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诊断及措施集锦9篇

时间:2023-05-24 15:53:02

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诊断及措施

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1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预防;护理措施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The 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种常见并发症,目前尚无治愈的有效方法,但对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可以有效减少PTS的发生[1]。对PTS的有效控制,离不开护理干预,现将PTS护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PTS的发病率

由于国内对此研究不多,其发病率在国内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1996年Prandoni[2]等报道PTS在静脉血栓形成后1年内的发病率为17.3%(其中较严重者占3%),2年内的发病率为23%,5年内的发病率为28%,(其中较严重者占9%),8年内的发病率为29%。2009年Ashrani AA[3]等人报道了PTS在深静脉血栓形成2年内的发病率为23%~60%。可见PTS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并发症,大多数PTS发生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2年内。因此,有必要研究PTS的诊断标准以及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2 PTS的临床表现

PTS是与一组临床症状和体征相关的综合征,每个患者的表现不尽相同。PTS的主要症状包括患肢疼痛、沉重感、肿胀、痛性痉挛、皮肤瘙痒、麻刺感,在站立或者行走时加重,休息、抬高患肢或卧床可缓解。体格检查时可发现患肢的体征包括水肿、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湿疹、静脉侧支曲张、严重者可出现脂性硬皮病和溃疡[4]。

3 PTS的诊断

目前尚无诊断PTS的金标准,但有客观诊断依据。在有症状的患者中,如果血管彩超和体积描记法可客观证明存在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可帮助诊断PTS[5]。大多数PTS患者都有静脉瓣膜关闭不全,但是有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患者不一定有PTS[6]。已有研究成果表明,通常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3~6个月后肢体的疼痛、肿胀才会缓解,因此对于PTS的诊断需要延迟在这个时期之后。

目前国际上推荐使用Villalta评分作为诊断PTS和其严重性分级的标准,此评分以5个临床症状和6个临床体征为依据,进行评分,5个临床症状分别为:疼痛、痉挛、沉重感、感觉异常、瘙痒;6个临床体征分别为:胫前水肿、皮肤硬结、色素沉着、发红、静脉扩张、腓肠肌压痛,每1个症状和和体征均按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进行评分,然后相加,据评分结果可分为轻度(5~9分)、中度(10~14分)、重度(≥15分)[7]。

可以看出,Villalta评分方法较充分考虑了PTS的典型临床病征,可以作为国内目前诊断PTS的实用标准,建议在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3~6个月后采用该方法进行诊断。需要注意的是,该方法对评分值的判定上具有较大的主观性,这是该方法的缺点,还需进一步改进。

4 PTS的预防及护理

目前对PTS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主要在于预防PTS的发生。PTS是由DVT引起的常见的慢性并发症,预防血栓形成是预防DVT的有效手段,但预防血栓形成并没有消除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将近50%的静脉血栓栓塞时间不可预见地发生,提倡关注DVT后预防PTS,更有可能降低PTS的发病率[8]。预防PTS的护理措施可借鉴DVT的护理措施。

4.1心理护理 PTS患者因其临床症状痛苦、治疗时间长而担心预后,易产生焦虑和悲观心理,护理中应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根据患者的心理活动,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指导,缓解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紧张焦虑心理,同时介绍治疗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争取患者家庭、社会的支持。

4.2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多饮水,进食低脂、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低脂可以避免血液粘稠度增高,造成血液淤滞而加重血栓的形成;高纤维素易消化饮食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戒烟,防止烟中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影响血液循环。

4.3一般护理措施 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这样可避免N窝处受压,这种可以使髂静脉呈松弛状态,并且有利于静脉回流;忌挤压、按摩、热敷患肢,防止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

4.4医用弹力袜的使用 医用弹力袜是一种经特殊设计的医用产品,是借助于专业的压力梯度设计,即压力由脚踝处逐渐向上递减。下肢静脉回流有深、浅两组静脉通道,应用医用弹力袜能压迫浅静脉,减少浅静脉的血液回流,从而增加深静脉的血液回流;同时减少下肢静脉泵及整体静脉血容量,防止静脉系统淤血,减少因静脉瓣膜破坏而引起的血液倒流,增加血流速度[9]。

医用弹力袜可减轻水肿和改善组织微循环,使用医用弹力袜可降低PTS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9,10]。一般在DVT发病14d后,选择适宜尺寸和压力的医用弹力袜。早晨起床后穿上袜子,晚上睡前脱下,由护士协助并指导患者及家属穿脱弹力袜,保证出院后能坚持每天穿上医用弹力袜。穿戴医用弹力袜时,尤其是患肢有明显的肿胀者,需注意挑选适宜尺寸和压力的弹力袜,应避免较松的弹力袜向踝部滑落,而使局部过度受压,使受压部位的血供出现障碍。

5结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The 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是DVT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率较高、症状严重,目前尚无诊断的金标准,也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通过总结和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①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典型临床表现为:患肢水肿疼痛、沉重感、肿胀、痛性痉挛、皮肤瘙痒、麻刺感,在站立或者行走时加重,休息、抬高患肢或卧床可缓解。临床检查可见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湿疹、静脉侧支曲张,严重者可出现脂性硬皮病和溃疡。②Villalta评分方法较充分考虑了PTS的典型临床病征,可以作为国内目前诊断PTS的实用标准,建议在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3~6个月后采用该方法进行诊断。③预防PTS的护理措施可借鉴DVT的护理措施,如:加强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指导患者多饮水,进食低脂、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指导患者采用正确的姿势卧床休息;适时适宜地使用医用弹力袜等。

需要指出的是,对PTS的护理工作应以预防为主,在确诊为PTS后,如何依据PTS的诊断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还需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宏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5):147.

[2]Prandoni P,Lensing AW,Cogo A,et al.The long-termclinical course of acute deep venous throm-bosis[J].Ann Intern Med,1996,125:1-7.

[3]Ashrani AA,Heit JA.Incidence and cost burden of post-thrombotic syndrome[J].J Thromb Thrombolysis,2009,28:465-476.

[4]Kahn SR,Ginsberg JS.Relationship between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nd the postthrombotic syndrome[J].Arch Intern Med,2004,164(1):17-26.

[5]Milne AA,Stonebridge PA,Bradbury AW,Ruck-ley CV.Venous function and clinical outcome fol-lowing deep vein thrombosis[J].Br J Surg,1994,81:847-849.

[6]Kahn SR,Partsch H,Vedantham S,et al.Definition of post-thrombotic syndrome of the leg for use in clinical investigations:arecommend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J].J Thromb Haemost,2009,7(5):879-883.

[7]张利.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学,2011,40(11):1123-1125.

[8]黎莉,孙唯瑁,姚丽文.医用弹力袜在预防肿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8,22(11):984.

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2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0年10月到2011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60例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临床实施护理。结果:通过本组60例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及护理,死亡3例,占据4.8%,好转患者41例,占具66.1%;治愈患者共18例,占据29.0%,总有效率为95.2%,取得了良好的治疗及护理效果。结论:临床通过对高血压并脑出血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能够有效预防高血压并脑出血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护理,

脑出血是临床上中老年人的常见的一种病症,也是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的一种病症,其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1。其中脑出血主要是指毛细血管破裂和脑内小动脉等引起的脑实质内出血,是神经内科治疗的难点,所以在临床护理的过程实施优质的护理不仅能够有效减少致残率致死率的发生,而且还能为患者的治愈后创造有利的条件。下面主要进行分析我院在2010年10月到2011年10月收治的60例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护理措施,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0年10月到2011年10月收治的60例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其中男42例,女20例,年龄为56~86岁,平均年龄为72.8±4.2岁)。患者“高血压”病史最长达10年以上,其中12例患者为新发患者(家属及患者均否认自己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方面病史)。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的患者24例,原发性高血压史和入院时血压高者28例,不同程度肢体瘫患者10例。所有患者均排除外伤性出血、梗死后出血、原发性脑室出血。

1.2 方法

利用Microsft Access 2000软件建立患者信息库,记录患者的详细信息,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2)入院记录: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出生地、民族、职业、单位、家庭住址、入院日期等;(3)体格检查;(4)实验室及体格检查;(5)病程记录。对患者入院时的神经功能情况,出血量及出血部位等均进行详细记录。

1.3 护理措施

1.3.1 严密观察患者急诊接诊时的病情变化

(1)急诊接诊中及时了解患者既往有无原发性高血压史以及相关诱发原因,详细了解患者发病时间。严密观察患者呕吐、意识、肢体活动等情况,并及时有效的作出准确判断,以便为早期的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2)对症护理

稳定血压、吸氧、脱水和维持电解质、水平衡及功能锻炼。并在此基础上使用25%硫酸镁(10mL),将其加入10%葡萄糖500 mL中进行经脉滴注,1d/次,连续滴注15d。确保患者静脉通道通畅,同时根据医嘱使用药物,是成功抢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重要环节。

(3)做好意识的观察

意识也即是画着大脑思维能力的反映,出血会给患者大脑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因此,必须做好患者意识障碍变化的观察以及各期意识的临床表现。护理过程中,可通过询问病史,针刺皮肤,测试角膜反射,压眶反射等来对患者意识障碍程度进行判断,一般将各种意识障碍分为如下几种情况2:清醒,嗜睡、谵妄、浅昏迷、深昏迷。对患者意识障碍各期变化的观察十分重要,如患者的意识逐渐清醒,则说明患者病情趋向好转;若患者深度昏迷则说明患者有可能出现脑疝或再度出血的危险。

(4)做好生命体征的观察

对于急诊接诊中的脑出血可疑患者,做好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的观察,及时观察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你赶快。通常脑出血患者早期的脉搏、提问、呼吸会处于正常范围,一旦病变波及脑干或出现并发感染时,就会出现提问上升,呼吸、脉搏也会随之改变。

(5)绝对的卧床休息

必须保障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四肢可在床上进行每2小时一次的小幅度翻动,不必过于紧张。患者大小便均需在床上完成,严谨避免患者自行下床接便,以此来避免患者再次出血3。

2 结果

通过本组60例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及护理,死亡3例,占据4.8%,其中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死于呼吸衰竭;好转患者41例,占具66.1%;治愈患者共18例,占据29.0%,取得了良好的治疗及护理效果。

3 讨论

高血压并脑出血患者的急诊护理工作是一项系统且艰巨的工作,对此类患者进行护理时,护理工作者对患者准确、及时的进行病情观察,采取科学针对性的救治及护理措施直观重要。

另外,高血压并脑出血由于致残率较高,因此,应将高血压并脑出血患者作为医院的重点护理对象。护理工作人员除了积极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的针对性药物治疗外,更加积极主动采取各项有效护理措施,来协助药物治疗提高患者治愈率。

一旦家中有人出现脑出血,家属应克制自己感情,切忽在患者耳边大喊大哭,更不要随意推拉、拍打、翻动患者;同时应尽量避免声音、强光的刺激;同时保持急诊与住院处理、治疗、护理的连续性,一旦明确诊断以后,初步决定下一步治疗护理方案后应及时通知各相关科室做好提前准确工作,以免党务患者病情,同时将急诊期间所用药物及相应的处理经过详细的附注在病例卡4。

总之,高血压并脑出血护理工作是一项细致并且复杂的工作,所以护理人员在对高血压并脑出血患者实施临床护理时,不仅应该具熟练的操作技术,而且还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护理水平,这样才能有效预防高血压并脑出血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秋英.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2008,6(35):3253-3254.

[2] 司玉华.高血压并发脑出血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20):320-321.

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3

1 PTS的发病率

由于国内对此研究不多,其发病率在国内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1996年Prandoni[2]等报道PTS在静脉血栓形成后1年内的发病率为17.3%(其中较严重者占3%),2年内的发病率为23%,5年内的发病率为28%,(其中较严重者占9%),8年内的发病率为29%。2009年Ashrani AA[3]等人报道了PTS在深静脉血栓形成2年内的发病率为23%~60%。可见PTS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并发症,大多数PTS发生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2年内。因此,有必要研究PTS的诊断标准以及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2 PTS的临床表现

PTS是与一组临床症状和体征相关的综合征,每个患者的表现不尽相同。PTS的主要症状包括患肢疼痛、沉重感、肿胀、痛性痉挛、皮肤瘙痒、麻刺感,在站立或者行走时加重,休息、抬高患肢或卧床可缓解。体格检查时可发现患肢的体征包括水肿、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湿疹、静脉侧支曲张、严重者可出现脂性硬皮病和溃疡[4]。

3 PTS的诊断

目前尚无诊断PTS的金标准,但有客观诊断依据。在有症状的患者中,如果血管彩超和体积描记法可客观证明存在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可帮助诊断PTS[5]。大多数PTS患者都有静脉瓣膜关闭不全,但是有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患者不一定有PTS[6]。已有研究成果表明,通常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3~6个月后肢体的疼痛、肿胀才会缓解,因此对于PTS的诊断需要延迟在这个时期之后。

目前国际上推荐使用Villalta评分作为诊断PTS和其严重性分级的标准,此评分以5个临床症状和6个临床体征为依据,进行评分,5个临床症状分别为:疼痛、痉挛、沉重感、感觉异常、瘙痒;6个临床体征分别为:胫前水肿、皮肤硬结、色素沉着、发红、静脉扩张、腓肠肌压痛,每1个症状和和体征均按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进行评分,然后相加,据评分结果可分为轻度(5~9分)、中度(10~14分)、重度(≥15分)[7]。

可以看出,Villalta评分方法较充分考虑了PTS的典型临床病征,可以作为国内目前诊断PTS的实用标准,建议在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3~6个月后采用该方法进行诊断。需要注意的是,该方法对评分值的判定上具有较大的主观性,这是该方法的缺点,还需进一步改进。

4 PTS的预防及护理

目前对PTS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主要在于预防PTS的发生。PTS是由DVT引起的常见的慢性并发症,预防血栓形成是预防DVT的有效手段,但预防血栓形成并没有消除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将近50%的静脉血栓栓塞时间不可预见地发生,提倡关注DVT后预防PTS,更有可能降低PTS的发病率[8]。预防PTS的护理措施可借鉴DVT的护理措施。

4.1心理护理 PTS患者因其临床症状痛苦、治疗时间长而担心预后,易产生焦虑和悲观心理,护理中应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根据患者的心理活动,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指导,缓解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紧张焦虑心理,同时介绍治疗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争取患者家庭、社会的支持。

4.2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多饮水,进食低脂、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低脂可以避免血液粘稠度增高,造成血液淤滞而加重血栓的形成;高纤维素易消化饮食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戒烟,防止烟中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影响血液循环。

4.3一般护理措施 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这样可避免?N窝处受压,这种体位可以使髂静脉呈松弛状态,并且有利于静脉回流;忌挤压、按摩、热敷患肢,防止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

4.4医用弹力袜的使用 医用弹力袜是一种经特殊设计的医用产品,是借助于专业的压力梯度设计,即压力由脚踝处逐渐向上递减。下肢静脉回流有深、浅两组静脉通道,应用医用弹力袜能压迫浅静脉,减少浅静脉的血液回流,从而增加深静脉的血液回流;同时减少下肢静脉泵及整体静脉血容量,防止静脉系统淤血,减少因静脉瓣膜破坏而引起的血液倒流,增加血流速度[9]。

医用弹力袜可减轻水肿和改善组织微循环,使用医用弹力袜可降低PTS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9,10]。一般在DVT发病14d后,选择适宜尺寸和压力的医用弹力袜。早晨起床后穿上袜子,晚上睡前脱下,由护士协助并指导患者及家属穿脱弹力袜,保证出院后能坚持每天穿上医用弹力袜。穿戴医用弹力袜时,尤其是患肢有明显的肿胀者,需注意挑选适宜尺寸和压力的弹力袜,应避免较松的弹力袜向踝部滑落,而使局部过度受压,使受压部位的血供出现障碍。

5结论

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4

关键词:腹部; 闭合性创伤; 急诊观察要点; 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403-01

腹部闭合性创伤属于碰撞、挤压、钝性暴力导致,引发空腔脏器破裂、内实质脏器,主要包含内脏损伤、腹壁损伤,通常单纯腹壁伤程度较轻,并发有腹内脏器伤患者多为严重创伤,一般涉及到多发伤、腹腔内脏。实质脏器出现损伤,腹膜后血肿、腹腔内出血病发率较高,且具有极高的误诊率、漏诊率与病死率[1]。笔者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腹部闭合性创伤患者60例,给予早期观察、护理措施,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腹部闭合性创伤患者60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12例,年龄10-65岁,致伤到就诊时间为20min-3h。致伤原因:32例交通事故致伤、13例高处坠落致伤、10例打击伤、5例其它。其中有40例存在失血性休克、3例病情危重。

1.2急诊观察:将患者妥善安置好,由于腹部闭合性损伤要求,大多数并发多脏器损伤,接诊护理应提高警惕性,安置病患于抢救室,通常选择水平仰卧位,可因重力降低循环系统作用,增加回心血量,主要在循环血量不足者中应用。对于呕吐患者,应将其头偏向一侧,避免误吸。迅速评估患者的伤情,了解患者的受伤史,主要包含受力部位、着地部位、受伤事件、力量大小、致伤与就诊时间病情改变情况。了解患者的受伤机制,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腹内受伤脏器进行初步评估,了解患者是否伴有其它组织损伤。若患者的骨骼、胸与脑损伤,应迅速初步判断患者病情[2]。观察患者腹部的体征,护士在查体时,如患者腹内脏器存在损伤时,应仔细检查患者的腹部,监测患者是否存在反跳痛、压痛、腹胀、腹部刺激征,观察患者腹痛的伴随症状、性质、部位,严格监测患者腹痛是否加重,是否存在排便、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监测患者的身体状况,仔细监测患者的皮肤颜色、血压、表情、意识、体温、脉搏、尿比重、尿量、脉压的变化情况,仔细做好记录。对于创伤皮肤颜色,可作为休克的早期指标,休克前期表现为烦躁不安,休克典型症状为手足发凉,可给予保暖。若患者脉率增快,脉压差有所降低时,可能为腹腔内出血。注意监测患者的呼吸节律、次数,若休克加重,主要为呼吸不规则、变浅与急促。若患者每小时小于30ml的尿量,尿比重有所增高时,则提示血容量不足、肾血管收缩。所以,应根据患者病情,仔细对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分析,以便于闭合性创伤的早期发现,若出现异常情况,应向医生报告,并给予紧急处理。

1.3护理措施:确保呼吸道的通畅,腹部闭合性创伤患者由于循环血量有所减少、肺泡缺氧、肺内血流灌注有所减少的关系,应对呼吸道分泌物、异物进行清除。根据医嘱进行吸氧,便于提高肺静脉的血氧浓度。对于呼吸严重困难者,应给予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构建静脉通道,针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可给予静脉留置针,及时构建两条静脉输液通道,以便于血容量的快速补充。可给予输入晶体液进行快速输入,例如葡萄糖溶液、平衡盐溶液与生理盐水,以便于患者心搏出量、回心血量的增加。针对血管损伤、腹腔内脏器患者,通过下肢静脉进行输液,待液体进入至右心房前,通过损伤血管,大量液体腹腔与盆腔。所以,为防止输入液体进入至心脏前,在自伤处会流失。构建静脉通道,不宜选择在下肢部位,而应选择上肢部位。与医生配合救治,护理人员应积极与医生进行配合,给予预见性护理措施,给予积极救治,除确保呼吸道通畅外,给予休克纠正,仔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有必要,根据医嘱留置胃管、尿管,并进行腹腔穿刺。若条件允许,给予X线、CT、腹部B超检查,以利于明确诊断。必须根据患者病情,给予辅助检查,防止出现不良后果。待患者入科室后,护士应进行交底[3]。实施心理支持,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对腹部闭合性创伤患者,给予合理的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情绪,医护人员应该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实施更为实质帮助,积极、仔细倾听患者的心理需求与问题,并给予充分理解,对于患者出现不满情绪,应该给予包容。鼓励患者重新建立信心,同疾病进行争斗。对于患者诉说,必须充分支持,通过温柔动作、眼神、微笑等方式,给予患者关爱与理解,使患者感受真情。

2结果

在60例患者中,有2例由于伴有其他部位创伤而抢救无效致死亡,其他58例经过诊断、救治后,送至相应科室实施保守治疗、手术治疗。

3讨论

对于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关键在于是否存在内脏损伤、大血管损伤、实质脏器损伤,由于这些原因往往导致严重休克、出血,而导致早期死亡,给予抢救休克纠正。由于空腔脏器损伤,内容物流至腹腔,而导致腹膜炎,是导致多脏器衰竭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腹部脏器损伤抢救时,护理人员应仔细观察病情,与全面、准确、快速与果断处理,按照规范程序进行护理。所以,必须加强腹部闭合性创伤的临床观察、护理。在本组实验中的60例患者中,有2例由于伴有其他部位创伤而抢救无效致死亡,其他58例经过诊断、救治后,送至相应科室实施保守治疗、手术治疗。这说明,针对腹部闭合性创伤患者,实施急诊观察、护理措施,有利于正确诊断,以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疾病的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刘文云.腹部闭合性创伤患者的急诊观察与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2,(18):2337

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5

【关键词】 急腹症; 临床观察; 护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9.056

临床上急腹症主要表现为急性腹部疼痛,其发病急,变化快,常与内科或妇科等一些急性腹痛混淆,有的急腹症患者会呈现感染中毒性、出血性休克等严重后果[1]。因此,对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及精心的护理非常重要,必须及时进行处理,以防止患者的病情出现恶化。否则,将会给急腹症患者带来严重身体危害甚至死亡。本文针对急腹的观察及其护理进行分析和总结经验,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02年1月—2011年9月接收的急腹症患者131例,女53例,男78例,年龄1~79岁,平均51.46岁;其中96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35例患者非手术治疗。

1.2 临床观察

1.2.1 一般情况 护士要密切配合医生准确收集患者的发病史,观察患者的精神、神志等病情,同时要记录好患者的年龄、性别,尤其要注意观察老年患者,防止其腹膜炎体征不明显而错过最佳救治时机。如果发现情况要及时向医生报告,及时采取救护措施。

1.2.2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1)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和脉搏情况,如果是腹部外伤者,其血压及脉搏由平稳转为不稳定,则多为腹内大量出血;血压和脉搏呈异常者多为心源性休克或心肌梗死。(2)观察患者的皮肤情况,如果其皮肤湿冷且苍白,这多为休克的前兆;胆管梗阻患者常为皮肤巩膜黄染;若患者的背部及其臀部出现棕黄色、紫色淤斑,或者其脐部和腰部有青灰色斑块出现,则为严重急性胰腺炎。(3)观察患者腹痛时的姿势及,弯腰屈膝者常为溃疡病穿孔症;若患者出现坐卧不安或者满床翻滚多为肠梗阻性绞痛;前倾位或俯卧位者则是患了胰腺癌。(4)观察患者的腹部体征,密切观察患者腹痛位置及其性质,对患者的腹痛范围及程度变化、反跳痛、压痛、肠鸣音的变化情况要细心观察。(5)观察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密切观察患者腹泻、呕吐物的颜色、气味、量大小、性质等。急性胃肠炎和高位肠梗阻患者常表现为明显的恶心、呕吐症状;一般肠梗阻患者表现为便秘且不排气;肠系膜动脉栓塞或者绞窄性肠梗阻患者常表现为血便且伴有严重呕吐症状[2]。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辅助医生做好密切观察。

1.3 临床护理措施

1.3.1 术前护理

1.3.1.1 做好患者心理及腹痛护理 对患者进行安慰,使其痛苦和烦躁缓解,迅速安排好病房,介绍主治医生的技术能力,消除患者的心理恐惧感,使患者积极配合诊疗和护理。如果明确诊断为肾绞痛、胆绞痛等患者,给服镇痛药和解痉药进行腹痛护理;对确定行手术患者,适量给服镇痛药先减轻疼痛。如果没有得到明确诊断的患者,要对其禁食,禁用止痛药,禁服泻药,禁止灌肠,以免掩盖患者的病情,进而影响医生正确诊断延误病情。

1.3.1.2 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首先,辅助医生做好患者X线、B超、CT、直肠指检、腹穿等特殊检查,进行动态观察。其次,给患者禁食,准备普鲁卡因皮试、配血、术前用药,并对患者的出凝血时间和心电图进行查验,准备吸氧等,及时联系好手术室,为下一步手术做好充分准备。

1.3.2 术后护理

1.3.2.1 急腹症患者大多数是处于紧急情况下行手术的,其手术后容易产生各种并发症,因此对患者术后护理要高度重视。护理人员对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要密切观察,进行常规监护6 h至患者麻醉清醒;对病情危重、手术复杂、血压不稳定患者,护士对术后出血的有无情况进行严密观察,并向主治医生及时报告,进行相应术后处理。

1.3.2.2 做好患者引流管的护理 急腹症患者术后留有腹腔引流管、胃管、导尿管、T管、氧气管等,护士要做好各管的安插稳固、畅通,记录好各管道引流量、性质、颜色。同时,要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咳嗽排痰,常换床单,保持平整、干燥,以防止患者产生褥疮、肺炎等并发症[3]。

2 结果

本组131例急腹症患者,通过良好的治疗和护理,一次性痊愈者达119例,占90.84%;继发病变后续治疗痊愈患者为9例,占6.87%;3例患者有术后并发症,占2.29%。由此可见,良好术前和术后护理可大大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

3 讨论

急腹症又称腹部急症,是因患者的盆腔内、腹腔内及腹膜后组织、脏器急剧发生病理反应而爆发腹痛。其产生因素主要有四种情况,第一,炎症性病变,包括化脓性和非化脓性炎症;第二,腹腔脏器出现破裂或者穿孔性病变;第三,腹腔脏器出现绞窄性病变或者梗阻性病变;第四,腹腔内有出血性病变。急腹症患者发病都很急重,病情变化快,难以诊别,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救护,会出现生命危险。因此,护理人员要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患者体征指标观察,并做好相应护理措施,为医生及时确诊患者病情,采取果断手术治疗措施提供重要依据,为患者减轻痛苦,提高痊愈率奠定基础。

在患者的临床观察中,护士要细察患者的脉搏和血压变化情况,做好记录,尤其老年患者更要注意观察,防止老年的自身疾病耐受力强而遮掩真实腹痛原因,便会出现漏诊、误诊的情况,对患者造成无法挽回的创伤[4]。对患者的护理,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症给予有效护理措施,每一个环节都要给予足够重视,精心护理,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向主管医生报告不稳定病情。同时,做好术前和术后护理,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积极配合救护,提高患者痊愈率。本组131例患者,分别根据他们的腹痛症状,进行认真观察,采取安全有效的救护措施,术后只有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仅占患者总数的2.29%;二次痊愈者9例(不包括3例并发症者),一次痊愈者119例,总痊愈率达97.71%,取得显著的临床护理效果,患者及其家属都非常满意。

总之,对急腹症患者的救护,要认真分析和探讨不同症状下对患者所采取的护理措施,不断积累临床护理经验,做好预后工作,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产生,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金兴海.基层医院急腹症的临床诊断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90):104.

[2] 章亚敏.老年人急腹症的观察和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21):126—127.

[3]徐宏,陈金元.急腹症的护理体会[J].实用新医学,2006(8):54.

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6

1.1一般资料选择

我院急诊科2006—2011年收治的多发性创伤患者140例,其中男87例,女53例;年龄6~72岁,其中<20岁者42例、20~50岁者81例、<50岁者17例;车祸伤91例,高处坠落伤17例,斗殴伤32例;颅脑创伤合并胸创伤36例,胸部、腹部联合创伤33例,多发性骨折71例。

1.2临床急救与护理措施

1.2.1正确评估患者病情正确的伤情评估是为了及时抢救生命,尽可能减轻创伤程度并使伤员得到最佳处理。急诊护士在面对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时,要迅速评估伤情做出判断。采用创伤记分(traumascore,TS)评定法,通过观察伤员呼吸系统(呼吸频率、呼吸幅度)、循环系统(收缩压、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意识水平)对创伤的反应,从生理角度评价创伤严重程度(见表1)。睁眼:自动睁眼4分,呼唤睁眼3分,刺痛睁眼2分,不睁眼1分。语言反应:回答切题5分,回答不切题4分,答非所问3分,只能发音2分,不能言语1分。运动反应:能按吩咐动作6分,刺痛能定位5分,刺痛能躲避4分,刺痛肢体屈曲3分,刺痛肢体伸展2分,不能活动1分。

1.2.2保持呼吸道通畅创伤者可因咽喉气管内血块、呕吐物、泥土以及舌后坠等阻塞呼吸道发生窒息,应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恢复呼吸道通畅,充分给氧,如清除口咽腔黏痰、血块、异物;有舌后坠者,牵引舌体并固定于口外;咽喉水肿压迫气管者,做紧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表1创伤记分Table1TraumascoreA呼吸频率(次/min)评分B呼吸幅度评分C收缩压(kPa)评分D毛细血管充盈时间(s)评分EGCS总分评分10~244正常1>12.04≤2214~15525~353浅或困难09.33~12.03>2111~134>3526.67~9.202无08~103<101<6.6715~7200003~41注:GCS=格拉斯哥昏迷指数1.2.3及时控制出血多发伤患者出血是非常常见的,可用指压法,用手指直接压迫伤口或血管,此法最简便迅速;也可用加压包扎法,用无菌纱布覆盖,绷带加压包扎,适用于四肢软组织伤口出血或中小血管出血;必要时使用填塞法,用无菌敷料填入伤口,外加大块敷料加压包扎。常用于腋窝、肩部、腹股沟等部位较大出血止血;止血带法,适用于四肢大血管出血,加压包扎无效。使用时应注明开始时间,每隔1h放松1次,2~3min/次。松解止血带时不可突然松开,应同时压住出血伤口以防大出血造成休克。

1.2.4迅速建立输液通道,快速扩充血容量本研究中创伤合并不同程度休克109例,占78%。迅速补充血容量,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是休克治疗的关键。主要措施是尽快建立两条输液通道,并保证输液途径通畅。在紧急情况下可做静脉切开加压输液,按照“充分扩容,需多少,补多少”的原则迅速补充有效循环血量[3-4]。晶、胶之比为3∶1,同时留置导尿管,以观察和记录单位时间尿量,准确记录24h出入液体量,以供补液计划作参考。

1.2.5严密观察伤情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如意识、瞳孔、肢体活动、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体征变化,定时监测。并进行血气分析、血生化、脑脊液监测及重要脏器功能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休克患者如经积极抗休克处理后,病情不见好转,血压持续下降,应高度警惕活动性内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并迅速做好手术准备工作。

1.2.6积极做好术前准备配合医生实施清创术,做好手术物品准备工作,按手术要求做好必要的术前准备工作,如备皮、配血、药敏试验等。有活动性出血者,应在抗休克同时积极做好手术止血准备。一切护理操作都要迅速而准确。

1.2.7快送伤员在急诊科经现场急救处理后,在伤情较稳定的情况下应快速转送到专科做进一步治疗。转送途中应确保安全,有专门的医护人员护送,途中不间断抢救,根据伤情选择适当,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同时做好抢救记录和交接班工作。

1.2.8实施心理护理此类患者面对突发严重伤害,极易产生恐惧情绪。因此,应加强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争取患者信任,鼓励患者配合医护措施,多安慰、鼓励患者,帮助其树立康复信心。

2结果

140例患者中有78例经急诊抢救病情稳定后转病房治疗,51例经抢救在急诊做好急诊手术术前准备,7例在急诊科急救处置后转院,4例经抢救无效死亡。

3讨论

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7

关键词:多发性骨折;休克;急诊室护理

人体共分为24部分,多发性骨折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部位发生骨折,常常合并脑、肺、腹腔脏器、神经、血管等其他系统损伤,发病突然、并且容易发生感染、休克等重症,血药及时采取合理护理措施[1]。发生的原因主要为交通事故、压砸损伤、坠落损伤等,导致患者大量失血等,所以合并主要为失血性休克,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因此需要迅速的采取急救措施和护理措施,纠正患者的休克[2]。本文通过收集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多发性骨折合并休克患者,探讨急诊室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急诊科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多发性骨折合并休克患者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在19~65岁,平均(42.34±6.79)岁,伤后到就诊时间1~48h,平均(24.56±4.36)h。轻度休克26例、中度休克18例、重度休克16例。骨折原因:交通事故23例、压砸损伤20例、坠落损伤17例。所有患者进入急诊室经过相应的诊断为多发性骨折合并休克,排除患者诊断不明确,以及受伤原因不明的患者,或者患者需要及时手术治疗;再者就是患者同时还有严重的器官方面的损伤的都应排除。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紧急进入抢救室,根据患者基本病情采取急救护理措施缓解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以配合手术治疗。首先进行全身病情评估,全身检测、及时控制出血和休克治疗。主要的护理措施: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人工吸氧改善缺氧状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各项生命体征(血压、体温、脉搏、呼吸等)、尿量观测和中央静脉压的检测以及心理安抚等。休克纠正:首先及时止血、根据患者病情确定合适的避免移动,严重者输血,尽量纠正生命体征正常。

1.3研究指标 观察不同性别、年龄段患者恢复率、脏器损害率、死亡率、病残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取P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过严格的急诊室护理60例患者中有44例恢复,占73.33%,10例脏器损伤,占16.67%,4例病残,占6.67%,2例死亡,占3.33%。恢复率、脏器损害率、死亡率、病残率等在男性与女性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恢复率在≥45岁以上年龄组中为58.33%,明显低于

3 讨论

多发性骨折是由人体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或者创伤后造成,起病快,危害严重,并发症较多,同时会危害多个器官组织损害,严重的威胁的生命安全,但是抢救过来,也会致残或者留下后遗症[3]。所以及时抢救和严格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主要在创伤后1h是抢救的最佳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是提高成功率、减少伤残率和死亡率的重要环节,主要为创伤性休克和失血性休克[4]。入急诊室最主要的措施不是治疗多发性骨折,而是及时对症治疗,纠正患者休克,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对于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5]。所以合理的护理措施是现在探讨的重点。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均经过严格的急诊室护理60例患者中有44例恢复,占73.33%,10例脏器损伤,占16.67%,4例病残,占6.67%,2例死亡,占3.33%。恢复率、脏器损害率、死亡率、病残率等在男性与女性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率在≥45岁以上年龄组中为58.33%,明显低于

综上所述,多发性骨折合并休克的急诊室护理及其的重要,并且对于年龄较大患者更重要,老年人创伤后恢复较慢。

参考文献:

[1]张洪波,陈晓安.多发性骨折60例的急诊护理[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3,34(5):S3-S6.

[2]吴凡.多发性肋骨骨折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5(5):773-776.

[3]徐爱香,陈哲,李竹,等.多发性骨折合并休克的急诊室护理体会[J].现代护理,2010,7(16):146.

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8

【关键词】急性心脑血管;昏迷;患者;抢救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337-01

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集中于老年人,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伴有多种并发症,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1]。如果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发病之后无法及时的得到专业的治疗与护理,很有可能会因为抢救不及时而出现死亡现象。所以,提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存活率的关键在于早期采取的院前急救措施[2]。本文主要针对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4月急诊科收治的80例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昏迷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究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昏迷患者的抢救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4月80例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昏迷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在52-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岁。以往病史:28例高血压病史,18例冠心病史,13例糖尿病史,11例“三高”合并病史,10例高血脂病史。按照患者的昏迷程度将其分为重度昏迷组26例、正常昏迷组32例与轻度昏迷组22例。

1.2 一般方法

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家属在向医院拨打急救电话的时候,急诊医生应当详细询问患者发病时的症状表现,了解患者是否有既往病史。急诊医生根据患者家属提供的相关信息,初步判断为急性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应当叮嘱患者家属立即使患者停止任何活动,指导家属基本的自救方法,一定不能搬运或者剧烈摇晃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同时,应当迅速组织院前急救人员架救护车前往患者发病的位置。

急救人员到达现场之后,应当在第一时间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瞳孔的变化以及是否处于清醒的状态,对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以及心电图进行监测,了解与掌握患者病情的变化状况以及严重程度。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让患者保持一个舒适的,例如:端坐、侧卧以及平卧等。为了保证患者呼吸道处于通畅的状态,急救人员已经清除患者口腔内与鼻腔内的分泌物;如果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昏迷患者戴有假牙,应当立即取出患者口中的假牙;出现鼾声、舌根后坠等现象的患者,急救人员应当将口咽通气管置于患者口中;出现浑身抽搐现象的患者,急救人员应当将开口器置入患者的口中,避免患者出现舌咬伤状况;呼吸功能出现异常的患者,急救人员应当采取气管插管的方式救治患者。

在急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当给予患者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准备好相应的急救药物;还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向患者家属讲解相关的病理知识,缓解患者家属紧张、恐惧以及焦虑情绪,告知患者家属在转运途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使患者家属积极的配合患者的急救治疗,降低医患纠纷出现的几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经过医护人员妥善的急救处理,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以及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之后,应当及时的将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转运到医院中进一步对其进行治疗。在搬运患者的过程中,动作不仅要轻柔,还要协调一致,救护车的车速应当平稳,避免剧烈颠簸造成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二次创伤。转运途中,医护人员应当实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与生命体征,确保氧气管、输液管等急救措施处于正常状态;在转运途中还要使用车载电话与医院接诊人员进行交流与沟通,向接诊人员报告患者的病情变化,有利于医院接诊人员做好相应的交接工作,为院内治疗提供相应的资料,提高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存活率。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 P

2 结果

本组80例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经过医护人员及时的采取抢救措施,病情逐渐稳定,均顺利转运到医院内进行治疗,80例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抢救效果良好,无1例出现死亡状况。正常昏迷组整体抢救有效率最优,如表1所示。

3结论

急性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尤其是老年人[3]。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主要包括:致残率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急性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危象、脑卒中、急性冠脉综合征、猝死、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发病的时候,主要表现有头痛、呼吸不畅、呕吐、意识障碍、胸口发闷、肢体丧失活动力以及心慌等。在对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昏迷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抢救是否及时直接影响着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及其生存率,提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昏迷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关键就在于及时的对其采取急救措施,尽早发现、尽早诊断以及尽早治疗。

医护人员应当加强急救意识,最大限度的缩短急救出诊时间,到达现场之后急诊医生应当立即观察患者的病情进展与生命体征,在采取抢救措施的过程中,应当将挽救患者的生命作为最重要的目标,急诊医生要控制患者生命体征的持续恶化,在稳定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昏迷患者的生命体征之后,再来考虑患者器官功能的恢复与保护。如果在抢救过程中无法对患者进行明确的诊断,那么就应当采用中性治疗措施,保持患者血压的稳定,对患者进行脱水降颅压,暂时停止溶栓药物与抗凝药物的使用,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昏迷患者的病情稳定之后,在符合转运条件的情况下立即将患者转运到医院中进行进一步的治疗,确诊患者的病情并积极的进行治疗。总之,院前急救对于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昏迷患者的抢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急诊医护人员在接到患者家属拨打的急救电话之后,迅速出诊并对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进行准确的判断,是提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昏迷患者院前急救成功率以及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袁小兰,林大梁.心脑血管疾病的社区急救[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1(06):85-86.

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9

脑出血是神经内科十分常见的疾病,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吸烟等因素存在密切的关联[1]。脑部大量出血往往会导致患者昏迷,脑出血昏迷病情的进展速度快、治疗难度大、患者术后恢复不理想,是临床上十分棘手的疾病之一,故早期的急救护理显著的十分重要[2]。本文主要探讨分析了急诊护理措施在脑出血昏迷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4年8月~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出血昏迷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结合临床症状、脑部CT检查确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各45例。对照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57~79岁,平均(65.2±8.3)岁;GCS评分为4~13分。平均(7.5±1.6)分;观察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55~80岁,平均(64.9±8.8)岁,GCS评分为4~12分。平均(7.3±1.8)分。两组在性别、年龄、GCS评分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患者入院后妥善安置患者,立即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展开急救措施,部分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实施心肺复苏;②保证医疗器械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保证急救药品充足;③建立静脉通道,保证静脉通道顺畅,合理使用急救药物;④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以及意识,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观察组患者接受急诊护理措施,护士接到急诊电话后,及时建立急救护理组,将所需药物和医疗器械准备好。患者进入医院后,对患者的病情展开评估,主要包括生命体征、意思以及肢体状况,询问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和病史。根据患者GCS评分实施针对性的护理,若患者的GCS评分超过8分,给予脱水和吸氧等治疗。若患者的GCS评分小于8分,建立静脉通道,清除呼吸道异物,调节颅内压,同时留置尿管。将患者的血压控制在180/100 mmHg,对于存在颅内高压的患者,可以实施血肿穿刺减压术,部分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及时安排手术治疗。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抢救成功率和死亡率,同时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FMA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的变化[3],Barthel指数越高表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FMA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运动功能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抢救成功率和死亡率 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82.2%, 差异显著(P

2.2 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患者的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差异显著(P

3讨论

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发生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即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脑出血的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早期死亡率很高,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

脑出血昏迷后早期实施干预护理能够抑制血肿的扩大、促进患者的预后[4]。接到急诊电话后,院方及时组建护理小组,做好充分的应急准备。患者入院后,立即建立静脉通道,根据患者的病情展开针对性的处理[5]。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急救护理质量,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①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性,定期展开相关的培训与考核。②完善硬件设施,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开展。③完善急诊护理管理制度,促进急救工作有序的进行[6]。