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4-05 23:07:17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民族地区教育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程度,风俗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教育发展就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性,在注重因材施教的基础上,不能忽视因地制宜,要将学校环境与当地家庭环境这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办好教育,教好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撇开片面强调学校教育的观念束缚,充分重视民族地区教育的特殊性与家庭及学校教育的关联性。在本文中将对二者的协调关系做进一步延展性分析。

1.在民族地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摆脱家庭教育的附属地位观念

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的今天,伴随着时代潮流,家庭教育也被赋予新的含义和更大的历史责任,而且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的社会现实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却相对比较薄弱与匮乏,对民族地区的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就更是少之又少,研究的不足致使在这方面的理论水平明显偏低。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研究,摸出民族地区家庭教育的影响规律,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先天优势,加强其与学校教育的充分结合。

家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相比学校教育有着更长久的历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共同构成了教育的主体,家庭教育相比学校教育具有初始性,亲密性等优势,而民族地区的家庭教育给孩子的影响更加深刻。对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差异性,可以用自然环境、社会发展水平等外部因素来解释,也可以用教育投资、办学形式和师资水平等内部因素解释。然而无论给予怎样的解释,都不足以让我们忽视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各民族文化在内涵和特质上各有差异,构成了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不同特性。我国任何一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这也决定了每个民族教育观念的差异。少数民族的特殊的教育观念作为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民族的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都会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家庭教育又是人类教育学永恒的主题,家庭因素、环境因素都对孩子成长的重大影响。不同地区的家庭教育,民族教育,都会在孩子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家庭教育不应完全处于附属地位,应当在保留民族文化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学生接受新科学,及社会主义价值理念,配合学校教育。但是,如果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忽视对学生的集体主义认识,而片面强化民族情绪,很可能造成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抵触情绪。民族地区家庭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能使孩子能够更好的接受学校教育,接受社会主义新价值取向。

民族地区应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做到积极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民族意识,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学习本民族之外的先进文化,还要有分辨性的对本地区本民族文化进行取舍,舍弃不适应时展的消极成分,这些任务和工作从家庭教育着手有着根本性的优势,从少数民族地区产期以来的教学实践来看,学校工作如果想取得成功,家长们的支持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从中也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施加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我们更不能将民族地区的教育事务完全认为是学校的事情,学校与家庭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分割开的。民族地区的家庭教育,更要认识到自身对学校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从观念上要解除地方偏见,民族偏见,从思想上重视教育,不能因为地区上,民族上的一些原因给学生灌输“读书无用论”等错误认识。同时家长要尽量与时代同步,与孩子同步,与学校教育同步,对自己的孩子有较深刻的了解,加强与学校交流,有利于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家长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任务就是传播给孩子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根据现实情况学校教育更加偏重于科学文化教育,但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更重要的,在学校的科学文化教育之后必要的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民族地区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必要的社会主义必要的社会主义集体价值观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

2.学校教育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民族地区家庭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尊重

民族地区学校教育有着特殊的情况需要面对,但是它仍然是一种具有组织性,计划性,目的性的教育时间活动,这几个特性也是它的优势所在,但不得不提起注意的是不能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地区民族文化对立起来,尽量规避与民族文化的冲突之处,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不要扩大矛盾性,尽量减小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负面小效应,在特殊问题上更是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只有这样才有将民族地区教育办好的可能。当前的学校 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而自由的人,在少数民族地区在不改变这一基本格调的前提下,尽量加强学校教育的自主设计,加强重视人的丰富性,对少数民族文化积极方面的肯定性,必须要认识民族地区教育的特征,促进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摆脱传统价值的局限性重新定位民族地区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现方式,使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社会价值取向相协调,与民族地区家庭教育相协调,树立民族教育的整体观。是民族教育与社会需求相一致,与民族文化相统一,与家庭教育相协调。

从近些年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调查情况来分析,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存在于:受文化程度,地区,民族因素影响,部分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还相对保守,在教育方式,教育方法与思想倾向上还不够正确,存在着较为简单的,落后的的情况,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还有待加强。究其根本是部分家长的教育意识与当今社会的教育要求还存咋一定的偏差,所以,加强学生家长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要融会贯通,因为不管从特性还是效果上两种教育方式是可以成互补之势的。只有构建好学校与家庭共同组成的桥梁,才能满足学生从道德到知识的多元文化价值取向,才能让教育一路走好。

3.小结

在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上,协调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关系是头等重要的大事,在尊重民族感情的基础上,逐渐缩小教育理念上的差异,增进交流,加强校方,家长之间的互动,不能让二者脱钩,因为这两方面本身就是同步前进的。家长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给校方提合理化建议,学校也应当为双方沟通积极假设有效地沟通平台。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更好的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张俊豪.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院校发展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08).

[2]赵取花.论族群意识与山区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1).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2

一、研究课题

一个华德福幼儿的家庭生活

二、研究概述

华德福教育被誉为世界四大教育理念之一。事实上,自 2002 年起,华德福教育开始被国人在杂志期刊上介绍,近些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华德福教育,其在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作为一种非主流的教育模式,其也愈来愈受到教育界特别是学前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国内很多关于华德福教育的探讨应运而生。

幼儿在园学习效果的维持必须依赖于有效的家庭环境,家园合作一直是幼儿园工作的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华德福幼儿园,这一点尤其突出。比起主流学校,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对幼儿的家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学校对其家长有很多建议,比如不能给孩子看电视、玩电脑,不能穿有卡通形象的衣物等等,这与我国主流思想下的家庭教育现状背道而驰。目前国内关于华德福教育的研究和文章并不多,关注华德福家庭的几乎没有。然而,对于华德福幼儿家庭生活的探讨不论是对于入读华德福的家庭还是非华德福家庭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旨在通过叙事研究描述一个主流社会的家庭在入华德福后产生的一系列碰撞、冲突的过程。家庭生活具体是怎样进行的?是否与华德福理念一致?为什么一致或不一致?即,通过对比华德福理念下家庭生活的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来探讨华德福教育理念。在细枝末节的家庭琐事中呈现幼儿及其家长遇到的问题及解决过程,并对此进行探讨,试图对其他接受主流学校教育的幼儿家长提供一些思考和参考。

本文把家庭生活基本上分为外在有形部分和内在无形部分两类,共十四项。通过连续多日的观察及访谈,从外在有形部分来讲,该幼儿的饮食以有机食品为主;幼儿承担固定的家务;玩耍的范围从客厅到自己的卧室;家居简洁素雅;光线明亮;穿衣以纯色无卡通为主;玩具以塑料的乐高玩具为主;有少量卡通玩具和电动玩具,会用电脑打游戏、画画;书籍有百余本,从绘本到百科全书;客厅有电视机但并不看;一般晚上八点半睡觉,睡前自己洗漱,家长讲故事;短期旅游主要是在家附近的公园及周边,也有跨省跨国游,家长多选择环境优美的地方,并会邀请幼儿同伴同往。

可以看到,该家庭在玩耍空间、颜色、光线、睡觉四个维度非常符合华理念,而前三个维度其实并不是与华德福有关,是家长自由选择的结果,但得到了华德福理念的支持;在衣服、食物方面有较高的认同度;在书籍、电子产品方面不太明朗或者持有自己的看法;在爱的氛围营造上父母做的较好,但是父亲有时候会不耐烦;在原则、规则上妈妈一般比较坚持、有耐心,爸爸有时候会妥协;在节奏上,该家庭基本上能保证规律的作息时间,节假日外出有时难以保证。总之,该家庭某些做法符合华德福理念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受接触华德福影响而认同,而是之前就有了,不符合华德福的做法的原因一是受外界影响较大;二是对某部分理念不是很清晰;三是保留有自己的不同看法。当然,家长不一定要认同华德福的理念,但是在认同基础上的家园合作对幼儿来说无疑是最好的。这就需要家长们在了解的基础上慎重选择。

很多家长并不了解华德福, 建议主流教育的家长们在做决定之前,先去模仿着做一些事情,观察幼儿的变化,这比起盲目的接受或排斥都是更为实际、有用。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问题的提出

家庭是幼儿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地方。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福禄贝尔曾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也深刻地挑明了母亲延伸至家长、抚养着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 brenner)创建的生态系统理论 (Bioecological Thoory) 也论证了家庭系统是儿童早期学习的最接近的系统,也指出建立良好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在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时期1起着不了估量的作用,孩子的许多基本能力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研究早已表明,4岁时幼儿智力的发展已经达到其成人的 50%。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被作为一种学科来研究,也只是近年来的事情。

时至今日,无论是父母,还是教育界专家,都无法轻视家庭教育对幼儿乃至孩子一生成长的重要性。本人在求学过程中接触到不少孩子及其家长,常常惊诧的发现孩子的某些行为和问题与其父母存在一致性,并对于父母的担忧,孩子的不快乐感到无奈,其实很多问题并不难解决。这让我常常陷入深思,到底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是需要的?如果这些父母能像那些个父母那样多好啊。。。

学术界从探讨学校教育模式扩大到分析家庭教育来探索和研究教育,家庭教育甚至于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尤其是在孩子的幼儿阶段。有研究表明,孩子出生后的前六年,其智商已达到其成人后的 90%左右。而在幼儿阶段,家庭不可替代。《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着作为广大的读者所认可,成为畅销书籍。家庭对孩子成长影响的相关性研究越来越多,如家庭教养方式但目前绝大多数研究都是从家庭的某一方面研究对孩子某一方面的影响,如父母气质类型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人的行为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不仅与其父母的气质类型有关,还与其父母与幼儿相处的方方面面有关。从这点来讲,把幼儿置入一个整体的家庭环境来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家庭生活值得分析。但是,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是好的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我遇到华德福。我有了更多的体会。

四、选题意义

在社会化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频发的拷问下,探究华德福的家庭生活理念有其积极的意义。

五、研究方法

叙事研究:什么是叙事研究?叙事,叙:记叙,事:事情、故事,简单来讲叙事就是讲事情、讲故事。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方式,关注人们生活中的事情、事件,体现出对人们生活世界和人类内心的体验的关注。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对人们的生活世界进行描述,并根据一定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对事件、事件中人们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叙事研究最早应用于文学作品中,由于其摒弃了纯思辨的科学化研究方式,并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关注到社会弱势群体获得了广泛的采用。20世纪50年代已从社会学中独立出来。20世纪80年代,教育叙事研究最初在西方教育研究领域内兴起,90年代末引起了我国教育者的关注。

选取缘由:本研究旨在了解一个普通家庭在孩子入读华德福之后经历的一系列观念及行为方式的碰撞、转变过程。华德福教育是一种非主流的教育,选择入读华德福的家庭必将经历一些特别、或者另类的东西,为什么选择华德福?在实践华德福理念过程中遭遇哪些碰撞、困惑?怎么解决的?这些疑惑都不能以纯思辨的客观推论得出而是必须回到该家庭的主观经验中去获得,去理解他们选择以及实践华德福理念的过程。而过程中的碰撞、纠结到最终的解决的过程都是本文意欲获取的。对于事件的理解则涉及到叙述者所处的场域、叙说事件有关的人、过去所发生的相关事件的起因、开端、结束、影响等。而叙事研究就是这样一种可以达成本文目标的方法。

获取资料的方式:陈向明(2001)非常强调质的研究的主体间性的理解角度,即研究角度是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理解后者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因此,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取向,重视研究者与每一位研究对象的互动,研究者主要讲述的是自己参与了的故事,既是现场参与又要客观地描述发生的事件,并对其行为进行分析、解释。本文以观察记录、描述为主,辅助以访谈、文献资料的方式来获取资料。

研究者的角色定位 :研究者是现场文本的一部分,参与了部分故事,但是研究者又要抽离出研究者的角色,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并对其进行快速地编码、整理。既要参与,又不能过多参与,影响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情况。在相对自然的状态下观察家庭生活里的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这就要求研究者以参与现场的身份去客观地还原记录并分析、解释各行为。

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Fontana Frey(1994)在关于质的研究的伦理问题时指出不论发生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首先考虑到被研究者,然后才是我们自己的研究,最后才是我们自己:被研究者第一,研究第二,研究者第三。尊重和保护被研究者是该研究得以进行的基本要求。为了确保研究参与者的权利,以下提出本研究的相关伦理议题和处理方法。

六、总结与建议

分别对该家庭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分析,总结其符合和不符合华德福理念的部分以及不符合的原因,并给出建议。另外,就华德福与非华德福家庭的不同做以简单探讨。本部分文字呈现的内在思路是华德福理念的应然状态该家庭在此方面的实际操作状态归因分析建议。

七、论文提纲

1 绪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及其文献综述

1.3.1 华德福学校及其文献综述

1.3.2 家庭生活及其文献综述

2 研究方法及过程

2.1 研究方法

2.1.1 方法介绍

2.1.2 研究对象

2.2 研究过程

3 故事文本及文本汇总

3.1 该幼儿家庭一日生活扫描及文本汇总

3.1.1 该幼儿家庭一日生活扫描

3.1.2 该幼儿家庭一日生活事例文本汇总

3.2 该幼儿家庭生活关键事例扫描及文本汇总

3.2.1 该幼儿家庭生活关键事例扫描

3.2.2 该幼儿家庭生活关键事例文本汇总

4 分析、总结及建议

4.1 分析

4.1.1 该家庭的一日常规分析

4.1.2 该家庭的家庭生活分析

4.2 总结与建议

4.2.1 家庭生活分类各项总结与建议

5 反思

5.1 对研究对象的反思

5.2 对研究方法的反思

5.3 对研究过程的反思

5.4 对研究结果的反思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家政教育 素质教育 人才培养人类一切美好的情感都源于家庭。随着社会对科学和"幸福家庭生活"的期望和关注,人们对"生活品位"、"生活质量"、"生活情调"的更加重视,对"家"的感触更加强烈。家庭作为个人和社会的中间环节,成为个人赖以生存的"诺亚方舟"。家政学以人类家庭生活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全新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具备系统家政学基本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健全家庭管理科学教育,是现代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要求。当然家政教育对高校人才素质培养是有力的补充,对大学生人生的发展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一、高校家政学教育的功能

(一)家政学教育的目标是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家政教育是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为一体,包括家庭经济学、家庭教育学、家庭心理学、家庭法学、家庭美学、家庭伦理学、家庭保健学等,因此它涵盖家政理论、家政管理和家事操作技巧的一门完整科学体系的综合性学科。家政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复合型和应用型的素质人才,其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懂得生活、会学习、会做人、会发展的人。家政教育通过家政教育让学生掌握家庭生活规律、改善和提高人们物质和精神,有助于大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生活观念,有助于其未来家庭生活走向科学,进而改善他们在社会中的生活面貌,从而构筑大学社会化的基础,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家政学教育以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念指导人生道路。

家政教育传递的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于社会、家庭、自我、人生和生命的态度,对于未来、理想的规划与选择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家政教育是以人类家庭生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是现代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产物。包涵有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医学等部分内容。家庭生活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伦理生活。所以,家政教育是让人们所关注的主要有家庭观念的转变、家庭关系的调适、家庭建设和管理技术、技能的提高等相关问题。大学生群体是即将走出大学校门到跨入社会大门的转折时期,应承担什么的责任、应履行什么的义务这对于他们的人生幸福和生活和谐美满至关重要。家政教育使他们懂得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增强他们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促进提高生活质量,构筑和谐生活。

(三)家政学教育是人生自我价值实现的确定方式。

家政教育的重要目标旨在培养多种适应社会的能力。一个人的成功支柱在于家庭,科学、合理、有效率、有质量地管理自己的家庭生活,促进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提高家庭成员的物质与精神文化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家政教育弥补了这一课。因为,家庭生活科学料理包括管理操作技能,对引导当代大学生对家庭关系、经济、环保、教育、人生目标等问题的思考,它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的传递,涉及到态度、观念与理论的培养。所以,家政教育是在家庭与事业中找到恰当的位置,从而体现出自强、自立、自尊、自信的信念。

二、高校家政学教育的作用

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脱离了一个生养自己的定位家庭,又会进入一个新的组合家庭。因此,家庭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人的一生,家庭生活是否健康、和谐和美满,对每个人的素质乃至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都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家政教育是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输送全面人才的主要渠道。

(一)高校家政学教育对人才素质培养的作用。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在身心两个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具有健康的心理;不仅要有发达的智力,还要有坚强的意志;不仅要有广博的书本知识,还要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现代素质教育是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的教育工程,作为学校教育,即通过掌握系统家政学的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掌握与家政学相关的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了解中外家政学专业的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为提高全民生活质量提供科学管理和指导服务的能力。作为家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形成中,家庭的作用是决定性的。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和终身教师,其文化修养、个性、品格及教育方法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现代科学证明:父母的感情对下一代有直接的影响,夫妻感情融洽是优生的先决条件,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子女的"情商"会产生正向的影响,有利于子女形成良好的心理品格。

家政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学科,需要从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如家庭生活科学概述、认识家庭、构建和谐家庭、低碳家庭生活等理论知识为核心,涵盖家庭理财、家庭教育、家庭保健、饮食与烹饪、礼仪与美学、服装整理与时尚、插花与茶艺操作等具有实践指导价值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学习的目的,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家庭生活科学理论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相应的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校家政学教育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中应掌握的生活技能。

在高等教育阶段开设家政素质教育课程,不仅是因为大学生即将步入家庭生活需要习得某些技能,更是因为家庭生活科学教育传递的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于社会、家庭、自我、人生和生命的态度,对于未来、理想的规划与选择,家庭生活科学教育课程能成为影响和指引大学生人生道路的一盏明灯。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家政素质教育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大学阶段是接受家庭生活科学教育的黄金时期。因为当大学生这一群体走进大学的校门到跨入社会的大门时,绝大多数学生已进入了婚姻期,进入家庭生活。如果我们能在同学们进入婚姻走进家庭之前,让大家了解作为家长应具备的素质、应承担的责任、应履行的义务。这有利于同学们幸福的生活、和谐的生活。在欧美国家以及日本等国,家政素质教育是人生发展阶段中一项重要的必修课程,涵盖了小学、中学以及高等教育阶段,且其内涵与外延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我国目前在某些地区的小学、中学已经

开设了相关的家政素质教育课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在大学阶段开设家庭生活科学教育课对于即将面临家庭生活的大学生而言,仍然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

(三)家政学理论应用空问的拓展,为家政学人才推进创造机遇。

家政学是一门研究家庭生活规律、改善和提高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综合性学科,其研究领域涉及社会学、哲学、经济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医学等,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家庭功能向社会的转移,家政学知识的用武之地由家庭扩展到了社会,家政学知识和技能不仅能用于家庭生活,而且还可以作为在社会上谋生的手段,这将是一种发展趋势。如婚姻家庭服务业、家庭式快餐业、家庭烹调技术、家庭护理工作等向社会化转轨,将会给掌握家政学的人才提供就业和发展的机会。所以,家庭功能的社会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社会需要一大批受过专业训练的家庭问题专家,去救助那些在婚姻和家庭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障碍的人,帮助这些人掌握克服家庭矛盾的知识和技巧,从而去适应现代的家庭生活和社会。所以家政学将会成为一门为社会所共需的学科,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家政教育的重要性正得到人们的逐步认同。西方国家曾对投入早期教育算了一笔账,他们在一项报告中指出,现在开始投资早期教育,相当进行一项有利于国家整体经济的长期投资,并有助于在未来几十年内解决社会保险赤字问题。人类的劳动除用经济学的市场性价值衡量以外,还存在其他的价值考量。一方面,家政教育的价值体现了人们对美满家庭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肯定。另一方面,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和创造生命的单位,家政教育可给社会生活以规范,突现了家庭的社会价值。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与社会的制度、规范和环境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我国高等教育在家政教育方面的缺失,人们缺少科学生活理念和相关技能,家政素质相对较弱。这既不利于提高人们个体生活质量,也不利于民族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所以,家政学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培养学生走向社会需要掌握的必要内容,培养适应社会的素质人才,是现代化建设事业赋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郑文.美国家政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课程・教材・教

法, 1999(11)

[2]庞玉珍.把家政学纳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是实现素质教育 的需要[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7(6)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4

关键词:蒙特梭利;教育理论;家庭;成长

一、蒙特梭利教育理论观念概述

进入21世纪以来,孩子的教育培养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广泛关注,意大利教育学家玛丽亚・蒙特梭利通过观察儿童成长中的不同状况和表现,逐渐总结出蒙特梭利教育理论。蒙特梭利教育理论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让孩子能够通过亲自劳动和自我教育,实现秩序感、手眼协调、专心、独立等能力,让孩子能够走出家庭和学校为孩子创造的温室,走进社会。在蒙特梭利教育理论中,家庭尤其是父母被赋予了重要的教育责任,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二、蒙特梭利教育理论观念在家庭中的应用

1.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

父母的日常生活往往是快节奏的、充满压力的,这让他们逐渐失去接纳孩子一切无意义行为的耐心。例如,家长在教育孩子诚实这一点上,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小不必太过认真,总是随口说些理由来搪塞他,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自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父母影响,难以做到诚实守信。因此,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应该始终与孩子保持共同成长,要想孩子诚实,自己就必须学会诚实。家长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如果做不到,就不要轻易许诺,又或者解释清楚原因,取得谅解。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也成为诚实守信的人,孩子在家长的成长中也就实现了自我的成长。

2.提高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

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与孩子未来的独立生存能力有着密切联系,因此,蒙特梭利教育理论要求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

3.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蒙特梭利认为,父母应该把孩子培养成社会中的人。因此,孩子必须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与人友好相处,并帮助、引导孩子多与其他孩子交流合作,并能够与孩子分享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快乐与悲伤,让孩子能够在人际交往中收获快乐,培养乐观向上的性格。

总而言之,蒙特梭利教育理论能够健全孩子人格,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父母必须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5

【关键词】家政学;构建和谐社会;关系改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政服务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科学、文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家政学正是一门研究家庭生活规律,提高家庭生活、文化生活、伦理感情生活和社交生活质量为目的的综合性的应用学科。重视家政学研究与普及,可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稳定的社会基础。

一、家政学构建的意义

家政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知识体系,他运用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为其改善家庭生活服务。家政学学的研究内容、领域及其应用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的壮大,将科学知识和原理融入到生活当中,一些新的理念需要渗透到我们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随着我国生活水品的不断提高,家政学是家庭、社会、生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也对其家庭、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发展家政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大力加大对家政学的研究力度,更好的发展完善家政教育。

二、家政学的影响力

现代家政学从最初的关注家庭生活的客观方面已经开始逐渐过渡到开始关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和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我们社会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致可把家政学的内容分为家庭结构、家庭职能、家庭关系、家庭管理、家庭教育、家庭伦理道德、家庭立法等几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着具体内容。把这些繁多的具体内容归纳起来无非是三种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和环境的关系。这三种关系可以说基本涵盖了家政学的研究范围。

(一)家政学的构建在人际关系的改变。随着家政学教育的不断壮大,家政学的理念已经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大力发展家政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素质,使其每个家庭成员树立科学的生活理念和思维方式,促进人的社会化和独立的生存能力。人是构建和社社会的实际承担者和重要组成因素。家政教育可以培养其健康的人格,注重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心里健康和自身修养,从而提高人的精神水平和人际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好前提准备。

(二)家政学中社会关系的改变。现今社会中有多种的矛盾和冲突,家政学正具有缓解部分矛盾和冲突的功能。比如,在社会中人们对于多重的社会角色的不适应而导致之间或者内部发生矛盾时,就可以通过家政教育的普及和家政教育理论,发挥其家庭的调解作用。在青少年犯罪日益加重的情况下,家庭在社会中的人格和行销塑造起着重要的意义。我国目前面临众多的社会问题,其主要因素在于个人的素质不高和观念落后,而家政教育正好弥补了这种不足,树立科学合理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从而直接或者间接的促进多种多样的社会问题的解决。

(三)家政教育给社会环境带来的改变。目前社会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人口增长、粮食短缺、环境污染和能源紧缺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多方面的问题不是个人或者一个组织就可以解决改变的,需要彻底改变必须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家政教育的内容涉及到每一个家庭的琐碎细节,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从孩子抓起,不乱丢垃圾,保护环境。这是认识和思维方式转变的问题,也是涉及到每个人和家庭的问题,更是家政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重视家政教育研究,在社会中普及家政教育知识,特别在年轻人中提倡学习家政学,可以更好地使人们坚持科学发展观,从而改善人与自然、重视伦理道德和社会的关系,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

三、家政教育的社会化应用功能

个体和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培养成的独特的人格,从生物人转换成社会人,通过角色知识的学习和社会文化的内化来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称谓社会化。在这个工程当中社会文化通过人来达到积累和延续,社会的结构也得到发展和持续。家政学从科学话的理念和生活方式入手,不断的帮助人们来完成这个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的主体之一是家庭,社会化的开端是受到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不断影响而形成的,有效的社会化是从儿童可否获得社会和家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体现。儿童对于家庭有很强的依赖性,形成很严重的家庭价值观念,社会必须加强引导。因此可件,家政学对于社会化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有效的社会化有利于社会更好的发展,家政学和社会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必须把家政教育放在首位,这样才能创建出和谐社会。

四、发展家政学教育刻不容缓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对于生活质量水平提高的需要也越来越大,各种与人们的家庭生活需要相关的研究机构纷纷建立,各种家政职业教育短期培训也逐渐兴起,家庭生活的刊物和杂质逐渐增加,为家庭服务的企业也大批量出现,从而形成了一种行业。但是由于我国的家政学的正规教育比较薄弱,没有把我国治家的经验和优秀的传统理念同现代家政学教育理论想结合,创造出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家政学学科体系,而使目前的家政学落后与现实的社会生活的发展。不能满足与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和需求,因此我们应大力发展家政学教育.

五、结语

综上所述,对家政学社会功能等的解析,使我们认识和了解了家政学教育的思想理论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开展和普及家政学教育,从而提高个人的自身素质、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从中国家政学建设的长远目标来看,应该把家政学重新定义,成为一门可以研究家庭生活中的角色和行为。家政学有助于人们形成科学的生活观念和思维方式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缓解社会问题,因此,家政学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李元春.现代应用家政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 李玉.家政学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 简红雨.现代家政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4]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大出版社,2003.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6

【关键词】农村教育 教育质量 家庭教育因素

一、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分析

1.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不仅来自于学校和社会,有一大部分来自于家庭。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而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又与家庭收入有关。例如,有资料表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所以家庭收入水平高;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家庭经济发展水平就相对低下。其结果就是城镇家庭有能力对受教育者进行更多的教育投入。随着城市与农村家庭收入差距或是教育投资的拉大,将会有更多的家庭因为缺乏购买能力或是缺少家庭教育投资认识而无法实现学生对教育的需求。

2.家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

(1)“全面发展观”与“成绩至上观”

“全面发展观”即德、智、体、美、劳动技能的全面发展。家庭教育不仅要进行智育,而且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受教育者形成来那个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美育,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杜威曾言:“教育历程本身以外别无目的,它便是自己的目的。”蔡元培也在他的教育著作中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份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而农村的一些家长不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对受教者的期望过高,把考上大学作为受教育者成才的衡量标准和唯一出路,将分数教育、比较教育、择校教育放在首位,使得受教育者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2)“教育无用观”与“教育有用观”

“教育无用观”是在大学扩招以后才逐渐流行,并为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者接受。近几年来的大学扩招使大批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者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困难状况确实存在,但也应该看到教育对于社会发展,民族素质和自身发展的深度影响,不能因噎废食。

(3)“女子无才便是德”与“教育平等观”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观念在中国存在了数百年,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更被封建家长奉为圣言。然而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在一些农村这一观念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家庭教育者,许多家庭教育者仍然不愿意将太多的金钱投入到女性受教育者身上。引用龚继红,钟涨宝的“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直接投资的影响”调查资料就能清楚的看到家庭在各项事务投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家庭男孩的教育。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农村长期以来积淀的思想观念是不无关系的,以男为重、重男轻女的行为常常是不由自主的发生的。“教育平等观”与之相对立,许多城市家庭是独生女,他们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接受了男女平等观,并且在教育中实践了教育平等观。

3.家庭教育者自身状况

家庭教育需要通过家庭教育者来实施。因此家庭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地位等因素也会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产生影响。家庭教育者自身因素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因素

家庭教育者的职业背景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上直接发生,而且职业习惯也影响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2)文化因素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家庭教育者的教育经验不仅来源于前人的教育经验和自身的生活体验,还需要从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及各类刊物中汲取经验教训,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而很多农村家庭教育者文化素养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这就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进而影响教育质量。

(3)与学校合作态度

教育合力的形成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合及合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合作态度。这种态度影响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参与程度。家庭教育者与学校不合作,就不能得到反馈信息,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家庭教育,进而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二、通过改善农村家庭教育来提高中小学学校教育质量的建议

1.转变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农村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这些错误观念不转变,家庭教育将难以有大的发展。“成绩至上观”、“女子无才便是德”、“教育无用观”等观念的存在使得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必须使家庭教育者转变这些错误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2.适当增加家庭教育投资

农村经济相对于城市来说还处于较低水平,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很多农村家庭的收入甚至已经赶超了城市家庭,只是在思想上农村家庭教育者还没有家庭教育的投资意识。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投资的意义,量力对家庭教育增加投资。

3.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多为严厉型或放纵型两个极端。在这样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下家庭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积极改善教育方式,在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家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积极引导但不可过于干预,包容其个性发展但不可过于放任,促使农村中小学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

4.建立一个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

建立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家庭教育服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现在的农村家庭教育多是处于自发的、比较随意的状态,还没有科学、规范化的教育引导机制,特别是实施这种教育的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无论是在领导、人力、资源、管理还是经济方面的保障上都还存在薄弱环节。长效机制能帮助家庭教育者了解家庭教育功能,指导家庭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及促进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为家庭教育者多途径获得教育信息和进行经验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使家庭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

参考文献:

[1]张进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52-54.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10.

[3]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4]龚继红,钟涨宝.农村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J].亲年研究,2005,(3):19.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7

(一)培养大学生科学的生活理念和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家庭生活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如何把复杂的家庭生活处理得简单,使家庭生活健康和谐,积极向上,考验家庭成员的智慧。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通过培养大学生科学的生活理念和正确的生活观念,使其在现有家庭尤其是毕业之后组成新的家庭后,能够以鲜活的姿态把家庭生活过得丰富多彩。

(二)培训大学生必备的家庭生活知识和技能。家庭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千千万万,包罗万象,大体可分为家庭生活技术、家庭生活科学知识、家庭生活艺术。1)这些知识和技能掌握得多少和质量高低对家庭生活和谐影响重大。通过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培训大学生家庭饮食和烹饪、家庭服装和保管、家庭装饰和环境、家庭健康、家庭教育、家庭理财、家庭生活艺术、家庭沟通艺术等,能够使大学生在现有家庭尤其是毕业之后组成新的家庭后把家庭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三)培育和谐家庭建设的主导成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家庭中受过大学教育的成员越来越多,并成为家庭建设的主导成员。开展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是对和谐家庭建设的主导成员的教育。可以说,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家庭建设的和谐程度。

二、我国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的整体情况。相对于发达国家家政素质教育的成熟和各具特色,我国家政素质教育还相当落后。比如,美国的家政素质教育已经形成了规模,3000多所高校中有1/3开设了家政专业,其余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家政教育课程,有的家政专业还可以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2相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速度,我国家政素质教育正在被越甩越远。十六届四中全会就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在很多领域也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是作为社会发展最小单位的家庭,其成员的家政素质远远无法满足和谐家庭建设的需要,亟需家政素质教育的培养。相对于家政职业教育的缓慢发展,我国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尚在萌芽阶段。家政教育分为家政职业教育和家政素质教育,前者是开设家政专业,为家政服务行业培养专业人才;后者是运用家政学研究的实证和理论成果,通过教育与培训,使人们树立科学的生活理念,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掌握尽可能多的家庭生活知识与技能,健全家庭昔理,调节人际关系,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满足人们口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使婚姻家庭生活更加和谐幸猫,并以此促进社会的文明进程。3我国已有30多所高职和本科院校开设了家政专业教育,但是其他学校基本没有对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的培养。

(二)我国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非常薄弱,在整个教育体系和家庭建设中处于一种基本没有地位的状态。一是教育行政部门不重视。我国教育体系从小学到高中偏重应试教育,大学阶段偏重理工人文社科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前者是以高考为导向,后者是以就业为导向,缺乏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我国中小学多少还有家政素质教育的一点课程要求,而高校基本没有对家政素质教育的要求。二是高等院校不重视。在当前招生和就业形势下,高校普遍不重视家政素质教育,除了开设家政专业的高校外,基本没有高校开设家政素质教育的相关课程。三是家政行业不重视。当前中国家政行业入门门槛很低,家政企业多如牛毛,家政行业乱象丛生,处于行业洗牌前的混乱状态,整个行业以生存为目的,尚未到迫切需要高素质家政人才的阶段。四是大学生自身不重视。在就业压力和学校的引导下,大学生把全部精力放在专业学习、社会实践、英语过级考试、各种资格证书考试上面,忽略了家庭生活素质培养的需求。

(三)我国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体系尚未建立。一是缺乏社会认同的适应我国高校教育和家庭生活需求的家政素质教育科目和教材。我国家政素质教育的科目没有明确确定,缺乏认同。目前我国家政职业教育教材数量很少,家政素质教育教材只有针对初中和小学生的单一教材,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的教材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二是缺乏从事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的教师资源。整个家政教育的教师数量都远远不够,毋宁说家政素质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到数量微乎其微,专业背景更是少之又少。三是缺乏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发展的教学条件。长期不重视家政素质教育的后果之一是,学校缺乏家政教育的实训场地、实训器材。

三、开展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社会力量推动。需求是最大的动力,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的发展首先需要社会力量的推动。可以说,我国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理念、家庭生活知识和技能、家庭生活艺术等方面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发展,难以满足和谐家庭建设的需求。对于建设和谐家庭来说,如何发展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需求。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把这种需求转变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和专家学者加快构建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

(二)专家学者论证。教育的发展要有前瞻性,我国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已经落后了,亟待相关专家学者大力探索,积极研究,详细论证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施策略。专家学者论证既要有理论分析,也必须要有实证研究,后者在当前尤显重要。要拿出事实和数据,向高等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和整个社会证明,接受过良好的家政素质教育的社会成员更好地组建和构建和谐家庭的可能性更大。

(三)教育行政部门推行。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是行政力量强大,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推行是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发展的保障。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8

(一)家庭方面

1、家长教育理念与学历、职业类型的关系。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内容也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的,情商、财商等作为其延伸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但是,在安置区家庭教育中,素质教育不容乐观,对其理解和实施是片面和缓慢的。调研结果显示:安置区81%的家长侧重于孩子文化知识学习,仅有19%的家长认为孩子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66%的家长认为孩子综合素质开发包括:智力、情商、心理、体能,仅有8%的家长认为还包括审美;86%的家长鼓励孩子的方式是言语鼓励和奖励,14%的家长持不在意态度;81%的家长批评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打骂、体罚,19%的家长采取言语教育、换位思考、创设情境等方式;对于教育孩子的困惑问题,56%的家长认为是孩子接受方式、自己普通话和外语发音不标准、孩子逆反心理,18%的家长认为是多动、调皮、上网、打架等不良嗜好,5%认为是早恋;71%学历为初高中的家长未给孩子制定详细科学的成长计划,27%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家长采取放养式的教育观念,仅有2%学历为大学及以上的家长为孩子实施过相应的成长计划。例如,访谈四年级D学生的家长,了解到她的教育程度为小学,平时管教孩子的方式多为打骂、体罚,很少也无力辅导孩子的家庭作业。她的教育观念是只要考试成绩好,孩子提的要求都会尽力满足;学习好书本知识就足够了,其他方面了解就行,甚至孩子酷爱的排球运动也被家长看做丧志。总的来说,回迁居民教育背景多为中学程度,大多为再就业人员和工厂职工,受职业类型和收入的影响,教育投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不大于10%。他们的教育理念较为传统、落后,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综合素质的完整内容,因此家庭教育实际中对孩子的教育还是处于较为片面的状态。2、亲子教育的广度、频度与深度。回迁户多为失地农民,远离之前赖以为生的土地,适应全新的城镇化生活对他们技能、心理上都是不小的挑战。为了扎根新环境,大多数失地农民选择技能培训,往往夫妻二人共同再就业活跃于夜市,或是成为附近工厂的职工,另外一部分选择背井离乡外出务工。这样导致严峻的留守、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双职工家庭、失地农民再就业家庭、外出务工人员基本忙于生计,很少有时间和精力与孩子互动,亲子教育状况堪忧。广度上,79%的家长坦诚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亲子互动,15%的家长认为亲子教育是辅导作业和旅游,仅有6%认为亲子活动应该全面,包括:角色互换、作业互动、做家务、户外活动、游戏、田园体验等。亲子活动一般选择游乐场、动植物园、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尚缺少美术馆、职业体验场所,出现这种情况除了部分家长意识不足外,很大程度上因为相关配套设施欠完善。家庭藏书按比重依次分为作业辅导类、科学探险类、文体类、艺术类,从家长为孩子挑选的书籍来看,多数家长观念还属于传统型教育,往往造成孩子文艺失衡、审美能力较弱、情商较低等问题。访谈一至六年级学生家庭藏书来看,科技类、作业辅导类图书占家庭藏书总数的76%,体育、艺术类图书不到3%,其他21%为报纸和杂志。从频度上看,多数家长忙于生计,无暇辅导孩子的学习,更不用说详细的教育计划。家长平均每天指导孩子学习的时间在半小时以内的为13%,1-3小时的为77%,3小时以上的仅为10%,数据显示亲子教育频度与家长职业类型、学历紧密相关。从深度上看,多数家长直接告诉答案,缺乏鼓励孩子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方法单一,系统性欠缺。以上从广度、频度、深度三个维度分别探讨了安置区家庭亲子教育状况,表明亲子教育不容乐观,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的总体水平。3、家庭和谐程度。留守儿童家庭、单亲家庭中占整个安置区家庭户数的24%。这类家庭的孩子往往学习状况较差、心理较敏感、情感较脆弱,更容易出现暴戾、冲动、等情绪管理能力较差的表现,这些问题在其他家庭中出现的几率要小得多。孩子的性格缺点一方面来自遗传,多半原因是后天环境影响的结果。孩子出现问题,父母有无法推卸的责任。调查走访发现,安置区的留守儿童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留守儿童,他们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父母一般两三个月回家一次,相对于大山里的留守儿童一年见不上父母一次的痛楚,他们显然是幸福的。可是这种幸福局限在物质上,父爱母爱的呵护却显得弥足珍贵。这部分孩子很多不理解父母,有些甚至怨恨,他们的孤独和思念压抑着,总要找到方式发泄出去。在缺少父母监管、自身自控能力不强和朋辈的鼓动下,他们往往禁不住诱惑,最终导致不好的后果。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目睹父母离婚前整日无休止的争吵,极度缺乏安全感,心灵已经受到伤害,留下阴影。他们可能无法完全理解父母为什么分开,但他们心底默认自己是被“抛弃”的,因此出现抵触、反抗、叛逆的几率比一般家庭的孩子高出很多。可见,家庭的和谐完整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坚实基础,在父母的悉心照料和教育下,孩子学业成绩、身心发展、道德情操、审美能力才会全面均衡。相反,留守儿童家庭、单亲家庭的家庭教育状况相对较差。

(二)学校方面

所调查的安置区内共有6所小学,4所初级中学,3所完全中学。对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满意度调查上,70%的家长选择基本满意,22%的家长选择满意,4%的家长选择不满意,4%的家长认为教师有失偏颇,影响孩子平等意识的形成;对学校基础教学设施满意度调查上,77%的家长选择基本满意,19%的家长选择满意,4%的家长选择不满意;87%的家长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班级名次,13%的家长关心孩子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培养;78%的家长认为学校老师除了关心孩子学习方面,还应该加强孩子身心健康和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10%的家长认为学校对艺术学科重视不够,课时不能保证,并且没有专业教师、专业教室,12%的家长认为学校在孩子情商、财商等方面投入较少;在评价方面,(下转第92页)(上接第87页)77%的老师按照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标准,13%的老师所能及的工作岗位,满足他们发挥余热的需求。3、推动服务工作上台阶。各类为老服务商是一个企业法人或民非法人,无营业执照的小商小贩不能成为为老人提供服务的主体。为老服务工作要再上台阶:(1)各类为老服务商为老服务的价格要低于市场,低于其他群体;(2)要能够给老年人提供更多的附加服务,如能把货物、服务送上门,让老年人得到更多更放心的服务;(3)能提供给老年人的产品或服务是老年人特别需要的,而市场上这类服务很少,且无法提供的。(四)发挥家庭核心作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化居家养老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的养老压力,但并没有减轻家庭的养老责任。以血缘为基础的养老关系必将长期成为整个社会化居家养老体系的核心,只有发挥了家庭的核心作用,这个体系才可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加强舆论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对开展的“爱老敬老家庭表彰和奖励”的活动还要深化,可在全市推广“三个一”亲情关怀活动,即每天一次问候电话,每周一次上门探望,每月一次家庭聚会,使社会化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同时,对那些遗弃甚至摧残老人的子女,应通过媒体予以揭露,使其受到舆论的谴责,对触犯刑律的,要依法予以追究。2、提供政策援助,为社会化居家养老创造条件。对赡养老人的子女,每年增加一定的休假;在房屋建筑设计上,提供适合“两代居”的住房,或两代相邻而居的住房;对与老人同住的家庭买房提供方便,并给予政策优惠;对将要退休的老人的住宅各单位要协助进行适老化改造,以达到通行、操作、信息感知无障碍。3、更新养老观念,培养兴趣爱好。在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情况下,老年人也需要更新养老观念,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一些文化娱乐活动,避免让自己的精神生活过于空虚。有条件也可以到子女所在的城市去生活,变子女“常回家看看”为老年人“常出去看看”,既不耽误子女工作,又可让子女近距离尽孝,还可以开阔老年人视野,与子孙共享天伦之乐,岂不一举多得。参考文献:[1]钟桂华,郭宝平.社会化养老“辽宁模式”探析[J].社会主义论坛,2009,(7).[2]章晓懿].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模式研究:基于与民间组织合作的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12(12)[3]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北京大学学报,1983(3)[4]宁玉梅.农村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的现实问题探究[J].理论观察,2013(9)[5]2013年宣城市统计年鉴,宣城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编辑:崔月华也把班干部的工作能力考虑在内,仅有10%的老师全面评价学生;在孩子天赋的发掘方面,61%的老师坦诚没有意识到这方面,30%的老师不知道该怎么发掘,仅有9%的老师与家长沟通过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得知,仅有少数学历在本科及以上的家长的教育观念更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绝大多数家长仅仅关系孩子的文化学习成绩,忽视了德育和美育以及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一模型恰恰与安置区家长的教育程度的“纺锤形”模型相似。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教育理念还有待提高和完善,学科结构需完善,基础教学设施需加大投入,促使教学仪器更新换代。

(三)社会方面

五个安置区周边盈利性辅导机构林立,作业班、托管班、辅导班总数超过90家,其中80%为作业班。但通过走访调查得知,它们的办学执照不齐全,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开设科目及课程安排没有按照素质教育的标准来执行,内容多科学知识,武术、跆拳道、舞蹈、美术相对较少。88%的家长为孩子报课外辅导班的目的还是复习巩固文化知识,8%的家长为培养孩子兴趣和人际交往能力,4%家长为从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家长向笔者坦言,由于知识能力有限,他们在辅导孩子作业方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好求助于周边的辅导班。生产决定消费,但消费刺激生产有一定的时间差。这样的环境就强化了家长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需求和家庭教育的短板,也影响家长的家庭教育态度。

(四)结语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9

论文关键词:家庭德育 “以德治国”思想 展望 家庭生活环境 道德教育 家庭教育 世界观教育 道德规范

一、我国家庭德育的特点

1、家庭德育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实际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一些人重利轻义造成“道德滑坡”;一些单位招聘人才,过分强调“学历”,忽视道德和能力;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单纯以“分数”论高下,把德育与智育割裂开来。在这样一个“大德育”环境下,家庭中也体现出“重智轻德”现象。在沈阳市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中36%的家庭认为代表德育水平的道德品质最重要,把最不希望孩子“道德品质差”排在“学习差,不能升上好高中”、“能力差,难以在社会立身谋职”的后面。相对于道德品质,更关心孩子学习成绩和生存能力的家长加在一起约占64%,有46.5%的家庭最不满意的是孩子学习成绩未达全班最优。可见家长对德、智、体各育的辩证统一关系,对德育在孩子全面发展中的动力、导向作用,对德育的具体内涵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2、家庭德育内容的广泛性、随意性

与学校德育的教学内容不同,在家庭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内容往往由家长的主观意志所决定,和学校德育内容相比,受主体制约程度较大,差异性较明显,其内容的安排也往往是无序的、盲目的,经常是想起什么就抓什么:今天孩子说脏话了,就进行文明礼貌的教育;明天孩子撒谎,又进行诚实品德的教育。无论是古代家庭教育,还是现代家庭教育,笼统地讲是无所不包、极其广泛的。从古代的人生哲理、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教育,到现代社会日渐扩大的内容,如:人际交往、法律知识、心理健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爱与伦理等教育,包罗万象。每一个家庭的情况都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在确定每个家庭德育内容的重点时都带有每个家庭自己独特的色彩。比如,有的家长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体会到立志的重要性,就很重视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有的家长认为从点滴小事很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质修养,因此,从小就抓孩子的文明礼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但现实中也有不少家长没有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德育上,他们更相信“小时学文化,长大学做人”,放松对孩子的思想品德的培养。

3、家庭德育实施手段的灵活性,潜移默化性

家庭德育虽然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积极影响过程,但又不同于学校德育,即直接、形象地通过各科教学或各种德育活动来进行,它是在自然状态的各种日常活动中进行的。家庭德育方法的实施有较大的灵活性。家庭德育与家庭生活具有统一性,这使传统的家庭德育不仅仅局限在父母对子女的道德谈话和品德评价上,而是融于整个家庭的各项活动中。家庭德育更常用的方式是“遇物则诲”或“遇事则诲”。比如,带孩子串门时对孩子进行文明礼貌教育,上街时对孩子进行遵守交通规则、遵守行为规范的教育,饭前便后、起床就寝时进行良好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的教育等。可以说,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家庭结构、人际氛围、文化素养、生活习惯等都会在耳濡目染的作用下渗透到孩子的思想意识中去。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德育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即家庭中各种电子媒介的渗透影响作用正日益加大。“中国独生子女人格状况与教育调查”发现:98.9%的孩子家里有电视机,其他电子媒介依次是录音机92.3%;收音机91.8%;计算机20.6%。这意味着当今的孩子正通过电子媒介来获得各类信息,接受各种教化,在家庭中,家长不再能垄断信息和道德教化。家庭电子媒介具有多种社会教化身份。一是社会价值观念的传播者。少年儿童喜欢的动画片、儿童节目、科幻片、侦探故事等,每天都在向儿童传播各种社会价值观念,包括家长并不赞成的社会价值观念,这使家长是儿童道德的重要教化者的地位发生了动摇;二是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来源。通过电子媒介,孩子迅速了解了社会的各类信息,扩大了知识面,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家长了解得更多,他们对家长们“老生常谈”的东西不感兴趣,以致产生抵触情绪;三是社会学习的指导老师。少年儿童的社会学习是他们学习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因此家庭在重视电子媒介的渗透影响时更应考虑和选择有利于子女健康发展的内容。

4、不同类型家庭德育实施的差异性

不同类型的家庭、孩子的情况不同,在德育实施过程中也呈现出不同特点,有较大的差异。如农村家庭德育现状与城市的有不同,农村家庭的教育投入较少,父母文化程度较低,“重智轻德”现象更严重,家庭德育方式方法不科学、对德育内涵缺乏深刻认识,总之农村家庭德育基本上处于盲目发展阶段。此外目前我国研究者对单亲家庭的德育实施情况也进行了调查,情况不容乐观。戴文英(2000)调查发现:在3861户被调查对象中,单亲结构家庭为390户,占10%以上,这类家庭多数忽视了家庭德育。因家庭矛盾造成了青少年成长的危机。家庭破裂,父母不和,夹在中间的子女成了“出气筒”,心理负担重,精神状况不好,由此走下坡路,甚至走向犯罪。还有一些继父母对非亲生子女另眼看待,甚至虐待,致使一些青少年离家出走,流落社会,在邪恶势力的诱骗下走上犯罪道路。这就为一般性的德育实施提出了相对艰难的课题。

二、我国家庭德育存在的问题

1、家庭德育理论研究肤浅,实证研究薄弱

多数研究侧重考察家庭德育的基本现状和基本特点。而对家庭德育系统的理论研究几乎没有,对家庭德育因素的结构及影响儿童品德的机制、家庭德育的功能等深入的理论问题缺乏研究。发现了家庭德育存在的问题,但对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探讨较肤浅,提出的解决措施中真正落实到实处的不多。因此相对学校德育来学,我国家庭德育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还十分薄弱。

2、家长德育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使人们思想观念产生了变革,多种价值观念并存,这使家长在具体教育实践中遇到许多矛盾,产生了诸多的困惑,如:开放与封闭、竞争与中庸、独立与依赖、创造与保守、先人后己与先己后人、忍受攻击与还手对抗、勤奋刻苦与快乐舒适等等。家长难以挣脱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与冲突,在德育价值取向上就出现了偏差。在一个研究中,研究者选取了十项道德品质作为比较因子列举给家长。请家长对这十项品德分别进行两两比较,经统计处理得到一个品德价值倾向的量,结果显示家长在培养其子女的道德品质方面存在倾向性,具体表现于几个方面:首先,“重智轻德”现象比较明显,“好好学习”这一因子构成量表中唯一地位最高的层次。在调查采访中也发现,有不少家长把教育理解为纯智育,把家庭教育残缩为纯智育,又把智育残缩为提高学习成绩。其次,一些传统的优良品德遭到冷遇。如“艰苦朴素”这一品德在量表上的价值地位最低,爱劳动的品德也受到同样的冷遇。最后,与崇高理想、集体主义相关联的一些基础品德也受到忽视。如“共产主义理想”这项品德在量表上没有达到其应有的价值地位,另外“乐于助人”“尊重同情人”的品德在家长的价值定向上也受忽视。事实上,这些品德在家教实践中也得不到普遍的鼓励和培养,从而导致子女思想品德面貌构架上出现缺陷。

3、家庭德育教材严重缺乏。

本来家庭德育传统在我国历史悠久,它以家训、家书等形式存在,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诫子书》、《曾国藩家书》等,其他如《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等启蒙读物也都渗透着伦理观念,为家庭德育提供了教材。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被人们渐渐淡忘了,新时期家长多没有接受过这种教育,而他们所接受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也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因而目前家长在家庭德育方面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无章可循、无教材可用。新出版的《新三字经》虽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短时期内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有许多家长阅读《新三字经》是出于猎奇而不是作为家庭德育的教材来使用。

4、德育过程中忽视了家长与孩子的双向互动性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特别是长辈与晚辈之间的等级观念非常鲜明。表现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家庭德育是一发出指令的过程,强调对方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对孩子而言,是一接受和服从要求的过程。在这过程中父母与孩子缺乏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沟通,缺乏相互的理解。“中国独生子女人格状况与教育调查”表明,尽管有96.5%的父母表示“比较愿意”和“非常愿意”与孩子谈话,85.7%的孩子表示“比较愿意”和“非常愿意”和父母谈话,而实际上亲子之间“经常谈话”的仅为50.8%,而且77.9%是就事论事地谈孩子的“学习”问题。同一调查显示,认为“爸爸很理解我”、“妈妈很理解我”、“非常符合”自己情况的仅为36.6%和48.2%,都没有超过半数。而在孩子谈到最烦恼的事情中,涉及父母与子女关系的高达32%。也就是说,在多数家庭中,亲子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家长忽略儿童为什么要接受,应该如何接受的心理过程和心理需要。这是一种建立在不平等关系上的单向性德育影响,其消极结果是使个体守旧而缺少创新、机械而缺少灵活、服从而缺少思考。因此,尽管在家庭中父辈依然对子辈扮演着教化者的角色,孩子依然要向父母学习如何做人,但两代人间的影响绝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即成年人反过来也要向孩子学习,而目前也有专家提出了“向孩子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口号。可见,家庭德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积极互动的影响过程,是一种双向性活动。许多调查和研究都表明: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气氛条件下,这种互动双向性的家庭德育能加强家庭内部的内聚力,能保证家庭德育的有效性。 转贴于

5、家庭教育功能失调,家长自身素质不高

长期以来家庭教育存在“重智轻德”问题,由此看出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片面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现代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的培养,教养方式和态度上或娇生惯养、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只教不养;教育环境上结构残缺,缺乏关爱,气氛紧张、压抑形成畸形家庭环境。家庭德育没有起到指导个体发展方向、目标,形成个人理想方面的作用。

家长自身素质不足也是家庭德育出现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首先,家长对家庭德育目标的思考不够,部分家长的思想还比较模糊。家庭德育现状调查研究中,针对设计两道反问题“现在做好人好事有时会带来麻烦,那么你是否鼓励子女做好事呢?”、“有些家长由于担心班干部影响学习而不让孩子当班干部,你的态度呢?”对前者回答不做的占1.5%、不太支持的占9.7%、无所谓的占14.1%,对后者回答坚决反对的占1.1%、不太支持的占1.7%、无所谓的占9.1%。在小范围调查中,当问及孩子应有哪些道德品质时,多数家长只能说出3-4条他们比较重视的道德准则和2-3位他们欣赏的榜样人物,但还没有明确的家庭德育目标,有1/4家长说他们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做人是好。其次,学生家长的教育能力不断提高,但是多数家长教育子女还有较大困难。在一项调查中,家长学习家教知识(如订阅家教报刊、购买家教书籍、参加家长学校、咨询家教专家)的情况结果回答很多的占4.7%、较多的占17.9%、一般的占46.8%、较少的占21.0%、没有的占9.6%,这个比例较之前些年略有上升。最后,家长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不足。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和教育责任人,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家长言行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据对60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案件剖析,有87.5%的家庭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他们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父母以人格育人格,品行不良的父母容易使孩子产生另一种价值观,扭曲对美与丑的辨别标准。根据调查,每7个编造谎言犯诈骗罪的少年中,有6个的家长不诚实;每14个偷拿他人财物犯盗窃罪的少年中,有13个的家长崇尚金钱、贪小便宜;每15个持械斗殴犯故意伤害罪的少年中,有12个的家长性格粗暴、爱与人争斗、动辄打骂孩子。

四、我国家庭德育的展望

从以上对我国家庭德育研究的回顾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在遵循不断寻求新时期家庭德育的规律,多角度、全方位探索家庭德育新途径、新方法的宗旨下,今后我国家庭德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与加强。

1、加强家庭德育系统化的理论研究

家庭德育的研究不应只停留在现状的描述和特点的探索上,研究者应充分认识到建构新时期系统化的家庭德育基本理论框架的意义及重要性。特别是要加强家庭德育因素的结构及影响儿童品德的机制、家庭德育的功能等深入的理论问题研究,探索家庭德育理想模式,进一步丰富家庭德育的理论以更有效的指导家庭德育的实践。

2、全面提高家长素质

家长的世界观、思想道德修养与价值取向等与家庭教育的优劣关系极大。因此,各行各业特别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社区均应认真研究并努力实施全体公民、全方位、全程的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家庭教育工作者必须为家长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可操作性指导。要帮助家长逐步掌握一些与家庭教育有关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知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儿童观、教子观和亲子观,还要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和典型事例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此外,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为成人学习创造条件,提供方便,创建全社会重视学习的大环境,以提高家长的文化科学素质。

3、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实践表明,家庭环境对少年儿童的影响极大,可分为主观环境与客观环境。主观环境主要指家庭内的人际关系、家庭气氛和家庭的期望水平。要教育家长树立民主平等意识,尊重孩子,树立向孩子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思想。家长要积极帮助孩子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障碍,使其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对孩子的期望值要适当,避免期望值过高,并要扭转偏重智育、忽视德育的倾向。要全面对孩子进行“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的综合素质教育。客观环境包括家庭的经济收入和衣、食、住等物质生活水平,以及文化性消费水平。要特别重视家庭文化环境的建设,丰富子女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其良好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如讨论社会热门话题、参观艺术展览、开展旅游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陶冶和净化孩子的心灵,寓德育于丰富多彩的文明活动之中。教育研究者加强家庭德育内容的研究,设计优质家庭德育教材,科学指导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