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中学英语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4-06 18:33:31

中学英语论文

中学英语论文范文1

教育界一直很http://重视选用英语原著进行英语语言教学。文艺著作是颇有价值的语言资料,因其能经受时间考验,揭示人性,并摆脱时间、空间限制把文化和历史信息传递给读者。本文分两部分充分展现出英语语言教学中采用英语文学的意义。前部分通过评析国外资深语言学者的见解来分析文学和语言的关系,证明这种教学方式的益处和重要性,即有利于学生掌握正规的英语,丰富文化知识,并教育他们如何做人。后部分设置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案,选用一首英文诗歌为例并设计出相应的课堂活动,从而例证该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一、在英语教学中使用英语原著的理论基础

本文引用了三派学者的意见来阐述观点,他们分别是:卡特和隆(carter and long),拉扎尔(lazar),柯利和斯莱特(collie and slater)。他们一致认同该教学方法,并把语言教学环境下选用的英文原著归类为三种模型:文化模型,语言模型和个人成长模型。可以作为模型的事物,必定具有可模仿的潜能。正是因为英语文学具有这三种模型功用,才能在英语语言教育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下面将依据这三种模型提供的理论基础,来证明此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1.文化模型

文学可以作为英语教学的文化模型,因为它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最能代表某一文化。学生可以从中接触到“一定历史时期的普世价值观”。卡特和隆主张把文学作为文化模型,能教会学生了解和鉴赏异于他们时代和社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认识到文化赋予该文学的传统遗产,如思想、感情和艺术形式(1991, p2)。拉扎尔认同该观点,然而他也指出,把文学当作接触目标文化的途径有三个缺点。首先,文学是虚构的,不能纯粹展现当时社会的原貌。第二,文学通常描绘的是上流社会文化,角色通常受过良好教育,因此有时会忽略通俗文化,很多学生对普通百姓的文化行为反而更感兴趣。第三,学生容易受到渗透在英语文学里的帝国主义价值观影响,不利于应对真实世界的人和事。因此,学生在接触文学构造的社会、政治和历史事件时,必须批判地认识文学里有失偏颇的描述和文化内容。同时,教师要仔细选择跟学生实际生活有关联、有积极意义的材料。(lazar, 1993)尽管原著有弊端,但是它很大程度上展现了现实世界,为少有机会出国、想感受国外生活的学生打开了一扇观察英语国家文化生活的窗口。

2.语言模型

文学自古被认为是学语言最好的原材料,拉扎尔提出三个理由:促进语言习得、发展语言知觉、发展理解能力。他认为学生能从文学作品里获得很多新的语言知识,探索精湛的语言使用能力,发展词汇归因和解释的能力。

在笔者看来,语言教学的第一目标便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然而,何种教学法才最能有效地通过英语文学帮助学生领会其中的语言和故事的来龙去脉,是中外学者不断探索的课题。拉扎尔的方法是泛读和收听文学录音资料。卡特和隆认为阅读英语文学并融入上下文来理解故事内容是提高语言能力有价值的方法,然而如果文学作品只是用来教学生学习特定的几个单词、句式,则是误解了“作品的语言性质”,导致学生机械地学习甚至失去学习动力,无法享受诗歌或故事带来的乐趣。

为了丰富学生语言知识而教文学,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通过在作品中接触各种形式的写作文体,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句型、段落构成和功能(collie and slater 1987)。这有助于他们提高写作技巧,也有助于中、高级学生了解语言范围之广。这种教学方法的消极性表现在,原著里有些词汇和惯用语已经过时,或表达不当,容易误导学生(lazar,1993)。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批判地学习,同时学会鉴赏语言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3.个人成长模型

个人成长模型可以说是前面两个模型的综合。卡特和隆证实了教文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今后一生中都保持享受和热爱文学的习惯。把文学作品作为个人成长模型来教授是有益、可实现的,因为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如何欣赏评价复杂的文化要素,从而对本源社会和文化有更成熟的见解,更明白自己在所处生活环境中的个体身份。因此,如果学生能学会有效地阅读文学,便能更好地发展个体,并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在选材方面便要慎重,必须选择适合学生自由响应和参与、能激发文学热情的材料。

从以上分析可得出,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接触文学原著有助于提高文化素养,发展语言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批判能力和对情绪的感知,从而培养其塑造完整的人格。要实现这个目的,合适选材非常重要,教师可以选择语言难度适中、与学生生活有关联、可以激发学生进行跨文化对比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方案及其活动设计缘由

为了更清楚地论证在英语语言教育中应用英语文学的意义,本文设计了一套教学方案,即在英语泛读课上教一首西奥多·罗特克(theodore roethke)作的诗——《我父亲的华尔兹》(“my papa’s waltz”)。目标学生是本科大一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中等。选择这首诗有三个原因:一是语言难度适中,篇幅较短,适合学生在一节课(45分钟)理解诗歌并完成相应活动;二是诗歌脉络清晰,通过舞蹈过程描述了一个小男孩对父亲的感情;三是叙述事件逼真,易于读者感同身受。显然,这首作品的选择满足了原著选择的要求,即易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回应作品,自由进行反思性思维。以下是诗歌原文:

my papa’s waltz

the whiskey on your breath

could make a small boy dizzy;

but i hung on like death:

such waltzing was not easy.

we romped until the pans

slid from the kitchen shelf;

my mother’s countenance

could not unfrown itself.

the hand that held my wrist

was battered on one knuckle;

at every step you missed

my right ear scraped a buckle.

转贴于 http://

you beat time on my head

with a palm caked hard by dirt,

then waltzed me off to bed

still clinging to your shirt.

依据该诗歌设置了四项活动:

1.完型填空:教师先简单介绍英诗文体的http://基本知识,如韵律、押韵和语调;接着学生独自完成填空练习(原文划线处为要求填空的单词)。

2.段落释义:教师选取第1、4段,要求学生用现代英语改写。

3.诗歌音律:教师再次解释英语传统语音规律,把本诗的韵律与华尔兹舞曲作比较。播放一首华尔兹舞曲及本诗的录音,要求学生齐读本诗,请学生解释该诗韵律创作的缘由。

4.个人反馈:教师播放截取自网上的一段录像,关于一位老人对该诗的评价,然后要求学生写下童年与父母的美好回忆,100词左右。学生分组(3-4人/组)讨论自己的童年经历,并与小男孩的经历相比较。

活动1、2目的是强化学生语言能力。完型填空扩展学生对诗体和格调的认识,释义让学生了解诗歌语言特点。教师介绍诗歌特点是本方案的首要任务,因此学生才有能力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诗歌的文体通常偏离正常的语言标准,因此在语言课堂选择诗歌能使学生接触多样的语言,摆脱“理想化语言规则”限制,掌握获得不同交际目的的新方式(leech, 1988)。有些教师担心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还不熟练,偏离正轨的诗歌语言会误导他们。就这一点,拉扎尔提出,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日常交流使用的语言也非教科书条条框框所规定的,他强调要让学生正确识别诗歌句法的与众不同,并跟正常的语言运用相比较。通过这种方法,学生才能有效认识这种特定文体的语言格式效果,从而透彻理解诗歌内涵。这两项活动实现了使用文学作品作为语言模型,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扩大语言知识面的目的。

罗伯特·平斯基(robert pinsky)对诗歌作了很高评价,认为人类进化是“动物发展有韵律的语言作为代代相传重要信息的方式”,而大声朗读诗歌能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诗歌,因为“词语的自然声响能让人获得感觉或理智的解脱”,找到与作者沟通的媒介。活动3使学生熟悉诗歌风格、节奏和韵律。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独特的节奏和韵律使它独具音乐性,便于记忆。正如标题所暗示,该诗的节奏像极了舞曲旋律,因此把该诗与华尔兹对比最能清楚展现它的音律。该活动使诗歌展现为一种可发现、可享受的事物,使学生更有兴趣深入了解诗歌的形式、学习诗人运用的技巧和鉴别技巧的术语。

活动4是针对卡特和隆提出的原则“如果学生可以对故事感同身受,就能激发阅读动机”(p19)而设计的。在这个环节学生可以把诗中情景与自己的经历、感受和想法联系起来,甚至把思考范围扩大至整个世界,批判地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从而丰富文化知识并促进人格成长。活动过程中,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自由发表看法,参与小组讨论。

中学英语论文范文2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当前高考阅读和完形填空中对学生文化礼仪的考察越来越看重,但是与之相悖的是时下的英语教学大多还停留在语言教学上,对文化的重视度不够,未能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渗透到教学之中。致使学生离开了课堂就几乎不使用英语。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刻不容缓。对于中学生来说,课堂传授的绝大部分是课本知识,因此教师应重点挖掘教材内涵,以“本”为本向外拓展、渗透。比如,在学习《Thatmustbearecord!》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搜索中国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和英国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项目,让学生们找出两者分别在哪些方面的记录比较多,从而归纳出中国人和英国人在钟爱的挑战项目上有什么区别。而在学习《HealthyCare》的时候可以着重介绍一些英国人的饮食习惯,人们平常的娱乐活动等等,同时学习一些像Calorie、Vegetarian、keepthediet等比较常用的表达让学生能够站在英国人的角度为他们制定健康计划。同时,英语文化的渗透也应尽量从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入手,这样不仅能扩充他们的文化知识,还能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不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强调课堂互动,提高听说能力

现在的学生普遍听说能力比较弱,近几年高考中英语听力的比重也逐渐加大,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也要逐渐加强。语言环境对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尤其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用英语授课,用英语与学生进行问答,实现英语互动。而有的学生由于性格比较内敛,或者是知识掌握不牢、发音不标准等原因,存在心理障碍,不敢开口说英语。这时教师应当针对这种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利用组织小组讨论、同桌对话等方式,把学生个体放到群体中去进行英语说话练习,借助群体的力量来带动其说英语,在融洽的气氛逐步培养学生的开口意识,在聆听他人的同时也学会表达自己,提高英语听说能力。此外,在新课的导入阶段或是早自习时间,教师都应该进行准确的带读或听光盘录音,让学生模仿发音、反复练习,以达到语音纯正之效;灵活运用教材插图、教学挂图或自制的卡片作为对话练习的提示,让学生“看图说话”,逐渐脱离“认字说话”,达到口脑同步的效果。

三、开展课外活动,营造英语氛围

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来培养学生的英语知识应用能力是远远不够,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英语、用英语的兴趣,是补充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辅助手段。因此,英语教师要经常组织多种课外活动,营造英语氛围,让英语教学回归生活,实现其英语交际能力的内化。以下主要介绍三种可行性较强的活动:

(一)课前演讲

教师在新的单元开始前给学生个人布置任务,让他们课后通过看书、上网等方式查找资料准备一个3分钟以内的演讲,用以锻炼他们的整理和表达能力。所演讲的话题是与本单元所学知识相关的外国文化,如《GreenWorld》可布置的话题就有各国的环境污染情况、环境治理措施、各国的珍稀动植物,等等。在查找资料准备演讲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认识,在锻炼表达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是学生培养英语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二)角色扮演

任何语言的使用都离不开语境,只有当人处于某种场景之中,交流才会发生。而在交流时,不仅要求言语合乎语法、还要根据谈话的对象、场合有所变通,表情和肢体反应也要恰如其分,这对于农村学生来讲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所以教师主要还是以参与为重,标准可稍微放宽,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编写对话,并与同桌之间进行角色扮演练习,重点在于鼓励学生更多地去创造、去使用,能够在具体角色之和情境之中体验到英语的价值和魅力。

(三)交流展示

中学英语论文范文3

【摘 要】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发展学生英语的基本条件。根据教改的要求,教师要针对学生在词汇教学中的被动学习现象,找到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法,并且从英语语言规律中,找到多元化的教学策略,用以提高学生词汇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高中英语 词汇教学 有效策略

学生对词汇量掌握情况会直接的影响到学生对英语的掌握能力,同时也会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英语和汉语一样,掌握的词汇量限制着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如果词汇量掌握得多,表达起来就会更加的生动,学习效率也就会有所提高。本文就是针对英语词汇教学来谈谈自己的教学感受。

一、学生没有学习词汇的主动性

在英语教学中,我经常看见的就是学生们只忙着写英语作业,很少看见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词汇。这就是学生缺少学习主动性的表现。所以在教课之前教师在生词领读方面首先要讲解词义,让学生记住其基本表现形态。其次制定掌握的目标,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主动地完成确定的学习目标并制定一定的学习计划,逐步的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方法。因此,我总结教学实践,将以教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移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习方法在学生心中扎根,将被动记忆逐步变成主动参与。

高中英语注重语言的学习,所以教材中每个模块后面都是一个阅读环节,详细的介绍了阅读技巧以及阅读策略等。同时在单词板块也详细介绍了记忆单词的方法。从教材看,一切都是以学生为主,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会学生如何熟练综合运用能力,这就需要学生自主探索的思考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词汇教学有效生成

2.1 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拼搏的力量和奋斗的目标就是学习的目的。时代英语曾经说过,中国人要打开世界之窗首先要学会英语,从而加深自己对世界的联系。那么,如果学生能够将英语的价值与自身的价值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就能将英语学习作为生活的一部分,针对高中必备词汇标准和考试说明,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是学生成功高考和英语应用能力。在教学中,往往会发现,一小部分的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抱负,也没有明确的学习态度,在词汇学习方面就是缺乏一种坚定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心。我认为,遇到这样的问题首先要结合实际,在多做思想工作的同时要设法让学生对词汇学习充满信心。

2.2 高效的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才是成功的基础。词汇的学习也是一样,离不开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理论指导,在死记硬背的同时,教师更要指导学生如何掌握词汇方法。英语也是一种包含拼音的文字,单词的拼写和读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单词的发音规律和字母组合规律来指导学生记忆。语音基础学好了对单词掌握有着极大的帮助。有的学生学了几年的英语却不知道利用读音来拼写单词,所以教师有义务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复习国际音标,让学生从英语的拼写和发音规律作为学习的首要目标。最后,学生要牢记相同的字母组合或者是相同的字母在单词中发音也是不同,如,soul、your以及youth等等。

高中的词汇量比较大,但是也有不少规律性存在,掌握了构词也就掌握了词汇。其中,高中牛津英语的生词wordlist表为例,里面有很多的单词都是初中学过的。基本结构的构词都是在这些词汇中表现出来的,所以,掌握最基本的构词方法就能扩大词汇量,通常情况下许多单词都是合成、派生等,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词汇基础上,在遵循构词法进行学习就会变得如鱼得水。比如我们在学习act的时候,就可以扩大词汇学习量,如active(活跃)、actively(活跃的);actress(女演员)、actor(男演员)等。只有掌握了大量的常用词,在掌握基本构词方式,词汇量学习自然而言就会增强。

如归纳法在词汇学习中也十分的受用。比如,在学习各个学科名称的时候就能够呈现出来,English、history、biology、science等。类属关系的还有花(flower),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与学生完成一个互动,让学生们用英文来列举他们知道的花名,如carnation(康乃馨)、rose(玫瑰)等等。如在学习水果(fruit),学生们也能够轻松的列举出来watermelon(西瓜)、strawberry(草莓)等。再比如同为地面的单词,soil的翻译是用于载植物的土壤,earth是相对与天空的地面,有效的将这些词语搭配学生在学习词汇方面就能够做到事半功倍。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英语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应该重视词汇学习,不光要把正确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能从自主学习中养成词汇总结的习惯,只有把英语词汇教学的基础放在学生自主学习上,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获益更好的学习英语。

[1] Krashen Stephen 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2.

中学英语论文范文4

>> 语用交际中的英汉文化差异 论英汉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英汉文化差异 论颜色词在语言运用中的英汉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文化差异在翻译教学中的体现 论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动物词汇折射的英汉文化差异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探索 初中英语教学应重视英汉文化差异 论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从英汉文化差异角度论析广告语的翻译技巧 英汉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英汉文化差异下的英语翻译技巧研究 探讨英汉文化差异在涉外礼仪中的体现 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从英汉文化差异探讨习语翻译 引导学生认识英汉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文化差异及翻译 高中生英语写作中英汉文化差异困境与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论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英汉文化差异 论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英汉文化差异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提要:英汉这两种语言体现出了鲜明的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口语教学要关注这些差异。本文对于英语口语教学中怎样使学生充分掌握这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使英语口语教学的成效得到提高。 关键词:英汉习语 文化差异 英语口语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载体。通常人们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就可以了解到这个民族内在的文化形态,一个民族的文化会鲜明的体现在它的语言和词汇上面,因为任何民族的文化现象都必须要通过词汇来体现出来。根据人类学家以及社会学家对于文化所做的定义来看,“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习惯、制度、信仰、目标以及技术的总体模式。美国的语言学家Sapir就曾指出,语言需要具备一个环境,它无法离开文化而单独存在,也无法离开社会所承续下来的各种传统与信念。就目前来看,虽然很多学生都学习了不少的词汇、语音以及语法的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不过他们并没有真正的掌握与理解英语,经常无法使用英语深入和灵活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以雅思的口语口试为例,根据统计结果,在2010年的雅思考试中,中国考生雅思口语的平均分值只为5.39分,可以说是全球的倒数第一。在2011年,中国考生雅思口语的平均分值又降低到了5.36分,而2012年和2013年,中国考生的成绩仍旧没有提高,由此可见,学生在实际运用口语过程中,仍然是存在不少的问题。我国于2000年就颁发了新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的大纲,大纲明确指出要注重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因此,在英语口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单纯的语言表达,而是要注重文化内涵上的差异,也就是要把对英美文化的了解与掌握贯穿在口语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地道的英语表达,要引导他们自觉的去掌握各种习惯表达法中体现出的文化因素。

一、文化差异在口语教学中的地位

新大纲中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以及一定的听说写译的能力,让他们能够运用英语来自如的交流,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这就是说,新大纲已经不只是要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更要学生具备用英语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的能力,把听说写译列到同一个层次的要求上是新大纲的一个重要的修改地方。这个修改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使其能够很好的适应未来社会市场与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目前全球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这种形势也就需要更多的具有全新英语技能的人才,听说能力是涉外人员的一种最重要的英语技能,然而将近80%的人员认为他们最薄弱的环节就是听说。因此,在当前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而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进行跨文化的交际训练,因为语言背后还涉及到各自民族的不同文化,文化不同,语言的表述也就会有很大的差异,这在英语的口语表达中尤为明显。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口语中的表现

1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不同

西方人比较注重个体价值,以彰显自身的成就为荣,然而中国文化却是提倡一种谦虚谨慎。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例子,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No,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在西方人看来,这种谦虚不只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否定,还是对赞扬者鉴赏能力的一种否定。在语言的交流中,中国人喜欢用委婉含蓄的言辞,避免直截了当的表述,不希望令对方难堪没面子。尽管英语中也有不少的委婉语,不过西方人在交际中通常更加注重自我的彰显,他们认为人们的交际多是一种思想交流以及对于信息的传递,往往并不会像中国人那样考虑太多的“面子”问题,他们希望对方在回答时可以直接明白。例如,在交谈过程中,西方人已经多次表达出了否定的看法,然而中国人经常把对方的“No”看成是一种托辞或者谦虚,这就是中国人不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念所造成的。

2社会礼仪的不同

中国人彼此见面经常会互相问一声“你吃过饭了吗?”问话的人并不是要知道对方是不是吃了饭,这句话只是见面时的一种问候方式,这样能够体现出人们之间的一种亲切感。然而对于西方人来讲,这样的打招呼方式会使他们产生一种尴尬,在西方国家的人们彼此之间没有这样的问候方式。西方人会认为这是对方在向他们询问自己的私生活。对于“Hello,have you eaten your meal?”这样打招呼的方式,西方人通常都不知道要如何来作答,有的会不高兴,会误以为那些和他们打招呼的人认为他们没有钱吃饭,因而他们往往都回答“我有钱吃饭”。在西方国家,人们日常见面打招呼只说一句“Hello”,“Morning! ”或者“Good Afternoon”, “A nice day,isn’t it?”就行了。

再比如,汉语中的“谢谢”其英语的对等词为“Thank you”,然而怎样正确的使用并对其作出恰如其分的回答也是很有讲究的。西方人在受到他人的赞扬或者祝贺时,会使用“Thank you”来回答,这也是他们最为恰当自然的回答,然而我们中国人通常是以谦虚为美德,别人对自己祝贺和赞美时往往都会回答“哪里?哪里?”“惭愧,惭愧”等,如果把汉语直译为英语就成了“Where? Where?”或“I feel ashamed”,这样的回答会让西方人感觉到迷惑不解,最终也会导致交际的失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和英语国家的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在问候、聊天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与表达方式,我们必须要了解这些差异,才能避免交际出现失败的现象。

3交谈话题的不同

通常情况下,在交谈中西方人一般不涉及到个人隐私的话题,因此,如果询问他们有关家庭、婚姻、年龄、薪水等问题都会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他们往往非常不喜欢听到这样的问题,更加不想回答。然而在某些特殊的场合这个规则也是可以被打破的。比如,有一对英国夫妇到中国来旅游参观,才谈话中太太告诉中国的朋友她的孙子已经有6岁了,朋友认为她很年轻,就笑着说到,“Oh, really! I think you look very young for one with one six year old grandson.”(你一点都不像有那么大孙子的奶奶啊)。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实际上是:请告诉我您的年龄,由于这句话的措辞非常委婉,因而英国的游客对此也并不是非常反感,就会很乐意告诉对方自己的真实年龄,这样双方的交谈就会继续融洽的进行下去。我们从这个例子中能够看到,这位中国朋友不但了解英语与汉语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之处,而且对于外国游客的文化背景也非常熟悉。因此,我们只有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才会和西方人实现和谐融洽的交谈。

4“预约”的差异

在中国,一般来说拜访他人并不需要提前进行预约,直接登门拜访就可以,然而在西方国家却是完全相反的,西方人如果要去拜访他人一定要提前进行预约。如果弄不清其中的文化差异,就会导致他人的反感。有人认为只需要提前打一个电话告诉对方一声就可以了,不必去征求对方是否同意拜访,是否有时间,这样就会导致一种不愉快的后果。例如,如果你想去看望一个美国朋友,你说到,“I am coming to see you tomorrow morning.”(明天早上我去看你。)这样是根据我们汉语的表达习惯直接翻译为英语的,其实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是“Can I come to see you tomorrow morning?”(明天早上我去看看你好吗?),但是我们的表达在英文中的意思是,“You must stay at home tomorrow morning (because I’m coming to see you)”。 也就是,“你明天早上必须在要家等候,因为我要去看你。”毋庸置疑,这样肯定会引起西方人的反感,从而影响两人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因此,我们要尽量避免这些文化错误的产生,必须要意识到语言和文化差异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努力多创造一些情景来进行练习,以便能够熟练掌握中西方语言的差异以及文化差异,从而和外国人实现流畅的交流。

三、口语教学中对文化差异的处理

语言作为人类表达自身思想以及传递情感的一种交际工具,其中包涵着很多丰富的成语和习语,这些成语与习语在口语表达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英语的成语和习语通常都是由几个单词构成一个词条,词条的意义会完全不同于一个单词的意思,学习英语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有好几个都很熟悉的普通词,将它们放在了一起却不懂它们的意义。人们经常将“地道的英语”称作是“idiomatic English”,这就可以看出,如果要想把英语说得很地道,就应该能够正确的使用英语的成语和习语。英语的成语与习语往往都是具有悠久的历史,或者是源自于民间,或者是源自于各种宗教典籍,或者源自于文学作品,它是大众智慧的结晶,在经过了长期的累积后,不断的丰富,逐渐用一种高度凝练的形式来体现出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因此,我们在英语口语教学中,要多加运用这些习语,它会使口语表达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1利用学生对习语的兴趣多加引导与补充

习语的历史往往都比较悠久,其中浓缩着各种文化的积淀与历史知识,学生通常都会对习语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使用这些习语,并补充相类似的表达法。比如,在英语口语中,天气是一个很常见的话题,在讲到这个话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把他们熟悉的有关天气的习语都罗列出来,然后再为他们补充一些能够体现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达法。英语中有成语,“raining cats and dogs”,它的意义是雨下得很大,因为人们听到雷雨声感觉它就好像是猫狗在打架时所发出令人可怕的声音。汉语中有一句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英语中也有一种相类似的说法,“A red sun in the morning,the sailors take warning; a red sky at night,the sailors delight.”这句英语的谚语翻译成汉语就是,太阳出得早,水手的警告;傍晚天上红,水手乐融融。还有其他的一些引申而来的谚语,The trade looks cloudy recently.(最近生意看起来不容乐观。)He gave us a snow job.(他欺骗了我们。)All his money has gone with the wind.他的钱都花光了。)通过对这些习语的引导,让学生们掌握更多的习语知识,从而使他们的口语表达更加自如流畅。

2课后复习,课前检测

现代的教育观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体现在对于教学过程的组织、指导以及引导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都参与到教学中,进而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针对不同的口语课的话题,教师要善于运用多样灵活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的自主意识转变为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多收集整理一些相关的英汉习语的表达法,让给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在课后进行及时的复习,还要对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要通过提问题的方式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去自主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可以在课前通过抢答或者听写等形式来对学生掌握习语的方式进行检测。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将自己学过的习语运用到实践中,比如,教师先列出一些谚语,让学生把这些谚语准确恰当的运用到一个故事里,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仅会得到提高,他们运用口语交流的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结语

作为一种社会的产物,语言中凝聚着人类的历史与文化结晶,同时也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承袭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以及风俗习惯等多种特征。中西方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了各自在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多给学生讲解这些文化差异的现象,要加强对语言文化导入的介绍,只有如此,才可以让学生在实际中去自如的运用语言来交际。

参考文献:

[1]郭冰.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口语产生的影响及对策[J].神州,2012(24).

[2]金雪丹; 陶岳炼.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J].大家,2011(11).

中学英语论文范文5

教师的教学方法选择不当,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听力的积极性目前,有部分教师教授英语听力的方法落后,仅仅局限于单方面的让学生听录音,进行做题听力训练,使得学生一上英语听力课就心里紧张,演化成心理障碍,阻碍对英语听力的学习。此外,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没有进行及时的解决和引导,导致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不能和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影响了对英语听力的学习。

二、英语听力学习中的技巧

众所周知,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没有正确的英语听力就想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听力是学习语言的前提”,是学习英语技能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掌握英语在学习过程中的听力技巧,也就很难提高使用英语进行语言交际的实际能力。

(一)运用听写训练的方法进行精听精读

精听就是指学生再进行听力训练时要选择课文或是平时考试题库中的听力资料来进行听力的训练。听得时候要每一个词、每一个句、每一段都要彻底弄明是什么意思、什么语调、有没有连读、有没有歧义等这几个方面。然后要将精听得内容进行听写训练,即录音读一句暂停,然后你写下来,然后在写下一句,直到听完一段落。对于初次练习可以选择一段,然后逐渐加量。听完后将听写的段落与原文进行比对,找到有出入的地方,然后分析原因,是因为没听清,还是单词没听过,还是有连读听不出,还是听成其它的词,都要做记录,尤其是近音词和同义词,最容易混淆了。学生要专门对这类词进行积累总结,整理一个小本子记录自己平时听力中出现的错误。最后再听一遍,检查自己是否还有没有没听懂的地方。每次听写半小时为宜,之后再隔2到3天后,再进行听写训练,看看自己是否真正将这一段听懂了。虽然这种方法有些费时,部分学生不愿意去实行,但实践证明这是提高听力水平最有效果的方法,认真按照方法做,坚持一个月你会发现你的听力水平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学生们最容易将“write”写成“right”,将“know”写成“now”,最多的就是丢掉句子中的冠词,连读的地方将词写错。通过听写比对就可以找到自己听力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反复听,形成英语的逻辑思维,直至听力水平的提高。

(二)教师推荐经典的书籍或是影视资料进行泛读和泛听

英语的听力练习不应该是仅限于课堂上,而要贯穿于平时的生活中。教师可经过筛选给学生推荐各个年级适合阅读的书籍,或是推荐适合的原声英语影视剧让学生们去看,从中积累词汇,形成听力思维。在进行书籍的泛读时,学生要有意识的将自己不认识的单词记录下来,并运用词典将其意思查明白,以便记住新的词汇,不断积累,增加词汇量。经典的句子也要摘抄下来,并且每天留出一刻钟时间进行诵读,培养语感。在进行影视剧的观看时,学生也要有意识的将一些常用的词汇和日常用语进行分类记录,并尝试运用到实际交流中,从而提高语言的使用能力。

三、结束语

中学英语论文范文6

[关键词]英美文学语言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飞速发展,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在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高校的大学英语教育也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众多大学英语教师都在不断地摸索,总结新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目前,很多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尝试使用多媒体教学,用丰富的视听材料给学生创设富有意义的课堂教学环境。

作为一种补充,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经典英美文学作品也不失为一种提高学生兴趣,促进英语学习的有效途径。英美文学教育,作为大学英语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其功能和应用价值的体现不仅仅适用于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同时也适用于大学外语教学,而文学语言也可以作为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要范本,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情操及文学鉴赏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语言感悟力。一、文学语言与英语语言技能的发展众所周知,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人靠语言来表达思想。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语言艺术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容量。作家可以直接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体验、理解、评价及情绪、情感渗透在作品中,从而以情达理,以理融情,情、理相生。真正的文学大师笔下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心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性。因此语言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对文学语言美的敏感与驾驭能力,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变得更加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

文学阅读的魅力与意义也就在于此。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单纯课文教学,语言点讲解等层面上,课本内容相对陈旧,教师的教学手段也并无创新之处。其弊端是忽视英语的基本功能即表达功能,也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另外还忽视了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将生硬的课本内容强行“灌输”;至学生脑海中,使整个课堂教学环节缺乏生气,长此以往,大学英语教学将陷入僵局。基于这一现状,以英美文学作品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课文文本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尝试。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最美的语言主要存在于文学语篇之中,所以文学文本可以给英语学习者提供真实可信的阅读文本,对他们语言技能的发展益处良多;文学语言的使用颇讲究遣词造句,词汇的微妙涵义与繁复的句式可以在语言层面拓展学习者的语言能力。“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交互过程,因此,我们同样需要研究造成语言学习者或群体在对第二语言输入解码方面意愿与能力不同的诸变量,如情感、态度和经历等”;。

中学英语论文范文7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艺术性 创造性 表演性 审美性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诸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呆板、枯燥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学习兴趣,师生间不能很好的配合和交流这样一些问题。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呢?我们都知道教学计划的实施是由教师和学生两位一体来进行的,如果在教学中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则教学就无从谈起。而我们却容易忽略一个更重要的因素,致使这两个环节彼此孤立,甚至是对立,结果教师费尽心机的授课不仅不能很好的感染学生,反而会使学生对英文的兴趣丧失殆尽。这一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下面要讨论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艺术性。

艺术形式是为了抒发某种感情或表达某种观点。而教学实际上也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严格的说应该是一门独特的表演艺术。

与真正的表演艺术不同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表演的实质是组织教学、传授知识和技能。教学与表演艺术的共性在于两者都要借助于表演去输出信息。在艺术的表现过程中,如果有了明确的说教味道,就会马上中断双方情感的交流。同样,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反复的说教和灌输只会给教学增加强制色彩,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理解力的发挥。

教学的实施应该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外语教学亦是如此。

这里的“科学”指的是依据心理学、教育学和语言教学规律所制定的教学方法,而教学艺术则是要求教师有意识的通过声音、色彩、形象和活动的等一系列能使学生体验和感受到美的手段去设计教学的全过程,去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进一步引导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发学习的能力。因此,如何使教学过程富含艺术魅力,是外语教学应该充分重视并认真研究的问题。我们可以把教学艺术归纳为三点,即创造性、表演性和审美性。

一、创造性

教学规律基础上教师的创造性体现在教学中的各个方面,它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估等方面。例如,在讲解英语音标的发音、读法时,大多数初学英语的学生感到很头痛,如果教师能够把英文的48个音标和汉语拼音建立某种联系,告诉学生中国人与外国人的发音器官都是一样的,只是鼻、唇、舌、喉以及口形变化的不同组合而已,这样创造性的把教学内容重新编排,可以使学生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很轻松的掌握英语的音标;再如,与其枯燥乏味的讲解英文中语调及单词、句子重音问题,还不如放一曲《高山流水》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下音乐艺术领域中的节奏感,而英文中词的节奏感通过重读、次重读和非重读音节表现出来,句子以及篇章的节奏感就如同一首悠扬的曲子抑扬顿挫。用这样的方式能启发学生思考并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这种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陶醉于自己的所知、所感、所学,而且教师也享受于自己所组织的教学氛围中,从而产生一种良性循环,更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二、表演性

表演性主要体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上,在教师表演式教学的感染下引导学生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进一步的参与教学、表现自我和相互交流,进而融入角色,产生一种师生间默契的互动,使课堂气氛更加感染人,从而进一步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

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儿童对于母语的学习。儿童通过成人的手势、表情及具体的活动模式学到母语,这时他们的想象、情感、理解同时参与学习,并逐渐从语言的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忽略了语言学习的这一规律,把活生生的语言变成了一条条僵化的公式或令人生畏的印刷符号,这就等于在教学与艺术的接壤带,人为的掘出了一道鸿沟,这正是缺乏表演性所产生的后果。教师的表演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例如在黑板上用简笔画来表现一个特定的人、物或场景要比语言更形象;教师根据课文情节进行带有表情色彩的朗读,会加速学生对语言内容的理解;再如,教师一个明快的手势会使全班同学立即明白“Close your books”的含义,亦或是含有微笑的表情会带给学生一种无言的亲切与鼓励。

三、审美性

审美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高级精神现象,涉及到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是教学艺术的又一特征。现代教育思想使教育表达方式与艺术表达方式之间的差别在缩小,也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美的享受。在情感的交流中,在知识的传授与接受中,亦激发着师生创造的激情。

中学英语论文范文8

[关键词]语言材料听读领先篇章阅读

近年来,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外语界对第二语言及学习过程的本质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语言是交际工具,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但是不能因此而简单地说高中阶段的外语教学最重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能使学生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素材进行交际活动。高中阶段外语教学的最重要目的,应该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外语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的含义,除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外,最主要的是使学生积累一些对今后的学习最有用的语言素材。

目前在笔者所在学校外语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两种片面做法:一种是在语言教学实践中只重视对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对语言技能的训练以及对语言的实际接触和运用;另一种是只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当进行大量的交际性语言实践,但不重视语言习得过程的循序渐进性,忽视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性学习。上述这两种做法从表面上看起来是相互对立的,可实际上两者具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未能重视学生对所学语言素材的有意识积累。

怎样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稳固地积累语言素材呢?让我们先对外语教学的过程做一番分析。

语言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方式亦无外乎听、说、读、写这四种方式,通过这四种方式接触语言并试着运用语言。其中听和读是以向学习者输入信息为形式,达到输入语言材料的目的,说和写是以让学习者用所学语言输出信息为形式,达到训练和强化语言材料的目的。因此,课堂上针对一定语言材料的教学过程包含着语言材料(教学内容)的输入和输出两个过程。

那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四者之间的关系,即语言材料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陈贤纯同志指出,在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中,流行的看法认为“说”是首要的,可是这种看法不对,作为外语教学首先应该培养的能力是理解,尤其是阅读理解。这是陈贤纯同志所指出的“现行外语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三大问题”之中的一个。她所指出的“三大问题”中还有一个问题,也值得在这里提出来,那就是现行的外语教学中常常是要求学生语言输出的量大于输入的量,然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恰恰相反,外语学习过程中语言输入的量一定要大大多于输出的量。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输出的前提,首先是输入。输入在整个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是十分重用的。教学法家马塞勒(ClaudeV.A.Marcel)指出,外语教学应该把感受放在表达之前。胡春洞教授说:在人类学习或习得语言的实践中,吸收总是领先于表达,也可以说输入总是领先于输出。这是一条普遍的规律,本族语和外语的学习都是如此。在通常所说的“四会”中,听和读属于吸收性的、输入性的;说和写属于表达性的、输出性的。因此,高中英语教学路子应该体现“听读领先,说写跟上”的规律,在处理“四会”关系上吸取自然教学途径的合理内核。

理解是表达的基础,教学过程中应当强调足量的理解性输入。在教学过程中狠抓语言材料的输入和巩固,其意义是巨大的。首先,语言材料是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背景知识的载体,因此对语言材料的认识、记忆和复习,是认识和记忆上述所有知识、技能的前提和保证;同时,对语言材料的认识、记忆、复习过程,也是对上述所有知识、技能的认识、记忆和复习的过程。其次,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强化听和读的训练,有利于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而“语感是英语学习和使用的核心,教学的成败最终要落实到语感的强弱”。

有的同志可能提出,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交际,如果教学过程中不强调对所学语言材料进行交际性、创造性的运用,怎样体现语言教学的交际性呢?这个问题应当从这样几方面来看:(1)运用语言是语言学习的目的,或者说是语言学习的结果,而更重要的是从教学过程中挖掘交际因素。(2)不光说和写是交际,听和读也是交际。(3)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最重用的交际因素是语境,只有课文或语篇才构成一个完整的交际单位,上下文是最根本的交际情景之一。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了语言习得的假设:情感过滤假设。国外语言学界对语言材料假设已接受。克拉申认为,英语学习者通过略高于他们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即i+1(i为现有水平,1为略高于i的水平),而习得语言。现以笔者所承担的英语阅读教学为例,谈谈在阅读教学中语言材料输入的方法。

词汇的掌握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在教单词时,应避免因为怕学生记不住单词而急于将单词的音、形、意一齐教给学生这一做法。虽然从表面上看,这样做学生会先把单词记住,实际上,因为是脱离课文和语境学习单词,这样做的成效是很低的。实验证明,人们在感知和记忆语句时,不是把孤立的词作为感知和记忆的基本单位,而是常常倾向于把若干个单词组成的一个短语结构或者片语作为基本单位。多数学生都有一个不好的阅读习惯,即要把遇到的每一个生词都查清,才肯往下读。结果阅读速度慢得惊人,常常是读到后面,前面的内容已忘记。“整体阅读”法要求阅读者集中注意力于整个篇章内容,而不是个别词语。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辨认出篇章开头的某些关键性词语时,头脑立刻开始了对篇章内容的预测;接着在继续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对部分词语的辨认而不断证实、修正、扩展开始时的预测,或者对它否定而产生新的预测,最后达到对篇章内容的全面理解。通过“整体阅读”训练,多数学生都能放弃原来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逐词逐句阅读法,采用新的方法。掌握“整体阅读”法后,学生阅读水平提高很快,在对篇章内容的把握方面进步尤为明显。

英语阅读教学切忌把分析性学习放在了语言教学的首要位置,忘记了语言输入“整体领先、综合先行”的原则。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Wundt)指出,语言心理中起主导作用的不是思维,而是感觉。因此,引入意识中的概念和表象所伴随的刺激,应当尽可能具有感觉的成分。而教师在英语讲授中要让学生感知语言材料,首先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下感知整体的语言材料,然后才注意到其中的某一局部重点。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学英语教育百科全书.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121-176.

中学英语论文范文9

论文关键词:初二英语分层教学实验

 

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初一年级学生开始学英语时热情高,成绩普遍较好,但时隔不久一些学生就落后掉队,不及格者、放弃不学者越来越多。这种两极分化现象一般在初一第二学期开始出现,以后越来越严重。初二年级的分化现象往往十分突出,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的英语成绩。

(总人数:56人)

 

 

 

优秀

及格

低分

初一上学期期末

48

53

2

初一下学期期末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