的广阔空间。我们应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更进一步的细致梳理和深入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实做到古为今用,使其更为丰富、更加多样。

让我们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中汇聚新的力量,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不断前行,坚定奔向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

传承议论文高三3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有敲锣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跷的,有玩龙的,村里好不热闹。小孩子穿着棉袄在街上你追我赶的,不时地放着炮,老人们聚成一堆儿聊天,年轻小伙儿,俊俏姑娘则在给人们表演节目。

而清明节,人们总会把嫩绿的柳枝插在门上;端午时,奶奶总会给我们系五线绳,煮鸡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节呢,我们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举头望明月,低头吃月饼,真是人间一大乐事。

可现在呢,“洋节”来袭,西方的情人节代替了我们的七夕节。洋节风靡而传统节日却逐渐被人们淡忘,身为一名中国人,你难道不应为此做些什么吗?

现在,每当过年时人们总是出去大吃一顿,守在电视机旁看春晚,有许多人在叹气,说:“怎么一点年儿都没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这些文化习俗正在挥手向我们告别。

清明节人们哪还会在自家门前插一枝嫩柳呢?仅仅去坟里扫扫墓,而已。端午节,还有谁会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圆之夜,又有谁会和家人们惬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饼,抬头赏月呢?

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慢慢被人们所淡忘。传统佳节在现在社会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担忧?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呢?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能倡议大家为弘扬传统文化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属于这个民族,它更属于这个世界。我们要尽全力把我们的传统佳节推广到世界上,让世界变得更加炫彩多姿。保卫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你还等什么?快行动吧!

传承议论文高三4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从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甲骨文开始,一直到今天的人类文明,无一不证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精神血脉,这个民族也将趋向灭亡。传承中华文化,共建精神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历史责任,更是时不我待的需要。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共建精神家园,要从我做起从小抓起。从一年级开始,我就似懂非懂地阅读了《中华上下五天年》了解了从夏商周一直到民国跌宕起伏的历史,历史造就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思想和作品,明白了中国为什么是文明古国之一,知道中国有孔子。孟子。老子等圣人。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兴趣。

二年级时开始背诵《三字经》。《-规》里面讲了古代的君臣之道,孝敬父母之道,尊敬师长之道,兄弟相处之道,朋友相处之道等等君子处世之道。以及我们坐。立。行待人接物的姿态。,让我对中华文化的精髓有了初步了解,让我领略一番中华五千天年历史文化积淀的魅力。接着我又阅读过《论语》。《大学》和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读本,虽然阅读起来比较费劲,但从里面能学到做人的基本道理,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浓厚底蕴和内涵!

传统文化曾一度被改革开放的浪潮冲淡,所幸的是现在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比如我们的小学课本就增加了《传统文化》和《经典阅读》课,这样对每个孩子都进行了《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大大激发了我们传承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很多电视台都推出了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如《汉字听写大赛》。《成语大赛》都让参赛者和观众对传统文化有了能厚的兴趣,不自觉的翻开书籍和字典查阅。

中华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在中华民族复兴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传承中华文化,共建精神家园,是每个中国人责无旁贷的任务!

传承议论文高三5每一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传统,他们是夺目的,绚烂的,然而又在岁月中逐渐流失,碾灭,最后却埋在了几千年积淀的黄土下……

我想对此说些什么。

比如怎样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传承千年的精髓,以及怎样让新潮的现代人接受并且完全融入已有些生涩的传统文化。这,是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当然,其中不乏有佼佼者,他们巧妙地将流行和传统结合得天衣无缝。我就简单地谈谈音乐和饮食等几方面。

1音乐。

首先,小天王周杰伦的《东风破》《中国风》就向我们展现了当代人的古典情节。并且让很多原本不习惯古典的人们开始关注起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了,这不能不算是一大突破。其实《东风破》的歌词浅显易懂,不过是向我们讲诉了一段现代都市人的爱与恨,但在乐曲的表现上,凄恻婉转,带有古韵,琵琶的演奏也烘托出舍与不舍间的幽冤。于是,很多追逐快餐文化的人被打动了以后,开始思索对于经典和悠远的观点,开始爱上了原本被他们遗忘的华夏文明。

除慈之外,王力宏的《花田错》《龙的传人》、陶哲《苏三说》也是很好的例子。

2饮食。

这是一个讲究创新的时代。人们很容易就对同一件事物感到厌倦,就连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也是一样。不过,通过中西交流,我们的饮食文化又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在讲究色、香、味、型之外又讲究营养,这就是一种时代进步。一种文化再生。

但是,中华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碰撞中,应该有一个坚固的支点,这样它才能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我觉得,这个支点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特质,也就是中华饮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内涵。

归根到底,我们只有准确是把握中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特质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华饮食文化,因此也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饮食文化。

3服装。

我们来粗略看看近几年来的流行风吧。复古永远都是主角,人们在稍纵即逝的流行中开始怀念。怀念古典的厚重,和经过岁月淘洗后的精致。

唐装、旗袍、印花布、刺绣、扇子装潢……它们已经生根在都市的尘灰中,已经在笑语盈盈里散发着脉脉温情。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2

关键词:传统文化;孔子学堂;大学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的积淀、智慧的结晶、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穿越时空、价值不朽,它以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着[1]。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论,其主体是儒家文化,另外还包含着道、佛、法、墨等其他各家学说,唐宋以后儒道佛三家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各种不同文化、价值理念等纷纷进入中国,冲击着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文化信仰等,处于价值观和思想形成期的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变化的“晴雨表”,反应尤为剧烈,部分大学生甚至将对传统的背叛视为进步的标志,不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发展大业的重要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与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有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热爱、传承、创新,并使大学生自觉肩负起社会责任,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而且表现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那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基本精神内容呢?张岂之认为: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四方面的基本精神:人文精神、自然精神、奇偶精神、会通精神。[2]第一、人文精神,重视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第二、自然精神,中国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人和自然的关系,即所谓“天人关系”;第三、奇偶精神,从阴阳、五行、八卦到孔子的“中庸”说、老子的“抑损举补”理论,从哲学到其他文化,如中国古建筑、古代都城布局等等都体现了“奇偶”变化的辩证思维;第四、“会痛”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文化,她善于学习各种文化体系的长处,有能加以消化吸收用以丰富自己,体现出“会通”精神,如先秦时期许多学派间相互辩论又相互吸收,共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还善于吸收消化外来文化,如印度佛学被改造而融汇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中。张岱年认为:中国文化丰富多彩,中国思想博大精深,因而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括诸多要素的统一体系。这个体系的要素主要有四点:(1)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3]他在谈谈中国传统文化时总结认为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纪宝成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自己的观点,提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为政治国理念上的民本要求、社会秩序建设上的和谐意愿、伦理关系处理上的仁义主张、事业追求态度上的自强精神、解决矛盾方式上的中庸选择、个人理想追求上的“修齐治平”、社会理想上追求“小康大同”。[4]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文化的具体表现包括物质、制度、行为、思想意识等层面,无不和内在的文化精神相关系,优秀传统文化实质上是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

二、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和要求

古人的智慧,很让人赞叹,比如说哲学,我们有很多的哲学家,却很少有人能如老子一样写一本《道德经》传承久远,还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文字,被世界各国的哲学家、思想家所研究;有很多的历史学院和历史学家,却很少有人能如司马迁一样写出一本《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多的军事院校、军事科学家,又有谁能写出一本书,如《孙子兵法》,仍然被西点军校奉为教材,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其实中国古人的智慧,不能说是后人没有办法超越的,但是它确实是后人难以超越的。诸如这样的经典,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数不胜数,曾说:“要把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这个经典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价值取向,还有人格、人生境界都包括在经典里面。”人的修养、文化的素养、汉字书写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也都包含在经典学习当中。我们要建立的不仅仅是价值观的问题,而是一个全方位的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以及如何学习、传承和创新的问题,这需要经过很多人的努力才能实现。我们人,要认识客观事物,要认识得清楚,首先必须把我们的心先清静下来。一个好的老师,能让他的学生变化气质。而有一个人,有一本书,能让一个民族变化气质,这个人就是孔子,这本书就是《论语》,这个民族就是中华民族,这种气质就是“文质彬彬”的君子气质。历史是最好的过滤器,它告诉我们什么才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什么才是民族智慧的结晶。1988年,一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聚会巴黎,曾有人发出这样的声音: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的中国的儒家文化那里去寻求智慧。在联合国的总部也刻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话。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我们来说,已经是流淌在血管里的血液,是我们的财富。我们党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将其融入中国发展道路,将实现对传统文化完美的“超越式传承”,开启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治国理政情怀的新篇章。比如: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举行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文化改革发展作为主题,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专门讲到有关传统文化问题: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定本指导纲要。阐述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方法和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和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教育部于2014、2015、2016年连续三年组织开展了“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各地各高校高度重视、积极响应,依据每年的主题紧密结合大学精神凝练和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打造出了一批效果好、影响大、有特色、可推广的品牌活动,对引导高校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积极作用,产生了良好反响。

三、大学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大学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至少承担着四个方面的职责与历史使命。第一、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倡导者。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首先应认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作用,系统研究、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学生读经典、读原著,深入系统地学习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华;第二、文化多样性的推动者。增进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融汇,而大学在这方面大有可为。从本义上讲,大学就有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含义,代表着知识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大学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应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应通过各种交流、活动、竞赛、报告等促进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第三、传统文化创新的实践者。传统文化创新至少应包括以下两点:一是促进人文学科类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二是促进人文与科技生活之间的交融;第四、先进文化引领的先行者。一方面,大学应对落后、消极、低俗的通俗文化进行学理上的、建设性的批判;另一方面,大学应通过加强对高雅文化的追求和传播,对真、善、美、爱的阐释和倡导,创造性地引领大学生。大学应成为先进文化引领的先行者,成为新时期民族精神的象征。2013年3月同志在中央党校80年校庆时的讲话: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2013年11月同志在考察山东曲阜孔庙时提及传统文化时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2014年2月24日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四、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和探索

1、传统文化讲坛传经典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文明进步理念,我们在学院内组织大学生开展“论语小讲坛”系列活动。《论语》是“四书五经”之首,是世界了解和研究中国的重要典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2014年下半年着重开展的“论语小讲坛”,共举办了八期系列活动,主要由对传统文化富有浓厚兴趣并潜心钻研的16名学生代表从道德、修养、处事等多方面为广大同学解读经典内容,并邀请相关老师和专家对活动进行评析和指导。分享儒家崇德贵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天人合一的存在信仰、远神近人的人本趋向的基本思想。《三字经》小讲坛于2015年6月19日首次开讲,共举办三期,先后有九名同学选取《三字经》中的经典语句进行深入浅出、周到细致的讲解。他们或围绕孟子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主张展开叙述,或以“勤学”为主题讲述主观努力对于成才的重要性,或以“修身”为主题为同学们指明修身之道。《三字经》作为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用通俗的文字将经史子集等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贯穿着“仁、义、诚、敬、孝”的核心思想,有利于使世人更好地达到“德行合一”的“圣人”之境。

2、孔子学堂扬传统

“孔子学堂”是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创办,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目标,以“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为宗旨的公益性社会教育基地,致力于探索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学校教育、社区建设、企业发展相结合的特色文化发展之路。孔子学堂落户学校后,学院于2015年上半年开始承办学校孔子学堂系列活动,其中包括校内大学生主讲的《三字经》小讲坛和校内外专家学者主讲的传统文化讲座。《三字经》小讲坛响应了党中央关于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的号召,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积极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山东中医药大学郭瑞华教授专题讲授《黄帝内经中的四时养生观》、齐鲁工业大学刘新利教授专题讲授《孔子与琴》、陈京伟教授点评《三字经》等校内外专家学者也应邀做客孔子学堂。孔子学堂作为高校开展传统文化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的工程立项建设,全面系统设计校园文化系统,打造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精品工程,将努力把系列活动做大做强,引导学生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礼韵汉服颂文化

2013年,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的礼韵汉服社成立。在学院团委的指导帮助下,礼韵汉服社近一年来开展了一系列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易学文化沙龙、汉服科普讲座、趣味纸汉服活动、中秋月夜祭活动等等取得的非常不错的效果,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4、创新形式建体系

接下来将积极探索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形式和新办法,以不同载体和依托,内修内涵,外树形象,持续推进各项相关工作。致力于着力打造以本校同学讲解为支撑;以专家学者讲座为重点;以读书沙龙活动为基础;以专题文化展演为依托;以网络阵地推广为突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体系化建设。

作者:吕丽红 郭玉晶 李翠 刘文龙 高欣明 单位:齐鲁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郎玮.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青年文学家,2011,(2):141-142

[2]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张岱年《中国文化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4]纪宝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精神文明导刊》2009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传承;发展

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随着21世纪地球村概念的不断普及,外国文化逐渐入侵我国本土文化市场,韩流日流的火爆程度甚至超过了我国本土流行音乐文化。如何能够在各种文化充分涌流的现代社会使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了传统音乐教育者着重研究的问题。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却因为时代潮流的冲击而黯然失色,新一代年轻人因为媒体的导向,逐渐向外国文化倾斜,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不但受众群体逐渐变少,甚至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灭绝的险境。对于祖辈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教育工作者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将古老的传统文化与新生文化进行适度融合,在增大传统文化的关注度的同时,宣传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应该在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下来进行,政府发挥其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适度拨款;学校普及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育,对年轻人进行兴趣培养,审美熏陶;民间艺术工作者积极宣传,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表演水平;富有极高造诣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家应出版著作,便于对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爱好者的培养和指导。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这一过程需要传统音乐教育者的不懈努力。

一、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

(一)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育现状

传统音乐的传承一方面是民间心口相传的传承,一方面是在教育制度的要求下,以师生关系为前提,规定教材为指导进行的系统教育。就民间传播而言,虽然已有的经验和传统风俗能够为其提供有力指导,贴近传统音乐自然生长环境的授课地点使其更能够汲取传统音乐的精髓,但是民间的传统音乐传承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设备落后,教育系统不完善等缺点。而就教育制度下的传承而言,学生生活在坐落于城市的培训学校,远离自然,原离传统音乐得以孕育而生的生态环境,原离充斥着人文气息的民间艺术家集散地,这使教育制度下的传统音乐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华而不实。如何使教育过程更“接地气”,更原汁原味地体现传统文化来自民间的的特性成为体制下音乐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现代的音乐课堂,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实践出发,以理论为指导,从民间汲取养分,从国外吸收经验,注重传统音乐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同时又要把经典的,古老的,有高超水平的传统音乐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奉之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教师群体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涵养,把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带给学生们,开拓其视野,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后备力量。注重在音乐传媒,音乐教育,音乐创作等方面的人为调控。把控信息时代的价值取向,生产适合观众口味的具有传统音乐元素的音乐作品。音乐工作者应该树立高度的民族责任意识,在精心音乐创作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考虑商业利润,更应该在自己的作品中插入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元素,引导歌迷对传统音乐的正确认识。

(二)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的大众化普及

目前,仅仅是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才能够接触到一些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育。但事实上,由于我国的高等艺术院校并未设置完整的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课程,这给对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富有浓厚兴趣的音乐专业学生带来极大的不便。如果能在中国高等音乐教育学院设置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专业或者设置相关的辅修课程,不但能够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求,还能吸引更多的音乐专业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进一步培养富有良好音乐专业素养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者,提高我国传统音乐表演者的整体素质。其次,不仅应该注重对音乐专业学生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还应该注重对民间传统音乐业余爱好者的教育。国家应成立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文化保护基金,基金应在社会的监督下用于成立非盈利的公益性质的民间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学校,主要面向学校,社区,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阶层,进行具有专业性保障的,同时也适合整体学员认知水平的免费教育。对于民间已有的专业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组织和团体,组织者应该注重学员从小的教育和兴趣培养。为年轻的表演者提供充足的舞台表演机会,使其在学习阶段就能积累大量的舞台经验。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团体的经营者应该注重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服装舞美等方面的投资,稳健提升其教育水准。

(三)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特色,民族精神的代表。推动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育可以让国人找到历史归属感,增强民族自信心。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如果推广成为产业文化,其物质利益和文化利益都是丰厚的。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还可以提高世界人民对中国的重视程度,使世界人民加深对中国的了解。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既是历史的积淀和精华,又是新时期可以借鉴,值得探索的文化宝藏。

二、建议

(一)发挥政府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对于一些后继无人,濒临灭绝的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表演艺术种类,国家文化部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一些符合条件的优秀剧种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引起群众的重新关注。同时,国家应该下拨经费,专门用于推进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使一些颇具历史积淀,地域特色,传统风俗的小型的,从事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工作的民间团体得以在观众群体稀少的当下继续正常运转。保证民间艺术工作者的固定收入,有利于为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专业人才。

(二)坚持传统教学模式,糅合时代特点

保持传统的口授心传的教学方式,使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能够原汁原味地传承。由于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在本质上的不同,以至于在西方音乐教学体系下培养出来的音乐人才无法领悟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所在。为了避免文化异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保护文化源头,继承传统基因成为中华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头戏。与西方国家系统科学的音乐教学模式相比,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学更加注重心口相传的教学方式,这顺承了中国传统音乐从艺工作者千百年来的从艺经验。讲究“师出名门”的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者不但看中艺术手法上的传承,更看重人品格调上的代代延展。

(三)传统音乐表演艺家适当增强理论研究,总结新的教学方法

相比于西方的音乐体系,我国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缺少完善的理论支撑。已有的研究成果虽然也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例如“借字”方式的旋律发展手法,传统律制的定律风格等等。但是这些研究成果仅仅是研究者个人的经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大面积的普及。我国大多数民间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开展依旧处在由表演者自身的艺术水平主导的阶段,表演水平良莠不齐,并没有展现出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韵味和精髓,导致新一代年轻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误解和轻视。所以,在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方面已有极高造诣的艺术工作者应积极承担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工作,总结自身经验,传播先进思想,为民间业余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工作者提供正确的技术引导,精髓点拨。从基层出发,提高我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工作者的整体水平,促进我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领域的振兴。

三、结束语

21世纪,中国国民经济总值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性的金融大国,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在新潮文化不断收获越来越高的关注度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逐渐黯然失色。以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为例,在媒体,舆论都导向现代流行音乐文化的情况下,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可以说是在夹缝中生存,甚至,其中的不少剧种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境地。如何让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紧跟时代潮流,俘获稳定的颇具规模的观众群体,是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音乐如果能够被好好地传承和发展,就能够大大发挥其传统文化自身的魅力和特性,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目前而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存在教育不到位,政府不重视,媒体忽视,受众群体老化等问题。如果能够引起政府的足够关注;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媒进行适度的引导;学校设立教授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专门课程,聘请优秀教师或民间艺人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那么,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复兴是指日可待的。

作者:安静 单位:贵州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董维松.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及其分类问题[J].中国音乐,1987(2).

[2]樊祖荫.继往开来,团结奋进[J].中国音乐,1994(3).

[3]冯光钰.保护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之我见[J].音乐探索,2003(1).

[4]杨立梅.柯达伊教育体系中传统音乐传统的继承与发展[J].中国音乐,2000(1).

[5]姜夔.一个有战略意义的构想[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1).

[6]李彦.不须“乞灵”自知自重[J].人民音乐,1999(10).

[7]李晓樱.中国大陆新闻教育发展的态势的走向[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8(4).

[8]戴元光,金冠华.传播学通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318.

[9]杨荫浏.国乐前途及其研究[J].中国音乐学.[10]黄翔鹏.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护和发展[J].中国音乐学.

[11]周文中,邓启耀.《民族文化的自我传习、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文库、文化史论丛书总序见王胜华《云南民族戏剧论》、周楷模《云南民族音乐论》等[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12]蔡仲德.溪山琴况试探[A].中国音乐美学史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艺术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方式

一、艺术教育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中华民族发展和兴旺的力量之本。可以说,中华文化是世界惟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传统,它表现为哲学、伦理、文学等等。文化里最根本的东西是哲学,因为哲学讲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和思维方式的问题,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它的思维方式在文化当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1]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和高速发展时期,如何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共同的精神文化家园,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实现“中国梦”强大精神力量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动力在于教育,因此,发挥艺术教育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润物无声的教育熏陶、引导示范作用,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艺术教育,不仅可以立足中华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汲取营养精华,大力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能不断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达到汇聚精神力量、引领社会风尚、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的目的,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构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党的十报告中提到要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其内涵是要依托于文化。高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教学树人、科研育人的活动中,在教学、科研体系中始终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血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和课堂中,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育相结合。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进而构建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样,不仅可以向大学生通过专门开设优秀传统文化类的通识课程,成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平台,而且还有利于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研究、传播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搭建有效平台,共同构成现代大学传承知识、播撒文明的教育体系。

(三)发挥艺术教育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艺术的根源即是文化,任何对于艺术的教育和创作都是基于对文化的理解与剖析。当代高校教育中,艺术教育对于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促进大学生进行文化创作、文化交流、文化思考有着积极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在世界文化中独领,其原因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我国五千年来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其主要包括琴、棋、书、画、艺等众多文化瑰宝。因此,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艺术教育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入到艺术教育中,通过艺术132教育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以艺术的强大吸引能力为出发点,充分利用艺术在民族文化中的深远影响,以艺术教育价值挖掘传统文化的深远价值,进而建设、发展、传承传统文化。

二、艺术教育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式

(一)树立教育目标,坚持正确方向

1.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后盾,具有丰富而深远的教育意义。[3]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紧密相关。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美好梦想的渴望、中华民族光荣梦想的特质、中华民族逐梦的坚韧顽强,这些都与“中国梦”文化内涵有机契合,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宣传,展示中国梦的内涵与意境,努立为祖国的未来建设者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责任心,激发当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书写精彩人生的无限潜能和奋斗动力。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紧密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据五千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中国国情的正确选择,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教育和宣传,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归属感,不断增强大学生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提出的政治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理解,进一步促进他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刻理解。此外,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创新人才都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2.建立一整套传统文化教育体系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和教育特点,让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渗透,科学合理地规划教学环节中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在教育课程建设方面,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挖掘文化内涵,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精神。[4]同时,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拓宽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此外,在艺术教育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中,应拓展艺术教育范围,将众多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纳入到艺术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过程中,如传统民居、传统服饰、传统民间工艺、地方戏剧等,不断丰富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3.坚持艺术教育中技艺与人文并重的方向目前,艺术教育普遍面临的一个困境,即是注重技艺教育,轻视人文内核。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思想应该是让受教育者能够感受文化底蕴,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所以在艺术教育中传承优秀文化,首先需要坚持一个正确的方向,那就是注重传统文化的人文教育,注重技艺与人文并重。技艺在于科学文化知识、操作技艺的培养,人文注重思想道德、文化品行的塑造,这两者是促进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两翼”。将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教育相融合,积极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成立艺术与人文相关的大教研室,专门从事艺术与人文的研究。与此同时,也可成立相关“艺术与人文大讲堂”,聘请相关研究者或艺术名人来开展艺术教育活动。还可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精品社团”建设等文化艺术活动。同时,加强一、二、三课堂的联动互促,树立理论与实践、艺术与技术、课外与课内、普及与提高的教学理念,提升高校学生的人文艺术教育。通过艺术教育,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向复合型人才转变。

(二)完善教育机制,优化教育保障

1.重视传统文化教材编写与审核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制就必须要有完善的教材作为内容支撑。近年来,教育部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体现国家对传统文化教材的使用高度重视,有关大学和出版部门先后编写出版了《中国传统文化通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等书籍,部分已经使用到了大学的传统文化教育课堂,[5]作为优秀文化传播者就可以通过这些书籍积累丰富经验。但总体来讲,高等院校的传统文化教材还很不规范,有些都是本校教师编写的校本教材,缺乏专家指导,加上资金不足,大多教材都比较粗糙,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效果。[6]因此,要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材编写、审查和指导工作,成立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门组织和评审机构,应该对中华优秀文化在教材中的使用进行审查和监督,使相关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发扬其优秀文化的精华,去其已经过时和不符合时展的部分。同时,还应结合本地域特点,编写规范化的、突出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教材,从源头上解决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问题,逐步将传统文化教学引向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2.规范艺术教育师资队伍艺术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而老师作为教育的执行者,同时也是重要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艺术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取决于传播队伍的实力。一支强大优秀的教育师资队伍,能够有效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十分重要。一方面,建立起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培训机制,搭建平台,定期开展培训研讨,促进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发展。[7]另一方面,建立优秀传统文化名人库,包括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研究者等,邀请他们到高校进行现场讲解。同时,在高等院校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学历、高水平、学者专家型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把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把相关理念融入到高校管理服务体系之中,学校的管理人员以及服务人员,用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对广大学生产生影响、示范和教育作用,借助实际的管理和言行形成对学生的良好影响与引导。3.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评价制度评价机制在教育教学中占有很重要地位。教育评定机制作为教育教学中一种重要的监督手段,一种较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机制必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着保障作用。[8]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良好的教育评定中加大艺术教育的成分,从制度建设推动文化进步,这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评价机制,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尤其重要。评价机制体系中要包括众多因素,要包括评价机制的执行者,也就是艺术教育的传播者,包括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者,也就是学习者,还要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导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工作。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监测评价高校老师教学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并作为大学生德育建设、综合素质考评,以及各项大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评价标准,以此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以激发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建立四维教育阵地,扩大传统文化影响

1.紧抓传统课堂教学阵地在艺术理论教育的过程中,从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入手,紧抓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不放松。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注重其文化历史、文化根源、发展路径,将之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相结合,有效地展示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文化的背景意义和作为展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充分调动课堂教学气氛,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同时,要重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重视课堂教学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关系。不断探索在艺术教育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途径新方式,确保课堂教学在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为。2.营造传统校园文化氛围中国传统道德修养历来重视外在环境对人的品性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熏染陶冶功能,校园文化建设同样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校园文化建设则是更为隐形的教育。建构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熏染体系,并将艺术教育融入于校园文化建设中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营造深厚的传统文化传播氛围。如成立国学、文史等传统领域的学习研究社团,成立书法、国画、传统乐器、戏剧戏曲、诗词歌赋等方面的兴趣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实践活动。在校园相关场所树立先贤雕像,镌刻传统格言,营造带有浓郁的、具有优秀传统文化色彩的校园风光,将有形与隐形的教育方式有机结合,从课堂上到生活中全方位渗透传统文化,使两者达到相得益彰之效,用更加生动的方式展现出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大大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9]3.搭建艺术创作实践平台艺术教育中重要的环节就是进行艺术创作,而艺术创作为主观性极强的艺术活动,其中体现出创作者的思路、意图和所想要表达的主旨。在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背景下,应积极搭建艺术创作的平台,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与思考,进行艺术的再加工和再创造。可利用全国各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的建设经验,利用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充分展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特色,在众多的平台上来展示和挖掘优秀艺术作品。此外,艺术教育还可以与文化艺术产品公司合作,打造实践平台,充分挖掘与开发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元素,使之时尚化、现代化,不仅可以产生良好效益,还可以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创新发扬。在现在众多数字媒体传播的高效高质进程中,众多的网络艺术作品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其中也不乏传统艺术作品创新,这使得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与现在文化艺术市场得到很好的结合,通过这些文化消费品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培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和社会风气。4.拓展社会实践艺术渠道社会实践是更为生动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融入环境、深刻感受、提升领悟,将社会实践与艺术教育相结合,能让学生领悟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于拓展视野、激发学生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建构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体系,要引导高校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乐闻、乐学,更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乐用、乐行。如吸纳大学生自愿参与到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等传统文化场所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中去,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研讨,对重大历史文化名人及重大历史事件开展纪念活动,组织大学生在社区中送温暖、献爱心,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发扬敬老慈幼、帮扶互助等中华传统美德等等,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大学生在参与、体验、实际践行中更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从中吸取优秀文化的营养,以优秀传统文化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演变成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者,成长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创造者,转变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和挖掘的推进者。拓展艺术传播渠道,让艺术教育融入于大学校园,在大学生身上真正达到内化于性情,外发为事功。在众多重要场合表现出对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0]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11]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高校作为培训国家栋梁之才的中坚力量,加强高校艺术教育,大力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加大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式研究,将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凝聚起“中国梦”的强大内生力量,从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李燮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国家图书馆.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5.

[2]兰心.传统文化缘何进校园:传统文化的教育之旅——解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J].心事,2014(11):10-12.

[3]袁正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强化影视作品的责任担当[J].电视研究,2015(1).

[4]王怡.90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83-86.DOI:10.3969/j.issn.1672-7991.2011.02.017.

[5]康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融入课程教材[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4(5).DOI:10.3969/j.issn.1003-8787.2014.05.023.

[6]王立刚.对传统文化教材内容体系的思考[J].语文建设,2014(19):20-23.DOI:10.3969/j.issn.1001-8476.2014.07.005.

[7]路阳.思维之花智慧之果——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现实意义[C]/“/学习贯彻十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高领导文化发展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2012.

[8]胡海舟.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教育制度对个性化教学的影响[J].教育探索,2013(3):3-5.DOI:10.3969/j.issn.1002-0845.2013.03.002.

[9]崔利民,王灵芝.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谈高职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N].学周刊c版,2013(15):22-23.DOI:10.3969/j.issn.1673-9132.2013.05.019.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5

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文化素养道德教育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存至今。中华传统文化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的文化。现在的小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有许多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遗失。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有些学生开始崇洋。为了进一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笔者根据学校实际、学生实际,进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推进德育活动开展的研究,旨在使学生受到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少年儿童文化素养与民族精神。

一、正确认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对世界社会局势发展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9・11”事件以后,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恐怖行动时有所闻,海湾地区战火未熄,多少人生活在不安和恐惧之中。消除冲突,促进世界和平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面对日益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有识之士无不在努力寻求救世的良方。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她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挽救社会的作用?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二)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史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纲要》明确指出,让少年儿童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的有效方法,传承传统文化活动不仅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而且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将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积极作用。使未成年人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二、传承、普及传统文化知识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呢?

(一)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歇后语等;传统节日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医学、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科学以及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

1.世代相传,民族特色。中国传统文化从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开始,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朝代更替、时代变迁,中华传统文化却得以世代相传。

2.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延续了五千多年,造就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诸子百家、艺术文学、传统中医、宗教哲学、民风民俗、古玩器物等,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哪一方面都具有很深的研究和传承价值。

三、广泛开展传承传统文化的体验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将传承传统文化的体验活动和以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为主要内容的兴趣小组活动融入到德育活动中,使学生从认识了解传统文化到学习、研究传统文化,在发展兴趣爱好的同时,提高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

(一)传承传统文化的体验活动

1.传统节日。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主要的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等是传统节日的精华。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民风民俗,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礼仪文化。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忍、勇、让等礼仪文化,是诸子百家以及历代思想家思想的精华。学生在体验中受到古圣先贤的感染,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民间艺术。戏剧、民乐、剪纸、风筝、织绣、对联、灯谜、中国结、泥人面塑等,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艺术发展的结晶。让学生从小体验民间艺术,将来传承民间艺术,保护民间艺术文化遗产。

4.中国建筑。长城、园林、亭台楼阁、寺院、钟、塔、庙宇、民宅、石狮等中国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是珍贵的财富。引导学生认识体验,甚至参与自然遗产、历史建筑的保护,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

(二)广泛开展传统文化兴趣小组活动。

1.“诗词歌赋”兴趣小组活动。《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是中华传统文学的精粹,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吟诵诗词曲赋,是传承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学校成立兴趣小组开展经典创新诵读活动让学生感受古贤的智慧和情怀,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同时丰富知识结构,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全面发展。

2.开展“琴棋书画”兴趣小组活动

“琴棋书画”是古之先贤参哲悟理、修身养性的四种文化艺术,是中华文明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学生参加“琴棋书画”兴趣小组活动,在发展特长中提高文化修养,在启迪智慧中陶冶情操。学生从小受到传统艺术的熏陶和影响,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辉煌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民族精神之所在,它不仅是中华民族而且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把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教育教学之中,并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德育活动,使学生从小学起就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陶冶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将来成为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2011.

[2]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6

今天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恰恰说明了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忽视了传统文化,忽视了传统文化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价值。而我们的文化应该做到不破不立,摒弃传统文化中过时的和落后的部分,使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永远延续下去,真正实现“破字当头,立在其中”。

然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非简单的形式上的回归及模仿,曾经在网上被热议的“学生穿汉服上课”事件,虽然众人对此褒贬不一,但从中能看出人们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热切期盼,这一点无可非议,只是当今我们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缺乏一种理性的判断与精确的辨析,因为并非所有的文化都是精华,并非历史上所有的文化成果都适合当今时代的发展。只有真正懂得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并且在继承中不断发展,才能使我们的优秀文化艺术成果永远延续下去。

2012年12月26日,由北京城市学院和石景山区委区政府主办、北京城市学院首都文化艺术学院承办的第二届“首都传统文化传承与教育论坛”的举行,是首都文化艺术界人士为传统文化传承所做出的又一次努力,论坛以“学习贯彻十提出的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精神,研讨如何发挥首都教育界和艺术界的作用,建设具有首都特色的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为主题,到会专家通过为北京城市学院首都文化艺术学院的办学及人才培养出谋划策,使传统文化传承与教育这一全民族共同面临的课题以新的形式回归到业内人士的研讨视野。

文化传承的启示

我们应以接纳和包容的心态面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类文化现象,使其为当代甚至后代做出贡献。正如一个民族的历史不能割裂一样,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样不能割裂,在传统文化和手工技艺的传承中,前人的智慧、感恩的思想、慈悲的情怀,将会永远给我们以深刻的思考和无尽的启示。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针和目标中,曾提过“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我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建立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目的之一,是要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特别是“提高对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和历史连续性的认识”。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开始施行,在总则的第三条中提到,“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获得了法律上的保障。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孙建君分析认为,“一系列的文件当中,传达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最新认识,比较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志在十报告第六部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一脉相承的认识。”

对这些文件的分析,给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以及家庭、社会和各类学校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带来深刻的思考与启示。我们应以接纳和包容的心态面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类文化现象,使其为当代甚至后代做出贡献。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对文化多样性的描述——“人类的共同遗产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便可看出文化传承的意义。

孙建君以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为例,分析了文化传承带给我们的启示。

启示之一,中国的手工技艺作为一种审美与造物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充满了创造力和民间智慧。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正确理解与认识手工技艺,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认识水平,是保护与传承手工技艺的学理与法理基础。长期以来,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手工艺问题上存在一些模糊和错误的认识,但是现在在改进。比如有关继承和发展、传统与创新的关系问题。有人总把它们对立起来,一提到传统,过去总认为是落后的、保守的、僵化的,现在已经改进了,提出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传统文化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

什么是文化呢?一般说来,文化是人类特定历史时期生活的反映、记录、积淀和总结。它包括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继承和积淀下来的一切物质产物,如服饰、器用工具、饮食、房屋等,和精神产物,如学术、伦理、文学、艺术、信仰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化也越来越丰富。在历史上创造的这些文化,是那个历史时期的产物,是一个记录,一个总结,一个积淀。我们面对这些传统文化的时候,要知道哪些可以为我们所用,哪些仅仅是作为记录历史的产物。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要把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当前还有许多提法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厘清,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保护就是创新与发展等等,对这些提法我们都要做一些具体的分析,首先要了解和界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的概念与范围,切记不可混为一谈。

启示之二,中国的手工技艺作为文化的产物,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深入了解与认识手工技艺,展现了一个民族的创造力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手的解放是人类进化的重要标志,手是有表现力和创造力的。过去人们用手的创造力表达情感,女孩亲手绣制荷包送给情郎作为定情信物,深夜里机杼声声,那是母亲在为即将出嫁的女儿赶制陪嫁的花布。苗族姑娘的嫁衣,令人激动和叹服的,不仅仅是她们精湛的挑花技艺和美丽的图案,还因为苗族姑娘的嫁衣是从她七八岁的时候就在母亲的指导下开始绣,直到出嫁才完成,这件衣服其实有很高的人文价值。

启示之三,手工技艺的应用有广泛的社会学和文化学意义,将民间智慧引入高校设计教学,对提高当代社会对中华文化整体性和历史连续性的认识,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启示之四,技艺的传承。首先是对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与人文情怀的继承与弘扬,民间技艺正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人脉、文脉以及学脉的生动体现。民间工匠创造表现了劳动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无与伦比的创造力,他们的作品令人叹为观止,具有跨越时空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在关于怎么传承技艺、怎么传承文化中,既要传承传统技艺,又要传承传统文化,而且传承传统文化也是一个人真正学到传统技艺的途径。我们的工艺美术,尤其是对我们这个专业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专一”。一辈子就是玉器、牙雕、彩绘或者刺绣等,得坚持下来,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专一”是很重要的品质。这个“一”有具体的内容,就是“徳一、道一、诚一、行一”。这四个方面体现了人的品质与精神,从艺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只有专注、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手工技艺的历史像一条河从远古走到今天,充满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情怀。每一个细小的人物品质传递着情感的因素和观念的诉求,正如一个民族的历史不能割裂一样,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样不能割裂,民族的文化是手工技艺走向未来的坐标,在传统文化和手工技艺的传承中,前人的智慧、感恩的思想、慈悲的情怀,将会永远给我们以深刻的思考和无尽的启示。

教育是当务之急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种西方霸权主义一直在统治文化领域,导致传统文化产生很多危机,所以我们的教育是振兴传统文化的前提,是强国之路。要清楚中国的文化是什么样的,西方文化是什么样的,有了对比,才能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也指出,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教育部门和各类、各级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

近几年来,我们在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上有了转变。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人们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的各类传统艺术开始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传承——崇现代,更要尚民族

现在我们要进行的是传承教育,一夜成名是不可能的,搞传统艺术的人更要耐得住寂寞。北京市文联副主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金斗的看法恰能印证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他说:“相声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一个人、两个人、十个人都不能代表相声,相声没有派,它跟京剧不一样,京剧有标准和范本,相声是个人艺术,所以相声的传承是很复杂的,说单口相声的说不了对口相声,说对口相声的也说不了群口相声,太平歌词、双簧、数来宝……这些东西很难,一个人很难全部掌握。不但是这一代人很难掌握,我这一代是第七代,之前第五代大师侯宝林,也无法一个人代表相声,无法成为一个传承人,所以这方面要从长计议。”

“建设首都传统文化、发挥首都文化优势,教育是当务之急,要从娃娃抓起,首先树立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我们不要盲目地崇洋、数典忘祖。就像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只知道刘德华不知道刘天华,只知道梅艳芳不知道梅兰芳,这使我感到很汗颜,忧心忡忡。通过教育,我们要让青少年不但知道刘德华,而且还知道刘天华;不仅仅知道梅艳芳,更知道伟大京剧艺术家梅兰芳;不但要知道毕加索,更要知道齐白石;不但要知道莎士比亚,更要知道关汉卿和汤显祖。北京有非常肥沃的文化土壤,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独特的人文环境,是发展首都文化得天独厚的条件,我觉得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种西方霸权主义一直在统治文化领域,导致传统文化产生很多危机,所以我们的教育是振兴传统文化的前提,是强国之路。”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玉雕大师宋世义的一席话道出了艺术前辈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忧虑感和责任感。同时他还认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口传心授,是人传给人,手把着手教,光看书本和理论是不行的。更不能只在网上搜录音听,而是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抠”,之后才能融会贯通地讲。所以说传统文化的教育是要学历和拜师相结合,教学和实践相结合。

教育——师前人,更要师造化

北京玉雕代表性传承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象牙雕刻代表性传承人李春珂则认为正统教育非常重要,这与李金斗所提倡的“要学就学正宗的”相一致。因为只有学习了正统教育,才能把传统文化真正地继承下来。李春珂以前是以雕刻为主,3年前从北京雕刻厂退休,退休后在北京市某文化公司教学生技艺和文化。现在有十几个学生,这些学生全是美术专业毕业,这让他体会到,有文化基础的人在学习技艺方面提高得非常快。2012年有五六个北京工业大学本科毕业生师从李春珂学习,在学习了5个多月的时候,制作的作品已经非常好了。

李春珂认为,从学习古人来说,一是学习他们的文化、创意,再就是学习他们工艺的认真,只有端正学习态度才能做好。还有就是要引导学生走正统的路,我们要认清什么是正的路,什么可以做,而有些作品是没有价值的,不应该去做。学生跟着老师学习技术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自己要多读书。书是真正的老师。李春珂经常跟学生讲:“我就是你们临时的老师,真正的老师就是书。书是你一辈子的老师。”这也是李春珂个人的体会。“多读书,让自己的眼界宽阔,也能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尤其是搞工艺美术的,史论的学习非常重要,一定要把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美术史,甚至是西洋美术史读懂,要清楚中国的文化是什么样的,西方文化是什么样的,有了对比,才能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要明白我们的文化与西方的文化是有区别的,中国文化完全是一种写意的文化,不是写实的文化。因为现在的学生往往很容易喜欢写实的东西。实际在工艺美术中,有些东西越写实越匠气,怎样使自己的作品将来达到艺术水平,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完成的。但是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基础课非常重要。首先得喜欢这个行业,要热爱我们的文化,把基础打好,等你的基础课和老师的实践课结合好了,才能学到真正的手艺。”

传承要紧随时展

从实质上说,我们一方面要以敬畏之心继承传统,对传统进行真正了解,同时在这个基础上要创新,文化传承应该是在创新中传承,要继承其灵魂、思想、艺术精神,包括它的美学特征。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对于传统文化传承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单弦大师、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张蕴华所说:“如果你觉得学生嗓子挺好,非要让他学习曲艺,但是他不爱这一行,那根本培养不出来。另外,将来一定要培养尖子,这个尖子要爱这一行,一个尖子能带动一片学生学习。”

然而,大多数传统文化类的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大不相同,除了学生要有一份热爱作为学习的前提之外,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对学生能否成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北京城市学院首都文化艺术学院院长籍之伟针对人才培养模式,介绍了首都文化艺术学院所设想的“五个结合”,即“学历教育与师徒传承结合”“专家授课和大师培养结合”“课堂教学和一线的实训结合”“人文教育和技能养成结合”“构思设计和手工技艺结合”。籍之伟说:“我们争取培养出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能够进行设计同时又有精湛手艺的人才,希望在这些人里面能够产生担当传统文化传承重任的优秀人才。”首都文化艺术学院的教学计划中初步确定了4门公共必修课,即艺术概论、文学概论、美学概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使学生具备一些基本的文化底蕴。但并非单纯上几门课就能真正提高文化素质,所以学院还希望通过举办文化大讲堂,每年举办文化月、文化周等活动,包括请一些文化界的名人到学校来做讲座,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质。此外,传统文化传承研究中心、非遗物品陈列展示中心、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设计中心等的设想和构思,都呼应了籍之伟所讲的“传统文化要想有生命力,应该让它在现代社会中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

毋庸置疑,学校教育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而对于传统文化如果只是单纯地继承,只会使我们的文化形态停滞不前,即便对于那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应在保留其传统精华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时代元素。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海平认为,重视大众传媒、重视传统文化中由民间产生、在民间流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重要。他说:“光是简单地继承形式,没有内容上的创新,包括形式上不吸收新的东西,包括优美的旋律,不创新同样也是有问题的,所以从实质上说,我们一方面要以敬畏之心继承传统,对传统进行真正了解,包括它的形式和美学特征,同时在这个基础上要创新,无论是京剧的出现还是昆曲的出现,它本身也是创新的成果,最早的时候没有戏曲的完备形态,也是逐渐的创新变化,我们今天恰好就是直接照搬西方的歌剧或话剧,对中国自己的东西研究不够。又如上世纪50年代,我们的歌剧受苏联影响很大,但是有中国范,像《洪湖赤卫队》《红岩》《刘胡兰》等,都用了一些民族元素,很成功,构成了一种新歌剧现象。我们现在经济大发展大繁荣,文化方面却缺乏上世纪50年代对艺术的一种追求精神。文化传承应该是在创新中传承,要继承其灵魂、思想、艺术精神,包括它的美学特征。”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7

中国传统音乐实践相脱节中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之前,农村孩子大多不读书,很多都去学戏、学民族器乐、学说唱音乐等,以备日后谋生之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者和受众都很多。自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农村不接受学校教育者越来越少。接受学校教育者中,成绩较好、能考取大学者一般都不回去农村工作生活,音乐专业人士亦是如此。即使回农村工作的音乐专业毕业生,由于在高校受到的西方音乐的熏陶或其他原因,也极少能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体传承者。不妨说,传统音乐的传承链发生了危机。传统音乐的后继传承者能去学校接受教育是社会的进步,但相关部门没有做好传统音乐传承的衔接工作,对传统音乐造成了极大的打击。随着时代和形势的发展变化,没有及时、相应的政策调整,导致传统音乐的传承链条逐渐走向断裂的边缘。结合笔者若干年实地调查的经验,山东民间最有活力的传统音乐主要是以民俗音乐为载体而存在的鼓吹乐、戏曲及说唱音乐。菏泽有多家不同规模的唢呐学校及戏曲学校,去学习者基本是成绩较差或者家庭条件不好的农村孩子。学生要学量的传统曲牌,学习过程中也常被带去“上事”练习演奏。对农村学生而言,练习几个月就可以参与“上事”挣钱,是非常划算的职业。唢呐学校曾经办的相当红火,培养了大批的学生分布于山东省各地的农村及部分城镇。

但近年来,由于打工挣钱更快更多更体面(由于历史的原因,至今还有很多人觉得唱戏、吹喇叭等音乐行业的职业地位低下,不体面),且不用饱受冬冷夏热之苦。故,学习唢呐的学生人数远不如从前多。戏校也曾经办的很红火,但目前,山东多数戏曲剧种在演出、剧目、演员等环节之间也流通不畅,逐渐形成恶性循环,戏曲学校的招生也日益陷入困境。说唱音乐如山东琴书、山东花鼓等曾盛行一时的说唱音乐比鼓吹乐和戏曲境况更惨。山东琴书和山东花鼓的艺人中,最年轻的传承者目前都已50岁左右,目前来看,尚未找到下一代传承者。由于山东琴书在菏泽学院音乐系已成必修课,总体情况比山东花鼓会好很多,但毕业后的琴书专业学生也少有以此为业者。高校音乐教育中以西乐为主的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内容,所以现实情况是,学校音乐教育使音乐学习者逐渐疏离我们的传统音乐。一个多世纪的西方音乐体制为基础的音乐教育结果,使得很多音乐学习者的审美观发生了变化,这也影响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者和受众人数逐渐缩减。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者而言,在本、专科阶段所受的音乐理论教育无法为其提供研究的理论基础。需要相关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方法时,基本都需要现行学习,可以说是“现上轿现扎耳朵眼”。黄翔鹏提出:“所有的音乐学子,当他开始接受音乐教育,吸吮基本乐理的第一口乳汁时,A、B、C就把欧洲十八、十九世纪以大小调体系为基础的理论知识,当作普遍真理灌输给他。先入为主的训练迫使他今后在分析或处理中国传统音乐的作品时必须另下十几、二十年的自学功夫,才能跳出原有的樊篱,甚至终生格格不入,而强把中国音乐放上达玛斯忒斯(Damastes)的铁床,不拉断骨架就予斫头削足。”[3]即是说,中国高校音乐教育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实践相脱节。这种脱节现象会给研究者造成很大的困扰。笔者在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相关问题时,曾深刻体会到没有“利器”而无法“善事”的苦恼。据悉,不少前辈及同仁也有过类似体验。

二回首:中华母语音乐教育的

呼吁及行动早在1942年,杨荫浏已经意识到了中西音乐交融产生的问题端倪,提出了重视国乐的呼吁。他在《国乐前途及思考》一文中说:“若过去本国人们,对于国乐曾早些给与过足够时期的相适注意的话,那么,这个时期,应当早已临到。事实上,可惜没有。于是乎我们便不得不从这个时候,做准备工作的开始。在开始已太迟了的准备工作中间,我们对于国乐,便不得不给予特殊的注意,它的程度,应当随着完成的阶段而随时改变。……原因是如此,交融的不同文化因素,因交融以前各因素,独立基础的强弱,和它准备工夫的充分与否,会形成种种不同的交融结果。全无基础,全无准备的因素,在基础稳定,准备充分的因素之前,会全被压倒,而形成被并吞被消灭的现象。以国乐而论,当前的情形是如此:我们自己还没有充分准备,世界音乐的力量却已非常强大,我们若再不准备,便只有让整个世界音乐,逐渐地来淘汰或排挤了这仅存的一些国乐成分。因此,我们必须准备。但准备的当儿少量的渐次的发见、归纳和发展,似乎很难抵挡得住世界音乐磅礴的潮流”[4]。迄今,七十余载已逝,视今日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现状,比先生当年所言更有过之。虽说中国音乐教育界诸多人士都意识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危机,也采取过一定的措施,但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期,部分音乐学家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音乐将要面临的危机,并指出,化解中国传统音乐危机的关键在于音乐教育。相关论文有苗晶的《中国传统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沈洽的《二十世纪国乐思想的U字之路》、王耀华的《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之得失》等。1995年12月,国家教委艺术委员会、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了“全国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为“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一大批音乐学家参加大会并发表了精辟论见,从相当的理论高度为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此次会议的召开,可以说中国音乐教育和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问题在中国音乐界已引起了普遍性的重视。

相关论文有:王耀华的《根,深扎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张启珩的《母语:根基和未来———论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等。所谓中华文化为母语音乐教育的目的及意义为:“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不仅仅是教材曲目中的民族音乐曲目的数量问题,其根本之所在是音乐理论体系和音乐教育体系的问题。因此,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建立自己的中国音乐理论体系。”之后,诸多音乐学者又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不断“旧事重提”,同时有些音乐家不畏艰险,身体力行,于实践中苦苦探索建立中国音乐的理论体系之路,并做出了一定的成绩。这方面,杜亚雄可谓“第一个吃螃蟹者”。早在1995年,其《中国民族基本乐理》就已出版。2004年,经修正,以《中国传统乐理教程》为著作名称再次出版。2004年另有多部音乐理论著作问世,如,王耀华主编的“中国传统音乐丛书”(8本著作),其中有《中国传统乐学》、《中国传统音乐律学》、《中国传统音乐乐谱学》、《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等;童忠良、崔宪等编著的《中国传统乐理基础教程》;李吉提著的《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等等。上述成果可以说是建立中国自己的音乐理论体系的开端,其目的性可用王耀华的观点说明:“作者们都在试图探索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局内人的音乐观念、中国人的话语体系,来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以中华文化为母语音乐教育的呼吁声一浪高过一浪,在音乐教育中确立中国传统音乐主体地位的理念在中国音乐学界也基本达成了共识。纵观中国高校中的音乐教育,虽然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关注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理论尚未付诸实践。中国传统音乐在民间基本还在自生自灭,随着老一辈民间艺人的谢世,中国传统音乐的曲种、剧种及乐种的活体传承还在日渐减少。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及发展亟待大批音乐学子的加入,实行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已经是非常迫切的任务。

三展望:让中国传统音乐成为

高校音乐教育的“主旋律”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今时代,任何一种文化只有立足于民族传统的根基,才能自信地走向世界,突显自己的特色。“柯达伊认为,民族文化是民族本性、民族尊严、民族意志的标志。民族音乐文化是民族本质最完美的音乐表现”。“中国高等音乐教育的目的性之一,应使学子们增强对中国音乐文化传统的认同感。认同的基础是认知”。要使中国传统音乐在世界音乐文化中站稳脚跟,就需要让中国的音乐学子对之有正确的认知。《孙子•谋攻篇》有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的传统音乐,在多元音乐文化大潮的冲击下,恐怕只能面临被压倒的命运。当下,中国传统音乐的种子正在通过各种途径撒向世界各国并落地生根。

作者:周景春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如中国古琴、京剧及其他民族乐器在美国等国家已日渐吸引了更多的学习者,很多学琴者甚至研究者都是非华裔血统人士,他们认为古琴文化独特并充满哲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都已意识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优势和文化内涵的厚重,我们自己还能继续蔑视自己的音乐文化而仰视他国音乐文化吗?如此,恐怕就是“抱着金饭碗要饭”了。印度的学校音乐教育很值得我们借鉴,他们不设钢琴等西洋乐器课程,只让学生学习印度传统音乐,所以很多印度音乐家既是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家又是研究者。他们音乐教育的内容和传统音乐保持一致,完全不存在传统音乐濒临危机的现象。印度也提倡多元音乐文化,但学校音乐教育中始终保持传统音乐的主体地位。音乐文化具有特殊的社会功用,让接受音乐教育的每个学子都能从内心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美,让其理解中国传统音乐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底蕴。如此,不但可以增强其对音乐文化的自信心,还有助于增强其民族自豪感,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故此,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确立中国传统音乐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其难度也可想而知。从杨荫浏呼吁“对国乐进行过度关注”至今,几代音乐学家们已呼吁了七十余载。而且不少音乐学家通过艰辛的劳动,为重建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理论做出了开拓性的实践贡献,如前所述的杨荫浏、黄翔鹏、杜亚雄、童忠良、王耀华、李吉提等。目前来看,进行高校音乐教育改革,虽说还不至于“万事俱备”,但从理论和实践方面为“东风吹来”还是作了一定的准备。从教育部制定的《艺术课程标准》也可看出从国家层面对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视。如,2001年,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中即指出要使学生“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热爱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参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11年《艺术课程标准》又明确提出:“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它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诗、歌、舞、画为一体的‘乐教’传统,促进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8

摘要:本文以《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热播现象入手,通过梳理传统文化的概念、发展历史和主要内容,提出笔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传承;思考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知识比拼,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该节目自第一季开播起便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和追捧,收获不少粉丝,在社会中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许多地方纷纷效仿,举办了规模不一的汉字、诗词类比赛。中国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能以这样的形式受到人们的喜爱,说明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有一定认可度的。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并没有受到与《诗词大会》一样的关注度。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的智慧结晶、共有的精神家园和文化认同。笔者认为,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人们精神世界匮乏的时代,重拾传统文化的精华,弘扬、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传统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在我国则最早见于《周易》之“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先将“文化”合为一词而用的是西汉刘向,他在《说苑》中写道:“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即“文治教化”。

(二)传统文化的概念

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华民族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前的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为传统的文化。对人们思想行为起着规范作用的观念、价值和知识体系,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一种稳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三)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演变和发展,经历了历史岁月的洗礼。首先,从原始时期到夏商周,是中华文化开始孕育和兴起的时期,这一时期,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文化相承、民族融合,自此形成了华夏民族。中国文化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传统文化的第一个高峰期。秦汉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中央集权局面的形成,促使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增多,成为中国文化的定型期。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自由解放,汉代的独尊儒术被生动活泼的多元文化替代,中国文化进入了交融的新时期。隋唐时期开疆拓土,国家政治的大一统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南北合流,中国文化逐渐走向辉煌。宋元时期,宋学加深了思辨,使儒家理论更加完备。在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过程中,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产生了撞击和融汇。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尾声,传统文化逐渐式微。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打开了西学传播的大门,中西文化产生了冲突和融合。

(四)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主要包含以下内容: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诗词歌赋(《诗经》、《汉乐府》),中国建筑(长城), 传统中医(《本草纲目》),宗教哲学(道教、萨满),民间工艺(剪纸、刺绣),中华武术(太极拳),民风民俗(年画),衣冠服饰(汉服、唐装),饮食厨艺(菜系),传统音乐(京剧),传统神话(女娲补天)等。

二、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

什么是文化传承?尽管在当今的学界和文坛中,这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词,但是它的内涵和本质很少有人论及,在许多辞书中均没有这个词的定义。文化传承不是文化传播,是指文化在一个人们共同体(如民族)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这个过程因受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制约而具有强制性和模式化要求,最终形成文化的传承机制,使人类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稳定性、完整性、延续性等特征。

(一)传承的基本原则――取其精华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抱怎样一个态度呢?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理论,或者是全盘继承,或者是全盘否定,国粹派、西化派,我们现在提出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张岱年认为“传统文化之中既有优秀传统,也有陈腐传统,对于其中的陈腐传统需加以批判,对于优秀传统则要加以弘扬发展”。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就是指优秀传统文化了,即其积极的、进步的、革新的一面。如:热爱劳动、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自强不息、淳朴务实、勇于进取等中华民族历代相传的优秀品德。

(二)传承的途径

1.重视教育的突出作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民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就当前学校教育来讲,虽然口头提倡素质教育,实际更注重知识的学习和传授,更别提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本身,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也是不够的。除此之外,以考试作为最终评价的手段,使教育失去其本质的要求,而现状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深深印入家长的脑海中,在大环境下,家长们也都奉行“靠分数说话”。加之家长个人素养参差不齐,导致家庭教育变成了学校教育的延伸。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使教育的主体和受体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那么,传承将不是泡影。

2.发挥媒体的优势

2006年1月10日,《光明日报》国学版创刊,国学悄然复兴。宁波文明网2017年2月28 日载文《传统文化进课堂是传承必修课》,文中提到“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是家进步的软实力,深入实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把传统文化作为教育必修课,大力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入课堂,对于更好地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加速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步伐,意义非同寻常。”舆论、媒体的大力报道对文化传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诗词大会》掀起的热潮就是最好的例证。对于现实生活中那些实实在在的、充满正能量的人物事件更应加强宣传,如5月24日报道的新闻,“患者服敌敌畏自杀,医生集体上手掰8000支药抢救”,体现了医务人员爱岗敬业、救死扶伤的敬业精神,这正是我们传统文化传承的精神所在!

3.国家提倡、社会鼓励

新华社北京2017年1月25日电,正式公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我认为不但需要国家的倡导,各级政府、社会组织更要积极响应,用行动说话,更要在实践中践行文化的传承。

批判地继承、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万古长青的根基和永恒不灭的灵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王炯华、盛瑞裕、李思孟、何锡章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第1-2页。

[2]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薛学共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第17页。

[3]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2002(5).

[4]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曹丽萍主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月第1版,第59页。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9

【关键词】传统文化;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

同志曾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改革开放以来,多元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掀起了文化浪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处于培养阶段,容易受到外部多元文化和内部转型因素的影响,致使有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重利轻义、诚信意识淡薄、文明礼貌缺失、政治信仰迷茫等问题。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指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石进而拓展新的文化思想,加深文化底蕴是创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简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类别及内容,依托时代背景,探究青年学生的思想现状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默许遵守的正是中华文化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烙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根本的道德内核。

1.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与外在统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关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无疑能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优秀文化资源,是大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其中从民本思想到社会主义民主观念的转化,从重礼治、轻法治到社会主义法治的转化尤为显要,由此可见,二者的内在层次是紧密呼应的。两者的内在统一性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

2.剖析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主体,映射其传统文化之传承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和无休止的物质追求,给青年学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以往传统文化思想注重先人后己的内敛态度,致使在文化熏陶不够强烈的事态下,偏执、片面的理解不能满足人们的思想与物质需求,导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淡薄,这使得西方“金钱至上”的思想不断侵蚀中国传统文化,其主要表现为:加剧的功力心理,对利益与自我关系注重的无限放大,以及自身文化、文明框架的内部镂空。致使社会中出现局部道德滑坡、优秀思想文化觉悟黯淡的现象。青年学生应认识、学习、传承传统文化,正确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所在,避免传统文化在时代的节拍中被冲淡、被漠视。

3.加深青年学生的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明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很多思想到现在对我们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儒家思想特别强调和倡导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使命,以家、国、天下为己任,在宣扬博爱的同时饱含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中国传统文化谦恭礼让,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魍澄幕中重义轻利的思想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统文化注重人文思想有利于青年学生发现人性美、健康生活。因此,加深青年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感,明晰其对核心价值观念构建的核心影响,为这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有知识型、价值型以及制度型,传统的价值型文化传承,有助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深刻的了解并能够真切笃实地践履。因此,价值型传统可以切实提高国民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制度型传统是传统文化体系的骨架,可以说制度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支撑与控制作用。传统的君民共处的方式突破时空的阻碍,渗入了朴实的中华民族的灵魂,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民本思想与忠君爱国传统。这种传统有力地涵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蕴含着 “和谐”、“文明”观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来源。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不可替代的借鉴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实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化的传承性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表现,其方方面面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密不可分的。

三、探析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

不同的传统文化类型及其对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决定了其在现实中不同的实践路径选择,运用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应探析多种路径,保证传统文化对青年学生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产生积极作用。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现实情境,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案。

1.充分利用校园课堂资源渗透传统文化思想

高校应将对学生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思想渗透给学生。首先,高校应从理论修养与道德修养两方面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在传授文化知识之余为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负起导向作用。同时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为担负起表率作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武装”自己,以端正的思想与切实的行动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得到学生精神上、情感上的认同。其次,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校园活动平添校园中传统文化气氛,例如:引导学生读一些经典名著,同时定期开展一些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与论坛,让学生深刻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感。

2.通过社会实践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在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过程中应避免片面性、灌输式的机械教学,运用灵活、人性化的自主实践式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选择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在课堂教学之余,应为学生提供理论结合实践的机会,倡导同学在实践中主动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例如参观历史遗迹、组织文化学习活动,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具体的表现形式更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融入到学生的价值观念中,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兴趣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3.充分利用新兴媒体传导作用

高校要把新媒体作为引领青年思想的突破口,利用互联网,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平台等载体,在大学生舆论主渠道赢得一定的话语权,提升舆论的引导能力,发挥新媒体的引导作用。用“网言网语”等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传递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运用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方式,倡导同学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充分发挥新兴媒体传递作用,在互联网上发起大学生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主题实践活动。

4.加强家庭文化气氛,引导青年学生思想

家庭教育不单单关注孩子的学业发展,同时是学生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信仰的养成基地。在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重视正确引导青年学生认知、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所传达的价值观念与道德标准,增强家庭教育的实效性。可采取开放式教育,积极培养青年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为将来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之上进行大胆创新和主旨深化打下基础,努力发展、追求卓越。

然,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是一个长期渗透与影响的过程,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因此需要高校、社会、家庭从各个渠道入手,以影响力带动认同感、以实践性作用行动力,与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有效方法运用于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构建为宗旨,实现文化品牌卓越、社会和谐先进。

参考文献:

[1]张春梅.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G],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4.5.

[2]欧阳军喜,崔春雪.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D],北京,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12.

[3]余福海,张晓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G],北京,北京大学,2014.12.

[4]雷雪芹.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的创新[G],合肥,安徽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2015.9.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