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诗歌的文学常识集锦9篇

时间:2023-05-16 16:50:50

诗歌的文学常识

诗歌的文学常识范文1

关键词:高校;古代诗歌;教学;主动阅读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学习古代诗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有利于塑造他们的灵魂,更有利于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但目前,高校的古代诗歌教学充斥了太多的功利性色彩,没有创新,循规蹈矩,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如何能让学生感悟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潜心涵咏,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境,是每一个高校中文教师都必须要专研的问题。

1、强调古代诗歌主动阅读的意义

学生的阅读一般来说分为两种,一种是被动阅读,一种是主动阅读。被动阅读顾名思义就是被动接受的阅读,主动阅读是发自内心的研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只有主动阅读才能真正地领略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因为古典诗歌形式精美、言有尽而意无穷,不经过反复地吟咏、吟诵,难以充分体会其优美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在课内外进行主动阅读。由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年龄层次、文化层次也不尽相同,对于诗歌理解的目的和感受也不会相同。对于高校课堂,教师不能走中学课堂的老路,也不能满足于做知识的“二传手”,而应该做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导航”,给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帮助学生运用文学史、文学理论等知识,将知识变为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阅读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主动阅读的途径

引导学生进行主动阅读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系统知识的积累,一方面可以拓展其阅读视野,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如下的方面进行引导:

2.1背景阅读

正所谓“知人论世”、“知人论诗”,在进行古代诗歌的教学之前,先让学生了解一下诗歌之外的知识如作者的风格、生平、时代背景等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些内容的掌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作品的了解,同时洞察诗歌与历史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于谦的《石灰吟》,我们对于谦的生平经历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就会知道于谦在青年时期就是立过赫赫战功的英雄,但后来却成为皇权争斗的牺牲品。这首诗尽管是他的早期作品,确是不幸命运的真实写照,诗歌中的一句话竟然一语成谶,可悲可叹。

2.2意象把握

诗歌中有山有水,有别离,诗人对景观的描摹,对人物的塑造,都是承载了自己浓重的思想情感的,这种情感的对象就是意象。一首诗是由一个或数个意象共同构成的,作者通过这些意象来进行人生感悟。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常见的意象进行积累,以便自己日后对诗歌的阅读鉴赏。如“水”这个意象,它是诗歌中常见的,涵义较为丰富,“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未尝往也”,“水”有着时光流逝,永不复返的涵义;“问君能有几愁,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化无形的仇恨为有形的水,浓重且绵绵不绝:“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情人被江水阻隔,水之于他们是痛苦的源泉,又是精神的慰藉,迢迢江水更是相思之情,挥之不去。学生掌握了这些,那么在主动阅读中就会减轻障碍,轻松的阅读诗歌。

2.3总结题材特征

诗歌根据描写的内容不同,题材也就不同,分为边塞诗、写景抒情诗、咏怀古迹诗、羁旅诗、咏物诗、宫体诗等,这些诗歌抒发的情感各异,但也有规律可循,教师要引导学生适当的总结各种题材诗歌的特征,即抒发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常运用哪些表达技巧。例如咏史怀古诗歌往往是诗人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如果是描写统治者,常常借古讽今,讽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昏庸无能;描写某个朝代或国家,常常感慨国家的昔盛今衰,盛衰无常;描写古人,常常流露出对古人的崇拜之情,慨叹自己不能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或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描写古迹,常常感叹物是人非、时光流逝、世事沧桑;还有诗人用自己的理性来反思历史,给予客观的历史态度。咏史怀古诗歌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借古讽今、用典、对比、借景抒情、衬托、虚实结合。学生能够有意识的总结归纳这些,对其主动阅读诗歌的帮助极大,见到各类诗歌后能辨别题材,有的放矢的进行阅读,从而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亦能激发主动阅读的兴趣。

2.4比较阅读

古人说“观千剑而后识器”,在诗歌阅读中,学生要有比较阅读的能力,有比较,才有鉴别。诗人在创作作品时,都会融入自己的个性,体现特有的风格,为此,可以在思想情感上比较,或在表达技巧上比较;可以对同一诗人的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或对同一时期不同风格的诗人进行比较;可以对不同诗歌学派的诗人进行比较,异中求同,同中得异,这样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多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其对诗歌的理解,理清脉络,高水平的鉴赏诗歌。如李清照这位乱世中的女神,她的作品主要分为前期与后期,前期的作品主要表达的是少女时好奇羞涩的情怀,后期的作品则是多表达内心的愁苦,国破家亡之愁与夫死离别之愁交织在一起,使诗歌的基调深沉伤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句是李清照后期作品思想情感最好的概括。

诗歌的鉴赏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合理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强化学生多练习、勤阅读,这样才能有所成就,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水平。“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那么就让我们在诗歌的主动阅读中,寻找诗意、感受诗意。

参考文献:

诗歌的文学常识范文2

【关键词】乡镇农村初中 现代诗歌 难教难学 原因

自从本人走上教育教学工作岗位之后,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了,而在这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本人和许多同事同行有着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在乡镇农村中学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的教学相对于其他文体的文章来说是比较难教的,即教师普遍感到难教、学生普遍感到难学,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及分析研究,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值得我们乡镇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深思:

一、从教师自身因素来看,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的诗歌知识素养的匮乏是初中现代诗歌教学很难的一个极其重要原因

首先,我们乡镇农村中学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的诗歌知识素养并不高。从现实中看,许多乡镇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包括我自己),因为在学生时代(整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平时接触到的现代诗歌非常少,所受到现代诗歌的熏陶就很少了,并且当时各种日常测试考试关于现代诗歌涉足又少, 从而使我们对现代诗歌不会产生太多太深的印象。即使在大学读书时学习了一些诗歌知识,但从来就没有很详细很专业地来学习诗歌这一文学知识。通常只是笼统地知晓诗歌发展的大概轮廓、诗歌的类型流派、诗歌的基本特征等基础知识,也只是阅读了少量的诗歌作品,而对于诗歌有哪些具体的特点,如何进行诗歌鉴赏,如何进行诗歌创作等等,则没有更深入具体去学习研究和掌握。因此在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当中,专长现代诗歌的人甚少。正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本身缺乏了解和深入去感受现代诗歌的意象意境、诗歌的语言、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诗歌的鉴赏方法等,所以在现代诗歌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分析、理解,只是简单让学生去读一读、背一背,大概了解其内容或每节意思,以应付了事。同时我们绝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总是认为,诗歌是诗人在特定的社会背景环境下创作的,是诗人灵感一时闪现的结果,只有诗人自己能理解想写什么,想表达怎样的情感,旁人应该不能主观去臆测和理解的;况且现代诗歌流派那么多,风格多样,创作手法多样,作为初中老师,我们不用也不必要花费那么多的时间、那么大的力气去学习研究欣赏它,加上乡镇农村的初中学生知识面有限,分析理解能力尚肤浅,对于诗歌不用去学习理解掌握那么多了,只要能够背诵默写一些名句佳句就可以了,想去学习深入理解研究掌握的话,等他们考上大学以后再慢慢学习研究探讨吧。这样我们语文教师本身诗歌知识素养就有限,我们的观念与认识还是停留在应试方面,加上我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在现实中接触到现代诗歌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现代诗歌教学的知识与经验更是微乎其微,自然对现代诗歌的教学感到很困难了。其次,我们乡镇农村中学目前仍然受到中考“指挥棒”的影响,语文教学功利主义倾向比较明显,与考试有关的内容理所当然作为日常教学、训练及测试的重点,教师钻之研之授之,学生听之记之练之;而与考试关系不大或者无关的,自然成为教学次点,教师可以简之省之略之,学生避之远之弃之。虽然现在的初中语文课本都有一定篇目的现代诗歌,但它们都不作为必须讲读的课文,而只是作为教师选教、学生自由阅读的课文,加上我们现在平时所用的单元测试卷和期中、期末的考试试卷,还有平时的写作指导(写作要求是除了诗歌之外的体裁)以及中考语文试题,都对现代诗歌不作考试要求,这就使得我们语文教师把它排除于平时的基础知识训练之外了。原先在大学里掌握的现代诗歌基础知识因忽略疏远而渐渐遗忘。同时在课改实施后,我们在课改培训过程中也没有接受过专门或比较专业的现代诗歌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如今绝大多数乡镇农村中学的初中语文教师,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的文化知识素养都比较匮乏。课本中的一些诗歌如朦胧诗、哲理诗等,我们甚至都不明白作者是在写什么,我们只能按照教师参考书里的解析照本宣科来进行教学。这样教师照搬教材,不能创新,没有激情,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感觉很吃力了。总之,我们乡镇农村初中老师自身现代诗歌文化知识素养匮乏,这是我们觉得现代诗歌很难教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从初中学生自身来看,乡镇农村中学的初中学生自身文化知识面较窄,视野不够开阔,诗歌基础差,自控力比较差,容易受父母和社会风气影响,这是中学生普遍感觉现代诗歌难学的主要因素

首先,我们乡镇农村中学的学生主要来自于农村,相对于城市中学的初中学生来说,受各种学习条件的限制,接触到的文化书籍少得可怜,各种学习资料也极其有限,许多班级的学生,上面发给多少本课本资料就有多少本了。故此他们的知识面相对狭窄,知识视野不宽广,这就必然使他们的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较低。而在城市,许多学生的各种学习资料比学校发给的课本资料多得多,同时城市的书城书店比较多,图书馆的藏书量多,学生容易买到或者借到新版或旧版的各种书籍资料,他们的知识面就比较广泛,各种文化知识素养自然高于农村学生。就古今诗歌课堂教学来说,我们乡镇农村中学的学生,因为没有关于诗歌的各种书籍和学习资料,预习时只能看看课本,不能积极调动思维,无法完成老师安排下来的预习任务,课堂学习时老师说什么就记什么,基本上没有质疑,而且记了也是不理解,不管老师说了多少次,他们还是不会运用联想与想象能力来分析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不会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及诗歌的语言运用等问题,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诗歌尤其现代诗歌时感到特别难了。其次,我们乡镇农村中学的学生,绝大多数父母自身的文化知识、认知水平等素质比较低,他们在工作的第一线容易受到“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加上当前社会就业形势很严峻,而农村农民收益不错,农民负担减轻了,农村生活压力不是很高,父母对子女的学习期望值就不是很高了。这就导致自控力很低的初中学生大多数也就没有什么长远的目标或远大的理想了。他们认同父母的观点,认为今天连大学生都难找到工作,因此读再多的书、学再多的文化知识也没有什么大的作用了,反正自己家里有几亩田地,有几片山林,有一两块鱼塘,只要有点力气,就肯定是不会饿死的;况且如今农村农民收益不差,虽说发不了大财,但起码是小康了,只要自己会算数,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行了,反正自己不可能成为作家、诗人,更不可能以诗歌写作当作谋生手段,学诗歌知识对自己来说根本没有什么多大的作用。这样的心态及认识就使学生丧失了对诗歌尤其是现代诗歌的学习兴趣,既然没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和学习压力,那么初中学生对于现代诗歌的学习自然感到特别的困难了。

三、从现代诗歌本身来看,现代诗歌流派众多,风格多样,艺术手法多样,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它高度凝练,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现代诗歌的这些内在因素使得我们的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难了

诗歌的文学常识范文3

【关键词】新课改 诗歌鉴赏教学 改进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53-02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教学情况

诗歌鉴赏的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诗歌鉴赏的教学也是百花齐放,有志的高中语文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在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语文界大力的呼吁高中的诗歌教学需要改革,要回归诗性,并给与和制定一定的相关措施,这些做法将对诗歌的鉴赏来说将会起到一个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可以有效的使得诗歌的鉴赏教学走上有效化,科学化的方向和道路上去,但就目前而言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在诗歌方面仍然有很大的误区,表现的不尽如意:

1.诗歌鉴赏教学越来越趋利化

由于我们的高中处于高考的指挥棒中,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越来越趋利化,从而引发的高中语文鉴赏也渐渐的向功利化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的是我们的诗歌鉴赏流于对高考题目的押题的重视,只是求数量上的突破,不追求质量,强调和灌输诗歌的解题技巧,不能从真正诗歌的鉴赏能力出发。

2.诗歌鉴赏教学越来越表面化

我们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是对诗歌本身的一些写景写情、诗歌的结构等方面在文字上去解析,却不能深入的去体会和挖掘诗人背后在诗歌中所呈现和表达出的思想、心理、意志等方面的东西,对于诗歌的体会过于表面。

3.诗歌鉴赏教学方式的简单化和单一化

关于诗歌鉴赏的教学来说,诗歌鉴赏教学的方式就目前的高中教学往往比较简单和单一,高中教师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是板书和个人的一个讲解阐述,只是对诗歌进行一个单一化的简单的理性分析,源于这样的方式使得诗歌的教学失去了原来的趣味。

二、改进诗歌教学的有效鉴赏途径

1.强化高中语文教师的主要引导作用

对于诗歌鉴赏的这部分教学来说,我们的学生在审美意识和观念上还处于一个没有成熟的阶段,没有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审美体系,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引领作用就非常的重要和突出了。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给以学生在诗歌鉴赏学习中提供一些必要的线索、相关的背景和知识等内容,尽可能的给学生启发,这样对于学生形成完整的鉴赏能力和成熟的审美意识有着积极的意义。

2.明确学生在诗歌鉴赏中的主体作用

高中的学生学习诗歌,他们作为诗歌教学中的一个主体,我们应该努力的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诗歌鉴赏的方式,培养他们处理和鉴赏诗歌的能力,不能简单的去按照老师的固定模式去做,那样的照本宣科的诗歌鉴赏以及死记硬背的模仿式鉴赏诗歌是诗歌学习中的一个误区。所以,在诗歌的鉴赏过程中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调对学生主体意识的作用,给与学生更多的信心、思想,并结合他们的行为特性进行引导,让他们学习到诗歌鉴赏的预备知识及方法,积极主动动地鉴赏诗歌,全力地提高自身的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情境和联想进行诗歌鉴赏教学

语文教师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去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情境,我们要明白诗歌的文字虽然简短,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内涵等等却非常的丰富,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比如诗人的写作意图,诗歌的写作背景、诗人的个人魅力等等,通过这些方面的资料进行拓展,再配合上相关的故事性情节,都会给学生极大的兴趣,提升他们学习诗歌的积极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联想让当时的情境再现,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放开自己的思维,大胆的想象还原诗人当时所要表达的情境,当然我们可以很清楚的明白学生的想象不是毫无根据的,我们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表达的场景,想象见到了诗人当时所见的画面,体会诗歌当时的想法和感受,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诗人诗歌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通过层层的联想和思想的开拓,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的审美能力才能慢慢逐渐趋于完成。此外,对于高中诗歌的鉴赏还可以借助各种多媒体的帮助来完成,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动画、图片各种综合的表现来表达出各种场景,辅助语文教师的配合的生动形象的语言的讲解,提供给学生很多想法,更有利于学生通过联想的方式领悟诗歌的表达意境,从而提高能力。

总体上看诗歌的鉴赏,学生由于在鉴赏的过程中不能完全去体会和理解诗歌,以及在诗歌中所表达出的诗歌涵义,学生缺乏对诗歌这个方面的体系的了解,比如诗歌的格律、诗歌的体裁问题、表现手法等等,因为这些使得他们在鉴赏的过程中有点力不从心,解决这个办法就是及时总结和归纳诗歌鉴赏方法,通过对大量诗歌的诵读,深入思考,不断的去积累经验方法,提高文化品味和素养,提升认识,提高审美能力,以便更好的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学更加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及配合,强调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而并非完全应付应试教育,因此,对语文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有所提高,遵循诗歌鉴赏教学的改进途径,才能走出原有的教学误区,达到真正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基本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晓明.《当代中学语文教育名家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2006年11月.

[2]《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诗歌的文学常识范文4

关键词:诗歌;教学;有效性

一、学生的诗歌阅读层次

(一)理解性诗歌阅读

诗歌阅读首先要从字、词、句入手,准确理解它们在诗中的意义和作用,把握诗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内容。

(二)创造性诗歌阅读

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思维是以顿悟为基础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就是对问题的顿悟并获得新的解决方法。因此,欣赏诗歌时需要学生充分调动思维,自由地想象和发挥,充分体现其在课堂阅读中的独创性。

(三)评价性诗歌阅读

学生通过阅读诗歌,在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入的评价和鉴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一来,将客观的文字变成自己主观的东西,使其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促进学生更好地运用知识和欣赏诗歌。

二、教师如何提高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一)让学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歌教学的基础

诗歌对语言的变形主要有改变词性、颠倒语序、省略句子成分等。

1.把握词性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诗人为了炼字的需要,常改变诗中某些词的词性,这些地方常是一首诗的诗眼。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化静为动,把江南春色写活,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春到江南生机勃勃的景象。

2.注意诗词中的省略,运用联想和想象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根据诗境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场景,获得较高的审美享受。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笑春风”应为“笑于春风”,在春风中笑。“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应为“千家山郭静于朝晖,日日于江楼坐翠微”。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六句才能完成的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语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

3.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和情感侧重点

为了适应格律和表情达意的要求,诗人往往颠倒诗句中的词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语序应为:“山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为了押韵,作者将词序进行了调整。又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正常语序应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如果按照正常语序,就变为呆板的平铺直叙,采用颠倒的语序则增强了画面动作的持续性和鲜明性。

(二)引导学生做好“三看”

1.看标题

标题是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标题往往涉及如下内容: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如王勃的《江亭月夜送别》;作品的感情基调,如李绅的《悯农》;诗歌的主要内容,如韦应物的《闻雁》;诗歌题材,如杜甫《蜀相》,王昌龄《闺怨》。

2.看注释,挖掘暗示信息

注释涉及的内容往往有:交作背景,暗示主旨情感;介绍作者,暗示思想感情;解释主要词语,帮助理解诗句;对典故进行解释说明。

3.看正文,把握诗歌要素

通过阅读正文,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弄清楚诗中借助怎样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事理。

(三)充分备课及有效的课堂评价

1.充分备课,落实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要有效的处理课本内容,首先要对课本知识熟烂于心,对诗歌要有自己的解读;其次使用灵活的方法处理课本内容,切忌一成不变。例如,在讲解《春江花月夜》之前,提前将这一诗歌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列出来,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情、景与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等。除此之外,还要把教学的重难点都着重标记出来,这样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有效的课堂评价

诗歌的教学过程是创造性的过程,是艺术的再现,要做到这些,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有创新意识,不断地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从而进行适当的课堂评价。恰到好处的教学评价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其对诗歌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在此基础上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和思考,培养其创新意识。我曾让学生对“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进行探究,体会所抒之情是豪情还是悲情,收到了良好效果。

总之,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规律,发挥其想象力来领悟体会诗歌的意义、意境,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马秋红.对打造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

[2]马秋红.探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有效性[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2.

诗歌的文学常识范文5

我们现行的诗歌教学是高一、高二以诗歌欣赏为主,带有小部分答题技巧的传授,高三则以诗歌阅读为主。这主要是考虑到在高一、高二还投有高考压力的时候抓紧时间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在高三应对高考的时候,集中时间传授阅读规律。无论从应试教育的角度,还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这种布置都无可厚非,各个阶段,各有侧重,因此成为现在绝大多数学校学习诗歌的标准过程。

但令人尴尬的是,尽管诗歌教学贯穿于高巾学习的各个阶段(高一、高二、高三各有至少一个单元的诗歌课文),而且在高三复习中又进行了专项复习,但学生诗歌阅读题的得分率和其它题的得分率相比,却没太大的提升(专项复习前的诗歌平均分大约在二点零几分左右,专项复习后,即使是奥训班或文科实验班也只能提升到三点零几分,平均提升一分左右),而且绝大多数学生在高考完毕后――包括那些以中文为专业的学生――对诗歌仍然没有应有的热情。尽管高中和大学的老师不停地在说诗歌是文学的最高表现形式。大学生对诗歌热情的丧失,也是今天诗歌创作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问题已经非常显著,不用举出数据,只要比照一下现在小说散文家和诗人的比例,看一下书店里新书柜台上诗集和小说的比例,回顾一下自己所看过的小说和诗歌的比例,就可以有一个大体的印象了)

导致这个结果产生的原因有多种,例如诗歌本身的因素。文学发展阶段的因素。商业出版的因素等等,这些暂且不论,我们今天先从诗歌教学的因素谈起,因为我们对诗歌的最初印象就是从课堂上得来的。

那么我们看起来重点突出的诗歌教学到底在哪里出现了问题昵?归根结底是教材安排、教学进度、检测体系和学生的期待心理四者的衔接上出现了问题。具体地说,我们在高一、高二着重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这个阶段的诗歌教学是以诗歌欣赏为主的,学生在这个阶段中接受的教育主要是情感熏陶和联想想象思维的训练,可是一旦进入期中期末的考试,为了和三年以后的高考接轨,学生面对的是以高考题为蓝本的诗歌阅读题,而这考察的则是诗歌阅读的能力。于是学生的困扰就来了,辛苦学习几个月的诗歌,但答题时却完全不知道如何下手。再加上中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使高中学生这个群体在学习上具有极强的功利性,这自然就使学生对诗歌的热情开始消退,而高三的专项复习,好象又使学生重拾了对诗歌的兴趣,但其实只是学生突然在发现诗歌阅读题中隐藏的规律时的惊喜而已,这时大量的诗歌题的训练更是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答题的规律上,此时的诗歌在学生眼中早已不是一个可以倾注生命情感的载体,而只是一个等待解剖的客体,一个等待分析的客观对象而已。这种情况已经是让人棘手了,高中诗歌课文的安排则使这种情况雪上加霜。关于诗歌的知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诗歌发展的脉络方面的知识,包括不同阶段的诗歌的特点。诗歌中某种精神内涵的传承(例如香草美人手法、二是诗歌鉴赏方面的知识,包括主旨、情感、手法、意象等方面的知识(术语)。教材的安排是按照诗歌发展的顺序,也就是诗歌史的顺序布置课文,这使学生对中国诗歌发展的脉络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这本是好事,但坏在日常教学时诗歌鉴赏方面的知识被打乱分散了,学生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印象,而考试的时候,重点偏偏却是这被打乱的部分。

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方法是改革高考的诗歌题型或改变教材顺序,但这对我而言是不可能的,因此没有在此讨论的必要,而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任务又不可能放弃。那在既定的诗歌阅读题的约束下,我们如何平衡诗歌欣赏和诗歌阅读的教学呢?

在语文组提出的分层教学的思路启发下,我对诗歌教学做了如下设想:

一、班级类型分层

理科生的思维习惯是线性的逻辑思维,缺乏阅读诗歌所必需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因此在高一、高二阶段应该侧重诗歌欣赏课,商三的诗歌阅读只需要简单指点,即可让大部分学生开窍;文科生的思维习惯是网状的发散思维,缺乏诗歌题所需要的层次明晰的表达能力,因此在高一、高二就应该开始渗透诗歌阅读的答题模式,布置一些诗歌阅读课。

二、诗歌教学分层

高一、高二阶段充分利用语文早课的时间,将诗歌教学分为诗歌欣赏课和诗歌阅读课两类。

在正课时间,进行诗歌欣赏,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赏析诗歌,早课时间,进行诗歌阅读,通过让学生快速阅读隐藏时代背景,诗人信息的诗歌,指导学生按阅读题答题的步骤完成诗歌题。

三、在现行教材的安排上。设置诗歌鉴赏知识的侧重点

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诗歌情感表达含蓄,例如同是描写一个孤独寂寞的妇人,西方诗歌是直接描写妇人的状态,如外貌或语言,例如《荒原》的开头:“我不是俄国人,我是立陶宛人,是地道的德国人。而且我们小时侯住在大公那里,我表兄家,他带着我出去滑雪橇……”;而中国诗歌可能就只有一个场景,“天阶月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因此意境是中国诗歌所特有的一个术语,这就是中国诗歌欣赏的第一步,而由于意境表达情感的含蓄性,使它很难在短时间内被学生理解并掌握,因此这同样也是中国诗歌欣赏的难点,因此在高一的诗歌欣赏中,不管课文选择的是什么类型的诗歌,都应该在这个单元集中力量处理意象和意境的问题,并通过补充篇目,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欣赏承载不同情感的意境,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意境这个概念有一个直观并深刻的印象。在第二册诗歌单元的教学巾,再着重落实诗歌的手法。这样就使学生对诗歌阅读方面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分类清晰的认识。

四、诗歌写作的指导

由于早些年的高考作文要求中,明确指出“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尽管近几年淡化文体,但高考满分文没有诗歌出现。本身就是一个暗示,诗歌不适合高考作文,因此日常扩展活动中,只要求学生进行过诗歌朗诵,从来没有进行过诗歌写作的指导。

实际上,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话点出诗歌欣赏的要害,“只有诗人。才懂得欣赏诗歌。”的确如此,如果不会写诗,那么记再多的术语、训练再多的联想想象,也只是外在的探索,而不是内在的悟道。因为诗歌独特的创作思路使诗歌有不可言说的特性(古人所谓的诗不译也是这个道理),因此如果学生只是学会了套用答题模式。运用术语的话,就只能是把诗歌当作一个与自己无关的考试题罢了。以我个人的经历为例,我对诗歌的爱好,不是起源自诗歌课堂,而是初中时的一堂诗歌写作课,尽管当时的诗歌只好称为儿歌或打油诗。但写作的经验使我真正地认识到诗歌所有语言以及表达上的特点。以名人为例,徐志摩在北京教授诗歌欣赏课的时候,就先是把学生领到校园的古树下,看天上的浮云。然后让学生用诗化的语言描述。因此哪怕我们仅仅用一个早课的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去写一写,练一练,也是有好处的。

当然这种训练不能是大撒手式的。现在的学生没有接受过私塾式的教育,没训练过对联的写作,因此马上让学生写一个整篇的诗歌,只能是写出一堆大白话的打油诗。我的设计先进行语句表达的训练。

诗歌的语言是和日常语言疏离最远的。因此第一步是训练学生不好好说话,即训练学生活用动词、形容词,训练他们使用变式句。这一环节可以使用诗句填空的方式进行。

第二步,在语言风格形成的基础上,训练学生通过描写景物。表达情感的能力,这也可以应用在记叙文的写作上。

第三步,交给学生关于韵脚的知识,让学生尝试写一些短小的诗句,逐步写成完整的诗歌。

第四步,在传统的诗歌朗诵比赛中。鼓励原刨诗歌,并予以奖励。

诗歌的文学常识范文6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古典诗词 教学情感 教学技巧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然而一些老师在教学古典诗词时,总是对教材中的每首诗词按照介绍作家背景、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分析诗歌、背诵默写诗歌等环节按部就班教授学生,到了高考复习才发现,之前所讲解的知识除了积累一些诗词名篇之外几乎作用不大,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多大提高。这种现象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如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一、我国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现状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前一些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学习存在兴趣不浓厚的现象,此外,学生的阅读面较狭窄,知识的积累不足。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少有学生能够将阅读古典诗歌作为爱好,很多学生甚至是被迫进行阅读,内心存在抵触情绪,从而失去了自主阅读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和热情。这样就使得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时,学生普遍存在惰性,在学习过程中,变得十分被动,很少同教师进行交流,使得知识的迁移受到了限制。

(二)教师的教学目标功利。

近几年来,对于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在高考中几乎成了必考题,就使得高中的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目标变得比较功利,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切都以教材和考试的重点为基础展开教学,只是将自己认为的重点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需要做的仅仅是将这些知识记下来并且加以背诵,应付考试。通常都是考试考什么学生背什么,没有正确引导学生怎么欣赏古典诗歌中的美,领略古典诗歌中的美。

二、提高高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几种方法

(一)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

诗歌背景知识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居高临下的分析。譬如说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李白愤世嫉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其他诗人如王维、杜牧、李商隐、苏轼、辛弃疾、陆游等,都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做研究性的总结概括。

(二)注意诗歌提示性的信息

如题目、背景提示、注释等信息。这些提示性信息很重要,有的可能是理解诗歌的关键。例如:朱庆余的《近试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只看这首诗的内容,似乎只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梳洗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中的“近试”,我们就知道是作者朱庆余把主考官比作公婆,把好友张水部比作新郎,从而含蓄地表现自己应试时内心的不安与期待,希望张水部帮助自己考试过关心情。还有典型的例子,如张旭的《山行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这首诗如果不看题目,就可能使人错误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是赞扬山中的美景,或劝人留下来欣赏山中美景。只有看了诗歌的题目,才能明白。这首诗表达的是作者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并蕴含要欣赏最美景致就不能浅尝辄止的哲理。

(三)借助各种知识和信息,分析诗歌的情与景。

文学作品中抒情的最好形式是诗歌。我们鉴赏诗歌就是要品味出诗歌中所抒发的情。诗歌中的情是隐含在各种描写中的,不是平白直露的,这就要求我们目的性明确地从各个角度剖析诗歌。例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这首诗看题目就知道是送别诗歌,自古诗人伤离别,作者在表达离别之情时,寓情于景,以景衬情,达到了极好的效果。

(四)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和惯用的意象。

古诗常用典故,用典故可达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例如:“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关河”、“三山”、“楼兰”等。例如,严蕊的《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他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写的是什么事物?抒发的是什么感情?回想初中所学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知道了“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并由此推知这首宋词苗描写的是桃花,表达了作者心地高洁、超越世俗的感情。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中常用“柳”、“月”、“长亭”等意象,抒愁写恨诗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达思念的常用“雁”、“红豆”等,表现志节的常用“竹”、“兰”、“梅”、“菊”等。

诗歌的文学常识范文7

[关键词]诗歌教学 阅读 诗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54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诗歌独有的节奏与儿童生命的节律一脉相承。因此,所有的民族都不约而同地将诗歌作为儿童母语教育的样本。我们唯有依循着诗歌的个性和味道,才能真正读懂诗歌,让诗歌慰藉自己的心灵。

一、突破理解障碍,“穿越”式阅读

诗歌情感真挚,语言简练,且富于联想,常将写作对象与想象中的事物进行隔空链接。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必须要以“穿越”的视角关注文本,从而消除诗歌表达的理解障碍。

诗歌注重对人和物的形象塑造,诗人常常将两个原本互不相连的事物借助“穿越”的方式,构建出有机交融的结晶体。而在现代诗的创作中,作者也会借助多种拟人的修辞手法,以静带动,化抽象为具体。阅读时教师就要引领学生学会关注。

如在《老师,您好!》一诗中,诗人将教师写成是“金桥”“丝线”“新苗”。这些看似与教师毫不相干的事物,正是在诗人内在意识的串联和整合下,实现了与教师形象的高度契合,从而让“隔”的感觉消失殆尽。

因此,只有从“穿越”的视角阅读诗歌,才能缩短诗歌与现实生活,尤其是与学生内在意识的距离,从而让学生真正感知诗歌中的意象,走进诗歌。

二、契合诗歌节奏,跳跃式阅读

诗歌的语言表达高度浓缩。无论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都经常会出现语言省略、词语颠倒等现象,呈现出鲜明的跳跃性。这就意味着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引领学生按照传统的方式,按图索骥地进行解读,而是要让学生依循诗歌表达的特质,去触摸诗歌表达的内在规律和节奏,从而促进诗歌阅读效益的提升。

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一诗,暂且不谈其语言表达顺序的倒置,就其中涉及的五处地名来说,不同地域的空间距离也相去甚远,诗人运用各种不同的动词加以链接,呈现出鲜明的跳跃性。这种语言表达的跳跃,将诗人内心中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凸显出来,更展现了诗人的急切心情。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教师应引领学生根据诗歌跳跃性的语言,来体悟诗中的路程之遥、心情之切,真正走进诗歌内在的言语规律中。

如此跳跃式的阅读,正契合了诗歌内在的言语规律与节奏,使学生真正触碰到了诗歌内在的生命律动,将诗歌教学推向了新的层面。

三、顺应表达方式,切换式阅读

诗歌语言讲究的是一种美的韵律。诗歌语言之所以被称为是“美的语言”,主要在于诗歌表达的变脸艺术。诗歌在遣词造句上有别于其他普通文体,常常运用浓烈的修辞装饰,如反复手法等,使诗歌如同吟唱一般,一唱三叹。因此,在长期的阅读历练中,学生的内在积淀会不断丰厚,其语言也会在诗歌的浸润下变得精练而流畅。

仍旧以《峨眉山月歌》为例,一首诗寥寥28个字,却包含了5个地名。我们在阅读之时,却毫无臃肿重复之感。诗人李白通过五个地名的艺术化罗列,绘制了一幅千里蜀地的旅行图。我们在诗人精准妥帖的用词艺术中快速切换,感受着诗人一路走来的思君情深。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引领学生提炼出5处地名;然后,要求学生感受诗人地点切换时动词的准确运用。正是借助“入”“发”“向”“下”等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学生才真正实现了变脸式阅读。

因此,阅读教学只有运用切换式阅读,才能引领学生体悟诗歌语言的内在魅力。

四、寻求意蕴关联,捕捉式阅读

诗歌与一般性文本最大的不同在于,一般性文本侧重于直接抒感和意趣,而诗歌一般不将诗人内在的情韵直接点出,而是寄寓在诗歌的语言之中。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切不可就着表层文字引导学生简单感知与处理,而要善于依据诗歌创作的规律,依据诗歌语言的表象进行拓展联系,捕捉其实际指向的价值,这样才能真正触摸诗歌的内核。

如《老师,您好!》一诗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借助“大道”和“金桥”凸显教师职业的“崇高”,而“春蚕”和“甘露”则指向于“美好”。诗人正是将自己对教师的赞美和敬仰之情蕴藏在这些相应的事物中,给予了读者鲜明的情感之源。而诗人在表达顺序上,则将“美好”铺陈于“崇高”之后,更突显了诗人内在情感的拓展与升华。

这种类似于捉迷藏的表达方式,决定了诗歌教学必须要引领学生穿越诗歌语言的藩篱,捕捉其对应的联系点,捕捉题眼、诗眼以及传神的核心字词,体会诗歌内在的情感和意蕴,领悟诗歌所蕴涵的人生哲理。

诗歌的文学常识范文8

P键词:诗歌教学 策略 自主探究 技工院校

当前,有的技工院校,把诗歌教学放到了从属的地位,有的语文教师对诗歌教育内涵的理解还很模糊,对诗歌的教学观念与自身语文素养有脱节的现象,对诗歌的介绍,是比较被动的,薄弱的。导致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不高,如果让学生去当诗人,试写一点比较简单的新诗,是比较困难的。诗歌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是直接连在一起的,诗歌渗透着大量的文化内容和人文底蕴,能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影响人的一生。我们怎能轻慢它呢!我们应当重视诗歌教学, 为此,现就“自主探究法”在诗歌教学的策略问题,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鼓励探究阅读,张扬学生个性

技校生,这里主要指高中毕业之后进入技工院校就读的高技班的学生,大多数都参加过高考,无论在知识积累、生活经验方面,还是在非智力因素发展方面,都掌握了基本的读写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进入技校后,他们的语文学习,应该是通过文学性、哲学性和科学性的学习,学会鉴赏和学作具有艺术性的作品,使学生受到古今中外优秀文的熏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诗歌始终是和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脉搏、运用“自主探究法”来鼓励阅读探究,将会为他们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像爱情题材的诗歌,一直受到青少年学生的欢迎,笔者有时把主题相似、相近的爱情新诗汇编为一个单元,有时为一个作家设计一个专题,方便学生阅读比较。如编个“舒婷爱情诗歌专题”, 收录《神女峰》、《惠安女子》等作品,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查资料、分析诗歌特色等认知舒婷,对诗歌中自己特别喜欢的内容 “突发奇想”,“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等诗句获得学生的青睐,我们再开个舒婷诗歌交流会,以点带面,一步一步地向课外延伸,有的学生分析了舒婷诗歌的敏感性,认为这是女性独有的,有的学生谈了诗的曲折变化,有的学生分析了诗的哲理性;学生以新奇的、无畏的思维走进舒婷诗歌的“迷宫”,自主探究发现诗歌的“新大陆”;张扬了学生个性,体现了诗歌的多元性。

探究阅读应当成为诗歌教学的长期策略,诗歌知识的内化是学生对现有材料和已有知识加以分析、感悟,产生迁移的过程。课外探究阅读的推荐任务应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自己动手。

一是让探究阅读的内容具有更多的开放性。因为教师的阅读视野、手头资料往往较为固定和狭窄,有时不一定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如果长期以教师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探究,就有可能走回灌输教学的老路。

二是让探究阅读形成自主积累的内驱力。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学习诗歌就更易产生读、背的欲望,在探究阅读的实践中,张扬了学生个性。

三是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学生的知识的背景和思维过程往往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首诗歌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该考虑各个学生的特殊性。自主探究的阅读过程就是学生推荐介绍的过程又是表现自我的过程。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代朱熹的这两句诗,形象生动地阐明了诗歌的“流”和“源”之间的关系,即“丰富诗歌的知识”与“博览群书”的关系。一个学生只有不断地、广泛地阅读诗歌,才能使自已的诗歌知识日益丰富起来,进而达到热爱诗歌的新境界。开展探究性阅读,自主地发现问题,学生主动学习诗歌,诗歌教学才有希望。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

在诗歌教学活动中,学生有时会在对诗歌的理解陷入僵局。这里,不妨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会转换角度,从多角度入手,多层次、多方位,由表及里去发散思维,百思不解的问题就会突然顿悟,得到解决 。通常情况下,比较好的诗歌,不会只简单地展示一下表层意象就完了,它一定还暗示着什么,我们通常叫象征。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诗的象征含义,完成对诗的再创造? 这中间要经历一个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过程。

例如:王国维在分析“红杏枝头春意闹”和“云破月来花弄影”时,认为前一句一个‘闹’字而境界全出”,后一句是一个‘弄’字而境界全出”。学生怎么鉴赏 “闹”和‘弄’? 这 “闹”和“弄”,在象征层面上把景物人格化,教师要让学生理解景物成人的含义,就要学生思考客观自然景物本身,体现了词人对春色 、月夜的独特感受,才能由表及里形成优美的意境。

学生要注意的问题是,一方面,对诗歌的鉴赏要做到不求答案的惟一性;每个人对诗歌的深入理解都不能排斥他人对诗歌理解的影响;另一方面,做到对诗歌的鉴赏是不封顶的,即理解没有绝对的、终极的理解。

再如韩愈是如何帮助贾岛定“敲”字的?,历来传为美谈。“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在万籁俱寂中,老僧(或许正是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以这个动作来刻画环境之幽静,以闹衬静。不露痕迹,切中了题目中的“幽居”二字。

在一次师生交流中,一名学生给我提到: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 “春风又绿江南岸”名句,试过了许多字之后才最终确定了一个“绿”字。认为学习古人写诗炼字的推敲精神,思考如何正确地理解词语,这样我们学习诗歌,练习写作时,才能恰当地选用词语。也有一名学生谈了学诗的体会:把《 卜算子?咏梅》与陆游《卜算子?咏梅》进行比较,“借梅花抒发了斗严寒、傲霜雪、报春讯、求谦谨的情怀”,陆游“以梅花来抒发孤芳自赏的感情”。发现,写诗歌应该勇于打破常规,多角度立意,才出好诗。

启示:让学生思考挖掘诗歌的含义,应该理解诗人用好一个字是多么的颇费周折,学诗写诗必须树立严谨的态度和治学精神。因此,在诗歌教学的策略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是关键,多方位去思考,多侧面去理解诗意,有利于我们的技校生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良好的思维习惯运用到诗歌创作中,运用到自己将来的工作中。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动笔写诗歌

创设情境 让学生动笔写诗歌,单靠教师是不够的,从外部环境来看,微信,QQ,等等网络资源的应用,家庭、学校的文化环境,都对学生的诗歌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有主动去挖掘健康向上的诗歌资源,充分利用各种环境扩大学习,例如诗歌刊物,《诗刊》,《诗潮》,《星星诗刊》,《诗歌月刊》,《大众诗歌》等等,这些都是公开、正式出版的,有的还设有微信公众号,我们应该推荐给学生学习参考,此外,在各个地方,还有大量的民间诗报,诗刊、有的是用地方的方言编写的比如客家话,潮州话,广州话等等,有的诗歌还成了流行歌曲,学生是喜欢的,更应该衔接到教学实践中,选取更好的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这对学生试写诗歌是有帮助的。

技校生写诗歌,不见得一定要有多么丰富的阅历,只要对内心、对实物有想象力有感悟就可以了。现在,我国很多诗人实际上就是中学的学历,比如朦胧诗人中的舒婷、多多、顾城等,处于“”的年代,没有机会上大学,上到农村插队当农民或者到工厂当工人,但是他们在那个阶段写出了非常好的诗,我们应该有信心指导学生写诗。

创设写诗情境,是大家常用的教学策略,学生在情境中身临其境地去感悟、去体验,便能萌生质疑探究。在诗歌教学中,设一种气氛、一种情境,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这是可行的。“情境有暗示的作用,能让学生发现事实事理的真际,获得真经验、真知识、真感受”(叶圣陶语)。

如让学生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之后,试写诗歌,这里,笔者主要指导学生写新诗。我校身处广州,与广州塔为邻,靠近珠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自主选题――合作观察――探究体验――诱发灵感”的教学设计。在探究活动中,有的小组上广州塔,有的骑单车,有的乘船,有的在珠江边组织小型音乐会,把演唱的歌曲《春江花月夜》等音乐家的作品也引进来,内外结合,学生在感受珠江的美中,灵感来潮,依题意写新诗,描绘珠江“春、江、花、月、夜”的景色。皓月当空、高楼远处现代的灯光与月光融成五光十色。高悬于天际的月亮,总是引起学生无限遐想,学生面对珠江,整个人是全然投入的,对正在发生的学习及过程是认真观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主的发自内心的个人情绪、知识、行为参与的自然所得。探究是独具个人意义的,以下是学生练习写作的两个实例:

“江岸线上的观众,雀跃着,都想在珠江里,打捞一瓢按捺已久的梦想。”

“每当傍晚,灯火一片,明月与珠江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在这,江与月,哗啦啦的海涛中,有我一个小小的爱的秘密,有我一个大大的爱的向往”

这两例不成熟的小诗,是“小我体”的萌芽,突出了“我”的理念,表达了学生关注社会的思考。这种走小清新道路、突出情感抒发的感性思维,对学生的成长来说,十分必要。如果我们的技校生能理性一点,思辨一点地探究,创作过程将终生有用,而这恰好是当前技能人才培养中最稀缺的。

在校园里,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组织成立的校园诗歌社团来创设写诗情境,以开展诗歌写作比赛的活动为例,2016年“五q四”青年节,我们举办“新诗百年”写作比赛活动。把“五q四”新诗写作比赛活动固定下来,开展写诗比赛,把诗歌教学打造成学校的品牌,推动新诗在校园传播,对学生热爱诗歌,肯定会大有好处。通过比赛鼓励技校生打破框框,积极探究,不断激发自己心灵的火花,努力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比如有的毕业班的学生用表演小品的方式来介绍自己写的 “离别诗”和“送别诗”,利用微信平台,进行交流、各种诗的感受相互碰撞,激发出智慧的火花,将诗歌教学引向深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指导学生写诗,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自我表演的舞台,也有效的提高了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学生的文笔会越练越通畅,越优美。

引导学生写一点小诗,让学生“变学为思”,“变学为做”,学生不再是消极的“等、靠、听、记”,学生自己动脑去思考,开发了智力,开阔了思路,增进了智慧。学习诗歌得到了拓展延伸。当然,一开始,学生会出现不成熟,不够完善的地方,甚至会发生错误,但毕竟比那些不认真思考,老是照教材来读,老生常谈、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观点,要好得多。

指导学生写诗,让我们的技校生逐步掌握探索诗歌和积累诗歌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建立了自信、鼓舞了志气、从而扬起人生奋进的风帆!

四、结语

自主探究,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冲击,学生体验到自主的乐趣、探究的魅力和写诗的成功;他们成功地进入活生生的语言表达和思想交流之中。我们由衷地期盼技工院校的语文课能为诗歌教学注入新理念,带来新发展,形成新气象。我们更应前瞻性地分析诗歌教学中有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能够进行冷静的思考、辩证的认识和妥善的处理,总之,诗歌教学不应是教师的一言堂,而应是每个学生自主探究、展示自我、完善自我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叶嘉莹.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吴松年.有效教学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陈军.试论诗教的人文启蒙与创新奠基[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06).

[4]李节.当前中学新诗教学的几个问题――访诗歌评论家吴思敬教授[J].语文建设,2008,(06).

[5]贾海金.让校园成为诗意栖居的地方[J].江苏教育研究,2015,(10).

诗歌的文学常识范文9

一、高一阶段,提高兴趣,了解诗歌特点。

对不喜欢诗歌读不懂诗歌的高一新生来说,提高学习诗歌的兴趣是关键的第一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来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1.重视诵读。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基本切入点。《新课程标准》指出:“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的确,学生通过诵读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增强理解,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有时,教师一次深情的示范性诵读就能改变学生对诗歌厌烦的态度。有时,伴着一段温和意境的音乐,学生用和谐自然、悦耳动听的声音将诗文的情调与情思完美展现,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叶圣陶先生曾说:“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感觉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朗诵比赛,朗诵篇目古今中外不限,朗诵形式灵活多样,可配乐,可配舞蹈,可几人合作朗诵,形式多样,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

2.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中学生都很喜欢流行歌曲,对歌词过耳不忘。其实古典诗歌中有很多也是歌词,只不过是诗人所处那个时代的歌词。许多流行歌曲的歌词意境优美,与古典诗歌的内容、技法都有相通之处。我在进行诗歌教学时,经常引入流行歌曲的歌词,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分析流行歌词的技法、情感,再与古典诗歌比较,寻找共同之处,消除学生学习诗歌的畏难情绪,拉近学生与古典诗歌的距离。比如,柳永的《雨霖铃》描写了恋人分别时的难分难舍,上片通过长亭、寒蝉、骤雨、兰舟等意象渲染了离别时的感伤。下片虚写,设想分别后的情景,再次表现对恋人的依恋,不忍分别。周杰伦的《青花瓷》则通过烟雨、炊烟、芭蕉、门环等意象描摹了一个烟雨凄迷的江南小镇,江南小镇的一位女子婉约、秀丽、素雅,一如美丽的青花瓷,与“我”邂逅却分离,从此“我”陷入漫长的思念与等待之中。通过比较联系,学生兴味盎然,了解了诗歌的内容情感技法,感受到了诗歌的无穷魅力。

高中教材的诗歌编排也是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的,由现代诗歌过渡到古典诗歌。很多学生喜欢写现代诗,教师就应当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并予以指导。要想写好古典诗词,必须掌握一定的平仄、用韵、对仗等基本知识,学生自己去学、去掌握,无疑比老师单纯地灌输效果来得强。教师可以在作文课上读学生的优秀习作,也可以向校刊或报社投稿。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高二阶段,积累知识,掌握鉴赏诗歌的流程、方法。

经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克服畏难情绪,熟悉、了解甚至喜爱古典诗歌。在此基础上,以教材中的古典诗词教学为例,引导学生积累掌握有关诗歌鉴赏的系统知识,启发学生体会思考如何鉴赏诗歌。比如,在进行诗歌教学时,一般要先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这就叫“知人论世”。反复诵读诗歌,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描述的画面内容,这叫审视意象,掌握言内意。体会作者在诗词中抒发的情感,挖掘诗歌内涵,这叫把握意境,掌握言外意。教师反复示范,学生自然就能熟知并运用鉴赏诗歌的流程和方法了。还要鼓励学生收集掌握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敏感性,甚至形成“套板反应”。如“月亮”代表着乡愁、别情;浮萍、浮云代表漂泊无依,等等。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归纳古代诗歌常见的流派,作品中抒发的情感,以及常见的表达技巧。比如高适、王昌龄、岑参等边塞诗人在作品中常常抒发征人思乡或渴望建功立业或对战争的厌弃等情感。而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常在作品中歌咏自然景物,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思想。常见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掌握这些鉴赏古代诗词的基本术语,学生就能准确规范的组织语言,对于提高阅读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很有意义。

三、高三阶段,专题复习,整合提高,掌握诗歌的解题技巧。

新课程高考考纲对诗歌鉴赏有两个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围绕考纲,考查题型主要分为六种:(1)分析意象类;(2)分析意境类;(3)分析主旨类;(4)表达技巧类;(5)语言炼字类;(6)分析诗眼类。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回答这些题型的步骤、模式。如炼字类题型,答题模式是:①指出该字;②指出该字在句中的语表意和语里意;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情感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还要通过适量的练习检测寻找学生答题时的薄弱环节、知识漏洞,并把这些作为教学重点。

经过高一、高二的知识积累,很多学生在审题时细心巧妙,能够敏锐地捕捉题目所流露的信息,指导答题,提高答题准确率,如咀嚼诗题、关注作者、利用注释。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因此,赏诗要先赏题,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和主旨,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蕴含许多重要信息。诗题可以揭示诗歌内容,可以表露诗人心绪,可以展示诗人创作思路。关注作者和注释就是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方法――知人论世,很多高考题是名家作品,注释也往往是交待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的。掌握了这些具体的解题技巧,无疑会事半功倍,提高答题准确率。

当然,以上这三个阶段并不是完全割裂开来的,只是每个学年有相对突出的教学特点而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