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9 09:19:48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范文1

(一)品德素质教育功能

思想品德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灵魂。思想品德教育则是地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地理学科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极其丰富,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的。素质教育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而地理教育正蕴含着这些丰富的内涵。例如:通过世界地理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地球,认识世界,掌握世界各个国家,特别是一些重要国家的国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树立全球观和国际观。通过中国地理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培养热爱祖国、奉献祖国的精神。通过乡土地理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奉献的思想。通过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了解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和人地协调思想。

(二)知识素质教育功能

文化知识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尽管思想品德教育是地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地理学关键是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教育。地理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不仅为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而且要加强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学习丰富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掌握熟练的地理基本技能,是中学生日后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须具备的。如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旅游业等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中,都离不开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相当丰富的地理知识。因此,地理素质教育要将二者兼顾起来,既要为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又要训练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同时,地理素质教育还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地理学科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特性,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地理学科又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学科。在学习地理时,要求学生学会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概括地理事象的成因、分布、发展变化的规律,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等。这种综合的科学研究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观察、理解、对比、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不仅在学生的学习上有了科学的方法,而且在将来的工作中也有了丰富的智慧。

(三)身体素质教育功能

身体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地理素质教育中也渗透着体育教育,为体育锻炼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应试教育时的地理课,是封闭的课堂教学。地理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进行野外考察和调查,学生可以进行爬山、游泳、探险等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锻炼了意志,把自身融入大自然中,会获得地理课本和课堂中所不能学到的知识,也是其他学科难以完成的。

(四)美育素质教育功能

美育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升华。美育也是地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在地理素质教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地理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如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那广阔的平原、雄伟的高山、四季如春的南方景色和冰天雪地的北国风光,各种美丽的建筑物和现代化的都市,这些都能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人类创造的美,大自然的巧夺天工和人类的智慧结晶,人类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地理教材中有丰富多彩的地理图片,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和欣赏各种地理图片,使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和鉴赏美,从而创造美丽的心灵,提高美的素质。

二、乡土地理的教学能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提出,为乡土地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添补了地理课程的一大空白。在应试教育下,学生学习地理主要是为了对付高考,而素质教育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参加高考,主要是学习有用的地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大好机遇下,地理教学中就有了充足的时间进行乡土地理的教学。乡土地理添补了中学地理的一大空白,同时又是地理素质教育的良好素材。乡土地理教学可以使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把本乡本土作为地理教学的大课堂和天然实验室,把各种地理景观作为地理教学中形象生动的“教具”和“标本”,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出适应21世纪发展与需要的、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参与竞争和迎接挑战的高素质跨世纪人才。

三、可持续发展为地理素质教育提供了发挥优势的舞台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范文2

初中地理教科书,文字流畅、生动,图像美观、简明,漫画幽默、辛辣,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趣味性、审美性强。在地理教学中,挖掘情感因素,并通过一定的形式表露出来,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富有情感的地理知识比考试分数的刺激更直接,更能吸引人,它们是推动学生学习更持久、更深入的强大动力。如,在介绍洋流对航海的作用时,我举了哥伦布两次从伊比利亚半岛出发到达美洲,却因路线不同而造成时间上的差异的例子。学生的好奇心很快被激发出来,积极性也提高了。

2.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情感

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科学合理的并具有一定趣味性、启发性和吸引力的问题情境,能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深奥的问题浅显化。如,学习“气候的主要特点”时,可将学生课前在网上搜集的全国各地美食、服饰、动植物等制作成PPT展示,提出一些问题,如:从小生活在南方的人常常爱吃米饭,而从小生活在北方的人却偏爱各类面食,这是什么原因呢?我国川、湘、黔等地方的人们为何喜欢吃辣椒?我国西北地区的人们头上为什么总是戴着纱巾?从这些平时随处可见的生活现象中产生的问题,充分激起了学生的热情,课堂讨论的气氛也变得很热烈,学生上课情绪也高涨起来,对相关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充分利用乡土教材

地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乡土教材介绍的是学生生活的地区的地理环境、人口状况、经济发展模式等。教学时,利用典型案例,可以促使学生思考和反思,树立建设家乡的理想。通过让学生欣赏家乡的优美图片,陶冶学生的情操。

4.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学生情感

地理教学活动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脑、动口、动手。通过活动,学生增长了见识,提高了技能,丰富了学习地理的情感。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观点、想法等,教师不要直接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等形式进行互动交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勇于修正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活动结束后,让学生自己谈收获、疑惑,教师尽可能地让其他学生释疑,引导学生继续提出新的疑问。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健康情感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5.用饱含真情的语言感染学生

教师的地理知识渊博,容易为学生所叹服。教师要用饱含真情的话语,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绘声绘色地把学生引入地理学习的殿堂。如学习“大陆性气候”时,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学习“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以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引入,再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分析这种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最终得出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的结论。

6.走向大自然,激发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亲身走进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情感。走向大自然既可以以当地景观为目标,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外地景点去考察。

7.运用多媒体

利用多媒体把教学需要的资源搬到课堂上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习“洋流”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模拟环球旅行,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呈现各种景观,让学生思考所呈现的各种景观是受到哪些洋流的影响。学生在快乐的探索过程中自然而然完成学习任务。

8.恰当评价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内初班”,地理课程,教与学

 

“内初班”学生大多来自我区较为偏远的地区,在语言、风俗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与汉族学生有着较大差异,如何结合”内初班”学生自身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进一步的提高与发展是很多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笔者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进行了思考和梳理,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着手。

一、联系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寻找切入点

“内初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在家庭教育和生活习惯、汉语交流和理解上都和汉族学生有很大的不同。开设地理课前,教师就要通过与学生谈话、问卷调查、咨询班主任等多种途径深人了解学生的情况,为地理课教学做准备。在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结合教材提出很多问题,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便于把”内初班”学生生活中熟知的却不留意的一些现象引人到地理问题中,使学生不仅认识了什么是“地理”,而且能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己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育。因此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和生活地理,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例如:在讲“地球和地图”时,利用学生切西瓜的经验在学生中展开次经纬线和经纬度的讨论。经过讨论学生切西瓜的方式大致归纳为两种切法:一种是先把瓜从中间切为两半;另一种是先用刀把瓜从瓜头向瓜尾切成两半。教师分析这两种切法:从中间切无数刀可以切出无数个圆,每个圆代表地球上的一条条纬线圈,中间切面代表赤道,地球表而就有无数条纬线。给每个纬线圈上标上度数,就可以用不同的纬度表示不同的纬线。纬度实质是线面关系,即从每条纬线圈上任意点向中间切面(赤道面)圆心连线,所连线与中间切面(赤道面)的夹角就是该纬线圈的纬度教育学论文,纬度最大是90度。按第二种切法,并且每刀都切到瓜头和瓜尾也可以切出无数刀。每刀切出的曲线就代表每条经线,给经线标上度数就是经度。经度实质是面面关系,即两个切面的夹角,最大只能是180度。这样利用学生生活实际为课堂注入了新鲜的生活内容,把地理知识移植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到了有用的地理。

二、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后的老师,这一点对于”摘要性。

三、让学生在动手做中获得成长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验”,亲自动手体验不仅能培养”内初班”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成倍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教师在教学中集思广益,合理的运用教育教学的规律,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善于引导,就一定能够在地理教学和学习中取得很好的效果。如:讲中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时,我买了五组中国政区拼图,让学生动手,学生兴趣一下就来了。再如:地图知识一直是较为突出的重难点,但又是学好地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如何打好这一攻坚战?可以从其实用性出发,在学习一开始,就布置一道作业,学完这一章后,要结合课本上“动物园游图”和“某村平面图”,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这样,学生有了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就会引发兴趣,激发对新知识的探求热情,学习态度认真而主动,反而会随时将自己在作业中遇到疑难向老师提出,寻求支持,最终全而掌握地图知识,出色完成这一项作业。另外,还可组织学生进行地理模型的制作(如:简易经纬网、等高线地形图模型、地形模型等)。组织学生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明信片、邮票等,组织学生结合教学进行野外考察,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学生不仅体验到知识的力量,学习兴趣大增,更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四、教会学生学习,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地理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是一门全新而又陌生的学科。因此,我们在思想上不能有丝毫的麻痹。还有就是”内初班”的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短,在学习中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差别,所以在讲授每节新内容课之前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预习时,除了要把新课内容仔细通读外,还应在不懂和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这样带着疑问,做到有目的去听课教育学论文,听课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课堂上,要求学生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还要做到积极、主动的去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并勇于将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表达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听课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身获得锻炼,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将每节课的知识理解和消化。在学习过程中,要仔细倾听、认真细致地观察、如实准确地记录、积极主动地思考,要善于合作、主动交流,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由于初中地理知识点杂乱而零碎,教师在讲课时,都是围绕着重点内容展开的。因此应要求学生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要做好课堂笔记,这样不仅有利于课后进行复习,掌握知识重点,又可以有效的避免学生上课时“走神”。教导学生在记课堂笔记时,必须讲究方法,要在听清楚老师所讲内容的基础上,记重点、难点、疑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与课本内容相同的部分可在课本上标出,课后整理笔记时可补全。要经常不间断的进行复习,循序渐进,每天认真阅读课堂笔记,同时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达到对课本内容融会贯通。每章节讲完后还要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这样就可在整理总结的过程中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连点成线,织线成网,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便于掌握。

参考文献:

[1]周涛.如何提高内初班民考民学生的语文水平[J].和田师范专科学报,2008(8).

[2]郭卫东、韩炯.新疆区内初中班民考民学生与民考汉学生学习适应性对比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2010.(3)

[3]李静.《民族心理学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4]张柯.论疆内初中班的创办对新疆民族基础教育的影响[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7(1).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范文4

内地高职藏族学生具有普通大学生积极进取的共性,受地域文化、习俗影响,其又具有明显的特征。研究藏族学生的个特点,应结合藏族独特的文化背景展开。

(一)个性鲜明,压力多重

首先,受自然环境影响,大部分藏族学生性格豪迈,喜好喝酒。高寒气候影响外化在藏族学生的体貌上,表现出皮肤较黑、头发卷曲、高原红等外貌特征。其次,由于内地与藏区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很多藏区学生刚到内地时表现出头晕、“醉氧”等不适应现象。加之,内地大部分高职院校未开设民俗餐厅、藏区同学必须习惯内地饮食。饮食和起居的不同,形成多重生活压力,让藏族学生缺乏归属感。

(二)法制观念较弱,安全教育存隐患

每个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深厚的感情,藏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往往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看作是对本民族的尊重,把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轻视,看作是对本民族的歧视。风俗习惯具有非常敏感的特点,一旦藏族学生感觉自己的民俗习惯不受尊重时,易产生情绪波动。藏族学生普遍对本民族的民俗文化具有高度的价值认同。习惯以民俗的视角去评判事物的优劣,法制观念淡薄,由此衍生出很多的矛盾纠纷。信息时代,分裂势力一直活跃,思想、分裂言论通过网络传播更具隐蔽性和迷惑性。在错综复杂的成长环境下,藏族学生极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加之,藏族有佩戴刀具的习俗,给安全教育教育工作带来诸多隐患。

(三)基础知识差,深入学习困难多

进入内地高职学习的藏族同学一般多与汉族学生混合编班,部分藏族学生成绩较差。成绩差的表象是藏族学生无组织无纪律,经常迟到旷课,不按时完成作业。其根源来自藏族学生语言和人际交往障碍。虽然藏区已覆盖双语教学,但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大部分藏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感知能力相对较差。尤其在教学进度一致的高职理工科的专业课程学习中,藏族学生不仅要学习新知识,还要理解晦涩难懂的文字,学习难度的增大,让藏族学生无所适从。

二、藏族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藏族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是难点更是重点。如何在尊重藏族学生民风民俗的前提下,提高藏族学生教育工作是所有教育者一直思索的问题。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出发:

(一)尊重习俗、融入集体

藏族受宗教影响深刻,并外化在社会习俗中。教育者应充分尊重其及其衍生而出的社会习俗,借助宗教的积极的社会属性教育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尊重藏族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饮食习俗。了解藏族学生民俗节日和宗教节日,对藏族学生特殊的民俗节庆予以关注。如藏历年、望果节、雪顿节等,并将相应民俗知识传递给藏族学生所在班级。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团组织活动等多种形式和内容的思想交流活动,让班级同学从正面渠道了解藏族文化、传统,禁忌,避免班级中同学由于猎奇心态过度关注藏族学生,给予藏族学生相对轻松的生活氛围,让藏族学生更好地融入班集体,增强其归属感。

(二)主动交流,敞开心扉

刚到内地高职学习的藏族学生,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很少主动找老师交流,当他们面对生活或者思想上的困境时,一般向本民族同学倾诉和寻求帮助。藏族高职学生入学时这一行为特点,要求高职藏族学生思想教育引领者,必须建立多种信息渠道,及时了解藏族高职学生入学初期的思想动态。一旦发现藏族学生开始出现旷课、酗酒、夜不归宿等违反校纪校规的异常行为时,应及时联系学生家长,访谈学生,做好调查,对藏族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工作。了解其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并针对具体事件提出解决的方式方法,拉近与藏族学生的距离,构建起与藏族学生之间彼此信任的桥梁。

(三)积极引导,发挥特长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大部分藏族高职学生在文娱、体育方面有一定特长。在班级管理中,应充分发挥藏族学生的优势,鼓励其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竞选学生干部。通过各类活动的组织和参与,提高藏族学生的积极性和班级主人翁责任感。当今形式下,党和国家对藏区加大建设力度,在人才培养上坚持内培外引。高职院校中的大部分藏族学生毕业后会选择回藏区就业。在就业方面,藏区也给予藏族同学广阔的就业平台,提供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等,让更多的高职藏族大学生参与国家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大多综合素质较高,愿意为祖国边疆事业做贡献的藏族同学,都能找到一个好的就业归宿。教育者应熟悉地方积极的就业政策,及时引导藏族学生。选用藏族学生成长成才的典型事例,对在校的藏族高职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让藏族学生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四)密切关注,及时干预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范文5

教科书按教学大纲要求,以地理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作为线索,确定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通过利用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发展生产。在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利用不当时,则出现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环境污染等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

因此,课堂教学作为普及环境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应当对学生实施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思维。

根据我国目前的地理教材的实际情况,紧抓教材、立足课堂,以现有的课本内容为基础,尽量挖掘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内容,自觉地、有效地渗透环境教育,是充分发挥教师在环境教育中的以身作则的一个显著标志。

教师合理计划,认真备课,利用教材创建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课堂中利用教材情景教学,引出相关环境问题,依据地理学规律出发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最终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源。在提出解决方案时,激发学生开拓思维,提出更深入的问题,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所学知识。

利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渗透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要求学生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增强环境保护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普及环境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环境权益意识,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养成良好的守法习惯,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保障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树立环境责任意识,要认清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性,明确人类应当承担的环境责任,环境保护是每个人责无旁贷的责任,每个人必须牢固树立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

课堂教学是学校环境教育中最经常、最有效、最现实的一种形式,但是相对于课堂教学,地理课外的实践更具有直观性和参与性,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形式多样,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环境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其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强烈意愿,发挥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主体意识。

组织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并利用地区优势和学校硬件设施进行气象、水文、地质等的观测、野外考察,开展当地人口发展、资源现状及利用、环境现状及保护的调查,了解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对人类健康、经济发展的影响,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经验等,并要求学生写出总结或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建议。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范文6

我们知道高中地理是高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学科,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教学的渗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所以需要加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学[2]。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教学的渗入方法主要有:

第一,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信息在实际教学中,地理教学知识与德育教育教学的知识,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的显性的,德育知识是隐性的,所以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的挖掘地理教学中的信息,领会地理教学中的德育知识、情感、思想,合理的利用地理教学时间,将从地理教材中获取的德育教育知识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学习,实现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入。教师需要对地理教材中的蕴含的德育知识、情感、思想有一个较高的认识和领悟,只有这样才可以很好的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德育学习,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将德育教育教学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第二,获取最新的地理信息进行引导地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日常日常生活中会接收各种各样的地理信息,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自己获取的最新的地理信息,及时的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对最新的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客观的角度进行事物的分析。教师将最新的地理信息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中,要将其中存在的利与弊指出,将其中蕴含的德育教育信息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理解其中蕴含的德育思想和内容,实现地理教学中德育的渗入。

第三,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地理是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学科,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学科,地理信息知识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在地理信息知识中隐藏的德育知识往往被人们忽略。为了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德育教育,地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合作,根据高中生阶段的不同、以及高中生的思想形成特征,组织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地理信息知识中的德育信息会显现出来,此时教师需要合理的引导学生,领悟这些德育信息,并把不同的地理知识中隐藏的德育信息总结、分类,让学生通过地理知识学习合作、交流,领悟这些隐藏的德育信息,实现地理教学与德育教育教学的结合。

2、小结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范文7

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的发展,资源紧缺以及环境污染已经使我国面临着较大程度的资源危机。水资源的现状只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遇到问题的一个缩影。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据统计,2014年我国缺水严重的城市占城市总数的三分之一,甚至一些南方城市因为水源枯竭或水源污染而出现停水、限水现象。新课程改革要求地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地理学科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类活动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为核心的课程。正确认识全球问题以及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是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理所当然,地理课堂教学也应该成为资源忧患意识教育的主阵地。早在新世纪初,我国教育部就提出了在全国中小学校开展资源忧患意识的主题教育活动。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如火如荼地以各种形式深入到校园,渗透进各门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推动了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一些学校进行的“做保护地球的小主人”活动收到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普遍好评,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资源具有稀缺性,地理学科进行资源忧患意识,就是主张学生关注资源,关注国家的发展问题。资源忧患意识教育,可以使学生以科学的态度主动地学地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资源国情教育,充分认识节约和保护资源的必要性,能够增强他们的资源忧患意识和危机感,立志为将来创造新能源、改进我国资源状况作贡献。

二、课堂教学是渗透忧患意识教育的主渠道

任何教学都具有教育性。地理学科性质以及其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决定了地理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主要阵地。作为受过地理教育专业训练的地理教师,首先要利用课堂45分钟,充分利用教材蕴含的教育资源实施对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中学地理教材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从天文、气候、水文到城市、能源、文化等,其中大多蕴含着有关资源忧患意识的话题。这些话题,为地理老师进行资源忧患意识教育提供了教学素材。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知识,挖掘其中包含资源忧患意识的内容,以巧妙的方式教育如何保护与利用好有限的自然资源。要让学生了解到存在哪些资源问题,又应当如何化解资源危机。例如:在讲授中国海洋资源现状时,在让学生了解中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之外,还应当简述海洋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与用途。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利用海洋资源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比如:怎么看待沿海地区因为城市扩张而进行的填海扩陆?怎么认识海洋生态保护区的意义?这些问题兼具科技性与人文性,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去思索“中国以后该如何利用海洋”。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范文8

一、德育经常化,就是要全面贯彻教学方针,对学生经常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

二、德育制度化,就是突出一个“管”字,加强管理,健全相应的制度、目标,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制定“振兴奖学金”条例、学生立功受奖条例、学生操行评定条例、学生宿舍卫生条例、学生劳动条例等。

三德育管理量化,就是以贯彻执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40条为主要内容进行量化管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更好地、准确地考查学生行为表现,及时表扬好人好事,纠正不良倾向。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容五章四十条进行常规检查和阶段性检查,并分别以自尊自爱、注重仪表、遵规守纪、勤奋学习、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守社会公德、生活勤俭、尊敬长辈等项计分,前三项为常规检查内容,后几项为阶段性内容,对见义勇为、扶老携幼、拾金不昧、自觉维护治安者进行表扬加分。将每条内容进行量化,便于检查,对违纪的学生按规定扣分,按优等、良好、及格、不及格分为4个等级,以班为单位,每周一小结,学期中进行初评,学期末总评,公布结果。

四、德育学生化,就是德育工作让学生参加、处处考虑学生的需要,通过自治、自愿、自律,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使学生满意、高兴。德育学生化突出一个“导”字,开展各种活动,发扬民主树新风,为学生办好实事,引导和疏导学生积极向上。如,开展班级卫生评比活动、国庆书画展览、校庆征文,定期出版学生报、举办革命歌曲比赛、广播操比赛、拔河比赛、田径运动会,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形成助人为乐、互相帮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好几气。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范文9

[关键词]以人为本 新疆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作者简介]王志刚(1972- ),男,河南息县人,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疆 阿拉尔 843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疆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成效跟踪调查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TYB0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143-03

自“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提出后,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四有”新人神圣使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如何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问题,被进一步提到日程上来。党的十报告又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长期坚持科学发展观。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其实质就是做到“以学生为本”。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周边局势复杂,民族成分众多,宗教氛围浓厚,“”(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暴力恐怖主义)活跃,并在思想阵地里把大学生这个群体作为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对象。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这涉及能否把各族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社会洞察力敏锐和人格健全的现代有用人才的问题。

一、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面对的复杂局面

1.敌对势力对新疆高校的思想渗透没有松懈。近些年来,疆内外“”不断调整策略,注重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渗透,高校成为他们进行文化侵略的战略重地。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对大学进行思想渗透的方式也高科技化、信息化,打击和防范的难度加大。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只有做到“以学生为本”,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使各族大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具备辨别真假是非的能力,在他们心灵深处构筑起抵御各种不良思想侵蚀的牢固阵线。

2.新疆高校学生的民族成分复杂。新疆作为多民族地区,高校学生也是由多个民族构成的,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等。这些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民族风俗习惯各异,民族心理差异较大,甚至有着不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普及的一个重要载体,课堂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的主战场。如果没有做到充分尊重差异,关注不同民族学生的内心感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将会流于形式,甚至还会陷入僵局。

3.新疆教育水平总体薄弱且呈现多层次性。由于新疆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育的人力资源基础薄弱,中学阶段的教育水平总体上还远远落后于内地。而且,城市与农村之间、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不同民族地区之间、兵团与地方之间中学阶段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这导致高校学生在大一时的理论水平和认知能力参差不齐。不管是少数民族学生还是汉族学生,由于受到现代思想影响的程度不同,在对国内外最新形势的判断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理解方面,个体差异甚大。这对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老师提出了严峻挑战,这也彰显了“以学生为本”理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重要性。

二、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新疆高校一直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紧抓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工作,成效显著。但是,通过对各类大学生思想政治面貌以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态度的滚动调查发现,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在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方面,仍然任重道远。

1.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面临边缘化趋势。同全国其他高校一样,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受功利思想影响出现的一个普遍现象。调查发现,不仅学生片面重视专业课学习而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而且部分教职工也没有认识到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教师和工作人员的地位和作用。部分教师在各种考核、评职称等的压力下,将大部分精力转移到了科研和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严重脱离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宗旨。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自己都认为其所从事的课程不如专业课重要,在教学的严谨程度、深入程度方面不到位。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还存在重教学、轻教育的现象,有的老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就是简单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政策,没有同新疆的区情和学生生活的实际相结合。

2.教育目标不够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四有”新人,而“要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就要更加注重渗透性的教育、养成性的教育;更加注重教育者的体念、内化过程”。要“体念”“内化”,就要坚决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是靠道德和心灵的塑造来实现的。但在功利思想影响和各种考核指标的压力下,高校许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把大量精力转移到科研上来。重视科研是对的,但有的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侧重点是要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这种认识则是偏离教育目标,违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的。

通过对新疆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讲课内容到考试命题等各个环节的考查来看,部分教师注重理论教学、忽视案例教学,注重知识传授、忽视情感教育。考试题目多集中在对知识点和理论体系的考查上,能发挥学生情感因素和发散思维能力的题目很少。比如,有的教师把邓小平的市场经济理论讲成了纯粹的经济学,学生普遍很反感。有的教师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没有将大学校园的文化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纳入自己的视野,认为那些活动与他的教学没有任何关系,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也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部分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3.教学过程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模式下,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长期推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没有形成积极的互动。教师拼命向学生传授理论和行为规范,认为这样就可以改变学生的思想,使学生了解社会。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长期在被动接受中形成了惰性,限制和束缚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大降低了其自身参与和自我思考的意识。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说到底是没有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理念,也就没有给学生更多的自我体验、自我感悟的机会。

对于新疆高校而言,受过不同中学教育的不同民族的学生,理论基础参差不齐,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不及时与学生互动,就会陷入一种理论传授的教条式的讲课模式。新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师资相对短缺,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课面广,且多是“大课”,做到“因材施教”非常困难,对“以学生为本”的贯彻难度可想而知。

三、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创新途径

针对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存在的重视程度不够、目标不明确、学生主体地位未充分体现等突出问题,笔者结合自己所带团队多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通过与其他部分高校的师生深入交流经验体会,认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落实“以学生为本”的途径。

1.以“非功利”理念促进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动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教育,在功利主义思想盛行的当代社会,如果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道德深入人心,就无法有效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落到实处。道德形成的主体性与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是一种互动关系,两者相辅相成,这已成为近几年来新疆高校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共同感受。“大学是社会之光……大学犹海上之灯塔”,摆脱功利主义的困扰,方可显示出大学精神和气质。非功利教育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冷淡的现象有所改变,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主动性和求知欲增强,教师抱怨社会环境和学生的情绪也大大下降。同时,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情感交流变得更加自然,学生已不再被当作“物”或“器”的被动客体,他们在道德学习和养成中的独立自主性大大增强。当然,教师也从学生的主动中获取了快乐和尊严,从而深刻领会到“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性。

2.注重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教育相结合,增进不同学生之间的文化理解。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陶冶过程。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归根结底都是文化育人。文化是一个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

新疆高校近些年的校园文化教育各具特色,如塔里木大学的“胡杨精神”教育、石河子大学的军垦文化教育、伊利师范学院的爱国民族英雄教育、新疆师范大学的西域文史和多元文化理解教育等。针对学生民族成分复杂多样的现实,新疆的高校普遍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在促进不同民族学生交流和理解中的重要作用,并身体力行地将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每年5月(从1983年开始,国家将每年的五月定为新疆民族团结教育月),各高校党委宣传部、团委等都要积极联络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老师,共同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各种文艺活动,既发挥了他们能歌善舞的特长,又活跃了校园文化。如今,“民汉一家亲、共建和谐校园”系列活动、“五个一”(民汉同学聚在一起,互学一种语言,互学一种风俗,同唱一首歌曲,同跳一个舞蹈,同做一个游戏)活动等,不仅成为每年5月的校园文化建设任务,而且成为配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经常性文化教育现象。

3.注重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践教育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心灵感悟。新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当下又见证着跨越式发展的生动画面,这为大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环境。新疆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把社会实践教育作为对学生平时考核的重要环节,学校也给予教师相关的政策支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结合学生在志愿服务、文化广场、“三下乡”等活动中的体会开展案例教学,积极引导学生正视社会,传递正能量,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以周边自然条件最为艰苦的塔里木大学为例,她地处一个沙漠边缘的军垦小城,是中国离沙漠最近、距北京最远的大学,许多大一新生对这个环境有失落感。但是,学校却把这一独特的外部环境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践场所,将“徒步沙漠行”活动和参观“三五九旅”屯垦博物馆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践环节。通过实践教育与课堂教学的结合,使“80后”“90后”的大学生们对老一辈人产生了深深的敬仰之情。他们在为老一代人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精神所折服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时代使命感和政治热情。

新疆的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利用社会大环境和实践活动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可行途径,许多老师深刻体会到:“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每一个场所,都是政治社会化的潜在机构。”

4.以对话教学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师生情感互动。新疆的大多数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共识,即紧紧围绕现实的案例教学和疏导式的对话教学是实现“以学生为本”的必要条件。许多学校或“两课”教学部门硬性规定,对于教学内容上忽略案例分析、方式上采用灌输式授课的老师实行一票否决制。不管什么民族的大学生,也不管其中学教育的背景如何,加强师生互动,投入情感因素,是他们渴求的教学模式,也定会得到他们的肯定。根据各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和面临的现实问题,选择他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为突破口,以心理疏导的方式来克服他们的思想焦虑和课程冷漠,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现人文关怀的可行之举。加强人文关怀,使“情”教重于“智”教,“以学生为本”之语才会落地有声。尽管风俗习惯和教育背景参差不齐的各族大学生各有自己的心灵空间,但诚如易中天先生所云:“人性是相通的,少数民族也是这样,……同他们的接触使我受益匪浅。”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同样有这种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和极为深刻的感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只有增进师生情感交流,贴近实际,才能远离形式主义。

总之,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既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思考全国范围内面临的教育困境,又要勇于正视新疆“教育环境的地区复杂性、教育对象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教育方法的特殊性”,以此为前提来加强对各族学生的人文关怀,真正使美好的思想和道德情感深入他们心灵深处并起到启迪作用,实现师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本刊记者.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负责同志座谈会发言摘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2).

[2]陈秉公.“以人为本”的德育本体论解读――兼论由“民本”思想影响的德育到“人本”德育的历史性发展[J].教育研究,2005(12).

[3]胡宗奎.易中天的兵团人生[J].中国农垦,2008(4).

[4]金燕.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的实现[J].党史文苑,2006(12).

[5](美)迈克尔・罗斯金,罗伯特・科德,金姆斯・梅代罗斯,等.政治科学[M].林震,王锋,闭恩高,译.广州:华夏出版社,2001.

[6]史华红.“以人为本”视域下“以学生为本”教育观的解读[J].教育与职业,2012(26).

[7]孙磊.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B/OL]. http:///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2012-10-10.

[8]王秀梅.依法打击“东突”势力切实维护国家稳定――兼论“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的完善[J].法学评论,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