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环境监管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7 16:37:58

环境监管论文

环境监管论文范文1

(一)环境影响评价缺失规范性与客观性

1)没有对县级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究,就一味依据书本上的知识,对环境评价进行编制。虽然由此制定出来的环保措施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的积累,其在实际执行的过程当中,是不具备较高的可行性的。如此一来,也就大大降低了环保措施的执行效率,从而直接性的影响到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2)聘用委托单位,将环境评价全权交由该单位去进行。通过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委托单位在执行环境评价的整个过程当中,为了降低委托方的环保投资额,会将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缩小化,从而导致委托方不能够依照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来降低建设项目施工后给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

(二)未全面落实环境监管工作

环境监管的周期与建设项目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当建设项目在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之时,环境监管工作便正式开始了,直至整个建设项目完全竣工之后,其才能够真正的得以结束。由此可见,环境监管涉及到的内容也是比较广的,比如:建设项目施工过程的监管、施工材料的检验、试生产的审批、成品的验收、施工环节的监管与环境保护的验收等方面。然而,在大多数建设项目中,由于环境监管部门不具备较高的监管资质,再加上有些监管人员的个人素质偏低,使得其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未能严格依照环境监管的要求及目标去进行,导致环境保护措施的实行,不能够与建设项目实现一体化。如此一来,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效率。

(三)基层政府的环境监管意识较为浅薄

尽管国家有关部门把“绿色GDP”作为了各级政府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但是就大多数基层政府而言,其自身具备的环境监管意识是比较浅薄的,且他们也并没有意识到环境监管工作在建设项目中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建设项目环境监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进而直接性的降低了建设项目的环保意义。其次,有些政府部门为了能够为其自身谋取更多的利益,不顾后果的借助各种行政手段,对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干预,使得建设项目出现了环保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等问题,且类似于这种存在着环保问题的建设项目一经投入使用,不仅会给本地的自然环境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还会给广大市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从而更进一步的加剧了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程度。

二、探析县级建设项目环境监管的对策

(一)依照相关要求及标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建立“考评机制”,定期对环境影响评价部门进行综合性的考评,针对那些不能够严格依照国家相关要求以及法律法规,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部门,应当向其提出拒绝其成为本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单位,比如:

1)没有充分考虑到项目在建设的整个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的环境污染风险,使得环境影响评论出错,让环保部门无法提出针对性较高的环保措施,来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严格的控制,导致环保措施失效的单位;

2)没有严格依照建设单位的实际要求与建设标准,编纂环境影响评价,导致环境影响评价不具备较高的准确性与针对性,从而让由此提出来的环保措施,不能够有效的对环境污染风险进行合理规避与控制的单位。与此同时,面对这些从业资质不高,且不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环境影响评价单位,我们还应当积极的向国家有关部门进行举报,以肃清我国环境影响评价行业的纪律,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执行效率。

(二)建立完善的环境监管体系

为了尽可能的提高环境监管工作的质量,我们应当在建设项目获得审批之后,按照项目建设的要求及标准,同时结合国家相关部门颁发的各种文件,建立一个完善的环境监管体系,并让监管部门在该体系的带领之下,实现对建设项目进行高效率的环境监管。其次,面对项目建设中有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风险,环保部门还应当及时的采取可行性较高的保护措施,对这些风险进行科学的预防,以降低其的出现给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另外,针对项目建设中需要排放出去的污染物,还应当严格依照国家的相关标准,确定污染物的最适排放量范围,避免污染物过度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做好基层政府环保意识的教育工作深入基层环境中,向基层政府的有关人员宣传环保知识,并通过实例的讲解,让他们全面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其对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从而让他们能够自觉的培养起环保意识。如此一来,也就能够有效改善基层政府环境保护工作实施不到位的现状。另一方面,建设单位在进行招商引资的过程当中,还应当积极听取并采纳环保部门的相关意见,防止出现“因小利而失大利”的现象。这样,也就可以大大降低项目建设后期出现环境污染问题的概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建设项目的“生态性”与“经济适用性”。

三、结束语

环境监管论文范文2

1.1我国对环境的监管方式

我国对环境的监管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环境监督检查;二是环境行政许可;三是环境行政处罚。

1.2我国环境监管的法律体系

我国环境监管的法律体系由以下各部分组成: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6条第1款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二是环境保护基本法,即1989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三是环境保护单行法和相关法,数量有几十部;四是环境保护行政法规,数量有25个;五是数百个环境保护部门规章;六是700多个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及规章;七是1300多项环境标准;八是50多个我国加入或签署的环境保护国际公约[2]。上述部分构成了我国环境监管的法律体系。

2我国环境监管中的问题

2.1环保“第一审批权”未落实,建设项目未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贯彻"预防为主"方针、控制新污染的一项主要制度,它在保证建设项目选址的合理性上起了巨大的作用。然而,以下三种情形导致环保“第一审批权”未落实,造成老的污染还在治理,新的污染源又产生的恶性循环。一是在经济增长仍然是衡量和考核各级政府和领导政绩的主要标准情况下,容易导致一些地方政府看重短期利益,片面追求GDP增长,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降低环保准入门槛,未经环保部门审批就开工建设,未配套污染防治设施就投入生产,甚至有的地方还出台一些有悖于环境保护的“土政策”;二是建设项目相关审批部门各自为政,忽视或淡化环保审批,只要申报本部门的资料齐全就给予通过,导致大量建设项目跳过环保部门取得了后期相关证照,直至污染问题发生环保部门才知晓,加大了监管的难度;三是一些违法企业不重视环保审批,有意绕开监管,“先上车、后补票、甚至不补票”的现象大量存在,给当地的环境造成了极大污染和破坏[3]。

2.2建设项目分级管理,环保“三同时”监管存在漏洞

我国建设项目实行分级环境管理制度,国家、省、市、县四级环保部门按照权限的划分,分别负责对应行业和对应规模的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三同时”监管和环保设施竣工验收。这种情形将造成“三同时”监管两方面的漏洞,一是有审批权的上级环保部门因地域原因对项目的实际不太清楚,提出的审批要求可能与实际不符,后期也不好对项目进行“三同时”跟踪监管;另一方面,项目当地基层环保部门由于缺乏项目信息,对项目的环保审批要求、建设工期、试生产情况不了解,无法跟踪进行“三同时”监管,导致一些企业长期打着“正在建设”、“试生产”等旗号,长期建设、久试不验,游离于“三同时”监管之外,等到发现问题时,已错过了改正的有利时机。带来的后果就是大量建设项目达不到环评要求,使环境影响评价成为一种形式,未能发挥"防治污染"的指导作用,形成项目重审批、轻监管,审批数量高、而验收比例低的尴尬局面[4]。

2.3环保部门与分管部门之间职能交叉、权责分散,致使行政管理效率低下

我国实行的是环保统管与其他部门分管相结合的监管体制,可环保部门如何统一监管,分管部门之间如何相互配合,法律并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造成环境保护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有利的事情抢着办、无利的事情推着办的现象。执法主体林立、管理职能交叉、权责分散,部门协调难、执法成本高成为推诿扯皮、行政效率低下的主要根源,环保部门的统管地位在实践中不过是一纸空文。一旦发生环境问题,首先想到交给环保部门处理,而其他分管部门能推就推、能拖就拖;而当环保部门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其他分管部门配合时,其他分管部门可能因为管辖权益的原因有可能配合、也有可能不配合,因为大家的执法地位平等,环保部门就只能与其他分管部门协商,而在协商过程中,极有可能延误了解决问题的有利时机。

2.4法律可操作性不强,执法手段软弱无力

长期以来环保法律一直被称为豆腐法,其原因:一是法律操作性不强,立法领域存在空白,有的方面无法可依、有的法律条文之间互相冲突、有的规定过于粗略,在实际工作中可操作性差,法律条款无法得到有效执行;二是法律规定“软”,要求或禁止的环境违法行为没有对应的法律责任条款支撑,致使环境监管部门面对违法行为时常常束手无策;三是权力小,环保部门缺乏查封、冻结、扣押等行政强制手段,而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往往不容易得到落实;四是违法处罚轻,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相对于环境受到的严重损害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导致“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很难起到警示和遏制污染的作用;五是执行周期长、程序复杂,对屡查屡犯难以执行到位[5]。这些原因导致环境执法不到位、难到位,难以对环境违法行为形成有效的震慑。

2.5单一薄弱的监管力量无法适应日益增长的环境管理需要

我国对环境的监管部门虽然有十多个,但对环境的真正监管主要还是依靠环保部门,环保部门对环境的监管则主要依靠环境监察机构现场监督检查。现场监督检查具有点多、面广、量大、任务重、要求高等工作特点,基层环保部门机构不完善、人员少、专业人才缺乏、经费难以保障等现实问题,造成监管能力明显不足,普遍存在“小马拉大车”的现象,几名环境监察人员就要负责一个县级行政区域成百上千家企业的现场监督检查,经常是疲于奔命、被动应付,工作常年处于超负荷状态,单一薄弱的环境监管力量与日益增长的环境管理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加突出。

3对策建议

3.1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的对策建议

一是扭转地方政府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盲目发展的观念,建立绿色GDP核算评价体系,改革传统的政绩考核制度,将考核政府和官员的环保责任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促使政府职能从主抓经济转变为主抓公共事务,真正解决重经济、轻环保的本源问题;二是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对不执行环保“第一审批权”的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使之得到应有的处罚;三是在项目审批中加强环保审查,将环保审批作为工商登记、税务登记和用地审批、采矿许可等的前置条件,凡是没有经过环保审批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办理任何审批手续[6]。

3.2完善“三同时”监管漏洞的对策建议

一是建立建设项目环评、“三同时”监管与验收全过程、上下联动的管理机制,一方面,具有项目审批权的上级环保部门在环评审查时应征求基层环保部门的管理意见,而基层环保部门应就项目所在环境提出切实可行的污染防控措施;另一方面,建设项目试生产和验收申请时,审批该项目的上级环保部门应听取基层环保部门对建设项目执行“三同时”全过程监管情况的反馈,而基层环保部门应积极加强与上级环保部门的沟通联系和信息共享;二是建立建设项目动态管理台帐,加强对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情况的全过程监管,定期清理建设周期长、长期以试生产名义违法生产的企业;三是加大项目验收,改变长期以来“重审批、轻验收”的现象,对未按要求执行“三同时”制度的项目,依法进行严肃查处。

3.3杜绝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的对策建议

一是提高环保部门在环境保护中的主导地位,赋予环保部门对于分管部门涉及环境保护工作法定的监督管理权,真正使环保部门在环境保护监管中发挥主导和牵头的作用;二是从有利于环境管理的角度,将各分管部门分散的环保职权集中给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从而提高环境管理的效率;三是完善环保部门与分管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机制,理顺关系,解决各部门之间的不协调问题[7]。

3.4解决环保执法软弱无力的对策建议

一是从立法角度尽快修订和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填补法律空白,提高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标准,从根本上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倒置现象,要罚得违法者感到“切肤之痛”,罚得买不起单,才能对环境违法行为有震慑力;二是要赋予环保部门查封、冻结、扣押等必要的强制执行权力,只有构建起强而有力的环境执法机构,才能担当确保祖国河清海晏的重任[8];三是通过行政与司法的联合惩处环境违法行为,司法部门要加大对环境违法者的法律责任追究,使之成为违法者头上的一道弦,时刻警钟长鸣。

3.5弥补监管力量单一薄弱的对策建议

一是加大环境监管能力的基础保障与人才队伍建设,改善环境监管的基础设施和装备,打造一支规模相当、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环保人才队伍;二是推进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应用,实时监控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和排污行为,通过科技手段提高监管效率;三是建立部门联合执法的长效机制,加强部门间的执法协作,解决执法手段单一和执法力度不足的问题;四是建立和完善行业自律管理体制,发挥协会在行业自律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促进企业进一步增强环保责任意识;五是强化信息披露,营造环保氛围,动员全民参与到环境监管中来,从而构建一个政府主导、环保牵头、部门配合、企业自律、公众参与的多层次、多元化监管网络[9]。

4结语

环境监管论文范文3

应急监测仪器的使用率较低,检测人员对应急监测仪器的操作不熟练,不规范。调查显示,许多的环境管理部门在仪器管理人员上的配置不合理,仪器管理人员的技能素养不明确,对仪器的参数不了解,配套使用的试剂也不明确,在仪器操作时,操作不规范,就造成在环境监测中对污染物和污染程度的检测起不到理想的效果。

2环境应急监测仪器管理的强化策略

2.1加大对环境应急仪器的投入,科学合理购置虽然近年来环境管理部门对环境监测的投入很大,对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的重视,但是环境监测是一项时间长久的工作,对仪器设备和人员的要求较高。在环境监测中,应急监测设备的种类有限,这就要求环境管理部门加大对应急监测仪器的资金投入,购进大量的应急监测设备,满足需要。应急监测设备的购进要科学合理,不要盲目购进,充分了解环境监测的情况和仪器的特点之后再购进。

2.2完善日常维护应急监测仪器的使用比较紧急,要设置专门的管理人员,对仪器进行日常维护,明确维护人员的职责;应急监测仪器要与配套设施放好,归入水质应急监测区域、大气应急监测区域等监测区域的应急检测仪器放置的地方,对配套试剂进行分类管理,妥善储存,定期进行检查,对过期有问题的试剂要进行更换,保证正常使用;应急监测仪器的通讯系统、供电系统、气瓶等要定期检查,维护好,保障仪器的正常使用。

2.3加强管理机制环境应急检测仪器的正常运转对环境污染的应急监测十分的重要,环境管理部门的决策层要将环境应急监测仪器的管理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建立健全环境应急监测仪器的管理机制,对应急监测仪器的管理配置专门的管理人员,干好应急监测仪器的保障工作。

2.4对应急监测人员培训做好应急监测人员的思想工作,使其具有责任感,有信心干好本职工作,信念坚定,爱岗敬业;对应急监测人员进行技能培训,结合各种应急监测的案例,使其熟练掌握应急监测的操作流程及熟练使用应急监测仪器,监测中操作规范,处理得当;定期对应急监测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确保其理论功底的扎实,知识丰富,有着广阔的眼界。

3结语

环境监管论文范文4

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融入,形成对数据共享的管理模式。尤其是在建立局域网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内部网络系统的方式,将监测到的环境指标与数据,通过文件共享、远程控制等方式,增强对数据共享的使用能力。不同部门可以形成对数据的共享模式,增强整个数据交流与处理的能力,并实现计算机操作模式下的无纸化办公模式。

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融入,环境保护部门对于监测到的环境相关数据,环保部门通过网站、新闻媒介以及其他的方式,将环境信息进行有效的。从而有利于大众对环境监测信息的摄取,对于环境质量数据信息,在计算机技术的处理下,形成整理、分析、定期向环保部门传输的方式,能准确地传达有关的环境信息。

2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监测信息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监测数据处理能力相对较低

在对环境监测中收集到的信息内容,不管是在有计算机运用的部门,还是部门完全实现计算机管理,在数据的类型、格式、结构、存储方式还没有形成规范化的运用,虽然在局域网的操作模式中,还是不能对整个监测数据形成有力的运用。譬如,在水质检测中,对于某一个监测断面的监测数据通过文本形式存放,在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中,要对断面污染状况进行分析,就不能从中获取准确的数据,要重新录入,这样就增加了整个工作量,不能充分发挥出数据的有效性。

2.2计算机综合管理还存在弊端

在计算机技术的管理中,有些计算机网络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由于在操作过程中,对于硬盘数据的访问相对频繁,在使用文件设置的过程中,就不能对整个硬盘数据形成共享的模式。这样可以在没有权限的情况下,对数据进行复制、修改等,造成网络管理的安全不强,容易造成网络病毒甚至是黑客的侵入,从而导致监测数据的丧失或者相关数据的泄密,产生更大的不良影响。

3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监测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3.1整体技术的控制因素

由于生态环境质量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开展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要求快速、准确、合理。同时由于生态环境质量与植被、大气、水、噪声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需要一种快速有效的技术计算出生物丰度指数、NDVI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水网密度指数、环境质量指数、污染负荷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来描述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并制定相关的对策。所以,根据《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规范》,采用遥感和GIS技术,开发一个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业务化运行系统势在必然。然而,经过调研,国内外虽然已经大规模的应用GIS和遥感技术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但成熟的、业务化运行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系统却寥寥无几。即使有也过分偏重于GIS,功能相对比较单一,大部分仅限于生态环境信息的查询与统计以及一些基本的GIS功能,不具备如图像裁剪、镶嵌、图像变换、几何纠正、分类等遥感数据加工和信息提取功能,而数据加工和信息提取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业务中必不可少,它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业务提供了有效的数据信息保障。

3.2数据一体化管理与共享

3.2.1数据互操作。遥感图像分析功能可以被用来作为一个核心组件和GIS的集成,我们必须解决数据在两个平台之间的互操作性问题。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遥感数据和GIS数据存储都支持的标准格式。由于需要借助标准文件格式,处理过程变得复杂;其次,两种系统都支持对方的文件格式。这种方式不需要对已有文件进行格式转换,处理起来更方便。

3.2.2栅矢数据集中和分布式管理。遥感数据通常以栅格数据存放,而GIS数据通常为矢量格式,在一体化存储方案中,同时支持两种文件格式,并支持分布式管理。

3.2.3基于服务的企业级共享。遥感影像获取成本相对较高,且需要占用较大的存储空间,如果为每一用户都单独配备相应的影像将需要花费较大的代价。而遥感影像的使用特点是多个用户经常在同一幅影像上进行相应操作,也就是以共享方式使用影像。因此基于WebServices的共享方式能集中利用服务器的软、硬件资源,方便终端用户的使用。

环境监管论文范文5

关键词: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报告编写

中图分类号: X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1-112-2

0 引言

验收监测报告一般包括前言、概述、企业概况及污染分析、环保治理设施情况、验收监测具体内容、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措施、结论与建议等七大部分,环评为环境影响报告表的企业项目建设一般不要求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告中可以省去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措施章节。环评及审批部门的批复为验收监测报告编写的重要依据,贯穿始终,下面就各章节的描述进行展开与讨论。

1 概述

该部分描述的是建设项目的概况,即项目的地址、占地面积及建筑面积、环评编制及批复情况、项目开工竣工和试生产日期、总投资额和环保投资额、验收方案的编写,以及现场监测及实验室分析情况等,是该扩建项目对原项目情况进行概述,然后过渡到现建设项目。该部分包括报告的编制依据、监测目的、评价标准和环评结论及批复等内容。

①编制依据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原国家环保总局13号令,2002年2月1日)、《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原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0]38号)、《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浙江省政府第288号令,2011年10月25日)、《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管理规定》(浙江省环境保护厅,浙环发[2009]89号,2010年1月4日)、建设项目环评报告表/报告书及环保部门审批意见、建设单位委托书、验收监测项目基本情况调查表、验收监测期间有关情况记录表以及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方案等。

②验收监测目的为:通过实地调查和监测,考核该建设项目执行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章制度情况;评价项目排放的污染物是否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要求,是否对周围环境质量造成污染。核定国家总量控制指标的排放总量;评价其环保设施的建设、运行情况和处理效率,核实环保措施的落实情况,提出存在问题和对策措施。

③评价标准参照环评结合实际进行罗列,实际监测中有测的项目其标准列出,未测的则不列。废气排放速率

与排气筒高度有关,标准未列的高度,需按《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附录B内插法或外推法计算,排气筒高度若低于15米,外推法之后还应再严格50%执行。

④环评结论及批复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针对环评报告中的结论和建议等进行概括和总结,主要包括水、气、声、固废的环境影响结论和总量控制及防治对策等,欲想报告的篇幅加长,亦可将批复进行展开。

2 企业概况及污染分析

这部分包括公司的概括、生产工艺、污染源及污染物分析。

①公司概括主要对公司的历史、特点,生产规模、地址位置及周边情况、劳动定员和工作制度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概述,同时对主要原辅材料消耗情况和主要设备清单进行罗列,包括环评数量和实际数量,这两者相差较大的,在验收监测之前可判断是否项目竣工阶段性环保验收监测或者项目阶段性竣工环保验收监测。

②生产工艺及流程图和各工艺流程说明一般可参照环评,但工艺有改进的且不产生新的污染或污染可控,应予支持和提倡,不然应重新申请环境影响评价的报批。

③污染源及污染物分析一般包括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这些也可参照环评内容,注意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废水、废气等污染源及污染物进行分析,都是哪些污染源、哪些污染物,产生多少量,对环境有什么影响。固废还应依据固废清单和处理协议进行概述。

3 环保治理设施情况

处理设施主要是针对废水和废气的污染,根据处理设计方案并结合实际进行描述。

①废水处理设施一般需说明设计和施工单位,设计及实际处理能力,日运行时间,处理工艺和原理(更形象的还可画出工艺流程图),处理后排放何方,是直排还是纳管,纳管的对应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执行什么标准,以便计算污染物环境排放量。

②废气处理设施一般也有设计和施工单位,设计风量,处理工艺及流程图,还有很一个重要的参数排气筒高度,这个关系到排放速率的标准值,一般排气筒高度应大于15米,氰化氢还应大于25米。

4 验收监测具体内容

这部分是验收监测报告的核心和灵魂,包括监测内容、分析方法、质量保证、实施情况和工况分析、监测结果与评价,其中监测结果与评价是最重要的内容。

为更形象直观,监测内容、分析方法、质量保证、监测结果等均为列表形式,例如

验收监测的实施应说明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分析情况,有分包也应说明,现场监测时应保证工况大于75%,需现场负责人监督,范文如下

2015年10月22日至23日我公司组织对该项目进行了现场抽样监测,期间该企业正常生产,10月23日至11月4日我公司组织对废水和废气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其中非甲烷总烃项目由浙江新鸿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分包检测,水中锡项目由上海宝钢工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分包检测。

据企业统计,监测日10月22日、10月23日分别生产线路板273m2和274m2,目标日产量为340m2,则生产负荷分别为80.3%和80.6%,均大于75%,生产工况符合验收监测的要求。

监测结果一般列表形式列出,同时列有排放口的排放限值,评价内容则为文字形式,具体每个项目、每个方法,务必详尽、清晰,以废水为例:

项目标准排放口出水监测结果中,pH值、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悬浮物和石油类排放浓度及其日均值均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氨氮排放浓度及其日均值均达到《工业企业废水氮、磷污染物间接排放限值》(DB33/887-2013)间接排放限值。

5 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措施

这部分内容主要针对有编写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企业,然后根据应急预案文本进行简单概述,包括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备案情况、应急物资配备、应急组织机构和应急演练。

6 结论与建议

最后就是收宫了,就是全篇内容进行概括和结论,并提出建议意见。结论包括水环境保护结论、气环境保护结论、声环境保护结论、固体废物核查结论和总量控制结论。

竣工验收监测报告根据环评和批复,结合实际,把以上内容都编写好,基本也可以交出作为主管部门现场验收的依据了。

参 考 文 献

[1]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国务院第253号令).

环境监管论文范文6

[关键词]环境监测 常见问题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 X8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1-158-1

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但在监测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之处,下面简述几种在环境监测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1环境监测领域狭窄

我国现阶段的环境监测领域不是很广泛,只是局限在地表水监测、噪声监测、污染源监测、废气监测以及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等几个方面,而且在我国的常规监测项目中,监测的项目相对也比较少,比如我国在地表水的监测过程中,一般只监测“三氧”、“三氮”、“五毒”等几项指标,在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时,只监测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悬浮颗粒物等几项指标。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污染源在线监测、有机污染物监测和应急监测等新兴监测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没有形成完善的工作体系。不仅如此,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热污染、放射性、土壤和生态监测等方面还停留在很原始的阶段,很多方面的知识还有待考究。鉴于此,我们国家应该组织专业的学习团队到国外进行交流学习,研究国外发达国家的监测领域,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监测技术,比如生物技术、化学技术、超声波提取技术、微波技术以及气体采样吸附技术等。

2环境监测理论落后

在我国开始环境监测的这三十多年来,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总结了一些经验,但是在理论方面的知识并不是很全面,而且这些理论知识也没有应用到实践中去。另外,我国的环境监测部门没有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认为环境监测只是保护环境和管理环境的一种辅助手段,这种认知也导致了相关的理论不能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在监测人员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积累,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工作,在实践中再学习补充理论知识,在这个循环过程中逐渐做好环境监测工作。

3环境监测人员不足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监测的工作量也逐渐增加,但工作待遇却没有相应的提高,这样会打击环境监测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导致他们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各个环境监测站在招进监测人才后却很难将人才长期的留下来,造成了环境监测人员的大量流动。环境监测工作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没有固定的技术性工作人员就不可能会建设出优秀的监测团队,环境监测的发展就不会很顺利。所以在监测工作量增加的同时,我们国家对监测人员的福利待遇也应该随之增加,以此引进优秀的监测人员,壮大环境监测队伍。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因为监测工作的高技术性,我们国家应该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培训要包括监测样品的运输、各个监测点的布局、监测数据的审核处理以及后续的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除了培训上述内容外,还应该增加会计学、管理学、生物学以及计量学等知识的培训。

4环境监测经费不足

近几年各级环境监测站的工作量成倍的增加,但是用于环境监测的资金并没有跟上步伐,而且我们国家环境监测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国家,经费来源单一,各地的县级环境监测站没有独立支配经费的权力,当监测站监测经费不足的时候都要靠环保局的援助。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检测设备更新慢,落后的监测设备满足不了监测技术的要求,环境监测工作的进行可以说是举步维艰,这样很难满足环境监测的发展要求。为了争取更多的资金,我们国家的部分环境监测部门可以利用自身创收补贴的办法来增加经费,也可以承担人员经费从项目经费中预支的风险等办法,我们国家也要加大队环境监测工作的投资力度,全力支持环境监测工作。

5环境监测部门和环境管理部门工作混淆

一般来说,县级环境监测站是县级环境保护局的下属部门,两者是相对独立的。可是在实际工作中,县级环境监测站和环保局的人员混杂在一起,工作岗位也没有很明确的划分,职责也没有明确的界限,这样很容易造成环境监测部门和环境管理部门的工作混淆、工作量重复的情况,对各自部门的工作人员监管力度不够,一旦出了问题就会相互推卸责任,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国家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使各监测部门没有办法全力进行监测工作,对环境监测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针对这个现状,我们国家应该明确的划分环境监测部门和环境管理部门的工作范围和工作职责,并要求各部门严格职守各自的工作要求。需要注意的是这样做会让部门管理人员走进一个误区,他们要从根本上认识到这种做法并不代表环境监测部门和环境管理部门是完全独立的,还是要加强两个部门之间的交流。

6环境监测的数据缺乏监督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可是当前我们国家的现状是环境监测的数据严重失真,不同的部门对相同的事件所的信息完全不同,多数环境监测站都以经济为工作目的,因为行政关系和利益关系而篡改数据的例子比比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环境监测部门对数据的监测力度没有达到要求,在我们国家环境监测工作是一个垄断性的行业,导致它的竞争对手相对较少,监督的力度不够,监测部门经常在利益的驱使下随意更改监测数据。为此,我们国家应该发挥统筹全局的作用,对我国当前的环境监测体制进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和适合我国全局环境监测的法律制度,对各个部门的工作范围做出明确的划分,减少部门间工作量的重复,提高工作效率。

7小结

进入21世纪以后,环境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突出,环境的保护工作势在必行。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同时也是环境管理的基础,奠定好了环境监测这个基石后,环境的保护工作和管理工作进行起来将会得心应手。所以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我们要认识到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的监测技术,努力拓宽监测的领域,加大对环境监测专项资金的投入,引进优秀的监测人才,创建高效率、高素质的监测团队,一定要以高要求高标准来规范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环境监测工作中去,努力推动我国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凡秀,赵鹏,张思宝.浅析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及对策[J].山东化工.2008(07).

环境监管论文范文7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环境监管创新;应用

21世纪的今天,互联网的大量普及不仅仅加快了现代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为物联网的应运而生作了一定的基础保障。时代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资源的节约以及环境的保护,而物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关键性技术,在环境监管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现如今,对于如何借助于物联网推动环境监管创新成为当今时代共同关注的热点之一。因此本文对物联网在推动环境监管创新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分析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物联网的基础理论

(一)物联网的基本概念以及其属性

所谓的物联网主要是对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以及其系统的一种全称,通过结合各种接入网以及互联网,不仅仅将人与物体间的沟通真正意义上实现,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将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连接交互最大限度上实现。

物联网不仅仅是互联网和物理世界的延伸,同时也是对互联网和物理世界的某一综合,借助一定的设备进行连接,并实现物体和人以及物体和物物体之间的交流。

(二)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分析

一般而言,物联网的技术主要有感知层、接入层和应用层几种。感知层主要是对信息进行识别,并通过一定的设备连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资源的交互。接入层主要是对感知层的信息进行信息的传递,将信息直接的传送到互联网上,并提供一个相对可靠的基础设施平台。而应用层作为物联网的核心部分,主要是实时管理和控制网络内的海量信息,并将各类行业的实际应用加以构建,从根本上为信息的交互和通信作充足的准备。

二、物联网在推动环境监管创新中的应用分析

(一)当前环境监管信息化工作的现状分析

环保系统管理监控手段长期滞后,为改变“管理靠经验、污染靠眼看、收费靠估算”这种环境监管上的尴尬现状,从2007年开始,国家投资7.45亿元、地方配套90多亿元启动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能力建设,通过自动化、信息化等技术手段加强现场环境执法,建立了河流水质的自动监控、空气质量的自动监控、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控、污染源工况监测、核与辐射的自动监控等一系列以物联网为依托的监管平台。

就其实质性而言,物联网在推动环境监管创新中的应用中难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方面环境监管信息在采集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也有着相对薄弱的突发性事件响应能力,以至于难以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交流。一方面有着相对不统一的环境监管数据格式和交叉的环境信息共享能力,其转换过程相对来说过于复杂,容易造成信息的丢失。另一方面有着不统一的环境监管综合平台架构,对于综合效应的能力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总而言之,物联网在推动环境监管创新中的应用更应该从实际出发,及时的对已经存在或者是潜在形式的问题加以解决,从根本上提高环境监管的力度。

(二)物联网在环境监管创新中应用的优势分析

物联网在环境监管创新中的应用有着一定的优势,一方面物联网的数据采集系统不仅仅有着较低的成本,同时对于网络的监测和部署有着一定的快速性。一方面物联网技术中的实现了三网融合,从根本上将可靠的宽带保证提供给环境监管信息的传输,并为实现了环境监管的统一。另一方面物联网对于环境的整合有着实质性的积极影响,通过借助于云计算、服务计算以及网格计算,实现跨越式的智能管理。

(三)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管创新中的应用分析

就目前而言,物联网应用已成为推动环境管理升级的重要手段,对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和深远意义的影响。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管创新中的应用主要是结合环境信息采集技术、环境数据传输技术以及环境数据处理技术等几种技术。

环境信息采集作为环境污染控制的先决条件,是对环境污染源的直接监督和治理,主要涉及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而环境数据传输技术主要是实现近距离通信的传输过程以及远距离广域网络通信的实现。环境数据处理技术从根本上是对云计算技术、环境挖掘技术以及环境信息资源共享技术的借助,并对传输数据的安全可靠性进行保证,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互。

三、全面加强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管创新建设应用的相关建议

全面加强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管创新建设的应用,一方面就要协助与循环经济的建设,并及时的监控环境废弃以及废水等的排放,并对污染源加以控制,从根本上将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以及无害化处理真正意义上实现;另一方面则要实行全方位的环境监测,借助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综合利用物联网技术,拓宽环境监管的范围。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现有的环境监管在实际的创新建设过程中,应大力的将物联网技术加以推广应用,一方面建立一定的环境质量监测,对污染源进行监控处理,及时的防范环境分线,并将相对环保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加以构建;另一方面则要建立一定的环保领域信息共享机制,不仅仅对城市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有着一定的支撑作用,同时将环保领域物联网覆盖的范围以及其覆盖的效果扩大,本着科学的原则,实现环境监管的创新建设和管理。最后就其实质性而言,更应该将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大,并对环境监管人员队伍的建设加强。

结语:

总而言之,物联网在推动环境监管创新中应用过程中,更应该提高对物联网技术重视的力度,并从根本上对相关的管理机制进行协调管理,从根本上构建一定的资金保障机制以及其服务机制,最大程度上拓宽环保物联网科学健康应用的范围,服务于现代化的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 邢锋.物联网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应用初探 [C]. //华北五省市环境科学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2011:109-111.

环境监管论文范文8

关键词 环境;监测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 X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9-0155-02

0引言

传统的发展模式下,经济的发展是以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为代价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环境污染的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也提出了进行可持续型经济发展的策略。不论是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还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来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工作都是社会建设工作的重点。结合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来看,要想进行良好的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工作,首先要对环境的监测技术进行研究和改进。

1环境监测技术的概述

首先,环境的监测技术是建立在对环境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具有科学性和可执行性。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监测工作的对象从介质方面来进行划分的话,可以分为对水质、土壤、生物、大气和固体废物等几大类。其次,监测工作的进行要借助精密的测量仪器,采用科学的手段和方式来进行环境质量情况的监测,同时能够对环境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和量化处理,这样不仅能够对环境的现状进行准确和全面的反映,还可以通过数据资料预测出环境在质量方面变化的趋势,为未来的环境建设指明道路。

进行环境的监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能够对环境的污染情况进行反映和呈现,为改善和防治污染工作的进行提供数据支持,另一方面它是改善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纽带,同时它也是对环境问题进行法律保护时的重要依据,为关于环境方面的管理规定以及防治规划等的制定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2 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

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在监测环境方面的工作开展比较晚,但是在最近几年监测技术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论是对于监测进行管理方面还是在实验物质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在监测的技术方面,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生物技术以及3S技术等已经广泛的应用到对于水资源和大气的监测实际工作中来,在进行监测的仪器方面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在监测方式方面也更加具有系统性和自动化。但是,由于环境方面问题由来已久,加之环境方面的问题也很严峻,目前我国的在环境监测方面的技术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进步空间,在工作中,我们要对以下几种问题予以关注。

第一个就是有关监测管理的问题,一旦出现突况,往往不能进行及时的反应和处理,流动和自动监管的能力比较弱。第二个问题是在监控工作方面,资金投入太少,不能进行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一些基层的部门,设备和仪器的老旧和落后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第三点是进行环境监测工作的人员大都表现出技术水平较低的问题,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有关环境管理的各级部门中,特别是基层单位,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良莠不齐,其中中高型技术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一方面由于环境方面的专业人士不多,另一方面也是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良好的引进、栽培人才的机制,没有激励和竞争的管理方式,这种落后的人员管理模式严重的影响了监测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3 提高环境检测技术的办法

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不仅要汲取国外监测管理方面的宝贵经验,还应该从我国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监测技术和管理工作进行不断的改进和研究,完善环境监测技术,使我国在环境问题上真正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首先,加强工作人员、监管能力以及技术研究方面的管理。针对中高型技术人才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在政策制度以及管理机制方面进行调整,促进工作人员向专业化的方向转变。监测能力的提高不仅要求有专业的人员,还要求有必要的资金和物质方面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基础建设不断向标准化和自动化的方向迈进,才能做好环境问题的预警并增强环境监管的力度。在环境技术方面,要对新型的技术手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把新兴技术应用到监测工作中去,在生物、生态等方面的监测技术以及污染源控制和应急处理技术等方面要予以重视。监测的技术要不断的向着更现代、更加国际化以及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不断引进新的技术,能够促进监测工作更好、更快的发展。

其次,要加强监测部门之间的配合。要实行被动和主动监测、常规和重点监测相结合的环境管理方式。对于包括三废在内的重度污染,要从源头进行监管。重点监测项目的设立,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有机污染物上面,实行有重点的监控。完成环境管理的预警以及应急处理,不是一个独立的部门能够实现的,需要所有的部门进行密切的配合,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进行环境的监管,不仅环境职能单位要发挥作用,还要发动群众进行环境的监督,保证环境工作切实、有效的进行。

再次,要对环境的监测工作进行系统化的管理。应该对环境监督进行系统化管理,系统化的监测评价管理机制能够保证监测工作不断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监测的系统化可以借鉴实验室的系统化管理方式来进行,同实验仪器一样,进行监测工作的仪器也应该不断向着更轻巧、更精确的方向发展,当然设备的自动化也非常的重要。对于监测的手段也要进行管理,每种不同的方式都应该加强其测量的精度,不断向着痕量甚至超痕量分析发展。不仅各个监测方法要不断进行自我的改进,他们更应该形成一个有效的系统,在进行项目分析的时候共同发挥作用。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进行介质监控以及项目分析的时候,要注意认清环境形势,进行灵活的选取和处理。

4 结论

要进行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都需要环境监测的技术。环境监测不仅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依据,同时也是环境保护决策制定的重要依据。所以,我们一定要对环境监测技术给予重视,适当加大在资金以及物质方面的投入,并采用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的方式进行管理,在汲取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设出独具特色的环境监控技术体系,向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迈进。

参考文献

[1]李国刚.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2]杨婉平.探讨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J].民营科技,2011(6):26.

环境监管论文范文9

一是充分认识“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的意义。

在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形式下,必须彻底转变以前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和干部的责任意识,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使之融会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只有转变作风、提高效率、创优环境、加快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是在“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中要加强学习。

要活到老,学到老,自觉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不断锤炼自我的意志、品质和作风。要珍惜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珍惜多年努力的成果,把精力最大限度地用在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勤奋工作上,做一个纯洁的人、高兴的人,做一个党组织和群众信得过的人。

三是在“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中要结合岗位实际工作,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我目前是负责信息编报工作。环境监测报告是环境监测全体工作人员辛勤工作的结晶。环境监测报告是开展环境保护的基础,是开展环境监督管理的依据。在现阶段环境问题凸显的时期,更说明环境监测报告是环保部门的最大资源。环境监测报告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为环境管理、环境决策服务的质量,尤其是在环境污染事故中,环境监测每一个监测数据都将成为科学决策和社会稳定的有力支撑。环境监测,数据真实是低线,监测报告就是监测数据的体现。在要编报工作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压力很大,我作为信息室主任,不应回避问题,要敢于正视困难,反思不足。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一定结合这次“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做到以下几点:

一、努力提高监测报告的编制水平。为了充分发挥监测报告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我认为,我们要做到“三个写出”。第一是写出现状。无论是环境质量现状还是污染源现状,监测出的数据要如实反映真实情况,说清楚现状。第二是写出亮点。依据监测数据写清楚现状,容易做到,但是要写出亮点,就不容易做到了。第三是写出特色。通过数据汇总形成的监测报告,要让管理机关等不同层面的人都能得到他想要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写报告不仅仅是平铺直叙,还要对汇总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并得出最终结论。

二、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监测报告编写和监测采样必须熟悉有关环境监测标准、监测方法技术规范及有关法规,熟练掌握环境监测综合评价技术等。所以必须加强学习,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是环境保护工作发展的需要。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