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中学生教育心理集锦9篇

时间:2023-05-17 15:34:23

中学生教育心理

中学生教育心理范文1

体会。

一、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之一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个健康的人,但长期以来,由于心理卫生知识的缺乏,以前的人认为没病就是健康,从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一代代人才随着社会文明的提高,生态环境的变化,各种刺激的增多,精神压力的加大,心理上产生各种不适应乃至疾病。有的发展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学校管理是通过一定的组织、计划、教育、教学达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人本是生理与心理的有机统一体,健康的教育不应仅局限在生理方面,也要关注心理方面。联合国家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但反映了人类自身认识的深化,也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这就像一个人,即使他的身体方面有缺陷和疾病,但还是要有完整的心态、生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如张海迪等。反之,如果一个四肢健全的人,整天焦虑烦恼、忧愁过度,那他不仅个人活得痛苦,还会殃及他的家人、朋友甚至社会,可见,有时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全更重要。

有人说:“中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中学时期是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他的生理、心理的发展变化具有鲜明的特征,在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正经历着一个成熟前的动荡,是“多事之秋”的时期,在他们身上既有个体的心理和生理不平衡的矛盾,也有个体内部和外部之间的矛盾。在这个时期,也是思想品德教育最困难的时候,能给人一生的发展指明方向,有的人成了伟大的人物,有了很大的贡献,成为政治家、科学家,追溯他的成长史,是中学时期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有的人走了歧途,也是中学时期没有打好基础,是不良的品德行为在此生根发芽的结果。

二、心理健康能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

目前,我们一直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但是因为受教育者疲于应付语、数、英、政、理、化等主要科目,偏重于学科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问题,从而忽视受教育者的心理的训练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使许多学生缺乏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的应对能力,当遇到困难时,常使学生心理失衡。如果教师能在此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接受自己,了解人际关系,培养合群性,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也许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

生观。

现代相关的科学研究证明,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之一,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中。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都能影响人的心理,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与人际关系,形成不良的心理。另一方面,心里的不健康状态,如,长期的过度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又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和病态,如,高血压、偏头痛、胃痛等,有时两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不言而喻,注意心理卫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非常大的意义,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也有利于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调整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使之对社会能良好的适应,从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人格的核心正是人生观和信仰,可以说,健康的心理是优良思想品德的基础。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才会品德高尚,从而成为“五讲四美”的人。试想,一个心理变态的人,又怎么会具有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呢?我国的一项研究还指出,心理健康问题所造成的学生在情绪、性格和人际关系上的缺陷,直接影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品德、个性的发展,随着他们年龄的增大,有的人变得情绪忧郁、性格孤僻、粗暴、行为野蛮,他们中的少数人还可能不守己、不守法。

开展心理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我们知道,稳定而快乐的情绪、健康的性格、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心理健康的表现,而他们又是提高智力活动的因素,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条件。反之,则会压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阻碍智力的发展。

三、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建立全员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由于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传统的观念在许多人心中仍然根深蒂固,要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还需要教师在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转变人们的教育观念。学习生活的每一时、每一事都会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心理教育必须贯彻、渗透到学校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因此,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意识是十分重要的,所有的教师和管理者都要掌握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常识和技能,都要参与这项工作,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同时,也应有专职人员进行指导。当然,开展心理咨询和建立档案等也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开展心理咨询能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再根据心理档案及现状进行分析,把一些不良现象消灭于萌芽中。

家长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力量。学生的许多问题与家庭有密切的关系,只有争取家长的合作,才能解决学生的问题。因此,需要开展家长学校,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家长改变不正确的观念和不良的行为方式,与家长一起分析学生问题,对家长提出有关建议。

相信教师只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设心教课程,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并且能及时发现、咨询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并使之圆满解决,我们的下一代将有美好的明天。

中学生教育心理范文2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以前,以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为标志。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内容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教育、教学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情况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因此,教育心理学即使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在实际的应用中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问题,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活动。

二、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教育心理学就是帮助教师掌握健康师生关系的法门,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体主要是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情境中研究学生“学”的心理规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研究教师“教”的规律。从而指导教师如何去教,学生如何去学。心理学在教育学中的研究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性质、特点和分类;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的研究,同时也是教师主宰主观教育世界的法则。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表现在:

1.为学生的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教学是教育工作的基础,而管理是教育的关键,两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有序的管理环境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只有合理的利用教育心理学知识,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动态变化,对症下药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管理,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有助于加强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受到父母的百般宠爱。由于处在青春期心理变化反复无常这一特殊的阶段有些的同学比较的叛逆甚至有些学生无视学校管理制度的存在,做出一些无法弥补的错误。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理解学生、更好的促进教学专业的发展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学校的教育活动及教师的教学水平都需要应用教育心理学来对认知、能力和人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来使其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最终使教育取得成效。

3.有助于完善学生的心理问题,实现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现在的社会是经济型社会,压力也慢慢的蔓延到学校。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每个学生都在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中成长,面对着升学的压力,将要走上工作岗位的困惑及人才竞争工作的压力,然而保持健康的心态是十分重要的。在学校这座大染坊里利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和生活的正确认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

三、在教育工作中应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为完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意义还必须将其应用于教学工作实践中: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心理学认为:“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际关系。”通过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实现师生感情的双边交流,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情感,认知,心理等各方面的情况,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建立在平等地位上的交往会使期待实现最大化,罗森塔尔曾在“罗森塔尔效应”中指出,教师的期待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会朝着教师所期待的方向发展,所以,教师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确立对学生的积极的期待,以引导他们更好的发展。

2.确立有效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指导是教学,这种方法的不足是缺乏师生互动,学生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乐观。现在的教学观,在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下,改进教学方法,把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消除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创作型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实现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在教学中每个教师都希望被自己的学生喜欢,希望自己的学生是最优秀的,组织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满意的。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中学生是处于青春断乳期,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妄想等心理问题,教师这时就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应用心理学知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施加影响。

四、结束语

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探讨,本人认为,为了让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在现代教育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更要具备优良的心理品质。只有教师掌握教育心理学的法则,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公社,周喜华.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彭松林.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读书文摘,2014.

[3]史丹萍.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9.

[4]杨桂凤.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0.

[5]闫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6]周军.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12.

[7]贺建,刘毅敏,杨旭,李卫刚.当代中国大学教育与心理学[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8

[8]庄春.对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

中学生教育心理范文3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其个性与共性的和谐发展,健全其人格,为他们迎接未来的挑战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作为一种增进健康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1)体育与健康是永远分不开的,体育课程标准形成了五个学习领域,其中就包括心理健康;(2)体育教育不再单单是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更加强调了“情感性因素”的相互作用,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对学生心理品质等多维目标的培育;(3)体育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运动本身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比其他学科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全面发展。反过来,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又可以为体育教学服务。

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谈谈如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体育教师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很难想象,一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我们经常讲要“为人师表”,教师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教师自己首先要具备健康的心理。

二、深入研究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不健康的因素,对症下药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来自早期学习的强化对象――父母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学校的影响主要是教师经验的影响。这些影响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给儿童的心理打上深刻的烙印,并反映在他们的日常行为当中。

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由于以上种种不良因素的作用,其心理发展将会受到阻碍,产生一些心理障碍,除了文章前面所说的心理问题外,还普遍存在多动、好攻击、过分依赖、逃学等不良倾向,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行为及形成因素,做到区别对待,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朝着健康的心理方向发展。

三、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

1.在备课过程中要备好“心理健康教育”

2.场地、器材的设置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的心理以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

3.课堂气氛活泼轻松,师生关系和谐,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4.教学方法灵活,注意因材施教,突出心理教育

5.活动过程中加强情感交流,渗透心理教育

四、开展心理专题教育活动和心理辅导

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雨天在室内进行专题教育,给予启迪和引导,帮助他们防止和克服心理障碍;对于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心灵驿站”进行个别谈话辅导等方式解决;对有严重心理疾患的学生,教师要学会及时识别,并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或转移到专业的心理诊治部门。

另外,教师可以和学生建立QQ群或家访等,加强与学生的心理交流,还可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卡、心情记录卡等,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五、教学生一些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

1.学会放松

首先让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节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

2.谈心

当你遇到心理困惑时可以找你信得过的人谈心,可以是老师、同学,也可以是家人,甚至是其他人,让别人倾听你的困惑、分担你的忧愁,有助于心理问题的解决。

3.写日记

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宣泄自己的心理障碍。

4.进行自我心理测试,定期检测自己的心理状况,为自我调节提供依据

六、加强课外体育锻炼

鼓励学生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娱活动,使健康的心理有健康的身体做保障,同时积极的运动能改善机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对心理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根本保障,他们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可塑性也很强,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时期。体育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创造心理教学环境,耐心引导,对症下药,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培养健全发展的下一代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中学生教育心理范文4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内容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一、课型

新授课,以陈述型知识为主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二、教育目的

1.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体会心理健康的重要,并且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兴趣

2.通过讲述使学生知道心理健康的标准

3.通过写名片的形式达到教师对学生初步了解的目的,且让他们提出建议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三、重点

让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的重要,知道心理健康的标准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四、难点

能够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心理健康的重要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五、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心理活动课及自我介绍

首先说明本课无教材,指出无教材的好处??这是一节心理活动课,本来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关于心理方面的问题,不必按照教材按部就班。但同时,这要求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想要学习什么,由此安排好适合这个班级的课程。随后,自我介绍及留下联系方式。

师:简单介绍心理健康课的特点??互动,体验与参与

本课不同于其它课,更注重学生自己的体验,帮助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条路。在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中,很注重当事人自己的想法,通过谈话等手段可以获得比心理测验多无数倍的资料。许多心理学家想了很多方法让当事人表达自己的想法,举例:如箱庭疗法??在一个盒子里,由当事人自己放玩具进去,看他们放的玩具和放的方式来了解他们的内心。所以,在这堂课中也需要学生更主动积极的表现自己。

心理活动课是一节相对轻松的课,但是为什么要上这节课呢,引入心理健康的重要。

(二)心理健康的重要

1.讲述心理健康对生活态度及身体的影响

(1)以张国荣为例说明对生活态度的影响

师:同学们知道几年前的愚人节那天,发生了张国荣跳楼自杀事情吗?

师:因为他承受了太大的心理压力,心理素质没有强到可以抵抗这些压力。有一个世界性的研究,发现城市里的自杀率高于农村的,男性的高于女性的。这说明随着压力的增大,心理素质差的人更有可能选择极端。

(2)说明心理对生理的影响

举例:有一个死刑犯人,听说自己会被割腕而死,行刑那天,他被带到了一个小房间,眼睛蒙上了黑布。他感觉到手被划开,随后听到了“滴答,滴答”的声音,感觉到自己的血慢慢的流尽。死亡。但实际上,他的手只是被轻轻的划开,而他所听到的只是滴自来水的声音,但他认为自己在滴血,最终心力衰竭而亡。这就说明,心理对客观的生理也有着影响。

2. 指出良好的心理,会帮助人们做出准确的应对

师:天堂和地狱的例子

地狱中,人人拿着长勺企图喂饱自己,因为其不可能而使生活十分痛苦。在天堂中,人人拿着长勺互相喂食,所以这是天堂。

这个小故事中包含着许多哲理,我想说的是:

生活中,人们往往面对一样的困境,重要的是你的选择,怎样的心态想法,决定了你的生活道路。

3.总结心理健康的重要

师:由此可见人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现代。

有位教授曾经指出??心理健康在贫困时代是奢侈品,在发展中国家是点缀品,在发达国家是必需品。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学生:物质是精神的基础

在贫穷的时候,人和人之间都差不多,到富裕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拉大,竞争更激烈,压力大,所以心理健康显得重要。

师:有一个参考的理论,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

师:介绍马斯洛的背景。马斯洛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提倡人文主义。同学们对他可能不太熟悉,在他之前,盛行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注重本能,认为人只是动物的简单进化,人所做的一切事都是出于本能的驱使。而马斯洛反对这个观点,认为人不同于动物,本能的需要只是较为低级的需要,人还受其它需要的驱使。需要是有不同的层次的,于是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师:介绍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提出人有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及尊重的需要。请大家思考一下,哪一个是是最基本的,需要首先被满足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基本需要,在能保证生命延续的前提下,才可以去满足其他的需要,那些都属于心理需要。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心理健康也日益重要。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师: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心理健康。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有许多标准,比如前面提到的马斯洛,他就提出了十条标准:

1、充分的适应力;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度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

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当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作有限度的个人发挥;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对个人基本需求作恰当的满足。

认识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短处与缺点,就会丧失信心、缺乏朝气;如果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又会自以为是,自我欣赏。这种自卑与自负皆不利于自我成长,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算是心理健康。

悦纳自己

自己对自己是喜欢还是讨厌,是衡量心理健康的又一条标准。心理健康不仅要求自己能如实了解自己,而且要对自己愉快地接纳。悦纳自己不是说要宽容或欣赏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而是说自己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我仍然喜欢我自己、不憎恨自己、不欺骗自己,并设法使自己发展得更好。每个人要懂得正确的扬长避短。尤其在青春期的时候,生理上的发育和心理上的发展不协调,会产生很多的矛盾。

调适自己:

个人的行为总是受社会的规范和环境的约束,两个人的需求又往往与规范和环境不符,并发生冲突。因此,个人必须经常调适自己,以使个人和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不能或不会调适自己的人,就会经常产生心理问题,只有经常很好地调适自己的人,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最后,还有一个小内容,希望大家做一张名片。

(四)小活动??做名片

1.讲述名片的目标??为了彼此交流

2.告知名片的要求:姓名,最喜欢的一件事,最不喜欢的一件事,最能代表你的特征,你的偶像。另外也可以附上你对课的提议。

3.收齐名片

听课教师反馈::

1.同学们在听到例子的时候,都显得很有兴趣。应该注意例子的安排。

2. 马斯洛关于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尽管很有用,但是相对比较枯燥,只捡几条相关的讲一下,效果比较好。

对这堂课,应该加入一个关于心理健康的小测试,能引起学生更多的兴趣。但是,缺少这方面的资料。可以就心理健康的一方面,来给他们做一下测试。

看过“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的人还看了:

1.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2.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教案

3.高中生心理健康教案

4.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

中学生教育心理范文5

本文分析了高校体育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提出了高校体育促进心理健康教

育的途径。

【关键词】:体育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学生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由于条件限制,当前我国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的并不理想。体育的教育目标正朝着弘扬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方向迈进,致力于塑造理想的人格,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人的困难和痛苦,发展人的独立自主意识等为特征,培养人的创造才能。当前一定要利用学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有机融合,在学校体育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体育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健康的心理有赖于健康的身体,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健康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促使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坚持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改善一个人的智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高个人的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等能力。良好的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应变力等认知能力,从而为心理健康发展和学习生活提供有效的保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挖掘大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随着体育锻炼后体质的增强,情绪就会起相应的变化。体育竞赛有着严格的比赛规则,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团结协作能力、公平竞争意识以及开拓进取的精神。体育竞赛永远伴随着成功与失败,可以使学生锻炼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增强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改善情感状态。体育锻炼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使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从而调节人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良好的心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自我、适应社会的能力。教育本身就以班级的形式

进行,老师学生之间的教与学,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可培养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体育教学又有它的特殊性,学生将在体育运动中,得到集体的信赖感及依托感,又能正确地面对竞争、成功、挫折等,使学生获得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个体与群体、合理与不合理等多元体验。

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体育运动不仅能够改善大学生的机体健康状况,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治疗学生的心理疾病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富含许多可以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这些宝贵资源的充分利用,势必将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提高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它不仅涉及丰富的观察、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认知能力,同时更需要各种心理品质的支持。

要使学生战胜白我、培养自信心,让学生明白竞争在当代社会无处不在,缺乏竞争精神

和能力就难以立足于社会,只有不断战胜自我的人才能够承受各种竟争。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引导和帮助受教育者正确认识和了解自身周围的环境,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面对所面临的危机和困难,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探索能力,使学生摈弃不良习惯、改善个体行为、培育积极的思想和情感;认清自身的潜力,积极调动个人内在的潜能,享受幸福的、健康的生活。

学校体育通过组织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活动,培养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展现个性,模拟社会要求考察和培养学生,要求学生按照角色去行动,规范个人行为、激励个性发展。体育对发展人的合作能力教育的场所,为学生实践社会规范提供模拟机会,同时也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许多西方国家的学校把体育运动作为对学生进行合作和团队精神教育的重要手段。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建立一种良好的工作、学习氛围,形成一种民主、互助的工作、学习关系,同时对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具有重要作用。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主要途径,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教育过程,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内容的渗透。教师要根据体育教学的具体内容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渗透点。尽管体育课程富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内容,但并不是任何内容和时机均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果教师为了渗透而渗透,这就走育教学的内部渗透应讲究自然、贴切,渗透应与整个教学过程是紧密相扣扣、有机融合。

1创造理想的体育课堂环境运动场是实施体育教学的主要场所。我们应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个场所,发挥体育的独特教育功能,使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加强。为此,作为一个体育工作者应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作为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内驱力,为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创造一个理想的体育课堂环境。

2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作为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标准应该有以下几项:智力正常、情绪健全、意志健全、人际关系和谐、愿意与人交往、人格统一、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正确

的自我意识、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体育教师应当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让学生知道心理健康包含哪些标准,在某一方面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的自我调节,并且让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各方面优秀的品质,提高综合素质。

3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学专业素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老师是影响学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自身心理健康,生动、活泼、多变的教法,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具备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并且能够正确地辅导学生心理问题的体育教师队伍,既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独特功能的重要保证。

4充分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做针对性教学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应充分地了解、尊重学生,针对个别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针对性教学。比如,速度素质训练能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时间隔直觉能力;力量素质训练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高涨的情绪,增强信心。耐力素质训练能培养学生自觉性、吃苦耐劳的精神。针对性地开展个体或集体性的体育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5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体育竞赛活动,如各种球类比赛、拔河比赛、登山和越野跑等,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利用体育竞赛强烈对抗和激烈竞争的特点,培养和激励大学生形成努力拼搏、不甘落后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竞争的积极情绪体验。体育科学表明,比赛过程既是学生之间所进行的速度、力量、技术、战术和心理因素的较量,也是实施成功教育、挫折教育、团队精神教育的有效方式。

结语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的任务目标和教学模式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全面深入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高校的体育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待探索,许多理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作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要重视学生的

心理健康教育,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紧密结合,为学生踏入社会做好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周华. 深化体育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7,(02)

[2] 吴大成. 浅谈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科技创新导报 , 2008,(27)

中学生教育心理范文6

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工作应用

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其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21世纪的到来,教育工作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现代的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速度更快,且思维相对靠前,有勇气对旧观念说不,且对自身的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等,此外,其还有一些不足,像攀比和过渡追星等。伴随着90后的成长,教育工作面临的情况越来越复杂。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从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重要能力。

1教育心理学应用的重要作用分学习

1.1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对于教育心理学,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时间较长,能够对大部分的学生心理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帮助不同阶段的学生解决其遇到的问题,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其已经得到了大部分院校的支持,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机构对学生健康水平的提升,促进了我国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当前我国的教育行业,由于学生的学习较为繁重,导致学生的心理出现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加上我国当前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教育工作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我国未来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如何将教育心理学科学的应用在教育工作中是当前我国教育工作需要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克服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各种心理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其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不同阶段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叛逆心理,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能够更好的深入学生内心,解决学生遭遇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促进人才的成长。

1.2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对于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其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还能够是学生以最佳的状态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另外,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教师还能拉近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加愿意同教师进行沟通,这样使教师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对于教育教学工作,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使得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加强,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2.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育心理学中指出,师生关系指的是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的最基本且是最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通过这一平等关系能够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使教师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的能力以及心理变化,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得到更好的倾诉和理解,这对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等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可以通过两个方面的工作努力:首先是教师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对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其将教育工作的主导权放在教师手中,这使得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参与权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但教育活动的本身任务是帮助学生成长,掌握知识,因此,其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改善自身的教育理念,将教学变为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单纯的讲解过程。此外,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还需要主动去接近和了解学生的喜好以及特点和不足,从而同学生建立一个平等民主的关系,这种关系能够使学生更加尊重和理解教师,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重视教师的教学活动。

然后是确立积极的教师期待,对于教师期待,其是罗森塔尔效应中指出的一种教师期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这一期望植入学生学习目标中,学生会通过自身的努力向着教师的期望前进,因此,教师在进行期望设定时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保证既能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又不会对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产生影响。在进行期望的设定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定对应的目标,像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期望可以设定略高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奋斗欲望,而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需要设定低一些的期望,且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关注程度,这样既能够激发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还能够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2.2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对于情感教育,其主要是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关注他人,提升学生的情感,这种教育模式能够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进行提升,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在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充满关爱,这是情感教育的基础,只有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才能更好的减弱自身的抵触情绪,从而更加积极的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在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关心他人,将自身的情感进行完美的表达,像在进行教育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为父母做一件自身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表达自身对父母的关爱和感恩。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敬老院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帮助和关爱他人的快乐,丰富其情感。

3总结

综合上述所说,对于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工作中的应用,由于现代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情感变化,从而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此外,教师还需要加强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学习,使教育心理学能够更好的应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加强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做到教书育人。参考文献:

[1]王燕.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1,09:197-198.

中学生教育心理范文7

关键词:高中生物心理教育健康教育分析探索

高中时期,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过渡期,也是学生极其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期。特别是对于一些专业的科目教育,即如生物教育,教育的难度和知识的深度往往会让学生受到更多挫折和影响,进而也容易产生一些负面的心理问题,所以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视,特别是对于一些负面情绪的疏导以及正确心理的引导。而笔者将通过本文,就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展开详细的分析与研究。

1高中生物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1引导性原则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说,要加入心理健康辅助教育,还需要遵循引导性原则。即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因为就目前大部分高中生物教学而言,对于学生往往存在较多的盲目教学内容,特别是在教育的评估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以成绩去衡量学生的能力,也会导致学生出现一些负面的心理。即如抵触心理、厌学心理等等,这也导致学生的兴趣丧失。

1.2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的原则主要是指在传统的教育流程中添加一些能够对学生健康心理和学习态度产生辅助效果的活动,而为了保证活动的效果,特别是聚集学生的注意力及强化他们的学习热情,则需要添加更多的趣味项目在其中[1]。

1.3针对性原则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教师还需要保证教育具有针对性,即对学生不同的心理,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情况,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例如学生两个极端心理,自卑心理以及自负心理,前者产生原因可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较大的困难或者历经多次失败产生了挫败感,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卑心理;而自负心理形成则是由于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所以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2高中生物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2.1强化交互特征,添加对话交流

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配合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强化教学过程中交互特征,也需要强化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交互则可以通过师生对话进行开展教学,即如在“关注合理营养”的课程教学初,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预习的作业,要求学生提交一份符合科学性且营养均衡的中餐食谱,然后可以拓展相应的对话教学,即如教师:D同学,你的中餐食谱食物都具有丰富的色彩,有胡萝卜、青椒、青菜以及玉米,但是为什么都是蔬菜,却没有加入肉类?学生A:我太胖,所以需要摄入更多的蔬菜保持营养均衡,不加入肉类是为了控制脂肪的摄入。教师:不摄取肉类是不科学的,因为蔬菜中并不包含肉类的蛋白质,所以你的食谱应该要适当加入少量的肉类;如果你真的不喜欢肉类,可以加入一些鱼类以及蛋类的食物作为替换。通过以上对话交互,学生不仅能够通过食谱中的生物知识提取科学的营养摄入方案,同时还能够在充分的交流互动中产生生物学习的热情,对于一些抵触的情绪也具有一定的引导和舒缓的效用。

2.2有效课程引导,强化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缺乏叶酸目前很多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实验课程学习,往往会因为实验的失败或者长时间未能观察到实验结果,进而产生自暴自弃或者挫败心理。所以针对这些心理问题,教师则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程引导,即如“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的实验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找出实验失败的症结,一般来说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研磨花费太多时间,绿叶中的主要物质出现流失;再者就是叶绿素通过研磨后暴露在空气环境中,从而发生了一些特殊的化学反应,进而导致实验结果不明显;这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改进方案,即“假设我们以上的推断都是真的,我们应该分别运用怎么样的策略来避免上面的问题产生?”学生们通过反复探讨和实验研究,最终也得出了改进策略,即在原本实验组在加入一个步骤,即在研磨过程中加入石英砂;而针对解决策略的不足,教师不需要进行立刻否定,而是应该通过问题再次引导学生思考,即提出问题:这样只能解决研磨过程的物质流失,并不能避免研磨后的绿叶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反应。而学生通过一些翻阅资料则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案,即在研磨后还可以加入适量的碳酸钙粉末,进而阻止叶绿素与空气发生反应,进而达到保护效果。而层层递进的引导教学,可以保证学生一步一步解决问题,从而也能够让学生的心理和情绪始终保持积极状态,有效减少负面情绪和心理的产生[2]。

2.3引入趣味活动,促进健康心理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趣味性的活动,以帮助学生形成乐观、积极的健康心理。即如在“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除了需要向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细胞概念以及构成,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趣味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细胞。即如户外活动配合实验活动,首先组织学生去户外,然后进入大自然收集不同的植物、动物细胞;然后教师则通过实验课的方式引导学生将细胞制成观察标本,最后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细胞特征,最后写出观察的新的。例如一些学生观察植物的细胞和动物的细胞,通过对比很快就能得出两者的差异在于,前者有细胞壁而后者没有[3]。

3结语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说,由于其深度性和难度性,也让教学工作陷入到瓶颈阶段。而要突破这一阶段,仅仅在教学方法的创新是远远不行的。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这样才是真正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顾赟珺.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新课程导学(中旬刊),201511(11):62.

[2]吴爱英.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的渗透分析[J].赤子(上旬刊),2015(07):153.

中学生教育心理范文8

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自私、虚荣、软弱、易冲动、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青少年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他们面对复杂的现实生活时,缺乏心理准备,一旦有了困难和挫折,容易产生退缩心理,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另一方面初中独生子女偏多,他们从小到大的家庭生活优越感,一帆风顺的成长环境,容易使其产生依赖和自私的心理,不能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别人的进步;再者,初中学生生理上的急速发育也给学生心理上带来一定的影响,他们容易急躁、发脾气,不能够换位思考。

在这样的背景下,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社会、家庭应该共同承负的责任,而学校是培养学生健康素质的主阵地,承载着更多的教育导向功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校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学会自我调节,以健康的心态面对成败得失,着眼于未来,以正确的方式去展现自我,提升自我。

二、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所谓自我意识,即学生对自己的理性认识,包括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况,以及对自己思想、情感的评价。体育活动大多是运动技能的训练,而不少学生因为自身原因(身体肥胖、动作不协调等)产生自卑心理,从而不喜欢体育,甚至对体育活动有抵触情绪。作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引导学生互相尊重、互相鼓励,努力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自信心。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指导练习技巧,并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暗示,长期下去学生的耐挫能力就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2.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在行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且鲜明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坚强、拼搏、自觉、自制等方面的内涵。实践证明,越是在困难的情境下,学生的意志品质也表现得越明显。体育活动有着一定的运动量,尤其在对抗性和竞争性体育活动中,学生容易疲劳、紧张,有丰富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主导了学生的意志行为。因此,初中体育教学中,设置有一定困难的运动项目,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意志力锻炼,有助于其培养勇敢顽强、坚持不懈、不怕吃苦、团结互助等方面的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3.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交往能力的提升

交往能力是新时期人才的必备素养。体育活动要求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尤其是集体体育活动,学生在运动中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这样的过程离不开学生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良好的沟通,让学生学会了信息交流,懂得了宽容热情,改善了学生的情绪障碍,促进了活动效果的提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如在进行篮球教学时,我让学生在班内自由组队,利用课余时间相互比赛,学生在活动中渐渐意识到集体力量的强大,为了赢得比赛,每队的成员都要适时沟通,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的交往能力也得到提升。

三、加强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充实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从而便于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主导功能,引领学生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

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直接的影响。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为学生营造愉快的体育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心理的形成。

3.因材施教,展示学生才能

中学生教育心理范文9

一、师生关系的适当调整

我们应该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学习的全过程。传统的“填鸭式”、“放羊式”、“教官式”等等教学模式早已不适应现代学校体育教学。在体育课堂中教师既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也是关心爱护学生的长者,更是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朋友。只有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关注的互动模式,才能让学生愿意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教师只有真心对学生付出,才能换来学生的信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要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在人格上平等,主动关心学生,尊重每个学生,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主动表现自己的机会,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只有让他们处于这种积极地心理状态下,认知操作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提高,学练的效果才能处于最佳的状态。学生在锻炼了身体的同时,心理也能健康的发展。

二、课堂教法的灵活把握

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动态平衡。由于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干扰性,教材的难易性和组织教法的多样性,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人际关系无不影响着体育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变化,多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强,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多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他们主动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参与到其中,对他们学习能力的培养很重要;采用分小组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带头作用,增强他们的领导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轮换小组长,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团队管理,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采用个人技术展示和小组汇报展示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课程安排计划时,尽量安排内容丰富的教学内容,兼顾到男女学生的运动需求,争取每人都有一到两项擅长的运动项目。

三、课堂评价的巧妙运用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或扑捉学生学习最佳时机和切入点,这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课堂评价的运用得当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把握评价的有效性,评价也是一种沟通的艺术,需要体育教师能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情景,这是评价获得最大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评价在宽松和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使学生能在质疑、惊叹、争议和探讨中完成学习任务。其次把握评价的时机策略,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评价时善于捕捉和把握时机,师生在交流评价时要心心相通,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等进行及时地激励性评价,在评价中也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等。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只要坚持用发展性评价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评价行为,评价时做到有“材”、有“人”、有“艺”,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提高体育课堂评价有效性,更好的发挥评价功能。一切评价其实都是手段,而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才是真正的目的。自我评价是一种学生对自我的认知,评价的运用得当,可以很好的激励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地评价是一种学生对自己的认可,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课堂的和谐性。

大多数人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而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高中学生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应该全面的提高他们的健康状况,学校体育教学可以提高他们的身体抵御疾病的能力,与此同时也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样才能给他们一个更加健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