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中药鉴定技术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4-03 09:47:04

中药鉴定技术论文

中药鉴定技术论文范文1

[关键词] 分子生药学;教学方法;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 R9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2(b)-0137-02

Investig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of molecular pharmacognosy

WANG Lili DAI Liping CHEN Suiqing

Pharmacognostic Research Office, School of Pharmacy, He'n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08, China

[Abstract] Molecular pharmacognosy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which involves multidisciplinary subjects. Molecular pharmacognosy requires students to possess the professional basis of pharmacognosy, 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 and other courses, also involves some new techniques and methods. Therefore,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teach.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use of variety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curriculum bases on the features of molecular pharmacognosy,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molecular pharmacognos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of molecular pharmacognosy and serve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jor students through molecular pharmacognosy.

[Key words] Molecular pharmacognosy; Teaching method; Theoretical teaching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DNA分子标记技术正在广泛应用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促使了大批交叉学科和新型学科地产生。1995年,黄璐琦在《展望分子生物技术在生药学中的应用》[1]中首先提出“分子生药学(molecular pharmacognosy)”这一概念,分子生物学技术与生药学的相互渗透和发展促使了分子生药学的产生。分子生药学主要研究内容为种质资源鉴定和评价、濒危药用植物保护、生药的分子鉴定、道地药材形成机制等,从分子水平对生药的遗传背景进行鉴别研究,克服了传统鉴别方法的不足,因此迅速得到了专家学者的认可[2],特别是《中国药典》(2010版)中已经收载了蕲蛇和乌梢蛇的聚合酶链式(PCR)鉴别方法[3]。2008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了由黄璐琦和肖培根主编的《分子生药学》,随后《分子生药学》进入本科生教材系列,我院亦对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学生开展了《分子生药学》的教学工作。笔者通过对《分子生药学》教材进行认真钻研,从教法上进行了摸索和探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突出重点内容,主次分明

分子生药学讲授的内容为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药的分类与鉴定、栽培与保护及有效成分生产所需掌握的技能。根据教学安排,本课程共设置54个学时,全部为理论教学,在每个章节的课时安排上,笔者对基础理论、方法与技术、药用植物的种植资源、道地药材和生药的鉴定等章节做了重点讲述,突出分子生药学的基本概念,同时对本学科的研究重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介绍。例如在生药的分子鉴定一节中,生药DNA分子遗传标记鉴定是指通过比较生药间DNA分子遗传多样性差异来鉴别生药基源,确定其学名的方法,因此,选择适当的DNA分子遗传标记,能够在属、种、亚种、居群或个体水平上对研究对象进行准确地鉴别。在给学生讲解的过程中,需要用具体的药材来阐明不同种属的药物间在分子水平的差异。以人参为例,通过随机多态性(RAPD)分析,人参、西洋参、竹节参能够产生不同的RAPD指纹图谱,从而达到分子鉴定的目的[4]。应用PCR直接测序技术对山药以及其他三种地方常用伪品广山药、土山药、方山药的18S rRNA进行序列测定发现,山药与广山药的序列完全相同,而与土山药和方山药的同源性较低,证明DNA测序技术可以成为山药基源鉴定的有效方法[5]。通过理论及鉴别实例地讲述,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能够使理论应用到实际鉴别工作中,而且使其对本学科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也有了进一步地了解。这种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提高学习效率

2.1 利用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

利用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增强理论课的趣味性,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分子生药鉴定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药的科学,是通过研究生物大分子核酸、基因组的结构及功能等来阐明各种生药的真伪优劣。生药有效成分多来源于次生代谢,不同种类的植物由于遗传特性的不同,合成与积累次生代谢产物的种类及量可能存在着很大差异,从分子水平上寻找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多媒体课件既具有文字、图像、动画等视觉信息,也具有多媒体音响的声音信息,这些多重感官刺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给学生推荐一些专业网站,例如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re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http://ncbi.nlm.nih.gov)、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The 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 database,EMBL,ebi.ac.uk)、日本国立遗传学研究所(DNA database of Japan,DDBJ,ddbj.nig.ac.jp)等网站,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本专业最前沿的研究和技术,开阔学生的视野。

2.2 在分子生药学教学中结合新手段、新技术

结合新手段、新技术等应用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突出该学科的优越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野生与栽培药材的鉴别,利用传统的鉴别方法极为困难,但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药材的栽培品与野生品进行遗传背景、种间亲缘关系的探讨,对于了解生药变异的实质有重要的意义。以天麻的鉴别为例,由于野生天麻的资源稀少,近年来已有大面积的栽培,采用RAPD技术对野生天麻和三种人工种植的天麻进行DNA指纹图谱的鉴别发现其RAPD指纹图谱存在差异,提示可以利用各个样品之间遗传差异的大小,进行野生和栽培天麻分子水平的鉴别[6]。

2.3 鼓励学生查阅文献

鼓励学生查阅本学科最新的文献报道,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由教师拟定主题,每个月举行一期讨论会,根据主题,查阅文献之后写出综述,在全班同学中间展开学习讨论,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写作能力。

3 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地探讨

分子生药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DNA分子鉴定技术对中药的鉴别尚处于理论摸索阶段,目前对大宗药材的鉴别还是依靠来源、性状、理化和化学的方法,分子鉴别由于仪器和试剂价格较高、操作比较复杂、对实验室条件要求较高等因素,尚难普及推广。其次,任何一门新学科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都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阶段。由于课时的限制,加上分子生物学技术大多操作复杂,成本较高,费时费力,很难给学生开展实验教学工作,学生对PCR扩增仪、电泳仪、DNA测序仪等仪器设备和常用试剂比较陌生,没有直接的感性认识,给理论知识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另外,教材中一些章节内容过多,基础概念和理论讲述不够准确,给教学和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例如《分子生药学》教材第五章珍稀濒危的药用植物,对于物种的概念和遗传多样性的描述过于笼统,而且涉及到植物分类学、生态学以及遗传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论知识过于庞杂。当然,分子生药学为新兴学科,尚未形成一整套自己的名词和概念,有待不断发展和完善。

分子生药学的授课是在中医药理论基础上学习生物技术的原理、手段及其在中药资源学和中药鉴定学中的应用,使学生拓宽知识领域,为从事中药的真伪鉴别、品种整理、质量评价和开发应用打下基础。结合分子生药学的特点及社会的专业需求,授课中应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和方法,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系统全面教学。分子生药学课程的设置是为推进素质教育,解决中药资源和中药鉴定突出问题;其培养目标是力求培养中药专业学生对中药品种和质量、安全等独立分析鉴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深刻领会中药质量评价的核心思想,了解制订规范化的中药质量标准以及寻找新药,实现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问题。为了达到该目标,需要在教学方法和理论以及实践等各方面取得不断完善和进步,让分子生药学课程真正地为提高中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服务。

[参考文献]

[1] 黄璐琦.展望分子生物技术在生药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1995, 20(11):643-645.

[2] 谢宗万.《分子生药学》评价[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3):261.

[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M].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4] 马小军,汪小全,孙省,等.野生人参 RAPD指纹的研究[J].药学学报,1999,34(4):312-314.

[5] 王东,白雁,陈志红.不同产地山药rDNA ITS区序列的比较[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54-55.

中药鉴定技术论文范文2

2004年1月5日,在全国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视察了“药品检测车”样车,并指示先在全国进行试点,然后再在基层药监系统逐步推广。

2004年3月1日,“药品检测车”项目论证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关总署、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等单位的8位专家对“药品检测车”项目进行论证并通过。

“药品检测车”是个什么样的项目?它对我国药品监管有何促进意义?它都包括哪些系统?……

为了对“药品检测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记者日前采访了“药品检测车”的项目负责人――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金少鸿副所长(以下简称“金所长”)。

《医药世界》:为什么会想到开发“药品检测车”?

金所长:为全面落实国务院部署的食品药品放心工程的实施,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3年初提出的“三抓一加强”指示精神,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一领导下,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牵头成立“农村基层用药的快速检查与打假工作协调组”,研究开发“药品检测车”,采用高科技检测手段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行为,用技术手段为行政执法提供依据;利用药品快速检测车的流动性将药品监督检验工作向农村基层地区延伸。

当前广大农村地区已成为药品制假售假和无证经营的重点地区,制售假劣药品的违法行为80%发生在广大农村地区,而且98%以上的药品使用单位也在农村;农村医疗机构数量多、规模小而且分散,大部分处于偏远地区,药品使用品种多、数量少、进货渠道多;而我国药品监督检验资源又比较匮乏,尤其是农村药品监督覆盖面小,打假手段更是落后于制假技术。

我们之所以开发“药品检测车”,是为了加大对农村用药的监管,加大对假劣药品的打击力度,提高药品市场监督的覆盖面。

《医药世界》:“药品检测车”都有哪些特点? 有什么特殊之处?

金所长:“药品检测车”采用了科学、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信息系统,操作简单快捷,能够快速、灵活、高效的识别假劣药品,鉴别一个药品大概需要1-30分钟,这非常适合农村基层和偏远地区药品监管工作的需要;“药品检测车”具备了强大的信息系统,实现了药品鉴别信息的共享;“药品检测车”采用了高科技无损伤红外检测技术,再配有光纤探头,不破坏样品即可对药品进行真伪识别,分析速度快,准确性高。这是“药品检测车”尤为特殊的一点。

《医药世界》:“药品检测车”内都设有哪些检测系统?

金所长:药品检测车中装载了《药品鉴别辅助信息系统》和《药品快速鉴别系统》。

《药品鉴别辅助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库管理功能,包括药品抽验不良记录数据库、撤消药品批准文号品种数据库、药品外观鉴别信息数据库、药品指纹信息数据库。

《药品快速鉴别系统》包含化学官能团快速鉴别法、薄层色谱快速鉴别法、近红外光谱快速鉴别法。

《医药世界》:《药品鉴别辅助系统》的各个数据库都包含哪些内容?起什么作用?

金所长:药品抽验不良记录数据库收集了2001年至今的国家和地方药监部门历次处罚假劣药品的记录,基层药品监督检验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可检索该数据库用于查询有不良记录的药品。

撤消文号品种数据库包含已经撤销文号或吊销许可证的品种信息,基层药品监督检验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检索该数据库用于查处已经明令禁止生产、销售的药品。

药品外观鉴别数据库包含所有批准的药品在申报注册时的外包装、说明书、企业现使用的外包装和说明书的图片及真伪识别的描述信息,可以直观地辅助基层药品监督检验人员快速鉴别药品。

药品指纹信息鉴别数据库包含各类化学药品的不同剂型的近红外图谱模型。将被检样品与建立的校正模型进行比较,可实现快速的定性定量分析。

针对药品市场监督工作的需要,2004年该数据库将扩增两个模块:已获得上市批准药品的批准文号数据库、已批准的药品说明书数据库。

《医药世界》:这些数据库是如何建立的?信息数据又如何更新?

金所长:药品抽验不良记录数据库、撤消药品批准文号品种数据库的信息采集更新,由地方药监部门定期填写信息,通过电子邮件、数据复制等方式报送;药品外观数据库的信息采集更新主要由企业通过登录中检索网站省略.cn上的药品外观采集栏目报送资料;药品指纹信息鉴别数据库的信息采集更新由中检所组织相关科研协作组定期将经过验证,新建立的近红外图谱模型输入数据库。采集更新的数据汇总后导入《药品鉴别辅助信息系统》数据总库,并定期将总库数据通过光盘复制传输到各个地方药监部门,地方药监部门直接更新本地数据库。

《医药世界》:目前数据库收集了多少数据?

金所长:《药品鉴别辅助信息系统》自2003年4月起,截至到2003年第三季度已收录11297条药品信息数据,开通130家制药企业的注册帐号,建立了数十种药品近红外图谱模型,“药品检测车”现已能对438种农村常用药品的828种制剂进行快速鉴别。但数据库的应用目前还处在试运行阶段。

《医药世界》:对于您所说的无损伤近红外检测技术系统,怎样用它来鉴别药品?

金所长:近红外鉴别系统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是判别药品的真伪,定量分析是判别药品的含量是否符合规定。在鉴别药品时,首先确定药品与其标示名称是否一致,再根据需要调用适当模型对药品的含量进行快速检测或判别药品是否为某特定企业的产品。

《医药世界》:都有哪些药品建立了近红外图谱模型?

金所长:WHO1999年-2002年统计的假药中,抗生素位居榜首,因此我们首先进行了抗生素类药物的建模研究,在抗生素类药物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由于化学结构相似,是最难分析鉴别的,我们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口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定性分析模型以及其中个别品种的定量分析模型。还有其它抗生素品种和一系列的化学药品正处于建模阶段。

《医药世界》:药品检测车中的快速鉴别系统能够鉴别中成药吗?

金所长:现在“药品检测车”的快速鉴别系统主要是用以鉴别化学药品,对于中成药,目前还未进行过研究,能否用该检测手段来判别,现在还不能下结论。

《医药世界》:“药品检测车”采用了先进的检测手段和信息技术,而它又在广大基层应用,基层药监人员能够熟练运用吗?对他们如何进行培训?

金所长:“药品检测车”主要是由基层药监部门的技术人员来操作,中检所负责省级药检所的技术培训,然后再由省级药检所培训地市级药检技术人员。现在湖北省药检所的技术人员正在中检所接受培训,第一台药品检测车将在湖北省投入使用,接下来是安徽、河南。

《医药世界》:国外有这种“药品检测车”的先例吗?

金所长:这种将车的流动性和现代信息技术、高科技无损伤检测技术相结合的药品快速检测车,在国际还属首创,“药品检测车”现已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中药鉴定技术论文范文3

从《神农本草经》所收载的365种药物中,其中不少药物从药名上就带有道地药材的色彩,如巴戟天、秦皮、吴茱萸、阿胶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道地药材的记载就更加明确,如在对麦冬的记载中,有“浙中来者甚良”,对薄荷的记载中,有“今人用药,多以苏州为胜”。“良”“胜”自然都是指药材的质量好。而在科学不够发达的古代,人们评价道地药材的质量只能是通过性状鉴定的方法,即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简单的方法。如宁夏的枸杞以粒大饱满、色红、肉厚、油润、籽少、味甜微苦等性状特征优于其他产地枸杞。又如根茎上含有的大量朱砂点是江苏茅山所产的道地药材茅苍术的重要质量指标。在对传统的道地药材如四大怀药、浙八味的性状鉴别中,老药工、药农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的时期,它对于道地药材的鉴定和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性状鉴定主要依靠鉴定者丰富的经验和感觉,这其中不可避免地带入了鉴定者的一些主观因素。由于每一个鉴定者的鉴别经验的差异,加上信息交流的限制,性状鉴定的准确性就不可能很高。

2显微鉴定的形成与发展

用显微鉴定的方法评价生药的质量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19世纪以后,显微镜的发明和生药解剖图谱的发表为生药的显微鉴别打下了物质基础。由于生药的各种组织形态均具有较稳定的显微特征,利用显微镜来观察生药的组织结构、细胞形状及内含物,可以成为生药品种鉴别和质量鉴定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弥补了性状鉴定的不足,尤其是在对破碎药材及粉碎后的药材的鉴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道地药材的显微鉴别特征也成为监测道地药材的质量、区分道地药材和非道地药材的一个重要依据。例如:道地药材茅苍术与北苍术相比,其横切面的显微特征表现为皮层中的油室直径大、数量多,一般其油室直径达450μm,而北苍术的油室直径约为270μm。再如,道地药材杭麦冬与其它麦冬相比,前者的块根横切面显示韧皮部束15~24个,与木质部束相间排列,而短葶山麦冬韧皮部束8~17个。作为道地药材的“味连”,其根茎横切面有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的石细胞,而“云连”的皮部及髓部均无石细胞。通过显微镜可明显观察到这些差异。很显然。显微鉴别为道地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了比较可靠的依据,使其鉴别标准更加客观,鉴别的准确度大大提高。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显微鉴别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目前,有些学者运用显微镜、计算机图形学及自动图像处理系统,实现了某些道地药材的显微刻划三维化。如四川中药研究所与重庆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合作建立了麦冬、附子、川贝等道地药材组织细胞计算机三维动态显示与立体鉴别系统,与攀枝花钢铁公司设计院合作完成了黄连、杜仲等道地药材所含无机成分的显微定位定量研究[1]。这显然为传统的显微鉴定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也为道地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技术依据。

3理化鉴别的迅速发展

在化学和分析化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开始关注药材中的活性成分,因而,19世纪后半叶起,开始以药材中的化学成分作为衡量药材质量的标准。这种方法很快运用到道地药材的质量评价中,如郭兰萍等[2]在研究中发现茅苍术道地药材的挥发油组成特征不同于非道地苍术,丁平等[3]发现阳春砂道地药材和与非道地药材挥发油组分含量差异显著。张重义、李萍等[4]对道地与非道地产区的金银花的质量作了比较,对绿原酸、总黄酮、环烯醚萜、常青藤、皂苷元、齐墩果酸等进行含量测定,并用SAS统计分析系统进行聚类分析。

20世纪60年代后,在对道地药材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时,现代的分析手段不断地被运用,色谱法和光谱法越来越多地被用于道地药材和非道地药材的对比研究,很多学者用化学指纹图谱对道地药材进行识别鉴定。高分辨率气相色谱(HRGC)、高效液相色谱(HPLC)、毛细管电泳色谱(HPCE)等已越来越广泛地进入到生药学的研究领域,成为生药质量评价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尤其是在对道地药材的鉴别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利用这些现代化分析手段,完成了部分道地药材的指纹图谱,如马英丽等[5]分别采用指纹图谱和模式识别的方法对大黄、三七、黄芪等药材的道地性进行了分析。这些现代化分析手段的应用,为道地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据。

4分子生物技术用于道地药材的质量评价

1995年,黄璐琦[6]首次提出了“分子生药学”的概念,引起了生药学界的强烈共鸣。2000年6月,《分子生药学》的正式出版,使原有的生药学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生药的质量鉴别方面也开创了一个新纪元。选用适当的DNA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在属、种、亚种居群或个体水平上对研究对象进行准确的鉴别。近年来,在PCR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机扩增的DNA多态性分析(RAPD),用于道地药村的鉴别,通过RAPD技术找出道地药材的DN段,对此进行测序,进而制备DNA探针来检测相应的药材,成为判断药材的道地性的一个便捷、准确的鉴别方法。而遗传物质DNA及初生和次生代谢过程中酶系统发生的变异,是道地药材鉴别的理论依据。陈永久等[7]利用的RAPD技术对冬虫夏草的研究为冬虫夏草的药材道地性研究提供了分子水平的支持依据,肖小河等[8]对姜黄的研究表明,RAPD技术可作为姜黄属药用植物的分类鉴定与道地性评价的新手段。魏玉清等[9]运用RAPD技术对宁夏枸杞展开研究和质量评价,从RAPD指纹图谱的分析中得出结论是:RAPD技术用于枸杞道地品种的确定及药材真伪的鉴别是有效的。据文献统计,至2003年,对重要的植物药的分子鉴定研究已完成了六十多个类别,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道地药材。

分子遗传标记技术的兴起和逐步成熟,在道地药材的质量评价方面充分显示了其不可比拟的优势,从基因水平上对药材进行研究,使道地药材的质量评价有了更为准确、可靠的依据,解决了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中不能阐述和表达的问题,是道地药材的质量评价上的重大突破。

综上所述。道地药材的质量评价始终是生药学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随着时代的进展,现代的分析技术和仪器被用于生药的鉴定,在道地药材的鉴定中,多种鉴别方法的综合运用,将会使鉴定结果的准确性越来越高。对于我国道地药材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推进。

【参考文献】

[1]肖小河,舒光明,方清茂,等.中药附子形态结构计算机三维重建与动态显示[J].中草药,1997,28(3):167.

[2]郭兰萍,刘俊英,吉利,等.茅苍术道地药材的挥发油组成特征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11):814.

[3]丁平,曾元儿,何智健,等.不同产地阳春砂挥发油气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4,39(6):418.

[4]张重义,李萍,李会军,等.道地与非道地产区金银花质量的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9):786.

中药鉴定技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分子生药学》;教学内容;教材

分子生药学是将生药学与分子生物学有机融合而成的新兴交叉学科,不仅继承了传统生药学的内容,更赋予生药学新的任务和挑战,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药用动植物的系统进化和鉴定、种质资源评价与保护、道地药材形成机制和活性成分合成与调控的一门学科[1]。199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士黄璐琦发表在《中国中药杂志》的《展望分子生物技术在生药学中的应用》一文中首次提到分子生药学的概念[2]。这个学科创新性地将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应用于中药研究中,是生药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具有显著的学科交叉属性。该学科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资源和中药鉴定等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目前,已有近30所高等院校针对本科或研究生开设了分子生药学课程及对应的实验课[3]。从2008年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分子生药学》出版[4],到2017年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分子生药学》[5]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分子生药学专论》出版[6],到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分子生药学》出版[7],再到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的编写,标志着分子生药学教育体系已经建成,分子生药学教学体系建设日渐完善[8]。开设此学科既为中药鉴定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综合知识解决在中药鉴定及中药资源研究上遇到的问题。2001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在全国领衔开设分子生药学本科课程[9],经过近二十年的教学实践,培养应用型人才,公开出版分子生药学配套教材3部,其中“十三五”规划教材两部。

1不同版本《分子生药学》整体结构内容对比

我国分子生药学二十多年来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变迁,虽然分子生药学理论研究起步晚,但是经过不断更新先进的理论知识,再加上不断补充前沿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分子生药学研究有了质的飞跃。《分子生药学》3个不同版本教材的编排目的和适用对象不同。2017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分子生药学专论》是针对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药制药和药学等专业的研究生所用。2017年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分子生药学》是针对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药制药和药学等专业的本科生所用。《分子生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绪论部分概述了分子生药学起源、含义、任务及学习方法等内容,具有整体导读作用。本书正文部分较其他两个版本而言更加凝练,介绍了分子生药学的基本原理、中药分子鉴定技术、中药活性成分生物合成与生长和道地药材形成的遗传机理四部分内容,将重点置于培养学生的分子鉴定技术理论基础和操作能力上。虽然全书内容较少,但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概括性,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分子生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绪论部分总结性地介绍了分子生药学的定义、形成与发展以及研究内容,并在章节末提出关于本学科发展前景的开放式讨论,为全书做了有深度的铺垫。正文部分将条理清楚的理论知识与简洁易懂的彩图相结合,图文并茂,详略有序。全书重点阐述中药分子鉴定、中药种质资源、中药资源功能基因组和中药资源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与调控。在此基础上拓展了药用植物生长、道地药材及其品质的形成机制以及中药活性成分的生物技术生产等内容。本书突出介绍通过获取中药DNA条形码序列对中药进行快速准确鉴别的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步骤,结合前沿理论研究案例及开放性的复习思考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子生药学学科内涵的理解并提高其分子鉴定技术操作水平。《分子生药学专论》(人民卫生出版社),概论部分分为5个小节,分别介绍了生药及其研究历史以及分子生药学的含义、形成背景、研究内容及任务,并在最后提出对本学科的几点展望,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正文内容包括分子生物学基础、药用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与应用、中药的分子鉴定、道地药材及品质形成机制、药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与系统生物学、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生产以及中药合成生物学的研究与应用,正文部分着重介绍中药分子鉴定以及道地药材形成机制,学生通过学习本书能够较好地掌握分子鉴定技术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方法。

2不同版本《分子生药学》

编排方式对比(见表1~2)《分子生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全书分为5个章节,包括1章绪论及4章正文内容。全书按照分章分节分点的布局方式进行编排,概括性较强,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学习重点。《分子生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全书分为8个章节,包括1章绪论及7章正文内容。除绪论外,每一章都下分多个小节,每个小节按照“学习目的—基础性名词—案例导入—正文”的结构编排,全书编排顺序富有逻辑性和层次感,清晰的框架让学生能够通过目录就快速抓住学习重点。每个章节后都附有复习讨论题,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分子生药学专论》(人民卫生出版社)全书分为9个章节,包括1章概论及8章正文内容。每一章节都下分多个小节,每小节内容又被细分为几大点,结构清晰,一目了然。每一章章首附有导读,导读部分通过对本章内容进行高度概括来指导学生迅速抓住重点并掌握其内在逻辑,起到了引导作用。

3不同版本《分子生药学》

内容体系对比(见表3)3种不同版本《分子生药学》教材基本都包括了分子生药学的含义、内容和任务,DNA、RNA和蛋白质的基本技术原理,中药分子鉴定的概念、研究方法、研究进展,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分子评价,中药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中的结构基因和调控基因,中药活性成分的体外培养和异源生产等内容。从3种不同版本《分子生药学》的内容体系中可发现,各个版本教材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黄璐琦院士提出现阶段《分子生药学》是以中药分子鉴定为基础、道地药材形成分子机制为特色、应用合成生物学生产活性成分为前沿,密切结合中药生产和科研实践,具有综合性与创新性结合、可读性与实用性统一的特色。

4对《分子生药学》教材的展望

4.1结合各个版本优势,增强结构的完整性

以上3个版本教材在编排上均具有突出优势,期望未来新版本的《分子生药学》教材能够结合以上各版本的优势,如分章分节分点作目录、章节前附导读以及案例、章节末附复习思考题等,进一步增强其结构的完整及严谨性。

4.2加快版本更新速度,确保内容的创新性

近年来,分子生药学已发展成为热门学科,具有一定的研究热度,因此,教材的更新速度应该紧跟其研究进度,结合最新研究,及时纠正原教材中的一些错误内容,并对新的研究成果进行补充,以确保教材内容的准确性和创新性。

4.3适当进行图文扩展,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传统的教材大多具有趣味性不够的弊病,纯粹的理论知识会让教材略显枯燥。因此,可适当插入一些图片及趣味性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图文并茂的内容也会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从而有利于其掌握所学知识。随着分子生物技术发展,分子生药学在现代中医药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也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体现。因此,应及时优化教材内容体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黄璐琦,肖培根,郭兰萍,等.分子生药学: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J].中国科学,2009,39(12):1101-1110.

[2]黄璐琦.展望分子生物技术在生药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1995(11):643-645.

[3]徐娇,欧小宏,肖承鸿,等.中医药院校开设分子生药学课程的现状与建议[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4):3-5.

[4]黄璐琦,肖培根.分子生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5]刘春生,袁媛.分子生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

[6]贾景明,刘春生.分子生药学专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7]袁媛,刘春生.分子生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8]黄璐琦.分子生药学栏目编者按[J].中国中药杂志,2017,42(2):203-204.

中药鉴定技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中药鉴定技术;体验式教学法;具体应用;教学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3-0049-02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道出了学习学问的真谛――实践出真知。中药鉴定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是中药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基础学科,学好本课程,能为学好中药调剂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制剂技术、制剂分析技术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课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体验式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使学生真正学好中药鉴定技术课程。

一、 提出体验式教学法的背景

1. 学科特点

中药鉴定技术课程是直观性与经验性比较强的学科。性状鉴定技术是主要的鉴定手段,而性状鉴定恰恰是中药传统经验鉴别的根本,因其简单、迅速、易行、经济而历久弥新。有经验的老药工正是凭着性状鉴定来掌控药材质量,故本草生药学家谢宗万先生提出“辨状论质”的中药理论,更是中药经验鉴别的精髓。因此,本学科的教学,最适合采用体验式教学法。

2. 中职学生特点

中职学生思维正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阶段,对于具体直观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喜爱探索,动手能力较强,体验式教学法符合学生的个性,更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3. 体验式教学法本身的特点

一般认为,体验式教学概念涉及的关键词为体验、实践、环境和经历。体验式教学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用亲身的经历去感知、理解、感悟、验证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的流程模式,可分为五个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本能需要和已有经验,为学生准备某个问题情境;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回忆,引导学生观察、查阅有关资料,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料;教师启发学生,由学生自己提出种种具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假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其解决问题的假设付诸实施,检验其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如果这个假设未被证实,教师指导学生重新构造一种新的假设,直到假设得以证实。也有人认为,体验式教学的流程是入境激情、对话移情、探究动情、实践纵情、评述析情。由体验式教学的概念和流程可以看出,该法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体验,教师主要起引导启发的作用。国家教育改革提倡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而体验式教学法能够很好地适应教育的发展,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二、实施体验式教学法的策略

对于中药鉴定技术课程而言,体验式教学法是广义的概念,其应用不仅在课内、课上,还要延伸至课外、课下;不仅局限在校内,更应拓展至校外山间田野、中药企业乃至药材市场。当然,师者的“身教重言教”对学生更具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力。

1. 在课上、课内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

运用体验式教学时,教师需要对课程精心准备与设计,并结合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学生讲课法等,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中药鉴定课时,应准备充足的药材“实物”供学生充分利用眼看、手摸、鼻闻、口尝等,体验每味药材的“脾性”。教师认为这是提高中职中药鉴定课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图文并茂的课件、抑扬顿挫的讲解都无法替代学生亲自感受药材的气与味、质地与表面特征等,恰恰是这些性状特点赋予了药材独特性。每味药材都会散发自己与众不同的“气息”(气与味),这是其内在成分的外在体现,是药材的“灵魂”,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如果不亲自接近它,就不能感受其间的区别。如果不是亲自闻闻肉桂药材,就不能体会其香气浓烈。如果不是亲自尝尝甘草药材,就不能感受其味甜而特殊,以及究竟“特殊”到什么程度。

多媒体教学有一定的优势,但单一使用该法,没有用手拿着药材来感受其特点更有生命力,更有深刻的体会。学生亲自用手摸药材能感知其表面光滑与粗糙,手捏药材能感知其软与硬,手掰药材能感知其易断与否等。在感受活动中,学生体会到每味药材独特的鉴别要点,而这正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如松贝药材的“怀中抱月”(描述其形状),三七药材的“铜皮铁骨”(描述其颜色及质地坚实),胡黄连药材的“八哥眼”(描述其断面)。这样,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来反馈验证理论内容,不仅能内化吸收,而且还能进一步拓展,并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头脑中进行“二次创作”。如防风药材书本记载:气特异,但在实践体验中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会总结出有股“奶油香味儿”。这样,这味药材气息就牢固地印在学生脑海中,变成自己的东西。同时,学生在感受药材时,教师需要加以引导、解惑,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2. 在课下、课外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

学生在课下和课外的学习生活经历也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丰富和延伸。学生的生活经历,如采药、采菜,从中体味药材的来源――原植物形态,特别是东北道地药材,就是一种体验。如东北铁线莲(俗名辣椒秧)、升麻(俗名窟窿芽)、苍术(俗名枪头菜)、五味子等,教师在讲解时,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立起联系,加深他们对药材的认知。学生在课下利用网络和药材图典,带着问题查找药材图片,从中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学生参观中药标本室及相关的药材展览(如中医院草药房),从中感受中药的传统文化,激发学习热情;在校内中药栽培基地或与药材种植基地合作,学生参与药材的田间管理及采收加工,从中感受劳作的辛苦的同时掌握药材的炮制加工,加深对药材饮片形成过程的了解;组织学生到药材市场进行实地调查学习,了解药材真伪,感受学习中药的必要性;进行校企合作,与中药厂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参与药材质量的管理(采购、验收、入库等),感受药材质量对于企业乃至国家人民健康的分量;与中医院合作,特别是草药房,让学生在调剂药材时体味中药的博大精深。这些课外体验,如散落的珍珠,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总结,穿成串,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实现知识技能目标和德育目标。

3. “身教重于言教”在体验式教学法中的应用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千言万语抵不住率先垂范。在中药鉴定课教学中,教师需要有较高业务水平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教师因热爱中药而表现出的言行举止会在“润物细无声”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在学生的心灵中埋下种子,使他们渐渐地爱上中药。这样,学生有了兴趣,学习中的困难便会迎刃而解。因此,教师只有与时俱进,持续关注药材市场的动态,亲自参与调查最新药材伪品情况,并反馈至课堂,才能满足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 体验式教学法取得的效果

(1)课堂效果。学生在感受药材的性状后,能够当堂掌握药材的鉴别要点,不但能认准药材,还能说出它的特点,甚至能够鉴别药材的真伪。(2)期末考核效果。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期末实物认药考核中的学生的平均成绩在90分以上,最差的学生也达到80分。 (3)技能大赛效果。教师曾负责两届中药传统技能大赛中药鉴定部分的教学,主要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2年和2013年,参赛学生分获辽宁省中药传统技能大赛二等奖和一等奖。可喜的是,两名参赛学生第一次参加2013年全国中药传统技能大赛,就获得三等奖。而且学生在药材真伪鉴定部分获得90分的高分,即二十味药材真伪判断中,错了两题。成绩的取得,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在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是体验式教学法起到了有的放矢的作用。(4)就业效果。培养人才最终的落脚点是就业,走向社会,为人民服务。本校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在与中药材相关的就业岗位中,学生离职率较低,而且表现得相当优秀。其中有位大赛获奖学生在某知名药企中药材库房工作,面对企业GMP检查表现突出,受到了专家检查员和企业领导一致好评。

四、 体验式教学法的评价与反思

没有十全十美的教育,更没有万能的教学法。在实践中,教师认为该法在运用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应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并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及教育教学能力,否则很难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二是药材样品的准备与选择有一定的学问和技巧,教师应选择性状特点明显的药材,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实现高效课堂;三是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课程,控制好课堂节奏,以免压堂,造成课堂冗长;四是教师要注重与学生沟通,适时考核评价,及时纠偏。

参考文献:

[1]张金华,叶磊.体验式教学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6).

[2]谢宗万.中药品种理论与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中药鉴定技术论文范文6

1 追根溯源,加强对中药的认识有人说中药就是树皮、草根,这话只说对了一部分。中药离不开树皮、草根,如苦楝根皮、牡丹皮、茜草根、白茅根等均是中药,但不是所有的树皮、草根都是中药;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

(1)目前,随着对中药资源的开发和研究,许多民间药物也归入中药的范畴。所以,中药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不论产于中国、外国均称中药。中药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 2)医圣张仲景更有精辟之论:药,谓草、木、虫、鱼、禽、兽之类,以能治病,皆谓之毒,大凡可避邪安正者,均可称之为毒药。神农一日而遇七十二毒,是说他一日之中,辨别了7 0余种药物的特性。药之特性,用对了可以治病救人,用错了就会伤人害命。对中药,一言以敝之,就是用毒药治病、毒药非毒,当年神农尝百草,舍生忘死、勇于探索,才铸就了中国中药史上一部巨作《神农本草经》,正是这毒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疗病保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四气疗疾,中药有气,气是什么?它能治病?我们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在《神农本草经》中说:药又有寒、热、温、凉四气。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药之四气便由此而来。这个气,是指生理功能,即用药物来调理增强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使之发挥正常作用,充分体现中药对人体功能器官治本的作用。

(4)《神农本草经》中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即类),并说: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又说:上药??为君,主养命以应天,中药? .为臣,主养性以应人,下药? .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所谓养命、养性,都是突出了中药调养人体的功效,从而保证机体、各个器官组织的功能正常,这就是许多人信奉中药的原因之一。

2 全面剖析,加强中药材的应用与保护在我国的辽阔大地和海域,分布着种类繁多,产量丰富的天然药材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古代本草书籍所载,已逾3 0 0 0种;经整理,则达8 0 0 0种左右。中药的开发与有效利用,历史悠久,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物质基础。

(1) 做好炮制,降低毒性,发挥中药最大功效。炮制是指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古代称为炮炙、修治、修事等。由于中药材大都是生药,在制备各种剂型之前,一般应根据医疗、配方、制剂的不同要求,并结合药材的自身特点,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才能使之既充分发挥疗效又避免或减轻不良反应,在最大程度上符合临床用药的目的。药物炮制法的应用与发展,已有很悠久的历史,方法多样,内容丰富。中药加工炮制方法很多,最常见的有如下几类:炒制、烫制、煅制、煨制、燎、炮、炙,其他方法:豆腐制、酒蒸、拌、淬等。

3 加强鉴别,注重应用,选择道地正品药材

中药是我国人民在数千年治疗疾病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从中药用于人们防病治病开始,中药的真伪问题便随之而产生,中药鉴别的方法、技术和理论也随之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不断完善和不断提高的过程。尤其是在当前中药正面临走向世界和实现中药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加强中药的鉴别研究乃是确保中药原药材和制剂质量可靠,确保中药现代化及其它各项研究工作顺利进行的首要环节。

我们不但要借鉴古法判别药材的真伪、优劣,还要依托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考量和确认,建立一套从外观的形状、大小、颜色、质地、气味等,到内在组份、显微特征、光谱色谱、DNA分子序列为基础的理论工具及科学体系、数学模型。保证基层用药的安全有效,打击假劣药材。

(1)经典的鉴别方法主要分基原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

(2)现代鉴别方法分为以下几种。色谱法、光谱法、X 射线衍射分析法( X R D )、热分析法( T A )、分子生物学技术、扫描电镜技术(S EM)、计算机图像分析(CIA)、电泳法(E P)、统计学多元分析法、电分析法(EA)、X射线荧光光谱法(X R F)、人工神经网络。

2 1世纪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作为科技领域代表的计算机技术渗透到中医药研究与运用的各个领域。我国中药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来源复杂,一药多源、本末难分,形态相似、误收、误用,以假冒真、冒名顶替,地方用药习惯,人为造假等时有发生,加之存在正品、混淆品与伪品;野生品与栽培品的差异,给中药材的准确鉴定和研究带来很大困难。利用各种设备观其形,辨其色,嗅其气,品其味,查其质收集药材的各种特征建立模型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比对,比较其相似率来进行中药材真伪鉴别,实现了中药鉴定的计算机化。

4 深挖底蕴,弘扬传统中药文化药中哲理。中药自有它的药理,如前所述;还有它的哲理,常为人所忽视或不识。我们知道,哲学是教人如何以更高层次认识事物、认识世界,并从中找出规律,以更好地指导我们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这里仅就药中哲理与大家分享。

(1)药性有阴阳:阴阳本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概括了天下万物相对的两种不同属性,大至宇宙天地,小至草木鱼虫的矛盾与对立、共性与个性,无不尽在其中。这既体现了中医的辨证,又体现了用药的辩证法,具有很深的哲学内涵,这是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之处。

(2)补益有哲理。讲到两方面的药补,金代医家张以正论补,颇具哲理,别树一帜。他在《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一文中,从扶正祛邪的角度,按照中医五行理论,认为祛邪就是扶正,独出心裁,提出了与《素问》不同的五补:辛补肝,咸补心,甘补肾,酸补脾,苦补肺的观点。其中的哲理和文化底蕴,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方解药文化之昧。

(3)用药讲中和。中和是儒家的哲学,认为能致中和,则无事不达于和谐的境界。

中药鉴定技术论文范文7

关键词:生药学实验;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生药学是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包括植物化学、药物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药理学、中医学、临床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生药的基源、鉴定、有效成分、生产、采制、品质评价、医疗用途及资源可持续性开发利用等的一门学科[1]。生药学实验是药学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在前修课程药用植物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习,使学生掌握生药鉴定的一般程序和方法,熟悉各类药材的鉴别特征,加强学生对生药学基本概念的理解,为学生走出校园,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准确识别与鉴定生药、制定质量标准、开发可利用资源及新药应用研究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现今科技不断发展变化,无论是生药种类、品质的变化,还是相关学科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生药学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丰富和扩大。而传统的生药学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药材性状、显微与理化鉴定为主,教学形式与内容已无法满足习惯在网络普及、巨大信息量包围下自主学习的学生的要求,所以针对目前实验课教学的不足,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现有条件,尝试在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上进行改革探索,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合时代要求的生药学人才[2]。

一、生药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生药学实验课程学习模式多数是实验老师准备好相关的试剂、工具、仪器以及药材、饮片、粉末,课堂上教师讲授实验目的、实验用品、实验内容方法、完成实验报告,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教学,投影屏幕上会展示部分药材与饮片图片、切面简图与显微图片等。学生徒手切片、显微制片(横切、纵切、粉末),参照书本图示或者请教老师,显微观察辨识显微特征,进行显微绘图。实验报告内容差别不大,以显微特征图为主,无法避免学生的抄袭行为,不能真正衡量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课堂形式单一,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生药学实验课的主要内容涵盖生药的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而其中显微鉴定占60%以上的时间。性状鉴定实验多为通过生药材的饮片认识生药材,而关于原植物的形态几乎没有涉及,缺乏对生药基源植物形态的直观认识和鉴别能力的培养[3]。显微鉴定课时安排较多,理化鉴定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简单的显色反应和薄层鉴别,对新技术如指纹图谱、DNA分子遗传标记等技术运用较少,这些内容单调、枯燥,学习方式简单被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很多重要的理论要点在实验中未能得以验证和深化,导致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内容零散不成系统,缺乏综合分析运用的能力,达不到教学效果[4]。因此,结合生药学学科的特点和学校现有的资源、实验条件,提出生药学实验改革的一些建议,力求能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实验课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使之与我校创新性药学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5]。

二、现有条件下进行生药学实验改革探索

1.重视预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增加开放设计性综合实验。我校的生药学实验课通常在生药学理论课进行一半后才开始,在上了几节理论课后,学生对生药有了大致的了解,这时教师可以适时简单介绍生药学实验,布置学生预习,给出一定的范围和生药常识、几点建议,让学生写出自己想了解的内容,如生活中常见的人参、枸杞都有哪些品种、质量优劣、鉴别方法、发展趋势和思考等;药材真伪也是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真伪天麻、真伪肉桂、真伪大黄、真伪桃仁、优劣熟地、真伪陈皮、地骨皮与香加皮等多种不同真假优劣药材,供学生选择。实验采用分组形式进行,每组需根据不同的实验对象,自主查阅相关资料,成员间互相讨论分析,写出设计方案,教师对方案提出建议和意见后,各组根据最终方案独立完成实验。在此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在设计性综合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兴趣带动实践,促进学生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和理解,从而把静态的知识点与实验中的动态过程串联起来,使学习变得鲜活有趣。有些方案甚至可以持续整个实验课程,后期假期或者周末继续进行,甚至培育出大学生创新项目或教师科研项目,实现教学相长。

2.利用校园植物、民族医药标本馆促进来源鉴定、性状鉴定的学习。我校的校园植物多种多样,校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四季,主要植物有300余种,毗邻武汉纺织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园植物,就近观察实地药用植物,追踪四季,全面辨识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如早春短命植物点地梅季节性强,观察时期短;银杏四季变化明显,需长期关注。自然界种类纷繁的物种使它们在形态学特征上具有种种共性与差异,大量的形态解剖学等方面的术语、概念和知识信息在实物面前也变得生动起来。源植物鉴别简单准确、实用性强,同学们也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或研究打下基础。具体教学中要因材施教,突出民族药学特色。中南民族大学是一所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现有56个民族的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近60%。中南民族大学长期致力于民族药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并且建立了民族医药标本馆。针对民族院校的学生很多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如新疆、西藏、内蒙古、云南等地,这些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孕育了极具特色的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彝族等医学,民族医学在用药上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多年来,各地的学生带来了他们当地特色的民族药材以及成药,这些展品对学生来说是了解生药材、了解地方民族药物的一个窗口,利用民族医药标本馆结合教学,同学们用感官(眼、鼻)与触摸、折断等方法,以药材形态、大小、色泽、表面、质地、断面、气味等为依据,对生药进行性状鉴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药材兴趣,也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及知识面[6-7],让学生更加热爱这门课程,而且对家乡的事物多一分了解,对道地药材有更深入的认识,区分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了解地方习用品、新伪品鉴别等内容,丰富了课堂。这些传统经验的鉴别往往简便、有效,在工作、生活中常用。

3.通过智能手机、数码互动实验室丰富实验教学。生药学实验课学生显微观察和鉴别药材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前教师采取巡视的方式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教师可观察学生装片技术正确与否,但学生是否看懂药材显微鉴别特征,则无法当场确定。有些学生遇到问题会及时举手示意教师帮助,有些学生则根据讲义或他人之说主观判断鉴别特征。教师经常处于忙碌状态,学生在等待老师指导的同时无所事事,实验学时利用率降低[8]。近几年,大学生几乎都拥有智能手机。虽然性能、价格有差异,但手机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延伸到了课堂。利用手机拍照和摄制视频,辅助显微镜观察实验及教学有很多优势。如测茯苓菌丝长度的实验,不同长度、分枝形态的菌丝,都可以先拍成照片,再用软件处理后集中在一起,这样观察起来直观形象,做出来的实验结果更好。在显微镜下鉴定草麻黄粉末的特征方晶(嵌晶纤维)比较困难,先找到的同学拍成照片,其他同学可以传看,再对照着自己找。由于是相同的实验条件,同学们学习的信心增强。偶尔遇到老师忙碌,自己结合教材仍不能识别其鉴别特征,对目标组织觉得模糊犹豫的,可以同时拍多张照片,再集中请教老师,这样既解决了疑问,也没有耽误实验进度。显微制片有时候不易重复,遇到好的制片要及时拍照留存,无疑手机是方便实用的。如麦冬和山麦冬可以通过横切面数韧皮纤维束的数量来鉴定,学生做好的制片可以与教材上的图相媲美,还更形象生动、直观,视觉效果好。这些照片的留存,都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我校2015年筹建了数码互动实验室,数码互动由显微镜系统、图像处理系统及投影系统等组成。学生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都可随时传输到计算机上,教师机可同时查看整个教室显微镜的观察图像,并可通过投影系统反映在屏幕上,这样教师可针对反映在屏幕上的真实图像进行讲解,讲授效果客观、形象,便于学生掌握,也可以有针对性地点评单个同学,实验指导实时有效[9]。拍摄的数字图片比墨线图更真实、更清晰,能直观地反映出药材的显微构造,避免因理解不同或绘图误差造成的失真。同时也大大减轻了显微鉴定的难度和工作量(主要是显微绘图),加快了鉴定的速度[10]。我们多个学期不断累积,收集药材、饮片、显微、理化鉴定等图片,制作文字说明,图文并茂,学生可直观地看到真实、丰富多彩的植物形态、药材性状、内部组织细胞构造图像,可以极大地改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细胞后含物时,我们将马铃薯、半夏、浙贝中的淀粉粒,大黄、黄柏、半夏、地骨皮、射干中的结晶,都用照片展示出来,学生理解起来清晰明了,简单直观。因此,生药学实验过程中合理利用智能手机、数码互动实验室,可以更有效地教学,引导学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4.考核方式改革,多种形式全面考查。以前的生药学实验考核基本上按照实验报告、考勤等平时成绩占70%、实验考试占30%的比例计算成绩。现在由于实验内容和方式进行了调整,各部分所占比例也有所改变。每学期开设1—2个综合性实验,占总实验成绩的30%,评分时特别要参考学生在实验方案设计中积极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表现;平时实验报告和考勤占40%;期末实验考试占30%。其中实验考试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1)掌握重点生药的辨识技能,一般随机选择10—20味生药进行识别;(2)对各类代表性生药显微切片或生药粉末制片的组织观察;(3)未知生药切片或粉末制片,通过观察回答有何种显微结构。鼓励学生多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将课外活动成果纳入课程考核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结语

随着学科的发展,生药学的内容不断更新和丰富,生药学的教学不能一成不变。探索生药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在本科生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现有的教学资源实验条件下,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厚基础,重开拓,实现培养高素质药学人才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蔡少青.生药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夏金鑫,丁启龙.药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药学研究,2015,34(1):53-54.

[3]张春平,钱徐萍,陈悦桐,等.生药学实验教学改革新模式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16):123-124.

[4]陈立娜,高艳坤,范君婷.生药学实验教学新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研究[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5):371-373.

[5]帕丽达·阿不力孜,丛媛媛,米仁沙·牙库甫,等.基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生药学实验教改初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27(5):125-126.

[6]赵志敏,杨得坡,唐贵华.生药学实验多样性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探索[J].药学教育,2017,33(2):70-72.

[7]艾洪莲,万定荣,李正辉,等.提高民族院校“药用植物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J].新课程研究,2016,(12):45-47.

[8]石冬梅,李鹏,李志军.虚拟实验在生药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6,17(4):40-43.

中药鉴定技术论文范文8

关键词: 中药饮片识别 校内教材 设计 编写 教学实践

【分类号】R2-03

在古代,出现许多既精通中医又精通中药的大夫,如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他们精通各种疾病的诊治和中药的应用。但后来的中医药教育,对中医师的要求只停留在中医专业上,造成了中医师不懂药,医药分家的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中医药教育要不断地适应国家医疗制度改革,对中医师的要求已不能停留在以往医药分家的培养模式上,而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综合技能的中医药人才已成为了现代对中医药教育的更高要求。因此,我校从2014级开始,中医专业的《中药学》课程中开设《中药饮片识别》的实验课程。为指导学生掌握中药饮片识别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取得较好效果,笔者主编了《中药饮片识别》实验校内教材。

一、教材特点

由于实验教材建设是高校三大建设之一,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教材的质量影响到学生培养的质量。因此,在编写本教材的过程中,为解决学生基础薄弱、教学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以着重培养学生掌握中药饮片性状的理论知识,熟练运用理论方法识别中药饮片为原则进行编写。在设计、编写教材时注意:

1、突出实验教材特色。本教材虽定位为中医本科学生的实验教材,但是与

以往的配合理论教学而指导实验、验证理论的实验教材完全不一样。该教材的特色是理论知识贯彻始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教材。因此,在设计、编写时注意把握好基本理论知识度与量、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相互结合。

2、针对学生的知识构成,设计、编写的教材尽量合乎学生的知识层面

由于中医本科课程里没有开设《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

制学》等相关基础及专业的课程,大多数学生仅有中学阶段的生物学常识,中药识别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如何解决中医本科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内容多、学习难度大等问题,在设计教材时,要简单而易于掌握。于是将教材内容设计分三部分:总论、各论和附录。总论的内容主要介绍中药饮片性状鉴别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各论选取了130多种临床常用中药饮片,应用鉴别理论,介绍其识别方法;附录是对各论的一些补充。三部分内容环环紧扣,从理论入手,理论指导实践。这样从学生的知识构成出发,使理论知识易懂,药材识别实践操作易于掌握,才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更易于学习,易于接受。这样才更容易达到教学的目的。

3、精选教材内容,合理安排。

在设计、编写该教材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学时情况等原因,将教材内容分基本内容和辅助内容。基本内容:是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辅助内容是指能辅助学生理解鉴别理论和辨认中药饮片的知识内容。在总论部分中药饮片鉴别的理论依据、鉴别的基本方法以及动植物药入药部位的鉴别方法是基本内容,鉴别术语属辅助内容;各论中每个药项下设来源、处方名、饮片(包括炮制品)性状是基本内容;加工炮制是辅助内容,附录部分是辅助内容。有关辅助内容编写有以下几方面的设计:

1)鉴别术语帮助了解中药饮片的特征。中药鉴定的鉴别术语重要是突出介绍中药材性状特征的,但对中药饮片的识别有辅助作用。比如:党参的“狮子盘头”,假如在党参饮片里看到党参根头部分的“狮子盘头”特征,再加上党参饮片其它的鉴别特征,这样就很容易识别到党参饮片了。

2)中药性状特征“气味”和功效的“四气五味”的比较区别。学生学过《中药学》,对中药学中的性味的“四气五味”熟悉,而中药鉴定学中的“气味”与中药的“四气五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药性状的“气味”与中药性味的“四气五味”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显著差异。前者是中药本身的客观属性,是其“气”与“味”的真实总结;后者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后发生的不同反应和治疗效果的概括性归纳,是前者的发展,同时又具有药物临床疗效的实际功能。所以,我们在实际学习和工作中,要正确地理解两者,要很好比较区别,绝不能混为一谈。只有理解好中药性状特征“气味”和功效的“四气五味”,才能更好的辨认中药饮片,也更方便分清中药的性状及功效。因此,在附录里加上中药性状“气味”与中药的“四气五味”关系总结表,对帮助学生学习《中药饮片识别》和《中药学》大有裨益。

3)化解炮制后药材饮片识别难点。一些药材经过炮制加工后,形态特征与原药材发生很大的变化,功效性能也随之发生变化。炮制后药材饮片识别是一个难点,如何去化解?使学生克服困难心理,化难为易,甚至迎难而上。教材设计先让学生了解炮制方法,对炮制品的形态特征有较好的认知过程,这样通过认识炮制方法去识别炮制后的饮片特征来化解识别难点。

4)实物彩照便于对照。教材设计拍摄了很多药材饮片的实物彩照,其色彩、形态逼真,突出药材饮片的鉴别特征,能帮助学生对照学习。

二、教学实践

《中药饮片识别》是一门在理论知识贯穿全书,理论指导鉴别实践操作的课程。因此在这一年多新开设这门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做到:

1)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重点、难点内容来进行问题设置、讲解分析、探究启发,让学生利于理解,掌握重点内容,化解难点内容,使学生易于掌握中药饮片鉴别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用于饮片鉴别的具体实践。

2)手段形象化。采用文字与药材饮片图片,结合药材饮片立体教学,对识别的药材饮片更形象化,使学生加深记忆。并且从药材饮片的形态、色泽、质地、气味等形状特征,延伸了解与中药功效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将饮片特征和功效联合起来,加深对该药材饮片的理解。

3)方法多样化。如启发式教学法是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索[1]。如“入药部位是什么? ”、“有什么形态特征?”、“它的主要功效是什么? ”、“形态特征与功效是否相关性?”这些问题围绕着饮片的识别开展,并有一定的连贯性,较易引起学生兴趣,较之直接讲解叙述枯燥的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如入药部位为茎的药材饮片,可见节和节间,明显髓部(双子叶植物)的特征,加上它的形状、颜色、质地、气味等特征,一个药材饮片的特征就呈现出来了;又如补骨脂,有温肾助阳的功效,而它的形状为肾形、颜色黑色。这样以问题突出重点,问题涵盖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记忆,使教学有序可循,轻松而有效。

通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引导学生把中药饮片识别的基本规律与之结合来深化理解、思考和增强记忆,不但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活跃思想,有利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技能。学生反映教学效果良好,也得到同行和专家的好评,学生考试成绩优良。

三、存在问题和今后努力

《中药饮片识别》是中医专业基础课《中药学》的实践教学内容,该课程是讲授中药饮片的基本特征的课程,是中药学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通过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中药来源、饮片的形状特征、辨识方法和技能。强化学生对中药饮片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常用中药药性的了解,为学习中药学课程和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但由于该课程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教材,教材的编写还属于探索阶段。编写过程中笔者虽然参考了全国中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中药学》[2]、《中药炮制学》和《中药鉴定学》、《中国药典》一部2010版、《中药饮片辨识基本技能实训》以及第二届泛珠三角区域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竞赛大纲中的常用中药名录等方面的内容,但难免有遗漏和不妥当的地方。比如对容易混淆的药材饮片,没能突出相似性和不同性的比较,在今后的编写过程中要注意。

在广西“十三五”规划中,多所高校要从“学术理论型”向“专业技术型”转变,如何适应这种转变,设计、编写技能应用性,适合专业技术的校本教材,肯定是一个重要举措。《中药饮片识别》校内教材还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改进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手段,加强专业实践实习与医疗岗位的结合,增强职业指导与社会现实的结合,不断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王晓琴,渠弼,杨来秀,田景民,鞠爱华,鄢长华.生药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2012,(Z3):449-452

[2]钟赣生,张建军.中药饮片辨识基本技能实训[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3-218

中药鉴定技术论文范文9

关键词:中药传统技能大赛 高职高专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217-01

2013年4月25日至26日,由广东省高教厅主办、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承办的“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广东选拔赛‘至信杯’中药传统技能大赛”,我校首次派队参加了比赛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与此同时,更多的是发现我们在培养高等职业教育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方面存在许多不足。笔者通过指导并参与此次技能大赛,结合本校相关专业实际情况,对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改革有如下几点思考。

1 改革课程设置,优化课程教学

中药传统技能大赛主要包括中药性状鉴别、中药真伪鉴别、中药调剂和中药炮制四个项目,四个项目都极具中国特色,是我国中药科研、种植、生产、经营、使用中不可或缺的优势技能。此次中药传统技能大赛的整个过程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最快速度完成竞赛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综合应用和应变能力。而我们目前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并不完善,甚至部分内容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因此,必须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改革和优化。

1.1 完善中药鉴定课程标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中药鉴定是我校药品经营与管理、医药营销专业必修的专业课,主要介绍性状鉴别、理化鉴别和显微鉴别三种常用的鉴别方法。结合大赛和工作实际情况,运用最多的是眼观、手触、鼻闻、口尝,外加几项常用的理化鉴别方法,比如说水试、火试等,显微鉴别基本不用,再加上我校条件所限,暂无显微镜,无法开展显微鉴别实训,导致这部分内容讲授起来很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我们的中药鉴定学课程标准应将原来的显微鉴别部分略去,将课时合理分配到性状鉴别和理化鉴别中去,这样将会有力提升教学质量。

1.2 增设中药调剂学,培养“精准快”的优秀调剂员。药品经营与管理、医药营销专业的原课程设置中没有单独开设中药调剂学,实际上中药调剂学对于以上两个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实用和重要,中药调剂是他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必备的职业素养,而且中药调剂的质量直接影响临床疗效,药味正确、剂量准确、处理得当等才能确保调剂质量与用药安全,只有把好中药调剂关,才能有效地防病治病。中药传统调配技能主要是强调调剂人员的“手上功夫”,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在中药行业岗位中一直彰显其独特魅力。调剂人员应根据医师处方要求,按照配方程序和原则,将中药饮片及制剂调配成临床用药所需的药剂。中药调剂中要审方认真、计价正确、调配准确迅速、认真复核防止差错、包装美观结实、发药过程细致,切实做到“精准快”。因此,增设中药调剂学势在必行。

1.3 增设中药炮制学,传承民族文化瑰宝。中药炮制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按中医用药要求将中药材加工成中药饮片的传统方法和技术,学习和掌握中药炮制技能也是学生日后工作就业必备的技能之一。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药炮制的历史十分久远,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如今这门古老的学科在中华大地上依然光彩夺目,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份珍贵的遗产继续传承下去。中药炮制学博大精深,我们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会有选择性地设置课程。我们学习的内容会涉及到水制、水飞、火制、水火共制以及其他制法,结合我们的传统中药技能大赛,我们将会把火制里的“炒”和“炙”作为学习重点。

2 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通过指导学生参加本次技能大赛,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技能大赛对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产生的巨大影响,逐步形成“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活动观。

2.1 以赛促改,推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技能竞赛标准往往与行业标准、职场岗位要求及工作过程对接紧密,为发挥技能大赛对教学的导向作用,推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学校鼓励教师吃透技能竞赛标准,不断调整实践教学大纲,以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内容的实用性,提高专业技能训练的完整性和针对性;同时鼓励相关教师模拟大赛参赛项目,以此为载体创设学习情境,设计教学活动,进而在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重组、行动导向教学实施等重点和难点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2.2 以赛促教,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通过认真备赛,教师的责任心、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都得到极大提升,打造了一批高素质“双师型”教师。据了解,目前我校有“双师型”教师两百余名,他们在引领教学改革、促进校企合作、推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落到实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