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检测培训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2-12-03 13:26:58

检测培训总结

检测培训总结范文1

小儿型骨碱性磷酸酶(nbap)是成骨细胞的表型标志物之一,它可直接反映成骨细胞的活性或功能状况〔1〕,是近年来主要用于小儿佝偻病早期诊断和亚临床鉴别的特异性参考指标〔2-4〕,也是目前用于评价人体骨矿化障碍的最佳指标。根据浙江省农村卫生适宜诊断技术需求调查结果,小儿佝偻病早期诊断技术被列为首选需求项目。为确保小儿佝偻病早期诊断应用nbap检测技术,我们对推广地区乡镇卫生院的卫技人员开展了nbap检测技术的基层培训,并对培训情况和培训效果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5年10月~2006年2月分别对浙江省诸暨市、余杭区、富阳市、长兴县4个地区118家乡镇医疗机构的293名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了佝偻病早期诊断用nbap检测技术的培训。其中乡镇卫生院104家,占培训机构总数的881%;妇保院4家,其他10家(人民医院、中医院、红十字医院等)。293名培训对象的平均年龄为324岁(20~50岁),其中女性244名,男性49名。其专业技术职称为初级142名(485%),中级20名(68%),高级2名(07%),其他129名(440%)。有87名培训对象没有填写学历,206名培训对象的学历为大学本科11名(53%),大专104名(505%),中专70名(340%),其他21名(102%)。

12   培训方法   培训分为准备和实施2个阶段。(1)准备阶段:主要是编写培训教材和确定培训讲师,培训教材由省级科研人员组成课题组,广泛收集佝偻病诊治的相关资料,在多次征询全国佝偻病防治专家和nbap技术持有者的修改意见后定稿。选拔有临床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培训讲师,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刻录成光盘。在培训现场,为保证授课质量专门配置了2名培训辅导员。(2)实施阶段:在培训启动前组织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业务负责人员召开座谈会,重点围绕培训质量,讨论并提出基层培训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乡镇卫生院的需求、对此项技术培训可能的看法或态度等。技术培训采用专家授课、问卷调查、现场示范操作以及接受提问和个别辅导等方法进行。

13   统计分析   采用自编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培训开展情况(表1)   浙江省诸暨市、余杭区、富阳市、长兴县4个地区共有120家乡镇医疗机构,参加该项技术基层培训有118家,培训覆盖率达983%。发放佝偻病诊治相关知识问卷和培训反馈表各293份,回收有效知识问卷204份,培训反馈表206份,回收率分别为696%和703%。在每次培训结束的现场访谈中,学员总体评价良好,多数人表示系统地接受一项临床常用技术的培训尚属首次,感觉授课时间太短,还有继续接受培训的意愿。学员对培训内容满意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9588,p>005)。对培训条件的评价,仅4名学员(20%)认为示范操作时因人多无法看清楚每个操作步骤,要求有足够的培训时间,分批进行示范,并有足够的试剂和样本用于检验人员每人1次的实习。大多数学员认为nbap检测操作简便,技术人员在培训时简单示教即可,没有必要每人操作1遍。

表1   学员对培训内容满意程度(略)

22   培训效果   (1)理论知识掌握情况:293名培训对象在培训前后分别接受了理论知识考核,考核内容主要为佝偻病诊治相关知识。考核结果显示,培训前平均成绩为(8049±988)分,培训后平均成绩为(9135±831)分。培训前后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训后成绩显著优于培训前。(2)检测技术应用情况:截止2006年3月,接受过培训的118家乡镇医疗机构已有53家开展了nbap检测技术,开展nbap检测的医生普遍认为,虽然目前小儿佝偻病的诊断率没有变化,但接受培训后,因增添了1项参考指标,临床诊断时更有把握,而且医生对个别nbap检测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符的患儿更加关注,给予维生素d补充时更谨慎。

3   讨论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疾病之一。经过40余年的综合防治,虽然小儿佝偻病的患病率已明显下降,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仍很高〔5,6〕,且因我国人口众多,佝偻病患儿基数很大,早诊断、早治疗在小儿佝偻病防治中有重要意义。nbap检测技术操作简便,只需1台普通恒温水浴箱即可作现场分析,便于在基层推广使用。目前基层卫生院对小儿佝偻病的早期诊断主要为简易诊断,nbap检测虽然操作简便,按照说明书就能完成测定,但在操作注意事项、检测结果判读、临床实际应用等方面需要摸索经验。通过系统的培训,全面掌握小儿佝偻病诊断和治疗的相关知识,基本上保证了nbap检测技术的质量。培训效果直接影响着nbap结果判读的准确性和对佝偻病诊治的参考价值,关系到给予治疗方案的准确性和防治效果。所以迫切需要加强农村医疗机构诊断技术引进和技术培训工作。建议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技术推广过程中注重提高技术培训质量,确保技术推广应用的效果。乡镇卫技人员普遍学历偏低,知识陈旧,已难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村卫生工作。本次培训发现,佝偻病诊治相关理论知识测试的错误主要集中在小儿佝偻病的正确防治方法、亚临床佝偻病的定义和诊断佝偻病最早、最特异的辅助指标。这些内容均和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所知较少。因此,面向基层的培训,无论培训教材、还是培训讲师,要达到知识更新的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培训经费和培训时间是基层培训的重大障碍。本次培训准备工作充分,从培训经费调查结果分析,426%的学员选择免费培训,238%学员能承受的培训经费为每人最多100元。经费不足是影响基层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建议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安排技术推广应用项目时,合理配套技术培训经费。本次培训的近期效果在总结时已经显现,在最后一个点培训结束后的短短1个月内已有近半数乡镇医疗机构克服困难,开展了nbap检测技术并应用于佝偻病的临床诊治。为保证培训的长期效果,下一步将加强监督,定期开展培训效果评估。

参考文献

〔1〕   张会丰,刘会芝,卢艳,等.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成骨细胞的表型标志物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5):330-333.

〔2〕   赵颖新,王平,王海楠.871例小儿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测定结果及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0):1239-1240.

〔3〕   孟祥爱.骨碱性磷酸酶测定对儿童佝偻病的早期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文摘,2005,19(5):263.

〔4〕   黄东华,吴星东,黄美华.骨碱性磷酸酶检测在小儿佝偻病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1):42.

检测培训总结范文2

(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陕西西安710077)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人才队伍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测机构能力的基础,加强检测人才队伍建设对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的重要意义。本文运用调查问卷法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人才队伍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服务。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人才;队伍建设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285

人才作为连续性、可再生性的一项重要资源,在我国社会发展、改革和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将人才定义为:“具有一定专门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作为关系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事业,做好人才队伍建设,是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要任务。

1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人才队伍现状

西安作为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大市,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任务重大,社会影响广泛。为了更好的适应西安市农产品安全生产和消费环境,需要一支坚实有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人才队伍。

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起步于2004年,见表1。

目前,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人员630多人,其中市级、区县专业机构检测人员100多人。在对专业检测机构进行统计后发现:从分布层次看,市级检测机构拥有检测技术人员占20%,区县检测机构占80%;从学历层次看,大专及以下占52%,本科学历占42%,硕士及以上学历占6%;从技术职称看,初级及以下占68%,中级职称占26%,高级及以上占6%;从工作经验来看,从事检测岗位五年以上的占58%,低于五年的占42%。而分布在广大区县以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的检测人员虽然人数众多,但是由于流动性大或是兼职岗位等原因,难以统计。根据调查统计结果,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队伍具有学历层次不高、技术职称普遍偏低等特点。

2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农产品检测人才短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集检验检测、计量、标准化技术以及法规、政策为一体,对从事该岗位的人员要求较高,但现有人员数量质量均难以保证。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在基层。根据陕西省农业厅《陕西省农业厅关于加快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意》等文件要求,乡镇监管站需要配备技术人员2~3人,至少配备专职检测员1人。但是,由于乡镇人员编制、经费、待遇等问题,检测员数量不足,流动性过大;二是检测员身兼数职。在区县以及乡镇监管站,检测员不但要负责检测,还要负责监管监督,甚至还有农技或畜牧方面的工作,甚至出现个别能力较强的检测员被借调到其他部门的情况;三是分布不平衡,市级、区县级检测技术员数量较丰富,乡镇及以下检测技术员不足,经济条件好的区县有保证,经济条件差的数量不足;四是学历水平较低,业务水平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硕博士学历或中高级职称检测技术员较少,专业检测人员较少。究其原因,农产品质量检测基础薄弱,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基层检测岗位工作条件、工作待遇较差,发展空间有限,难以吸引优秀人才。

(2)缺乏科学完善的人才培训制度。随着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重要性的不断凸显,任务要求的不断提高,工作难度加大,但是人才培训机制却没有跟上工作需要。第一,培训对象缺乏针对性,对技术骨干和新人采用相同的培训方式,技术骨干不重视培训,新人培训后效果不佳,还需要很长时间来适应工作岗位,容易产生消极厌倦情绪;第二,培训方式不够灵活,由于培训前沟通不够,受训者普遍反映培训方式枯燥、呆板,难以调动积极性,对参加培训有抵触情绪,培训接受程度较低;第三,培训评估体系未建立,培训后组织者对培训接受程度等实际情况不了解,难以准确衡量培训效果,培训对提高实际能力的作用不明显。究其原因,检测培训受传统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制约,对人才的重视不够,思想观念落后,培训机制不够科学,方式陈旧单一。

(3)人才激励机制缺失。与其他农业技术岗位向比较,农产品检测岗位工作环境枯燥,工作要求严格,需要科学严谨、一丝不苟、坚定不移的工作精神,相对于其他部门工作岗位,检测岗位面临各类有毒有害化学品的侵害,易带来职业病的潜在危害和风险隐患,同时,该岗位业务技能更心较快,工作压力较大,因此,检测岗位对人才吸引力不足,甚至优秀技术人才也不愿意长期从事检测岗位。而目前尚未建立针对农业检测技术人员的激励机制,更加速了人才流失。

(4)人才创新发展不足。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承担着为政府提供技术决策、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的重要职能,为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风险评估、依法行政、市场监督提供技术支持,每年需完成各类例行检测、专项检测和认证检测,工作量较大,占用了大量精力,所以,技术人员创新发展比较被动,开展课题研究不足,对国内外的新标准不研究不了解,与国内其他地区实验室性比较,实验室规范化程度不够高,预警预测能力较弱,标准研究程度不够深等问题,人才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3农产品质量安全人才队伍培养建议

(1)科学规划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人才队伍。为了实现人才队伍结构的合理化,保证检测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必须科学统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人才培养规划。人才培养规划必须兼顾检测机构发展目标和人才自身发展目标,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共同发展。

首先,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要结合实际,重视检测人才培养建设,主动走进高校,加大专业人才的招聘力度,改善工作环境,增加人员编制,提高软硬件条件和物质待遇,不但要能吸引来人才,更要留的住人才,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人才总量;其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岗位应独立于其他岗位,转变岗位混用现象,明确专人负责,保证队伍稳定性;再次,检测人才队伍应做到科学合理配置岗位,提高人才使用效率,比如,鼓励市县级检测机构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技术交流和技术帮扶,支持检测能力薄弱的地区开展工作,借调区县、乡镇检测员来市级检测中心学习熟悉业务,与农业高校联合建立大学生实验基地等方式提高基层检测水平;最后,尊重技术人员职业发展意愿,鼓励引导其结合组织需要制定个人能力发展规划,帮助人才完善职业发展路径,提供各种辅导培训提高检测技术人员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目标。

(2)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加强技术培训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水平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要做好培训调查,明确培训需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方式,做到分类培训,因材施教;其次,培训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技术人员培训大纲和规划,建立全市农产品检测技术交流沟通平台,灵活开展培训方式,选择容易接受、生动的教学方式,采用专家讲授、业务讨论、行业交流、情境模拟等多种方式,要建立岗前培训制度,完善岗位培训,长期培训与专题培训并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最后,注重培训评估体系的应用,可借鉴柯克帕特里克的评估模型,该模型目标明确,操作方法简便:可以采用调查问卷、座谈的形式评估对培训的态度和看法;采用笔试、实际操作和情境模拟衡量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通过对比培训前后行为变化了解工作能力的提高程度。

(3)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合理的激励机制不但能满足人才生存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更能激发个人对组织的认可、忠诚程度,提高凝聚力。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激励手段要充分考虑个人需求,体现出人性化、多样化的特点。一是满足生存、安全需要,提供物质激励。结合事业单位管理制度改革契机,完善绩效考评机制和职称评定制度,绩效考评时充分考虑工作内容的难易程度,职称评定时充分考虑检测岗位的特殊性,使人才的技能、岗位、贡献等因素与职称和待遇挂钩,以物质形式表现人才价值,使人才能够免除个人生活后顾之忧;二是满足归属需要,提供荣誉嘉奖等精神激励。给予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表彰,使其工作努力的成果获得认可,增加成就感和荣誉感,继续为单位做出贡献;三是满足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要给予优秀人才优先职称评审、教育进修机会、职位晋升等各种激励手段,对才能突出、有事业心的业务骨干委以重任,使其能力尽快提高,及时提拔,调动积极性,为他们提供更高的发展平台。

(4)建立创新的组织文化,完善人才创新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创新行为具有不确定性,具有极大的冒险性,结果亦可能是失败。保守的组织文化只追求平稳,对失败容忍程度较低,人才的创新行为更容易感受挫折感。因此,要鼓励人才创新,必须建立支持创新的组织文化。创新的组织文化能够提供开明的制度保障、平台,注重以人为本,赋予人才更多的工作自主权,尊重人才,鼓励人才发挥特长,充分发挥人才积极性,激发人才创造潜力;在外部环境上,创造平等和谐的环境,建立沟通顺畅的信息渠道,形成团结互助、相互友爱的局面从而产生创新行为。

参考文献:

[1]李专.创新农业科研单位人才工作的思考[J].热带农业科学,2011(6):88-93.

[2]王萍.基层事业单位人才使用的探索[J].时代金融,2010(6):179-180.

检测培训总结范文3

2018年即将结束,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以及党的精神和关于安全生产方面重要讲话精神,勐海检测公司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夯实基础,细化责任,深化隐患排查治理,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严格管理、扎实工作,公司的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在全体员工共同努力下,实现了年初制定的安全生产控制目标。

即2018年12月25日止,检测公司完成车辆综合性能检测、安全技术检测、尾气检测车辆共计18653辆,全年无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安全生产指标控制在:

1、职工因工千人死亡率0人;

2、职工因工千人重伤率0人;  

3、肇事频率(一般事故)0次;

4、交通事故责任死亡、受伤率0人;

5、职工工伤轻伤率0人;

6、火灾责任事故0起;

现将全年的安全生产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责任落实

年初,检测公司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一岗双责”原则以及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要求,按职责分工调整了安全 生产领导机构及其组成人员,制订了全年的安全生产工作计划和安全生产控制目标。与班组、各岗位人员签订的安全生产责任书、消防安全责任书共计19份。全年,严格按计划分步实施各项工作,做到工作有计划、有布置、有落实、有总结,会议有记录,台帐齐全,安全生产检查活动做到经常化、制度化,真正做到安全职责层层分解,安全职责人人明确。

二、安全宣传、教育与培训

安全宣传、教育是我们运输行业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减少各类生产事故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的一种有效手段。检测公司全年严格按期召开安全生产例会,及时传达了上级部门的文件精神。全年积极开展职工的安全学习、消防知识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今年“安全生产活动月”和“安康杯”的活动,检测公司紧紧围绕主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消防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为学习重点,同时,结合实际开展了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检测岗位业务培训。全年开展相关业务知识学习17次,消防知识培训1次。

三、坚持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

检测公司将安全生产大检查、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建立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改长效机制。坚持“隐患就是事故”的理念,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要求,全面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及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排查生产经营建设中的重大隐患和突出问题,切实落实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督责任,促进安全生 产形势持续稳定。

多次检查过程中,由经理亲自带队全面抓好各项大检查、大排查活动,在车间严查生产隐患死角、盲区,排查检测设备使用电路设施、信号线路设施,消防灭火器有效情况、配备数量等,对检查出来的安全生产隐患做好记录,明确整改时限。今年以来,大小安全检查共14次,安全隐患整改4起,设备故障2起,全部按期进行了整改。通过坚持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活动,确保了检测公司全年的安全生产稳定。

四、应急演练

消防安全工作关系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作为公司领导和员工,必须牢固树立“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安全工作方针。为进一步强化检测公司安全生产基础,推动安全发展,提高突发事故应急处置救援能力。根据总公司关于开展2018年“安全生产月”活动通知的相关要求,检测公司制定了《2018年消防演练计划实施方案》,6月底按照演练方案在检测公司车间附近安放起火物资,各成员按消防演练计划使用车间灭火器实施灭火演练。

通过演练,检验了我公司应急预案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了锻炼队伍、磨合机制,提升员工应急处置能力,增强了员工责任心,促进了检测公司各项安全工作的顺利实施。

五、存在的问题

在总公司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今年在安全生产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实现了安全生产既定目标,为明年检测公司安全生产各项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也存在着一些安全生产上问题需持续改进。

1、安全设备设施需要增加、场地的安全规划需要解决。

2、安全责任考评后,检测公司在安全管理上存在资料收集不到位,宣传记录不全的问题。

3、检测标准升级后,质量体系、程序文件学习不够。

在全年工作总结的基础上认真吸取经验教训,取长补短,加强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落实,继续认真地抓好安全生产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安全无小事,细节关系成败,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为了公司的稳定发展,继续努力做好安全工作。

2019年安全生产工作计划

2019年是公司至关重要的一年,也是充满希望与挑战的一年。我的工作思路是:紧紧围绕公司年度工作目标,积极做好机动车检验检测在政策引导推动和内外协调工作,继续完善内部管理体系,扎实工作,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努力寻求绩效管理与工作质量的良好结合,落实公司布置的各项任务,使2019年工作再上新台阶!具体计划如下:

一、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法律法规,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工作,强化安全生产主体意识,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实现检测公司安全生产责任目标。

二、安全目标

1.因工死亡事故为0人;

2.员工因工受伤事故为0人;

3.无重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4.无消防安全事故;

三、工作实施

1、继续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基础工作,以安全促进效益的最大化。做好全部人员安全责任书的签订工作,以个人签订责任书,使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位员工;

2、根据推进道路货运车辆检验检测改革通知要求,努力做好“两检合一”或是“三检合一”的相关工作。继续严格监督营运客、货车辆的维修质量,对技术状况差的营运车辆,坚决不评级或不高评级,杜绝不合格车辆参运。严格按照行业管理部门要求,严格执行检测标准,严格加强车辆检测作业规程;

3、深入搞好检测市场的调查、分析,密切与行业管理进行及时的沟通,推进信息化、预约检车系统,促进机动车检测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公司检测行业做强做大继续努力。

4、加强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学习,定期开展岗位技能、岗位操作培训;

5、加快“服务公司”的运作管理、制度完善,服务范畴、收费情况;

检测培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汽车检测与诊断;一体化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28-02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汽车行业需要大量的汽车专业应用型及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及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院校,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企业要求,企业很难找到所需人才,也不利毕业生就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1.汽车检测与诊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一门高职课程传统的教学环节,一般先讲授理论知识,再进行验证性实验或专业技能训练,最后笔试考试。然而最后课程终结成绩以笔试为准,与实践技能没关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学生不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技能训练或难以在技能训练中加深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因而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不了现实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消失,学习成为学生的负担,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影响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2.实训内容与生产岗位需求相差甚远。①有些设备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在校生的实训需要,学生在实训时无足够的训练时间,操作的熟练程度不够。②教学设备品种少,功能不全,从而使得教学中设置的性能检测及故障诊断种类、难度与岗位中遇到的差距加大。③多数学校难以及时拥有当前市场上出现的新型车或新检测诊断设备,学生很难得到对新型车进行故障检测与诊断的训练。

3.实践考核不完善。①汽车是一部机电一体化的复杂机器,拥有很多新技术,对其进行故障诊断及性能检测,由于检测不单一,其结果受很多因素影响,由于教学设备、师资、场地等原因,导致实践考核评分的公平性比笔试差,因此,难以客观评价学生的技能水平。②有些学校还未建立规范的考核办法或执行不严格,极少有学生实训考核不及格,更不会因实训课不及格而不能毕业。③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

4.师资满足不了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实训教学远不能满足,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原因如下:①年轻教师比例较大,未在相关企业、相关岗位上工作过,故障检测与诊断的技能低,远远达不到学生实训与岗位需求无缝接轨的要求。②任课教师都有到汽修厂或4S店工作培训的强烈愿望,但又有顾虑(脱产培训影响收入),即使学校安排,也难成行。另外,教师到相关企业培训,短时间内技能水平也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二、要解决上述问题,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是关键

资料表明,近年来国内外采用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工作情景”“协作学习”,为此,我们结合汽车维修与检测工艺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模块,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放在同一个场所同一时间进行,即实行理实一体化模块教学。

三、汽车检测与诊断课程一体化教学实践

为培养学生的技能及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实施具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汽车检测与诊断一体化教学的职业能力目标及教学大纲、教学模块及其内容、教材、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内容的确定,都要与企业生产相适应,与工作岗位相吻合,才能实现一体化教学实践与岗位需求无缝接轨。

1.职业能力目标的确定。职业能力是指个人能力在具体工作和任务中的体现,本课程职业能力的目标是汽车零部件或总的性能检测能力及汽车故障诊断及排除能力。为了完善上述两大核心能力,应增加汽车零件及车身修复能力、汽车装配工艺能力。

2.教学模块的建立。建立教学模块,确定教学内容,职业能力目标是依据。根据课程职业能力目标,将课程划分为三大教学模块,再将每一模块分解成若干个子模块(如图1所示),通过一系列子模块理实一体化教学及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

图1

3.一体化教学组织。一体化教学实施,由双师型老师执教,以一名老师带10~15名学生为宜,在一体化教室或企业维修现场进行。本课程三大模块的学习时间为4周,其中汽车检测模块为1周,汽车故障诊断模块为2周,拓展模块为1周,理论与实训课时之比大致为1:1。采用“讲—看—实训—讲”的循环教学形式。各模块的具体教学形式可由各模块的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协商制定。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时间紧、内容多,为了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部分内容仅采取由老师示范操作或老师指导小部分学生完成示范操作。

全模块采用单循环(见图2)、交替式(见图3)的课程体系结构。即理论学习与实操训练交替进行,并互相配合。其特点是重视实践,精讲理论。

图2 模块课程体系结构示意

4.学生成绩考核。

图3 子模块的教学组织网络图

理实一体化模块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原有的考核方式未必适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学生的考核分为三个部分:理论考核,以试卷、习题考核为主,占总分的40%;实操考核,以实操技能的规范性与熟练性为依据,参考中级工、高级工的考核标准,占总分的40%;基本素质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交流表达能力以及工作态度等,占总分的20%。

四、实施一体化教学实践的结果

1.“模块化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加了同学的学习热情。通过对参加了模块化教学的2009级同学以抽样调查的形式进行回访,发现满意率均超过90%。

2.“模块化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实施“模块化教学”加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打破了在黑板上修汽车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从中掌握了本课程的系统理论知识,又获得了操作技能,两者的有机结合,进而转化为职业能力。

3.“模块化教学”体系有利于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太偏重于理论,教师只是在黑板上精通汽车修理技术,但其实践能力相对较薄弱。采用模块式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技能,这就迫使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实践能力,不断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不断提高科研能力,不断学习,保证教学质量的升华,使他们逐渐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知识与能力同步提高。

理实一体化模块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了双师型教师。理实一体化模块教学是高职教育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技能型人才提供了一定保证。

参考文献:

[1]张忠伟,沈璟虹.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探讨[J].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2]张晋,马庆发.高职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J].职业技术与教育,2008,(6).

[3]刘越琪,孟国强,郭海龙.能力核心的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现代职教课程体系的构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4]金燕.高职《化工机械制造》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7,(6).

[5]康国初.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1).

检测培训总结范文5

一、xxxx年的主要工作

1.公司试验检测任务完成情况

本年度公司主要承接的试验检测委托单位有:广东省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四川省黄石盘水库枢纽工程项目经理部、中国葛洲坝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2016年第8标项目部、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2016年第9标项目部、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2015年第11标项目经理部、白鹤滩荒田系统工地试验室、中国葛洲坝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南水北调东线枣庄市续建配套工程(滕州供水单元)调蓄水库工程标段二项目经理部、中国葛洲坝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贵州纳达水库项目部、中国葛洲坝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忠路新建溪引水工程施工项目部、湖北元邦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葛洲坝集团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等共十家单位。委托检测样品类型有水泥、粉煤灰、钢筋、砂、碎石、减水剂、速凝剂、土工布、混凝土抗冻试块、混凝土抗渗试块、混凝土抗压试块、砂浆试块、混凝土配合比、砂浆配合比、现场综合检测,共15类检测项目,共出具检测报告287份。

    公司还承接了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第三方试验检测委托任务,检测项目有混凝土取芯、钢筋原材取样、混凝土回弹、浆砌石挡土墙外观、喷射混凝土抗压、压力钢管防腐涂层厚度等检测,并完成了相关检测报告。

2.检测相关技术法规、标准文件管理情况

我室及时跟踪各行业信息,收集各类标准更新的消息,今年完成规范标准时效性确认报告18本,并报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进行变更审批,同时在公司内标准更新的信息,完成了试验规程规范更新的宣贯工作。今年更新的规程规范是《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GB/T 18736-2017、《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一册 土建工程》JTG F80/1-2017、《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 1596-2017、《土工布及其有关产品宽条拉伸试验》GB/T 15788-2017、《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T 1499.1-2017、《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T 1499.2-2018、《冷轧带肋钢筋》GB/T 13788-2017、《水泥化学分析方法》GB/T 176-2017、《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DL/T 5150-2017、《粉煤灰试验规程》DL/T 5532-2017、《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硅酸盐水泥》GB/T 200-2017、《土工合成材料短纤针刺非织造土工布》GB/T 17638-2017、《烧结普通砖》GB/T 5101-2017、《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 18046-2017、《喷射混凝土用速凝剂》GB/T 35159-2017、《道路基层用缓凝硅酸盐水泥》GB/T 35162-2017、《道路硅酸盐水泥》GB/T 13693-2017、《金属洛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A、B、C、D、E、F、G、H、K、N、T标尺)》GB/T 230.1-2018的变更宣贯工作。

3.设备使用维护保养情况

我室检测所有人员在试验检测工作中,能够做到工完场清,设备使用后,及时清理检测产生的废弃物,保证试验设备干净,保持试验检测环境卫生整洁。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设备异常情况,及时停止使用,进行报修。

4.工地试验室现场巡查情况

今年我室人员分别去鄂北8标、鄂北9标、鄂北11标、枣潜5标、枣潜6标、永定项目部、纳达项目部,协助现场试验室迎接上级检查、对现场资料进行检查、整理,完成整改,并为现场发生的问题做技术指导。

5.比对试验活动情况

6月份参加了由湖北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协会组织的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横向最大峰拉力、最大峰时延伸率两个参数的比对试验,结果满意。

7月份参加了由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工程质量监督局组织的水泥比对试验,参数有标准稠度、凝结时间、安定性、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安定性,目前结果还未公示。

9月份,由公司组织工地试验室参加了水泥比对试验,参数有标准稠度、凝结时间、安定性、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安定性。参加比对试验的13家试验室中,总体评价为“满意”等次的7家,占53.8%;总体评价为“有问题”等次的3家,占23.1%;总体评价为“不满意”等次的3家,占23.1%。不满意的试验室要求进行整改。此次比对试验提高了工地试验室检测技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6.计量认证参数扩项工作

上半年参与完成计量认证参数扩项工作,完成了所有参数的模拟报告并熟悉了新购设备的操作规程,在现场考核过程中,我试验室顺利通过了专家的考核,保证了计量认证参数扩项工作的顺利通过。

7.参与资质申报情况

我室参与公司资质升级、扩项申报工作,为申报提供相关的资料积极准备。

8.培训工作情况

为提高我室检测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我室对于更新的检测规范及时进行培训及宣贯,并定期开展试验考核工作,以提高试验人员的检测能力,保障我室的业务水平。

二、xxxx年工作规划

    1.工作目标

1)保质保量完成全年的内、外部委托的各项试验检测工作。

2)负责完成各项委托检测及检测报告档案管理工作。

3)定期组织开展试验人员检测技术培训。

4)完成各行业试验规程、规范识别及更新。

5)组织开展公司所属工地试验室能力比对活动。

6)配合完成公司资质升级工作。

7)参与组织开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试验和应用研究工作。

8)配合完成各工地试验室试验检测规划、建设方案和重要检测报告的审查和技术指导。

9)保障无顾客投诉,对各类试验检测委托产生的问题举报或投诉的受理及处理率达到100%。

10)争创公司年度试验管理先进集体。

    2.工作重点

1)按委托方要求及时完成各类委托检测工作,按相关标准完成各类检测记录表格,减少记录、降低报告的差错率。

2)做好申报资质相关工作,重点是试验检测模拟报告的出具,保证正确性及完整性。提前做好样品的制备,保证试验检测人员能够熟练操作,顺利通过现场考核。

3)认真策划组织各工地试验室能力比对试验,要保证覆盖率100%,以达到提高工地试验室检测水平的目的。

4)努力提高检测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以人员培训为手段,并实施考核来检查效果。

5)开展试验检测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应用,保证按期完成五公司技术中心下达的技术任务。

3.主要措施

1)扎扎实实搞好试验检测委托工作。

一是要做到分工具体,任务明确,责任明确,工作流程清晰,让每个人对自己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出现工作推诿,造成工作的延误。二是严格执行复核制度,试验检测工作是科学、严谨的,来不得半点马虎,通过认真的复核,可以大大减少数据的错误率,绝不能流行形式,只要每个人都严肃对待复核工作,就能达到减少报告错误率的目标。三是提高检测人员业务能力,只有提高了自身业务素质,才能更全面地履行岗位职责。

2)全力配合完成资质升级工作。

资质申报是公司重点关注的大事。我室必须全力配合实施。一是做好试验检测相关模拟报告,二是充分准备规划现场考核需要的试验检测参数的样品及人员实际操作,以避免出现差错,影响最终审核结果。

3)组织工地试验室能力比对工作。

全面部署制定详细的工地试验室能力验证比对方案,依据方案逐步实施,完成比对试验后,进行总结,对结果不满意的试验室给予技术指导,并整改通报,让其它各工地试验室吸取教训,避免再出现类似问题,以达到提高公司各工地试验室试验检测技术水平的目的。

4)提升检测人员专业技术水平。

一是制定检测人员培训计划,培训计划中明确检测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及培训对象。二是依据培训计划编写培训实施方案,明年重点培训对象是新入职人员,使新人能尽快服务于工地试验室。三是培训后进行人员考核,通过考核来评价培训效果。通过培训来提高检测人员专业技术水平。

5)着力在新技术、新工艺推广运用方面有所突破。

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要想企业有好的发展就必须要创新,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为企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作出努力,我室将积极组织开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试验和应用研究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

1.试验检测设备陈旧老化。

公司目前设备多数年限已久,设备陈旧老化,检测设备数量不足,已不能满足试验检测任务的,需更新设备,并增加适当的检测设备,才能使检测工作保质保量。

2.检测人员业务能力较低。

中心试验室现有试验检测人员专业水平较低,需要加强培训,提高人员业务水平。

检测培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生物制药;任务引领;教学设计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最近几年致力于课程教学改革,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形式努力改善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切合度,使学生能体面就业。“任务引领”教学法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手段,在职业院校中多有实践[1],它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现了“教、学、做”的一体化。“任务引领”的教学方法在生物制药类课程中的应用报道并不多见,本文根据作者多年从事课程教学工作的经验,借鉴了相关专家的教学设计理念[2],以项目为教学载体,通过任务引领的方式对课程教学单元进行了设计,并对学生的实训效果进行了针对性的考核。

1.项目描述。本项目选取企业典型生产案例,以某多肽类抗生素的发酵作为项目教学载体,在发酵过程中检测、分析并判断是否存在杂菌污染。本教学单元共计4课时180分钟,拟分解成三个工作任务:观察发酵液的物理性状;运用显微镜镜检技术观察记录菌体细胞的形态特点;使用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将发酵液中的微生物分离并培养成单菌落,通过解决以上三个工作任务,学习全面分析判断本次发酵过程是否存在杂菌污染。

2.教学能力目标设计。①能通过肉眼和相关生物传感器检测发酵液的物理性状是否发生变化;②能利用无菌操作技术获取发酵液样品,能运用显微镜镜检技术分析发酵液中微生物的形态特点,并按照要求如实正确记录观察结果。③能运用微生物分离技术将发酵液中的微生物分离成单菌落,并按照要求正确记录菌落的形态特征。④结合以上检测结果,能全面判断本次发酵是否存在污染,并能分析造成污染的原因。

3.教学组织与管理。按照学生序号将全班30名学生以2人为一组,分成15个小组,每组设立组长一名,由组长负责考勤、评价等,组长根据工作表现可以替换;将该教学单元分成发酵液物理性状检测、显微镜检测、单菌落观察三个任务,其中任务一发酵液物理性状检测主要在发酵实训室进行,任务二显微镜检测主要在显微镜实训室进行;任务三单菌落观察主要在无菌操作实训室进行,保证每个小组一台超净工作台。由于三个任务之间没有必然的先后顺序,可以采取每5个小组分别进行其中一个项目,完成后各自轮换。

4.教学过程设计。本单元的教学过程共4课时计180分钟,分成7个阶段。其中第3个阶段为任务的实施阶段,包含了平行的三个任务。①任务导入(40分钟):要求学生能理解发酵过程污染检测的重要性,掌握检测的几种基本方法,此块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并做好相关PPT,上课时以小组形式上台发言、讨论;教师结合学生讨论情况,补充完善相关内容,细分具体的工作任务。②任务书发放(10分钟):将工作任务以书面形式确定下来,任务书中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操作步骤;组织学生按照顺序领受工作任务;此阶段耗时10分钟。③任务一“发酵液物理性质的检测”的实施(20分钟):要求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能掌握正常发酵液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粘稠度、PH、溶氧等)的分析和判断的方法,能掌握无菌取样的技术,通过任务一的实施,能区分正常发酵与异常发酵的不同;教师具体讲解发酵液的物理性质,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参数的分析,示范如何进行正确的无菌取样操作。④任务二“微生物镜检”的实施(35分钟):要求学生熟练使用显微镜,掌握正常发酵菌种的形态特点,能在微观状态下记录并区分不同的微生物形态特征;教师讲解正常发酵菌种的细胞形态特点,示范如何镜检微生物。⑤任务三“单菌落培养与观察”的实施(40分钟):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分离和培养的技术要点,能将发酵液中的不同微生物分离成单菌落,并能如实记录并区分不同菌落的形态特征;教师讲解正常发酵菌种的菌落形态,示范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⑥过程评价(15分钟):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每个小组的组长能按照(六)评价方案中的具体要求进行正确打分,小组成员如果对打分有疑问可当场提出异议并要求教师仲裁;教师分派组长评分任务,巡视任务实施现场,并解答学生疑问,做好仲裁工作。⑦分析、总结(20分钟):要求学生对任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完善相关操作技术,同时分析污染的原因,对项目实施的情况进行总结;教师根据学生项目完成质量做总结,尤其点出存在的问题和注意的事项。

5.实训效果评价方案设计。①学生实训总成绩的构成:学生实训效果的评价通过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进行体现,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在平时实训时对操作技能进行考核;总结性评价主要放在期末,对实训时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考核。这其中总结性评价得分占总成绩的30%;过程性评价得分占总成绩的70%,主要通过实训技能操作评价表进行量化考核。②技能操作评价表:为便于对各小组成员在实训过程中的表现进行量化评价,现以实训子项目“发酵污染的检测与判断”为例制定了技能操作评价表,表中共包含了三个方面:学生实训态度、实训过程、实训报告,其中实训过程和实训报告合计100分,实训态度作为本次实训过程的减分项计入每个子项目成绩中,而且可累积扣分。

6.单元设计的教学效果。根据上述单元设计进行教学实践发现,学生的实训态度大为改观,以往实训中存在的“忘”带白大褂、玩手机、冷眼旁观的现象几乎不再出现了;对实训过程和操作要求更为清楚,能在课上积极向老师提问,有自己的主观判断能力;团队合作的意识明显增强,责任心大为提高;实训操作更加认真,对“分数”斤斤计较,有的学生为了获得高分,情愿课后留在实训室重复实训操作。

课程教学单元设计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的现场教学有着指导性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实训的程度等几个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作者通过与企业工程师合作精心安排课程单元教学内容,编排设计单元教学方案,使学生能够充分融入到课程的学习中去,尽心尽力完成实训任务,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爱武.“任务引领教学法”的实践[J].职业技术,2012,5(141):43-44.

[2]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检测培训总结范文7

关键词:检测机构;人才建设;方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生产技术飞速发展、市场竞争的范围、程度迅速扩大。人才竞争成为经济竞争的主体。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曾说“国家的兴盛在于人,国家的灭亡亦在于人,古圣先贤,早有明训;回顾历史,可谓丝毫不爽。经营事业的成败,不容讳言,与治国同一道理,在于人事安排是否合宜。”对检测机构而言,“人员贯穿于质量体系的各个要素,人员是最宝贵的资源”,如果只有先进的设备、完善的管理体系而没有人才,那么检测机构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入世后,国内外贸易日益频繁,为我国的检测机构提供了广阔的检测市场。这对检验检测机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检测机构的发展,检验市场的扩大、业务量的增加都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检验能力和工作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并在这种冲击下保持、甚至发展自己的实力,人才问题成为关系检测机构发展的关键,检测机构要本着“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组织应当根据战略规划和目标,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工作系统、激励机制、员工培训与教育体系,以发挥和调动员工的潜能,并营造充分发挥员工能力的良好环境”的方针,坚持引进高科技人才,留住骨干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培养未来人才,实现国家质检总局“人才强检”的战略目标。

众所周知,技术人才短缺及人员年龄结构偏老是检测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技术人员“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质量方针的实现”,检测机构如何应对这一局面,已成为近年来大家探讨、研究的问题。如宁夏检测机构目前状况就是年轻人少,学科带头人少。经统计,宁夏检测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年龄、学历、专业、职称等方面的结构均不太合理。因此,针对这些现存问题,如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做到人适其事、事得其人、人才辈出的局面,是检测机构的当务之急。

一、发现人才

人才是任何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要求和决定力量。发现人才的前提在于检测机构最高领导者要有科学人才管理观念。这种人才观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二是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三是德才兼备是人才的基本标准;四是识才、育才、用才、留才是领导者的主要职责。领导者给各类人员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创造良好人才成长环境。这样才能识别有用之才,了解人才特点,挖掘、发现有用之才。管理者应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可采取选拔与竞聘相结合,以竞聘为主的人才选拔机制,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

二、培养人才

根据ISO/IEC17025第5.2.2款要求“实验室管理层应制订实验室人员的教育、培训和技能目标。应有确定培训需求和提供人员培训的政策和程序。培训计划应与实验室当前和预期的任务相适应”。管理理念的发展、产品的日益多样化和标准、检验方法的迅速更新,都要求检测机构各类人员不断学习。检测机构应尽可能地给各类人员提供适当的培训条件和机会,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进行管理理论、质量意识、职业道德和检测技术等方面的再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检测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科学素养。逐步建立并完善正常的人员培训制度,从整体上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1.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岗位培训及现有人员素质培训,要特别注意在岗人员整体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可通过在岗进修或请相关专家进行集中培训等方式,提高现有人员的理论知识及业务水平。

2.选拔一批富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年富力强,具有相当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人才充实到检测机构的管理岗位。让他们革新观念、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推动检测机构发展。

3.选派优秀技术骨干到技术力量强、检验水平高的技术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专向培养,培养专业领域带头人。

4.鼓励多参加行业学术会议及横向的参观学习,及时掌握新理论、新标准、新方法,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

5.各专业检验室内部也要定期组织各种检验技术研讨,不断提升专业检验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素质。明确岗位职责,因事设岗,因岗设人,并定期对各类人员的能力进行评价,达不到考核标准的,应予以辞退。

检测培训总结范文8

【摘要】 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新形势下的公共卫生人才,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应急的素质,探讨和实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基层疾控人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水平。

【关键词】 公共卫生;应急;人才培养;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621-0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影响人群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我国现阶段国情而言,处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一线的基层应急处置人才能力的提高,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因此,很有必要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人才队伍。2010年通过实施《宾阳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人才培养》项目,努力探索和实践我国基层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

1 宾阳县疾控人力资源现状、特点与知识需求

1.1 人力资源现状:2007年12月,因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两项体制改革,宾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原来的卫生防疫站基础上组建而成, 至2010年,中心核定编制为80人,在编职工8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6人,占职工总数的93.83%;工勤人员5人,占职工总数的6.17%。年龄结构为:55岁以上2人,占2.47%;45-54岁14人,占17.28%;35-44岁52人,占64.20%;30-34岁13人,占16.05%,无29岁以下人员。专业技术人才平均年龄为41岁。学历结构为:本科学历10人(全部为医疗卫生专业),占人员总数的12.35%;大专学历47人,占58.02%,中专学历的18人,占22.22%,高中及以下学历6人,占7.41%。职称结构为:高级职称4人,占人员总数4.94%;中级职称32人,占39.51%;初级职称30人,占37.04%;其它无职称的人员15人,占18.52%。

1.2 基层在职人员的特点:2010年宾阳县中心在职人员有四大特点,一是年龄偏大,专业技术人才平均年龄达41岁;二是高学历人员所占比例较少,多为中专或专科学历,甚至无正规学历;三是因受自身专业基础知识和单位条件限制,没有条件接受继续医学教育跟踪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知识与技能难以得到充实和更新;四是专业技术知识面窄,实践操作技能低,无法适应新的疾病控制工作职能,无法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需要,应急人才综合素质亟待提高[2]。

1.3 在职职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的需求:经对全中心在职人员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培训的形式上,85.53%(65/76)的职工希望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短期培训班或到兄弟单位参观学习;47.37%(36/76)希望到上级部门跟班学习,其中实验室人员8人(占实验室人员总数的80%);94.74%(72/76)希望聘请专家到本单位上课;在培训的内容上,71.05%(54/76)的职工希望系统培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报告要求、监测资料的分析与利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资料的分析、实验室采样检测,防控措施效果评价,调查报告的撰写、信息的交流与沟通技术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相关知识与技能。

2 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人才培养的实践和做法

2.1 派出业务骨干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培训,接受当前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知识新要求、新方法。

考虑到该类的培训配给县级参加人员的名额的有限性、培训知识的前瞻性、培训内容的独立性,主要选派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业务骨干参加,共派出18名25人次参加该类培训。要求培训回单位来后,1周内于科室内对科员进行培训,2周内于举办全员培训,使全体职工能够及时掌握当前全国、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新的要求、新方法,使参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人员应急处置理念、技术得到更新。

2.2 派出实验室人员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跟班学习,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

充分分析本中心所用的实验室仪器设备与上级业务指导部门的相近性,依托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培训师资力量,选派5名(占50%)实验室业务技术骨干分期分批到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跟班学习15天,分别学习先进仪器设备的维护与校对、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常见毒物的检测、实验室采样试剂的配制等知识。要求学成回单位后,于本科室内进行带班培训,其他实验室技术人员全面掌握所学内容。

2.3 利用本单位的师资,开展中心内部全员培训,扎实基础知识。

认真分析中心的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充分发挥各学科带头人的作用,组织开展各学科基础知识的培训,内容包括艾滋病、结核病、免疫规划等疾病预防控制知识,以全面提高全体职工专业知识水平;其次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法律规范、技术规范知识的培训,使全体职工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事件相关信息的报告范围、内容、时限等基本知识有所了解或进一步的熟练掌握。

2.4 聘请上级专家到本单位授课

2.4.1 开展专题培训 分别聘请区、市两级各1名专家到中心授课,所聘请的两名专家不仅有丰富现场应急处置实践经验,而且均熟悉全市、全区、宾阳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特点以及宾阳县应急处置工作开展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专家通过典型的案例,亲身的经历,全面讲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流程各环节的知识点,关键点,并用图片形象反映当时事件的场景及处置情况,使所有的学员如临现场,参与其中。同时通过听取专家对本县应急处置事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基本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报告、监测资料的分析与利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测与预警、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实验室采样检测,调查资料收集、分析,现场防控措施的落实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

2.4.2 开展应急处置模拟演练 以人禽流感应急处置为背景开展应急处置模拟演练,演练流程包括事件接报、应急前工作的准备、应急方案预案的制定、现场处置、实验室采样检测、资料的分析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等。演练方案的编写首先由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管理者起稿,交由中心专家成员讨论核定,然后根据聘请的专家审核后提出的建议,进一步对方案进行修改,并作预演后确定。演练严格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范处置要求开展,演练完毕由聘请的专家进行点评。通过方案的制订、修改,预演、正式演练、点评等一系列的环节,进一步加深应急处置人员全面的领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报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实验室采样检测,调查资料收集、分析,现场防控措施的落实,调查报告的撰写等应急处置技能与技巧。

3 培训效果

3.1 使中心所有职工基本掌握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要求。考核结果表明:培训前该类知识答题正确率为59.21%(45/76),培训后答题正确率达89.47%(68/76),培训后答题正确率较培训前提高了51.11%,明显高于培训前。

3.2 制订或完善了本辖区内重点、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30种,类别包括水污染应急预案、核事故应急预案、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不明原因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流感、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麻疹、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水痘等,预案体系完整率达90%以上,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提供了技术保障。

3.3 传染病疫情的监测、分析能力得到提高。首次开展对本县重点防控的传染病,如:艾滋病、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季节性流感、流行性腮腺炎进行趋势分析或专题分析,并及时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提供防控决策依据。

3.4 实验室检测人员病原微生物检验检测能力明显提高。在2010年从业人员健康体检标本中检出沙门氏菌4株,在食品安全风险样品检测中检出沙门氏菌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副溶血性弧菌2株、阪崎肠杆菌1株,这是近10年来在该项工作的开展中首次检出致病微生物。

3.5 应急处置人员对事件应急处置调查报告书写的意识及水平得到提高。能及时从不同角度提出处置报告,如流调人员的调查报告,检验人员的检测报告,消毒人员的疫点终未消毒情况报告、疫情报告人员的疫情分析报告等。

3.6 应急处置人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敏感性得到加强,及时处置事件相关信息意识加强,事件规范处置指数得到提高。2010年共接到或监测到突发公共卫生相关事件90起,经及时规范处理,仅11起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事件发生数较2009年(39起)下降71.80%,无特大、重大、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事件规范处置指数较2009年提高23.61%。

4建议

应急处置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多层次、广适应性、全方位性的应急人才队伍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培养和造就有中国科特色应急处置人才是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治本之策[3]。因此应建议各级政府、业务部门的领导要高度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人才培养工作,完善应急培训体系,加大人才培训专项经费的投入,采取派出学习,参加部级专家举办的培训、专题研讨,到兄弟单位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经验交流,聘请专家授课或到现场指导等灵活多样的有目的、有针对性、系统全面的培训模式;同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人员要加强自身工作能力的提高,采取自学方式,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及技术水平,有效的服务于群众。

参考文献

[1] 王重建,向洁,柳东如,等.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5):2455-2457.

检测培训总结范文9

【关键词】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管理;探究

中图分类号: TU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概述

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在建筑工程中是主要承担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单位,科学、高效的检测将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质量,能够从根本上保证人们生活或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做好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会从根本上保证检测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样品的管理、试验数据的管理、报告单的管理。其他必须的辅助功能有:工程管理、员工管理、试验设备管理、财务管理和数据安全性管理。

2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科学管理方法探究

2.1 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需要做好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档案管理工作

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工作人员培训和档案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科学规定人员培训、考核和技术档案管理要求,以提高全实验室人员职业道德、技术素质和业务能力,保证检测工作质量。培训的范围主要包括实验室内与质量活动有关人员的。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工作人员培训和档案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员培训。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化知识,质量监督和管理,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检测专业知识,化学安全和防护、救护知识,新标准宣贯学习,新理论、新技术、计算机、外语等基础知识。实验室人员的操作技能培训主要包括样品制备、检测仪器设备的使用及维护、标准物质的使用、各检测项目测试方法及操技能作等.培训方法有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和岗前培训两种形式,一是提倡实验室内部以老带新、二是参加外部机构组织的各种培训班。培训人员的申请、审批、记录各科室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和人员变动情况,上报培训需求,由总工室汇总后交质量负责人编制年度(或临时)培训计划;培训计划经实验室主任批准后由总工室组织实施;参加培训人员于培训结束后应及时填写《员工培训成绩登记表》,经科室主任和实验室主任签署意见后,交办公室归档;(2)工作人员业务考核。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年度考核由实验室主任主持,实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核办法,考核结果作为职工评定晋升技术职称、聘任职务以及年度奖惩的依据。 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检测项目持证上岗考核,工作人员积极参加上级有关部门和实验室组织的各类检测项目持证上岗考核,所有检测岗位必须经考核合格、持证上岗。上岗证由实验室统一制作,内容包括姓名、性别、所在科室、上岗项目(或岗位)等,并加盖实验室公章。上岗项目为经考核合格、当前实际承担的检测项目。实验室上岗证发放情况应留下记录,考核合格证书及上岗证的复印件应进入各人技术业绩档案;(3)技术人员业绩档案记录和管理。实验室为每位业务人员建立技术业绩档案,定期收集有关记录,保证技术业绩档案的完整、有效、保密。技术业绩档案实行动态管理,人员相关情况发生变化时,技术业绩档案应及时有所反映。技术业绩档案由办公室保管,技术业绩档案查阅实行审批制度,经实验室主任批准方可查阅。

2.2 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需要做好管理评审工作

建筑材料检测实验管理评审的目的是对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进行评审,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体系,确保质量方针和目标的实现并满足客户的要求。建筑材料检测实验管理评审每年不少于一次。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可增加管理评审频次,组织临时管理评审:(1)机构发生变动、资源和体制发生重大变化时;(2)发生重大质量事故、客户对检测质量的投诉连续发生时;(3)法律、法规、认可标准发生重大修改时;(4)管理体系不能有效运行、内部审核中发现严重不符合时。建筑材料检测实验管理评审的内容主要包括:评审目的、依据和内容、参加评审人员、评审时间安排、有关评审准备工作要求等。建筑材料检测实验评审会议前3天由质量负责人根据评审输入的要求,组织收集评审资料,并将有关评审文件发至参加评审人员。评审会议由实验室主任主持,一般要求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参加,不定期评审由组织者决定参加人员。参加评审人员应进行适当分工,评审方式为召开评审会议和查阅有关资料,按评审计划及评审内容逐项评审,展开分析、讨论并对管理体系的适应性、有效性作出评价,确定改进目标,对存在或潜在的不符合项提出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确定责任人和完成期限。评审组应对评审情况进行记录,并对评审内容做出评价,由质量负责人编制评审报告。 评审结束后,质量负责人根据需修正和调整的内容,指定相关科室或人员按程序进行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修订,负责落实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确保在约定的时间内实施,并对其有效性和适应性进行验证。评审结果应输入本实验室策划系统,作为制定下半年度工作目的、目标和活动计划的依据之一。

2.3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需做好实验室科学管理程序的制定工作

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管理程序制定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实验室内务管理,保证实验室环境条件和设施便于检测工作正常运行,并符合有关安全、健康、环保的要求。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管理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验室内务管理。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经常打扫、整理实验室,保持地面、桌面、仪器设备表面的整洁和各种仪器、设备、器皿的有序放置。实验操作时,应着工作服。实验室内严禁吸烟,不准放置与实验无关的杂物,不得进行与实验无关的活动。实验室内应配备相应的消防设施且布局合理、取用方便,各检测科室负责水、电、气、暖、消防器材等各种设施的日常性检查,实验后及时切断设备的水、电、气源。下班前应检查实验室门窗是否关闭。外来人员不得擅自进入实验室,确因工作需要应经实验室主任批准由本实验室人员陪同方可进入。为保证实验室相邻区域之间不产生不利影响,实验室布局上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对检测场所有进行修理、改造、装饰等要求时,由各检测科室提出相应方案,经技术负责人审核、实验室主任批准后,由行政科组织施工,检测业务科室做好协助工作;(2)检测实验室危险品需做好管理。实验室的危险品的申购、领用按程序和规程执行。各检测科室应对领用的危险品指定专人妥善保管。 危险品试剂不能放在敞开式实验架上,应置于隔离室或隔离柜内。剧必须保存于保险柜内,两人共管。保管人员要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各级各类检验人员要熟悉危险物品的种类,使用操作方法及保管贮存措施,熟悉各种意外伤害的处理和中毒解救措施,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和蔓延。

3 结语

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科学高效的管理能够保证建材检测的科学性、高效性和可靠性,充分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本文对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的管理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通过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保证人们居住和工作的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等。

【参考文献】

[1]李小娟,王建军.潘力伟建筑材料放射性检测及控制管理对策[J].天津建设科技,2009

[2]张华夏,陈超核,陈奕柏.建筑材料检测数据处理系统的建立[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